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35403A - 空气质量的调整*** - Google Patents

空气质量的调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35403A
CN115135403A CN202180015346.7A CN202180015346A CN115135403A CN 115135403 A CN115135403 A CN 115135403A CN 202180015346 A CN202180015346 A CN 202180015346A CN 115135403 A CN115135403 A CN 1151354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dsorption
desorption
target substance
desorption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1534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前田尚志
池上周司
春名俊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1354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354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0008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air-humidif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53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with subsequent heating, i.e. with the air, given the required humidity in the central station, passing a heating element to achieve the required tempera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26Drying gases or vapou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24F3/1423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with a moving bed of solid desiccants, e.g. a rotary wheel supporting solid desicca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0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 F24F6/08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using heated wet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20Heat-exchange fluid 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02Compressor control
    • F25B2600/025Compressor control by controlling speed
    • F25B2600/0253Compressor control by controlling speed with variable spe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04Temperatures of an indoor room or compart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06Temperatures of fresh outdoor ai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 Separation Of Gases By Adsorption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空气质量的调整***(120)包括吸附空气中的对象物质并使所吸附的对象物质脱离的吸附解吸部(122)。吸附解吸部(122)在吸附对象物质时积蓄能量并且在对象物质脱离时释放所积蓄的该能量的至少一部分。

Description

空气质量的调整***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空气质量的调整***。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利用水分相对于吸附材料的吸附和脱离来实施空气的加湿、除湿的湿度调节装置。
在现有的湿度调节装置中,当实施除湿时,使空气中所包含的水分吸附于吸附材料,来对空气进行除湿。吸附了水分的吸附材料通过加热而再生,再次用于除湿。换言之,如果加热吸附材料,则水分从吸附材料脱离,从而吸附材料再生。另一方面,当实施加湿时,使含有水分的空气中的水分吸附于吸附材料后,将从吸附材料脱离后的水分供给至作为加湿对象的空气。在该情况下,通过对吸附材料进行加热,也会使水分从吸附材料脱离。作为吸附材料,例如使用与水分子结合的结合力强、水分的吸附性能优异的沸石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1-0961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使用了现有吸附材料的空气质量的调整***中,在对水分等空气中的对象物质进行吸附解吸时,会产生吸附解吸热,该吸附解吸热使周围的温度升高、降低,其结果是,致使对象物质的吸附解吸量减少,能量效率变差,从而难以实现低功耗化。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能够减少使用了吸附材料的空气质量的调整***的功耗。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发明涉及一种空气质量的调整***,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质量的调整***包括吸附空气中的对象物质并使所吸附的所述对象物质脱离的吸附解吸部122,所述吸附解吸部122在吸附所述对象物质时积蓄能量并且在所述对象物质脱离时释放所积蓄的该能量的至少一部分。
第一方面发明中,在吸附对象物质时,吸附热能的一部分积蓄于吸附解吸部122,因此在比以往高的温度区域也能够驱动吸附解吸部122。另外,在对象物质脱离时,积蓄到吸附解吸部122中的能量被释放,因此在比以往低的温度区域也能够驱动吸附解吸部122。因此,能够减少空气质量的调整***的功耗。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发明涉及一种空气质量的调整***,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质量的调整***包括吸附解吸部122和冷却部128,所述吸附解吸部122具有吸附空气中的对象物质的吸附区域122a和使所吸附的所述对象物质脱离的脱离区域122b,所述冷却部128设于所述吸附区域122a的上游侧并且对向所述吸附区域122a流入的空气进行冷却,所述吸附解吸部122在比等焓线上的温度高的温度下,吸附所述对象物质,所述等焓线是从自所述吸附区域122a流出的空气的空气状态去除在吸附于所述吸附区域122a的所述对象物质中残留的能量、所述吸附解吸部122中的空气的摩擦热以及由所述吸附解吸部122的热容量所致的热的出入后的空气状态下的等焓线。
第二方面发明中,在吸附对象物质时,吸附解吸部122以比从吸附区域122a流出的空气的空气状态下的等焓线上的温度高的温度吸附对象物质。因此,在比以往高的温度区域也能够驱动吸附解吸部122。因此,能够减少空气质量的调整***的功耗。
本公开的第三方面发明是,在所述第二方面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质量的调整***还包括设于所述脱离区域122b的上游侧并且对向所述脱离区域122b流入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部126,所述吸附解吸部122在比等焓线上的温度低的温度下,使所述对象物质脱离,所述等焓线是从自所述脱离区域122b流出的空气的空气状态去除在从所述脱离区域122b脱离的所述对象物质中残留的能量、所述吸附解吸部122中的空气的摩擦热以及由所述吸附解吸部122的热容量所致的热的出入后的空气状态下的等焓线。
第三方面发明中,在对象物质脱离时,吸附解吸部122以比从脱离区域122b流出的空气的空气状态下的等焓线上的温度低的温度,使对象物质脱离。因此,在比以往低的温度区域也能够驱动吸附解吸部122。因此,能够减少空气质量的调整***的功耗。
本公开的第四方面发明涉及一种空气质量的调整***,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质量的调整***包括吸附解吸部122和加热部126,所述吸附解吸部122具有吸附空气中的对象物质的吸附区域122a和使所吸附的所述对象物质脱离的脱离区域122b,所述加热部126设于所述脱离区域122b的上游侧并且对向所述脱离区域122b流入的空气进行加热,所述吸附解吸部122在比等焓线上的温度低的温度下,使所述对象物质脱离,所述等焓线是从自所述脱离区域122b流出的空气的空气状态去除在从所述脱离区域122b脱离的所述对象物质中残留的能量、所述吸附解吸部122中的空气的摩擦热以及由所述吸附解吸部122的热容量所致的热的出入后的空气状态下的等焓线。
