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49505A - 负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 Google Patents

负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49505A
CN114649505A CN202210360693.XA CN202210360693A CN114649505A CN 114649505 A CN114649505 A CN 114649505A CN 202210360693 A CN202210360693 A CN 202210360693A CN 114649505 A CN114649505 A CN 1146495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gative electrode
film layer
electrode film
particles
lith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6069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保海
彭冲
李俊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36069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49505A/zh
Publication of CN1146495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49505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80005 priority patent/WO2023193562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3Electrodes based on 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4Electrodes based on metals, Si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01M4/386Silicon or alloys based on silic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3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01M4/587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负极片及锂离子电池,用以解决石墨颗粒和硅颗粒混合的功能层易出现析锂现象,从而影响锂离子电池的续航和寿命的技术问题,该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第一负极膜层贴于负极集流体的表面上;且第一负极膜层的活性物质包括硅颗粒和硬碳颗粒;第二负极膜层贴于第一负极膜层的表面上,第二负极膜层的活性物质包括石墨颗粒,从而使得当锂离子移动至负极片处时,部分锂离子先嵌入第二负极膜层中,剩余的锂离子嵌入第一负极膜层中,进而降低了锂的析出,同时硬碳颗粒能够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动力学性能,由此提高了锂离子电池充电速度,解决了相关技术中锂离子快充能力降低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负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技术领域
本公开实施例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负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便携式电子产品销量呈现爆发式增长,锂离子电池已经成为各种设备的电源。相关技术中,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片、负极片、隔膜和电解液,负极片包括金属片以及覆盖在金属片上的功能层,功能层由石墨颗粒和硅颗粒混合形成。
然而,在锂离子电池充放电的过程中,采用石墨颗粒和硅颗粒混合形成的功能层的锂离子电池的快充能力降低,进而影响了锂离子电池在大电流充放电下的充放电性能。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负极片、锂离子电池及负极片的制备方法,用以解决相关技术中锂离子快充能力降低的技术问题。
本公开实施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如下:
一种负极片,包括,
负极集流体;
第一负极膜层,其贴于所述负极集流体的表面上;且所述第一负极膜层的活性物质包括硅颗粒和硬碳颗粒;且所述第一负极膜层包括补锂剂;
第二负极膜层,其贴于所述第一负极膜层的表面上;且所述第二负极膜层的活性物质包括石墨颗粒。
本公开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负极集流体的表面上依次设置第一负极膜层和第二负极膜层,即第一负极膜层贴于负极集流体的表面上,第二负极膜层贴于第一负极膜层的表面上,且第一负极膜层的活性物质包括硅颗粒和硬碳颗粒,第二负极膜层的活性物质包括石墨颗粒,即将负极膜层分成了两层,其中靠近负极集流体的负极膜层的活性物质包括硅颗粒和硬碳颗粒的混合物,另一远离负极集流体的负极膜层的活性物质包括石墨颗粒,从而使得当锂离子移动至负极片处时,部分锂离子先嵌入第二负极膜层中的石墨颗粒内,剩余的锂离子嵌入第一负极膜层中,由于部分锂离子先嵌入第二负极膜层中,使得移动至第一负极膜层处的锂离子浓度降低且速度变缓慢,从而使得锂离子具有足够的时间嵌入硅颗粒和硬碳颗粒中,进而降低了锂离子在硅颗粒处及其附近硬碳颗粒处的聚集,进而减轻了锂离子浓度分布不均的现象,即降低了锂的析出,改善了锂离子电池的续航能力。同时,由于硬碳颗粒的动力学性能明显优于硅颗粒和石墨颗粒,由此通过采用硅颗粒和硬碳颗粒混合使用,能够有效的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动力学性能,从而提高了锂离子电池充电速度,解决了相关技术中锂离子电池快充能力降低的技术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补锂剂包括金属锂粉和/或过氧化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硬碳颗粒的粒径小于所述硅颗粒的粒径,且所述硅颗粒的外壁被所述硬碳颗粒包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负极膜层中的硅颗粒的D50的粒径为6μm-10μm、D90的粒径为18μm-22μ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硬碳颗粒为球形颗粒,所述硬碳颗粒的粒径为0.5μm-2μ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负极膜层中的石墨颗粒的D10的粒径为3μm-6μm、D50的粒径为11μm-14μm、D90的粒径为22μm<D90<29μ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石墨颗粒的D90的粒径与所述硅颗粒的D90的粒径之比为1.0-1.5。