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62071A - 电弧箱以及包括其的电磁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电弧箱以及包括其的电磁接触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62071A
CN114762071A CN202080084094.9A CN202080084094A CN114762071A CN 114762071 A CN114762071 A CN 114762071A CN 202080084094 A CN202080084094 A CN 202080084094A CN 114762071 A CN114762071 A CN 1147620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c
sidewall
fixed contact
space
divi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8409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经勋
金民奭
尹德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S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L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7620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620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34Stationary parts for restricting or subdividing the arc, e.g. barrier pl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49/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manufacture of relays or part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4Mounting complete relay or separate parts of relay on a base or inside a case
    • H01H50/041Details concerning assembly of relays
    • H01H50/045Details particular to conta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60Contact arrangements moving contact being rigidly combined with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34Stationary parts for restricting or subdividing the arc, e.g. barrier plate
    • H01H9/345Mounting of arc chu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34Stationary parts for restricting or subdividing the arc, e.g. barrier plate
    • H01H9/36Metal parts
    • H01H9/362Mounting of plates in arc chamb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34Stationary parts for restricting or subdividing the arc, e.g. barrier plate
    • H01H2009/347Stationary parts for restricting or subdividing the arc, e.g. barrier plate using lids for closing the arc chamber after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34Stationary parts for restricting or subdividing the arc, e.g. barrier plate
    • H01H9/36Metal parts
    • H01H2009/365Metal parts using U-shaped plat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弧箱以及包括其的电磁接触器。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弧箱包括结合凸起。结合凸起***结合于电弧室的格栅结合孔。因此,电弧室能够稳定地结合于电弧箱。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结合可以采用卡扣紧固的方式。因此,能够使电弧室和电弧箱容易结合。在电弧箱形成有筋部。筋部位于与结合的电弧室邻近的位置,防止电弧室的摇动。因此,结合于电弧箱的电弧室能够稳定地保持静止状态。

Description

电弧箱以及包括其的电磁接触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弧箱以及包括其的电磁接触器,更具体而言,具有能够使电弧室和电弧箱稳定地结合的结构的电弧箱以及包括其的电磁接触器。
背景技术
电磁接触器设置在电源和负载之间,为了防止负载因过电流受损而使用。
电磁接触器包括线圈和可动铁芯。如果电流施加到电磁接触器,则可动铁芯因线圈形成的磁场而朝固定铁芯被吸引。
如果固定触点和可动铁芯接触,则电磁接触器可以与外部通电。由此,电源、电磁接触器以及负载可以通电。
如果在所述通电状态下产生过电流,则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被分离。所述分离随着与可动触点连接的可动铁芯朝远离固定铁芯的方向移动而进行。为此,在可动铁芯的下侧设置有用于施加朝上侧的方向的弹力的弹性构件。
另一方面,如果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分离,则电流断开并且产生电弧(arc)。电弧可以被定义为高温高压的电流的流动。在电弧滞留在电磁接触器的内部的情况下,存在电磁接触器的各个构成要素因电弧而受损的隐患。
因此,在电磁接触器设置有用于熄灭电弧的构件。通常,将所述构件称作“灭弧部”。灭弧部位于在电磁接触器的内部形成的空间。
如上所述,由于电弧是高温高压的电流的流动,因此优选将灭弧部牢固地固定结合于电磁接触器。另外,考虑到生产效率,优选灭弧部容易固定结合在电磁接触器。
韩国公开专利文献第10-1997-0067432号公开一种电磁接触器用灭弧室的组装结构。具体而言,公开了一种在灭弧室内部形成有复数个凸出部,由此能够使格栅部容易***的灭弧室的组装结构。
但是,这种结构的电磁接触器用灭弧室的组装结构仅限于提示用于将格栅部容纳于空间的方案。即,并未提示用于使容纳于所述空间的格栅部牢固地保持结合状态的方案。
韩国公开专利文献第10-2014-0012129号公开了一种电磁接触器的灭弧室组装方法。具体而言,公开了一种即便在固定触头的形状复杂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组装灭弧室的电磁接触器的灭弧室组装方法。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也仅限于提示用于将触点机构收纳于灭弧室的方案。即,上述专利文献并未提示用于将灭弧部容纳于所述空间的方案和用于稳定地保持被容纳的灭弧部的结合状态的方案。
进一步,上述专利文献也未提示用于使灭弧部容易结合于电磁接触器的方案。
韩国公开专利文献第10-1997-00067432号(1997.10.13)
韩国公开专利文献第10-2014-0012129号(2014.01.29)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结构的电弧箱以及包括其的电磁接触器。
首先,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使结合于电弧箱的电弧室牢固地结合的结构的电弧箱以及包括其的电磁接触器。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使电弧室容易结合于电弧箱的结构的电弧箱以及包括其的电磁接触器。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结合于电弧箱的电弧室不会任意分离的结构的电弧箱以及包括其的电磁接触器。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即便在产生电弧或电磁接触器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保持电弧室和电弧箱的结合状态的结构的电弧箱以及包括其的电磁接触器。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不仅能够最小化结构的变更而且还能够实现上述目的的结构的电弧箱以及包括其的电磁接触器。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熄灭所产生的电弧的结构的电弧箱以及包括其的电磁接触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弧箱,所述电弧箱包括:空间部,电弧室容纳于所述空间部;复数个侧壁,包围所述空间部,彼此连续;以及划分部,位于所述空间部的内部,将所述空间部划分为复数个;所述复数个侧壁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沿一方向延伸,配置为彼此面对;以及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连续,沿另一方向延伸,配置为彼此面对;所述划分部位于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之间,并且在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延伸,在所述第三侧壁的朝向所述空间部的一侧面、所述第四侧壁的朝向所述空间部的一侧面以及所述划分部的朝向所述空间部的一侧面中的任意一个以上形成有结合凸起,所述电弧室结合于所述结合凸起,所述结合凸起朝所述空间部凸出。
另外,所述电弧箱的所述结合凸起可以包括:第一面,与所述第三侧壁的一侧面、所述第四侧壁的一侧面以及所述划分部的一侧面中的任意一个以上形成规定的角度而延伸;以及第二面,从所述第一面的端部朝所述第三侧壁的一侧面、所述第四侧壁的一侧面以及所述划分部的一侧面中的所述任意一个以上延伸。
另外,所述电弧箱的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三侧壁的一侧面、所述第四侧壁的一侧面以及所述划分部的一侧面中的任意一个以上形成的所述规定的角度可以是直角。
另外,所述电弧箱的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形成规定的角度而延伸,所述规定的角度可以是锐角。
另外,所述电弧箱的所述结合凸起可以包括:第一面,与所述第三侧壁的一侧面、所述第四侧壁的一侧面以及所述划分部的一侧面中的任意一个以上形成规定的角度而延伸;以及第二面,从所述第一面的端部朝所述第三侧壁的一侧面、所述第四侧壁的一侧面以及所述划分部的一侧面中的任意一个以上向下侧倾斜延伸。
另外,所述电弧箱还可以包括筋部,所述筋部从所述第三侧壁的朝向所述空间部的一侧面、所述第四侧壁的朝向所述空间部的一侧面以及所述划分部的朝向所述空间部的一侧面中的任意一个以上朝所述空间部凸出,并且支撑所述电弧室,所述筋部可以位于与所述电弧室邻近的位置。
另外,所述电弧箱的所述筋部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的距离可以大于所述电弧室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的距离,所述筋部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可以大于所述电弧室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电磁接触器,所述电磁接触器包括:固定触点,固定于支撑框架;可动触点,位于与所述固定触点邻近的位置,构成为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电弧箱,在内部形成有容纳所述固定触点和所述可动触点的空间部;以及电弧室,容纳于所述电弧箱的所述空间部,位于与所述固定触点和所述可动触点邻近的位置;所述电弧箱包括:复数个侧壁,包围所述空间部的一部分,配置为彼此面对;以及结合凸起,从所述复数个侧壁向所述空间部凸出形成;所述电弧室包括:复数个格栅,彼此隔开规定距离而层叠;支撑板,与所述格栅的两侧端部结合;以及电弧箱结合孔,贯穿形成在所述支撑板,所述结合凸起***结合于所述电弧箱结合孔。
另外,所述电磁接触器的所述结合凸起可以包括:第一面,与所述复数个侧壁形成规定的角度,朝所述空间部延伸;以及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连续,朝所述复数个侧壁延伸。
另外,所述电磁接触器的所述第二面可以向朝所述固定触点的方向倾斜延伸。
