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39290A - 防触电盖及带防触电盖的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防触电盖及带防触电盖的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39290A
CN115039290A CN202180010297.8A CN202180010297A CN115039290A CN 115039290 A CN115039290 A CN 115039290A CN 202180010297 A CN202180010297 A CN 202180010297A CN 115039290 A CN115039290 A CN 1150392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shock
terminal
pair
portions
peripheral 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1029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田祐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0392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392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4Means for preventing access to live contacts
    • H01R13/447Shutter or cover pl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4Means for preventing access to live conta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4Co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6Connectors, e.g. plugs or sock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rging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公开如下新颖结构的防触电盖和带防触电盖的连接器:容易安装于一对端子主体部,能够得到较大的保持力,也能防止向一对端子主体部的对置面接触。防触电盖(10)包括:一对周缘包覆部(12、12),通过安装于形成为平板状并在板厚方向排列配置的一对端子主体部(42、42),从而将一对端子主体部(42、42)的顶端部分的周缘覆盖;和内侧防侵入部(18),设置于一对周缘包覆部(12、12)之间,将一对周缘包覆部(12、12)相互连结。

Description

防触电盖及带防触电盖的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防止向端子零件接触导致的触电的防触电盖、和在端子零件安装有防触电盖的带防触电盖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使用于例如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的高电压用连接器中,为了防止处理连接器的作业人员的手指、工具等与端子零件接触导致的触电,需要具备防触电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示出将形成平板状的端子主体部的顶端部分的周缘覆盖的保护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859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当保护盖相对于形成为平板状的端子主体部以将端子主体部的不包括板厚方向的两面的周缘覆盖的方式安装时,则保护盖相对于端子主体部的接触面积小,将保护盖保持为向端子主体部安装的安装状态的保持力变小。其结果是,难以将保护盖安装于端子主体部,安装于端子主体部的保护盖容易从端子主体部脱落。
