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71624B - 一种车辆后窗碰撞气囊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后窗碰撞气囊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71624B
CN115071624B CN202110265927.8A CN202110265927A CN115071624B CN 115071624 B CN115071624 B CN 115071624B CN 202110265927 A CN202110265927 A CN 202110265927A CN 115071624 B CN115071624 B CN 1150716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bag
vehicle body
vehicle
airba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6592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071624A (zh
Inventor
谢孔福
谢文风
刘宗华
张涛
张爱民
张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6592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71624B/zh
Publication of CN1150716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716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0716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716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B60R21/264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using instantaneous generation of gas, e.g. pyrotechni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后窗碰撞气囊和车辆,其中,车辆后窗碰撞气囊,包括气囊模块、气体发生器和发生器支架,气囊模块固定于车体后部,气囊模块内容纳有折叠状态的气囊,气囊的内部设有导气结构,导气结构能限定进入气囊的气体流向,气体发生器与气囊模块的气囊连通;发生器支架的两端固定于车体,发生器支架的中部与车体之间具有间隙,发生器支架的中部内侧凸设有弹性抵接于车体的支撑部,气体发生器安装于发生器支架的中部外侧。在车辆行进的过程中可通过支撑部的弹性变形吸收振动,从而避免发生器支架与车体碰撞产生噪音,且在发生碰撞后,气体发生器产生大量气体流入气囊,气囊充气膨出后挡在车体后部,避免乘员与车体后部碰撞造成伤害。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后窗碰撞气囊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安全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后窗碰撞气囊和车辆。
背景技术
碰撞气囊是一种车辆上必备的安全性辅助设备,能够在车辆受到冲击时迅速膨胀成为一个气囊,避免车上的乘员与车体相撞,从而在碰撞中起到保护乘员的作用。现有的碰撞气囊一般分布在车辆的前方,也即,在车辆主驾驶、副驾驶位置处设有碰撞气囊,此外在一些较为高级的车辆内,也会在车体的两侧设置有碰撞气囊,极大了车辆上乘员在碰撞事故中的安全。
但在现有技术中,车辆上的碰撞气囊设计存在问题,例如,现有的碰撞气囊由气囊生产厂商生产,一般由发生器、发生器支架和气囊组成,为适配不同的车型,发生器支架结构较为复杂,一般需由多个零件组成以便后续安装,且一般气囊为球状或者椭圆状等圆弧状,在气囊充气时,气体流速高、充气的速度快,致使气囊展开不稳定而容易产生安全隐患。在将碰撞气囊安装至车辆时,需要将发生器支架的多个零件固定到车辆上,然后将发生器和气囊安装至发生器支架上即可。但在车辆运行过程中,车体受车辆运行工况影响会产生振动,使得发生器支架的多个零件容易与车体发生碰撞干涉,导致整车噪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后窗碰撞气囊和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发生器支架的多个零件容易与车体发生碰撞干涉,产生整车噪音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车辆后窗碰撞气囊,安装于车体后部,包括:
气囊模块,所述气囊模块固定于所述车体后部,所述气囊模块内容纳有折叠状态的气囊,所述气囊的内部设有导气结构,所述导气结构能够限定进入所述气囊的气体为如下流向:进入所述气囊的气体分别沿车体宽度方向向两侧分流,两侧气流沿所述气囊的侧边沿流通至所述气囊的底部,所述底部两端的气流向所述气囊的中部流动并汇合直至填充满所述气囊;
气体发生器,与所述气囊模块的气囊连通;
发生器支架,所述发生器支架的两端固定于所述车体,所述发生器支架的中部与所述车体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发生器支架的中部内侧凸设有弹性抵接于所述车体的支撑部,所述气体发生器安装于所述发生器支架的中部外侧。