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负极膜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二负极膜层的厚度之比为1:9-9:1。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补锂剂与所述硅颗粒之间的质量比为1%~30%。
一种锂离子电池,其包括正极片、负极片、隔膜和电解液,所述负极片为以上任一项所述的负极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负极片中的第一负极膜层和第二负极膜层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硬碳颗粒、硅颗粒、混合物料及石墨颗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负极片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负极集流体;200、第一负极膜层;210、硬碳颗粒;220、硅颗粒;230、混合物料;300、第二负极膜层;310、石墨颗粒。
具体实施方式
近年来,随着便携式电子产品销量呈现爆发式增长,锂离子电池已经成为各种设备的电源。人们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要求也进一步提高,要求锂离子电池具备较长的寿命是作为锂离子电池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关技术中,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片、负极片、隔膜和电解液;其中负极片包括金属片以及覆盖在金属片上的功能层。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此功能层由石墨和硅混合而成,因为硅的储锂量远大于石墨,从而能够提升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进而能够提高锂离子电池的续航和寿命。
然而,在锂离子电池充放电的过程中,由于硅及氧化硅材料和石墨材料导电性及储锂量差异,同时因硅材料导电性差,最终使得硅材料和石墨材料掺混后的负极片的动力学性能降低,由此导致锂离子电池快充能力的降低,进而影响其在大电流充放电下的充放电性能。
有鉴于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负极片,其包括负极集流体,且在负极集流体的表面上依次设置第一负极膜层和第二负极膜层,即第一负极膜层贴于负极集流体的表面上,第二负极膜层贴于第一负极膜层的表面上,且第一负极膜层的活性物质包括硅颗粒和硬碳颗粒,第二负极膜层的活性物质包括石墨颗粒,即将负极膜层分成了两层,其中靠近负极集流体的负极膜层的活性物质包括硅颗粒和硬碳颗粒的混合物,另一远离负极集流体的负极膜层的活性物质包括石墨颗粒,从而使得当锂离子移动至负极片处时,部分锂离子先嵌入第二负极膜层中的石墨颗粒内,剩余的锂离子嵌入第一负极膜层中,由于部分锂离子先嵌入第二负极膜层中,使得移动至第一负极膜层处的锂离子浓度降低且速度变缓慢,从而使得锂离子具有足够的时间嵌入硅颗粒和硬碳颗粒中,进而降低了锂离子在硅颗粒处及其附近硬碳颗粒处的聚集密度,进而减轻了锂离子浓度分布不均的现象,即降低了锂的析出,改善了锂离子电池的续航能力。同时,由于硬碳颗粒的动力学性能明显优于硅颗粒和石墨颗粒,由此通过采用硅颗粒和硬碳颗粒混合使用,能够有效的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动力学性能,从而提高了锂离子电池充电速度,解决了相关技术中锂离子电池快充能力降低的技术问题。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均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参考图1和图2,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100,第一负极膜层200贴于负极集流体100的表面上;且第一负极膜层200的活性物质包括硅颗粒220和硬碳颗粒210;第二负极膜层300贴于第一负极膜层200的表面上;且第二负极膜层300的活性物质包括石墨颗粒310。
其中,负极集流体100可以为铜箔,其主要是起导电作用,同时作为负极膜层的载体,且铜箔的厚度可以为4-15μm,例如铜箔的厚度可以为4μm、7μm、11μm或15μm。其中,铜箔可以为均质铜箔、多孔铜箔或带涂炭层的铜箔中的一种。
示例性地,第一负极膜层200可以是通过第一负极膜层200浆料涂于负极集流体100的表面上,且通过烘干后得到的膜层。其中,第一负极膜层200浆料可以包括NMP(1-甲基2-吡咯烷酮)溶剂,即通过NMP溶剂将硅颗粒220和硬碳颗粒210混合均匀形成浆料,并将此浆料涂于铜箔上,从而形成具有硅颗粒220和硬碳颗粒210混合的活性物质的第一负极膜层200。
示例性地,第二负极膜层300可以是通过第二负极膜层300浆料涂于第一负极膜层200的表面上,且可以通过烘干后得到膜层。其中,第二负极膜层300浆料可以包括NMP溶剂,即通过NMP溶剂将石墨颗粒310和成浆料,并将此浆料涂于铜箔上,从而形成具有石墨颗粒310的活性物质的第二负极膜层300。
需要说明的是,硬碳颗粒210是指难以被石墨化的碳,是高分子聚合物的热分解产物。
示例性地,石墨颗粒310可以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中间相碳微球、软碳、硬碳、有机聚合物化合物碳中的一种或多种;硅颗粒220可以包括氧化亚硅材料、碳化硅材料、纳米硅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负极片,通过将负极膜层分成了两层,其中靠近负极集流体100的负极膜层的活性物质包括硅颗粒220和硬碳颗粒210的混合物,另一远离负极集流体100的负极膜层的活性物质包括石墨颗粒310,从而使得当锂离子移动至负极片处时,部分锂离子先嵌入第二负极膜层300中的石墨颗粒310内,剩余的锂离子嵌入第一负极膜层200中,由于部分锂离子先嵌入第二负极膜层300中,使得移动至第一负极膜层200处的锂离子浓度降低且速度变缓慢,从而使得锂离子具有足够的时间嵌入硅颗粒220和硬碳颗粒210中,进而降低了锂离子在硅颗粒220处及其硬碳颗粒210处的聚集密度,进而减轻了锂离子浓度分布不均的现象,即降低了锂的析出,改善了锂离子电池的续航能力。同时,由于硬碳颗粒210的动力学性能明显优于硅颗粒220和石墨颗粒310,由此通过采用硅颗粒220和硬碳颗粒210混合使用,能够有效的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动力学性能,从而提高了锂离子电池充电速度,解决了相关技术中锂离子电池快充能力降低的技术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硬碳颗粒210的粒径小于硅颗粒220的粒径。
