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58484A - 发动机文丘里管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文丘里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58484A
CN114458484A CN202210109973.3A CN202210109973A CN114458484A CN 114458484 A CN114458484 A CN 114458484A CN 202210109973 A CN202210109973 A CN 202210109973A CN 114458484 A CN114458484 A CN 1144584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ition
venturi tube
engine
pipe
tub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0997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平
徐恩泽
邓磊
殷勇
张辉亚
薛芹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feng Truck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feng Truck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feng Trucks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feng Truck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10997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58484A/zh
Publication of CN1144584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584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6/00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exhaust gases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e.g. by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EGR] systems
    • F02M26/13Arrangement or layout of EGR passages, e.g. in relation to specific engine parts or for incorporation of accessories
    • F02M26/17Arrangement or layout of EGR passages, e.g. in relation to specific engine parts or for incorporation of accessories in relation to the intake system
    • F02M26/19Means for improving the mixing of air and recirculated exhaust gases, e.g. venturis or multiple openings to the intake syste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6/00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exhaust gases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e.g. by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EGR] systems
    • F02M26/13Arrangement or layout of EGR passages, e.g. in relation to specific engine parts or for incorporation of accessories
    • F02M26/17Arrangement or layout of EGR passages, e.g. in relation to specific engine parts or for incorporation of accessories in relation to the intake syste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6/00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exhaust gases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e.g. by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EGR] systems
    • F02M26/45Sens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GR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文丘里管,该文丘里管,包括文丘里管本体,文丘里管本体进气端连接发动机中冷器后连接管路,出气端连接节气门;文丘里管本体的进气端设有过渡面,过渡面处于入口处与收口处之间,所述过渡面采用曲面过渡。本发明通过将入口处与收口处之间的过渡面由原有的斜面过渡设计成曲面过渡,可以有效的对气体进行导流,降低压损,让气体流场更加稳定,同时减缓收口处到出口处的变化,避免气体在经过收口处之后,形成涡流。通过仿真对比试验,采用斜面过渡,压损为0.98KPa;采用本发明的曲面过渡,压损为0.47KPa。

Description

发动机文丘里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EGR发动机进气***,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文丘里管。