另外,所述电磁接触器的所述复数个侧壁可以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沿一方向延伸,配置为彼此面对;以及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连续,沿另一方向延伸,配置为彼此面对;所述电弧箱可以包括划分部,所述划分部在所述空间部中在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延伸,将所述空间部划分为复数个,所述划分部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复数个所述划分部在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之间彼此隔开规定距离而配置,所述结合凸起可以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三侧壁的朝向被划分的所述空间部的一侧面、所述第四侧壁的朝向被划分的所述空间部的一侧面以及复数个所述划分部的朝向被划分的所述空间部的一侧面。
另外,所述电磁接触器的所述电弧室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复数个所述电弧室可以在所述空间部中沿所述划分部的延伸方向彼此隔开规定距离而配置,所述结合凸起可以形成有复数个,复数个所述结合凸起可以在所述空间部中沿所述划分部的延伸方向彼此隔开规定距离而配置。
另外,在所述电磁接触器的所述复数个侧壁可以设置有筋部,所述筋部位于与所述电弧室邻近的位置且朝所述空间部凸出。
另外,所述电磁接触器的所述支撑板可以包括:第一部分,位于远离所述固定触点的位置;以及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连续,位于与所述固定触点邻近的位置;所述第一部分的宽度可以小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宽度。
另外,所述电磁接触器的所述筋部可以包括:第一筋部,位于与所述第一部分的一侧边缘邻近的位置;以及第二筋部,位于与所述第二部分的一侧边缘邻近的位置;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一侧边缘和所述第一筋部之间的距离可以小于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一侧边缘和所述第二筋部之间的距离。
另外,所述电磁接触器的所述复数个侧壁可以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沿一方向延伸,配置为彼此面对;以及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分别连续,沿另一方向延伸,配置为彼此面对;所述电弧室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复数个所述电弧室可以分别位于在所述空间部中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邻近的位置,所述筋部可以位于比所述电弧室更远离所述第一侧壁或所述第二侧壁的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具有如下的效果。
首先,电弧室容纳于在电弧箱的内部形成的空间部。在包围空间部的各个侧壁和划分部凸出有结合凸起。在电弧室设置有在两侧支撑格栅的支撑板。在支撑板贯穿形成有电弧箱结合孔。
如果电弧室容纳于所述空间部,则结合凸起***结合于电弧箱结合孔。在一实施例中,结合凸起和电弧箱结合孔可以***结合或卡扣紧固。
因此,电弧室可以牢固地结合于电弧箱。
另外,结合凸起包括:第一面,水平延伸;第二面,与第一面连续,朝下侧,即朝固定触点的方向倾斜形成。电弧室的支撑板先与位于下侧的第二面接触。由于第二面倾斜形成,因此支撑板可以顺畅地向上侧移动。
因此,电弧室可以容易结合于电弧箱。
另外,如果结合凸起和电弧箱结合孔结合,则在上侧包围电弧箱结合孔的面与结合凸起的第一面接触。第一面与包围空间部的各个侧壁或划分部的面垂直延伸,或者形成钝角且向上侧延伸。
因此,如果电弧箱结合孔和结合凸起结合,则能够通过结合凸起的第一面来防止电弧室任意脱离。由此,结合于电弧箱的电弧室不会任意分离。
另外,在与电弧室邻近的位置设置有筋部。筋部构成为支撑电弧室的支撑板的一侧。筋部包括与支撑板的第一部分接触的第一筋部和与支撑板的第二部分接触的第二筋部。
第一筋部和第二筋部根据支撑板的结构而在不同的位置以不同的长度延伸而形成。即,筋部构成为在不同的位置支撑电弧室。
因此,即便在产生电弧或电磁接触器移动导致对电弧室施加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保持电弧室和电弧箱的结合状态。
另外,上述效果可以通过形成于电弧箱的结合凸起、筋部以及形成于电弧室的电弧室结合孔来实现。
因此,不需要为了实现上述效果而过多地变更电弧箱和电磁接触器的结构。
另外,电弧室位于与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邻近的位置。因此,因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分离而产生的电弧可以沿可动触点延伸并迅速地向电弧室移动。
因此,能够提高熄灭电弧的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1的电磁接触器的主视图。
图3是示出图2的电磁接触器的A-A′线剖视图。
图4是示出设置于图1的电磁接触器的下部框架部与电弧箱结合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图4的下部框架部与电弧箱结合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6是示出在图5的状态下电弧箱处于开放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在图6的状态下分离出下部框架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图7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9是示出在图7的状态下分离出电弧室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设置于图1的电磁接触器的电弧室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设置于图10的电弧室的侧壁的侧视图。
图12是示出图10的电弧室的俯视图。
图13是示出设置于图1的电磁接触器的电弧箱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图13的电弧箱的立体图。
图15是从另一角度示出图13的电弧箱的主视图。
图16是示出图15的电弧箱的A-A′线剖视图。
图17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弧室和电弧箱结合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弧箱600和包括其的电磁接触器10进行详细的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可以省略一部分构成要素的说明,以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特征。
1.术语的定义
在说明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例的过程中,如果提及到某个构成要素“连接”或“耦合”于另一构成要素,则应理解为可能是直接连接于或耦合于该另一构成要素,但也可能它们中间存在有其他构成要素。
反之,如果提及到某个结构要素“直接连接”或“直接耦合”于另一结构要素,则应当被理解为是它们之间不存在有其他结构要素。
在本说明书中,除非在上下文明确表示有另行的含义,否则单数的表达方式包括复数的表达方式。
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到的“磁化(magnetize)”是指在磁场内使某种物体带有磁性的现象。
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到的“通电(electric current)”是指两个以上的构成电连接的状态。在一实施例中,通电可以为了表示电流在两个以上的构件之间流动,或电信号在两个以上的构件之间传递的状态而使用。
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到的“左侧”、“右侧”、“上侧”、“下侧”、“前方侧”以及“后方侧”可以参照图1所示的坐标系来理解。
2.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的构成的说明
参照图1至图3,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包括框架100、驱动部200、可动触点部300以及固定触点部400。
另外,参照图4至图10,本发明的实施例包括电弧室500和电弧箱600。电弧室500构成为熄灭因可动触点部300和固定触点部400分离而产生的电弧(arc)。
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弧室500可以牢固地结合于电弧箱600。另外,所述结合在没有额外的紧固构件的情况下也能够轻松地进行。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的各个构成进行说明,并且对电弧室500和电弧箱600单独地进行说明。
(1)框架100的说明
参照图1至图3,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包括框架100。
框架100形成电磁接触器10的外观。在框架100的内部形成有空间。在所述空间可以安装有用于使电磁接触器10动作的各种构成要素。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空间可以容纳有驱动部200。因此,也可以将框架100称作“罩体”。
所述空间被框架100的外表面包围。即,所述空间与外部物理隔开。由此,容纳于所述空间的各个构成要素不会任意向外部露出。
所述空间与外部通电。具体而言,所述空间可以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可通电地连接。由此,可以对容纳于所述空间的线圈(未图示)施加电流。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框架100具有四边形的截面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框架100可以以能够在内部容纳各种构成要素的任意形状形成。
框架100位于支撑框架440的下侧。框架100与支撑框架440结合。为了所述结合,可以设置有螺丝构件等紧固构件(未图示)。
框架100位于电弧箱600的下侧。框架100利用支撑框架440与电弧箱600结合。为了所述结合,可以设置有螺丝构件等紧固构件(未图示)。
框架100包括底座部110和下部框架部120。
底座部110形成框架100的下侧。底座部110是框架100与外部的环境接触的部分。在一实施例中,底座部110可以固定于设置电磁接触器10的环境的底部。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底座部110形成为四边形的板形状。底座部110可以形成为能够支撑下部框架部120的任意的形状。
下部框架部120位于底座部110的上侧。
电磁接触器10的一部分构成要素容纳于在下部框架部120的内部形成的空间。在一实施例中,在下部框架部120可以容纳有驱动部200等。
下部框架部120位于底座部110的上侧。下部框架部120被底座部110支撑。在一实施例中,下部框架部120可以固定结合于底座部110。
下部框架部120位于支撑框架440的下侧。下部框架部120支撑支撑框架440。下部框架部120内部的空间与支撑框架440内部的空间连通。
下部框架部120可以利用螺丝构件等紧固构件(未图示)与支撑框架440结合。下部框架部120的截面形状可以与支撑框架440的截面形状相同。
由此,如果下部框架部120与底座部110以及支撑框架440结合,则下部框架部120内部的空间不会任意向外部露出。因此,能够防止容纳于下部框架部120内部的空间的构成要素任意露出。
虽然未图示,在下部框架部120的内部可以设置有线圈(未图示)和固定铁芯(未图示)。如果电流通过所述线圈(未图示),则固定铁芯(未图示)被线圈(未图示)形成的磁场磁化。
由此,电磁接触器10可以通过可动铁芯212和与其连接的可动触点320与固定触点430接触而通电。
(2)驱动部200的说明
再次参照图2,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包括驱动部200。
驱动部200产生用于可动触点部300朝固定触点部400的方向或远离固定触点部400的方向移动的驱动力。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驱动部200的一部分容纳于下部框架部120的内部空间。驱动部200的剩余的部分容纳于电弧箱600的空间部617。
驱动部200可移动地容纳于下部框架部120和支撑框架440的内部空间。具体而言,驱动部200可升降地容纳于下部框架部120和支撑框架440。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驱动部200可以沿上下方向移动。
驱动部200包括横杆210和弹性构件220。
横杆210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容纳于下部框架部120和支撑框架440的内部空间。
在横杆210连接有可动触点部300。可动触点部300可以与横杆210一起沿上下方向移动。
因此,通过横杆210的移动,可动触点部300可以朝固定触点部400的方向或远离固定触点部400的方向移动。
虽然未图示,在横杆210的下侧设置有线圈(未图示)和固定铁芯(未图示)。如果电流通过线圈(未图示)则形成磁场,从而固定铁芯(未图示)被磁化。
