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67072B - 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67072B
CN114467072B CN202080001835.2A CN202080001835A CN114467072B CN 114467072 B CN114467072 B CN 114467072B CN 202080001835 A CN202080001835 A CN 202080001835A CN 114467072 B CN114467072 B CN 1144670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area
lead
convergence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0183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67072A (zh
Inventor
李孟
曾超
黄炜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4670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670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670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670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1Cross over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i.e. details of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electrodes of the sensing pattern where the connections cross each other, e.g. bridge structures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layer, or vias through substrat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3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single layer of sensing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一种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触控面板包括触控区域和绑定区域;触控区域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n个触控子区,至少一个触控子区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和多条触控走线;绑定区域包括邻近触控区域的走线引出区,走线引出区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n个引线汇聚区;第i触控子区中多条触控走线的第一端分别与第i触控子区中多个触控电极对应连接,第i触控子区中多条触控走线的第二端延伸到走线引出区的第i引线汇聚区;在第一方向,第i引线汇聚区与第i触控子区以外其它的触控子区不交叠,或者,第i引线汇聚区以外的其它引线汇聚区与第i触控子区不交叠;n为大于2的正整数,i=1,2,…,n,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交叉。

Description

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但不限于显示技术领域,尤指一种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OLED)为主动发光显示器件,具有自发光、广视角、高对比度、低耗电、极高反应速度等优点。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OLED为发光器件、由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简称TFT)进行信号控制的柔性显示装置(Flexible Display)已成为目前显示领域的主流产品。
发明内容
以下是对本文详细描述的主题的概述。本概述并非是为了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一方面,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包括触控区域和位于所述触控区域第一方向一侧的绑定区域;所述触控区域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n个触控子区,至少一个触控子区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和多条触控走线;所述绑定区域包括邻近所述触控区域的走线引出区,所述走线引出区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n个引线汇聚区;第i触控子区中多条触控走线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i触控子区中多个触控电极对应连接,第i触控子区中多条触控走线的第二端延伸到所述走线引出区的第i引线汇聚区;在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i引线汇聚区与所述第i触控子区以外其它的触控子区不交叠,或者,第i引线汇聚区以外的其它引线汇聚区与所述第i触控子区不交叠;n为大于2的正整数,i=1,2,…,n,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i引线汇聚区包括多条折线,多条折线配置为电连接所述第i触控子区中的多条触控走线,并汇聚在一起形成所述第i引线汇聚区;相对于所述走线引出区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中心线,所述n个引线汇聚区中折线的汇聚方向不对称。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对于所述走线引出区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中心线,所述n个引线汇聚区中折线的汇聚方向不对称,包括如下任意一种或多种:第1引线汇聚区中向所述第二方向弯折的折线的数量不同于第n引线汇聚区中向所述第二方向弯折的折线的数量,或者,第2引线汇聚区中向所述第二方向弯折的折线的数量不同于第n-1引线汇聚区中向所述第二方向弯折的折线的数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绑定区域还包括位于所述走线引出区远离所述触控区域一侧的弯折区;至少一个引线汇聚区包括多条第一折线和多条第二折线;所述第一折线的第一端与所述触控区域的触控走线连接,所述第一折线的第二端向第二方向弯折并延伸到所述弯折区;所述第二折线的第一端与所述触控区域的触控走线连接,所述第二折线的第二端向第二方向的反方向弯折并延伸到所述弯折区。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
所述第一折线至少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引出线、第一转折线和第一延伸线;所述第一引出线的第一端与所述触控区域的触控走线连接,所述第一引出线的第二端向第一方向延伸后,与所述第一转折线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转折线的第二端向第二方向延伸后,与所述第一延伸线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延伸线的第二端向第一方向延伸到所述弯折区;
所述第二折线至少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引出线、第二转折线和第二延伸线;所述第二引出线的第一端与所述触控区域的触控走线连接,所述第二引出线的第二端向第一方向延伸后,与所述第二转折线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转折线的第二端向第二方向的反方向延伸后,与所述第二延伸线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延伸线的第二端向第一方向延伸到所述弯折区。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触控区域包括N个电极区和N个引线区,所述电极区和引线区沿第二方向交替设置,所述至少一个电极区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M个触控电极,所述至少一个引线区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M条触控走线,对于所述M条触控走线中的至少一条触控走线,所述触控走线的第一端与一个触控电极连接,所述触控走线的第二端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到所述绑定区域的走线引出区;M和N为大于2的正整数。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触控区域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5个触控子区,所述走线引出区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5个引线汇聚区。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5个触控子区包括第1触控子区、第2触控子区、第3触控子区、第4触控子区和第5触控子区,所述第1触控子区、第3触控子区和第5触控子区均包括4个电极区和4个引线区,所述第2触控子区和第4触控子区均包括2个电极区和2个引线区;所述5个引线汇聚区包括第1引线汇聚区、第2引线汇聚区、第3引线汇聚区、第4引线汇聚区和第5引线汇聚区,所述第1引线汇聚区配置为将所述第1触控子区中4个引线区的4M条触控走线汇聚在一起,所述第2引线汇聚区配置为将所述第2触控子区中2个引线区的2M条触控走线汇聚在一起,所述第3引线汇聚区配置为将所述第3触控子区中4个引线区的4M条触控走线汇聚在一起,所述第4引线汇聚区配置为将所述第4触控子区中2个引线区的2M条触控走线汇聚在一起,所述第5引线汇聚区配置为将所述第5触控子区中4个引线区的4M条触控走线汇聚在一起。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1引线汇聚区包括2M条向所述第二方向弯折的第一折线和2M条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反方向弯折的第二折线。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2引线汇聚区包括2M条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反方向弯折的第二折线。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3引线汇聚区包括M条向所述第二方向弯折的第一折线和3M条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反方向弯折的第二折线。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4引线汇聚区包括M条向所述第二方向弯折的第一折线和M条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反方向弯折的第二折线。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5引线汇聚区包括M条向所述第二方向弯折的第一折线和3M条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反方向弯折的第二折线。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对于第一折线和第二折线的中心线,所述第一折线和所述第二折线相对于所述中心线镜像对称。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绑定区域还包括位于所述走线引出区远离所述触控区域一侧的弯折区和位于所述弯折区远离所述触控区域一侧的电路区;所述弯折区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n个连接线汇聚区,所述电路区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m个输出线汇聚区和多个选择器电路;第i连接线汇聚区包括多条连接线,所述第i连接线汇聚区的多条连接线的第一端与第i引线汇聚区的多条折线的第二端对应连接,所述第i连接线汇聚区的多条连接线的第二端与第j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j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的第二端与选择器电路连接;m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且m小于n,i=1,2,…,n,j=1,2,…,m。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弯折区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第1连接线汇聚区、第2连接线汇聚区、第3连接线汇聚区、第4连接线汇聚区和第5连接线汇聚区;所述电路区包括2个输出线汇聚区和2个选择器电路;
第1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的第一端与第1连接线汇聚区、第2连接线汇聚区和第3连接线汇聚区中多条连接线的第二端对应连接,第1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的第二端与第一选择器电路连接;第2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的第一端与第4连接线汇聚区和第5连接线汇聚区中多条连接线的第二端对应连接,第2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的第二端与第二选择器电路连接;或者,第1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的第一端与第1连接线汇聚区和第2连接线汇聚区中多条连接线的第二端对应连接,第1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的第二端与第一选择器电路连接;第2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的第一端与第3连接线汇聚区、第4连接线汇聚区和第5连接线汇聚区中多条连接线的第二端对应连接,第2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的第二端与第二选择器电路连接;或者,第1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的第一端与第1连接线汇聚区的全部连接线、第2连接线汇聚区的全部连接线和第3连接线汇聚区的一部分连接线的第二端对应连接,第1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的第二端与第一选择器电路连接;第2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的第一端与第3连接线汇聚区的另一部分连接线、第4连接线汇聚区的全部连接线和第5连接线汇聚区的全部连接线的第二端对应连接,第2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的第二端与第二选择器电路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触控区域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N个复合电极区,所述至少一个复合电极区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M个触控电极和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M条触控走线,所述M条触控走线在所述触控面板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M个触控电极在所述触控面板平面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叠区域;对于所述M条触控走线中的至少一条触控走线,所述触控走线的第一端与一个触控电极连接,所述触控走线的第二端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到所述绑定区域的走线引出区;M和N为大于2的正整数。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垂直于触控面板的平面内,所述绑定区域的弯折区包括:
设置在基底上的复合绝缘层,所述复合绝缘层上开设有凹槽;
设置在所述复合绝缘层上的第一平坦层,所述第一平坦层填充所述凹槽;