第四方面发明中,在对象物质脱离时,吸附解吸部122以比从脱离区域122b流出的空气的空气状态下的等焓线上的温度低的温度,使对象物质脱离。因此,在比以往低的温度区域也能够驱动吸附解吸部122。因此,能够减少空气质量的调整***的功耗。
本公开的第五方面发明涉及一种空气质量的调整***,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质量的调整***包括吸附解吸部122和调整部126、128,所述吸附解吸部122吸附空气中的对象物质并且使所吸附的所述对象物质脱离,所述调整部126、128调整所述吸附解吸部122的温度,在以去除在所述吸附解吸部122吸附解吸的所述对象物质中残留的能量、所述吸附解吸部122中的空气的摩擦热以及由所述吸附解吸部122的热容量所致的热的出入后的能量平衡方面进行观察时,在吸附所述对象物质时,所述调整部126、128从所述吸附解吸部122夺取比流入所述吸附解吸部122前后的空气的能量差小的能量,在所述对象物质脱离时,所述调整部126、128将比流入所述吸附解吸部122前后的空气的能量差小的能量赋予至所述吸附解吸部122。
第五方面发明中,在吸附对象物质时,调整部126、128从吸附解吸部122夺取比流入吸附解吸部122前后的空气的能量差小的能量,因此在比以往高的温度区域也能够驱动吸附解吸部122。另外,在对象物质脱离时,调整部126、128将比流入吸附解吸部122前后的空气的能量差小的能量赋予吸附解吸部122,因此在比以往低的温度区域也能够驱动吸附解吸部122。因此,能够减少空气质量的调整***的功耗。
本公开的第六方面发明是,在所述第一到第五方面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解吸部122由将与所述对象物质的吸附解吸相对应地产生的吸附解吸热能转换为结构变化能的材料构成。
第六方面发明中,通过吸附解吸部122,能够在吸附对象物质时,积蓄能量并且在对象物质脱离时释放所积蓄的该能量的至少一部分。
本公开的第七方面发明是,在所述第六方面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材料是具有结构柔韧性的金属有机结构体。
第七方面发明中,能够由下述的材料构成吸附解吸部122,该材料将与对象物质的吸附解吸相对应地产生的吸附解吸热能转换为结构变化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质量的调整***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质量的调整***的局部简要结构图;
图3是示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吸附材料的特性的图;
图4是利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吸附材料进行除湿时的湿空气线图上的动作的一例;
图5是利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吸附材料进行加湿时的湿空气线图上的动作的一例;
图6是示出使吸附材料吸附对象物质时的对象物质的残留能量的图;
图7是使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吸附材料吸附对象物质时的空气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使对象物质脱离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吸附材料时的空气状态的示意图;
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空气质量的调整***的局部简要结构图;
图10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质量的调整***的设置状态的建筑物的简要剖视图;
图11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质量的调整***的简要构造的俯视图、右视图以及左视图;
图12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质量的调整***中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的管道***图,(A)示出第一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的流动,(B)示出第二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图13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质量的调整***的控制器的结构的框图;
图14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质量的调整***中的除湿运转的第一动作过程中的空气的流动的简要俯视图、右视图以及左视图;
图15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质量的调整***中的除湿运转的第二动作过程中的空气的流动的简要俯视图、右视图以及左视图;
图16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质量的调整***中的加湿运转的第一动作过程中的空气的流动的简要俯视图、右视图以及左视图;
图17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质量的调整***中的加湿运转的第二动作过程中的空气的流动的简要俯视图、右视图以及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质量的调整***是与空调机一体地构成并进行加湿的湿度调节装置。
图1所示的空气质量的调整***由室内机1和室外机2构成。室内机1包括室内热交换器3和室内风扇4,室内机1安装于室内的墙面。室外机2设置于室外。在该室外机2内收纳有压缩机、膨胀机构、室外热交换器、室外风扇等构成设备,对此省略图示。室内机1与室外机2通过一对连接管道5连接起来。
室内热交换器3与所述的压缩机、膨胀机构和室外热交换器通过连接管道5等连接起来,构成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包括图外的四通换向阀,构成为能够使制冷剂的循环方向反转。此外,在制冷剂回路中,制冷剂循环,从而切换实施制冷循环动作和热泵动作。
加湿单元120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加湿单元120与室外机2形成为一体。在该加湿单元120连接有空气导管121的一端。空气导管121的另一端与室内机1连接。具体而言,空气导管121的另一端在室内机1的内部的室内热交换器3的上游开口。
如图2所示,在加湿单元120划分形成有除湿侧通路123和再生侧通路125。另外,在加湿单元120,以横切除湿侧通路123和再生侧通路125这两者的姿势设置有旋转转子122。该旋转转子122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吸附解吸部”发挥作用。
在除湿侧通路123中的旋转转子122的下游设有除湿侧风扇124。如果该除湿侧风扇124进行运转,则室外空气被引入除湿侧通路123中。引入到除湿侧通路123中的室外空气在通过旋转转子122后,向室外排出。也可以是:在除湿侧通路123中的旋转转子122的上游,布置对向旋转转子122流入的空气进行冷却的冷却部128。
在再生侧通路125,设置有成为“加热部”的加热器126和再生侧风扇127。另外,在再生侧通路125的末端连接有所述空气导管121的一端。加热器126布置于旋转转子122的上游,对向旋转转子122流入的空气进行加热。另一方面,再生侧风扇127布置于旋转转子122的下游。如果该再生侧风扇127进行运转,则室外空气被引入再生侧通路125中。引入到再生侧通路125中的室外空气依次通过加热器126和旋转转子122,之后被导入至空气导管121。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替代使用加热器126而使用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产生的热,对引入到再生侧通路125中的室外空气进行加热。
旋转转子122形成为圆板状。另外,旋转转子122是通过在形成为蜂窝状的基材的表面负载吸附材料而构成的。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的“吸附材料”还包括实施对象物质(例如,水蒸气)的吸附和吸收这两者的材料(所谓的吸附吸收材料)。旋转转子122构成为能够在其厚度方向上使空气通过,并使所通过的空气与吸附材料接触。作为旋转转子122的基材,能够使用陶瓷纸、玻璃纤维、以纤维素为主要成分的有机化合物(例如,纸)、金属、树脂等材料。这些材料的比热较小,因此如果用这样的材料形成成为“吸附解吸部”的旋转转子122,则“吸附解吸部”的热容量变小。
如上所述,旋转转子122以横切除湿侧通路123和再生侧通路125这两者的姿势布置。具体而言,旋转转子122中的扇形状的一部分即脱离区域122b以横穿再生侧通路125的姿势设置。因此,在再生侧通路125中流动的空气通过旋转转子122的脱离区域122b。另外,旋转转子122的剩余部分即吸附区域122a以横穿除湿侧通路123的姿势设置。因此,在除湿侧通路123中流动的空气通过旋转转子122的吸附区域122a。
需要说明的是,旋转转子122被图外的马达驱动而绕中心轴旋转,在除湿侧通路123与再生侧通路125之间移动。即,旋转转子122中的与在除湿侧通路123中流动的空气接触过的曾为吸附区域122a的部分随着旋转转子122的旋转而向再生侧通路125即脱离区域122b移动。另一方面,旋转转子122中的与在再生侧通路125中流动的空气接触过的曾为脱离区域122b的部分随着旋转转子122的旋转再次向除湿侧通路123即吸附区域122a移动。
