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38937A - 介质输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介质输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38937A
CN114338937A CN202111171298.9A CN202111171298A CN114338937A CN 114338937 A CN114338937 A CN 114338937A CN 202111171298 A CN202111171298 A CN 202111171298A CN 114338937 A CN114338937 A CN 1143389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rigidity
unit
stopper
docu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7129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38937B (zh
Inventor
小柳纪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3389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389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389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389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35User-machine interface; Control console
    • H04N1/00405Output means
    • H04N1/00408Display of information to the user, e.g. menu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66Aligning or positioning related to hand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684Object of the detection
    • H04N1/00687Presence or absence
    • H04N1/00689Pres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684Object of the detection
    • H04N1/00708Size or dimensions
    • H04N1/00716Thickn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684Object of the detection
    • H04N1/00718Skew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684Object of the detection
    • H04N1/00726Other properties of the sheet, e.g. curvature or reflectiv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763Action taken as a result of detection
    • H04N1/00774Adjusting or controlling
    • H04N1/00779Adjusting settings, e.g. mode, feeding rate or type of pap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795Reading arrangements
    • H04N1/0079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thereof, e.g. using a programmed control device or according to a measured quant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Registering Or Overturning Sheets (AREA)
  • Controlling Sheets Or Webs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Holders For Sensitive Materials And Original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介质输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若介质的刚性低,则在斜行时在前的一侧的前端碰到用于斜行矫正的限位器时会被压挤,导致发生损伤。介质输送装置具备:传送辊,将介质向下游传送;至少一个限位器,在输送介质的输送通路中位于比传送辊更靠下游的位置,并能够切换为阻断输送通路的阻断状态和开放输送通路的开放状态;以及控制部,能够执行通过使介质的前端碰到处于阻断状态的限位器来矫正介质的斜行的斜行矫正控制,控制部能够获取与介质的刚性相关的信息,并且在输送与第一介质相比刚性更低的第二介质的情况下,使将限位器从所述阻断状态切换为开放状态而结束斜行矫正控制的定时比第一介质提前。

Description

介质输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输送介质的介质输送装置和具备其的图像读取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一个例子,有边输送介质边读取图像的馈纸式的图像读取装置,在这样的图像读取装置中,有的如专利文献1所示具备对介质的斜行进行矫正的机构。
专利文献1记载的图像读取装置所具备的介质输送装置具备斜行矫正机构,该斜行矫正机构具备左侧限位器、右侧限位器、左侧杆以及右侧杆。这些各部件设置成能够切换阻断原稿的输送通路的状态和开放原稿的输送通路的状态。左侧杆和右侧杆位于比左侧限位器和右侧限位器稍靠上游的位置。左侧杆具有将左侧限位器锁定为阻断状态的功能,当介质前端上推左侧杆时,左侧杆对左侧限位器的锁定被解除,左侧限位器变为能够开放原稿的输送通路。同样地,右侧杆具有将右侧限位器锁定为阻断状态的功能,当介质前端上推右侧杆时,右侧杆对右侧限位器的锁定被解除,右侧限位器变为能够开放原稿的输送通路。
专利文献1记载的斜行矫正机构通过如上所述构成,从而当介质发生斜行时,在介质前端处在前的一侧会碰到左侧限位器或右侧限位器,由此,介质旋转,斜行被矫正。然后,通过在斜行矫正的过程中介质前端上推左侧杆和右侧杆,从而左侧限位器和右侧限位器的锁定被解除,介质前端能够前进至下游。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20-037478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斜行矫正机构中,在介质的刚性高到某种程度的情况下,斜行时如上所述在介质前端处在前的一侧碰到左侧限位器或右侧限位器,发生旋转,斜行得到矫正。
然而,当介质的刚性低时,即使斜行时在前的一侧碰到左侧限位器或右侧限位器,介质旋转前所碰到的部位也会被压挤,有时会发生损伤。
发明内容
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本发明的介质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传送辊,将介质向下游传送;至少一个限位器,在输送介质的输送通路中位于比所述传送辊更靠下游的位置,并能够切换为阻断所述输送通路的阻断状态和开放所述输送通路的开放状态;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传送辊的旋转和所述限位器的状态切换,所述控制部能够执行通过使介质的前端碰到处于所述阻断状态的所述限位器来矫正介质的斜行的斜行矫正控制,所述控制部能够获取与介质的刚性相关的信息,并且在输送与第一介质相比刚性更低的第二介质的情况下,使将所述限位器从所述阻断状态切换为所述开放状态而结束所述斜行矫正控制的定时比所述第一介质提前。
另外,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介质输送装置,输送介质;以及读取单元,对通过所述介质输送装置输送的介质的面进行读取。
附图说明
图1是限位器处于阻断状态时的扫描仪的原稿传送路径的侧视图。
图2是限位器处于开放状态时的扫描仪的原稿传送路径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扫描仪的控制***的框图。
图4是示出限位器与介质的关系的输送通路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限位器与介质的关系的输送通路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限位器与介质的关系的输送通路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斜行矫正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斜行矫正处理的另一实施例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9是已进入输送通路的状态的刚性赋予部的主视图。
