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26591A - 一种跨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跨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26591A
CN114826591A CN202210589026.9A CN202210589026A CN114826591A CN 114826591 A CN114826591 A CN 114826591A CN 202210589026 A CN202210589026 A CN 202210589026A CN 114826591 A CN114826591 A CN 1148265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data
summary information
transmitted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8902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58902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26591A/zh
Publication of CN1148265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26591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91388 priority patent/WO2023226683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6Implementation or adapt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of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or of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4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 H04L63/042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wherein the data content is protected, e.g. by encrypting or encapsulating the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9/00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04L9/08Key distribution or management, e.g. generation, sharing or updating, of cryptographic keys or passwords
    • H04L9/088Usage controlling of secret information, e.g. techniques for restricting cryptographic keys to pre-authorized uses, different access levels, validity of crypto-period, different key- or password length, or different strong and weak cryptographic algorith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3Protecting confidentiality, e.g. by encryp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出了一种跨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用于保证在智能办公场景下不同终端间传输文件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该方法包括:第一终端获取待传输的数据;所述第一终端确定所述待传输的数据的第一摘要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摘要信息表征固定长度的与所述待传输的数据相关的加密信息;所述第一终端将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以使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对接收的数据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Description

一种跨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智能会议和数据传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跨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
背景技术
会议是工作中最常见的形态之一,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会议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公的需求,会议效率和交互体验在企业会议中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由此提出智能会议,智能会议是集成了电子白板、电脑和远程会议终端等多种设备的办公产品。
在智能办公场景中,为了丰富会议场景,智能会议终端不仅可以提供智能会议,还可以与用户终端相互传输文件,从而提高用户的参会体验,因此如何保证在不同终端间传输文件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已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跨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用于保证在智能办公场景下不同终端间传输文件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跨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第一终端获取待传输的数据;
所述第一终端确定所述待传输的数据的第一摘要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摘要信息表征固定长度的与所述待传输的数据相关的加密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将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以使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对接收的数据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终端确定所述待传输的数据的第一摘要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根据消息摘要算法,确定所述待传输的数据的第一摘要信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终端将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通过WIFI直连方式与所述第二终端建立通信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终端通过WIFI直连方式与所述第二终端建立通信连接,包括:
当所述第一终端进入WIFI扫描状态且扫描到所述第二终端时,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进行GO协商;
当GO协商完成时,所述第一终端确定与所述第二终端建立通信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终端将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建立基于UDP或TCP的套接字通道;
所述第一终端将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待传输的数据,通过所述套接字通道发送给所述第二终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终端获取待传输的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接收用户在显示页面输入的传输指令,根据所述传输指令确定待传输的数据。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跨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第二终端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摘要信息和数据;
所述第二终端确定接收的数据的第二摘要信息;
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第二摘要信息的比对结果,对接收的数据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终端确定接收的数据的第二摘要信息,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消息摘要算法,确定接收的数据的第二摘要信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终端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摘要信息和数据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通过WIFI直连方式与所述第一终端建立通信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终端通过WIFI直连方式与所述第一终端建立通信连接,包括:
当所述第二终端进入WIFI扫描状态且扫描到所述第一终端时,与所述第一终端进行GO协商;
当GO协商完成时,确定与所述第一终端建立通信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终端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摘要信息和数据,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和所述第一终端建立基于UDP或TCP的套接字通道;
所述第二终端通过所述套接字通道接收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数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第二摘要信息的比对结果,对接收的数据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包括:
当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第二摘要信息相同时,所述第二终端确定接收的数据有效;或,
