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39713A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39713A
CN114639713A CN202210334340.2A CN202210334340A CN114639713A CN 114639713 A CN114639713 A CN 114639713A CN 202210334340 A CN202210334340 A CN 202210334340A CN 114639713 A CN114639713 A CN 1146397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emitting element
light
display panel
light em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3434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冷传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Changjiang New Display Industr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Changjiang New Display Industr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Changjiang New Display Industr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bei Changjiang New Display Industr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33434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39713A/zh
Publication of CN1146397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39713A/zh
Priority to US17/859,395 priority patent/US20220344433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6Shielding, e.g. light-blocking means over the TF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colour filters or colour changing media [CC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40OLEDs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9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ractive means, e.g. lens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1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10K59/8792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comprising light absorbing layers, e.g. black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9/873Encapsul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基板;显示功能层,位于基板上,显示功能层包括多个发光元件;遮光层,位于显示功能层远离基板的一侧,遮光层设置多个开口,开口暴露发光元件;发光元件包括第一发光元件,暴露第一发光元件的开口为第一开口,第一发光元件的中心相对于第一开口的中心具有沿第一方向的偏移量,第一方向平行于基板所在平面。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提高显示面板显示画面的均一性,提升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诸如液晶显示器(LCD)和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的显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视、手机及公共显示领域。随着显示器的发展,显示器可供显示的画面越来越丰富,当今显示器正朝着窄边框、高对比度、高分辨率、全彩色显示、低功耗、高可靠性、长寿命等方向发展。
然而,对于显示画面较大或包括弯曲区域的显示器,在正视角下,大尺寸显示器的显示区域边缘或显示器弯曲区域的视角与中心区域不同,亮度会随着视角的变化而变化,进而存在显示不均的现象,导致显示效果下降。因此,提高大画面显示器边缘或弯曲区域显示不均的问题成为本领域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提高显示面板显示画面的均一性,提升显示效果。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基板;
显示功能层,位于所述基板上,所述显示功能层包括多个发光元件;
遮光层,位于所述显示功能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遮光层设置多个开口,所述开口暴露所述发光元件;
所述发光元件包括第一发光元件,暴露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所述开口为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中心相对于所述第一开口的中心具有沿第一方向的偏移量,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基板所在平面。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基板;显示功能层,位于基板上,显示功能层包括多个发光元件;遮光层,位于显示功能层远离基板的一侧,遮光层设置多个开口,开口暴露发光元件;发光元件包括第一发光元件,暴露第一发光元件的开口为第一开口,第一发光元件的中心相对于第一开口的中心具有沿第一方向的偏移量,第一方向平行于基板所在平面。在显示面板中,发光元件出射用于画面显示的光线,遮光层一方面用于减少非发光区域的反射率,另一方面用于限定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的出射角度,通过设置第一发光元件的中心相对于第一开口的中心具有沿第一方向的偏移量,可以避免部分显示区域(例如大面积显示区的边缘位置或弯曲显示区)由于视角不同存在视角遮光的问题,提高显示的均一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1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沿图2中剖线B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A1区域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5为沿图4中剖线CC′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A2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9为图7中A3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光路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介质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介质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第二显示区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功能层的俯视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需要注意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被形成在另一个元件“上”或“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形成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形成在另一元件“上”或者“下”。