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80453A - 灭弧部及包括该灭弧部的空气断路器 - Google Patents

灭弧部及包括该灭弧部的空气断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80453A
CN115280453A CN202180020904.9A CN202180020904A CN115280453A CN 115280453 A CN115280453 A CN 115280453A CN 202180020904 A CN202180020904 A CN 202180020904A CN 115280453 A CN115280453 A CN 1152804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
arc
cover
arc extinguishing
gri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2090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尚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S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L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2804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804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34Stationary parts for restricting or subdividing the arc, e.g. barrier plate
    • H01H9/342Venting arrangements for arc chu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3/00High-tension or heavy-current switches with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3/02Details
    • H01H33/04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33/18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 H01H33/182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using permanen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1/00Air-break switches for high tension without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1/02Details
    • H01H31/04Interlocking mechanisms
    • H01H31/08Interlocking mechanisms for interlocking two or more parts of the mechanism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3/00High-tension or heavy-current switches with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3/02Details
    • H01H33/04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33/18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3/00Protective overload circuit-breaking switches in which excess current opens the contacts by automatic release of mechanical energy stored by previous operation of a hand reset mechanism
    • H01H73/02Details
    • H01H73/18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suppressing ar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34Stationary parts for restricting or subdividing the arc, e.g. barrier plate
    • H01H9/345Mounting of arc chu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44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 H01H9/443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using permanen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34Stationary parts for restricting or subdividing the arc, e.g. barrier plate
    • H01H2009/347Stationary parts for restricting or subdividing the arc, e.g. barrier plate using lids for closing the arc chamber after assembly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 Breaker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灭弧部及包括所述灭弧部的空气断路器。本发明实施例的灭弧部包括位于格栅的上侧的灭弧磁体。灭弧磁体在灭弧部和位于与灭弧部相邻位置的固定触点、可动触点形成磁场。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隔开而产生的电弧将在形成的磁场内部接收电磁力。所述电磁力向穿过格栅朝向灭弧部的外部的方向形成。因此,产生的电弧可以迅速地被熄灭并移动。

Description

灭弧部及包括该灭弧部的空气断路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灭弧部及包括所述灭弧部的空气断路器,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能够阻断电流以有效地熄灭所产生的电弧的灭弧部及包括所述灭弧部的空气断路器。
背景技术
断路器是指可以通过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的接触和隔开来允许或阻断与外部的通电的机器。设置在断路器的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分别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可通电地连接。
可动触点能够移动地设置于断路器。可动触点可以向朝向固定触点的方向或远离固定触点的方向移动。如果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接触,则断路器可以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可通电地连接。
在过电流或异常电流流过断路器的情况下,处于接触状态的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彼此隔开。此时,在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之间通电的电流不是立刻熄灭,而变化为电弧(arc)的形式并沿可动触点延伸(extend)。
电弧可以定义为高温高压的电子的流动。因此,在产生的电弧在断路器内部空间长时间滞留的情况下,断路器的各构成要件可能受到损伤。另外,在电弧不经另外的处理过程而向断路器的外部排出的情况下,用户可能受到伤害。
因此,通常在断路器设置有用于熄灭(extinguish)并排出电弧的熄灭装置。产生的电弧穿过熄灭装置,电弧压力增加,移动速度加快,同时产生的电弧冷却且可以向外部排出。
因此,所产生的电弧应迅速地向电弧熄灭装置诱导。
韩国公开专利文献第10-2015-0001499号公开了一种提高电弧能量利用率的气体绝缘开闭装置的断路器。具体地,公开了一种可以通过利用电弧能量增加熄灭气体的压力来提高电弧熄灭性能的充气(puffer)式的断路器。
然而,这种类型的断路器的局限性在于,只能应用于设置有其他气体作为用于熄灭电弧的介质的断路器中。即,所述现有文献的局限性在于,只能适用于应用SF6(Sulfurhexafluoride:六氟化硫)作为用于熄灭电弧的介质的情况,而难以应用于以空气作为介质的空气断路器。
韩国公开实用新型文献第20-100000825号公开了一种空气断路器的限流结构。具体地,公开了一种空气断路器的限流结构,包括:格栅,堆叠以在电弧室具有一定的间隙,并形成诱导槽,从而可以定位触点;格栅板,设置于格栅的诱导槽的侧壁。
然而,这种类型的断路器虽然可以通过导板诱导电弧朝向格栅,但未能公开对于形成不向导板流动的电弧的路径的方案。即,所述现有文献的局限性在于,没有对用于有效形成不与导板相邻的电弧的路径的方案进行考察。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结构的灭弧部及包括所述灭弧部的空气断路器。
首先,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灭弧部及包括所述灭弧部的空气断路器,所述灭弧部的结构能够将产生的电弧迅速地熄灭并移动。
另外,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灭弧部及包括所述灭弧部的空气断路器,所述灭弧部的结构中形成与电弧的移动路径相关的磁场的磁体不会受电弧损伤。
另外,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灭弧部及包括所述灭弧部的空气断路器,所述灭弧部的结构不要求过多的设计变更,以设置有形成与电弧的移动路径相关的磁场的磁体。
另外,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灭弧部及包括所述灭弧部的空气断路器,所述灭弧部的结构中设置的磁体不进行随机晃动,且能够稳定地保持在原位。
另外,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灭弧部及包括所述灭弧部的空气断路器,所述灭弧部的结构中,即使设置有磁体也能够确保产生的电弧的熄灭路径。
另外,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灭弧部及包括所述灭弧部的空气断路器,所述灭弧部的结构能够与空气断路器的其他部分所具有的磁体一起形成与电弧的移动路径相关的磁场。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灭弧部,所述灭弧部包括:支撑板,设置为复数个,且配置为彼此相对;格栅,位于所述支撑板之间,且分别与复数个所述支撑板结合;格栅盖,与所述格栅结合,且覆盖格栅;以及灭弧磁体,容纳于所述格栅盖的内部,所述灭弧磁体形成从所述格栅盖朝向所述格栅的方向或从所述格栅朝向所述格栅盖的方向的磁场。
另外,所述灭弧部的所述格栅盖可以包括:盖主体,在内部形成容纳空间;网格部,容纳于所述盖主体的所述容纳空间;以及阻挡板,在所述盖主体的所述容纳空间,位于所述网格部的下侧,所述灭弧磁体可以容纳于所述盖主体的所述容纳空间,且位于所述网格部和所述阻挡板之间。
另外,所述灭弧部的所述格栅盖可以包括上部框架,所述上部框架与所述盖主体结合,且覆盖所述盖主体。
另外,所述灭弧部的所述格栅设置为复数个,且彼此隔开配置,并且所述格栅盖的朝向所述格栅的一侧可以与复数个所述格栅彼此隔开形成的空间连通。
另外,所述灭弧部的所述格栅盖包括:盖主体,在内部形成有容纳空间;以及阻挡板,容纳于所述盖主体的所述容纳空间,且形成与复数个所述格栅彼此隔开形成的所述空间连通的复数个贯通孔,所述灭弧磁体可以容纳于所述盖主体的所述容纳空间,且安置于所述阻挡板。
另外,所述灭弧部的所述格栅盖可以包括磁体盖,所述磁体盖容纳于所述盖主体的所述容纳空间,且安置于所述阻挡板,并且围绕所述灭弧磁体的各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侧面。
另外,所述灭弧部的所述磁体盖可以由绝缘性材料形成。
另外,所述灭弧部的所述磁体盖包括:第一开口部,开放形成,且设置成与形成于所述阻挡板的复数个所述贯通孔重叠,并且与复数个所述贯通孔连通;以及第二开口部,开放形成,且容纳所述灭弧磁体,所述第一开口部和所述第二开口部可以彼此隔开配置。
另外,所述灭弧部的所述格栅盖包括:网格部,容纳于所述盖主体的所述容纳空间,且安置于所述灭弧磁体和所述磁体盖,所述网格部可以包括与所述阻挡板的所述贯通孔连通的复数个贯通孔。
另外,所述灭弧部的所述格栅盖包括:上部框架,与所述盖主体结合,且覆盖所述网格部,所述上部框架可以包括:通孔部,贯穿形成,且与所述网格部的所述贯通孔连通。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断路器,其包括:固定触点;可动触点,向朝向所述固定触点的方向或远离所述固定触点的方向移动;以及灭弧部,位于与所述固定触点和所述可动触点相邻的位置,且熄灭因所述固定触点和所述可动触点隔开而产生的电弧,所述灭弧部包括:复数个支撑板,彼此隔开且彼此相对地配置;复数个格栅,位于复数个所述支撑板之间并分别与复数个所述支撑板结合,并且在朝向所述固定触点和所述可动触点的一侧和与所述固定触点和所述可动触点相对的另一侧之间延伸;盖主体,分别与复数个所述支撑板结合,且与复数个所述格栅的所述另一侧相邻地设置并覆盖复数个所述格栅的所述另一侧;以及灭弧磁体,容纳于在所述盖主体的内部形成的容纳空间,且形成从所述盖主体朝向复数个所述格栅的方向或从复数个所述格栅朝向所述盖主体的方向的磁场。
另外,所述空气断路器可以包括:阻挡板,容纳于所述盖主体的所述容纳空间,且安置有所述灭弧磁体;以及磁体盖,容纳于所述盖主体的所述容纳空间并安置于所述阻挡板,且包围所述灭弧磁体。
另外,所述空气断路器的所述阻挡板包括:复数个贯通孔,与复数个所述格栅彼此隔开形成的空间连通,所述磁体盖可以包括:第一开口部,与复数个所述贯通孔重叠地配置,且贯穿形成并与复数个所述贯通孔连通;以及第二开口部,与所述第一开口部隔开配置,且贯穿形成并容纳所述灭弧磁体。
另外,所述空气断路器包括:可动触点架,与所述可动触点可通电地连接,且向与所述灭弧部相反的方向延伸,并且部分暴露于外部;以及CT(Current Transformer:电流互感器)磁体部,覆盖所述可动触点架暴露于外部的部分,所述CT磁体部可以包括:壳体,在内部形成有空间部;以及CT磁体,容纳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且形成从所述CT磁体部朝向所述灭弧部的方向或从所述灭弧部朝向所述CT磁体部的方向的磁场。
另外,所述空气断路器的所述灭弧磁体和所述CT磁体彼此相对的各面可以被磁化(magnetize)为彼此不同的极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实现如下效果。
首先,在灭弧部设置有灭弧磁体。灭弧磁体在彼此隔开配置的复数个格栅以及在其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形成磁场。灭弧磁体所形成的磁场可以延伸至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
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隔开而产生的电弧通过灭弧磁体所形成的磁场接收朝向灭弧部的方向的电磁力。因此,从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经过灭弧部向外部排出的方向形成电弧的路径。
由此,产生的电弧可以迅速地熄灭并移动。
另外,灭弧磁体容纳于灭弧部的盖主体的内部空间。在灭弧磁体和格栅之间设置有阻挡板。由此,灭弧磁体不会暴露于盖主体的外部。
因此,沿形成的电弧的路径流动的电弧将不与灭弧磁体直接接触。结果,灭弧磁体将不会因电弧的热或压力而受损。
另外,灭弧磁体容纳于灭弧部的盖主体的内部空间。灭弧磁体安置于阻挡板。另外,在与安置灭弧磁体的一侧相反的另一侧设置有网格部。即,在盖主体的内部空间中,阻挡板、灭弧磁体以及网格部依次堆叠。
因此,为了不暴露于电弧的位置上设置灭弧磁体,不要求过多的设计变更。由此,可以容易地制造包括灭弧磁体的灭弧部和空气断路器。
另外,在盖主体的内部空间设置有磁体盖。在磁体盖形成有贯穿形成的开口部。在所述开口部容纳有灭弧磁体。磁体盖的部分中包围所述开口部的部分将围绕所容纳的灭弧磁体。
因此,容纳于盖主体的内部空间并安置于阻挡板的灭弧磁体的上侧和下侧分别由网格部和阻挡板支撑。另外,灭弧磁体的其余各侧面由磁体盖的所述部分围绕。由此,灭弧磁体不会随机晃动,并且可以稳定地保持在原位。
另外,在磁体盖形成有另一个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与形成于阻挡板的复数个贯通孔连通。由此,复数个格栅彼此隔开而形成的空间可以经由所述复数个贯通孔、开口部以及网格部与灭弧部的外部连通。
因此,即使在设置有灭弧磁体和用于支撑灭弧磁体的磁体盖的情况下,也不会阻断用于排出产生的电弧的路径。由此,能够确保所产生的电弧的熄灭路径。
另外,在一实施例中,在空气断路器设置有CT磁体部。CT磁体部包括形成磁场的CT磁体。灭弧磁体和CT磁体彼此相对的各面被磁化为不同的极性。由此,在灭弧磁体和CT磁体之间,形成朝向灭弧磁体和CT磁体中的任一个的方向的磁场。
产生的电弧通过所述磁场接收电磁力。由此,向经过灭弧部向外部排出的方向形成电弧的路径。
因此,产生的电弧可以经过灭弧磁体和CT磁体所形成的磁场向外部迅速地移动并熄灭。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断路器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从图1的空气断路器拆卸后盖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从图1的空气断路器拆卸后盖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4是示出从图1的空气断路器拆卸后盖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从图1的空气断路器拆卸后盖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设置在图1的空气断路器的永久磁体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设置在图1的空气断路器的永久磁体的主视图。
图8是示出设置在图1的空气断路器的变流器壳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示出图8的变流器壳体的主视图。
图10是示出设置在图1的空气断路器的灭弧部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图10所示的灭弧部的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12是示出图10所示的灭弧部的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3是示出图10所示的灭弧部的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14是示出从图10所示的灭弧部拆卸电弧盖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从图14所示的灭弧部拆卸网格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从图14所示的灭弧部拆卸网格部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7是示出从图15所示的灭弧部拆卸上部磁体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从图15所示的灭弧部拆卸上部磁体部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9是示出设置在图1的空气断路器的灭弧部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0是示出设置在图1的空气断路器的灭弧部的另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1是示出从图19所示的灭弧部拆卸支撑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2是示出从图19所示的灭弧部拆卸支撑板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3是示出从图19所示的灭弧部拆卸支撑板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24是示出从图19所示的灭弧部拆卸一部分格栅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5是示出从图19所示的灭弧部拆卸一部分格栅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6是示出从图19所示的灭弧部拆卸一部分格栅的状态的左视图(a)和右视图(b)。
图27是示出设置在图19所示的灭弧部的灭弧磁体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28是从另一角度示出设置在图19所示的灭弧部的灭弧磁体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29是示出设置在图19所示的灭弧部的灭弧磁体部的主视图。
图30是示出设置在图19所示的灭弧部的灭弧磁体部的俯视图。
图31是示出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框架中形成的磁场及由其形成的电弧的路径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32是示出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框架中形成的磁场及由其形成的电弧的路径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33是示出在图10的实施例的灭弧部形成的磁场及由其形成的电弧的路径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34是示出在图10的实施例的灭弧部形成的磁场及由其形成的电弧的路径的另一例的剖视图。
图35是示出在图10的实施例的灭弧部形成的磁场及由其形成的电弧的路径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36是示出在图10的实施例的灭弧部形成的磁场及由其形成的电弧的路径的另一例的剖视图。