当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第二摘要信息不相同时,所述第二终端确定接收的数据无效。
第三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跨设备的数据传输***,包括第一终端、第二终端,其中:
所述第一终端,配置为获取待传输的数据,确定所述待传输的数据的第一摘要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摘要信息表征固定长度的与所述待传输的数据相关的加密信息,并将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
所述第二终端,配置为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摘要信息和数据,确定接收的数据的第二摘要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第二摘要信息的比对结果,对接收的数据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
所述第一终端根据消息摘要算法,确定所述待传输的数据的第一摘要信息;
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消息摘要算法,确定接收的数据的第二摘要信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通过WIFI直连方式建立通信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第二摘要信息的比对结果,对接收的数据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包括:
当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第二摘要信息相同时,所述第二终端确定接收的数据有效;或,
当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第二摘要信息不相同时,所述第二终端确定接收的数据无效。
第四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可执行的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读取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并执行如下步骤:
获取待传输的数据;
确定所述待传输的数据的第一摘要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摘要信息表征固定长度的与所述待传输的数据相关的加密信息;
将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以使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对接收的数据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处理器具体被配置为执行:
根据消息摘要算法,确定所述待传输的数据的第一摘要信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将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之前,所述处理器具体还被配置为执行:
通过WIFI直连方式与所述第二终端建立通信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处理器具体被配置为执行:
当进入WIFI扫描状态且扫描到所述第二终端时,与所述第二终端进行GO协商;
当GO协商完成时,确定与所述第二终端建立通信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处理器具体被配置为执行:
和所述第二终端建立基于UDP或TCP的套接字通道;
将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待传输的数据,通过所述套接字通道发送给所述第二终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处理器具体被配置为执行:
接收用户在显示页面输入的传输指令,根据所述传输指令确定待传输的数据。
第五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可执行的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读取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并执行如下步骤:
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摘要信息和数据;
确定接收的数据的第二摘要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第二摘要信息的比对结果,对接收的数据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处理器具体被配置为执行:
根据消息摘要算法,确定接收的数据的第二摘要信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摘要信息和数据之前,所述处理器具体还被配置为执行:
通过WIFI直连方式与所述第一终端建立通信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处理器具体被配置为执行:
当进入WIFI扫描状态且扫描到所述第一终端时,与所述第一终端进行GO协商;
当GO协商完成时,确定与所述第一终端建立通信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处理器具体被配置为执行:
和所述第一终端建立基于UDP或TCP的套接字通道;
通过所述套接字通道接收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数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处理器具体被配置为执行:
当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第二摘要信息相同时,确定接收的数据有效;或,
当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第二摘要信息不相同时,确定接收的数据无效。
第六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跨设备的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配置为获取待传输的数据;
确定模块,配置为确定所述待传输的数据的第一摘要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摘要信息表征固定长度的与所述待传输的数据相关的加密信息;
发送模块,配置为将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以使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对接收的数据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确定模块具体配置为:
根据消息摘要算法,确定所述待传输的数据的第一摘要信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将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之前,所述装置还包括连接模块配置为:
通过WIFI直连方式与所述第二终端建立通信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连接模块具体配置为:
当进入WIFI扫描状态且扫描到所述第二终端时,与所述第二终端进行GO协商;
当GO协商完成时,确定与所述第二终端建立通信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发送模块具体配置为:
和所述第二终端建立基于UDP或TCP的套接字通道;
将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待传输的数据,通过所述套接字通道发送给所述第二终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获取模块具体配置为:
接收用户在显示页面输入的传输指令,根据所述传输指令确定待传输的数据。
第七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跨设备的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配置为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摘要信息和数据;
确定模块,配置为确定接收的数据的第二摘要信息;
验证模块,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第二摘要信息的比对结果,对接收的数据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接收模块具体配置为:
根据消息摘要算法,确定接收的数据的第二摘要信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摘要信息和数据之前,还包括连接模块配置为:
通过WIFI直连方式与所述第一终端建立通信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连接模块具体配置为:
当进入WIFI扫描状态且扫描到所述第一终端时,与所述第一终端进行GO协商;
当GO协商完成时,确定与所述第一终端建立通信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接收模块具体配置为:
和所述第一终端建立基于UDP或TCP的套接字通道;
通过所述套接字通道接收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数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验证模块具体配置为:
当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第二摘要信息相同时,确定接收的数据有效;或,
当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第二摘要信息不相同时,确定接收的数据无效。
第八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非瞬态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方法的步骤。