另外,如专利文献1所示,在连接器具备一对端子零件的情况下,在各端子零件的端子主体部分别安装保护盖,但是保护盖的数量变多,将保护盖向端子主体部安装的作业变得繁杂。而且,一对端子主体部的对置面没有被保护盖覆盖,需要与防触电盖独立地设置从连接器的壳体向一对端子主体部间突出的肋等,以防止手指、工具向一对端子主体部间侵入。
因此,公开如下新颖结构的防触电盖和使用该防触电盖的带防触电盖的连接器:容易安装于一对端子主体部,能够得到比较大的保持力,也能防止向一对端子主体部的对置面接触。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防触电盖包括:一对周缘包覆部,安装于形成为平板状并在板厚方向排列配置的一对端子主体部,将该一对端子主体部的顶端部分的周缘覆盖;和内侧防侵入部,设置于所述一对周缘包覆部之间,将该一对周缘包覆部相互连结。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容易安装于一对端子主体部,能得到比较大的保持力,也能防止向一对端子主体部的对置面的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防触电盖的立体图。
图2是将图1所示的防触电盖从另一方向示出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防触电盖的主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防触电盖的后视图。
图5是具备图1所示的防触电盖的带防触电盖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带防触电盖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将图6所示的带防触电盖的连接器从另一方向示出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将图1所示的防触电盖在向端子零件安装的安装状态下示出的立体图。
图9是实施方式2的防触电盖的立体图。
图10是另一实施方式的防触电盖的立体图。
图11是将实施方式3的防触电盖在向端子零件安装的安装状态下示出的立体图。
图12是实施方式4的防触电盖的立体图。
图12是另一实施方式的端子零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防触电盖,
(1)包括:一对周缘包覆部,安装于形成为平板状并在板厚方向排列配置的一对端子主体部,将该一对端子主体部的顶端部分的周缘覆盖;和内侧防侵入部,设置于所述一对周缘包覆部之间,将该一对周缘包覆部相互连结。
根据本公开的防触电盖,因为一对周缘包覆部由内侧防侵入部相互连结,所以能一并同时安装于排列配置的一对端子主体部。另外,防触电盖因为一并安装于一对端子主体部,向端子主体部的重叠面积大,所以较大地得到防触电盖对端子主体部的保持力,不易发生防触电盖从端子主体部脱落。
通过端子主体部的顶端部分的周缘被周缘包覆部覆盖,从而可防止手指、工具与端子主体部的包括顶端面的周缘接触导致的触电。另外,通过利用内侧防侵入部防止手指、工具向一对端子主体部的对置间侵入,从而利用防触电盖也能够防止向一对端子主体部的对置内表面接触导致的触电。
(2)优选的是,设置有与所述端子主体部的板厚方向的表面重叠的防脱落肋。这是因为:通过防脱落肋和端子主体部的卡止,可防止防触电盖相对于端子主体部向板厚方向的脱落。
(3)优选的是,在所述周缘包覆部设置有卡止突起,所述卡止突起朝向所述端子主体部突出而卡止于该端子主体部的周缘部。这是因为:通过卡止突起卡止于端子主体部的周缘部,从而限制防触电盖向端子主体部的顶端侧的移动,防止防触电盖向端子顶端侧的脱落。
(4)优选的是,设置有贯穿所述内侧防侵入部的插通孔。据此,例如在对方端子相对于端子主体部与板厚方向的内侧的表面重叠的情况下,能够使对方端子插通于插通孔而与端子主体部重叠。另外,例如在防触指肋向对方端子之间突出的情况下,也能使防触指肋插通于插通孔,防触指肋不易妨碍端子主体部和对方端子的连接。
(5)优选的是,在所述一对周缘包覆部的与所述内侧防侵入部相反的一侧设置有一对外侧防侵入部。这是因为:例如在端子主体部的板厚方向的外侧有能***手指、工具的空间的情况下,利用外侧防侵入部可防止手指、工具向该空间的***,利用防触电盖也可防止向端子主体部的外侧表面接触导致的触电。
本公开的带防触电盖的连接器,
(6)包括:一对端子零件,具备平板状的端子主体部,在该端子主体部的板厚方向排列配置;和防触电盖,安装于一对所述端子主体部,所述防触电盖包括:一对周缘包覆部,将所述一对端子主体部的顶端部分的周缘覆盖;和内侧防侵入部,设置于所述一对周缘包覆部之间,将该一对周缘包覆部相互连结。