通过固定铁芯(未图示)被磁化而产生的磁力吸引可动铁芯212。由此,可动触点部300可以朝固定触点部400移动。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横杆210包括:板状部分,沿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延伸而形成;以及柱部分,从板状部分沿上下方向延伸而形成。
横杆210的形状可以是能够与可动触点部300一起沿上下方向移动的任意形状。
横杆210的所述板状部分和所述柱部分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复数个所述板状部分和所述柱部分可以容纳于空间部617。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空间部617包括第一空间部617a、第二空间部617b、第三空间部617c共三个。由此,横杆210的所述板状部分和所述柱部分也设置有三个。
横杆210的所述板状部分和所述柱部分可以根据可动触点部300、固定触点部400以及空间部617的数量而发生变化。
横杆210包括触点台连接部211、可动铁芯212以及固定部213。
在触点台连接部211连接有可动触点部300的可动触点台310。在一实施例中,可动触点台310可以以能够朝其延伸方向旋转的方式与触点台连接部211连接。
触点台连接部211位于横杆210的上侧。具体而言,触点台连接部211位于邻近横杆210的所述柱部分的上侧端部的位置。
固定触点部400和电弧室500位于触点台连接部211和所述板状部分之间。
与触点台连接部211连接的可动触点部300可以朝固定触点部400的方向或远离固定触点部400的方向移动。另外,因可动触点320和固定触点430分离而产生的电弧可以流入到电弧室500而被熄灭。
可动铁芯212朝固定铁芯(未图示)的方向或远离固定铁芯(未图示)的方向移动。由此,横杆210和与其连接的可动触点部300可以移动。
可动铁芯212可以以能够被磁力吸引的任意形态形成。在一实施例中,可动铁芯212可以由导电性材料形成。在另一实施例中,可动铁芯212可以由电磁体或永磁体形成。
可动铁芯212位于横杆210的所述板状部分的下侧。由此,可动铁芯212和固定铁芯(未图示)之间的距离减小,从而固定铁芯(未图示)产生的磁力能够有效地传递到可动铁芯212。
固定部213位于横杆210的上侧。具体而言,固定部213位于比触点台连接部211更接近横杆210的所述柱部分的上侧端部的位置。在一实施例中,固定部213可以位于横杆210的所述柱部分的上侧端部。
固定部213与电弧箱600结合。具体而言,固定部213贯穿结合于在电弧箱600的顶面615贯穿形成的横杆支撑部640。与电弧箱600结合的固定部213可以向电磁接触器10的外侧露出。
由此,横杆210可以稳定地结合于电弧箱600。另外,横杆210可以以固定部213为轴沿上下方向移动。
弹性构件220提供用于横杆210朝远离固定铁芯(未图示)的方向,即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上侧移动的恢复力。弹性构件220位于横杆210的下侧。
具体而言,通过固定铁芯(未图示)产生的磁力,横杆210朝固定铁芯(未图示)的方向,即下侧移动。此时,横杆210对弹性构件220施加压力并且向下侧移动。
由此,在可动触点320和固定触点430通过横杆210的移动而接触的状态下,弹性构件220变形并储存恢复力。
如果产生过电流导致在线圈(未图示)流动的电流断开,则固定铁芯(未图示)的磁化状态被解除。由此,施加到可动铁芯212的磁性吸引力被解除。
此时,弹性构件220对横杆210施加朝远离固定铁芯(未图示)的方向,即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上侧的方向的恢复力。
由此,横杆210朝远离固定铁芯(未图示)的方向移动,从而能够解除可动触点320和固定触点430之间的接触状态。
弹性构件220可以以能够在变形时储存恢复力并将所存储的恢复力传递给其他构件的任意形状形成。在一实施例中,弹性构件220可以由螺旋弹簧(coil spring)构成。
弹性构件220包括第一弹性构件221和第二弹性构件222。
第一弹性构件221设置于横杆210。具体而言,第一弹性构件221容纳于横杆210的所述柱部分的内侧。
第二弹性构件222位于下部框架部120的内部空间。第二弹性构件222位于横杆210的下侧。第二弹性构件222弹性支撑横杆210的所述板状部分。
第二弹性构件222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前方侧和后方侧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弹性构件222。另外,在下部框架部120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弹性构件222,从而设置有共四个第二弹性构件222。第二弹性构件222的数量可以发生变化。
如果横杆210向下侧移动,则第一弹性构件221和第二弹性构件222分别被施加压力,储存恢复力。
此时,第一弹性构件221和第二弹性构件222所储存的恢复力的大小小于固定铁芯(未图示)对可动铁芯212施加的磁性吸引力的大小。
因此,在固定铁芯(未图示)被磁化的状态,即电流通过线圈(未图示)的状态下,可以保持弹性构件220被压缩而储存有恢复力的状态。
(3)可动触点部300的说明
参照图3,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包括可动触点部300。
可动触点部300可以与横杆210一起朝固定触点部400的方向或远离固定触点部400的方向移动。
可动触点部300容纳于在电弧箱600形成的空间部617。可动触点部300可以在空间部617内部沿上下方向移动。
可动触点部300与横杆210连接。具体而言,可动触点部30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横杆210的触点台连接部211连接。
可动触点部300位于固定触点部400的一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位于固定触点部400的上侧。如果可动触点部300与横杆210一起向下侧移动,则可动触点部300和固定触点部400可以接触。
可动触点部300与固定触点部400可通电地接触。如果可动触点320与固定触点430接触,则电磁接触器10可以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可通电地连接。
可动触点部300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可动触点部300设置有三个。各个可动触点部300容纳于复数个空间部617a、617b、617c。
这是因为R相、S相以及T相或U相、V相以及W相的三相电流施加到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
可动触点部300的数量可以根据施加到电磁接触器10的电流的相的数量而发生变化。
可动触点部300包括可动触点台310和可动触点320。
可动触点台310形成可动触点部300的主体。可动触点台310沿一方向延伸而形成,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沿前后方向延伸而形成。
可动触点台310的延伸长度可以与第一固定触点413和第二固定触点432的隔开距离相应地被确定。
可动触点台310结合于横杆210。具体而言,可动触点台310结合于横杆210的触点台连接部211。在一实施例中,可动触点台310可以可旋转地结合于触点台连接部211。
可动触点台310可以由导电性材料形成。通过固定触点台410流入的电流可以经由可动触点320流向可动触点台310。
在一实施例中,可动触点台310可以由铁(Fe)或铜(Cu)等材料形成。
可动触点320位于与可动触点台310所延伸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端部邻近的位置。可动触点台310与可动触点320通电。
可动触点320根据横杆210的移动而与固定触点430接触或分离。如果可动触点320和固定触点430接触,则电磁接触器10可以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通电。
如果在所述通电状态下可动触点320与固定触点430分离,则因通电的电流而产生电弧。所产生的电弧可以被电弧室500熄灭并被排出至电磁接触器10的外部。
可动触点320与可动触点台310结合。可动触点320可以与可动触点台310一起移动。
可动触点320与可动触点台310通电。从固定触点430流入到可动触点320的电流可以通过可动触点台310。
可动触点320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可动触点320包括位于前方侧的第一可动触点321和位于后方侧的第二可动触点322。
第一可动触点321位于可动触点台310所延伸的方向的一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位于前方侧。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可动触点321可以位于与可动触点台310的前方侧端部邻近的位置。
第二可动触点322位于可动触点台310所延伸的方向的另一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位于后方侧。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可动触点322可以位于与可动触点台310的后方侧端部邻近的位置。
可动触点320的位置和数量可以根据固定触点430的位置和数量而发生变化。
下面,说明根据所述构成,电流通过可动触点部300的过程。
首先,电流从固定触点430流向第一可动触点321和第二可动触点322中的任一个。所流入的电流经由可动触点台310,之后经由第一可动触点321和第二可动触点322中的另一个流向固定触点430。
由此,电磁接触器10可以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通电。
(4)固定触点部400的说明
参照图3和图9,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包括固定触点部400。
固定触点部400通过可动触点部300的移动而与可动触点部300可通电地接触或者分离。即,从名称上可以看出,固定触点部400不能移动。
固定触点部400容纳于支撑框架440的内部空间和形成于电弧箱600的空间部617。固定触点部400固定于所述内部空间和空间部617。
固定触点部400固定结合于支撑框架440。具体而言,固定触点部400的固定触点台410贯穿结合在支撑框架440的两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贯穿结合于在前方侧和后方侧贯穿形成的触点台贯穿孔。
固定触点部400位于可动触点部300的一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位于可动触点部300的下侧。如果可动触点部300与横杆210一起向下侧移动,则固定触点部400和可动触点部300可以接触。
固定触点部400可通电地与可动触点部300连接。如果固定触点430与可动触点320接触,则外部的电源或负载能够可通电地连接。
固定触点部400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固定触点部400设置有三个。各个固定触点部400可以与复数个可动触点部300分别接触或分离。
这是因为R相、S相以及T相或U相、V相以及W相的三相电流施加到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
固定触点部400的数量可以根据施加到电磁接触器10的电流的相的数量而发生变化。
固定触点部400包括固定触点台410、固定触点块420、固定触点430以及支撑框架440。
在上述构成中,支撑框架440起到将固定触点部400固定到电磁接触器10的作用。因此,也可以理解为支撑框架440属于框架100。但是,以下,对支撑框架440属于固定触点部400的情形进行说明,以便于说明。
固定触点台410形成固定触点部400的主体。固定触点台410沿一方向形成,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沿前后方向延伸而形成。
固定触点台410的延伸长度优选形成为其一侧可通电地与固定触点块420接触,而另一侧能够向电磁接触器10的外部凸出。
固定触点台410可通电地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连接。如后述,固定触点台410设置有复数个。在复数个固定触点台410中的任意一个可以可通电地连接有电源,在复数个固定触点台410中的另一个可以可通电地连接有负载。
固定触点台410结合于支撑框架440。具体而言,固定触点台410贯穿结合于触点台贯穿孔,该触点台贯穿孔分别贯穿形成在支撑框架440的面中彼此面向的两个面。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支撑框架440的前方侧面和后方侧面形成有触点台贯穿孔。由此,固定触点台410可以在支撑框架440的前方侧和后方侧分别结合。
固定触点台410可以由导电性材料形成。外部的电源或负载可以可通电地与固定触点台410连接。通过固定触点台410流入的电流可以经由可动触点部300流向电磁接触器10的外部。
在一实施例中,固定触点台410可以由铁(Fe)或铜(Cu)等材料形成。
固定触点台410可以设置有复数个。电流可以向复数个固定触点台410中的任意一个流入并从另一个流出。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固定触点台410包括第一固定触点台411和第二固定触点台412。
第一固定触点台411位于横杆210的所述柱部分的一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位于前方侧。换言之,第一固定触点台411相对于第一可动触点321的下侧位于一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位于前方侧。
