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61693B - 离心送风机 - Google Patents

离心送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61693B
CN114761693B CN202080083634.1A CN202080083634A CN114761693B CN 114761693 B CN114761693 B CN 114761693B CN 202080083634 A CN202080083634 A CN 202080083634A CN 114761693 B CN114761693 B CN 1147616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b
axial direction
fan
air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8363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761693A (zh
Inventor
小坂翔
铃木祐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7616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616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7616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616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441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457Ventilation unit, e.g. combined with a radiator
    • B60H1/00471The ventilator being of the radial type, i.e. with radial expulsion of the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8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10Centrifugal pumps for compressing or evacu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8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16Centrifugal pumps for displacing without appreciable compress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13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suction po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F04D29/4246Fan casings comprising more than one outle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70Suction grids; Strainers; Dust separation; Cleaning
    • F04D29/701Suction grids; Strainers; Dust separation; Clean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70Suction grids; Strainers; Dust separation; Cleaning
    • F04D29/701Suction grids; Strainers; Dust separation; Clean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703Suction grids; Strainers; Dust separation; Clean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specially for fans, e.g. fan gu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078Assembling, manufacturing or layout details
    • B60H2001/00085Assembling, manufacturing or layout details of air intak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50/00Geometry
    • F05D2250/50Inlet or outlet
    • F05D2250/51Inl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离心送风机(1)具备:风扇(30),该风扇朝向风扇轴心的径向的外侧吹出;壳体(50),该壳体收容风扇;以及分离筒(70),该分离筒用于将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在内外分离的状态下导向风扇。壳体在轴向的一侧设置有形成空气的吸入口(61)的吸入口形成部(60)。分离筒包括筒上端部(71),该筒上端部形成使空气流入分离筒的内侧的空气入口(710)。筒上端部以在轴向上与吸入口的一部分重合的方式相对于吸入口形成部配置于轴向的一侧。在吸入口形成部,在吸入口的周缘部分设有向轴向的一侧突出的肋(65)。肋偏向在吸入口的周缘部分中与筒上端部在轴向上重合的重叠区域(61C)和与筒上端部在轴向上不重合的非重叠区域中的非重叠区域(61D)而设置。

Description

离心送风机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在2019年12月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9-221508号,并将其记载内容通过参照编入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将温度或湿度不同的空气区分为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并吸入的离心送风机。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能够将温度或湿度不同的车室内空气(以下,也称为内气)和车室外空气(以下,也称为外气)区分并吸入的单侧吸入式的离心送风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离心送风机中,风扇的径向外侧的通风路通过分隔壁而被分隔为风扇的轴向的一方的上通风路和轴向的另一方的下通风路。在风扇的径向的内侧设置有分离筒,该分离筒用于使从外部取入的空气分离至上通风路和下通风路并流动。在分离筒设置有形成空气入口并且剖面为大致长方形的板状的筒上端部。根据该结构,从外部取入的空气的一部分从筒上端部的空气入口通过分离筒的内侧,经由风扇流向下通风路。另外,从外部取入的空气的剩余部分不通过筒上端部的空气入口而通过分离筒的外侧,经由风扇流向上通风路。这样,专利文献1记载的离心送风机是将从风扇的轴向的一方吸入的空气分开吹出到上下的通风路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8/074339号
