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10439B - 车辆用的开门器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的开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10439B
CN115210439B CN202180018000.2A CN202180018000A CN115210439B CN 115210439 B CN115210439 B CN 115210439B CN 202180018000 A CN202180018000 A CN 202180018000A CN 115210439 B CN115210439 B CN 1152104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
operation lever
lever
angle range
resto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1800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210439A (zh
Inventor
西条孝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2104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104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2104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104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54Electrical circuits
    • E05B81/56Control of actuato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9/00Mounting or connecting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10Connections between movable lock parts
    • E05B79/20Connections between movable lock parts using flexible connections, e.g. Bowden cab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9/00Mounting or connecting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10Connections between movable lock parts
    • E05B79/22Opera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handles, sill buttons or lock knobs and the lock unit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54Electrical circuits
    • E05B81/64Monitoring or sensing, e.g. by using switches or sensors
    • E05B81/76Detection of handle operation; Detection of a user approaching a handle; Electrical switching actions performed by door handl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54Electrical circuits
    • E05B81/90Manual override in case of power failur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10Handles
    • E05B85/12Inner door handl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10Handles
    • E05B85/103Handles creating a completely closed wing sur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otary Switch, Piano Key Switch, And Lever Switch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用的开门器具有:框体部;操作杆,以能够在初始位置与终端位置之间以转动轴为中心转动的状态安装于框体部;第一开关,生成控制信号;连接部,连接于机械式地打开车辆的门的第二开关;触感产生机构;以及复原用弹性体,使操作杆复原,其中,操作杆的转动角在第一角度范围内,第一开关以及第二开关为关断,操作杆的转动角在比第一角度范围大的第二角度范围内,第一开关变为接通,通过触感产生机构产生触感,第二开关维持为关断,操作杆的转动角在比第二角度范围大的第三角度范围内,第二开关变为接通。

Description

车辆用的开门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的开门器。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车辆的门设有具备门把手、杆等操作部件的开门器。这样的开门器通过对操作部件进行规定量操作,连接于操作部件的开关变为接通(on)而生成控制信号,门锁被电解除。而且,在紧急时进一步采取通过进行比规定量大的操作而机械式地解除门锁的方法,作为多级开关而动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332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以往,为了解除门锁设有作为多级开关而动作的开门器。但是,这样的开门器也能够用于对同时具备驱动部以及机械式的连杆机构的门进行操作,所述驱动部使门电驱动,所述机械式的连杆机构通过将操作力用作驱动力而使门驱动。
然而,在将这样的开门器应用于具备电驱动部的门的情况下,在控制电驱动部的操作范围内,设定为将操作部件的操作所需的操作力维持地较小。此外,在使用机械式的连杆机构来使门驱动的操作范围内,与在电动地使驱动部驱动的操作范围内所需的操作力相比,操作部件的操作所需的操作力被设定地较大。如此,在进行使门电驱动的操作的操作范围和进行使门机械式地驱动的操作的操作范围内,使操作所需的操作力明确地不同,由此对开门器进行操作的操作者根据操作反作用力的不同能够辨别操作范围的边界。然后,在操作结束而手从操作部件分离之后,操作部件自动地复原至初始位置。