设置在所述第一平坦层上的连接线,所述连接线设置有防断裂结构;
设置在所述连接线上的第一保护层,所述第一保护层的位置与所述防断裂结构的位置相对应;
设置在所述连接线和第一保护层上的第二保护层,所述第二保护层上开设有暴露出所述连接线的第一引线过孔和第二引线过孔,所述第一引线过孔位于连接线邻近触控区域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引线过孔位于连接线远离触控区域的第二端;
设置在所述第二保护层上的折线和输出线,所述折线通过所述第一引线过孔与所述连接线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输出线通过第二引线过孔与所述连接线的第二端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绑定区域的走线引出区还包括第一电源线和第二电源线;所述n个引线汇聚区在所述触控面板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电源线或第二电源线在所述触控面板平面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叠区域。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绑定区域的电路区还包括第一电源线和第二电源线;所述m个输出线汇聚区在所述触控面板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电源线或第二电源线在所述触控面板平面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叠区域。
另一方面,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前述的触控面板。
又一方面,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的制备方法,所述触控面板包括触控区域和位于所述触控区域第一方向一侧的绑定区域,所述绑定区域包括邻近所述触控区域的走线引出区;所述制备方法包括:
在所述触控区域形成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n个触控子区,在所述走线引出区形成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n个引线汇聚区,至少一个触控子区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和多条触控走线;
第i触控子区中多条触控走线的第一端分别与第i触控子区中多个触控电极对应连接,第i触控子区中多条触控走线的第二端延伸到所述走线引出区的第i引线汇聚区;在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i引线汇聚区与所述第i触控子区以外其它的触控子区不交叠,或者,第i引线汇聚区以外其它的引线汇聚区与所述第i触控子区不交叠;n为大于2的正整数,i=1,2,…,n,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
在阅读理解了附图和详细描述后,可以明白其他方面。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公开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的限制。附图中各部件的形状和大小不反映真实比例,目的只是示意说明本公开内容。
图1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一种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一种引线汇聚区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另一种引线汇聚区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又一种引线汇聚区的示意图;
图5和图6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又一种引线汇聚区的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一种走线引出区的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一种输出线汇聚区的示意图;
图9为一种触控面板中电极区和引线区的示意图;
图10为一种触控面板中触控走线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一种第1引线汇聚区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另一种触控面板中触控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又一种触控面板中触控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基底; 11—第一绝缘层; 12—第二绝缘层;
13—第三绝缘层; 14—第四绝缘层; 15—第五绝缘层;
16—第一平坦层; 17—第二平坦层; 21—阳极;
22—像素定义层; 23—有机发光层; 24—阴极;
25—第一封装层; 26—第二封装层; 27—第三封装层;
30—触控电极层; 31—连接线; 32—防断裂结构;
33—第一保护层; 34—第二保护层; 35—隔垫柱;
100—触控区域; 101—薄膜晶体管; 102—存储电容;
103—第一连接电极; 104—第二连接电极; 105—第三连接电极;
110—电极区; 120—引线区; 200—绑定区域;
210—走线引出区; 211—引线汇聚区; 220—弯折区;
221—连接线汇聚区; 230—电路区; 231—选择器电路;
232—输入线; 233—输出线; 240—绑定引脚区;
300—触控电极; 310—触控走线; 410—第一支撑坝;
420—第二支撑坝; 501—第1引线汇聚区; 502—第2引线汇聚区;
503—第3引线汇聚区; 504—第4引线汇聚区; 505—第5引线汇聚区;
511—第1触控子区; 512—第2触控子区; 513—第3触控子区;
514—第4触控子区; 515—第5触控子区; 601—第一引线组;
602—第二引线组; 603—第三引线组; 604—第四引线组;
701—第一触控单元; 702—第一触控电极; 703—第一连接部;
704—第一触控走线; 801—第二触控单元; 802—第二触控电极;
803—第二连接部; 804—第二触控走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注意,实施方式可以以多个不同形式来实施。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一个事实,就是方式和内容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宗旨及其范围的条件下被变换为各种各样的形式。因此,本公开不应该被解释为仅限定在下面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内容中。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在附图中,有时为了明确起见,夸大表示了各构成要素的大小、层的厚度或区域。因此,本公开的一个方式并不一定限定于该尺寸,附图中各部件的形状和大小不反映真实比例。此外,附图示意性地示出了理想的例子,本公开的一个方式不局限于附图所示的形状或数值等。
本说明书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1、第2、第3等序数词是为了避免构成要素的混同而设置,而不是为了在数量方面上进行限定的。
在本说明书中,为了方便起见,使用“中部”、“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词句以参照附图说明构成要素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说明书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构成要素的位置关系根据描述各构成要素的方向适当地改变。因此,不局限于在说明书中说明的词句,根据情况可以适当地更换。
在本说明书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通过中间件间接相连,或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含义。
在本说明书中,晶体管是指至少包括栅电极、漏电极以及源电极这三个端子的元件。晶体管在漏电极(漏电极端子、漏区域或漏电极)与源电极(源电极端子、源区域或源电极)之间具有沟道区域,并且电流能够流过漏电极、沟道区域以及源电极。注意,在本说明书中,沟道区域是指电流主要流过的区域。
在本说明书中,第一极可以为漏电极、第二极可以为源电极,或者第一极可以为源电极、第二极可以为漏电极。在使用极性相反的晶体管的情况或电路工作中的电流方向变化的情况等下,“源电极”及“漏电极”的功能有时互相调换。因此,在本说明书中,“源电极”和“漏电极”可以互相调换。
在本说明书中,“电连接”包括构成要素通过具有某种电作用的元件连接在一起的情况。“具有某种电作用的元件”只要可以进行连接的构成要素间的电信号的授受,就对其没有特别的限制。“具有某种电作用的元件”的例子不仅包括电极和布线,而且还包括晶体管等开关元件、电阻器、电感器、电容器、其它具有各种功能的元件等。
在本说明书中,“平行”是指两条直线形成的角度为-10°以上且10°以下的状态,因此,也包括该角度为-5°以上且5°以下的状态。另外,“垂直”是指两条直线形成的角度为80°以上且100°以下的状态,因此,也包括85°以上且95°以下的角度的状态。
在本说明书中,“膜”和“层”可以相互调换。例如,有时可以将“导电层”换成为“导电膜”。与此同样,有时可以将“绝缘膜”换成为“绝缘层”。
本公开中的“约”,是指不严格限定界限,允许工艺和测量误差范围内的数值。
触控面板主要分为互容式(mutual capacitance)结构和自容式(selfcapacitance)结构,互容式结构是由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相互重叠构成互电容,利用互电容的变化进行位置检测,自容式结构是由触控电极与人体构成自电容,利用自电容的变化进行位置检测。自容式触控面板为单层结构,具有功耗低和结构简单等特点。互容式触控面板为多层结构,具有多点触控等特点。
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包括触控区域和位于所述触控区域第一方向一侧的绑定区域;所述触控区域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n个触控子区,至少一个触控子区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和多条触控走线;所述绑定区域包括邻近所述触控区域的走线引出区,所述走线引出区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n个引线汇聚区;第i触控子区中多条触控走线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i触控子区中多个触控电极对应连接,第i触控子区中多条触控走线的第二端延伸到所述走线引出区的第i引线汇聚区;在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i引线汇聚区与所述第i触控子区以外其它的触控子区不交叠,或者,第i引线汇聚区以外的其它引线汇聚区与所述第i触控子区不交叠;n为大于2的正整数,i=1,2,…,n,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i引线汇聚区包括多条折线,多条折线配置为电连接所述第i触控子区中的多条触控走线,并汇聚在一起形成所述第i引线汇聚区;相对于所述走线引出区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中心线,所述n个引线汇聚区中折线的汇聚方向不对称。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对于所述走线引出区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中心线,所述n个引线汇聚区中折线的汇聚方向不对称,包括如下任意一种或多种:第1引线汇聚区中向所述第二方向弯折的折线的数量不同于第n引线汇聚区中向所述第二方向弯折的折线的数量,或者,第2引线汇聚区中向所述第二方向弯折的折线的数量不同于第n-1引线汇聚区中向所述第二方向弯折的折线的数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绑定区域还包括位于所述走线引出区远离所述触控区域一侧的弯折区;至少一个引线汇聚区包括多条第一折线和多条第二折线;所述第一折线的第一端与所述触控区域的触控走线连接,所述第一折线的第二端向第二方向弯折并延伸到所述弯折区;所述第二折线的第一端与所述触控区域的触控走线连接,所述第二折线的第二端向第二方向的反方向弯折并延伸到所述弯折区。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触控区域包括N个电极区和N个引线区,所述电极区和引线区沿第二方向交替设置,所述至少一个电极区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M个触控电极,所述至少一个引线区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M条触控走线,对于所述M条触控走线中的至少一条触控走线,所述触控走线的第一端与一个触控电极连接,所述触控走线的第二端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到所述绑定区域的走线引出区;M和N为大于2的正整数。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绑定区域还包括位于所述走线引出区远离所述触控区域一侧的弯折区和位于所述弯折区远离所述触控区域一侧的电路区;所述弯折区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n个连接线汇聚区,所述电路区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m个输出线汇聚区和多个选择器电路;第i连接线汇聚区包括多条连接线,所述第i连接线汇聚区的多条连接线的第一端与第i引线汇聚区的多条折线的第二端对应连接,所述第i连接线汇聚区的多条连接线的第二端与第j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j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的第二端与选择器电路连接;m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且m小于n,i=1,2,…,n,j=1,2,…,m。
图1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一种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示意了一种自容式结构。如图1所示,在平行于触控面板的平面内,触控面板包括触控区域100以及位于触控区域100第一方向X一侧的绑定区域200。触控区域100包括规则排布的多个触控电极300,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触控电极300为矩形,以M行*N列的矩阵方式排列。触控区域100可以被划分为N个电极区110和N个引线区120,电极区110和引线区120为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条形状,条形状的电极区110和条形状的引线区120沿第二方向Y交替设置,即除边缘位置的电极区和引线区外,一个引线区120设置在两个电极区110之间,一个电极区110设置在两个引线区120之间。每个电极区110包括沿第一方向X依次设置的M个触控电极300,每个引线区120包括沿第二方向Y依次设置的M条触控走线310,每条触控走线310的第一端与一个触控电极300连接,第二端沿第一方向X延伸到绑定区域200。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触控电极300可以为约4mm*4mm或5mm*5mm的规则图案,规则图案可以是矩形、菱形、三角形或多边形等。工作时,人手指的触控会导致相应触控电极的自电容发生变化,外部控制装置可以根据触控电极的电容变化来判断手指的位置。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沿着第一方向X(即远离触控区域100的方向),绑定区域200可以包括依次设置的走线引出区210、弯折区220、电路区230和绑定引脚区240。走线引出区210可以设置多条折线,多条折线的第一端分别与触控区域100的多条触控走线310相应连接,第二端向弯折区220方向延伸,并分别与弯折区220中设置的多条连接线连接。弯折区220配置为使绑定区域200的电路区230和绑定引脚区240弯折到触控区域100的背面。电路区230可以设置选择器(Multiplexer,简称MUX)电路、多条输出线和多条输入线,选择器电路配置为对多条输出线进行选择,以减少输出线的数量。绑定引脚区205可以设置多个引脚(PIN),选择器电路通过多条输入线与多个引脚连接,多个引脚配置为通过绑定柔性电路板(FPC)与外部控制装置连接。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路区230可以设置触控与显示驱动器集成电路(Touch and Display Driver Integration,简称TDDI)。