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CFOT(Color Filter On TFE)技术作为新兴的热门技术,能够大幅降低OLED的功耗,且可兼容于柔性可弯折屏幕中。CFOT技术是在薄膜封装(TFE)之后制作彩膜,由彩膜替代偏光片进行滤光。但彩膜周围会设置遮光层,屏幕的部分区域(例如弯曲区域)会存在视角遮挡的问题。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基板;显示功能层,位于基板上,显示功能层包括多个发光元件;遮光层,位于显示功能层远离基板的一侧,遮光层设置多个开口,开口暴露发光元件;发光元件包括第一发光元件,暴露第一发光元件的开口为第一开口,第一发光元件的中心相对于第一开口的中心具有沿第一方向的偏移量,第一方向平行于基板所在平面。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该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AA和非显示区NA,在显示区AA,显示面板可以包括多个像素,用于显示画面,在非显示区NA,显示面板可以包括周边驱动电路。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AA,非显示区NA可以位于显示区AA的部分侧边(比如,非显示区位于显示区的下侧边)。
在又一种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AA,在显示区AA的周边可以不设置非显示区,即显示面板的边框为零。
图2为图1中A1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沿图2中剖线B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参考图3,该显示面板包括基板10,基板10可以为硬质基板,例如玻璃基板、石英基板,也可以为柔性基板,例如聚酰亚胺PI基板。
显示功能层20,位于基板10上,显示功能层20包括多个发光元件21。其中发光元件21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OLED一般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层211、发光层212和第二电极层213,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等。在其他实施例中,发光元件21也可以为无机发光二极管。发光元件21发出的光用于实现显示面板的画面显示功能。
发光元件21和基板10之间还可以包括阵列层70,阵列层70包括阵列排布的像素电路,像素电路可以由薄膜晶体管构成,其中,薄膜晶体管可以由半导体膜层、绝缘层、金属层等膜层堆叠形成。图3中示例性示出一个与发光二极管21连接的薄膜晶体管。薄膜晶体管可以使用非晶硅、多晶硅、低温多晶硅(LTPS)、氧化物半导体、有机半导体等作为沟道层。薄膜晶体管可以具有不同类型的沟道层。例如考虑到薄膜晶体管的作用或制造工艺,包括氧化物半导体的薄膜晶体管和包括LTPS的薄膜晶体管两者可以被包括在一个像素电路中。
薄膜封装层40位于显示功能层20远离基板10的一侧,并且覆盖显示功能层20中的发光元件21,薄膜封装层40用来防止水氧入侵发光元件21,从而避免发光元件21功能失效。具体地,薄膜封装层40可以包括无机层和有机层构成的叠层结构。
遮光层30,位于显示功能层20远离基板10的一侧,本实施例中,遮光层30可以设置于薄膜封装层40上方,遮光层30可以包括触控电极、黑矩阵中的一种或两种。
参考图2,遮光层30设置有多个开口31,每个开口31对应暴露出一个发光元件21,其中发光元件21包括第一发光元件21A,暴露第一发光元件21A的开口31为第一开口31A,第一发光元件21A的中心相对于第一开口31A的中心具有沿第一方向x的偏移量d,第一方向x平行于基板所在平面。其中发光元件21还包括第二发光元件21B,开口31还包括第二开口31B,第二开口31B暴露第二发光元件21B,第二发光元件21B的中心与第二开口31B的中心重合,第一开口31A内的虚线框表示第一发光元件21A的中心与第一开口31A的中心未发生相对偏移时的位置,实线表示第一发光元件21A发生偏移后的位置。图2中示出了右下角位置处第一发光元件21A的中心相对于第一开口31A的中心的偏移量d,其中左侧直线过第一开口31A的中心,右侧直线过第一发光元件21A的中心,两个中心之间的距离为d。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发光元件21A的中心和第一开口31A的中心可以理解为一维下的中点,比如,第一发光元件21A在第一方向x上的中点和第一开口31A在第一方向x上的中点,或者,第一发光元件21A的中心和第一开口31A的中心可以理解为二维下的几何中心,比如,第一发光元件21A和第一开口31A中的任一者的形状为圆形时,其中心为其圆心。
在包括遮光层的显示面板中,位于显示面板不同位置的发光元件,受遮光层的影响,在特定观看角度下,存在亮度不一致的问题。比如,对于侧面为曲面显示部分且正面为平面显示部分的显示屏,在用户正视显示屏的平面显示部分时,对于用户来说,位于显示屏的曲面显示部分的发光元件的出光亮度较小,影响其出光亮度的决定性因素为,暴露该发光元件的遮光层的开口的其中一边(具体为该开口的靠***面显示部分的边,以下简称遮挡边)相对于发光元件的距离,可以通过采用增加该遮挡边与发光元件之间的距离的方式,提高发光元件在大视角下的出光亮度。本申请发明人发现,该方式容易带来显示面板的反射率不一致和色相不一致的问题。
在采用CFOT技术的显示面板中,彩膜在代替偏光片起到滤光作用的同时,通过吸收环境光中的特定波段的光,还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抗反射作用,降低显示面板的反射率。也就是说,在采用CFOT技术的显示面板中,起到抗反射作用的结构不仅包括遮光层,还包括彩膜。由于遮光层的吸收外界环境光的程度大于彩膜的吸收外界环境光的程度,因此,对于显示面板的不同位置,如若两者的面积配比不同,则显示面板的不同位置的反射率不同,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另外,彩膜中,起到过滤不同波段的光的彩膜,其在起抗反射作用时,所吸收的波段的光是不同的,因此,彩膜中的不同滤光功能的彩膜的面积配比不同会带来色相不一致的问题。
遮光层与彩膜的位置一般为互补关系,遮光层的调整会直接影响彩膜的位置,在遮光层和彩膜同时对显示面板的抗反射性能有贡献且贡献程度不同的情况下,在调整遮光层时,影响反射率的因素变得复杂,增加了解决反射率不一致这一技术问题的难度,连带地,彩膜的被变动后的位置也对色相一致性带来影响,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相互影响的方式给解决大视角下的亮度不一致的问题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在本申请中,通过设置第一发光元件21A的中心相对于第一开口31A的中心具有一定的偏移,在图2的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元件21A的中心相对于第一开口31A向显示区边缘方向偏移,这样可以使第一发光元件21A出射的部分光线具有向中心区域偏的趋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由于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视角不同而引起的显示不均的现象,与此同时,该解决方案降低了对遮光层与彩膜两者的面积比的影响,以及对不同功能彩膜的面积比的影响,也就是说,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在解决视角不同而引起的显示不均的问题时,不会额外带来反射率不一致的问题以及色相不一致的问题。
