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15910A - 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15910A
CN114915910A CN202110184896.3A CN202110184896A CN114915910A CN 114915910 A CN114915910 A CN 114915910A CN 202110184896 A CN202110184896 A CN 202110184896A CN 114915910 A CN114915910 A CN 1149159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quipment
data
data transmission
distance
detection ti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8489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志凯
张大鹏
陈弋凌
刘伟
俞泉
范保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18489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15910A/zh
Publication of CN1149159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159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1Services related to particular areas, e.g. point of interest [POI] services, venue services or geofen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申请适用于终端领域,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本申请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第一设备通过距离传感器检测周围待识别物体的实测距离,当第一设备检测到实测距离为第一距离时,第一设备可以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请求。当第二设备执行了目标触发操作时,第一设备可以接收到第二设备返回第一响应信息。此时,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可以响应于第一响应信息进行数据传输。通过上述方法,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无需设置NFC芯片也可以快速触发数据传输功能,具有较强的易用性和实用性。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终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种类繁多的电子产品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在一些场景中,用户可能拥有多个电子设备,需要在多个电子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当前已经出现了较为成熟的数据传输技术,但是,用户在启动电子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功能时,往往需要在电子设备上执行较多的步骤,操作繁琐,用户体验较差。
为此,有厂商提出了在电子设备上设置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芯片,通过NFC功能实现“一碰传”的功能,简化数据传输的步骤。
但是,当前的“一碰传”方案要求传输数据的电子设备和接收数据的电子设备均设置有NFC芯片,否则无法应用“一碰传”功能,无法方便地进行数据传输。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解决了现有的“一碰传”方案应用场景受限的问题,可以方便地进行数据传输。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一设备,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通过距离传感器检测待识别物体的实测距离;
当所述实测距离为第一距离时,所述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请求,其中,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建立了无线连接;
当所述第二设备执行了目标触发操作时,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返回的第一响应信息;以及,
响应于所述第一响应信息,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第一设备上可以设置距离传感器,该距离传感器可以检测第一设备周围待识别物体的实测距离。当用户希望将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时,用户可以移动第二设备,使第二设备接近第一设备。此时,第一设备检测到有待识别物体的实测距离为第一距离,且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建立有无线连接,则第一设备可以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请求,通过第一请求确认上述待识别物体是否为第二设备。
当第二设备执行了目标触发操作时,第二设备可以发送第一响应信息至第一设备。当第一设备接收到第一响应信息时,第一设备可以通过第一响应信息确认上述待识别物体为第二设备,需要进行数据传输。因此,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可以响应于第一响应信息进行数据传输。
通过上述方法,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无需设置NFC芯片也可以快速触发数据传输功能,降低了对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硬件要求。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距离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当第一设备设置有检测范围时,第一距离可以小于或检测范围的上边界值。
例如,假设检测范围可以设置为0cm-10cm,检测范围的上边界值为10cm。此时,第一距离可以设置为10cm,或者,第一距离也可以设置为小于10cm的数值。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数据传输指令;
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返回的待传输数据,或者,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待传输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时,第一设备可以向第二设备发送数据传输指令,以此通知第二设备进行传输。
然后,第二设备可以发送待传输数据给第一设备,第一设备接收第二设备返回的待传输数据。或者,第一设备也可以主动向第二设备发送待传输数据。本申请实施例对数据传输的发起方不予限制。
并且,上述待传输数据可以为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正在显示、使用或处理的文件;或者,上述待传输数据可以为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传递的投屏数据;或者,上述待传输数据也可以是资源链接;或者,上述待传输数据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数据。本申请实施例对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不予限制。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当所述第二设备未执行目标触发操作时,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返回的第二响应信息,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不进行数据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第二设备未执行目标触发操作,则表示上述待识别物体不是第二设备,用户没有数据传输的需求。
此时,第二设备可以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二响应信息,第二响应信息指示不进行数据传输。第一设备接收第二响应信息,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不进行数据传输。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响应信息用于指示进行数据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响应信息用于指示进行数据传输,第一设备接收到第一响应信息之后,触发数据传输功能,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响应信息包括所述第二设备的运动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响应信息中可以包括第二设备的运动数据。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响应于所述第一响应信息,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响应信息确定所述第二设备的运动状态;
当所述运动状态指示所述第二设备执行了所述目标触发操作时,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数据传输指令。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设备接收到第一响应信息之后,可以从第一响应信息中获取第二设备的运动数据,根据第二设备的运动数据确定第二设备的运动状态。
然后,第一设备可以根据第二设备的运动状态判断第二设备是否执行了目标触发操作。
当第二设备的运动状态指示第二设备执行了目标触发操作时,第一设备可以确定上述待识别物体为第二设备,用户有数据传输的需求。
此时,第一设备可以响应于第一响应信息,向第二设备发送数据传输指令。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运动数据为所述第二设备的陀螺仪检测到的X轴角速度、Y轴角速度和Z轴角速度;和/或,所述运动数据为所述第二设备的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加速度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二设备设置有陀螺仪时,上述运动数据可以是第二设备的陀螺仪检测到的X轴角速度、Y轴角速度和Z轴角速度。当第二设备设置有加速度传感器时,上述运动数据也可以是第二设备的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加速度数据。当第二设备设置有其他类型的运动传感器时,运动数据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数据。本申请实施例对运动数据的数据类型不予限制。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触发操作包括所述第二设备在检测时刻或检测时间段运动;
所述检测时刻为所述距离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实测距离为第一距离的时刻;
所述检测时间段为所述检测时刻之前的第一检测时长,或者,所述检测时间段为所述检测时刻之后的第二检测时长,或者,所述检测时间段为所述检测时刻之前的第一检测时长和所述检测时刻之后的第二检测时长。
需要说明的是,目标触发操作的具体内容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触发操作可以为第二设备在检测时刻运动,检测时刻为第一设备检测到实测距离为第一距离的时刻。
当第一距离为检测范围的上边界值时,检测时刻可以理解为待检测物体进入检测范围的时刻(即以下描述的第一时刻)。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目标触发操作可以为第二设备在检测时间段运动。
检测时间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具体的,检测时间段可以设置为检测时刻之前的第一检测时长。或者,检测时间段可以设置为检测时刻之后的第二检测时长。或者,检测时间段可以为检测时刻之前的第一检测时长和检测时刻之后的第二检测时长。
第一检测时长和第二检测时长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例如,第一检测时长和第二检测时长可以设置为0.1秒、0.2秒、0.5秒、1秒等。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检测时长和第二检测时长的具体设置方式不予限制。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目标触发操作也可以是其他操作内容,本申请实施例对目标触发操作的具体形式不予限制。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运动的幅度大于第一幅值。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运动可以理解为第二设备的运动幅度大于第一幅值,第二设备处于移动状态。第二设备的运动幅度可以用运动数据的大小进行表示。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距离传感器为包括毫米波雷达、超声波传感器、激光传感器、红外传感器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设备上的距离传感器可以由单一的传感器组成,或者,也可以由多个传感器组成。
当距离传感器由多个传感器组成时,多个传感器可以是相同类型的传感器,或者,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本申请实施例对距离传感器的组成方式不予限制。