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触控区域100可以包括n1个触控子区,n1个触控子区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至少一个触控子区包括两个相邻的电极区110和两个相邻的引线区120,即包括2M个触控电极和2M条触控走线,2M条触控走线的第一端分别与2M个触控电极对应连接,2M条触控走线的第二端延伸到走线引出区210。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走线引出区210可以包括n1个引线汇聚区211,n1个引线汇聚区211沿着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至少一个引线汇聚区211配置为将所对应的触控子区的两个相邻引线区120的2M条触控走线汇聚在一起,与弯折区220设置的多条连接线对应连接。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 表示向下取整。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X上,n1个引线汇聚区211的位置与n1个触控子区的位置一一对应,第i引线汇聚区与第i触控子区以外其它的触控子区不交叠,或者,第i引线汇聚区以外的其它引线汇聚区与第i触控子区不交叠,i=1,2,…,n1。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1触控子区包括第1电极区、第1引线区、第2电极区和第2引线区。在第一方向X上,第1触控子区仅与第1引线汇聚区交叠,第1触控子区与第2引线汇聚区、第3引线汇聚区、……、第n1引线汇聚区均没有交叠。或者,在第一方向X上,第1引线汇聚区仅与第1触控子区交叠,第1引线汇聚区与第2触控子区、第3触控子区、……、第n1触控子区均没有交叠。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n1触控子区包括第N-1电极区、第N-1引线区、第N电极区和第N引线区。在第一方向X上,第n1触控子区仅与第n1引线汇聚区交叠,第n1触控子区与第1引线汇聚区、第2引线汇聚区、……、第n1-1引线汇聚区均没有交叠。或者,在第一方向X上,第n1引线汇聚区仅与第n1触控子区交叠,第n1引线汇聚区与第1触控子区、第1触控子区、……、第n1-1触控子区均没有交叠。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引线汇聚区211的位置可以位于两个相邻的引线区120之间。例如,第1引线汇聚区位于第1引线区和第2引线区之间,由于第1引线区和第2引线区之间设置有第2电极区,因而第1引线汇聚区的位置可以与第2电极区的位置相对应。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走线引出区210为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条形,具有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中心线,该中心线可以为条形长度(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特征尺寸)的中心线。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i引线汇聚区包括多条折线,多条折线配置为电连接对应的第i触控子区中的多条触控走线,并汇聚在一起形成第i引线汇聚区。相对于走线引出区210的中心线,走线引出区210中n1个引线汇聚区中折线的汇聚方向不对称。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对于走线引出区210的中心线,走线引出区210中n1个引线汇聚区中折线的汇聚方向不对称包括如下任意一种或多种:第1引线汇聚区中向第二方向Y弯折的折线的数量不同于第n1引线汇聚区中向第二方向Y弯折的折线的数量,或者,第2引线汇聚区中向第二方向Y弯折的折线的数量不同于第n-1引线汇聚区中向第二方向Y弯折的折线的数量,或者,第3引线汇聚区中向第二方向Y弯折的折线的数量不同于第n-2引线汇聚区中向第二方向Y弯折的折线的数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引线汇聚区内可以包括两个引线组,第一引线组包括依次设置的M条第一折线,第二引线组包括依次设置的M条第二折线。第一引线组的M条第一折线的第一端与一个引线区的M条触控走线对应连接,第二端在水平方向上向第二方向Y(右侧)弯折、在竖直方向上向第一方向延伸(下侧),延伸到弯折区220后与弯折区220的M条连接线对应连接。第二引线组的M条第二折线的第一端与另一个引线区的M条触控走线对应连接,第二端在水平方向上向第二方向Y的反方向(左侧)弯折、在竖直方向上向第一方向延伸(下侧),延伸到弯折区220后与弯折区220的M条连接线对应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对于第一引线组中包括的M条第一折线,至少一条第一折线至少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引出线、第一转折线和第一延伸线,第一引出线和第一延伸线可以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一转折线可以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一引出线的第一端与引线区的一条触控走线连接,第一引出线的第二端向第一方向X延伸后,与第一转折线的第一端连接,第一转折线的第二端向第二方向Y延伸后,与第一延伸线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延伸线的第二端向第一方向X延伸后到达弯折区220,与弯折区220的一条连接线连接。这样,依次连接的第一引出线、第一转折线和第一延伸线形成具有两个折角的折线,第一引出线的第一端作为第一折线的第一端,第一延伸线的第二端作为第一折线的第二端,使引线区的M条触控走线汇聚到引线汇聚区。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对于第二引线组中包括的M条第二折线,至少一条第二折线至少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引出线、第二转折线和第二延伸线,第二引出线和第二延伸线可以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二转折线可以沿第二方向Y的反方向延伸。第二引出线的第一端与引线区的一条触控走线连接,第二引出线的第二端向第一方向X延伸后,与第二转折线的第一端连接,第二转折线的第二端向第二方向Y的反方向延伸后,与第二延伸线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延伸线的第二端向第一方向X延伸后到达弯折区220,与弯折区220的一条连接线连接。这样,依次连接的第二引出线、第二转折线和第二延伸线形成具有两个折角的折线,第二引出线的第一端作为第二折线的第一端,第二延伸线的第二端作为第二折线的第二端,使引线区的M条触控走线汇聚到引线汇聚区。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方向X可以是竖直方向,或者可以是与竖直方向具有设定夹角的方向,第二方向Y可以是水平方向,或者可以是与水平方向具有设定夹角的方向,第二方向Y的反方向可以是水平方向,或者可以是与水平方向具有设定夹角的方向,本公开在此不做限定。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弯折区220可以包括n1个连接线汇聚区221,n1个连接线汇聚区221沿着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在第一方向X上,n1个连接线汇聚区221的位置与走线引出区210中n1个引线汇聚区211的位置相对应。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电路区230可以包括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的m1个输出线汇聚区和多个选择器电路231。第i连接线汇聚区可以包括多条连接线,第j输出线汇聚区可以包括多条输出线233。第i连接线汇聚区的多条连接线的第一端与第i引线汇聚区的多条折线的第二端对应连接,第i连接线汇聚区的多条连接线的第二端与第j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233的第一端连接,第j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233的第二端与选择器电路231连接。m1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且m1小于n1,i=1,2,…,n1,j=1,2,…,m1。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电路区230可以包括多条输入线232,绑定引脚区240可以包括多个引脚。多条输入线232的第一端与选择器电路231的多个输入端口对应连接,多条输入线232的第二端与绑定引脚区240的多个引脚对应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电路区230可以包括2个输出线汇聚区和2个选择器电路231,沿着第一方向X,2个选择器电路231可以分别设置在绑定区域200的两侧,因而2个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233分别与2个选择器电路231对应连接。例如,弯折区220中第1连接线汇聚区至第连接线汇聚区的连接线与第1输出线汇聚区中输出线的第一端对应连接,第1输出线汇聚区中输出线的第二端与左侧的选择器电路231(第一选择器电路)的输出端口对应连接。弯折区220中其它连接线汇聚区的连接线与第2输出线汇聚区中输出线的第一端对应连接,第2输出线汇聚区中输出线的第二端与右侧的选择器电路231(第二选择器电路)的输出端口对应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1输出线汇聚区可以包括约n1*M条第一输出线,n1*M条第一输出线的第一端与弯折区220中n1*M条连接线对应连接,第二端在水平方向上向第二方向Y反方向(左侧)弯折、在竖直方向上向第一方向延伸(下侧),延伸到左侧的选择器电路231。第2输出线汇聚区可以包括约n1*M条第二输出线,n1*M条第二输出线的第一端与弯折区220中n1*M条连接线对应连接,第二端在水平方向上向第二方向Y(右侧)弯折、在竖直方向上向第一方向延伸(下侧),延伸到右侧的选择器电路231。由于n1*M条第一输出线向左侧弯折,n1*M条第二输出线向右侧弯折,因而第1输出线汇聚区和第2输出线汇聚区需要约n1*M条水平方向的转折线。虽然水平方向的转折线较多,但由于这些水平方向的转折线设置在电路区230,电路区230最终会弯折到触控区域100的背面,因而电路区230中多条输出线233的布线方式不会影响触控面板的边框宽度。
图2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一种引线汇聚区的示意图,为图1中B区域的放大区,以第1引线汇聚区为例说明引线汇聚区的折线结构。如图2所示,第1引线汇聚区包括2M条折线,2M条折线配置为电连接第1引线区中的M条触控走线和第2引线区中的M条触控走线,并汇聚在一起,与弯折区220设置的2M条连接线对应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1引线汇聚区内包括一个第一引线组和一个第二引线组。第一引线组包括依次设置的M条第一折线,M条第一折线配置为在触控区域100的第1引线区中的M条触控走线和弯折区220中的M条连接线之间建立连接。第二引线组包括依次设置的M条第二折线,M条第二折线配置为在触控区域100的第2引线区中的M条触控走线和弯折区220中的M条连接线之间建立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对于第1引线区中的M条触控走线,与第1电极区第一行触控电极300连接的触控走线311沿第一方向X延伸到走线引出区210后,与第一引线组中的第一折线411连接,……,与第1电极区第M行触控电极300连接的触控走线31M沿第一方向X延伸到走线引出区210后,与第一引线组中的第一折线41M连接。对于第2引线区中的M条触控走线,与第2电极区第M行触控电极300连接的触控走线32M沿第一方向X延伸到走线引出区210后,与第二引线组中的第二折线421连接,……,与第2电极区第一行触控电极300连接的触控走线321沿第一方向X延伸到走线引出区210后,与第二引线组中的第二折线42M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折线411包括第一引出线、第一转折线和第一延伸线,第一引出线与触控走线311连接,第一转折线与第一引出线连接,第一延伸线与第一转折线连接。第二折线421包括第二引出线、第二转折线和第二延伸线,第二引出线与触控走线32M连接,第二转折线与第二引出线连接,第二延伸线与第二转折线连接。第一折线411的第一延伸线与第二折线421的第二延伸线邻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折线411的第一引出线与第二折线421的第二引出线之间的距离。由于第一引线组中第一转折线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引线组中第二转折线的延伸方向相反,因而两者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并列设置,第一折线411中第一转折线与触控区域100的距离可以等于第二折线421中第二转折线与触控区域100的距离,第一折线41M中第一转折线与触控区域100的距离可以等于第二折线42M中第二转折线与触控区域100的距离。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对于第1引线区和第2引线区的中心线O,第一引线组的M条第一折线和第二引线组的M条第二折线可以相对于该中心线O镜像对称。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镜像对称可以包括如下任意一种或多种:第一引线组中第K条第一折线的第一引出线和第二引线组中第K条第二折线的第二引出线相对于该中心线O镜像对称,第一引线组中第K条第一折线的第一转折线和第二引线组中第K条第二折线的第二转折线相对于该中心线O镜像对称,第一引线组中第K条第一折线的第一延伸线和第二引线组中第K条第二折线的第二延伸线相对于该中心线O镜像对称,K=1,2,……,M。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通过将走线引出区划分为个引线汇聚区,至少一个引线汇聚区包括相向弯折的多条第一折线和多条第二折线,第一折线中的第一转折线和第二折线中的第二转折线在水平方向上并列设置,避免了第一折线中的第一转折线和第二折线中的第二转折线在竖直方向上并列设置,提高了多条转折线的空间利用率,减小了多条转折线在走线引出区的占用宽度。由于该引线汇聚区在第一方向X上只需要布线M条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转折线,转折线的占用宽度小,可以有效地减小走线引出区所需的宽度,弯折区可以更加靠近触控区域,有利于实现窄边框。
图3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另一种引线汇聚区的示意图,以第1引线汇聚区为例说明引线汇聚区的折线结构。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触控区域100可以包括n2个触控子区,n2个触控子区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至少一个触控子区包括三个电极区110和三个引线区120,即包括3M个触控电极和3M条触控走线,3M条触控走线的第一端分别与3M个触控电极对应连接,3M条触控走线的第二端延伸到走线引出区210。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走线引出区210包括n2个引线汇聚区,n2个引线汇聚区沿着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至少一个引线汇聚区配置为将所对应的触控子区的三个引线区120的3M条触控走线汇聚在一起,与弯折区220设置的多条连接线对应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X上,n2个引线汇聚区211的位置与n2个触控子区的位置一一对应,第i引线汇聚区与第i触控子区以外其它的触控子区不交叠,或者,第i引线汇聚区以外的其它引线汇聚区与第i触控子区不交叠,i=1,2,…,n2。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1触控子区包括第1电极区、第1引线区、第2电极区、第2引线区、第3电极区和第3引线区。在第一方向X上,第1触控子区仅与第1引线汇聚区交叠,第1触控子区与第2引线汇聚区、第3引线汇聚区、……、第n2引线汇聚区均没有交叠。或者,在第一方向X上,第1引线汇聚区仅与第1触控子区交叠,第1引线汇聚区与第2触控子区、第3触控子区、……、第n2触控子区均没有交叠。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引线汇聚区可以将三个引线区的触控走线汇聚在一起。例如,第1引线汇聚区可以汇聚第1引线区、第2引线区和第3引线区的触控走线,第2引线汇聚区可以汇聚第4引线区、第5引线区和第6引线区的引线。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走线引出区210具有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中心线,相对于走线引出区210的中心线,走线引出区210中n2个引线汇聚区中折线的汇聚方向不对称。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引线汇聚区内可以包括三个引线组,第一引线组包括依次设置的M条第一折线,第二引线组和第三引线组均包括依次设置的M条第二折线。第一引线组的M条第一折线的第一端与一个引线区的M条触控走线对应连接,第二端在水平方向上向第二方向Y(右侧)弯折、在竖直方向上向第一方向延伸(下侧),延伸到弯折区220后与弯折区220的M条连接线对应连接。第二引线组的M条第二折线和第三引线组的M条第二折线的第一端与两个引线区的2M条触控走线对应连接,第二端在水平方向上向第二方向Y的反方向(左侧)弯折、在竖直方向上向第一方向延伸(下侧),延伸到弯折区220后与弯折区220的2M条连接线对应连接。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对于第1引线区和第2引线区的中心线,第一引线组的M条第一折线和第二引线组的M条第二折线可以相对于该中心线镜像对称。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对于第一引线组中包括的M条第一折线,至少一条第一折线至少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引出线、第一转折线和第一延伸线,对于第二引线组和第三引线组中包括的2M条第二折线,至少一条第二折线至少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引出线、第二转折线和第二延伸线。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引线组和第二引线组中引出线、转折线和延伸线的结构与图2所示结构相类似。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三引线组中,第二引出线的第一端与一个引线区的一条触控走线连接,第二引出线的第二端向第一方向X延伸后,与第二转折线的第一端连接,第二转折线的第二端向第二方向Y的反方向延伸后,与第二延伸线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延伸线的第二端向第一方向X延伸后到达弯折区220,与弯折区220的一条连接线连接。这样,第三引线组中依次连接的第二引出线、第二转折线和第二延伸线形成具有两个折角的折线,第二引出线的第一端作为第二折线的第一端,第二延伸线的第二端作为第二折线的第二端,使第引线区的M条触控走线汇聚到引线汇聚区。