可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离心送风机中,收容风扇的壳体中的形成有空气的吸入口的吸入口形成部的一部分被筒上端部覆盖。因此,不通过筒上端部的空气入口而通过分离筒的外侧的空气集中地流向吸入口中的未被筒上端部覆盖的区域。在这样的送风机中,通过吸入口的空气的流速变大,从而容易产生因空气向风扇的碰撞而引起的噪音。这一点在专利文献1中没有任何示出,是本发明的发明人经过专心研究后发现的事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噪音的离心送风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
离心送风机具备:
风扇,该风扇通过以风扇轴心为中心进行旋转,从而将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中的至少一方从风扇轴心的轴向的一侧吸入,并朝向风扇轴心的径向的外侧吹出;
壳体,该壳体收容风扇;以及
分离筒,该分离筒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风扇的内侧,并且该分离筒用于将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在内外分离的状态下导向风扇,
壳体在轴向的一侧设置有形成空气的吸入口的吸入口形成部,
分离筒包括筒上端部,该筒上端部形成使空气流入分离筒的内侧的空气入口,
筒上端部以在轴向上与吸入口的一部分重合的方式相对于吸入口形成部配置于轴向的一侧,
在吸入口形成部,在吸入口的周缘部分设有向轴向的一侧突出的肋,
肋偏向重叠区域和非重叠区域中的非重叠区域而设置,重叠区域是吸入口的周缘部分中与筒上端部在轴向上重合的区域,非重叠区域是吸入口的周缘部分中与筒上端部在轴向上不重合的区域。
如果像这样偏向非重叠区域而设有肋,则能够抑制空气集中地流向吸入口中的未被筒上端部覆盖的非重叠区域的情况,因此通过吸入口的空气的流速难以变大。由此,难以产生由于空气向风扇的碰撞引起的异常音,因此能够抑制送风机的噪音。
此外,在各构成要素等标注的带括号的参照符号表示该构成要素等与后述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具体的构成要素等的对应关系的一例。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的示意性的轴向剖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剖视图。
图3是图1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表示设置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的肋的展开形状的示意图。
图5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中的空气的流动方式的示意性的轴向剖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中的空气的流动方式的示意性的径向剖视图。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的示意性的轴向剖视图。
图8是图7的VIII-VIII剖视图。
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的示意性的径向剖视图。
图10是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的示意性的轴向剖视图。
图11是表示设置于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的肋的展开形状的示意图。
图12是图10的XII-XII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肋的展开形状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肋的展开形状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第三变形例的肋的展开形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有时对于与在先前的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事项相同或者等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另外,在实施方式中仅说明了构成要素的一部分的情况下,关于构成要素的其他部分,能够应用在先前的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构成要素。以下的实施方式只要是组合不特别产生妨碍的范围,则即使在没有特别明示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各实施方式彼此部分地组合。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6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的离心送风机1应用于能够将温度或湿度不同的空气区分为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并吸入的内外气双层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例子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能够区分并吸入作为第一流体的外气和作为第二流体的内气。
离心送风机1配置于车室内的前部的仪表板的内侧。如图1所示,离心送风机1构成为包括内外气箱10、过滤器20、风扇30、电动马达40、涡形壳体50、分离筒70。各附图中的表示上下、前后、左右的箭头表示将离心送风机1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的上下方向DR1、前后方向DR2、左右方向DR3。
内外气箱10在离心送风机1中配置于上方侧。在内外气箱10的上表面,从前后方向DR2的前方侧依次形成有供外气导入的外气导入口11、供内气导入的第一内气导入口12、以及供内气导入的第二内气导入口13。在这样的结构中,容易从车室外将外气导入内外气箱10,并且容易从车室内将内气导入内外气箱10。
在内外气箱10的内侧形成有:第一导入空间101,该第一导入空间101供来自外气导入口11的外气或来自第一内气导入口12的内气导入;以及第二导入空间102,该第二导入空间102供来自第二内气导入口13的内气导入。第一导入空间101和第二导入空间102经由连通路103连通。
在内外气箱10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内外气门14和第二内外气门15。第一内外气门14是选择性地对外气导入口11和第一内气导入口12进行开闭的门。第二内外气门15是选择性地对第二内气导入口13和连通路103进行开闭的门。第一内外气门14和第二内外气门15由旋转门构成。此外,第一内外气门14和第二内外气门15也可以由除旋转门以外的门构成。离心送风机1通过具备内外气箱10而能够区分内气和外气并将它们同时地吸入。
在内外气箱10的下方配置有过滤器20。过滤器20对导入到内外气箱10的空气进行过滤而捕集空气中的异物。过滤器20相对于后述的涡形壳体50的吸入口形成部55在轴向上隔开规定间隔G1地配置。此外,内外气箱10及过滤器20的从上方侧观察的平面形状为矩形形状。
风扇30是从风扇轴心CL的轴向的一侧吸入并朝向风扇轴心CL的径向的外侧吹出的离心风扇。风扇30由西洛克风扇构成。此外,风扇30不限于西洛克风扇,也可以由径向风扇、涡轮风扇等构成。