背景技术
文丘里管主要作用是将气体进行整流,提升气体流速,使得气体状态满足传感器的测量要求。现用方案如图1所示,入口处与收口处的过度是采用斜面过度,收口处与出口处采用大角度斜面过度。存在以下缺点:1)、由于入口处与收口处过渡面设计不合理,导致文丘里管阻力大,影响发动机进气;2)、由于入口处与收口处过渡面没有导流结构,导致气体流场不稳定,严重影响流量传感器的测量精度;3)、收口处与出口处采用大角度斜面过度,会使得气体流出文丘里管后产生涡流,降低了流场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文丘里管,降低压损,让气体流场更加稳定。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动机文丘里管,包括文丘里管本体,所述文丘里管本体进气端连接发动机中冷器后连接管路,出气端连接节气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文丘里管本体的进气端设有过渡面,所述过渡面处于入口处与收口处之间,所述过渡面采用曲面过渡。通过将入口处与收口处之间的过渡面由原有的斜面过渡设计成曲面过渡,可以有效的对气体进行导流,降低压损,让气体流场更加稳定,同时减缓收口处到出口处的变化,避免气体在经过收口处之后,形成涡流。
作为优选,所述过渡面终点处的管内径d与起点处的管内径D比值为0.6~0.75。
进一步的,所述过渡面终点处的管内径d≥48mm。
作为优选,所述过渡面起点处距离进气端管口的距离L1≥5mm。
作为优选,所述文丘里管本体为三通管,第一管口为进气口,与发动机中冷器后连接管路连通;第二管口为出气口,与节气门连通;第三管口安装有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传感器为流量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口至第三管口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L3,所述第一管口至过渡面终点处之间的距离为L2,L2/L3范围为0.55~0.58。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口至过渡面终点处之间的距离L2≥34mm。
进一步的,所述出气口内设有平直的缓气段,减缓收口处到出口处的变化,避免气体在经过收口处之后,形成涡流。
作为优选,所述过渡面包括一段内圆弧和一段外圆弧,所述过渡面通过内圆弧和外圆弧平滑过渡,所述内圆弧弧长与外圆弧弧长比值为1~1.5。
本发明取得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将入口处与收口处之间的过渡面由原有的斜面过渡设计成曲面过渡,可以有效的对气体进行导流,降低压损,让气体流场更加稳定,同时减缓收口处到出口处的变化,避免气体在经过收口处之后,形成涡流。通过仿真对比试验,采用斜面过渡,压损为0.98KPa;采用本发明的曲面过渡,压损为0.47KPa。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发动机文丘里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的发动机文丘里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第一管口(进气口);2、第二管口(出气口);3、第三管口(流量传感器安装口);4、过渡面;5、缓气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文丘里管主要作用是将气体进行整流,提升气体流速,使得气体状态满足传感器的测量要求。现用方案如图1所示,入口处与收口处的过度是采用斜面过度,收口处与出口处采用大角度斜面过度。现有的文丘里管存在以下缺点:1)、由于入口处与收口处过度面设计不合理,导致文丘里管阻力大,影响发动机进气;2)、由于入口处与收口处过度面没有导流结构,导致气体流场不稳定,会严重影响流量传感器的测量精度;3)、收口处与出口处采用大角度斜面过度,会使得气体在经过文丘里管后产生涡流,降低了流场的稳定性。
为了降低压损,让气体流场更加稳定,如图2-3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发动机文丘里管,包括文丘里管本体,所述文丘里管本体进气端连接发动机中冷器后连接管路,出气端连接节气门;所述文丘里管本体的进气端设有过渡面4,所述过渡面4处于入口处与收口处之间,所述过渡面采用曲面过渡。通过将入口处与收口处之间的过渡面4由原有的斜面过渡设计成曲面过渡,可以有效的对气体进行导流,降低压损,让气体流场更加稳定,同时减缓收口处到出口处的变化,避免气体在经过收口处之后,形成涡流。
实施例一:一种发动机文丘里管,包括文丘里管本体,所述文丘里管本体进气端连接发动机中冷器后连接管路,出气端连接节气门;所述文丘里管本体的进气端设有过渡面4,所述过渡面4处于入口处与收口处之间,所述过渡面采用曲面过渡。通过将入口处与收口处之间的过渡面4由原有的斜面过渡设计成曲面过渡,可以有效的对气体进行导流,降低压损,让气体流场更加稳定,同时减缓收口处到出口处的变化,避免气体在经过收口处之后,形成涡流。本发明的文丘里管本体采用三通管,第一管口1为进气口,与发动机中冷器后连接管路连通;第二管口2为出气口,与节气门连通;第三管口3为传感器安装口,安装有传感器,第三管口3与第一管口1和第二管口2均垂直。
实施例二:一种发动机文丘里管,包括文丘里管本体,所述文丘里管本体进气端连接发动机中冷器后连接管路,出气端连接节气门;所述文丘里管本体的进气端设有过渡面4,所述过渡面4处于入口处与收口处之间,所述过渡面采用曲面过渡。通过将入口处与收口处之间的过渡面4由原有的斜面过渡设计成曲面过渡,可以有效的对气体进行导流,降低压损,让气体流场更加稳定,同时减缓收口处到出口处的变化,避免气体在经过收口处之后,形成涡流。本发明的文丘里管本体采用三通管,第一管口1为进气口,与发动机中冷器后连接管路连通;第二管口2为出气口,与节气门连通;第三管口3为传感器安装口,安装有传感器,第三管口3与第一管口1和第二管口2均垂直。过渡面4终点处的管内径d与起点处的管内径D比值为0.6~0.75。
实施例三:一种发动机文丘里管,包括文丘里管本体,所述文丘里管本体进气端连接发动机中冷器后连接管路,出气端连接节气门;所述文丘里管本体的进气端设有过渡面4,所述过渡面4处于入口处与收口处之间,所述过渡面采用曲面过渡。通过将入口处与收口处之间的过渡面4由原有的斜面过渡设计成曲面过渡,可以有效的对气体进行导流,降低压损,让气体流场更加稳定,同时减缓收口处到出口处的变化,避免气体在经过收口处之后,形成涡流。本发明的文丘里管本体采用三通管,第一管口1为进气口,与发动机中冷器后连接管路连通;第二管口2为出气口,与节气门连通;第三管口3为传感器安装口,安装有传感器,第三管口3与第一管口1和第二管口2均垂直。过渡面4终点处的管内径d与起点处的管内径D比值为0.6~0.75,所述过渡面终点处的管内径d≥48mm。