作为用于旋转转子122的吸附材料,使用在吸附水分时积蓄能量并且在水分脱离时释放所积蓄的该能量的至少一部分的材料,例如,使用将与水分的吸附解吸相对应地产生的吸附解吸热能转换为结构变化能的材料。作为这样的材料,能够使用具有结构柔韧性的金属有机结构体(挠性MOF)。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吸附材料的特性等,将在后面阐述。
-加湿动作-
图1所示的空气质量的调整***在制热运转中,实施在室内机1中加热室内空气和从加湿单元120供给空气这两者。在该情况下,在图1所示的空气质量的调整***的制冷剂回路中,制冷剂进行循环,从而实施热泵动作。即,从压缩机喷出后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被送入室内热交换器3。另外,如果室内风扇4进行运转,则室内空气被引入室内机1的内部。所引入的室内空气在通过室内热交换器3时与气态制冷剂实施热交换。通过该热交换,室内空气被加热,气态制冷剂冷凝。
在加湿单元120中,除湿侧风扇124和再生侧风扇127运转,对加热器126和冷却部128通电。另外,旋转转子122被图外的马达以规定的转速驱动旋转。
室外空气被引入除湿侧通路123中。引入到除湿侧通路123中的室外空气被冷却部128冷却后,被输送到旋转转子122的吸附区域122a而与吸附材料接触。通过与该冷却过的室外空气接触,吸附区域122a的吸附材料被冷却,该吸附材料吸附室外空气所含的水分。通过旋转转子122的吸附区域122a而被夺取了水分的室外空气向室外排出。
如上所述,旋转转子122以规定的转速旋转。因此,在吸附区域122a即除湿侧通路123中从室外空气吸附了水分的吸附材料随着旋转转子122的旋转而向脱离区域122b即再生侧通路125移动。
室外空气被引入再生侧通路125中。引入到再生侧通路125中的室外空气被加热器126加热。加热后的室外空气被从加热器126输送到旋转转子122的脱离区域122b,与吸附材料接触。通过与该加热后的室外空气接触,脱离区域122b的吸附材料被加热,水分从该吸附材料脱离。从吸附材料脱离后的水分与通过了旋转转子122的室外空气一起被送往空气导管121。即,含有大量水分的高湿度的空气被导入至空气导管121。该高湿度的空气通过空气导管121被引导到室内机1中,通过室内热交换器3后被送出至室内。
另一方面,在脱离区域122b中水分脱离而再生后的吸附材料随着旋转转子122的旋转而再次向吸附区域122a移动。如上所述,吸附材料随着旋转转子122的旋转而移动,交替地反复进行在吸附区域122a的水分的吸附和在脱离区域122b的水分的脱离。
-吸附材料-
以下,对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吸附材料使用所述挠性MOF的情况下的特性等进行说明。
图3是将本实施方式的吸附材料的特性具体而言是将吸附过程中的热收支与刚性MOF进行比较而示出的图。
如图3所示,在挠性MOF中,随着对对象物质(气体分子)的吸附,产生结构变化,因该结构变化所致的吸热qtrans抑制吸附时的外部发热Q。因此,与吸附热qads直接成为外部发热Q的刚性MOF相比,外部发热Q变小。其结果是,通过使用挠性MOF,能够在比现有吸附材料高的温度区域实施对对象物质的吸附动作。因此,能够减少吸附动作时冷却挠性MOF所需要的电力。
另外,脱离过程中的热收支与图3所示的热收支相反,因此通过使用挠性MOF,能够在比现有吸附材料低的温度区域实施对象物质的脱离动作。因此,能够减少脱离动作时对挠性MOF进行加热所需要的电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说明中,有时还将所述外部发热(脱离的情况下,为外部吸热)简称为吸附热(脱离的情况下,为脱离热)。
例如,能够以如下步骤准备成为吸附材料的挠性MOF。刚性MOF中,已经开发出水、二氧化碳等各种物质的吸附材料。根据这样的刚性MOF,通过重新设计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例如,配体具有亲水基的有机配体)的组合、适合于对象分子尺寸的MOF结构、微孔尺寸等,能够准备适于吸附对象物质(例如,水)的挠性MOF。
图4是利用本实施方式的挠性MOF进行除湿的情况下的湿空气线图上的动作的一例。图4中示出对室外空气(温度33℃、绝对湿度18.5g/kg)进行除湿并向室内供给(温度27℃、绝对湿度11g/kg)的情况下的动作。
如图4所示,在不使用吸附材料的通常的空调机的情况下,要使绝对湿度降低至11g/kg,需要将空气冷却至15℃。另外,在搭载有现有吸附材料的调湿装置(比较例)中,如果使空气冷却至20℃,则之后在由吸附材料通过吸湿而进行除湿的同时,温度因吸附热而上升。此时,因为是以等焓线上的温度进行吸湿,所以温度和湿度在等焓线上移动。
另一方面,在使用挠性MOF的情况下(实施例),即使不将空气冷却至20℃,只要冷却至23℃,也能够除湿至绝对湿度达到11g/kg。另外,如上所述,在由挠性MOF吸附水分的吸附过程中产生的吸附热的一部分被伴随着挠性MOF的结构变化的吸热抵消,因此吸湿时的温度增加幅度比比较例小。因该抵消部分,使得空气的焓下降,结果如图4所示,以比等焓线上的温度高的温度进行吸湿。
图5是由本实施方式的挠性MOF进行加湿的情况下的湿空气线图上的动作的一例。图5中示出对室外空气(温度27℃、绝对湿度11g/kg)进行加湿并向室内供给(温度33℃、绝对湿度18.5g/kg)的情况下的动作。
如图5所示,在搭载有现有吸附材料的调湿装置(比较例)中,如果将空气加热至53℃,则之后在因水分从吸附材料脱离而被加湿的同时,温度因脱离热而降低。此时,因为是以等焓线上的温度进行加湿,所以温度和湿度在等焓线上移动。
另一方面,在使用挠性MOF的情况下(实施例),即使不将空气冷却至53℃,只要冷却至41℃,也能够加湿至绝对湿度达到18.5g/kg。另外,如上所述,在使用挠性MOF进行的水分脱离过程中吸收的脱离热的一部分被伴随着挠性MOF的结构变化的发热抵消,因此加湿时的温度降低幅度比比较例小。因该抵消部分,使得空气的焓上升,结果如图5所示,以比等焓线上的温度低的温度进行加湿。
需要说明的是,图4和图5所示的空气线图示出从自含有吸附材料的吸附解吸部(吸附区域或脱离区域)流出的空气的空气状态去除“在吸附解吸部吸附解吸的对象物质(本例中为水)中残留的能量”、“吸附解吸部中的空气的摩擦热”、以及“由吸附解吸部的热容量所致的热的出入”而得到的空气状态。此处,“在吸附解吸部吸附解吸的对象物质中残留的能量”、“吸附解吸部中的空气的摩擦热”以及“由吸附解吸部的热容量所致的热的出入”能够分别测量或计算。
图6是关于“在吸附解吸部吸附解吸的对象物质中残留的能量”,说明在使对象物质(气体)吸附于吸附材料的情况下的对象物质的残留能量的图。即,对象物质的残留能量是指对象气体分子被吸附材料吸附后也具有的能量。脱离过程中的能量关系与图6所示的能量关系相反。
另外,“吸附解吸部中的空气的摩擦热”是指具有速度的空气与吸附解吸部接触时因在吸附解吸部的边界层等发生的摩擦而产生的热。
另外,“由吸附解吸部的热容量所致的热的出入”取决于吸附解吸部的构成材料的比热,如果该比热较小,则“吸附解吸部”的热容量也小。
图7是使挠性MOF吸附对象物质的情况下的空气状态的示意图。如图7的左侧所示,在考虑了“在吸附解吸部吸附解吸的对象物质中残留的能量(以下简称“残留能量”)”、“吸附解吸部中的空气的摩擦热(以下简称“摩擦热”)”以及“由吸附解吸部的热容量所致的热的出入(以下简称“热容量”)”的情况下,通过吸附解吸部(吸附区域)前后的空气的焓变化(能量差)为“空气温度变化热”+“吸附热”+“残留能量”。另外,与吸附动作所需要的冷却相关的做功量为“空气温度变化热”+“吸附热”+“热容量”+“摩擦热”。
另一方面,如图7的右侧所示,如果考虑去除了“热容量”、“摩擦热”、“残留能量”的空气状态,则通过吸附区域前后的空气的焓变化为“空气温度变化热”+“吸附热”,使用了现有吸附材料的情况下(比较例),与吸附动作所需要的冷却相关的做功量也是“空气温度变化热”+“吸附热”。因此,比较例中,如图7的右侧所示,在等焓线上实施吸附动作。另一方面,在使用挠性MOF的情况下(实施例),如图7的右侧所示,因“积蓄于吸附解吸部的能量”,“吸附热(外部发热)”减少,因此与吸附动作所需要的冷却相关的做功量比通过吸附区域前后的空气的能量差小。
图8是使对象物质脱离挠性MOF的情况下的空气状态的示意图。如图8的左侧所示,考虑“残留能量”、“摩擦热”以及“热容量”的情况下,通过吸附解吸部(脱离区域)前后的空气的焓变化(能量差)为“空气温度变化热”+“脱离热”+“残留能量”。另外,与脱离动作所需要的加热相关的做功量是“空气温度变化热”+“脱离热”+“热容量”-“摩擦热”。
另一方面,如图8的右侧所示,如果考虑去除了“热容量”、“摩擦热”、“残留能量”的空气状态,则通过脱离区域前后的空气的焓变化为“空气温度变化热”+“脱离热”,使用了现有吸附材料的情况下(比较例),与脱离动作所需要的加热相关的做功量也是“空气温度变化热”+“脱离热”。因此,比较例中,如图8的右侧所示,在等焓线上实施脱离动作。另一方面,使用挠性MOF的情况下(实施例),如图8的右侧所示,“脱离热(外部吸热)”因“从吸附解吸部释放的能量”而减少,因此与脱离动作所需要的加热相关的做功量比通过脱离区域前后的空气的能量差小。
这样,关于对使用挠性MOF的吸附解吸部的温度进行调整的冷却部、加热部(统称为“调整部”)而言,若从去除了“热容量”、“摩擦热”以及“残留能量”的能量平衡方面进行观察,则上述调整部只要在吸附时从吸附解吸部夺取比流入吸附解吸部前后的空气的能量差小的能量并在脱离时将比流入吸附解吸部前后的空气的能量差小的能量赋予吸附解吸部即可。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在吸附对象物质时吸附热能的一部分积蓄于吸附解吸部122,因此在比以往高的温度区域也能够驱动吸附解吸部122。另外,在对象物质脱离时,积蓄到吸附解吸部122中的能量被释放,因此在比以往低的温度区域也能够驱动吸附解吸部122。因此,能够减少空气质量的调整***的功耗。
另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在吸附对象物质时,吸附解吸部122以比从吸附区域122a流出的空气的空气状态(去除“热容量”、“摩擦热”、“残留能量”)下的等焓线高的温度吸附对象物质。因此,在比以往高的温度区域也能够驱动吸附解吸部122。因此,能够减少空气质量的调整***的功耗。
另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在对象物质脱离时,吸附解吸部122以比从脱离区域122b流出的空气的空气状态(去除“热容量”、“摩擦热”、“残留能量”)下的等焓线上的温度低的温度,使对象物质脱离。因此,在比以往低的温度区域也能够驱动吸附解吸部122。因此,能够减少空气质量的调整***的功耗。