如图3所示,对于第3引线区中的M条触控走线,与第三电极区第M行触控电极300连接的触控走线33M沿第一方向X延伸到走线引出区210后,与第三引线组中的第二折线431连接,……,与第三电极区第一行触控电极300连接的触控走线331沿第一方向X延伸到走线引出区210后,与第三引线组中的第二折线43M连接。由于第一引线组中第一转折线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引线组中第二转折线的延伸方向相反,因而两者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并列设置,第一折线411中第一转折线与触控区域100的距离可以等于第二折线421中第二转折线与触控区域100的距离,第一折线41M中第一转折线与触控区域100的距离可以等于第二折线42M中第二转折线与触控区域100的距离。由于第三引线组中第二转折线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引线组中第二转折线的延伸方向相同,因而两者需要在竖直方向上并列设置,第二折线431中第二转折线与触控区域100的距离大于第二折线42M中第二转折线与触控区域100的距离。这样,该引线汇聚区在第一方向X上需要布置第二引线组和第三引线组中的2M条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转折线。
图4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又一种引线汇聚区的示意图,以第1引线汇聚区为例说明引线汇聚区的折线结构。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触控区域100可以包括n2个触控子区,n2个触控子区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至少一个触控子区包括三个电极区110和三个引线区120,即包括3M个触控电极和3M条触控走线,3M条触控走线的第一端分别与3M个触控电极对应连接,3M条触控走线的第二端延伸到走线引出区210。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走线引出区210包括n2个引线汇聚区,n2个引线汇聚区沿着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至少一个引线汇聚区配置为将触控区域100的三个相邻引线区120的3M条触控走线汇聚在一起,与弯折区220设置的多条连接线对应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引线汇聚区内可以包括三个引线组,第一引线组和第二引线组中引出线、转折线和延伸线的结构可以与图2和图3所示结构相类似,第三引线组的结构不同于图3所示结构。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对于第三引线组中包括的M条第二折线,至少一条第二折线至少包括第二引出线、第一子转折线、第二子转折线、第三子转折线和第二延伸线。第二引出线的第一端与第3引线区的一条触控走线连接,第二引出线的第二端向第一方向X延伸后,与第一子转折线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子转折线的第二端向第二方向Y的反方向延伸后,与第二子转折线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子转折线的第二端向第一方向X延伸后,与第三子转折线的第一端连接,第三子转折线的第二端向第二方向Y的反方向延伸后,与第二延伸线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延伸线的第二端向第一方向X延伸后到达弯折区220,与弯折区220的一条连接线连接。这样,第三引线组中依次连接的第二引出线、第一子转折线、第二子转折线、第三子转折线和第二延伸线形成具有四个折角的折线。第一折线中的第一转折线、第二折线中的第二转折线和第一子转折线在水平方向上并列设置,第二转折线和第三子转折线在竖直方向上并列设置。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通过将走线引出区划分为个引线汇聚区,至少一个引线汇聚区包括向第二方向Y弯折的多条第一折线,以及向第二方向Y的反方向弯折的多条第二折线,只有两组折线在竖直方向上并列设置,提高了多条转折线的空间利用率,减小了多条转折线在走线引出区的占用宽度,有利于实现窄边框。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引线汇聚区内可以包括三个引线组,第一引线组和第二引线组均包括依次设置的M条第一折线,第三引线组包括依次设置的M条第二折线。
图5和图6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又一种引线汇聚区的示意图,以第1引线汇聚区为例说明引线汇聚区的折线结构。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触控区域100可以包括n3个触控子区,n3个触控子区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至少一个触控子区包括四个电极区110和四个引线区120,即包括4M个触控电极和4M条触控走线,4M条触控走线的第一端分别与4M个触控电极对应连接,4M条触控走线的第二端延伸到走线引出区210。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走线引出区210包括n3个引线汇聚区,n3个引线汇聚区沿着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至少一个引线汇聚区配置为将触控区域100的四个相邻引线区的4M条触控走线汇聚在一起,与弯折区220设置的多条连接线对应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X上,n3个引线汇聚区211的位置与n3个触控子区的位置一一对应,第i引线汇聚区与第i触控子区以外其它的触控子区不交叠,或者,第i引线汇聚区以外的其它引线汇聚区与第i触控子区不交叠,i=1,2,…,n3。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1触控子区可以包括第1电极区、第1引线区、第2电极区、第2引线区、第3电极区、第3引线区、第4电极区和第4引线区。在第一方向X上,第1触控子区仅与第1引线汇聚区交叠,第1触控子区与第2引线汇聚区、第3引线汇聚区、……、第n3引线汇聚区均没有交叠。或者,在第一方向X上,第1引线汇聚区仅与第1触控子区交叠,第1引线汇聚区与第2触控子区、第3触控子区、……、第n3触控子区均没有交叠。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走线引出区210具有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中心线,相对于走线引出区210的中心线,走线引出区210中n3个引线汇聚区中折线的汇聚方向不对称。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引线汇聚区内可以包括四个引线组,四个引线组中一个引线组采用第一折线,多条第一折线向第二方向弯折并延伸到弯折区,其它三个引线组均采用第二折线,多条第二折线向第二方向的反方向弯折并延伸到弯折区。或者,四个引线组中两个引线组采用第一折线,另外两个引线组采用第二折线。或者,四个引线组中三个引线组采用第一折线,另外一个引线组采用第二折线。各个引线组中引出线、转折线和延伸线的结构与前述结构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触控区域100可以包括n个触控子区,n个触控子区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走线引出区210可以包括n个引线汇聚区,n个引线汇聚区沿着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在第一方向X上,n个引线汇聚区的位置与n2个触控子区的位置一一对应,第i引线汇聚区与第i触控子区以外其它的触控子区不交叠,或者,第i引线汇聚区以外的其它引线汇聚区与第i触控子区不交叠,i=1,2,…,n。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n个引线汇聚区可以包括如下任意一种或多种:具有一个引线组的引线汇聚区、具有二个引线组的引线汇聚区、具有三个引线组的引线汇聚区、具有四个引线组的引线汇聚区、具有五个引线组的引线汇聚区、具有六个引线组的引线汇聚区和具有七个引线组的引线汇聚区。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走线引出区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中心线,相对于该中心线,n个引线汇聚区的折线的汇聚方向不对称。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折线的汇聚方向是引线汇聚区中向第二方向弯折的折线的数量,或者,是引线汇聚区中向第二方向的反方向弯折的折线的数量。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n个引线汇聚区的折线的汇聚方向不对称包括如下任意一种或多种:第1引线汇聚区中向第二方向Y弯折的折线的数量,不同于第n引线汇聚区中向第二方向Y弯折的折线的数量;第2引线汇聚区中向第二方向Y弯折的折线的数量,不同于第n-1引线汇聚区中向第二方向Y弯折的折线的数量;第3引线汇聚区中向第二方向Y弯折的折线的数量,不同于第n-2引线汇聚区中向第二方向Y弯折的折线的数量;第1引线汇聚区中向第二方向Y的反方向弯折的折线的数量,不同于第n引线汇聚区中向第二方向Y的反方向弯折的折线的数量;第2引线汇聚区中向第二方向Y的反方向弯折的折线的数量,不同于第n-1引线汇聚区中向第二方向Y的反方向弯折的折线的数量;第3引线汇聚区中向第二方向Y的反方向弯折的折线的数量,不同于第n-2引线汇聚区中向第二方向Y的反方向弯折的折线的数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触控面板包括22行*16列的触控电极,触控区域100包括5个触控子区,走线引出区210包括5个引线汇聚区,即M=22,N=16,n=5。
图7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一种走线引出区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触控区域包括矩阵方式排布的22*16个触控电极300,形成16个电极区和16个引线区,每个电极区包括22个触控电极300,每个引线区包括22条触控走线310。触控区域100包括5个触控子区,走线引出区210包括5个引线汇聚区,5个触控子区包括沿着第二方向Y依次设置的第1触控子区511、第2触控子区512、第3触控子区513、第4触控子区514和第5触控子区515。5个引线汇聚区包括沿着第二方向Y依次设置的第1引线汇聚区501、第2引线汇聚区502、第3引线汇聚区503、第4引线汇聚区504和第5引线汇聚区505。第1触控子区511中多条触控走线的第一端分别与第1触控子区511中多个触控电极对应连接,多条触控走线的第二端延伸到第1引线汇聚区501。第2触控子区512中多条触控走线的第一端分别与第2触控子区512中多个触控电极对应连接,多条触控走线的第二端延伸到第2引线汇聚区502。第3触控子区513中多条触控走线的第一端分别与第3触控子区513中多个触控电极对应连接,多条触控走线的第二端延伸到第3引线汇聚区503。第4触控子区514中多条触控走线的第一端分别与第4触控子区514中多个触控电极对应连接,多条触控走线的第二端延伸到第4引线汇聚区504。第5触控子区515中多条触控走线的第一端分别与第5触控子区515中多个触控电极对应连接,多条触控走线的第二端延伸到第5引线汇聚区505。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走线引出区210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中心线P,相对于该中心线P,5个引线汇聚区的折线的汇聚方向不对称,即第1引线汇聚区501中向第二方向Y弯折的折线的数量,不同于第5引线汇聚区505中向第二方向Y弯折的折线的数量,或者,第2引线汇聚区502中向第二方向Y弯折的折线的数量,不同于第4引线汇聚区504中向第二方向Y弯折的折线的数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1触控子区511包括四个电极区和四个引线区,第2触控子区512包括二个电极区和二个引线区,第3触控子区513包括四个电极区和四个引线区,第4触控子区514包括二个电极区和二个引线区,第5触控子区515包括四个电极区和四个引线区。第1引线汇聚区501包括四个引线组,第2引线汇聚区502包括二个引线组,第3引线汇聚区503包括四个引线组,第4引线汇聚区504包括二个引线组,第5引线汇聚区505包括四个引线组。第1引线汇聚区501配置为将第1触控子区511中4个引线区的4M条触控走线汇聚在一起,第2引线汇聚区502配置为将第2触控子区512中2个引线区的2M条触控走线汇聚在一起,第3引线汇聚区503配置为将第3触控子区513中4个引线区的4M条触控走线汇聚在一起,第4引线汇聚区504配置为将第4触控子区514中2个引线区的2M条触控走线汇聚在一起,第5引线汇聚区505配置为将第5触控子区515中4个引线区的4M条触控走线汇聚在一起。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X上,第1引线汇聚区501与第1触控子区511有交叠,而与第2触控子区512、第3触控子区513、第4触控子区514和第5触控子区515均不交叠;第2引线汇聚区502与第2触控子区512有交叠,而与第1触控子区511、第3触控子区513、第4触控子区514和第5触控子区515均不交叠;第3引线汇聚区503与第3触控子区513有交叠,而与第1触控子区511、第2触控子区512、第4触控子区514和第5触控子区515均不交叠;第4引线汇聚区504与第4触控子区514有交叠,而与第1触控子区511、第2触控子区512、第3触控子区513和第5触控子区515均不交叠;第5引线汇聚区505与第5触控子区515有交叠,而与第1触控子区511、第2触控子区512、第3触控子区513和第4触控子区514均不交叠。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X上,第1触控子区511与第1引线汇聚区501有交叠,而与第2引线汇聚区502、第3引线汇聚区503、第4引线汇聚区504和第5引线汇聚区505均不交叠;第2触控子区512与第2引线汇聚区502有交叠,而与第1引线汇聚区501、第3引线汇聚区503、第4引线汇聚区504和第5引线汇聚区505均不交叠;第3触控子区513与第3引线汇聚区503有交叠,而与第1引线汇聚区501、第2引线汇聚区502、第4引线汇聚区504和第5引线汇聚区505均不交叠;第4触控子区514与第4引线汇聚区504有交叠,而与第1引线汇聚区501、第2引线汇聚区502、第3引线汇聚区503和第5引线汇聚区505均不交叠;第5触控子区515与第5引线汇聚区505有交叠,而与第1引线汇聚区501、第2引线汇聚区502、第3引线汇聚区503和第4引线汇聚区504均不交叠。