其中,图2中示出的开口位置不变(开口呈均匀的阵列排布,即在第一方向x上相邻两个开口的中心距离相等,例如图2和图3中线段ab和线段bc的长度相等,其中a、b和c分别表示对应开口的中心),发光元件相比于开口偏移,例如图2和图3中线段ef的长度小于线段fg的长度,其中e、f和g分别表示对应发光元件的中心。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发光元件位置不变(发光元件呈均匀的阵列排布,即发光元件在第一方向上相邻两个发光元件的中心距离相等),开口的位置偏移,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
本申请中提到的“偏移”,并不是指在显示面板使用过程中,发光元件或者开口的位置会发生相对移动,而是指,在显示面板的方案设计过程中,发光元件的位置相比于与开口中心重合的发光元件的位置发生的变化,或者,开口的位置相比于与发光元件的中心重合的开口的位置发生的变化。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中所示出的发光元件、开口的形状、数量仅是示意性的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其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
图4为图1中A1区域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图5为沿图4中剖线CC′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考图4,发光元件21呈阵列排布(如果区分发光元件21的颜色,则可以理解为同色的发光元件21呈阵列排布,不同颜色的发光元件21的阵列排布规律可以不同),对于开口31的位置,图中的虚线表示第一开口31A的位置未发生偏移时的位置,即各开口呈阵列排布时的位置,或者,可以理解为第一开口31A的中心与第一发光元件21的中心重合时的位置,对应的实线表示第一开口31A发生偏移后的位置。其中其他结构、附图标记及对应的表示方式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或相似,此处不再详述。图4和图5中线段hi和线段ij的长度相等,其中h、i和j分别表示对应发光元件的中心,线段kl的长度大于线段lm的长度,其中k、l和m分别表示对应开口的中心。
在图4的实施例中,第一开口31A的中心相对于第一发光元件21A的中心向显示区内部方向偏移,这样同样可以使第一发光元件21A出射的部分光线具有向中心区域偏的趋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由于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视角不同而引起的显示不均的现象,与此同时,对于发光元件偏移的技术方案,设计发光元件偏移的同时,其对应的像素电路、连接走线的位置、排布方式等可能需要重新设计,该解决方案降低了制备不均匀分布的发光元件对工艺制程的影响,也就是说,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在解决视角不同而引起的显示不均的问题时,不会额外增加显示功能层以及阵列层的制备难度。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发光元件出射用于画面显示的光线,遮光层一方面用于减少非发光区域的反射率,另一方面用于限定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的出射角度,通过设置第一发光元件的中心相对于第一开口的中心具有沿第一方向的偏移量,可以避免部分显示区域(例如大面积显示区的边缘位置或弯曲显示区)由于视角不同存在视角遮光的问题,提高显示的均一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的,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第一发光元件位于第二显示区,第一方向为由第一显示区指向第二显示区的方向。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6中A2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9为图7中A3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参考图6~图9,该显示面板的显示区AA包括第一显示区100和第二显示区200,其中图6和图8中示意性示出显示面板包括一个第一显示区100和位于第一显示区100左右两侧的两个第二显示区200,第一方向为从中心指向两侧的方向;图7和图9示意性示出显示面板包括一个显示区100和位于第一显示区100周围左右两侧和上下两侧的第二显示区200(图9中未示出位于上侧的第二显示区),图7中第一方向为从中心指向四周的方向。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显示区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例如第二显示区只设置在一侧,或者,可选的,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相连,且共同构成第二曲面显示区。即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可以为圆形,围绕中心一周的显示区为第二曲面显示区,例如用于手环、手表等的环形或近似环形的显示面板。具体实施时,第一发光元件21A可以位于显示面板靠近边缘的区域,例如当用户正视显示面板的中心区域时,边缘区域与中心区域的视角不同。对于第一发光元件21A的中心与第一开口31A的偏移方向,可以为图8中示出的沿水平方向(与行方向平行)偏移,或者图9中示出的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与列方向平行)偏移,也可以仅沿竖直方向偏移,还可以沿斜方向(例如发光元件的对角线方向)偏移。
继续参考图8或图9,可选的,发光元件21还包括第二发光元件21B,暴露第二发光元件21B的开口为第二开口31B,第二发光元件21B的中心与第二开口31B的中心重合;第二发光元21B件位于第一显示区100。
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重合可以理解为沿平行于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二发光元件21B的中心与第二开口31B的中心重合。具体实施时,此处的重合包含了工艺误差情况下的重合,比如,在制作显示面板时开口与发光元件对位的过程中,工艺误差一般为1μm以内,发光元件的中心点相比于开口的中心点的偏移量在1μm的范围内的话,可以将其理解为重合。
随着柔性显示技术的发展,对于可弯曲的柔性显示器,弯曲区域也可以显示画面,使得该柔性显示器具有较高的屏占比和较窄的边框,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适用于包括曲面显示区的柔性显示面板。可选的,第一显示区为平面显示区,第二显示区为第一曲面显示区。
示例性的,以显示面板包括两个柔性显示区为例,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可以为图6所示的显示面板下方侧面的正视示意图。参考图10,该显示面板包括一个第一显示区100和两个第二显示区200,其中第二显示区200为第一曲面显示区。由于第二显示区200的显示面包括曲面,一般为辅助显示区,第一显示区100为主显示区,在使用时用户正视第一显示区100时,第二显示区200由于视角问题会与第一显示区100的显示效果不同。通过设置第二显示区处的发光元件与对应的开口具有预设的偏移量,可以提高曲面显示区和平面显示区的画面均一性。
需要说明的是,图10中示出的显示面板为双曲面显示面板仅是示意性的,在其他实施中,显示面板可以为单曲面显示面板、四曲面显示面板,第一曲面显示区可以与平面显示区连接成一整体显示区,也可以分别为独立的显示区,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计。
可选的,第一曲面显示区具有多个弯曲角度,弯曲角度为第一曲面显示区的切线与平面显示区所在平面之间的所夹的锐角;同一弯曲角度下,各第一发光元件对应的偏移量相同。
示例性的,继续参考图10,第一曲面显示器的弯曲角度a为第一曲面显示区的切线与平面显示区所在平面所夹的锐角,具体的,沿平面显示区到显示区的边缘的方向,弯曲角度a逐渐增大,具体弯曲角度的大小和范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1,同一列第一发光元件21A在第一曲面显示区位于同一弯曲角度,同一弯曲角度下,各第一发光元件21A对应的偏移量相同。