实施例四:一种发动机文丘里管,包括文丘里管本体,所述文丘里管本体进气端连接发动机中冷器后连接管路,出气端连接节气门;所述文丘里管本体的进气端设有过渡面4,所述过渡面4处于入口处与收口处之间,所述过渡面采用曲面过渡。通过将入口处与收口处之间的过渡面4由原有的斜面过渡设计成曲面过渡,可以有效的对气体进行导流,降低压损,让气体流场更加稳定,同时减缓收口处到出口处的变化,避免气体在经过收口处之后,形成涡流。本发明的文丘里管本体采用三通管,第一管口1为进气口,与发动机中冷器后连接管路连通;第二管口2为出气口,与节气门连通;第三管口3为传感器安装口,安装有传感器,第三管口3与第一管口1和第二管口2均垂直。过渡面4终点处的管内径d与起点处的管内径D比值为0.6~0.75,所述过渡面终点处的管内径d≥48mm。所述过渡面起点处距离进气端管口的距离L1≥5mm。
实施例五:一种发动机文丘里管,包括文丘里管本体,所述文丘里管本体进气端连接发动机中冷器后连接管路,出气端连接节气门;所述文丘里管本体的进气端设有过渡面4,所述过渡面4处于入口处与收口处之间,所述过渡面采用曲面过渡。通过将入口处与收口处之间的过渡面4由原有的斜面过渡设计成曲面过渡,可以有效的对气体进行导流,降低压损,让气体流场更加稳定,同时减缓收口处到出口处的变化,避免气体在经过收口处之后,形成涡流。本发明的文丘里管本体采用三通管,第一管口1为进气口,与发动机中冷器后连接管路连通;第二管口2为出气口,与节气门连通;第三管口3为传感器安装口,安装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为流量传感器,第三管口3与第一管口1和第二管口2均垂直。过渡面4终点处的管内径d与起点处的管内径D比值为0.6~0.75,所述过渡面终点处的管内径d≥48mm。所述过渡面起点处距离进气端管口的距离L1≥5mm。
实施例六:一种发动机文丘里管,包括文丘里管本体,所述文丘里管本体进气端连接发动机中冷器后连接管路,出气端连接节气门;所述文丘里管本体的进气端设有过渡面4,所述过渡面4处于入口处与收口处之间,所述过渡面采用曲面过渡。通过将入口处与收口处之间的过渡面4由原有的斜面过渡设计成曲面过渡,可以有效的对气体进行导流,降低压损,让气体流场更加稳定,同时减缓收口处到出口处的变化,避免气体在经过收口处之后,形成涡流。本发明的文丘里管本体采用三通管,第一管口1为进气口,与发动机中冷器后连接管路连通;第二管口2为出气口,与节气门连通;第三管口3为传感器安装口,安装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为流量传感器,第三管口3与第一管口1和第二管口2均垂直。过渡面4终点处的管内径d与起点处的管内径D比值为0.6~0.75,所述过渡面终点处的管内径d≥48mm。所述过渡面起点处距离进气端管口的距离L1≥5mm。所述第一管口至第三管口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L3,所述第一管口至过渡面终点处之间的距离为L2,L2/L3范围为0.55~0.58。
实施例七:一种发动机文丘里管,包括文丘里管本体,所述文丘里管本体进气端连接发动机中冷器后连接管路,出气端连接节气门;所述文丘里管本体的进气端设有过渡面4,所述过渡面4处于入口处与收口处之间,所述过渡面采用曲面过渡。通过将入口处与收口处之间的过渡面4由原有的斜面过渡设计成曲面过渡,可以有效的对气体进行导流,降低压损,让气体流场更加稳定,同时减缓收口处到出口处的变化,避免气体在经过收口处之后,形成涡流。本发明的文丘里管本体采用三通管,第一管口1为进气口,与发动机中冷器后连接管路连通;第二管口2为出气口,与节气门连通;第三管口3为传感器安装口,安装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为流量传感器,第三管口3与第一管口1和第二管口2均垂直。过渡面4终点处的管内径d与起点处的管内径D比值为0.6~0.75,所述过渡面终点处的管内径d≥48mm。所述过渡面起点处距离进气端管口的距离L1≥5mm。所述第一管口至第三管口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L3,所述第一管口至过渡面终点处之间的距离为L2,L2/L3范围为0.55~0.58,第一管口至过渡面终点处之间的距离L2≥34mm。
实施例八:一种发动机文丘里管,包括文丘里管本体,所述文丘里管本体进气端连接发动机中冷器后连接管路,出气端连接节气门;所述文丘里管本体的进气端设有过渡面4,所述过渡面4处于入口处与收口处之间,所述过渡面采用曲面过渡。通过将入口处与收口处之间的过渡面4由原有的斜面过渡设计成曲面过渡,可以有效的对气体进行导流,降低压损,让气体流场更加稳定,同时减缓收口处到出口处的变化,避免气体在经过收口处之后,形成涡流。本发明的文丘里管本体采用三通管,第一管口1为进气口,与发动机中冷器后连接管路连通;第二管口2为出气口,与节气门连通;第三管口3为传感器安装口,安装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为流量传感器,第三管口3与第一管口1和第二管口2均垂直。过渡面4终点处的管内径d与起点处的管内径D比值为0.6~0.75,所述过渡面终点处的管内径d≥48mm。所述过渡面起点处距离进气端管口的距离L1≥5mm。所述第一管口至第三管口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L3,所述第一管口至过渡面终点处之间的距离为L2,L2/L3范围为0.55~0.58,第一管口至过渡面终点处之间的距离L2≥34mm。所述出气口内设有平直的缓气段,减缓收口处到出口处的变化,避免气体在经过收口处之后,形成涡流。