图37是示出在包括图8的变流器壳体和图10的实施例的灭弧部的空气断路器形成的磁场及由其形成的电弧的路径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38是示出在包括图8的变流器壳体和图10的实施例的灭弧部的空气断路器形成的磁场及由其形成的电弧的路径的另一例的主视图。
图39是示出在包括图8的变流器壳体和图10的实施例的灭弧部的空气断路器形成的磁场及由其形成的电弧的路径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40是示出在包括图8的变流器壳体和图10的实施例的灭弧部的空气断路器形成的磁场及由其形成的电弧的路径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41是示出在图19的实施例的灭弧部形成的磁场及由其形成的电弧的路径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42是示出在图19的实施例的灭弧部形成的磁场及由其形成的电弧的路径的一例的仰视图。
图43是示出在图19的实施例的灭弧部形成的磁场及由其形成的电弧的路径的另一例的主视图。
图44是示出在图19的实施例的灭弧部形成的磁场及由其形成的电弧的路径的另一例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灭弧部及包括所述灭弧部的空气断路器。
在以下说明中,为了明确本发明的特征,可能省略对一部分构成要件的说明。
1.术语的定义
以下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通电”是指一个以上的构件之间彼此传递电流或电信号。
以下说明中使用的术语“磁体”是指能够磁化磁性体或产生磁场的任意物体。在一实施例中,磁体可以设置为永久磁体(permanent magnet)或电磁体(electromagnet)。
以下说明中使用的术语“空气断路器(Air Circuit Breaker)”是指利用空气或压缩空气来熄灭电弧的断路器。以下说明的各构成的前提是适用于空气断路器。
然而,以下说明的各构成也可以适用于空气断路器、压缩空气断路器、气体断路器、油断路器以及真空断路器等。
以下说明中使用的术语“主磁场(Main Magnetic Field)”是指彼此相邻配置的复数个磁体之间形成的磁场。即,主磁场(M.M.F)是指形成为从复数个磁体中的任一个磁体朝向另一个磁体的磁场。
以下说明使用的术语“子磁场(Sub Magnetic Field)”是指根据由任一个磁体自身形成的磁场。即,子磁场(S.M.F)是指形成为从任一个磁体的一侧面朝向另一侧面的的磁场。
以下说明中使用的术语“上侧”、“下侧”、“右侧”、“左侧”、“前方侧”以及“后方侧”通过图1所示的坐标系来理解。
2.对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断路器10的构成的说明
参照图1至图5,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断路器10包括盖部100、驱动部200以及阻断部300。
另外,参照图6至图30,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断路器10包括盖磁体部400,CT(Current Transformer:电流互感器)磁体部500以及灭弧部600、700。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断路器10的各构成,盖磁体部400,并且单独说明CT磁体部500以及灭弧部600、700。
(1)对盖部100的说明
参照图1至图5,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断路器10包括盖部100。
盖部100形成空气断路器10的外形。另外,盖部100在内部形成空间,从而可以安装用于操作空气断路器10的各构成要件。
即,盖部100作为一种罩体(housing)而发挥功能。
盖部100可以由高耐热性、高刚性的材料形成。这是为了防止安装在内部的各构成要件的损伤,并且防止因在内部产生的电弧而受损。在一实施例中,盖部100可以由合成树脂或增强塑料形成。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盖部100是以上下方向作为高度的四角柱形状。盖部100的形状可以设置为能够将用于操作空气断路器10的构成要件安装于内部的任意形状。
盖部100的内部空间与外部通电。安装于盖部100的内部的各构成要件可以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可通电地连接。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盖部100包括上部盖110和下部盖120。
上部盖110形成盖部100的上侧。上部盖110位于下部盖120的上侧。在一实施例中,上部盖110和下部盖120可以一体形成。
在上部盖110的内部形成有空间。在所述空间中安装有设置于空气断路器10的多种构成要件。在一实施例中,在上部盖110的内部空间可以安装有阻断部300和灭弧部600、700等。
上部盖110的内部空间与下部盖120的内部空间连通。阻断部300等的构成要件可以容纳在横跨上部盖110的内部空间和下部盖120的内部空间中。
灭弧部600、700位于上部盖110的一侧,即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面。灭弧部600、700可以从上部盖110的上侧面部分地暴露。在上部盖110的内部空间中产生的电弧穿过灭弧部600、700并熄灭,从而可以向空气断路器10的外部排出。
阻断部300的固定触点架310暴露于上部盖110的另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的前方侧。固定触点架310可以通过所述暴露的部分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可通电地连接。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部盖110包括第一上部盖111和第二上部盖112。
第一上部盖111构造为覆盖空气断路器10的上侧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第一上部盖111可以通过任意的紧固手段与第二上部盖112结合。
在第一上部盖111形成有开口部。固定触点架310可以通过所述开口部暴露于外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开口部沿左右方向形成三个。
在第一上部盖111可以配置有盖磁体部400。盖磁体部400可以沿复数个灭弧部600、700彼此隔开配置的方向配置。
第二上部盖112构造为覆盖空气断路器10的上侧的另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第二上部盖112通过任意的紧固手段与第一上部盖111结合。
可以在第二上部盖112配置有盖磁体部400。如上所述,也可以在第一上部盖111配置有盖磁体部400。即,可以在第一上部盖111和第二上部盖112中的任一个配置有盖磁体部400。
下部盖120形成盖部100的下侧。下部盖120位于上部盖110的下侧。
在下部盖120的内部形成空间。在所述空间安装有设置于空气断路器10的多种构成要件。在一实施例中,可以在下部盖120的内部空间安装有驱动部200和阻断部300等。
下部盖120的内部空间与上部盖110的内部空间连通。阻断部300等的构成要件可以安装于下部盖120的内部空间和上部盖110的内部空间中。
阻断部300的可动触点架320位于下部盖12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可动触点架320可以通过形成于下部盖120的开口部暴露于外部。可动触点架320可以通过所述暴露的部分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可通电地连接。
在下部盖120的所述开口部,即可动触点架320所暴露的开口部结合有后述CT磁体部500。将在后面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2)对驱动部200的说明
参照图1至图5,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断路器10包括驱动部200。
驱动部200随着阻断部300的固定触点311和可动触点321隔开而旋转,从而执行跳闸机制(trip mechanism)。由此,空气断路器10与外部的通电可以被阻断,并且用户可以知道已经执行了用于阻断通电的操作。
驱动部200容纳于空气断路器10的内部。具体地,驱动部200部分地容纳于盖部100内部的空间。另外,驱动部200的其余部分容纳于未赋予附图标记的设置在盖部100的一侧(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的壳体的内部。
驱动部200与阻断部300连接。具体地,驱动部200的横杆220构造为随着阻断部300的可动触点架320的旋转而一起旋转。
因此,如果阻断部300的可动触点架320旋转移动,则驱动部200可以一起旋转。驱动部200能够旋转地容纳于空气断路器10的内部。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驱动部200包括射击器210、横杆220以及杆230。
射击器210随着阻断部300的可动触点架320向远离固定触点架310的方向旋转而一起旋转。射击器210与横杆220和杆230连接。
具体地,射击器210的一侧端部被横杆220限制。在射击器210的另一侧端部设置有弹性构件。由此,在固定触点311和可动触点321接触的状态下,射击器210对所述弹性构件加压并存储恢复力。用于所述加压的外力可以通过横杆220朝向固定触点架310旋转的状态来提供。
如果可动触点321与固定触点311隔开,则可动触点架320向远离固定触点架310的方向旋转。由此,横杆220也旋转,且射击器210的一侧端部被释放,从而通过由所述弹性构件提供的恢复力来旋转。
射击器210与杆230连接。随着射击器210旋转并打击杆230,杆230也可以旋转并执行跳闸机制。
横杆220与可动触点架320连接,从而随着可动触点架320的旋转而一起旋转。由此,被横杆220限制的射击器210释放,从而可以执行跳闸机制。
横杆220可以在复数个阻断部300之间延伸。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阻断部300的可动触点架320共设置有三个,沿左右方向配置。横杆220可以贯穿沿左右方向配置的复数个可动触点架320而连接。
横杆220与射击器210的所述一侧端部接触,从而限制射击器210。如果横杆220与可动触点架320一起旋转,则横杆220释放射击器210的所述一侧端部。
杆230被旋转的射击器210打击,从而可以旋转。杆230可以部分地暴露于空气断路器10的外侧。当由阻断部300执行跳闸机制时,杆230沿预定方向旋转。
由此,用户可以容易地知道跳闸机制已经执行。另外,用户操作杆230的旋转,从而可以将空气断路器10重新调节为可以通电的状态。
由于通过驱动部200来执行跳闸机制的过程是众所周知的技术,因此将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3)对阻断部300的说明
参照图1至图5,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断路器10包括阻断部300。
阻断部300包括彼此隔开或接触的固定触点架310和可动触点架320。如果固定触点架310和可动触点架320彼此接触,则空气断路器10可以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通电。如果固定触点架310和可动触点架320隔开,则空气断路器10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的通电被阻断。
阻断部300容纳于空气断路器10的内部。具体地,阻断部300能够旋转地容纳于盖部100的内部空间。
阻断部300可以与外部通电。在一实施例中,在固定触点架310和可动触点架320中的任一个中,电流可以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流入。另外,在固定触点架310和可动触点架320中的另一个中,电流可以向外部的电源或负载流出。
阻断部300可以部分地暴露于空气断路器10的外部。由此,阻断部300可以通过导线(未图示)等构件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可通电地连接。
阻断部300可以设置为复数个。复数个阻断部300可以沿一方向彼此隔开配置。在各阻断部300之间,可以设置有间壁,以防止与各阻断部300通电的电流间的干扰。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阻断部300设置为三个。另外,三个阻断部300沿空气断路器10的左右方向彼此隔开配置。这是因为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断路器10通电有R相、S相以及T相或U相、V相以及W相等三相电流。
阻断部300的数量可以根据与空气断路器10通电的电流的相的数量而变更。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阻断部300包括固定触点架310和可动触点架320。
固定触点架310可以与可动触点架320接触或隔开。如果可动触点架320与固定触点架310接触,则空气断路器10可以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通电。如果固定触点架310和可动触点架320隔开,则空气断路器10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的通电被阻断。
从名称可知,固定触点架310固定设置于盖部100。因此,固定触点架310和可动触点架320的接触和隔开通过可动触点架320的旋转来实现。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固定触点架310容纳于上部盖110的内部空间。
固定触点架310可以部分地暴露于空气断路器10的外部。通过所述暴露的部分,固定触点架310可以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可通电地连接。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固定触点架310通过形成于上部盖110的前方侧的开口部暴露于外部。
固定触点架310可以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在一实施例中,固定触点架310可以由铜(Cu)或铁(Fe)以及包含它们的合金材料形成。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固定触点架310包括固定触点311。
固定触点311可以与可动触点321接触或隔开。固定触点311位于固定触点架310的朝向可动触点架32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
固定触点311与固定触点架310通电。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固定触点311位于固定触点架310的所述后方侧。在一实施例中,固定触点311可以与固定触点架310一体形成。
如果固定触点311与可动触点321接触,则空气断路器10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可通电地连接。另外,如果固定触点311与可动触点321隔开,则空气断路器10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的通电被阻断。
可动触点架320可以与固定触点架310接触或隔开。如上所示,通过可动触点架320与固定触点架310的接触和隔开,空气断路器10可以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通电或通电被阻断。
可动触点架320能够旋转地设置于盖部100的内部空间。可动触点架320可以向朝向固定触点架310的方向和远离固定触点架310的方向旋转。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可动触点架320容纳于上部盖110和下部盖120的内部空间。如上所述,上部盖110和下部盖120的各内部空间可以彼此连通。
可动触点架320可以部分地暴露于空气断路器10的外部。通过所述暴露的部分,可动触点架320可以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可通电地连接。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可动触点架320通过形成于下部盖120的前方侧的开口部暴露于外部。
所述开口部可以被后述CT磁体部500覆盖。由此,除了可动触点架320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通电的部分之外,所述开口部可以被关闭。
可动触点架320可以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在一实施例中,可动触点架320可以由铜或铁以及包含它们的合金材料形成。
可动触点架320与驱动部200连接。具体地,可动触点架320与驱动部200的横杆220连接。在一实施例中,横杆220可以贯穿结合于可动触点架320。
如果可动触点架320旋转,则横杆220也可以旋转。由此,如上所述,驱动部200可以***作以执行跳闸机制。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可动触点架320包括可动触点321和旋转轴322。
可动触点321可以与固定触点311接触或隔开。可动触点321位于可动触点架320的朝向固定触点架31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
可动触点321可以与可动触点架320一起旋转。如果可动触点架320朝向固定触点架310旋转,则可动触点321也朝向固定触点311旋转,从而可以与固定触点311接触。
另外,如果可动触点架320向远离固定触点架310的方向旋转,则可动触点321也可以与固定触点311隔开。
可动触点321与可动触点架320通电。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可动触点321位于可动触点架320的所述前方侧。在一实施例中,可动触点321可以与可动触点架320一体形成。
如上所述,通过可动触点321和固定触点311的接触和隔开,空气断路器10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通电或者通电被阻断。
在固定触点311和可动触点321彼此接触而通电的状态下,如果固定触点311和可动触点321隔开,则产生电弧。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断路器10包括用于有效形成所产生的电弧的路径的多种结构。将在后面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旋转轴322是可动触点架320能够旋转地与盖部100结合的部分。可动触点架320可以以旋转轴322为中心向朝向固定触点架310的方向或远离固定触点架310的方向旋转。
旋转轴322位于可动触点架320的与固定触点架310相反的另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
3.对本发明实施例的盖磁体部400的说明
参照图6至图7,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断路器10包括盖磁体部400。
盖磁体部400形成磁场。通过所述磁场,可以形成供在灭弧部600、700中产生的电弧流动的路径,即电弧的路径(A.P)。
盖磁体部400可以设置为能够形成磁场的任意的形状。在一实施例中,盖磁体部400可以设置有永久磁体或电磁体等。
盖磁体部400与空气断路器10的上部盖110结合。盖磁体部400分别位于复数个灭弧部600、700之间以及复数个灭弧部600、700的外侧。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复数个的灭弧部600、700分别位于与复数个固定触点311相邻的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盖磁体部400可以配置为比复数个固定触点311更靠近灭弧部600、700的位置。即,盖磁体部400可以沿上下方向位于固定触点311和灭弧部600、700之间。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盖磁体部400的一侧与第二上部盖112结合,其另一侧朝向第一上部盖111延伸。即,盖磁体部400沿前后方向延伸。
在所述实施例中,在第一上部盖111可以凹陷形成有用于容纳盖磁体部400的容纳槽。
可替代地,盖磁体部400与第一上部盖111结合,从而可以朝向第二上部盖112延伸。即,盖磁体部400可以与第一上部盖111和第二上部盖112中的任一个结合。
在所述实施例中,在第二上部盖112可以凹陷形成有用于容纳盖磁体部400的容纳槽。
即,在第一上部盖111和第二上部盖112分别形成有用于容纳盖磁体部400的一部分和其余部分的容纳槽。
由此,如果盖磁体部400与上部盖110结合,则盖磁体部400将不暴露于外部。因此,盖磁体部400将不被产生的电弧损伤。
盖磁体部400可以设置为复数个。复数个盖磁体部400可以彼此隔开配置。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盖磁体部400设置为四个。
各盖磁体部400可以分别配置于平行配置的灭弧部600、700的各外侧以及各灭弧部600、700之间。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盖磁体部400包括第一盖磁体410、第二盖磁体420、第三盖磁体430以及第四盖磁体440。
第一盖磁体410位于复数个灭弧部600、700的外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复数个灭弧部600、700沿左右方向平行配置。
第一盖磁体410位于在复数个灭弧部600、700中位于最左侧的灭弧部600、700的外侧(即,左侧)。第一盖磁体410构造为部分地覆盖复数个的灭弧部600、700中位于最左侧的灭弧部600、700的外侧(即,左侧)。
第一盖磁体410可以与第二盖磁体420形成主磁场(M.M.F)。另外,第一盖磁体410其自身可以形成子磁场(S.M.F)。
第一盖磁体410包括第一面411和第二面412。
第一面411定义为在第一盖磁体410的面中,朝向灭弧部600、700的格栅盖630、730的一侧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面411形成第一盖磁体410的上侧面。
第二面412定义为在第一盖磁体410的面中,与灭弧部600、700的格栅盖630、730相反的另一侧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面412形成第一盖磁体410的下侧面。
第一面411和第二面412配置为彼此相对。换句话说,第一面411和第二面412是彼此对向的第一盖磁体410的一侧面和另一侧面。
第一面411可以被磁化(magnetize)为S极。另外,第二面412可以被磁化为N极。
即,第一面411和第二面412被磁化为彼此相反的极性。由此,在第一面411和第二面412之间可以形成有子磁场(S.M.F)。
第二盖磁体420位于复数个灭弧部600、700之间的空间中的任一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盖磁体420位于在复数个灭弧部600、700中位于最左侧的灭弧部600、700和位于中央的灭弧部600、700之间。