由于同一弯曲角度对应的观察视角相同,因此设置同一弯曲角度的偏移量相同,可以有效提升显示的均一性。可选的,第一曲面显示区具有多个弯曲角度,弯曲角度为第一曲面显示区的切线与平面显示区所在平面之间的所夹的锐角;随着弯曲角度的增加,第一发光元件对应的偏移量递增。
继续参考图11,图11中示意性示出三列第一发光元件21A,沿第一方向x(即第一显示区指向第二显示区的方向),弯曲角度逐渐增大,第一发光元件21A的对应的偏移量d1、d2和d3依次增大,即第一发光元件21A的偏移量与弯曲角度成正比,其中,第一开口31A内的虚线框表示第一发光元件21A的中心与第一开口31A的中心未发生相对偏移时的位置,实线表示第一发光元件21A发生偏移后的位置。图11中示出了最下方一行的第一发光元件21A的中心相对于第一开口31A的中心的偏移量,其中对应每个偏移量示意中左侧直线过第一开口31A的中心,右侧直线过第一发光元件21A的中心,以下几个实施例以发光元件偏移为例的实施例中,其表示方式与图11中相同。例如对于双曲面显示显示面板,两个第一曲面显示区分别位于平面显示区的作用两侧,左侧曲面显示区中发光元件的中心相对于对应的开口左移,右侧曲面显示区中发光元件的中心相对于对应的开口右移,且偏移量相对于弯曲角度的增大而增大,从而提高曲面显示区与平面显示区显示的均一性。
可选的,第一曲面显示区具有多个弯曲角度,弯曲角度为第一曲面显示区的切线与平面显示区所在平面之间的所夹的锐角;第一发光元件包括第一类发光元件和第二类发光元件,暴露第一类发光元件的第一开口为第一类开口,暴露第二类发光元件的第一开口为第二类开口,第一类发光元件的面积大于第二类发光元件的面积,第一类开口的面积大于第二类开口的面积;同一弯曲角度下,第一类发光元件对应的偏移量小于第二类发光元件对应的偏移量。
显示面板显示的画面一般为彩色画面,需要设置包括多种不同发光颜色的发光元件,例如红色发光元件、绿色发光元件和蓝色发光元件。对于OLED显示面板,由于发光元件的发光层的寿命不同,一般设计不同颜色发光元件的面积不同,例如蓝色发光元件的面积最大,绿色发光元件的面积最小,红色发光元件的面积小于或等于蓝色发光元件的面积。示例性的,在某一实施例中,第一类发光元件可以为蓝色发光元件或红色发光元件,第二类发光元件可以为蓝色发光元件,第一类发光元件对应第一类开口,第二类发光元件对应第二类开口,在同一弯曲角度下,第一类发光元件对应的偏移量小于第二类发光元件对应的偏移量。在其他实施例中,不同发光颜色的发光元件对应的偏移量也可以相同,不同颜色的发光元件可以设置相同的偏移量规律,也可以设置为不同的偏移量规律,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示例性的,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2,发光元件21包括红色发光元件R21、绿色发光元件G21和蓝色发光元件B21,其中红色发光元件R21和蓝色发光元件B21面积相等,为第一类发光元件,绿色发光元件G21为第二类发光元件,同一弯曲角度(图12中对应为同一列开口对应的发光元件)下红色发光元件R21和蓝色发光元件B21对应的偏移量小于绿色发光元件G21对应的偏移量。示意性的,图12中示出dR=dB<dG。开口面积较小时发光元件出光的视角较小,通过增大对应的偏移量,可以平衡开口面积较小的影响。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设置红色发光元件和蓝色发光元件的面积不同,例如蓝色发光元件的面积大于红色发光元件的面积,红色发光元件对应的偏移量大于蓝色发光元件的偏移量。
可选的,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显示功能层和遮光层之间的介质层;第一曲面显示区具有多个弯曲角度,弯曲角度为第一曲面显示区的切线与平面显示区所在平面之间的所夹的锐角;对于弯曲角度为α的第一发光元件,其对应的偏移量d满足:
0<d≤t·tanθ-t·tanθ0;其中,
Figure BDA0003573994170000141
Figure BDA0003573994170000142
其中,t表示介质层的厚度,θ表示在弯曲角度为α的情况下,第一发光元件的假设临界出射光线的出射方向与第一显示区内的发光元件边缘入射至介质层并经过对应的开口边缘出射的临界出射光线的出射方向平行时的临界入射角,θ0表示第一显示区内的发光元件边缘入射至介质层并经过对应的开口边缘出射的临界入射角,β表示第一显示区中的发光元件的边缘出射至对应开口边缘光线射出显示面板的临界出射角,n表示介质层的折射率,n0表示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之外的介质的折射率。
其中,介质层为显示功能层和遮光层之间的透明膜层。可选的,介质层包括薄膜封装层TFE,例如TFE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一层无机层、有机层和无机层,具体实施时,可以包括1μm的无机层,6~10μm的有机层和1.3μm的无机层。在其他实施例中,TFE可以包括更多数量的无机层和有机层。弯曲角度为α指的是对应的第一发光元件的中心所在位置的弯曲角度,第一发光元件的假设临界出射光线的出射方向与第一显示区内的发光元件边缘入射至介质层并经过对应的开口边缘出射的临界出射光线的出射方向平行时,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视角相同,可以使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显示效果均一,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之外的介质可以为空气。
示例性的,以双曲面显示面板为例,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光路示意图。参考图13,在第一显示区100,发光元件21边缘与对应的遮光层30边缘之间的距离为t·tanθ0,根据折射定律n·sinθ0=n0·sinβ,可得
Figure BDA0003573994170000151
在第二显示区200,发光元件21边缘与对应的遮光层30边缘之间的距离为t·tanθ,根据折射定律n·sinθ=n0·sin(β+α),可得
Figure BDA0003573994170000152
本实施例中,设置偏移量d在0到t·tanθ-t·tanθ0之间,其中偏移量在设计时包括发光元件与开口对位的工艺误差。
可选的,介质层包括层叠设置的m层不同折射率的子介质层,n表示所有子介质层的等效折射率,t表示所有子介质层的厚度之和,θ表示所有子介质层的等效入射角;
n和θ根据如下公式得出:
ni·sinθi=n0·sinβ=n·sinθ;
Figure BDA0003573994170000161
其中,m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1≤i≤m,且i为整数。
示例性的,以m=3为例,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介质层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4,根据折射定律,光线每经过一次子介质层发生一次折射,因此有n1·sinθ1=n2·sinθ2=n3·sinθ3=n0·sinβ,t1·tanθ1+t2·tanθ2+t3·tanθ3=t·tanθ,为了使曲面显示区和平面显示区出射光线的视角相同,需要满足n0·sinβ=n·sinθ,由此可以得出介质层的等效折射率和等效入射角。
可选的,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功能层;触控功能层位于薄膜封装层与遮光层之间;介质层还包括触控功能层中的无机层。
其中,触控功能层用于实现显示面板的触控功能,具体实施时可以利用金属材料或金属氧化物形成,触控功能层可以包括单层或双层结构,示例性的,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介质层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5,介质层包括第一无机层41、第一有机层42、第一触控功能层51、第二无机层43、第二触控功能层52和第三无机层44,其中第一触控功能层51和第二触控功能层52厚度较小,一般不占用厚度,在实际工艺中第二无机层43和第三无机层44为一体的无机层,作为薄膜封装层中的无机层。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除了适用于包括边缘为曲面显示区的显示面板,还可以适用于可折叠的显示面板。可选的,第一显示区为平面显示区,第二显示区为可折叠显示区。