并且,上述距离传感器可以包括毫米波雷达、超声波传感器、激光传感器、红外传感器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设备通过蓝牙连接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请求。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请求的数据量较小,第一设备可以通过蓝牙连接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请求。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通过Wi-Fi连接进行数据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数据传输时,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需要交互的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较大,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可以通过Wi-Fi连接进行数据传输,提高数据传输的传输速度和传输稳定性。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二设备,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请求,其中,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建立了无线连接,所述第一设备通过距离传感器检测待识别物体的实测距离,当所述实测距离为第一距离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所述第一请求;
响应于所述第一请求,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一响应信息,其中,当所述第二设备执行了目标触发操作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第一响应信息;以及,
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第一设备上可以设置距离传感器,该距离传感器可以检测第一设备周围待识别物体的实测距离。
当用户希望将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时,用户可以移动第二设备,使第二设备接近第一设备。
此时,第一设备检测到有待识别物体的实测距离为第一距离,且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建立有无线连接,则第一设备可以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请求,通过第一请求确认上述待识别物体是否为第二设备。
当第二设备执行了目标触发操作时,第二设备可以发送第一响应信息至第一设备。
当第一设备接收到第一响应信息时,第一设备可以通过第一响应信息确认上述待识别物体为第二设备,需要进行数据传输。
因此,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可以响应于第一响应信息进行数据传输。
通过上述方法,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无需设置NFC芯片也可以快速触发数据传输功能,降低了对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硬件要求。
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数据传输指令;
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待传输数据,或者,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待传输数据。
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当所述第二设备未执行目标触发操作时,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二响应信息,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不进行数据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二设备未执行目标触发操作时,第二设备可以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二响应信息,第二响应信息用于指示不进行数据传输。
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响应信息用于指示进行数据传输。
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响应信息包括所述第二设备的运动数据。
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一响应信息,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第二设备的运动状态,确定所述第一响应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设备可以根据运动状态确定第二设备是否执行了目标触发操作。
当第二设备根据运动状态确定了第二设备执行了目标触发操作时,第二设备确定应该返回给第一设备的响应信息为第一响应信息。
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运动数据为所述第二设备的陀螺仪检测到的X轴角速度、Y轴角速度和Z轴角速度;和/或,所述运动数据为所述第二设备的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加速度数据。
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触发操作包括所述第二设备在检测时刻或检测时间段运动;
所述检测时刻为所述距离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实测距离为第一距离的时刻;
所述检测时间段为所述检测时刻之前的第一检测时长,或者,所述检测时间段为所述检测时刻之后的第二检测时长,或者,所述检测时间段为所述检测时刻之前的第一检测时长和所述检测时刻之后的第二检测时长。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第一设备通过距离传感器检测待识别物体的实测距离;
当所述实测距离为第一距离时,所述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请求,其中,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建立了无线连接;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一请求,当所述第二设备执行了目标触发操作时,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一响应信息;以及,
响应于所述第一响应信息,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第一设备上可以设置距离传感器,该距离传感器可以检测第一设备周围待识别物体的实测距离。
当用户希望将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时,用户可以移动第二设备,使第二设备接近第一设备。
此时,第一设备检测到有待识别物体的实测距离为第一距离,且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建立有无线连接,则第一设备可以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请求,通过第一请求确认上述待识别物体是否为第二设备。
当第二设备执行了目标触发操作时,第二设备可以发送第一响应信息至第一设备。
当第一设备接收到第一响应信息时,第一设备可以通过第一响应信息确认上述待识别物体为第二设备,需要进行数据传输。
因此,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可以响应于第一响应信息进行数据传输。
通过上述方法,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无需设置NFC芯片也可以快速触发数据传输功能,降低了对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硬件要求。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设备,包括:
距离检测模块,用于通过距离传感器检测待识别物体的实测距离;
请求发送模块,用于当所述实测距离为第一距离时,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请求,其中,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建立了无线连接;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二设备执行了目标触发操作时,接收所述第二设备返回的第一响应信息;
第一传输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第一响应信息,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在第四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传输模块,包括:
指令发送子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数据传输指令;
第一收发子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二设备返回的待传输数据,或者,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待传输数据。
在第四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二设备未执行目标触发操作时,接收所述第二设备返回的第二响应信息,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不进行数据传输。
在第四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响应信息用于指示进行数据传输。
在第四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响应信息包括所述第二设备的运动数据。
在第四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传输模块,包括:
第一状态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响应信息确定所述第二设备的运动状态;
第一指令子模块,用于当所述运动状态指示所述第二设备执行了所述目标触发操作时,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数据传输指令。
在第四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运动数据为所述第二设备的陀螺仪检测到的X轴角速度、Y轴角速度和Z轴角速度;和/或,所述运动数据为所述第二设备的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加速度数据。
在第四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触发操作包括所述第二设备在检测时刻或检测时间段运动;
所述检测时刻为所述距离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实测距离为第一距离的时刻;
所述检测时间段为所述检测时刻之前的第一检测时长,或者,所述第一时间段为所述检测时刻之后的第二检测时长,或者,所述第一时间段为所述检测时刻之前的第一检测时长和所述检测时刻之后的第二检测时长。
在第四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运动的幅度大于第一幅值。
在第四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距离传感器为包括毫米波雷达、超声波传感器、激光传感器、红外传感器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在第四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请求发送模块,具体用于通过蓝牙连接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请求。
在第四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传输模块,具体用于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通过Wi-Fi连接进行数据传输。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二设备,包括:
请求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请求,其中,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建立了无线连接,所述第一设备通过距离传感器检测待识别物体的实测距离,当所述实测距离为第一距离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所述第一请求;
第一响应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第一请求,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一响应信息,其中,当所述第二设备执行了目标触发操作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第一响应信息;
第二传输模块,用于与所述第一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在第五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传输模块,包括:
指令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数据传输指令;
第二收发子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待传输数据,或者,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待传输数据。
在第五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第二响应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二设备未执行目标触发操作时,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二响应信息,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不进行数据传输。
在第五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响应信息用于指示进行数据传输。
在第五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响应信息包括所述第二设备的运动数据。
在第五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响应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设备的运动状态,确定所述第一响应信息。
在第五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运动数据为所述第二设备的陀螺仪检测到的X轴角速度、Y轴角速度和Z轴角速度;和/或,所述运动数据为所述第二设备的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加速度数据。