第一固定触点台411的延伸方向的一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方侧向电磁接触器10的外侧凸出规定长度。电源或负载可通电地连接于第一固定触点台411的向外侧凸出的部分。
第一固定触点台411的延伸方向的另一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后方侧延伸至第一可动触点321的下侧。换言之,第一固定触点台411的延伸方向的所述另一侧端部可以位于与横杆210的所述柱部分邻近的位置。
在第一固定触点台411的所述另一侧安置有第一固定触点块421。第一固定触点台411可通电地与第一固定触点块421接触。
第二固定触点台412位于横杆210的所述柱部分的另一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位于后方侧。换言之,第二固定触点台412相对于第二可动触点322的下侧位于一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位于后方侧。
第二固定触点台412的延伸方向的一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后方侧向电磁接触器10的外侧凸出规定长度。电源或负载可通电地连接于第二固定触点台412的向外侧凸出的部分。
第二固定触点台412的延伸方向的另一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方侧延伸至第二可动触点322的下侧。换言之,第二固定触点台412的延伸方向的所述另一侧端部位于与横杆210的所述柱部分邻近的位置。
在第二固定触点台412的所述另一侧安置有第二固定触点块422。第二固定触点台412可通电地与第二固定触点块422接触。
固定触点块420位于固定触点台410和固定触点430之间。固定触点块420将固定触点台410和固定触点430可通电地连接。
另外,固定触点块420可以调整可动触点320和固定触点430之间的距离。即,可动触点320和固定触点430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固定触点块420的高度来调整。
固定触点块420位于与固定触点台410的一侧端部邻近的位置。具体而言,固定触点块420位于与固定触点台410的朝向横杆210的所述柱部分的一侧端部邻近的位置。
换言之,固定触点块420位于与复数个固定触点台410的彼此面对的一侧的各端部邻近的位置。
固定触点块420位于固定触点台410的上侧。固定触点块420安置于固定触点台410。
固定触点块420延伸形成为具有规定的高度。固定触点块420的延伸长度可以根据可动触点320和固定触点430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即,固定触点块420的延伸长度可以根据横杆210的可升降距离来确定。
如上所述,可动触点320和固定触点430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调整固定触点块420的高度来调整。
固定触点块420可通电地与固定触点台410接触。流入到固定触点台410的电流可以流向固定触点块420。另外,流入到固定触点块420的电流也可以流向固定触点台410。
固定触点块420可通电地与固定触点430接触。流入到固定触点430的电流可以流向固定触点块420。另外,流入到固定触点块420的电流也可以流向固定触点430。
固定触点块420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复数个固定触点块420可以分别与复数个固定触点台410可通电地结合。另外,复数个固定触点块420可以分别与复数个固定触点430可通电地结合。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固定触点块420包括第一固定触点块421和第二固定触点块424设置有两个。
第一固定触点块421可通电地与第一固定触点台411接触。具体而言,第一固定触点块421位于第一固定触点台411的一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位于与第一固定触点台411的后方侧端部邻近的位置。
在第一固定触点块421安置有第一固定触点431。第一固定触点块421可通电地与第一固定触点431接触。
第二固定触点块422可通电地与第二固定触点台412接触。具体而言,第二固定触点块422位于第二固定触点台412的一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位于与第二固定触点台412的前方侧端部邻近的位置。
在第二固定触点块422安置有第二固定触点432。第二固定触点块422可通电地与第二固定触点432接触。
固定触点430与可动触点320接触或分离。如果固定触点430与可动触点320接触,则固定触点部400和可动触点部300通电。由此,电磁接触器10可以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通电。
固定触点430位于固定触点块420的上侧。固定触点430安置于固定触点块420的一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安置于固定触点块420的上侧面。
固定触点430位于可动触点部300的下侧。具体而言,固定触点430位于可动触点320的下侧。在一实施例中,固定触点430可以位于可动触点320的正下方。
固定触点430可通电地与固定触点块420接触。流入到固定触点430的电流可以流向固定触点块420。另外,流入到固定触点块420的电流也可以流向固定触点430。
固定触点430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复数个固定触点430分别位于复数个固定触点块420,并且与各个固定触点块420通电。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固定触点430包括第一固定触点431和第二固定触点432设置有两个。
第一固定触点431与第一固定触点块421结合。第一固定触点431可通电地与第一固定触点块421接触。
第二固定触点432与第二固定触点块422结合。第二固定触点432可通电地与第二固定触点块422接触。
支撑框架440形成框架100的一部分。在支撑框架440的内部形成有空间。在所述空间容纳有固定触点台410、固定触点块420以及固定触点430。
在支撑框架440结合有固定触点台410。具体而言,在支撑框架440的彼此面对的一方向上的两侧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方侧面和后方侧面,贯穿形成有触点台贯穿孔。固定触点台410贯穿结合于触点台贯穿孔。
另外,支撑框架440在下侧支撑固定触点台410。在一实施例中,在支撑框架440可以固定结合有固定触点台410。为了所述固定,可以设置有螺丝构件等紧固构件(未图示)。
由此,固定触点台410不会随意摇动。
支撑框架440位于下部框架部120的上侧。支撑框架440和下部框架部120可以固定结合。
支撑框架440的内部空间和下部框架部120的内部空间连通。由此,可以确保横杆210可升降的空间。
支撑框架440位于电弧箱600的下侧。支撑框架440和电弧箱600可以固定结合。
支撑框架440的内部空间和电弧箱600的空间部617连通。由此,可以确保横杆210和可动触点部300可升降的空间。
3.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弧室(arc chamber)500的说明
参照图6至图12,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包括电弧室500。
电弧室500熄灭(extinguish)因可动触点320和固定触点430分离而产生的电弧。电弧通过电弧室500被熄灭,之后排出至电磁接触器10的外部。
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弧室500可以牢固地结合于电弧箱600。另外,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弧室500可以容易地结合于电弧箱600。
电弧室500位于固定触点部400的上侧。另外,电弧室500位于可动触点部300的下侧。随着可动触点部300朝固定触点部400移动,可动触点部300的高度低于电弧室500的高度。
电弧室500位于与固定触点块420和固定触点430邻近的位置。具体而言,电弧室500位于与复数个固定触点台410的彼此面对的一侧端部邻近的位置。
如上所述,固定触点430可以位于可动触点320的正下方。由此,也可以视为电弧室500位于与可动触点320邻近的位置。
电弧室500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复数个电弧室500位于与各个固定触点430邻近的位置。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弧室500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与第一固定触点431和第二固定触点432邻近的位置。
如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固定触点430合计设置有三对,因此合计设置有六个电弧室500。电弧室500的数量可以根据固定触点430的数量而发生变化。
电弧室500容纳于电弧箱600的空间部617。另外,电弧室500与电弧箱600结合。对此的说明将在后面进行。
参照图10至图12,电弧室500包括支撑板510和格栅520。
支撑板510形成电弧室500的两侧。在支撑板510结合有格栅520。由此,也可以将支撑板510称作“格栅520支撑部”。
支撑板510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支撑板510设置有两个,并且配置为彼此面对。各个支撑板510分别形成电弧室500的左侧的面和右侧的面。
支撑板510可以形成为具有规定的厚度的板状。支撑板510可以划分为第一部分510a和第二部分510b。
第一部分510a形成支撑板510的远离固定触点430的方向的一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形成上侧。第一部分510a可以形成为长方形的板状。
第一部分510a与第二部分510b连续。第一部分510a的宽度可以窄于第二部分510b的宽度。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部分510a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二部分510b的前后方向的长度。
如果电弧室500与电弧箱600结合,则第一部分510a可以被第一筋部671支撑。由此,能够稳定地保持电弧室500的结合状态。
在第一部分510a贯穿形成有电弧箱结合孔512。对此的说明将在后面进行。
第二部分510b形成支撑板510的朝向固定触点430的方向的另一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形成下侧。第二部分510b可以形成为长方形板状。
第二部分510b与第一部分510a连续。第二部分510b的宽度可以大于第一部分510a的宽度。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部分510b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一部分510a的前后方向的长度。
如果电弧室500与电弧箱600结合,则第二部分510b可以被第二筋部672支撑。由此,能够稳定地保持电弧室500的结合状态。
在第二部分510b形成有格栅结合孔511。对此的详细说明将在后面进行。
支撑板510包括格栅结合孔511和电弧箱结合孔512。
格栅结合孔511是供格栅520结合于支撑板510的部分。格栅520的***凸起524贯穿结合于在格栅结合孔511。在一实施例中,***凸起524可以***结合于格栅结合孔511。
由此,支撑板510和格栅520能够牢固地结合。
格栅结合孔511可以形成有复数个。复数个格栅结合孔511彼此隔开规定距离。***凸起524分别贯穿结合于在复数个格栅结合孔511。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格栅结合孔511沿上下方向形成有五个,沿前后方向形成有四个。
之所以格栅结合孔511的上下方向的数量为五个,是因为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弧室500设置有五个格栅520。另外,之所以格栅结合孔511的前后方向的数量为四个,是因为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格栅520的各个翼部522的外侧分别凸出形成有四个***凸起524。
格栅结合孔511的位置和数量可以根据格栅520和***凸起524的数量而发生变化。
电弧箱结合孔512是供电弧室500结合于电弧箱600的部分。在电弧箱结合孔512贯穿结合有电弧箱600的结合凸起660。在一实施例中,结合凸起660***结合或卡扣结合(snap fit)于电弧箱结合孔512。
由此,可以使电弧室500和电弧箱600牢固且容易结合。
电弧箱结合孔512贯穿形成于第一部分510a。电弧箱结合孔512可以位于第一部分510a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电弧箱结合孔512朝一方向延伸,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沿前后方向延伸。
电弧箱结合孔512的位置和形状可以根据结合凸起660的位置和形状而发生变化。
格栅520熄灭因可动触点320和固定触点430分离而产生的电弧。在可动触点320和固定触点430之间产生的电弧沿可动触点320延伸(extended)。此时,格栅520吸引所延伸的电弧并熄灭电弧。
