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47342A - 蓄电设备的自放电检查方法以及蓄电设备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蓄电设备的自放电检查方法以及蓄电设备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47342A
CN115047342A CN202210070729.0A CN202210070729A CN115047342A CN 115047342 A CN115047342 A CN 115047342A CN 202210070729 A CN202210070729 A CN 202210070729A CN 115047342 A CN115047342 A CN 1150473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d
voltage
power supply
storage device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7072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仓才昇
田中瑠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ime Planet Energy and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Prime Planet Energy and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rime Planet Energy and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Prime Planet Energy and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50473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473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9Charging or discharging for charge maintenance, battery initiation or rejuvena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01R31/378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ype of battery or accumulato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01R31/382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battery or accumulator variables, e.g. SoC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01R31/382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battery or accumulator variables, e.g. SoC
    • G01R31/3842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battery or accumulator variables, e.g. SoC combining voltage and current measuremen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01R31/385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battery or accumulator variables
    • G01R31/386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battery or accumulator variables using test-load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01R31/385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battery or accumulator variables
    • G01R31/3865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battery or accumulator variables related to manufacture, e.g. testing after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85Testing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7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monitoring or indicating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48Detection of remaining charge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Tests Of Electric Status Of Batteries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蓄电设备的自放电检查方法以及蓄电设备的制造方法。在蓄电设备的自放电检查方法中,蓄电设备具有如下的特性,即,若在被以第一载荷按压并充电为第一设备电压的状态下使载荷从第一载荷减少,则设备电压降低,蓄电设备的自放电检查方法具备:电压检测工序,检测被以第一载荷按压并充电的蓄电设备的第一设备电压;电压持续外加工序,从外部电源持续外加与第一设备电压相等的电源电压;电流检测工序,检测向蓄电设备流动的电源电流;判定工序,基于检测到的电源电流来判定蓄电设备的自放电状态;以及载荷减少工序,在电压持续外加工序开始后,电源电流稳定前,使施加于蓄电设备的载荷从第一载荷减少载荷减少量。

Description

蓄电设备的自放电检查方法以及蓄电设备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蓄电设备的自放电状态进行判定的蓄电设备的自放电检查方法以及包含该自放电检查方法的蓄电设备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等蓄电设备的制造时,存在铁、铜等金属异物混入电极体等的内部的情况,有时由于已混入的金属异物而在蓄电设备产生由内部短路引起的自放电。因此,在蓄电设备的制造过程中,存在希望对蓄电设备中的内部短路的有无、自放电电流的大小等自放电的状态进行判定的情况。
作为该蓄电设备的自放电的检查方法,例如公知以下方法。即,测定已预先充电的蓄电设备的检测前设备电压,从外部电源向蓄电设备持续外加与检测前设备电压相等的电源电压。于是,从外部电源向蓄电设备流动的电源电流从零缓缓地增加,变为与蓄电设备的自放电电流相等的大小并稳定。因此,检测该电源电流,并基于该检测到的电源电流,判定蓄电设备的自放电电流的大小。此外,作为相关的现有技术,可以举出专利文献1(参照专利文献1的权利要求书等)。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6558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的自放电检查方法中,合格与否判定较为麻烦,如电源电流的大小增加到几乎稳定需要花费时间,为了判定电池的合格与否而对稳定时电源电流的大小和界限电流值进行比较等。