第二盖磁体420部分地覆盖在复数个灭弧部600、700中位于最左侧的灭弧部600、700的内侧(即,右侧)以及位于中央的灭弧部600、700的一内侧(即,左侧)。
第二盖磁体420可以与第一盖磁体410和第三盖磁体430形成主磁场(M.M.F)。另外,第二盖磁体420其自身可以形成子磁场(S.M.F)。
第二盖磁体420包括第一面421和第二面422。
第一面421定义为在第二盖磁体420的面中,朝向灭弧部600、700的格栅盖630、730的一侧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面421形成第二盖磁体420的上侧面。
第二面422定义为在第二盖磁体420的面中,与灭弧部600、700的格栅盖630、730相反的另一侧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面422形成第二盖磁体420的下侧面。
第一面421和第二面422配置为彼此相对。换句话说,第一面421和第二面422是彼此对向的第二盖磁体420的一侧面和另一侧面。
第一面421可以被磁化(magnetize)为S极。另外,第二面422可以被磁化为N极。即,第一面421和第二面422被磁化为彼此相反的极性。由此,在第一面421和第二面422之间可以形成有子磁场(S.M.F)。
第三盖磁体430可以位于复数个灭弧部600、700之间的空间中的另一个。具体地,第三盖磁体430位于在复数个灭弧部600、700中位于中央的灭弧部600、700和位于最右侧的灭弧部600、700之间。
第三盖磁体430构造为部分地覆盖在复数个灭弧部600、700中位于中央的灭弧部600、700的另一内侧(即,右侧)和位于最左侧的灭弧部600、700的内侧(即,左侧)。
第三盖磁体430可以与第二盖磁体410和第四盖磁体440形成主磁场(M.M.F)。另外,第三盖磁体430其自身可以形成子磁场(S.M.F)。
第三盖磁体430包括第一面431和第二面432。
第一面431定义为在第三盖磁体430的面中,朝向灭弧部600、700的格栅盖630、730的一侧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面431形成第三盖磁体430的上侧面。
第二面432定义为在第三盖磁体430的面中,与灭弧部600、700的格栅盖630、730相反的另一侧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面432形成第三盖磁体430的下侧面。
第一面431和第二面432配置为彼此相对。换句话说,第一面431和第二面432是彼此对向的第三盖磁体430的一侧面和另一侧面。
第一面431可以被磁化(magnetize)为S极。另外,第二面432可以被磁化为N极。即,第一面431和第二面432被磁化为彼此相反的极性。由此,在第一面431和第二面432之间可以形成有子磁场(S.M.F)。
第四盖磁体440位于在复数个灭弧部600、700中位于最右侧的灭弧部600、700的外侧(即,右侧)。第四盖磁体440构造为部分地覆盖在复数个灭弧部600、700中位于最右侧的灭弧部600、700的外侧(即,右侧)。
第四盖磁体440可以与第三盖磁体430形成主磁场(M.M.F)。另外,第四盖磁体440其自身可以形成子磁场(S.M.F)。
第四盖磁体440包括第一面441和第二面442。
第一面441定义为在第四盖磁体440的面中,朝向灭弧部600、700的格栅盖630、730的一侧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面441形成第四盖磁体440的上侧面。
第二面442定义为在第四盖磁体440的面中,与灭弧部600、700的格栅盖630、730相反的另一侧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面442形成第四盖磁体440的下侧面。
第一面441和第二面442配置为彼此相对。换句话说,第一面441和第二面442是彼此对向的第四盖磁体440的一侧面和另一侧面。
第一面441可以被磁化(magnetize)为S极。另外,第二面442可以被磁化为N极。即,第一面441和第二面442被磁化为彼此相反的极性。由此,在第一面441和第二面442之间可以形成有子磁场(S.M.F)。
第二盖磁体420可以形成为具有比第一盖磁体410和第四盖磁体440厚的厚度。如上所述,第二盖磁体420可以与第一盖磁体410和第三盖磁体430形成主磁场(M.M.F)以确保足够的磁力。
类似地,第三盖磁体430也可以形成为具有比第一盖磁体410和第四盖磁体440厚的厚度。如上所述,第三盖磁体430可以与第二盖磁体420和第四盖磁体440形成主磁场(M.M.F),以确保足够的磁力。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盖磁体430和第二盖磁体420可以形成为具有相同的厚度。另外,第一盖磁体410和第四盖磁体440可以形成为具有相同的厚度。
在本实施例中,盖磁体部400直接与上部盖110结合。由此,能够提高空气断路器10的组装便利性。
另外,随着设置本实施例的盖磁体部400,产生的电弧可以有效地朝向灭弧部600、700流动。这是通过盖磁体部400形成的主磁场(M.M.F)和子磁场(S.M.F)来实现的。将在后面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4.对本发明实施例的CT(Current Transformer)磁体部500的说明
参照图1、图8以及图9,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断路器10包括CT磁体部500。
CT磁体部500可以与下部盖120可拆卸地结合以覆盖使可动触点架320部分地暴露的下部盖120的开口部。
另外,CT磁体部500在内部包括CT磁体530,从而形成用于形成电弧的路径(A.P)的磁场。
CT磁体部500可以设置为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可动触点架320和下部盖120的所述开口部设置为三个。由此,CT磁体部500也可以设置为三个。
在CT磁体部500的内部形成有空间。在所述空间可以容纳有CT磁体530。在与空气断路器10通电的电流是交流电的情况下,在所述空间可以安装有用于变流(CurrentTransformer:电流互感器)的各种构成要件。
以下,将对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断路器10用直流电流通电作为前提进行说明。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CT磁体部500包括壳体510、空间部520、CT磁体530以及盖子部540。
壳体510形成CT磁体部500的外形。壳体510与下部盖120可拆卸地结合,从而构造为覆盖下部盖120的所述开口部。
在壳体510的内部形成有空间部520。在所述空间部520可以容纳CT磁体530。如上所述,在向空气断路器10用交流电流通电的实施例中,可以在所述空间部520安装有用于变流的各种构成要件。
相反,在向空气断路器10用直流电流通电的实施例中,并不要求用于变流的构成要件。因此,在所述空间部520容纳有CT磁体530的实施例可以理解为向空气断路器10用直流电流通电的情况。
在壳体510的内部形成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与下部盖120的开口部连通。通过所述开口部,可动触点架320可以暴露于外部。
空间部520是在壳体510的内部形成的空间。空间部520可以定义为由壳体510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包围的空间。
在空间部520容纳有CT磁体530。如上所述,所述实施例是向空气断路器10用交流电流通电的情况。
空间部520包括开放形成的开放部。所述开放部形成于与盖部100相反的空间部52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所述开放部可以被盖子部540关闭。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空间部520定义为包围形成于壳体510的内部的开口部,并且由壳体510的外表面包围的空间。
在空间部520可以容纳有用于将壳体510结合到盖部100的紧固构件(未图示)。另外,在空间部520可以容纳有用于将盖子部540结合到壳体510的紧固构件。
CT磁体530形成磁场。通过所述磁场,可以形成供在灭弧部600、700中产生的电弧流动的路径,即电弧的路径(A.P)。
具体地,CT磁体530形成从灭弧部600、700朝向CT磁体530的方向的磁场或从CT磁体530朝向灭弧部600、700的方向的磁场。
由此,产生的电弧将接收朝向设置于灭弧部600、700的格栅720的两侧的方向的电磁力。因此,电弧的路径(A.P)形成为朝向在格栅720的两侧形成的尖头(peak),使得电弧可以有效地向灭弧部600、700流动。
CT磁体530可以设置为能够形成磁场的任意的形状。在一实施例中,CT磁体530可以设置为永久磁体或电磁体等。
CT磁体530与壳体510结合。具体地,CT磁体530容纳于在壳体510的内部形成的空间部520。CT磁体530结合于壳体510的朝向盖部100的一面,即图示的实施例的后方侧面。
在一实施例中,CT磁体530也可以与包围壳体510的开口部的面结合。在所述实施例中,CT磁体530可以更稳定地与壳体510结合。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CT磁体530位于壳体510的开口部的上侧。换句话说,CT磁体530位于壳体510的开口部和灭弧部600、700之间。
可替代地,CT磁体530可以位于壳体510的开口部的下侧。即,CT磁体530可以配置为,使得壳体510的开口部位于CT磁体530和灭弧部600、700之间。在此情况下,CT磁体530和灭弧部600、700之间的距离增加,因此优选为增加CT磁体530的磁力。
为了防止结合的CT磁体530的随机分离和晃动,可以设置有螺钉或框架等固定构件(未图示)。
CT磁体530包括第一面531和第二面532。
第一面531可以定义为在CT磁体530的面中,朝向灭弧部600、700的一侧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灭弧部600、700位于CT磁体530的上侧。
由此,第一面531可以定义为CT磁体530的上侧面。
第二面532可以定义为在CT磁体530的面中,与灭弧部600、700相反的一侧面。换句话说,第二面532可以定义为CT磁体530的下侧面。
第一面531和第二面532配置为彼此相对。换句话说,第一面531和第二面532是彼此对向的CT磁体530的一侧面和另一侧面。
第一面531可以被磁化(magnetize)为N极和S极中的任一个极性。另外,第二面532可以被磁化为N极和S极中的另一个极性。即,第一面531和第二面532被磁化为彼此相反的极性。由此,在第一面531和第二面532之间可以形成有子磁场(S.M.F)。
如后面将要描述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灭弧部600可以设置有灭弧磁体634。在所述实施例中,在第一面531和灭弧磁体634的第一面633a之间可以形成有主磁场(M.M.F)。
如上所述,在向空气断路器10用直流电流通电的实施例中,不要求用于变流的构成要件。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向空气断路器10用直流电流通电的情况下,在CT磁体部500设置有CT磁体530。CT磁体530自身形成子磁场(S.M.F),且与灭弧部600的灭弧磁体634一起形成主磁场(M.M.F)。
由此,产生的电弧可以经过灭弧部600且被有效地熄灭。将在后面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5.对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灭弧部600的说明
参照图10至图18,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气断路器10包括灭弧部600。
灭弧部600构造为将固定触点311和可动触点321隔开而产生的电弧熄灭。产生的电弧可以经过灭弧部600,且在熄灭和冷却后,向空气断路器10的外部排出。
灭弧部600与盖部100结合。灭弧部600的用于排出电弧的一侧可以暴露于盖部100的外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灭弧部600的其上侧暴露于盖部100的外侧。
灭弧部600部分地容纳于盖部100。灭弧部600的除了暴露于外部的部分之外的其余部分可以容纳于盖部100的内部空间。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灭弧部600部分地容纳于上部盖110的上侧。
所述配置可以根据固定触点311和可动触点312的位置而变更。即,灭弧部600可以位于与固定触点311和可动触点312相邻的位置。由此,沿着远离固定触点311旋转的可动触点312延伸形成的电弧可以容易地进入灭弧部600。
灭弧部600可以设置为复数个。复数个灭弧部600可以配置为物理上、电上彼此隔开。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灭弧部600设置为三个。如上所述,这是因为向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断路器10用三相电流通电。
即,各灭弧部600位于与各固定触点311和可动触点321相邻的位置。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各灭弧部600位于与各固定触点311和可动触点321的上侧相邻的位置。
将理解为,各灭弧部600构造为将阻断向各阻断部300通电的各相电流而产生的电弧熄灭。
灭弧部600可以彼此相邻配置。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三个灭弧部600可以沿空气断路器10的左右方向平行地配置。
在本实施例中,灭弧部600包括灭弧磁体634。灭弧磁体634形成主磁场(M.M.F)和子磁场(S.M.F),从而形成用于供产生的电弧朝向灭弧部600有效地流动的电弧的路径(A.P)。将在后面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灭弧部600包括支撑板610、格栅620、格栅盖630、电弧导向器640以及电弧流道650。
支撑板610形成灭弧部600的两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右侧和左侧。支撑板610与灭弧部600的各构成要件结合,从而支撑复数个所述构成要件。
具体地,支撑板610与格栅620、格栅盖630、电弧导向器640以及电弧流道650结合。
支撑板610设置为复数个。复数个支撑板610可以配置为彼此隔开并彼此相对。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支撑板610配置为两个,分别形成灭弧部600的右侧和左侧。
支撑板610可以由绝缘性材料形成。这是为了防止产生的电弧朝向支撑板610流动。
支撑板610可以由耐热性材料形成。这是为了防止被产生的电弧损伤或形状变形。
在支撑板610形成有复数个贯通孔。格栅620和电弧流道650可以***结合于所述贯通孔中的一部分。另外,用于将格栅盖630和电弧导向器640紧固在支撑板610的紧固构件可以贯穿结合于所述贯通孔中的另一部分。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支撑板610设置为在顶点形成复数个边缘的板状。支撑板610可以形成灭弧部600的两侧,并且可以设置为能够支撑灭弧部600的各构成要件的任意形状。
支撑板610与格栅620结合。具体地,***凸起***结合于支撑板610的所述贯通孔中的一部分,所述***凸起设置于格栅620的两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右侧端部和左侧端部。
支撑板610与格栅盖630结合。具体地,在支撑板610的上侧结合有格栅盖630。所述结合可以通过支撑板610和格栅盖630的装配结合或另外的紧固构件来实现。
支撑板610与电弧导向器640结合。具体地,电弧导向器640结合于支撑板610的下侧,即与格栅盖630相反的一侧。所述结合可以通过另外的紧固构件来实现。
支撑板610与电弧流道650结合。具体地,电弧流道650结合于支撑板610的后方侧,即与固定触点311相反的一侧。所述结合可以通过另外的紧固构件来实现。
格栅620将由固定触点311和可动触点321隔开而产生的电弧向灭弧部600诱导。
所述诱导可以通过格栅620所产生的磁力来实现。另外,所述诱导可以通过设置于灭弧部600的灭弧磁体634来实现。
格栅620可以由具有磁性的材料形成。这是为了向电子的流动,即电弧施加吸引力(attractive force)。
格栅620可以设置为复数个。复数个格栅620可以彼此隔开堆叠。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格栅620设置为九个,并沿前后方向堆叠。
格栅620的数量可以变更。具体地,格栅620的数量可以根据灭弧部600的尺寸和性能或者设置有灭弧部600的空气断路器10的额定容量等而变更。
通过复数个格栅620彼此隔开形成的空间,流入的电弧可以再分并流动。由此,电弧的压力增加,且电弧的移动速度和熄灭速度可以被增加。
电弧流道650位于与在复数个格栅620中距固定触点311最远的格栅620,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的格栅620相邻的位置。
格栅620可以由宽度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右方向)的端部朝向固定触点311的方向(即下侧)凸出形成。即,格栅620形成为左右方向的端部朝向下侧的尖头(peak)形状。
由此,产生的电弧朝向格栅620的左右方向的所述端部有效地行进,从而可以容易地向灭弧部600流动。
电弧导向器640位于格栅620的所述左右方向的端部的外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
格栅620与支撑板610结合。具体地,在格栅620的宽度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右方向的边缘,复数个结合凸起沿所述边缘的延伸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下方向形成复数个。格栅620的所述结合凸起可以***结合于在支撑板610形成的贯通孔。
格栅620的朝向格栅盖63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的端部可以位于与格栅盖630相邻的位置。沿格栅620流动的电弧可以经过格栅盖630向外部排出。
格栅盖630形成灭弧部600的上侧。格栅盖630构造为覆盖格栅620的上侧端部。穿过复数个格栅620彼此隔开形成的空间的电弧可以经过格栅盖630排出到空气断路器10的外部。
格栅盖630与支撑板610结合。在格栅盖630的宽度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右方向的边缘,可以形成有***于支撑板610的贯通孔的凸起。另外,格栅盖630和支撑板610可以通过另外的紧固构件来结合。
格栅盖630沿一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后方向延伸形成。可理解为,所述方向与复数个格栅620堆叠的方向相同。
格栅盖630的另一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可以根据复数个格栅620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来决定。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格栅盖630包括盖主体631、上部框架632、网格部633、灭弧磁体634、磁体盖635以及阻挡板636。
盖主体631形成格栅盖630的外形。盖主体631与支撑板610结合。另外,在盖主体631形成有上部框架632。
在盖主体631的内部形成有规定的空间。所述空间可以被上部框架632覆盖。在所述空间容纳有网格部633、灭弧磁体634、磁体盖635以及阻挡板636。因此,所述空间可以被称为“容纳空间”。
所述容纳空间与格栅620所隔开形成的空间连通。结果,所述容纳空间与盖部100的内部空间连通。由此,产生的电弧穿过格栅620所隔开形成的空间,从而可以向盖主体631的所述容纳空间流动。
格栅620的上侧端部可以接触在盖主体631的朝向格栅62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在一实施例中,盖主体631可以支撑格栅620的上侧端部。
盖主体631可以由绝缘性材料形成。这是为了防止用于形成电弧的路径(A.P)的磁场扭曲。
盖主体631可以由耐热性材料形成。这是为了防止被产生的电弧损伤或形状变形。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盖主体631形成为前后方向的长度比左右方向的长度长。盖主体631的形状可以根据支撑板610的形状以及格栅620的形状和数量而变更。
上部框架632结合于盖主体631的与格栅620相反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
上部框架632与盖主体631的上侧结合。上部框架632构造为覆盖盖主体631中形成的所述容纳空间以及容纳于所述容纳空间的网格部633、灭弧磁体634、磁体盖635以及阻挡板636。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部框架632形成为前后方向的长度比左右方向的长度长。上部框架632与盖主体631的上侧稳定地结合,从而可以设置为能够覆盖所述容纳空间以及容纳于所述容纳空间的构成要件的任意形状。
在上部框架632形成有复数个贯通孔。可以穿过所述贯通孔,排出穿过格栅620之间并熄灭的电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所述贯通孔沿前后方向设置有三排,每排沿左右方向设置有三个,共形成九个。贯通孔的数量可以变更。
所述贯通孔彼此隔开设置。在所述贯通孔之间形成有一种肋部(rib)。所述肋部可以从上侧对容纳于盖主体631的空间的网格部633、灭弧磁体634、磁体盖635以及阻挡板636加压。
由此,即使产生电弧,网格部633、灭弧磁体634、磁体盖635以及阻挡板636也不会从盖主体631的所述容纳空间随机脱离。
上部框架632可以与盖主体631的上侧固定结合。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部框架632可以通过紧固构件与盖主体631的上侧固定结合。
网格部633、灭弧磁体634、磁体盖635以及阻挡板636位于上部框架632和盖主体631之间,即上部框架632的下侧的盖主体631的所述容纳空间。
换句话说,在盖主体631的所述容纳空间,从上侧向下侧堆叠有网格部633、灭弧磁体634和磁体盖635以及阻挡板636。
网格部633执行过滤残留在穿过在格栅620之间形成的空间并且熄灭的电弧中的杂质的作用。熄灭的电弧可以穿过网格部633,并且在残留的杂质被过滤后向外部排出。
即,网格部633用作一种过滤器(filter)。
网格部633包括复数个贯通孔。所述贯通孔的尺寸,即直径优选为形成为小于残留在电弧中的杂质的粒子的直径。另外,所述贯通孔的直径优选为形成足以供电弧所包含的气体能够穿过的尺寸。
网格部633可以设置为复数个。复数个网格部633可以沿上下方向堆叠。由此,穿过网格部633的电弧中残留的杂质可以被有效地去除。
网格部633容纳于在盖主体631的内部形成的所述容纳空间。网格部633的形状可以根据所述容纳空间的形状来决定。