另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在吸附对象物质时,冷却部128从吸附解吸部122夺取比流入吸附解吸部122前后的空气的能量差小的能量,因此在比以往高的温度区域也能够驱动吸附解吸部122。另外,在对象物质脱离时,加热部126将比流入吸附解吸部122前后的空气的能量差小的能量赋予吸附解吸部122,因此在比以往低的温度区域也能够驱动吸附解吸部122。因此,能够减少空气质量的调整***的功耗。
另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吸附解吸部122由如下所述的材料构成,上述材料将与对象物质的吸附解吸相对应地产生的吸附解吸热能转换为结构变化能。因此,通过吸附解吸部122,能够在吸附对象物质时积蓄能量,并且在对象物质脱离时释放所积蓄的该能量的至少一部分。特别是,在使用挠性MOF的情况下,能够使用如下所述的材料构成吸附解吸部122,上述材料将与对象物质的吸附解吸相对应地产生的吸附解吸热能转换为结构变化能。
另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能够使用室外空气所含的水分,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湿。因此,无需为了加湿而从外部供给自来水等,能够实现所谓的无供水加湿。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如图9所示,可以替代第一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120,而构成除湿单元130。需要说明的是,图9中,对与图2所示的加湿单元120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
除湿单元130的结构与加湿单元120的结构的第一个不同点是,如果除湿侧风扇124进行运转,则室内空气被引入除湿侧通路123中,该室内空气通过旋转转子122被除湿后,经由空气导管121,返回室内。另外,第二个不同点是,如果再生侧风扇127进行运转,则室内空气被引入再生侧通路125中,该室内空气通过旋转转子122被加湿后,向室外排出。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效果-
在以上说明的本变形例中,也是通过使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吸附材料作为负载于旋转转子122的吸附材料,能够获得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另外,应用本变形例的除湿单元130的结构,也能够实现所谓的室内干燥器、无换气的二氧化碳吸收装置等。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第二实施方式。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质量的调整***的图10所示的调湿装置10实施室内空间200的湿度调节和室内空间200的换气,对吸入进来的室外空气OA进行湿度调节并向室内空间200供给的同时,将吸入进来的室内空气RA向室外空间201排出。
调湿装置10与空调机150一起设置于建筑物。空调机150包括室外机组152和室内机组151,空调机150选择性地实施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调湿装置10经由导管102、103与室内空间200连接,空调机150的室内机组151向该室内空间200吹出空气。具体而言,调湿装置10经由供气导管102和室内空气吸入导管103与室内空间200连接,经由排气导管101和室外空气吸入导管104与室外空间201连接。
〈调湿装置的整体结构〉
参照图11详细说明调湿装置10。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说明中使用的“上”、“下”、“左”、“右”、“前”、“后”、“近前”、“里侧”,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是指从正面侧观察调湿装置10时的方向。
调湿装置10包括壳体11。另外,在壳体11内收容有制冷剂回路50。在该制冷剂回路50连接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压缩机53、四通换向阀54以及电动膨胀阀55。关于制冷剂回路50的详情,将在后面阐述。
壳体11形成为略微扁平且高度较低的长方体状。在该壳体11上形成有室外空气吸入口24、室内空气吸入口23、供气口22以及排气口21。室外空气吸入口24与室外空气吸入导管104连接,室内空气吸入口23与室内空气吸入导管103连接,供气口22与供气导管102连接,排气口21与排气导管101连接。
室外空气吸入口24和室内空气吸入口23设于壳体11的背面板部13。室外空气吸入口24设于背面板部13的下侧部分。室内空气吸入口23设于背面板部13的上侧部分。供气口22设于壳体11的第一侧面板部14。在第一侧面板部14中,供气口22布置于壳体11的正面板部12侧的端部附近。排气口21设于壳体11的第二侧面板部15。在第二侧面板部15中,排气口21布置于正面板部12侧的端部附近。
在壳体11的内部空间设有上游侧隔板71、下游侧隔板72以及中央隔板73。这些隔板71~73都以直立的状态设置于壳体11的底板上,从壳体11的底板到顶板划分壳体11的内部空间。
上游侧隔板71和下游侧隔板72以与正面板部12和背面板部13平行的姿势,在壳体11的前后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布置。上游侧隔板71靠近背面板部13布置。下游侧隔板72靠近正面板部12布置。关于中央隔板73的布置方式,将在后面阐述。
在壳体11内,上游侧隔板71与背面板部13之间的空间被分隔为上下两个空间,上侧的空间构成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下侧的空间构成室外空气侧通路34。室内空气侧通路32经由与室内空气吸入口23连接的导管,与室内空间200连通。室外空气侧通路34经由与室外空气吸入口24连接的导管,与室外空间201连通。
在室内空气侧通路32设置有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室内空气温度传感器91以及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92。室内空气温度传感器91测量在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中流动的室内空气的温度。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92测量在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中流动的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另一方面,在室外空气侧通路34设置有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93以及室外空气湿度传感器94。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93测量在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中流动的室外空气的温度。室外空气湿度传感器94测量在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中流动的室外空气的相对湿度。需要说明的是,在后述的图14~图17中,省略室内空气温度传感器91、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92、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93以及室外空气湿度传感器94的图示。
壳体11内的上游侧隔板71与下游侧隔板72之间的空间由中央隔板73左右划分开,中央隔板73的右侧的空间构成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央隔板73的左侧的空间构成第二热交换器室38。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收容有成为“第一吸附解吸部”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二热交换器室38收容有成为“第二吸附解吸部”的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另外,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收容有制冷剂回路50的电动膨胀阀55(参见图12),对此未图示。
各吸附热交换器51、52是使所谓的横肋管片式热交换器的表面负载吸附材料的热交换器。作为该吸附材料,使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吸附材料。
各吸附热交换器51、52整体形成为长方形的厚板状或扁平的长方体状。此外,各吸附热交换器51、52以其正面和背面与上游侧隔板71和下游侧隔板72平行的姿势,以直立的状态设置于热交换器室37、38内。
在壳体11的内部空间中,沿下游侧隔板72的正面的空间被上下分隔开,在上下分隔出的该空间中,上侧的部分构成供气侧通路31,下侧的部分构成排气侧通路33。