然而,发明人们发现,对于已被充电并施加载荷的电池,存在若使已施加的载荷减少则电池电压(开路电压)微微降低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该发现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后的蓄电设备的自放电检查方法以及包含该自放电检查方法的蓄电设备的制造方法。
(1)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对蓄电设备的自放电进行检查的蓄电设备的自放电检查方法,上述蓄电设备具有如下特性,即,若在被以第一载荷按压,且设备电压被充电为第一设备电压的状态下,使载荷从上述第一载荷减少,则上述设备电压低于上述第一设备电压,上述蓄电设备的自放电检查方法具备:电压检测工序,检测被以上述第一载荷按压并充电为上述第一设备电压的上述蓄电设备的上述第一设备电压;电压持续外加工序,从外部电源持续外加与上述第一设备电压相等的大小的电源电压;电流检测工序,检测从上述外部电源向上述蓄电设备流动的电源电流;判定工序,基于检测到的上述电源电流来判定上述蓄电设备的自放电状态;以及载荷减少工序,在上述电压持续外加工序开始后,上述电源电流稳定前,使施加于上述蓄电设备的载荷从上述第一载荷减少载荷减少量。
如上所述,用上述检查方法检查的蓄电设备具有如下的特性,即,若使施加于蓄电设备的载荷减少,则设备电压(开路电压)降低。
而且,在上述检查方法中,进行:检测蓄电设备的第一设备电压的电压检测工序、持续外加与第一设备电压相等的大小的电源电压的电压持续外加工序、电流检测工序以及判定工序。此外,具备载荷减少工序,即,在电压持续外加工序开始后,电源电流稳定前,使施加于蓄电设备的载荷从第一载荷减少载荷减少量。
在不使载荷变化的情况下,若通过电压持续外加工序来持续外加电源电压,则由于蓄电设备的自放电,而设备电压缓缓降低,并最终稳定。
除此之外,在上述检查方法中,通过载荷减少工序来使载荷减少,因此通过该载荷的减少也能够使设备电压降低。即,能够加快设备电压的降低,因此能够提供一种通过适当地设定载荷减少量来使电源电流与以往相比提前地稳定,根据电源电流变化的状态能够容易地判定蓄电设备的合格与否等的改进后的新的检查方法。
如后述那样,上述的蓄电设备的自放电检查方法除能够在蓄电设备的制造过程中进行之外,也能够针对已搭载于汽车等或单独投放市场以后的使用中、使用结束的蓄电设备进行。
另外,作为“蓄电设备”,例如可以举出锂离子二次电池等二次电池、电双层电容器、锂离子电容器等电容器。
第一设备电压是在使从外部向蓄电设备流动的电流为零的情况下,在蓄电设备的端子间产生的开路电压,并非必需将蓄电设备的端子从电路切断(开路)来测定。
在判定工序中,基于电源电流来判定自放电状态。具体而言,可以举出使用在电源电流稳定了的时间点流动的稳定时电源电流来判定的方法、使用电源电流的到达稳定时电源电流为止的经时变化来判定自放电状态的方法。作为使用稳定时电源电流来判定自放电状态的方法,例如首先对受检的蓄电设备,得到稳定时电源电流的值。在此基础上,可以举出根据该稳定时电源电流的值和作为基准的界限电流值的大小来判定自放电状态的合格与否(合格/不合格)的方法、分级为与稳定时电源电流的大小相应的A/B/C…等多个等级的方法等判定方法。
另一方面,作为根据电源电流的到达稳定时电源电流为止的经时变化来判定自放电状态的方法,例如首先根据电源电流的到达稳定时电源电流为止的经时变化,对推定稳定时电源电流的值进行推定。在此基础上,可以举出根据该推定稳定时电源电流的值和界限电流值的大小来判定自放电状态的合格与否(合格/不合格)的方法、分级为与推定稳定时电源电流的大小相应的A/B/C…等多个等级的方法等判定方法。另外,也可以举出根据电源电流的每单位时间的变化量、是否已从增加转为减少等变化的变动,来直接进行蓄电设备的自放电状态的合格与否判定、分级的判定方法。
此外,检测到的电源电流的经时变化是指在电压持续外加工序开始以后直到在蓄电设备流动的电源电流的值稳定为止的期间内产生的、电源电流的时间性的变化,例如,能够用在预先决定的期间内产生的电源电流的增加量、增加的斜率等表示。另外,在电压持续外加工序中在经过了充分的时间的时间点,与在蓄电设备内流动的自放电电流的大小对应的稳定的电源电流流动。将该稳定的电源电流设为稳定时电源电流。
(2)根据(1)的蓄电设备的自放电检查方法,可以构成为,上述载荷减少工序是在上述电压持续外加工序开始后,经过预先决定的第一时间后,使施加于上述蓄电设备的上述载荷减少的工序,上述载荷减少量是满足下述条件的合格用载荷减少量,(i)上述蓄电设备是自放电良好的合格设备,并且,(ii)对于上述合格设备,在从上述电压持续外加工序开始起经过上述第一时间后,使上述载荷从上述第一载荷减少上述载荷减少量的情况下,上述电源电流由于伴随载荷减少的上述设备电压的降低而急剧地增加后,迅速地稳定。
在该检查方法中,预先,对自放电良好的合格设备,即自放电电流比界限电流值小的合格设备,得到合格用载荷减少量。具体而言,对上述合格设备,得到如下的载荷减少量并将其设为合格用载荷减少量,即,在从电压持续外加工序开始起经过第一时间后,使载荷从第一载荷减少载荷减少量的情况下,上述电源电流由于伴随载荷减少的上述设备电压的降低而急剧地增加后,迅速地稳定。
而且在该检查方法中,在载荷减少工序中,在从电压持续外加工序开始起经过第一时间后,使载荷从第一载荷减少合格用载荷减少量。
因此,在受检的蓄电设备是合格设备的情况下,电源电流迅速地稳定。另一方面,在受检的蓄电设备是自放电电流比合格设备大的蓄电设备(例如,后述的界限设备、不合格设备)的情况下,由于伴随载荷减少的设备电压的降低,电源电流急剧地增加,之后,经过缓缓地增加的期间而最终稳定。
因此根据该检查方法,无论受检的蓄电设备是不是合格设备,与由于不具有载荷减少工序而电源电流缓缓地增加的现有的检查方法相比,都能够提前地判定蓄电设备的合格与否。
此外,优选为,将在电压持续外加工序开始后开始载荷减少工序的第一时间,最迟设为在电压持续外加工序开始之后对合格设备不进行载荷减少工序地进行电压持续外加工序的情况下,电源电流稳定所花费的稳定到达时间的1/2以内。这是因为若第一时间超过稳定到达时间的1/2,则由进行载荷减少工序产生的稳定到达时间缩短的效果变小。作为第一时间,最好设为电压持续外加工序开始的紧后(例如,30秒以内)。
(3)根据(1)的蓄电设备的自放电检查方法,可以构成为,上述载荷减少工序是在上述电压持续外加工序开始后,经过预先决定的第二时间后,使施加于上述蓄电设备的上述载荷减少的工序,上述载荷减少量是满足下述条件的界限用载荷减少量,(iii)上述蓄电设备是自放电电流为界限电流值的大小的界限设备,并且,(iv)对于上述界限设备,在从上述电压持续外加工序开始起经过上述第二时间后,使上述载荷从上述第一载荷减少上述载荷减少量的情况下,上述电源电流由于伴随载荷减少的设备电压的降低而急剧地增加后,迅速地稳定。
在该检查方法中,预先,对自放电电流为界限电流值的大小的界限设备,得到界限用载荷减少量。具体而言,对上述界限设备,得到如下的载荷减少量并将其设为界限用载荷减少量,即,在从电压持续外加工序开始起经过第二时间后,使载荷从第一载荷减少载荷减少量的情况下,上述电源电流由于伴随载荷减少的上述设备电压的降低而急剧地增加后,迅速地稳定。
在该检查方法中,在载荷减少工序中,在从电压持续外加工序开始起经过第二时间后,使载荷从第一载荷减少界限用载荷减少量。
因此,在受检的蓄电设备是界限设备的情况下,电源电流迅速地稳定。另一方面,在受检的蓄电设备是自放电电流比界限设备大的不合格设备的情况下,由于伴随载荷减少的设备电压的降低,电源电流急剧地增加,之后,经过缓缓地增加的期间而最终稳定。再一方面,在受检的蓄电设备是自放电电流比界限设备小的合格设备的情况下,由于伴随载荷减少的设备电压的降低,电源电流急剧地增加后,反转并迅速地减少而稳定。
