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43328A -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43328A
CN114843328A CN202210450811.6A CN202210450811A CN114843328A CN 114843328 A CN114843328 A CN 114843328A CN 202210450811 A CN202210450811 A CN 202210450811A CN 114843328 A CN114843328 A CN 1148433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panel
display
area
layer
connec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5081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牛艳芬
张筱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45081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43328A/zh
Priority to US17/780,549 priority patent/US20240179966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2/094376 priority patent/WO2023206671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8433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4332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1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 H10K59/1213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the pixel elements being TF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3Connection of the pixel electrodes to the thin film transistors [TF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4Insulating layers formed between TFT elements and OLED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其中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子像素,阵列设置于衬底基板上,每个子像素包括像素电路和发光元件,像素电路用于驱动发光元件,像素电路包括驱动晶体管,发光元件包括像素电极;多个第一连接部中的至少一部分沿着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每一像素电极通过第一连接部与一个驱动晶体管连接,第一连接部还用于连接信号走线,沿着第一方向设置的每个第一连接部的面积依次增加或每个第一连接部的面积相同,面积为第一连接部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本申请通过在显示面板中提高第一连接部在显示面板上的排布规律性,从而使得像素电路驱动子像素发光时,能够提高子像素显示的均一性,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AMOLED显示技术作为一种新兴面板技术,因其低功耗、低成本、色域广、高分辨率和高色彩饱和度等显示方面的优点和可弯折、易于变换形态随身携带等特点,被业界公认为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显示技术。
显示面板中通常需要设置为子像素提供信号的信号线,信号线通过连接走线与驱动开关连接,然而,对于高分辨率的AMOLED显示装置,在使用同一电源电压向其显示区的各像素单元供电时,由于连接走线的布线方式并不规则,导致其对应的各像素单元的发光亮度不同,进而导致显示面板中存在亮度差异(Mura)的区域,显示不均,影响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以解决显示面板显示不均的问题。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基板;
子像素,阵列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上,每个子像素包括像素电路和发光元件,所述像素电路用于驱动所述发光元件,所述像素电路包括驱动晶体管,所述发光元件包括像素电极;
多个第一连接部,多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中的至少一部分沿着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每一所述像素电极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与一个所述驱动晶体管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还用于连接信号走线,沿着第一方向设置的每个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面积依次增加或每个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面积相同,所述面积为第一连接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以及扇出区,所述扇出区与所述第一显示区重合,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内。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和所述第二显示区相邻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还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内,所述第一显示区内的每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面积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内的每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面积相同。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沿着第一方向设置的每个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面积依次增加时,每个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相同,每个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长度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依次增加。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多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中至少另一部分沿着第二方向排布,每个沿着第二方向排布的第一连接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相同,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交叉。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驱动晶体管包括:
有源层,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栅极层,设置于所述有源层上;
源漏极层,设置于所述栅极层上;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每个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过孔与一所述源漏极层连接,且通过所述第二过孔与一所述像素电极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多个第二连接部,每个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于一所述像素电极和一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采用透明导电材质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孔和所述第二过孔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相邻设置,或者,所述第一过孔和所述第二过孔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晶体管还包括:
第一平坦层,设置于所述源漏极层上,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平坦层上,所述第一平坦层设置有所述第一过孔,所述源漏极层显露于所述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源漏极层电连接;
第二平坦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平坦层上,所述第二平坦层设置有第二过孔,所述第一连接部显露于所述第二过孔,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电连接。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驱动晶体管还包括:
桥接层,设置于所述源漏极层和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所述桥接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源漏极层中的源极或漏极连接。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其中显示面板的第一连接部用于连接驱动晶体管和像素电极,同时还用于连接信号走线,通过设置沿着第一方向Y的第一连接部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依次增加,可以避免不同的第一连接部对应的区域亮度差异过大,从而使得显示面板在第一方向Y上,第一连接部对应的子像素的发光亮度呈渐变形式,以此在第一方向Y上弱化显示亮度的分界线,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或者通过设置每个第一连接部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相同,提高第一连接部的分布的规律性,使得第一连接部对应的子像素的发光具有规律性,从而提高显示面板整体的亮度均一性,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高第一连接部在显示面板上的排布规律性,从而使得像素电路驱动子像素发光时,能够提高子像素显示的均一性,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整体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图1的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图3的B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各个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图7的C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此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以下分别进行详细介绍。
请参考图1-图8,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中,显示面板设置有多个子像素20,至少一个子像素20包括像素电路(图未示)和发光元件30。
像素电路用于驱动所连接的发光元件30。例如,像素电路配置为提供驱动电流以驱动发光元件30发光。其中,像素电路可以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和至少一个电容,例如,像素电路可以为3T1C(3个薄膜晶体管和1个电容)结构、7T1C(7个薄膜晶体管和1个电容)结构或者5T1C(5个薄膜晶体管和1个电容)结构等。通过像素电路即可接收相应的扫描信号、发光驱动信号和数据信号等,以驱动发光元件30进行发光,像素电路驱动发光元件30进行发光的具体原理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像素电路包括驱动晶体管21,发光元件30包括像素电极31,其中,像素电极31可以为OLED发光器件的阳极。
其中,衬底基板10可以为柔性衬底基板10或者刚性衬底基板10。示例性地,当衬底基板10为柔性衬底基板10时,衬底基板10可以采用聚酰亚胺(PI)、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热塑性聚酯(PET)等的材料;当衬底基板10为刚性衬底基板10时,衬底基板10可以为玻璃、石英等刚性材料。以衬底基板10为PI基板为例,衬底基板10可以采用单层PI结构,衬底基板10也可以采用双层PI结构,如图6所示,衬底基板10包括沿着其厚度方向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第一PI衬底11、第一缓冲层12、第二PI衬底13以及第二缓冲层14。
多个驱动晶体管21阵列设置于衬底基板10上,多个像素电极31设置于驱动晶体管21上。其中,本实施例以显示面板为OLED显示面板为例,对应地,发光元件30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发光元件30在其对应的像素电路的驱动下发出红光、绿光、蓝光、或者白光等。发光元件30发光的颜色可根据需要而定。本申请实施例的像素电极31可以为发光元件30的阳极,具体地,发光元件30可以包括:阳极、阴极以及位于阳极和阴极之间的有机发光层。发光元件30的阳极可以与对应的像素电路中的驱动晶体管21电连接。