网格部633位于上部框架632的下侧。形成于网格部633的复数个贯通孔与形成于上部框架632的复数个贯通孔连通。由此,穿过网格部633的电弧可以穿过上部框架632向外部排出。
形成于网格部633的复数个贯通孔与格栅620隔开形成的空间连通。结果,形成于网格部633的复数个贯通孔与盖部100的内部空间连通。
灭弧磁体634、磁体盖635以及阻挡板636位于网格部633的下侧。
灭弧磁体634形成磁场,所述磁场形成用于供产生的电弧朝向灭弧部600流动的电磁力。灭弧磁体634容纳于盖主体631的所述容纳空间内部。
灭弧磁体634位于网格部633的下侧。另外,灭弧磁体634位于阻挡板636的上侧。在一实施例中,灭弧磁体634可以安置于阻挡板636。
灭弧磁体634可以设置为能够形成磁场的任意形状。在一实施例中,灭弧磁体634可以设置为永久磁体或电磁体。
灭弧磁体634可以形成为规定的尺寸。具体地,如后面将描述的,在阻挡板636形成有复数个贯通孔636a。灭弧磁体634优选地形成为不覆盖形成于阻挡板636的贯通孔636a的尺寸。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灭弧磁体634设置为矩形形状。灭弧磁体634形成为阻挡板636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的一半以下。另外,灭弧磁体634形成为小于阻挡板636的宽度方向的长度。
灭弧磁体634可以设置为不遮挡贯通孔636a的任意的尺寸和形状。例如,灭弧磁体634可以形成为具有与阻挡板636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相同的宽度。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灭弧磁体634位于盖主体631的所述容纳空间的前方侧。换句话说,灭弧磁体634位于盖主体631的所述容纳空间中,与复数个贯通孔636a形成的位置相反的位置。
灭弧磁体634可以配置在可以不遮挡复数个贯通孔636a的任意的位置。
灭弧磁体634被磁体盖635支撑。具体地,灭弧磁体634***于在磁体盖635形成的第二开口部635b。
由此,灭弧磁体634的上下方向的晃动受上部框架632、网格部633以及阻挡板636限制。另外,灭弧磁体634的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晃动受磁体盖635限制。
灭弧磁体634包括第一面634a和第二面634b。
第一面634a形成灭弧磁体634的朝向网格部633的一侧面。换句话说,第一面634a形成灭弧磁体634的与格栅620相反的一侧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面634a可以定义为灭弧磁体634的上侧面。
第二面634b形成灭弧磁体634的朝向阻挡板636的另一侧面。换句话说,第二面634b形成灭弧磁体634的朝向格栅620的另一侧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面634b可以定义为灭弧磁体634的下侧面。
第一面634a和第二面634b配置为彼此相对。换句话说,第一面634a和第二面634b是灭弧磁体634的彼此对向的一侧面和另一侧面。
第一面634a可以被磁化(magnetize)为N极和S极中的任一个极性。另外,第二面634b可以被磁化为N极和S极中额另一个极性。即,第一面634a和第二面634b被磁化为彼此相反的极性。由此,在第一面634a和第二面634b之间可以形成有子磁场(S.M.F)。
如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CT磁体部500包括CT磁体530。在所述实施例中,在第二面634b和CT磁体部500的第一面531之间可以形成有主磁场(M.M.F)。
将在后面详细说明通过灭弧磁体634形成主磁场(M.M.F)和子磁场(S.M.F)的过程。
磁体盖635支撑灭弧磁体634以使安置于阻挡板636的灭弧磁体634在阻挡板636中不随机晃动。
磁体盖635位于网格部633的下侧。另外,磁体盖635位于阻挡板636的上侧。磁体盖635可以安置于阻挡板636。
如上所述,灭弧磁体634也可以安置于阻挡板636。即,磁体盖635可以位于与灭弧磁体634相同的平面上。
磁体盖635包括复数个开口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磁体盖635包括形成于后方侧的第一开口部635a和形成于前方侧的第二开口部635b。
磁体盖635的第一开口部635a和第二开口部635b中的任一个,图示的实施例中形成于后方侧的第一开口部635a与形成于阻挡板636的贯通孔636a连通。穿过贯通孔636a的电弧穿过第一开口部635a以穿过阻挡板636,从而可以向网格部633流动。
灭弧磁体634位于磁体盖635的第一开口部635a和第二开口部635b中的另一个,即图示的实施例中形成于前方侧的第二开口部635b。包围形成于磁体盖635的前方侧的第二开口部635b的磁体盖635的各边缘包围灭弧磁体634。
形成于磁体盖635的前方侧的第二开口部635b可以形成为与灭弧磁体634的形状相应的形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灭弧磁体634具有沿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延伸形成的矩形的截面。
由此,形成于磁体盖635的前方侧的第二开口部635b也可以形成为具有沿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延伸形成的矩形的截面。
通过磁体盖635,灭弧磁体634在安置于阻挡板636的状态下将不会沿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晃动。同时,穿过形成于磁体盖635的开口部,穿过阻挡板636的贯通孔636a的电弧可以向网格部633流动。
磁体盖635可以由耐热性材料形成。这是为了防止被穿过阻挡板636的贯通孔636a的电弧损伤或形状变形。
磁体盖635可以由绝缘性材料形成。这是为了防止形成灭弧磁体634的磁场受到干扰,或流动的电弧被磁体盖635吸引。
在一实施例中,磁体盖635可以由增强塑料或亚克力等材料形成。
阻挡板636位于磁体盖635的下侧。
阻挡板636从下侧支撑灭弧磁体634和磁体盖635。由此,容纳于盖主体631的内部空间的灭弧磁体634不暴露于产生的电弧。由此,可以防止因电弧损伤灭弧磁体634。
另外,阻挡板636提供用于供穿过形成于格栅620之间的空间的电弧朝向网格部633流动的通路。
阻挡板636容纳于盖主体631的所述容纳空间。阻挡板636在盖主体631的所述容纳空间中位于最下侧。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阻挡板636形成为具有前后方向的长度比左右方向的长度长的矩形的截面。阻挡板636的形状可以根据盖主体631的所述容纳空间的截面的形状而变更。
格栅620位于阻挡板636的下侧。在一实施例中,格栅620的上侧端部,即格栅620的朝向阻挡板636的一侧端部可以与阻挡板636接触。
阻挡板636包括贯通孔636a。
贯通孔636a是供穿过由复数个格栅620彼此隔开形成的空间的电弧向盖主体631的所述容纳空间流入的通路。贯通孔636a沿与阻挡板636垂直的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下方向贯穿形成。
贯通孔636a可以形成为复数个。复数个贯通孔636a可以彼此隔开配置。
贯通孔636a可以位于偏向阻挡板636的一侧的位置。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贯通孔636a位于与灭弧磁体634相反的方向,即阻挡板636的后方侧。
贯通孔636a可以配置在不被灭弧磁体634堵塞,且与形成于磁体盖635的第一开口部635a连通的任意的位置。贯通孔636a与第一开口部635a连通。
电弧导向器640诱导电弧以使产生的电弧朝向格栅620流动。通过电弧导向器640,可以防止产生的电弧朝向支撑板610流动而损伤支撑板610。
电弧导向器640位于支撑板610的朝向固定触点311和可动触点321的一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弧导向器640位于支撑板610的下侧。
电弧导向器640可以设置为复数个。复数个电弧导向器640可以与各支撑板610结合。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弧导向器640设置为两个,从而分别与各支撑板610结合。两个电弧导向器640配置为彼此相对。
电弧导向器640与支撑板610结合。所述结合可以通过另外的紧固构件来实现。
电弧导向器640可以由耐热性材料形成。这是为了防止被产生的电弧损伤以及形状变形。在一实施例中,电弧导向器640可以由陶瓷(ceramic)材料形成。
电弧导向器640配置为部分地围绕形成于格栅620的两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右方向的端部的尖头部分。由此,被电弧导向器640引导的电弧可以不在格栅620的任一部分集中。
电弧导向器640可以沿支撑板610的延伸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后方向延伸。即,电弧导向器640可以在位于最前方侧的格栅620和位于最后方侧的格栅620之间延伸。
电弧导向器640包括第一延伸部641和第二延伸部642。
第一延伸部641是电弧导向器640与支撑板610结合的部分。第一延伸部641位于支撑板610的朝向固定触点架31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第一延伸部641可以通过紧固构件与支撑板610结合。
第一延伸部641向朝向格栅620的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延伸。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641可以与支撑板610接触并延伸。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641可以与支撑板610平行地延伸。
第二延伸部642从第一延伸部641的端部延伸。
第二延伸部642形成为部分地围绕形成于格栅620的左右方向的端部的尖头部分。第二延伸部642与第一延伸部641形成规定的角度并延伸。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延伸部642可以与第一延伸部641形成钝角并延伸。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延伸部642可以与形成于格栅620的左右方向的端部的尖头部分平行地延伸。
电弧流道650诱导电弧以使产生的电弧朝向格栅620流动。通过电弧导向器640,可以防止产生的电弧越过格栅620向盖部100的一侧壁行进。由此,可以防止因产生的电弧,盖部100受到损伤。
电弧流道650位于支撑板610的朝向固定触点311和可动触点321的一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弧流道650位于支撑板610的下侧。
电弧流道650位于支撑板610的与固定触点311相反的另一侧。具体地,电弧流道650位于支撑板610的下侧的后方侧以与位于支撑板610的前方侧的固定触点311相反。
电弧流道650与支撑板610结合。所述结合可以通过形成于电弧流道650的左右方向的端部的凸起***形成于支撑板610的贯通孔来形成。
电弧流道650可以由传导性材料形成。这是为了向流动的电弧施加吸引力,从而有效地诱导电弧。在一实施例中,电弧流道650可以由铜、或铁、或包含它们的合金形成。
电弧流道650朝向格栅620延伸规定的长度。在一实施例中,电弧流道650可以配置为从后方侧覆盖位于距固定触点311最远位置的格栅620,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位于最后方侧的格栅620。
由此,电弧不越过位于最后方侧的格栅620延伸,从而可以防止盖部100的损伤。另外,产生的电弧可以有效地朝向格栅620诱导。
6.对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灭弧部700的说明
参照图19至图30,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空气断路器10包括灭弧部700。
灭弧部700构造为熄灭固定触点311和可动触点321隔开产生的电弧。产生的电弧经过灭弧部700,并在熄灭和冷却之后,可以向空气断路器10的外部排出。
灭弧部700与盖部100结合。灭弧部700的用于排出电弧的一侧可以暴露于盖部100的外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灭弧部700的其上侧暴露于盖部100的外侧。
灭弧部700部分地容纳于盖部100。灭弧部700的暴露于外部的部分之外的其余部分可以容纳于盖部100的内部空间。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灭弧部700部分地容纳于上部盖110的上侧。
所述配置可以根据固定触点311和可动触点312的位置而变更。即,灭弧部700可以位于与固定触点311和可动触点312相邻的位置。由此,沿旋转以远离固定触点311的可动触点312延伸形成的电弧可以容易地向灭弧部700进入。
灭弧部700可以设置为复数个。复数个灭弧部700可以配置为在物理上、电上彼此隔开。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灭弧部700设置为三个。如上所述,这是因为向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断路器10用三相电流通电。
即,各灭弧部700位于与各固定触点311和可动触点321相邻的位置。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各灭弧部700位于与各固定触点311和可动触点321的上侧相邻的位置。
各灭弧部700将理解为,构造为熄灭阻断与各阻断部300通电的各相电流而产生的电弧。
灭弧部700可以彼此相邻配置。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三个灭弧部700沿空气断路器10的左右方向平行地配置。
在本实施例中,灭弧部700包括第一灭弧磁体部771、第二灭弧磁体部772、第三灭弧磁体部773。第一灭弧磁体部771、第二灭弧磁体部772、第三灭弧磁体部773形成主磁场(M.M.F)和子磁场(S.M.F),从而形成供产生的电弧朝向灭弧部700有效地流动的电弧的路径(A.P)。将在后面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灭弧部700包括支撑板710、格栅720、格栅盖730、电弧导向器740、电弧流道750、磁体壳体760以及灭弧磁体部770。
支撑板710形成灭弧部700的两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右侧和左侧。支撑板710与灭弧部700的各构成要件结合,并支撑复数个所述构成要件。
具体地,支撑板710与格栅720、格栅盖730、电弧导向器740以及电弧流道750结合。另外,支撑板710与磁体壳体760结合。
支撑板710设置为复数个。复数个支撑板710可以彼此隔开并彼此相对地配置。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支撑板710设置为两个,并分别形成灭弧部700的右侧和左侧。
支撑板710可以由绝缘性材料形成。这是为了防止产生的电弧朝向支撑板710流动。
支撑板710可以由耐热性材料形成。这是为了防止被产生的电弧损伤或形状变形。
在支撑板710形成有复数个贯通孔。在所述贯通孔中的一部分可以***结合有格栅720和电弧流道750。
另外,在所述贯通孔中的另一部分可以贯穿结合有将格栅盖730和电弧导向器740紧固于支撑板710的紧固构件。
此外,在所述贯通孔中的另一部分可以贯穿结合有用于将第二灭弧磁体部772至第三灭弧磁体部773紧固于支撑板710的紧固构件762c、763c。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支撑板710设置为在顶点形成复数个边缘的板状。支撑板710形成灭弧部700的两侧,并且可以设置为能够支撑灭弧部700的各构成要件的任意的形状。
支撑板710与格栅720结合。具体地,在支撑板710的所述贯通孔中的一部分***结合有***凸起,所述***凸起设置在格栅720的两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右侧端部和左侧端部。
支撑板710与格栅盖730结合。具体地,格栅盖730结合于支撑板710的上侧。所述结合可以通过支撑板710和格栅盖730的装配结合或另外的紧固构件来实现。
支撑板710与电弧导向器740结合。具体地,电弧导向器740结合于支撑板710的下侧,即与格栅盖730相反的一侧。所述结合可以通过另外的紧固构件来实现。
支撑板710与电弧流道750结合。具体地,电弧流道750结合于支撑板710的后方侧,即与固定触点311相反的一侧。所述结合可以通过另外的紧固构件来实现。
支撑板710与磁体壳体760结合。具体地,支撑板710可以通过第二紧固构件762c和第三紧固构件763c与磁体壳体760的第二容纳部762和第三容纳部763结合。
格栅720将由固定触点311和可动触点321隔开而产生的电弧向灭弧部700诱导。
所述诱导可以通过格栅720所产生的磁力来实现。另外,所述诱导可以通过设置于灭弧部700的灭弧磁体部770来实现。
格栅720可以由具有磁性的材料形成。这是为对电子的流动即电弧施加吸引力(attractive force)。
格栅720可以设置为复数个。复数个格栅720可以彼此隔开堆叠。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格栅720设置为十个,并沿前后方向堆叠。
穿过由复数个格栅720彼此隔开而形成的空间流入的电弧可以再分并流动。由此,电弧的压力可以增加,且电弧的移动速度和熄灭速度可以增加。
电弧流道750位于与复数个格栅720中距固定触点311最远的格栅720,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的格栅720相邻的位置。
格栅720可以由宽度方向(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右方向)的端部朝向固定触点311的方向,即朝向下侧凸出形成。即,格栅720形成为左右方向的端部朝向下侧的尖头(peak)形状。
由此,产生的电弧朝向格栅720的左右方向的所述端部有效地行进,从而可以容易地向灭弧部700流动。
电弧导向器740位于格栅720的所述左右方向的端部的外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
格栅720与支撑板710结合。具体地,在格栅720的宽度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右方向的边缘,复数个结合凸起沿所述边缘延伸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下方向形成为复数个。格栅720的所述结合凸起***结合于在支撑板710形成的贯通孔。
复数个格栅720中的一部分***结合于磁体壳体760的格栅结合部764。
具体地,复数个格栅720中的一部分格栅72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的端部***结合于磁体壳体760的格栅结合部764。
如上所述,格栅720位于固定触点311的上侧,因此也可以使得一部分格栅720的各层中的朝向固定触点311的一侧***于格栅结合部764。
容纳用于形成电弧的路径的灭弧磁体部770的磁体壳体760结合于复数个格栅720中的一个以上。具体地,复数个格栅720中一个以上的下侧端部可以***结合于在磁体壳体760形成的格栅结合部764。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位于前后方向的中央的两个格栅720,即位于距前方侧第五和第六的两个格栅720的下侧端部***结合于格栅结合部764。
另外,在所述两个格栅720的两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右方向结合有第二容纳部762和第三容纳部763。
即,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位于前后方向的中央的两个格栅720,即位于距前方侧第五和第六的两个格栅720之间的左侧结合有第二容纳部762。另外,在所述两个格栅720之间的右侧结合有第三容纳部763。
格栅720的朝向格栅盖73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端部可以位于与格栅盖730相邻的位置。沿格栅720流动的电弧可以穿过格栅盖730向外部排出。
格栅盖730形成为灭弧部700的上侧。格栅盖730构造为覆盖格栅720的上侧端部。穿过由复数个格栅720彼此隔开而形成的空间的电弧可以穿过格栅盖730向空气断路器10的外部排出。
格栅盖730与支撑板710结合。在格栅盖730的宽度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右方向的边缘,可以形成有***于支撑板710的贯通孔的凸起。另外,格栅盖730和支撑板710可以通过另外的紧固构件来结合。
格栅盖730沿一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后方向延伸形成。所述方向将理解为与复数个格栅720所堆叠的方向相同。
格栅盖730的另一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可以根据复数个格栅720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来决定。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格栅盖730包括盖主体731、上部框架732以及网格部733。
盖主体731形成格栅盖730的外形。盖主体731与支撑板710结合。另外,在盖主体731结合有上部框架732。
在盖主体731的内部形成有规定的空间。所述空间可以被上部框架732覆盖。在所述空间容纳有网格部733。因此,所述空间可以被称为“容纳空间”。
所述容纳空间与由格栅720隔开形成的空间连通。结果,所述容纳空间与盖部100的内部空间连通。由此,产生的电弧穿过由格栅720隔开形成的空间,从而可以向盖主体731的所述容纳空间流动。
盖主体731的朝向格栅72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可以与格栅720的上侧端部接触。在一实施例中,盖主体731可以支撑格栅720的上侧端部。
盖主体731可以由绝缘性材料形成。这是为了防止形成电弧的路径(A.P)的磁场扭曲。
盖主体731可以由耐热性材料形成。这是为了防止被产生的电弧损伤或形状变形。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盖主体731形成为前后方向的长度比左右方向的长度长。盖主体731的形状可以根据支撑板710的形状以及格栅720的形状和数量而变更。
上部框架732结合于盖主体731的与格栅720相反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
上部框架732与盖主体731的上侧结合。上部框架732构造为覆盖形成于盖主体731的所述容纳空间和容纳于所述容纳空间的网格部733。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部框架732形成为前后方向的长度比左右方向的长度长。上部框架732可以设置为稳定地结合于盖主体731的上侧,并能够覆盖所述容纳空间和容纳于所述容纳空间的构成要件的任意的形状。
