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95973A - 一种导风叶片控制方法、装置及吸顶式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导风叶片控制方法、装置及吸顶式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95973A
CN115095973A CN202210630242.3A CN202210630242A CN115095973A CN 115095973 A CN115095973 A CN 115095973A CN 202210630242 A CN202210630242 A CN 202210630242A CN 115095973 A CN115095973 A CN 1150959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guide
air
angle
group
angular veloc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3024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095973B (zh
Inventor
松井敬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63024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95973B/zh
Publication of CN1150959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959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0959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959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24F11/67Switching between heating and cooling mo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导风叶片控制方法、装置及吸顶式空调器,涉及空调技术领域,上述导风叶片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空调器当前的运行模式及导风叶片角度;基于运行模式及导风叶片角度控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以使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下向第一方向的出风量大于第二方向的出风量,在制冷模式下向第一方向的出风量小于第二方向的出风量;其中,当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第一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第二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互为相反相位,当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第一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第二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互为相同相位。本发明通过调节导风叶片的角速度即可实现室内的广域送风,使空调出风能有效到达用户所在区域,提升了空调器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一种导风叶片控制方法、装置及吸顶式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导风叶片控制方法、装置及吸顶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吸顶式空调嵌入安装在室内天花板上,通常包括多个出风口,通过控制导风叶片的旋转角度可以控制空调的出风方向。现有的吸顶式空调导风叶片控制技术,在控制出风风向调整时仅控制导风叶片进行单调的上下摇摆,但是,由于空调通过导风叶片出风到一定距离后风速会变的较低,导致制冷运行时容易出现冷风下降,制热运行时容易出现热风上升至天花板,室内环境温度分布不均匀,空调出风不能有效到达用户所在区域,降低了空调器的舒适性。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导风叶片控制方法、装置及吸顶式空调器,通过调节导风叶片的角速度即可实现室内的广域送风,使空调出风能有效到达用户所在区域,提升了空调器的舒适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导风叶片控制方法,应用于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第一组导风叶片和第二组导风叶片,所述导风叶片控制方法包括:获取所述空调器当前的运行模式及导风叶片角度;其中,所述运行模式包括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基于所述运行模式及所述导风叶片角度控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以使所述空调器在所述制热模式下向第一方向的出风量大于第二方向的出风量,在所述制冷模式下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出风量小于所述第二方向的出风量;其中,当所述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所述第一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所述第二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互为相反相位,当所述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所述第一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所述第二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互为相同相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空调的运行模式及导风叶片角度调整导风叶片的角速度,实现了对制冷模式及制热模式下不同方向的送风量的控制,避免室内环境温度不均匀,通过在制热模式下使第一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第二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互为相反相位,在制冷模式下使第一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第二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互为相同相位,仅通过调节导风叶片的角速度即可实现室内的广域送风,使空调出风能有效到达用户所在区域,提升了空调器的舒适性。
优选的,所述基于所述运行模式及所述导风叶片角度控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的步骤,包括:基于所述导风叶片的旋转角度范围划分多个运行阶段;其中,所述运行阶段的数量大于等于2;基于所述运行模式及所述导风叶片角度控制所述导风叶片在各所述运行阶段以不同的角速度运行;其中,当所述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所述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所述导风叶片角度成正相关,当所述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所述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所述导风叶片角度成负相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导风叶片的角速度进行分阶段控制,可以使空调器在制热运行时朝向地面的出风量大于朝向天花板的出风量,在制冷运行时朝向地面的出风量小于朝向天花板的出风量,实现了对不同区域的出风量的精确控制,能够使室内温度分布更加均匀。
优选的,所述空调器为吸顶式空调,所述导风叶片的旋转角度范围为0~90度,当所述导风叶片角度为0度时,所述空调器的出风方向为垂直指向地面的第一方向,当所述导风叶片角度为90度时,所述空调器的出风方向为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空调在制热模式下出风方向越接近地面出风量越多,制热场景下的出风大部分被分散送向室内较低的位置,高温空气上升后实现了室内环境温度的均匀分布;在制冷模式下出风方向越接近天花板出风量越多,制冷场景下空调的出风大部分被分散送向室内较高位置,低温空气下降后实现了室内环境温度的均匀分布。
优选的,所述运行阶段的数量等于2时,所述基于所述运行模式及所述导风叶片角度控制所述导风叶片在各所述运行阶段以不同的角速度运行的步骤,包括:当所述运行模式为所述制热模式时,若所述导风叶片角度大于等于0度小于第一预设角度,控制所述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为ω1,若所述导风叶片角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角度且小于等于90度,控制所述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为ω2;其中,ω2>ω1,所述第一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为0度,所述第二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为90度;当所述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若所述导风叶片角度大于等于0度小于第一预设角度,控制所述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为ω2,若所述导风叶片角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角度且小于等于90度,控制所述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为ω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制热模式下导风叶片角度处于0~45度范围角时控制导风叶片以较小的角速度旋转,以便增加空调吹向地面的出风时间,增大吹向地面的热风量,进而使热空气上升实现室内温度的均匀分布;通过在制冷模式下导风叶片角度处于45~90度范围角时控制导风叶片以较小的角速度旋转,以便增加空调吹向室内上部区域的出风时间,增大吹向天花板的冷风量,进而使冷空气下降实现室内温度的均匀分布。