在此,轴向是沿着风扇轴心CL延伸的方向。另外,径向是与风扇轴心CL正交并且以风扇轴心CL为中心呈放射状延伸的方向。并且,朝向风扇轴心CL的径向外侧的方向是远离风扇轴心CL的方向。而且,周向是以风扇轴心CL为中心的圆周方向。
风扇30具有多个第一叶片31、多个第二叶片32、主板33、侧板34以及分离板35。多个第一叶片31绕风扇轴心CL排列配置。在多个第一叶片31彼此之间形成有供空气流动的第一叶片通路310。
多个第二叶片32绕风扇轴心CL排列配置。多个第二叶片32相对于多个第一叶片31被定位于轴向的另一侧。在多个第二叶片32彼此之间形成有供空气流动的第二叶片通路320。
主板33由以风扇轴心CL为中心的圆盘状的部件构成。在主板33的中心部设置有毂部331,该毂部331与电动马达40的轴42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在主板33的风扇30的径向外侧的部位固定有多个第二叶片32的下端部。
侧板34是对风扇30进行加强的部件。侧板34形成为以风扇轴心CL为中心的环状。侧板34支承多个第一叶片31中的位于轴向的一侧的部位。
分离板35是连接多个第一叶片31和多个第二叶片32的部件。分离板35也是抑制在形成于多个第一叶片31彼此之间的第一叶片通路310中流动的空气与在形成于多个第二叶片32彼此之间的第二叶片通路320中流动的空气的混合的部件。分离板35由以风扇轴心CL为中心的环状,并且其板面以与风扇轴心CL交叉的方式扩展的板状部件构成。在分离板35的风扇30的轴向的一侧的板面固定有多个第一叶片31的下端部,在分离板35的风扇30的轴向的另一侧的板面固定有多个第二叶片32的上端部。
这样构成的风扇30构成为多个第一叶片31、多个第二叶片32、主板33、侧板34以及分离板35通过注塑成形等成形技术而一体地成形的一体成形物。
电动马达40是使风扇30旋转的电动机。电动马达40具有产生用于使风扇30旋转的动力的主体部41以及通过主体部41的动力而旋转的轴42。
轴42从主体部41朝向风扇30的轴向的一侧延伸。轴42通过马达盖43而固定于风扇30的主板33。由此,当轴42旋转时,风扇30旋转。
涡形壳体50是在内部收容风扇30的壳体。涡形壳体50起到将从风扇30呈放射状吹出的气流整流为向风扇30的旋转方向R的流动的作用。
如图2所示,涡形壳体50具有包围风扇30的径向外侧的螺旋状的外周壁51和与外周壁51相连的排出壁52。在涡形壳体50的内侧形成有沿着风扇30的旋转方向R而流路面积扩大的通风路53以及流路面积被设定为大致恒定的排出路54。
涡形壳体50具有涡旋半径rs最小的鼻部Ps和涡旋半径rs最大的卷绕结束部Pe,该涡旋半径rs是从风扇轴心CL到外周壁51为止的距离。
鼻部Ps是成为通风路53的起点的部位且是在通风路53中流路面积最小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通过风扇轴心CL和鼻部Ps的线作为基准线Lb。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基准线Lb作为卷绕角的基准角度(即0°)。此外,卷绕角是以风扇轴心CL为中心的周向的角度。
卷绕结束部Pe是成为通风路53的终点的部位且是在通风路53中流路面积最大的部位。卷绕结束部Pe例如被设定在卷绕角为260°左右的位置。排出壁52与卷绕结束部Pe相连。排出壁52与外周壁51不同,沿着左右方向DR3呈直线状延伸。排出壁52形成朝向未图示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空调单元吹出空气的排出路54。由此,在涡形壳体50的内侧流动的空气被导入空调单元。
虽未图示,但空调单元将从离心送风机1导入了的空气调节为所希望的温度并向车室内吹出。空调单元是通过蒸发器、加热器芯等热交换器而将从离心送风机1导入了的空气调节为所希望的温度的结构。
涡形壳体50在风扇30的轴向的一侧设置有吸入口形成部55,该吸入口形成部55形成向风扇30吸入空气的吸入口61。吸入口形成部55形成涡形壳体50中的上壁。在吸入口形成部55形成有以风扇轴心CL为中心的圆形的吸入口61。吸入口形成部55在吸入口61的周缘部分设置有圆环状的喇叭口部60。换言之,通过喇叭口部60的内侧面而形成吸入口61。
喇叭口部60的剖面形状弯曲成大致圆弧状,以使空气顺畅地向吸入口61流动。具体而言,喇叭口部60为从轴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而直径连续变小的喇叭形状。喇叭口部60的位于最内侧的最内缘部63位于风扇30的附近,喇叭口部60的位于最外侧的最外缘部64远离风扇30。喇叭口部60以从上方覆盖第一叶片31的顶点的方式设置。由此,通过了过滤器20的空气经由喇叭口部60被吸入风扇30。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将吸入口61的周缘部分中的将空气导向通风路53的上游的区域设为前半区域61A,将吸入口61的周缘部分中的将空气导向通风路53的下游的区域设为后半区域61B。前半区域61A是在通过基准线Lb而将吸入口61划分为两个区域时靠近通风路53的上游的区域。后半区域61B是在通过基准线Lb而将吸入口61划分为两个区域时靠近通风路53的下游的区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吸入口61的周缘部分中的与后述的分离筒70的筒上端部71在轴向上重合的区域设为重叠区域61C,将吸入口61的周缘部分中的与筒上端部71在轴向上不重合的区域设为非重叠区域61D。本例的重叠区域61C中,前半区域61A和后半区域61B中的前半区域61A重合的范围更大。另外,本例的非重叠区域61D中,前半区域61A和后半区域61B中的后半区域61B重合的范围更大。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利用通过风扇轴心CL并且与后述的筒外缘部714正交的假想线VL将非重叠区域61D划分为两个区域时,将靠近鼻部Ps的区域设为第一区域61E,将远离鼻部Ps的区域设为第二区域61F。
返回至图1,涡形壳体50的吸入口形成部55在与喇叭口部60相比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设置有安装框56,该安装框56用于安装上述的内外气箱10和过滤器20。相对于安装框56安装有内外气箱10和过滤器20。
在涡形壳体50的内侧设置有分隔部57,该分隔部57将通风路53和排出路54分隔为第一通风路531和第二通风路532。分隔部57设置在与风扇30的分离板35对应的位置。分隔部57例如以在风扇30的径向上与分离板35重合的方式设置。由此,通过风扇30的第一叶片通路310的空气向第一通风路531流动。另外,通过风扇30的第二叶片通路320的空气向第二通风路532流动。
第一通风路531形成为包含外周壁51中的第一外周壁部511。第一外周壁部511是外周壁51中的在径向上与第一叶片31重合的上方侧部位。第二通风路532形成为包含外周壁51中的第二外周壁部512。第二外周壁部512是外周壁51中的在径向上与第二叶片32重合的下方侧部位。
分离筒7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风扇30的内侧,分离筒70将外气和内气在内外分离的状态下导向风扇30。分离筒70是筒状的部件,沿风扇30的轴向延伸。分离筒70的位于轴向的两端的部位开口。通过吸入口61的空气通过分离筒70而分离为通过分离筒70的内侧的内侧空气和通过分离筒70的外侧的外侧空气。分离筒70具有:板状的筒上端部71,该筒上端部71配置于喇叭口部60与内外气箱10之间;以及筒状部72,该筒状部72与筒上端部71相连且形成为筒状。
在筒上端部71形成有用于向筒状部72的内侧导入空气的空气入口710。空气入口710向内外气箱10的第二导入空间102的下方开口,以供被导入至内外气箱10的第二导入空间102的空气流入。