在上部框架732形成有复数个贯通孔。穿过所述贯通孔,穿过格栅720之间并熄灭的电弧可以被排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所述贯通孔沿前后方向设置三排,每排沿左右方向设置三个,共形成九个。贯通孔的数量可以变更。
所述贯通孔彼此隔开设置。在所述贯通孔之间形成有一种肋部(rib)。所述肋部从上侧对容纳于盖主体731的空间的网格部733加压。
由此,即使产生电弧,网格部733也不会从盖主体731的所述容纳空间随机脱离。
上部框架732可以固定结合与盖主体731的上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部框架732通过紧固构件固定结合于盖主体731的上侧。
网格部733位于上部框架732和盖主体731之间,即上部框架732的下侧的盖主体731的所述容纳空间。
网格部733执行去除穿过形成于格栅720之间的空间并熄灭的电弧中残留的杂质的作用。熄灭的电弧可以穿过网格部733,并在去除残留的杂质之后,向外部排出。
即,网格部733用作一种过滤器(filter)。
网格部733包括复数个贯通孔。所述贯通孔的尺寸,即直径优选地形成为小于电弧中残留的杂质的粒子的直径。另外,所述贯通孔的直径优选地形成为足以供电弧所包含的气体能够穿过的尺寸。
网格部733可以设置为复数个。复数个网格部733可以沿上下方向堆叠。由此,穿过网格部733的电弧中残留的杂质可以被有效地去除。
网格部733容纳于在盖主体731的内部形成的所述容纳空间。网格部733的形状可以根据所述容纳空间的形状来决定。
网格部733位于上部框架732的下侧。形成于网格部733的复数个贯通孔与形成于上部框架732的复数个贯通孔连通。由此,穿过网格部733的电弧可以穿过上部框架732向外部排出。
形成于网格部733的复数个贯通孔与由格栅720隔开形成的空间连通。结果,形成于网格部733的复数个贯通孔与盖部100的内部空间连通。
虽未图示,阻挡板(未图示)可以位于网格部733的下侧。复数个贯通孔(未图示)形成于阻挡板(未图示),网格部733可以与盖部100的内部空间连通。
电弧导向器740诱导电弧,以使产生的电弧朝向格栅720流动。通过电弧导向器740,可以防止产生的电弧朝向支撑板710流动而损伤支撑板710。
电弧导向器740位于支撑板710的朝向固定触点311和可动触点321的一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弧导向器740位于支撑板710的下侧。
电弧导向器740可以设置为复数个。复数个电弧导向器740可以与各支撑板710结合。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弧导向器740设置为两个,并分别与各支撑板710结合。两个电弧导向器740配置为彼此相对。
电弧导向器740与支撑板710结合。所述结合可以通过另外的紧固构件来实现。
电弧导向器740可以由耐热性材料形成。这是为了防止被产生的电弧损伤和形状变形。在一实施例中,电弧导向器740可以由陶瓷(ceramic)材料形成。
电弧导向器740配置为部分地围绕形成于格栅720的两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右方向的端部的尖头部分。由此,由电弧导向器740引导的电弧可以不集中在格栅720的任一部分。
电弧导向器740可以沿支撑板710的延伸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后方向延伸。即,电弧导向器740可以在位于最前方侧的格栅720和位于最后方侧的格栅720之间延伸。
电弧导向器740包括第一延伸部741和第二延伸部742。
第一延伸部741是电弧导向器740结合于支撑板710的部分。第一延伸部741位于支撑板710的朝向固定触点架31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第一延伸部741可以通过紧固构件结合于支撑板710。
第一延伸部741向朝向格栅720的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延伸。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741可以与支撑板710接触并延伸。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741可以与支撑板710平行地延伸。
第二延伸部742从第一延伸部741的端部延伸。
第二延伸部742形成为部分地围绕形成于格栅720的左右方向的端部的尖头部分。第二延伸部742与第一延伸部741形成规定的角度并延伸。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延伸部742可以与第一延伸部741形成钝角并延伸。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延伸部742可以与形成于格栅720的左右方向的端部的尖头部分平行地延伸。
电弧流道750诱导电弧,以使产生的电弧朝向格栅720流动。通过电弧导向器740,可以防止产生的电弧越过格栅720向盖部100的一侧壁行进。由此,可以防止盖部100因产生的电弧而损伤。
电弧流道750位于支撑板710的朝向固定触点311和可动触点321的一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弧流道750位于支撑板710的下侧。
电弧流道750位于支撑板710的与固定触点311相反的另一侧。具体地,电弧流道750位于支撑板710的下侧的后方侧,以与位于支撑板710的前方侧的固定触点311相反。
电弧流道750与支撑板710结合。所述结合可以通过在电弧流道750的左右方向的端部形成的凸起***于在支撑板710形成的贯通孔而形成。
电弧流道750可以由导电性材料形成。这是为了向流动的电弧施加吸引力,从而有效地诱导电弧。在一实施例中,电弧流道750可以由铜、或铁、或包含它们的合金形成。
电弧流道750朝向格栅720延伸规定的长度。在一实施例中,电弧流道750可以配置为从后方侧覆盖位于距固定触点311最远的格栅720,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位于最后方侧的格栅720。
由此,电弧不越过位于最后方侧的格栅720延伸,从而可以防止盖部100受到损伤。另外,产生的电弧可以朝向格栅720被有效地诱导。
磁体壳体760容纳在灭弧部700形成主磁场(M.M.F)和子磁场(S.M.F)的灭弧磁体部770。
另外,磁体壳体760与支撑板710或格栅720结合,使得灭弧磁体部770可以与灭弧部700稳定地结合。
磁体壳体760沿一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右方向延伸。磁体壳体760所延伸的长度可以根据格栅720沿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延伸的长度来决定。
在一实施例中,磁体壳体760可以延伸,使得延伸的方向的一侧端部和另一侧端部分别与彼此相对的各支撑板710接触。即,磁体壳体760在彼此相对的各支撑板710之间延伸。
磁体壳体760可以由绝缘性材料形成。这是为了防止灭弧磁体部770所形成的主磁场(M.M.F)和子磁场(S.M.F)受到磁干扰。
磁体壳体760可以由耐热性材料形成。这是为了防止磁体壳体760因高温高压的电弧而受到损伤。
在一实施例中,磁体壳体760可以由合成树脂或增强塑料形成。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磁体壳体760包括第一容纳部761、第二容纳部762、第三容纳部763、格栅结合部764以及电弧流入部765。
第一容纳部761容纳灭弧磁体部770的第一灭弧磁体771。
第一容纳部761形成磁体壳体76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方侧。换句话说,第一容纳部761形成磁体壳体760的朝向固定触点311的一侧。
第一容纳部761向远离格栅720的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凸出形成。第一容纳部761的凸出长度可以根据支撑板710的下侧端部的位置来决定。即,第一容纳部761的下侧端部可以位于与支撑板710的下侧端部相比,从固定触点311进一步隔开的位置。
第一容纳部761可以位于磁体壳体760延伸形成的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换句话说,第一容纳部761可以位于第二容纳部762和第三容纳部763之间。
第一容纳部761可以位于格栅720的下侧。具体地,第一容纳部761位于格栅720的朝向固定触点311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
在第一容纳部761的朝向格栅72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形成有格栅结合部764。另外,在第一容纳部761的两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右侧和左侧形成有电弧流入部765。
第一容纳部761包括第一容纳槽761a、第一紧固孔761b、第一紧固构件761c以及盖子部761d。
第一容纳槽761a是容纳灭弧磁体部770的第一灭弧磁体771的空间。第一容纳槽761a在第一容纳部761的与电弧流道750相反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面中凹陷形成。
第一容纳槽761a可以形成在能够容纳第一灭弧磁体771的任意的位置。例如,第一容纳槽761a可以形成在第一容纳部761的后方侧面或下侧面等,即能够凹陷形成空间的任意的位置。
在第一容纳槽761a的所述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形成有开口部。第一灭弧磁体771可以穿过所述开口部容纳于第一容纳槽761a。
如上所述,第一容纳槽761a也可以形成在第一容纳部761的另一位置。在此情况下,开口部也形成在第一容纳槽761a的外侧,从而发挥供第一灭弧磁体771容纳于第一容纳槽761a的通路的功能。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容纳槽761a形成为具有矩形的截面。第一容纳槽761a的形状可以根据第一灭弧磁体771的形状而变更。
在第一灭弧磁体771容纳于第一容纳槽761a之后,第一容纳槽761a可以被盖子部761d覆盖。由此,可以防止容纳于第一容纳槽761a的第一灭弧磁体771的晃动和随机脱离。
第一紧固孔761b是供用于将盖子部761d固定于第一容纳部761的第一紧固构件761c***的空间。第一紧固孔761b在第一容纳部761凹陷形成。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紧固孔761b可以在第一容纳部761贯穿形成。
第一紧固孔761b位于与第一容纳槽761a相邻的位置。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紧固孔761b形成为两个,且各第一紧固孔761b分别位于第一容纳槽761a的右侧和左侧。
第一紧固孔761b的数量和位置可以根据形成于盖子部761d的紧固孔的数量和位置而变更。
第一紧固构件761c紧固第一容纳部761和盖子部761d。
第一紧固构件761c贯穿结合于盖子部761d。另外,第一紧固构件761c***或贯穿结合于第一容纳部761。由此,第一容纳部761和盖子部761d可以稳定地结合。
第一紧固构件761c可以设置为能够紧固两个以上的构件的任意的形状。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紧固构件761c可以设置为螺钉构件或铆钉构件等。
第一紧固构件761c可以设置为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紧固构件761c设置为两个。第一紧固构件761c的数量可以根据第一容纳部761的第一紧固孔761b的数量以及形成于盖子部761d的贯通孔的数量来决定。
盖子部761d与第一容纳部761结合。在第一灭弧磁体771容纳于第一容纳槽761a之后,盖子部761d可以覆盖第一容纳槽761a。由此,可以防止第一灭弧磁体771的随机晃动和脱离。
盖子部761d可以形成为与第一容纳部761相应的形状。在一实施例中,盖子部761d可以形成为与第一容纳部761的截面相同的形状。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容纳部761的截面和盖子部761d的截面是将上侧和下侧的各边缘作为底面和上面的梯形形状,但其形状可以变更。
在盖子部761d形成有贯通孔。第一紧固构件761c贯穿结合于所述贯通孔。由此,盖子部761d和第一容纳部761可以稳定地结合。
贯通孔可以形成为复数个。复数个贯通孔可以彼此隔开配置。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贯通孔形成为两个,并分别沿盖子部761d的左右方向隔开配置。
贯通孔的数量和位置可以根据第一容纳部761的第一紧固孔761b的数量和位置而变更。
第二容纳部762位于第一容纳部761的一侧,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侧。第一容纳部761和第二容纳部762连续。
第二容纳部762容纳灭弧磁体部770的第二灭弧磁体772。
第二容纳部762形成磁体壳体760的另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侧。换句话说,第二容纳部762位于与彼此相对的支撑板710中的任一个,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位于左侧的支撑板710相邻的位置。
第二容纳部762位于第一容纳部761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侧。第二容纳部762向远离第一容纳部761的方向延伸。
换句话说,第二容纳部762朝向所述支撑板710或格栅720的左侧边缘延伸。第二容纳部762的端部可以与所述支撑板710接触。
第二容纳部762配置为隔着第一容纳部761与第三容纳部763相对。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容纳部762和第三容纳部763可以形成为彼此对称。
第二容纳部762可以位于格栅720的一侧。具体地,第二容纳部762位于格栅720的朝向支撑板710中位于左侧的支撑板71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侧。
在第二容纳部762和第三容纳部763之间形成有格栅结合部764。另外,在第二容纳部762和第三容纳部763之间形成有电弧流入部765。
第二容纳部762包括第二容纳槽762a、第二紧固孔762b以及第二紧固构件762c。
第二容纳槽762a是容纳灭弧磁体部770的第二灭弧磁体772的空间。第二容纳槽762a在第二容纳部762的端部的面,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侧面凹陷形成。
换句话说,第二容纳槽762a在第二容纳部762的朝向支撑板71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侧面凹陷形成。
在第二容纳槽762a的所述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侧形成有开口部。第二灭弧磁体772可以穿过所述开口部容纳于第二容纳槽762a。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容纳槽762a形成为具有矩形的截面。第二容纳槽762a的形状可以根据第二灭弧磁体772的形状而变更。
在第二灭弧磁体772容纳于第二容纳槽762a之后,第二容纳槽762a可以被支撑板710覆盖。由此,可以防止容纳于第二容纳槽762a的第二灭弧磁体772的晃动和随机脱离。
第二紧固孔762b是供用于将支撑板710固定于第二容纳部762的第二紧固构件762c***的空间。第二紧固孔762b在第二容纳部762凹陷形成。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紧固孔762b可以在第二容纳部762贯穿形成。
第二紧固孔762b位于与第二容纳槽762a相邻的位置。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紧固孔762b形成为两个,各第二紧固孔762b分别位于第二容纳槽762a的上侧和下侧。
第二紧固孔762b的数量和位置可以根据形成于支撑板710的紧固孔的数量和位置而变更。
第二紧固构件762c紧固第二容纳部762和支撑板710。
第二紧固构件762c贯穿结合于支撑板710。另外,第二紧固构件762c***并贯穿结合于第二容纳部762。由此,第二容纳部762和支撑板710可以稳定地结合。
第二紧固构件762c可以设置为能够紧固两个以上的构件的任意的形状。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紧固构件762c可以设置为螺钉构件或铆钉构件等。
第二紧固构件762c可以设置为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紧固构件762c设置为两个。第二紧固构件762c的数量可以根据第二容纳部762的第二紧固孔762b的数量和形成于支撑板710的贯通孔的数量来决定。
第三容纳部763容纳灭弧磁体部770的第三灭弧磁体773。
第三容纳部763形成于磁体壳体760的另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右侧。换句话说,第三容纳部763位于与彼此相对的支撑板710中的另一个,即图示的实施例中位于右侧的支撑板710相邻的位置。
第三容纳部763位于第一容纳部761的另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右侧。第三容纳部763向远离第一容纳部761的方向延伸。
换句话说,第三容纳部763朝向所述支撑板710或格栅720的右侧边缘延伸。第三容纳部763的端部可以与所述支撑板710接触。
第三容纳部763配置为隔着第一容纳部761与第二容纳部762相对。在一实施例中,第三容纳部763和第二容纳部762可以形成为彼此对称。
第三容纳部763可以位于格栅720的一侧。具体地,第三容纳部763位于格栅720的朝向支撑板710中位于右侧的支撑板71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右侧。
在第三容纳部763和第二容纳部762之间形成有格栅结合部764。另外,在第三容纳部763和第二容纳部762之间形成有电弧流入部765。
第三容纳部763包括第三容纳槽763a、第三紧固孔763b以及第三紧固构件763c。
第三容纳槽763a是容纳灭弧磁体部770的第三灭弧磁体773的空间。第三容纳槽763a在第三容纳部763的端部的面,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右侧面凹陷形成。
换句话说,第三容纳槽763a在第三容纳部763的朝向支撑板71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右侧面凹陷形成。
开口部形成于第三容纳槽763a的所述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右侧。第三灭弧磁体773可以穿过所述开口部容纳于第三容纳槽763a。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三容纳槽763a形成为具有矩形的截面。第三容纳槽763a的形状可以根据第三灭弧磁体773的形状而变更。
在第三灭弧磁体773容纳于第三容纳槽763a之后,第三容纳槽763a可以被支撑板710覆盖。由此,可以防止容纳于第三容纳槽763a的第三灭弧磁体773的晃动和随机脱离。
第三紧固孔763b是供用于将支撑板710固定于第三容纳部763的第三紧固构件763c***的空间。第三紧固孔763b在第三容纳部763凹陷形成。在一实施例中,第三紧固孔763b可以在第三容纳部763贯穿形成。
第三紧固孔763b位于与第三容纳槽763a相邻的位置。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三紧固孔763b形成为两个,各第三紧固孔763b分别位于第三容纳槽763a的上侧和下侧。
第三紧固孔763b的数量和位置可以根据形成于支撑板710的紧固孔的数量和位置而变更。
第三紧固构件763c紧固第三容纳部763和支撑板710。
第三紧固构件763c贯穿结合于支撑板710。另外,第三紧固构件763c***或贯穿结合于第三容纳部763。由此,第三容纳部763和支撑板710可以稳定地结合。
第三紧固构件763c可以设置为能够紧固两个以上的构件的任意的形状。在一实施例中,第三紧固构件763c可以设置为螺钉构件或铆钉构件等。
第三紧固构件763c可以设置为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三紧固构件763c设置为两个。第三紧固构件763c的数量可以根据第三容纳部763的第三紧固孔763b的数量和形成于支撑板710的贯通孔的数量来决定。
第一容纳部761、第二容纳部762以及第三容纳部763可以分别以上下方向为基准位于规定的高度。
具体地,第一容纳部761可以与第二容纳部762和第三容纳部763相比位于相对更下侧的位置。
即,第一容纳部761和格栅盖730之间的距离可以形成为比第二容纳部762和格栅盖730之间的距离或第三容纳部763和格栅盖730之间的距离长。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距离可以是最短距离,即垂直距离。
换句话说,第一容纳部761和固定触点311之间的距离可以比第二容纳部762和固定触点311之间的距离或第三容纳部763和固定触点311之间的距离短。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距离可以是最短距离,即垂直距离。
另外,第二容纳部762和第三容纳部763可以沿上下方向位于彼此相同的高度。
即,第二容纳部762和格栅盖730之间的距离可以形成为与第三容纳部763和格栅盖730之间的距离相同。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距离可以是最短距离,即垂直距离。
换句话说,第二容纳部762和固定触点311之间的距离可以形成为与第三容纳部763和固定触点311之间的距离相同。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距离可以是最短距离,即垂直距离。
因此,在固定触点311产生和延伸的电弧可以被容纳于第一容纳部761的第一灭弧磁体771所形成的磁场向灭弧部700诱导。
另外,诱导的电弧被分别容纳于第二容纳部762和第三容纳部763的第二灭弧磁体772和第三灭弧磁体773所形成的磁场诱导,从而可以穿过格栅720之间并被熄灭。
格栅结合部764是磁体壳体760与格栅720结合的部分。具体地,格栅720***结合于格栅结合部764。
格栅结合部764在磁体壳体760的另一侧面凹陷形成。具体地,格栅结合部764在磁体壳体760的与形成第一容纳部761的一侧相反的另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面凹陷形成。
格栅结合部764凹陷形成规定的长度。格栅结合部764优选为凹陷形成的程度足够深,以能够部分地容纳格栅720的下侧。
格栅结合部764在第二容纳部762和第三容纳部763之间延伸。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格栅结合部764沿左右方向延伸形成。格栅结合部764所延伸的方向将理解为与格栅720在各支撑板710之间延伸的方向相同。