可选的,第一显示区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第二显示区位于相邻两个第一显示区之间;偏移量沿第二显示区的两侧分别指向第二显示区的中心线的方向上递增,两侧分别为与第一显示区相邻的侧边。
示例性的,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6,该显示面板包括两个第一显示区100A、100B以及位于100A和100B之间的第二显示区200,100A和100B均为平面显示区,第二显示区200为柔性显示区,可以在第二显示区200弯折时将100A和100B折叠到一起。
由于第二显示区200为柔性显示区,其在显示时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定的形变,例如具有图16中示出的凹槽形状,其弯折角度会从第二显示区的两侧向中心线方向变化。图17为图16中第二显示区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7,沿第二显示区的侧边到中心线(图17中虚线)的方向y,发光元件对应的偏移量逐渐增大,即图17中d2>d1,第二显示区的发光元件对于的偏移量的设计规律关于第二显示区的中心线对称,即偏移量沿第二显示区的两侧分别指向第二显示区的中心线的方向上递增,从而提高平面显示区和可折叠显示区显示的均一性。
需要说明的是,图17中仅示出位于第二显示区中心线两侧两列发光元件,其数量及位置关系仅是为了示意性示出发光元件的中心相对于开口中心具有偏移,并不是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其附图表示方式与前述实施例类似,具体发光元件和对应开口的排布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显示面板的像素排布方式确定。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发光元件与对应的第一开口具有一定的偏移量改善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均一性,其中第二显示区可以为曲面显示区,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第二显示区中所有第一发光元件对应的偏移量均相同,例如曲面显示区的弯曲角度变化较小的情况;也可以设置至少两个第一发光元件对应的偏移量不同,例如将第二显示区划分为多个子区域,每个子区域中的第一发光元件对应的偏移量相同,各子区域对应的偏移量不同,例如曲面显示区的显示面积较大,而弯曲角度变化较缓慢,这样可以降低设计难度;还可以设置沿第一方向,各第一发光元件对应的偏移量递增,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第二显示区的显示效果与第一显示区的显示效果趋于一致。
在本发明的某一实施例中,要实现第一发光元件相对于对应的第一开口具有沿第一方向的偏移量,可以在不改变第一发光元件的位置的基础上调整第一开口的位置。可选的,在第二显示区,第一发光元件呈阵列排布,第一开口相对于其暴露的第一发光元件具有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偏移量。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元件呈阵列排布可以理解为沿阵列的行方向,相邻两个第一发光元件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相同,沿阵列的列方向,相邻两个第一发光元件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相同。行方向和列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一发光元件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对于包括多种不同发光颜色的发光元件(例如红色发光元件、蓝色发光元件和绿色发光元件),对于同种发光元件来说呈阵列排布,对于同一个像素单元(例如包括一个发光元件、一个蓝色发光元件和一个绿色发光元件)来说,其具体子像素的排布方式不作限定,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
示例性的,以显示面板示出一种发光元件为例,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8,在第二显示区内,第一发光元件21A呈等间距的阵列排布(相邻两行两列的四个第一发光元件的中心连线为正方形,例如图中D、E、F、G连线为正方形,其中D、E、F、G分别表示对应第一发光元件的中心),通过改变第一开口31A的位置实现第一发光元件与对应的第一开口的偏移,其中与第一开口31A对应的虚线框表示第一开口31A未发生偏移的位置,实线框表示偏移后的位置。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开口发生偏移时,对应的遮光层的宽度变窄,具体遮光层的宽度由偏移量决定。
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可以在不改变第一开口的位置的基础上调整第一发光元件的位置。可选的,在第二显示区,第一开口呈阵列排布,第一发光元件相对于暴露其的第一开口具有沿第一方向的偏移量。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口呈阵列排布的方式与上述实施例类似,第一开口为与第一发光元件对应的开口。沿阵列的行方向,相邻两个第一开口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相同,沿阵列的列方向,相邻两个第一开口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相同。行方向和列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一开口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对于包括多种不同发光颜色的发光元件,可以设置多种对应的第一开口,每种第一开口呈阵列排布。
以一种第一开口为例,继续参考图11,可选的,在第二显示区,沿第一方向,相邻第一开口31A之间的距离相同。即图中线段HI和线段IJ长度相等,其中H、I、J分别为对应第一开口的中心。通过改变第一发光元件21A的位置实现第一发光元件与对应的第一开口的偏移。
可选的,在具体实施时,沿第一方向,第二显示区中的相邻第一开口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显示区中的相邻开口之间的距离。开口在第一显示区的面积占比与开口在第二显示区的面积占比相同。
通过设置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开口之间的距离相同,开口在第一显示区的面积占比与开口在第二显示区的面积占比相同,即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具有相同的开口率和开口设置方式,这样可以保证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具有相同的反射率色相,提高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显示一致性。
可选的,继续参考图8或图9,开口的面积大于其暴露的发光元件的面积。
可以理解的是,发光元件出射的光线具有一定的出射角,由于开口设置于发光元件的上方,通过设置开口面积大于对应的发光元件的面积,可以尽可能减少发光元件出射光的损失。进一步的,各第一开口的面积相同。通过设置各第一开口的面积相同,可以简化制作工艺,降低成本。另外,本实施例中,各开口的面积相同,遮光层的面积也相同,可以避免显示面板各个位置处的反射率及色相发生变化,可以在解决视角不同而引起的显示不均的问题时,不会额外带来反射率不一致的问题以及色相不一致的问题。
可选的,开口的形状与发光元件的形状相同。