筒上端部71如图3所示从轴向的一侧观察时的平面形状为大致矩形状。筒上端部71配置为在轴向上偏向与吸入口61的周缘部位的一部分重合。筒上端部71配置于在轴向上与吸入口61的前半区域61A重合的面积比与吸入口61的后半区域61B重合的面积大的位置。换言之,筒上端部71在轴向上偏向与前半部区域61A和后半区域61B中的前半区域61A重合。本实施方式的筒上端部71配置在覆盖吸入口61和喇叭口部60的大致一半的位置。
具体而言,筒上端部71配置于在轴向上与鼻部Ps和卷绕结束部Pe不重合的位置。由此,在吸入口61的周缘部分中的与筒上端部71不重合的非重叠区域61D中,包含在径向上与鼻部Ps和卷绕结束部Pe重合的部分。
筒上端部71具有支承于涡形壳体50的安装框56的三个支承缘部711、712、713以及在轴向上与吸入口61重合的筒外缘部714。三个支承缘部711、712、713形成为与安装框56的内表面对应的形状,以无间隙地与安装框56的内表面接触。三个支承缘部711、712、713在轴向上与吸入口61不重合。
筒上端部71配置为筒外缘部714通过风扇轴心CL而在左右方向DR3上横穿吸入口61。本实施方式的筒外缘部714沿着左右方向DR3呈直线状地延伸。由此,重叠区域61C成为吸入口61的周缘部分中的前后方向DR2上的前方侧的区域。另外,非重叠区域61D成为吸入口61的周缘部分中的前后方向DR2上的后方侧的区域。
在筒上端部71连接有筒状部72。筒状部72的与筒上端部71相连的上方部位721在轴向上倾斜,筒状部72的位于涡形壳体50的内侧的下方部位722沿着风扇轴心CL上下延伸。此外,筒状部72也可以是上方部位721和下方部位722分别在轴向上倾斜的结构。
筒状部72以与筒上端部71相连的上方部位721的下端部处的中心与风扇轴心CL交叉的方式相对于轴向倾斜。另外,筒状部72的下方部位722是越向轴向的另一侧越向径向扩展的形状。
下方部位722的下端部设置在与风扇30的分离板35对应的位置。下方部位722的下端部例如以在风扇30的径向上与分离板35重合的方式设置。由此,通过分离筒70的内侧的内侧空气流向风扇30的第二叶片通路320。另外,通过分离筒70的外侧的内侧空气流向风扇30的第一叶片通路310。
在此,在吸入口61中的大致一半被筒上端部71覆盖的情况下,不通过筒上端部71的空气入口710而通过分离筒70的外侧的空气容易集中地流向吸入口61中的未被筒上端部71覆盖的非重叠区域61D。在这样的离心送风机1中,通过吸入口61的空气的流速变大,从而容易产生因空气向风扇30、涡形壳体50的碰撞而引起的噪音。这一点是本发明的发明人经过专心研究后发现的事项。
考虑到这些,在吸入口形成部55上,如图3所示,在吸入口61的周缘部分设有向轴向的一侧突出的肋65。肋65构成为与吸入口形成部55一体成形的一体成形物。此外,肋65也可以构成为与吸入口形成部55不同的部件。
肋65以风扇轴心CL为中心呈圆弧状延伸。肋65以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与喇叭口部60重合的方式设置在喇叭口部60的从最内缘部63到最外缘部64为止的范围。
本例的肋65设置于喇叭口部60的最外缘部64。具体而言,肋65以肋65中的径向内侧的壁面与喇叭口部60的最外缘部64重合的方式设置于喇叭口部60的最外缘部64。此外,本例的肋65的肋65中的径向外侧的壁面位于喇叭口部60的外侧。
在此,在吸入口形成部55,有时根据涡形壳体50的通风路53的流路面积的变化而在与喇叭口部60的最外缘部64的连接部位形成有槽。在该情况下,若肋65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与喇叭口部60重合,则肋65也可以配置为例如肋65中的径向外侧的壁面与最外缘部64的外侧的槽齐平。
肋65偏向吸入口61的周缘部分中的重叠区域61C和非重叠区域61D中的非重叠区域61D而设置。换言之,在非重叠区域61D中沿周向设有肋65的范围比在重叠区域61C中沿周向设有肋65的范围大。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吸入口61的周缘部分中的整个非重叠区域61D设置有肋65,肋65未设置于重叠区域61C。更详细而言,肋65在非重叠区域61D中被设置为不偏向第一区域61E和第二区域61F中的一方而分别横跨第一区域61E和第二区域61F。
肋65从吸入口形成部55朝向过滤器20在轴向上突出。肋65的在周向上展开时的展开形状如图4所示为大致矩形状。即,肋65的轴向的高度H从形成肋65的周向的端部的一对肋端部651、652中的一方到另一方是恒定的。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肋65在径向上与卷绕结束部Pe重合的位置Le处的轴向的高度He与其他部分处的轴向的高度H相同。
在此,“高度恒定”不是仅表示在严格意义上高度尺寸没有变化的状态,还包括因制造误差等而高度尺寸具有微小变化的状态。高度尺寸具有微小变化的状态能够解释为例如高度尺寸在设计尺寸的±5%的范围的状态。
肋65的轴向的高度H设定为规定值(例如20mm)以上,以使得通过了过滤器20的空气难以越过肋65。肋65的轴向的高度H比喇叭口部60的径向的宽度Wb大。
肋65的轴向的高度H被设定为肋65的顶端653不与过滤器20接触的尺寸。具体而言,肋65的轴向的高度H比过滤器20与吸入口形成部55之间的规定间隔G1小,且比过滤器20与肋65的顶端653的轴向上的间隔G2大(即G2<H<G1)。肋65的轴向的高度H优选设定为过滤器20与吸入口形成部55之间的规定间隔G1的80%以上。
接着,对离心送风机1的工作进行说明。离心送风机1中作为空气的吸入模式能够被设定为吸入外气的外气模式、吸入内气的内气模式以及区分外气和内气并将它们同时吸入的内外气模式。
外气模式是仅将外气导入内外气箱10的内侧的模式。离心送风机1构成为,在外气模式时,第一内外气门14位移至开放外气导入口11的位置,第二内外气门15位移至开放连通路103的位置。
内气模式是仅将内气导入内外气箱10的内侧的模式。离心送风机1构成为,在内气模式时,第一内外气门14位移至开放第一内气导入口12的位置,第二内外气门15位移至开放第二内气导入口13的位置。
内外气模式是将外气和内气导入内外气箱10的内侧的模式。离心送风机1构成为,在内外气模式时,第一内外气门14位移至开放外气导入口11的位置,第二内外气门15位移至开放第二内气导入口13的位置。
离心送风机1在内外气模式时当通过电动马达40而使风扇30旋转时,如图5所示,外气从外气导入口11被导入第一导入空间101,内气从第二内气导入口13被导入第二导入空间102。
被导入至第二导入空间102的内气如图5的单点划线箭头Fai所示的那样,经由分离筒70的内侧而被吸入风扇30的第二叶片通路320。被吸入至第二叶片通路320的内气向第二通风路532吹出。
另一方面,被导入至第一导入空间101的外气如图5的实线箭头Fao所示的那样,经由分离筒70的外侧而被吸入风扇30的第一叶片通路310。被吸入至第一叶片通路310的外气向第一通风路531吹出。
虽然并未图示,但是在第一通风路531中流动的外气和在第二通风路532中流动的内气从涡形壳体50被导入空调单元,在空调单元的内部被调节为所希望的温度后,从不同的吹出口向车室内吹出。
在此,当通过吸入口61的空气的流速较大时,该空气与风扇30的第一叶片31复杂地碰撞,从而容易产生被称为NZ音的异常音。NZ音是根据风扇30的转速N和第一叶片31的张数Z而产生的特定频率的声音。NZ音也被称为警报音。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中,偏向吸入口61的周缘部分的重叠区域61C和非重叠区域61D中的非重叠区域61D而设置有肋65。由此,抑制了空气集中地流向吸入口61中的未被筒上端部71覆盖的非重叠区域61D的情况,因此通过吸入口61的空气的流速难以变大。由此,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难以产生由于空气向风扇30的碰撞而引起的NZ音,因此能够抑制送风机的噪音。
