CN115275426A - 电池组及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池组及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75426A
CN115275426A CN202210949968.3A CN202210949968A CN115275426A CN 115275426 A CN115275426 A CN 115275426A CN 202210949968 A CN202210949968 A CN 202210949968A CN 115275426 A CN115275426 A CN 1152754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ling
support
battery pack
along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4996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熊
徐卫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Xinnengd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Xinnengd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Xinnengd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Xinnengd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4996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75426A/zh
Publication of CN1152754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7542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4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10/647Prismatic or flat cells, e.g. pouch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01M10/6557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arranged between th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1G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11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ouch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4Secondary casings; Racks; Suspension devices;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ounting metho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组及用电设备,电池组包括多个电芯单元,多个电芯单元沿第一方向堆叠布置,电芯单元包括支架和电芯,支架设置有第一支撑部;电芯收纳于支架内;第一支撑部被配置为沿第一方向支撑于相邻的支架,以使相邻的两个支架之间形成间隙。电芯容纳于支架内,则充放电过程中电芯产生的热量可经过支架传递至相邻的两个支架之间的间隙内,散热面积大,热量传递路径短,热阻较低,则电芯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该间隙快速转移出去,从而快速降低电芯的温度,进而改善电池组的散热能力,从而有利于提供电池组的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电池组及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池组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电池组在高倍率、无静置、连续充放电工况下使用时(如农用无人机电池包),会引起电芯温度过高的问题;为保证充放电,则需要将电芯温度快速降低,但现有电池组方案不能完全满足电芯快速降温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组及用电设备,以提高电池的散热能力。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组,所述电池组包括多个电芯单元,多个所述电芯单元沿第一方向堆叠布置,所述电芯单元包括支架和电芯,所述支架设置有第一支撑部;所述电芯收纳于所述支架内;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被配置为沿所述第一方向支撑于相邻的所述支架,以使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架之间形成间隙。
上述技术方案中,支架的第一支撑部支撑于相邻的支架,以相邻的两个支架之间形成间隙,电芯容纳于支架内,则充放电过程中电芯产生的热量可经过支架传递至相邻的两个支架之间的间隙内,散热面积大,热量传递路径短,热阻较低,则电芯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该间隙快速转移出去,从而快速降低电芯的温度,进而改善电池组的散热能力,从而有利于提供电池组的安全性能。且支架既承担容纳和保护电芯的作用,还能有利于散热,结构简单,占用空间较小。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还设置有第二支撑部,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支撑部和所述第一支撑部分别设置于所述支架的两侧,所述第二支撑部被配置为与相邻的支架的所述第一支撑部配合。
上述技术方案中,两个电芯单元沿第一方向堆叠布置后,相邻的两个电芯单元的一个支架的第二支撑部和相邻的两个电芯单元的另一个支架的第一支撑部定位配合,能够提高相邻的两个电芯单元堆叠的定位的准确性和堆叠稳定性,从而提高整个电池组结构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支撑部,多个所述第一支撑部间隔分布。
上述技术方案中,支架的多个第一支撑部间隔分布并共同支撑相邻的支架,能够提高支撑稳定性,从而使得相邻的两个支架之间形成稳定的间隙,有利于电芯稳定快速散热。多个第一支撑部共同支撑相邻的支架还能提高相邻的两个电芯单元堆叠稳定性。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支撑部矩形阵列分布于所述支架。
上述技术方案中,多个第一支撑部矩形阵列分布于支架,不仅能够提高相邻的两个电芯单元的堆叠稳定性,还有利于电芯均匀散热。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芯单元还包括导热件,所述导热件设置于所述支架的内表面。
上述技术方案中,导热件设置于支架的内表面,能够使得电芯产生的热量快速传递至支架,并从相邻的支架之间的间隙快速转移出去,从而提高电芯的散热效率。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共同限定出容纳空间,所述电芯收纳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上述技术方案中,支架通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组装后形成容纳电芯的容纳空间,方便电芯进入支架内,且便于支架不同部位维护。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设置有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部分设置有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固定配合;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一支撑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的两侧,所述第二固定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的两侧。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组装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形成支架的过程中,第一部分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部分的第二固定部配合,有利于提高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在组装过程中准确定位,便于支架组装成型,以及使得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保持相对稳定的配合关系,从而使得支架结构稳定;第一固定部和第一支撑部分别设置于第一部分的两侧,第二固定部和第二支撑部分别设置于第二部分的两侧,方便制造,且能够使得第二支撑部和第一支撑部配合、第一固定部和相邻的支架的第二固定部配合互不干涉。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芯单元沿第二方向的至少一端形成电能输出部,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形成有供所述电能输出部穿出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电池组还包括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被配置为封闭所述第一通道。