本发明实施例不对开口和发光元件的形状具体限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例如可以为正方形、矩形、菱形、圆形、圆角矩形、八边形等形状。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开口的形状与发光元件的形状不同,例如开口形状为圆角矩形,发光元件为矩形,或者,例如开口形状为圆形,发光元件的形状为矩形等,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对于显示面板的具体膜层结构,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9中示出的为第一显示区的结构,第二显示区整体结构与第一显示区相同,不同的是发光元件与对应的开口具有相对位置偏移。参考图19,该显示面板包括基板10;其中,基板10可以是柔性的,因而可伸展、可折叠、可弯曲或可卷曲,使得显示面板可以是可伸展的、可折叠的、可弯曲的或可卷曲的。基板10可以由具有柔性的任意合适的绝缘材料形成。基板10可用于阻挡氧和湿气,防止湿气或杂质通过基板10扩散,并且在基板10的上表面可形成平坦的表面。例如,可以由聚酰亚胺(PI)、聚碳酸酯(PC)、聚醚砜(PE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多芳基化合物(PAR)或玻璃纤维增强塑料(FRP)等聚合物材料形成,基板10可以是透明的、半透明的或不透明的。可选的,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位于基板10上的缓冲层(图17中未示出),缓冲层可以覆盖基板10的整个上表面。基板10也可以为刚性的,例如可以是玻璃基板,从而形成刚性的显示面板。
位于基板10一侧的阵列层70;具体的阵列层70位于基板10朝向显示面板显示面的一侧。阵列层70可以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71(Thin Film Transistor,TFT)以及由薄膜晶体管71构成的像素电路,用于驱动显示功能层中的发光元件。示例性的,本实施例以顶栅型的薄膜晶体管为例进行的结构说明。薄膜晶体管层71包括:位于基板10上的有源层711;有源层711可以是非晶硅材料、多晶硅材料或金属氧化物材料等。其中有源层711采用多晶硅材料时可以采用低温非晶硅技术形成,即将非晶硅材料通过激光熔融形成多晶硅材料。此外,还可以利用诸如快速热退火(RTA)法、固相结晶(SPC)法、准分子激光退火(ELA)法、金属诱导结晶(MIC)法、金属诱导横向结晶(MILC)法或连续横向固化(SLS)法等各种方法。有源层711还包括通过掺杂N型杂质离子或P型杂质离子而形成的源极区域和漏极区域,在源极区域和漏极区域之间形成沟道区域。阵列层70还包括位于有源层711上的栅极绝缘层712;栅极绝缘层712包括诸如氧化硅、氮化硅的无机层,并且可以包括单层或多个层。薄膜晶体管层71还包括位于栅极绝缘层712上的栅极713;栅极713可以包括金(Au)、银(Ag)、铜(Cu)、镍(Ni)、铂(Pt)、钯(Pd)、铝(Al)、钼(MO)或铬(Cr)的单层或多层,或者诸如铝(Al):钕(Nd)合金或钼(MO):钨(W)合金,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阵列层70还包括位于栅极713上的层间绝缘层714;层间绝缘层714可以包括无机材料或有机材料。无机材料可以包括从氮化硅、氮化铝、氮化锆、氮化钛、氮化铪、氮化钽、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钛、氧化锡、氧化铈和氮氧化硅中选择的至少一种。有机材料可以包括从丙烯酸类树脂、甲基丙烯酸类树脂、聚异戊二烯、乙烯基类树脂、环氧类树脂、氨基甲酸乙酯类树脂、纤维素类树脂和苝类树脂中选择的至少一种。薄膜晶体管层71还包括位于层间绝缘层714上的源电极7151和漏电极7152。源电极7151和漏电极7152分别通过接触孔电连接到源极区域和漏极区域,接触孔可以是通过选择性地去除栅极绝缘层712和层间绝缘层714而形成的。
阵列层70还可以包括钝化层72。可选的,钝化层72位于薄膜晶体管71的源电极7151和漏电极7152上。钝化层72可以由氧化硅或氮化硅等的无机材料形成,也可以由有机材料形成。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平坦化层73。可选的,平坦化层73位于钝化层72上。平坦化层73可以包括亚克力、聚酰亚胺(PI)或苯并环丁烯(BCB)等的有机材料,平坦化层73具有平坦化作用。
位于阵列层70背离基板10一侧的显示功能层20,显示功能层20包括多个发光元件21。可选的,显示功能层20位于平坦化层73上。显示功能层20包括沿远离基板10的方向依次设置的阳极层211、中间层212以及阴极层213。阳极层211可以由各种导电材料形成。例如,阳极层211可以根据它的用途形成为透明电极或反射电极。当阳极形成为透明电极时,可以包括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氧化锌(ZnO)或氧化铟(In2O3)等,当阳极形成为反射电极时,反射层可以由银(Ag)、镁(Mg)、铝(Al)、铂(Pt)、钯(Pd)、金(Au)、镍(Ni)、钕(Nd)、铱(Ir)、铬(Cr)或者它们的混合物形成,并且ITO、IZO、ZnO或In2O3等可以形成在该反射层上。中间层212可以包括低分子材料或高分子材料。当中间层212包括低分子材料时,中间层212可以包括发射层(EML),并且还可以包括空穴注入层(HIL)、空穴传输层(HTL)、电子传输层(ETL)和电子注入层(EIL)中的至少一个。中间层212可以包括各种有机材料,例如,铜酞菁(CuPc)、N,N'-二(萘-1-基)-N,N'-二苯基-联苯胺(NPB)或三-8-羟基喹啉-铝(Alq3)等。中间层212可以通过气相沉积来形成。
当中间层212包括高分子材料时,中间层212可以包括HTL和EML。HTL可以包括PEDOT,EML可以包括聚苯撑乙烯撑(PPV)类和聚芴类高分子材料。中间层212可以通过丝网印刷、喷墨印刷或激光诱导热成像(LITI)等来形成。
然而,中间层212不限于上面的示例。中间层212可以包括横跨多个阳极层211的单层或相对于阳极层211中的每个被图案化的多个层。显示功能层20还包括位于阳极层211远离阵列层70一侧的像素定义层22。其中发光元件21的大小由像素定义层22的开口大小确定,本实施例中,发光元件21的中心为像素定义层22的开口的中心(图19中示出的为剖面图,其中心为像素定义层22所成开口底部的中点,实际开口在显示面板为二维形状,其中心为开口的几何中心)。像素定义层22可以由诸如聚酰亚胺(PI)、聚酰胺、苯并环丁烯(BCB)、压克力树脂或酚醛树脂等的有机材料形成,或由诸如SiNx的无机材料形成。当阴极层213形成为透明电极时,具有诸如锂(Li)、钙(Ca)、氟化锂/钙(LiF/Ca)、氟化锂/铝(LiF/Al)、铝(Al)、镁(Mg)或它们的组合的功函数小的化合物可以通过蒸发初始沉积在发光层上,并且诸如ITO、IZO、ZnO或In2O3等的透明电极形成材料可以沉积在该化合物上。当阴极形成为反射电极时,可以通过在基板的整个表面上使Li、Ca、LiF/Ca、LiF/Al、Al、Mg或它们的混合物蒸发来形成阴极。
可选的,阳极层211包括多个与像素一一对应的阳极图案,阳极层211中的阳极图案通过平坦化层73上的过孔与薄膜晶体管71的源电极7151或漏电极7152连接。像素定义层22包括多个暴露阳极层211的开口,并且像素定义层22可以覆盖阳极层211图案的边缘。中间层212至少部分填充在像素定义层22的开口内,并与阳极层211接触。
可选的,每个像素定义层22的开口所限定的阳极层211、中间层212以及阴极层213组成发光元件21(即图19中虚线框内所示),每个发光元件21根据不同的中间层212能够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线,每个发光元件21构成一个子像素,多个子像素共同进行画面的显示。
可选的,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显示功能层20上的封装层40并完全覆盖显示功能层20,以密封显示功能层20。其中,为了实现显示功能层20的平坦化,显示功能层20上方还设置有平坦化层23。可选的,封装层40可以为薄膜封装层,位于平坦化层23上,包括沿远离基板10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无机封装层、有机封装层以及第二无机封装层(图19中未示出封装层40的具体膜层),用于避免水氧腐蚀发光元件21。当然,在本发明其他可选实施例中,封装层40根据需要可以包括任意数量层叠的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但至少包括一层有机材料和至少一层无机材料交替沉积,且最下层与最上层为无机材料构成。
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功能层50,触控功能层50包括多个触控电极,用于实现触控功能具体实施时可以采用自电容方式或者互电容方式,触控功能层50可以设置单层触控电极也可以设置双层触控电极,还可以设置金属网状的触控电极,金属网状的触控电极包括多条沿着两个相互交叉方向延伸的金属线,不同方向延伸的金属线交叉形成网,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示例性的,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功能层的俯视示意图,以互电容方式为例,触控功能层包括多个触控驱动电极501和触控感应电极502,每个触控感应电极501和触控感应电极502分别与一条触控走线503直接电连接。当触控功能层包括多层时,触控功能层之间的绝缘层可以复用为薄膜封装层中的无机层。