然而,专利文献1的杆弹簧18是以作为操作部件的杆14的初始位置为起点而弹力随着杆14的动作变大的弹簧,因此,杆14成为操作所需的操作力随着操作角度增加而向不断上升变大的操作部件。因此,在特定的角度范围内,难以进行为将杆14的操作所需的操作力维持地较小的设定。此外,在将操作力设定地较小的角度范围内,难以产生容易辨别的操作触感。因此,在将操作力设定地较小的角度范围内,难以产生容易对电驱动部的开关变为接通前的操作范围与电驱动部的开关变为接通的操作范围进行辨别的操作触感。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容易地对在电驱动部的开关变为接通之前的操作范围与电驱动部的开关变为接通的操作范围产生的操作触感进行辨别的车辆用开门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一个观点,车辆用的开门器具有:框体部;操作杆,以能够在初始位置与终端位置之间以转动轴为中心转动的状态安装于框体部;第一开关,生成控制信号;连接部,连接于机械式地打开车辆的门的第二开关;触感产生机构;以及复原用弹性体,使操作杆复原,其中,操作杆的转动角在第一角度范围内,第一开关以及第二开关为关断,操作杆的转动角在比第一角度范围大的第二角度范围内,第一开关变为接通,通过触感产生机构产生触感,第二开关维持为关断,操作杆的转动角在比第二角度范围大的第三角度范围内,第二开关变为接通。
发明效果
根据公开的车辆用开门器,能够使用于在电驱动部的开关变为接通前的操作范围与通过操作力机械地打开门的操作范围对操作杆进行操作的操作力不同。此外,能够容易对地在电驱动部的开关变为接通前的操作范围与通过操作力机械地打开门的操作范围生成的操作触感进行辨别。
附图说明
图1是安装有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的开门器的门的立体图。
图2是安装有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的开门器的门的门把手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的开门器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的开门器的右视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的开门器的左视图。
图6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的开门器的主视图。
图7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的开门器的俯视图。
图8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的开门器的操作的说明图(1)。
图9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的开门器的操作的说明图(2)。
图10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的开门器的操作的说明图(3)。
图11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的开门器的操作的说明图(4)。
图12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的开门器的操作的说明图(5)。
图13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的开门器的操作的说明图(6)。
图14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的开门器的操作的说明图(7)。
图15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的开门器的操作的说明图(8)。
图16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的开门器的操作的说明图(9)。
图17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的开门器的操作的说明图(10)。
图18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的开门器的操作的说明图(11)。
图19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的开门器的操作的说明图(12)。
图20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的开门器的操作的说明图(13)。
图21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的开门器的操作的说明图(14)。
图22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的开门器所产生的复原力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用于实施的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相同的部件等标注同一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附图中,以车辆的高度方向所对应的方向为“上下方向”,以车辆的宽度方向所对应的方向为“左右方向”,以车辆的长度方向所对应的方向为“前后方向”。
(车辆用的开门器)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的开门器100安装于设于车辆的门10的内侧的带把手手柄的扶手20。图2是扶手20的立体图,在扶手20安装有车辆用的开门器100。此外,车辆用的开门器100被配置于扶手20的车辆内的靠近前方的位置,以使得在坐在车辆的驾驶座的操作者将肘或者手臂放在扶手20的上表面的状态下容易对操作杆120进行转动操作。此外,车辆用的开门器100被配置为从上方观察可从设于扶手20的上表面的开口部窥见操作杆120,以使得在操作者将肘或者手臂放在扶手20的上表面的状态下能够对操作杆120进行拉伸操作。
对车辆用的开门器100进行操作的操作者能够通过对操作杆120进行转动操作来驱动电驱动部(未图示),能够通过该驱动来打开门10。此外,操作杆120连接于具备未图示的连杆机构的机械式开关30,对车辆用的开门器100进行操作的操作者能够通过对操作杆120进行转动操作,将操作力传递到机械式开关30。此外,该连杆机构具备以传递到机械式开关30的操作力作为驱动力来打开门10的功能,对车辆用的开门器100进行操作的操作者能够通过对操作杆120进行转动操作的操作力来打开门10。另外,用于驱动该电驱动部的操作杆120的操作角度和用于驱动该连杆机构的操作杆120的操作角度被调整为不重叠。
基于图3至图7,对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的开门器100的构造进行说明。另外,图3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的开门器100的立体图,图4是右视图,图5是左视图,图6是主视图,图7是俯视图。