根据本公开的带防触电盖的连接器,因为防触电盖的一对周缘包覆部由内侧防侵入部相互连结,所以能将防触电盖一并同时安装于排列配置的一对端子主体部。故此,防触电盖的安装需要的作业工序数变少。另外,因为防触电盖一并安装于一对端子主体部,向端子主体部的重叠面积大,所以较大地得到防触电盖对端子主体部的保持力,不易发生防触电盖从端子主体部脱落。
通过端子主体部的顶端部分的周缘被防触电盖的周缘包覆部覆盖,所以可防止手指、工具与端子主体部的包括顶端面的周缘接触导致的触电。另外,通过利用防触电盖的内侧防侵入部防止手指、工具向一对端子主体部的对置间侵入,从而利用防触电盖也能够防止向一对端子主体部的对置内表面接触导致的触电。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公开的防触电盖的具体例。此外,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欲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实施方式1>
以下,一边参照图1至图8一边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实施方式1的防触电盖10例如是安装于构成后述的带防触电盖的连接器30的一对端子主体部42、42,防止手指、工具与端子主体部42、42接触导致的触电的防触电盖。在以下说明中,将所谓上方设为图1中的Z方向、将所谓前方设为图1中的X方向,将所谓右方设为图1中的Y方向进行说明。另外,关于多个相同构件,有时仅对一部分标注注附图标记,对其他构件省略附图标记。
<防触电盖10>
防触电盖10通过合成树脂等的电绝缘性材料形成。如图1至图4所示,防触电盖10具备将后述的端子主体部42、42的顶端部分的周缘覆盖的一对周缘包覆部12、12。
<周缘包覆部12>
周缘包覆部12在整体上形成为U形,一体地具备与端子主体部42的顶端面重叠的顶端包覆部14、和从顶端包覆部14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部向后方延伸出的一对侧缘包覆部16、16。
<顶端包覆部14>
顶端包覆部14具有能将后述的端子主体部42的顶端面整体覆盖的大小及形状。本实施方式的顶端包覆部14在四边形截面中在上下方向直线性延伸。顶端包覆部14的具体形状不作特别限定,例如当端子主体部42的顶端面弯曲地延伸时,顶端包覆部14也能够形成为弯曲地延伸的形状。
<侧缘包覆部16>
侧缘包覆部16具有能将后述的端子主体部42的上下方向的侧面遍及整体而覆盖的大小及形状。本实施方式的侧缘包覆部16在四边形截面中在前后方向直线性延伸。侧缘包覆部16的具体形状根据后述的端子主体部42的形状而设定,例如当端子主体部42的侧面弯曲地延伸时,则侧缘包覆部16也能够形成为弯曲地延伸的形状。
<卡止突起18>
另外,在侧缘包覆部16的后端部设置有朝向上下方向的内侧突出的卡止突起18。卡止突起18的前侧的侧面形成为朝向上下方向的内侧向前方倾斜的倾斜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四个侧缘包覆部16分别设置有卡止突起18。此外,所谓侧缘包覆部16中的上下方向的内侧,在设置于顶端包覆部14的上端部的侧缘包覆部16中是指下侧,在设置于顶端包覆部14的下端部的侧缘包覆部16中是指上侧。
<内侧防侵入部20>
在一对周缘包覆部12、12之间设置有内侧防侵入部20。内侧防侵入部20在整体上形成为在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内侧防侵入部20的左右方向的两端与顶端包覆部14、14一体地相连。由此,周缘包覆部12、12在顶端包覆部14、14由内侧防侵入部20连结成为一体。
<插通孔22>
在内侧防侵入部20设置有插通孔22。插通孔22在四边形截面中在前后方向贯穿地设置。插通孔22设置有在左右方向隔开预定距离排列的两个。内侧防侵入部20具备在比插通孔22靠上下方向的外侧在左右方向延伸的连结部24、和在两个插通孔22、22之间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划分部26。总之,内侧防侵入部20具备将顶端包覆部14、14相互连结的上下的连结部24、24、和将那些连结部24、24相互连结的划分部26。通过设置划分部26,从而在上下的连结部24之间形成的空间被分成两个插通孔22、22,各插通孔22形成为不能***手指、工具等的大小。
<防脱落肋28>
在顶端包覆部14设置有一对防脱落肋28、28。防脱落肋28形成为从顶端包覆部14朝向基端侧延伸的棒状或者板状。本实施方式的防脱落肋28在顶端包覆部14中从在上下方向隔开的两处朝向后方延伸出。防脱落肋28位于比侧缘包覆部16靠上下方向的内侧,并且位于比侧缘包覆部16靠左右方向的内侧。