图10是从输送通路避让的状态的刚性赋予部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扫描仪,2a…下部单元,2b…上部单元,3…原稿输送装置,5…原稿载置部,6…输送通路,10…进给辊,11…分离垫,12…上部路径形成部件,13…下部路径形成部件,16…第一输送辊对,16a…驱动辊,16b…从动辊,17…第二输送辊对,17a…驱动辊,17b…从动辊,18…排出口,20…读取部,20A…下部传感器单元,20B…上部传感器单元,21…限位器,21A…左外侧限位器,21B…左内侧限位器,21C…右内侧限位器,21D…右外侧限位器,23A…第一刚性赋予部,23B…第二刚性赋予部,26…第一原稿检测部,27…第二原稿检测部,28…载置检测部,29…刚性检测部,29a…超声波发送部,29b…超声波接收部,31…斜行检测部,31A…左外侧检测部,31B…左内侧检测部,31C…右内侧检测部,31D…右外侧检测部,50…控制部,51…操作面板,52…进给电机,53…输送电机,55…CPU,56…快闪ROM,57…RAM,58…接口,61…螺线管,61A…左外侧螺线管,61B…左内侧螺线管,61C…右内侧螺线管,61D…右外侧螺线管,63A…第一螺线管,63B…第二螺线管,90…外部计算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概略地说明本发明。
第一方面涉及的介质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传送辊,将介质向下游传送;至少一个限位器,在输送介质的输送通路中位于比所述传送辊更靠介质输送方向下游的位置,并能够切换为阻断所述输送通路的阻断状态和开放所述输送通路的开放状态;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传送辊的旋转和所述限位器的状态切换,所述控制部能够执行通过使介质的前端碰到处于所述阻断状态的所述限位器来矫正介质的斜行的斜行矫正控制,所述控制部能够获取与介质的刚性相关的信息,并且在输送与第一介质相比刚性更低的第二介质的情况下,使将所述限位器从所述阻断状态切换为所述开放状态而结束所述斜行矫正控制的定时比所述第一介质提前。
根据本方面,能够执行所述斜行矫正控制的控制部可获取与介质的刚性相关的信息,并且在输送与第一介质相比刚性更低的第二介质的情况下,使将所述限位器从所述阻断状态切换为所述开放状态而结束所述斜行矫正控制的定时比所述第一介质提前,因此,能够抑制输送与所述第一介质相比刚性更低的所述第二介质时随着介质前端碰到所述限位器而产生的压挤。
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基于介质的厚度来判定介质的刚性。
根据本方面,所述控制部基于介质的厚度来判定介质的刚性,因此能够容易地判定介质的刚性。
第三方面在第二方面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输送通路中比所述传送辊靠下游且比所述限位器靠上游的位置具备用于检测介质厚度的厚度检测部,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厚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来判定所述介质的刚性。
根据本方面,在所述输送通路中比所述传送辊靠介质输送方向下游且比所述限位器靠介质输送方向上游的位置具备用于检测介质厚度的厚度检测部,因此用户无需输入与介质的厚度相关的信息,装置的使用便利性提高。
第四方面在第一方面中,其特征在于,具备接收与介质的种类相关的信息的输入的信息输入部,所述控制部基于输入到所述信息输入部的介质的种类来判定介质的刚性。
另外,在第一方面中,也可以是,具备接收与读取介质的模式相关的信息的输入的信息输入部,所述控制部基于输入到所述信息输入部的读取所述介质的模式来判定介质的刚性。
根据本方面,所述控制部基于输入到所述信息输入部的介质的种类和读取介质的模式中的至少一者来判定介质的刚性,因此能够准确地掌握介质的刚性。
第五方面在第四方面中,其特征在于,具备:介质载置部,供通过所述传送辊传送的介质进行载置;以及载置检测部,用于检测所述介质载置部上有无介质,所述信息输入部由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装置构成,所述控制部能够在所述显示装置上显示接收与所述介质的种类相关的信息的输入的用户界面,所述控制部在输送待机状态下基于从所述载置检测部接收的信息判定为在所述介质载置部上存在介质的情况下,使所述显示装置显示所述用户界面。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显示装置上显示接收与读取所述介质的模式相关的信息的输入的用户界面。
根据本方面,所述控制部在输送待机状态下基于从所述载置检测部接收的信息判定为在所述介质载置部上存在介质的情况下,使所述显示装置显示接收与介质的种类相关的信息和与读取介质的模式相关的信息中的至少一种信息的输入的用户界面,因此,用户无需进行用于使所述用户界面显示的操作,用户的使用便利性提高。
第六方面在第五方面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能够执行以下等待控制:即、在所述介质载置部上没有介质的状态下等待介质的载置,当基于从所述载置检测部接收的信息判定为所述介质载置部上载置有介质时,使所述传送辊正转而从所述介质载置部送出介质,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等待控制中获取到与介质的刚性相关的信息后,从所述介质载置部送出介质,而不进行在所述显示装置上显示所述用户界面。
