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87623A - 一种用于车辆的立柱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车辆的立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87623A
CN114987623A CN202110230074.4A CN202110230074A CN114987623A CN 114987623 A CN114987623 A CN 114987623A CN 202110230074 A CN202110230074 A CN 202110230074A CN 114987623 A CN114987623 A CN 1149876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llar
vehicle
camera assembly
camera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3007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987623B (zh
Inventor
赵晨宇
张一墨
王凤鸣
叶剑
久保田笃
柳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hina Invest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hina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hina Invest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hina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3007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87623B/zh
Publication of CN1149876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876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876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876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4Mounting of cameras operative during drive; Arrangement of controls thereof relative to the vehicle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1/00Alarms responsive to a single specified undesired or abnormal condition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8B21/02Alarms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ersons
    • G08B21/06Alarms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ersons indicating a condition of sleep, e.g. anti-dozing alar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立柱,包括:立柱本体、立柱壳体、摄像头总成、由立柱本体或立柱壳体形成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以及至少一部分由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围设形成的空腔。第一侧面比第二侧面更靠近车长方向的后方,且第一侧面面向车辆后方,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邻接设置,并且第一侧面上设有可视部,摄像头总成设置在空腔内,摄像头总成的摄像头面向可视部设置。本发明通过第一侧面上设置可视部,并且摄像头总成的摄像头面向可视部设置,既可以全面地监测车内用户的状态,又能更好地保护车内用户的视野不受影响。此外,由于整个摄像头总成是设置在立柱的空腔内,有效利用了立柱内的空间,提高了立柱的外观性与商品性。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车辆的立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立柱。
背景技术
随着驾驶规范及国家法规的推广,识别驾驶员疲劳汽车进行自动预警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目前市面疲劳驾驶预警装置大多集成在车身内部与车身大件集合或粘贴在中控台面上,且通过对摄像头拍摄的画面进行图像处理以识别车内用户的状态,比如识别驾驶员脸部和眼睛,判断眼睛的闭合频次,判断驾驶员是否处于疲劳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状态,从而进行疲劳监测和报警提示。但是由于现有的大多摄像头是安装在驾驶员前方对驾驶员眼睛进行监测,若摄像头内部结构设计不合理会导致外形尺寸过大,则就会容易遮挡驾驶员的视线,进而影响行车安全,且中控台上凸出的摄像头也会影响整体美观。此外,在车内设置摄像头来监测车内用户的状态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虽然现有技术也有在车内的立柱上设置摄像头来监测车内用户的状态,但是在立柱上设置摄像头的方式中,不仅会影响立柱的整体美观,而且也可能遮挡车内用户的视线。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立柱,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车内用户状态监测装置的摄像头设置不合理,容易遮挡驾驶员或车内用户的视线,且影响整体美观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立柱,包括:
立柱本体、
立柱壳体、
摄像头总成、
由立柱本体或立柱壳体形成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以及
至少一部分由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围设形成的空腔,
第一侧面比第二侧面更靠近车长方向的后方,且第一侧面面向车辆后方,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邻接设置,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的分界线为立柱本体或立柱壳体上离车辆的车宽方向的中心线最近或最远的点在立柱本体或立柱壳体上沿立柱本体或立柱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线,
第一侧面上设有可视部,摄像头总成设置在空腔内,摄像头总成的摄像头面向可视部设置。
由于第一侧面比第二侧面更靠近车长方向的后方,第一侧面面向车辆后方,因此第一侧面是面向靠近同侧立柱的车内用户的,因此摄像头总成的摄像头通过可视部就可以全面地监测车内用户的状态或疲劳状态,并且还能更好地保护车内用户的视野不受影响。此外,由于整个摄像头总成是设置在立柱的空腔内,有效利用了立柱内的空间,并且提高了立柱的外观性和商品性。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侧面上设有凸起部,可视部设置在凸起部上。
由于凸起部是相对于第一侧面突出设置的,且凸起部上设置可视部,摄像头总成的摄像头面向可视部设置,因此摄像头总成的全部结构或部分结构可设置在凸起部内,这样就可以通过调整凸起部来调整摄像头总成的拍摄角度,保证摄像头总成有足够大的视野,便于观察车内用户的状态,从而更为准确地监测出车内用户的疲劳程度。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凸起部上设有平面部,可视部设置在平面部上,平面部与水平面形成的夹角为锐角或直角。
由于本实施例的平面部与水平面形成的夹角为锐角或直角,而平面部朝向车内用户设置,因此通过设置平面部的角度就可以调整摄像头总成的拍摄角度,摄像头总成就可以透过平面部上的可视部更为清楚地观察到车内用户的状态,避免出现拍摄盲区。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侧面上设有凹部,凸起部设置在凹部上。
本实施例在第一侧面上设有凹部,凸起部设置在凹部上,即凸起部嵌入至凹部内,这样凸起部就不会过于明显,降低凸起部在第一侧面上的突兀感,并且很好地保护了摄像头总成,并且也保证了整个第一侧面的美观性,提高了立柱的商品性。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凹部上设有侧壁部,侧壁部沿着第一侧面的外缘向凸起部延伸。
本实施例通过在凹部设置侧壁部,且侧壁部沿着第一侧面的外缘向凸起部延伸,并且与凸起部连接,这样就使得凸起部是嵌入设置在第一侧面上,并且与第一侧面形成一个整体,当将摄像头总成的摄像头设置在凸起部内后,此时摄像头总成是设置在立柱的空腔内,进一步对摄像头总成进行了保护。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可视部为开孔,开孔的形状与摄像头总成的摄像头的形状相匹配。
本实施例将开孔的形状与摄像头的形状设置成相匹配的形状,当将摄像头总成设置在凸起部内后,摄像头总成的摄像头面向开孔,从而通过开孔监测到车内用户的状态,这样就可以保证摄像头总成有足够的视野可以观察车内用户的状态。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摄像头总成两侧设有固定部,固定部固定在立柱壳体或立柱本体上。
本实施例的固定部设置在两侧,通过左右两侧的固定部将摄像头总成固定在立柱壳体或立柱本体上,能增强摄像头总成的稳定性,防止行驶过程中摄像头总成振动产生噪音,避免摄像头振动引起对车内用户状态识别的影响。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摄像头总成包括安装结构,安装结构水平或立起设置在空腔内。
本实施例将摄像头总成的安装结构可水平或立起设置在立柱的空腔内,可有效利用立柱内的空间,减少占用空间,提高立柱的空间利用率。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可视部设置在第一侧面的下部。
本实施例将可视部设置在第一侧面的下部,可降低可视部的存在感,避免造成拍摄盲区,可以更好地拍摄到车内用户正面的状态,以便更为准确地监测车内用户的疲劳程度。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侧面上设有喇叭总成,可视部与喇叭总成设置在同一高度上。
本实施例将喇叭总成与可视部在同一高度上设置,即保证喇叭总成和凸起部设置在大致相同的高度,有利于保证立柱的整体外观协调性。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喇叭总成包括喇叭和喇叭罩,摄像头总成的安装结构与喇叭错开设置。
本实施例将摄像头总成的安装结构与喇叭错开设置,更有效地利用空腔内的空间。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立柱,立柱包括立柱本体、立柱壳体、摄像头总成、由立柱本体或立柱壳体形成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以及至少一部分由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围设形成的空腔。在本发明中,第一侧面比第二侧面更靠近车长方向的后方,且第一侧面面向车辆后方,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邻接设置,并且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的分界线为立柱本体或立柱壳体上离车辆的车宽方向的中心线最近或最远的点在立柱本体或立柱壳体上沿立柱本体或立柱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线。