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的开门器100具有框体部110和安装于框体部110的操作杆120。操作杆120以能够以转动轴121为中心转动的状态安装于框体部110,设有用于人通过手进行操作的操作部122。如图2所示,操作杆120的操作部122被配置为上方侧的面将设于扶手20的上方侧的开口的约一半堵塞。操作者通过从该开口中的未***作部122堵塞的间隙***手指,能够接触操作部122的前方侧的面以及下方侧的面。此外,操作者通过将手指勾住操作部122并进行抬升操作部122的操作,能够使操作杆120以转动轴121为中心转动。
在操作杆120设有突起部件123、以及将突起部件123向框体部110按压的螺旋弹簧124。在框体部110设有通过使操作杆120以转动轴121为中心进行转动而突起部件123的前端部123A滑动的滑动面111。在滑动面111形成有向操作杆120凸出的凸部112和向操作杆120凹陷的凹部113。凸部112通过与具有凹形状的凹部113连续地形成而呈凸形状。在操作杆120的转动角为11.5°时,突起部件123的前端部123A与凸部112和凹部113之间的边界相接。
此外,在图4中,在框体部110的后方侧安装有电开关130,所述电开关130生成用于控制使门10电驱动而打开门10的电驱动部的控制信号。开关130具有能够通过按压来切换触点的按压部130A,被配置于与设于操作杆120的后方侧的按下部125对置的位置。按压部130A被配置在与按下部125对置的方向上。按下部125连续地形成有开关130对于按压部130A的按压量随着操作杆120的旋转动作变化的第一按下面125A、第二按下面125B。按下部125的第一按下面125A在操作杆120的转动角为10°至11.5°的角度范围内,最接近于按压部130A而对按压部130A进行按压。对按压部130A进行了按压的开关130成为电接通。如果开关130与使门10电驱动的电驱动部(未图示)电连接而成为电接通,则生成使该电驱动部驱动的控制信号,并发送到该电驱动部。该电驱动部在接收到了该控制信号时,使门10驱动而打开门10。
如图4所示,设于框体部110的滑动面111包含以到转动轴121的距离分别不同的方式形成的凸部112和凹部113。通过凸部112和凹部113连续顺滑地形成,滑动面111成为了曲面。滑动面111以相对于操作杆120能够动作的方式安装,与到转动轴121的距离以可变的方式设置的突起部件123对置地设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件123通过在与以转动轴121为中心的圆的法线平行的方向上滑动移动而使到转动轴121的距离变化。在突起部件123的滑动面111侧具有朝向滑动面111顶端变细的形状,设有与滑动面111相接的前端部123A。前端部123A通过形成为稍微具有曲面形状,能够在滑动面111上顺畅地滑动。在图4所示的状态下,在设于操作杆120的突起部件123上来自螺旋弹簧124的复原力向按压框体部110的滑动面111的方向起作用。由此,在从图4所示状态对操作杆120进行了旋转操作时,通过框体部110的设于滑动面111的凸部112和凹部113以及设于操作杆120的突起部件123和螺旋弹簧124而产生触感,因此,存在将这些记载为触感产生机构的情况。此外,螺旋弹簧124是触感产生用弹性体的一个例子。该触感产生机构在由螺旋弹簧124的复原力的大小变化时产生操作触感。由该触感产生机构产生的操作触感被传递到对操作部122进行操作的操作者的手。螺旋弹簧124的复原力的大小通过以螺旋弹簧124的弹簧常数以及收缩量、前端部123A与滑动面111的接触角度等为变量的关系式来决定,因此,能够通过调整它们的值来调整。此外,螺旋弹簧124的复原力的大小也能够通过前端部123A与滑动面111的摩擦系数、从转动轴121到滑动面111的距离来调整。
此外,如图6所示,在操作杆120的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安装有扭簧140。扭簧140被安装为卷绕部分的中心与操作杆120的转动轴121大致一致。此外,如图3至图5所示,扭簧140的一方的端部141成为固定端,被设于操作杆120的支承部126支承而固定。扭簧140的另一方的端部142成为了可动端。另一方的端部142在操作杆120的转动角为0°以上且小于10°的角度范围内不与框体部110接触,在操作杆120的转动角为10°以上的角度范围内与设于框体部110的卡定部114接触。另一方的端部142与卡定部114接触的扭簧140在进行了操作杆120的转动角变得大于10°的操作时,随着与卡定部114的接触而弹性变形,根据其变形量对支承部126以及形成有支承部126的操作杆120赋予复原力。在操作杆120的右侧的侧面部,在与转动轴121隔开间隔的位置设有线缆连接部127,在线缆连接部127连接有作为传递部件的线缆150,如图2所示,在线缆150连接有机械式开关30。机械式开关30具有未图示的门锁解除机构、以及使用对操作杆120施加的操作力而产生用于机械式地打开门10的驱动力的未图示的连杆机构。由此,在通过来自操作者的操作力而操作杆120转动时,在操作杆120的转动的同时线缆连接部127的位置变化而拉伸线缆150。于是,连接于线缆150的机械式开关30变为接通,机械式开关30内的门锁解除机构动作而强制地进行开锁动作。因此,例如即使在另外设置的电动门锁机构因故障无法动作而门10的锁定状态被维持的情况下,门10的锁定状态也被解除。此外,同时,来自操作者的操作力经由机械式开关30内的连杆机构被向门10传递,门10被机械式地驱动而打开。另外,在本申请中,存在将螺旋弹簧124记载为触感产生用弹性体、将扭簧140记载为复原用弹性体的情况。此外,存在将电开关130记载为第一开关、将机械式开关30记载为第二开关的情况。此外,存在将线缆连接部127记载为连接部的情况。
(车辆用的开门器的操作)
接着,基于图8至图21,对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的开门器的操作进行说明。
图8以及图9示出了操作杆120未***作的状态、即操作杆120未转动而操作杆120的转动角为0°的状态。另外,在本申请中,存在将转动角为0°的操作杆120的位置记载为初始位置的情况。图8是该状态的右视图,图9是左视图。在该状态下,安装于框体部110的开关130不***作杆120按压而为关断(off)的状态。此外,设于操作杆120的突起部件123的前端部123A通过螺旋弹簧124的复原力,被按压于框体部110的滑动面111。扭簧140的另一方的端部142不与框体部110接触而不产生复原力。在该状态下,未图示的操作杆120的一部分与未图示的框体部110的一部分接触。因此,操作杆120是转动角不会变为更小的角度的状态、即操作杆120以转动轴121为中心转动的转动角为最小的状态。
图10以及图11示出操作杆120以转动轴121为中心转动、且操作杆120的转动角为5°的状态。图10是该状态的右视图,图11是左视图。在该状态下,安装于框体部110的开关130的按压部130A与操作杆120的第一按下面125A相接,但未被按压而维持为关断的状态。此外,设于操作杆120的突起部件123的前端部123A通过螺旋弹簧124的复原力,比转动角为0°的情况更强地被按压于框体部110的滑动面111。因此,对于操作杆120复原力向操作杆120复原的方向、即操作杆120的转动角变小的方向起作用。另外,扭簧140的另一方的端部142成为可动端,在转动角变得大于10°时,与框体部110的卡定部114接触,但在转动角为5°的状态下,不与框体部110接触而不产生复原力。