在第五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触发操作包括所述第二设备在检测时刻或检测时间段运动;
所述检测时刻为所述距离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实测距离为第一距离的时刻;
所述检测时间段为所述检测时刻之前的第一检测时长,或者,所述第一时间段为所述检测时刻之后的第二检测时长,或者,所述第一时间段为所述检测时刻之前的第一检测时长和所述检测时刻之后的第二检测时长。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包括:上述第一设备和上述第二设备。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电子设备实现上述方法。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电子设备实现上述方法。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可以为单个芯片,或者多个芯片组成的芯片模组,所述芯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上述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距离传感器的驱动初始化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交互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距离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距离传感器的设置位置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场景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场景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的软件架构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运动数据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运动数据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场景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场景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场景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场景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场景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场景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场景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场景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场景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场景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申请的描述。
应当理解,当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还应当理解,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如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术语“如果”可以依据上下文被解释为“当...时”或“一旦”或“响应于确定”或“响应于检测到”。类似地,短语“如果确定”或“如果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可以依据上下文被解释为意指“一旦确定”或“响应于确定”或“一旦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或“响应于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
另外,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随着科技的发展,种类繁多电子产品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在一些场景中,用户可能拥有多个电子设备,需要在多个电子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比如,用户可能拥有手机和笔记本电脑,需要将数据从手机传递至笔记本电脑。
为此,当前已经出现了较为成熟的数据传输技术,但是,用户在启动电子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功能时,往往需要执行较为繁琐的操作步骤。比如,用户将手机上的图片传递至笔记本电脑时,可能需要先在手机上执行“选中图片”、“点击分享”、“选择分享方式”、“选择接收设备”等步骤,然后才能将图片传输至笔记本电脑。
因此,为了提高用户的体验,有厂商提出了“一碰传”的方案,在电子设备上设置NFC芯片,通过近距离接触或碰撞触发数据传输,极大地减少了启动数据传输功能的步骤。例如,手机和笔记本上均设有NFC芯片,只需将手机与笔记本碰一碰,将手机的NFC芯片靠近笔记本的NFC芯片,手机与笔记本之间即可建立连接,并传输数据。
但是,基于NFC芯片的“一碰传”方案要求传输数据的电子设备和接收数据的电子设备均设置有NFC芯片,否则无法应用“一碰传”功能。比如,假设手机和笔记本想通过“一碰传”功能进行数据传输,则手机和笔记本均需设置NFC芯片,否则无法应用“一碰传”功能。
而出于成本考虑,目前许多电子设备未设置NFC芯片,这极大地限制了“一碰传”功能的应用场景,不利于“一碰传”功能的推广与应用。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电子设备可以使用本申请实施例提高的数据传输方法快速触发数据传输功能,无需具备NFC芯片,具有较强的易用性和实用性。
首先,以图1所示的数据传输***为例,该数据传输***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适用的一种***。
如图1所示,该数据传输***包括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200,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200通过无线连接进行数据交互。
在上述“一碰传”方案中,需要在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200上分别设置NFC芯片。当用户想要在第二设备200和第一设备100之间传输数据时,用户可以移动第二设备200,使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200的距离在NFC芯片的传输距离内(通常为0cm-4cm),通过第一设备100的NFC芯片和第二设备200的NFC相互感应以触发数据传输功能,将第二设备200的数据传输至第一设备100,或将第一设备100的数据传输至第二设备200。
但是,在上述方案中,需要在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200上分别设置NFC芯片。NFC芯片的造价较高,当前许多电子设备未设置NFC芯片。也即是说,当前许多电子设备无法应用上述“一碰传”方案,限制了“一碰传”功能的应用场景,不利于“一碰传”功能的推广与应用。
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一设备100上设置距离传感器,该距离传感器可以检测其他物体与第一设备100的距离,从而可以判断是否有物体靠近第一设备100。
第二设备200设置有运动传感器,该运动传感器可以检测第二设备200的运动数据,从而可以判断第二设备200的运动状态。
当用户想要将第二设备200上的数据传输至第一设备100时,或当用户想要将第一设备100上的数据传输至第二设备200时,用户可以移动第二设备200,使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200的距离在距离传感器的检测范围内。
由于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200建立有通信连接,例如无线连接,因此,当第一设备100在检测范围内检测到待识别物体时,第一设备100可以通过第一无线连接向第二设备200发送运动数据请求(即上述第一请求),并接收第二设备200返回的响应信息。
当第二设备200返回第一响应信息时,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200启动数据传输功能,第一设备100通过第二无线连接接收第二设备200传输的数据,或者,第二设备200通过第二无线连接接收第一设备100传输的数据。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无线连接和第二无线连接可以是相同类型的无线连接,或者,第一无线连接和第二无线连接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无线连接。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无线连接和第二无线连接可以均为蓝牙连接;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无线连接可以为蓝牙连接,第二无线连接可以为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 area networks,WLAN)(如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连接。
第二设备200和第一设备100之间传输的数据可以是第一设备100或第二设备200正在显示、使用或处理的文件;或者,上述数据也可以是第一设备100或第二设备200传递的投屏数据;或者,上述数据也可以是资源链接;或者,上述数据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数据。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200传递的数据的类型不予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传输***中,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200通过第一设备100上的距离传感器唤醒设备认证与数据传输功能,使得第一设备100或第二设备200检测或判断是否进行数据传输。通过上述***,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200无需设置NFC芯片也可以快速触发数据传输,降低了对第二设备200的硬件要求,并降低了设备的成本。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中,第一设备100在初次使用距离传感器或距离传感器的软件驱动更新时,第一设备100可以对距离传感器的软件驱动进行初始化。
第一设备100对距离传感器的软件驱动进行初始化的方法可以根据实际场景进行设置。例如,请参阅图2,图2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距离传感器的驱动初始化方法,该驱动初始化方法包括:
1.1、距离传感器驱动读取并解析第一处理器(即第一设备100的处理器)传递的初始化命令;
1.2、距离传感器驱动配置距离传感器上各个引脚的功能,例如,上述功能可以包括输入、输出、中断、复用等功能中的一种或多种;
1.3、距离传感器驱动进行中断注册;
1.4、距离传感器驱动为距离传感器配置数据;
1.5、距离传感器驱动通过数据接口对距离传感器进行探测,以指示距离传感器读取第一处理器的数据。
在距离传感器的软件驱动初始化之后,第一设备100可以调用距离传感器检测周围的物体的距离。
距离传感器在工作状态下,通过发射天线向周围发射测距信号,并通过接收天线接收回波信号。上述回波信号是距离传感器采集到的传感器数据。在接收到回波信号之后,距离传感器可以将回波信号存储至距离传感器的先入先出(First in first out,FIFO)缓存区。
第一处理器可以与距离传感器进行数据交互,以获取距离传感器采集到的传感器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处理器和距离传感器进行数据交互时,第一处理器可以通过图3所示的数据交互方法获取距离传感器采集到的传感器数据:
2.1、第一处理器的硬件抽象层下发数据获取命令;
2.2、若第一处理器的数据缓冲区无传感器数据,则第一处理器的数据获取线程进入等待队列;
2.3、当距离传感器的FIFO缓存区到达预设触发值时,触发中断;
2.4、第一处理器从距离传感器读取传感器数据进入第一处理器的数据缓冲区,唤醒数据获取线程;
2.5、数据获取线程变为运行态,读取数据缓冲区中的传感器数据,将传感器数据传递至硬件抽象层以及应用层等***层级进行处理。
第一处理器在获取到传感器数据之后,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得到周围各个物体与第一设备100的距离。
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200可以是相同类型的电子设备,或者,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200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电子设备。
上述电子设备可以是一体机、平板电脑、车载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等类型的电子设备,或者,上述电子设备也可以是其他未列举的类型的电子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电子设备的具体类型不予限制。
请参阅图4,图4示意性地提供了第一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
第一设备100可以包括:第一处理器110、无线通信模块120和距离传感器130。
第一处理器1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第一处理器110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processing 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存储器,视频编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和/或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等。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
其中,控制器可以是第一设备100的神经中枢和指挥中心。控制器可以根据指令操作码和时序信号,产生操作控制信号,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控制。