其中,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于衬底基板10上的多个第一连接部40,多个第一连接部40中的至少一部分沿着第一方向Y间隔设置,每一像素电极31通过第一连接部40与一个驱动晶体管21连接。第一连接部40对应于子像素阵列排布,具体地,该第一连接部40例如可以沿第一方向Y排列为多排,并沿第二方向X排列为多排。其中,可以将沿第二方向X排列成一排的第一连接部40称为同一行第一连接部40,将沿第一方向Y排列成一排的第一连接部40称为同一列第一连接部40。其中,同一列第一连接部40可以与一条数据线电连接。其中,第一方向Y可以是平行于显示面板的显示平面的竖直方向,第二方向X可以是平行于显示面板的显示平面的水平方向。
如图2所示,沿着第一方向Y设置的每个第一连接部40的面积依次增加,或者,如图4所示,每个第一连接部40的面积相同。示例性地,对于显示面板中沿着第一方向Y设置的每个第一连接部40,即同一列中的每个第一连接部40,其可以是在第一方向Y上自上而下面积依次增加,或者,也可以是在第一方向Y上自下而上面积依次增加,即第一连接部40的面积在第一方向Y上呈渐变设置。当然,也可以是显示面板中沿着第一方向Y设置的每个第一连接部40的面积均相同。其中的面积指的是第一连接部40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面积。通过提高第一连接部40的面积分布的规律性,从而可以防止在第一连接部40的设置区域中,由于第一连接部40面积不同,导致光的不断反射导致不同的第一连接部40上方的子像素的亮度不同,使得某一处的显示亮度发生明显的突变,即通过控制第一连接部40分布的密度,使得第一连接部40所在的显示区域起到显示效果过渡的作用,以此减弱因第一连接部40的设置引起的显示不均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第一连接部40用于连接驱动晶体管21和像素电极31,同时还用于连接信号走线,通过设置沿着第一方向Y的第一连接部40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面积依次增加,可以避免不同的第一连接部40对应的区域亮度差异过大,从而使得显示面板在第一方向Y上,第一连接部40对应的子像素20的发光亮度呈渐变形式,以此在第一方向Y上弱化显示亮度的分界线,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或者通过设置每个第一连接部40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面积相同,提高第一连接部40分布的规律性,使得第一连接部40对应的子像素20的发光亮度具有规律性,从而提高显示面板整体的亮度均一性,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高第一连接部40在显示面板上的排布规律性,从而使得像素电路驱动子像素20发光时,能够提高子像素20显示的均一性,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整体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沿着第一方向Y设置的每个第一连接部40的面积依次增加时,每个第一连接部40的宽度相同,每个第一连接部40的长度沿着第一方向Y依次增加。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方向Y可以是竖直方向,即第一连接部40的长度方向,对应地,第二方向Y可以是水平方向,即第一连接部40的宽度方向。由于受到显示面板空间,第一连接部40形成连接走线时,线宽会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要求制作精度较高,且在制作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短路等问题,例如第一连接部40的宽度范围为0.5-10mm,因此,通过在第一连接部40的宽度相同的基础上,设置每个第一连接部40的长度沿着第一方向Y依次增加,即设置第一连接部40的长度有规律地变化,从而可以防止第一连接部40的设置区域中,由于第一连接部40面积不同,导致光的不断反射导致不同的第一连接部40上方的子像素的亮度不同,使得某一行或某一处的显示亮度发生明显的突变,即通过控制第一连接部40分布的密度,使得第一连接部40所在的显示区域起到显示效果过渡的作用,以此减弱因第一连接部40的设置引起的显示不均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连接部40中至少另一部分沿着第二方向X排布,每个沿着第二方向X排布的第一连接部40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面积相同,第一方向Y和第二方向X交叉。沿着第二方向X,相邻的第一连接部40呈间隔设置。多个第一连接部40呈阵列排布,第一连接部40在第二方向X上成行排布,在第一方向Y上成列排布。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沿第二方向X的第一连接部40的面积相同,避免同一行中的子像素20由于第一连接部40由于面积差异带来的亮度差异,提高同一行的第一连接部40对应的子像素20的发光亮度均一性,从而可以提高同一行中每个子像素20的显示均一性。
其中,第一方向Y和第二方向X交叉,第一方向Y与第二方向X可以设置为平行于显示面板的同一显示平面内,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Y和第二方向X可以是相互垂直的方向,当第一方向Y是竖直方向时,第二方向X可以为水平方向。需要说明的是,平行是指两条直线形成的角度为-10°以上且10°以下的状态,因此,也包括该角度为-5°以上且5°以下的状态。另外,“垂直”是指两条直线形成的角度为80°以上且100°以下的状态,因此,也包括85°以上且95°以下的角度的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101以及扇出区103,其中,扇出区103与第一显示区101重合,即第一显示区101包括扇出区103。第一连接部40位于第一显示区101内,即第一连接部40也位于扇出区103内。
其中,第一显示区101为显示面板中实际显示图像的区域。扇出区103指显示面板的多条数据线呈扇形聚拢的区域,扇出区103一端与显示面板的多条数据线电连接,一端与栅极驱动电路电连接,以使栅极驱动电路实现逐行扫描驱动。一般情况下,扇出区103位于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不利于显示面板的窄边框或无边框的实现。当扇出区103与第一显示区101重合(Fanout in AA,FIAA),即沿着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扇出区103位于第一显示区101的下方,从而扇出区103可以复用为显示图像的区域。示例性地,扇出区103可以与栅极驱动电路同层设置,也可以与栅极驱动电路非同层设置,只要扇出区103位于第一显示区101的下方即可,具体不作限制。通过设置扇出区103与第一显示区101重合,以进一步减小或者消除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有利于显示面板窄边框或无边框的实现,同时也有利于改善扇出区103显示时,由于第一连接部40的走线不规则造成的会造成熄屏和亮屏状态下的横向可视显示不均现象。