<带防触电盖的连接器30>
形成为这种结构的防触电盖10如图5所示,在带防触电盖的连接器30中安装于后述的端子主体部42、42。带防触电盖的连接器30具有在连接器壳体32装配有一对端子零件34、34的结构。
<连接器壳体32>
连接器壳体32例如通过外侧构件和嵌入到外侧构件的金属制的内侧构件构成,外侧构件通过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等形成。如图5~7所示,连接器壳体32在整体上形成为有底四方筒状,具备四方筒状的筒状部36,并且具备在后端部分向外周突出的凸缘状的装配片38。在装配片38的四角分别形成有在前后方向贯穿的螺栓孔40。此外,在连接器壳体32中的筒状部36的内周侧设置有在前后方向贯穿的一对端子插通孔(未图示)。
<端子零件34>
端子零件34通过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如图6、7所示,端子零件34具备形成为平板状的端子主体部42。端子主体部42具备凹槽44。凹槽44在端子主体部42的前后方向的中途在端子主体部42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开口而设置,将端子主体部42在左右方向贯穿。凹槽44中的前侧的侧壁内表面形成为随着从上下方向的开口离开而向前方倾斜的返回结构。凹槽44中的前侧的侧壁内表面例如也可以以离开口近的部分比离开口远的部分缩窄宽度的方式形成为阶梯形状。
在比端子主体部42靠后侧设置有固定部46和电线连接部48。固定部46与端子主体部42的后端连续地设置,并与端子主体部42正交地扩展,具备在前后方向贯穿的螺栓孔50。电线连接部48与固定部46的后端连续地设置,相对于端子主体部42和固定部46的哪个都正交地扩展,具备在上下方向贯穿的螺栓孔52。
此外,一对端子零件34、34在左右方向上相互为面对称形状,所以通过对一方端子零件34进行说明,从而省略关于另一方端子零件34的说明。此外,所谓一对端子零件34、34为面对称形状不严格限定于数学上的对称形状,也可以具有在整体上大致能视作面对称形状程度的略微差别。具体地,例如即使在端子零件34、34中凹槽44的有无、配置、数量、形状等不同,也能在整体上视作大致为面对称形状。
<端子零件34向连接器壳体32的装配>
端子零件34固定于连接器壳体32。即,通过插通于固定部46的螺栓孔50中的螺栓54与在连接器壳体32的后表面开口而设置的螺母部56螺合,从而端子零件34在固定部46固定于连接器壳体32。这样,通过端子零件34的后部固定于连接器壳体32,从而端子主体部42相对于连接器壳体32定位,可抑制端子主体部42的振动等移位。故此,能够将考虑到端子主体部42的振动等的周围空间比由现有的编织体等支承的阴型端子大幅缩窄,能实现带防触电盖的连接器30的小型化。此外,将固定部46固定于连接器壳体32的方法不作特别限定。
端子零件34的端子主体部42在设置于连接器壳体32的未图示的端子插通孔中插通,如图5所示,端子主体部42在连接器壳体32的筒状部36的内周朝向前方突出。在连接器壳体32,在左右方向排列地装配有一对端子零件34、34。在端子零件34、34装配于连接器壳体32的状态下,端子主体部42、42在左右方向大致平行地排列配置。
此外,连接器壳体32例如利用插通于螺栓孔40的未图示的螺栓固定于未图示的屏蔽壳等。另外,未图示的电线借助例如压接端子装配于端子零件34的电线连接部48。
<防触电盖10向端子主体部42的装配>
在固定于连接器壳体32的端子零件34的端子主体部42安装有防触电盖10。即,防触电盖10相对于端子主体部42从前方接近,如图8所示,防触电盖10的周缘包覆部12与端子主体部42的包括顶端面和上下方向的两侧面在内的周缘部重叠地安装。此外,在图8中,为了容易观看,仅图示防触电盖10和一对端子零件34、34。
防触电盖10的顶端包覆部14相对于端子主体部42的顶端面以接触状态或者稍微分离的状态重叠,并且侧缘包覆部16、16相对于端子主体部42的上下方向的侧面以接触状态或者稍微分离的状态重叠。另外,防脱落肋28***到一对端子主体部42、42的对置间,相对于作为那些端子主体部42、42的板厚方向的表面的对置内表面以接触状态或者稍微分离的状态重叠。由此,防触电盖10与端子主体部42的顶端面、上下方向的两侧面以及左右方向的内表面重叠,保持于端子主体部42的顶端部分。