即,因受检的蓄电设备是界限设备、合格设备以及不合格设备中的哪一种而异,电源电流的变化变得不同。因此,即使电源电流不稳定,在判定工序中,也能够基于检测到的上述电源电流容易地判定蓄电设备的合格与否。
特别是,在判定工序中,将电源电流急剧地增加后反转并迅速地减少的受检设备判定为合格设备,并将其他的受检设备判定为不合格设备,从而能够比以往更提前地判定合格与否。
此外,“界限电流值”是指用于通过与充电为第一设备电压的蓄电设备的自放电电流的电流值进行比较,来判定蓄电设备的合格与否的基准电流值,或者,用于判定是否属于多个等级的多个基准电流值中的任一个的基准电流值。
另外,优选为,将在电压持续外加工序开始后开始载荷减少工序的第二时间,最迟设为在电压持续外加工序开始之后对合格设备不进行载荷减少工序地进行电压持续外加工序的情况下,电源电流稳定所花费的稳定到达时间的1/2以内。这是因为若第二时间超过稳定到达时间的1/2,则由进行载荷减少工序产生的稳定到达时间缩短的效果变小。作为第二时间,最好设为电压持续外加工序开始的紧后(例如,30秒以内)。
(4)另一种解决手段是蓄电设备的制造方法,具备:初充电工序,对组装好的未充电的蓄电设备进行初充电直到预先决定的充电状态,使其成为已预先充电的蓄电设备;和检查工序,利用上述(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设备的自放电检查方法,检查完成初充电的上述蓄电设备的自放电状态。
在上述的蓄电设备的制造方法中,在初充电工序之后,进行利用上述的自放电检查方法的检查工序。因此,能够用改进后的新的检查方法对蓄电设备的初始阶段中的短路的有无、短路的程度进行检查来制造蓄电设备。
此外,若在初充电工序与检查工序之间设置将蓄电设备以开路状态放置在高温下的高温老化工序、之后的冷却工序,则蓄电设备的电压容易变得稳定,因此进一步优选。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2以及变形方式1所涉及的电池的纵剖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1、2以及变形方式1所涉及的包含电池的自放电检查的检查工序的电池的制造工序的流程图。
图3是表示将实施方式1、2以及变形方式1所涉及的电池安装于能够增减载荷的夹具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4是与实施方式1、2以及变形方式1所涉及的电池的自放电检查方法相关的、将外部电源与电池连接的状态下的电路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关于实施方式1及参考方式所涉及的合格及不合格的各电池的、电源电压、载荷以及电源电流的相对于电压外加时间的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关于变形方式1及参考方式所涉及的合格及不合格的各电池的、电源电压、载荷以及电源电流的相对于电压外加时间的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关于实施方式2及参考方式所涉及的合格、不合格以及界限的各电池的、电源电压、载荷以及电源电流的相对于电压外加时间的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充电完毕的)电池(蓄电设备);S2...载荷赋予工序;KJ...约束夹具;S3...初充电工序;S6...放置工序;S7...初始电池电压测定工序(电压检测工序、检查工序);S8...电压持续外加工序(检查工序);S9...电流检测工序(检查工序);S10...持续判断工序(检查工序);t...电压外加时间;t1...第一时间;t2...第二时间;S11...判定工序(检查工序);S12...载荷减少工序(检查工序);BL...(已施加于电池的)载荷;BL1...第一载荷;BL2...第二载荷;BL3...第三载荷;BL4...第四载荷;ΔBL...载荷减少量;ΔBLg2、ΔBLg3...合格用载荷减少量;ΔBLth...界限用载荷减少量;TB...电池温度(设备温度);TB1...第一电池温度(第一设备温度);VB...电池电压(设备电压);VB1...第一电池电压(第一设备电压);EP...外部电源;VP...(外部电源的)电源电压;VPc...持续电源电压;IP...电源电流;IP0...初始电流值;IP(n)...(已取得的)电源电流值;IPs...稳定时电源电流;IPth...(电源电流的)界限电流值;1B...电池成分;VBB...(电池成分中产生的)电池成分电压;Rs...(电池的)直流电阻;Rp...(电池的)短路电阻;ID...自放电电流;IDth...(自放电电流的)界限电流值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图1中示出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以下,简称为“电池”)1的纵剖视图。该电池1由长方体箱状的电池壳体10、收容于其内部的扁平状卷绕型的电极体20及电解液15、支承于电池壳体10的正极端子部件30及负极端子部件40等构成。在本实施方式1中,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使用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具体而言,使用锂镍钴锰氧化物,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使用碳材料,具体而言,使用石墨。此外,后述的变形方式1、实施方式2以及参考方式所涉及的电池1也相同。
接下来,对判定电池1的电池内部的绝缘性的自放电检查方法以及包含自放电检查方法的电池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参照图2)。首先在“组装工序”S1中,组装未充电的电池1X(参照图1)。后述的初始电池电压测定工序S7~判定工序S11以及载荷减少工序S12也与电池1的制造方法中的检查工序相当。
接下来,在“载荷赋予工序”S2中,作为载荷BL,对组装好的电池1X(之后的电池1)赋予预先决定的第一载荷BL1(在本实施方式1中,例如为BL1=918kgf=9kN)。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使用约束夹具KJ,以第一载荷BL1在电池厚度方向(在图1中为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上将电池1(电池1X)约束为弹性地压缩的状态。更具体而言,对于用约束夹具KJ的支承柱KJC及固定螺母KJN而将间隔固定的2张固定板KJP1、KJP2而言,将电池1(电池1X)夹在其中的图中下侧的固定板KJP1与加压板KJMP之间,使用其雄螺纹部KJMCs、按压螺母KJMN以及保持在2个垫圈KJMW间的压缩弹簧KJMS,弹性地压入柱状的按压部件KJMC,从而对电池1(电池1X)施加载荷BL。
此外,预先,取代电池1而将测压元件(未图示)夹在固定板KJP1与加压板KJMP之间,紧固按压螺母KJMN,得到压缩弹簧KJMS的长度LL(压缩弹簧KJMS的两侧的垫圈KJMW彼此的间隔)与施加于测压元件的载荷的关系。由此,只要测定压缩弹簧KJMS的长度LL,就能够检测通过约束夹具KJ施加于电池1的载荷BL的大小。
这样,在保持对电池1(电池1X)施加第一载荷BL1不变的状态下,对电池1进行初充电工序S3至后述的持续判断工序S10以及载荷减少工序S12。在各工序中,电池1的周围的环境温度TK使用具有由热敏电阻构成的温度传感器KT的温度检测装置KTS来检测。另外,电池1的电池温度TB使用具有与电池壳体10的规定位置接触的由热敏电阻构成的温度传感器ST的温度检测装置STS来检测(参照图4)。