在上游侧隔板71设有开闭式的四个风阀41~44。各风阀41~44形成为大致横向长度较长的长方形状。具体而言,在上游侧隔板71中的面向室内空气侧通路32的部分(上侧部分),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近右侧的位置上安装有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近左侧的位置上安装有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另外,在上游侧隔板71中面向室外空气侧通路34的部分(下侧部分),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近右侧的位置上安装有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近左侧的位置上安装有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设于上游侧隔板71上的四个风阀41~44构成切换空气的流通路径的切换机构40。
在下游侧隔板72设有开闭式的四个风阀45~48。各风阀45~48形成为大致横向长度较长的长方形状。具体而言,在下游侧隔板72中面向供气侧通路31的部分(上侧部分),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近右侧的位置上安装有第一供气侧风阀45,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近左侧的位置上安装有第二供气侧风阀46。另外,在下游侧隔板72中面向排气侧通路33的部分(下侧部分),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近右侧的位置上安装有第一排气侧风阀47,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近左侧的位置上安装有第二排气侧风阀48。设于下游侧隔板72上的四个风阀45~48构成切换空气的流通路径的切换机构40。
在壳体11内,供气侧通路31和排气侧通路33与正面板部12之间的空间由隔板77左右分隔开,隔板77的右侧的空间构成供气风扇室36,隔板77的左侧的空间构成排气风扇室35。
在供气风扇室36收容有供气风扇26。另外,在排气风扇室35收容有排气风扇25。供气风扇26和排气风扇25都是离心型的多叶片风扇(所谓的西洛克风扇)。供气风扇26将从下游侧隔板72侧吸入进来的空气向供气口22吹出。排气风扇25将从下游侧隔板72侧吸入进来的空气向排气口21吹出。
在供气风扇室36收容有制冷剂回路50的压缩机53和四通换向阀54。压缩机53和四通换向阀54布置于供气风扇室36中的供气风扇26与隔板77之间。
〈制冷剂回路的结构〉
如图12所示,制冷剂回路50是设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压缩机53、四通换向阀54以及电动膨胀阀55的闭合回路。该制冷剂回路50通过使所填充的制冷剂循环,由此实施蒸气压缩制冷循环。另外,在制冷剂回路50安装有多个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对此未图示。
在制冷剂回路50中,压缩机53的喷出管与四通换向阀54的第一阀口连接,压缩机53的吸入管与四通换向阀54的第二阀口连接。另外,在制冷剂回路50中,从四通换向阀54的第三阀口向第四阀口依次布置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电动膨胀阀55以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
四通换向阀54能够在第一状态(图12的(A)所示的状态)和第二状态(图12的(B)所示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上述第一状态下,第一阀口与第三阀口连通且第二阀口与第四阀口连通,在上述第二状态下,第一阀口与第四阀口连通且第二阀口与第三阀口连通。
压缩机53是压缩机构和驱动该压缩机构的电动机收容于一个壳体中的全封闭型压缩机。经由变频器向该压缩机53的电动机供给交流电。如果变更变频器的输出频率(即,压缩机53的运转频率),则电动机和由该电动机驱动的压缩机构的旋转速度发生变化,压缩机53的运转容量就发生变化。如果提高压缩机构的旋转速度,则压缩机53的运转容量增加,如果降低压缩机构的旋转速度,则压缩机53的运转容量减少。
〈控制器的结构〉
在调湿装置10设有图13所示的控制器95。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92、室内空气温度传感器91、室外空气湿度传感器94以及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93的测量值输入至控制器95中。另外,设于制冷剂回路50的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的测量值输入至控制器95中。另外,示出空调机150的运转状态的信号(例如,示出空调机150是否正在运转中的信号、示出空调机150的运转为制冷运转还是制热运转的信号)输入值控制器95中。控制器95基于所输入的这些测量值、信号,实施调湿装置10的运转控制。即,控制器95控制各风阀41~48、各风扇25、28、压缩机53、电动膨胀阀55以及四通换向阀54的动作。
另外,如图13所示,控制器95包括压缩机控制部96和运转模式决定部97。压缩机控制部96基于所述传感器91~94的测量值等,设定压缩机53的运转频率的目标值。运转模式决定部97基于所述传感器91~94的测量值、示出空调机150的运转状态的信号等,决定调湿装置10应执行的运转。
-运转动作-
本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10选择性地实施除湿运转、加湿运转、冷却运转、加热运转以及单纯换气运转。除湿运转和加湿运转是以调节向室内空间200供给的室外空气的绝对湿度为目的的调湿运转。即,除湿运转和加湿运转主要是用于处理室内空间200的潜热负荷(除湿负荷或加湿负荷)的运转。冷却运转和加热运转是以调节向室内空间200供给的室外空气的温度为目的的显热处理运转。即,冷却运转和加热运转主要是用于处理室内空间200的显热负荷(制冷负荷或制热负荷)的运转。单纯换气运转是用于仅实施室内空间200的换气的运转。
在除湿运转、加湿运转、冷却运转、加热运转以及单纯换气运转中的各运转中,供气风扇26和排气风扇25工作。从而,调湿装置10将吸入进来的室外空气OA作为供给空气SA向室内空间200供给,将吸入进来的室内空气RA作为排出空气EA向室外空间201排出。
以下详细说明由调湿装置10实施的除湿运转和加湿运转。
〈除湿运转〉
在除湿运转过程中的调湿装置10中,室外空气作为第一空气从室外空气吸入口24吸入壳体11内,室内空气作为第二空气从室内空气吸入口23吸入壳体11内。另外,在制冷剂回路50中,压缩机53工作,调节电动膨胀阀55的开度。此外,除湿运转过程中的调湿装置10交替地反复进行3分钟的后述第一动作和3分钟的后述第二动作。即,在除湿运转中,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的持续时间即第一规定时间被设定为3分钟。
如图14所示,在除湿运转的第一动作中,切换机构40将空气的流通路径设定为第二路径。具体而言,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第二供气侧风阀46以及第一排气侧风阀47处于打开状态,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第一供气侧风阀45以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处于关闭状态。另外,在该第一动作过程中,四通换向阀54被设定为第一状态(图12的(A)所示的状态)。从而,在制冷剂回路50中实施制冷循环,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作为冷凝器(即,散热器)发挥作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
流入到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中的第一空气通过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流入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材料吸附,此时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另外,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第一空气的温度略有下降。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除湿后的第一空气通过第二供气侧风阀46流入供气侧通路31,在通过供气风扇室36后,通过供气口22供向室内空间200。
另一方面,流入到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中的第二空气通过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流入第一热交换器室37,之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水分从被制冷剂加热过的吸附材料脱离,脱离出的该水分被赋给第二空气。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被赋给了水分的第二空气通过第一排气侧风阀47流入排气侧通路33,在通过排气风扇室35后通过排气口21向室外空间201排出。
如图15所示,在除湿运转的第二动作中,切换机构40将空气的流通路径设定为第一路径。具体而言,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第一供气侧风阀45以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处于开状态,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第二供气侧风阀46以及第一排气侧风阀47处于关闭状态。另外,在该第二动作过程中,四通换向阀54被设定为第二状态(图12的(B)所示的状态)。从而,在制冷剂回路50中实施制冷循环,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作为冷凝器(即,散热器)发挥作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