可选地,所述导气结构包括以线条状密封所述气囊局部的隔离带,所述隔离带沿车体宽度方向延伸并将所述气囊分隔为第一腔体、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两侧开设有连通至所述第二腔体底部的通气口,所述气囊上边缘开设有连通所述气体发生器与所述第一腔体中部的连接口。
可选地,所述导气结构还包括以点状密封所述气囊局部的多个定位扣,多个所述定位扣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并将所述第二腔体分隔为多个相互连通的子气腔。
可选地,多个所述子气腔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腔体中部的中央子气腔和位于所述第二腔体两侧的侧子气腔,两所述侧子气腔分别连通至对应的所述通气口。
可选地,于所述气囊对应两所述侧子气腔的下边缘处,内凹设有用于避让座椅头枕的避让缺口。
可选地,所述车辆后窗碰撞气囊还包括导气袋,所述导气袋的一端设有连通至所述气体发生器的进气口,所述导气袋的另一端穿过所述连接口,并设置有连通至所述第一腔体的多个出气口。
可选地,多个出气口包括设置在所述导气袋端部两侧的水平出气口。
可选地,所述导气袋端部下方还设有一个竖直出气口,所述竖直出气口位于所述隔离带的中部中心位置,用于限制气体沿垂直于所述车体宽度方向流动。
可选地,所述发生器支架为一体成形的弹性结构,所述发生器支架的中部整体向外弯曲,所述发生器支架的中部还穿设有末端连接至所述车体的第一紧固件。
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体和上述的车辆后窗碰撞气囊。
本发明提供的车辆后窗碰撞气囊和车辆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中提供的后窗碰撞气囊安装于车体后部,包括气囊模块、气体发生器以及发生器支架,发生器安装在发生器支架中部的外侧,而发生器支架本身和车体之间具有间隙,并且通过弹性抵接车体的支撑部与车体进行固定,使得在车辆行进的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可以通过支撑部的弹性变形吸收振动,从而避免发生器支架与车体相互碰撞产生噪音;采用本发明提供的后窗碰撞气囊,在发生碰撞后,气体发生器产生大量气体流入气囊模块内的气囊,气囊充气膨出后挡在车体后部与乘员之间,避免乘员与车体后部碰撞造成伤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车辆后窗碰撞气囊的安装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车辆后窗碰撞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气体发生器和发生器支架的安装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发生器支架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气囊模块展开气囊后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气囊模块展开气囊后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防扭片和第二紧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车体后方未展开气囊的状态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车体后方展开气囊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展开气囊后的侧视角度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车体;12-后窗;13-头枕;
2-气囊模块;21-防扭片;22-第二紧固件;23-气囊;231-第一腔体;2311-通气口;232-第二腔体;2321-侧子气腔;2322-中央子气腔;233-连接口;234-避让缺口;24-导气结构;241-隔离带,242-定位扣;
3-气体发生器;31-发生器支架;311-支撑部;312-卡头;313-第一紧固件;
4-导气袋;41-出气口;5-安全带防护钣金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10,现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后窗碰撞气囊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车辆后窗碰撞气囊,安装于车体1后部,即安装于车辆乘员舱后部,包括:气囊模块2、气体发生器3以及发生器支架31。其中,气囊模块2固定于车体1后部,气囊模块2内容纳有折叠状态的气囊23。气体发生器3与气囊模块2的气囊23连通。发生器支架31的两端固定于车体1,发生器支架31的中部与车体1之间具有间隙,在发生器支架31的中部内侧凸设有弹性抵接于车体1的支撑部311。气体发生器3安装于发生器支架31的中部外侧,并且气体发生器3与气囊模块2连通。气囊模块2,气囊模块2固定于车体1后部。
其中,如图5所示,气囊的内部设有导气结构24,导气结构24能够限定进入气囊23的气体为如下流向:进入气囊23的气体分别沿车体1宽度方向向两侧分流,两侧气流沿气囊的侧边沿流通至气囊23的底部,气囊23底部两端的气流向气囊23的中部流动并汇合直至填充满气囊23。其中,气囊23具有沿车体1宽度方向延伸的上边缘,以及与上边缘倾斜设置的两个侧边缘;导气结构24的中部与沿车体1宽度方向延伸,导气结构24的两端倾斜且倾斜角度与侧边缘对应。在发生碰撞后,气体发生器3产生大量气体流入气囊23时,气体沿车体宽度方向气囊23的两侧流动,并从气囊23两侧流通至气囊23的底部,然后从气囊23的底部向气囊23的中部运动直至充满整个气囊23。这样进入气囊23内部的气体可分别穿过气囊23的两侧,然后从两侧底部向气囊23的中间腔室汇合,这样将进入气囊23气体进行的分散处理,增加了气体的移动路径长度,并使得气体在气囊内部移动均匀、平缓,增加气囊展开的稳定性和均匀性,避免了安全隐患。