示例性地,硅颗粒220的外周可以被硬碳颗粒210包覆,即硬碳颗粒210围绕硅颗粒220一周,且贴附于硅颗粒220的外周,使得硅颗粒220可以被硬碳颗粒210完全包覆或部分包覆。
示例性地,硅颗粒220的D50的粒径为6μm-10μm、D90的粒径为18μm-20μm;例如,硅颗粒220的D50可以为6μm、8μm或10μm;硅颗粒220的D90可以为18μm、19μm或20μm。硬碳颗粒210的粒径为0.5μm-2μm,例如,硬碳颗粒210的粒径可以为0.5μm、1.5μm或2μm。
其中,D50是指颗粒累积分布为50%的粒径,也叫中位径或中值粒径,这是一个表示粒度大小的典型值,该值准确地将总体划分为二等份,也就是说有50%的颗粒超过此值,有50%的颗粒低于此值。如果一个样品的D50=6μm,说明在组成该样品的所有粒径的颗粒中,大于6μm的颗粒占50%,小于6μm的颗粒也占50%。
D90是指颗粒累积分布为90%的粒径,即小于此粒径的颗粒体积含量占全部颗粒的90%
本实施例中采用大粒径的硅颗粒220和小粒径的硬碳颗粒210相配合的主要作用是进一步提高负极片的动力学性能。因为,硅颗粒220动力学性能差,尤其是D90的硅颗粒220,其粒径较大且动力学性能较差。由此,使用硬碳颗粒210包覆在D90硅颗粒220周围可以有效提高硅颗粒220动力学性能,改善硅颗粒220周围析锂的情况,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充电速度。同时,采用小粒径的硬碳颗粒210能够使得硅颗粒220的外周包覆较多的硬碳颗粒210,从而能够更加有效的提高硅颗粒220动力学性能。换言之,由于硬碳颗粒210的动力学性能明显优于硅颗粒220和石墨颗粒310,从而使得硅颗粒220外周的锂离子能够快速的嵌入硬碳颗粒210内,因此能够有效的改善了硅颗粒220周围析锂的情况;由此,有效的提高了负极片的动力学性能,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快充能力,并有效的提高锂离子电池的续航和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硬碳颗粒210可以为球形颗粒,硬碳颗粒210采用球形颗粒能够使得硅颗粒220的外周包覆较多的硬碳颗粒210,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动力学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负极膜层200中的硅颗粒220的质量占比可以为0.1%-30%。示例性地,硅颗粒220质量占比可以为0.1%、5%、10%、20%或30%,其具体的含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负极膜层200中还包括补锂剂,用于增加第一负极膜层200中锂离子的含量。另外,补锂剂与硅颗粒220之间的质量比可以为1%~30%,示例性地,补锂剂与硅颗粒之间的质量比可以为1%、5%、10%、15%、25%或30%。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添加补锂剂的主要原因是,硅颗粒220在首次充放电时嵌入和脱出的锂离子含量不一样,通常锂离子嵌入的多脱出的少(俗称吃锂);折旧后导致锂离子电池首次充放电后锂离子电池的容量降低,导致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降低;对含有硅颗粒220的第一负极膜层200补锂是为了提前把硅颗粒220要吃掉的锂粒子先放在第一负极膜层200中,从而在第一次充放电时可以补充被硅颗粒220吃掉的锂,有利于改善锂离子电池容量降低的问题。
同时,虽然硬碳颗粒210能改善锂离子电池的动力学性能,但是硬碳颗粒210的首效较低,其严重影响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因此需要对第一负极膜层200进行补锂,来提升硬碳颗粒210的首效,进而提升第一负极膜层200的容量。示例性地,补锂剂可以为金属锂粉,例如SLMP(稳定化锂金属粉末)、过氧化锂等补锂剂。
同时,通过将补锂剂加入到第一负极膜层200中,即将补锂剂加入到靠近负极集流体100的一层,从而避免了添加补锂剂的负极膜层直接与隔膜接触,而是通过第二负极膜层300与隔膜相粘接,解决了因加入补锂剂,而导致负极片与隔膜不粘结的技术问题。
另外,第一负极膜层200还可以包括第一导电剂、第一粘结剂和第一增稠剂,且混合物料230、第一导电剂、第一粘结剂和第一增稠剂质量比分别为75wt%-99wt%:0.1wt%-5wt%:0.1wt%-5wt%:0.5wt%-5wt%。示例性地,混合物料230、第一导电剂、第一粘结剂和第一增稠剂的质量比可以为,75wt%:0.1wt%:0.1wt%:0.5wt%,85wt%:2wt%:3wt%:2.5wt%,96.9wt%:0.5wt%:1.3wt%:1.3wt%或者99wt%:5wt%:5wt%:5wt%。
示例性地,第一导电剂可以为导电碳黑、碳纤维、科琴黑、乙炔黑、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中的一种或多种。
第一增稠剂可以为羧甲基纤维素钠或羧甲基纤维素锂。
第一粘结剂可以为水性粘结剂,例如,可以为丁苯橡胶、丁腈橡胶、丁二烯橡胶、改性丁苯橡胶、聚丙烯酸钠、水性聚丙烯腈共聚物或聚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混合物。
另外,第二负极膜层300还包括第二导电剂、第二粘结剂和第二增稠剂,且石墨颗粒310、第二导电剂、第二粘结剂和第二增稠剂质量比分别为75wt%-99wt%:0.1wt%-5wt%:0.1wt%-5wt%:0.5wt%-5wt%。示例性地,石墨颗粒310、第二导电剂、第二粘结剂和第二增稠剂的质量比可以为,75wt%:0.1wt%:0.1wt%:0.5wt%,85wt%:2wt%:3wt%:2.52wt%,96.9wt%:0.5wt%:1.3wt%:1.3wt%或者99wt%:5wt%:5wt%:5wt%。
示例性地,第二导电剂可以为导电碳黑、碳纤维、科琴黑、乙炔黑、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中的一种或多种。
第二增稠剂可以为羧甲基纤维素钠或羧甲基纤维素锂。