第一处理器110中还可以设置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处理器110中的存储器为高速缓冲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保存第一处理器110刚用过或循环使用的指令或数据。如果第一处理器110需要再次使用该指令或数据,可从所述存储器中直接调用。避免了重复存取,减少了第一处理器110的等待时间,因而提高了***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处理器1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口。接口可以包括集成电路(inter-integrated circuit,I2C)接口,集成电路内置音频(inter-integratedcircuit sound,I2S)接口,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PCM)接口,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UART)接口,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MIPI),通用输入输出(general-purposeinput/output,GPIO)接口,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接口,和/或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示意的各模块间的接口连接关系,只是示意性说明,并不构成对第一设备100的结构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100也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中不同的接口连接方式,或多种接口连接方式的组合。
无线通信模块120可以提供应用在第一设备100上的包括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 area networks,WLAN)(如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网络),蓝牙(bluetooth,BT),全球导航卫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FM),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红外技术(infrared,IR)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在一些实施例中,无线通信模块120还可以提供应用在第一设备100上的包括2G/3G/4G/5G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无线通信模块120可以是集成至少一个通信处理模块的一个或多个器件。无线通信模块120经由天线接收电磁波,将电磁波信号调频以及滤波处理,将处理后的信号发送到第一处理器110。无线通信模块120还可以从第一处理器110接收待发送的信号,对其进行调频,放大,经天线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
距离传感器130可以测量其他物体与第一设备100的距离。距离传感器130可以包括毫米波雷达、红外测距传感器、超声波测距传感器等距离传感器中一种或多种。如图5所示,距离传感器130通常可以包括芯片主体1301、电源模块1302、晶振模块1303、发射天线1304和接收天线1305等结构。
上述电源模块1302可用于为距离传感器130中的各个模块供电,电源模块1302可以包括电源接口等。上述晶振模块1303可用于为距离传感器130提供时钟信号。距离传感器130可以基于时钟信号,按照预先设置的测距周期(例如,每隔10ms)通过发射天线1304发射测距信号,通过接收天线1305接收回波信号,然后将回波信号传递至第一处理器110进行处理,以检测其他物体与第一设备100的距离。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第一设备100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1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请参阅图6,图6示意性地给出了第二设备200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6所示,第二设备200可以包括第二处理器210,外部存储器接口220,内部存储器221,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230,充电管理模块240,电源管理模块241,电池242,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250,无线通信模块260,音频模块270,扬声器270A,受话器270B,麦克风270C,耳机接口270D,传感器模块280,按键290,马达291,指示器292,摄像头293,显示屏294,以及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接口295等。其中传感器模块280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280A,运动传感器280B,气压传感器280C,磁传感器280D,骨传导传感器280E,测距传感器280F,接近光传感器280G,指纹传感器280H,温度传感器280J,触摸传感器280K,环境光传感器280L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第二设备200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2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第二处理器2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第二处理器210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processing 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视频编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和/或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等。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
控制器可以根据指令操作码和时序信号,产生操作控制信号,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控制。
USB接口230是符合USB标准规范的接口,具体可以是Mini USB接口,Micro USB接口,USB Type C接口等。USB接口230可以用于连接充电器为第二设备200充电,也可以用于第二设备200与***设备之间传输数据。也可以用于连接耳机,通过耳机播放音频。该接口还可以用于连接其他电子设备,例如AR设备等。
充电管理模块240用于从充电器接收充电输入。其中,充电器可以是无线充电器,也可以是有线充电器。
电源管理模块241用于连接电池242,充电管理模块240与第二处理器210。电源管理模块241接收电池242和/或充电管理模块240的输入,为第二处理器210,内部存储器221,显示屏294,摄像头293,和无线通信模块260等供电。
第二设备200的无线通信功能可以通过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250,无线通信模块260,调制解调处理器以及基带处理器等实现。
天线1和天线2用于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信号。第二设备200中的每个天线可用于覆盖单个或多个通信频带。不同的天线还可以复用,以提高天线的利用率。例如:可以将天线1复用为无线局域网的分集天线。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天线可以和调谐开关结合使用。
移动通信模块250可以提供应用在第二设备200上的包括2G/3G/4G/5G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移动通信模块25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滤波器,开关,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ier,LNA)等。移动通信模块250可以由天线1接收电磁波,并对接收的电磁波进行滤波,放大等处理,传送至调制解调处理器进行解调。移动通信模块250还可以对经调制解调处理器调制后的信号放大,经天线1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通信模块250的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被设置于第二处理器210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通信模块250的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与第二处理器210的至少部分模块被设置在同一个器件中。
无线通信模块260可以提供应用在第二设备200上的包括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 area networks,WLAN)(如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网络),蓝牙(bluetooth,BT),全球导航卫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FM),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红外技术(infrared,IR)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无线通信模块260可以是集成至少一个通信处理模块的一个或多个器件。无线通信模块260经由天线2接收电磁波,将电磁波信号调频以及滤波处理,将处理后的信号发送到第二处理器210。无线通信模块260还可以从第二处理器210接收待发送的信号,对其进行调频,放大,经天线2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200的天线1和移动通信模块250耦合,天线2和无线通信模块260耦合,使得第二设备200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以及其他设备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包括全球移动通讯***(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码分多址接入(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WCDMA),时分码分多址(time-division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SCDMA),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BT,GNSS,WLAN,NFC,FM,和/或IR技术等。所述GNSS可以包括全球卫星定位***(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全球导航卫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LONASS),北斗卫星导航***(beidou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准天顶卫星***(quasi-zenith satellitesystem,QZSS)和/或星基增强***(satellite based augmentation systems,SBAS)。
第二设备200通过GPU,显示屏2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显示功能。GPU为图像处理的微处理器,连接显示屏294和应用处理器。GPU用于执行数学和几何计算,用于图形渲染。第二处理器2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GPU,其执行程序指令以生成或改变显示信息。
显示屏294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等。摄像头293用于捕获静态图像或视频。
外部存储器接口220可以用于连接外部存储卡,例如Micro SD卡,实现扩展第二设备200的存储能力。
内部存储器221可以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包括指令。
第二设备200可以通过音频模块270,扬声器270A,受话器270B,麦克风270C,耳机接口270D,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音频功能。例如音乐播放,录音等。
其中,音频模块270用于将数字音频信息转换成模拟音频信号输出,也用于将模拟音频输入转换为数字音频信号。扬声器270A,也称“喇叭”,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受话器270B,也称“听筒”,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麦克风270C,也称“话筒”,“传声器”,用于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耳机接口270D用于连接有线耳机。压力传感器280A用于感受压力信号,可以将压力信号转换成电信号。
运动传感器280B可以用于确定第二设备200的运动姿态。运动传感器可以包括陀螺仪、加速度传感器等类型的运动传感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200可以通过陀螺仪传感器确定第二设备200围绕三个轴(即,X,Y和Z轴)的角速度。陀螺仪传感器可以用于拍摄防抖。示例性的,当按下快门,陀螺仪传感器检测第二设备200抖动的角度,根据角度计算出镜头模组需要补偿的距离,让镜头通过反向运动抵消第二设备200的抖动,实现防抖。陀螺仪传感器还可以用于导航,体感游戏场景。加速度传感器可检测第二设备200在各个方向上(一般为三轴)加速度的大小。当第二设备200静止时可检测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还可以用于识别电子设备姿态,应用于横竖屏切换,计步器等应用。
气压传感器280C用于测量气压。磁传感器280D包括霍尔传感器。骨传导传感器280E可以获取振动信号。测距传感器280F,用于测量距离。接近光传感器280G可以包括例如发光二极管(LED)和光检测器,例如光电二极管。第二设备200可以利用接近光传感器280G检测用户手持第二设备200贴近耳朵通话,以便自动熄灭屏幕达到省电的目的。接近光传感器280G也可用于皮套模式,口袋模式自动解锁与锁屏。环境光传感器280L用于感知环境光亮度。指纹传感器280H用于采集指纹。温度传感器280J用于检测温度。触摸传感器280K,也称“触控器件”。触摸传感器280K可以设置于显示屏294,由触摸传感器280K与显示屏294组成触摸屏,也称“触控屏”。触摸传感器280K用于检测作用于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