图12以及图13进一步示出操作杆120以转动轴121为中心转动而操作杆120的转动角变为10°的状态。图12是该状态的右视图,图13是左视图。在该状态下,安装于框体部110的开关130的按压部130A被设于操作杆120的开关130侧的第一按下面125A按压而变为接通,生成控制信号。该控制信号向电驱动部(未图示)发送,驱动接收到该控制信号的该电驱动部而打开门10。此外,滑动面111被设为在操作杆120进***作为转动角从0°变为10°的方向时,具有从突起部件123的前端部123A到转动轴121的距离随着操作杆120的转动而逐渐变小的曲率的曲面。此时,螺旋弹簧124被逐渐地压缩,但前端部123A与滑动面111的接触角逐渐地变小,螺旋弹簧124的复原力的大小保持为恒定的正值。因此,操作者如果在进行了操作而直到使操作杆120的转动角变为10°之后,释放操作杆120,则操作杆120通过由螺旋弹簧124的复原力,以操作杆120的转动角返回0°的初始状态的方式转动。此外,扭簧140的另一方的端部142与框体部110的卡定部114接触,但由于扭簧140不变形,因此,不产生复原力产。
另外,如图22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螺旋弹簧124的复原力以及操作杆120的复原力的大小在操作杆120的转动角为0°至10°的角度范围内,被调整成恒定为0.8[N]。但是,在该角度范围内,螺旋弹簧124的复原力以及操作杆120的复原力的大小例如也可以为0.6[N],还可以为1.0[N]。此外,也可以被调整为包含0.2[N]以内的增减的不恒定的值。由此,由于人的触觉难以辨别0.2[N]左右的差异,因此,对操作部122进行操作的操作者在操作杆120的转动角为0°至10°的角度范围内进行操作时,会感觉操作触感是恒定的。
另外,通过设置螺旋弹簧124的复原力的大小成为恒定的角度范围,在螺旋弹簧124的复原力的大小在从恒定的状态急剧变化时,操作者能够感觉到在该变化点前后的操作触感的不同。
另外,如图2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螺旋弹簧124的复原力的大小在转动角为0°至10°的角度范围内是恒定为0.8[N],在转动角变得大于10°时开始减少。然后,在转动角从10°变为11.5°为止而操作杆120转动时,螺旋弹簧124的复原力的大小从0.8[N]减少至-2.1[N]。因此,在进行转动操作而转动角从小于10°的状态到超过10°时,操作者能够感觉到操作触感的不同。
另外,通过设置操作杆120的复原力的大小成为恒定的角度范围,操作者在操作杆120的复原力的大小从恒定的状态急剧变化时,能够感觉到在其变化点前后的操作触感的不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杆120的复原力的大小在转动角为0°至10°的角度范围内是恒定为0.8[N],详细而言,如后所述,随着转动角从10°到11.5°而从0.8[N]变化为0.6[N]几乎没有变化。此外,如果进行转动角大于11.5°的转动操作,则在操作杆120转动而转动角开始增加从11.5°变为20°时,操作杆120的复原力的大小从0.6[N]增加至7.9[N]。因此,在进行转动操作而转动角从小于11.5°的状态至超过11.5°时,操作者能够感觉到操作触感的不同。
图14以及图15进一步示出使操作杆120以转动轴121为中心转动、且操作杆120的转动角变为11.5°的状态。图14是该状态的右视图,图15是左视图。在该状态下,安装于框体部110的开关130通过设于操作杆120的按下部125的第一按下面125A来按压按压部130A而为接通的状态。此外,按下部125具有在操作杆120的转动角为10°至11.5°的角度范围时与开关130接近的作为多边形的一个角的形状,第二按下面125B通过对该多边形的一个角进行倒角而形成。此外,开关130的按压部130A在操作杆120的转动角为11.5°时,与第一按下面125A和第二按下面125B之间的边界相接,如果操作杆120的转动角变得大于11.5°则与第二按下面125B相接。因此,如果操作杆120的转动角转动地大于11.5°,则通过按压部130A与第二按下面125B相接,第二按下面125B与开关130之间的距离变大,因此,按压部130A的按下量减少,开关130切换为关断。
此外,触感产生机构在进行了操作杆120的转动角从成为10°的状态变为11.5°的方向的操作时,突起部件123的前端部123A随着转动角从10°至11.5°而越过滑动面111的凸部112的顶。此时,前端部123A与凸部112的接触角度逐渐减少而在转动角为11.5°时成为最小,因此,前端部123A与滑动面111的接触角度急剧地变小。因此,由于螺旋弹簧124的复原力的大小急剧地变小,从触感产生机构产生明确的操作触感。而且,该操作触感被传递到对操作部122进行操作的操作者的手。
扭簧140在操作杆120的转动角成为10°时,另一方的端部142与框体部110的卡定部114相接。此外,扭簧140的一方的端部141始终与操作杆的支承部126相接,因此,在转动角变得大于10°时,变形而对操作杆120赋予复原力。
操作杆120的复原力的大小与螺旋弹簧124的复原力的大小以及扭簧140的复原力的大小相关,被调整为始终保持正值。
另外,如上所述,螺旋弹簧124的复原力的大小是由以螺旋弹簧124的弹簧常数以及收缩量、前端部123A与滑动面111的接触角度等为变量的关系式决定的合力。因此,操作杆120的复原力的大小由以螺旋弹簧124的复原力以及扭簧140的复原力、前端部123A与滑动面111的接触角度等为变量的关系式决定。
因此,在转动角成为11.5°的状态下,螺旋弹簧124的复原力的大小为-2.1[N],对操作杆赋予转动角变大的方向的复原力,扭簧140的复原力的大小为2.7[N]。因此,在转动角成为11.5°的状态下,螺旋弹簧124的复原力的大小与扭簧140的复原力的大小的合计值成为0.6[N]而成为正值。此外,在转动角为0°至25°的角度范围内,螺旋弹簧124的复原力的大小与扭簧140的复原力的大小的合计值被调整为始终保持正值。因此,如果对操作杆120进行操作的操作者在操作至转动角变为11.5°的状态之后释放操作杆120,则操作杆120通过扭簧140的复原力,以操作杆120的转动角返回10°的状态的方式转动。此外,操作杆120在返回了转动角为10°的状态之后,以通过螺旋弹簧124的复原力而返回转动角为0°的初始位置的方式转动。
图16以及图17进一步示出使操作杆120以转动轴121为中心转动而操作杆120的转动角变为15°的状态。图16是该状态的右视图,图17是左视图。在该状态下,通过设于操作杆120的按下部125,按压安装于框体部110的开关130的力减弱,开关130成为关断的状态。扭簧140的另一方的端部142以维持与框体部110的卡定部114接触的状态转动,因此,在扭簧140产生复原力。由此,如果从该状态手从操作杆120离开,则操作杆120通过扭簧140的复原力而以操作杆120的转动角返回10°的状态的方式转动。此外,操作杆120在转动角返回了10°的状态之后,通过螺旋弹簧124的复原力而以转动角返回0°的初始状态的方式转动。