格栅520可以由磁体材料形成。由此,格栅520可以对作为电子的流动的电弧施加吸引力。在一实施例中,格栅520可以由永磁体等构成。
格栅520可以形成为板形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格栅520可以形成为触点容纳部523呈开放的“U”形状。
格栅520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复数个格栅520可以沿远离固定触点430的方向彼此隔开规定距离而层叠。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格栅520设置有五个。
格栅520结合于支撑板510。具体而言,从格栅520的两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左侧端部和右侧端部凸出的***凸起524贯穿结合于支撑板510的格栅结合孔511。
格栅520包括板状部521、翼部522、触点容纳部523以及***凸起524。
板状部521形成格栅520的主体。板状部521与翼部522连续。板状部521位于远离固定触点430的一侧。
翼部522位于板状部521的两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位于左侧和右侧。
翼部522从板状部521延伸规定长度而形成。具体而言,翼部522从板状部521的两侧朝固定触点430延伸,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从左侧和右侧朝固定触点430延伸。
翼部522可以形成有复数个。复数个翼部522可以彼此隔开。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翼部522在左侧和右侧分别形成,合计形成有两个。
在复数个翼部522之间形成有规定的空间。可以将所述空间定义为触点容纳部523。
触点容纳部523是可动触点320升降的空间。即,可动触点320可以在容纳于可触点容纳部523的状态下朝固定触点430的方向或远离固定触点430的方向移动。触点容纳部523可以位于与固定触点430邻近的位置。
触点容纳部523由被板状部521的朝向固定触点430的一侧和复数个翼部522的彼此面对的各个侧包围的空间界定。触点容纳部523的远离板状部521的一侧开放。
***凸起524是格栅520结合于支撑板510的部分。***凸起524贯穿结合于支撑板510的格栅结合孔511。
***凸起524从翼部522的外侧面凸出而形成。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凸起524从位于左侧的翼部522的左侧面和位于右侧的翼部522的右侧面分别凸出。
另外,当看作翼部522是从板状部521的包围触点容纳部523的一侧端部延伸时,也可以说明为***凸起524从板状部521和翼部522的外侧面凸出。
***凸起524形成有复数个。复数个***凸起524彼此隔开规定距离。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凸起524形成有四个。
***凸起524的位置和数量可以根据格栅结合孔511的位置和数量而发生变化。
4.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弧箱(arc box)600的说明
参照图13至图15,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包括电弧箱600。
电弧箱600形成电磁接触器10的外观的一部分。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弧箱600形成电磁接触器10的上侧外观。在此,也可以理解为电弧箱600是框架100的一部分。
电弧箱600位于支撑框架440的上侧。电弧箱600与支撑框架440结合。为了所述结合,可以设置有螺丝构件等紧固构件(未图示)。
在电弧箱600的内部形成有空间部617。在空间部617容纳有可动触点部300、固定触点部400以及电弧室500。
电弧箱600与外部连通。因可动触点320和固定触点430分离而产生的电弧可以被电弧室500熄灭之后排出至电弧箱600的外部。
在电弧箱600结合有电弧室500。电弧室500可以牢固地结合于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弧箱600。另外,电弧室500可以容易结合于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弧箱600。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弧箱600包括盖部610、电弧排出孔620、框架结合部630、横杆支撑部640、开口部650、结合凸起660、筋部670以及阻隔壁部680。
盖部610形成电弧箱600的外观。盖部610形成为包围在电弧箱600的内部形成的空间部617。在盖部610的内部可以容纳有用于熄灭电弧的各种构成要素。
盖部610位于支撑框架440的上侧。在盖部610的朝向支撑框架440的一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下侧形成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与空间部617和支撑框架440的内部空间连通。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盖部610具有四边形的截面,并且呈以规定的高度延伸的四棱柱形状。盖部610可以以能够与支撑框架440结合并且在内部容纳用于熄灭电弧的构成要素的任意形状形成。
盖部610包括第一侧壁611、第二侧壁612、第三侧壁613、第四侧壁614、顶面615、划分部616以及空间部617。
第一侧壁611形成盖部610的一侧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侧壁611形成盖部610的前方侧面。
第一侧壁611可以被划分部616划分为复数个区域。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侧壁611被两个划分部616划分为三个区域。
在第一侧壁611贯穿形成有电弧排出孔620。电弧排出孔620可以在第一侧壁611的各个区域分别形成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第一侧壁611的各个区域分别形成有三个电弧排出孔620。
第一侧壁611配置为面向第二侧壁612。另外,第一侧壁611与第三侧壁613以及第四侧壁614连续。此外,第一侧壁611与顶面615连续。
第二侧壁612形成盖部610的另一侧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侧壁612形成盖部610的后方侧面。
第二侧壁612可以被划分部616划分为复数个区域。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侧壁612被两个划分部616划分为三个区域。
在第二侧壁612贯穿形成有电弧排出孔620。电弧排出孔620可以在第二侧壁612的各个区域分别形成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第二侧壁612的各个区域分别形成有三个电弧排出孔620。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侧壁611和第二侧壁612可以以彼此对称结构形成。
第二侧壁612配置为面向第一侧壁611。另外,第二侧壁612与第三侧壁613和第四侧壁614连续。此外,第二侧壁612与顶面615连续。
第三侧壁613形成盖部610的另一侧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三侧壁613形成盖部610的左侧面。
第三侧壁613在第一侧壁611的一侧端部和第二侧壁612的一侧端部之间延伸。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三侧壁613在第一侧壁611的左侧端部和第二侧壁612的左侧端部之间延伸。
框架结合部630位于第三侧壁613的外侧。另外,在第三侧壁613的一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上侧贯穿形成有开口部650。
在第三侧壁613的内侧凸出形成有结合凸起660。另外,在第三侧壁613的内侧形成有筋部670。
第三侧壁613配置为面向第四侧壁614。另外,第三侧壁613与第一侧壁611和第二侧壁612连续。此外,第三侧壁613与顶面615连续。
第四侧壁614形成盖部610的另一侧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四侧壁614形成盖部610的右侧面。
第四侧壁614在第一侧壁611的另一侧端部和第二侧壁612的另一侧端部之间延伸。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四侧壁614在第一侧壁611的右侧端部和第二侧壁612的右侧端部之间延伸。
框架结合部630位于第四侧壁614的外侧。另外,在第四侧壁614的一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上侧贯穿形成有开口部650。
在第四侧壁614的内侧凸出形成有结合凸起660。另外,在第四侧壁614的内侧形成有筋部670。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侧壁613和第四侧壁614形成为彼此对称的结构。
第四侧壁614配置为面向第三侧壁613。另外,第四侧壁614与第一侧壁611和第二侧壁612连续。此外,第四侧壁614与顶面615连续。
顶面615形成盖部610的一侧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顶面615形成盖部610的上侧面。顶面615构成为在上侧覆盖形成于盖部610的内部的空间部617。
顶面615可以被划分部616划分为复数个区域。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顶面615被两个划分部616划分为三个区域。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顶面615的各个区域沿左右方向配置。此时,在位于中间部分的顶面615的一区域贯穿形成有横杆支撑部640。
在顶面615的两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方侧和后方侧贯穿形成有电弧排出孔620。
划分部616将形成在盖部610的内部的空间部617划分为复数个空间。划分部616也将第一侧壁611、第二侧壁612以及顶面615划分为复数个区域。
划分部616在第一侧壁611和第二侧壁612之间延伸而形成。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划分部616沿前后方向延伸而形成。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划分部616的前方侧端部从第一侧壁611凸出规定长度。另外,划分部616的后方侧端部从第二侧壁612凸出规定长度。
此外,划分部616的上侧端部从顶面615凸出规定长度。
划分部616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复数个划分部616彼此隔开规定距离。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设置有两个划分部616。
复数个划分部616在第三侧壁613和第四侧壁614之间彼此隔开规定距离。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各个划分部616在第三侧壁613和第四侧壁614之间沿左右方向彼此隔开规定距离。
划分部616包围空间部617的至少一部分。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位于左侧的划分部616包围第一空间部617a和第二空间部617b的一部分。位于右侧的划分部616包围第二空间部617b和第三空间部617c的一部分。
在划分部616的朝向各个空间部617a、617b、617c的面形成有开口部650、结合凸起660以及筋部670。
划分部616包括缓冲部616a。
缓冲部616a是形成于划分部616的内部的空间。缓冲部616a位于被划分部616划分的复数个空间部617之间。
当在各个空间部617a、617b、617c中任一个以上产生高温高压的电弧的情况下,存在容纳于另外一个以上的空间部617a、617b、617c的可动触点部300或固定触点部400受损的隐患。
缓冲部616a位于各个空间部617a、617b、617c之间,并且能够缓冲冲击等。由此,能够最小化高温高压的电弧对其他空间部617a、617b、617c产生的影响。
缓冲部616a沿与划分部616相同的方向延伸。即,缓冲部616a在第一侧壁611和第二侧壁612之间延伸。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缓冲部616a沿前后方向延伸。
缓冲部616a可以形成有复数个。复数个缓冲部616a可以分别形成于各个划分部616。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缓冲部616a分别形成于两个划分部616。
空间部617是容纳可动触点部300、固定触点部400以及电弧室500的空间。空间部617可以由被第一侧壁611、第二侧壁612、第三侧壁613、第四侧壁614和顶面615包围的空间界定。
空间部617与支撑框架440的内部空间连通。容纳于空间部617的可动触点部300可以与横杆210一起朝固定触点部400的方向或远离固定触点部400的方向移动。
空间部617与电弧箱600的外部连通。所述连通利用电弧排出孔620来实现。在空间部617产生的电弧可以通过电弧室500来熄灭,之后可以通过电弧排出孔620向外部排出。
结合凸起660和筋部670位于空间部617的内部。