在多用途汽车(MPV)和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等车型上,由于这两类车型没有后备行李舱,车辆乘员舱上的乘员与车尾之间距离较近,在追尾事故中,车辆后方受到撞击,撞击力直接传递至车辆乘员舱,乘员的后脑容易后仰撞在车后窗12户上,即使在不严重的车祸中,这种碰撞也容易对乘员脆弱的后脑造成巨大伤害,在追尾事故中对乘员保护能力差。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后窗碰撞气囊,可以设置在MPV或SUV车型的后风窗的上车体1,在发生碰撞后,气体发生器3产生大量气体流入气囊模块2的气囊23内,使得气囊23充气膨出挡在车体1后部与乘员之间,避免乘员与车体1后部碰撞造成伤害,从而保护了乘员的安全,弥补目前市场上SUV、MPV等车型在追尾工况下对车体1后部乘员保护的缺失。
同时,由于气体发生器3安装在发生器支架31中部的外侧,发生器支架31本身和车体1之间具有间隙,并且通过弹性抵接车体1的支撑部311与车体1进行固定,使得车辆在行进的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可以通过支撑部311的弹性变形吸收振动,从而避免发生器支架31与车体1相互碰撞产生噪音。
可选的,导气结构24包括以线条状密封气囊23局部的隔离带241,隔离带241沿车体宽度方向延伸并将可将气囊23腔体分隔为第一腔体231、第二腔体232,第一腔体231的两侧开设有连通至第二腔体底部的通气口2311,气囊23上边缘开设有连通气体发生器3与第一腔体231中部的连接口233。第一腔体231与气体发生器3连通,第一腔体231沿车体宽度方向延伸,第一腔体231的两侧的通气口2311与气囊23侧边缘对应且倾斜向下,并与第二腔体232底部连接,在发生碰撞后,气体发生器3产生大量气体流入气囊23的第一腔体231,然后气体沿车体宽度方向第一腔体231的两端流动,并从第一腔体231两端的通气口2311进入第二腔体232的底部,然后向第二腔体232的中部运动直至充满整个气囊23,增加气囊展开的稳定性和均匀性,避免了安全隐患。
可选的,导气结构24还包括以点状密封气囊23局部的多个定位扣242,多个定位扣242位于第二腔体232并将第二腔体232分隔为多个相互连通的子气腔。相邻的子气腔之间为半连通状态,也即以定位扣242为圆形的气囊23局部端面被密封,其他部分可以正常通气,空气在相邻从子气腔之间的定位扣242附近区域交换气体。当空气从第一腔体231的通气口2311进入子气腔后,气流被定位扣242阻碍降速平缓,进一步增加气囊23展开的平稳性。此外,定位扣242以点状密封气囊23局部,能够避免气囊23的部分过度膨胀外凸,使整个气囊23膨大的程度相同,整体均匀的膨胀展开。多个定位扣242分隔的多个子气腔进一步分散了进入气囊23气体,进一步增加气囊展开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本实施例中的定位扣242除了设置在第二腔体232内部用以分隔子腔室以外,在隔离带241的端部也设置了定位扣242,用以增加隔离带241的连接强度。隔离带241可以采用缝纫线、胶水、与气囊23材质相同且两边缘与气囊23密封固定的带状隔离物等结构实现。
可选的,如图5所示,多个子气腔包括位于第二腔体232中部的中央子气腔2322和位于第二腔体232两侧的侧子气腔2321,第二腔体232两侧的侧子气腔2321分别连通至对应的通气口2311。高速气流进入第一腔体231后,被隔离带241导向水平方向,并且向下倾斜进入对应的侧子气腔2321,然后从两个侧子气腔2321进入中央子气腔2322,中央子气腔2322成为气流的进气气流的终点,中央子气腔2322完全膨胀后气流无法继续进入,继而停留在侧子气腔2321,侧子气腔2321也完全膨胀后,气流无法计入进入第二腔体232,继而停留并充满第二腔体231,完成整个气囊23膨胀过程,通过导流、分流的作用,使气囊23能够平稳的快速展开,进一步增加气囊展开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可选的,如图5所示,于气囊23对应两侧子气腔2321的下边缘处,内凹设有用于避让座椅头枕的避让缺口234,避免气囊23展开后与座椅头枕发生冲撞干涉。
可选地,如图1至图6所示,车辆后窗碰撞气囊23还包括导气袋4,导气袋4的一端设有连通至气体发生器的进气口,导气袋4的另一端穿过连接口233,并设置有连通至第一腔体231的多个出气口。导气袋4为长导气袋4,整体形状呈条形,导气袋4的形状与气体发生器3、气囊23模块2的相对布置位置相对应,可以使气体发生器3产生的气体从多个方向进入气囊23,保证气体能够通过导气袋4从气体发生器3流通进入气囊23模块2,使气囊23能迅速膨胀成型。同时,出口气的数量、方向也与气囊23成形过程中的变形方向相关,可根据实际需要布置;当发生碰撞,保证气体发生器3所产生的气体,能够从导气袋4的顺利流至气囊23模块2中,使得气囊23模块2中的气囊23迅速充气展开,以保护乘员安全。此外,导气袋4采用长导气袋4设计,满足MPV车型中上车体1钣金结构的固定位置和气体发生器3的固定位置的不同需求,同时满足MPV车型顶棚造型的美观需求。
本实施例中气体发生器3和气囊23模块2纵向分布,导气袋4为呈纵向分布的条形结构,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气体发生器3、气囊23模块2的实际布置位置设计为其他形状,具体不再赘述。