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薄膜封装层40上方的遮光层30以及色阻层32,色阻层32包括多个设置于开口的色阻,色阻的颜色与对应的发光元件的颜色相同,用于透射发光元件出射的光线,利用色阻代替偏光片的设计方案,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柔性显示。
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遮光层30上的保护层60。可选的,保护层60为显示面板最外侧的一层膜层,可以为保护盖板或保护膜。保护层60可以通过光学透明胶OCA(OpticallyClear Adhesive)与相邻的显示面板内部的膜层粘合,对于触控显示面板来说,保护层60的表面为显示面板触控的操作面。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21,该显示装置1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任意一种显示面板2。该显示装置1具体可以为手机、电脑以及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包含显示功能的设备。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相互结合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28)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
显示功能层,位于所述基板上,所述显示功能层包括多个发光元件;
遮光层,位于所述显示功能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遮光层设置多个开口,所述开口暴露所述发光元件;
所述发光元件包括第一发光元件,暴露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所述开口为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中心相对于所述第一开口的中心具有沿第一方向的偏移量,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基板所在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方向为由所述第一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元件还包括第二发光元件,暴露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所述开口为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开口的中心重合;
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显示区为平面显示区,所述第二显示区为第一曲面显示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曲面显示区具有多个弯曲角度,所述弯曲角度为所述第一曲面显示区的切线与所述平面显示区所在平面之间的所夹的锐角;
同一所述弯曲角度下,各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对应的偏移量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曲面显示区具有多个弯曲角度,所述弯曲角度为所述第一曲面显示区的切线与所述平面显示区所在平面之间的所夹的锐角;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包括第一类发光元件和第二类发光元件,暴露所述第一类发光元件的第一开口为第一类开口,暴露所述第二类发光元件的第一开口为第二类开口,所述第一类发光元件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类发光元件的面积,所述第一类开口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类开口的面积;
同一所述弯曲角度下,所述第一类发光元件对应的偏移量小于所述第二类发光元件对应的偏移量。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曲面显示区具有多个弯曲角度,所述弯曲角度为所述第一曲面显示区的切线与所述平面显示区所在平面之间的所夹的锐角;
随着所述弯曲角度的增加,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对应的偏移量递增。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功能层和所述遮光层之间的介质层;
所述第一曲面显示区具有多个弯曲角度,所述弯曲角度为所述第一曲面显示区的切线与所述平面显示区所在平面之间的所夹的锐角;
对于弯曲角度为α的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其对应的偏移量d满足:
0<d≤t·tanθ-t·tanθ0;其中,
Figure FDA0003573994160000021
Figure FDA0003573994160000022
其中,t表示所述介质层的厚度,θ表示在弯曲角度为α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假设临界出射光线的出射方向与所述第一显示区内的发光元件边缘入射至所述介质层并经过对应的开口边缘出射的临界出射光线的出射方向平行时的临界入射角,θ0表示所述第一显示区内的发光元件边缘入射至所述介质层并经过对应的开口边缘出射的临界入射角,β表示所述第一显示区中的发光元件的边缘出射至对应开口边缘光线射出所述显示面板的临界出射角,n表示所述介质层的折射率,n0表示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之外的介质的折射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层包括层叠设置的m层不同折射率的子介质层,n表示所有所述子介质层的等效折射率,t表示所有所述子介质层的厚度之和,θ表示所有所述子介质层的等效入射角;
n和θ根据如下公式得出:
ni·sinθi=n0·sinβ=n·sinθ;
Figure FDA0003573994160000031
其中,m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1≤i≤m,且i为整数。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层包括薄膜封装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触控功能层;
所述触控功能层位于所述薄膜封装层与所述遮光层之间;
所述介质层还包括触控功能层中的无机层。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显示区为平面显示区,所述第二显示区为可折叠显示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显示区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显示区之间;