优选的,所述运行阶段的数量等于3时,所述基于所述运行模式及所述导风叶片角度控制所述导风叶片在各所述运行阶段以不同的角速度运行的步骤,包括:当所述运行模式为所述制热模式时,若所述导风叶片角度大于等于0度小于第二预设角度,控制所述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为ω3,若所述导风叶片角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预设角度且小于等于第三预设角度,控制所述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为ω4,若所述导风叶片角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三预设角度且小于等于90度,控制所述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为ω5;其中,ω5>ω4>ω3,所述第一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为0度,所述第二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为90度;当所述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若所述导风叶片角度大于等于0度小于第二预设角度,控制所述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为ω5,若所述导风叶片角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预设角度且小于等于第三预设角度,控制所述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为ω4,若所述导风叶片角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三预设角度且小于等于90度,控制所述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为ω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制热模式下分为3个阶段控制,使空调器的出风方向越接近朝向地面方向时角速度越小,从而可以增大吹向地面的热风量及地面与天花板之间中部的热风量,使室内温度的均匀分布,提升了制热效果;通过在制冷模式下分为3个阶段控制,使空调器的出风方向越接近朝向天花板方向时角速度越小,从而可以增大吹向天花板的冷风量及地面与天花板之间中部的冷风量,使室内温度的均匀分布,提升了制冷效果。
优选的,所述基于所述运行模式及所述导风叶片角度控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的步骤,包括:当所述运行模式为所述制热模式时,将所述第一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设置为0度,将所述第二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设置为90度,基于各组导风叶片角度分别控制所述第一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及所述第二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当第二组导风叶片角度为0度时,控制所述第二组导风叶片的出风量大于所述第一组导风叶片的出风量,当第一组导风叶片角度为0度时,控制所述第一组导风叶片的出风量大于所述第二组导风叶片的出风量;其中,所述角速度的计算算式为ω=ωm×(a+θ/90),ω为所述角速度,ωm为平均角速度,a为常数,θ为所述导风叶片角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制热模式下根据上述角速度计算算式实时调整导风叶片的角速度,并将第一组导风叶片与第二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设置为相反相位,并控制导风板的出风量,可以使制热状态下吹向地面的热风始终多于吹向室内上部的热风,实现了制热状态下的温度均匀分布,提升了用户体验。
优选的,所述导风叶片控制方法还包括:当所述运行模式为所述制热模式时,将所述第一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与所述第二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设置为相同角度,基于各组导风叶片角度分别控制所述第一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及所述第二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其中,所述角速度计算算式为ω=ωm×(b-θ/90),b为常数。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制冷模式下根据上述角速度计算算式实时调整导风叶片的角速度,并将第一组导风叶片与第二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设置为相同相位,可以使空调器的大部分冷风吹向天花板方向,实现了制冷状态下的温度均匀分布,提升了用户体验。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导风叶片控制装置,应用于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第一组导风叶片和第二组导风叶片,所述导风叶片控制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空调器当前的运行模式及导风叶片角度;其中,所述运行模式包括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控制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运行模式及所述导风叶片角度控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以使所述空调器在所述制热模式下向第一方向的出风量大于第二方向的出风量,在所述制冷模式下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出风量小于所述第二方向的出风量;其中,当所述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所述第一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所述第二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互为相反相位,当所述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所述第一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所述第二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互为相同相位。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吸顶式空调器,包括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处理器,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读取并运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读取并运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根据空调的运行模式及导风叶片角度调整导风叶片的角速度,实现了对制冷模式及制热模式下不同方向的送风量的控制,避免室内环境温度不均匀,通过在制热模式下使第一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第二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互为相反相位,在制冷模式下使第一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第二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互为相同相位,仅通过调节导风叶片的角速度即可实现室内的广域送风,使空调出风能有效到达用户所在区域,提升了空调器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导风叶片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吸顶式空调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空调导风叶片角度示意图;
图4a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现有导风叶片角速度控制方式示意图;
图4b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现有导风叶片角速度控制方式下室内气流仿真示意图;
图4c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现有导风叶片角速度控制方式下室内温度分布仿真示意图;
图5a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热模式2阶段控制下导风叶片角度及角速度变化情况图;
图5b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冷模式2阶段控制下导风叶片角度及角速度变化情况图;
图6a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热模式3阶段控制下导风叶片角度及角速度变化情况图;
图6b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冷模式3阶段控制下导风叶片角度及角速度变化情况图;
图7a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热模式连续控制下导风叶片角度及角速度变化情况图;
图7b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热模式角速度在连续控制方式下室内气流分布图;
图7c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热模式角速度在连续控制方式下室内温度分布图;