在设置摄像头总成时,可在第一侧面上设置可视部,摄像头总成的摄像头是面向可视部设置的。而由于本发明的第一侧面比第二侧面是更靠近车辆后方且面向车内用户的,因此摄像头总成的摄像头通过可视部就可以全面地监测车内用户的状态,比如更加全面地监测到驾驶员的疲劳状态,并且还能更好地保护驾驶员的视野不受影响。由于整个摄像头总成是设置在立柱的空腔内,有效利用了立柱的空间,并且提高了立柱的外观性和商品性。此外,本发明的第一侧面上设置凹部,凹部内设置有凸起部,凸起部上设置有平面部,平面部上设置有可视部,这样就可以使得可视部是位于凹部内的,而凹部的侧壁部沿着第一侧面的外缘向凸起部延伸,降低了可视部的存在感,降低了摄像头的突兀感。且可视部的形状是与摄像头总成上的摄像头形状是相匹配的,保证摄像头总成有足够大的视野可以采集车内用户的状态。并且本发明的平面部与水平面形成的夹角为锐角或直角,平面部又是朝向车内用户设置的,因此通过设置平面部的角度就可以调整摄像头总成的拍摄角度,摄像头总成就可以透过平面部上的可视部更为清楚地观察到车内用户的状态,避免出现拍摄盲区。再者,本发明的摄像头总成两侧设有固定部以及安装结构,在对摄像头总成进行设置时,是通过固定部将摄像头总成固定在柱壳体或立柱本体上,安装结构水平或立起设置在空腔内,不但能增强摄像头总成的稳定性,防止行驶过程中摄像头总成振动产生噪音,而且还有效利用立柱内的空间,减少占用空间,提高立柱的空间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用于车辆的立柱第一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用于车辆的立柱第二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用于车辆的立柱第三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用于车辆的立柱上用于形成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的立柱本体或者立柱壳体的外侧面的第一视角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用于车辆的立柱上用于形成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的立柱本体或者立柱壳体的外侧面的第二视角示意图。
图6为图4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用于车辆的立柱上用于形成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的立柱本体或者立柱壳体的内侧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用于车辆的立柱的摄像头总成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立柱本体 101 立柱壳体 102
空腔 103 摄像头总成 200
第一侧面 10 第二侧面 20
凸起部 110 平面部 120
凹部 130 侧壁部 140
可视部 150 第一固定部 211
第二固定部 212 安装结构 220
摄像头 230 线束 240
卡合部 250 喇叭总成 30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疲劳驾驶预警装置大多都设置在中控台面上,即疲劳驾驶预警装置中的摄像头是安装在驾驶员前方对驾驶员眼睛进行监测,这样就会容易遮挡驾驶员的视线,进而影响行车安全,且中控台上凸出的摄像头也会影响整体美观。虽然现有技术也有在车内的立柱上设置摄像头来监测车内用户的状态,但是在立柱上设置摄像头的方式中,摄像头如果没有合理地设置,容易遮挡车内用户的视线,影响驾驶员的驾驶,且影响了立柱的整体美观。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立柱,如图1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立柱包括立柱本体101、立柱壳体102、摄像头总成200、由立柱本体101或立柱壳体102形成的第一侧面10和第二侧面20,以及至少一部分由第一侧面10和第二侧面20围设形成的空腔103。第一侧面10比第二侧面20更靠近车长方向的后方,且第一侧面101面向车辆后方。第一侧面10与第二侧面20邻接设置,第一侧面10与第二侧面20的分界线为立柱本体101或立柱壳体102上离车辆的车宽方向的中心线最近或最远的点在立柱本体101或立柱壳体102上沿立柱本体101或立柱壳体10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线。第一侧面10上设置有可视部150,摄像头总成200设置在空腔103内,摄像头总成200的摄像头230面向可视部150设置,这样摄像头总成200就可以透过第一侧面10上的可视部150来监测到车内用户的状态,比如面部状态、眼睛的眨眼频次。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可视部150是设置在立柱本体101或者立柱壳体102上所形成的第一侧面10上,而第一侧面10又是面向车内用户的,因此无论立柱为车内的A柱还是B柱、C柱等立柱,设置在空腔103内的摄像头总成200均可以通过可视部150对车内用户的状态进行监测,并且也不会对车内用户的视线进行遮挡。比如,当立柱为A柱时,摄像头总成200就设置在A柱上的立柱本体101或者立柱壳体102上所形成的第一侧面10上,因此就可以对车内用户的状态进行监测,以便分析出车内用户的状态,并且不会遮挡车内用户的视线。并且,本实施例还可通过摄像头总成200监测驾驶员的面部状态,从而分析出驾驶员的疲劳程度,以便对驾驶员进行疲劳提醒,且也不会遮挡驾驶员的视线。而当立柱为B柱时,摄像头总成200就设置在B柱上的立柱本体101或者立柱壳体102上所形成的第一侧面10上,能更好地对靠近同侧立柱的车内用户的状态进行监测。若将可视部150设置在第二侧面20上,为了更好地监测车内用户的状态,则可能需要将摄像头230凸出设置,以使摄像头230可面向用户,这样就会在第二侧面20上有比较明显的凸出部分,进而遮挡或影响了车内用户的视线。