其中,第一显示区101的形状可以为多种,示例性地,第一显示区101可以为矩形,例如圆角矩形,第一显示区101还可以为圆形或椭圆形,当然,第一显示区101也可以为矩形、半圆形、五边形等其他形状。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7和图8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显示区102,第一显示区101和第二显示区102相邻设置。第一连接部40还位于第二显示区102内,第一显示区101内的每一个第一连接部40的面积和第二显示区102内的每一个第一连接部40的面积相同。其中,无论第一连接部40无论是位于第一显示区101内还是位于第二显示区102内,所有第一连接部40的面积都相同。示例性地,以位于第一显示区101的第一连接部40为例,其中每一个第一连接部40的长度和每一个第一连接部40宽度均相同。通过设置位于第一显示区101和第二显示区102内的每一个第一连接部40的面积相同,从而减小不同的第一连接部40的亮度差异,以使得显示面板第二显示区102指向第一显示区101的方向上的亮度相同,弱化第一显示区101和第二显示区102的分界线,防止显示效果呈现明显的突变,以此进一步通过提高第一连接部40在第二显示区102内的排布规律性,从而使得像素电路驱动子像素20发光时,能够提高第二显示区102内的子像素20显示的均一性,进而可以提高显示面板中的第一显示区101和第二显示区102的显示均一性,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整体的显示效果。
其中,第二显示区102为显示面板中实际显示图像的区域。相对于第一显示区101,第二显示区102为常规显示区,即第二显示区102不与扇出区103重合。具体地,第一显示区101可以位于显示面板的顶部正中间位置。第二显示区102可以围绕在第一显示区101的四周。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示例性地,第一显示区101可以位于显示面板的左上角或者右上角等其他位置,或者,第二显示区102可以围绕在第一显示区101的至少一侧。其中,第二显示区102的形状可以为多种,示例性地,第二显示区102可以为矩形,例如圆角矩形,第二显示区102还可以为圆形或椭圆形,当然,第二显示区102也可以为矩形、半圆形、五边形等其他形状。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6,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第二连接部50。每个第二连接部50连接于一像素电极31和一第一连接部40之间。其中,第二连接部50可以用于连接电压信号走线VDD、数据走线Data等,以此增加驱动晶体管21与驱动连走线的连接数量,从而可以增强显示面板的显示驱动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40和第二连接部50采用透明导电材质制成。具体地,第一连接部40和第二连接部50均可以采用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氧化铟锌(Indium Zinc Oxide,IZO)、铟镓锌氧化物(Indium Gallium Zinc Oxide,IGZO)中的任一种或几种形成。由于透明导电材料光栅效应较小,因此,通过将第一连接部40和第二连接部50采用也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制成,从而可以有效减小金属制作第一连接部40和第二连接部50的光栅效应,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6,驱动晶体管21包括有源层211、栅极层212、源漏极层213。其中,有源层211设置于衬底基板10的一侧,栅极层212设置于有源层211上,源漏极层213设置于栅极层212上。
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过孔401和第二过孔402,每个第一连接部40通过第一过孔401与一源漏极层213连接,且通过第二过孔402与一像素电极31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驱动晶体管21还包括第一平坦层215、第二平坦层216和第三平坦层217。
第一平坦层215设置于源漏极层213上,第一连接部40设置于第一平坦层215上,第一平坦层215设置有第一过孔401,源漏极层213显露于第一过孔401,第一连接部40通过第一过孔401与源漏极层213电连接。
第二平坦层216设置于第一连接部40上,第二连接部50设置于第二平坦层216上,第二平坦层216设置有第二过孔402,第一连接部40显露于第二过孔402,第二连接部50通过第二过孔402与第一连接部40电连接。
第三平坦层217设置于第二连接部50上,像素电极31设置于第二平坦层216上,第三平坦层217设置有第三过孔403,第二连接部50显露于第三过孔403,像素电极31通过第三过孔403与第二连接部50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过孔401和第二过孔402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可以是间隔设置,或者,第一过孔401和第二过孔402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有也可以是相邻设置。其中,第一过孔401和第二过孔402在衬底基板10上的距离的长短也会影响到第二连接部50的长度,具体地,第一过孔401和第二过孔402在衬底基板10上的距离越长,第二连接部50的走线长度也会越长,第一过孔401和第二过孔402在衬底基板10上的距离越短,第二连接部50的走线长度也会越短。
结合图2和图6所示,当第一过孔401和第二过孔402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为间隔设置时,由于第一连接部40位于第一显示区101内,具体地,第一连接部40位于扇出区103内,且沿着第一方向Y的第一连接部40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面积依次增加,通过将第一过孔401和第二过孔402间隔设置,从而可以使得第二连接部50的走线具有一定长度,从而可以保证第二连接部50与电压信号走线VDD等信号线的正常连接,从而保证了扇出区103的正常的显示功能。
结合图8和图6所示,当第一过孔401和第二过孔402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是相邻设置时,由于第一连接部40同时位于第一显示区101内和第二显示区102内,且第一显示区101内的每一个第一连接部40的面积和第二显示区102内的每一个第一连接部40的面积相同。通过第一过孔401和第二过孔402相邻设置,使得第一连接部40的一端可以实现与第一连接部40以及源漏极层213等其他膜层的实现电性连接,第一连接部40的另一端与电压信号走线VDD等走线连接,从而在保证第一连接部40实现连接功能的同时,使得第一过孔401和第二过孔402在子像素20的区域内结构紧凑,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子像素20面积的使用率,有利于提升第一连接部40的可容纳空间,第一连接部40在衬底基板10上可以形成更大的投影面积,便于第一连接部40的工艺上制备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驱动晶体管21还包括桥接层214。桥接层214设置于源漏极层213和第一连接部40之间,桥接层214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40连接,另一端与源漏极层213中的源极或漏极连接。其中,桥接层214的材质可以和源漏极层213的材质相同,桥接层214可以用于连接电压信号走线VDD,以此增加驱动晶体管21与信号走线VDD的连接数量,从而可以增强显示驱动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显示面板中,像素电极31之上还可以设置发光功能层、封装层、触控层、偏光层以及盖板等膜层。