图8a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导风叶片角度及角速度变化趋势图;
图8b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热模式下室内气流分布图;
图8c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热模式下室内温度分布图;
图8d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冷模式下室内气流分布图;
图8e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冷模式下室内温度分布图;
图9a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冷模式连续控制下导风叶片角度及角速度变化情况图;
图9b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冷模式角速度在连续控制方式下室内气流分布图;
图9c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冷模式角速度在连续控制方式下室内温度分布图;
图10a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冷模式下角速度变化率与不足区域比例关系图;
图10b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不同角速度控制方式下的不足区域比例变化趋势图;
图1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导风叶片控制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风叶片控制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空调器的控制器,参见如图1所示的导风叶片控制方法流程图,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S102~步骤S104:
步骤S102:获取空调器当前的运行模式及导风叶片角度。
上述运行模式包括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上述空调器可以是如图2所示的吸顶式空调器,如图2所示,该空调器包括室内机21和室外机22,室内机21与室外机22通过冷媒配管23连接,形成冷媒回路,室内机21包括箱状主体24、正方形进风口25及4个出风口26a~26d,出风口26a~26d分别对应设置有调整出风方向的导风叶片2a~2d,各出风口26a~26d形状相同,为细长长方形状。
将上述空调器的多个出风口处的导风叶片随机划分为两组导风叶片,诸如可以将相邻或相对位置的两处导风叶片划分为一组,以便使两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相同或不同,从而避免空调吹出的冷风或热风朝向一个方向导致室内环境温度分布不均匀。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提升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可以将相对位置的导风叶片划为一组导风叶片,诸如,第一组导风叶片可以包括导风叶片2a和导风叶片2c,第二组导风叶片可以包括导风叶片2b和导风叶片2d。
步骤S104:基于运行模式及导风叶片角度控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以使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下向第一方向的出风量大于第二方向的出风量,在制冷模式下向第一方向的出风量小于第二方向的出风量。
当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使第一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第二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互为相反相位,当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使第一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第二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互为相同相位。
空调器各个出风口的导风叶片分别通过对应轴连接的电机驱动,以实现对导风叶片的角度调整,该电机可以是步进电机,电机由对应的驱动装置输出的供电电流驱动,空调器的控制器通过向各导风叶片对应的驱动装置发送旋转指令脉冲信号以驱动电机,使导风叶片旋转,同时控制器还向驱动装置发送旋转方向信号以控制导风叶片的旋转方向,导风叶片角度可以由控制器对向驱动装置输出的旋转指令脉冲信号进行统计计数识别,并根据角度控制旋转指令脉冲信号频率,即角速度,从而实现对导风叶片的角速度的控制。
根据热空气容易上浮冷空气容易下沉的特点,在制热模式下,当导风叶片角度越接近朝向地面的方向时,控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越小,导风叶片角度越接近朝向室内顶部的方向时控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越大,从而使空调向地面方向的出风量更大,使尽可能多的热风吹向地面方向,避免热空气都上浮在室内上部。在制冷模式下,当导风叶片角度越接近朝向室内顶部的方向时,控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越小,当导风叶片角度越接近朝向地面的方向时控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越大,使尽可能多的冷风吹向室内上部区域,避免冷空气都沉在室内底部。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空调器为吸顶式空调,导风叶片的旋转角度范围为0~90度,当导风叶片角度为0度时,空调器的出风方向为垂直指向地面的第一方向,当导风叶片角度为90度时,空调器的出风方向为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
参加如图3所示的空调导风叶片角度示意图,导风叶片2a~2d的导风叶片的旋转角度范围均为0~90度,当导风叶片角度θ越接近0度时,空调的出风方向越接近垂直指向地面的第一方向y,当导风叶片角度θ越接近90度时,空调的出风方向越接***行于天花板31及地面的第二方向x,第二方向x与第一方向y垂直。
由于制热模式下热风容易上升到室内天花板,通过在制热时控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控制第一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第二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互为相反相位,使第一方向的出风量大于第二方向的出风量,使空调的出风方向越接近地面出风量越多,制热场景下的出风大部分被分散送向室内较低的位置,高温空气上升后实现了室内环境温度的均匀分布。
制冷模式下冷风容易下降至室内较低位置,通过在制冷模式下控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控制第一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第二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互为相同相位,使第一方向的出风量小于第二方向的出风量,空调出风方向越接近天花板出风量越多,制冷场景下空调的出风大部分被分散送向室内较高位置,低温空气下降后实现了室内环境温度的均匀分布。
本实施例提供的上述导风叶片控制方法,通过根据空调的运行模式及导风叶片角度调整导风叶片的角速度,实现了对制冷模式及制热模式下不同方向的送风量的控制,避免室内环境温度不均匀,通过在制热模式下使第一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第二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互为相反相位,在制冷模式下使第一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第二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互为相同相位,仅通过调节导风叶片的角速度即可实现室内的广域送风,使空调出风能有效到达用户所在区域,提升了空调器的舒适性。
现有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控制方式如图4a所示,控制导风叶片按照一定的角速度上下摆动,并在上限位置或下限位置固定停留一定时间。参见如图4b所示的现有导风叶片角速度控制方式下室内气流仿真示意图及图4c所示的现有导风叶片角速度控制方式下室内温度分布仿真示意图,图4b示出了从出风口到另一边墙壁的室内截面图,图4b的上侧为天花板下侧为地面,左上端为空调出风口,图中〇符号表示空调出风口吹出的气流每隔一定时间所达到位置,图4c为与图4b相同区域内的温度分布仿真模拟计算结果,发明人对现有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控制下室内空气温度分布仿真研究发现,在制热运行时使用现有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控制方式对导风叶片进行控制时,空调器的出风口温度在50℃左右,但是室内中下部的环境温度较低,房间内温度分布自出风口依次减弱,室内温度分布不均匀,影响了用户的舒适性。
为了使室内温度分布尽可能地均匀,本实施例提供了基于运行模式及导风叶片角度控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的两种实施方式,具体可参照如下实施方式一和实施方式二执行:
实施方式一:
在该实施方式中,对导风叶片的角速度分阶段进行控制,使空调器在制热时向下方多送风,制冷时向上方多送风,具体可参照如下步骤(1)~步骤(2)执行:
步骤(1):基于导风叶片的旋转角度范围划分多个运行阶段。
上述运行阶段的数量大于等于2,将导风叶片的旋转角度范围平均划分成多个阶段,以便在每个运行阶段调整导风叶片的角速度。诸如,当导风叶片的旋转角度范围为0~90度时,可以划分为两个运行阶段0~45度阶段和45~90度阶段;还可以划分为三个运行阶段0~30度、30~60度及60~90度,或者划分为六个运行阶段0~15度、15~30度、30~45度、45~60度、60~75度和75~90度。
步骤(2):基于运行模式及导风叶片角度控制导风叶片在各运行阶段以不同的角速度运行。