第二粘结剂可以为水性粘结剂,例如,可以为丁苯橡胶、丁腈橡胶、丁二烯橡胶、改性丁苯橡胶、聚丙烯酸钠、水性聚丙烯腈共聚物或聚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混合物。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负极膜层200的厚度d1与第二负极膜层300的厚度d2之比可以为1:9-9:1。示例性地,第一负极膜层200的厚度d1与第二负极膜层300的厚度d2之比可以为1:9、5:5或9:1,第一负极膜层200的厚度d1可以为44μm,第二负极膜层300的厚度d2可以为56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负极膜层300中的石墨颗粒310的D90与硅颗粒220的D90之比为1.0-1.5,由此可知,石墨颗粒310的粒径较大,通过将石墨颗粒310选为较大颗粒,其一方面大颗粒可以提高压实;另一方面,大颗粒的石墨颗粒310之间可以具有较多的缝隙,从而能够提高负极片的孔隙率,进而能够提高电芯保液量,降低负极片表面极化,提高负极片动力学性能,由此进一步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电池的续航和寿命。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其包括正极片、负极片、隔膜和电解液,且负极片为上述实施例中的负极片。
本实施例提供的锂离子电池,通过在负极集流体的表面上依次设置第一负极膜层200和第二负极膜层300,即第一负极膜层100贴于负极集流体100的表面上,第二负极膜层300贴于第一负极膜层200的表面上,且第一负极膜层200的活性物质包括硅颗粒220和硬碳颗粒210,第二负极膜层300的活性物质包括石墨颗粒310,即将负极膜层分成了两层,其中靠近负极集流体的负极膜层的活性物质包括硅颗粒220和硬碳颗粒210的混合物,另一远离负极集流体100的负极膜层的活性物质包括石墨颗粒310,从而使得当锂离子移动至负极片处时,部分锂离子先嵌入第二负极膜层300中的石墨颗粒内,剩余的锂离子嵌入第一负极膜层200中,由于部分锂离子先嵌入第二负极膜层300中,使得移动至第一负极膜层200处的锂离子浓度降低且速度变缓慢,从而使得锂离子具有足够的时间嵌入硅颗粒和硬碳颗粒中,进而降低了锂离子在硅颗粒220处及其附近硬碳颗粒210处的聚集,进而减轻了锂离子浓度分布不均的现象,即降低了锂的析出,改善了锂离子电池的续航能力。同时,由于硬碳颗粒210的动力学性能明显优于硅颗粒220和石墨颗粒310,由此通过采用硅颗粒220和硬碳颗粒210混合使用,能够有效的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动力学性能,从而提高了锂离子电池充电速度,解决了相关技术中锂离子快充能力降低的技术问题。
如图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负极片的制备方法,包括,
S1:获取硬碳颗粒210、硅颗粒220和石墨颗粒310,并将硬碳颗粒210与硅颗粒220进行混合组成混合物料230;
S2:将混合物料230、第一导电剂、第一粘结剂、第一增稠剂混合均匀,以得到第一负极膜层200浆料;
S3:将石墨颗粒310、第二导电剂、第二粘结剂、第二增稠剂混合均匀,以得到第二负极膜层300浆料;
S4:将第一负极膜层200浆料涂敷在负极集流体100的表面上,将第二负极膜层300浆料涂敷在所述第一负极膜层200浆料表面上;
S5:对涂有第一负极膜层200浆料和第二负极膜层300浆料的所述负极集流体100进行烘干。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制备方法可以按照以上顺序进行,也可以按照实际需要进行调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将负极片在80℃-100℃温度下进行烘烤一定时间后,将负极片进行辊压,将辊压后的负极片放置于100-120℃下再烘烤一定时间后,得到负极片。
为了能够更好的说明一种负极片、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下面将结合对比例和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负极片的制备
获取硬碳颗粒210、硅颗粒220和石墨颗粒310,并将所述硬碳颗粒210与所述硅颗粒220进行混合组成混合物料230;
示例性地,获取一定量的石墨颗粒310和硅颗粒220:其中,硬碳颗粒210的粒径为1μm;硅粒径的粒径D50为7μm,D90的粒径为19μm;石墨颗粒310的D10粒径为6μm、D50的粒径为12μm、D90的粒径为25μm。
将硬碳颗粒210与硅颗粒220按照质量比为95:5取料,并将两者进行混合后得到混合物料230。
(2)浆料制备
第一负极膜层200浆料的制备,将混合物料230、第一导电剂、第一粘结剂、第一增稠剂混合均匀,以得到第一负极膜层200浆料。
示例性地,将混合物料230、第一导电剂、第一粘结剂、第一增稠剂按96.9wt%:0.5wt%:1.3wt%:1.3wt%的质量比加入到搅拌罐中,以上比例为干料质量比;同时取一定量的SLMP(稳定化锂金属粉末)加入到上述物料中,其中,SLMP(稳定化锂金属粉末)加入量为硅颗粒220含量的10%。且用NMP溶剂配成第一负极膜层200浆料,且此浆料中固含量为42%。同时,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导电剂可以为导电炭黑,第一增稠剂可以为羧甲基纤维素钠,第一粘结剂可以为水乳型丁苯橡胶,硬碳颗粒210可以为人造石墨。
第二负极膜层300浆料的制备,将石墨颗粒310、第二导电剂、第二粘结剂、第二增稠剂混合均匀,以得到第二负极膜层300浆料。
将石墨颗粒310、第二导电剂、第二增稠剂、第二粘结剂按96.9wt%:0.5wt%:1.3wt%:1.3wt%的质量比加入到搅拌罐中,且用NMP溶剂配成第二负极膜层300浆料,以上比例为干料质量比,且此浆料中固含量为42%。同时,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导电剂可以为导电炭黑,第二增稠剂可以为羧甲基纤维素钠,第二粘结剂可以为水乳型丁苯橡胶,硬碳颗粒210可以为人造石墨。
(3)负极片的制备
将第一负极膜层200浆料涂敷在负极集流体100的表面上,将第二负极膜层300浆料涂敷在第一负极膜层200浆料的表面上;对涂有第一负极膜层200浆料和第二负极膜层300浆料的负极集流体100进行烘干。
示例性地,利用涂布机将含硅颗粒的第一负极膜层200浆料涂敷于负极集流体100的的表面上,不含硅颗粒的纯石墨颗粒310的第二负极膜层300涂敷于第一负极膜层200浆料的表面上。然后将其以5段烘箱进行干燥,每段烤箱的温度分别为60℃、80℃、110℃、110℃、100℃,干燥后第二负极膜层300的厚度可以为55um,第二负极膜层300的厚度可以为55um,使得第一负极膜层200的层厚与第二负极膜层300的厚度之比为5:5。重复涂布完成负极集流体100的另一侧的双层膜层,从而使得负极集流体100的两侧的表面上均涂有两层负极膜层;利用辊压机进行加压处理,使得负极片的压实密度可以为1.75g/cm2,从而完成负极片的制备。