可选地,多个出气口41包括设置在导气袋4端部两侧的水平出气口41,水平出气口41位于隔离带241与气囊23的上边缘之间。如图5所示,从导气袋4端部两侧的两个水平出气口41通往气囊23的第一腔体231,然后再从第一腔体231的通气口2311进入第二腔体232的底部,直至充满气囊23,本实施例中的水平出气口41设置,能够控制气流沿着图示箭头方向导气,使气囊23迅速完全展开,以在追尾事故中保护乘员安全。
可选地,导气袋4端部下方还设有一个竖直出气口41,竖直出气口41位于隔离带241的中部中心位置,用于限制气体沿垂直于车体宽度方向流动。本实施例中,出气口41包括位于导气袋4端部两侧的两个水平出气口41、位于隔离带241端部下方的一个竖直出气口41。如图6所示,气体从导气袋4端部下方的竖直出气口41通往第二腔体232,先进入中央子气腔2322,然后向中央子气腔2322两侧的侧子气腔2321流动,同时,气体从导气袋4端部两侧的两个水平出气口41通往气囊23的第一腔体231,第一腔体231的气体从通气口2311分别进入第二腔体232的底部,使得腔体23迅速充满膨出,加快了腔体23的膨出速度,本实施例中的出气口41设置,能够控制气流沿着图示箭头方向导气,使气囊23迅速完全展开,以在追尾事故中保护乘员安全。
可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发生器支架31为一体成形的弹性结构,发生器支架31的中部整体向外弯曲,其中,在发生器支架31的中部内侧上、靠近发生器支架31的一端,凸设有支撑部311。发生器支架31的中部还穿设有末端连接至车体1的第一紧固件313,在安装完毕后,第一紧固件313生成挤压力,可以将具有弹性的发生器支架31中部向车体1的方向挤压,使得整个发生器支架31处于张力状态。本实施例中,发生器支架31为一体成型的弹性结构,整体呈拱形,发生器支架31的中部被第一紧固件313挤压使得支撑部311抵接至车体1,从而使得整个发生器支架31处于张力状态,在车辆行进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吸收振动,降低整车噪音。
可选地,发生器支架31为单个钣金零件设计,制作简单,发生器支架31与车身钣金过盈配合,与车身连接紧密,避免发生器支架31脱落,使得发生器支架31安装后一直处于张力状态,可有效避免整车振动噪音。
其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紧固件313可以为螺栓,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紧固件313还可以是其他固定结构,例如铆钉,具体不再赘述。
可选地,如图2至图4所示,发生器支架31的两端弯折以形成***车体1固定的卡头。发生器支架31两端的卡头末端可以卡住车体1,将整个发生器支架31定位、固定至车体1,配合第一紧固件313实现发生器支架31的固定,进一步保证了发生器支架31与车体1的连接紧密性,并且保持发生器支架31处于张力状态。
可选地,图8至图10所示,气囊模块2为安装于车体1后部上方,气囊模块2内的气囊23充气后从气囊模块2的下方膨出展开,且气囊23展开后的形状与车体1的后窗12形状对应。乘员的乘坐姿势一般为背部靠在座位上,后脑与座位呈一定角度,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气囊模块2设置为安装在车体1后部上方,充气后向下展开气囊23,迅速填充乘员头部后方与车体1后窗12之间的空隙。
可选地,如图7至图9所示,气囊23展开后的形状与车体1的后窗12形状对应。为了避免气囊23展开后冲击车体1其他部位造成局部位置失控,气囊23的展开形状应当与后窗12形状对应,本实施例中的气囊23展开后两边与内饰立柱倾斜方向相同且保持间隙、下方预留座椅头枕13空隙。例如,如图5至图8所示,在MPV车型中,本实施例中的气囊23展开后两侧与车体1竖直方向成夹角设计,上小下大,气囊23展开后的两边与车辆内饰立柱倾斜方向相同,且与车辆内饰立柱保持间隙,同时,气囊23展开后的下方预留座椅头枕13空隙,以适当避开头枕13,在满足追尾碰撞过程中乘员的保护性能需求时,确保气囊23展开后与立柱配合合理,气囊23展开后不与立柱干涉,避免冲击立柱,同时不可有大的间隙,避免气囊23保护失效。其他的实施例中,气囊23展开后的形状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车型特殊设计。
可选地,如图1至图7所示,气囊模块2的两侧设有多个防扭片21,各防扭片21的末端通过第二紧固件22固定至车体1。本实施例中的气囊模块2通过多个防扭片21和第二紧固件22与车体1固定,两侧设置的防扭片21和第二紧固件22的配合,保证在气囊23展开的过程中气囊模块2不会受气体冲力而翻转,从而导致气囊23角度变化,确保气囊模块2和车身连接的稳定性,同时避免气囊模块2和周边结构的摩擦噪音,满足了气囊23展开形态稳定需求。
此外,气囊模块2的两端部也设有防扭片21,两端部的防扭片21和第二紧固件22配合能够将气囊模块2定位、固定,进一步保证了气囊23展开过程中,气囊模块2和车身连接的稳定性,保证气囊23展开的形态稳定需求。
其中,防扭片21可以为金属防扭片21,第二紧固件22可以为螺栓,本实施例中的气囊模块2通过多个金属防扭片21和第二固定螺栓与车体1固定,其中两端部的金属防扭片21和第二固定螺栓配合能够将气囊模块2定位、固定,两侧设置的金属防扭片21和第二固定螺栓能配合保证在气囊23展开的过程中气囊模块2不会受气体冲力而翻转导致气囊23角度变化。金属防扭片21本身为金属件,受力固定后能够保证气囊模块2不会与车体1碰撞产生噪音。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紧固件22还可以是其他固定结构,例如铆钉;防扭片21还可以是其他材质的防扭片21,具体不再赘述。
可选地,如图1和图2中的A所示,在气囊模块2的中部向远离车体1的方向向外弯折,与车体1之间形成可供线束穿过的空间。在弯折部位通过耳片固定件与车体1固定,从而避免气囊模块2中间下垂。
可选地,在气囊模块2的下方设有用于标识碰撞气囊23位置的气囊23标签,以满足法规对车内碰撞气囊23标识的需求,气囊23标签可采用织唛标签,缝在气囊模块2模块的下方。