当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导风叶片角度成正相关,当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导风叶片角度成负相关。
根据空气上升加速度α=(g/T’)(T-T’)-kv,T为空调出风温度,T’为周围空气温度,g为重力加速度,k为阻力系数,v为空气速度,发明人研究发现,当制热运行空调出风温度比周围温度高时,会产生上升加速度;相反制冷时会产生下降加速度,因此,制热时高于周围温度的高温出风会朝天花板上升移动;而制冷时低于周围温度的低温出风会朝地面下降移动。若导风叶片按一定速度旋转时,室内温度分布会不均匀,需要在制热时向下方多送风,制冷时向上方多送风。若采用现有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控制方法,使导风叶片在上限、下限处停止,会出现室内整体温度不均匀的问题,调温效果从出风口开始依次减弱。
本发明在不同的运行阶段控制导风叶片以不同的角速度转动,在制热模式下,随着导风叶片角度的增加进入下一个运行阶段时,控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也增大,从而使空调器在制热运行时朝向地面的出风量大于朝向天花板的出风量。在制冷模式下,随着导风叶片角度的增加进入下一个运行阶段时,控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减小,从而使空调在制冷运行时朝向地面的出风量小于朝向天花板的出风量。通过对导风叶片的角速度进行分阶段控制,实现了对不同区域的出风量的精确控制,能够使室内温度分布更加均匀。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当上述运行阶段的数量等于2时,本实施例提供的基于运行模式及导风叶片角度控制导风叶片在各运行阶段以不同的角速度运行的实施方式包括:
(1)当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若导风叶片角度大于等于0度小于第一预设角度,控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为ω1,若导风叶片角度大于等于第一预设角度且小于等于90度,控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为ω2。
上述第一预设角度可以是0~90度之间的任意一个角度,诸如可以是45度。ω2>ω1,第一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为0度,第二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为90度。ω2和ω1可以根据用户设置的平均角速度确定,诸如,ω1的取值范围可以是平均角速度*30%~平均角速度*70%(优选平均角速度*50%),ω2的取值范围可以是平均角速度*130%~平均角速度*170%(优选平均角速度*150%)。
通过在制热模式下导风叶片角度处于0~45度范围角时控制导风叶片以较小的角速度旋转,以便增加空调吹向地面的出风时间,增大吹向地面的热风量,进而使热空气上升实现室内温度的均匀分布。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当上述第一预设角度为45度,上述平均角速度为60deg/s时,参见如图5a所示的制热模式2阶段控制下导风叶片角度及角速度变化情况图,第一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为0度,第二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为90度,第一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第二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互为反相位,第一组导风叶片角度与第二组导风叶片角度也互为反相位,当第一组导风叶片角度由0度位置旋转至90度时,第二组导风叶片角度由90度位置旋转至0度。设0度位置旋转至90度为正方向,第一组导风叶片在0~45度角位置区间内的角速度为30deg/s,在45~90度角位置区间内的角速度为90deg/s;第二组导风叶片在90~45度角位置区间内的角速度为-90deg/s,在45~0度角位置区间内的角速度为-30deg/s。
(2)当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若导风叶片角度大于等于0度小于第一预设角度,控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为ω2,若导风叶片角度大于等于第一预设角度且小于等于90度,控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为ω1。
通过在制冷模式下导风叶片角度处于45~90度范围角时控制导风叶片以较小的角速度旋转,以便增加空调吹向室内上部区域的出风时间,增大吹向天花板的冷风量,进而使冷空气下降实现室内温度的均匀分布。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当上述第一预设角度为45度,上述平均角速度为60deg/s时,参见如图5b所示的制冷模式2阶段控制下导风叶片角度及角速度变化情况图,第一组导风叶片和第二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的初始角度均为0度,第一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第二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互为同相位,第一组导风叶片角度与第二组导风叶片角度也互为同相位,第一组导风叶片和第二组导风叶片在0~45度角位置区间内的角速度为90deg/s,在45~90度角位置区间内的角速度为30deg/s;在90~45度角位置区间内的角速度为-30deg/s,在45~0度角位置区间内的角速度为-90deg/s。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当上述运行阶段的数量等于3时,本实施例提供的基于运行模式及导风叶片角度控制导风叶片在各运行阶段以不同的角速度运行的实施方式包括:
1)当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若导风叶片角度大于等于0度小于第二预设角度,控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为ω3,若导风叶片角度大于等于第二预设角度且小于等于第三预设角度,控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为ω4,若导风叶片角度大于等于第三预设角度且小于等于90度,控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为ω5。
ω5>ω4>ω3,第一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为0度,第二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为90度。ω5、ω4和ω3可以根据用户设置的平均角速度确定,诸如,ω3的取值范围可以是平均角速度*30%~平均角速度*70%(优选平均角速度*50%),ω4的取值范围可以是平均角速度*80%~平均角速度*120%(优选平均角速度*100%),ω5的取值范围可以是平均角速度*130%~平均角速度*170%(优选平均角速度*150%)。
通过在制热模式下分为3个阶段控制,使空调器的出风方向越接近朝向地面方向时角速度越小,从而可以增大吹向地面的热风量及地面与天花板之间中部的热风量,使室内温度的均匀分布,提升了制热效果。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当上述第二预设角度为30度,第三预设角度为60度,上述平均角速度为60deg/s时,参见如图6a所示的制热模式3阶段控制下导风叶片角度及角速度变化情况图,第一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为0度,第二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为90度,第一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第二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互为反相位,设0度位置旋转至90度为正方向,第一组导风叶片在0~30度角位置区间内的角速度为30deg/s,在30~60度角位置区间内的角速度为60deg/s,在60~90度角位置区间内的角速度为90deg/s;第二组导风叶片在90~60度角位置区间内的角速度为-90deg/s,在60~30度角位置区间内的角速度为-60deg/s,在30~0度角位置区间内的角速度为-30deg/s。
2)当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若导风叶片角度大于等于0度小于第二预设角度,控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为ω5,若导风叶片角度大于等于第二预设角度且小于等于第三预设角度,控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为ω4,若导风叶片角度大于等于第三预设角度且小于等于90度,控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为ω3。
通过在制冷模式下分为3个阶段控制,使空调器的出风方向越接近朝向天花板方向时角速度越小,从而可以增大吹向天花板的冷风量及地面与天花板之间中部的冷风量,使室内温度的均匀分布,提升了制冷效果。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当上述第二预设角度为30度,第三预设角度为60度,上述平均角速度为60deg/s时,参见如图6b所示的制冷模式3阶段控制下导风叶片角度及角速度变化情况图,第一组导风叶片和第二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均为0度,第一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第二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互为同相位,第一组导风叶片角度与第二组导风叶片角度也互为同相位,第一组导风叶片和第二组导风叶片在0~30度角位置区间内的角速度为90deg/s,在30~60度角位置区间内的角速度为60deg/s,在60~90度角位置区间内的角速度为90deg/s;在90~60度角位置区间内的角速度为-30deg/s,在60~30度角位置区间内的角速度为-60deg/s,在30~0度角位置区间内的角速度为-90deg/s。
实施方式二:
在该实施方式中,根据导风叶片角度实时连续调整导风叶片的角速度,具体可参照如下步骤1~步骤2执行:
步骤1:当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将第一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设置为0度,将第二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设置为90度,基于各组导风叶片角度分别控制第一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及第二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当第二组导风叶片角度为0度时,控制第二组导风叶片的出风量大于第一组导风叶片的出风量,当第一组导风叶片角度为0度时,控制第一组导风叶片的出风量大于第二组导风叶片的出风量。
制热模式下,角速度的计算算式为ω=ωm×(a+θ/90),ω为角速度,ωm为平均角速度,a为常数(诸如可以是0.5),θ为导风叶片角度。通过将第一组导风叶片与第二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设置为相差90度,使第一组导风叶片角度与第二组导风叶片角度互为相反相位,第一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第二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互为相反相位,根据当前的导风叶片角度计算对应的角速度,控制导风叶片按照计算得到的角速度旋转,同时导风叶片角度增加ω*t。通过在制热模式下根据上述角速度计算算式实时调整导风叶片的角速度,并将第一组导风叶片与第二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设置为相反相位,可以使制热状态下吹向地面的热风始终多于吹向室内上部的热风,实现了制热状态下的温度均匀分布,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当上述平均角速度为60deg/s,a取值为0.5时,参见如图7a所示的制热模式连续控制下导风叶片角度及角速度变化情况图,第一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为0度,第二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为90度,第一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第二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互为反相位,设0度位置旋转至90度为正方向,第一组导风叶片由0度旋转至90度的过程中,第一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由30deg/s逐渐增大至90deg/s;第一组导风叶片由90度旋转至0度的过程中,第二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由-90deg/s逐渐变化至-30deg/s。
由于现有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控制方式在制热模式下通常控制各导风叶片以相同的角度及角速度旋转,出风方向向下朝向地面时出风口较大,出风方向向上朝向天花板时出风口较小,多个导风叶片角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会影响出风口吹出风量,无法有效实现真正的温度均匀分布控制。
本实施例提供的上述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导风叶片角度成正比例关系,导风叶片角度在越靠近0度时角速度越小,以便增大吹向地面的热风。上述角速度连续调整方式及出风量控制方式可以使制热时温度分布可得到改善:
设导风叶片最上点出风口面积为Su(导风叶片角度为90度时)、最下点出风口面积为Sd(导风叶片角度为0度时)、第一组导风叶片的出风量为F1、第二组导风叶片出风量为F2、空调的总出风量为FA,图7a中时刻t1时各导风叶片组的出风量与出风口面积成比例,则F1=FA*Su/(Su+Sd),F2=FA*Sd/(Su+Sd),由于t1时刻Su>Sd,可以通过增大t1时刻第二组导风叶片最下点的出风量,从而增大制热时向室内地面方向的出风量,t2时刻F1与F2变为相反值,可以通过增大t2时刻第一组导风叶片最下点的出风量,从而增大制热时向室内地面方向的出风量。即当第二组导风叶片角度为0度时,控制第二组导风叶片的出风量大于第一组导风叶片的出风量,当第一组导风叶片角度为0度时,控制第一组导风叶片的出风量大于第二组导风叶片的出风量,实现了制热时的温度均匀分布。
为了验证上述导风叶片的连续控制方式的效果,本实施例对制热模式下连续调整导风叶片的角速度时的室内温度分布进行了模拟仿真,为了便于对比,参见如图8a所示的导风叶片角度及角速度变化趋势图,图8a示出了导风叶片角度相对时间呈直线变化的示意图及导风叶片的角速度在对应时刻的变化趋势图,设空调出风温度为50度,室内环境温度为10度,对制热模式下图8a中导风叶片角度及角速度控制方式下的室内温度分布进行模拟仿真计算,得到图8b所示的制热模式下室内气流分布图及图8c所示的制热模式下室内温度分布图,从图8b和图8c中可以看出,导风叶片角度相对于时间呈直线变化时,室内温度分布具有高温空气向天花板处聚集的特性,降低了用户的舒适性。
设空调出风温度为50度,室内环境温度为10度,ω=ωm×(0.5+θ/90),对制热模式下图7a中导风叶片的角速度在连续控制方式下的室内温度分布进行模拟仿真计算,得到如图7b所示的制热模式角速度在连续控制方式下室内气流分布图及图7c所示的制热模式角速度在连续控制方式下室内温度分布图,导风叶片的角速度变化情况如图7a所示,导风叶片角度越小时角速度越小,导风叶片角度越大时角速度越大,从图7b可以看出空调出风口吹出的气流每隔一定时间到达对应位置,图7c相比较于图8c,本实施例提供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在连续控制方式下的室内温度分布更加均匀,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
步骤2:当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将第一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与第二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设置为相同角度,基于各组导风叶片角度分别控制第一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及第二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
制冷模式下,角速度计算算式为ω=ωm×(b-θ/90),b为常数(诸如可以是1.5)。通过将第一组导风叶片与第二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设置为相同角度,使第一组导风叶片角度与第二组导风叶片角度互为相同相位。通过在制冷模式下根据上述角速度计算算式实时调整导风叶片的角速度,并将第一组导风叶片与第二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设置为相同相位,可以使空调器的大部分冷风吹向天花板方向,实现了制冷状态下的温度均匀分布,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当上述平均角速度为60deg/s,a取值为0.5时,参见如图9a所示的制冷模式连续控制下导风叶片角度及角速度变化情况图,第一组导风叶片及第二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均为0度,第一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第二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互为同相位,第一组导风叶片和第二组导风叶片由0度旋转至90度的过程中,角速度由90deg/s逐渐减小至30deg/s。
上述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导风叶片角度成反比例关系,导风叶片角度在越靠近90度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越小,以便增大吹向天花板方向的冷风风。上述角速度连续调整方式可以使制冷时温度分布可得到改善:
图7b中时刻t3时各导风叶片组的出风量与出风口面积成比例,则F1=FA*Su/(2*Su),F2=FA*Sd/(2*Sd),由于Su>Sd,最下点导风叶片与最上点导风叶片出风量变为相同的同时,将上侧角速度变小,可向室内上方送更多风,适用于制冷场景,即在制冷模式下导风叶片角度越接近90度时角速度越小,从而可以增大室内上部区域的冷风送风量。
为了验证上述导风叶片的连续控制方式的效果,本实施例对制热模式下连续调整导风叶片的角速度时的室内温度分布进行了模拟仿真,为了便于对比,设空调出风温度为15度,室内环境温度为35度,对制冷模式下图8a中导风叶片角度及角速度控制方式下的室内温度分布进行模拟仿真计算,得到图8d所示的制冷模式下室内气流分布图及图8e所示的制冷模式下室内温度分布图,从图8d和图8e中可以看出,导风叶片角度相对于时间呈直线变化时,室内温度分布具有低温空气向出风口下方聚集的特性,降低了用户的舒适性。
设空调出风温度为15度,室内环境温度为35度,ω=ωm×(1.5-θ/90),对制冷模式下图9a中导风叶片的角速度在连续控制方式下的室内温度分布进行模拟仿真计算,得到如图9b所示的制冷模式角速度在连续控制方式下室内气流分布图及图9c所示的制冷模式角速度在连续控制方式下室内温度分布图,导风叶片的角速度变化情况如图9a所示,导风叶片角度越大时角速度越小,导风叶片角度越小时角速度越大,从图9b可以看出空调出风口吹出的气流每隔一定时间到达对应位置,图9c相比较于图8e,本实施例提供的制冷模式下导风叶片的角速度的连续控制方式的室内温度分布更加均匀,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导风叶片角速度在平均角速度的±50%内变化,为了提升空调舒适性,在对导风叶片的角速度进行控制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变化率可以满足大于20%小于50%(即相邻运行阶段的角速度差值在平均角速度*20%~平均角速度*50%)。本实施例提供了导风叶片在不同角速度变化率下室内空调气流不足区域(即制冷模式下室内温度在30度以上的区域)比例变化情况,参见如图10a所示的制冷模式下角速度变化率与不足区域比例关系图,从图10a中可以看出角速度变化率越大室内温度越均匀,当角速度变化率大于20%时空调气流不足区域比例明显下降,空调气流不足区域比例越小表明室内温度分布越均匀,空调制冷效果越好,当角速度变化率达到50%时空调气流不足区域比例基本饱和,因此,当导风叶片的角速度变化率满足大于20%小于50%时,可以明显使室内温度分布更加均匀,提升空调器的舒适性。