防触电盖10通过周缘包覆部12(顶端包覆部14)与端子主体部42的顶端面相接,从而被限制相对于端子主体部42向后方的移位。防触电盖10通过周缘包覆部12(侧缘包覆部16)与端子主体部42的上下方向的侧面相接,从而被限制相对于端子主体部42的上下方向的移位。防触电盖10通过防脱落肋28与端子主体部42的左右方向的内侧面相接,从而被限制相对于端子主体部42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的移位。由此,防触电盖10相对于端子主体部42在安装方向上定位,并且可防止相对于端子主体部42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脱落。
在侧缘包覆部16的后端部分设置的卡止突起18向在端子主体部42的周缘部开口的凹槽44***。并且,当防触电盖10相对于端子主体部42将要向前方移动时,则卡止突起18卡止于凹槽44的前侧的内侧面,以限制防触电盖10相对于端子主体部42向前方的移位。由此,可防止防触电盖10在从前方安装于端子主体部42后从端子主体部42向前方脱离而意外地脱落。
另外,防触电盖10的左侧的顶端包覆部14、侧缘包覆部16、防脱落肋28安装于左侧的端子主体部42,并且防触电盖10的右侧的顶端包覆部14、侧缘包覆部16、防脱落肋28安装于右侧的端子主体部42。在此,防触电盖10的左侧的顶端包覆部14、侧缘包覆部16、防脱落肋28和右侧的顶端包覆部14、侧缘包覆部16、防脱落肋28由内侧防侵入部20一体地连结。由此,防触电盖10相对于一对端子主体部42、42能一并同时安装。与在一对端子主体部42、42分别安装防触电盖的现有方式相比,安装作业的工序数变少。而且,一个防触电盖10与端子主体部42、42重叠的面积变大,安装变得容易,也不易发生意外脱落。
另外,通过左侧的防脱落肋28与左侧的端子主体部42相接,并且右侧的防脱落肋28与右侧的端子主体部42相接,从而限制防触电盖10相对于端子主体部42向左右两侧的移位。
另外,在相互定位的四个侧缘包覆部16分别设置有卡止突起18,那些卡止突起18分别***到凹槽44。故此,利用四组卡止突起18和凹槽44可更强地防止防触电盖10从端子主体部42向前方脱落。而且,通过在四个防脱落肋28的全部设置有卡止突起18,从而通过卡止突起18和凹槽44的前侧内表面的卡止而发挥的针对脱离的阻力平衡良好地作用于防触电盖10。其结果是,可避免例如由于不平衡的力作用于防触电盖10,而在特定的侧缘包覆部16、防脱落肋28集中地作用负荷等的不良情况。
防触电盖10的内侧防侵入部20配置于一对端子主体部42、42的对置间的前方。由此,手指、工具不会从前方***到端子主体部42、42的对置间。其结果是,利用防触电盖10的内侧防侵入部20也可防止手指、工具与端子主体部42的左右方向的内侧面接触导致的触电。
安装有防触电盖10的端子主体部42、42因为左右方向的外表面形成为与未图示的对方端子的接触部分,所以不被防触电盖10保护而是露出。因此,如图5所示,在端子主体部42、42的左右方向的外侧配置有连接器壳体32的筒状部36。并且,防触电盖10的顶端包覆部14与筒状部36之间的距离窄到能够防止手指、工具侵入的程度。由此,通过顶端包覆部14和筒状部36的协作来防止手指、工具相对于端子主体部42的左右外表面的接触。
此外,例如在带防触电盖的连接器30和未图示的对方侧连接器的连接状态下,未图示的对方端子向比防触电盖10靠左右方向的外侧***。而且,在对方侧连接器中设置有防止向对方端子的触指导致的触电的防触电肋的情况下,通过防触电肋插通于插通孔22、22,从而能够防止防触电肋钩卡于防触电盖10。
<实施方式2>
图9示出作为另一具体例的实施方式2。在以下说明中,关于与实施方式1实质上相同的构件及部位,在图中标注的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说明。
实施方式2的防触电盖60在左上的侧缘包覆部16和右下的侧缘包覆部16分别设置有卡止突起18。与此相对,在左下的侧缘包覆部62和右上的侧缘包覆部62没有设置有卡止突起18,整体形成为以大致一定的截面形状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四方板状或者四方棒状。
这样,卡止突起18也可以不必如实施方式1那样设置于所有的侧缘包覆部。另外,通过卡止突起18仅设置于配置于对角方向的左上的侧缘包覆部16和右下的侧缘包覆部16,从而在卡止突起18卡止于未图示的端子主体部的凹槽而发挥针对脱离的阻力时,力平衡良好地作用于防触电盖60。此外,被安装防触电盖60的一对端子主体部在左侧的端子主体部的上表面设置有凹槽,并且在右侧的端子主体部的下表面设置有凹槽。
另外,也可以如如图10所示的作为另一具体例的防触电盖70那样,仅在一个侧缘包覆部16设置有卡止突起18。不过,为了充分得到针对脱离的阻力,期望卡止突起18设置于两个以上的多个侧缘包覆部16。另外,也可以使得在安装于一方端子主体部的两个侧缘包覆部16分别设置卡止突起18,并且在安装于另一方端子主体部的两个侧缘包覆部62不设置卡止突起。但是,从作用于防触电盖的力的平衡、脱离难度等的观点出发,较佳的是在安装于各端子主体部的侧缘包覆部分别设置卡止突起。