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体1和上述的车辆后窗碰撞气囊。采用上述车辆后窗碰撞气囊的车辆,在车辆上进行车辆后窗碰撞气囊安装时,一体式钣金件的发生器支架31安装简单;在车辆行进过程中,发生器支架31与车身钣金过盈配合,发生器安装在发生器支架31中部的外侧,而发生器支架31本身和车体1之间具有间隙,并且通过弹性抵接车体1的支撑部311与车体1进行固定,发生器支架31安装后一直处于张力状态,使得在车辆行进的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可以通过支撑部311的弹性变形吸收振动,从而有效避免整车振动噪音;在发生碰撞后,气体发生器3产生大量气体流入气囊模块2内的气囊23,气囊23充气后从气囊模块2下方膨出,挡在车体1后部与乘员之间,避免乘员与车体1后部碰撞造成伤害,且气囊23展开后与座椅头枕13的形状、立柱上内饰的匹配,避免气囊23展开后与座椅头枕13、立柱内饰干涉,同时避免影响气囊23的实际保护性能。
可选地,如图2所示,车体1上设有用于限制安全带锁舌晃动的安全带防护钣金件5,安全带防护钣金件5设置在车体1上的安全带处。本实施例中的车辆,车内后排安全带设置在车体1上方,如果后排乘员未系安全带,或者后排中间没有乘员,安全带锁舌位于车体1上方且本身并未完全固定,在气囊23膨出展开的过程中容易冲击安全带护盖和安全带锁舌,安全带锁舌晃动后对乘员头部造成伤害,为了避免该情况发生,本实施例中专门设置的安全带防护钣金件5对安全带锁舌和安全带护盖进行限定,避免两者自由晃动,提高对乘员的安全性保障。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车辆后窗碰撞气囊,安装于车体后部,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囊模块,所述气囊模块固定于所述车体后部,所述气囊模块内容纳有折叠状态的气囊,所述气囊的内部设有导气结构,所述导气结构能够限定进入所述气囊的气体为如下流向:进入所述气囊的气体分别沿车体宽度方向向两侧分流,两侧气流沿所述气囊的侧边沿流通至所述气囊的底部,所述底部两端的气流向所述气囊的中部流动并汇合直至填充满所述气囊;
气体发生器,与所述气囊模块的气囊连通;
发生器支架,所述发生器支架的两端固定于所述车体,所述发生器支架的中部与所述车体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发生器支架的中部内侧凸设有弹性抵接于所述车体的支撑部,所述气体发生器安装于所述发生器支架的中部外侧;
所述发生器支架为一体成形的弹性结构,所述发生器支架的中部整体向外弯曲,所述发生器支架的中部穿设有末端连接至所述车体的第一紧固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窗碰撞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结构包括以线条状密封所述气囊局部的隔离带,所述隔离带沿车体宽度方向延伸并将所述气囊分隔为第一腔体、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两侧开设有连通至所述第二腔体底部的通气口,所述气囊上边缘开设有连通所述气体发生器与所述第一腔体中部的连接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后窗碰撞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结构还包括以点状密封所述气囊局部的多个定位扣,多个所述定位扣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并将所述第二腔体分隔为多个相互连通的子气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后窗碰撞气囊,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子气腔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腔体中部的中央子气腔和位于所述第二腔体两侧的侧子气腔,两所述侧子气腔分别连通至对应的所述通气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后窗碰撞气囊,其特征在于,于所述气囊对应两所述侧子气腔的下边缘处,内凹设有用于避让座椅头枕的避让缺口。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后窗碰撞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后窗碰撞气囊还包括导气袋,所述导气袋的一端设有连通至所述气体发生器的进气口,所述导气袋的另一端穿过所述连接口,并设置有连通至所述第一腔体的多个出气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后窗碰撞气囊,其特征在于,多个出气口包括设置在所述导气袋端部两侧的水平出气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后窗碰撞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袋端部下方还设有一个竖直出气口,所述竖直出气口位于所述隔离带的中部中心位置,用于限制气体沿垂直于所述车体宽度方向流动。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和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后窗碰撞气囊。