流入到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中的第一空气通过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流入第一热交换器室37,之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材料吸附,此时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另外,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第一空气的温度略有下降。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除湿后的第一空气通过第一供气侧风阀45流入供气侧通路31,在通过供气风扇室36后通过供气口22供向室内空间200。
另一方面,流入到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中的第二空气通过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流入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水分从被制冷剂加热过的吸附材料脱离,脱离出的该水分被赋给第二空气。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被赋给了水分的第二空气通过第二排气侧风阀48流入排气侧通路33,在通过排气风扇室35后通过排气口21向室外空间201排出。
〈加湿运转〉
在加湿运转过程中的调湿装置10中,室外空气作为第二空气从室外空气吸入口24被吸入壳体11内,室内空气作为第一空气从室内空气吸入口23被吸入壳体11内。另外,在制冷剂回路50中,压缩机53工作,调节电动膨胀阀55的开度。此外,加湿运转过程中的调湿装置10交替地反复进行3分30秒的后述第一动作和3分30秒的后述第二动作。即,在加湿运转中,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的持续时间即第一规定时间被设定为3分30秒。
如图16所示,在加湿运转的第一动作中,切换机构40将空气的流通路径设定为第一路径。具体而言,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第一供气侧风阀45以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处于打开状态,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第二供气侧风阀46以及第一排气侧风阀47处于关闭状态。另外,在该第一动作中,四通换向阀54被设定为第一状态(图12的(A)所示的状态)。从而,在制冷剂回路50中实施制冷循环,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作为冷凝器(即,散热器)发挥作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
流入到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中的第一空气通过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流入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材料吸附,此时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被夺取了水分的第一空气通过第二排气侧风阀48流入排气侧通路33,在通过排气风扇室35后通过排气口21向室外空间201排出。
另一方面,流入到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中的第二空气通过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流入第一热交换器室37,之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水分从被制冷剂加热过的吸附材料脱离,脱离出的该水分被赋给第二空气。另外,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第二空气的温度略有升高。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加湿过的第二空气通过第一供气侧风阀45流入供气侧通路31,在通过供气风扇室36后通过供气口22供向室内空间200。
如图17所示,在加湿运转的第二动作中,切换机构40将空气的流通路径设定为第二路径。具体而言,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第二供气侧风阀46以及第一排气侧风阀47处于打开状态,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第一供气侧风阀45以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处于关闭状态。另外,在该第二动作中,四通换向阀54被设定为第二状态(图12的(B)所示的状态)。从而,在制冷剂回路50中实施制冷循环,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作为冷凝器(即,散热器)发挥作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
流入到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中的第一空气通过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流入第一热交换器室37,之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材料吸附,此时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被夺取了水分的第一空气通过第一排气侧风阀47流入排气侧通路33,在通过排气风扇室35后通过排气口21向室外空间201排出。
另一方面,流入到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中的第二空气通过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流入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水分从被制冷剂加热过的吸附材料脱离,脱离出的该水分被赋给第二空气。另外,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第二空气的温度略有升高。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加湿过的第二空气通过第二供气侧风阀46流入供气侧通路31,在通过供气风扇室36后通过供气口22供向室内空间200。
-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以上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也是通过使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吸附材料作为分别负载于成为“第一吸附解吸部”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和成为“第二吸附解吸部”的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吸附材料,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其他实施方式)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包括变形例。以下相同。)中,例示出吸附解吸的对象物质为水(水分)的情况,但并不局限于此,对象物质也可以是例如二氧化碳、臭气物质(硫、氨等)。
另外,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吸附材料使用了挠性MOF(具有结构柔韧性的金属有机结构体),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将与对象物质的吸附解吸相对应地产生的吸附解吸热能转换为结构变化能的其他材料。或者,还可以使用在吸附对象物质时积蓄能量并且在对象物质脱离时释放所积蓄的该能量的至少一部分的其他材料。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吸附解吸部122的上游设有冷却部128、加热部126,但也可以根据气候、所使用的季节等,不设置冷却部128、加热部126。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将旋转转子122的基材形成为蜂窝状,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基材形成为网眼状、过滤器状。在该情况下,旋转转子122也构成为能够使空气通过。另外,将旋转转子122形成为圆板状,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为例如多边形的板状。