实施例九:一种发动机文丘里管,包括文丘里管本体,所述文丘里管本体进气端连接发动机中冷器后连接管路,出气端连接节气门;所述文丘里管本体的进气端设有过渡面4,所述过渡面4处于入口处与收口处之间,所述过渡面采用曲面过渡。通过将入口处与收口处之间的过渡面4由原有的斜面过渡设计成曲面过渡,可以有效的对气体进行导流,降低压损,让气体流场更加稳定,同时减缓收口处到出口处的变化,避免气体在经过收口处之后,形成涡流。本发明的文丘里管本体采用三通管,第一管口1为进气口,与发动机中冷器后连接管路连通;第二管口2为出气口,与节气门连通;第三管口3为传感器安装口,安装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为流量传感器,第三管口3与第一管口1和第二管口2均垂直。过渡面4终点处的管内径d与起点处的管内径D比值为0.6~0.75,所述过渡面终点处的管内径d≥48mm。所述过渡面起点处距离进气端管口的距离L1≥5mm。所述第一管口至第三管口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L3,所述第一管口至过渡面终点处之间的距离为L2,L2/L3范围为0.55~0.58,第一管口至过渡面终点处之间的距离L2≥34mm。所述出气口内设有平直的缓气段,减缓收口处到出口处的变化,避免气体在经过收口处之后,形成涡流。所述过渡面包括一段内圆弧和一段外圆弧,所述过渡面通过内圆弧和外圆弧平滑过渡,所述内圆弧弧长与外圆弧弧长比值为1~1.5。
本发明通过将入口处与收口处之间的过渡面由原有的斜面过渡设计成曲面过渡,可以有效的对气体进行导流,降低压损,让气体流场更加稳定,同时减缓收口处到出口处的变化,避免气体在经过收口处之后,形成涡流。通过仿真对比试验,采用斜面过渡,压损为0.98KPa;采用本发明的曲面过渡,压损为0.47KPa。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结构特征。本发明不受上述实例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技术方案的描述是示例性的,本说明书可以以不同形式来体现,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于本文阐述的技术方案。相反,提供这些说明将使得本发明公开将是彻底和完整的,并且将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传达本说明书所公开的范围。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仅由权利要求的范围限定。
用于描述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的各方面公开的形状、尺寸、比率、角度和数字仅仅是示例,因此,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的不限于所示出的细节。在以下描述中,当相关的已知功能或配置的详细描述被确定为不必要地模糊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的重点时,将省略详细描述。
在使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包括”、“具有”和“包含”的情况下,除非使用否则还可以具有另一部分或其他部分,所用的术语通常可以是单数但也可以表示复数形式。
应该指出,尽管在本说明书可能出现并使用术语“第一”、“第二”、“顶部”、“底部”、“一侧”、“另一侧”、“一端”、“另一端”等来描述各种不同的组件,但是这些成分和部分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一个成分和部分和另一个成分和部分。例如,在不脱离本说明书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部件可以被称为第二部件,并且类似地,第二部件可以被称为第一部件,顶部和底部的部件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彼此对调或转换;一端和另一端的部件可以彼此性能相同或者不同。
在描述位置关系时,例如,当位置顺序被描述为“在...上”、“在...上方”、“在...下方”和“下一个”时,除非使用“恰好”或“直接”这样的词汇或术语,此外则可以包括它们之间不接触或者接触的情形。如果提到第一元件位于第二元件“上”,则并不意味着在图中第一元件必须位于第二元件的上方。所述部件的上部和下部会根据观察的角度和定向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在附图中或在实际构造中,如果涉及了第一元件位于第二元件“上”的情况可以包括第一元件位于第二元件“下方”的情况以及第一元件位于第二元件“上方”的情况。在描述时间关系时,除非使用“恰好”或“直接”,否则在描述“之后”、“后续”、“随后”和“之前”时,可以包括步骤之间并不连续的情况。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案的特征可以部分地或全部地彼此组合或者拼接,并且可以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充分理解的以各种不同地构造来执行。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可以彼此独立地执行,或者可以以相互依赖的关系一起执行。
最后,应当指出,以上实施例仅是本发明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认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文丘里管,包括文丘里管本体,所述文丘里管本体进气端连接发动机中冷器后连接管路,出气端连接节气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文丘里管本体的进气端设有过渡面,所述过渡面处于入口处与收口处之间,所述过渡面采用曲面过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文丘里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面终点处的管内径d与起点处的管内径D比值为0.6~0.7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文丘里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面终点处的管内径d≥48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文丘里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面起点处距离进气端管口的距离L1≥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文丘里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文丘里管本体为三通管,第一管口为进气口,与发动机中冷器后连接管路连通;第二管口为出气口,与节气门连通;第三管口安装有传感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文丘里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为流量传感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文丘里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口至第三管口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L3,所述第一管口至过渡面终点处之间的距离为L2,L2/L3范围为0.55~0.58。