<实施方式3>
图11示出作为另一具体例的实施方式3。实施方式3的防触电盖80中防脱落肋82位于比侧缘包覆部16靠左右方向的外侧。并且,在图11所示的防触电盖80安装于端子主体部42、42的状态下,防脱落肋82与各端子主体部42的左右方向的外表面重叠。
这样,即使防脱落肋82与端子主体部42的左右方向的外表面重叠,也通过防脱落肋82与端子主体部42相接,从而防触电盖80在左右方向上定位。
此外,防脱落肋不必以与两方端子主体部42重叠的方式设置,例如也能够以仅与一方端子主体部42重叠的方式设置。即,也可以以与一方端子主体部42中的左右方向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分别重叠的方式设置内侧的防脱落肋28和外侧的防脱落肋82。
<实施方式4>
图12示出作为另一具体例的实施方式4。实施方式4的防触电盖90具备外侧防侵入部92、92。外侧防侵入部92相对于顶端包覆部14配置于与内侧防侵入部20在左右方向上相反的一侧即外侧,与顶端包覆部14一体形成。外侧防侵入部92在整体上形成为四方板状,具备在前后方向贯穿的对方端子插通孔94。通过未图示的对方端子插通于对方端子插通孔94,从而未图示的端子主体部和对方端子在左右方向上重叠而导通。对方端子插通孔94形成为手指、假定的工具不通过的截面形状和截面尺寸。
例如,在实施方式1(参照图5)中,在端子主体部42和连接器壳体32的筒状部36在左右方向上较大地分离的情况下,手指、工具能够***到端子主体部42与筒状部36的左右方向的对置面间。在此,当采用实施方式4的具备外侧防侵入部92的防触电盖90时,则利用防触电盖90的外侧防侵入部92也可阻止手指、工具在安装有防触电盖90的端子主体部的左右方向的外侧侵入。
<其他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记载的技术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说明书记载的技术的技术范围。
(1)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内侧防侵入部20形成为具备两个插通孔22、22的结构,但是内侧防侵入部的形状不作特别限定。具体地,例如内侧防侵入部也可以形成为在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或者棒状,也可以不设置插通孔22。
(2)防脱落肋例如既可以以将上下的侧缘包覆部16、16连接的方式在上下方向延伸,也能够形成为横跨顶端包覆部14和侧缘包覆部16而设置的交叉状。
(3)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对方端子与端子主体部42的左右方向的外侧表面重叠的例子,但是,例如也能够使得在内侧防侵入部20的插通孔22中插通对方端子,且对方端子与端子主体部42的左右方向的内侧表面重叠。此外,在实施方式3中,在插通于插通孔22的对方端子与端子主体部42的左右方向的内侧面重叠的情况下,防脱落肋82能够以将端子主体部42的左右方向的外表面在整体上覆盖的方式设置。另外,在实施方式4中,在插通于插通孔22的对方端子与端子主体部42的左右方向的内侧面重叠的情况下,也可以没有外侧防侵入部92的对方端子插通孔94。
(4)当使得对方端子***到防脱落肋28之间时,则作为与对方端子滑接地将对方端子引导到预定连接位置的导向部,也能够利用防脱落肋28。
(5)端子零件当具备平板状的端子主体部时,则具体结构能够适当变更。例如,如图13所示的端子零件100那样,端子主体部102具有构成外周端部的框状部104、和狭缝106隔着设置于框状部104的内周侧的弹性触点部108。
弹性触点部108通过将构成端子主体部102的金属板局部地切割立起而形成,在基端与框状部104一体地连续。弹性触点部108通过切割立起而形成为在板厚方向上能弹性变形的板簧状,通过弹性变形而容许相对于框状部104在板厚方向上倾动。形成于框状部104与弹性触点部108之间的狭缝106以将弹性触点部108的前侧及上下两侧的三方向包围的方式延伸。
弹性触点部108的至少一部分从与框状部104相连的基端即后端朝向通过狭缝106而形成为自由端的顶端即前端,在作为板厚方向的左右方向上向外侧倾斜。由此,弹性触点部108相对于框状部104向成为与未图示的对方端子重叠的重叠侧的左右方向的外侧突出。