另外,在进行辊压前,负极片在80℃-100℃温度下进行烘烤一定时间后,此过程能够充分挥发负极片中残留的NMP溶剂,从而能够提高负极片孔隙率,提升负极片动力学性能。然后,将负极片进行辊压,将辊压后的负极片放置于100-120℃下再烘烤一定时间后,得到所述负极片。
(二)正极极片的制备
以钴酸锂为正极活性材料,将正极活性材料、导电剂及增稠剂按照质量比为97.2:1.5:1.3的质量比加入到搅拌罐中,加入NMP(1-甲基2-吡咯烷酮)溶剂进行充分搅拌,并将此混合后的浆料过筛网,最终配成正极浆料。其中,正极浆料固含量为70%~75%,再利用涂布机将浆料涂覆到正极集流体上,正极集流体可以为铝箔,在120℃温度下烘干,即得到正极极片。
(三)组装电芯
将上述制备的负极片和正极片、隔膜一起卷绕形成卷芯,用铝塑膜包装,烘烤去除水分后注入电解液,采用热压化成工艺化成即可得到电芯。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一负极膜层200中SLMP(稳定化锂金属粉末)加入量为硅颗粒220含量的5%。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一负极膜层200中SLMP(稳定化锂金属粉末)加入量为硅颗粒220含量的20%。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一负极膜层200中硬碳颗粒210的含量与硅颗粒220含量之比为90:10。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一负极膜层200中硬碳颗粒210的粒径为2μm。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一负极膜层200中硅颗粒220的D50的粒径为6μm,D90的粒径为18μm。
实施例7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地方在于:石墨颗粒310中D10的粒径为4μm,D50的粒径为11μm,D90的粒径为23μm。
实施例8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地方在于:石墨颗粒310中D10的粒径为4μm,D50的粒径为14μm,D90的粒径为28μm。
实施例9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一负极膜层200中未添加补锂剂。
对比例1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地方在于:负极膜层为一层结构,即活性物质包括硅颗粒220和石墨颗粒310,其混合后涂于负极集流体100上形成具有一层负极膜层的负极片。其中,石墨颗粒310中D10的粒径为6μm,D50的粒径为12μm,D90的粒径为25μm。
对比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一负极膜层200中的活性物质包括硅颗粒220和石墨颗粒310,第二负极膜层300中的活性物质包括石墨颗粒310,即第一负极膜层200和第二负极膜层300中的活性物质均包括石墨颗粒310。其中,石墨颗粒310的中D10的粒径为6μm,D50的粒径为12μm,D90的粒径为25μm。
对上述制备的每种电芯在25℃条件下进行1.2C阶梯充电/0.7C放电,并在不同循环次数下拆解电池确认电池负极表面析锂情况,拆解结果和能量密度如下:
表1给出实施例1-9和对比例1-2主要相关参数表
项目 500T负极表面析锂情况 700T容量保持率/% 700T膨胀率/%
实施例1 0 87.04 9.17
实施例2 0 85.52 9.39
实施例3 1 82.65 9.54
实施例4 1 80.47 10.09
实施例5 0 82.98 9.62
实施例6 0 88.52 9.06
实施例7 0 89.92 8.77
实施例8 1 79.47 11.09
实施例9 0 82.36 9.89
对比例1 5 65.32 17.65
对比例2 4 69.17 15.31
在表格中,负极片表面析锂程度用0、1、2、3、4、5来表示,0代表不析锂,5代表严重析锂,1、2、3、4代表不同的析锂程度,数字越大代表析锂程度越严重。
由表1可以看出,实施例1至实施例3是第一负极膜层200中补锂剂加入量而对负极片析锂情况的影响,即当补锂剂的加入量为5%和10%时,在锂离子电池经过500T(周期)的充放电时,负极片的表面均未有锂析出;当补锂剂的加入量达到20%时,在锂离子电池经过500T(周期)的充放电时,负极片的表面锂析出程度为1。
同时,还可以看出补锂剂的加入量对电池容量的保持率和膨胀率具有一定的影响。当补锂剂的加入量为10%、5%和20%时,在锂离子电池经过700T(周期)的充放电时,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保持率分别为87.04%、85.52%、82.65%;锂离子电池经过700T(周期)的充放电时,锂离子电池的膨胀率分别为9.17%、9.39%、9.54%。
在实施例9中,补锂剂的加入量为0,其在锂离子电池经过700T(周期)的充放电时,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保持率82.36%;锂离子电池经过700T(周期)的充放电时,锂离子电池的膨胀率分别为9.89%。
由上可知,通过添加补锂剂能够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保持率。但是,当补锂剂加入过多是,会导致电池的容量保持率降低,膨胀率增大。由此,应加入适量的补锂剂才能够得到得到综合性能较优异的锂离子电池。
由实施例1和实施4可以看出,当第一负极膜层200中硅颗粒220与第一石墨颗粒310含量之比达到10:90时,锂离子电池经过电池经过500T(周期)的充放电时,负极片的表面锂析出程度为1。在锂离子电池经过700T(周期)的充放电时,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保持率为80.47%;锂离子电池经过700T(周期)的充放电时,锂离子电池的膨胀率分别为10.09%。
由此可知,当硅颗粒220含量较多时,会增大负极片表面析锂的程度,同时还能够降低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保持率,并能够增大锂离子电池的膨胀率。因此,选择加入适量的硅颗粒220才能够有效提高锂离子电池的综合性能。
由实施例1和实施例5可以看出,当第一负极膜层200中的硬碳颗粒210的粒径较大时,即硬碳颗粒210的粒径达到2μm时,锂离子电池经过电池经过500T(周期)的充放电时,负极片的表面锂析出程度为0。在锂离子电池经过700T(周期)的充放电时,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保持率为82.98%;锂离子电池经过700T(周期)的充放电时,锂离子电池的膨胀率分别为9.62%。