本公开的这些方面或其他方面在以下的实施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跨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实施流程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提示界面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跨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具体实施流程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跨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实施流程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跨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具体实施流程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跨设备的数据传输***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的交互过程流程图;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跨设备的数据传输装置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跨设备的数据传输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公开实施例描述的应用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新应用场景的出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其中,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实施例1、会议是工作中最常见的形态之一,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会议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公的需求,会议效率和交互体验在企业会议中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由此提出智能会议,智能会议是集成了电子白板、电脑和远程会议终端等多种设备的办公产品。随着终端设备的普及,设备与设备之间进行图片、视频、音乐、电子文档、电子表格等文件的分享需求日益增加。在智能办公场景中,为了丰富会议场景,智能会议终端不仅可以提供智能会议,还可以与用户终端相互传输文件,从而提高用户的参会体验,因此如何保证在不同终端间传输文件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已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智能办公场景下,会议一体机需要与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或是手机等用户终端相互传输文件,一般在这种场景下,传输的文件不会很大,但是对于传输的安全性有较高的要求。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跨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核心思想是在传输数据的同时将与数据相关的加密信息也进行传输,以使接收端根据该加密信息验证接收的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跨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一终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终端包括但不限于用户终端或智能会议终端,其中用户终端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用户终端。智能会议终端包括会议终端、会议一体机等。
如图1所示,该方法的具体实施流程如下所示:
步骤100、第一终端获取待传输的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终端通过如下方式获取待传输的数据:
所述第一终端接收用户在显示页面输入的传输指令,根据所述传输指令确定待传输的数据。
步骤101、所述第一终端确定所述待传输的数据的第一摘要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摘要信息表征固定长度的与所述待传输的数据相关的加密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终端根据消息摘要算法,确定所述待传输的数据的第一摘要信息。其中,消息摘要算法是一种把任意长度的输入揉和而产生长度固定的伪随机输出的算法。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的消息摘要算法包括但不限于消息摘要(MD,Message Digest)、安全散列(SHA,Secure Hash Algorithm)、消息认证码(MAC,MessageAuthentication Code)中的至少一种。
下面以安全散列算法SHA-256为例,对摘要信息的计算过程进行如下说明,其中SHA-256算法的计算可以划分为3个部分:
(1)消息的填充。
SHA-256消息的填充遵循两个准则,第一个准则是,对任意长度的输入数据(待传输的数据)填充后,得到的填充后的数据的位数必须是512位(64字节)的整数倍,也可以理解为对待传输的数据按照512位分组;第二个准则是,填充后的数据的最后64位(8字节)表示输入数据自身的长度(即输入数据占用的总位数);按照上述两个准则对待传输的数据进行填充。
(2)Wt的生成。
对于SHA-256算法来说,哈希运算共有64轮,其中每一轮都需要一个32位的Wt值参与计算,共需要64个Wt值。Wt值生成公式如下所示:
Wt=M[(32*t+31):(32*t)]0<=t<16 公式(1);
其中,M表示对待传输的数据按照512位分组后得到的数组,可以表示为M[511:0],其中W0-W15表示数组部分。例如t=0时,W0=M[31:0],也就是512位的前32位;t=1时,W1=M[63:32]。
Wt=σ1(Wt-2)+Wt-7+σ0(Wt-15)+Wt-16 16<=t<64 公式(2);
其中,公式(2)中:
σ0(x)=S7(x)⊕S18(x)⊕R3(x);
σ1(x)=S17(x)⊕S19(x)⊕R10(x);
其中,⊕表示按位“异或”;Sn表示将x循环右移n个bit;Rn表示将x右移n个bit。
(3)哈希运算。
每轮哈希算法需要输入三种参数:8个32位的哈希值、常量Kt、Wt值(表示待传输数据分组后的数组),输出是8个32位的哈希值。如果对待传输的数据按照512位分组后得到多个512位的数组,则将前一个计算输出的8个32位哈希值作为下一个计算的输入,直到计算出所有的数组,最后得到的8个32位的哈希值就是最终需要的摘要信息。
实施中,计算待传输的数据的第一摘要信息的流程如下所示:
流程1),读取待传输的数据,将数据按照64字节(512位)分组,得到多个数组;
流程2),分析最后一个数组,按要求填充并将最后8字节填充为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长度;
流程3),初始化8个哈希值和常量Kt
流程4),循环输入64字节数组,并计算哈希值;
其中,第一次输入第一个数组、初始化的8个32位哈希值和常量Kt,计算得到第一次输出的8个哈希值,将第一次输出的8个哈希值作为第二次的输入,并在第二次输入第2个数组和常量Kt继续计算得到第二次输出的8个哈希值,将第二次输出的8个哈希值作为第三次的输入,以此类推,直到将所有的数组都计算完成后停止。
流程5),将最后计算得到的8个哈希值作为待传输数据的第一摘要信息,并输出。
步骤102、所述第一终端将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以使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对接收的数据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发送数据前,可以先把第一摘要信息发送给第二终端。然后再发送数据,第二终端收到数据后,利用和第一终端相同的消息摘要算法计算接收的数据的第二摘要信息,对比第一摘要信息和第二摘要信息,若相同则说明传输的数据正常,是有效的,若不同则说明传输的数据不完整或被篡改,是无效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终端将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之前,需要和第二终端建立传输数据的通道,通过建立的套接字通道进行数据、文件的传输。实施中,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建立基于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或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的套接字(socket)通道;所述第一终端将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待传输的数据,通过所述套接字通道发送给所述第二终端。
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建立基于UDP或TCP的socket通道,数据传输过程中通过如表1所示的数据帧格式进行:
表1数据帧格式
功能码 数据格式 包序号 净荷长度 净荷
1字节 1字节 2字节 2字节 0-61440字节
其中,数据格式1字节表示十六进制;数据格式2字节表示ASCII码;包序号表示连续整数,溢出时从零开始计数。
上述功能码定义如表2所示:
表2功能码定义
Figure BDA0003664323030000121
Figure BDA0003664323030000131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终端没有收到第二终端的应答帧时,可以停止发送数据,显示发送失败,并发送数据中断传输的数据帧。当第二终端接收数据超时,也可以发送数据中断传输的数据帧,中断数据传输过程。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终端在发送数据和第一摘要信息之前,需要先和第二终端建立通信连接,通常可以采用蓝牙或者Wi-Fi的方式建立通信连接,从而进行数据传输,由于Wi-Fi带宽更宽,相对于蓝牙,采用Wi-Fi传输文件速度会更快些。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如下建立通信连接的方式:
所述第一终端通过WIFI直连方式与所述第二终端建立通信连接。实施中,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建立WIFI直连的通信连接后,可以通过WIFI方式将第一摘要信息和待传输的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可以通过WIFI方式进行数据和消息的交互。
需要说明的是,WIFI直连也称为WLAN直连,是Wi-Fi协议簇中的一个,使设备之间能够轻松连接彼此而不再需要一个中介性质的无线接入点(Access Point,AP)。其使用范围从网页浏览到文件传输,以及同时与多个设备进行通信,能够充分发挥Wi-Fi的速度优势。符合此标准的设备即使来自不同的生产厂商,亦可实现轻松互联。相比于蓝牙传输速度更快,更适合近距离传输大型文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建立WIFI直连的过程如下所示:
当所述第一终端进入WIFI扫描状态且扫描到所述第二终端时,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进行GO协商(Group Owner Negotiation);
当GO协商完成时,所述第一终端确定与所述第二终端建立通信连接。
