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32294A - 一种黑斑蛙与水稻共生种养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黑斑蛙与水稻共生种养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32294A
CN114532294A CN202210176898.2A CN202210176898A CN114532294A CN 114532294 A CN114532294 A CN 114532294A CN 202210176898 A CN202210176898 A CN 202210176898A CN 114532294 A CN114532294 A CN 1145322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nd
rice
breeding
rana nigromaculata
f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7689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祖萱
刘永鑫
田鹏
李丹
于子润
郝想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Xuyu Aquat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Xuyu Aquat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Xuyu Aquat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Xuyu Aquat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17689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32294A/zh
Publication of CN1145322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322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0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or modified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2Breeding vertebrat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2/00Cultivation of specific crops or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01G22/20Cereals
    • A01G22/22Ric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 Y02A40/818Alternative feeds for fish, e.g. in aquacultur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Botan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黑斑蛙与水稻共生种养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稻田的选择、区域划分与改造,S2、亲本的选择与培育,S3、成蛙的捕捞与水稻收割,并且还公开了繁殖池、孵化池、育苗池和养殖池的具体管理方法,包括调控各个区域的面积比例,严格调控繁殖池、孵化池、育苗池和养殖池的亲本、卵块、蝌蚪和幼蛙的投放比例和密度、根据不同时期的气候特点严格调控水位和水质,并在孵化池架设微流水设备以改善水质提高溶氧量等,可有效控制黑斑蛙养殖密度,高效利用稻田空间,形成有序繁养、可控化生产,从而有利于黑斑蛙的提早上市并养殖出高品质大规格的蛙(80%的商品蛙规格可达40g以上),因此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