在此,在肋65的外侧流动的空气例如如图6的箭头Fa所示沿着肋65向重叠区域61C流动。即,肋65还作为将在肋65的外侧流动的空气引导至重叠区域61C的空气引导件发挥功能。因此,在离心送风机1中,通过肋65,不仅抑制了空气向非重叠区域61D的流动,而且空气容易向也被筒上端部71覆盖的重叠区域61C流动。由此,能够通过空气向重叠区域61C的流量增加来实现风扇效率的提高。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通过偏向吸入口61中的未被筒上端部71覆盖的非重叠区域61D而设置有肋65,从而抑制了空气集中地流向非重叠区域61D的情况。由此,抑制了从非重叠区域61D吸入的空气向风扇30的碰撞,因此能够抑制噪音。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通过肋65而抑制了空气向非重叠区域61D的流动,相应地,空气容易向被筒上端部71覆盖的重叠区域61C流动,因此能够实现风扇效率的提高。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能够抑制与吸入口61附近处的风量分布相伴的噪音,并且能够通过空气向重叠区域61C的流量增加来实现风扇效率的提高。
在此,筒上端部71配置在与将空气导向通风路53的上游的前半区域61A在轴向上重合的面积比与将空气导向通风路53的下游的后半区域61B在轴向上重合的面积大的位置。
在这样的结构中,在将空气导向流路面积扩大的通风路53的下游的后半区域61B中空气的吸入量容易多于前半区域61A的空气的吸入量。而且,若前半区域61A的与筒上端部71重合的面积比后半区域61B的与筒上端部71重合的面积大,则空气就会更集中地流入与筒上端部71在轴向上重合的后半区域61B。
因此,在上述的结构的送风机中,如果偏向与筒上端部71不重合的非重叠区域61D而设置肋65,则就能够抑制空气向后半区域61B集中地流动的情况。由此,通过吸入口61的空气的流速难以变大,因此能够抑制离心送风机1的噪音。
具体而言,肋65以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与喇叭口部60重合的方式设置在喇叭口部60中的从位于最内侧的最内缘部63到位于最外侧的最外缘部64为止的范围。由此,在非重叠区域61D中,由于存在肋65而难以产生沿着喇叭口部60朝向风扇30的空气的流动,因此能够充分地抑制空气向非重叠区域61D集中地流动的情况。
另外,肋65的轴向的最大高度比喇叭口部60的径向的宽度Wb大。更具体而言,肋65的轴向的最大高度比过滤器20与吸入口形成部55之间的规定间隔G1小,且比过滤器20与肋65的顶端653的轴向上的间隔G2大。由此,能够减少越过肋65那样的空气的流动,因此能够充分地抑制空气向非重叠区域61D集中地流动的情况。
特别是,肋65在径向上与卷绕结束部Pe重合的位置Le处的轴向的高度H为其他部分处的轴向的高度以上。这样,如果肋65的轴向的高度H在与卷绕结束部Pe重合的位置Le处为最大,则通风路53的流路面积大,能够在空气向风扇30的流动容易集中的部分限制空气的吸入量。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肋65设置于整个非重叠区域61D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设置肋65的位置并不限定于此。肋65也可以设置于例如非重叠区域61D的一部分。在该情况下,优选在非重叠区域61D中的在径向上与卷绕结束部Pe重合的位置Le设置肋65。这是因为,空气最容易集中于非重叠区域61D中的径向上的卷绕结束部Pe附近。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7、图8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肋65以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与喇叭口部60重合的方式设置于喇叭口部60的最内缘部63。
具体而言,肋65以肋65中的径向内侧的壁面与喇叭口部60的最内缘部63重合的方式设置于喇叭口部60的最内缘部63。由此,吸入口61形成在肋65的根部。
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由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或等同的结构起到的作用效果。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肋65设置于喇叭口部60的最内缘部63的情况,但设置肋65的位置并不限定于此。肋65也可以设置在例如喇叭口部60的最内缘部63的外侧且最外缘部64的内侧的位置。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9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肋65并不是设置于吸入口61的周缘部分中的整个非重叠区域61D,而是设置于非重叠区域61D的一部分。肋65在非重叠区域61D中被配置为偏向第一区域61E和第二区域61F中的第一区域61E。换言之,在第一区域61E中沿周向设有肋65的范围比在第二区域61F中沿周向设有肋65的范围大。
更详细而言,肋65遍及整个第一区域61E地设置,并且在第二区域61F中从与假想线VL交叉的位置设置到与筒外缘部714重合的位置的近前。换言之,在第二区域61F中的从与筒外缘部714重合的重合位置到以重合位置为基准朝向假想线VL沿旋转方向R前进了规定角度θ的位置为止的范围未设置肋65。即,在第二区域61F中的接近筒外缘部714的范围未设置肋65。
在此,规定角度θ优选考虑NZ音和风扇效率来设定。例如,在想要充分抑制NZ音的情况下,优选将规定角度θ设定为比较小的角度(例如15°以下)。另一方面,在想要充分提高风扇效率的情况下,优选将规定角度θ设定为比较大的角度(例如20°以上)。在兼顾噪音降低和风扇效率的提高上,规定角度θ优选设定在例如10°~30°的范围。
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由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或等同的结构起到的作用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肋65在非重叠区域61D中被配置为偏向第一区域61E和第二区域61F中的第一区域61E。由此,能够限制流入风扇30的气流容易大幅紊乱的鼻部Ps附近处的空气的吸入量,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远离鼻部Ps的部位处的空气的吸入量。因此,能够抑制噪音的产生,并且能够抑制伴随着空气吸入量的不足的风扇效率的降低。
具体而言,肋65未设置在第二区域61F中的从与筒外缘部714重合的位置到朝向假想线VL沿旋转方向R前进了规定角度θ的位置为止的范围。这样,通过在第二区域61F中的接近筒外缘部714的范围不设置肋65,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第二区域61F中的靠近重叠区域61C的位置处的空气的吸入量。由此,能够抑制伴随着空气吸入量的不足的风扇效率的降低。
(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肋65设置于整个第一区域61E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设置肋65的位置并不限定于此。肋65也可以设置于例如第一区域61E的一部分。在该情况下,也优选在第一区域61E中的在径向上与卷绕结束部Pe重合的位置Le设置肋65。这是因为空气最容易集中在第一区域61E中的径向上的卷绕结束部Pe附近。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0~图12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肋65如图10所示轴向的高度H在周向上不同。如图11所示,肋65在形成肋65的周向的端部的一对肋端部651、652处最小,并且随着接近一对肋端部651、652而变小。