具体应用时,在本实施例中,立柱壳体102是设置在立柱本体101的外侧,会将内侧的立柱本体101包围。并且本实施例的立柱本体101与立柱壳体102可包括两部分,从车外方向至车内方向分别为靠近车外方向的立柱壳体102的侧面、靠近车外方向的立柱本体101的侧面、靠近车内方向的立柱本体101的侧面以及靠近车内方向的立柱壳体102的侧面,当立柱本体101与立柱壳体102进行适配时,可根据需求设置成不同的形式。图1中示出的是本实施例的立柱的第一种形式,如图1所示,靠近车内方向的立柱本体101的侧面与靠近车内方向的立柱壳体102的侧面围设形成空腔103,摄像头总成200就设置在空腔103内。此时,靠近车内方向的立柱壳体102的一侧上形成有第一侧面10和第二侧面20,第一侧面10和第二侧面20邻接设置,并且第一侧面10与第二侧面20之间的分界线是靠近车内方向的立柱壳体102的侧面上离车辆的车宽方向的中心线最近的点在靠近车内方向的立柱壳体102的侧面上沿靠近车内方向的立柱壳体102的侧面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线。此时第一侧面10是面向车辆后方的,即是面向同侧靠近立柱的车内用户的,第一侧面10比第二侧面20更靠近车长方向的后方。第一侧面10上设置有可视部150,摄像头总成200的摄像头230是朝向可视部150设置,这样摄像头总成200就可以透过可视部150监控车内用户的状态。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本实施例中立柱还可以设置成图2中形式,如图2所示,靠近车外方向的立柱本体101的侧面与靠近车内方向的立柱壳体102的侧面围设形成空腔103,摄像头总成200设置在空腔103内,靠近车内方向的立柱本体101的侧面与靠近车内方向的立柱壳体102的侧面大致贴合设置,且形状大致相同。此时,立柱壳体102靠近车内方向的一侧形成有第一侧面10和第二侧面20,而靠近车内方向的立柱本体101的侧面因为与靠近车内方向的立柱壳体102的侧面大致贴着,因此,靠近车内方向的立柱本体101的一侧也形成有第一侧面10和第二侧面20。第一侧面10和第二侧面20邻接设置,其分界线为靠近车内方向的立柱壳体102的侧面上离车辆的车宽方向的中心线最近的点在靠近车内方向的立柱壳体102的侧面上沿靠近车内方向的立柱壳体102的侧面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线,因此第一侧面10是面向车辆后方的,第一侧面10比第二侧面20更靠近车长方向的后方。立柱本体101的第一侧面10和立柱壳体102的第一侧面10上均设置有可视部150,立柱本体10的可视部150和立柱壳体102的可视部150相匹配设置,且摄像头总成200的摄像头230朝向可视部150设置,这样摄像头总成200可以透过可视部150监控车内用户的状态。当然,当本实例采用图2形式的立柱时,图2中靠近车内方向的立柱壳体102的侧面可省去,即只要在靠近车外方向的一侧设置立柱壳体102即可。此时,只要在靠近车内方向的立柱本体101的侧面上形成第一侧面10和第二侧面20,在第一侧面10上设置可视部150,摄像头总成200通过可视部150就可以监测车内用户的状态。
在另外一种实现方式中,本实施例中立柱还可以设置成图3中形式,图3中的形式与图1中的形式是镜像对称的。如图3所示,靠近车外方向的立柱壳体102的侧面与靠近车外方向的立柱本体101的侧面围设形成空腔103,摄像头总成200设置在空腔103内。在本实施例中,在靠近车内方向的立柱本体101的侧面的外侧可设置有形状大致相同的立柱壳体102的另一侧面(即为靠近车内方向的立柱壳体102的侧面),并且靠近车内方向的立柱壳体102的侧面与靠近车内方向的立柱本体101的侧面大致贴合设置。也可以如图3中所示,将靠近车内方向的立柱壳体102的侧面省略,靠近车外方向的立柱壳体102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侧面10和第二侧面20,第一侧面10和第二侧面20邻接设置。此时第一侧面10与第二侧面20之间的分界线为靠近车外方向的立柱壳体102的侧面上离车辆的车宽方向的中心线最远的点在靠近车外方向的立柱壳体102的侧面上沿靠近车外方向的立柱壳体102的侧面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线。值得说明的是,当立柱采用图3的形式,第一侧面10同样是面向车辆后方的,即是面向靠近同侧立柱的车内用户的,第一侧面10比第二侧面20更靠近车长方向的后方,第二侧面20是面向车外的,因此在第一侧面10上设置可视部150,设置在空腔103内的摄像头总成200是面向可视部150设置的,因此摄像头总成200可以通过可视部150以实现对车内用户的状态监测。
具体地,如图1-3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二侧面20的宽度尺寸比第一侧面10的宽度尺寸大。第一侧面10的宽度尺寸小,因此第一侧面10占整个立柱本体101或者立柱壳体102的尺寸小,本实施例将凸起部110设置在第一侧面10上,可以降低凸起部110的存在感。此外,因为第二侧面20的宽度尺寸比第一侧面10的宽度尺寸大,导致在立柱本体101或立柱壳体102内形成的空腔103截面呈沿车长方向延伸的长条形。此时,为了合理利用立柱的空间,将摄像头总成200完全设置在空腔103内,摄像头总成200的摄像头230则面向第一侧面10上的可视部150设置,摄像头总成200的整体结构沿着长条形的空腔103的长度方向延伸,从而使得摄像头总成200的整体结构可以完全设置在空腔103内,有效利用了立柱内的空间,并且提高了立柱的外观性和商品性。
在实际应用时,本实施例的立柱可设置为车辆内的A柱、B柱或者C柱等立柱。当立柱为车辆上的A柱,A柱上形成有第一侧面10和第二侧面20,第一侧面10面向驾驶员或面向副驾驶的用户,第二侧面20面向另一个A柱,通过在车辆上的A柱上的第一侧面10上设置可视部150,设置在A柱内的摄像头总成200通过可视部150,可以监测车内用户的状态,比如对驾驶员的面部状态进行监测,从而实现分析出驾驶员的疲劳程度,以便及时对驾驶员进行提醒。而车辆上的立柱在一定程度上是倾斜或者弯曲设置的,如果直接在第一侧面10上设置可视部150,摄像头总成200可能无法全面地监测到车内用户的状态。因此,为了使得摄像头总成200可以更为全面地监测到车内用户的状态,本实施例在第一侧面10上设置有凸起部110,凸起部110上设置有可视部150,可视部150是与摄像头总成200的摄像头230匹配的,具体地,如图4和图6中所示,图4和图6为本实施例用于形成第一侧面10与第二侧面20的立柱本体101或者立柱壳体102的结构示意图,也就是说,当立柱本体101上形成第一侧面10和第二侧面20,则立柱本体101可采用图4中的结构,当立柱壳体102上形成第一侧面10和第二侧面20,则立柱壳体102也可以采用图4中的结构。