为了验证比较上述角速度在2运行阶段、3运行阶段及连续控制方式下的控制效果,本实施例提供了制冷模式下图5b中的2运行阶段控制方式、图6b中的3运行阶段控制方式及图9a中的连续控制方式下与室内空调气流不足区域比例的关系图,参见如图10b所示的不同角速度控制方式下的不足区域比例变化趋势图,为了对比明显,图10b中还示出了当角速度为图8a中的定值控制方式时对应的室内空调气流不足区域比例,角速度为定值控制方式时对应的不足区域比例明显高于本申请中角速度在连续控制方式、3阶段控制方式及2阶段控制方式下的不足区域比例,因此,本申请中的角速度2运行阶段控制方式、3运行阶段控制方式及连续控制方式明显提升了空调器制热及制冷的舒适性。
本实施例提供的上述导风叶片控制方法,通过按照2阶段以上或连续调整多个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使其制热时按反相位、制冷时按同相位变化,实现仅通过导风叶片动作即实现房间内广域送风,同时减少空间垂直方向的温度分布不均,实现房间内空间舒适性。
对应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导风叶片控制方法,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风叶片控制装置,该装置可以应用于空调器,参见如图11所示的导风叶片控制装置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包括以下模块:
获取模块111,用于获取空调器当前的运行模式及导风叶片角度;其中,运行模式包括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
控制模块112,用于基于运行模式及导风叶片角度控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以使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下向第一方向的出风量大于第二方向的出风量,在制冷模式下向第一方向的出风量小于第二方向的出风量;其中,当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第一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第二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互为相反相位,当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第一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第二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互为相同相位。
本实施例提供的上述导风叶片控制装置,通过根据空调的运行模式及导风叶片角度调整导风叶片的角速度,实现了对制冷模式及制热模式下不同方向的送风量的控制,避免室内环境温度不均匀,通过在制热模式下使第一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第二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互为相反相位,在制冷模式下使第一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第二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互为相同相位,仅通过调节导风叶片的角速度即可实现室内的广域送风,使空调出风能有效到达用户所在区域,提升了空调器的舒适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控制模块112,进一步用于基于导风叶片的旋转角度范围划分多个运行阶段;其中,运行阶段的数量大于等于2;基于运行模式及导风叶片角度控制导风叶片在各运行阶段以不同的角速度运行;其中,当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导风叶片角度成正相关,当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导风叶片角度成负相关。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空调器为吸顶式空调,导风叶片的旋转角度范围为0~90度,当导风叶片角度为0度时,空调器的出风方向为垂直指向地面的第一方向,当导风叶片角度为90度时,空调器的出风方向为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运行阶段的数量等于2时,控制模块112,进一步用于当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若导风叶片角度大于等于0度小于第一预设角度,控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为ω1,若导风叶片角度大于等于第一预设角度且小于等于90度,控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为ω2;其中,ω2>ω1,第一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为0度,第二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为90度;当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若导风叶片角度大于等于0度小于第一预设角度,控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为ω2,若导风叶片角度大于等于第一预设角度且小于等于90度,控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为ω1。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运行阶段的数量等于3时,控制模块112,进一步用于当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若导风叶片角度大于等于0度小于第二预设角度,控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为ω3,若导风叶片角度大于等于第二预设角度且小于等于第三预设角度,控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为ω4,若导风叶片角度大于等于第三预设角度且小于等于90度,控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为ω5;其中,ω5>ω4>ω3,第一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为0度,第二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为90度;当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若导风叶片角度大于等于0度小于第二预设角度,控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为ω5,若导风叶片角度大于等于第二预设角度且小于等于第三预设角度,控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为ω4,若导风叶片角度大于等于第三预设角度且小于等于90度,控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为ω3。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控制模块112,进一步用于当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将第一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设置为0度,将第二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设置为90度,基于各组导风叶片角度分别控制第一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及第二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当第二组导风叶片角度为0度时,控制第二组导风叶片的出风量大于第一组导风叶片的出风量,当第一组导风叶片角度为0度时,控制第一组导风叶片的出风量大于第二组导风叶片的出风量;其中,角速度的计算算式为ω=ωm×(a+θ/90),ω为角速度,ωm为平均角速度,a为常数,θ为导风叶片角度。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控制模块112,进一步用于当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将第一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与第二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设置为相同角度,基于各组导风叶片角度分别控制第一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及第二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其中,角速度计算算式为ω=ωm×(b-θ/90),b为常数。
本实施例提供的上述导风叶片控制装置,通过按照2阶段以上或连续调整多个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使其制热时按反相位、制冷时按同相位变化,实现仅通过导风叶片动作即实现房间内广域送风,同时减少空间垂直方向的温度分布不均,实现房间内空间舒适性。
对应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导风叶片控制方法,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吸顶式空调器,该吸顶式空调器包括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处理器,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读取并运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导风叶片控制方法。