根据本方面,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等待控制中获取到与介质的刚性相关的信息后,从所述介质载置部送出介质而不进行在所述显示装置上显示所述用户界面,因此,用户无需每次将介质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时都进行与介质的刚性相关的信息的输入,装置的使用便利性提高。
第七方面在第一至第四任一方面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输送通路中比所述传送辊靠介质输送方向下游且比所述限位器靠介质输送方向上游的位置具备用于检测介质前端的斜行的斜行检测部,所述控制部基于从所述斜行检测部接收的信息,在执行了规定时间的所述斜行矫正控制的时间点时的介质的斜行超过预定的程度的情况下,进行错误处理。
根据本方面,所述控制部基于从所述斜行检测部接收的信息,在已执行规定时间的所述斜行矫正控制的时间点时的介质的斜行超过预定的程度的情况下,进行错误处理,因此,在介质的斜行矫正并不好的情况下,能够得到适当的处理结果。
第八方面在第七方面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错误处理是将所述传送辊的旋转速度减速并继续进行所述斜行矫正控制的处理。
根据本方面,所述错误处理是将所述传送辊的旋转速度减速并继续进行所述斜行矫正控制的处理,因此,可期待一面抑制随着介质前端碰到所述限位器而产生的压挤,一面通过介质的旋转进行斜行矫正。
第九方面在第七方面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错误处理是使所述传送辊反转而使介质返回至介质输送方向上游并进行所述斜行矫正控制的重试的处理。
根据本方面,所述错误处理是使所述传送辊反转而使介质返回至上游并进行所述斜行矫正控制的重试的处理,因此,可期待良好地进行斜行矫正。
第十方面在第七方面中,其特征在于,具备:显示装置,显示各种信息;以及介质载置部,供通过所述传送辊传送的介质进行载置,所述错误处理是将所述传送辊停止并在所述显示装置上指引将介质再次放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处理。
根据本方面,所述错误处理是将所述传送辊停止并在所述显示装置上指引将介质再次放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处理,因此,通过由用户进行将介质再次放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从而可期待下次输送介质时以斜行少的状态进行输送。
第十一方面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输送介质的第一至第十任一方面涉及的介质输送装置;以及读取单元,其读取通过所述介质输送装置输送的介质的面。
根据本方面,在图像读取装置中,可得到上述第一至第十任一方面的作用效果。
以下,具体地说明本发明。
以下,将能够读取作为介质的一个例子的原稿的表面和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的扫描仪1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扫描仪1是使读取单元边输送原稿边进行读取的所谓馈纸式的扫描仪。
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所示的X-Y-Z坐标系中,X轴方向是装置宽度方向,也是原稿宽度方向。Y轴方向是装置进深方向,是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向。Z轴方向是沿着铅直方向的方向。
以下,有时将原稿被输送下去的方向(+Y方向)称为“下游”,将与其相反的方向(-Y方向)称为“上游”。
在图1中,扫描仪1在下部单元2a的上部具备上部单元2b。上部单元2b能够相对于下部单元2a以位于+Y方向的端部的未图示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通过旋转而能够相对于下部单元2a打开。通过将上部单元2b相对于下部单元2a打开,能够使后述的输送通路6露出。
上部单元2b在上表面具备进行各种操作的操作面板51。操作面板51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能够进行显示和输入两者的所谓触摸面板,兼作接收各种信息的输入的信息输入部和用于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装置。
以下,对扫描仪1内部的原稿传送路径进行说明。在原稿传送路径的最上游设置有作为介质载置部的一个例子的原稿载置部5,如用附图标记Pa所示,原稿被原稿载置部5以倾斜姿势支承。
在原稿载置部5的下游设置有被进给电机52(参照图3)驱动的进给辊10。进给辊10是将原稿向下游传送的传送辊的一个例子。进给辊10将载置于原稿载置部5的多张原稿中最下方的原稿向下游送出。在图1和图2中,附图标记P示出从原稿载置部5送出的原稿的一个例子。