本实施例的凸起部110设置成与第一侧面10所在的平面之间呈一定的角度,并且凸起部110是突出于第一侧面10设置的,具体如图6中所示。凸起部110上设置可视部150,摄像头总成200的摄像头230面向可视部150设置,故摄像头总成200的全部结构或部分结构可设置在凸起部110内,而由于凸起部110是与第一侧面10之间呈一定角度且相对于第一侧面10突出设置的,这样就可以通过凸起部110,来调整摄像头总成200的拍摄角度,保证摄像头总成200有足够大的视野,便于观察车内用户的状态,如驾驶员的面部状态,从而更为准确地监测出驾驶员的疲劳程度。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6中所示,图6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本实施例中的凸起部110包括一平面部120,平面部120上设置可视部150,在具体设置时,摄像头总成200的摄像头230面向可视部150设置。为了保证摄像头总成200的最佳拍摄视角,本实施例中的平面部120是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成锐角或者直角的,具体的角度可根据需求进行设置。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平面部120是与第一侧面10之间呈一定的角度的,因此通过设置平面部120的角度就可以调整摄像头总成200的拍摄角度,并且,为了保证摄像头总成200可以观察到车内用户(比如驾驶员)的状态,平面部120朝向车内用户设置,摄像头总成200就可以透过平面部120上的可视部150更为清楚地观察到车内用户的状态,避免出现拍摄盲区。
具体地,如图5所示,凸起部110为第一侧面10上凸出的三棱柱结构,三棱柱结构包括平面部120和底部,底部与水平面平行,平面部120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可视部150设置在平面部120上,摄像头总成200的摄像头230面向可视部150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凸起部110是设置在第一侧面10上的,且凸起部110是相对于第一侧面10突出设置的,而凸起部110内设置有摄像头总成200的摄像头230,虽然摄像头总成200凸出设置有利于拍摄,但是如果凸起部110相对于第一侧面10过于突出,则会增加摄像头总成200被磕碰的风险。因此,为了降低凸起部110在第一侧面10上的突兀感,本实施例可在第一侧面10上设有凹部130,凸起部110设置在凹部130上,即凸起部110嵌入至凹部130内,这样凸起部110就不会过于明显,很好地保护了摄像头总成200,并且也保证了整个第一侧面10的美观性,提高了立柱的商品性。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6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凹部130设置有侧壁部140,侧壁部140沿着第一侧面10的外缘向凸起部110延伸,并且与凸起部110连接,这样就使得凸起部110是嵌入设置在第一侧面10上,并且与第一侧面10形成一个整体,保证了第一侧面10的美观性,而当将摄像头总成200设置在凸起部110内后,此时摄像头总成200是设置在空腔103内,进一步对摄像头总成200进行了保护。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本实施例中可视部150可设置为开孔,开孔的位置处为凸起部110的平面部120上无材料区域,当将摄像头总成200设置在凸起部110内后,摄像头总成200的摄像头230面向开孔设置,从而通过开孔监测到车内用户(如驾驶员)的状态。此外,为了保证摄像头总成200的摄像头230可以更为全面地监测到车内用户(如驾驶员)的状态,本实施例将开孔的形状与摄像头230的形状设置成大致相同的形状,比如,若摄像头总成200的摄像头230的形状为圆形,则可以将开孔的形状设置成圆形或椭圆形,只要保证开孔的形状不会造成拍摄盲区即可。此外,摄像头230的大小可以与开孔的大小相同,也可以不同,只要不影响摄像头230的拍摄视野即可。通过将开孔的形状与摄像头230的形状相匹配设置,就可以保证摄像头总成200有足够的视野可以观察车内用户(如驾驶员)的状态。在其他实施例中,本实施例的开孔除了设置无材料区域,还可以设置成透明区域,即摄像头总成200的摄像头230可通过透明区域来监测车内用户(如驾驶员)的状态。对于开孔设置的形式以及开孔设置的形状和大小,本实施例并不对此进行限定。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本实施例中的可视部150可设置在第一侧面10的下部,即上述实现方式中的凹部130以及设置在凹部130内的凸起部110也对应设置在第一侧面10的下部,这样可以降低可视部150的存在感。此外,由于立柱应用于车辆时本身就是在一定高度的,如果将可视部150设置在第一侧面10的上部,则可能无法拍摄到车内用户(如驾驶员)的全貌,造成拍摄盲区。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将可视部150设置在第一侧面10的下部,就使得整个摄像头总成200也设置在空腔103内部的下部,这样利用从下向上形成仰视角,有利于拍摄到车内用户(如驾驶员)的全貌,也有更多的空间调整可视部150的角度,进一步地,摄像头总成200可以更好地拍摄到驾驶员正面的状态,从而更为准确地监测出车内用户的状态,比如监测出驾驶员的疲劳程度。具体地,可视部150设置在第一侧面10靠近车窗框架底部形成的水平线的一端。