Description

一种黑斑蛙与水稻共生种养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黑斑蛙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黑斑蛙与水稻共生种养的方法。
背景技术
稻田生态种养是利用稻田的生态空间,采用共生或轮作方式在稻田中养殖鱼、虾、鳅、鳖、蛙等水产或两栖动物的生产模式。在传统稻田种植体系中,人们通过滥捕自然生长的稻田青蛙让蛙肉进入餐桌,这导致稻田生态***中青蛙数量急剧减少,造成稻田害虫数量增加,农民为了防治病虫害滥用滥施农药,进一步削减了稻田***内自然生长的青蛙数量,对稻田生态***平衡造成破坏。稻蛙生态种养通过充分利用稻田生态空间,同时进行水稻种植和青蛙养殖,养殖的蛙类不仅能在稻田中灭虫除草,其排出的粪便还可以给水稻生长提供营养物质,使稻田生态***内能源和物质转换与循环更加合理。稻田养蛙一方面保护了青蛙物种,维护了稻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稻米和蛙肉的品质,帮助农民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发展稻蛙生态种养技术对于保障粮食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风险、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黑斑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俗称克马、田鸡,因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肉质细嫩,高蛋白、低脂肪等优点,特别适合各类人群的消费食用。消费市场的需求驱动了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截至2019年,以长江中下游的江汉平原为核心,全国发展了黑斑蛙养殖面积13万亩,产量10.5万吨。然而,当前黑斑蛙养殖技术比较粗放,一般是养繁一体的养殖模式,容易造成黑斑蛙养殖密度难以控制,无法精准投放养殖用品,进而导致水体恶化,病害激增,投入成本亏损等,同时还会影响到商品蛙的规格和品质,这对行业发展极为不利。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控制黑斑蛙养殖密度、高效利用稻田空间、有序繁养产出高品质大规格黑斑蛙的养殖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黑斑蛙与水稻共生种养的方法。解决现有的养繁一体的黑斑蛙养殖模式,容易造成黑斑蛙养殖密度难以控制,无法精准投放养殖用品,进而导致水体恶化,病害激增,投入成本亏损等,同时还会影响到商品蛙的规格和品质等问题。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黑斑蛙与水稻共生种养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稻田的选择、区域划分与改造:选择合适的稻田,按照功能将所述稻田分为繁殖池、孵化池、育苗池和养殖池,所述繁殖池、所述育苗池和所述养殖池的面积均为160~250m2,并且采用三级单沟方法进行改建,所述孵化池的面积为40~62.5m2
S2、亲本的选择与培育:于2月中上旬,选择健康蛙作为亲本,投放至所述繁殖池,投放后次日开始每天投喂饲料进行饲养,然后依次经过卵块的捕捞与移池、蝌蚪的捕捞与移池和幼蛙的捕捞与移池后,进行养殖管理;
S3、成蛙的捕捞与水稻收割:待9月中下旬,将单沟水体排干,然后捕捞成蛙;待11月份水稻成熟,人工收割水稻。
本发明中,所述繁殖池、所述育苗池和所述养殖池均采用三级单沟方式改造,拥有近排水速度快、效率高等优点,同时也有利于水质调节;捕捞成蛙可以采用人工驱赶,围网,地笼的方式进行捕捞,并且在捕捉黑斑蛙过程中,在气温15℃以上捕捉完毕,否则黑斑蛙打洞冬眠,不利于黑斑蛙的起捕,额外增加人工成本。
进一步地,步骤S1中,所述繁殖池、所述育苗池和所述养殖池的个数比为1:6:24;所述三级单沟方法具体为选择中小型挖机进行挖掘,长度20~25m,宽度8~10m,水沟宽度设置为1.5m,三级单沟为底,稻田区高度0.5~0.8m,食台区高度0.6~0.9m,同时设有防逃网、天网基础设施。