格栅结合部764延伸规定的长度。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格栅结合部764的左侧端部沿左右方向位于与形成于左侧的电弧流入部765的左侧端部相邻的位置。另外,格栅结合部764的右侧端部沿左右方向位于与形成于右侧的电弧流入部765的右侧端部相邻的位置。
格栅结合部764的延伸长度优选地形成为能够部分容纳格栅720的朝向固定触点311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的长度。
格栅结合部764的内部可以形成段差(step)。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格栅结合部764所延伸的方向,即左右方向的各端部凹陷形成比其余部分短的长度。在一实施例中,格栅结合部764的所述各端部可以沿磁体壳体760的上下方向贯穿形成。
因此,格栅720的***于格栅结合部764的左右方向的端部可以贯穿结合于格栅结合部764。
此时,结合于格栅结合部764的格栅720可以具有与不结合于格栅结合部764的另一格栅720不同的形状。
作为一例,结合于格栅结合部764的格栅720的长度,即上下方向的长度可以形成为比不结合于格栅结合部764的另一格栅720的长度短。
另外,格栅720的结合于格栅结合部764的端部的宽度,即左右方向的长度可以形成为比不结合于格栅结合部764的另一格栅720的端部的宽度短。
此时,结合于格栅结合部764的格栅720与支撑板710结合的部分的宽度形成为与不结合于格栅结合部764的另一格栅720与支撑板710结合的部分的宽度相同。
即,在与磁体壳体760结合的格栅720具有与不与磁体壳体760结合的另一格栅720相同的形状的情况下,为了设置磁体壳体760,灭弧部700的结构应过多地变更。
因此,本实施例的灭弧部700可以通过变更与磁体壳体760结合的一部分格栅720的形状,使灭弧部700的结构变更最小化。
形成于格栅结合部764内部的所述段差可以根据***结合于格栅结合部764的格栅720的下侧端部的形状来决定。
格栅结合部764可以设置为复数个。复数个格栅结合部764可以彼此隔开形成。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格栅结合部764包括位于朝向固定触点311的方向,即前方侧的第一格栅结合部764a和位于朝向电弧流道750的方向,即后方侧的第二格栅结合部764b,形成为两个。
各格栅结合部764a、764b沿磁体壳体760的朝向格栅72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面的前后方向彼此隔开形成。
在各格栅结合部764可以***有彼此不同的格栅720的下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位于前方侧的第一格栅结合部764a,***结合有配置为距前方侧第五个的格栅720。另外,在位于后方侧的第二格栅结合部764b,***结合有配置为与所述格栅720的后方侧相邻的格栅720。
***结合于第二格栅结合部764b的格栅720将理解为配置为距前方侧第六个的格栅720。
电弧流入部765形成供流过灭弧部700的电弧朝向格栅720流动的通路。
具体地,电弧的路径(A.P)通过容纳于磁体壳体760的灭弧磁体部770所形成的主磁场(M.M.F)和子磁场(S.M.F)来形成。由此,电弧的路径(A.P)朝向格栅720流动。
此时,格栅720的宽度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右侧和左侧方向的各端部形成为尖头形状。因此,流动的电弧可以朝向格栅720的两侧端部行进。
然而,如上所述,磁体壳体760被复数个格栅720中的一部分***结合。因此,流动的电弧可以朝向磁体壳体760所***的格栅720的两侧端部行进。
因此,电弧流入部765用作供流入的电弧能够朝向与***于磁体壳体760的格栅720相邻的另一格栅720流动的通路。
即,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弧流入部765可以诱导使流入的电弧朝向位于与***于磁体壳体760的格栅720的前方侧或后方侧相邻的位置的另一格栅720流动。
电弧流入部765在磁体壳体760的朝向固定触点311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凹陷形成。在一实施例中,电弧流入部765可以在经过第一容纳部761的下侧端部的一面凹陷形成。
电弧流入部765可以延伸规定长度。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弧流入部765包括:第一部分,朝向上侧倾斜地延伸;以及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连通,且朝向上侧垂直地延伸。
电弧流入部765所延伸的长度可以形成为足以使流动的电弧朝向相邻的格栅720流动的长度。
电弧流入部765可以形成为复数个。复数个电弧流入部765可以配置在第一容纳部761的两侧。在一实施例中,复数个电弧流入部765可以配置为围绕第一容纳部7651的两侧。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弧流入部765形成为在磁体壳体760所延伸的两个方向,即右侧和左侧围绕第一容纳部761。
由此,在复数个格栅720中向磁体壳体760所结合的格栅720流动的电弧可以穿过电弧流入部765向相邻的格栅720流动。
由此,产生的电弧有效地被熄灭,且可以穿过灭弧部700。
灭弧磁体部770形成用于形成电弧的路径(A.P)的磁场。在灭弧磁体部770所形成的磁场内部流动的电弧将接受有洛伦兹力定义的电磁力。由此,形成有供产生的电弧朝向规定的方向行进的电弧的路径(A.P)。
灭弧磁体部770容纳于磁体壳体760。即,灭弧磁体部770不暴露于外部。由此,灭弧磁体部770将不会因产生的电弧以及包含于电弧的粉尘等受到损伤。
灭弧磁体部770可以设置为能够形成磁场的任意的形状。在一实施例中,灭弧磁体部770可以设置有永久磁体或电磁体。
灭弧磁体部770可以设置为复数个。复数个灭弧磁体部770可以形成在彼此间所形成的磁场,即主磁场(M.M.F)。另外,复数个灭弧磁体部770可以形成由各灭弧磁体部770形成的磁场,即子磁场(S.M.F)。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灭弧磁体部770包括第一灭弧磁体771、第二灭弧磁体772以及第三灭弧磁体773,而设置为三个。灭弧磁体部770的数量可以变更。
第一灭弧磁体771形成用于形成电弧的路径(A.P)的磁场。
第一灭弧磁体771自身可以形成子磁场(S.M.F)。另外,第一灭弧磁体771可以与第二灭弧磁体772和第三灭弧磁体773一起形成主磁场(M.M.F)。
第一灭弧磁体771可以形成为具有规定的形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灭弧磁体771形成为具有左右方向的长度比上下方向的长度长的矩形的截面。
第一灭弧磁体771的形状可以是容纳于第一容纳槽761a,并可以被盖子部761d密封的任意的形状。即,第一灭弧磁体771的形状可以根据第一容纳槽761a的形状来决定。
由此,第一灭弧磁体771将不会暴露于外部。结果,第一灭弧磁体771将不会被产生的电弧损伤。
第一灭弧磁体771包括第一面771a和第二面771b。
第一面771a形成第一灭弧磁体771的朝向格栅720的一侧面。换句话说,第一面771a形成第一灭弧磁体771的与固定触点311相反的一侧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面771a可以定义为第一灭弧磁体771的上侧面。
第二面771b形成第一灭弧磁体771的朝向固定触点331的另一侧面。换句话说,第二面771b形成第一灭弧磁体771的与格栅720相反的另一侧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面771b可以定义为第一灭弧磁体771的下侧面。
第一面771a和第二面771b配置为彼此相对。即,第一面771a和第二面771b是第一灭弧磁体771的彼此对向的一侧面和另一侧面。
第一面771a可以被被磁化(magnetize)为N极和S极中的任一个极性。另外,第二面771b可以被被磁化为N极和S极中的另一个极性。即,第一面771a和第二面771b被磁化为彼此相反的极性。由此,在第一面771a和第二面771b之间可以形成有子磁场(S.M.F)。
第二灭弧磁体772形成用于形成电弧的路径(A.P)的磁场。
第二灭弧磁体772自身可以形成子磁场(S.M.F)。另外,第二灭弧磁体772可以与第一灭弧磁体771和第三灭弧磁体773一起形成主磁场(M.M.F)。
第二灭弧磁体772可以形成为具有规定的形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灭弧磁体772形成为具有前后方向的长度比上下方向的长度长的矩形的截面。
第二灭弧磁体772的形状可以是容纳于第二容纳槽762a,并可以被支撑板710密封的任意的形状。即,第二灭弧磁体772的形状可以根据第二容纳槽762a的形状来决定。
由此,第二灭弧磁体772将不会暴露于外部。结果,第二灭弧磁体772将不会因产生的电弧而受到损伤。
第二灭弧磁体772包括第一面772a和第二面772b。
第一面772a形成第二灭弧磁体772的朝向支撑板710的一侧面。换句话说,第一面772a形成第二灭弧磁体772的与格栅720相反的一侧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面772a可以定义为第二灭弧磁体772的左侧面或外侧面。
第二面772b形成第二灭弧磁体772的朝向格栅720的另一侧面。换句话说,第二面772b形成第二灭弧磁体772的与支撑板710相反的另一侧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面772b可以定义为第二灭弧磁体772的右侧面或内侧面。
第一面772a和第二面772b配置为彼此相对。换句话说,第一面772a和第二面772b是第二灭弧磁体772的彼此对向的一侧面和另一侧面。
第一面772a可以被磁化(magnetize)为N极和S极中的任一个的极性。另外,第二面772b可以被磁化为N极和S极中的另一个极性。即,第一面772a和第二面772b被磁化为彼此相反的极性。由此,在第一面772a和第二面772b之间可以形成有子磁场(S.M.F)。
第三灭弧磁体773形成用于形成电弧的路径(A.P)的磁场。
第三灭弧磁体773自身可以形成子磁场(S.M.F)。另外,第三灭弧磁体773可以与第一灭弧磁体771和第二灭弧磁体772一起形成主磁场(M.M.F)。
第三灭弧磁体773可以设置为能够形成磁场的任意的形状。在一实施例中,第三灭弧磁体773可以设置为永久磁体或电磁体。
第三灭弧磁体773可以形成为具有规定的形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三灭弧磁体773形成为具有左右方向的长度比上下方向的长度长的矩形的截面。
第三灭弧磁体773的形状可以是容纳于第三容纳槽763a,并能够被支撑板710密封的任意的形状。即,第三灭弧磁体773的形状可以根据第三容纳槽763a的形状来决定。
第三灭弧磁体773包括第一面773a和第二面773b。
第一面773a形成第三灭弧磁体773的朝向支撑板710的一侧面。换句话说,第一面773a形成第三灭弧磁体773的与格栅720相反的一侧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面773a可以定义为第三灭弧磁体773的右侧面或外侧面。
第二面773b形成第三灭弧磁体773的朝向格栅720的另一侧面。换句话说,第二面773b形成第三灭弧磁体773的与支撑板710相反的另一侧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面773b可以定义为第三灭弧磁体773的左侧面或内侧面。
第一面773a和第二面773b配置为彼此相对。换句话说,第一面773a和第二面773b是第三灭弧磁体773的彼此对向的一侧面和另一侧面。
另外,第二面773b配置为与第二灭弧磁体772的第二面772b相对。
第一面773a可以被磁化(magnetize)为N极和S极中的任一个的极性。另外,第二面773b可以被磁化为N极或S极中的另一个的极性。即,第一面773a和第二面773b被磁化为彼此相反的极性。由此,在第一面773a和第二面773b之间可以形成有子磁场(S.M.F)。
后面将对于通过各灭弧磁体771、772、773形成主磁场(M.M.F)和子磁场(S.M.F)的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7.对在本发明各实施例的空气断路器10形成的电弧的路径(A.P)的说明
如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断路器10包括固定触点311和可动触点321。如果固定触点311和可动触点321隔开,则通过曾通电的电流产生电弧。
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断路器10包括用于形成供产生的电弧朝向灭弧部600、700流动的电弧的路径(A.P)的多种构成要件。
以下,参照图31至图44,详细说明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断路器10中形成电弧的路径(A.P)的过程。
以下说明的多种实施例可以单独形成电弧的路径(A.P),或者两个以上的实施例彼此组合来形成电弧的路径(A.P)。
在以下说明中,以“⊙表示的部分是指电流向从纸面(paper)出来的方向流动。另外,以”
Figure BDA0003843120920000521
表示的部分是指电流向朝向纸面(paper)进入的方向流动。
由所述符号表示的部分将理解为固定触点311和可动触点321接触,使得空气断路器10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通电的部分。
(1)对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盖磁体部400形成电弧的路径(A.P)的过程的说明
参照图31至图32,详细地说明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盖磁体部400形成电弧的路径(A.P)的过程。
参照图31,图示了包括本发明实施例的盖磁体部400的空气断路器10的正面。另外,参照图32,图示了包括本发明实施例的盖磁体部400的空气断路器10的顶面。
为了便于理解,省略了上部盖110的图示。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盖磁体部400的第一盖磁体410、第二盖磁体420、第三盖磁体430、第四盖磁体440设置成各固定触点架310介于它们之间。
此时,各盖磁体410、420、430、440的各上侧面,即各第一面411、421、431、441形成为呈现S极。另外,各盖磁体410、420、430、440的各下侧面,即各第二面412、422、432、442形成为呈现N极。
各盖磁体410、420、430、440形成根据其自身形成的磁场的子磁场(S.M.F)。
虽未图示,位于彼此相邻位置的各盖磁体410、420、430、440可以在彼此间形成主磁场(M.M.F)。
在图31的(a)中,各阻断部300中通电的电流的方向为从纸面出来的方向,即在空气断路器10中流动的电流经过固定触点架310向外部的电源或负载传递的方向。
另外,各盖磁体410、420、430、440所形成的子磁场(S.M.F)是从各第二面412、422、432、442朝向各第一面411、421、431、441的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从下侧朝向上侧的方向。
如果在各固定触点311和各可动触点321接触的位置处应用安培的左手定则,则可以预想到电弧的路径(A.P)。即,由子磁场(S.M.F)和通电的电流形成的电磁力朝向灭弧部600、700的一侧边缘,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的左侧的方向形成。
因此,在图31的(a)的图示的实施例中,形成的电弧朝向格栅620、720的一侧(即,左侧)边缘行进。由此,产生的电弧可以迅速的流动并被熄灭。
在图31的(b)中,在各阻断部300中通电的电流的方向为向纸面进入的方向,即在外部的电源或负载流动的电流经过固定触点架310向空气断路器10传递的方向。
另外,各盖磁体410、420、430、440所形成的子磁场(S.M.F)是从各第二面412、422、432、442朝向各第一面411、421、431、441的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从下侧朝向上侧的方向。
如果在各固定触点311和各可动触点321接触的位置处应用安培的左手定则,则可以预想到电弧的路径(A.P)。即,由子磁场(S.M.F)和通电的电流形成的电磁力向朝向灭弧部600、700的一侧边缘,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的右侧的方向形成。
因此,在图31的(b)的图示的实施例中,形成的电弧朝向格栅620、720的另一侧(即,右侧)边缘行进。由此,产生的电弧可以迅速地流动并被熄灭。
参照图32,图示了从上侧观察图31所示实例的俯视图。
在图32的(a)中,在各阻断部300中通电的电流的方向为空气断路器10流动的电流经过固定触点架310向外部的电源或负载传递的方向。所述电流的方向将理解为与图31的(a)中图示的实施例相同。
如上所述,各盖磁体410、420、430、440形成的子磁场(S.M.F)的方向为从各第二面412、422、432、442朝向各第一面411、421、431、441的方向,即朝向灭弧部600、700的方向。
如果在各固定触点311和各可动触点321接触的位置处应用安培的左手定则,则可以预想到电弧的路径(A.P)。即,由子磁场(S.M.F)和通电的电流形成的电磁力朝向灭弧部600、700的一侧边缘,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的左侧的方向形成。
因此,在图32的(a)的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形成的电弧朝向格栅620、720的一侧(即,左侧)边缘行进。由此,产生的电弧可以迅速地流动并被熄灭。
在图32的(b)中,在各阻断部300中通电的电流的方向为在外部的电源或负载流动的电流经过固定触点架310向空气断路器10传递的方向。所述电流的方向将理解为与图31的(b)中图示的实施例相同。
如上所述,各盖磁体410、420、430、440形成的子磁场(S.M.F)的方向为从各第二面412、422、432、442朝向各第一面411、421、431、441的方向,即朝向灭弧部600、700的方向。
如果在各固定触点311和各可动触点321接触的位置应用安培的左手定则,则可以预想到电弧的路径(A.P)。即,由子磁场(S.M.F)和通电的电流形成的电磁力朝向灭弧部600、700的一侧边缘,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的右侧的方向形成。
因此,在图32的(b)中图示的实施例中,形成的电弧朝向格栅620、720的另一侧(即,右侧)边缘行进。由此,产生的电弧可以迅速地流动并被熄灭。
在本实施例中,各盖磁体410、420、430、440的各第一面411、421、431、441可以被磁化为彼此相同的极性(即,S极)。类似地,各盖磁体410、420、430、440的各第二面412、422、432、442可以被磁化为彼此相同的极性(即,N极)。
在本实施例中,即使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的方向变更,电弧的路径(A.P)也形成为朝向格栅620、720的所述端部和格栅盖630、730。
因此,与通电的电流的方向无关,产生的电弧可以沿电弧的路径(A.P)迅速地移动以及被熄灭。
(2)对通过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灭弧部600形成电弧的路径(A.P)的过程的说明
参照图33至图36,详细地说明通过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灭弧部600形成电弧的路径(A.P)的过程。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理解,图示了复数个灭弧部600中的任一个灭弧部600。未图示的其他灭弧部600也理解为根据以下说明形成电弧的路径(A.P)。
参照图33,图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灭弧部600的正面。另外,参照图34,图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灭弧部600的侧截面。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灭弧部600包括容纳于盖主体631的灭弧磁体634。
灭弧磁体634的第一面634a,即与格栅620相反的一侧的面被磁化为S极。由此,灭弧磁体634的第二面634b,即朝向格栅620的另一侧的面被磁化为N极。
灭弧磁体634形成由其自身形成的磁场即子磁场(S.M.F)。灭弧磁体634所形成的子磁场(S.M.F)是朝向格栅620的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从上侧朝向下侧的方向。
在图33的(a)中,在各触点311、321中通电的电流的方向为从纸面出来的方向,即在空气断路器10流动的电流经过固定触点架310向外部的电源或负载传递的方向。
因此,如果在各触点311、321接触的位置处应用安培的左手定则,则可以预想到电弧的路径(A.P)。即,由子磁场(S.M.F)和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形成的电磁力向朝向格栅620的一侧边缘,即图示的实施例中上侧的右侧的方向形成。
在图33的(b)中,在各触点311、321中通电的电流的方向为向纸面进入的方向,即在外部的电源或负载流动的电流经过各触点311、321向空气断路器10传递的方向。
因此,如果在各触点311、321接触的位置处应用安培的左手定则,则可以预想到电弧的路径(A.P)。即,由子磁场(S.M.F)和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形成的电磁力向格栅620的另一侧边缘,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朝向上侧的左侧的方向形成。
如上所述,格栅620的左右方向的端部可以形成为尖头形状。由此,电弧可以沿形成的电弧的路径(A.P)流动,并进入格栅620的所述端部。
另外,电弧的路径(A.P)形成为朝向位于格栅620的上侧的格栅盖630。在格栅盖630设置有与外部连通的上部框架632的通孔部632a、网格部633以及阻挡板636的贯通孔636a。
因此,产生的电弧可以沿形成的电弧的路径(A.P)迅速地移动以及被熄灭,且向外部排出。
在图34的(a)中,在各触点311、321中通电的电流的方向为远离灭弧部600的方向,即在空气断路器10流动的电流经过固定触点架310向外部的电源或负载传递的方向(参照图34的(a)中的实线箭头)。
因此,如果在各触点311、321接触的位置处应用安培的左手定则,则可以预想到电弧的路径(A.P)。即,由子磁场(S.M.F)和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形成的电磁力向朝纸面进入的方向,即朝向格栅620的左侧的方向形成。
虽未图示,在本实施例中,电弧的路径(A.P)将理解为,如图33的(a)图示的实施例,形成为朝向位于格栅620的上侧的格栅盖630。
在图34的(b)中,在各触点311、321中通电的电流的方向为朝向灭弧部600的方向,即在外部的电源或负载流动的电流经过各触点311、321向空气断路器10传递的方向(参照图34的(b)中的实线箭头)。