接下来,在“初充电工序”S3中,对未充电的电池1X进行初充电使其成为电池1。在初充电温度FT(FT=20℃)下,将充放电装置(未图示)与已用约束夹具KJ约束的电池1X的两端子部件30、40连接,通过恒流恒压(CCCV)充电,对电池1进行初充电,直到电池1X的电池电压VB成为预先决定的值(在本实施方式中为VB=4.0V)。
接下来,在“高温老化工序”S4中,将完成初充电的电池1在老化温度ET(ET=63℃)的温度下,将两端子部件30、40开路的状态下放置老化期间EK(EK=20小时),进行高温老化。若进行该高温老化,则电池1的电池电压VB降低,分别成为与SOC80%左右相当的电池电压。
接下来,在“冷却工序”S5中,将电池1配置在冷却温度CT(CT=20℃)下的冷却室CR内20分钟,用风扇进行强制冷却,从而使电池温度TB成为大约20℃(TB≈20℃)(参照图2)。
并且,在“放置工序”S6中,将电池1移送至将环境温度TK设为第一环境温度TK1(TK1=20.0℃)的第一室KR1内,放置达到放置期间HP(例如为HP=30分钟),使电池1的电池温度TB成为与第一环境温度TK1相同的第一电池温度TB1(TB1=20.0℃)(参照图2)。而且,在放置工序S6之后,在后述的初始电池电压测定工序S7~持续判断工序S10中,也在电池1的电池温度TB为第一电池温度TB1的条件下进行。
在“初始电池电压测定工序”S7中,测定第一环境温度TK1下、成为第一电池温度TB1(TB1=20.0℃)的电池1的开路电压亦即第一电池电压VB1。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使外部电源EP的一对探头P1、P2分别与电池1的正极端子部件30及负极端子部件40接触,将外部电源EP与电池1连接,使从外部电源EP向电池1流动的电源电流IP为零(IP=0:已切断直流电压源EPE的状态),用电压计EPV测定电池1的第一电池电压VB1。
在图4所示的本实施方式1、2以及变形方式1中使用的外部电源EP是能够改变并能够高精度地控制直流电压源EPE所产生的电源电压VP的精密直流电源,即可变恒压电源。除能够高精度地对外加于电池1的电源电压VP进行测定的电压计EPV之外,该外部电源EP还具有能够对从外部电源EP向电池1流动的电源电流IP进行精密测定的电流计EPI。
在图4中,布线电阻Rw表示分布在外部电源EP内及从外部电源EP到探头P1、P2的布线电阻。另外,接触电阻R12表示在外部电源EP的一个探头P1与电池1的正极端子部件30之间产生的接触电阻、与在外部电源EP的另一个探头P2与电池1的负极端子部件40之间产生的接触电阻的和。
另外,在图4中也示出了包括电池成分1B、直流电阻Rs以及短路电阻Rp的电池1(合格电池1G、不合格电池1N、界限电池1TH)的等效电路。其中,电池成分1B是电池1形成的容量成分,产生电池成分电压VBB。直流电阻Rs是可以看作在电池1的两端子部件30、40之间,与电池成分1B串联地存在的电池电阻。另一方面,短路电阻Rp是表示由于电池1的内部短路而产生的自放电的大小的电阻。用虚线箭头示出的自放电电流ID表示从电池成分1B向短路电阻Rp流动的自放电的电流。
电池成分电压VBB与电源电流IP为零(IP=0)的情况下的电池电压VB一致。在初始电池电压测定工序S7中,仅测定了第一电池电压VB1,因此在接着进行的“电压持续外加工序”S8的最初(电压外加时间t=0),电池成分1B产生的电池成分电压VBB与第一电池电压VB1相等(VBB=VB1、t=0)。
此外,(不将一对探头P1、P2与端子部件30、40重新连接)维持探头P1与正极端子部件30的连接状态及探头P2与负极端子部件40的接触状态,从该初始电池电压测定工序S7进行到后述的持续判断工序S10(在变形方式1及实施方式2中也相同)。这是为了避免探头P1、P2的相对于端子部件30、40的接触状态在每次接触时发生变化,探头P1与正极端子部件30之间及探头P2与负极端子部件40之间产生的接触电阻R12的大小发生变动。
在实施方式1、2以及变形方式1中,对多个电池1(合格电池1G、不合格电池1N、界限电池1TH)的变化进行考察,为了使考察容易,在各电池1中,不同的仅是短路电阻Rp以及向其流动的自放电电流ID的大小,电池成分1B的容量、直流电阻Rs的大小等相同(相互相等)。另外,布线电阻Rw及接触电阻R12也相等。另外,对于各电池1,初始电池电压测定工序S7、电压持续外加工序S8的最初(电压外加时间t=0)时的第一电池电压VB1、即电池成分1B的电池成分电压VBB的大小也相互相等。
接着,在“电压持续外加工序”S8中,在第一环境温度TK1下、第一电池温度TB1变为与第一环境温度TK1相等的状态下,使外部电源EP的直流电压源EPE产生与在上述的初始电池电压测定工序S7中取得的第一电池电压VB1相等的持续电源电压VPc(VPc=VB1),开始向电池1外加(电压外加时间t=0),此后,持续外加持续电源电压VPc。即,将通过外部电源EP产生的持续电源电压VPc维持在与最初得到的第一电池电压VB1相等的大小不动。这样使VPc=VB1,所以与专利文献1相同地,在该电压持续外加工序S8的最初,电源电流IP不向电池1流动。此外,如图2所示,与该电压持续外加工序S8并行地进行后述的载荷减少工序S12。
在“电流检测工序”S9中,用电流计EPI检测电源电流IP。即,每经过规定时间(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每经过10秒)取得从外部电源EP向电池1流动的电源电流IP的电源电流值IP(n)(n为表示取得顺序的0以上的整数)。此外,如上所述,外加了持续电源电压VPc的最初(电压外加时间t=0)的电源电流IP的电源电流值IP(0)为零(IP(0)=0)。而且,随着电压外加时间t的经过,电源电流IP(电源电流值IP(n))以向因不同电池1而各异的固有的自放电电流ID的大小接近的方式缓缓地增加(参照参考方式)。但是,在本实施方式1中,通过后述的载荷减少工序S12使施加于电池1的载荷BL减少,因此随着使载荷BL减少,电源电流IP(电源电流值IP(n))急增,之后,再次朝向电池1的自放电电流ID的大小变化,最终稳定。
在“持续判断工序”S10中,判断是否再次重复电压持续外加工序S8及电流检测工序S9。在本实施方式1中,判断在开始向电池1外加持续电源电压VPc以后,电源电流IP(具体而言,电源电流值IP(n))是否已稳定。这里,在为否、即电源电流IP未稳定的情况下,返回至电压持续外加工序S8,持续向电池1外加持续电源电压VPc(S8),再次检测电源电流IP(S9)。另一方面,在为是、即电源电流IP已稳定的情况下,进入后述的“判定工序”S11。
在该持续判断工序S10中,作为对电源电流IP是否已稳定进行判断的方法,例如可以举出如下的方法,即、在持续判断工序S10中,依次计算出电源电流值IP(n)的移动平均值(例如在最近的60秒间得到的7个电源电流值IP(n-6)~IP(n)的移动平均值),根据该移动平均值的变动(例如,移动平均值的差值、微分值的大小),判断电源电流值IP(n)是否已稳定。
与电压持续外加工序S8并行进行的“载荷减少工序”S12在电压持续外加工序S8开始后(电压外加时间t>0)电源电流IP稳定前的期间内的从开始(t=0)起经过预先决定的第一时间t1后(t=t1),使施加于电池1的载荷BL从上述的第一载荷BL1减少载荷减少量ΔBL。在本实施方式1中,设为第一时间t1=5.0分(=300秒),将载荷减少量ΔBL设为合格用载荷减少量ΔBLg2。以下,对于在这种情况下,从外部电源EP向电池1流动的电源电流IP的电源电流值IP(n)如何变动进行研究。
(参考方式)
此处,首先作为参考方式,参照图4、图5,对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方法,即如在图5的中层用粗实线示出那样,在电压外加开始(t=0)以后,从外部电源EP向电池1持续外加与第一电池电压VB1相等的持续电源电压VPc的情况下的电源电流IP的变动进行研究。此外,如在图5的上层用细实线示出那样,施加于电池1的载荷BL恒为第一载荷BL1。