本发明中,所述繁殖池、所述育苗池和所述养殖池的个数比为1:6:24,即1个繁殖池配6个育苗池,可以供给24个养殖池所需苗种,因繁殖池、育苗池和养殖池时间不重合,池塘改造方式相同,因此,可重复使用,大大提升环境空间利用率;当繁殖池和育苗池使用完后,即可作为养殖池进行使用。
更进一步地,所述防逃网选择1m长度的竹竿或钢筋,在稻蛙池四周每2m***土壤30cm深,围着竹竿或钢筋加设60目加密加厚的防逃网,将稻蛙池四周包裹;所述天网的设置具体是将天网一端固定在稻蛙池***,中间用2~2.5m的钢筋支撑。
本发明中,在所述的防逃网上另设有5cm内折,能够有效防止黑斑蛙跳跃逃脱;另外,所述天网用钢筋材料作为支撑点,在狂风和大雪天气下,能够有效避免支架倒塌的现象。
进一步地,步骤S1中,所述孵化池的长度5~6.25m,宽度8~10m,池底平整,深度0.8m,紧密放置网箱,所述网箱大小为4×1×0.5m,网眼口径为60目;所述孵化池上1m高度架设2cm直径PVC水管,所述PVC水管开有紧密小孔,有持续水流通过。
本发明中,所述的PVC水管的作用是让微流水通过,增加水体溶氧,有利于蝌蚪的孵化和生长。
进一步地,步骤S2中,所述繁殖池要经过预处理,具体如下:于1月在所述繁殖池的单沟处种植水草,所述水草的田间移栽1列,株距2m,每株直径0.2~0.4m,并控制水深为0.4~0.6m;所述健康蛙的规格为65~75g,于2月中上旬,按照雌雄比1.2:1的比例每亩投放150kg至所述繁殖池,所述饲料投喂量为黑斑蛙体重的3~6%。
本发明中,所述水草可以作为卵块的载体,有利于水体溶氧调节和卵块的孵化;同时,黑斑蛙亲本配比可以减少雄性竞争,提高繁殖成功率,同时饲料的供给可以为生殖行为提供必要的能量。
更进一步地,所述卵块的捕捞与移池的具体方法如下:将所述繁殖池中的卵粒黝黑、成团紧密、不挂脏的卵块,运输至孵化池,当天起捕、当天投放,投放时间为上午9点前,规格为2000~3000粒/团,放养密度为100团/网箱;所述卵块放入孵化池时,应动物极朝上、植物极朝下,并轻微搅动水体。
本发明中,通过选择卵粒黝黑、成团紧密、不挂脏的卵块能及时淘汰受精失败、死亡的卵块,有利于净化水质,提升繁殖成功率;另外,黑斑蛙卵块在放入孵化池的过程中,重心在植物极,轻微搅动水面能够有效的使卵块植物极朝下,促进蝌蚪的发育。
更进一步地,所述蝌蚪的捕捞与移池的具体方法如下:所述孵化池中的卵块孵出蝌蚪5~7天后,蝌蚪可以在水面平游,用筛网将蝌蚪捕捞,带水运输并放入水位与食台区平齐的育苗池,每个育苗池放入蝌蚪900尾/m2,进行育苗管理。
本发明中,由于育苗池为三级单沟结构,蝌蚪期养殖所需水面较大,食台区和水沟之间有0.5~0.8m的深度,有保温作用,有利于促进蝌蚪生长。
更进一步地,所述育苗管理的具体方法如下:3月至4月,所述育苗池养殖期间,水位控制在0.5~0.8m;水质的调控加入生物有机肥调控浮游生物的生长,同时调节水体的透明度为0.3~0.4m,pH为8.0~8.8;投放后次日开始每天投喂粉状饲料,投喂量为蝌蚪体重的3~6%,同时利用微流水保证溶氧在3mg/L以上。
本发明中,有机酸和微生物制剂可调节池塘底泥和水体的pH,利于可分解有机质的细菌的繁殖,从而促进营养物质的再生循环,增强水体肥力,还可促进水体中腐殖质聚沉,从而增加水体的透明度,有利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微流水可以提高蝌蚪成活率,促进生长发育,并且所述的微流水设施成本低廉。
更进一步地,所述水体的透明度和pH是通过加入有机酸和微生物制剂进行调节的;所述粉状饲料的蛋白质含量为36%,化水成团投喂。
更进一步地,所述幼蛙的捕捞与移池的具体方法如下:待5月中上旬蝌蚪完成***过程,平均规格达到2g/只,将幼蛙起捕移至养殖池,每个池塘放养密度为120尾/m2;幼蛙移池后次日,饲料采用1mm直径、蛋白质含量为40%的膨化饲料,同时移池前搭建遮荫网在水稻区;待6月中下旬80%幼蛙体重超过20g,饲料切换至2mm直径、蛋白质含量为40%的膨化饲料,待7月中下旬80%幼蛙体重超过30g,饲料切换至3mm直径、蛋白质含量为40%的膨化饲料,同时采用人工插秧的方式以40~50cm的行间距种植水稻。