因此,如果在各触点311、321接触的位置处应用安培的左手定则,则可以预想到电弧的路径(A.P)。即,由子磁场(S.M.F)和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形成的电磁力向从纸面出来的方向,即朝向格栅620的右侧的方向形成。
虽未图示,在本实施例中,电弧的路径(A.P)理解为如图33的(b)图示的实施例,形成为朝向位于格栅620的上侧的格栅盖630。
如上所述,格栅620的左右方向的端部可以形成为尖头形状。由此,电弧可以沿形成的电弧的路径(A.P)流动并向格栅620的所述端部进入。
因此,产生的电弧可以沿形成的电弧的路径(A.P)迅速地移动以及被熄灭,并向外部排出。
参照图35,图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灭弧部600的正面。另外,参照图36,图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灭弧部600的侧截面。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灭弧部600包括容纳于盖主体631的灭弧磁体634。
灭弧磁体634的第一面634a,即与格栅620相反的一侧的面被磁化为N极。由此,灭弧磁体634的第二面634b,即朝向格栅620的另一侧的面被磁化为S极。
灭弧磁体634形成由其自身形成的磁场即子磁场(S.M.F)。灭弧磁体634所形成的子磁场(S.M.F)的方向是远离格栅620的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从下侧朝向上侧的方向。
在图35的(a)中,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是从纸面出来的方向,即在空气断路器10流动的电流经过固定触点架310向外部的电源或负载传递的方向。
因此,如果在各触点311、321接触的位置处应用安培的左手定则,则可以预想到电弧的路径(A.P)。即,由子磁场(S.M.F)和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形成的电磁力向朝向格栅620的一侧边缘,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的左侧的方向形成。
在图35的(b)中,在各触点311、321中通电的电流的方向为向纸面进入的方向,即在外部的电源或负载流动的电流经过各触点311、321向空气断路器10传递的方向。
因此,如果在各触点311、321接触的位置应用安培的左手定则,则可以预想到电弧的路径(A.P)。即,由子磁场(S.M.F)和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形成的电磁力向朝向格栅620的另一侧边缘,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的右侧的方向形成。
在图36的(a)中,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的方向为远离灭弧部600的方向,即在空气断路器10流动的电流经过固定触点架310向外部的电源或负载传递的方向(参照图36的(a)的实线箭头)。
因此,如果在各触点311、321接触的位置处应用安培的左手定则,则可以预想到电弧的路径(A.P)。即,由子磁场(S.M.F)和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形成的电磁力向从纸面出来的方向,即朝向格栅620的右侧的方向形成。
虽未图示,在本实施例中,电弧的路径(A.P)将理解为,如图35的(a)图示的实施例,形成为朝向位于格栅620的上侧的格栅盖630。
在图36的(b)中,在各触点311、321中通电的电流的方向为朝向灭弧部600的方向,即在外部的电源或负载流动的电流经过各触点311、321向空气断路器10传递的方向(参照图36的(b)的实线箭头)。
因此,如果在各触点311、321接触的位置处应用安培的左手定则,则可以预想到电弧的路径(A.P)。即,由子磁场(S.M.F)和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形成的电磁力向朝纸面进入的方向,即朝向格栅620的左侧的方向形成。
虽未图示,在本实施例中,电弧的路径(A.P)将理解为,如图33的(b)图示的实施例,形成为朝向位于格栅620的上侧的格栅盖630。
如上所述,格栅620的左右方向的端部可以形成为尖头形状。由此,电弧可以沿形成的电弧的路径(A.P)流动并向格栅620的所述端部进入。
另外,电弧的路径(A.P)形成为朝向位于格栅620的上侧的格栅盖630。在格栅盖630设置有与外部连通的上部框架632的通孔部632a、网格部633以及阻挡板636的贯通孔636a。
因此,产生的电弧可以沿形成的电弧的路径(A.P)迅速地移动以及熄灭,并向外部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即使灭弧磁体634的极性变更,所形成的电弧的路径(A.P)也形成为朝向格栅620的宽度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右方向。另外,所形成的电弧的路径(A.P)形成为朝向位于与各触点311、321相反的格栅盖630。
此外,即使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的方向改变的情况下,电弧的路径(A.P)也形成为朝向格栅620的所述端部和格栅盖630。
因此,即使灭弧磁体634的极性和通电的电流的方向变更,产生的电弧也能够沿电弧的路径(A.P)迅速地移动以及被熄灭。
(3)对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CT磁体部500和一实施例的灭弧部600形成电弧的路径 (A.P)的过程的说明
参照图37至图40,详细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CT磁体部500和一实施例的灭弧部600形成电弧的路径(A.P)的过程。
如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CT磁体部500包括CT磁体530。
CT磁体530容纳于壳体510的空间部520并形成子磁场(S.M.F)。另外,CT磁体530可以与灭弧部600的灭弧磁体634一起形成主磁场(M.M.F)。
另外,如上所述,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灭弧部600包括灭弧磁体634。
灭弧磁体634容纳于格栅盖630的内部,并形成子磁场(S.M.F)。另外,灭弧磁体634可以与CT磁体部500的CT磁体530一起形成主磁场(M.M.F)。
此时,CT磁体530和灭弧磁体634彼此相对的面,即CT磁体530的第一面531和灭弧磁体634的第二面634b可以被磁化为彼此不同的极性。
参照图37,图示了包括本发明实施例的CT磁体部500和一实施例的灭弧部600的空气断路器10的正面。另外,参照图38,图示了包括本发明实施例的CT磁体部500和一实施例的灭弧部600的空气断路器10的右侧面。
CT磁体530的第一面531,即朝向各触点311、321或灭弧部600的一侧的面被磁化为S极。由此,CT磁体530的第二面532,即与各触点311、321或灭弧部600相反的另一侧的面被磁化为N极。CT磁体530形成由其自身形成的磁场子磁场(S.M.F)。
另外,灭弧磁体634的第一面634a,即与各触点311、321或CT磁体部500相反的一侧的面被磁化为S极。由此,灭弧磁体634的第二面634b,即朝向各触点311、321或CT磁体部500的另一侧的面被磁化为N极。灭弧磁体634形成由其自身形成的磁场即子磁场(S.M.F)。
此外,在CT磁体530和灭弧磁体634之间形成有主磁场(M.M.F)。具体地,向从灭弧磁体634的第二面634b朝向CT磁体530的第一面531的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从上侧朝向下侧的方向形成有主磁场(M.M.F)。
在图37的(a)中,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的方向为从纸面出来的方向,即在空气断路器10流动的电流经过固定触点架310向外部的电源或负载传递的方向。
因此,如果在各触点311、321接触的位置处应用安培的左手定则,则可以预想到电弧的路径(A.P)。
即,在CT磁体530和灭弧磁体634之间形成的主磁场(M.M.F)以及通过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形成的电磁力向朝向格栅620的一侧边缘,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的右侧的方向形成。
在图37的(b)中,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的方向为向纸面进入的方向,即在外部的电源或负载流动的电流经过各触点311、321向空气断路器10传递的方向。
因此,如果在各触点311、321接触的位置处应用安培的左手定则,则可以预想到电弧的路径(A.P)。
即,在CT磁体530和灭弧磁体634之间形成的主磁场(M.M.F)以及通过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形成的电磁力向朝向格栅620的一侧边缘,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的左侧的方向形成。
在图38的(a)中,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的方向为远离灭弧部600的方向,即在空气断路器10流动的电流经过各触点311、321向外部的电源或负载传递的方向(参照图38的(a)的实线箭头)。
因此,如果在各触点311、321接触的位置处应用安培的左手定则,则可以预想到电弧的路径(A.P)。
即,在CT磁体530和灭弧磁体634之间形成的主磁场(M.M.F)以及通过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形成的电磁力向从纸面出来的方向,即朝向格栅620的右侧的方向形成。
虽未图示,在本实施例中,电弧的路径(A.P)将理解为,如图37的(a)图示的实施例,形成为朝向位于格栅620的上侧的格栅盖630。
图38的(b)中,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的方向为朝向灭弧部600的方向,即在外部的电源或负载流动的电流经过各触点311、321向空气断路器10传递的方向(参照图38的(b)中的实线箭头)。
因此,如果在各触点311、321接触的位置处应用安培的左手定则,则可以预想到电弧的路径(A.P)。
即,在CT磁体530和灭弧磁体634之间形成的主磁场(M.M.F)以及通过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形成的电磁力向朝纸面进入的方向,即朝向格栅620的左侧的方向形成。
虽未图示,在本实施例中,电弧的路径(A.P)将理解为,如图37的(b)图示的实施例,形成为朝向位于格栅620的上侧的格栅盖630。
如上所述,格栅620的左右方向的端部可以形成为尖头形状。由此,电弧可以沿形成的电弧的路径(A.P)流动并向格栅620的所述端部进入。
另外,电弧的路径(A.P)形成为朝向位于格栅620的上侧的格栅盖630。在格栅盖630设置有与外部连通的上部框架632的通孔部632a、网格部633以及阻挡板636的贯通孔636a。
因此,产生的电弧可以沿形成的电弧的路径(A.P)迅速地移动以及被熄灭,并向外部排出。
参照图39,图示了包括本发明实施例的CT磁体部500和一实施例的灭弧部600的空气断路器10的正面。另外,参照图40,图示了包括本发明实施例的CT磁体部500和一实施例的灭弧部600的空气断路器10的侧面。
CT磁体530的第一面531,即朝向各触点311、321或灭弧部600的一侧的面被磁化为N极。由此,CT磁体530的第二面532,即与各触点311、321或灭弧部600相反的另一侧的面被磁化为S极。CT磁体530形成由其自身形成的磁场子磁场(S.M.F)。
另外,灭弧磁体634的第一面634a,即与各触点311、321或CT磁体部500相反的一侧的面被磁化为N极。由此,灭弧磁体634的第二面634b,即朝向各触点311、321或CT磁体部500的另一侧的面被磁化为S极。灭弧磁体634形成有其自身形成的磁场即子磁场(S.M.F)。
此外,在CT磁体530和灭弧磁体634之间形成有主磁场(M.M.F)。具体地,向从CT磁体530的第一面531朝向灭弧磁体634的第二面634b的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从下侧朝向上侧的方向形成主磁场(M.M.F)。
在图39的(a)中,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的方向为从纸面出来的方向,即在空气断路器10流动的电流经过固定触点架310向外部的电源或负载传递的方向。
因此,如果在各触点311、321接触的位置处应用安培的左手定则,则可以预想到电弧的路径(A.P)。
即,在CT磁体530和灭弧磁体634之间形成的主磁场(M.M.F)以及由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形成的电磁力向朝向格栅620的一侧边缘,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的左侧的方向形成。
在图39的(b)中,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的方向为向纸面进入的方向,即在外部的电源或负载流入的电流经过各触点311、321向空气断路器10传递的方向。
因此,如果在各触点311、321接触的位置处应用安培的左手定则,则可以预想到电弧的路径(A.P)。
即,在CT磁体530和灭弧磁体634之间形成的主磁场(M.M.F)和由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形成的电磁力朝向格栅620的一侧边缘,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的右侧的方向形成。
在图40的(a)中,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的方向为远离灭弧部600的方向,即在空气断路器10流动的电流经过各触点311、321向外部的电源或负载传递的方向(参照图40的(a)中的实线箭头)。
因此,如果在各触点311、321接触的位置处应用安培的左手定则,则可以预想到电弧的路径(A.P)。
即,在CT磁体530和灭弧磁体634之间形成的主磁场(M.M.F)以及由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形成的电磁力向朝纸面进入的方向,即朝向格栅620的左侧的方向形成。
虽未图示,在本实施例中,电弧的路径(A.P)将理解为,如图39的(a)图示的实施例,形成为朝向位于格栅620的上侧的格栅盖630。
在图40的(b)中,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的方向为朝向灭弧部600的方向,即在外部的电源或负载流动的电流经过各触点311、321向空气断路器10传递的方向(参照图40的(b)中的实线箭头)。
因此,如果在各触点311、321接触的位置处应用安培的左手定则,则可以预想到电弧的路径(A.P)。
即,在CT磁体530和灭弧磁体634之间形成的主磁场(M.M.F)以及由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形成的电磁力向从纸面出来的方向,即朝向格栅620的右侧的方向形成。
虽未图示,在本实施例中,电弧的路径(A.P)将理解为,如图39的(b)图示的实施例,形成为朝向位于格栅620的上侧的格栅盖630。
如上所述,格栅620的左右方向的端部可以形成为尖头形状。由此,电弧可以沿形成的电弧的路径(A.P)流动并向格栅620的所述端部进入。
另外,电弧的路径(A.P)形成为朝向位于格栅620的上侧的格栅盖630。在格栅盖630设置有与外部连通的上部框架632的通孔部632a、网格部633以及阻挡板636的贯通孔636a。
因此,产生的电弧可以沿形成的电弧的路径(A.P)迅速地移动以及被熄灭,并向外部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即使CT磁体530和灭弧磁体634的极性变更,所形成的电弧的路径(A.P)也形成为朝向格栅620的宽度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右方向。另外,所形成的电弧的路径(A.P)形成为朝向与各触点311、321相反设置的格栅盖630。
此外,即使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的方向改变的情况下,电弧的路径(A.P)也形成为朝向格栅620的所述端部和格栅盖630。
因此,即使灭弧磁体634的极性以及通电的电流的方向变更,产生的电弧也可以沿电弧的路径(A.P)迅速地移动以及被熄灭。
另外,CT磁体530和灭弧磁体634分别形成子磁场(S.M.F)。各子磁场(S.M.F)向与CT磁体530和灭弧磁体634之间形成的主磁场(M.M.F)相同的方向形成。
因此,可以加强形成电弧的路径(A.P)的磁场的强度。结果,电磁力的强度也得到加强,使得产生的电弧可以沿电弧的路径(A.P)朝向灭弧部600迅速地移动以及被熄灭。
(4)对通过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灭弧部700形成电弧的路径(A.P)的过程的说明
参照图41至图44,详细地说明对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灭弧部700形成电弧的路径(A.P)的过程。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灭弧部700包括灭弧磁体部770。灭弧磁体部770包括:第一灭弧磁体771,设置于第一容纳部761;第二灭弧磁体772,设置于第二容纳部762;以及第三灭弧磁体773,设置于第三容纳部763。
各灭弧磁体771、772、773形成子磁场(S.M.F)。另外,在各灭弧磁体771、772、773之间可以形成有主磁场(M.M.F)。
此时,第二灭弧磁体772和第三灭弧磁体773彼此相对的面,即第二灭弧磁体772的第二面772b和第三灭弧磁体773的第二面773b可以被磁化为相同的极性。
另外,第一灭弧磁体771的朝向格栅720的一面,即第一灭弧磁体771的第一面771a可以被磁化为与第二灭弧磁体772的第二面772b和第三灭弧磁体773的第二面773b相同的极性。
参照图41,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灭弧部700的正面。另外,参照图42,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灭弧部700的底面。
第一灭弧磁体771的第一面771a,即第一灭弧磁体771的朝向格栅720的一侧的面被磁化为S极。由此,第一灭弧磁体771的第二面771b,即第一灭弧磁体771的与格栅720相反的另一侧的面被磁化为N极。第一灭弧磁体771形成在第一面771a和第二面771b之间形成的磁场即子磁场(S.M.F)。
第二灭弧磁体772的第一面772a,即第二灭弧磁体772的与第一灭弧磁体771相反的一侧的面被磁化为N极。由此,第二灭弧磁体772的第二面772b,即第二灭弧磁体772的朝向第一灭弧磁体771的另一侧的面被磁化为S极。第二灭弧磁体772形成在第一面772a和第二面772b之间形成的磁场即子磁场(S.M.F)。
第三灭弧磁体773的第一面773a,即第三灭弧磁体773的与第一灭弧磁体771相反的一侧的面被磁化为N极。由此,第三灭弧磁体773的第二面773b,即第三灭弧磁体773的朝向第一灭弧磁体771的另一侧的面被磁化为S极。第三灭弧磁体773形成在第一面773a和第二面773b之间形成的磁场即子磁场(S.M.F)。
另外,在第一灭弧磁体771和第二灭弧磁体772之间形成主磁场(M.M.F)。具体地,向从第一灭弧磁体771的第二面771b朝向第二灭弧磁体772的第二面772b的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从第一灭弧磁体771朝向左侧的方向形成主磁场(M.M.F)。
在第一灭弧磁体771和第三灭弧磁体773之间也形成主磁场(M.M.F)。具体地,向从第一灭弧磁体771的第二面771b朝向第三灭弧磁体773的第二面773b的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从第一灭弧磁体771朝向右侧的方向形成主磁场(M.M.F)。
在图41的(a)中,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的方向为从纸面出来的方向,即在空气断路器10流动的电流经过固定触点架310向外部的电源或负载传递的方向。
因此,如果在各触点311、321接触的位置处应用安培的左手定则,则可以预想到电弧的路径(A.P)。
即,主磁场(M.M.F)、子磁场(S.M.F)以及由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形成的电磁力向朝向格栅720的一侧边缘,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的右侧的方向形成。由此,电弧的路径(A.P)也形成为朝向上侧的右侧。
在图41的(b)中,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的方向为向纸面进入的方向,即在外部的电源或负载流动的电流经过各触点311、321向空气断路器10传递的方向。
因此,如果在各触点311、321接触的位置处应用安培的左手定则,则可以预想到电弧的路径(A.P)。
即,主磁场(M.M.F)、子磁场(S.M.F)以及由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形成的电磁力向朝向格栅720的另一侧边缘,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的左侧的方向形成。由此,电弧的路径(A.P)也形成为朝向上侧的左侧。
在图42的(a)中,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的方向为朝向灭弧部700的方向,即在外部的电源或负载流动的电流经过各触点311、321向空气断路器10传递的方向。
因此,如果在各触点311、321接触的位置处应用安培的左手定则,则可以预想到电弧的路径(A.P)。
即,主磁场(M.M.F)、子磁场(S.M.F)以及由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形成的电磁力向朝纸面进入的方向,即朝向格栅720的方向形成。
虽未图示,在本实施例中,电弧的路径(A.P)将理解为,如图41的(a)图示的实施例,形成为朝向格栅720的右侧。
在图42的(b)中,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的方向为朝向灭弧部700的方向,即在空气断路器10流动的电流经过各触点311、321向外部的电源或负载传递的方向。
因此,如果在各触点311、321接触的位置处应用安培的左手定则,则可以预想到电弧的路径(A.P)。
即,主磁场(M.M.F)、子磁场(S.M.F)以及由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形成的电磁力向朝纸面进入的方向,即朝向格栅720的方向形成。
虽未图示,在本实施例中,电弧的路径(A.P)将理解为,如图41(a)图示的实施例,形成为朝向格栅720的左侧。
如上所述,格栅720的左右方向的端部可以形成为尖头形状。由此,电弧可以沿形成的电弧的路径(A.P)流动并向格栅720的所述端部进入。