上述技术方案中,电芯的电能输出部从第一通道延伸出,方便电能输出部与其他结构电连接以输出电芯的电能。第一密封件密封第一通道,能够降低电芯漏液和外部杂质进入电芯内部的风险。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能输出部包括主体部和沿第三方向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折角部;所述第一通道包括第一空间和沿所述第三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一空间的容纳室,所述容纳室与所述第一空间连通,所述主体部容纳于所述第一空间,所述折角部容纳于所述容纳室;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两两垂直。
上述技术方案中,电能输出部在其主体部沿第三方向的两端形成有折角部,能够减小电能输出部在第三方向的尺寸,折角部容纳于容纳室,主体部容纳于第一空间,使得容纳室的尺寸与对应的折角部的尺寸匹配以及第一空间的尺寸与第一空间的尺寸匹配,便于电能输出部伸出支架的第一通道,且降低了对第一通道的密封难度。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平直部和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第二平直部和第二弯折部,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二弯折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平直部;所述第一平直部和所述第二平直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布置并形成所述第一空间,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形成所述容纳室。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空间由第一部分的第一平直部和第二部分的第二平直部共同形成,每个容纳室由第一部分的一个第一弯折部和第二部分的一个第二弯折部共同形成,便于电能输出部进入第一通道并从第一通道延伸出。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平直部上设置有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密封件的部分容纳于所述第一限位槽内;和/或,所述第二平直部上设置有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一密封件的部分容纳于所述第二限位槽内。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密封件的部分容纳于第一限位槽内,第一限位槽能够对第一密封件限位,以使第一密封件的部分对第一空间起到稳定的密封作用;和/或第一密封件的部分容纳于第二限位槽内,第二限位槽能够对第一密封件限位,以使第一密封件的部分对第一空间起到稳定的密封作用。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件包括第一密封部、第二密封部、第三密封部和第四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和所述第二密封部密封于所述第一空间,并分别位于所述主体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三密封部位于一个所述容纳室内,并包覆于所述折角部,所述第四密封部位于另一个所述容纳室内,并包覆于所述折角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均密封于第一空间且分别位于主体部沿第一方向的两侧,能够提高对第一空间的密封性能,第三密封部和第四密封部分别容纳于两个容纳室内并包覆对应的折角部,能够提高折角部和支架之间的密封性能。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密封部和所述第四密封部分别灌封于两个所述容纳室内。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灌封形成的第三密封部和第四密封部,能够强化第三密封部、折角部和支架以及第四密封部、折角部和支架的整体性能,能够提高对外开冲击、震动的抵抗力以及提高防水、防潮性能。且灌封工艺使得第三密封部和第四密封部更容易包覆对应的折角部。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电芯单元设置有两个密封结构,沿所述第二方向,两个所述密封结构分别设置于所述支架的两端,以封堵所述间隙沿第二方向上的两端。
上述技术方案中,两个密封结构分别封堵间隙沿第二方向的两端,降低其他杂质沿间隙位于第二方向的两端进入间隙而封堵间隙或者占据间隙的部分的风险,从而保证间隙的散热面积。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结构包括第五密封部和第六密封部,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五密封部和所述第六密封部分别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架,所述第五密封部和所述第六密封部密封配合。
上述技术方案中,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支架的第五密封部和第六密封部能够在两个支架堆叠完成后密封配合,以封堵间隙沿第二方向的两端,降低其他杂质沿间隙位于第二方向的两端进入间隙而封堵间隙或者占据间隙的部分的风险,从而保证间隙的散热面积。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五密封部形成密封槽,所述第六密封部插设于所述密封槽内;所述密封结构还包括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位于所述密封槽内并密封于所述第六密封部和所述密封槽之间的缝隙。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六密封部插设于形成于第五密封部上的密封槽内,不仅能够在相邻的两个支架之间起到密封作用,降低其他杂质沿间隙位于第二方向的两端进入间隙的风险,还能在相邻的两个支架之间起到定位作用,提高相邻的两个支架的堆叠稳定性。第二密封件密封第六密封部和密封槽的缝隙,进一步提高相邻的两个支架之间的密封性能。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芯沿第二方向的两端均形成电能输出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电芯沿第二方向的两端均形成电能输出部,两端的电能输出部的极性相反,降低两个极性相反的电能输出部接触的风险,从而降低电池组短路的风险。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芯单元沿第二方向的两端均形成所述电能输出部;所述电池组还包括两个侧壁,沿所述第二方向,两个所述侧壁分别位于所述电芯单元的两侧,每个所述支架与两个所述侧壁连接;所述侧壁面向所述电芯单元的一侧形成有容纳腔,每个所述电能输出部容纳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电池组还包括第三密封件,所述第三密封件填充于所述容纳腔内。
上述技术方案中,两个侧壁分别位于电芯单元沿第二方向的两侧,能够对电芯单元在第二方向的两侧对电芯单元起到保护作用。每个支架与两个侧壁连接,能够使得多个电芯单元保持相对稳定的堆叠关系,从而使得电池组形成稳定的整体结构。第三密封件填充于侧壁面向电芯单元一侧的容纳腔内,以提高侧壁和电芯单元之间的密封性能,降低其他杂质进入容纳腔后再从间隙在第二方向的两端进入间隙的风险和降低其他杂质污染或者损坏电能输出部的风险。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芯包括壳体、电极组件和连接至所述电极组件且从所述壳体延伸出的电极端子;其中,所述壳体包括本体部和所述本体部向外延伸的延伸部,所述电极组件容纳于所述本体部内,所述电极端子从所述延伸部延伸出。
上述技术方案中,电极组件容纳于壳体的本体部内,电极端子从壳体的延伸部延伸出,使得壳体的内部结构与电极组件和电极端子更加匹配,便于后续密封壳体和电极端子。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芯单元还包括绝缘件,所述绝缘件套设于所述本体部的外周。
上述技术方案中,绝缘件套设于本体部的外周,能够绝缘分隔电芯和支架,降低电池组短路的风险。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组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能输出部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电路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侧壁之间填充有第四密封件。
上述技术方案中,电路板在第二方向的两端与侧壁之间填充有第四密封件,能够对电能输出部和电路板的连接位置起到保护作用,降低其他杂质进入侧壁和电路板之间的空间而导致电能输出部和电路板的电连接失效的风险。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组还包括顶壁,所述顶壁盖合于所述电路板背离所述电芯单元的一侧并与两个所述侧壁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顶壁盖合与电路板背离电芯单元的一侧,能够对电路板起到保护作用,降低电路板损坏受到外力损坏的风险。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芯为软包电芯。
上述技术方案中,软包电芯的壳体较软,若是直接沿第一方向堆叠,则相邻的电芯之间紧密接触,散热性能较差,通过将软包电芯容纳于支架内,支架的支撑部支撑于相邻的支架,能够在相邻的两个支架之间形成间隙,则充放电过程中软包电芯产生的热量能够经过支架传递至相邻的两个支架之间的间隙内,散热面积大,热量传递路径短,热阻较低,则软包电芯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该间隙快速转移出去,从而快速降低软包电芯的温度,进而改善电池组的散热能力。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电设备,包括第一方面任意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组。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组散热能力好,散热效率高,从而使得电池组的安全性能较高,从而提高用电设备的用电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多个电芯单元的***图;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芯单元的剖视图;