本发明中,不同口径的饲料针对不同时期,提高蝌蚪和黑斑蛙的适口性,有利于蝌蚪和黑斑蛙提高吃食效率,促进生长;40~50cm的水稻行间距即有通透性,又能够良好的吸收黑斑蛙残余饵料和***物,提高生态效益;由于不同时期的黑斑蛙营养需求不同,幼蛙阶段投喂饲料提高蛋白质比例,有利于促进幼蛙的生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采用了黑斑蛙与水稻共生种养的方法,并公开了繁殖池、孵化池、育苗池和养殖池的具体管理方法,包括调控各个区域的面积比例,严格调控繁殖池、孵化池、育苗池和养殖池的亲本、卵块、蝌蚪和幼蛙的投放比例和密度、根据不同时期的气候特点严格调控水位和水质,并在孵化池架设微流水设备以改善水质提高溶氧量等,可有效控制黑斑蛙养殖密度,高效利用稻田空间,形成有序繁养、可控化生产,从而有利于黑斑蛙的提早上市并养殖出高品质大规格的蛙(80%的商品蛙规格可达40g以上),因此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所使用的常规试剂和设备,如无特殊说明,均可市售获得。
实施例1
一种黑斑蛙与水稻共生种养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稻田的选择、区域划分与改造:
选择合适的稻田,按照功能将所述稻田分为繁殖池、孵化池、育苗池和养殖池,所述繁殖池、所述育苗池和所述养殖池的面积均为200m2,并且采用三级单沟方法进行改建,具体为选择中小型挖机进行挖掘,长度20~25m,宽度8~10m,水沟宽度设置为1.5m,三级单沟为底,稻田区高度0.5~0.8m,食台区高度0.6~0.9m,同时设有防逃网、天网基础设施,所述防逃网选择1m长度的竹竿或钢筋,在稻蛙池四周每2m***土壤30cm深,围着竹竿或钢筋加设60目加密加厚的防逃网,将稻蛙池四周包裹;所述天网的设置具体是将天网一端固定在稻蛙池***,中间用2~2.5m的钢筋支撑;所述繁殖池、所述育苗池和所述养殖池的个数比为1:6:24;所述孵化池的面积为40~62.5m2,所述孵化池的长度5~6.25m,宽度8~10m,池底平整,深度0.8m,紧密放置网箱,所述网箱大小为4×1×0.5m,网眼口径为60目;所述孵化池上1m高度架设2cm直径PVC水管,所述PVC水管开有紧密小孔,有持续水流通过。
2)繁殖池的准备与处理:
于1月在繁殖池的单沟处种植水草,所述水草的田间移栽1列,株距2m,每株直径0.4m,并控制水深为0.6m。
3)亲本的选择与饲养:
于2月中上旬,选择规格为65g健康蛙作为亲本,按照雌雄比1.2:1的比例每亩投放150kg至所述繁殖池,投放后次日开始每天投喂饲料进行饲养,所述饲料投喂量为黑斑蛙体重的5%。
4)卵块的捕捞与移池:
将所述繁殖池中的卵粒黝黑、成团紧密、不挂脏的卵块,运输至孵化池,当天起捕、当天投放,投放时间为上午9点前,规格为2000~3000粒/团,放养密度为100团/网箱。
5)蝌蚪的捕捞与移池:
所述孵化池中的卵块孵出蝌蚪5~7天后,蝌蚪可以在水面平游,用筛网将蝌蚪捕捞,带水运输并放入水位与食台区平齐的育苗池,每个育苗池放入蝌蚪900尾/m2
6)育苗池的管理:
3月至4月,所述育苗池养殖期间,水位控制在0.8m;水质的调控加入生物有机肥调控浮游生物的生长,同时调节水体的透明度为0.4m,pH为8.0~8.8;投放后次日开始每天投喂粉状饲料,投喂量为蝌蚪体重的5%,同时利用微流水保证溶氧在3mg/L以上。
7)幼蛙的捕捞与移池:
待5月中上旬蝌蚪完成***过程,平均规格达到2g/只,将幼蛙起捕移至养殖池,每个池塘放养密度为120尾/m2
8)养殖池的管理:
幼蛙移池后次日,饲料采用1mm直径、蛋白质含量为40%的膨化饲料,同时移池前搭建遮荫网在水稻区;待6月中下旬80%幼蛙体重超过20g,饲料切换至2mm直径、蛋白质含量为40%的膨化饲料,待7月中下旬80%幼蛙体重超过30g,饲料切换至3mm直径、蛋白质含量为40%的膨化饲料,同时采用人工插秧的方式以50cm的行间距种植水稻。
9)成蛙的捕捞与水稻收割:
待9月中下旬,将单沟水体排干,然后捕捞成蛙;待11月份水稻成熟,人工收割水稻。
最终获得在育苗池的幼蛙每亩超过60万尾,平均体重为2.34g/尾,相比较传统育苗幼蛙平均体重增长30%;成蛙亩产量高达3000斤,并且80%的商品蛙规格可达到40g以上,相比较传统养殖模式下该体重下成蛙数量增长了60%以上;且由于严格控制水质和水位,氨氮平均水平维持在0.01mg/L以下,溶氧在5.8mg/L以上,因此无细菌病害问题,商品蛙的品质高,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实施例2
一种黑斑蛙与水稻共生种养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稻田的选择、区域划分与改造:
选择合适的稻田,按照功能将所述稻田分为繁殖池、孵化池、育苗池和养殖池,所述繁殖池、所述育苗池和所述养殖池的面积均为160m2,并且采用三级单沟方法进行改建,具体为选择中小型挖机进行挖掘,长度16~20m,宽度8~10m,水沟宽度设置为1.5m,三级单沟为底,稻田区高度0.5~0.8m,食台区高度0.6~0.9m,同时设有防逃网、天网基础设施,所述防逃网选择1m长度的竹竿或钢筋,在稻蛙池四周每2m***土壤30cm深,围着竹竿或钢筋加设60目加密加厚的防逃网,将稻蛙池四周包裹;所述天网的设置具体是将天网一端固定在稻蛙池***,中间用2~2.5m的钢筋支撑;所述繁殖池、所述育苗池和所述养殖池的个数比为1:6:24;所述孵化池的面积为40~62.5m2,所述孵化池的长度5~6.25m,宽度8~10m,池底平整,深度0.8m,紧密放置网箱,所述网箱大小为4×1×0.5m,网眼口径为60目;所述孵化池上1m高度架设2cm直径PVC水管,所述PVC水管开有紧密小孔,有持续水流通过。
2)繁殖池的准备与处理:
于1月在繁殖池的单沟处种植水草,所述水草的田间移栽1列,株距2m,每株直径0.3m,并控制水深为0.5m。
3)亲本的选择与饲养:
于2月中上旬,选择规格为75g健康蛙作为亲本,按照雌雄比1.2:1的比例每亩投放150kg至所述繁殖池,投放后次日开始每天投喂饲料进行饲养,所述饲料投喂量为黑斑蛙体重的6%。
4)卵块的捕捞与移池:
将所述繁殖池中的卵粒黝黑、成团紧密、不挂脏的卵块,运输至孵化池,当天起捕、当天投放,投放时间为上午9点前,规格为2000~3000粒/团,放养密度为8团/网箱。
5)蝌蚪的捕捞与移池:
所述孵化池中的卵块孵出蝌蚪5~7天后,蝌蚪可以在水面平游,用筛网将蝌蚪捕捞,带水运输并放入水位与食台区平齐的育苗池,每个育苗池放入蝌蚪900尾/m2
6)育苗池的管理:
3月至4月,所述育苗池养殖期间,水位控制在0.6m;水质的调控加入生物有机肥调控浮游生物的生长,同时调节水体的透明度为0.35m,pH为8.0~8.8;投放后次日开始每天投喂粉状饲料,投喂量为蝌蚪体重的6%,同时利用微流水保证溶氧在3mg/L以上。
7)幼蛙的捕捞与移池:
待5月中上旬蝌蚪完成***过程,平均规格达到2g/只,将幼蛙起捕移至养殖池,每个池塘放养密度为120尾/m2
8)养殖池的管理:
幼蛙移池后次日,饲料采用1mm直径、蛋白质含量为40%的膨化饲料,同时移池前搭建遮荫网在水稻区;待6月中下旬80%幼蛙体重超过20g,饲料切换至2mm直径、蛋白质含量为40%的膨化饲料,待7月中下旬80%幼蛙体重超过30g,饲料切换至3mm直径、蛋白质含量为40%的膨化饲料,同时采用人工插秧的方式以40cm的行间距种植水稻。
9)成蛙的捕捞与水稻收割:
待9月中下旬,将单沟水体排干,然后捕捞成蛙;待11月份水稻成熟,人工收割水稻。
最终获得在育苗池的幼蛙每亩超过55万尾,平均体重为2.46g/尾,相比较传统育苗幼蛙平均体重增长35%;成蛙亩产量高达3200斤,并且82%的商品蛙规格可达到40g以上,相比较传统养殖模式下该体重下成蛙数量增长了50%以上;且由于严格控制水质和水位,氨氮平均水平维持在0.01mg/L以下,溶氧在6.7mg/L以上,因此无细菌病害问题,商品蛙的品质高,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实施例3
一种黑斑蛙与水稻共生种养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稻田的选择、区域划分与改造:
选择合适的稻田,按照功能将所述稻田分为繁殖池、孵化池、育苗池和养殖池,所述繁殖池、所述育苗池和所述养殖池的面积均为250m2,并且采用三级单沟方法进行改建,具体为选择中小型挖机进行挖掘,长度25~31.25m,宽度8~10m,水沟宽度设置为1.5m,三级单沟为底,稻田区高度0.5~0.8m,食台区高度0.6~0.9m,同时设有防逃网、天网基础设施,所述防逃网选择1m长度的竹竿或钢筋,在稻蛙池四周每2m***土壤30cm深,围着竹竿或钢筋加设60目加密加厚的防逃网,将稻蛙池四周包裹;所述天网的设置具体是将天网一端固定在稻蛙池***,中间用2~2.5m的钢筋支撑;所述繁殖池、所述育苗池和所述养殖池的个数比为1:6:24;所述孵化池的面积为40~62.5m2,所述孵化池的长度5~6.25m,宽度8~10m,池底平整,深度0.8m,紧密放置网箱,所述网箱大小为4×1×0.5m,网眼口径为60目;所述孵化池上1m高度架设2cm直径PVC水管,所述PVC水管开有紧密小孔,有持续水流通过。
2)繁殖池的准备与处理:
于1月在繁殖池的单沟处种植水草,所述水草的田间移栽1列,株距2m,每株直径0.2m,并控制水深为0.4m。
3)亲本的选择与饲养:
于2月中上旬,选择规格为70g健康蛙作为亲本,按照雌雄比1.2:1的比例每亩投放150kg至所述繁殖池,投放后次日开始每天投喂饲料进行饲养,所述饲料投喂量为黑斑蛙体重的6%。
4)卵块的捕捞与移池:
将所述繁殖池中的卵粒黝黑、成团紧密、不挂脏的卵块,运输至孵化池,当天起捕、当天投放,投放时间为上午9点前,规格为2000~3000粒/团,放养密度为25团/网箱。
5)蝌蚪的捕捞与移池:
所述孵化池中的卵块孵出蝌蚪5~7天后,蝌蚪可以在水面平游,用筛网将蝌蚪捕捞,带水运输并放入水位与食台区平齐的育苗池,每个育苗池放入蝌蚪900尾/m2
6)育苗池的管理:
3月至4月,所述育苗池养殖期间,水位控制在0.5m;水质的调控加入生物有机肥调控浮游生物的生长,同时调节水体的透明度为0.3m,pH为8.0~8.8;投放后次日开始每天投喂粉状饲料,投喂量为蝌蚪体重的3~6%,同时利用微流水保证溶氧在3mg/L以上。
7)幼蛙的捕捞与移池:
待5月中上旬蝌蚪完成***过程,平均规格达到2g/只,将幼蛙起捕移至养殖池,每个池塘放养密度为120尾/m2
8)养殖池的管理:
幼蛙移池后次日,饲料采用1mm直径、蛋白质含量为40%的膨化饲料,同时移池前搭建遮荫网在水稻区;待6月中下旬80%幼蛙体重超过20g,饲料切换至2mm直径、蛋白质含量为40%的膨化饲料,待7月中下旬80%幼蛙体重超过30g,饲料切换至3mm直径、蛋白质含量为40%的膨化饲料,同时采用人工插秧的方式以45cm的行间距种植水稻。
9)成蛙的捕捞与水稻收割:
待9月中下旬,将单沟水体排干,然后捕捞成蛙;待11月份水稻成熟,人工收割水稻。
最终获得在育苗池的幼蛙每亩超过58万尾,平均体重为2.39g/尾,相比较传统育苗幼蛙平均体重增长32%;成蛙亩产量高达3100斤,并且81%的商品蛙规格可达到40g以上,相比较传统养殖模式下该体重下成蛙数量增长了55%以上;且由于严格控制水质和水位,氨氮平均水平维持在0.01mg/L以下,溶氧在6.3mg/L以上,因此无细菌病害问题,商品蛙的品质高,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黑斑蛙与水稻共生种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稻田的选择、区域划分与改造:选择合适的稻田,按照功能将所述稻田分为繁殖池、孵化池、育苗池和养殖池,所述繁殖池、所述育苗池和所述养殖池的面积均为160~250m2,并且采用三级单沟方法进行改建,所述孵化池的面积为40~62.5m2
S2、亲本的选择与培育:于2月中上旬,选择健康蛙作为亲本,投放至所述繁殖池,投放后次日开始每天投喂饲料进行饲养,然后依次经过卵块的捕捞与移池、蝌蚪的捕捞与移池和幼蛙的捕捞与移池后,进行养殖管理;
S3、成蛙的捕捞与水稻收割:待9月中下旬,将单沟水体排干,然后捕捞成蛙;待11月份水稻成熟,人工收割水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斑蛙与水稻共生种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繁殖池、所述育苗池和所述养殖池的个数比为1:6:24;所述三级单沟方法具体为选择中小型挖机进行挖掘,长度20~25m,宽度8~10m,水沟宽度设置为1.5m,三级单沟为底,稻田区高度0.5~0.8m,食台区高度0.6~0.9m,同时设有防逃网、天网基础设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黑斑蛙与水稻共生种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逃网选择1m长度的竹竿或钢筋,在稻蛙池四周每2m***土壤30cm深,围着竹竿或钢筋加设60目加密加厚的防逃网,将稻蛙池四周包裹;所述天网的设置具体是将天网一端固定在稻蛙池***,中间用2~2.5m的钢筋支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斑蛙与水稻共生种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孵化池的长度5~6.25m,宽度8~10m,池底平整,深度0.8m,紧密放置网箱,所述网箱大小为4×1×0.5m,网眼口径为60目;所述孵化池上1m高度架设2cm直径PVC水管,所述PVC水管开有紧密小孔,有持续水流通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斑蛙与水稻共生