如图7和图8中所示,本实施例的摄像头总成200两侧设有固定部,固定部固定在立柱壳体102或立柱本体101上。具体地,摄像头总成200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固定部211和第二固定部212,第一固定部211固定在第二侧面20上,第二固定部212固定在第一侧面10上,能增强摄像头总成200的稳定性,防止行驶过程中摄像头总成200振动产生噪音,避免摄像头230振动引起对车内用户状态识别的影响。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8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摄像头总成200还包括摄像头230、安装结构220以及线束240,安装结构220用于将摄像头总成200安装在第一侧面10的内侧,安装状态如图8中所示。在具体安装时,本实施例可从车外向车内通过安装结构220将摄像头总成200固定在第一侧面10的内侧,并且安装结构220可水平或立起设置在空腔103内,可有效利用立柱内的空间,减少占用空间,提高立柱的空间利用率。具体地,因为立柱是倾斜设置的,故将摄像头总成200的安装结构220水平或立起设置在空腔103内,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腔103内的空间,而这样也能有足够的位置将安装结构220完全设置在空腔103内。进一步地,摄像头总成200安装时,还需将摄像头总成200与汽车的中控仪表盘的线束连接,即将摄像头总成200的线束240与中控仪表盘的线束连接在一起,这样当摄像头总成200获取到车内用户的状态后,就可传输到中控仪表盘进行分析,比如可以分析出驾驶员的疲劳程度,并基于分析出的疲劳程度进行驾驶预警。此外,为了增加摄像头总成200的线束240的稳定性,本实施例在线束240上设置有卡合部250,卡合部250可固定在立柱本体101或立柱壳体102上,这样就可以通过卡合部250将线束240稳定地固定在立柱本体101或立柱壳体102上。具体地,卡合部250将线束240固定在立柱本体101或立柱壳体102的底部。当然,在具体应用时,本实施例的摄像头总成200的安装结构220可设置为带有螺栓连接结构的底座,固定部可设置为带有螺纹孔结构的挂耳结构,这些都只是安装结构220或者固定部的一种实现方式,本实施例并不对此进行限定。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本实施例的第二侧面20上设置有喇叭总成300,具体地,第二侧面20上设有开孔,喇叭总成300安装在开孔上。具体设置时,第二侧面20上可设置一圆孔区域,圆孔区域上可设置有卡合结构,喇叭总成300通过卡合结构固定在第二侧面20上。并且,为了保证立柱的整体外观协调性,本实施例将喇叭总成300与可视部150在大致相同的高度上设置。本实施例的喇叭总成300包括喇叭和喇叭罩,在安装时,将喇叭与喇叭罩安装成喇叭总成300,然后将喇叭总成300安装至第二侧面20。此外,由于摄像头总成200和喇叭总成300都是设置在空腔103内,因此本实施例在设置时,将摄像头总成200的安装结构220与喇叭错开设置,从而更有效地利用空腔103内的有限空间。此外,喇叭总成300和摄像头总成200隔开一定距离设置,防止两者距离太近而产生噪音。
在具体应用时,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立柱,立柱为设置在车辆上的A柱。立柱包括立柱本体101以及立柱壳体102,立柱本体101设置在立柱壳体102的内部,立柱本体101包括靠近车外方向的侧面和靠近车内方向的另一侧面,立柱壳体102包括靠近车外方向的侧面和靠近车内方向的另一侧面。靠近车内方向的立柱本体101的侧面和靠近车内方向的立柱壳体102的侧面围设形成空腔103,空腔103内设置有摄像头总成200,摄像头总成200用于监测车内用户的状态。具体地,如图1-图3中所示,立柱本体101与立柱壳体102均是设置成弯折状的,立柱本体101与立柱壳体102均设置有两部分,靠近车内方向的立柱本体101的侧面与靠近车内方向的立柱壳体102的侧面围设形成空腔103,摄像头总成200设置在空腔103内。此时,靠近车内方向的立柱壳体102的侧面上形成有第一侧面10和第二侧面20,第一侧面10和第二侧面20邻接设置,并且第一侧面10与第二侧面20之间的分界线是靠近车内方向的立柱壳体102的侧面上离车辆的车宽方向的中心线最近的点在靠近车内方向的立柱壳体102的侧面上沿靠近车内方向的立柱壳体102的侧面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线。从图1中可以看出,第一侧面10比第二侧面20更靠近车长方向的后方,且第一侧面101面向车辆后方,使第一侧面10是面向同侧靠近立柱的车内用户的。在设置可视部150时,可将可视部150设置在第一侧面10上的,而摄像头230面向可视部150设置,则摄像头总成200可以通过可视部150监测车内用户的状态,而且可以保证摄像头总成200的拍摄视野。此外,立柱上还设置有喇叭总成300。喇叭总成300和摄像头总成200隔开一定距离设置,防止两者距离太近而产生噪音。
具体地,摄像头总成200包括固定部、安装结构220、摄像头230、线束240以及卡合部250。固定部设置在摄像头总成200的两侧,包括第一固定部211和第二固定部212,第一固定部211固定在第二侧面20上,第二固定部212固定在第一侧面10上,能增强摄像头总成200的稳定性,防止行驶过程中摄像头总成200振动产生噪音,避免摄像头230振动引起对车内用户状态识别的影响。如图8中所示,安装结构220与摄像头230之间通过线束240连接,安装结构220用于将摄像头总成200安装在第一侧面10的内侧,摄像头总成200的线束240与中控仪表盘的线束连接在一起,线束240上设置有卡合部250,卡合部250是固定在立柱本体101或者立柱壳体102上,这样就可以通过卡合部250将线束240稳定地固定在立柱本体101或者立柱壳体102上,安装状态如图5中所示。在具体安装时,本实施例可从车外向车内通过安装结构220将摄像头总成200固定在第一侧面10的内侧,并且安装结构220可水平或立起设置在空腔103内,可有效利用立柱内的空间,减少占用空间,提高立柱的空间利用率。如图4中所示,第二侧面20的宽度尺寸比第一侧面10的宽度尺寸大,第一侧面10的宽度尺寸小,因此第一侧面10占整个内板100的尺寸小,将凸起部110设置在第一侧面10上时,可以降低凸起部110的存在感。
具体地,第一侧面10的下部设有凹部130,凹部130内设置一凸起部110,凸起部110是用于设置摄像头总成200的。凹部130设置有侧壁部140,侧壁部140沿着第一侧面10的外缘向凸起部110延伸,并且与凸起部110连接,这样就使得凸起部110是嵌入设置在第一侧面10上,使得凸起部110就不会过于明显,降低凸起部110的存在感。此外,凸起部110包括一平面部120,平面部120上设置可视部150,当将摄像头总成200设置在凸起部110内后,此时摄像头总成200是设置在空腔103内,并且摄像头总成200的摄像头230面向可视部150设置。由于凹部130是设置在第一侧面10的下部,因此凸起部110就设置在第一侧面10的下部,减少凸起部110的存在感,进一步减少了通过凸起部110设置的摄像头总成200的存在感。此外,平面部120是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成锐角。并且,为了保证摄像头总成200可以观察到车内用户的状态,平面部120朝向车内用户设置,摄像头总成200就可以透过平面部120上的可视部150更为清楚地观察到车内用户的状态,避免出现拍摄盲区。