上述吸顶式空调器包括第一组导风叶片和第二组导风叶片,各导风叶片的旋转角度范围为0~90度,当导风叶片角度为0度时,空调器的出风方向为垂直指向地面的第一方向,当导风叶片角度为90度时,空调器的出风方向为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导风叶片控制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其中,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度来指令控制装置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中,所述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所述的存储介质可为存储器、磁盘、光盘等。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导风叶片控制装置和吸顶式空调器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导风叶片控制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导风叶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第一组导风叶片和第二组导风叶片,所述导风叶片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空调器当前的运行模式及导风叶片角度;其中,所述运行模式包括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
基于所述运行模式及所述导风叶片角度控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以使所述空调器在所述制热模式下向第一方向的出风量大于第二方向的出风量,在所述制冷模式下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出风量小于所述第二方向的出风量;其中,当所述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所述第一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所述第二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互为相反相位,当所述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所述第一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所述第二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互为相同相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叶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运行模式及所述导风叶片角度控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的步骤,包括:
基于所述导风叶片的旋转角度范围划分多个运行阶段;其中,所述运行阶段的数量大于等于2;
基于所述运行模式及所述导风叶片角度控制所述导风叶片在各所述运行阶段以不同的角速度运行;其中,当所述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所述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所述导风叶片角度成正相关,当所述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所述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所述导风叶片角度成负相关。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风叶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为吸顶式空调,所述导风叶片的旋转角度范围为0~90度,当所述导风叶片角度为0度时,所述空调器的出风方向为垂直指向地面的第一方向,当所述导风叶片角度为90度时,所述空调器的出风方向为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风叶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行阶段的数量等于2时,所述基于所述运行模式及所述导风叶片角度控制所述导风叶片在各所述运行阶段以不同的角速度运行的步骤,包括:
当所述运行模式为所述制热模式时,若所述导风叶片角度大于等于0度小于第一预设角度,控制所述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为ω1,若所述导风叶片角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角度且小于等于90度,控制所述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为ω2;其中,ω2>ω1,所述第一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为0度,所述第二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为90度;
当所述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若所述导风叶片角度大于等于0度小于第一预设角度,控制所述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为ω2,若所述导风叶片角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角度且小于等于90度,控制所述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为ω1。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风叶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行阶段的数量等于3时,所述基于所述运行模式及所述导风叶片角度控制所述导风叶片在各所述运行阶段以不同的角速度运行的步骤,包括:
当所述运行模式为所述制热模式时,若所述导风叶片角度大于等于0度小于第二预设角度,控制所述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为ω3,若所述导风叶片角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预设角度且小于等于第三预设角度,控制所述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为ω4,若所述导风叶片角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三预设角度且小于等于90度,控制所述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为ω5;其中,ω5>ω4>ω3,所述第一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为0度,所述第二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为90度;
当所述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若所述导风叶片角度大于等于0度小于第二预设角度,控制所述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为ω5,若所述导风叶片角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预设角度且小于等于第三预设角度,控制所述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为ω4,若所述导风叶片角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三预设角度且小于等于90度,控制所述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为ω3。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叶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运行模式及所述导风叶片角度控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的步骤,包括:
当所述运行模式为所述制热模式时,将所述第一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设置为0度,将所述第二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设置为90度,基于各组导风叶片角度分别控制所述第一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及所述第二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当第二组导风叶片角度为0度时,控制所述第二组导风叶片的出风量大于所述第一组导风叶片的出风量,当第一组导风叶片角度为0度时,控制所述第一组导风叶片的出风量大于所述第二组导风叶片的出风量;其中,所述角速度的计算算式为ω=ωm×(a+θ/90),ω为所述角速度,ωm为平均角速度,a为常数,θ为所述导风叶片角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风叶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当所述运行模式为所述制热模式时,将所述第一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与所述第二组导风叶片的初始角度设置为相同角度,基于各组导风叶片角度分别控制所述第一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及所述第二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其中,所述角速度计算算式为ω=ωm×(b-θ/90),b为常数。
8.一种导风叶片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第一组导风叶片和第二组导风叶片,所述导风叶片控制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空调器当前的运行模式及导风叶片角度;其中,所述运行模式包括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