图18以及图19进一步示出使操作杆120以转动轴121为中心转动而操作杆120的转动角成为20°的状态。图18是该状态的右视图,图19是左视图。在该状态下,安装于框体部110的开关130与设于操作杆120的按下部125分离,因此,开关130维持为关断的状态。另一方面,通过操作杆120以转动轴121为中心转动,能够拉伸线缆150,连接于线缆150的机械式开关30变为接通,产生用于机械式地打开门的驱动力而机械式地打开门。扭簧140的另一方的端部142在维持与框体部110的卡定部114接触的状态下转动,因此,在扭簧140产生复原力。由此,如果从该状态手从操作杆120分离,则操作杆120通过扭簧140的复原力,以操作杆120的转动角返回10°的状态的方式转动。此外,操作杆120在返回了转动角为10°的状态之后,以通过螺旋弹簧124的复原力而转动角返回0°的初始状态的方式转动。
此外,滑动面111设为具有在操作杆120***作位转动角从11.5°变为20°的方向时,前端部123A与滑动面111的接触角度随着操作杆120的转动逐渐变大的曲率的曲面。此外,前端部123A与转动轴121的距离逐渐变小,螺旋弹簧124的压缩量逐渐变大。因此,螺旋弹簧124的复原力的大小随着操作杆120的转动逐渐变大,从-2.1[N]增加至-0.6[N]。此外,在该角度范围内,扭簧140的复原力的大小随着操作杆120的转动从2.7[N]增加至8.4[N]。因此,在该角度范围内,由于螺旋弹簧124的复原力的大小与扭簧140的复原力的大小同时增加,对操作部122进行操作的操作者仅感觉到复原力增加的倾向。
图20以及图21进一步示出使操作杆120以转动轴121为中心转动、且操作杆120的转动角成为25°的状态。另外,在本申请中,存在将转动角成为25°的操作杆120的位置记载为终端位置的情况。图20是该状态的右视图,图21是左视图。在该状态下,未图示的操作杆120的一部分与未图示的框体部110的一部分接触。因此,在此以上是操作杆120不能以转动轴121为中心转动的状态、即操作杆120以转动轴121为中心转动的转动角为最大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安装于框体部110的开关130与设于操作杆120的按下部125分离,因此,虽然开关130为关断的状态,但线缆150被拉伸,因此,机械式开关30变为接通。因此,产生机械式地打开门10的驱动力而机械式地打开门10。扭簧140的另一方的端部142在维持与框体部110的卡定部114接触的状态下转动,因此,在扭簧140产生复原力。由此,如果从该状态手从操作杆120分离,则操作杆120通过扭簧140的复原力而以操作杆120的转动角返回10°的状态的方式转动。此外,操作杆120在转动角返回了10°的状态之后,通过螺旋弹簧124的复原力而以转动角返回0°的初始状态的方式转动。
此外,滑动面111设为具有在操作杆120***作为转动角从20°变为25°的方向时,前端部123A与滑动面111的接触角度随着操作杆120的转动逐渐变小的曲率的曲面。因此,螺旋弹簧124的复原力的大小逐渐变小,因此,从触感产生机构产生操作触感。然后,该操作触感被传递到对操作部122进行操作的操作者的手。
接着,基于图22,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的开门器中作用于突起部件123的前端部123A的力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的开门器在使操作杆120以转动轴121为中心转动的转动角为0°以上且小于10°的范围内,开关130为不被设于操作杆120的按下部125按压而为关断的状态。在滑动面111中的转动角为0°以上且小于10°的范围内且与突起部件123的前端部123A滑动的部位设为具有到转动轴121的距离随着操作杆120的转动逐渐变小的曲率的曲面。此外,该部位设为具有螺旋弹簧124的复原力的大小成为恒定的正值的曲率的曲面。因此,由于该部位与突起部件123的前端部123A滑动而稍微产生复原力,操作杆120在转动角为0°以上且小于10°的范围内被释放时复原。此外,作为可动端设置的扭簧140的另一方的端部142不与框体部110的卡定部114接触,因此,不产生扭簧140的复原力。因此,在操作杆120的转动角为0°以上且小于10°的范围内,操作者能够以极小的操作力对操作杆120进行操作。在本实施方式中,存在将这样的转动角为0°以上且小于10°的范围记载为第一角度范围的情况。
接着,如果使操作杆120以转动轴121为中心在转动角为10°至11.5°的范围内转动,则开关130被设于操作杆120的按下部125按压而变为接通。
另外,严格来说,也存在在开关130的按压部130A被按压时产生的复原力,但其大小较小而对操作杆120的复原力的贡献小,因此,为了简便而省略说明。
在操作杆120的转动角为10°时,设于滑动面111的凸部112的顶与突起部件123的前端部123A处于接触的状态,由此,如果转动角变大,则前端部123A向与凸部112邻接地设置的凹部113滑动。触点从凸部112的顶向凹部113变化,因此,前端部123A与滑动面111的接触角度突然变小,螺旋弹簧124的复原力的大小也突然变小。在对操作杆120进行操作而使其至转动角从10°至11.5°连续地转动时,螺旋弹簧124的复原力的大小从0.8[N]减小至2.1[N]。此外,通过螺旋弹簧124的复原力的大小成为负值,对操作杆120赋予转动角变大的方向的力。因此,对操作杆120进行操作的操作者能够明确地感觉到触感的变化点。通过以如此获得的操作的触感的变化为判断基准,对操作杆120的操作部122进行操作的人能够判断出开关130变为接通。
因而,操作者能够以该判断结果为基础来进行使操作杆120转动的操作停止的判断,因此,能够抑制误使机械式开关接通。此外,在该状态下,扭簧140在维持一方的端部141与支承部126接触、另一方的端部142与卡定部114接触的状态下进行转动而弹性变形,因此,在扭簧140产生复原力。因此,触碰操作杆120而进行操作的操作者如果在将转动角操作至大于10°的角度之后释放操作杆120,则通过扭簧140的复原力,操作杆120返回转动角为10°的状态。此外,转动角成为10°的状态的操作杆通过螺旋弹簧124的复原力,返回转动角为0°的状态。在本申请中,存在将这样的转动角为10°至11.5°的范围记载为第二角度范围的情况。
接着,如果使操作杆120以转动轴121为中心在转动角超过11.5°且小于20°的范围内转动,则通过设于操作杆120的按下部125,按压开关130的力减弱或者消失,因此成为关断。操作杆120的转动角在超过11.5°的角度范围内,滑动面111的与突起部件123的前端部123A滑动的部位以按压了突起部件123的螺旋弹簧124的复原力向转动角变大的方向以微小的大小作用的方式倾斜被调整。因此,来自触感产生机构的操作触感几乎不变化。此外,扭簧140的复原力起主要作用,在操作杆120产生触感。因此,在转动角为超过11.5°且小于20°的范围内使操作杆120转动时的操作触感与在开关130变为接通的范围内使操作杆120转动时的操作触感相比明确地不同。因此,对操作杆120进行操作的操作者在转动角超过了11.5°时通过以触感的变化为判断基准,能够对从开关130为接通的范围偏移进行判断。在本申请中,存在将这样的转动角超过11.5°且小于20°的范围记载为第四角度范围的情况。
在操作杆120的转动角超过11.5°且小于20°的范围内,开关130为关断,操作杆120以转动轴121为中心转动,因此,线缆150随着线缆连接部127的转动动作而被拉伸。但是,其拉伸量并不足以使机械式开关30为接通,机械式开关30被维持为关断的状态。即使在该状态下,在扭簧140产生复原力,因此,如果手从操作杆120分离,则通过扭簧140的复原力,操作杆120返回转动角为10°的状态。此外,在转动角为10°至25°的角度范围内,扭簧140的复原力的大小始终被调整为大于螺旋弹簧124的复原力的大小。因此,操作杆120的动作被来自滑动面111以及突起部件123的反作用力阻碍的担心减小。此外,转动角成为10°的状态的操作杆通过螺旋弹簧124的复原力,返回转动角为0°的状态。