图3为相邻两个电芯单元堆叠后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相邻两个电芯单元堆叠后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B处的放大图;
图7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相邻两个电芯单元堆叠后的剖视图;
图8为图7中C处的放大图;
图9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芯单元的结构剖视图;
图10为图9中的电芯单元堆叠后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D处的放大图;
图12为本申请再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芯单元的结构剖视图;
图13为图12中的电芯单元堆叠后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E处的放大图;
图1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芯单元的立体图;
图1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芯单元的***图;
图1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芯单元的立体图;
图20为图19在F处的放大图;
图2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电芯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第一密封件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配合示意图(图2中G处的放大图);
图27为图3中H处的放大图;
图28为相邻的两个支架一者的第一部分和另一者的第二部分通过密封结构密封配合后的示意图;
图29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组的剖视图;
图32为图31中J处的放大图;
图33为图31中K处的放大图;
图34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组的俯视图;
图35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电池组;10-电芯单元;11-支架;111-第一表面;112-第二表面;113-第一部分;1131-第一开口;1132-第一部分的开口端;1133-第一平直部;11331-第一限位槽;1134-第一弯折部;1135-第一容纳部;1136-第一过渡部;1137-第一连接部;1138-第二连接部;1139-第三连接部;114-第二部分;1141-第二开口;1142-第二部分的开口端;1143-第二平直部;11431-第二限位槽;1144-第二弯折部;1145-第二容纳部;1146-第二过渡部;1147-第四连接部;1148-第五连接部;1149-第六连接部;115-第一通道;1151-第一空间;1152-容纳室;12-电芯;121-电能输出部;1211-主体部;1212-折角部;122-壳体;1221-本体部;1222-延伸部;1223-折角;124-电极端子;125-密封胶;126-绝缘件;13-第一支撑部;131-第一定位孔;14-膨胀空间;15-第二支撑部;151-第一插孔;16-导热件;17-第一固定部;18-第二固定部;20-间隙;30-第一密封件;31-第一密封部;32-第二密封部;33-第三密封部;34-第四密封部;40-密封结构;41-第五密封部;42-第六密封部;43-第二密封件;50-侧壁;51-第一区域;52-第二区域;53-第三区域;54-第四区域;55-第三开口;60-容纳腔;70-第三密封件;80-电路板;90-第四密封件;110-第一导体;120-第二导体;130-顶壁;100a-总正极;100b-总负极;100c-正极端子;100d-负极端子;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目前,从市场形势的发展来看,二次电池的应用越加广泛。二次电池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等电动交通工具,以及电动工具、无人机、储能设备等多个领域。随着二次电池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其市场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扩增。
电池技术的发展要同时考虑多方面的设计因素,例如,能量密度、循环寿命、放电容量、充放电倍率等性能参数,另外,随着环境条件和/或电池内部条件的改变,电池是否能够正常的充放电也是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发明人发现,而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电池内部的温度变化较大,电池在高倍率、无静置、连续充放电工况下使用时(如农用无人机电池),会引起电池组的电芯温度过高的问题。为保证电池组正常充放电,则需要将电芯温度快速降低。
现有技术中,电池组散热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在电池组的电芯的极耳端设置导热件,通过导热件散热,但是散热面积小,散热效率低。第二种,通过在相邻的两个电芯大面之间设置管道,通过风冷装置向管道吹风,虽然散热面积大,散热效率高,但是结构复杂,占用空间大。
基于上述考虑,为了改善电池组的散热能力和简化散热结构的结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组,电池组包括沿第一方向堆叠布置的电芯单元,电芯单元包括支架和电芯,支架设置有第一支撑部;电芯收纳于支架内;第一支撑部被配置为沿第一方向支撑于相邻的支架,以使相邻的两个支架之间形成间隙。
支架的第一支撑部支撑于相邻的支架,以相邻的两个支架之间形成间隙,电芯容纳于支架内,则充放电过程中电芯产生的热量可经过支架传递至相邻的两个支架之间的间隙内,散热面积大,热量传递路径短,热阻较低,则电芯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该间隙快速转移出去,从而快速降低电芯的温度,进而改善电池组的散热能力。
且支架既承担容纳和保护电芯的作用,还能有利于散热,结构简单,占用空间较小。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池组可以但不限用于电动两轮车、电动工具、无人机、储能设备等用电设备中。也可以使用具备本申请工况提供的电池组作为用电设备的电源***,这样,有利于提高电源***的充放电过程的散热能力和用电设备的用电安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使用电池组作为电源的用电设备,用电设备可以为但不限于电子设备、电动工具、电动交通工具、无人机、储能设备。其中,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电动工具可以包括电钻、电锯等,电动交通工具可以包括电动汽车、电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等。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电池组100包括多个电芯单元10,多个电芯单元10沿第一方向X堆叠布置,电芯单元10包括支架11和电芯12,支架11设置有第一支撑部13;电芯12收纳于支架11内;其中,第一支撑部13被配置为第一方向X支撑于相邻的支架11,以使相邻的两个支架11之间形成间隙20。
电芯12可以是软包电芯12,也可以是钢壳电芯12。
支架11形成有容纳电芯12的容纳空间。电芯12容纳于容纳空间内。沿第一方向X,电芯12至少一侧可与支架11的内壁不接触,以使电芯12和支架11的内壁之间形成膨胀空间14。膨胀空间14用于在充放电过程中供电芯12膨胀,以使支架11的内壁不会过早挤压电芯12。可选的,沿第一方向X,电芯12和支架11之间设有可被压缩的弹性件,弹性件可为电芯12提供膨胀空间,还能在电芯12和支架11之间起到缓冲作用。可选的,沿第一方向X,电芯12和支架11之间设有间隙,可为电芯12提供膨胀空间。可选的,弹性件包括泡棉。
第一支撑部13设置于支架11沿第一方向X面向相邻的支架11的一侧。第一支撑部13凸出于支架11的面向相邻的之间的支架11的表面。第一支撑部13与支架11可以是分体设置再连接为整体结构,第一支撑部13和支架11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第一支撑部13支撑于与之相邻的支架11的面向该第一支撑部13的表面,以使沿第一方向X,相邻的两个支架11之间形成有间隙20。该间隙20可用于散热。该间隙20在垂直第一方向X的方向中至少沿一个方向贯通,从而使得充放电过程充产生的热量能够从间隙20的贯通方向转移。
支架11的第一支撑部13支撑于相邻的支架11,以相邻的两个支架11之间形成间隙20,电芯12容纳于支架11内,充放电过程中电芯12产生的热量可经过支架11传递至相邻的两个支架11之间的间隙20内,散热面积大,热量传递路径短,热阻较低,电芯12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该间隙20快速转移出去,从而快速降低电芯12的温度,进而改善电池组100的散热能力,从而有利于提供电池组100的安全性能。支架11承担容纳和保护电芯12的作用,还能有利于散热,结构简单,占用空间较小。