按键290包括开机键,音量键等。按键290可以是机械按键。也可以是触摸式按键。第二设备200可以接收按键输入,产生与第二设备200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
马达291可以产生振动提示。指示器292可以是指示灯,可以用于指示充电状态,电量变化,也可以用于指示消息,未接来电,通知等。
SIM卡接口295用于连接SIM卡。SIM卡可以通过***SIM卡接口295,或从SIM卡接口295拔出,实现和第二设备200的接触和分离。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第二设备200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2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6所示的数据传输***并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1、设备配对连接。
在使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时,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200需要先配对连接。
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200配对连接是指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200建立第一无线连接,并互相将对方设置为默认的数据传输对象。
例如,假设第一设备100为笔记本电脑,第二设备200为蓝牙耳机。在用户操作笔记本电脑和蓝牙耳机建立蓝牙连接并配对之后,笔记本电脑会将蓝牙耳机确认为默认的数据传输对象。当笔记本电脑播放音频时,笔记本电脑会通过蓝牙连接将音频数据传递至蓝牙耳机进行播放,而不会将音频数据传输至用户的其他电子设备(比如蓝牙音箱、手机等)进行播放。
在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200首次进行配对时,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200可以开启无线通信功能。然后,受控设备(即被用户操作的第一设备100或第二设备200)可以响应于用户的搜索操作,搜索周围可连接的电子设备(即可连接设备),并显示可连接设备的设备列表。
之后,受控设备可以响应于用户的选择操作,向用户选择的可连接设备发送无线连接请求。当对端的可连接设备接收并同意上述无线连接请求时,受控设备可以与该可连接设备建立第一无线连接并配对。
上述受控设备可以是第一设备100,或者,也可以是第二设备200。也即是说,用户可以在第一设备100上执行搜索操作和选择操作,使第一设备100与第二设备200配对连接;或者,用户也可以在第二设备200上执行搜索操作和选择操作,使第二设备200与第一设备100配对连接。
并且,上述搜索操作以及选择操作的形式应当根据实际的应用场景以及受控设备的设备类型进行设置。例如,假设受控设备设置有触摸屏,则上述选择操作可以包括点击屏幕、滑动屏幕、长按屏幕等操作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在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200首次配对之后,如果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200开启了无线通信功能,且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200处于合适的通信范围内,则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200可以自动建立第一无线连接并配对。
2、距离检测。
第一设备100上设置有距离传感器,该距离传感器用于检测在检测范围内是否存在物体。
其中,距离传感器可以设置在第一设备100的合适位置,以方便对第二设备200进行检测。例如,距离传感器可以设置在第一设备100的壳体上或壳体下方。当第一设备100为笔记本时,距离传感器可以设置在键盘旁边;第一设备100为智能电视或智慧大屏时,距离传感器可以设置在屏幕的边缘。
检测范围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例如,用户需要在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200之间进行数据传输时,将第二设备200靠近第一设备100的距离传感器,距离传感器和第二设备200的距离较为接近,通常在10cm以内,则上述检测范围可以设置为0cm-10cm。或者,上述检测范围也可以设置为其它范围,比如0cm-5cm,1cm-5cm,1cm-10cm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检测范围的具体数值不予限制。
此外,检测范围也可以由用户根据使用习惯进行设置,用户可以设置第二设备200与距离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小于一定的数值时,触发第一设备100向第二设备200发送运动数据请求,以进行认证,确定用户是否具有在第一设备100与第二设备200之间传输数据的意图或需求。
在设置了合适的检测范围之后,第一设备100可以不对检测范围以外的物体进行识别,减小了第一设备100的处理量和降低了误触发数据传输功能的可能性。
距离传感器的类型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具体地,该距离传感器可以是毫米波雷达、超声波传感器、激光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类型的传感器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其中,毫米波雷达工作在毫米波段。毫米波段是指30GHz-300GHz的频段(波长为1mm-10mm)。毫米波的波长介于厘米波和光波之间,因此毫米波兼有微波制导和光电制导的优点。与厘米波雷达相比,毫米波雷达具有体积小、质量轻和空间分辨率高的特点。与红外传感器、激光传感器等光学测距传感器相比,毫米波雷达穿透雾、烟、灰尘的能力强,具有可以全天候(大雨天除外)全天时工作的特点。
超声波传感器是利用超声波信号进行测距的传感器。超声波是振动频率高于20kHz的机械波。超声波具有频率高、波长短、绕射现象小、方向性好、能够成为射线而定向传播等特点。超声波对液体、固体的穿透本领很大,尤其是在阳光不透明的固体中。使用超声波传感器进行测距,可以减小物体相互遮挡所造成的干扰,提高测距准确性。
激光传感器是利用激光进行测距的传感器。激光传感器的优点是能实现无接触远距离测距,速度快,精度高,量程大,抗光、电干扰能力强。
红外传感器是利用红外线为介质进行测距的传感器,具有测量范围广、响应时间短、频率响应高等特点,适用于恶劣的工业环境。
距离传感器的位置可以根据第一设备100的设备类型以及实际应用场景进行设置。例如,如图7所示,假设第一设备100为笔记本电脑,为了方便操作,距离传感器可以设置在笔记本电脑的键盘操作区域的右下方。
当第一设备100的距离传感器处于工作状态时,距离传感器可以通过发射天线周期性地发送测距信号,以及,通过接收天线接收回波信号,回波信号是测距信号接触到待识别物体之后,待识别物体反射的信号。
其中,第一设备100相邻两次发送测距信号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检测周期。
测距信号以及回波信号的信号类型可以根据距离传感器的类型确定。例如,假设上述距离传感器为毫米波雷达,则上述测距信号以及回波信号的信号类型为毫米波信号。假设上述距离传感器为红外测距传感器,则上述测距信号以及回波信号的信号类型为红外线。
当距离传感器设置于第一设备100的壳体内部,且距离传感器的测距信号为红外线、激光等可见光或不可见光时,第一设备100的壳体应设置有透光口,该透光口用于为测距信号和回波信号提供通道,避免壳体遮挡测距信号和回波信号。
并且,上述测距信号以及回波信号可以单频信号(又称点频信号),或者,上述测距信号以及回波信号也可以是多频信号,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予限制。
距离传感器在采集到回波信号之后,第一处理器与距离传感器进行数据交互,获取距离传感器采集到的回波信号,并对上述回波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得到第一设备100周围各个物体的实测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处理器可以对所有回波信号进行处理,得到各个回波信号对应的物体的实测距离。
这种处理方式可以得到各个回波信号对应的实测距离,但是需要处理的回波信号较多,处理时间较长。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处理器可以设置信号强度阈值,将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的回波信号确定为目标信号,对目标信号进行处理,得到各目标信号对应的物体的实测距离。
回波信号在传递的过程会逐渐衰减。物体与距离传感器的距离越近,则回波信号的衰减程度越低,距离传感器接收到的回波信号的信号强度越高;物体与距离传感器的距离越远,则回波信号的衰减程度越高,距离传感器接收到的回波信号的信号强度越低。
因此,第一处理器在设置合理的信号强度阈值之后,可以根据各个回波信号的信号强度,粗粒度地识别各个回波信号对应的物体是否在检测范围之外。
具体地,如果第一处理器检测到回波信号的信号强度小于或等于信号强度阈值,则表示反射该回波信号的物体与距离传感器的距离较远,该物体不在检测范围内,第一处理器不需要对该回波信号进行处理。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当回波信号的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时,触发第一设备100向第二设备200发送运动数据请求,以进行认证。例如,当回波信号的信号强度为第一强度时,第一设备100向第二设备200发送运动数据请求,当回波信号的信号强度为第二强度时,第一设备100不向第二设备200发送运动数据请求,第一强度大于第二强度,第一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第二强度小于信号强度阈值。
如果回波信号的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则表示反射该回波信号的物体与距离传感器的距离较近,该物体有可能在检测范围内。
此时,第一处理器可以将该回波信号作为目标信号,对目标信号进行处理,得到该目标信号对应的实测距离。
信号强度阈值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例如,假设检测范围是1cm-5cm,在允许一定误差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实验测试物体与距离传感器的距离为10cm时,距离传感器检测到的回波信号的实测信号强度,将该实测信号强度设置为信号强度阈值。
通过以上处理方式,第一处理器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回波信号进行处理,减少需要处理的回波信号的数量,提高处理效率,减少处理时间。
第一处理器在得到各个回波信号对应的实测距离之后,可以判断检测范围内是否存在待识别物体(即第一设备100以外的物体)。
如果不存在处于检测范围内的实测距离,则表示在当前检测周期内,距离传感器未在检测范围内检测到待识别物体,第一设备100无需执行后续步骤,等待处理下一个检测周期采集到的回波信号。
如果存在处于检测范围内的实测距离,则表示在当前检测周期内,距离传感器在检测范围内检测到待识别物体。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设备100可以提取回波信号的信号特征。该信号特征可以包括频率、波长、幅值等特征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由于测距信号在接触到不同材质的物体后,物体反射的回波信号的信号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第一设备100可以识别上述回波信号的信号特征对应的第一材质。
当第一材质与第二设备200的材质相同时,第一设备100可以向第二设备200发送数据传输指令。第二设备200接收到数据传输指令后,向第一设备100发送待传输数据。
当第一材质与第二设备200的材质不相同时,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200不进行数据传输。
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例,第一设备100可以对第二设备200的运动状态进行识别,以判断上述待识别物体是否为第二设备200。
3、运动状态识别与数据传输。
由于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200建立有第一无线连接,所以,当第一设备100在检测范围内检测到待识别物体时,第一设备100可以通过第一无线连接发送运动数据请求至第二设备200,以此判断检测范围内的待识别物体是否为第二设备200。
例如,如图8所示,假设虚线圆所框选的区域为检测范围。当待识别物体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设备100检测到待识别物体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一位置处于检测范围之内或在检测范围的边缘(即图8虚线圆所示的位置),第一设备100可以通过第一无线连接发送运动数据请求至第二设备200。
当待识别物体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设备100检测到待识别物体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二位置处于检测范围之外,第一设备100不通过第一无线连接发送运动数据请求至第二设备200。
当第二设备200接收到运动数据请求时,第二设备200可以从运动传感器获取目标时间段内第二设备200的运动数据,目标时间段由运动数据请求指定。
可以理解的是,运动数据属于个人隐私数据,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200在获取和使用运动数据之前,可以向用户请求使用运动数据的权限。
具体地,第二设备200可以在显示屏上显示权限请求框,用户在看到权限请求框之后,可以对第二设备200的按键进行操作,以同意或拒绝该权限请求。其中,上述按键可以是第二设备200上的实体按键,或者,上述按键也可以是第二设备200所提供的虚拟按键。
例如,如图9所示,假设第二设备200为手机。手机在使用运动数据之前,可以在触摸屏上显示权限请求框。该权限请求框用于询问用户是否给予手机使用运动数据的权限,并给出开启或关闭运动数据权限的虚拟按钮。
当用户点击虚拟按钮至开启位置时,表示用户同意授予手机使用运动数据的权限,手机有获取和传输运动数据的权限;当用户点击虚拟按钮至关闭位置时,表示用户拒绝授予手机使用运动数据的权限,手机没有使用和传输运动数据的权限。
又比如,手机在显示权限请求框之后,用户也可以通过点击手机的音量增加按键以同意该权限请求,或者,通过点击手机的音量减小按键以拒绝该权限请求。