CN202110265927.8A 2021-03-11 2021-03-11 一种车辆后窗碰撞气囊和车辆 Active CN1150716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65927.8A CN115071624B (zh) 2021-03-11 2021-03-11 一种车辆后窗碰撞气囊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65927.8A CN115071624B (zh) 2021-03-11 2021-03-11 一种车辆后窗碰撞气囊和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71624A CN115071624A (zh) 2022-09-20
CN115071624B true CN115071624B (zh) 2024-04-12

Family

ID=832404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65927.8A Active CN115071624B (zh) 2021-03-11 2021-03-11 一种车辆后窗碰撞气囊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71624B (zh)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60019A (ja) * 2001-11-26 2003-06-03 Nippon Plast Co Ltd エアバッグ
JP2004058849A (ja) * 2002-07-29 2004-02-26 Toyoda Gosei Co Ltd 車両における後部乗員の保護装置
JP2004338639A (ja) * 2003-05-16 2004-12-02 Toyoda Gosei Co Ltd 後突用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方法及び後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04016610B3 (de) * 2004-04-03 2005-09-08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irbagmodul mit einem kunststoffüberspritzten elastomeren Schwingungsdämpfer
JP2007261514A (ja) * 2006-03-29 2007-10-11 Toyoda Gosei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1112887A (zh) * 2006-07-28 2008-01-30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JP2008155711A (ja) * 2006-12-21 2008-07-10 Toyoda Gosei Co Ltd 後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07054056A1 (de) * 2007-11-13 2009-05-14 Woco Avs Gmbh Elastische Aufhängung zum Tilgen von Erregerschwingungen von einem Karosserieteil und Gasgenerator für ein Airbag-System
CN101890929A (zh) * 2009-05-22 2010-11-24 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中的乘客座椅的安全气囊门联接结构
CN102712288A (zh) * 2010-01-22 2012-10-03 高田株式会社 后部碰撞用气囊装置
KR20130023846A (ko) * 2011-08-30 2013-03-08 쌍용자동차 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사이드에어백
CN103192788A (zh) * 2013-03-22 2013-07-10 建新赵氏集团有限公司 方向盘上气体发生器减震装置
DE102012006951A1 (de) * 2012-04-04 2013-10-10 Autoliv Development Ab Luftsackmodul für Kraftfahrzeuge
DE202018004501U1 (de) * 2017-09-29 2018-10-19 Hyundai Mobis Co., Ltd. Airbagvorrichtung
CN111284864A (zh) * 2020-03-11 2020-06-16 沈锦林 一种便于门窗运输的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60019A (ja) * 2001-11-26 2003-06-03 Nippon Plast Co Ltd エアバッグ
JP2004058849A (ja) * 2002-07-29 2004-02-26 Toyoda Gosei Co Ltd 車両における後部乗員の保護装置
JP2004338639A (ja) * 2003-05-16 2004-12-02 Toyoda Gosei Co Ltd 後突用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方法及び後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04016610B3 (de) * 2004-04-03 2005-09-08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irbagmodul mit einem kunststoffüberspritzten elastomeren Schwingungsdämpfer