空间部617可以被划分部616划分为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空间部617被两个划分部616划分为第一空间部617a、第二空间部617b以及第三空间部617c。
这是因为,如上所述,与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通电的电流是三相电流。即,由于施加R相、S相以及T相或者U相、V相以及W相的电流,因此为了针对每个相的电流,在各个空间部617a、617b、617c分别设置用于熄灭电弧的构成要素。
被划分的空间部617的数量可以根据与电磁接触器10通电的电流的相的数量而发生变化。
空间部617被第一侧壁611、第二侧壁612、第三侧壁613、第四侧壁614、顶面615以及划分部616包围。对此的详细说明将在后面进行。
空间部617包括第一空间部617a、第二空间部617b以及第三空间部617c。
第一空间部617a是被第一侧壁611、第二侧壁612、第三侧壁613、顶面615以及划分部616包围而形成的空间。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空间部617a位于复数个空间部617a、617b、617c中的最左侧。
在第一空间部617a容纳有横杆210、可动触点部300、固定触点部400以及电弧室500。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两个电弧室500容纳于第一空间部617a。
第二空间部617b是被第一侧壁611、第二侧壁612、顶面615以及划分部616包围而形成的空间。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空间部617b位于复数个空间部617a、617b、617c中的中央。
在第二空间部617b容纳有横杆210、可动触点部300、固定触点部400以及电弧室500。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两个电弧室500容纳于第二空间部617b。
第三空间部617c是被第一侧壁611、第二侧壁612、第四侧壁614、顶面615以及划分部616包围而形成的空间。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三空间部617c位于复数个空间部617a、617b、617c中的最右侧。
在第三空间部617c容纳有横杆210、可动触点部300、固定触点部400以及电弧室500。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两个电弧室500容纳于第三空间部617c。
各个空间部617a、617b、617c可以以相同的结构形成。即,各个空间部617a、617b、617c的形状可以相同。由此,各个空间部617a、617b、617c的电弧熄灭能力可以相同。
电弧排出孔620作为在空间部617产生的电弧被熄灭之后向外部排出的通路发挥功能。电弧排出孔620使空间部617和电弧箱600的外部连通。
电弧排出孔620贯穿形成在盖部610。具体而言,电弧排出孔620贯穿形成在第一侧壁611、第二侧壁612以及顶面615。
电弧排出孔620可以形成有复数个。复数个电弧排出孔620配置为彼此隔开规定距离。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被划分部616划分的第一侧壁611和第二侧壁612的各区域分别形成有三个电弧排出孔620。
由此,在第一侧壁611形成有9个电弧排出孔620,在第二侧壁612形成有9个电弧排出孔620,从而合计形成有18个电弧排出孔620。电弧排出孔620的数量可以发生变化。
电弧排出孔620沿一方向,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上下方向延伸而形成。换言之,电弧排出孔620的一侧端部位于顶面615,沿第一侧壁611或第二侧壁612朝远离顶面615的方向延伸而形成。
电弧排出孔620的另一侧端部,即远离顶面615的一侧的端部可以形成为带有弧度。
框架结合部630是电弧箱600与支撑框架440结合的部分。框架结合部630形成为向盖部610的外侧凸出规定长度。
在框架结合部630可以贯穿结合有螺丝构件等紧固构件(未图示)。为此,在框架结合部630贯穿形成有朝支撑框架440的方向的通孔,即所述通孔沿上下方向贯穿而形成。
框架结合部630可以形成有复数个。复数个框架结合部630可以配置于盖部610。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设置有四个框架结合部630。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框架结合部630分别位于第三侧壁613和第四侧壁614的前方侧以及后方侧。框架结合部630的数量和形状可以根据支撑框架440的形状而发生变化。
横杆支撑部640是供横杆210的固定部213结合的部分。横杆支撑部640贯穿形成在顶面615。横杆210的固定部213可以贯穿或***结合于横杆支撑部640。
横杆支撑部640形成于被划分部616划分的顶面615的各个区域中位于中央的区域。横杆支撑部640的位置可以根据横杆210的所述柱部分或固定部213的位置而发生变化。
开口部650位于与结合凸起660邻近的位置。开口部650提供用于形成结合凸起660的空间。
开口部650位于与顶面615邻近的位置。具体而言,开口部650贯穿形成在第三侧壁613、第四侧壁614以及各个划分部616的向顶面615的上侧凸出的部分。
开口部650位于与结合凸起660邻近的位置。由此,结合凸起660可以容易形成在盖部610的内部。
开口部650可以形成有复数个。复数个开口部650配置为围绕各个空间部617a、617b、617c。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每个空间部617a、617b、617c分别设置有四个开口部650。
具体而言,配置为围绕第一空间部617a的开口部650在第三侧壁613和划分部616分别形成有两个,并且配置为沿前后方向彼此隔开规定距离。
配置为围绕第二空间部617b的开口部650在包围第二空间部617b的两个划分部616分别形成有两个,并且沿前后方向彼此隔开规定距离。
配置为围绕第三空间部617c的开口部650在第四侧壁614和划分部616分别形成有两个,并且配置为沿前后方向彼此隔开规定距离。
开口部650的数量和位置可以根据结合凸起660的位置而发生变化。
结合凸起660是电弧室500与电弧箱600结合的部分。结合凸起660***结合于支撑板510的电弧箱结合孔512。在一实施例中,结合凸起660和电弧箱结合孔512可以***结合或卡扣紧固。
结合凸起660从盖部610的内侧朝空间部617凸出规定长度而形成。结合凸起660可以形成有复数个。复数个结合凸起660分别位于与复数个开口部650邻近的位置。
下面,参照图14,对结合凸起660的位置进行较详细的说明。
在位于最左侧的第一空间部617a配置有四个结合凸起660。各个结合凸起660分别位于第三侧壁613的朝向第一空间部617a的一侧面(即,右侧面)和划分部616的朝向第一空间部617a的一侧面(即,左侧面)。
在位于中央的第二空间部617b配置有四个结合凸起660。各个结合凸起660分别位于在左侧包围第二空间部617b的划分部616的另一侧面(即,右侧面)和在右侧包围第二空间部617b的划分部616的一侧面(即,左侧面)。
在位于最右侧的第三空间部617c配置有四个结合凸起660。各个结合凸起660分别位于在左侧包围第三空间部617c的划分部616的另一侧面(即,右侧面)和包围第三空间部617c的第四侧壁614的一侧面(即,左侧面)。
结合凸起660可以在第三侧壁613、第四侧壁614以及各个划分部616的各个侧面分别设置有复数个。复数个结合凸起660配置为彼此隔开规定距离。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两个结合凸起660分别在第三侧壁613、第四侧壁614以及各个划分部616的各个侧面配置为彼此隔开规定距离。
如上所述的结合凸起660的配置方式取决于电弧室500的数量和形状。
即,在各个空间部617a、617b、617c分别容纳有两个电弧室500。各个电弧室500包括两个支撑板510和形成于各个支撑板510的电弧箱结合孔512。
由此,就形成于各个空间部617a、617b、617c的结合凸起660而言,在与第一侧壁611邻近的一侧(即,前方侧)和在与第二侧壁612邻近的一侧(即,后方侧)分别形成有两个。
另一方面,结合凸起660可以形成为朝向支撑框架440的第一面661更倾斜。
即,结合凸起660的朝向顶面615的第一面661与顶面615形成规定的角度并且向空间部617延伸。即,第一面661可以朝上侧(即,朝顶面615的方向)倾斜延伸。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规定的角度可以是锐角。
在另一实施例中,结合凸起660的朝向顶面615的第一面661可以与顶面615平行地朝空间部617延伸。
结合凸起660的远离顶面615的一侧的第二面662与第一面661形成规定的角度并且延伸为远离空间部617。即,结合凸起660的第二面662从第一面661的端部朝第三侧壁613、第四侧壁614以及各个划分部616的各个侧面延伸。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规定的角度可以是锐角,并且大于结合凸起660的第一面661与顶面615形成的所述规定的角度。
即,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结合凸起660的第二面662形成为向下侧(即,远离顶面615的方向)倾斜。
因此,在电弧箱结合孔512被结合凸起660***时,支撑板510可以容易沿倾斜形成的结合凸起660的第二面662移动。
如果结合凸起660***到电弧箱结合孔512,则因水平形成的结合凸起660的第一面661的形状,电弧箱结合孔512不会从结合凸起660任意分离。
因此,电弧室500可以容易且牢固地结合于电弧箱600。
筋部670支撑结合在电弧箱600的电弧室500。通过筋部670,电弧室500不会任意摇动。由此,能够稳定地保持电弧室500和电弧箱600的结合。
筋部670设置于包围空间部617的各个侧壁613、614和划分部616。筋部670从各个侧壁613、614和划分部616朝空间部617凸出规定长度。
如上所述,空间部617包括第一空间部617a、第二空间部617b、第三空间部617c。由此,筋部670也分别位于第一空间部617a、第二空间部617b、第三空间部617c。
具体而言,位于第一空间部617a的筋部670分别位于第三侧壁613的朝向第一空间部617a的一侧面(即,右侧面)和划分部616的朝向第一空间部617a的一侧面(即,左侧面)。
位于第二空间部617b的筋部670分别位于在左侧包围第二空间部617b的划分部616的另一侧面(即,右侧面)和在右侧包围第二空间部617b的划分部616的一侧面(即,左侧面)。
位于第三空间部617c的筋部670分别位于在左侧包围第三空间部617c的划分部616的另一侧面(即,右侧面)和第四侧壁614的朝向第三空间部617c的一侧面(即,左侧面)。
如上所述,在各个空间部617a、617b、617c容纳有两个电弧室500。由此,形成于各个空间部617a、617b、617c的筋部670也与第一侧壁611和第二侧壁612分别邻近地形成有两个。
筋部670包括第一筋部671和第二筋部672。
第一筋部671支撑电弧室500的支撑板510的第一部分510a。具体而言,第一筋部671支撑支撑板510的第一部分510a中远离第一侧壁611或第二侧壁612一侧的边缘。
换言之,第一筋部671支撑支撑板510的第一部分510a中朝向横杆210的所述柱部分的一侧边缘。
第一筋部671位于第一部分510a和横杆210的所述柱部分之间。换言之,支撑板510的第一部分510a位于第一侧壁611和第一筋部671之间或第二侧壁612和第一筋部671之间。
第一筋部671延伸为横穿各个空间部617a、617b、617c。
具体而言,形成于第一空间部617a的第一筋部671在第三侧壁613和划分部616之间延伸。形成于第二空间部617b的第一筋部671在各划分部616之间延伸。形成于第三空间部617c的第一筋部671在第四侧壁614和划分部616之间延伸。
第一筋部671位于比第二筋部672更邻近第一侧壁611或第二侧壁612的位置。换言之,第一筋部671到横杆210的所述柱部分的距离大于第二筋部672到横杆210的所述柱部分的距离。
这是因为,第一筋部671所支撑的支撑板510的第一部分510a的宽度小于第二筋部672所支撑的支撑板510的第二部分510b的宽度。
第一筋部671朝远离顶面615的方向延伸规定长度。第一筋部671的延伸长度可以小于第二筋部672的延伸长度。
这是因为,第一筋部671支撑的支撑板510的第一部分510a位于比第二筋部672支撑的支撑板510的第二部分510b更邻近顶面615的位置。
由此,由于支撑板510的第一部分510a被第一筋部671支撑,因此结合于电弧箱600的电弧室500不会任意摇动。
第二筋部672支撑电弧室500的支撑板510的第二部分510b。具体而言,第二筋部672支撑支撑板510的第二部分510b中远离第一侧壁611或第二侧壁612的一侧边缘。
换言之,第二筋部672支撑支撑板510的第二部分510b中朝向横杆210的所述柱部分的一侧边缘。
第二筋部672位于第二部分510b和横杆210的所述柱部分之间。换言之,支撑板510的第二部分510b位于第一侧壁611和第二筋部672之间或第二侧壁612和第二筋部672之间。
第二筋部672形成为从各个空间部617a、617b、617c凸出规定长度。
具体而言,形成于第一空间部617a的第二筋部672分别形成于第三侧壁613的朝向第一空间部617a的一侧面(即,右侧面)和划分部616的朝向第一空间部617a的一侧面(即,左侧面)。
另外,形成于第二空间部617b的第二筋部672分别形成于划分部616的朝向第二空间部617b的另一侧面(即,右侧面)和另一划分部616的朝向第二空间部617b的一侧面(即,左侧面)。
另外,形成于第三空间部617c的第二筋部672分别形成于所述另一划分部616的朝向第三空间部617c的所述另一侧面(即,右侧面)和第四侧壁614的朝向第三空间部617c的一侧面(即,左侧面)。