如图2-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11还设置有第二支撑部15,沿第一方向X,第二支撑部15和第一支撑部13分别设置于支架11的两侧,第二支撑部15被配置为与相邻的支架11的第一支撑部13配合。可以够提高相邻的两个电芯单元10堆叠的定位的准确性和堆叠稳定性,从而提高整个电池组100结构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15被配置为与相邻的支架11的第一支撑部13定位配合。对任意一个电芯单元10的支架11而言,第二支撑部15和第一支撑部13分别设置于支架11沿第一方向X相对的两侧。沿第一方向X,支架11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第一支撑部13设置于第一表面111,第二支撑部15设置于第二表面112。对相邻的两个电芯单元10,定位配合的第二支撑部15和第一支撑部13位于间隙20内。
如图2、图3、图4所示,沿第一方向X,第一支撑部13的远离与支架11相连的一端的端面形成有第一定位孔131,第二支撑部15设于第一定位孔131内。如图4所示,第二支撑部15设于第一定位孔131内后,第二支撑部15可以与相邻的支架11相抵。如图5、图6所示,第二支撑部15设于第一定位孔131内后,沿第一方向X,第二支撑部15也可以与相邻的支架11存在间隔。
如图2-图6所示,在第二支撑部15插设于第一支撑部13的第一定位孔131内的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15为中空结构,能够减轻电芯单元10的重量,从而减轻电池组100的重量。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15也可以为实心结构。
如图7、图8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15设有第一插孔151,第一支撑部13插设于第一插孔151内,沿第一方向X,第二支撑部15与相邻的支架11之间存在间隔。在这种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15可以为空心结构,以减轻电芯单元10的重量,从而减轻电池组100的重量。
如图9、图10、图11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支架11可以不设置第二支撑部15。第一支撑部13支撑于相邻的支架11的第二表面112,以使相邻的两个支架11之间形成间隙20。在这种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13可以是空心结构也可以是实心结构。
如图12、图13、图14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15可以是形成于支架11的第二表面112的凹陷部,第一支撑部13插设于相邻的支架11的凹陷部(第二支撑部15)内。
如图1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11设置有多个第一支撑部13,多个第一支撑部13间隔分布。
多个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13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在第一支撑部13为多个的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15也可以为多个。
支架11的多个第一支撑部13间隔分布并共同支撑相邻的支架11,能够提高支撑稳定性,从而使得相邻的两个支架11之间形成稳定的间隙20,有利于电芯12稳定快速散热。多个第一支撑部13共同支撑相邻的支架11还能提高相邻的两个电芯单元10堆叠稳定性。
在第一支撑部13的数量为多个的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支撑部13的布置形式有多种,比如,所有第一支撑部13沿某一直线间隔排布。或者所有第一支撑部13呈阵列布置,比如,如图1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支撑部13矩形阵列分布于支架11。多个第一支撑部13中的一部分沿第二方向Y间隔排部于支架11沿第三方向Z的一侧,多个第一支撑部13中的另一部分沿第二方向Y间隔排部于支架11沿第三方向Z的另一侧。图15中示出了,支架11设置有六个第一支撑部13,六个第一支撑部13中的三个第一支撑部13沿第二方向Y间隔排布于支架11沿第三方向Z的一侧,六个第一支撑部13中的另外三个第一支撑部13沿第二方向Y间隔排布于支架11沿第三方向Z的另一侧。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和第三方向Z两两垂直。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支撑部13可以呈环形阵列分布、路径阵列分布等。
多个第一支撑部13可以均匀间隔布置,也可以是非均匀间隔布置。
多个第一支撑部13矩形阵列分布于支架11,不仅能够提高相邻的两个电芯单元10的堆叠稳定性,还有利于电芯12均匀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电芯单元10还包括导热件16,导热件16设置于支架11的内表面,有利于提升电芯12热量向外传递的效率。
导热件16可以是由导热性能较好的材质支撑,比如导热件16材质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酰亚胺、聚碳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导热件16固定于支架11的内表面。导热件16可以是粘接于支架11的内表面或者是以其他的连接方式固定于支架11的内表面。
导热件16设置于支架11的内表面,能够使得电芯12产生的热量快速传递至支架11,并从相邻的支架11之间的间隙20快速转移出去,从而提高电芯12的散热效率。
如图15、图16所示,支架11包括第一部分113和第二部分114,第一部分113和第二部分114沿第一方向X排布,第一部分113和第二部分114共同限定出容纳空间(图中未示出),电芯12收纳于容纳空间内。
在本实施例中,支架11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部分113和第二部分114,第一部分113和第二部分114连接后限定出容纳电芯12的容纳空间。可以理解为,支架11的主体部1211由第一部分113和第二部分114连接后形成。第一部分113和第二部分114可以是焊接。或者采用螺栓连接、螺钉连接、胶粘接、卡扣连接等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
如图16、图17、图18所示,第一部分113形成有具有第一开口1131的第一空腔(图中未标示),第一开口1131沿与第一方向X相反的方向朝向第二部分114,第二部分114形成有具有第二开口1141的第二空腔(图中未标示),第二开口1141沿第一方向X朝向第一部分113。第一部分的开口端1132和第二部分的开口端1142在第一方向X上相互贴合(图15中示出),以共同形成容纳空间,方便电芯12进入支架11内,且便于支架11不同部位维护。第一部分的开口端1132和第二部分的开口端1142在第一方向X上相互贴合能够使得第一部分113和第二部分114之间的密封性能较好或者降低第一部分113和第二部分114连接后的密封难度。
第一支撑部13设置于第一部分113,第二支撑部15设置于第二部分114。支架11的第一表面111为第一部分113沿第一方向X背离第二部分114的表面,第一表面111与第一部分的开口端1132相对布置。支架11的第二表面112为第二部分114沿与第一方向X相反的方向背离第一部分113的表面,第二表面112与第二部分的开口端1142相对布置。
如图16、图17、图1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13设置有第一固定部17,第二部分114设置有第二固定部18,第一固定部17与第二固定部18沿第一方向X固定配合。
第一固定部17设置于第一部分的开口端1132,第二固定部18设置于第二部分的开口端1142。第一固定部17和第二固定部18中的一者为凸起,另一者为凹槽,凸起沿第一方向X插设于凹槽内,以实现第一固定部17和第二固定部18固定配合。图16、图17和图18中示出了,第一固定部17为凸起,凸起从第一部分的开口端1132向靠近第二部分114的方向延伸,第二固定部18为凹槽,凹槽从第二部分的开口端1142向背离第一部分113的方向凹陷。凹槽(第二固定部18)从第二部分的开口端1142沿背离第一部分113凹陷的深度等于凸起(第一固定部17)从第一部分的开口端1132沿面向第二部分114的方向延伸的尺寸,有利于第一部分的开口端1132和第二部分的开口端1142贴合。
第一固定部17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第二固定部18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第一固定部17和第二固定部18的数量相同。第一固定部17和第二固定部18一一对应设置,第一固定部17和与之对应的第三部分定位配合。
在第一固定部17的数量和第二固定部18的数量均为多个的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固定部17的布置方式和多个第二固定部18的布置方式相同,以使第一固定部17能与与之对应的第二固定部18固定配合。
多个第一固定部17的布置形式有多种,比如,所有第一固定部17沿某一直线间隔排布。或者多个第一固定部17呈阵列布置,比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固定部17矩形阵列分布于第一部分的开口端1132。多个第一固定部17中的一部分沿第二方向Y间隔排部于第一部分的开口端1132沿第三方向Z的一侧,多个第一固定部17中的另一部分沿第二方向Y间隔排部于第一部分的开口端1132沿第三方向Z的另一侧。图17中示出了,第一部分113包括六个第一固定部17,六个第一固定部17中的三个第一固定部17沿第二方向Y间隔排布于第一部分的开口端1132沿第三方向Z的一侧,六个第一固定部17中的另外三个第一固定部17沿第二方向Y间隔排布于第一部分的开口端1132沿第三方向Z的另一侧(可结合参照图17和图24)。
在组装第一部分113和第二部分114形成支架11的过程中,第一部分113的第一固定部17和第二部分114的第二固定部18配合,有利于提高第一固定部17和第二固定部18在组装过程中准确定位,便于支架11组装成型,以及使得第一部分113和第二部分114保持相对稳定的配合关系,从而使得支架11结构稳定。
在支架11设置有第二支撑部15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16、图17、图18,第一支撑部13设置于第一部分113,第二部分114设置有第二支撑部15,第二支撑部15被配置为与相邻的支架11的第一支撑部13定位配合;沿第一方向X,第一固定部17和第一支撑部13分别设置于第一部分113的两侧,第二固定部18和第二支撑部15分别设置于第二部分114的两侧。