若从外部电源EP向电池1持续外加第一电池电压VB1,则随着电压外加时间t的经过,电池成分1B的电池成分电压VBB从电压持续外加工序S8开始时(t=0)的第一电池电压VB1缓缓地降低。这是因为电池成分1B中蓄积的电荷由于自放电电流ID而通过短路电阻Rp缓缓地放电。
因此,在外加第一电池电压VB1的最初(电压外加时间t=0),电源电流IP不流动(IP(0)=0),但若在电池成分1B中产生的电池成分电压VBB变小,则如从图4能够容易地理解那样,在直流电阻Rs、接触电阻R12以及布线电阻Rw三者的串联电阻的两端产生电位差(VB1-VBB),与此相应的电源电流IP通过用双点划线的箭头示出的路径向电池1流动(VB1=VBB+(Rs+R12+Rw)·IP)。
而且,如在图5的下层用细实线及细虚线示出那样,该参考方式的电源电流IP的大小随着电池成分1B的电池成分电压VBB降低,而缓缓地变大。但是,如从图4能够理解那样,若伴随着电池成分电压VBB的降低而电源电流IP增加,在短路电阻Rp产生的反电动势Vp(Vp=Rp·IP)变得与在电池成分1B中产生的电池成分电压VBB相等,则不再从电池成分1B流出自放电电流ID。由此,电池成分1B中的电池成分电压VBB的降低也停止,电源电流IP成为与自放电电流ID相等的大小的稳定时电源电流Ips并稳定。
因此,在受检电池1为合格电池(短路电阻Rp大、自放电电流ID比界限电流值IDth小的电池)1G的情况下,电池成分1B的电池成分电压VBB缓慢地降低,电源电流IP也缓慢地增加(参照图5的下层的细实线)。另外,该合格电池1G的稳定时电源电流值IPsg较小(例如,作为典型的合格电池1G的值而假定IPsg=15μA。)。
与此相对地,在受检电池1为不合格电池(与合格电池1G相比短路电阻Rp小、自放电电流ID比界限电流值IDth大的电池)1N的情况下,与合格电池1G相比,电池成分1B的电池成分电压VBB相对大幅地降低,电源电流IP也相对大幅地增加(参照图5的下层的细虚线)。不合格电池1N的稳定时电源电流值IPsn与合格电池1G的稳定时电源电流值IPsg相比也变大(例如,作为典型的不合格电池1N的值而假定IPsn=27μA>IPsg。)。
因此,根据稳定时电源电流IPs的值(IPsg、IPsn)、或电源电流IP的增加的速度(电源电流IP的经时变化)的值、变化的状态,能够判定受检的电池1的合格与否(参照专利文献1)。例如,在图5的下层的曲线图中,如图5中用细实线示出那样,将电源电流IP的界限电流值IPth(与自放电电流ID的界限电流值IDth相等)确定为合格电池1G的稳定时电源电流值IPsg与不合格电池1N的稳定时电源电流值IPsn的中间的值(例如,设为IPth=20μA。)。由此,通过已取得的稳定时电源电流IPs的值(IPsg、IPsn)与界限电流值IPth的比较,能够判定该电池1的合格与否。
但是,在该参考方式的方法中,在向电池1开始持续电源电压VPc的外加(t=0)后到能够进行电池1的合格与否的判定为止需要花费时间。在得到稳定时电源电流IPs的值来进行判定的情况下,例如,在图5的下层的曲线图中用细实线及虚线示出的上述的例子中,可见为了得到稳定时电源电流IPs的值(IPsg、IPsn),需要等待电压外加时间t经过55分钟以上。
这样,在现有技术中,到能够进行电池1的合格与否的判定为止需要花费时间,这是因为只能使电池成分电压VBB缓缓地降低。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如在图5中层的曲线图中用粗实线示出那样,在电压持续外加工序S8开始(电压外加时间t=0)以后,对受检的电池1持续外加持续电源电压VPc。而且,如在图5上层的曲线图中用粗实线示出那样,在经过了第一时间t1(在本实施方式中为t1=5.0分)的时间点,使施加于电池1的载荷BL迅速地(在本实施方式1中为1分钟以内,例如为10秒内)从第一载荷BL1减少到第二载荷BL2。另外,载荷减少量ΔBL(=BL1-BL2)设为通过以下方式确定的合格用载荷减少量ΔBLg2。
即,对合格电池1G,在从电压持续外加工序S8开始起经过了第一时间t1(=5.0分)的时间点,使载荷BL从第一载荷BL1按各种大小的载荷减少量ΔBL减少。而且,得到由于载荷BL的减少而电源电流急剧地增加后,迅速地稳定的载荷减少量ΔBL,并将其设为合格用载荷减少量ΔBLg2。具体而言,将电源电流IP在急剧地增加后没有缓缓地增加或相反地减少,而电源电流IP最迅速地稳定的大小的载荷减少量ΔBL设为合格用载荷减少量ΔBLg2。该合格用载荷减少量ΔBLg2大体与使电池1产生如下的电压降低的载荷减少量ΔBL的大小相当,该电压降低相当于在载荷变化前的第一时间t1时间点向合格电池1G流动的电源电流IP(t1)与不使载荷减少的参考方式中的合格电池1G的稳定时电源电流值IPsg的差电流ΔIP(=IPsg-IP(t1))和直流电阻Rs、接触电阻R12以及布线电阻Rw三者的串联电阻(Rs+R12+Rw)的积(ΔIP·(Rs+R12+Rw))。
这里,考虑受检的电池1为合格电池1G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如图5的下层的曲线图中用粗实线示出那样,从电压持续外加工序S8开始起到经过第一时间t1为止(到载荷减少工序S12开始为止),与用细实线示出的参考方式的合格电池1G相同地,电源电流IP缓缓地增加。另一方面,若经过第一时间t1,则由于通过使施加于电池1的载荷BL减少合格用载荷减少量ΔBLg2而产生的电池成分电压VBB的降低,电源电流IP急剧地增加。而且,若载荷BL减少到第二载荷BL2,则电源电流IP迅速收敛于新的载荷(第二载荷BL2)下的合格电池1G的稳定时电源电流值IPsg2,之后,保持该稳定时电源电流值IPsg2。这里,通过与用细实线示出的参考方式的情况进行对比可见,若在合格电池1G彼此间进行比较,则根据本实施方式1的方法,与参考方式的方法相比,能够大幅缩短电源电流IP到稳定为止所花费的时间。
接下来,考虑受检的电池1为不合格电池1N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图5的下层的曲线图中用粗虚线示出那样,从电压持续外加工序S8开始到经过第一时间t1为止(到载荷减少工序S12的开始为止),与用细虚线示出的参考方式的不合格电池1N相同地,电源电流IP缓缓地增加。另一方面,若经过第一时间t1,则由于通过使施加于电池1的载荷BL减少合格用载荷减少量ΔBLg2而产生的电池成分电压VBB的降低,电源电流IP急剧地增加。但是,与上述的合格电池1G的情况不同,载荷BL变为第二载荷BL2后,电源电流IP经过缓缓地增加的期间,最终稳定。即,朝向新的载荷(第二载荷BL2)下的不合格电池1N的稳定时电源电流值IPsn2缓缓地增加,之后,到达该稳定时电源电流值IPsn2并变为稳定。此处,通过与用细虚线示出的参考方式的情况进行对比可见,即使在不合格电池1N彼此间进行比较,根据本实施方式1的方法,与参考方式的方法相比,也能够大幅缩短电源电流IP到稳定为止所花费的时间。
因此,可见在本实施方式1中,无论电池1是合格电池1G的情况还是不合格电池1N的情况,与参考方式的方法相比,都能够更加提前地进行判定工序S11中的电池1的自放电状态的判定。
此外,若对相同的合格电池1G进行观察,则与参考方式的、即第一载荷BL1下的稳定时电源电流值IPsg相比,本实施方式1的第二载荷BL2下的稳定时电源电流值IPsg2是略小的值。对相同的不合格电池1N进行观察,与参考方式的、即第一载荷BL1下的稳定时电源电流值IPsn相比,本实施方式1的第二载荷BL2下的稳定时电源电流值IPsn2也是略小的值。这是因为载荷BL越小,则自放电电流ID越小。