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1引线汇聚区501包括的四个引线组中,左侧的两个引线组均采用向右侧(第二方向Y)弯折的第一折线,右侧的两个引线组均采用向左侧(第二方向Y的反方向)弯折的第二折线。第2引线汇聚区502包括的二个引线组均采用向左侧(第二方向Y的反方向)弯折的第二折线。第3引线汇聚区503包括的四个引线组中,左侧的一个引线组采用向右侧(第二方向Y)弯折的第一折线,其余的三个引线组均采用向左侧(第二方向Y的反方向)弯折的第二折线。第4引线汇聚区504包括的二个引线组中,左侧的一个引线组采用向右侧(第二方向Y)弯折的第一折线,右侧的一个引线组采用向左侧(第二方向Y的反方向)弯折的第二折线。第5引线汇聚区505包括的四个引线组中,左侧的一个引线组采用向右侧(第二方向Y)弯折的第一折线,其余的三个引线组均采用向左侧(第二方向Y的反方向)弯折的第二折线。这样,第1引线汇聚区501中向右侧弯折的折线的数量为44条,第2引线汇聚区502中向右侧弯折的折线的数量为0条,第3引线汇聚区503中向右侧弯折的折线的数量为22条,第4引线汇聚区504中向右侧弯折的折线的数量为22条,第5引线汇聚区505中向右侧弯折的折线的数量为22条。第1引线汇聚区501中向右侧弯折的折线的数量与第5引线汇聚区505中向右侧弯折的折线的数量不同,两者相对于中心线P不对称。第2引线汇聚区502中向右侧弯折的折线的数量与第4引线汇聚区504中向右侧弯折的折线的数量不同,两者相对于中心线P不对称。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弯折区包括5个连接线汇聚区,5个连接线汇聚区沿着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电路区230包括2个输出线汇聚区和2个选择器电路(未示出)。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1连接线汇聚区的位置与走线引出区210中第1引线汇聚区501的位置相对应,第1连接线汇聚区包括4M条连接线,4M条连接线的第一端与第1引线汇聚区501的4M条折线的第二端对应连接,4M条连接线的第二端通过第1输出线汇聚区的4M条输出线与第一选择器电路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2连接线汇聚区的位置与走线引出区210中第2引线汇聚区502的位置相对应,第2连接线汇聚区包括2M条连接线,2M条连接线的第一端与第2引线汇聚区502的2M条折线的第二端对应连接,2M条连接线的第二端通过第1输出线汇聚区的2M条输出线与第一选择器电路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3连接线汇聚区的位置与走线引出区210中第3引线汇聚区503的位置相对应,第3连接线汇聚区包括4M条连接线,4M条连接线的第一端与第3引线汇聚区503的4M条折线的第二端对应连接,4M条连接线中MM1条连接线的第二端通过第1输出线汇聚区的MM1条输出线与第一选择器电路连接,4M条连接线中MM2条连接线的第二端通过第2输出线汇聚区的MM2条输出线与第二选择器电路连接,MM1+MM2=4M。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MM1和MM2均可以等于2M,或者,MM1可以等于M,MM2可以等于3M,本公开在此不做限定。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4连接线汇聚区的位置与走线引出区210中第4引线汇聚区504的位置相对应,第4连接线汇聚区包括2M条连接线,2M条连接线的第一端与第4引线汇聚区504的2M条折线的第二端对应连接,2M条连接线的第二端通过第2输出线汇聚区的2M条输出线与第二选择器电路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5连接线汇聚区的位置与走线引出区210中第5引线汇聚区505的位置相对应,第5连接线汇聚区包括4M条连接线,4M条连接线的第一端与第5引线汇聚区505的4M条折线的第二端对应连接,4M条连接线的第二端通过第2输出线汇聚区的4M条输出线与第二选择器电路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1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的第一端可以与第1连接线汇聚区、第2连接线汇聚区和第3连接线汇聚区中多条连接线的第二端对应连接,第1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的第二端与第一选择器电路连接。第2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的第一端可以与第4连接线汇聚区和第5连接线汇聚区中多条连接线的第二端对应连接,第2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的第二端与第二选择器电路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1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的第一端可以与第1连接线汇聚区和第2连接线汇聚区中多条连接线的第二端对应连接,第1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的第二端与第一选择器电路连接。第2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的第一端可以与第3连接线汇聚区、第4连接线汇聚区和第5连接线汇聚区中多条连接线的第二端对应连接,第2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的第二端与第二选择器电路连接。
图8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一种输出线汇聚区的示意图。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电路区230可以包括2个选择器电路231、多条输入线232和多条输出线233,图8示意了绑定区域左侧的1个输出线汇聚区和1个选择器电路。如图8所示,走线引出区210包括多个引线汇聚区211,弯折区220包括多个连接线汇聚区221,电路区230包括选择器电路231和输出线汇聚区。连接线汇聚区221中的多条连接线与引线汇聚区211中的多条折线对应连接,输出线汇聚区中的多条输出线233的第一端与连接线汇聚区221中的多条连接线对应连接,多条输出线233的第二端与选择器电路231的多个输出端口对应连接。电路区230还包括多条输入线232,多条输入线232的第一端与选择器电路231的多个输入端口对应连接,多条输入线232的第二端与绑定引脚区240的多个引脚对应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对于柔性多层覆盖表面式结构形式的触控面板,触控面板设置在OLED显示基板上,走线引出区、弯折区和电路区所在区域的显示基板上设置有第一电源线VDD和第二电源线VSS。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走线引出区210所在区域,第一电源线VDD或第二电源线VSS的位置与多个引线汇聚区211的位置相对应,即第一电源线VDD或第二电源线VSS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引线汇聚区211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叠区域。在弯折区220所在区域,第一电源线VDD或第二电源线VSS的位置与多个连接线汇聚区221的位置相对应,即第一电源线VDD或第二电源线VSS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连接线汇聚区221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叠区域。在电路区230所在区域,第一电源线VDD或第二电源线VSS的位置与输出线汇聚区的位置相对应,即第一电源线VDD或第二电源线VSS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输出线汇聚区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叠区域。第一电源线VDD或第二电源线VSS对引线汇聚区211、连接线汇聚区221和输出线汇聚区中的信号线提供屏蔽功能,避免其它数据传输线干扰触控信号的传输,提高了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图9为一种触控面板中电极区和引线区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电极区110包括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的多个触控电极300,每个触控电极300包括多个子电极和多个连接部,子电极为菱形状,连接部为矩形状,多个子电极和多个连接部沿第二方向Y交替设置且依次连接,形成齿条状的触控电极300。多个齿条状的触控电极300沿第一方向X依次排列,相邻的两个触控电极300中,第一触控电极的凸起伸入到第二触控电极的凹槽中,第二触控电极的凸起伸入到第一触控电极的凹槽中,两个触控电极相互咬合在一起。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引线区120包括沿第二方向Y依次设置的多条触控走线310,每条触控走线310包括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一引线和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二引线,第一引线的第一端与触控电极300连接,第一引线的第一端沿第二方向Y延伸后,与第二引线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引线的第二端沿第一方向X延伸到绑定区域。多条触控走线310采用嵌套设置形式,随着触控电极300与绑定区域之间距离的增加,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的长度增加。
图10为一种触控面板中触控走线的示意图,示意了引线区120与走线引出区210交界区域的触控走线的结构。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触控区域的触控电极和触控走线可以采用金属网格(Metal Mesh)形式,金属网格由多条金属线交织形成,金属网格包括多个网格图案,网格图案是由多条金属线构成的多边形。金属网格形式的触控电极和引线具有电阻小、厚度薄、反应速度快、轻薄和可折叠等优点。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金属线围成的网格图案的形状可以包括三角形、正方形、矩形、菱形、梯形、五边形和六边形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网格图案为菱形。为了形成相互绝缘的引线,金属网格上设置有多个切口,多个切口断开网格图案的金属线,实现触控走线的网格图案与相邻触控走线的网格图案的隔离,切口可以理解为切割金属线的假想线,多个网格图案上的多个切口可以形成一条信号传输通道。如图10所示,黑色块表示切口,深色和浅色的填充表示由多个切口限定的触控走线310。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走线引出区210的折线可以采用金属线形式,多条金属线与引线区120的多条触控走线310对应连接,按照前述方式将多条触控走线310汇聚在一起。
图11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一种第1引线汇聚区的示意图,为图7中C区域的放大图。如图11所示,第1引线汇聚区包括的四个引线组,四个引线组包括沿着第二方向Y依次设置的第一引线组601、第二引线组602、第三引线组603和第四引线组604。第一引线组601包括22条第一折线,22条第一折线的第一端与第1引线区的22条触控走线对应连接,第二端在水平方向上向第二方向Y(右侧)弯折、在竖直方向上向第一方向X延伸(下侧),延伸到弯折区220。第二引线组602包括22条第一折线,22条第一折线的第一端与第2引线区的22条触控走线对应连接,第二端在水平方向上向第二方向Y(右侧)弯折、在竖直方向上向第一方向X延伸(下侧),延伸到弯折区220。第三引线组603包括22条第二折线,22条第二折线的第一端与第3引线区的22条触控走线对应连接,第二端在水平方向上向第二方向Y的反方向(左侧)弯折、在竖直方向上向第一方向X延伸(下侧),延伸到弯折区220。第四引线组604包括22条第二折线,22条第二折线的第一端与第4引线区的22条触控走线对应连接,第二端在水平方向上向第二方向Y的反方向(左侧)弯折、在竖直方向上向第一方向X延伸(下侧),延伸到弯折区220。
一种触控面板中,走线引出区仅设置两个引线汇聚区,沿着第二方向Y,两个引线汇聚区分别位于绑定区域的两侧,两个引线汇聚区的位置相对于走线引出区的中心线对称设置,两个引线汇聚区的折线的汇聚方向相对于走线引出区的中心线对称设置。这样,触控区域中第1引线区至第引线区的/>条引线均需要在水平方向上向左侧弯折、在竖直方向上向弯折区方向延伸,触控区域中其它引线区的/>条引线均需要在水平方向上向右侧弯折、在竖直方向上向弯折区方向延伸。由于走线引出区中有/>条折线同向弯折,因而这些折线中水平方向延伸的转折线需要在竖直方向上并列设置,使得走线引出区的宽度较大。例如,对于包括22行*16列触控电极的触控面板,走线引出区的宽度约为1.3mm至1.8mm,不利于实现窄边框。
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将走线引出区划分为多个引线汇聚区,多个引线汇聚区的折线的汇聚方向设置成相对于走线引出区的中心线不对称,至少一个引线汇聚区包括相向弯折的折线,因而一部分折线中水平方向延伸的转折线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并列设置,只有部分折线中水平方向延伸的转折线需要在竖直方向上并列设置,提高了多条转折线的空间利用率,减少了在竖直方向上并列设置的转折线的数量,减小了转折线在走线引出区的占用宽度,弯折区可以更加靠近触控区域,有利于实现窄边框。仿真研究表明,对于包括22行*16列触控电极的触控面板,走线引出区划分为5个引线汇聚区时,走线引出区的宽度可以减小到约0.8mm至1.2mm,有效减小了走线引出区的宽度。
图12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另一种触控面板中触控区域的结构示意图,示意了一种自容式结构。如图12所示,在平行于触控面板的平面内,触控面板可以包括规则排布的多个触控电极300。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触控区域100可以被划分为多个复合电极区,多个复合电极区为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条形状,条形状的复合电极区沿第二方向Y依次设置,每个复合电极区包括沿第一方向X依次设置的多个触控电极300和沿第二方向Y依次设置的多条触控走线310,每条触控走线310的第一端与一个触控电极300连接,第二端沿第一方向X延伸到绑定区域。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触控走线310位于触控电极300的上方或下方,即触控走线310在触控面板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触控电极300在触控面板平面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绑定区域可以包括沿着第一方向X依次设置的走线引出区、弯折区、电路区和绑定引脚区,走线引出区可以包括多个引线汇聚区,多个引线汇聚区沿着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每个引线汇聚区配置为将触控区域的多条触控走线汇聚在一起,与弯折区220设置的多条连接线对应连接。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走线引出区、弯折区和电路区的结构可以与前述示例性实施例的结构相类似。