JP2007261514A (ja) * 2006-03-29 2007-10-11 Toyoda Gosei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1112887A (zh) * 2006-07-28 2008-01-30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JP2008155711A (ja) * 2006-12-21 2008-07-10 Toyoda Gosei Co Ltd 後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07054056A1 (de) * 2007-11-13 2009-05-14 Woco Avs Gmbh Elastische Aufhängung zum Tilgen von Erregerschwingungen von einem Karosserieteil und Gasgenerator für ein Airbag-System
CN101890929A (zh) * 2009-05-22 2010-11-24 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中的乘客座椅的安全气囊门联接结构
CN102712288A (zh) * 2010-01-22 2012-10-03 高田株式会社 后部碰撞用气囊装置
KR20130023846A (ko) * 2011-08-30 2013-03-08 쌍용자동차 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사이드에어백
DE102012006951A1 (de) * 2012-04-04 2013-10-10 Autoliv Development Ab Luftsackmodul für Kraftfahrzeuge
CN103192788A (zh) * 2013-03-22 2013-07-10 建新赵氏集团有限公司 方向盘上气体发生器减震装置
DE202018004501U1 (de) * 2017-09-29 2018-10-19 Hyundai Mobis Co., Ltd. Airbagvorrichtung
CN111284864A (zh) * 2020-03-11 2020-06-16 沈锦林 一种便于门窗运输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71624A (zh) 2022-09-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15606B2 (en)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CN112020457B (zh) 顶置式可充气安全气囊组件
US8235418B2 (en) Airbag
US7942444B2 (en) Airbag module
US7695012B2 (en) Airbag systems with a split pocket
JP3758287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077425B2 (en) Head protecting airbag device
US20040188988A1 (en) Occupant-to-occupant air bag system
US6719321B2 (en)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US7121579B2 (en)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CN109383440B (zh) 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
JP3595997B2 (ja) ピラーレス型車両の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10843718A (zh) 安全气囊
JP2004276899A (ja) 膨張拘束モジュール
JP2002104120A (ja) 自動車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CN215851116U (zh) 安全气囊
CN116194344A (zh) 安全气囊装置
JP3935032B2 (ja) 乗員拘束装置
JP5988611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15071624B (zh) 一种车辆后窗碰撞气囊和车辆
CN112533797A (zh)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KR20230174240A (ko)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
US11027688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to support an inflatable airbag cushion
US20150239416A1 (en) Airbag bracket
CN220483242U (zh) 安全气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