接着,如果使操作杆120以转动轴121为中心在转动角为20°至25°的范围内转动,则通过操作杆120以转动轴121为中心转动,线缆150被拉伸,机械式开关30变为接通。由此,能够产生用于机械式地打开门的驱动力而机械式地打开门。另外,在该状态下,开关130为关断。在操作杆120的转动角超过了20°的范围内,滑动面111的与突起部件123的前端部123A滑动的部位以螺旋弹簧124的复原力比转动角为20°的状态弱的方式被调整倾斜。因此,在对操作杆120进行操作时施加的力变化、即操作的触感变化,可获得操作的触感。此外,在扭簧140产生复原力,因此,如果手从操作杆120分离,则通过扭簧140的复原力,操作杆120返回转动角为10°的状态。扭簧140的复原力对操作杆120起主要作用,因此,操作杆120的动作被来自滑动面111以及突起部件123的反作用力阻碍的担心减小。此外,转动角成为10°的状态的操作杆通过螺旋弹簧124的复原力,返回转动角为0°的状态。存在将这样的转动角为20°至25°的范围记载为第三角度范围的情况。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的开门器中,在作为第一角度范围的操作杆120的转动角为0°以上且小于10°的范围内,开关130以及机械式开关30维持为关断。此外,在作为第二角度范围的操作杆120的转动角为10°至11.5°的范围内,开关130变为接通,机械式开关30维持为关断。在该范围内,能够获得开关130变为接通的操作的触感。此外,在作为第三角度范围的操作杆120的转动角为20°至25°的范围内,开关130维持为关断,机械式开关30变为接通。
另外,在成为第二角度范围与第三角度范围之间的操作杆120的转动角超过11.5°且小于20°的第四角度范围内,开关130以及机械式开关30维持为关断。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扭簧140的一方的端部141侧支承于框体部110,另一方的端部142与操作杆120在第一角度范围内不接触,但可以在第二角度范围至第四角度范围内接触。
以上,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叙述,但不限定于特定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所记载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以及变更。
本国际申请主张基于在2020年3月1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20-044264号的优先权,并将该申请的全部内容引用至本国际申请。
附图标记
10 门
20 扶手
30 机械式开关
100 车辆用的开门器
110 框体部
111 滑动面
112 凸部
113 凹部
114 卡定部
120 操作杆
121 转动轴
122 操作部
123 突起部件
123A 前端部
124 螺旋弹簧
125 按下部
125A 第一按下面
125B 第二按下面
126 支承部
127 线缆连接部
130 开关
130A 按压部
140 扭簧
141 一方的端部
142 另一方的端部
150 线缆

Claims (14)

1.一种车辆用的开门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框体部;
操作杆,以能够在初始位置与终端位置之间以转动轴为中心转动的状态安装于所述框体部;
第一开关,生成控制信号;
连接部,连接于机械式地打开车辆的门的第二开关;
触感产生机构;以及
复原用弹性体,使所述操作杆复原,
所述操作杆的转动角在第一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一开关为关断,
所述操作杆的转动角在比第一角度范围大的第二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一开关变为接通,通过所述触感产生机构产生触感,
所述复原用弹性体的一方的端部支承于所述框体部,在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内,另一方的端部与所述操作杆不接触,或者,所述复原用弹性体的一方的端部支承于所述操作杆,在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内,另一方的端部与所述框体部不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的开门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角度范围中,所述触感产生机构的复原力的大小恒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的开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感产生机构具有随着使所述操作杆转动而产生触感的触感产生用弹性体,
在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内,所述触感产生机构使所述操作杆复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的开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原用弹性体具有固定端和可动端,并且是对所述操作杆赋予复原力的复原用弹性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的开门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角度范围以及比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大的第三角度范围内,所述复原用弹性体对所述操作杆赋予复原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的开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原用弹性体的作为所述固定端的一方的端部支承于所述框体部,在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内,所述复原用弹性体的作为所述可动端的另一方的端部与所述操作杆不接触,在所述第二角度范围以及所述第三角度范围内,所述复原用弹性体的所述另一方的端部与所述操作杆接触,在所述复原用弹性体产生用于使所述操作杆复原的复原力,或者,所述复原用弹性体的作为所述固定端的一方的端部支承于所述操作杆,在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内,所述复原用弹性体的作为所述可动端的另一方的端部与所述框体部不接触,在所述第二角度范围以及所述第三角度范围内,所述复原用弹性体的所述另一方的端部与所述框体部接触,在所述复原用弹性体产生用于使所述操作杆复原的复原力。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的开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原用弹性体是扭簧,