图13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又一种触控面板中触控区域的结构示意图,示意了一种互容式结构。如图13所示,在平行于触控面板的平面内,触控区域可以包括多个第一触控单元701和多个第二触控单元801,第一触控单元701具有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线形状,多个第一触控单元701沿第一方向X依次排列,第二触控单元801具有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线形状,多个第二触控单元801沿第二方向Y依次排列。每个第一触控单元701包括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702和第一连接部703,第一触控电极702和第一连接部703交替设置且依次连接。每个第二触控单元801包括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802,多个第二触控电极802间隔设置,相邻的第二触控电极802通过第二连接部803彼此连接。第二连接部803所在的层不同于第一触控电极702和第二触控电极802所在的层。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每个第一触控单元701通过第一触控走线704延伸到绑定区域200,第一触控走线704设置在触控区域的一侧或两侧,每个第二触控单元801通过第二触控走线804延伸到绑定区域,第二触控走线804设置在触控区域邻近绑定区域200的一侧。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触控电极702、多个第二触控电极802和多个第一连接部703可以同层设置在触控层,且可以通过同一次图案化工艺形成,第一触控电极702和第一连接部703可以为相互连接的一体结构,第二连接部803可以设置在桥接层,通过过孔使相邻的第二触控电极802相互连接,触控层与桥接层之间设置有绝缘层。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多个第一触控电极702、多个第二触控电极802和多个第二连接部803可以同层设置在触控层,第二触控电极802和第二连接部803可以为相互连接的一体结构,第一连接部703可以设置在桥接层,通过过孔使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702相互连接。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触控电极可以是驱动电极(Tx),第二触控电极可以是感应电极(Rx),或者,第一触控电极可以是感应电极(Rx),第二触控电极可以是驱动电极(Tx)。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绑定区域可以包括沿着第一方向X依次设置的走线引出区、弯折区、电路区和绑定引脚区,走线引出区可以包括多个引线汇聚区,多个引线汇聚区沿着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每个引线汇聚区配置为将触控区域的多条第二触控走线804汇聚在一起,与弯折区220设置的多条连接线对应连接。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绑定区域中走线引出区、弯折区、电路区和绑定引脚区的结构可以与前述示例性实施例的结构相类似。
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设置在基底上的显示基板和设置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触控面板。显示基板可以是液晶显示(LCD)基板,或者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基板,或者可以是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显示基板,或者可以是电泳显示(EPD)显示基板。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显示基板是OLED显示基板,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触控面板设置在显示基板上,形成柔性多层覆盖表面式(Flexible MultiLayer On Cell,简称FMLOC)结构形式,将显示结构和触控结构集成在一起,具有轻薄、可折叠等优点,可以满足柔性折叠、窄边框等产品需求。
图14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平面内,显示面板的触控区域100包括设置在基底10上的驱动结构层、设置在驱动结构层上的发光结构层以及设置在发光结构层上的触控电极层,显示面板的绑定区域200包括设置在基底10上的复合绝缘层,复合绝缘层上设置有凹槽,设置在复合绝缘层上的第一平坦层16,第一平坦层16填充该凹槽,设置在第一平坦层16上的第一电源线VDD、第二电源线VSS和连接线31,设置在连接线31上的第一保护层33和第二保护层34,第二保护层34上开设有暴露出连接线31两端的两个引线过孔,设置在第二保护层34上的折线和输出线,折线通过一个引线过孔与连接线31的一端连接,输出线通过另一个引线过孔与连接线31的另一端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复合绝缘层包括在基底10上叠设的第一绝缘层11、第二绝缘层12、第三绝缘层13、第四绝缘层14和第五绝缘层15,复合绝缘层上设置的凹槽包括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凹槽设置在第一绝缘层上,第一凹槽暴露出基底10,第二凹槽设置在第二绝缘层12、第三绝缘层13、第四绝缘层14和第五绝缘层15上,第二凹槽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包含第一凹槽在基底上的正投影。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弯折区220的连接线31配置为在走线引出区210的折线与电路区230的输出线之间建立连接,使触控信号穿越弯折区到达触控区域。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触控区域100的驱动结构层包括形成像素驱动电路的第一晶体管101和第一存储电容102,触控区域的发光结构层包括阳极、像素定义层、有机发光层、阴极和封装层。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源线VDD和连接线31同层设置,且通过同一次图案化工艺同时形成,触控区域100的触控电极层与走线引出区210的折线和电路区230的输出线与同层设置,且通过同一次图案化工艺同时形成。
下面通过显示面板的制备过程进行示例性说明。本公开所说的“图案化工艺”,对于金属材料、无机材料或透明导电材料,包括涂覆光刻胶、掩模曝光、显影、刻蚀、剥离光刻胶等处理,对于有机材料,包括涂覆有机材料、掩模曝光和显影等处理。沉积可以采用溅射、蒸镀、化学气相沉积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涂覆可以采用喷涂、旋涂和喷墨打印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刻蚀可以采用干刻和湿刻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本公开不做限定。“薄膜”是指将某一种材料在基底上利用沉积、涂覆或其它工艺制作出的一层薄膜。若在整个制作过程当中该“薄膜”无需图案化工艺,则该“薄膜”还可以称为“层”。若在整个制作过程当中该“薄膜”需图案化工艺,则在图案化工艺前称为“薄膜”,图案化工艺后称为“层”。经过图案化工艺后的“层”中包含至少一个“图案”。本公开所说的“A和B同层设置”是指,A和B通过同一次图案化工艺同时形成,膜层的“厚度”为膜层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方向上的尺寸。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A的正投影包含B的正投影”,是指B的正投影的边界落入A的正投影的边界范围内,或者A的正投影的边界与B的正投影的边界重叠。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的制备过程包括如下操作。
(1)制备基底10。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基底10可以包括在玻璃载板上叠设的第一柔性材料层、第一无机材料层、半导体层、第二柔性材料层和第二无机材料层。第一、第二柔性材料层的材料可以采用聚酰亚胺(PI)、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或经表面处理的聚合物软膜等材料,第一、第二无机材料层的材料可以采用氮化硅(SiNx)或氧化硅(SiOx)等,用于提高基底的抗水氧能力,第一、第二无机材料层也称之为阻挡(Barrier)层,半导体层的材料可以采用非晶硅(a-si)。在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基底10可以为PI1/Barrier1/a-si/PI2/Barrier2的叠层结构。
(2)在基底10上制备开设有凹槽的复合绝缘层图案。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制备过程可以包括:
在基底10上依次沉积第一绝缘薄膜和有源层薄膜,通过图案化工艺对有源层薄膜进行图案化,形成覆盖整个基底10的第一绝缘层11,以及设置在第一绝缘层11上的有源层图案,形成在触控区域100的有源层图案至少包括第一有源层。随后,依次沉积第二绝缘薄膜和第一金属薄膜,通过图案化工艺对第一金属薄膜进行图案化,形成覆盖有源层图案的第二绝缘层12,以及设置在第二绝缘层12上的第一栅金属层图案,形成在触控区域100的第一栅金属层图案至少包括第一栅电极和第一电容电极。随后,依次沉积第三绝缘薄膜和第二金属薄膜,通过图案化工艺对第二金属薄膜进行图案化,形成覆盖第一栅金属层的第三绝缘层13,以及设置在第三绝缘层13上的第二栅金属层图案,形成在触控区域100的第二栅金属层图案至少包括第二电容电极。随后,沉积第四绝缘薄膜,通过图案化工艺对第四绝缘薄膜进行图案化,形成覆盖第二栅金属层的第四绝缘层14图案,触控区域100的第四绝缘层14上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一过孔,两个第一过孔分别暴露出第一有源层的两端。随后,沉积第三金属薄膜,通过图案化工艺对第三金属薄膜进行图案化,在第四绝缘层14上形成第一源漏金属层图案,第一源漏金属层至少包括形成在触控区域100的第一源电极和第一漏电极,以及形成在走线引出区210的第二电源线VSS,第一源电极和第一漏电极分别通过过孔与第一有源层的两端连接。随后,沉积第五绝缘薄膜,形成覆盖第一源漏金属层的第五绝缘层15图案。
本次图案化工艺后,触控区域100制备完成驱动结构层图案,绑定区域200制备完成复合绝缘层图案。触控区域100的驱动结构层中,第一有源层、第一栅电极、第一源电极和第一漏电极组成第一晶体管101,第一电容电极和第二电容电极组成第一存储电容102。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晶体管101可以是像素驱动电路中的驱动晶体管,驱动晶体管可以是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简称TFT)。
随后,通过图案化工艺对弯折区220的复合绝缘层进行图案化,在弯折区220形成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两次图案化工艺形成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先通过第一次掩膜(Etch Bending A MASK,简称EBA MASK)刻蚀弯折区220的第五绝缘层15、第四绝缘层14、第三绝缘层13和第二绝缘层12,形成第二凹槽,第二凹槽暴露出第一绝缘层11的表面。然后通过第二次掩膜(Etch Bending B MASK,简称EBB MASK)刻蚀第二凹槽内的第一绝缘层11,在第一绝缘层11上形成第一凹槽,第一凹槽暴露出基底10的表面。这样,第二凹槽暴露出第一凹槽,第一凹槽暴露出基底,形成台阶状的凹槽结构。通过EBA MASK和EBB MASK工艺对弯折区220的复合绝缘层进行挖槽,可以减少弯折区的厚度,有利于将弯折区以外区域弯折到显示面板的背后。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EBA MASK工艺中,可以刻蚀掉基底10的第二无机材料层。
(3)在形成前述图案的基底10上,涂覆一层有机材料的第一平坦薄膜,通过图案化工艺,形成覆盖整个基底10的第一平坦(PLN)层16。在触控区域100,第一平坦层16形成有第二过孔,第二过孔内的第一平坦层16和第五绝缘层15被刻蚀掉,暴露出第一晶体管101的第一漏电极的表面。在走线引出区210,第一平坦层16形成有第三过孔和隔断,第三过孔内的第一平坦层16和第五绝缘层15被刻蚀掉,暴露出第二电源线VSS的表面,隔断内的第一平坦层16被去掉,暴露出第五绝缘层15的表面,隔断位于走线引出区210邻近弯折区220的区域,配置为在后续封装时使封装层中的无机层直接接触第五绝缘层15,保证封装效果和工艺质量。在弯折区220,第一平坦层16完全填充弯折区220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
(4)在形成前述图案的柔性基底上沉积第四金属薄膜,通过图案化工艺对第四金属薄膜进行图案化,在第一平坦层16上形成第二源漏金属层图案,第二源漏金属层至少包括:形成在触控区域100的第一连接电极103,形成在走线引出区210的第一电源线VDD和第二连接电极104,形成在弯折区220的连接线31,以及形成在电路区230的第二电源线VSS。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电极103通过第二过孔与第一晶体管101的第一漏电极连接,第二连接电极104通过第三过孔与第二电源线VSS连接,并向弯折区220方向延伸,覆盖第三过孔与隔断之间的第一平坦层16,第一电源线VDD位于触控区域100与第二电源线VSS之间,连接线31设置在弯折区220填充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第一平坦层16上。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可以设置走线引出区210中第一电源线VDD或第二电源线VSS的位置与引线汇聚区的位置相对应,即第一电源线VDD或第二电源线VSS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引线汇聚区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叠区域,使得第一电源线VDD或第二电源线VSS对走线引出区中的折线提供屏蔽功能,避免其它数据传输线干扰触控信号的传输,提高了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由于走线引出区210和电路区230均设置有第二电源线VSS,而弯折区220位于走线引出区210和电路区230之间,因而走线引出区210和电路区230设置的第二电源线VSS可以为弯折区220的连接线31提供侧向屏蔽功能,提高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弯折区220的多条连接线31可以包括防断裂结构32,防断裂结构32配置为提高连接线31的弯折性能,避免连接线31弯折时出现断裂。
(5)在形成前述图案的基底10上涂覆第二平坦薄膜,通过图案化工艺形成第二平坦层17、平坦坝基和第一保护层33图案。在触控区域100,第二平坦层17上开设有第四过孔,第四过孔内的第二平坦层17被显影掉,暴露出第一连接电极103的表面。在走线引出区210,第二平坦层17上开设有第五过孔和隔离区。平坦坝基设置在第五过孔内的第二连接电极104,平坦坝基与第五过孔侧壁之间的第二平坦层17被去掉,暴露出第二连接电极104的表面。隔离区位于走线引出区210邻近弯折区220的区域,隔离区内的第二平坦层17被去掉,暴露出第五绝缘层15的表面。在弯折区220,第一保护层33设置在连接线31上,第一保护层33的位置与防断裂结构32的位置相对应,配置为保护防断裂结构32。
(6)在形成前述图案的基底上沉积透明导电薄膜,通过图案化工艺对透明导电薄膜进行图案化,形成阳极21和第三连接电极105图案。阳极21形成在触控区域310的第二平坦层17上,通过第四过孔与第一连接电极103连接。第三连接电极105形成在走线引出区210,第三连接电极105的一部分通过第五过孔与第二连接电极104连接,另一部分设置在第五过孔邻近触控区域一侧的第二平坦层17,第三连接电极105上开设有多个第六过孔。
(7)在形成前述图案的基底上涂覆像素定义薄膜,通过图案化工艺对像素定义薄膜进行图案化,形成像素定义(PDL)层22、第一坝基、第二坝基和第二保护层34图案。在触控区域100,像素定义层22上开设有像素开口,像素开口暴露出阳极21的表面。第一坝基和第二坝基形成在绑定区域200的走线引出区210,第一坝基形成在第五过孔内的第三连接电极105上,相当于设置在平坦坝基上,第二坝基形成在第五过孔与隔离区之间的第二平坦层17上。第二保护层34形成在弯折区220、走线引出区210邻近弯折区220的区域以及电路区230邻近弯折区220的区域,第二保护层34覆盖第一保护层33和连接线31,其上开设有第一引线过孔和第二引线过孔,第一引线过孔位于连接线31邻近走线引出区210的第一端,第二引线过孔位于连接线31邻近电路区230的第二端,第一引线过孔和第二引线过孔的像素定义薄膜被去掉,暴露出连接线31的表面。
(8)在形成前述图案的柔性基底上涂覆有机材料薄膜,通过掩膜、曝光、显影工艺,形成多个隔垫柱(PS)35图案,多个隔垫柱35分别形成在绑定区域200的像素定义层22、第一坝基和第二坝基上,第一坝基和其上的隔垫柱35组成第一支撑坝410,平坦坝基、第二坝基和其上的隔垫柱35组成第二支撑坝420。
(9)在形成前述图案的柔性基底上依次形成有机发光层23和阴极24,有机发光层23可以包括叠设的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形成在触控区域100的像素开口内,阴极24的一部分形成在有机发光层23上,阴极24的另一部分形成在像素开口与第五过孔之间的像素定义层22上,包裹像素定义层22上的多个隔垫柱35,阴极24与第三连接电极105连接。由于第三连接电极105与第二连接电极104连接,第二连接电极104与第二电源线VSS连接,因而实现了阴极24与第二电源线VSS的连接。
(10)在形成前述图案的基础上形成封装层,封装层包括叠设的第一封装层25、第二封装层26和第三封装层27,第一封装层25采用无机材料,在触控区域100覆盖阴极24,在绑定区域200分别包裹多个隔垫柱35以及包裹第一支撑坝410和第二支撑坝420。第二封装层26采用有机材料,设置在触控区域100和绑定区域200的隔垫柱35所在区域。第三封装层27采用无机材料,覆盖第一封装层25和第二封装层26,保证外界水汽无法进入触控区域100。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有机发光层23和阴极24可以采用蒸镀或喷墨打印方式制备,第一封装层25和第三封装层27可以采用开放式掩膜板(Open Mask)制备,因而弯折区220和电路区230没有形成有机发光层、阴极、第一封装层25和第三封装层27。由于第一平坦层16形成有暴露出第五绝缘层15的表面的隔断以及第二平坦层17形成有暴露出第五绝缘层15的表面的隔离区,因而第一封装层25和第三封装层27直接形成在隔离区的第五绝缘层15上,保证封装效果和工艺质量。