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文丘里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口至过渡面终点处之间的距离L2≥34mm。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文丘里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口内设有平直的缓气段。
10.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文丘里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面包括一段内圆弧和一段外圆弧,所述过渡面通过内圆弧和外圆弧平滑过渡,所述内圆弧弧长与外圆弧弧长比值为1~1.5。
CN202210109973.3A 2022-01-29 2022-01-29 发动机文丘里管 Pending CN11445848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09973.3A CN114458484A (zh) 2022-01-29 2022-01-29 发动机文丘里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09973.3A CN114458484A (zh) 2022-01-29 2022-01-29 发动机文丘里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58484A true CN114458484A (zh) 2022-05-10

Family

ID=814119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09973.3A Pending CN114458484A (zh) 2022-01-29 2022-01-29 发动机文丘里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58484A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091009U (zh) * 2015-05-25 2016-03-16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用进气文丘里管
CN208474026U (zh) * 2018-06-15 2019-02-05 无锡沃尔福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国六柴油机进气计量***
CN109827620A (zh) * 2018-12-26 2019-05-31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文丘里流量计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091009U (zh) * 2015-05-25 2016-03-16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用进气文丘里管
CN208474026U (zh) * 2018-06-15 2019-02-05 无锡沃尔福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国六柴油机进气计量***
CN109827620A (zh) * 2018-12-26 2019-05-31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文丘里流量计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01474B2 (en) Air flow measuring device
CN114135380A (zh) 一种排气歧管
WO2024125374A1 (zh) 一种超声波流量测量装置
CN114458484A (zh) 发动机文丘里管
US20230383712A1 (en) Intake manifold for engine, engine, and vehicle
CN116446994A (zh) 一种排气管以及设计方法
CN215927549U (zh) 中冷器、中冷进气***和气体发动机
CN111577494A (zh) 一种带废气进孔的进气歧管
CN113417768A (zh) 中心导流式文丘里混合器
CN114810409B (zh) 一种气缸盖及发动机总成
CN211314353U (zh) 发动机排气***及其缓冲结构
CN218542394U (zh) 一种具有分流结构的中冷器
CN218673764U (zh) 一种超声波燃气流量计量装置
CN210948938U (zh) 一种egr发动机文丘里管流量计
CN219388039U (zh) 一种具有多接口的涡轮增压器进气转接管总成
CN218439558U (zh) 一种废气进气管及废气再循环***
CN216079798U (zh) 燃气喷嘴
CN221074419U (zh) 半分隔墙结构排气管
CN211314352U (zh) 发动机排气***及其缓冲结构
CN219413928U (zh) 一种燃料电池***用尾排接头
CN208138115U (zh) 一种消音器及制冷压缩机
CN218913840U (zh) 一种用于海上平台常压容器溢流管线的紧凑式液封
CN113417771B (zh) 壁面导流对冲式文丘里集成混合器
CN217632727U (zh) 一种柴油机进气***的管路结构
CN217132279U (zh) 一种用于天然气计量***的降噪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