第一支撑部13设置于第一部分113沿第一方向X背离第二部分114的一侧,第二支撑部15设置于第二部分114沿第一方向X背离第一部分113的一侧。
第一固定部17和第一支撑部13均设置于第一部分113,第一固定部17和第一支撑部13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第一固定部17和第一支撑部13数量相同的情况,第一固定部17和第一支撑部13均为六个。
第二固定部18和第二支撑部15均设置于第二部分114,第二固定部18和第二支撑部15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第二固定部18和第二支撑部15数量相同的情况,第二固定部18和第二支撑部15均为六个。
第一固定部17和第一支撑部13分别设置于第一部分113的两侧,第二固定部18和第二支撑部15分别设置于第二部分114的两侧,方便制造,且能够使得第二支撑部15和第一支撑部13配合、第一固定部17和相邻的支架11的第二固定部18配合互不干涉。
如图16、图17、图18所示,沿第一方向X,第一固定部17与第一支撑部13对应设置,第二支撑部15与第二固定部18对应设置。
第一固定部17和第一支撑部13一一对应设置,第一固定部17与第一支撑部13位置对应,沿第一方向X,第一固定部17的投影和与之对应的第一支撑部13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第二支撑部15和第二固定部18一一对应设置,第二支撑部15与第二固定部18位置对应,沿第一方向X,第二支撑部15的投影和与之对应的第二固定部18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X,第一固定部17与第一支撑部13可以不对应设置,即第一固定部17和第一支撑部13数量不相同,和/或沿第一方向X,第一固定部17在第一部分113上的投影和第一支撑部13在第一部分113上的投影完全错开。第二支撑部15与第二固定部18可以不对应设置,即第二支撑部15和第二固定部18数量不相同,和/或沿第一方向X,第二支撑部15在第二部分114上的投影和第二固定部18在第二部分114上的投影完全错开。
第一固定部17与第一支撑部13对应设置,第二支撑部15与第二固定部18对应设置,方便第一部分113和第二部分114制造。
如图19、图2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芯单元10沿第二方向Y的至少一端形成电能输出部121,第一部分113与第二部分114之间形成有供电能输出部121穿出的第一通道115,第二方向Y垂直第一方向X。电池组100还包括第一密封件30(图16中示出),第一密封件30被配置为密封第一通道115。
如图21-图23所示,电芯12包括壳体122、设于壳体122内的电极组件以及连接至电极组件且从壳体122延引出的两个电极端子124,两个电极端子124极性相反,即两个电极端子124中一个电极端子124为正极电极端子,另一个为负极电极端子。
电极组件包括隔离膜(图中未示出)、极性相反的正极片(图中未示出)和负极片(图中未示出)。正极片包括正极活性物质层(图中未示出)和正极集流体(图中未示出)。负极片包括负极活性物质层(图中未示出)和负极集流体(图中未示出)。以锂离子电池为例,正极集流体的材料可以为铝,正极活性物质可以为钴酸锂、磷酸铁锂、三元锂或锰酸锂等。负极集流体的材料可以为铜,负极活性物质可以为碳或硅等。隔离膜的材质可以为PP(polypropylene,聚丙烯)或PE(polyethylene,聚乙烯)等。正极耳和正极片的集流体导电连接,负极耳和负极片的集流体导电连接。
电极组件可以是卷绕式电极组件,隔离膜、正极片和负极片层叠设置并绕卷绕轴线卷绕形成卷绕式电极组件。电极组件也可以是叠片式电极组件。
两个电极端子124从壳体122的同一端延伸出壳体122,也可以从壳体122相对的两端延伸出壳体122。图21和图23中示出了两个电极端子124分别从壳体122在第二方向Y的两端延伸出壳体122的情况。
如图21、图22所示,沿第二方向Y,壳体122包括本体部1221和分别连接于本体部1221在第二方向Y的两端的延伸部1222。本体部1221限定出容纳电极组件的主体空腔(图中未示出),每个延伸部1222限定出容纳一个电极端子124沿第二方向Y的一部分的延伸空腔(图中未示出),主体空腔和延伸空腔连通。电极端子124和对应的延伸部1222之间通过密封胶125密封连接。在延伸部1222沿第三方向Z的两端分别形成折角1223。
如图2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芯单元10还包括绝缘件126,绝缘件126包覆于壳体122的外表面,以起到防水、绝缘和防漏液的作用。在一些实施例中,绝缘件126的一部分包覆于本体部1221的外表面,绝缘件126的另一部分包覆于两个延伸部1222的外表面,即绝缘件126包覆壳体122的全部外表面。在这种实施例中,一个电极端子124、一个延伸部1222和包覆于该延伸部1222外表面的绝缘件126共同形成电芯12的一个电能输出部121。在这种实施例中,电能输出部121的延伸部1222和包覆于延伸部1222外表面的绝缘件126均位于第一通道115内;电能输出部121的电极端子124沿第二方向Y延伸出第一通道115;电能输出部121的密封胶125沿第二方向Y可以延伸出第一通道115,也可以完全位于第一通道115内,图20中示出了密封胶125沿第二方向Y延伸出第一通道115的情况。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绝缘件126可以全部套设于本体部1221的外周,即绝缘件126套设于壳体122的部分外表面。在这种实施例中,一个电极端子124和一个延伸部1222共同形成电芯12的一个电能输出部121。在这种实施例中,电能输出部121的延伸部1222完全位于第一通道115内;电能输出部121的电极端子124沿第二方向Y延伸出第一通道115;电能输出部121的密封胶125沿第二方向Y可以延伸出第一通道115,也可以完全位于第一通道115内。
如图21所示,电芯12也可以不包括绝缘件126,则一个电极端子124和一个延伸部1222共同形成电芯12的一个电能输出部121。在这种实施例中,电能输出部121的延伸部1222可完全位于第一通道115内;电能输出部121的电极端子124沿第二方向Y延伸出第一通道115;电能输出部121的密封胶125沿第二方向Y可以延伸出第一通道115,也可以完全位于第一通道115内。
电芯12的两个电极端子124分别从壳体122沿第二方向Y相对的两端延伸出壳体122,两个电能输出部121也沿第二方向Y的相对的两端延伸,两个电能输出部121的极性相反,降低两个极性相反的电能输出部121接触的风险,从而降低电池组100短路的风险。相应地,第一部分113和第二部分114之间形成了两个第一通道115,两个第一通道115沿第二方向Y相对间隔布置。
“第一密封件30被配置为密封第一通道115”,是指第一密封件30密封第一部分113和电能输出部121之间的空间以及密封第二部分114和电能输出部121之间的空间。
电能输出部121从第一通道115延伸出,方便电能输出部121与其他结构电连接以输出电芯12的电能。第一密封件30密封第一通道115,能够降低电芯12漏液和外部杂质进入电芯12内部的风险。
请结合参照图20、图21、图23,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能输出部121包括主体部1211,主体部1211在第三方向Z的两端弯折形成的折角部1212;第一通道115包括第一空间1151和沿第三方向Z设置于第一空间1151的两端的容纳室1152,容纳室1152与第一空间1151连通,主体部1211容纳于第一空间1151,两个折角部1212分别容纳于两个容纳室1152;其中,沿第一方向X,容纳室1152的尺寸大于第一空间1151的尺寸,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和所述第三方向Z两两垂直。
沿第一方向X,容纳室1152大于第一空间1151的尺寸,即图中的H1>H2。
电能输出部121在折角1223对应位置形成有折角部1212。请参照图23,对电芯12不包括绝缘件126的实施例中,折角部1212即折角1223,主体部1211由电极端子124和密封胶125共同形成。请参照图21,对电芯12包括绝缘件126的实施例中,折角部1212可以由折角1223和包覆在折角1223上的绝缘件126共同形成,主体部1211由电极端子124、密封胶125和包覆在延伸部1222部上且沿第三方向Z位于两个折角部1212之间的部分共同形成。
电能输出部121的折角部1212相对于主体部1211其形状不规则以及沿第一方向X尺寸更大,因此,容纳折角部1212的容纳室1152的在第一方向X的尺寸大于第一空间1151在第一方向X的尺寸,容纳室1152在第一方向X的尺寸与对应的折角部1212在第一方向X的尺寸匹配以及第一空间1151在第一方向X的尺寸于第一空间1151在第一方向X的尺寸匹配,便于电能输出部121伸出支架11的第一通道115,且降低了对第一通道115的密封难度。且电能输出部121在其主体部1211沿第三方向Z的两端形成有折角部1212,能够减小电能输出部121在第三方向Z的尺寸。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X,容纳室1152的尺寸可以与第一空间1151的尺寸相同。
在支架11包括第一部分113和第二部分114的实施例中,如图17-图20所示,第一部分113包括第一平直部1133和两个第一弯折部1134,沿第三方向Z,两个第一弯折部1134连接于第一平直部1133的两端,第二部分114包括第二平直部1143和两个第二弯折部1144,沿第三方向Z,两个第二弯折部1144连接于第二平直部1143的两端;第一平直部1133和第二平直部1143沿第一方向X相对布置并形成第一空间1151,一个第一弯折部1134和一个第二弯折部1144形成一个容纳室1152。
第一平直部1133和第二平直部1143均为沿第三方向Z延伸的平板结构。