所述扭簧的一方的端部被固定于所述操作杆,
所述扭簧的另一方的端部在所述操作杆转动而从所述第一角度范围移至所述第二角度范围时,与设于所述框体部的卡定部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的开门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角度范围与所述第三角度范围之间具有第四角度范围,
在所述第四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一开关以及所述第二开关维持为关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的开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感产生机构的复原力在所述第三角度范围以及所述第四角度范围内,向所述转动角变大的方向起作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的开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经由传递来自操作者的操作力的传递部件而连接于所述第二开关,所述操作者对所述操作杆进行操作。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用的开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设于在所述操作杆上与所述操作杆的所述转动轴隔开间隔的位置,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操作杆的转动一同转动,所述传递部件被移动,
所述第二开关随着所述传递部件的移动而变为接通。
12.一种车辆用的开门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框体部;
操作杆,以能够在初始位置与终端位置之间以转动轴为中心转动的状态安装于所述框体部;
第一开关,生成控制信号;
连接部,连接于机械式地打开车辆的门的第二开关;
触感产生机构;以及
复原用弹性体,使所述操作杆复原,
所述操作杆的转动角在第一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一开关为关断,
所述操作杆的转动角在比第一角度范围大的第二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一开关变为接通,通过所述触感产生机构产生触感,
所述操作杆的转动角在比第二角度范围大的第三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二开关变为接通,
所述触感产生机构具有:
滑动面,设于所述框体部;
触感产生用弹性体,随着使所述操作杆转动而产生触感;以及
突起部件,与所述滑动面对置地安装于所述操作杆的所述滑动面侧,通过来自所述触感产生用弹性体的复原力被按压于所述滑动面侧而与所述滑动面接触,随着所述操作杆的转动而与所述滑动面滑动,
在所述滑动面设有:
凸部,设于在使所述操作杆在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内转动时所述突起部件所接触的范围,并且与所述突起部件的前端部相接;以及
凹部,在所述操作杆转动而从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切换至所述第三角度范围时,与所述突起部件相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用的开门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所述操作杆的转动角在所述第一角度范围中,所述触感产生机构的复原力的大小保持为大于零,在所述操作杆的转动角变为大于所述第一角度范围时,复原力的大小开始减少,在所述操作杆的转动角在比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大的第二角度范围内的中途,变为小于零,
所述操作杆的转动角在所述第一角度范围中,所述复原用弹性体不产生复原力,在所述操作杆的转动角变为大于所述第一角度范围时,复原力的大小开始增加。
14.一种车辆用的开门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框体部;
操作杆,以能够在初始位置与终端位置之间以转动轴为中心转动的状态安装于所述框体部;
第一开关,生成控制信号;
连接部,连接于机械式地打开车辆的门的第二开关;
触感产生机构;以及
复原用弹性体,使所述操作杆复原,
所述操作杆的转动角在第一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一开关为关断,
所述操作杆的转动角在比第一角度范围大的第二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一开关变为接通,通过所述触感产生机构产生触感,
所述操作杆具有与所述第一开关对置地设置并且与所述第一开关之间的距离随着所述操作杆的转动而变化的按下部,
所述按下部具有随着转动动作与第一开关相接的连续地形成的第一按下面、以及到所述第一开关的距离比所述第一按下面到所述第一开关的距离远的第二按下面,
所述第一按下面在使所述操作杆在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内转动时,与所述第一开关相接,按压所述第一开关而使所述第一开关电接通。
CN202180018000.2A 2020-03-13 2021-02-26 车辆用的开门器 Active CN1152104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44264 2020-03-13
JP2020044264 2020-03-13
PCT/JP2021/007518 WO2021182142A1 (ja) 2020-03-13 2021-02-26 車両用のドアオープナ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10439A CN115210439A (zh) 2022-10-18
CN115210439B true CN115210439B (zh) 2024-05-31

Family

ID=776717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18000.2A Active CN115210439B (zh) 2020-03-13 2021-02-26 车辆用的开门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96979A1 (zh)
JP (1) JP7375160B2 (zh)
CN (1) CN115210439B (zh)
DE (1) DE112021001615T5 (zh)