本次图案化工艺后,触控区域100制备完成发光结构层图案,绑定区域制备完成电路结构层图案。
(11)在形成前述图案的基底上沉积第五金属薄膜,通过图案化工艺对第五金属薄膜进行图案化,形成触控电极层30图案。在触控区域100,触控电极层30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和多条触控走线。在绑定区域200,走线引出区210的触控电极层30包括多条折线,电路区230的触控电极层30包括多条输出线,走线引出区210的折线通过第一引线过孔与弯折区220的连接线31的第一端连接,电路区230的输出线通过第二引线过孔与弯折区220的连接线31的第二端连接,实现了触控信号穿越弯折区,如图12所示。
通过上述制备过程,触控区域形成的结构包括:
设置在基底10上的第一绝缘层11;
设置在第一绝缘层11上的有源层,有源层至少包括第一有源层;
覆盖有源层的第二绝缘层12;
设置在第二绝缘层12上的第一栅金属层,第一栅金属层至少包括第一栅电极和第一电容电极;
覆盖第一栅金属层的第三绝缘层13;
设置在第三绝缘层13上的第二栅金属层,第二栅金属层至少包括第二电容电极;
覆盖第二栅金属层的第四绝缘层14,第四绝缘层14上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一过孔,两个第一过孔分别暴露出第一有源层的两端;
设置在第四绝缘层14上的第一源漏金属层,第一源漏金属层至少包括第一源电极和第一漏电极,第一源电极和第一漏电极分别通过第一过孔与第一有源层连接;第一源漏金属层还包括形成在走线引出区210的第二电源线VSS;
覆盖第一源漏金属层的第五绝缘层15和第一平坦层16,其上开设有暴露出第一漏电极的第二过孔;
设置在第一平坦层16上的第二源漏金属层,第二源漏金属层至少包括第一连接电极103,第一连接电极103通过第二过孔与第一漏电极连接;第二源漏金属层还包括形成在走线引出区210的第一电源线VDD和第二连接电极104,以及形成在弯折区220的连接线31,第二连接电极104与第二电源线VSS连接;
覆盖第二源漏金属层的第二平坦层17,其上开设有暴露出第一连接电极103的第四过孔;
设置在第二平坦层17上的阳极21,阳极21通过第四过孔与第一连接电极103连接;走线引出区210还包括与第二连接电极104连接的第三连接电极105;
设置在阳极21上的像素定义层22,其上开设有像素开口,像素开口暴露出阳极21;走线引出区210还包括多个隔离柱35;
设置在像素开口内的有机发光层23,有机发光层23与阳极21连接;
设置在有机发光层23上的阴极24,阴极24分别与有机发光层23和第三连接电极105连接;
覆盖阴极24的封装层;
设置在封装层上的触控电极层30。
通过上述制备过程,绑定区域的弯折区220形成的结构包括:
设置在基底10上的复合绝缘层,复合绝缘层上开设有凹槽;复合绝缘层包括第一绝缘层11、第二绝缘层12、第三绝缘层13、第四绝缘层14和第五绝缘层15;
设置在复合绝缘层上的第一平坦层16,第一平坦层16完全填充凹槽;
设置在第一平坦层16上的连接线31,连接线31设置有防断裂结构32;
设置在连接线31上的第一保护层33,第一保护层33的位置与防断裂结构32的位置相对应;
设置在连接线31和第一保护层33上的第二保护层34,第二保护层34上开设有第一引线过孔和第二引线过孔,第一引线过孔位于连接线31邻近触控区域100的第一端,第二引线过孔位于连接线31远离触控区域100的第二端,第一引线过孔和第二引线过孔暴露出连接线31的表面;
设置在第二保护层34上的折线和输出线,折线通过第一引线过孔与连接线31的第一端连接,输出线通过第二引线过孔与连接线31的第二端连接;折线设置在走线引出区,输出线设置在电路区。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第四绝缘层和第五绝缘层可以采用硅氧化物(SiOx)、硅氮化物(SiNx)和氮氧化硅(SiON)中的任意一种或更多种,可以是单层、多层或复合层。第一绝缘层称之为缓冲(Buffer)层,用于提高基底的抗水氧能力,第二绝缘层和第三绝缘层称之为栅绝缘(GI)层,第四绝缘层称之为层间绝缘(ILD)层,第五绝缘层称之为钝化(PVX)层。第一平坦层和第二平坦层可以采用有机材料。第一金属薄膜、第二金属薄膜、第三金属薄膜、第四金属薄膜和第五金属薄膜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如银(Ag)、铜(Cu)、铝(Al)、钛(Ti)和钼(Mo)中的任意一种或更多种,或上述金属的合金材料,如铝钕合金(AlNd)或钼铌合金(MoNb),可以是单层结构,或者多层复合结构,如Ti/Al/Ti等。透明导电薄膜可以采用氧化铟锡(ITO)或氧化铟锌(IZO),像素定义层可以采用聚酰亚胺、亚克力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阴极可以采用镁(Mg)、银(Ag)、铝(Al)、铜(Cu)和锂(Li)中的任意一种或更多种,或采用上述金属中任意一种或多种制成的合金。有源层薄膜可以采用非晶态氧化铟镓锌材料(a-IGZO)、氮氧化锌(ZnON)、氧化铟锌锡(IZTO)、非晶硅(a-Si)、多晶硅(p-Si)、六噻吩、聚噻吩等各种材料,即本公开适用于基于氧化物Oxide技术、硅技术以及有机物技术制造的晶体管。
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利用第二源漏金属层在弯折区形成连接线,实现了走线引出区与电路区之间触控信号的连接,保证信号的传输。通过连接线的防断裂结构,提高了连接线的弯折性能。通过第一电源线或第二电源线对走线引出区中的折线提供屏蔽功能,通过走线引出区和电路区的第二电源线对弯折区的连接线提供侧向屏蔽功能,提高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显示面板的结构及其制备过程仅仅是一种示例性说明。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变更相应结构以及增加或减少图案化工艺,本公开在此不做限定。
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的制备方法,所述触控面板包括触控区域和位于所述触控区域第一方向一侧的绑定区域,所述绑定区域包括邻近所述触控区域的走线引出区;所述制备方法包括:
在所述触控区域形成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n个触控子区,在所述走线引出区形成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n个引线汇聚区,至少一个触控子区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和多条触控走线;
第i触控子区中多条触控走线的第一端分别与第i触控子区中多个触控电极对应连接,第i触控子区中多条触控走线的第二端延伸到所述走线引出区的第i引线汇聚区;在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i引线汇聚区与所述第i触控子区以外其它的触控子区不交叠,或者,第i引线汇聚区以外其它的引线汇聚区与所述第i触控子区不交叠;n为大于2的正整数,i=1,2,…,n,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i引线汇聚区包括多条折线,多条折线配置为电连接所述第i触控子区中的多条触控走线,并汇聚在一起形成所述第i引线汇聚区;相对于所述走线引出区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中心线,所述n个引线汇聚区中折线的汇聚方向不对称。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对于所述走线引出区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中心线,所述n个引线汇聚区中折线的汇聚方向不对称,包括如下任意一种或多种:第1引线汇聚区中向所述第二方向弯折的折线的数量不同于第n引线汇聚区中向所述第二方向弯折的折线的数量,或者,第2引线汇聚区中向所述第二方向弯折的折线的数量不同于第n-1引线汇聚区中向所述第二方向弯折的折线的数量。
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前述实施例的触控面板。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本申请中的附图只涉及本公开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即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新的实施例。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公开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当中。

Claims (21)

1.一种触控面板,包括触控区域和位于所述触控区域第一方向一侧的绑定区域;所述触控区域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n个触控子区,至少一个触控子区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和多条触控走线;所述绑定区域包括邻近所述触控区域的走线引出区,所述走线引出区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n个引线汇聚区;第i触控子区中多条触控走线的第一端分别与第i触控子区中多个触控电极对应连接,第i触控子区中多条触控走线的第二端延伸到所述走线引出区的第i引线汇聚区;在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i引线汇聚区与所述第i触控子区以外其它的触控子区不交叠,或者,第i引线汇聚区以外的其它引线汇聚区与所述第i触控子区不交叠;n为大于2的正整数,i=1,2,…,n,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
在垂直于触控面板的平面内,所述绑定区域的弯折区包括:设置在基底上的复合绝缘层,所述复合绝缘层上开设有凹槽;设置在所述复合绝缘层上的第一平坦层,所述第一平坦层填充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平坦层上的连接线,所述连接线设置有防断裂结构;设置在所述连接线上的第一保护层,所述第一保护层的位置与所述防断裂结构的位置相对应;设置在所述连接线和第一保护层上的第二保护层,所述第二保护层上开设有暴露出所述连接线的第一引线过孔和第二引线过孔,所述第一引线过孔位于连接线邻近触控区域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引线过孔位于连接线远离触控区域的第二端;设置在所述第二保护层上的折线和输出线,所述折线通过所述第一引线过孔与所述连接线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输出线通过第二引线过孔与所述连接线的第二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所述第i引线汇聚区包括多条折线,多条折线配置为电连接所述第i触控子区中的多条触控走线,并汇聚在一起形成所述第i引线汇聚区;相对于所述走线引出区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中心线,所述n个引线汇聚区中折线的汇聚方向不对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相对于所述走线引出区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中心线,所述n个引线汇聚区中折线的汇聚方向不对称,包括如下任意一种或多种:第1引线汇聚区中向所述第二方向弯折的折线的数量不同于第n引线汇聚区中向所述第二方向弯折的折线的数量,或者,第2引线汇聚区中向所述第二方向弯折的折线的数量不同于第n-1引线汇聚区中向所述第二方向弯折的折线的数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所述绑定区域还包括位于所述走线引出区远离所述触控区域一侧的弯折区;至少一个引线汇聚区包括多条第一折线和多条第二折线;所述第一折线的第一端与所述触控区域的触控走线连接,所述第一折线的第二端向第二方向弯折并延伸到所述弯折区;所述第二折线的第一端与所述触控区域的触控走线连接,所述第二折线的第二端向第二方向的反方向弯折并延伸到所述弯折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
所述第一折线至少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引出线、第一转折线和第一延伸线;所述第一引出线的第一端与所述触控区域的触控走线连接,所述第一引出线的第二端向第一方向延伸后,与所述第一转折线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转折线的第二端向第二方向延伸后,与所述第一延伸线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延伸线的第二端向第一方向延伸到所述弯折区;
所述第二折线至少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引出线、第二转折线和第二延伸线;所述第二引出线的第一端与所述触控区域的触控走线连接,所述第二引出线的第二端向第一方向延伸后,与所述第二转折线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转折线的第二端向第二方向的反方向延伸后,与所述第二延伸线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延伸线的第二端向第一方向延伸到所述弯折区。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所述触控区域包括N个电极区和N个引线区,所述电极区和引线区沿第二方向交替设置,所述至少一个电极区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M个触控电极,所述至少一个引线区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M条触控走线,对于所述M条触控走线中的至少一条触控走线,所述触控走线的第一端与一个触控电极连接,所述触控走线的第二端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到所述绑定区域的走线引出区;M和N为大于2的正整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所述触控区域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5个触控子区,所述走线引出区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5个引线汇聚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
所述5个触控子区包括第1触控子区、第2触控子区、第3触控子区、第4触控子区和第5触控子区,所述第1触控子区、第3触控子区和第5触控子区均包括4个电极区和4个引线区,所述第2触控子区和第4触控子区均包括2个电极区和2个引线区;所述5个引线汇聚区包括第1引线汇聚区、第2引线汇聚区、第3引线汇聚区、第4引线汇聚区和第5引线汇聚区,所述第1引线汇聚区配置为将所述第1触控子区中4个引线区的4M条触控走线汇聚在一起,所述第2引线汇聚区配置为将所述第2触控子区中2个引线区的2M条触控走线汇聚在一起,所述第3引线汇聚区配置为将所述第3触控子区中4个引线区的4M条触控走线汇聚在一起,所述第4引线汇聚区配置为将所述第4触控子区中2个引线区的2M条触控走线汇聚在一起,所述第5引线汇聚区配置为将所述第5触控子区中4个引线区的4M条触控走线汇聚在一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所述第1引线汇聚区包括2M条向所述第二方向弯折的第一折线和2M条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反方向弯折的第二折线。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所述第2引线汇聚区包括2M条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反方向弯折的第二折线。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所述第3引线汇聚区包括M条向所述第二方向弯折的第一折线和3M条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反方向弯折的第二折线。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所述第4引线汇聚区包括M条向所述第二方向弯折的第一折线和M条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反方向弯折的第二折线。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所述第5引线汇聚区包括M条向所述第二方向弯折的第一折线和3M条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反方向弯折的第二折线。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对于第一折线和第二折线的中心线,所述第一折线和所述第二折线相对于所述中心线镜像对称。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所述绑定区域还包括位于所述走线引出区远离所述触控区域一侧的弯折区和位于所述弯折区远离所述触控区域一侧的电路区;所述弯折区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n个连接线汇聚区,所述电路区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m个输出线汇聚区和多个选择器电路;第i连接线汇聚区包括多条连接线,所述第i连接线汇聚区的多条连接线的第一端与第i引线汇聚区的多条折线的第二端对应连接,所述第i连接线汇聚区的多条连接线的第二端与第j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j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的第二端与选择器电路连接;m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且m小于n,i=1,2,…,n,j=1,2,…,m。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所述弯折区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第1连接线汇聚区、第2连接线汇聚区、第3连接线汇聚区、第4连接线汇聚区和第5连接线汇聚区;所述电路区包括2个输出线汇聚区和2个选择器电路;