那么在“判定工序”S11中,基于已得到的电源电流IP,具体而言,使用在电压持续外加工序S8开始(电压外加时间t=0)以后得到的电源电流值IP(0)、IP(1)、…、IP(n)的列,判定电池1的自放电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1中,具体而言,使用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每10秒)取得的一系列的电源电流值IP(0)、IP(1)、…、IP(n)中的、在电压持续外加工序S8的末期(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最后的60秒间)得到的7个电源电流值IP(n-6)~IP(n),将这些平均来计算出平均末期电源电流值IPE(IPE=(IP(n-6)+…+IP(n))/7)。平均末期电源电流值IPE表示在电压持续外加工序S8末期得到的稳定时电源电流IPs的值。将其与界限电流值IPth进行比较,将平均末期电源电流值IPE比界限电流值IPth小(IPE<IPth)的电池1判定为合格电池1G。因此,能够制造已充电并被检查自放电状态的电池1(合格电池1G)。
另一方面,将平均末期电源电流值IPE为界限电流值IPth以上(IPE≥IPth)的电池1判定为不合格电池1N。将已被判定为不合格电池1N的电池1去除并废弃。或进行分解等而后再利用。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在判定工序S11中,将在末期得到的多个电源电流值IP(n)等进行平均,计算出与稳定时电源电流IPs的值相当的平均末期电源电流值IPE,将其与界限电流值IPth进行比较来判定电池1的合格与否。
但是,也可以将在持续判断工序S10中得到的、最近得到的多个(例如为7个)的电源电流值IP(n-6)~IP(n)的移动平均值MIP(n)中的、最后得到的移动平均值MIP(n)设为上述的平均末期电源电流值IPE,在判定工序S11中判定电池1的自放电状态。即,也可以在判定工序S11中,对在持续判断工序S10中最后得到的移动平均值MIP(n)和界限电流值IPth进行比较,判定电池1的合格与否。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1的方法中,能够提供一种借助通过初始电池电压测定工序S7~判定工序S11以及载荷减少工序S12进行的自放电检查的、改进后的新的检查方法。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的电池1的制造方法中,在初充电工序S3之后,进行由初始电池电压测定工序S7~判定工序S11以及载荷减少工序S12构成的检查工序。因此,能够用改进后的新的检查方法对电池1的初始阶段中的短路的有无、短路的程度进行检查来制造电池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的检查方法中,在从电压持续外加工序开始起经过第一时间后,使施加于受检的电池1的载荷BL减少合格用载荷减少量ΔBLg2。因此,无论受检电池1是不是合格电池1G,与现有的检查方法相比,都能够提前地判定蓄电设备的合格与否。
(变形方式1)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参照图5)中,通过载荷减少工序S12,在从电压持续外加工序S8开始起经过第一时间t1后(具体而言t1=5.0分),使电池1的载荷BL减少合格用载荷减少量ΔBLg2。但是,载荷减少工序S12也可以在电压持续外加工序S8开始后,电源电流IP稳定前中的任一个时机进行。其中,为了便于理解,最优选为在电压持续外加工序S8开始的紧后进行载荷减少工序S12。
因此在本变形方式1中,在电压持续外加工序S8开始的紧后,具体而言,设为第一时间t1(t1≤30秒),进行载荷减少工序S12(参照图2、图6)。
此外,本变形方式1和上述的实施方式1仅是进行载荷减少工序S12的时机不同,其他相同,因此以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对相同的部分省略或简化说明。
本变形方式1中使用的电池1(参照图1)与实施方式1等中使用的电池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另外,电池1的制造方法(参照图2)中的组装工序S1~判定工序S11也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如上所述,在本变形方式1中,设为第一时间t1=30秒。另外,将载荷减少量ΔBL设为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合格用载荷减少量ΔBLg3。
此外,该合格用载荷减少量ΔBLg3与在实施方式1中得到的合格用载荷减少量ΔBLg2相同,对合格电池1G,在从电压持续外加工序S8开始起经过第一时间t1(=30秒)的时间点,使载荷BL从第一载荷BL1按各种大小的载荷减少量ΔBL减少。然后,将在载荷BL减少后电源电流IP最迅速地稳定的大小的载荷减少量ΔBL设为合格用载荷减少量ΔBLg3。该合格用载荷减少量ΔBLg3比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合格用载荷减少量ΔBLg2大(ΔBLg3>ΔBLg2)。与从电压持续外加工序S8开始起经过5.0分钟后进行载荷减少工序S12的实施方式1相比,在本变形方式1中电源电流IP的增加量少,这是因为电池成分电压VBB的降低较小,因此需要通过载荷BL的减少使电池成分电压VBB更大地降低。
在本变形方式1中,如在图6的中层用粗实线示出那样,在电压持续外加工序S8开始(电压外加时间t=0)以后,持续外加持续电源电压VPc。而且,如在图6上层的曲线图中用粗实线示出那样,在经过第一时间t1(在本变形方式1中为t1=30秒)的时间点,使电池1的载荷BL迅速地(在本变形方式1中也为1分以内,例如为10秒内)从第一载荷BL1减少到第三载荷BL3,减少上述的合格用载荷减少量ΔBLg3(=BL1-BL3)。
使用图6下层的曲线图,对在该情况下从外部电源EP向电池1流动的电源电流IP的电源电流值IP(n)如何变动进行说明。
这里,在受检的电池1为合格电池1G的情况下,如在图6的下层的曲线图中用粗实线示出那样,在电压持续外加工序S8开始的紧后(准确而言,从经过第一时间t1=30秒后),由于通过使施加于电池1的载荷BL减少合格用载荷减少量ΔBLg3而产生的电池成分电压VBB的降低,电源电流IP急剧地增加。而且,若载荷BL减少到第三载荷BL3,则电源电流IP迅速收敛于新的载荷(第三载荷BL3)下的合格电池1G的稳定时电源电流值IPsg3,之后,保持该稳定时电源电流值IPsg3。这里,通过与用细实线示出的参考方式的情况进行对比可见,若在合格电池1G彼此间进行比较,则根据本变形方式1的方法,与参考方式的方法相比(并且也与实施方式1(参照图5)的方法相比),能够大幅缩短电源电流IP到稳定为止所花费的时间。
另一方面,在受检的电池1为不合格电池1N的情况下,如图6的下层的曲线图中用粗虚线示出那样,在电压持续外加工序S8开始的紧后,由于通过使施加于电池1的载荷BL减少合格用载荷减少量ΔBLg3而产生的电池成分电压VBB的降低,电源电流IP急剧地增加。但是,与上述的合格电池1G的情况不同,载荷BL变为第三载荷BL3后,电源电流IP变为缓缓地增加。即,朝向新的载荷(第三载荷BL3)下的不合格电池1N的稳定时电源电流值IPsn3缓缓地增加,之后,达到该稳定时电源电流值IPsn3并变为稳定。此处,通过与用细虚线示出的参考方式的情况进行对比可见,即使用不合格电池1N彼此进行比较,根据本变形方式1的方法,与参考方式的方法相比(并且也与实施方式1(参照图5)的方法相比),也能够大幅缩短电源电流IP到稳定为止所花费的时间。
因此,可见在本变形方式1中,无论电池1是合格电池1G的情况还是不合格电池1N的情况,与参考方式的方法相比,并且也与实施方式1(参照图5)的方法相比,都能够更加提前地进行判定工序S11中的电池1的自放电状态的判定。
(实施方式2)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及变形方式1(参照图1~图6)中,在载荷减少工序S12中,作为从第一载荷BL1减少的载荷减少量ΔBL,使施加于电池1的载荷BL减少对合格电池1G得到的合格用载荷减少量ΔBLg2、ΔBLg3。