控制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运行模式及所述导风叶片角度控制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以使所述空调器在所述制热模式下向第一方向的出风量大于第二方向的出风量,在所述制冷模式下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出风量小于所述第二方向的出风量;其中,当所述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所述第一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所述第二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互为相反相位,当所述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所述第一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与所述第二组导风叶片的角速度互为相同相位。
9.一种吸顶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处理器,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读取并运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读取并运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210630242.3A 2022-06-06 2022-06-06 一种导风叶片控制方法、装置及吸顶式空调器 Active CN1150959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30242.3A CN115095973B (zh) 2022-06-06 2022-06-06 一种导风叶片控制方法、装置及吸顶式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30242.3A CN115095973B (zh) 2022-06-06 2022-06-06 一种导风叶片控制方法、装置及吸顶式空调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95973A true CN115095973A (zh) 2022-09-23
CN115095973B CN115095973B (zh) 2023-10-20

Family

ID=832891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30242.3A Active CN115095973B (zh) 2022-06-06 2022-06-06 一种导风叶片控制方法、装置及吸顶式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9597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00043A (zh) * 2022-11-29 2023-04-04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导风叶片控制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06361A (ja) * 2003-09-30 2005-04-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クロスフローファン、空気調和機
KR20060002528A (ko) * 2004-07-02 2006-01-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용 실내기의 토출기류 제어방법
KR20060095683A (ko) * 2005-02-28 2006-09-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동작 방법.
KR100717344B1 (ko) * 2005-11-22 2007-05-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운전제어방법
KR20130075356A (ko) * 2011-12-27 2013-07-05 위니아만도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의 운전 제어 방법
CN104251543A (zh) * 2014-09-18 2014-12-31 苏州合欣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排风结构
CN109751732A (zh) * 2018-12-17 2019-05-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扫风控制方法
CN110081567A (zh) * 2019-04-30 2019-08-0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扰流方法
CN110873364A (zh) * 2018-08-14 2020-03-10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
CN111336665A (zh) * 2020-02-26 2020-06-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和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06361A (ja) * 2003-09-30 2005-04-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クロスフローファン、空気調和機
KR20060002528A (ko) * 2004-07-02 2006-01-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용 실내기의 토출기류 제어방법
KR20060095683A (ko) * 2005-02-28 2006-09-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동작 방법.
KR100717344B1 (ko) * 2005-11-22 2007-05-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운전제어방법
KR20130075356A (ko) * 2011-12-27 2013-07-05 위니아만도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의 운전 제어 방법
CN104251543A (zh) * 2014-09-18 2014-12-31 苏州合欣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排风结构
CN110873364A (zh) * 2018-08-14 2020-03-10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
CN109751732A (zh) * 2018-12-17 2019-05-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扫风控制方法
CN110081567A (zh) * 2019-04-30 2019-08-0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扰流方法
CN111336665A (zh) * 2020-02-26 2020-06-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和电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00043A (zh) * 2022-11-29 2023-04-04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导风叶片控制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95973B (zh) 2023-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769724Y (zh) 柜式多出风口空调器
CN104236011B (zh) 恒风量的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769726Y (zh) 柜式多出风口空调器
CN102654305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105091082A (zh) 一种挂壁式空调器室内机、挂壁式空调器及送风控制方法
CN102374637B (zh) 空调装置
WO2007090337A1 (fr) Méthode d'alimentation en air individuelle d'un climatiseur
CN105509287A (zh) 空调设备出风结构及空调设备
CN115095973A (zh) 一种导风叶片控制方法、装置及吸顶式空调器
CN106403229A (zh) 一种风向控制装置、空调器、空调器控制方法
CN108426315B (zh) 一种空调壁挂机和空调器以及壁挂机的出风控制方法
CN110160241B (zh) 空调器及用于空调器制冷的导风板控制方法
CN108278683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5091227A (zh) 一种变频空调的风速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CN107300210A (zh) 空调室内机
CN110848807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与装置
CN110848806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与装置
WO2019052540A1 (zh) 变频空调的制热控制方法与装置
CN106051925A (zh) 空调器
CN113280402B (zh) 分区控制的室内机以及空调
CN107449119B (zh) 一种适用于空调房间的气流组织诱导增强***
CN106196301A (zh) 低位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0848805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与装置
CN112815505A (zh) 空调分段送风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CN206637715U (zh) 壁挂式空调内机和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