第二筋部672位于比第一筋部671更远离第一侧壁611或第二侧壁612的位置。换言之,第二筋部672位于比第一筋部671更邻近横杆210的所述柱部分的位置。
这是因为,第二筋部672支撑的支撑板510的第二部分510b的宽度大于第一筋部671支撑的支撑板510的第一部分510a的宽度。
第二筋部672朝远离顶面615的方向延伸规定长度。第二筋部672的延伸长度可以大于第一筋部671的延伸长度。
这是因为,第二筋部672所支撑的支撑板510的第二部分510b位于比第一筋部671所支撑的支撑板510的第一部分510a更远离顶面615的位置。
由此,由于支撑板510的第二部分510b被第二筋部672支撑,因此与电弧箱600结合的电弧室500不会任意摇动。
阻隔壁部680使向电弧箱600的外侧露出的各个固定触点台410(参照图4)物理隔开。由此,能够最小化可能在流动有彼此不同的相的电流的各个固定触点台410之间发生的电干扰。
阻隔壁部680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复数个阻隔壁部680可以配置为彼此隔开规定距离。各个阻隔壁部680可以位于各个固定触点台410之间。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中,从第一侧壁611和第二侧壁612分别凸出有三个固定触点台410。由此,在第一侧壁611设置有两个阻隔壁部680,在第二侧壁612设置有两个阻隔壁部680。
阻隔壁部680向电弧箱600的外侧延伸规定长度而形成。优选,阻隔壁部680的延伸长度大于固定触点台410从各个侧壁611、612凸出的长度。
阻隔壁部680可以由非导电材料形成。在一实施例中,阻隔壁部680可以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
5.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弧室500和电弧箱600的结合关系的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10包括电弧箱结合孔512和结合凸起660。电弧室500可以通过电弧箱结合孔512和结合凸起660的***结合或卡扣紧固而容易结合于电弧箱600。
另外,在电弧箱600形成有筋部670。筋部670支撑与电弧箱600结合的电弧室500。由此,能够稳定地保持电弧室500和电弧箱600的结合状态。
下面,参照图16和图17,对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弧室500和电弧箱600的结合关系进行详细的说明。
电弧室500结合于电弧箱600。在电弧箱600的各个空间部617a、617b、617c分别容纳有两个电弧室500。
电弧室500的电弧箱结合孔512与结合凸起660结合。
如上所述,结合凸起660的朝向顶面615的第一面661,即上侧面与各个侧壁613、614或划分部616形成规定的角度并且朝空间部617延伸。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规定的角度可以是直角。
另外,结合凸起660的从第一面661延伸的第二面662,即下侧面与第一面661形成规定的角度并且朝各个侧壁613、614或划分部616延伸。此时,所述规定的角度可以是锐角。
即,结合凸起660的截面可以呈第二面662形成向下侧倾斜的斜边的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的形状。
因此,电弧室500可以容易朝顶面615的方向,即结合凸起660向电弧箱结合孔512***的方向移动。
相反,如果结合凸起660***到电弧箱结合孔512,则电弧室500因结合凸起660的第一面661的形状而不会与电弧箱600任意分离。
因此,能够容易且牢固地结合电弧室500和电弧箱600。
另外,与电弧箱600结合的电弧室500被筋部670支撑。
此时,支撑板510中位于上侧的第一部分510a的一侧边缘被第一筋部671支撑。具体而言,第一筋部671支撑第一部分510a的远离各个侧壁611、612的一侧边缘。
如上所述,由于第一部分510a的宽度小于第二部分510b的宽度,因此第一筋部671位于比第二筋部672更邻近各个侧壁611、612的位置。
另外,支撑板510的第二部分510b的一侧边缘被第二筋部672支撑。具体而言,第二筋部672支撑第二部分510b的远离各个侧壁611、612的一侧边缘。
如上所述,由于第二部分510b的宽度大于第一部分510a的宽度,因此第二筋部672位于比第一筋部671更远离各个侧壁611、612的位置。
因此,在与电弧箱600结合的电弧室500中,第一部分510a和第二部分510b分别被第一筋部671和第二筋部672支撑。因此,能够防止与电弧箱600结合的电弧室500任意摇动。
更进一步,即便在空间部617产生电弧的情况下,由于筋部670接触并支撑支撑板510,因此能够最小化电弧室500摇动。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能够对本发明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形而不脱离权利要求中记载的本发明的思想和范围。
10:电磁接触器
100:框架
110:底座部
120:下部框架部
200:驱动部
210:横杆
211:触点台连接部
212:可动铁芯
213:固定部
220:弹性构件
221:第一弹性构件
222:第二弹性构件
300:可动触点部
310:可动触点台
320:可动触点
321:第一可动触点
322:第二可动触点
400:固定触点部
410:固定触点台
411:第一固定触点台
412:第二固定触点台
420:固定触点块
421:第一固定触点块
422:第二固定触点块
430:固定触点
431:第一固定触点
432:第二固定触点
440:支撑框架
500:电弧室(arc chamber)
510:支撑板
510a:第一部分
510b:第二部分
511:格栅结合孔
512:电弧箱结合孔
520:格栅
521:板状部
522:翼部
523:触点容纳部
524:***凸起
600:电弧箱(arc box)
610:盖部
612:第一侧壁
612:第二侧壁
613:第三侧壁
614:第四侧壁
615:顶面
616:划分部
616a:缓冲部
617:空间部
617a:第一空间部
617b:第二空间部
617c:第三空间部
620:电弧排出孔
630:框架结合部
640:横杆支撑部
650:上侧开口部
660:结合凸起
661:第一面
662:第二面
670:筋部
671:第一筋部
672:第二筋部
680:阻隔壁部

Claims (16)

1.一种电弧箱,其中,包括:
空间部,电弧室容纳于所述空间部;
复数个侧壁,包围所述空间部,彼此连续;以及
划分部,位于所述空间部的内部,将所述空间部划分为复数个;
所述复数个侧壁包括:
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沿一方向延伸,配置为彼此面对;以及
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连续,沿另一方向延伸,配置为彼此面对;
所述划分部位于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之间,并且在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延伸,
在所述第三侧壁的朝向所述空间部的一侧面、所述第四侧壁的朝向所述空间部的一侧面以及所述划分部的朝向所述空间部的一侧面中的任意一个以上形成有结合凸起,所述电弧室结合于所述结合凸起,所述结合凸起朝所述空间部凸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弧箱,其中,
所述结合凸起包括:
第一面,与所述第三侧壁的一侧面、所述第四侧壁的一侧面以及所述划分部的一侧面中的任意一个以上形成规定的角度而延伸;以及
第二面,从所述第一面的端部朝所述第三侧壁的一侧面、所述第四侧壁的一侧面以及所述划分部的一侧面中的所述任意一个以上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弧箱,其中,
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三侧壁的一侧面、所述第四侧壁的一侧面以及所述划分部的一侧面中的任意一个以上形成的所述规定的角度是直角。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弧箱,其中,
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形成规定的角度而延伸,所述规定的角度为锐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弧箱,其中,
所述结合凸起包括:
第一面,与所述第三侧壁的一侧面、所述第四侧壁的一侧面以及所述划分部的一侧面中的任意一个以上形成规定的角度而延伸;以及
第二面,从所述第一面的端部朝所述第三侧壁的一侧面、所述第四侧壁的一侧面以及所述划分部的一侧面中的任意一个以上向下侧倾斜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弧箱,其中,
还包括筋部,
所述筋部从所述第三侧壁的朝向所述空间部的一侧面、所述第四侧壁的朝向所述空间部的一侧面以及所述划分部的朝向所述空间部的一侧面中的任意一个以上朝所述空间部凸出,以支撑所述电弧室,
所述筋部位于与所述电弧室邻近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弧箱,其中,
所述筋部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电弧室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的距离,所述筋部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电弧室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
8.一种电磁接触器,其中,包括:
固定触点,固定于支撑框架;
可动触点,位于与所述固定触点邻近的位置,构成为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
电弧箱,在内部形成有容纳所述固定触点和所述可动触点的空间部;以及
电弧室,容纳于所述电弧箱的所述空间部,位于与所述固定触点和所述可动触点邻近的位置;
所述电弧箱包括:
复数个侧壁,包围所述空间部的一部分,配置为彼此面对;以及
结合凸起,从所述复数个侧壁向所述空间部凸出形成;
所述电弧室包括:
复数个格栅,彼此隔开规定距离而层叠;
支撑板,与所述格栅的两侧端部结合;以及
电弧箱结合孔,贯穿形成在所述支撑板,所述结合凸起***结合于所述电弧箱结合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
所述结合凸起包括:
第一面,与所述复数个侧壁形成规定的角度,朝所述空间部延伸;以及
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连续,朝所述复数个侧壁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
所述第二面向朝所述固定触点的方向倾斜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
所述复数个侧壁包括:
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沿一方向延伸,配置为彼此面对;以及
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连续,沿另一方向延伸,配置为彼此面对;
所述电弧箱包括划分部,所述划分部在所述空间部中在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延伸,将所述空间部划分为复数个,
所述划分部设置有复数个,复数个所述划分部在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之间彼此隔开规定距离而配置,
所述结合凸起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三侧壁的朝向被划分的所述空间部的一侧面、所述第四侧壁的朝向被划分的所述空间部的一侧面以及复数个所述划分部的朝向被划分的所述空间部的一侧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
所述电弧室设置有复数个,
复数个所述电弧室在所述空间部中沿所述划分部的延伸方向彼此隔开规定距离而配置,
所述结合凸起形成有复数个,
复数个所述结合凸起在所述空间部中沿所述划分部的延伸方向彼此隔开规定距离而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
在所述复数个侧壁设置有筋部,所述筋部位于与所述电弧室邻近的位置且朝所述空间部凸出。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
所述支撑板包括:
第一部分,位于远离所述固定触点的位置;以及
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连续,位于与所述固定触点邻近的位置;
所述第一部分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宽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
所述筋部包括:
第一筋部,位于与所述第一部分的一侧边缘邻近的位置;以及
第二筋部,位于与所述第二部分的一侧边缘邻近的位置;
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一侧边缘和所述第一筋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一侧边缘和所述第二筋部之间的距离。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
所述复数个侧壁包括:
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沿一方向延伸,配置为彼此面对;以及