由此可知,当硬碳颗粒210较大时,会降低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保持率,并能够增大锂离子电池的膨胀率。因为,硬碳颗粒210的粒径较大时无法有效的包覆硅颗粒220,由此无法有效的改善硅颗粒220的动力学性能,即无法有效的改善锂离子电池的动力学性能。
由实施例1和实施例6可以看出,当第一负极膜层200中的硅颗粒220的粒径较小时,即硅颗粒220的粒径D50的粒径达到6μm、D90的粒径达到18μm时,即硅颗粒220的粒径相应减小时,锂离子电池经过电池经过500T(周期)的充放电时,负极片的表面锂析出程度为0。在锂离子电池经过700T(周期)的充放电时,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保持率为88.52%;锂离子电池经过700T(周期)的充放电时,锂离子电池的膨胀率分别为9.06%。
由此可知,硅颗粒220的粒径适当减小时,锂离子电池的析锂情况及体积膨胀率均未有明显变化,但是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保持率有一定的提升。因此,可以通过适当的减小硅颗粒220的粒径,能够使得锂离子电池在保持析锂情况及体积膨胀率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使其容量保持率提高。
由实施例1和实施例7可以看出,当第二负极膜层300中的碳颗粒的粒径较小时,即石墨颗粒310的粒径D10达到4μm、D50达到11μm、D90的粒径达到23μm时,锂离子电池经过电池经过500T(周期)的充放电时,负极片的表面锂析出程度为0。在锂离子电池经过700T(周期)的充放电时,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保持率为89.92%;锂离子电池经过700T(周期)的充放电时,锂离子电池的膨胀率分别为8.77%。
由此可知,石墨颗粒310的粒径适当减小时,锂离子电池的析锂情况及体积膨胀率均未有明显变化,但是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保持率有一定的提升。因此,可以通过适当的减小石墨颗粒310的粒径,能够使得锂离子电池在保持析锂情况及体积膨胀率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使其容量保持率提高。
由实施例1和实施例8可以看出,当第二负极膜层300中的碳颗粒的粒径较大时,即石墨颗粒310的粒径D10达到4μm、D50达到14μm、D90的粒径达到28μm时,锂离子电池经过电池经过500T(周期)的充放电时,负极片的表面锂析出程度为0。在锂离子电池经过700T(周期)的充放电时,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保持率为79.47%;锂离子电池经过700T(周期)的充放电时,锂离子电池的膨胀率分别为11.09%。
由此可知,当第二负极膜层300中碳颗粒的粒径较大时,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保持率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同时体积膨胀率也呈交明显的增大趋势。因此,第二负极膜层300中的石墨颗粒310虽然粒径较大能够提高负极片的孔隙率,进而能够提高电芯保液量,降低负极片表面极化,提高负极片动力学性能,由此进一步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电池的续航和寿命。但是,当其粒径过大时,会导致第二负极膜层300中的碳颗粒数量明显的减少,进而导致第二负极膜层300中嵌入的锂离子量明显降低,由此导致较多的锂离子聚集在硅颗粒220附近,从而影响了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保持率和膨胀率。
由对比例1可以看出,当将硅颗粒220和石墨颗粒310混合的浆料涂于负极集流体上形成一层负极膜层时,其锂离子电池经过电池经过500T(周期)的充放电时,负极片的表面锂析出程度为5;在锂离子电池经过700T(周期)的充放电时,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保持率为65.32%;锂离子电池经过700T(周期)的充放电时,锂离子电池的膨胀率分别为17.65%。
由此,通过实施例1至实施例7与对比例1相比较可知,通过采用本公开实施例的结构能够有效的降低锂离子的析出程度,并能够明显的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保持率,降低锂离子电池的膨胀率。
由对比例2可以看出,当在第一负极膜层200和第二负极膜层300之间均选用石墨颗粒310,且石墨颗粒310未进行筛分时,锂离子电池经过电池经过500T(周期)的充放电时,负极片的表面锂析出程度为4;在锂离子电池经过700T(周期)的充放电时,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保持率为69.17%;锂离子电池经过700T(周期)的充放电时,锂离子电池的膨胀率分别为15.31%。
由此,由对比例2与对比例1相比较,虽然通过将负极膜层分成两层能够使得锂离子电池的综合性能有一定的改善,但是析锂情况仍然比较严重,同时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保持率仍较低,且锂离子电池的膨胀率较大。
进一步,通过实施例1至实施例9与对比例2相比较可知,通过采用本公开实施例的结构能够有效的降低锂离子的析出程度,并能够明显的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保持率,降低锂离子电池的膨胀率。即,通过将第一负极膜层200中的活性物质选用硬碳颗粒210和硅颗粒220,能够更加有效的提高负极片动力学性能,由此进一步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电池的续航和寿命。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实施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地,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实施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公开实施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负极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负极集流体;
第一负极膜层,其贴于所述负极集流体的表面上;且所述第一负极膜层的活性物质包括硅颗粒和硬碳颗粒;且所述第一负极膜层包括补锂剂;