此外,可视部150为椭圆形的开孔,摄像头230的形状也为椭圆形,开孔的大小和摄像头的大小相同。开孔的位置处为凸起部110的平面部120上无材料区域,当将摄像头总成200设置在凸起部110内后,摄像头总成200的摄像头230面向开孔,从而通过开孔监测到车内用户的状态,保证了摄像头总成的拍摄视野。
喇叭总成300设置在第二侧面20上,具体设置时,第二侧面20上可设置一圆孔区域,圆孔区域上可设置有卡合结构,用于固定喇叭总成300。并且,将喇叭总成300与可视部150在同一高度上设置,具体地,将可视部150的中心和喇叭总成300的中心设置在大致相同的高度,这样可以保证立柱的整体外观协调性。如图5中所示,在立柱下部的大致相同的高度上设置有凸起部110和喇叭总成300,提升了立柱整体的简洁和美观,并且由于摄像头总成200和喇叭总成300都是设置在空腔103内,将摄像头总成200的安装结构220与喇叭错开设置,能更有效地利用空腔103内的空间。
本实施例的立柱在安装时,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喇叭总成300沿车外往车内的方向卡合在立柱的第二侧面20的圆形开孔上;
S2:将摄像头总成200沿车外往车内的方向安装在靠近车内方向的立柱壳体102的侧面上,摄像头总成200的摄像头230面向第一侧面10的可视部150,然后通过螺栓将固定部固定在靠近车内方向的立柱壳体102的侧面上;
S3:将靠近车外方向的立柱壳体102的侧面与靠近车内方向的立柱壳体102的侧面连接固定。
综上,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车辆的立柱,包括:立柱本体、立柱壳体、摄像头总成、由立柱本体或立柱壳体形成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以及至少一部分由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围设形成的空腔,第一侧面比第二侧面更靠近车长方向的后方,且第一侧面面向车辆后方,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邻接设置,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的分界线为立柱本体或立柱壳体上离车辆的车宽方向的中心线最近或最远的点在立柱本体或立柱壳体上沿立柱本体或立柱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线,并且第一侧面上设有可视部,摄像头总成设置在空腔内,摄像头总成的摄像头面向可视部设置。本发明通过在第一侧面上设置可视部,并且摄像头总成的摄像头面向可视部设置,既可以全面地监测车内用户的状态,又能更好地保护车内用户的视野不受影响。此外,由于整个摄像头总成是设置在立柱的空腔内,有效利用了立柱内的空间,提高了立柱的外观性与商品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1)

1.一种用于车辆的立柱,其特征在于,包括:
立柱本体、
立柱壳体、
摄像头总成、
由所述立柱本体或所述立柱壳体形成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以及
至少一部分由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围设形成的空腔,
所述第一侧面比所述第二侧面更靠近车长方向的后方,且所述第一侧面面向车辆后方,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邻接设置,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的分界线为所述立柱本体或所述立柱壳体上离车辆的车宽方向的中心线最近或最远的点在所述立柱本体或所述立柱壳体上沿所述立柱本体或所述立柱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线,
所述第一侧面上设有可视部,所述摄像头总成设置在所述空腔内,所述摄像头总成的摄像头面向所述可视部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上设有凸起部,所述可视部设置在所述凸起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上设有平面部,所述可视部设置在所述平面部上,所述平面部与水平面形成的夹角为锐角或直角。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上设有凹部,所述凸起部设置在所述凹部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上设有侧壁部,所述侧壁部沿着所述第一侧面的外缘向所述凸起部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视部为开孔,所述开孔的形状与所述摄像头总成的所述摄像头的形状相匹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总成两侧设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固定在所述立柱壳体或所述立柱本体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总成包括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水平或立起设置在所述空腔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视部设置在第一侧面的下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面上设有喇叭总成,所述可视部与所述喇叭总成设置在同一高度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喇叭总成包括喇叭和喇叭罩,所述摄像头总成的安装结构与所述喇叭错开设置。