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的显示面板。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装置通过显示面板的第一连接部40用于连接驱动晶体管21和像素电极31,同时还用于连接信号走线,通过设置沿着第一方向Y的第一连接部40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面积依次增加,可以避免不同的第一连接部40的面积差异过大,从而使得显示面板在第一方向Y上,第一连接部40对应的子像素20的发光亮度呈渐变形式,以此在第一方向Y上弱化显示亮度的分界线,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或者通过设置每个第一连接部40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面积相同,提高第一连接部40的分布的规律性,使得第一连接部40对应的子像素20的发光亮度均一,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高第一连接部40在显示面板上的排布规律性,从而使得像素电路驱动子像素20发光时,能够提高子像素20显示的均一性,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整体显示效果。由于该显示装置具有上述显示面板,因此具有全部相同的有益效果,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对于所述显示装置的适用不做具体限制,其可以是电视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可穿戴显示设备(如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手机、虚拟现实设备、增强现实设备、车载显示、广告灯箱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具体实施时,以上各个单元或结构可以作为独立的实体来实现,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作为同一或若干个实体来实现,以上各个单元或结构的具体实施可参见前面的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基板;
子像素,阵列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上,每个子像素包括像素电路和发光元件,所述像素电路用于驱动所述发光元件,所述像素电路包括驱动晶体管,所述发光元件包括像素电极;
多个第一连接部,多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中的至少一部分沿着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每一所述像素电极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与一个所述驱动晶体管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还用于连接信号走线,沿着第一方向设置的每个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面积依次增加或每个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面积相同,所述面积为第一连接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当沿着第一方向设置的每个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面积依次增加时,每个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相同,每个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长度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依次增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中至少另一部分沿着第二方向排布,每个沿着第二方向排布的第一连接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相同,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交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以及扇出区,所述扇出区与所述第一显示区重合,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和所述第二显示区相邻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还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内,所述第一显示区内的每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面积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内的每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面积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晶体管包括:
有源层,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栅极层,设置于所述有源层上;
源漏极层,设置于所述栅极层上;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每个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过孔与一所述源漏极层连接,且通过所述第二过孔与一所述像素电极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多个第二连接部,每个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于一所述像素电极和一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采用透明导电材质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孔和所述第二过孔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相邻设置,或者,所述第一过孔和所述第二过孔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晶体管还包括:
第一平坦层,设置于所述源漏极层上,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平坦层上,所述第一平坦层设置有所述第一过孔,所述源漏极层显露于所述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源漏极层电连接;
第二平坦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平坦层上,所述第二平坦层设置有第二过孔,所述第一连接部显露于所述第二过孔,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晶体管还包括:
桥接层,设置于所述源漏极层和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所述桥接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源漏极层中的源极或漏极连接。
1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210450811.6A 2022-04-26 2022-04-26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484332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50811.6A CN114843328A (zh) 2022-04-26 2022-04-26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US17/780,549 US20240179966A1 (en) 2022-04-26 2022-05-23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PCT/CN2022/094376 WO2023206671A1 (zh) 2022-04-26 2022-05-23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50811.6A CN114843328A (zh) 2022-04-26 2022-04-26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43328A true CN114843328A (zh) 2022-08-02

Family

ID=825681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50811.6A Pending CN114843328A (zh) 2022-04-26 2022-04-26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79966A1 (zh)
CN (1) CN114843328A (zh)
WO (1) WO202320667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51118B2 (ja) * 2010-10-05 2013-11-27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
JP6199056B2 (ja) * 2013-03-22 2017-09-20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CN111106154A (zh) * 2019-12-12 2020-05-0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2071268B (zh) * 2020-08-12 2022-02-2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13025136U (zh) * 2020-10-28 2021-04-20 合肥京东方视讯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的透光组件、信号指示灯及显示设备
CN113629113A (zh) * 2021-07-29 2021-11-0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CN113871427B (zh) * 2021-09-14 2023-06-0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114078384B (zh) * 2021-11-03 2023-06-2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179966A1 (en) 2024-05-30
WO2023206671A1 (zh) 2023-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74462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9691793B2 (en)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US9117403B2 (en) Display panel, display, and electronic unit having openings arranged in a close packing manner
KR102475504B1 (ko) 투명표시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투명표시장치
KR20170024197A (ko) 투명표시장치
CA2641655A1 (en) High aperture ratio pixel layout for display device
CN109491134B (zh) 一种显示装置
JP2006338012A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984311B1 (ko) 픽셀간 격벽을 갖는 디스플레이장치
JP2018063398A (ja) 表示装置
CN113498534B (zh) 显示基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US20230189596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JP4122949B2 (ja) 電気光学装置、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及び電子機器
US20240188354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40179966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40161688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KR100947272B1 (ko)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JP2014106297A (ja) 表示パネル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KR20220030451A (ko) 표시 장치
TW201513334A (zh) 電激發光顯示面板
KR20150022150A (ko) 연성인쇄회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영상표시장치
US11950478B2 (en) Display apparatus
US11929388B2 (en) Local passive matrix displays
US20240169948A1 (en) Display panel, display apparatus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KR100978635B1 (ko) 픽셀간 격벽을 갖는 디스플레이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