具体而言,肋65的包括一对肋端部651、652在内的端部分65A、65B随着远离一对肋端部651、652而轴向的高度H连续地变大。端部分65A、65B各自的周向的长度例如为肋65的周向上的全长的10%~20%左右的范围。
本例的肋65的包括一对肋端部651、652在内的端部分65A、65B沿着与轴向交叉的方向呈直线状倾斜。本例的肋65的除了端部分65A、65B以外的部分65C不论距一对肋端部651、652的距离如何轴向的高度H都恒定。
在此,在肋65中的除了端部分65A、65B以外的部分65C中包含在径向上与卷绕结束部Pe重合的位置Le。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肋65在径向上与卷绕结束部Pe重合的位置Le处的轴向的高度He与其他部分处的轴向的高度H相同。
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由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或等同的结构起到的作用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肋65的轴向的高度H随着接近肋端部651、652而变小。由此,如图12的箭头Fa所示,在肋65的外侧沿着肋65流动的空气随着接近肋端部651、652而逐渐越过肋65,从而容易被吸入风扇30。由此,沿着肋65在周向上流动的空气的向风扇30的流入位置在周向上分散,因此能够抑制沿着肋65在周向上流动的空气的向风扇30的流入位置偏向肋端部651、652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肋端部651、652附近处的噪音的产生。
具体而言,肋65的包括一对肋端部651、652在内的端部分65A、65B随着远离一对肋端部651、652而轴向的高度H连续地变大。此外,肋65的除了端部分65A、65B以外的部分65C不论距一对肋端部651、652的距离如何轴向的高度H都恒定。由此,能够抑制空气从非重叠区域61D吸入的吸入量,并且能够抑制因与肋65的追加相伴的吸入口61的周缘部分处的形状变化而引起的空气流的紊乱。
(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中,作为肋65,例示了在一对肋端部651、652处最小并且随着接近一对肋端部651、652而变小的肋,但肋65并不限定于此。
(第一变形例)
例如,如图13所示,肋65也可以在一对肋端部651、652中的一个肋端部652处最小,并且随着接近该肋端部652而变小。此外,肋65也可以在另一个肋端部651处最小,并且随着接近该肋端部651而变小。
(第二变形例)
例如,如图14所示,肋65也可以是包含一对肋端部651、652的端部分65A、65B呈曲线状倾斜。这一点在一对肋端部651、652中的一个肋端部652倾斜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
(第三变形例)
例如,如图15所示,肋65也可以是除了端部分65A、65B以外的部分65C随着远离一对肋端部651、652而轴向的高度H变大。在该情况下,肋65优选的是,在径向上与卷绕结束部Pe重合的位置Le处的轴向的高度He最大。即,肋65优选的是,除了端部分65A、65B以外的部分65C随着接近在径向上与卷绕结束部Pe重合的位置Le而轴向的高度H变大。这是因为,空气最容易集中于非重叠区域61D中的径向上的卷绕结束部Pe附近。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代表性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如以下这样进行各种变形。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肋65设置于吸入口61的周缘部分中的整个非重叠区域61D而未设置于重叠区域61C的情况,但设置肋65的位置并不限定于此。肋65也可以例如不仅设置于吸入口61的周缘部分中的整个非重叠区域61D,而且设置于重叠区域61C的一部分。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筒上端部71配置于在轴向上与吸入口61的周缘部分中的前半区域61A重合的面积比与后半区域61B重合的面积大的位置的情况,但筒上端部71的配置方式并不限定于此。筒上端部71也可以配置于例如在轴向上与吸入口61的周缘部分中的后半区域61B重合的面积比与前半区域61A重合的面积大的位置。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对喇叭口部60设置有肋65的情况,但设置肋65的位置并不限定于此。肋65也可以设置于例如喇叭口部60的外侧。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肋65的轴向的最大高度比喇叭口部60的径向的宽度Wb大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肋65也可以是例如轴向的最大高度为与喇叭口部60的径向的宽度Wb同等的大小。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肋65的轴向的最大高度比过滤器20与吸入口形成部55之间的规定间隔G1小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肋65也可以是例如轴向的最大高度为与过滤器20和吸入口形成部55之间的规定间隔G1同等的大小。在该情况下,肋65的顶端653与过滤器20接触。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肋65的轴向的最大高度比过滤器20与肋65的顶端653之间的间隔G2大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肋65也可以是例如轴向的最大高度为与过滤器20和肋65的顶端653之间的间隔G2同等的大小。
虽然如上述的实施方式那样优选肋65中的与卷绕结束部Pe重合的位置Le处的轴向的高度He为其他部分处的轴向的高度H以上,但并不限定于此。肋65也可以是例如肋65中的与卷绕结束部Pe重合的位置Le处的轴向的高度He比其他部分处的轴向的高度H小。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的离心送风机1应用于能够区分外气和内气并将它们向车室内吹出的内外气双层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离心送风机1的应用对象也能够广泛应用于除车辆用空调装置以外的装置。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已特别明示为是必需的情况以及在原理上明确被认为是必需的情况等之外,并不一定是必需的,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数值的情况下,除了已特别明示为是必须的情况和在原理上明确地限定于特定的数的情况等以外,并不限定于该特定的数。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构成要素等的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已特别明示的情况和在原理上限定于特定的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以外,并不限定于该形状、位置关系等。
(总结)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所示的第一观点,离心送风机具备风扇、壳体以及分离筒。壳体在轴向的一侧设置有形成空气的吸入口的吸入口形成部。分离筒包括筒上端部,该筒上端部形成使空气流入分离筒的内侧的空气入口。筒上端部以在轴向上与吸入口的一部分重合的方式相对于吸入口形成部配置于轴向的一侧。在吸入口形成部,在吸入口的周缘部分设置有向轴向的一侧突出的肋。肋偏向重叠区域和非重叠区域中的非重叠区域而设置,重叠区域是吸入口的周缘部分中与筒上端部在轴向上重合的区域,非重叠区域是吸入口的周缘部分中与筒上端部在轴向上不重合的区域。