第1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的第一端与第1连接线汇聚区、第2连接线汇聚区和第3连接线汇聚区中多条连接线的第二端对应连接,第1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的第二端与第一选择器电路连接;第2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的第一端与第4连接线汇聚区和第5连接线汇聚区中多条连接线的第二端对应连接,第2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的第二端与第二选择器电路连接;或者,第1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的第一端与第1连接线汇聚区和第2连接线汇聚区中多条连接线的第二端对应连接,第1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的第二端与第一选择器电路连接;第2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的第一端与第3连接线汇聚区、第4连接线汇聚区和第5连接线汇聚区中多条连接线的第二端对应连接,第2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的第二端与第二选择器电路连接;或者,第1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的第一端与第1连接线汇聚区的全部连接线、第2连接线汇聚区的全部连接线和第3连接线汇聚区的一部分连接线的第二端对应连接,第1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的第二端与第一选择器电路连接;第2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的第一端与第3连接线汇聚区的另一部分连接线、第4连接线汇聚区的全部连接线和第5连接线汇聚区的全部连接线的第二端对应连接,第2输出线汇聚区的多条输出线的第二端与第二选择器电路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所述触控区域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N个复合电极区,所述至少一个复合电极区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M个触控电极和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M条触控走线,所述M条触控走线在所述触控面板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M个触控电极在所述触控面板平面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叠区域;对于所述M条触控走线中的至少一条触控走线,所述触控走线的第一端与一个触控电极连接,所述触控走线的第二端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到所述绑定区域的走线引出区;M和N为大于2的正整数。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所述绑定区域的走线引出区还包括第一电源线和第二电源线;所述n个引线汇聚区在所述触控面板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电源线或第二电源线在所述触控面板平面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叠区域。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所述绑定区域的电路区还包括第一电源线和第二电源线;所述m个输出线汇聚区在所述触控面板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电源线或第二电源线在所述触控面板平面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叠区域。
20.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9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
21.一种触控面板的制备方法,所述触控面板包括触控区域和位于所述触控区域第一方向一侧的绑定区域,所述绑定区域包括邻近所述触控区域的走线引出区;所述制备方法包括:
在所述触控区域形成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n个触控子区,在所述走线引出区形成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n个引线汇聚区,至少一个触控子区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和多条触控走线;
第i触控子区中多条触控走线的第一端分别与第i触控子区中多个触控电极对应连接,第i触控子区中多条触控走线的第二端延伸到所述走线引出区的第i引线汇聚区;在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i引线汇聚区与所述第i触控子区以外其它的触控子区不交叠,或者,第i引线汇聚区以外其它的引线汇聚区与所述第i触控子区不交叠;n为大于2的正整数,i=1,2,…,n,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
在垂直于触控面板的平面内,所述绑定区域的弯折区包括:设置在基底上的复合绝缘层,所述复合绝缘层上开设有凹槽;设置在所述复合绝缘层上的第一平坦层,所述第一平坦层填充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平坦层上的连接线,所述连接线设置有防断裂结构;设置在所述连接线上的第一保护层,所述第一保护层的位置与所述防断裂结构的位置相对应;设置在所述连接线和第一保护层上的第二保护层,所述第二保护层上开设有暴露出所述连接线的第一引线过孔和第二引线过孔,所述第一引线过孔位于连接线邻近触控区域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引线过孔位于连接线远离触控区域的第二端;设置在所述第二保护层上的折线和输出线,所述折线通过所述第一引线过孔与所述连接线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输出线通过第二引线过孔与所述连接线的第二端连接。
CN202080001835.2A 2020-09-07 2020-09-07 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Active CN1144670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0/113834 WO2022047800A1 (zh) 2020-09-07 2020-09-07 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67072A CN114467072A (zh) 2022-05-10
CN114467072B true CN114467072B (zh) 2024-01-30

Family

ID=804921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01835.2A Active CN114467072B (zh) 2020-09-07 2020-09-07 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816283B2 (zh)
CN (1) CN114467072B (zh)
WO (1) WO202204780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30099369A1 (en) * 2021-09-24 2023-03-30 Apple Inc. Architecture for differential drive and sense for touch sensor panel
CN117157761A (zh) * 2022-03-30 2023-12-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16564A (zh) * 2014-09-01 2014-12-17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触摸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4281327A (zh) * 2014-10-29 2015-01-14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04850286A (zh) * 2015-02-10 2015-08-19 敦泰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单层多点互容式触摸屏
CN104850291A (zh) * 2015-05-29 2015-08-1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设备
CN106155414A (zh) * 2016-06-30 2016-11-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扫描电路、触摸屏及触控方法
CN108595053A (zh) * 2018-05-02 2018-09-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454298U (zh) * 2012-02-17 2012-09-26 杜秀兰 一种电容式触摸屏的传感导电膜
CN104317458A (zh) * 2014-11-06 2015-01-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摸显示屏以及显示装置
CN106802735A (zh) * 2015-11-26 2017-06-06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触摸输入膜片及其制作方法
CN108196737A (zh) 2018-01-03 2018-06-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板及触控屏
CN109669575B (zh) * 2018-12-24 2021-09-28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触控检测方法、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16564A (zh) * 2014-09-01 2014-12-17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触摸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4281327A (zh) * 2014-10-29 2015-01-14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04850286A (zh) * 2015-02-10 2015-08-19 敦泰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单层多点互容式触摸屏
CN104850291A (zh) * 2015-05-29 2015-08-1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设备
CN106155414A (zh) * 2016-06-30 2016-11-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扫描电路、触摸屏及触控方法
CN108595053A (zh) * 2018-05-02 2018-09-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816283B2 (en) 2023-11-14
US20220317848A1 (en) 2022-10-06
WO2022047800A1 (zh) 2022-03-10
CN114467072A (zh) 2022-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89869B (zh) 柔性显示面板
CN112035013B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11209947B2 (en) Touch structure and touch panel
US9449998B2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pixel structure with data line, scan line and gate electrode formed on the same layer
CN112133733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的贴合方法、显示装置
CN113826210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KR102081599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용 어레이 기판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4467072B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11442574B2 (en) Touch structure and touch display panel
US20210333968A1 (en) Array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284935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2310181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WO2022156341A1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触控装置
CN114341965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4930444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06292100B (zh) 阵列基板及具有该阵列基板的液晶显示面板
CN115176220A (zh) 柔性印刷电路板和显示触控装置
US12001625B2 (en) Touch panel and repairing method therefor,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20283673A1 (en) Array Substrat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Touch Display Apparatus
CN112328113B (zh) 触控面板及其修复方法、显示装置
CN219179747U (zh) 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US20240237453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apparatus
WO2022236680A9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触控装置
CN115762382A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7832228A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