实施中,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建立WIFI通信连接后,传输文件的步骤通常包括如下几步:第一步,发送终端发现接收终端;第二步,发送终端与接收终端连接;第三步,发送终端发送文件给接收终端;第四步,文件发送完成,发送终端与接收终端断开连接。其中,第一终端是发送终端,第二终端是接收终端;或者,第一终端是接收终端,第二终端是发送终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过多限定。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通过Wi-Fi直连发现并建立连接。实施中,发现并建立连接的过程如下: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打开Wi-Fi,都进入扫描(Scan)阶段,并发送探测帧(Probe Request)搜索周围所有设备;然后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交替进入监听(Listen)和查找(Search)阶段,当存在回复探测响应帧(Probe Response)的设备时,该设备便能被发现,例如当第二终端回复探测响应帧(Probe Response)时,第二终端可以被第一终端发现,当第一终端或第二终端发现设备后,可以将发现的设备展示出来以供用户选择。当用户选择需要连接的设备后,例如用户在第一终端上选择连接第二终端,则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开始进行GO协商(Group Owner Negotiation)。其中,GO协商包含三种类型的帧,分别是GO Request(请求)、GO Response(响应)、GO Confirmation(确认),进行GO协商的两个终端,一个终端的角色是Wi-Fi direct的组管理员(Group Owner,GO),另一个终端的角色是组客户端(Group Client,GC)。可选的,第一终端是GO,第二终端是GC;或第一终端是GC,第二终端是GO,本实施例对此不作过多限定。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进行GO协商后,建立通信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用户操作,在第一终端或第二终端上还显示提示界面,提示界面包含发现设备、输入验证码、连接成功等提示信息。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以平板电脑(第一终端)连接会议一体机(第二终端)为例,提供一种建立WIFI直连的示意图,其中,平板电脑打开WIFI进行扫描状态,当扫描到会议一体机时显示会议一体机的名称、标识等信息,平板电脑请求与会议一体机建立连接,并显示建立连接的验证码“152463”,会议一体机接收到建立连接请求后显示输入验证码界面,在该界面输入平板电脑上显示建立连接的验证码“152463”,输入完成后,平板电脑和会议一体机建立连接,并显示连接成功。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跨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具体实施流程,如下所示:
步骤300、第一终端进入WIFI扫描状态且扫描到所述第二终端时,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进行GO协商;当GO协商完成时,所述第一终端确定与所述第二终端建立WIFI直连的通信连接;
步骤301、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建立基于UDP或TCP的套接字通道;
步骤302、第一终端接收用户在显示页面输入的传输指令,根据所述传输指令确定待传输的数据;
步骤303、第一终端根据消息摘要算法,确定所述待传输的数据的第一摘要信息;
步骤304、第一终端将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待传输的数据,通过所述套接字通道发送给所述第二终端。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跨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二终端,本实施例中的第二终端包括但不限于用户终端或智能会议终端,其中用户终端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用户终端。智能会议终端包括会议终端、会议一体机等。
如图4所示,该方法的具体实施流程如下所示:
步骤400、第二终端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摘要信息和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终端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摘要信息和数据之前,还可以通过WIFI直连方式与所述第一终端建立通信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WIFI直连也称为WLAN直连,是Wi-Fi协议簇中的一个,使设备之间能够轻松连接彼此而不再需要一个中介性质的无线接入点(Access Point,AP)。其使用范围从网页浏览到文件传输,以及同时与多个设备进行通信,能够充分发挥Wi-Fi的速度优势。符合此标准的设备即使来自不同的生产厂商,亦可实现轻松互联。相比于蓝牙传输速度更快,更适合近距离传输大型文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终端通过如下方式与第一终端建立通信连接:
当所述第二终端进入WIFI扫描状态且扫描到所述第一终端时,与所述第一终端进行GO协商;当GO协商完成时,确定与所述第一终端建立通信连接。
实施中,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建立WIFI直连的通信连接后,可以通过WIFI方式将第一摘要信息和待传输的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可以通过WIFI方式进行数据和消息的交互。
实施中,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建立WIFI通信连接后,传输文件的步骤通常包括如下几步:第一步,发送终端发现接收终端;第二步,发送终端与接收终端连接;第三步,发送终端发送文件给接收终端;第四步,文件发送完成,发送终端与接收终端断开连接。其中,第一终端是发送终端,第二终端是接收终端;或者,第一终端是接收终端,第二终端是发送终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过多限定。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通过Wi-Fi直连发现并建立连接。实施中,发现并建立连接的过程如下: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打开Wi-Fi,都进入扫描(Scan)阶段,并发送探测帧(Probe Request)搜索周围所有设备;然后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交替进入监听(Listen)和查找(Search)阶段,当存在回复探测响应帧(Probe Response)的设备时,该设备便能被发现,例如当第二终端回复探测响应帧(Probe Response)时,第二终端可以被第一终端发现,当第一终端或第二终端发现设备后,可以将发现的设备展示出来以供用户选择。当用户选择需要连接的设备后,例如用户在第一终端上选择连接第二终端,则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开始进行GO协商(Group Owner Negotiation)。其中,GO协商包含三种类型的帧,分别是GO Request(请求)、GO Response(响应)、GO Confirmation(确认),进行GO协商的两个终端,一个终端的角色是Wi-Fi direct的组管理员(Group Owner,GO),另一个终端的角色是组客户端(Group Client,GC)。可选的,第一终端是GO,第二终端是GC;或第一终端是GC,第二终端是GO,本实施例对此不作过多限定。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进行GO协商后,建立通信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用户操作,在第一终端或第二终端上还显示提示界面,提示界面包含发现设备、输入验证码、连接成功等提示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建立通信连接后,第二终端还可以和所述第一终端建立基于UDP或TCP的套接字通道,通过所述套接字通道接收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数据。
实施中,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建立基于UDP或TCP的socket通道,数据传输的数据帧格式见上述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终端没有收到第二终端的应答帧时,可以停止发送数据,显示发送失败,并发送数据中断传输的数据帧。当第二终端接收数据超时,也可以发送数据中断传输的数据帧,中断数据传输过程。
步骤401、所述第二终端确定接收的数据的第二摘要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消息摘要算法,确定接收的数据的第二摘要信息。其中,消息摘要算法是一种把任意长度的输入揉和而产生长度固定的伪随机输出的算法。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的消息摘要算法包括但不限于消息摘要(MD,Message Digest)、安全散列(SHA,Secure Hash Algorithm)、消息认证码(MAC,MessageAuthentication Code)中的至少一种。其中,SHA的详细计算过程见上述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计算第一摘要信息使用的消息摘要算法和计算第二摘要信息使用的消息摘要算法是相同的。
以安全散列算法SHA-256为例,计算接收的数据的第二摘要信息的流程如下所示:
流程1),读取接收的数据,将数据按照64字节(512位)分组,得到多个数组;
流程2),分析最后一个数组,按要求填充并将最后8字节填充为接收的数据的数据长度;
流程3),初始化8个哈希值和常量Kt
流程4),循环输入64字节数组,并计算哈希值;
其中,第一次输入第一个数组、初始化的8个32位哈希值和常量Kt,计算得到第一次输出的8个哈希值,将第一次输出的8个哈希值作为第二次的输入,并在第二次输入第2个数组和常量Kt继续计算得到第二次输出的8个哈希值,将第二次输出的8个哈希值作为第三次的输入,以此类推,直到将所有的数组都计算完成后停止。
流程5),将最后计算得到的8个哈希值作为接收的数据的第二摘要信息,并输出。
步骤402、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第二摘要信息的比对结果,对接收的数据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第二摘要信息相同时,所述第二终端确定接收的数据有效;或,
当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第二摘要信息不相同时,所述第二终端确定接收的数据无效。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跨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具体实施流程,如下所示:
步骤500、当第二终端进入WIFI扫描状态且扫描到第一终端时,与第一终端进行GO协商;当GO协商完成时,确定与第一终端建立WIFI直连方式的通信连接;
步骤501、第二终端和第一终端建立基于UDP或TCP的套接字通道;
步骤502、第二终端通过所述套接字通道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摘要信息和数据;
步骤503、第二终端根据消息摘要算法,确定接收的数据的第二摘要信息;
步骤504、判断第一摘要信息和第二摘要信息是否相同,若是执行步骤505,否则执行步骤506;
步骤505、第二终端确定接收的数据有效;
步骤506、第二终端确定接收的数据无效。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跨设备的数据传输***,包括第一终端600、第二终端601,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终端600包括但不限于用户终端,第二终端601包括但不限于智能会议终端;或者,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终端600包括但不限于智能会议终端,第二终端601包括但不限于用户终端。
其中,用户终端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用户终端;智能会议终端包括会议终端、会议一体机等。
所述第一终端600,配置为获取待传输的数据,确定所述待传输的数据的第一摘要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摘要信息表征固定长度的与所述待传输的数据相关的加密信息,并将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601;
所述第二终端601,配置为接收第一终端600发送的第一摘要信息和数据,确定接收的数据的第二摘要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第二摘要信息的比对结果,对接收的数据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终端600根据消息摘要算法,确定所述待传输的数据的第一摘要信息;所述第二终端601根据消息摘要算法,确定接收的数据的第二摘要信息。
其中,第一终端600和第二终端601使用的消息摘要算法是相同的。
本实施例中的消息摘要算法是一种把任意长度的输入揉和而产生长度固定的伪随机输出的算法。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的消息摘要算法包括但不限于消息摘要、安全散列、消息认证码中的至少一种。
以安全散列算法SHA-256为例,计算待传输的数据的第一摘要信息的流程如下所示:
流程11),读取待传输的数据,将数据按照64字节(512位)分组,得到多个数组;
流程12),分析最后一个数组,按要求填充并将最后8字节填充为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长度;
流程13),初始化8个哈希值和常量Kt
流程14),循环输入64字节数组,并计算哈希值;
其中,第一次输入第一个数组、初始化的8个32位哈希值和常量Kt,计算得到第一次输出的8个哈希值,将第一次输出的8个哈希值作为第二次的输入,并在第二次输入第2个数组和常量Kt继续计算得到第二次输出的8个哈希值,将第二次输出的8个哈希值作为第三次的输入,以此类推,直到将所有的数组都计算完成后停止。
流程15),将最后计算得到的8个哈希值作为待传输数据的第一摘要信息,并输出。
以安全散列算法SHA-256为例,计算接收的数据的第二摘要信息的流程如下所示:
流程21),读取接收的数据,将数据按照64字节(512位)分组,得到多个数组;
流程22),分析最后一个数组,按要求填充并将最后8字节填充为接收的数据的数据长度;
流程23),初始化8个哈希值和常量Kt
流程24),循环输入64字节数组,并计算哈希值;
其中,第一次输入第一个数组、初始化的8个32位哈希值和常量Kt,计算得到第一次输出的8个哈希值,将第一次输出的8个哈希值作为第二次的输入,并在第二次输入第2个数组和常量Kt继续计算得到第二次输出的8个哈希值,将第二次输出的8个哈希值作为第三次的输入,以此类推,直到将所有的数组都计算完成后停止。
流程25),将最后计算得到的8个哈希值作为接收的数据的第二摘要信息,并输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终端600和所述第二终端601通过WIFI直连方式建立通信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终端600在发送数据和第一摘要信息之前,需要先和第二终端601建立通信连接,通常可以采用蓝牙或者Wi-Fi的方式建立通信连接,从而进行数据传输,由于Wi-Fi带宽更宽,相对于蓝牙,采用Wi-Fi传输文件速度会更快些。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如下建立通信连接的方式:
所述第一终端600通过WIFI直连方式与所述第二终端601建立通信连接。实施中,第一终端600和第二终端601建立WIFI直连的通信连接后,可以通过WIFI方式将第一摘要信息和待传输的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601,可以通过WIFI方式进行数据和消息的交互。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终端600和第二终端601建立WIFI直连的过程如下所示:
当所述第一终端600进入WIFI扫描状态且扫描到所述第二终端601时,所述第一终端600与所述第二终端601进行GO协商(Group Owner Negotiation);
当GO协商完成时,所述第一终端600确定与所述第二终端601建立通信连接。
实施中,第一终端600和第二终端601建立WIFI通信连接后,传输文件的步骤通常包括如下几步:第一步,发送终端发现接收终端;第二步,发送终端与接收终端连接;第三步,发送终端发送文件给接收终端;第四步,文件发送完成,发送终端与接收终端断开连接。其中,第一终端600是发送终端,第二终端601是接收终端;或者,第一终端600是接收终端,第二终端601是发送终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过多限定。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终端600和第二终端601通过Wi-Fi直连发现并建立连接。实施中,发现并建立连接的过程如下:第一终端600和第二终端601打开Wi-Fi,都进入扫描(Scan)阶段,并发送探测帧(Probe Request)搜索周围所有设备;然后第一终端600和第二终端601交替进入监听(Listen)和查找(Search)阶段,当存在回复探测响应帧(ProbeResponse)的设备时,该设备便能被发现,例如当第二终端601回复探测响应帧(ProbeResponse)时,第二终端601可以被第一终端600发现,当第一终端600或第二终端601发现设备后,可以将发现的设备展示出来以供用户选择。当用户选择需要连接的设备后,例如用户在第一终端600上选择连接第二终端601,则第一终端600和第二终端601开始进行GO协商(Group Owner Negotiation)。其中,GO协商包含三种类型的帧,分别是GO Request(请求)、GO Response(响应)、GO Confirmation(确认),进行GO协商的两个终端,一个终端的角色是Wi-Fi direct的组管理员(Group Owner,GO),另一个终端的角色是组客户端(GroupClient,GC)。可选的,第一终端600是GO,第二终端601是GC;或第一终端600是GC,第二终端601是GO,本实施例对此不作过多限定。第一终端600和第二终端601进行GO协商后,建立通信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用户操作,在第一终端600或第二终端601上还显示提示界面,提示界面包含发现设备、输入验证码、连接成功等提示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终端600发送数据前,可以先把第一摘要信息发送给第二终端601。然后再发送数据,第二终端601收到数据后,利用和第一终端600相同的消息摘要算法计算接收的数据的第二摘要信息,对比第一摘要信息和第二摘要信息,若相同则说明传输的数据正常,是有效的,若不同则说明传输的数据不完整或被篡改,是无效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终端600将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601之前,需要和第二终端601建立传输数据的通道,通过建立的套接字通道进行数据、文件的传输。实施中,所述第一终端600和所述第二终端601建立基于UDP(User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或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的套接字(socket)通道;所述第一终端600将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待传输的数据,通过所述套接字通道发送给所述第二终端601。
第一终端600和第二终端601建立基于UDP或TCP的socket通道,数据传输过程中具体的数据帧格式见上述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终端600没有收到第二终端601的应答帧时,可以停止发送数据,显示发送失败,并发送数据中断传输的数据帧。当第二终端601接收数据超时,也可以发送数据中断传输的数据帧,中断数据传输过程。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第二摘要信息相同时,所述第二终端601确定接收的数据有效;即第二终端601确定接收到的数据是正常的;或,
当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第二摘要信息不相同时,所述第二终端601确定接收的数据无效;即第二终端601确定接收到的数据经过篡改或丢失,是不完整的,可能被恶意篡改,是不安全的。
如图7所示,该***中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的交互过程如下所示:
步骤700、第一终端接收用户在显示页面输入的传输指令,根据传输指令确定待传输的数据;
步骤701、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通过WIFI直连方式建立通信连接;
步骤702、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建立基于UDP或TCP的套接字通道;
步骤703、第一终端根据消息摘要算法,确定待传输的数据的第一摘要信息;
步骤704、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传输请求消息;
步骤705、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一确认消息;
步骤706、第一终端将第一摘要信息发送给第二终端;
步骤707、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二确认消息;
步骤708、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待传输的数据;