第二负极膜层,其贴于所述第一负极膜层的表面上;且所述第二负极膜层的活性物质包括石墨颗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补锂剂包括金属锂粉和/或过氧化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硬碳颗粒的粒径小于所述硅颗粒的粒径,且所述硅颗粒的外壁被所述硬碳颗粒包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极膜层中的硅颗粒的D50的粒径为6μm-10μm、D90的粒径为18μm-22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硬碳颗粒为球形颗粒,所述硬碳颗粒的粒径为0.5μm-2μ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负极膜层中的石墨颗粒的D10的粒径为3μm-6μm、D50的粒径为11μm-14μm、D90的粒径为22μm<D90<29μm。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颗粒的D90的粒径与所述硅颗粒的D90的粒径之比为1.0-1.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极膜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二负极膜层的厚度之比为1:9-9:1。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补锂剂与所述硅颗粒的质量比为1%~30%。
10.一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正极片、负极片、隔膜和电解液,所述负极片为以上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负极片。
CN202210360693.XA 2022-04-07 2022-04-07 负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Pending CN11464950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60693.XA CN114649505A (zh) 2022-04-07 2022-04-07 负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PCT/CN2023/080005 WO2023193562A1 (zh) 2022-04-07 2023-03-07 负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60693.XA CN114649505A (zh) 2022-04-07 2022-04-07 负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49505A true CN114649505A (zh) 2022-06-21

Family

ID=819973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60693.XA Pending CN114649505A (zh) 2022-04-07 2022-04-07 负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49505A (zh)
WO (1) WO202319356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93562A1 (zh) * 2022-04-07 2023-10-12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负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42613A (zh) * 2016-04-18 2016-07-06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极片和锂离子电池
CN109888266A (zh) * 2019-02-28 2019-06-14 东莞塔菲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硅基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US20190296332A1 (en) * 2018-03-23 2019-09-26 EnPower, Inc. Electrochemical cells having one or more multilayer electrodes
US20200212437A1 (en) * 2018-03-23 2020-07-02 EnPower, Inc. Electrochemical cells having one or more multilayer electrodes
CN112164794A (zh) * 2020-09-09 2021-01-01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一种锂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2952036A (zh) * 2021-03-30 2021-06-11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预锂化负极片及其制作工艺以及锂离子电池
CN113130870A (zh) * 2021-04-09 2021-07-16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硅材料和锂离子电池
CN113555528A (zh) * 2021-07-30 2021-10-26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片及锂电池
CN113871574A (zh) * 2021-09-24 2021-12-31 远景动力技术(江苏)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3871573A (zh) * 2020-06-30 2021-12-31 Sk新技术株式会社 用于锂二次电池的负极及包含其的锂二次电池
CN113871571A (zh) * 2021-09-29 2021-12-31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负极片、电芯及电池