第一弯折部1134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连接部1137、第二连接部1138和第三连接部1139,第一连接部1137和第三连接部1139沿第三方向Z相对布置,第一连接部1137沿第一方向X的一端与第二连接部1138相连,第三连接部1139沿第一方向X的一端与第二连接部1138相连。沿第一方向X,第三连接部1139背离第二连接部1138的端面作为第一部分的开口端1132的部分。沿第一方向X,第一连接部1137远离第二连接部1138的一端与第一平直部1133相连,沿第一方向X,第一平直部1133相对第二连接部1138更加靠近第二部分114。第二弯折部1144包括依次相连的第四连接部1147、第五连接部1148和第六连接部1149,第四连接部1147和第六连接部1149沿第三方向Z相对布置,第四连接部1147沿第一方向X的一端与第五连接部1148相连,第六连接部1149沿第一方向X的一端与第五连接部1148相连。沿第一方向X,第六连接部1149背离第五连接部1148的端面作为第二部分的开口端1142的部分。沿第一方向X,第二平直部1143相对第五连接部1148更加靠近第一部分113,使得沿第一方向X,第一平直部1133和第二平直部1143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连接部1138与第五连接部1148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第一空间1151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小于容纳室1152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
第一空间1151由第一部分113的第一平直部1133和第二部分114的第二平直部1143共同形成,每个容纳室1152由第一部分113的一个第一弯折部1134和第二部分114的一个第二弯折部1144共同形成,便于电能输出部121进入第一通道115并从第一通道115延伸出。
如图24、图25、图2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平直部1133上设置有沿第三方向Z延伸的第一限位槽11331,第一密封件30的部分容纳于第一限位槽11331内;和/或,第二平直部1143上设置有沿第三方向Z延伸的第二限位槽11431,第一密封件30的部分容纳于第二限位槽11431内。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平直部1133设有第一限位槽11331且第二平直部1143设有第二限位槽11431。第一限位槽11331设置于第一平直部1133沿第一方向X面向第二平直部1143的表面。第一限位槽11331沿第三方向Z延伸并贯穿第一平直部1133的两端,以使第一限位槽11331和两个容纳室1152连通。第二限位槽11431设置于第二平直部1143沿第一方向X面向第一平直部1133的表面,第二限位槽11431沿第三方向Z延伸并贯穿第二平直部1143的两端,以使第二限位槽11431和两个容纳室1152连通,便于第一密封件30位于第一限位槽11331内的一部分、第二限位槽11431内的一部分和位于容纳室1152内的部分连接形成整体结构,有利于提高密封性能。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平直部1133设有第一限位槽11331,第二平直部1143未设有第二限位槽11431;或者第一平直部1133未设有第一限位槽11331,第二平直部1143设有第二限位槽11431。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平直部1133可以不设置第一限位槽11331且第二平直部1143不设置第二限位槽11431。第一密封件30的部分密封于第一平直部1133面向第二平直部1143的表面和电能输出的主体部1211之间,第一密封件30的部分密封于第二平直部1143面向第一平直部1133的表面和电能输出的主体部1211之间,以实现第一密封件30密封第一空间1151。
第一密封件30的部分容纳于第一限位槽11331内,第一限位槽11331能够对第一密封件30限位,以使第一密封件30的部分对第一空间1151起到稳定的密封作用;和/或第一密封件30的部分容纳于第二限位槽11431内,第二限位槽11431能够对第一密封件30限位,以使第一密封件30的部分对第一空间1151起到稳定的密封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结合参照图16、图26,第一密封件30包括第一密封部31、第二密封部32、第三密封部33和第四密封部34,第一密封部31和第二密封部32密封于第一空间1151,并分别位于主体部1211沿第一方向X的两侧,第三密封部33位于一个容纳室1152内,并包覆于折角部1212,第四密封部34位于另一个容纳室1152内,并包覆于折角部1212。
第一密封部31、第二密封部32、第三密封部33和第四密封部34可以是分体设置且彼此独立的密封部。第一密封部31、第二密封部32、第三密封部33和第四密封部34可以是分体设置,再连接为整体结构。第一密封部31、第二密封部32、第三密封部33和第四密封部34也可以是一体成型,形成的第一密封件30为一体成型结构。“一体成型结构”是指采用一体成型工艺成型的结构,一体成型工艺可以是注塑、灌封等。可选的,第一密封部31包括密封胶。可选的,第二密封部32包括密封胶。可选的,第三密封部33包括密封胶。可选的,第四密封部34包括密封胶。
第一密封部31容纳于第一限位槽11331内,以密封第一平直部1133与电能输出部121之间空间。第二密封部32容纳于第二限位槽11431内,以密封第二平直部1143与电能输出部121之间空间。
第一密封部31、第二密封部32、第三密封部33和第四密封部34也可以与电能输出部121连接,比如第一密封部31、第二密封部32、第三密封部33和第四密封部34均与电能输出部121粘接。
在一些实施中,第一密封部31也可以与第一平直部1133连接,比如第一密封部31与第一平直部1133粘接。
在一些实施中,第二密封部32也可以与第二平直部1143连接,比如第二密封部32与第二平直部1143粘接。
在一些实施中,第三密封部33也可以与第一弯折部1134和第二弯折部1144连接,比如第三密封部33与第一弯折部1134和第二弯折部1144粘接。
在一些实施中,第四密封部34也可以与第一弯折部1134和第二弯折部1144连接,比如第四密封部34与第一弯折部1134和第二弯折部1144粘接。
第三密封部33和第四密封部34分别包覆两个折角部1212,可以理解为,两个折角部1212分别位于第三密封部33和第四密封部34限定出的空间内,能够增大第三密封部33和第四密封部34与对应的折角部1212的接触面积,提高密封性能。
第一密封部31和第二密封部32均密封于第一空间1151且分别位于主体部1211沿第一方向X的两侧,能够提高对第一空间1151的密封性能,第三密封部33和第四密封部34分别容纳于两个容纳室1152内并包覆对应的折角部1212,能够提高折角部1212和支架11之间的密封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密封部33和第四密封部34分别灌封于两个容纳室1152内。
灌封是将液态复合物用机械或手工方式灌入装有折角部1212的容纳室1152内,在常温或加热条件下固化成为性能优异的热固性的第三密封部33和第四密封部34。液态复合物的流动性使得液态复合物能够在容纳室1152内充分扩散,从而尽可能于折角部1212的每个面接触,以增大折角部1212和液态复合物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折角部1212与第三密封部33和第四密封部34之间的接触面积。
在第一限位槽11331沿第三方向Z贯穿第一平直部1133和第二限位槽11431沿第三方向Z贯穿第二平直部1143的实施例中,在灌封过程中,液态的复合物能够向第一限位槽11331和第二限位槽11431流动,以使第三密封部33和第四密封部34均与容纳于第一限位槽11331的第一密封部31和容纳于第二限位槽11431的第二密封部32相连。这种情况下,第一密封部31、第二密封部32、第三密封部33和第四密封部34分体设置,再连接为整体结构。
在第一限位槽11331沿第三方向Z贯穿第一平直部1133和第二限位槽11431沿第三方向Z贯穿第二平直部1143的实施例中,在向容纳室1152内注入液态复合物之前,第一限位槽11331内未设置第一密封部31,第二限位槽11431内未设置第二密封部32,在容纳室1152内注入液态复合物的过程中,液态的复合物能够流向第一限位槽11331和第二限位槽11431内,并在第一限位槽11331和第二限位槽11431内分别形成第一密封部31和第二密封部32,即第一密封部31和第二密封部32灌封于第一限位槽11331和第二限位槽11431内。这种情况下,第一密封部31、第二密封部32第三密封部33和第四密封部34一体成型。
通过灌封形成的第三密封部33和第四密封部34,能够强化第三密封部33、折角部1212和支架11以及第四密封部34、折角部1212和支架11的整体性能,能够提高对外开冲击、震动的抵抗力以及提高防水、防潮性能。且灌封工艺使得第三密封部33和第四密封部34更容易包覆对应的折角部1212。
如图3、图2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电芯单元10设置有两个密封结构40,沿第二方向Y,两个密封结构40分别设置于支架11的两端,以封堵间隙20沿第二方向Y上的两端。
两个密封结构40封堵间隙20沿第二方向Y的两端,则间隙20沿第三方向Z贯通,电芯12的热量能够沿第三方向Z被快速转移。
两个密封结构40分别封堵间隙20沿第二方向Y的两端,降低其他杂质沿间隙20位于第二方向Y的两端进入间隙20而封堵间隙20或者占据间隙20的部分的风险,从而提升间隙20的散热面积。
密封结构40的结构形式有多种,比如,密封结构40为被挤压在相邻的两个支架11的密封垫,或者,密封结构40也可以是填充于相邻的两个电芯单元10之间的密封胶。再比如,如图2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结构40包括第五密封部41和第六密封部42,沿第一方向X,第五密封部41和第六密封部42分别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支架11,第五密封部41和第六密封部42密封配合。
第五密封部41为密封槽,第六密封部42能够插设于密封槽内。对任意一个电芯单元10而言,支架11沿第一方向X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五密封部41和第六密封部42。对相邻的两个电芯单元10而言,相邻的两个支架11中的一者上的第五密封部41与另一者上的第六密封部42密封配合。
请结合参照图17、图18、图27、图28所示,在支架11包括第一部分113和第二部分114的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13还包括第一容纳部1135和两个第一过渡部1136,两个第一过渡部1136分别连接于第一容纳部1135沿第二方向Y的两端。两个第一平直部1133分别连接于两个第一过渡部1136沿第二方向Y远离第一容纳部1135的一端。每个第一平直部1133沿第三方向Z的两端均连接有第一弯折部1134。沿第一方向X,第一弯折部1134的第二连接部1138面向第二部分114的端面、第一过渡部1136面向第二部分114的端面和第一容纳部1135面向第二部分114的端面共面且共同构成第一部分的开口端1132;第二部分114还包括第二容纳部1145和两个第二过渡部1146,两个第二过渡部1146分别连接于第二容纳部1145沿第二方向Y的两端。两个第二平直部1143分别连接于两个第二过渡部1146沿第二方向Y远离第二容纳部1145的一端。每个第二平直部1143沿第三方向Z的两端均连接有第二弯折部1144。沿第一方向X,第二弯折部1144的第五连接部1148面向第一部分113的端面、第二过渡部1146面向第一部分113的端面和第二容纳部1145面向第一部分113的端面共面且共同构成第一部分的开口端1132。