根据第二观点,在吸入口形成部,在吸入口的周缘部分设置有朝向风扇引导空气的喇叭口部。肋以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与喇叭口部重合的方式设置在喇叭口部中的从位于最内侧的最内缘部到位于最外侧的最外缘部为止的范围。
如果这样在喇叭口部设置有肋,则在非重叠区域中由于存在肋而难以产生沿着喇叭口部朝向风扇的空气的流动,因此能够充分地抑制空气集中地流向非重叠区域的情况。
根据第三观点,肋的轴向的最大高度比喇叭口部的径向的宽度大。由此,能够减少越过肋这样的空气的流动,因此能够充分地抑制空气集中地流向非重叠区域的情况。
根据第四观点,相对于吸入口形成部在轴向上的一侧,相对于吸入口形成部在轴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有过滤空气的过滤器。肋的轴向的最大高度比规定间隔小,且比过滤器与肋的顶端的轴向上的间隔大。
由此,过滤器与肋的顶端的间隔变窄,能够减少越过肋这样的空气的流动,因此能够充分地抑制空气集中地流向非重叠区域的情况。
根据第五观点,壳体在风扇与包围风扇的外侧的螺旋状的外周壁之间形成有沿着风扇的旋转方向而流路面积扩大的通风路。壳体具有涡旋半径最小的鼻部和涡旋半径最大的卷绕结束部,该涡旋半径是从风扇轴心到外周壁为止的距离。筒上端部配置在与吸入口的周缘部分中的将空气导向通风路的上游的前半区域重合的面积比在轴向上与吸入口的周缘部分中的将空气导向通风路的下游的后半区域重合的面积大的位置。
在这样的结构中,与将空气导向通风路的上游的前半区域相比,在将空气导向流路面积扩大的通风路的下游的后半区域中空气的吸入量容易变多。而且,若前半区域的与筒上端部重合的面积比后半区域的与筒上端部重合的面积大,则空气就会更集中地向与筒上端部在轴向上重合的后半区域流入。
因此,在上述的结构的送风机中,如果偏向与筒上端部不重合的非重叠区域而设置肋,则就能够抑制空气向后半区域集中地流动的情况,通过吸入口的空气的流速难以变大,因此能够抑制送风机的噪音。
根据第六观点,筒上端部配置于在轴向上与鼻部不重合的位置,并且具有在轴向上与吸入口重合的筒外缘部。肋偏向非重叠区域中靠近鼻部的第一区域和非重叠区域中远离鼻部的第二区域中的第一区域而设置。
由此,能够限制流入风扇的气流容易大幅紊乱的鼻部附近处的空气的吸入量,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远离鼻部的部位处的空气的吸入量。因此,能够抑制噪音的产生,并且抑制伴随着空气吸入量的不足的风扇效率的降低。
根据第七观点,在第二区域中的从与筒外缘部重合的重合位置到以重合位置为基准朝向假想线沿旋转方向前进了规定角度的位置为止的范围未设置肋。这样,在第二区域中的接近筒外缘部的范围不设置肋,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第二区域中的靠近重叠区域的位置处的空气的吸入量。由此,能够抑制伴随着空气吸入量的不足的风扇效率的降低。
根据第八观点,肋在风扇的径向上与卷绕结束部重合的部分处的轴向的高度为其他部分处的轴向的高度以上。这样,如果肋的轴向的高度在与卷绕结束部重合的部分处为最大,则通风路的流路面积大,能够在空气向风扇的流动容易集中的部分限制空气的吸入量。
根据第九观点,肋的轴向的高度在形成肋的周向的端部的一对肋端部中的至少一方的肋端部处最小,并且随着接近至少一方的肋端部而变小。
如果像这样肋的轴向的高度随着接近肋端部而变小,则在肋的外侧沿着肋在周向上流动的空气随着接近肋端部而逐渐越过肋,从而容易被吸入风扇。由此,沿着肋在周向上流动的空气的向风扇的流入位置在周向上分散,因此能够抑制沿着肋在周向上流动的空气的向风扇的流入位置偏向肋端部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肋端部附近处的噪音的产生。
根据第十观点,肋包括形成肋的周向的端部的一对肋端部在内的端部分随着远离一对肋端部而轴向的高度连续地变大,除了端部分以外的部分不论距一对肋端部的距离如何轴向的高度都恒定。由此,能够抑制空气从非重叠区域吸入的吸入量,并且能够抑制因与肋的追加相伴的吸入口的周缘部分处的形状变化而引起的空气流的紊乱。

Claims (10)

1.一种离心送风机,能够将温度或湿度不同的空气区分为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并吸入,其特征在于,具备:
风扇,该风扇通过以风扇轴心为中心进行旋转,从而将所述第一流体和所述第二流体中的至少一方从所述风扇轴心的轴向的一侧吸入,并朝向所述风扇轴心的径向的外侧吹出;
壳体,该壳体***述风扇;以及
分离筒,该分离筒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风扇的内侧,并且该分离筒用于将所述第一流体和所述第二流体在内外分离的状态下导向所述风扇,
所述壳体在所述轴向的一侧设置有形成空气的吸入口的吸入口形成部,
所述分离筒包括筒上端部,该筒上端部形成使空气流入所述分离筒的内侧的空气入口,
所述筒上端部以在所述轴向上与所述吸入口的一部分重合的方式相对于所述吸入口形成部配置于所述轴向的一侧,
在所述吸入口形成部,在所述吸入口的周缘部分设有向所述轴向的一侧突出的肋,
所述肋偏向重叠区域和非重叠区域中的所述非重叠区域而设置,所述重叠区域是所述吸入口的周缘部分中与所述筒上端部在所述轴向上重合的区域,所述非重叠区域是所述吸入口的周缘部分中与所述筒上端部在所述轴向上不重合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吸入口形成部,在所述吸入口的周缘部分设置有朝向所述风扇引导空气的喇叭口部,
所述肋以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轴向上与所述喇叭口部重合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喇叭口部中的从位于最内侧的最内缘部到位于最外侧的最外缘部为止的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肋的所述轴向的最大高度比所述喇叭口部的所述径向的宽度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所述吸入口形成部在所述轴向上的一侧,相对于所述吸入口形成部在所述轴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有过滤空气的过滤器,
所述肋的所述轴向的最大高度比所述规定间隔小,且比所述过滤器与所述肋的顶端的所述轴向上的间隔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在所述风扇与包围所述风扇的外侧的螺旋状的外周壁之间形成有沿着所述风扇的旋转方向而流路面积扩大的通风路,并且具有涡旋半径最小的鼻部和所述涡旋半径最大的卷绕结束部,该涡旋半径是从所述风扇轴心到所述外周壁为止的距离,
在利用通过所述风扇轴心和所述鼻部的基准线将所述吸入口的周缘部分划分为将空气导向所述通风路的上游的前半区域和将空气导向所述通风路的下游的后半区域时,
所述筒上端部配置于在所述轴向上与所述前半区域重合的面积比在所述轴向上与所述后半区域重合的面积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上端部配置于在所述轴向上与所述鼻部不重合的位置,并且具有在所述轴向上与所述吸入口重合的筒外缘部,
在利用通过所述风扇轴心并且与所述筒外缘部正交的假想线将所述非重叠区域划分为靠近所述鼻部的第一区域和与所述第一区域相比远离所述鼻部的第二区域时,