此外,第二设备200可以是在首次开启数据传输功能时向用户请求使用运动数据的权限;或者,第二设备200也可以是在首次接收到运动数据请求时向用户请求使用运动数据的权限;或者,第二设备200也可以在其他时间节点向用户请求使用运动数据的权限。本申请对第二设备200向用户请求使用运动数据的权限的时间节点不予限制。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设备200在获取到运动数据之后,可以将上述运动数据通过第一无线连接传递至第一设备100。
第一设备100在获取到第二设备200的运动数据之后,可以对第二设备200的运动数据进行分析,识别第二设备200的运动状态。
例如,请参阅图10。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传输***适用的一种软件架构的架构图。
如图10所示,数据传输***包括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200。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200的软件***都可以采用分层架构,事件驱动架构,微核架构,微服务架构,或云架构。本申请实施例以分层架构为例,示例性的说明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200的软件结构。
其中,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200都包括应用层、应用程序框架层、硬件抽象层、内核层。
应用层可以包括一系列应用程序包,例如,数据分享应用、蓝牙应用、WLAN应用、相机应用、图库应用、通话应用、音乐应用、视频应用等应用程序。
应用程序框架层为应用层的应用程序提供应用编程接口(application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和编程框架。应用程序框架层包括一些预先定义的函数。
硬件抽象层(hardware abstract layer,HAL)运行在用户空间中,它向下屏蔽硬件驱动模块的实现细节,向上提供硬件访问服务。
内核层是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层。内核层至少包含显示驱动,摄像头驱动,音频驱动,传感器驱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100的应用程序层可以包括多个应用程序(例如,数据分享应用1001、蓝牙应用)WLAN应用、相机应用、图库应用、通话应用、音乐应用、视频应用等应用程序)。第一设备100的应用程序框架层可以包括蓝牙服务1002、状态识别模块1003、WLAN服务(图10中未示出)等。第一设备100的内核层可以包括距离传感器驱动1004、蓝牙芯片驱动1005、WLAN芯片驱动1006,显示驱动(图10中未示出)、音频驱动(图10中未示出)等。
第二设备200的应用程序层可以包括多个应用程序(例如,数据分享应用2001、蓝牙应用、WLAN应用,相机、图库、通话、音乐、视频等应用程序)。第二设备200的应用程序框架层可以包括蓝牙服务2002、传感器服务2003、WLAN服务(图10中未示出)等。第二设备200的内核层可以包括蓝牙芯片驱动2004、加速度传感器驱动2005、陀螺仪传感器驱动2006、WLAN芯片驱动2007,显示驱动(图10中未示出)、音频驱动(图10中未示出)等。
下面结合图10所示的软件架构,示例性的说明运动数据的传递流程。
第一设备100上的HAL层下发回波信号获取指令给第一设备100的距离传感器驱动1004。距离传感器驱动1004在回波信号获取指令后,可以指示距离传感器传递回波信号。
距离传感器驱动1004从距离传感器获取到回波信号之后,将回波信号经HAL层上报给状态识别模块1003。
状态识别模块1003可用于基于回波信号,识别出物体的实测距离时,当状态识别模块1003检测到有实测距离处于检测范围内时,状态识别模块1003可以调用蓝牙服务1002,获取已建立蓝牙连接的设备(即第二设备200)的运动数据(例如陀螺仪传感器数据和加速度传感器数据)。
蓝牙服务1002可以指示蓝牙芯片驱动1005控制蓝牙芯片发送运动数据请求给第二设备200。
第二设备200上的蓝牙芯片驱动2004在通过获取到运动数据请求后,可以将运动数据请求指令经HAL层上报给蓝牙服务2002。
蓝牙服务2002可以将运动数据请求呈递给传感器服务2003。其中,运动数据请求中包括有运动数据的目标时间段,该目标时间段可以由第一设备100根据第一时刻确定,第一时刻为第一设备100检测到待识别物体处于检测范围内时记录的时间。
传感器服务2003可以通过加速度传感器驱动2005从加速度传感器获取加速度传感器数据,通过陀螺仪传感器驱动2006从陀螺仪传感器获取陀螺仪传感器数据,并保存加速度传感器数据和陀螺仪传感器数据。
传感器服务2003在接收到运动数据请求后,可以调用蓝牙服务2002将目标时间段内第二设备200的运动数据(包括陀螺仪传感器数和加速度传感器数据),经过蓝牙芯片驱动2004,指示蓝牙芯片发送给第一设备100的蓝牙芯片。
第一设备100的蓝牙芯片在接收到第二设备200的运动数据后,可以通过蓝牙芯片驱动1005上报给蓝牙服务1002。蓝牙服务1002将第二设备200的运动数据呈递给状态识别模块1003。
状态识别模块1003可以基于第二设备200的运动数据识别第二设备200的运动状态,并将第二设备200的运动状态呈递给数据分享应用1001。
其中,运动状态可以分为移动状态和静止状态。移动状态是指第二设备200的运动数据大于预设幅值阈值的状态。静止状态是指第二设备200的运动数据为0,或运动数据小于或等于预设幅值阈值的状态。
运动数据的类型可以根据运动传感器的类型进行确定。具体地,运动数据可以是速度、角速度、加速度、旋转加速度等运动参数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识别运动状态时,第一设备100可以将运动数据的幅值大于预设幅度阈值(即上述第一幅值)的状态确定为移动状态,将运动数据的幅值小于或等于预设幅度阈值的状态确定为静止状态。
例如,假设运动传感器为陀螺仪,则运动数据包括第二设备200的X轴数据、Y轴数据和Z轴数据中的一种或多种。X轴数据表示X轴角速度,Y轴数据表示Y轴角速度,Z轴数据表示Z轴角速度。
当运动数据包括三轴数据时,若上述三轴数据中任意一轴数据的幅值的绝对值大于预设幅值阈值,则第一设备100可以判定第二设备200处于移动状态;若上述三轴数据的幅值的绝对值均小于或等于预设幅值阈值,则第一设备100可以判定第二设备200处于静止状态。
当运动数据包括任意两轴数据时,若上述两轴数据中任意一轴数据的幅值的绝对值大于预设幅值阈值,则第一设备100可以判定第二设备200处于移动状态;若上述两轴数据的幅值的绝对值均小于或等于预设幅值阈值,则第一设备100可以判定第二设备200处于静止状态。
当运动数据包括任意一轴数据时,若该轴数据的幅值的绝对值大于预设幅值阈值,则第一设备100可以判定第二设备200处于移动状态;若该轴数据的幅值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预设幅值阈值,则第一设备100可以判定第二设备200处于静止状态。
假设运动传感器为加速度传感器,则运动数据包括第二设备200的加速度数据。
此时,若加速度数据的幅值的绝对值大于预设幅值阈值,则第一设备100可以判定第二设备200处于移动状态;若加速度数据的幅值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预设幅值阈值,则第一设备100可以判定第二设备200处于静止状态。
第一设备100在识别到第二设备200的运动状态之后,可以判断第二设备200的运动状态是否满足预设的运动特征条件(即上述目标触发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200还可以判断第二设备200的运动状态是否满足预设的运动特征条件。预设的运动特征条件可以是符合第二设备200靠近第一设备100的运动特征,如果当第二设备200的运动数据表示第二设备200一直在做转圈运动,则表明第二设备200没有靠近第一设备100,不符合预设的运动特征条件。
如果第二设备200的运动状态不满足预设的运动特征条件,则表示待识别物体不是第二设备200,或者,表示第二设备200的运动状态未满足触发数据传输功能的条件。此时,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200不启动数据传输功能,第一设备100等待处理下一个检测周期采集到的回波信号。
如果第二设备200的运动状态满足预设的运动特征条件,则表示待识别物体为第二设备200,且第二设备200的运动状态满足触发数据传输功能的条件。此时,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200进入数据传输流程,第一设备100可以向第二设备200发送数据传输指令。
第二设备200在接收到数据传输指令后,通过第二无线连接将待传输数据传递中至第一设备100。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预设的运动特征可以根据实际场景进行设置。通常而言,用户在使用数据传输功能时,用户会操作第二设备200靠近第一设备100。此时,第二设备200从检测范围外进入检测范围内,且第二设备200的运动状态是从移动状态变成静止状态。
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预设的运动特征可以为第二设备200在进入检测范围之前为移动状态,在进入检测范围后,第二设备200处于静止状态。
具体地,第一设备100可以记录第一时刻。第一时刻为第一设备100在最近的测距时长内,首次检测到待识别物体进入检测范围的时间。在一些实施例中,首次检测到待识别物体进入检测范围与待识别物体接近第一设备100的时间可能会有一些延迟。
测距时长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例如,测距时长可以设置为3秒、5秒、7秒、10秒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测距时长的设置方式不予限制。
第一设备100在某一个检测周期内检测到待识别物体处于检测范围内,且在该检测周期之前的测距时长内,该待识别物体不处于检测范围内,则第一设备100可以确定该待识别物体在测距时长内首次进入检测范围,将该检测周期的时间记录为第一时刻。或者,第一时刻为在检测周期内,待识别物体首次靠近距离传感器,并与距离传感器的距离首次为第一距离的时刻。
例如,假设测距时长设置为3秒。第一设备100在某一个检测周期检测到待识别物体处于检测范围,此时,第一设备100在距离传感器的历史记录中发现5秒前也检测到有待识别物体进入到检测范围内或靠近距离传感器,8秒前也检测到有待识别物体进入到检测范围或靠近距离传感器。由于测距时长设置为3秒,且3秒内无待识别物体进入到检测范围内的记录,所以第一设备100可以排除历史记录的干扰,确定该待识别物体在最近3秒内是首次进入检测范围或首次靠近距离传感器,第一设备100将该检测周期的起始时间记录为第一时刻。
又比如,假设测距时长设置为3秒。第一设备100在某一个检测周期检测到待识别物体处于检测范围或靠近距离传感器,此时,第一设备100在距离传感器的历史记录中发现前一个检测周期也检测到有待识别物体进入到检测范围内或靠近距离传感器。由于相邻两个检测周期的间隔小于测距时长,第一设备100可以确定该待识别物体在最近3秒内不是首次进入检测范围或靠近距离传感器,第一设备100不将该检测周期的起始时间记录为第一时刻。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确定了第一时刻之后,第一设备100根据第一时刻确定目标时间段,并向第二设备200请求目标时间段内和/或第一时刻的运动数据。此时,目标时间段可以包括第一时刻之前的第一时间段和/或第一时刻之后的第二时间段。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确定了第一时刻之后,第二设备200根据第一时刻和/或目标时间段的运动数据,确定第二设备200的运动状态。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时间段可以理解为检测时间段,第一时间段可以理解为第一检测时长,第二时间段可以理解为第二检测时长。
第一时间段和第二时间段的时长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且第一时间段和第二时间段的时长可以相同,或者,第一时间段和第二时间段的时长也可以不相同。
例如,第一时间段可以设置为第一时刻之前1秒,第二时间段可以设置为第一时刻之后的3秒;或者,第一时间段可以设置为第一时刻之前的2秒,第二时间段也可以设置为第一时刻之后的2秒。
然后,当第一设备100获取到第二设备200的运动数据时,第一设备100可以根据运动数据分析第二设备200在第一时刻之前的运动状态,以及,第二设备200在第一时刻之后的运动状态。
如果在第一时刻之前的第一时长内,第二设备200处于移动状态,且在第一时刻之后,第二设备200处于静止状态,则第一设备100可以判定第二设备200的运动状态满足预设的运动特征条件。
例如,请参阅图11,假设第一设备100为笔记本电脑,第二设备200为手机。笔记本电脑在确定了第一时刻T2之后,可以基于第一时刻T2确定第一时间段(即T0至T2)和第二时间段(即T2至T4),并根据第一时间段和第二时间段确定目标时间段(即T0至T4),向手机请求目标时间段(即T0至T4)的运动数据。运动传感器为陀螺仪,运动数据为陀螺仪检测到的X轴角速度、Y轴角速度和Z轴角速度。
手机在T0至T4的运动数据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三轴角速度基本无波动,此阶段手机处于静止状态。在第二阶段,三轴角速度均存在较大的波动,此阶段用户拿起,并移动手机,使手机靠近笔记本电脑。在第三阶段,三轴角速度基本无波动,此阶段手机静置在笔记本电脑或桌面上。
对于笔记本电脑而言,笔记本电脑通过距离传感器检测到手机在第一时刻(即位于第二阶段的T2)之前的第一时长内(即T1至第一时刻T2的时间段),手机处于运动状态,以及,在第一时刻之后,手机处于静止状态(即T2至T3的时间段或第三阶段),因此,笔记本电脑可以判定手机的运动状态满足预设的运动特征条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在第一时刻之后或第三阶段,手机处于运动状态,且至少一个轴的角速度的数据基本无波动,笔记本电脑也可以判定手机的运动状态满足预设的运动特征条件。
如果在第一时刻之前的第一时长内,第二设备200不处于移动状态,或者,在第一时刻之后,第二设备200始终处于移动状态,则第一设备100可以判定第二设备200的运动状态不满足预设的运动特征条件。
例如,请参与图12,假设第一设备100为笔记本电脑,第二设备200为手机。笔记本电脑在确定了第一时刻T7之后,可以基于第一时刻T7确定第一时间段(即T5至T7)和第二时间段(即T7至T9),并根据第一时间段和第二时间段确定目标时间段(即T5至T9),向手机请求目标时间段(即T5至T9)的运动数据。运动传感器为陀螺仪,运动数据为陀螺仪检测到的X轴角速度、Y轴角速度和Z轴角速度。
手机在T5至T9的运动数据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在第四阶段,用户正在操作手机,导致三轴角速度均存在较大的波动。在第五阶段,用户停止操作手机,将手机放置在桌面上,所以三轴角速度基本无波动。但是,在第五阶段中,用户移动了笔记本电脑的位置,导致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的距离减小,手机进入了检测范围内,所以第一时刻位于第五阶段内。
对于笔记本电脑而言,笔记本电脑通过距离传感器检测到手机在第一时刻(位于第五阶段的T7)进入检测范围之后,获取手机的运动数据,根据运动数据识别手机的运动状态。
此时,笔记本检测到在第一时刻之前的第一时长内(即T6至T7的时间段),以及,在第一时刻之后(即T7至T8的时间段),手机均处于静止状态,因此,笔记本电脑可以判定手机的运动状态不满足预设的运动特征条件,不触发数据传输功能。