在与进给辊10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分离垫11。分离垫11抑制被通过进给辊10送出的最下方的原稿带着而欲向下游前进的原稿的行进、即重送。
进给辊10和分离垫11的下游形成有通过上部路径形成部件12和下部路径形成部件13输送原稿的输送通路6。输送通路6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从进给辊10到第一输送辊对16为止的区间。
需要说明的是,进给辊10和分离垫11在X轴方向上设置于输送通路6的X轴方向上的中心位置CL(参照图9等),进给辊10的传送力构成为不使原稿产生斜行。
在输送通路6设置有第一原稿检测部26、刚性检测部29、斜行检测部31以及限位器21,关于它们将在后面另行说明。
在限位器21的下游设置有第一输送辊对16,在第一输送辊对16的下游设置有作为读取原稿图像的读取单元的读取部20,在读取部20的下游设置有第二输送辊对17。
第一输送辊对16是具备被输送电机53(参照图3)驱动的驱动辊16a和从动旋转的从动辊16b而成的。从动辊16b能够在相对于驱动辊16a进退的方向上位移,并且被未图示的按压部件压向驱动辊16a。
通过进给辊10向下游送出的原稿由第一输送辊对16夹持,并被输送到与位于第一输送辊对16下游的下部传感器单元20A和上部传感器单元20B相对的位置。
读取部20具备相对于原稿传送路径位于下方的下部传感器单元20A以及相对于原稿传送路径位于上方的上部传感器单元20B。下部传感器单元20A和上部传感器单元20B是接触式图像传感器模块(CISM)。
通过相对于原稿传送路径位于下方的下部传感器单元20A读取原稿的下表面,通过相对于原稿传送路径位于上方的上部传感器单元20B读取原稿的上表面。
在读取部20中被读取了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至少一个面的图像的原稿由位于读取部20下游的第二输送辊对17夹持,从排出口18排出。
第二输送辊对17是具备由输送电机53(参照图3)驱动旋转的驱动辊17a和从动旋转的从动辊17b而成的。从动辊17b能够在相对于驱动辊17a进退的方向上位移,并且被未图示的按压部件压向驱动辊17a。
接下来,参照图3并且根据需要参照图1来说明扫描仪1中的控制***。
作为控制单元的控制部50进行包含原稿的进给、输送、排出控制以及读取控制在内的扫描仪1的各种控制。特别是,控制部50能够执行后述的斜行矫正控制。来自操作面板51的信号输入到控制部50,另外,用于操作面板51的显示、特别是用于显示用户界面(以下称为“UI”)的信号从控制部50发送到操作面板51。
控制部50控制进给电机52和输送电机53。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电机是DC电机。另外,针对进给电机52和输送电机53分别设置的旋转编码器(未图示)的检测值输入到控制部50,由此,控制部50能够掌握各电机的旋转量,进而能够掌握由各辊进行的对原稿的传送量。
控制部50控制左外侧螺线管61A、左内侧螺线管61B、右内侧螺线管61C以及右外侧螺线管61D。在不特别区分这些螺线管的情况下,统称为螺线管61。螺线管61是螺线管执行机构,具有通过切换通电和非通电而进行活塞动作的可动铁芯,在该可动铁芯的前端安装有后述的限位器21。螺线管61可以是挽式,也可以是推式。
来自读取部20的读取数据输入到控制部50,另外,用于控制读取部20的信号从控制部50发送到读取部20。
控制部50具备CPU55、快闪ROM56以及RAM57。CPU55按照快闪ROM56中保存的程序进行各种运算处理,控制扫描仪1整体的动作。作为存储单元的一个例子的快闪ROM56是能够读出及写入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存储有原稿的传送控制、读取所需的各种控制程序、参数等。快闪ROM56还存储有后述的斜行矫正控制所需的各种程序、参数等。另外,用户经由操作面板51输入的各种设定信息也存储在快闪ROM56中。各种信息暂时保存于作为易失性存储器的RAM57。
控制部50具备接口58,能够经由该接口58进行与外部计算机90的通信。
来自载置检测部28、第一原稿检测部26、第二原稿检测部27、刚性检测部29以及斜行检测部31这些检测部的信号也输入到控制部50。
载置检测部28如图1所示设置于原稿载置部5。作为一个例子,载置检测部28是光学传感器,是具备发出检测光的发光部(未图示)和接收由原稿所反射的检测光的受光部(未图示)而成的。当在原稿载置部5上载置有原稿时,载置检测部28所接收的检测光的强度达到规定以上。控制部50能够基于载置检测部28的检测信号来探测原稿载置部5上有无原稿。
载置检测部28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非接触式传感器构成,但也可以由接触式传感器构成。
第一原稿检测部26设置于进给辊10的下游。作为一个例子,第一原稿检测部26是光学传感器,是具备发出检测光的发光部(未图示)和接收由原稿所反射的检测光的受光部(未图示)而成的。当原稿到达第一原稿检测部26时,第一原稿检测部26所接收的检测光的强度达到规定以上。控制部50能够基于第一原稿检测部26的检测信号来探测原稿前端或者后端的通过。第一原稿检测部26也可以采用透射型传感器来代替反射型传感器,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非接触式传感器构成,但也可以由接触式传感器构成。