步骤709、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三确认消息;
步骤710、第二终端根据消息摘要算法,确定接收的数据的第二摘要信息;
步骤711、第二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第二摘要信息的比对结果,对接收的数据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步骤712、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断开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也可以采用将整个待传输的数据加密后再传输,第二终端收到后再进行解密。可以使用对称或非对称加密算法。其中,非对称加密算法更安全,但是由于算法复杂,传输速度会比较慢。安全性排名:非对称加密>消息摘要>对称加密,传输速度:消息摘要>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都内置了WiFi模块,可以通过WiFi建立传输通道,实现文件传输。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终端可以作为数据的发送端,第二终端作为数据的接收端,或者,第一终端作为数据的接收端,第二终端作为数据的发送端,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可以实现数据、文件等信息的互传。
实施例2、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由于该终端即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方法中的终端,并且该终端解决问题的原理与该方法相似,因此该终端的实施可以参见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如图8所示,该终端包括处理器800和存储器801,所述存储器801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800可执行的程序,所述处理器800用于读取所述存储器801中的程序并执行如下步骤:
获取待传输的数据;
确定所述待传输的数据的第一摘要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摘要信息表征固定长度的与所述待传输的数据相关的加密信息;
将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以使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对接收的数据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处理器800具体被配置为执行:
根据消息摘要算法,确定所述待传输的数据的第一摘要信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将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之前,所述处理器800具体还被配置为执行:
通过WIFI直连方式与所述第二终端建立通信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处理器800具体被配置为执行:
当进入WIFI扫描状态且扫描到所述第二终端时,与所述第二终端进行GO协商;
当GO协商完成时,确定与所述第二终端建立通信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处理器800具体被配置为执行:
和所述第二终端建立基于UDP或TCP的套接字通道;
将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待传输的数据,通过所述套接字通道发送给所述第二终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处理器800具体被配置为执行:
接收用户在显示页面输入的传输指令,根据所述传输指令确定待传输的数据。
实施例3、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由于该终端即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方法中的终端,并且该终端解决问题的原理与该方法相似,因此该终端的实施可以参见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如图9所示,该终端包括处理器900和存储器901,所述存储器901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900可执行的程序,所述处理器900用于读取所述存储器901中的程序并执行如下步骤:
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摘要信息和数据;
确定接收的数据的第二摘要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第二摘要信息的比对结果,对接收的数据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处理器900具体被配置为执行:
根据消息摘要算法,确定接收的数据的第二摘要信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摘要信息和数据之前,所述处理器900具体还被配置为执行:
通过WIFI直连方式与所述第一终端建立通信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处理器900具体被配置为执行:
当进入WIFI扫描状态且扫描到所述第一终端时,与所述第一终端进行GO协商;
当GO协商完成时,确定与所述第一终端建立通信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处理器900具体被配置为执行:
和所述第一终端建立基于UDP或TCP的套接字通道;
通过所述套接字通道接收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数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处理器900具体被配置为执行:
当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第二摘要信息相同时,确定接收的数据有效;或,
当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第二摘要信息不相同时,确定接收的数据无效。
实施例4、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种跨设备的数据传输装置,由于该装置即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方法中的装置,并且该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该方法相似,因此该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如图10所示,该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1000,配置为获取待传输的数据;
确定模块1001,配置为确定所述待传输的数据的第一摘要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摘要信息表征固定长度的与所述待传输的数据相关的加密信息;
发送模块1002,配置为将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以使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对接收的数据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确定模块1001具体配置为:
根据消息摘要算法,确定所述待传输的数据的第一摘要信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将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之前,所述装置还包括连接模块配置为:
通过WIFI直连方式与所述第二终端建立通信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连接模块具体配置为:
当进入WIFI扫描状态且扫描到所述第二终端时,与所述第二终端进行GO协商;
当GO协商完成时,确定与所述第二终端建立通信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发送模块1002具体配置为:
和所述第二终端建立基于UDP或TCP的套接字通道;
将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待传输的数据,通过所述套接字通道发送给所述第二终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获取模块1000具体配置为:
接收用户在显示页面输入的传输指令,根据所述传输指令确定待传输的数据。
实施例5、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二种跨设备的数据传输装置,由于该装置即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方法中的装置,并且该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该方法相似,因此该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如图11所示,该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1100,配置为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摘要信息和数据;
确定模块1101,配置为确定接收的数据的第二摘要信息;
验证模块1102,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第二摘要信息的比对结果,对接收的数据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接收模块1100具体配置为:
根据消息摘要算法,确定接收的数据的第二摘要信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摘要信息和数据之前,还包括连接模块配置为:
通过WIFI直连方式与所述第一终端建立通信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连接模块具体配置为:
当进入WIFI扫描状态且扫描到所述第一终端时,与所述第一终端进行GO协商;
当GO协商完成时,确定与所述第一终端建立通信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接收模块1100具体配置为:
和所述第一终端建立基于UDP或TCP的套接字通道;
通过所述套接字通道接收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数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验证模块1102具体配置为:
当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第二摘要信息相同时,确定接收的数据有效;或,