第一过渡部1136和第二过渡部1146一一对应设置。第一过渡部1136和与之相对应的第二过渡部1146在第一方向X相对设置,沿第一方向X,第二过渡部1146的投影与第一过渡部1136完全重合。
第一过渡部1136沿第三方向Z的尺寸大于第一容纳部1135沿第三方向Z的尺寸。第二过渡部1146沿第三方向Z的尺寸大于第二容纳部1145沿第三方向Z的尺寸。
第五密封部41为设置于第一过渡部1136沿第一方向X背离第二部分114的表面并沿靠近第二部分114的方向凹陷的密封槽。第六密封部42凸设于第二过渡部1146沿第一方向X背离第一部分113的表面。两个第二过渡部1146上均设有第五密封部41,两个第一过渡部1136上均设有第六密封部42。
第五密封部41和第六密封部42均沿第三方向Z延伸。第五密封部41沿第三方向Z尺寸大于第一容纳部1135沿第三方向Z的尺寸,第六密封部42沿第三方向Z尺寸大于第二容纳部1145沿第三方向Z的尺寸,从而使得相邻两个支架11上的第五密封部41和第六密封部42密封配合沿第三方向Z的密封范围大于间隙20沿第三方向Z的宽度,从而封堵间隙20沿第二方向Y的两端,以使间隙20沿第二方向Y的两端完全被封堵或者减小间隙20沿第二方向Y的两端的开放程度。
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支架11的第五密封部41和第六密封部42能够在两个支架11堆叠完成后密封配合,以封堵间隙20沿第二方向Y的两端,降低其他杂质沿间隙20位于第二方向Y的两端进入间隙20而封堵间隙20或者占据间隙20的部分的风险,还能在相邻的两个支架11之间起到定位作用,提高相邻的两个支架11的堆叠稳定性。
如图2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五密封部41形成密封槽,第六密封部42插设于密封槽内;密封结构40还包括第二密封件43,第二密封件43位于密封槽内并密封于第六密封部42和密封槽之间的缝隙。
在第五密封部41和第六密封部42密封配合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密封结构40也可以不包括第二密封件43。
如图29、图30所示,电池组100还包括两个侧壁50,沿第二方向Y,两个侧壁50分别位于电芯单元10的两侧,每个支架11与两个侧壁50连接。
侧壁50包括第一区域51、第二区域52、第三区域53和第四区域54。第一区域51与电芯单元10沿第二方向Y的一端相对布置。第二区域52、第三区域53和第四区域54分别连接于第一区域51的不同边缘并依次连接。第二区域52和第四区域54沿第三方向Z相对布置并分别位于电芯单元10沿第三方向Z的两侧。第二区域52和第四区域54通过第三区域53连接。第三区域53位于多个电芯单元10作为整体沿第一方向X的一端。侧壁50在第一区域51远离第三区域53的一端形成有第三开口55。
支架11与侧壁50可以是焊接、螺钉连接、螺栓连接、胶水粘接等连接方式实现连接。
两个侧壁50分别位于电芯单元10沿第二方向Y的两侧,能够对电芯单元10在第二方向Y的两侧对电芯单元10起到保护作用。每个支架11与两个侧壁50连接,能够使得多个电芯单元10保持相对稳定的堆叠关系,从而使得电池组100形成稳定的整体结构。
如图31、图32、图3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侧壁50面向电芯单元10的一侧形成有容纳腔60,每个电能输出部121容纳于容纳腔60内;电池组100还包括第三密封件70,第三密封件70填充于容纳腔60内。
在电芯12沿第二方向Y的相对的两端均形成电能输出部121的实施例中,两个电能输出部121分布容纳于对应的侧壁50电芯单元10之间形成的容纳腔60。
第三密封件70可以灌封于容纳腔60内,从而降低密封难度和提高密封质量。即将液态复合物用机械或手工方式灌入装有电能输出部121的容纳室1152内,在常温或加热条件下固化成为性能优异的热固性的第三密封件70。液态复合物的流动性使得液态复合物能够在容纳室1152腔内充分扩散,并与每个电能输出部121接触,增大每个电能输出部121和液态复合物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电能输出部121与第三密封件70的接触面积。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将第三密封件70密封于容纳腔60内。
第三密封件70填充于侧壁50面向电芯单元10一侧的容纳腔60内,以提高侧壁50和电芯单元10之间的密封性能,能够对位于容纳腔60内的结构起到保护作用,降低其他杂质进入容纳腔60后再从间隙20在第二方向Y的两端进入间隙20的风险和降低其他杂质污染或者损坏电能输出部121的风险。
请继续参见图31、图32、图33、图34,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组100还包括电路板80,电能输出部121与电路板80电连接,沿第二方向Y,电路板8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壁50之间填充有第四密封件90。电路板80设置于多个电芯单元10作为整体沿第一方向X的与第三区域53相对的一端。
在一实施例中,电路板80包括BMS组件(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组件包括多个电子元器件,多个电子元器件能够实现对电芯12的数据采集、控制、保护、通讯、电量计算、信号传输、电能传输等功能。
多个电芯单元10之间可串联或并联或混联,混联是指多个电芯单元10中既有串联又有并联。多个电芯单元10之间可直接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在一起,形成两个极性相反的总正极100a和总负极100b,总正极100a和总负极100b均连接于电路板80,从而形成电池组100的正极端子100c和负极端子100d,正极端子100c和负极端子100d可以与用电设备电连接,从而输出电池组100的电能为用电设备供电,也可以与充电设备电连接,从而使充电设备为电池组100充电。正极端子100c和负极端子100d形成于电路板80背离电芯单元10的一侧。
总正极100a和电路板80之间可以通过第一导体110电连接或者总正极100a直接与电路板80电连接。总负极100b和电路板80之间可以通过第二导体120电连接或者总负极100b直接与电路板80电连接。图32、图33、图34中示出总正极100a和电路板80之间通过第一导体110电连接,总负极100b和电路板80之间通过第二导体120电连接与电路板80电连接。第一导体110和第二导体120位于电路板80沿第二方向Y的至少一侧,第一导体110和第二导体120位于电路板80沿第二方向Y的至少一端和侧壁50之间,以使得第一导体110和第二导体120的路径尽可能短。可选的,第一导体110包括线束。可选的,第一导体110包括导电检索件,比如铜条。可选的,第二导体120包括线束。可选的,第二导体120包括导电检索件,比如铜条。
第四密封件90可以灌封于电路板80和侧壁50之间,即将液态复合物用机械或手工方式灌入侧壁50和电路板80之间,在常温或加热条件下固化成为性能优异的热固性的第四密封间。液态复合物的流动性使得液态复合物能够在侧壁50和电路板80之间充分扩散,并包覆第一导体110和总正极100a的连接位置以及第二导体120和总负极100b的连接位置。第四密封件90位于第三密封件70沿第一方向X背离侧壁50的第三区域53的一端并与第三密封件70相连。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四密封件90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密封于电路板80和侧壁50之间。
电路板80在第二方向Y的两端与侧壁50之间填充有第四密封件90,能够对电能输出部121和电路板80的连接位置起到保护作用,降低其他杂质进入侧壁50和电路板80之间的空间而导致电能输出部121和电路板80的电连接失效的风险。
如图32、图33、图3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组100还包括顶壁130,顶壁130盖合于电路板80背离电芯单元10的一侧并与两个侧壁50连接。
如图32、图33所示,顶壁130盖合于电路板80沿第一方向X背离电芯单元10的一侧。顶壁130与侧壁50的第三区域53相对布置并封盖侧壁50的第三开口55。顶壁130和侧壁50之间可以焊接,也可以通过螺栓、螺钉、胶水粘接等连接。顶壁130盖合与电路板80背离电芯单元10的一侧,能够对电路板80起到保护作用,降低电路板80损坏受到外力损坏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芯12为软包电芯。
软包电芯的壳体122包括铝塑膜,通过将软包电芯容纳于支架11内,支架11的第一支撑部13支撑于相邻的支架11,能够在相邻的两个支架11之间形成间隙20,则充放电过程中软包电芯产生的热量可经过支架11传递至相邻的两个支架11之间的间隙20内,散热面积大,热量传递路径短,热阻较低,软包电芯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该间隙20快速转移出去,从而快速降低软包电芯的温度,进而改善电池组100的散热能力。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电设备,用电设备包括用电本体和上述任意实施例中提供的电池组100。用电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储能***、电动车、电动工具、无人机等。电池组100用于为用电本体提供电能。上述任意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组100散热能力好,散热效率高,从而使得电池组100的安全性能较高,从而提高用电设备的用电安全。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电池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电芯单元,多个所述电芯单元沿第一方向堆叠布置,所述电芯单元包括:
支架,设置有第一支撑部;
电芯,收纳于所述支架内;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被配置为沿所述第一方向支撑于相邻的所述支架,以使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架之间形成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设置有第二支撑部,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支撑部和所述第一支撑部分别设置于所述支架的两侧,所述第二支撑部被配置为与相邻的支架的所述第一支撑部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共同限定出容纳空间,所述电芯收纳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设置有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部分设置有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固定配合;
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一支撑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部的两侧,所述第二固定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单元沿第二方向的至少一端形成电能输出部,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形成有供所述电能输出部穿出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所述第一方向;
所述电池组还包括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被配置为封闭所述第一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能输出部包括主体部和沿第三方向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折角部;
所述第一通道包括第一空间和沿所述第三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一空间的容纳室,所述容纳室与所述第一空间连通,所述主体部容纳于所述第一空间,所述折角部容纳于所述容纳室;
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两两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平直部和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第二平直部和第二弯折部,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二弯折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平直部;
所述第一平直部和所述第二平直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布置并形成所述第一空间,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形成所述容纳室。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直部上设置有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密封件的部分容纳于所述第一限位槽内;和/或,所述第二平直部上设置有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一密封件的部分容纳于所述第二限位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电芯单元设置有两个密封结构,沿所述第二方向,两个所述密封结构分别设置于所述支架的两端,以封堵所述间隙沿第二方向上的两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结构包括第五密封部和第六密封部,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五密封部和所述第六密封部分别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架,所述第五密封部和所述第六密封部密封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单元沿第二方向的两端均形成所述电能输出部;
所述电池组还包括两个侧壁,沿所述第二方向,两个所述侧壁分别位于所述电芯单元的两侧,每个所述支架与两个所述侧壁连接;
所述侧壁面向所述电芯单元的一侧形成有容纳腔,每个所述电能输出部容纳于所述容纳腔内;
所述电池组还包括第三密封件,所述第三密封件填充于所述容纳腔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包括壳体、电极组件和连接至所述电极组件且从所述壳体延伸出的电极端子;
其中,所述壳体包括本体部和所述本体部向外延伸的延伸部,所述电极组件容纳于所述本体部内,所述电极端子从所述延伸部延伸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单元还包括绝缘件,所述绝缘件套设于所述本体部的外周。
14.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组。
CN202210949968.3A 2022-08-09 2022-08-09 电池组及用电设备 Pending CN11527542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49968.3A CN115275426A (zh) 2022-08-09 2022-08-09 电池组及用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49968.3A CN115275426A (zh) 2022-08-09 2022-08-09 电池组及用电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75426A true CN115275426A (zh) 2022-11-01

Family

ID=83749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49968.3A Pending CN115275426A (zh) 2022-08-09 2022-08-09 电池组及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7542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13930A1 (zh) * 2022-11-29 2024-06-06 厦门新能达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13930A1 (zh) * 2022-11-29 2024-06-06 厦门新能达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30043B1 (ko) 냉각 효율성이 향상된 전지모듈
CN111373597B (zh) 具有改进的冷却结构的电池模块
US12015176B2 (en) Battery module including a housing with integrated bus bar
CN112531299B (zh) 一种安装座、电池及用电设备
KR101543477B1 (ko) 전지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이차 전지팩
CN112397835B (zh) 二次电池及包括该二次电池的电池模块
KR20170020095A (ko) 배터리 모듈
KR20230015325A (ko) 엔드캡 조립체, 전지 셀, 전지 및 전지를 사용하는 장치
US11264668B2 (en) Battery module having improved cooling structure
CN115275426A (zh) 电池组及用电设备
CN214254642U (zh)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设备和电池单体的制造设备
WO2024113930A1 (zh) 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CN217158301U (zh) 供电装置以及用电装置
WO2023004779A1 (zh) 电池、用电设备、制备电池的方法和设备
WO2022198416A1 (zh) 电池包和具有所述电池包的用电装置
EP4075578A1 (en) Electrochemical cell and electrochemical cell module
CN111697166B (zh) 袋型二次电池及包括该电池的电池模块
CN209993636U (zh) 电池模组
US20230163405A1 (en) Battery cell, battery, electrical device and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battery cell
CN220856660U (zh) 包装膜、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18070027U (zh) 一种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EP4068474A1 (en) Electrochemical cell
CN115084762B (zh) 一种电池包及电动汽车
US20230307740A1 (en) Battery cell, battery,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device for manufacturing battery cell
CN220527142U (zh) 连接组件、电池和用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