与此相对地,在本实施方式2(参照图1~图4、图7)中,不同之处在于,在载荷减少工序S12中,作为载荷减少量ΔBL而使用对界限电池1TH得到的界限用载荷减少量ΔBLth,使施加于电池1的载荷BL从第一载荷BL1减少界限用载荷减少量ΔBLth。此外,第二时间t2与本变形方式1中的第一时间t1相同地设为t2=30秒。因此,以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对相同的部分省略或简化说明。
本实施方式2中使用的电池1与实施方式1等中使用的电池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另外,电池1的制造方法(参照图2)中的组装工序S1~判定工序S11也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2中,设为第二时间t2=30秒。另外,将载荷减少量ΔBL设为与实施方式1等不同的界限用载荷减少量ΔBLth。
此外,对于该界限用载荷减少量ΔBLth而言,对于第一载荷BL1下的自放电电流ID的大小与界限电流值IPth相等的界限电池1TH,在从电压持续外加工序S8开始起经过第二时间t2(=30秒)的时间点,使载荷BL从第一载荷BL1按各种大小的载荷减少量ΔBL减少。而且,将在载荷BL减少后电源电流IP最迅速地稳定的大小的载荷减少量ΔBL设为界限用载荷减少量ΔBLth。该界限用载荷减少量ΔBLth比在实施方式1及变形方式1中使用的合格用载荷减少量ΔBLg2、ΔBLg3大(ΔBLth>ΔBLg3>ΔBLg2)。如从图7能够容易地理解的那样,这是因为进行载荷减少工序S12时,需要通过载荷BL的减少使电池成分电压VBB更大地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2中,与上述的变形方式1相同地,如在图7的中层用粗实线示出那样,在电压持续外加工序S8开始(电压外加时间t=0)以后,持续外加持续电源电压VPc。而且,如在图7上层的曲线图中用粗实线示出那样,在经过第二时间t2(=30秒)的时间点,使电池1的载荷BL迅速地(在本实施方式2中也为1分以内,例如在10秒内)从第一载荷BL1减少到第四载荷BL4,减少上述的界限用载荷减少量ΔBLth(=BL1-BL4)。
使用图7下层的曲线图,对在该情况下从外部电源EP向电池1流动的电源电流IP的电源电流值IP(n)如何变动进行说明。
这里,在受检的电池1为界限电池1TH的情况下,如在图7的下层的曲线图中用粗点划线示出那样,在电压持续外加工序S8开始的紧后(准确而言,从经过第二时间t2=30秒后),由于通过使施加于电池1的载荷BL减少界限用载荷减少量ΔBLth而产生的电池成分电压VBB的降低,电源电流IP急剧地增加。而且,若载荷BL减少到第四载荷BL4,则电源电流IP迅速收敛于新的载荷(第四载荷BL4)下的界限电池1TH的稳定时电源电流值IPsth4,之后,保持该稳定时电源电流值IPsth4。该变化成为电池1的合格与否的判定基准。
另一方面,在受检的电池1为不合格电池1N的情况下,如图7的下层的曲线图中用粗虚线示出那样,在电压持续外加工序S8开始的紧后,由于通过使施加于电池1的载荷BL减少界限用载荷减少量ΔBLth而产生的电池成分电压VBB的降低,电源电流IP急剧地增加。但是,与上述的界限电池1TH的情况不同,载荷BL变为第四载荷BL4后,电源电流IP变为缓缓地增加。即,朝向新的载荷(第四载荷BL4)下的不合格电池1N的稳定时电源电流值IPsn4缓缓地增加,之后,达到该稳定时电源电流值IPsn4并变为稳定。此处,通过与用细虚线示出的参考方式的情况进行对比可见,即使在不合格电池1N彼此间进行比较,根据本实施方式2的方法,与参考方式的方法相比(并且也与实施方式1(参照图5)的方法相比),也能够大幅缩短电源电流IP到稳定为止所花费的时间。
再一方面,在受检的电池1为合格电池1G的情况下,如在图7的下层的曲线图中用粗实线示出那样,在电压持续外加工序S8开始的紧后,与界限电池1TH相同地,由于电池成分电压VBB的降低,电源电流IP急剧地增加。但是,之后,若载荷BL减少到第四载荷BL4,则电源电流IP朝向新的载荷(第四载荷BL4)下的合格电池1G的稳定时电源电流值IPsg4迅速地减少,并稳定。此处,通过与用细实线示出的参考方式的情况进行对比可见,若用合格电池1G彼此进行比较,则根据本实施方式2的方法,与参考方式的方法相比(并且也与实施方式1(参照图5)的方法相比),能够大幅缩短电源电流IP到稳定为止所花费的时间。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2中,也能够利用与变形方式1相同的方法,在判定工序S11中,使用在电压持续外加工序S8开始(t=0)以后得到的电源电流值IP(n)来判定电池1的自放电状态。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2的方法,与现有的方法相比,能够极早地判定电池1的合格与否。
在判定工序S11中,也能够采取其他的判定方法。例如,在判定工序S11中,使用电源电流值IP(n),将电压外加时间t为规定期间(例如,t=6~7分钟的期间)内的电源电流值IP(n)的变化的斜率为负的电池1,判定为合格电池1G。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未被判断为合格电池1G的电池1判定为不合格电池1N。在这种情况下,与实施方式1相比,也能够极早地判定电池1的合格与否。
在本实施方式2的检查方法中,也能够提供一种借助通过初始电池电压测定工序S7~判定工序S11以及载荷减少工序S12进行的自放电检查的、改进后的新的检查方法。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的电池1的制造方法中,在初充电工序S3之后,进行由初始电池电压测定工序S7~判定工序S11以及载荷减少工序S12构成的检查工序。因此,能够用改进后的新的检查方法对电池1的初始阶段中的短路的有无、短路的程度进行检查来制造电池1。
在本实施方式2的检查方法中,在从电压持续外加工序开始起经过第一时间后,使施加于受检的电池1的载荷BL减少界限用载荷减少量ΔBLth。因此,因电池1是合格电池1G及不合格电池1N中的哪一种而异,电源电流IP的变化不同,因此即使不等待电源电流IP的稳定,在进行了载荷减少工序S12后(t=t2以后),通过检测电源电流IP是从界限电流值IPth减少了还是增大了、或者是处于减少趋势还是处于增大趋势,就能够容易地辨别受检的电池1是合格电池1G还是不合格电池1N,所以能够更早地进行辨别。
以上,结合实施方式1、2以及变形方式1,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等,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当然能够适当地变更来进行应用。
例如,在实施方式1、2以及变形方式1中,在电池1的制造过程中,进行了在初始电池电压测定工序S7~载荷减少工序S12中示出的、电池1的自放电检查的检查工序。与此相对地,针对已经投放市场的并已使用的使用结束的电池1,在自放电检查中,也能够应用这些检查工序。
另外在实施方式1、2以及变形方式1、2中,使用界限电流值IPth来判定电池1的合格与否。但是,也可以使用多个不同的界限电流值,将电池1分类为3个以上的等级。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示出了将第一时间t1设为t1=5.0分的例子。但是,在图5中,在对合格电池1G不进行载荷减少工序S12而进行了电压持续外加工序S8的情况(即,在图5的下层的曲线图中用细实线示出的参考方式的情况)下,电源电流IP达到稳定花费了大约55分钟左右(稳定到达时间55分钟左右)。从此,若将第一时间t1设为参考方式的稳定到达时间的一半的t1=27分以下,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稳定到达时间缩短的效果。

Claims (4)

1.一种蓄电设备的自放电检查方法,用于检查蓄电设备的自放电,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设备具有如下的特性,即,若在被以第一载荷按压,且设备电压被充电为第一设备电压的状态下,使载荷从所述第一载荷减少,则所述设备电压低于所述第一设备电压,