当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第二摘要信息不相同时,确定接收的数据无效。
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非瞬态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下步骤:
获取待传输的数据;
确定所述待传输的数据的第一摘要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摘要信息表征固定长度的与所述待传输的数据相关的加密信息;
将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以使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对接收的数据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非瞬态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下步骤:
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摘要信息和数据;
确定接收的数据的第二摘要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第二摘要信息的比对结果,对接收的数据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公开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公开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公开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和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公开是参照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设备(***)、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设备。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设备的制造品,该指令设备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公开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公开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公开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公开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9)

1.一种跨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
第一终端获取待传输的数据;
所述第一终端确定所述待传输的数据的第一摘要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摘要信息表征固定长度的与所述待传输的数据相关的加密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将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以使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对接收的数据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终端确定所述待传输的数据的第一摘要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根据消息摘要算法,确定所述待传输的数据的第一摘要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终端将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通过WIFI直连方式与所述第二终端建立通信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终端通过WIFI直连方式与所述第二终端建立通信连接,包括:
当所述第一终端进入WIFI扫描状态且扫描到所述第二终端时,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进行GO协商;
当GO协商完成时,所述第一终端确定与所述第二终端建立通信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终端将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建立基于UDP或TCP的套接字通道;
所述第一终端将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待传输的数据,通过所述套接字通道发送给所述第二终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终端获取待传输的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接收用户在显示页面输入的传输指令,根据所述传输指令确定待传输的数据。
7.一种跨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
第二终端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摘要信息和数据;
所述第二终端确定接收的数据的第二摘要信息;
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第二摘要信息的比对结果,对接收的数据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终端确定接收的数据的第二摘要信息,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消息摘要算法,确定接收的数据的第二摘要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终端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摘要信息和数据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通过WIFI直连方式与所述第一终端建立通信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终端通过WIFI直连方式与所述第一终端建立通信连接,包括:
当所述第二终端进入WIFI扫描状态且扫描到所述第一终端时,与所述第一终端进行GO协商;
当GO协商完成时,确定与所述第一终端建立通信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终端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摘要信息和数据,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和所述第一终端建立基于UDP或TCP的套接字通道;
所述第二终端通过所述套接字通道接收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数据。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第二摘要信息的比对结果,对接收的数据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包括:
当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第二摘要信息相同时,所述第二终端确定接收的数据有效;或,
当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第二摘要信息不相同时,所述第二终端确定接收的数据无效。
13.一种跨设备的数据传输***,其中,包括第一终端、第二终端,其中:
所述第一终端,配置为获取待传输的数据,确定所述待传输的数据的第一摘要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摘要信息表征固定长度的与所述待传输的数据相关的加密信息,并将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
所述第二终端,配置为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摘要信息和数据,确定接收的数据的第二摘要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第二摘要信息的比对结果,对接收的数据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其中,
所述第一终端根据消息摘要算法,确定所述待传输的数据的第一摘要信息;
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消息摘要算法,确定接收的数据的第二摘要信息。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其中,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通过WIFI直连方式建立通信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其中,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第二摘要信息的比对结果,对接收的数据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包括:
当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第二摘要信息相同时,所述第二终端确定接收的数据有效;或,
当所述第一摘要信息和所述第二摘要信息不相同时,所述第二终端确定接收的数据无效。
17.一种终端,终端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可执行的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读取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并执行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方法的步骤。
18.一种终端,终端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可执行的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读取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并执行权利要求7~12任一所述方法的步骤。
19.一种非瞬态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2任一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2210589026.9A 2022-05-26 2022-05-26 一种跨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 Pending CN11482659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89026.9A CN114826591A (zh) 2022-05-26 2022-05-26 一种跨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