CN202110230074.4A 2021-03-02 2021-03-02 一种用于车辆的立柱 Active CN1149876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30074.4A CN114987623B (zh) 2021-03-02 2021-03-02 一种用于车辆的立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30074.4A CN114987623B (zh) 2021-03-02 2021-03-02 一种用于车辆的立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87623A true CN114987623A (zh) 2022-09-02
CN114987623B CN114987623B (zh) 2023-04-21

Family

ID=830181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30074.4A Active CN114987623B (zh) 2021-03-02 2021-03-02 一种用于车辆的立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87623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06362A (ja) * 2008-05-27 2010-01-14 Tokai Rika Co Ltd 乗員撮像装置及び居眠り防止装置
JP2014080096A (ja) * 2012-10-16 2014-05-08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CN109961611A (zh) * 2019-03-14 2019-07-02 钧捷智能(深圳)有限公司 基于疲劳驾驶预警***的远程救援指挥***及其使用方法
CN209795365U (zh) * 2019-01-25 2019-12-17 合肥思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安装于车辆a柱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摄像头
CN211044486U (zh) * 2019-12-31 2020-07-17 钧捷智能(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安装的车载疲劳驾驶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06362A (ja) * 2008-05-27 2010-01-14 Tokai Rika Co Ltd 乗員撮像装置及び居眠り防止装置
JP2014080096A (ja) * 2012-10-16 2014-05-08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CN209795365U (zh) * 2019-01-25 2019-12-17 合肥思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安装于车辆a柱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摄像头
CN109961611A (zh) * 2019-03-14 2019-07-02 钧捷智能(深圳)有限公司 基于疲劳驾驶预警***的远程救援指挥***及其使用方法
CN211044486U (zh) * 2019-12-31 2020-07-17 钧捷智能(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安装的车载疲劳驾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87623B (zh) 2023-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96356B2 (en) Sensor installation structure
US20040085196A1 (en) Blind spot warning system for an automotive vehicle
US10286921B2 (en) Drowsiness prevention system for vehicle
US11831971B2 (en) Onboard camera
US20090033120A1 (en) Parcel shelf structure in rear area of vehicle body
CN112849158B (zh) 图像显示方法、车载显示***以及汽车
US7126485B2 (en) Sleep prevention device while driving
US6220716B1 (en) Post attached type fender mirror for automotive vehicle
CN108877120A (zh) 车载安全驾驶终端以及安全驾驶***
CN114987623B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立柱
JP5650170B2 (ja) キャブオーバー型車両
CN106379243A (zh) 可显示电子图像的后视镜***及具有该后视镜***的汽车
JP2005112052A (ja) 車室内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インナーミラー
JP5352772B2 (ja) ルームミラー装置
WO2022033336A1 (zh) 车辆
JP2005014673A (ja) 車両用撮像装置及び車載システム
JP2012183925A (ja) 車載カメラ
JP4655820B2 (ja) 車両のミラー構造
JP4200966B2 (ja) 車載アンテナ
EP1038700B1 (en) Bumper beam towing eye bracket
KR102457262B1 (ko) 운전자의 관심 정보 제공 장치
CN217496265U (zh) 一种集成人脸识别的立柱内饰板
CN112532915A (zh) 车外监视装置
CN211106974U (zh) 一种悬浮式一体屏组件
KR102448011B1 (ko) 차량용 운전자 감지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