CN114156436A (zh) * 2021-11-29 2022-03-08 珠海冠宇动力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负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44874A (zh) * 2018-11-15 2021-10-22 美商映能量公司 具有高速顶层的分层电极
CN114649505A (zh) * 2022-04-07 2022-06-21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负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42613A (zh) * 2016-04-18 2016-07-06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极片和锂离子电池
US20190296332A1 (en) * 2018-03-23 2019-09-26 EnPower, Inc. Electrochemical cells having one or more multilayer electrodes
US20200212437A1 (en) * 2018-03-23 2020-07-02 EnPower, Inc. Electrochemical cells having one or more multilayer electrodes
CN109888266A (zh) * 2019-02-28 2019-06-14 东莞塔菲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硅基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13871573A (zh) * 2020-06-30 2021-12-31 Sk新技术株式会社 用于锂二次电池的负极及包含其的锂二次电池
CN112164794A (zh) * 2020-09-09 2021-01-01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一种锂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2952036A (zh) * 2021-03-30 2021-06-11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预锂化负极片及其制作工艺以及锂离子电池
CN113130870A (zh) * 2021-04-09 2021-07-16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硅材料和锂离子电池
CN113555528A (zh) * 2021-07-30 2021-10-26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片及锂电池
CN113871574A (zh) * 2021-09-24 2021-12-31 远景动力技术(江苏)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3871571A (zh) * 2021-09-29 2021-12-31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负极片、电芯及电池
CN114156436A (zh) * 2021-11-29 2022-03-08 珠海冠宇动力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负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93562A1 (zh) * 2022-04-07 2023-10-12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负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93562A1 (zh) 2023-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2116588A1 (zh) 补锂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11864179B (zh) 一种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含有该正极极片的锂离子电池及其应用
CN111326710B (zh) 一种夹层结构电极
CN113258031B (zh) 电池
CN112825354B (zh) 锂负极及其制备方法、锂二次电池
CN109244386A (zh) 一种高能量含硅锂电池及制备方法
CN103515577A (zh) 一种双层复合锂离子电池的电极及生产方法
CN111613771B (zh) 电池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675365B (zh) 一种负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CN112736218A (zh) 锂电池负极片及卷绕式电芯及锂离子电池
CN113113565B (zh) 一种负极片及电池
CN114649505A (zh) 负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CN113921756B (zh) 一种高硅含量的硅碳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12952036A (zh) 一种预锂化负极片及其制作工艺以及锂离子电池
CN114709367A (zh) 负极片、锂离子电池及负极片的制备方法
CN111710865A (zh) 锂粉分散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6053406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极片、电池及制备方法
CN114284462A (zh) 一种正极片、电池及正极片的制备方法
CN113097453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电极预嵌锂方法
CN112736217A (zh) 锂电池负极片及卷绕式电芯及锂离子电池
CN116454284B (zh) 负极极片、二次电池及包括该二次电池的装置
CN116111040A (zh) 电池
CN117613239A (zh) 一种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16344736A (zh) 负极极片及其制作方法和电芯
CN116314588A (zh) 一种抗膨胀硅基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