弹性触点部108的、在板厚方向上从框状部104突出的突出量变为最大的顶部110设定于从后端朝向前端的中途。弹性触点部108具备从后端朝向顶部110在板厚方向上向与未图示的对方端子重叠的重叠侧倾斜的第一倾斜部112,板厚方向上的弹性触点部108从框状部104突出的突出量从后端朝向顶部110逐渐地变大。另外,弹性触点部108具备从顶部110朝向前端向与和未图示的对方端子重叠的重叠侧相反的一侧倾斜的第二倾斜部114,板厚方向上的弹性触点部108从框状部104突出的突出量从顶部110朝向前端逐渐地变小。弹性触点部108的顶部110以点方式形成为凸形状,顶部110相对于框状部104更大地突出。
当采用形成为这种结构的端子零件100时,则端子主体部102的弹性触点部108弹性地按压于未图示对方端子,所以可稳定地实现端子主体部102和对方端子的接触状态。而且,通过端子主体部102的切割立起加工,不需要追加部件,通过简单结构就可实现用于使端子主体部102和对方端子相互按压的弹簧状结构。另外,通过弹性触点部108的顶端部分具有第二倾斜部114,从而对方端子也不会钩卡于弹性触点部108。
另外,端子零件100的端子主体部102通过在弹性触点部108的周围设置有框状部104,从而实施方式1~4的防触电盖的周缘包覆部安装于框状部104。作为防触电盖的安装部分的框状部104不会发生变形及移位,即使在端子主体部102设置诸如弹性触点部108的可动部分,也可稳定地保持为防触电盖相对于端子主体部102的安装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
10 防触电盖
12 周缘包覆部
14 顶端包覆部
16 侧缘包覆部
18 卡止突起
20 内侧防侵入部
22 插通孔
24 连结部
26 划分部
28 防脱落肋
30 带防触电盖的连接器
32 连接器壳体
34 端子零件
36 筒状部
38 装配片
40 螺栓孔
42 端子主体部
44 凹槽
46 固定部
48 电线连接部
50 螺栓孔
52 螺栓孔
54 螺栓
56 螺母部
60 防触电盖
62 侧缘包覆部
70 防触电盖
80 防触电盖
82 防脱落肋
90 防触电盖
92 外侧防侵入部
94 对方端子插通孔
100 端子零件
102 端子主体部
104 框状部
106 狭缝
108 弹性触点部
110 顶部
112 第一倾斜部
114 第二倾斜部

Claims (6)

1.一种防触电盖,包括:
一对周缘包覆部,安装于形成为平板状并在板厚方向排列配置的一对端子主体部,将该一对端子主体部的顶端部分的周缘覆盖;和
内侧防侵入部,设置于所述一对周缘包覆部之间,将该一对周缘包覆部相互连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触电盖,其中,设置有与所述端子主体部的板厚方向的表面重叠的防脱落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触电盖,其中,在所述周缘包覆部设置有卡止突起,所述卡止突起朝向所述端子主体部突出而卡止于该端子主体部的周缘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防触电盖,其中,设置有贯穿所述内侧防侵入部的插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防触电盖,其中,在所述一对周缘包覆部的与所述内侧防侵入部相反的一侧设置有一对外侧防侵入部。
6.一种带防触电盖的连接器,包括:
一对端子零件,具备平板状的端子主体部,在该端子主体部的板厚方向排列配置;和
防触电盖,安装于一对所述端子主体部,
所述防触电盖包括:
一对周缘包覆部,将所述一对端子主体部的顶端部分的周缘覆盖;和
内侧防侵入部,设置于所述一对周缘包覆部之间,将该一对周缘包覆部相互连结。
CN202180010297.8A 2020-01-21 2021-01-12 防触电盖及带防触电盖的连接器 Pending CN11503929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07747 2020-01-21
JP2020007747A JP7341398B2 (ja) 2020-01-21 2020-01-21 感電防止キャップおよび感電防止キャップ付きコネクタ
PCT/JP2021/000631 WO2021149531A1 (ja) 2020-01-21 2021-01-12 感電防止キャップおよび感電防止キャップ付き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39290A true CN115039290A (zh) 2022-09-09

Family