第一时长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例如,第一时长可以设置为0.1s、0.5s、1s、2s、3s等时长。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时长的具体数值不予限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100可以使用全部或部分第二设备200发送的运动数据,来判断第二设备200的运动状态,例如,第一时长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一时间段,T2至T3的时间段或第三阶段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二时间段。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预设的运动特征条件也可以为第一设备100在进入检测范围之后,第二设备200的运动状态是否从移动状态变为静止状态。
具体地,第一设备100可以获取第二设备200在第一时刻之后的运动状态。
如果在第一时刻之后,第二设备200的运动状态从移动状态变化为静止状态,则第一设备100可以判定第二设备200的运动状态满足预设的运动特征条件。
如果在第一时刻之后,第二设备200的运动状态始终保持移动状态,或者,第二设备200的运动状态始终保持静止状态,或者,第二设备200的运动状态从静止状态变化为移动状态,则第一设备100可以判定第二设备200的运动状态不满足预设的运动特征条件。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预设的运动特征条件也可以为第一设备100在第一时刻处于运动状态。
此时,目标时间段为第一时刻,第一设备100向第二设备200请求第一时刻的运动数据,第二设备200向第一设备100传递第一时刻的运动数据。
第一设备100在获取到运动数据之后,对运动数据进行分析,识别第二设备200的运动状态。
如果第二设备200在第一时刻的运动状态为移动状态,则表示待识别物体为第二设备200,且第二设备200的运动状态满足触发数据传输功能的条件。
此时,第一设备100向第二设备200发送数据传输指令。第二设备200接收到数据传输指令之后,通过第二无线连接将待传输数据传递中至第一设备100。
如果第二设备200在第一时刻的运动状态为静止状态,则表示待识别物体不是第二设备200,或者,表示第二设备200的运动状态未满足触发数据传输功能的条件。
此时,第一设备100不启动数据传输功能,等待处理下一个检测周期采集到回波信号。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预设的运动特征条件也可以为其他条件,本申请实施例对运动特征条件的具体形式不予限制。
并且,上述待传输数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待传输数据可以是第二设备200正在使用、显示或处理的文件。
而且,上述待传输数据的文件类型可以包括文档、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类型中一种或多种。本申请实施例对待传输数据的文件类型不予限制。
此外,第一无线连接和第二无线连接可以相同类型的无线连接,或者,第一无线连接和第二无线连接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无线连接。
例如,第一无线连接可以是蓝牙连接,第二无线连接可以是Wi-Fi连接,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200通过蓝牙连接传输第一设备100的运动数据请求和第二设备200的运动数据,以及,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200通过Wi-Fi连接传输第一设备100的数据传输指令和第二设备200的待传输数据。
又例如,第一无线连接和第二无线连接可以都是蓝牙连接,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200通过蓝牙连接传输运动数据请求、运动数据、数据传输指令和待传输数据。
在另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设备200在获取到运动数据之后,也可以在本端对运动数据进行分析,识别第二设备200的运动状态。
第二设备200在识别到运动状态之后,可以判断第二设备200的运动状态是否满足预设的运动特征条件。
如果第二设备200的运动状态满足预设的运动特征条件,则表示待识别物体为第二设备200,且第二设备200的运动状态满足触发数据传输功能的条件。此时,第二设备200向第一设备100发送第一响应信息。
第一设备100接收到第一响应信息后,向第二设备200发送数据传输指令。第二设备200接收到数据传输指令之后,通过第二无线连接将待传输数据传递中至第一设备100。
如果第二设备200的运动状态不满足预设的运动特征条件,则表示待识别物体不是第二设备200,或者,表示第二设备200的运动状态未满足触发数据传输功能的条件。此时,第二设备200可以返回第二响应信息至第一设备100。
第一设备100接收到第二响应信息后,第一设备100不启动数据传输功能,等待处理下一个检测周期采集到回波信号。
预设的运动特征条件的设置方式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描述的内容,在此不重复赘述。
当第二设备200在本端处理运动数据时,可以减少第二设备200需要传递给第一设备100的数据量,节约通信资源。
以下,将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以下,将结合蓝牙配对的应用场景对上述设备配对连接的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应用场景一:
假设第一设备100为笔记本电脑,第二设备200为手机。
如图13所示,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首次蓝牙配对时,用户可以对手机进行操作,从手机的顶部下拉操作栏。
在手机的操作栏中,可以包括“WLAN”、“NFC”、“移动数据”、“振动”、“自动旋转”、“飞行模式”、“免打扰”、“蓝牙”等选项。
用户可以长按“蓝牙”选项,手机响应于用户的操作,进入蓝牙***界面。
如图14所示,在蓝牙***界面中,包括“设备名称”、“已配对设备”、“可连接设备”等栏目。
如果手机开启了蓝牙功能,则手机的蓝牙模块可以自动搜索周围可连接的电子设备,并显示可连接设备的栏目中显示手机搜索到的电子设备的设备列表。
在图14所示的可连接设备的设备列表中,显示了“智能音箱”、“笔记本电脑”、“智能电视”、“智能眼镜”这四个电子设备。用户可以点击“笔记本电脑”的选项。
如图15所示,在用户点击了“笔记本电脑”的选项之后,手机可以响应于用户的操作,向笔记本电脑发送无线连接请求。
当笔记本电脑同意建立蓝牙连接时,笔记本电脑可以返回同意连接信息至手机,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建立蓝牙连接,完成首次蓝牙配对。
之后,如果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处于蓝牙连接的范围内,且手机和笔记本电脑都开启了蓝牙功能,则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可以自动建立蓝牙连接并配对,无需用户重复上述操作。
应用场景二:
请参阅图16,假设第一设备100为笔记本电脑201,假设第二设备200为手机202,笔记本电脑201和手机202建立有蓝牙连接,检测范围设置为1cm-10cm。
笔记本电脑201上设置有毫米波雷达,毫米波雷达周期性地发射测距信号和接收回波信号,并将回波信号传递至第一处理器(即笔记本电脑201的处理器)进行处理,得到各个回波信号对应的实测距离。
如图17所示,在某一时间段,手机202在笔记本电脑201的上方移动,从a1点移动至c1点。其中,在b1点手机202和笔记本电脑201的距离传感器的距离最近,该距离为43cm。
笔记本电脑201通过毫米波雷达检测到手机202始终不在检测范围内,所以笔记本电脑201不启动数据传输功能。
通过上述应用场景可知,第一设备100可以根据物体与距离传感器的实测距离以及检测范围识别用户是否想要进行数据传输,避免第一设备100因为远距离的物体的动作误触发数据传输功能,提高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应用场景三:
请参阅图18,假设第一设备100为笔记本电脑301,第二设备200为手机302,笔记本电脑301和手机302建立有蓝牙连接,检测范围设置为1cm-10cm。
笔记本电脑301上设置有毫米波雷达,毫米波雷达周期地发射测距信号和接收回波信号,并将回波信号传递至第一处理器(即笔记本电脑301的处理器)进行处理,得到各个回波信号对应的实测距离。
如图19所示,在某一时间段,手机302静置在桌面上,用户的手在笔记本电脑301的上方移动,从a2点移动d2点。其中,在b2点手和笔记本电脑301的距离传感器的距离为10cm;在c2点手和笔记本电脑301的距离传感器的距离最近,该距离为5cm。
在手处于b2点时,笔记本电脑301通过毫米波雷达检测到有待识别物体进入到检测范围内,记录第一时刻。
此时,笔记本电脑301通过蓝牙连接向手机302发送运动数据请求。手机302在接收到运动数据请求后,通过蓝牙连接将最近五秒内的运动数据传递至笔记本电脑301。
笔记本电脑301对手机302的运动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手机302的运动状态。
笔记本电脑301检测到手机302在第一时刻前后均为静止状态,不满足预设的运动特征条件,表示进入检测范围的待识别物体不是手机302。因此,笔记本电脑301不启动数据传输功能。
通过上述应用场景可知,即使检测范围内存在待识别物体,但是该物体不一定是第二设备200。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第一设备100在检测到待识别物体之后,可以向第二设备200请求运动数据,并结合第二设备200的运动数据判断是否触发数据传输功能,避免因第二设备200以外的其他物体经过检测范围误触发数据传输功能,提高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应用场景四:
请参阅图20,假设第一设备100为笔记本电脑401,第二设备200为手机402,笔记本电脑401和手机402建立有蓝牙连接,检测范围设置为1cm-10cm。
在第一时刻,用户将手机402放置在笔记本电脑401的键盘区域,手机402位于笔记本电脑401的毫米波雷达的上方。
在第二时刻,用户启动笔记本电脑401的数据传输功能。此时,笔记本电脑401启动毫米波雷达,毫米波雷达周期地发射测距信号和接收回波信号,并将回波信号传递至第一处理器(即笔记本电脑401的处理器)进行处理,得到各个回波信号对应的实测距离。
然后,笔记本电脑401检测到手机402反射的回波信号对应的实测距离为0.5cm,表示有待识别物体处于检测范围内,笔记本电脑401记录第一时刻,并通过蓝牙连接向手机402发送运动数据请求。
手机402在接收到运动数据请求后,通过蓝牙连接将最近五秒内的运动数据传递至笔记本电脑401。
笔记本电脑401对手机402的运动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手机402的运动状态。
笔记本电脑401检测到手机402在第一时刻前后均为静止状态,不满足预设的运动特征条件,表示进入检测范围的待识别物体不是手机402,或者,手机402未做出触发数据传输功能的动作。因此,笔记本电脑401不启动数据传输功能。
通过上述应用场景可知,有可能存在第二设备200处于检测范围内,但是用户不希望执行数据传输的场景。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第一设备100在检测到待识别物体之后,可以向第二设备200请求运动数据,并结合第二设备200的运动数据判断是否触发数据传输功能,避免因第二设备200在检测范围内而误触发数据传输功能,提高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应用场景五:
请参阅图21,假设第一设备100为笔记本电脑501,第二设备200为手机502,笔记本电脑501和手机502建立有蓝牙连接,检测范围设置为0.5cm-10cm。
笔记本电脑501上设置有毫米波雷达,毫米波雷达周期性地发射测距信号和接收回波信号,并将回波信号传递至第一处理器(即笔记本电脑501的处理器)进行处理,得到各个回波信号对应的实测距离。
如图22所示,在第三时刻,用户在手机502上查看图片,并且想把这张图片传输到笔记本电脑501上。此时,用户可以移动手机502,将手机502放在笔记本电脑501的毫米波雷达的上方。
笔记本电脑501通过毫米波雷达检测到有待识别物体进入到检测范围内,记录第一时刻,并通过蓝牙连接向手机502发送运动数据请求。
手机502在接收到运动数据请求后,将最近五秒内的运动数据传递至笔记本电脑501。
笔记本电脑501对手机502的运动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手机502的运动状态。
笔记本电脑501检测到手机502在第一时刻之前的0.3ms内的运动状态为移动状态,并且,手机502在第一时刻后,处于静止状态。因此,笔记本电脑501判定上述待识别物体为手机502,启动数据传输功能。
此时,笔记本电脑501通过蓝牙连接发送数据传输指令至手机502,并开启Wi-Fi功能。
手机502通过蓝牙连接获取到数据传输指令之后,开启Wi-Fi功能,与笔记本电脑501建立Wi-Fi连接,通过Wi-Fi连接向笔记本电脑501传输手机502当前界面显示的图片。
笔记本电脑501在接收到手机502传输的图片后,保存图片,完成本次的数据传输操作。
通过上述应用场景可知,当用户希望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200进行数据传输时,用户可以移动第二设备200,使第二设备200与第一设备100接触,或者,使第二设备200悬停在第一设备100上方,从而触发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200的数据传输功能。
在使用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时,需要在第一设备100上设置距离传感器,但是,无需第一设备100和第二设备200上设置NFC芯片,减小了对第二设备200的硬件要求,并且,距离传感器的成本远小于NFC芯片,降低了第一设备100设置距离传感器的成本,减小了对“一碰传”功能的应用场景的限制,并且可以方便的触发数据传输功能,具有较强的易用性和实用性。
应理解,上述实施例中各步骤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以下,将从第一设备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进行详细说明。请参阅图23,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S2301、第一设备通过距离传感器检测待识别物体的实测距离;
S2302、当实测距离为第一距离时,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请求,其中,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建立了无线连接;
S2303、第二设备接收第一请求,当第二设备执行了目标触发操作时,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响应信息;