种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繁殖池要经过预处理,具体如下:于1月在所述繁殖池的单沟处种植水草,所述水草的田间移栽1列,株距2m,每株直径0.2~0.4m,并控制水深为0.4~0.6m;所述健康蛙的规格为65~75g,于2月中上旬,按照雌雄比1.2:1的比例每亩投放150kg至所述繁殖池,所述饲料投喂量为黑斑蛙体重的3~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黑斑蛙与水稻共生种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卵块的捕捞与移池的具体方法如下:将所述繁殖池中的卵粒黝黑、成团紧密、不挂脏的卵块,运输至孵化池,当天起捕、当天投放,投放时间为上午9点前,规格为2000~3000粒/团,放养密度为100团/网箱;所述卵块放入孵化池时,应动物极朝上、植物极朝下,并轻微搅动水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黑斑蛙与水稻共生种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蝌蚪的捕捞与移池的具体方法如下:所述孵化池中的卵块孵出蝌蚪5~7天后,蝌蚪可以在水面平游,用筛网将蝌蚪捕捞,带水运输并放入水位与食台区平齐的育苗池,每个育苗池放入蝌蚪900尾/m2,进行育苗管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黑斑蛙与水稻共生种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育苗管理的具体方法如下:3月至4月,所述育苗池养殖期间,水位控制在0.5~0.8m;水质的调控加入生物有机肥调控浮游生物的生长,同时调节水体的透明度为0.3~0.4m,pH为8.0~8.8;投放后次日开始每天投喂粉状饲料,投喂量为蝌蚪体重的3~6%,同时利用微流水保证溶氧在3mg/L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黑斑蛙与水稻共生种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体的透明度和pH是通过加入有机酸和微生物制剂进行调节的;所述粉状饲料的蛋白质含量为36%,化水成团投喂。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黑斑蛙与水稻共生种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幼蛙的捕捞与移池的具体方法如下:待5月中上旬蝌蚪完成***过程,平均规格达到2g/只,将幼蛙起捕移至养殖池,每个池塘放养密度为120尾/m2;幼蛙移池后次日,饲料采用1mm直径、蛋白质含量为40%的膨化饲料,同时移池前搭建遮荫网在水稻区;待6月中下旬80%幼蛙体重超过20g,饲料切换至2mm直径、蛋白质含量为40%的膨化饲料,待7月中下旬80%幼蛙体重超过30g,饲料切换至3mm直径、蛋白质含量为40%的膨化饲料,同时采用人工插秧的方式以40~50cm的行间距种植水稻。
CN202210176898.2A 2022-02-25 2022-02-25 一种黑斑蛙与水稻共生种养的方法 Pending CN11453229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76898.2A CN114532294A (zh) 2022-02-25 2022-02-25 一种黑斑蛙与水稻共生种养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76898.2A CN114532294A (zh) 2022-02-25 2022-02-25 一种黑斑蛙与水稻共生种养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32294A true CN114532294A (zh) 2022-05-27

Family

ID=816786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76898.2A Pending CN114532294A (zh) 2022-02-25 2022-02-25 一种黑斑蛙与水稻共生种养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32294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46759A (zh) * 2022-06-28 2022-08-30 丁理法 一种黑斑蛙单季晚稻综合种养方法