进而,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实施了如下所述的室内加湿操作,在上述室内加湿操作中,在从室外吸入空气并使水分吸附于吸附材料后,将该空气向室外排出,并且,在从室外吸入空气并使水分脱离吸附材料后,将该空气向室内排出。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实施了如下所述的室内除湿操作,在上述室内除湿操作中,在从室内吸入空气并使水分吸附于吸附材料后,将该空气向室内排出,并且,在从室内吸入空气并使水分脱离吸附材料后,将该空气向室外排出。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实施了如下所述的室内除湿操作,在上述室内除湿操作中,在从室外吸入空气并使水分吸附于吸附材料后,将该空气向室内排出,并且,在从室内吸入空气并使水分脱离吸附材料后,将该空气向室外排出。而且,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实施了如下所述的室内加湿操作,在上述室内加湿操作中,在从室内吸入空气并使水分吸附于吸附材料后,将该空气向室外排出,并且,在从室外吸入空气并使水分脱离吸附材料后,将该空气向室内排出。
除了如上所述的上述各实施方式外,还能够使用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吸附解吸部构成例如下述(1)~(5)那样的空气质量的调整***。
(1)在从室外吸入空气并使水分吸附于吸附材料后,将该空气向室外排出,并且,在从室内吸入空气并使水分脱离吸附材料后,将该空气向室内排出。采用该构成方式,能够实现例如无供水加湿器。
(2)在从室外吸入空气并使水分吸附于吸附材料后,将该空气向室内排出,并且,在从室外吸入空气并使水分脱离吸附材料后,将该空气向室内排出。采用该构成方式,例如,能够将室外空气分为“干燥的空气”、“潮湿的空气”这两者而供向室内。
(3)在从室内吸入空气并使水分吸附于吸附材料后,将该空气向室外排出,并且,在从室内吸入空气并使水分脱离吸附材料后,将该空气向室内排出。采用该构成方式,能够实现例如加湿用途的室内干燥器。
(4)在从室内吸入空气并使水分吸附于吸附材料后,将该空气向室内排出,并且,在从室外吸入空气并使水分脱离吸附材料后,将该空气向室外排出。采用该构成方式,能够实现例如无需舍弃水的除湿器、无换气的二氧化碳吸收装置。
(5)在从室内吸入空气并使水分吸附于吸附材料后,将该空气向室内排出,并且,在从室内吸入空气并使水分脱离吸附材料后,将该空气向室内排出。采用该构成方式,例如,能够将室内空气分为“干燥的空气”、“潮湿的空气”这两者而供向室内。
以上,说明了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但应理解为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主旨及范围的情况下,对方案及具体情况进行各种变更。另外,只要不影响本公开的对象的功能,还可以对以上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适当地进行组合或替换。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公开对空气质量的调整***是有用的。
-符号说明-
122 吸附解吸部
122a 吸附区域
122b 脱离区域
126 加热部(调整部)
128 冷却部(调整部)

Claims (7)

1.一种空气质量的调整***,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质量的调整***包括吸附空气中的对象物质并使所吸附的所述对象物质脱离的吸附解吸部(122),
所述吸附解吸部(122)在吸附所述对象物质时积蓄能量并且在所述对象物质脱离时释放所积蓄的该能量的至少一部分。
2.一种空气质量的调整***,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质量的调整***包括吸附解吸部(122)和冷却部(128),
所述吸附解吸部(122)具有吸附空气中的对象物质的吸附区域(122a)和使所吸附的所述对象物质脱离的脱离区域(122b),
所述冷却部(128)设于所述吸附区域(122a)的上游侧并且对向所述吸附区域(122a)流入的空气进行冷却,
所述吸附解吸部(122)在比等焓线上的温度高的温度下,吸附所述对象物质,所述等焓线是从自所述吸附区域(122a)流出的空气的空气状态去除在吸附于所述吸附区域(122a)的所述对象物质中残留的能量、所述吸附解吸部(122)中的空气的摩擦热以及由所述吸附解吸部(122)的热容量所致的热的出入后的空气状态下的等焓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质量的调整***,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质量的调整***还包括设于所述脱离区域(122b)的上游侧并且对向所述脱离区域(122b)流入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部(126),
所述吸附解吸部(122)在比等焓线上的温度低的温度下,使所述对象物质脱离,所述等焓线是从自所述脱离区域(122b)流出的空气的空气状态去除在从所述脱离区域(122b)脱离的所述对象物质中残留的能量、所述吸附解吸部(122)中的空气的摩擦热以及由所述吸附解吸部(122)的热容量所致的热的出入后的空气状态下的等焓线。
4.一种空气质量的调整***,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质量的调整***包括吸附解吸部(122)和加热部(126),
所述吸附解吸部(122)具有吸附空气中的对象物质的吸附区域(122a)和使所吸附的所述对象物质脱离的脱离区域(122b),
所述加热部(126)设于所述脱离区域(122b)的上游侧并且对向所述脱离区域(122b)流入的空气进行加热,
所述吸附解吸部(122)在比等焓线上的温度低的温度下,使所述对象物质脱离,所述等焓线是从自所述脱离区域(122b)流出的空气的空气状态去除在从所述脱离区域(122b)脱离的所述对象物质中残留的能量、所述吸附解吸部(122)中的空气的摩擦热以及由所述吸附解吸部(122)的热容量所致的热的出入后的空气状态下的等焓线。
5.一种空气质量的调整***,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质量的调整***包括吸附解吸部(122)和调整部(126、128),
所述吸附解吸部(122)吸附空气中的对象物质并且使所吸附的所述对象物质脱离,
所述调整部(126、128)调整所述吸附解吸部(122)的温度,
在以去除在所述吸附解吸部(122)吸附解吸的所述对象物质中残留的能量、所述吸附解吸部(122)中的空气的摩擦热以及由所述吸附解吸部(122)的热容量所致的热的出入后的能量平衡方面进行观察时,在吸附所述对象物质时,所述调整部(126、128)从所述吸附解吸部(122)夺取比流入所述吸附解吸部(122)前后的空气的能量差小的能量,在所述对象物质脱离时,所述调整部(126、128)将比流入所述吸附解吸部(122)前后的空气的能量差小的能量赋予至所述吸附解吸部(122)。
6.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空气质量的调整***,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附解吸部(122)由将与所述对象物质的吸附解吸相对应地产生的吸附解吸热能转换为结构变化能的材料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质量的调整***,其特征在于:
所述材料是具有结构柔韧性的金属有机结构体。
CN202180015346.7A 2020-03-31 2021-03-15 空气质量的调整*** Pending CN11513540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62369 2020-03-31
JP2020062369A JP7104339B2 (ja) 2020-03-31 2020-03-31 空気質の調整システム
PCT/JP2021/010384 WO2021200072A1 (ja) 2020-03-31 2021-03-15 空気質の調整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35403A true CN115135403A (zh) 2022-09-30

Family

ID=779303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15346.7A Pending CN115135403A (zh) 2020-03-31 2021-03-15 空气质量的调整***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22397A1 (zh)
JP (2) JP7104339B2 (zh)
CN (1) CN115135403A (zh)
WO (1) WO202120007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747192B1 (ko) * 2016-11-25 2017-06-16 주식회사 동우기술단 콘크리트 탄산화 깊이 측정 모듈
US11892192B1 (en) 2019-08-22 2024-02-06 Transaera, Inc.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multiple energy storage sub-systems
JP7104339B2 (ja) 2020-03-31 2022-07-2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質の調整システム
US11874018B1 (en) 2020-11-04 2024-01-16 Transaera, Inc. Cooling and dehumidifcation system
JP7148690B1 (ja) 2021-08-31 2022-10-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23044300A (ja) * 2021-09-17 2023-03-3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または大気造水機