ID=769922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10297.8A Pending CN115039290A (zh) 2020-01-21 2021-01-12 防触电盖及带防触电盖的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40389A1 (zh)
JP (1) JP7341398B2 (zh)
CN (1) CN115039290A (zh)
WO (1) WO202114953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1108628A1 (de) * 2021-04-07 2022-10-13 WAGO Verwaltungs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Berührschutzelement und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32400A (en) * 1976-09-06 1978-03-27 Idemitsu Petrochemical Co Protective case for plug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JP5024398B2 (ja) * 2010-02-03 2012-09-12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12313841B (zh) * 2018-06-25 2022-05-31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端子
JP6831862B2 (ja) * 2019-02-08 2021-02-1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040389A1 (en) 2023-02-09
WO2021149531A1 (ja) 2021-07-29
JP2021114456A (ja) 2021-08-05
JP7341398B2 (ja) 2023-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36076B (zh) 連接器
CN110383591B (zh) 屏蔽端子及屏蔽连接器
US9954304B2 (en) Packing attachment structure and packing
KR20190118953A (ko) 커넥터
CN110226266B (zh) 屏蔽连接器及阳侧屏蔽端子
US1038904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 separate releasing operation portion attached to the lock arm main body
JP2021118077A (ja) コネクタ組立体
US20200194931A1 (en) Connector assembly
CN112470348B (zh) 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
CN113228427B (zh) 连接器
CN115039290A (zh) 防触电盖及带防触电盖的连接器
US11177601B2 (en) Terminal having a conductor and a spring
JP7440458B2 (ja) 電圧検知ユニット
CN109038114B (zh) 屏蔽罩和屏蔽连接器
CN112217017B (zh) 连接器
EP3748785A1 (en) Housing
CN115210959A (zh) 连接器
US20230094337A1 (en) Connector
US9780486B2 (en) Connector
CN114498156B (zh) 连接器
CN115053412A (zh) 高电压用连接器
CN114041238A (zh) 连接模块
WO2022054456A1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CN114144941B (zh) 连接器
US20220224094A1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box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