所述偏移量沿所述第二显示区的两侧分别指向所述第二显示区的中心线的方向上递增,所述两侧分别为与所述第一显示区相邻的侧边。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和所述第二显示区相连,且共同构成第二曲面显示区。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一方向,各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对应的所述偏移量递增。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显示区,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所述第一开口之间的距离相同。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相邻第一开口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一显示区中的相邻开口之间的距离。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对应的所述偏移量不同。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的面积大于其暴露的所述发光元件的面积。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第一开口的面积相同。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的形状与所述发光元件的形状相同。
2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在所述第一显示区的面积占比与所述开口在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面积占比相同。
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呈阵列排布,所述第一开口相对于其暴露的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具有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偏移量。
2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开口呈阵列排布,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相对于暴露其的所述第一开口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偏移量。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色阻层,所述色阻层包括多个设置于所述开口的色阻,所述色阻的颜色与对应的所述发光元件的颜色相同。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层包括触控电极、黑矩阵中的一种或两种。
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功能层还包括像素定义层,所述像素定义层包括多个开口,所述发光元件位于所述开口。
28.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27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210334340.2A 2022-03-30 2022-03-30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463971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34340.2A CN114639713A (zh) 2022-03-30 2022-03-30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7/859,395 US20220344433A1 (en) 2022-03-30 2022-07-07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34340.2A CN114639713A (zh) 2022-03-30 2022-03-30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39713A true CN114639713A (zh) 2022-06-17

Family

ID=819525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34340.2A Pending CN114639713A (zh) 2022-03-30 2022-03-30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44433A1 (zh)
CN (1) CN114639713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40168524A1 (en) * 2022-11-21 2024-05-23 Synaptics Incorporated Capacitive detection of fold angle for foldable devices
US11976922B1 (en) * 2022-11-21 2024-05-07 Synaptics Incorporated Capacitive detection of fold angle for foldable devic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344433A1 (en) 2022-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96151B2 (en) Display panel
US11094912B2 (en) Flexible display apparatus
US10916592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US11812648B2 (en) Pixel array and display device
US10727434B2 (en) Display device with structure for preventing organic material overflow
US11816277B2 (en)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KR20180034746A (ko) 유기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 이를 제조하기 위한 마스크,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20220344433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JP7206248B2 (ja) 有機発光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2470287A (zh) 一种显示基板及相关装置
CN107221547B (zh) 显示设备
US20240237463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related devices
CN111799311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2992981A (zh) 显示装置
US20200403048A1 (en) Transparent oled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oled substrate
CN113097269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730800B (zh) 像素阵列及显示装置
CN114039013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KR20220027350A (ko) 표시 장치
US20240114743A1 (en) Display module having increased transmittan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display module
CN114725163A (zh) 显示装置
CN114335081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设备
US20230168758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5669276A (zh) 一种显示基板及相关装置
US20230171994A1 (en)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