所述蓄电设备的自放电检查方法具备:
电压检测工序,检测被以所述第一载荷按压并充电为所述第一设备电压的所述蓄电设备的所述第一设备电压;
电压持续外加工序,从外部电源向所述蓄电设备持续外加与所述第一设备电压相等的大小的电源电压;
电流检测工序,检测从所述外部电源向所述蓄电设备流动的电源电流;
判定工序,基于检测到的所述电源电流来判定所述蓄电设备的自放电状态;以及
载荷减少工序,在所述电压持续外加工序开始后,所述电源电流稳定前,使施加于所述蓄电设备的载荷从所述第一载荷减少载荷减少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设备的自放电检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荷减少工序是在所述电压持续外加工序开始后,经过预先决定的第一时间后,使施加于所述蓄电设备的所述载荷减少的工序,
所述载荷减少量是满足下述条件的合格用载荷减少量,
(i)所述蓄电设备是自放电良好的合格设备,并且,
(ii)对于所述合格设备,在从所述电压持续外加工序开始起经过所述第一时间后,使所述载荷从所述第一载荷减少所述载荷减少量的情况下,所述电源电流由于伴随载荷减少的所述设备电压的降低而急剧地增加后,迅速地稳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设备的自放电检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荷减少工序是在所述电压持续外加工序开始后,经过预先决定的第二时间后,使施加于所述蓄电设备的所述载荷减少的工序,
所述载荷减少量是满足下述条件的界限用载荷减少量,
(iii)所述蓄电设备是自放电电流为界限电流值的大小的界限设备,并且,
(iv)对于所述界限设备,在从所述电压持续外加工序开始起经过所述第二时间后,使所述载荷从所述第一载荷减少所述载荷减少量的情况下,所述电源电流由于伴随载荷减少的所述设备电压的降低而急剧地增加后,迅速地稳定。
4.一种蓄电设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
初充电工序,对组装好的未充电的蓄电设备进行初充电直到预先决定的充电状态,使其成为已预先充电的蓄电设备;和
检查工序,利用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设备的自放电检查方法,检查完成初充电的所述蓄电设备的自放电状态。
CN202210070729.0A 2021-02-26 2022-01-21 蓄电设备的自放电检查方法以及蓄电设备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504734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29777 2021-02-26
JP2021029777A JP7267331B2 (ja) 2021-02-26 2021-02-26 蓄電デバイスの自己放電検査方法及び蓄電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47342A true CN115047342A (zh) 2022-09-13

Family

ID=830072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70729.0A Pending CN115047342A (zh) 2021-02-26 2022-01-21 蓄电设备的自放电检查方法以及蓄电设备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721848B2 (zh)
JP (1) JP7267331B2 (zh)
CN (1) CN11504734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50796B2 (ja) * 2021-02-26 2023-09-26 プライムプラネットエナジー&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蓄電デバイスのデバイス電圧調整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11794A1 (ja) * 2013-07-24 2015-01-29 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エナジーサプライ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の検査方法
JP6885236B2 (ja) * 2017-07-10 2021-06-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電デバイスの短絡検査方法及び蓄電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JP7000847B2 (ja) 2017-12-25 2022-01-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電デバイスの検査方法および製造方法
KR102408132B1 (ko) * 2018-11-21 2022-06-14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지그 가압 방식의 가압 단락 검사 방법
JP7218684B2 (ja) * 2019-07-11 2023-02-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電デバイスの検査方法および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67331B2 (ja) 2023-05-01
US20220278382A1 (en) 2022-09-01
US11721848B2 (en) 2023-08-08
JP2022131049A (ja) 2022-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44573B (zh) 蓄电设备的短路检查方法和蓄电设备的制造方法
JP6973045B2 (ja) 蓄電デバイスの自己放電検査方法
CN110850306B (zh) 蓄电设备的检查方法和制造方法
JP6794974B2 (ja) 蓄電デバイスの自己放電検査方法
CN114944677A (zh) 蓄电器件的自放电检查方法和蓄电器件的制造方法
CN112213650B (zh) 蓄电设备的检查方法及制造方法
CN115047342A (zh) 蓄电设备的自放电检查方法以及蓄电设备的制造方法
US11609260B2 (en) Method for inspecting insulation of a secondary battery
US11777421B2 (en) Method for adjusting device voltage of power storage device
JP7278312B2 (ja) 蓄電デバイスの自己放電検査方法及び蓄電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US20210173013A1 (en) Test method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electrical storage device
JP2021131952A (ja) 電池の検査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