CN118235001A (zh) * 2021-12-13 2024-06-2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调湿装置
WO2023192651A1 (en) * 2022-03-31 2023-10-05 Transaera,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and treating gas stream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297010A1 (en) * 2015-10-08 2018-10-18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dsorbents with stepped isotherms for gas storage applications
EP3498368A1 (en) * 2017-12-18 2019-06-19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Aliphatic zr-, hf-, and ln-based inorganic-organic hybrid solid mof materials, methods for preparing same and uses thereof
CN209484741U (zh) * 2019-01-11 2019-10-11 湖南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mof-801材料的除湿干燥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00617A (ja) 2004-05-19 2006-01-05 Daikin Ind Ltd 吸脱着装置
JP2008043899A (ja) 2006-08-18 2008-02-28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除加湿ロータ、除加湿装置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JP4674199B2 (ja) 2006-11-28 2011-04-20 大阪瓦斯株式会社 Psa装置
TWI361101B (en) 2009-01-12 2012-04-01 Ind Tech Res Inst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low energy consumption for desorbtion
DE102008054587A1 (de) 2008-12-12 2010-06-17 Basf Se Verfahren zur Rückspaltung von in einer Flüssigkeit F enthaltenen Michael-Addukten, die bei der Herstellung von Acrylsäure oder deren Ester gebildet wurde
JP4994398B2 (ja) 2009-01-07 2012-08-08 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術振興機構 有機金属錯体、ガス分離用成形体及びガス分離法
JP2010201292A (ja) 2009-02-27 2010-09-16 Kyoto Univ ガス吸着剤、ガス分離用成形体及びガス分離法
WO2013115033A1 (ja) 2012-01-30 2013-08-08 東洋紡株式会社 吸着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吸着エレメント
JP2015202467A (ja) 2014-04-15 2015-11-16 株式会社クラレ 多孔性金属錯体組成物
CN104107619A (zh) 2014-07-25 2014-10-22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参杂相变材料的吸附床层
JP2016098212A (ja) 2014-11-25 2016-05-30 株式会社クラレ 金属錯体及びガス吸着材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ガス分離装置
JP6375984B2 (ja) 2015-02-13 2018-08-22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ガス充填タンク
US10414781B2 (en) 2015-10-06 2019-09-17 King Abdulla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are earth-bas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for moisture removal and control in confined spaces
JP2019504271A (ja) 2015-11-18 2019-02-14 ビーエーエスエフ ソシエタス・ヨーロピアBasf Se 建物内の換気システムとしての熱回収吸着体
JP6671204B2 (ja) 2016-03-24 2020-03-25 大阪瓦斯株式会社 ガス分離装置
JP7176683B2 (ja) 2018-08-03 2022-11-22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自己熱補償型柔軟性pcpを使用したガス分離装置
EP3718621B1 (en) 2018-08-16 2023-05-10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 Metal organic framework based water capture apparatus
JP7104339B2 (ja) 2020-03-31 2022-07-2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質の調整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297010A1 (en) * 2015-10-08 2018-10-18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dsorbents with stepped isotherms for gas storage applications
EP3498368A1 (en) * 2017-12-18 2019-06-19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Aliphatic zr-, hf-, and ln-based inorganic-organic hybrid solid mof materials, methods for preparing same and uses thereof
CN209484741U (zh) * 2019-01-11 2019-10-11 湖南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mof-801材料的除湿干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41751A (ja) 2022-09-29
US20230022397A1 (en) 2023-01-26
WO2021200072A1 (ja) 2021-10-07
JP7104339B2 (ja) 2022-07-21
JP2021159830A (ja) 2021-10-11
JP7464868B2 (ja) 2024-04-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464868B2 (ja) 空気質の調整システム
KR100742074B1 (ko) 조습장치
AU2008320211B2 (en) Humidity control apparatus
KR101174556B1 (ko) 조습장치
JP3649236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1999022182A1 (fr) Installation de climatisation avec deshumidification et procede de fonctionnement de cette installation
KR101191615B1 (ko) 조습장치
JP5631415B2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及び調湿装置
JP5068293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EP2693132B1 (en) Humidity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device
JP5127870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0145024A (ja) 空調システム
JP4752429B2 (ja) 調湿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5906708B2 (ja) 調湿装置
WO2020008799A1 (ja) 加湿ユニット
WO2020217341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2023112567A1 (ja) 調湿装置
JP6443402B2 (ja) 調湿装置
JP2017129318A (ja) 調湿装置
CN118235000A (zh) 加湿装置及空调装置
JP2010085034A (ja) 調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