S2304、响应于第一响应信息,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应理解,上述实施例中各步骤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单元、模块完成,即将所述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单元或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另外,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上述***中单元、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电子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电子设备实施例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讯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讯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模块/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步骤。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为源代码形式、对象代码形式、可执行文件或某些中间形式等。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能够携带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的任何实体或装置、记录介质、U盘、移动硬盘、磁碟、光盘、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电载波信号、电信信号以及软件分发介质等。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包含的内容可以根据司法管辖区内立法和专利实践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增减,例如在某些司法管辖区,根据立法和专利实践,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电载波信号和电信信号。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4)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设备,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通过距离传感器检测待识别物体的实测距离;
当所述实测距离为第一距离时,所述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请求,其中,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建立了无线连接;
当所述第二设备执行了目标触发操作时,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返回的第一响应信息;以及,
响应于所述第一响应信息,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数据传输指令;
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返回的待传输数据,或者,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待传输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当所述第二设备未执行所述目标触发操作时,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返回的第二响应信息,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不进行数据传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响应信息用于指示进行数据传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响应信息包括所述第二设备的运动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响应于所述第一响应信息,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响应信息确定所述第二设备的运动状态;
当所述运动状态指示所述第二设备执行了所述目标触发操作时,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数据传输指令。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数据为所述第二设备的陀螺仪检测到的X轴角速度、Y轴角速度和Z轴角速度;和/或,所述运动数据为所述第二设备的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加速度数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触发操作包括所述第二设备在检测时刻或检测时间段运动;
所述检测时刻为所述距离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实测距离为第一距离的时刻;
所述检测时间段为所述检测时刻之前的第一检测时长,或者,所述检测时间段为所述检测时刻之后的第二检测时长,或者,所述检测时间段包括所述检测时刻之前的第一检测时长和所述检测时刻之后的第二检测时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的幅度大于第一幅值。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距离传感器为包括毫米波雷达、超声波传感器、激光传感器、红外传感器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通过蓝牙连接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请求。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通过Wi-Fi连接进行数据传输。
13.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二设备,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请求,其中,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建立了无线连接,所述第一设备通过距离传感器检测待识别物体的实测距离,当所述实测距离为第一距离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所述第一请求;
响应于所述第一请求,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一响应信息,其中,当所述第二设备执行了目标触发操作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第一响应信息;以及,
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数据传输指令;
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待传输数据,或者,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待传输数据。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当所述第二设备未执行所述目标触发操作时,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二响应信息,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不进行数据传输。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响应信息用于指示进行数据传输。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响应信息包括所述第二设备的运动数据。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一响应信息,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第二设备的运动状态,发送所述第一响应信息。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数据为所述第二设备的陀螺仪检测到的X轴角速度、Y轴角速度和Z轴角速度;和/或,所述运动数据为所述第二设备的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加速度数据。
20.根据权利要求13至19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触发操作包括所述第二设备在检测时刻或检测时间段运动;
所述检测时刻为所述距离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实测距离为第一距离的时刻;
所述检测时间段为所述检测时刻之前的第一检测时长,或者,所述检测时间段为所述检测时刻之后的第二检测时长,或者,所述检测时间段包括所述检测时刻之前的第一检测时长和所述检测时刻之后的第二检测时长。
2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设备通过距离传感器检测待识别物体的实测距离;
当所述实测距离为第一距离时,所述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请求,其中,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建立了无线连接;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一请求,当所述第二设备执行了目标触发操作时,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一响应信息;以及,
响应于所述第一响应信息,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22.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3至2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3至2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4.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实现如权利要求13至2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0184896.3A 2021-02-10 2021-02-10 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491591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84896.3A CN114915910A (zh) 2021-02-10 2021-02-10 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84896.3A CN114915910A (zh) 2021-02-10 2021-02-10 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15910A true CN114915910A (zh) 2022-08-16

Family

ID=82762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84896.3A Pending CN114915910A (zh) 2021-02-10 2021-02-10 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1591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99477A (zh) * 2022-12-23 2023-09-0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弹簧针接口连接状态检测方法、组合装置和电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99477A (zh) * 2022-12-23 2023-09-0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弹簧针接口连接状态检测方法、组合装置和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49345B (zh) 一种显示应用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KR102102643B1 (ko) 글래스 타입 단말기
CN110771111B (zh)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及设备
CN110401767B (zh) 信息处理方法和设备
CN111124503B (zh) 一种nfc应用的自动激活方法及终端
CN111859418B (zh) 原子能力调用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12637758B (zh) 一种设备定位方法及其相关设备
CN112615947B (zh) 快速进入应用的方法与折叠屏电子设备
CN112134995A (zh) 一种查找应用对象的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5280263A (zh) 内容传输方法、设备及介质
CN113242349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969089B (zh) 一种http请求传输方法及设备
CN113921002A (zh) 一种设备控制方法及相关装置
WO2022042772A1 (zh) 一种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16795465A (zh) 一种显示应用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4915910A (zh) 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1197354A1 (zh) 一种设备的定位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2099741B (zh) 显示屏位置识别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20230319724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for
CN115037848B (zh) 天线功率调节方法及电子设备
WO2023179751A9 (zh) 一种物体寻找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112956240B (zh) 天线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16806013A (zh) 一种消息传输的方法及相应终端
CN115250428A (zh) 一种定位方法和装置
CN114567355A (zh) 一种天线功率控制方法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