另外,电弧的路径(A.P)形成为朝向位于格栅720的上侧的格栅盖730。在格栅盖730设置有与外部连通的上部框架732的通孔部732a和网格部733的贯通孔734a。
因此,产生的电弧可以沿形成的电弧的路径(A.P)迅速地移动以及被熄灭,并向外部排出。
参照图43,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灭弧部700的正面。另外,参照图44,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灭弧部700的底面。
第一灭弧磁体771的第一面771a,即第一灭弧磁体771的朝向格栅720的一侧的面被磁化为N极。由此,第一灭弧磁体771的第二面771b,即第一灭弧磁体771的与格栅720相反的另一侧的面被磁化为S极。第一灭弧磁体771形成在第一面771a和第二面771b之间形成的磁场即子磁场(S.M.F)。
第二灭弧磁体772的第一面772a,即第二灭弧磁体772的与第一灭弧磁体771相反的一侧的面被磁化为S极。由此,第二灭弧磁体772的第二面772b,即第二灭弧磁体772的朝向第一灭弧磁体771的另一侧的面被磁化为N极。第二灭弧磁体772形成在第一面772a和第二面772b之间形成的磁场即子磁场(S.M.F)。
第三灭弧磁体773的第一面773a,即第三灭弧磁体773的与第一灭弧磁体771相反的一侧的面被磁化为S极。由此,第三灭弧磁体773的第二面773b,即第三灭弧磁体773的朝向第一灭弧磁体771的另一侧的面被磁化为N极。第三灭弧磁体773形成在第一面773a和第二面773b之间形成的磁场即子磁场(S.M.F)。
另外,在第一灭弧磁体771和第二灭弧磁体772之间形成有主磁场(M.M.F)。具体地,向从第二灭弧磁体772的第二面772b朝向第一灭弧磁体771的第二面771b的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从第二灭弧磁体772朝向右侧的方向形成主磁场(M.M.F)。
第一灭弧磁体771和第三灭弧磁体773之间也形成有主磁场(M.M.F)。具体地,向从第三灭弧磁体773的第二面773b朝向第一灭弧磁体771的第二面771b的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从第三灭弧磁体773朝向左侧的方向形成主磁场(M.M.F)。
在图43的(a)中,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的方向为从纸面出来的方向,即在空气断路器10流动的电流经过固定触点架310向外部的电源或负载传递的方向。
因此,如果在各触点311、321接触的位置处应用安培的左手定则,则可以预想到电弧的路径(A.P)。
即,主磁场(M.M.F)、子磁场(S.M.F)以及由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形成的电磁力向朝向格栅720的一侧边缘,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的左侧的方向形成。由此,电弧的路径(A.P)也形成为朝向上侧的左侧。
在图43的(b)中,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的方向为向纸面进入的方向,即在外部的电源或负载流动的电流经过各触点311、321向空气断路器10传递的方向。
因此,如果在各触点311、321接触的位置处应用安培的左手定则,则可以预想到电弧的路径(A.P)。
即,主磁场(M.M.F)、子磁场(S.M.F)以及由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形成的电磁力向朝向格栅720的另一侧边缘,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的右侧的方向形成。由此,电弧的路径(A.P)也形成为朝向上侧的右侧。
在图44的(a)中,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的方向为朝向灭弧部700的方向,即在外部的电源或负载流动的电流经过各触点311、321向空气断路器10传递的方向。
因此,如果在各触点311、321接触的位置处应用安培的左手定则,则可以预想到电弧的路径(A.P)。
即,主磁场(M.M.F)、子磁场(S.M.F)以及由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形成的电磁力向朝纸面进入的方向,即朝向格栅720的方向形成。
虽未图示,在本实施例中,电弧的路径(A.P)将理解为,如图43的(a)图示的实施例,形成为朝向格栅720的左侧。
在图44的(b)中,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的方向为朝向灭弧部700的方向,即在空气断路器10流动的电流经过各触点311、321向外部的电源或负载传递的方向。
因此,如果在各触点311、321接触的位置处应用安培的左手定则,则可以预想到电弧的路径(A.P)。
即,主磁场(M.M.F)、子磁场(S.M.F)以及由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形成的电磁力向朝纸面进入的方向,即朝向格栅720的方向形成。
虽未图示,在本实施例中,电弧的路径(A.P)将理解为,如图43的(a)图示的实施例,形成为朝向格栅720的右侧。
如上所述,格栅720的左右方向的端部可以形成为尖头形状。由此,电弧可以沿形成的电弧的路径(A.P)流动并向格栅720的所述端部进入。
另外,电弧的路径(A.P)形成为朝向位于格栅720的上侧的格栅盖730。在格栅盖730设置有与外部连通的上部框架732的通孔部732a和网格部733的贯通孔734a。
因此,产生的电弧可以沿形成的电弧的路径(A.P)迅速地移动以及被熄灭,并向外部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即使各灭弧磁体771、772、773的极性变更,所形成的电弧的路径(A.P)也形成为朝向格栅720的宽度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右方向。另外,所形成的电弧的路径(A.P)形成为朝向位于与各触点311、321相反的位置的格栅盖730。
此外,即使在各触点311、321通电的电流的方向改变的情况下,电弧的路径(A.P)也形成为朝向格栅720的所述端部和格栅盖730。
因此,即使各灭弧磁体771、772、773的极性和通电的电流的方向变更,产生的电弧也可以沿电弧的路径(A.P)迅速地移动并被熄灭。
另外,各灭弧磁体771、772、773分别形成各子磁场(S.M.F)。各子磁场(S.M.F)形成为与在各灭弧磁体771、772、773之间形成的主磁场(M.M.F)相同的方向。
因此,能够加强形成电弧的路径(A.P)的磁场的强度。结果,电磁力的强度也被加强,因此产生的电弧可以沿电弧的路径(A.P)朝向灭弧部700迅速地移动并被熄灭。
以上参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可以理解,在不脱离以下权利要求中记载的本发明的思想和领域的范围内,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多种修订和变更。
商业上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涉及灭弧部及包括所述灭弧部的空气断路器,可以提供能够有效地熄灭阻断电流而产生的电弧的灭弧部及包括所述灭弧部的空气断路器,因此具有工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Claims (15)

1.一种灭弧部,其中,
包括:
支撑板,设置有复数个,且彼此相对地配置;
格栅,位于所述支撑板之间,且分别与复数个所述支撑板结合;
格栅盖,与所述格栅结合,且覆盖格栅;以及
灭弧磁体,容纳在所述格栅盖的内部,
所述灭弧磁体形成从所述格栅盖朝向所述格栅的方向或从所述格栅朝向所述格栅盖的方向的磁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部,其中,
所述格栅盖包括:
盖主体,在内部具有容纳空间;
网格部,容纳于所述盖主体的所述容纳空间;以及
阻挡板,在所述盖主体的所述容纳空间中,位于所述网格部的下侧,
所述灭弧磁体容纳于所述盖主体的所述容纳空间,且位于所述网格部和所述阻挡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灭弧部,其中,
所述格栅盖包括上部框架,所述上部框架与所述盖主体结合,并且覆盖所述盖主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部,其中,
所述格栅设置有复数个,且彼此隔开配置,
所述格栅盖的朝向所述格栅的一侧与复数个所述格栅彼此隔开形成的空间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灭弧部,其中,
所述格栅盖包括:
盖主体,在内部具有容纳空间;以及
阻挡板,容纳于所述盖主体的所述容纳空间,且设置有与复数个所述格栅彼此隔开形成的所述空间连通的复数个贯通孔,
所述灭弧磁体容纳于所述盖主体的所述容纳空间,且安置于所述阻挡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灭弧部,其中,
所述格栅盖包括磁体盖,所述磁体盖容纳于所述盖主体的所述容纳空间,安置于所述阻挡板,并且围绕所述灭弧磁体的各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侧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灭弧部,其中,
所述磁体盖包括绝缘性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灭弧部,其中,
所述磁体盖包括:
第一开口部,是开放的,且设置成与设置在所述阻挡板的复数个所述贯通孔重叠,并且与复数个所述贯通孔连通;以及
第二开口部,是开放的,且容纳所述灭弧磁体,
所述第一开口部和所述第二开口部彼此隔开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灭弧部,其中,
所述格栅盖包括:
网格部,容纳于所述盖主体的所述容纳空间,且安置于所述灭弧磁体和所述磁体盖,
所述网格部包括与所述阻挡板的所述贯通孔连通的复数个贯通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灭弧部,其中,
所述格栅盖包括上部框架,所述上部框架与所述盖主体结合,且覆盖所述网格部,
所述上部框架包括通孔部,所述通孔部贯穿形成,且与所述网格部的所述贯通孔连通。
11.一种空气断路器,其中,
包括:
固定触点;
可动触点,向朝向所述固定触点的方向或远离所述固定触点的方向移动;以及
灭弧部,位于与所述固定触点和所述可动触点相邻的位置,熄灭因所述固定触点和所述可动触点隔开而产生的电弧,
所述灭弧部包括:
复数个支撑板,彼此隔开且彼此相对地配置;
复数个格栅,位于复数个所述支撑板之间并分别与复数个所述支撑板结合,并且在朝向所述固定触点和所述可动触点的一侧和与所述固定触点和所述可动触点相对的另一侧之间延伸;
盖主体,分别与复数个所述支撑板结合,与复数个所述格栅的所述另一侧相邻地设置并覆盖复数个所述格栅的所述另一侧;以及
灭弧磁体,容纳于设置在所述盖主体的内部的容纳空间,且形成从所述盖主体朝向复数个所述格栅的方向或从复数个所述格栅朝向所述盖主体的方向的磁场。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气断路器,其中,
包括:
阻挡板,容纳于所述盖主体的所述容纳空间,且安置有所述灭弧磁体;以及
磁体盖,容纳于所述盖主体的所述容纳空间并安置于所述阻挡板,且包围所述灭弧磁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气断路器,其中,
所述阻挡板包括复数个贯通孔,所述复数个贯通孔与复数个所述格栅彼此隔开形成的空间连通,
所述磁体盖包括:
第一开口部,与复数个所述贯通孔重叠地配置,且贯穿形成并与复数个所述贯通孔连通;以及
第二开口部,与所述第一开口部隔开配置,且贯穿形成并容纳所述灭弧磁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气断路器,其中,
包括:
可动触点架,与所述可动触点可通电地连接,向与所述灭弧部相反的方向延伸,并且部分暴露于外部;以及
电流互感器磁体部,覆盖所述可动触点架暴露于外部的部分,
所述电流互感器磁体部包括:
壳体,在内部具有空间部;以及
电流互感器磁体,容纳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从所述电流互感器磁体部朝向所述灭弧部的方向或从所述灭弧部朝向所述电流互感器磁体部的方向的磁场。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断路器,其中,
所述灭弧磁体和所述电流互感器磁体彼此相对的各面被磁化为彼此不同的极性。
CN202180020904.9A 2020-03-13 2021-03-03 灭弧部及包括该灭弧部的空气断路器 Pending CN11528045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00031559A KR102542380B1 (ko) 2020-03-13 2020-03-13 아크 소호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기중 차단기
KR10-2020-0031559 2020-03-13
PCT/KR2021/002585 WO2021182786A1 (ko) 2020-03-13 2021-03-03 아크 소호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기중 차단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80453A true CN115280453A (zh) 2022-11-01

Family

ID=776717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20904.9A Pending CN115280453A (zh) 2020-03-13 2021-03-03 灭弧部及包括该灭弧部的空气断路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70167A1 (zh)
EP (1) EP4120306A4 (zh)
JP (1) JP7432760B2 (zh)
KR (1) KR102542380B1 (zh)
CN (1) CN115280453A (zh)
WO (1) WO202118278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627433B1 (ko) * 2021-10-28 2024-01-19 에이치디현대일렉트릭 주식회사 차단기
KR20230130265A (ko) * 2022-03-03 2023-09-12 엘에스일렉트릭(주) 터미널 쇼트 방지를 위한 절연지를 구비한 기중 차단기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788372B1 (fr) * 1999-01-11 2001-02-23 Schneider Electric Ind Sa Chambre d'extinction d'arc dont les parois laterales sont en materiau composite, et appareillage de coupure comportant une telle chambre
KR200221086Y1 (ko) * 2000-11-20 2001-04-16 엘지산전주식회사 회로차단기의 부족전압 트립장치
JP3778081B2 (ja) * 2001-12-25 2006-05-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消弧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車載用開閉器
US7034242B1 (en) * 2004-11-09 2006-04-25 Eaton Corporation Arc chute and circuit interrupter employing the same
US7674996B2 (en) * 2006-09-20 2010-03-09 Eaton Corporation Gassing insulator, and arc chute assembly and electrical switch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DE102007028204A1 (de) * 2007-06-15 2008-12-18 Siemens Ag Leistungsschalter mit Schaltgaskühlung
JP2010000825A (ja) 2008-06-18 2010-01-07 Toyota Motor Corp 運転席用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0985889B1 (ko) 2008-06-25 2010-10-08 엘지엔시스(주) 매체감별장치 및 그 감별방법
DE102009013337B4 (de) * 2009-03-16 2011-01-27 Schaltbau Gmbh Lichtbogenresistenter Schütz
KR101386582B1 (ko) * 2010-06-04 2014-04-18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배선용 차단기
CN101986415B (zh) 2010-11-11 2012-12-26 江苏辉能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塑壳低压断路器的灭弧室
JP5682450B2 (ja) * 2011-05-23 2015-03-11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回路遮断器
EP2600371A1 (de) * 2011-11-29 2013-06-05 Eaton Industries GmbH Schaltgerät geeignet für einen Gleichstrombetrieb
KR101624440B1 (ko) 2012-01-18 2016-05-25 미쓰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회로 차단기
KR101659861B1 (ko) * 2012-05-29 2016-09-26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기중차단기의 아크소호장치
KR101972872B1 (ko) 2013-06-27 2019-04-29 현대일렉트릭앤에너지시스템(주) 아크 에너지 활용율을 향상시킨 가스절연 개폐장치의 차단기
US9153399B2 (en) * 2013-11-15 2015-10-06 Eaton Corporation ARC baffling device
JP6419515B2 (ja) * 2014-10-02 2018-11-07 河村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直流遮断器
US9673004B1 (en) * 2016-03-25 2017-06-06 Eaton Corporation Electrical switching apparatus, and arc chamber assembly and associated circuit protection method
FR3050566B1 (fr) * 2016-04-21 2019-08-30 Schneider Electric Industries Sas Disjoncteur a coupure dans l'air presentant une chambre de coupure d'arc electrique amelioree
KR20180048151A (ko) * 2016-11-02 2018-05-10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직류용 기중차단기의 아크소호장치
KR20180003013U (ko) * 2017-04-11 2018-10-19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기중 차단기의 가동자 어셈블리
EP3557599B1 (en) * 2018-04-19 2024-01-10 ABB S.p.A. Low-voltage circuit breaker
US10957504B1 (en) * 2019-12-30 2021-03-23 Schneider Electric USA, Inc. Arc chute for circuit protective devic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32760B2 (ja) 2024-02-16
KR20210115584A (ko) 2021-09-27
EP4120306A4 (en) 2024-03-27
WO2021182786A1 (ko) 2021-09-16
US20230170167A1 (en) 2023-06-01
EP4120306A1 (en) 2023-01-18
KR102542380B1 (ko) 2023-06-12
JP2023518697A (ja) 2023-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298787A (zh) 空气断路器
CN115280453A (zh) 灭弧部及包括该灭弧部的空气断路器
CN115298786A (zh) 空气断路器
EP4120303A2 (en) Arc extinguishing unit and air circuit breaker comprising same
EP4339980A1 (en) Interrupter and air circuit breaker comprising same
EP4339982A1 (en) Circuit breaking unit and air circuit breaker including same
EP4336533A1 (en) Breaker unit and air circuit breaker comprising same
EP4339983A1 (en) Arc extinguishing unit and air circuit breaker comprising same
EP4339981A1 (en) Arc extinguishing unit, interruption unit, and air circuit breaker comprising same
CN116918022A (zh) 断路部及包括其的空气断路器
KR20220155092A (ko) 차단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기중 차단기
CN117280435A (zh) 电弧熄灭部及包括其的空气断路器
CN117203734A (zh) 断路部及包括其的空气断路器
KR20210115323A (ko) 베이스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선용 차단기
CN114946005A (zh) 电磁接触器
CN117321718A (zh) 电弧熄灭部、断路部及包括其的空气断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