所述肋偏向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第一区域而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区域中的从与所述筒外缘部重合的重合位置到以所述重合位置为基准朝向所述假想线沿所述旋转方向前进了规定角度的位置为止的范围未设置所述肋。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肋在所述径向上与所述卷绕结束部重合的部分处的所述轴向的高度为其他部分处的所述轴向的高度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肋的所述轴向的高度在形成所述肋的周向的端部的一对肋端部中的至少一方的所述肋端部处最小,并且随着接近至少一方的所述肋端部而变小。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肋中,
包括形成所述肋的周向的端部的一对肋端部在内的端部分随着远离一对所述肋端部,而该端部分的所述轴向的高度连续地变大,
除了所述端部分以外的部分不论距一对所述肋端部的距离如何所述轴向的高度都恒定。
CN202080083634.1A 2019-12-06 2020-11-18 离心送风机 Active CN1147616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21508 2019-12-06
JP2019221508A JP7310578B2 (ja) 2019-12-06 2019-12-06 遠心送風機
PCT/JP2020/042983 WO2021111878A1 (ja) 2019-12-06 2020-11-18 遠心送風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61693A CN114761693A (zh) 2022-07-15
CN114761693B true CN114761693B (zh) 2024-02-23

Family

ID=762219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83634.1A Active CN114761693B (zh) 2019-12-06 2020-11-18 离心送风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746799B2 (zh)
JP (1) JP7310578B2 (zh)
CN (1) CN114761693B (zh)
WO (1) WO202111187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00824B2 (ja) * 2019-05-15 2023-01-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遠心送風機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105575A (ja) * 2013-11-28 2015-06-0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送風機
JP2016031059A (ja) * 2014-07-30 2016-03-0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シロッコファン
CN107532613A (zh) * 2015-04-28 2018-01-02 株式会社电装 送风机
JP2018091274A (ja) * 2016-12-06 2018-06-14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遠心送風機
JP2018109383A (ja) * 2017-01-04 2018-07-12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遠心送風機
CN109863311A (zh) * 2016-10-18 2019-06-07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离心式送风机
CN110114581A (zh) * 2017-01-23 2019-08-09 株式会社电装 离心送风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63567B2 (ja) 2017-07-18 2022-11-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送風装置
JP7200824B2 (ja) * 2019-05-15 2023-01-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遠心送風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105575A (ja) * 2013-11-28 2015-06-0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送風機
JP2016031059A (ja) * 2014-07-30 2016-03-0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シロッコファン
CN107532613A (zh) * 2015-04-28 2018-01-02 株式会社电装 送风机
CN109863311A (zh) * 2016-10-18 2019-06-07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离心式送风机
JP2018091274A (ja) * 2016-12-06 2018-06-14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遠心送風機
JP2018109383A (ja) * 2017-01-04 2018-07-12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遠心送風機
CN110114581A (zh) * 2017-01-23 2019-08-09 株式会社电装 离心送风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252082A1 (en) 2022-08-11
CN114761693A (zh) 2022-07-15
JP7310578B2 (ja) 2023-07-19
WO2021111878A1 (ja) 2021-06-10
JP2021092161A (ja) 2021-06-17
US11746799B2 (en) 2023-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00824B2 (ja) 遠心送風機
US20190293081A1 (en) Centrifugal Blower
US8167550B2 (en) Blower unit
CN114761693B (zh) 离心送风机
US11852163B2 (en) Single suction centrifugal blower
US20220282735A1 (en) Blower
US11713770B2 (en) Centrifugal blower
JP7070361B2 (ja) 送風機
CN113167295B (zh) 离心风扇、离心送风机
JP7255448B2 (ja) 送風機
US11988226B2 (en) Centrifugal blower
WO2021090648A1 (ja) 送風機
WO2021187175A1 (ja) 遠心送風機
WO2021085086A1 (ja) 送風機
JP2021025510A (ja) 遠心式送風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