刚性检测部29设置于第一原稿检测部26的下游。在本实施方式中,刚性检测部29由超声波传感器构成,如图1所示,该超声波传感器是具备隔着输送通路6相对配置的超声波发送部29a和超声波接收部29b而成的。后述的控制部50能够基于从刚性检测部29发送的信号的强度来检测原稿的刚性。即,刚性检测部29的检测信号是与原稿的刚性相关的信息。
例如,在存在第一原稿和与该第一原稿相比厚度薄且刚性低的第二原稿的情况下,透过第二原稿而被超声波接收部29b接收的超声波的强度比透过第一原稿而被超声波接收部29b接收的超声波的强度强。由此,控制部50能够掌握原稿的刚性。另外,若原稿的材质相同或者类似,则由超声波接收部29b接收的超声波的强度根据原稿的厚度而变化,因此,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刚性检测部29可以说成是检测原稿厚度的厚度检测部。在这种情况下,由超声波接收部29b接收的超声波的强度是与原稿的厚度相关的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超声波式传感器构成刚性检测部29,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其它公知的纸张厚度传感器,基于纸张厚度来判定原稿的刚性。不过,在用超声波式传感器构成刚性检测部29的情况下,如果是即使厚度相同但刚性也不相同的原稿、更具体地密度不同的原稿,则由超声波接收部29b接收的超声波的强度不同,由此,能够更适当地掌握原稿的刚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进给辊10送出的原稿被下部路径形成部件13按压,以向下凸出的方式弯曲。原稿的刚性越低,则该弯曲的程度越强。因而,例如若用公知的测距传感器构成图1的第一原稿检测部26,则也能够检测原稿的刚性。即,原稿的刚性越低,第一原稿检测部26与原稿的距离越短。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存在原稿的情况下,由第一原稿检测部26检测出的距离最长。
不管怎样,根据利用传感器来判定原稿的刚性或者判定厚度来代替刚性的构成,不需要用户输入与原稿的刚性相关的信息的麻烦,用户使用装置的便利性提高。
斜行检测部31是位于后述的限位器21的上游附近的光学传感器,是具备发出检测光的发光部(未图示)和接收由原稿所反射的检测光的受光部(未图示)而成的。于是,当原稿到达斜行检测部31时,斜行检测部31所接收的检测光的强度达到规定以上。不过,斜行检测部31也可以采用透射型传感器来代替反射型传感器。
如图4~图6所示,斜行检测部31由多个检测部构成,具体包括左外侧检测部31A、左内侧检测部31B、右内侧检测部31C以及右外侧检测部31D。在图4~图6中,直线CL表示X轴方向上的输送通路6的中心位置,各检测部相对于中心位置CL配置成左右对称,且配置在与后述的限位器21对应的位置。
当原稿的前端Ps发生斜行时,作为一个例子,如图4所示,产生仅左外侧检测部31A检测出原稿而其它检测部没有检测出原稿的状态。即,控制部50能够基于构成斜行检测部31的各检测部的检测信号来判定原稿的斜行。
接着,第二原稿检测部27是在原稿传送方向上位于第一输送辊对16与读取部20之间的光学传感器,是具备发出检测光的发光部(未图示)和接收由原稿所反射的检测光的受光部(未图示)而成的。当原稿到达第二原稿检测部27时,第二原稿检测部27所接收的检测光的强度达到规定以上。控制部50能够根据从第二原稿检测部27接收的信号来检测第二原稿检测部27的配置位置处的原稿前端或者后端的通过。第二原稿检测部27也可以采用透射型传感器来代替反射型传感器,或者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非接触式传感器构成,但也可以由接触式传感器构成。
还包括后述的限位器21在内地由以上说明的进给辊10和控制部50来构成作为介质输送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原稿输送装置3(参照图1、图2)。
从别的角度出发,也可以将原稿输送装置3看作从扫描仪1省略了与原稿读取相关的功能、即省略了读取部20的装置。或者,即使具备与原稿读取相关的功能、即具备读取部20,若着眼于原稿输送的角度,则也可以将扫描仪1其本身看作原稿输送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刚性检测部29和斜行检测部31是原稿输送装置3的任意的构成要素。
接下来,对利用限位器21的斜行矫正控制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在输送通路6中,在进给辊10的下游设置有限位器21。限位器21设置成能够切换如图1所示阻断输送通路6的阻断状态和如图2所示开放输送通路6的开放状态。
限位器21的状态切换是利用由控制部50控制的螺线管61的动力进行的。