PCT/CN2023/091388 WO2023226683A1 (zh) 2022-05-26 2023-04-27 一种跨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89026.9A CN114826591A (zh) 2022-05-26 2022-05-26 一种跨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26591A true CN114826591A (zh) 2022-07-29

Family

ID=825189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89026.9A Pending CN114826591A (zh) 2022-05-26 2022-05-26 一种跨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26591A (zh)
WO (1) WO202322668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26683A1 (zh) * 2022-05-26 2023-11-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跨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25654A (zh) * 2013-04-23 2014-10-29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wifi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05307160A (zh) * 2015-09-29 2016-02-03 北京元心科技有限公司 通过Wi-Fi网络传输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CN107135472A (zh) * 2017-05-25 2017-09-05 北京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7318174A (zh) * 2017-06-28 2017-11-03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07864116A (zh) * 2017-06-22 2018-03-30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终端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289947A (zh) * 2019-04-29 2019-09-27 北京开态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一致性校验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0233082A1 (zh) * 2019-05-22 2020-11-26 深圳壹账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文件上传方法、***、存储介质和服务器
DE202016009062U1 (de) * 2016-09-09 2021-10-2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eisende-Endgerät und Dateiempfangs-Endgerät
CN114339709A (zh) * 2020-09-30 2022-04-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和终端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28096B (zh) * 2015-10-30 2019-04-16 北京锐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wifi的通信建立方法及装置
CN108696547A (zh) * 2017-02-28 2018-10-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文件传输方法、装置及***
CN114826591A (zh) * 2022-05-26 2022-07-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跨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25654A (zh) * 2013-04-23 2014-10-29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wifi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05307160A (zh) * 2015-09-29 2016-02-03 北京元心科技有限公司 通过Wi-Fi网络传输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DE202016009062U1 (de) * 2016-09-09 2021-10-2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eisende-Endgerät und Dateiempfangs-Endgerät
CN107135472A (zh) * 2017-05-25 2017-09-05 北京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7864116A (zh) * 2017-06-22 2018-03-30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终端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7318174A (zh) * 2017-06-28 2017-11-03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10289947A (zh) * 2019-04-29 2019-09-27 北京开态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一致性校验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0233082A1 (zh) * 2019-05-22 2020-11-26 深圳壹账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文件上传方法、***、存储介质和服务器
CN114339709A (zh) * 2020-09-30 2022-04-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和终端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26683A1 (zh) * 2022-05-26 2023-11-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跨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26683A1 (zh) 2023-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93185B (zh) 无线设备认证方法和装置
US20150135240A1 (en) Video display terminal, video transmission terminal, video communication system, video display method, video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recording program
JP6759011B2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584186B2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10321493B2 (en)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connection by terminal, apparatus, and system
JP2018037978A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EP3068091B1 (en) Network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and system
KR20130111960A (ko) 통신 네트워크에서 보안 노드 진입
US10791124B2 (en) Method and terminal device for encrypting message
JP2018006983A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2566113B (zh) 密钥生成以及终端配网方法、装置、设备
CN107566397A (zh) 视频会议信息传输方法、终端设备、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CN105119900A (zh) 信息安全传输方法、联网接入方法及相应的终端
WO2020054365A1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570355B2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23226683A1 (zh) 一种跨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
CN111654481A (zh) 一种身份认证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05120454A (zh) 信息传输方法、联网接入方法及相应的终端
CN113852953A (zh) 建立网络连接的方法、装置与电子设备
CN116132457A (zh) 一种云文档处理方法、装置及服务器
JP2023027265A (ja)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2422275A (zh) Uart通信中的秘钥协商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US10349456B2 (en) Video communication system, video transmission terminal, video reception terminal,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CN109788478B (zh) 一种在wpa无线网络中利用认证过程收集数据的方法
CN116761167B (zh) 一种数据加密传输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