WO (1) WO202118214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8581385U (zh) * 2021-09-24 2023-03-07 极氪汽车(宁波杭州湾新区)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用内扣手及应用其的车门
KR102664047B1 (ko) * 2022-11-23 2024-05-10 유한회사 아이티더블유오토모티브코리아 자동차 도어용 인사이드 핸들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43114A (ja) * 2008-03-31 2009-10-22 Ansei:Kk 車両用開閉体のロック装置
CN102733682A (zh) * 2011-04-11 2012-10-17 本田制锁有限公司 车门的闩锁解除装置
CN203796010U (zh) * 2011-09-29 2014-08-27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辆用车门把手装置
JP2017133210A (ja) * 2016-01-27 2017-08-03 小島プ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オープナー装置
CN107407110A (zh) * 2015-02-17 2017-11-28 Gecom公司 机动车用门闩装置
CN207063743U (zh) * 2014-11-25 2018-03-02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辆用门锁装置
CN208329961U (zh) * 2018-01-05 2019-01-04 上海霍富汽车锁具有限公司 采用复合驱动电机凸轮的稳定启闭汽车隐形车门把手
CN110295807A (zh) * 2018-03-21 2019-10-01 阿克韦尔维戈西班牙公司 具有紧急机械解锁的打开控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5091Y2 (ja) * 1988-03-23 1994-09-14 愛三工業株式会社 車輌用ドアの閉状態解除装置
JP6617498B2 (ja) * 2015-09-28 2019-12-1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アウトサイドハンドル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43114A (ja) * 2008-03-31 2009-10-22 Ansei:Kk 車両用開閉体のロック装置
CN102733682A (zh) * 2011-04-11 2012-10-17 本田制锁有限公司 车门的闩锁解除装置
CN203796010U (zh) * 2011-09-29 2014-08-27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辆用车门把手装置
CN207063743U (zh) * 2014-11-25 2018-03-02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辆用门锁装置
CN107407110A (zh) * 2015-02-17 2017-11-28 Gecom公司 机动车用门闩装置
JP2017133210A (ja) * 2016-01-27 2017-08-03 小島プ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オープナー装置
CN208329961U (zh) * 2018-01-05 2019-01-04 上海霍富汽车锁具有限公司 采用复合驱动电机凸轮的稳定启闭汽车隐形车门把手
CN110295807A (zh) * 2018-03-21 2019-10-01 阿克韦尔维戈西班牙公司 具有紧急机械解锁的打开控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75160B2 (ja) 2023-11-07
WO2021182142A1 (ja) 2021-09-16
JPWO2021182142A1 (zh) 2021-09-16
US20220396979A1 (en) 2022-12-15
DE112021001615T5 (de) 2022-12-29
CN115210439A (zh) 2022-10-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210439B (zh) 车辆用的开门器
US9604550B2 (en) Seat drive device
US6745642B2 (en) Accelerator pedal assembly
WO2016200743A1 (en) Door lock operator having different types of door lock operation
US20140373668A1 (en) Reactive force pedal device
EP0710755B1 (en) Electrically operated vehicle door lock
JP2002283871A (ja) アクセルペダル装置
CN108938237B (zh) 电动轮椅操作装置及其车辆操作方法
CN112041190B (zh) 用于车辆的立式踏板
EP2053483B1 (en) Control pedal for the electrical or electronic control of an actuator of a motor vehicle
US20070047116A1 (en) Mirror adjustment mechanism, wing mirror unit and method
CN219316699U (zh) 扶手箱盖及中控台扶手箱
JP2012528423A (ja) 角度のついたプランジャを有する電気スイッチアセンブリ
EP2458608B1 (en) Electric switch
JP3999956B2 (ja) 3ポジションスイッチ
KR20210031994A (ko) 이네이블 스위치
KR20100006789U (ko) 운전석 파워 윈도우 스위치 모듈
CN118019893A (zh) 用于车辆的把手单元,具有电动和机械开启机构的打开部件以及操作把手单元的方法
CN220243516U (zh) 舵柄、水域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CN116892325A (zh) 用于致动车辆的覆盖件的致动机构
CN118087978A (zh) 用于致动车门的致动机构
JP2000076962A (ja) パワーウインド操作装置
JP2817833B2 (ja) パワーウィンドスイッチ
JP2020124934A (ja) アクセルペダル装置
CN116892327A (zh) 用于致动车门的致动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