如图4~图6所示,限位器21由多个限位器构成,具体包括左外侧限位器21A、左内侧限位器21B、右内侧限位器21C以及右外侧限位器21D。各限位器配置成相对于中心位置CL成左右对称。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实施方式中各限位器是沿着X轴方向大致等间隔地设置的,但并不限于此,只要配置成相对于中心位置CL成左右对称即可。另外,虽然本实施方式中各限位器相对于中心位置CL在左右分别设置有2个,但也可以设置3个以上,或者也可以相对于中心位置CL在左右分别仅设置有1个。另外,或者也可以是,限位器21由形成为相对于中心位置CL成左右对称的一个部件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外侧限位器21A由左外侧螺线管61A(参照图3)驱动。左内侧限位器21B由左内侧螺线管61B(参照图3)驱动。右内侧限位器21C由右内侧螺线管61C(参照图3)驱动。右外侧限位器21D由右外侧螺线管61D(参照图3)驱动。即,各限位器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独自地驱动。不过,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一个螺线管来驱动全部限位器。
当原稿的进给开始时,限位器21处于阻断状态。图4示出原稿P1在斜行的状态下被传送,且在前端Ps处在前的左侧碰到处于阻断状态的左外侧限位器21A的状态。当然,若斜行的方向与图4相反,则在前端Ps处在前的右侧会碰到右外侧限位器21D。另外,若原稿尺寸小,则在前端Ps处在前的一侧会碰到左内侧限位器21B或者右内侧限位器21C。
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当在原稿P1的前端Ps处在前的左侧碰到左外侧限位器21A时,原稿P1继续从进给辊10受到传送力,从而以碰到左外侧限位器21A的部位为支点如从图4向图5的变化所示发生旋转。在图5中箭头Ra表示此时的原稿P1的旋转方向。通过像这样地原稿P1发生旋转,从而原稿P1的斜行被矫正。
如上所述,原稿前端碰到处于阻断状态的限位器21、然后继续使进给辊10旋转来促使原稿旋转的控制为斜行矫正控制。该斜行矫正控制通过限位器21从阻断状态向开放状态切换而结束。
不过,在比上述原稿P1刚性低的原稿P2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当在前端Ps处在前的左侧碰到处于阻断状态的左外侧限位器21A时,碰到的部位有时会如附图标记Pm所示被压挤。在这种情况下,原稿P2无法旋转而无法适当地矫正斜行。鉴于这样的问题,控制部50进行与原稿的刚性相应的规定的控制。
以下,进一步参照图7对斜行矫正控制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7是不利用上述斜行检测部31的控制的一个例子。
控制部50在接收到原稿的读取开始指令时,开始进给辊10的旋转(步骤S101)。然后,当第一原稿检测部26检测出原稿前端时(在步骤S102中为“是”),获取刚性检测部29的检测值(步骤S103),判断所获取的检测值是否不到预定的阈值Ka(步骤S104)。
即,判断输送的原稿是第一原稿(在步骤S104中为“否”),还是刚性比第一原稿低的第二原稿(在步骤S104中为“是”)。第一原稿意指刚性检测部29的检测值为阈值Ka以上的原稿,第二原稿意指刚性检测部29的检测值不到阈值Ka的原稿。参照图4和图5说明的原稿P1是第一原稿的一个例子,参照图6说明的原稿P2是第二原稿的一个例子。
在刚性检测部29的检测值为阈值Ka以上的情况下(在步骤S104中为“否”),即在第一原稿的情况下,控制部50选择时间t1作为斜行矫正时间。在刚性检测部29的检测值不到阈值Ka的情况下(在步骤S104中为“是”),即在第二原稿的情况下,控制部50选择时间t2作为斜行矫正时间。时间t2设定成比时间t1短,详细内容后述。
接着,控制部50实施原稿的斜行矫正(步骤S107),在斜行矫正后,前进至原稿的读取动作(步骤S108)。
在此,步骤S107中的斜行矫正时间如上所述根据刚性检测部29的检测值选择时间t1和时间t2中的任一者。作为一个例子,斜行矫正时间是从第一原稿检测部26检测出原稿前端起直至控制螺线管61以将限位器21从阻断状态切换为开放状态为止的时间。特别是,时间t1被设定为适合使刚性相对高于第二原稿的第一原稿如从图4向图5的变化所示被斜行矫正的时间,是通过实验求出的。
在此,时间t2设定成比时间t1短,例如时间t2设定为时间t1的70%~90%左右。由此,在输送第二原稿的情况下,限位器21从阻断状态向开放状态切换的定时、即结束斜行矫正控制的定时在第二原稿的情况下比第一原稿的情况提前。
如上所述,可执行斜行矫正控制的控制部50能够获取与原稿的刚性相关的信息,并且在输送与第一原稿相比刚性更低的第二原稿的情况下,使将限位器21从阻断状态切换为开放状态而结束斜行矫正控制的定时比第一原稿提前。由此,能够抑制输送刚性比第一原稿低的第二原稿时随着原稿前端碰到限位器21而引起的压挤。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上述的例子中将原稿的刚性分类为两种,与此相应地也设定了两种斜行矫正时间,但不限于此,当然也可以将原稿的刚性分类为三种或三种以上,与此相应地也可以设定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斜行矫正时间。即,第一原稿和刚性比第一原稿低的第二原稿终究不过是表达相对的刚性高低,并不限于将原稿的刚性分类为两种。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图7的例子中利用刚性检测部29掌握了原稿的刚性,但也可以将操作面板51用作接收与原稿的种类相关的信息的输入的信息输入部,使操作面板51显示接收与原稿的种类相关的信息的输入的UI,控制部50基于经由该UI得到的信息来掌握原稿的刚性。