CN117598165A (zh) * 2024-01-08 2024-02-27 云和县山区水产养殖技术研究所 稻田养蛙共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11692A (zh) * 2017-10-26 2018-02-23 荆门市金满蛙类生态养殖家庭农场 一种蛙稻共作生态高产种养方法
CN110583570A (zh) * 2019-08-29 2019-12-20 华中农业大学 一种蛙稻共作池的建造方法
CN110679540A (zh) * 2019-10-15 2020-01-14 邹建保 一种黑斑蛙的培育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11692A (zh) * 2017-10-26 2018-02-23 荆门市金满蛙类生态养殖家庭农场 一种蛙稻共作生态高产种养方法
CN110583570A (zh) * 2019-08-29 2019-12-20 华中农业大学 一种蛙稻共作池的建造方法
CN110679540A (zh) * 2019-10-15 2020-01-14 邹建保 一种黑斑蛙的培育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郭志文: "青蛙科学养殖技术要点", 《渔业致富指南》, no. 23, pages 53 - 56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46759A (zh) * 2022-06-28 2022-08-30 丁理法 一种黑斑蛙单季晚稻综合种养方法
CN117598165A (zh) * 2024-01-08 2024-02-27 云和县山区水产养殖技术研究所 稻田养蛙共生***
CN117598165B (zh) * 2024-01-08 2024-06-14 云和县山区水产养殖技术研究所 稻田养蛙共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91659B (zh) 池塘鱼稻共生饲养塘鳢鱼的方法
CN100360013C (zh) 青蛙人工繁育圈养方法
CN105379646A (zh) 一种小龙虾养殖池塘种植水稻的方法
CN101755581B (zh) 农产品立体种植养殖的方法
CN101366363A (zh) 青虾规模化育苗方法
CN110679416B (zh) 鳝蟾稻共生养殖方法
CN112690184B (zh) 一种稻花鱼生态养殖方法及稻花鱼生态养殖稻田
CN112772321B (zh) 一种稻-小龙虾-黑斑蛙综合种养的方法
CN114532294A (zh) 一种黑斑蛙与水稻共生种养的方法
CN110973026A (zh) 一种小龙虾苗种提早繁育的方法
MacKay Rice-fish culture in China
CN113647349A (zh) 一种基于无沟化稻田改造的稻虾综合种养方法
CN111903453A (zh) 一种小龙虾稻田繁养分离方法
CN107466754A (zh) 一种水稻‑泥鳅‑蔬菜结合的立体生态种养方法
CN110063289A (zh) 一种以渔保田的稻渔共作方法及梯田结构
CN110663476B (zh) 一种适用于广西地区的螺稻鳅共作的生态种养方法
CN111789058A (zh) 标准化规模化河蟹生态养殖方法
CN107517795A (zh) 一种稻‑鱼‑鳖模式综合种养方法
CN110800575A (zh) 一种稻田龙虾生态循环养殖方法
CN106614269A (zh) 水禽生态养殖方法
CN112655620A (zh) 一种稻虾种养方法
CN111700013A (zh) 一种小龙虾的养殖方法
CN111642434A (zh) 一种稻虾连作克氏原螯虾育养分区高效养殖方法
CN114946759B (zh) 一种黑斑蛙单季晚稻综合种养方法
Shugen et al. Ecological mechanisms for increasing rice and fish produc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