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分别连续,沿另一方向延伸,配置为彼此面对;
所述电弧室设置有复数个,复数个所述电弧室在所述空间部中分别位于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邻近的位置,
所述筋部位于比所述电弧室更远离所述第一侧壁或所述第二侧壁的位置。
CN202080084094.9A 2019-12-06 2020-04-09 电弧箱以及包括其的电磁接触器 Pending CN11476207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9-0161885 2019-12-06
KR1020190161885A KR102349754B1 (ko) 2019-12-06 2019-12-06 아크 박스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접촉기
PCT/KR2020/004808 WO2021112342A1 (ko) 2019-12-06 2020-04-09 아크 박스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접촉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62071A true CN114762071A (zh) 2022-07-15

Family

ID=762220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84094.9A Pending CN114762071A (zh) 2019-12-06 2020-04-09 电弧箱以及包括其的电磁接触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33798A1 (zh)
EP (1) EP4071778A4 (zh)
JP (1) JP7394277B2 (zh)
KR (1) KR102349754B1 (zh)
CN (1) CN114762071A (zh)
WO (1) WO2021112342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42924A (ja) * 1997-12-26 1999-09-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接点開閉機器の消弧装置
JP2000513495A (ja) * 1998-03-31 2000-10-10 メラー ゲゼルシヤフト ミツト ベシユ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消弧室を有する電磁開閉器
KR20100080087A (ko) * 2008-12-31 2010-07-08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아크소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구비한 전자접촉기
KR20180124825A (ko) * 2018-11-14 2018-11-21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직류용 기중차단기의 아크소호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24670U (zh) * 1977-07-22 1979-02-17
JPS56146322U (zh) * 1980-04-04 1981-11-04
KR970067432A (ko) 1996-03-15 1997-10-13 이종수 전자 접촉기용 소호실의 조립구조
JP2993896B2 (ja) * 1996-12-26 1999-12-2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回路遮断器
FR2780549B1 (fr) * 1998-06-24 2000-09-08 Schneider Electric Ind Sa Disjoncteur multipolaire basse tension de tenue electrodynamique elevee, dont l'arbre des poles est dispose dans le compartiment de logement des poles
JP3959684B2 (ja) * 2002-09-09 2007-08-15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回路遮断器
DE102005043396A1 (de) * 2005-09-08 2007-03-15 Siemens Ag Auswechselbare Löschblechkassette für einen Leistungsschalter sowie Leistungsschalter mit auswechselbarer Löschblechkassette
US7551050B2 (en) * 2006-09-22 2009-06-23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c. Contactor assembly with arc steering system
DE102007054958A1 (de) * 2007-11-17 2009-06-04 Moeller Gmbh Schaltgerät für Gleichstrom-Anwendungen
KR100990267B1 (ko) * 2008-12-03 2010-10-26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마모 방지 수단을 갖는 전자 접촉기
EP2577699B1 (en) * 2010-05-28 2015-02-25 ABB Research Ltd. A dc switching device
JP5864902B2 (ja) 2011-05-19 2016-02-17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の消弧室組立方法
KR101917885B1 (ko) * 2012-09-26 2018-11-13 현대일렉트릭앤에너지시스템(주) 전자접촉기
FR2999791B1 (fr) * 2012-12-18 2015-01-02 Schneider Electric Ind Sas Dispositif modulaire de commutation electrique comportant au moins un bloc de coupure unipolaire et ensemble de commutation comportant de tels dispositifs
KR101513209B1 (ko) * 2013-11-08 2015-04-17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배선용 차단기
WO2016045718A1 (de) * 2014-09-24 2016-03-31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Schaltgerät mit lichtbogenlöschvorrichtung
JP2016072020A (ja) * 2014-09-29 2016-05-0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
US10056210B2 (en) * 2016-01-14 2018-08-21 Rockwell Automation Switzerland Gmbh Arc chamber assembly and method
FR3050566B1 (fr) * 2016-04-21 2019-08-30 Schneider Electric Industries Sas Disjoncteur a coupure dans l'air presentant une chambre de coupure d'arc electrique amelioree
KR20180091431A (ko) * 2017-02-07 2018-08-16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배선 차단기용 그리드 어셈블리와 이를 포함하는 소호부 구조체
US10128069B1 (en) * 2017-07-18 2018-11-13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imited Electrical switching apparatus and debris barrier therefo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42924A (ja) * 1997-12-26 1999-09-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接点開閉機器の消弧装置
JP2000513495A (ja) * 1998-03-31 2000-10-10 メラー ゲゼルシヤフト ミツト ベシユ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消弧室を有する電磁開閉器
KR20100080087A (ko) * 2008-12-31 2010-07-08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아크소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구비한 전자접촉기
KR20180124825A (ko) * 2018-11-14 2018-11-21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직류용 기중차단기의 아크소호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503462A (ja) 2023-01-30
JP7394277B2 (ja) 2023-12-08
EP4071778A4 (en) 2023-12-20
KR20210071565A (ko) 2021-06-16
US20230033798A1 (en) 2023-02-02
KR102349754B1 (ko) 2022-01-11
EP4071778A1 (en) 2022-10-12
WO2021112342A1 (ko) 2021-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73008B2 (en) Electromagnetic switch
RU2628951C2 (ru) Моду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коммутации, содержащее по меньшей мере один однополюсный блок размыкания, и узел коммутации, содержащий такие устройства
CN108321031B (zh) 电磁接触器
US6337612B1 (en) Switch using solenoid
JPS6334178Y2 (zh)
US20120056701A1 (en) Electromagnetic contact device
CN106971882B (zh) 电路中断设备、灭弧装置及相关方法
KR102537549B1 (ko) 직류 릴레이
KR200460095Y1 (ko) 보조계전기용 보조 접점 유닛
CN114762071A (zh) 电弧箱以及包括其的电磁接触器
CN115280453A (zh) 灭弧部及包括该灭弧部的空气断路器
US3735295A (en) Electric control devices with mechanical interlock
KR101741586B1 (ko) 전자접촉기 크로스바 구조
KR102303549B1 (ko) 절연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접촉기
US3088058A (en) Contactor
KR20170072958A (ko) 전자 개폐기
KR102303548B1 (ko) 커버 프레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접촉기
EP4047631A1 (en)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capable of effectively extinguishing arc
KR101247122B1 (ko) 전자접촉기
CN114946005A (zh) 电磁接触器
US3253095A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s
RU2767186C1 (ru)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 управляемый переключатель для сильноточных коммутационных операций с различными конфигурациями неподвижных контактных выводов
KR102518886B1 (ko) 전자접촉기
CN117810033A (zh) 一种绝缘罩与灭弧磁路连接结构及高压直流继电器
US3259702A (en) Multiple contact switch with removable cov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