作为上述UI,例如与显示“请设定原稿的种类”的消息一道地显示能够选择原稿的种类的下拉菜单。作为一个例子,原稿的种类包括“薄纸”、“普通纸”、“照片纸”。原稿的刚性按“薄纸”、“普通纸”、“照片纸”的顺序变高,“薄纸”分类为第二原稿,“普通纸”和“照片纸”分类为第一原稿。
这样,根据控制部50基于输入到信息输入部的原稿的种类来判定原稿的刚性的构成,能够准确地掌握原稿的刚性。
另外,作为另一实施例,作为上述UI,也可以显示接收原稿的读取模式的选择的UI,控制部50基于经由该UI得到的信息来掌握原稿的刚性。原稿的读取模式包括“薄纸模式”、“普通纸模式”、“厚纸模式”。原稿的刚性按“薄纸模式”、“普通纸模式”、“厚纸模式”的顺序变高,“薄纸模式”分类为第二原稿,“普通纸模式”和“厚纸模式”分类为第一原稿。
需要说明的是,在如上所述控制部50能够经由UI得到与原稿的刚性相关的信息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刚性检测部29,但在设置有刚性检测部29的基础上还能显示上述UI,并且使用户能够选择上述UI的显示和非显示也是可行的。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使外部计算机90显示上述UI。另外,也可以采用通过外部计算机90输入与原稿的刚性相关的信息的构成。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部50也可以在输送待机状态下基于从载置检测部28接收的信息判定为原稿载置部5上存在原稿的情况下使操作面板51显示上述UI。由此,用户无需进行用于使上述UI显示的操作,提高用户的使用便利性。
另外,控制部50也可以构成为能够执行如下的等待控制:在原稿载置部5上没有原稿的状态下等待原稿的载置,当基于从载置检测部28接收的信息判定为在原稿载置部5载置有原稿时,使进给辊10正转而从原稿载置部5送出原稿。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50也可以在等待控制中获取到与原稿的刚性相关的信息后,从原稿载置部5送出原稿而不进行在操作面板51上显示所述UI。由此,用户无需每次将原稿载置于原稿载置部5时都进行与原稿的刚性相关的信息的输入,装置的使用便利性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等待控制例如是指在原稿载置部5上逐张地载置原稿并送出原稿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也可以是,当在原稿载置部5上载置有第1张原稿时,使上述UI显示,当载置有第2张及其之后的原稿时,不使上述UI显示。
接下来,参照图8对斜行矫正控制的另一实施例进行说明。图8是利用斜行检测部31的控制的一个例子。
图8的步骤S201~S207与图7的步骤S101~107同样,因此,以下省略其说明。
在步骤S208中,利用斜行检测部31来掌握原稿前端的斜行是否在允许范围内,换言之,掌握斜行的程度是否超过预定程度。例如,如图5所示,假设如果至少X轴方向上的中央的左内侧检测部31B和右内侧检测部31C检测出原稿,则原稿的斜行在允许范围内。因而,Y轴方向上的限位器21与斜行检测部31的间隔基于可允许的斜行程度设定为好。
需要说明的是,在原稿的尺寸小的情况下,无论有无斜行,左外侧检测部31A和右外侧检测部31D都检测不出原稿,因此,斜行是否在允许范围内的判断也可以不使用左外侧检测部31A和右外侧检测部31D。
若将X轴方向上的中央的左内侧检测部31B和右内侧检测部31C检测出原稿设为斜行的允许条件,则能够将图6所示的例子判定为原稿的斜行超过预定的程度。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的例子中若继续进行原稿的进给,则随着原稿前端被压挤,也有可能导致左内侧检测部31B和右内侧检测部31C检测出原稿,但由于如上所述在刚性低的第二原稿的情况下抑制斜行矫正控制的时间,因此,能够避免这样的问题。
不过,在原稿的进给量超过设想的范围的情况下,例如在图6的例子中当进一步推进原稿的进给时,随着原稿前端被压挤,左内侧检测部31B和右内侧检测部31C也有可能够检测出原稿,而仅仅右外侧检测部31D没有检测出原稿。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误判定为原稿的斜行在允许范围内。因而,也可以是,即使X轴方向上的中央的左内侧检测部31B和右内侧检测部31C检测出原稿,但在仅左外侧检测部31A和右外侧检测部31D中的任一方检测出原稿的情况下,也认为是错误而分支到后述的步骤S209。
接着,在原稿的斜行为允许范围内的情况下(在步骤S208中为“是”),前进至原稿的读取动作(步骤S210)。然后,在原稿的斜行超过允许范围的情况下(在步骤S208中为“否”),前进至错误处理(步骤S209)。通过像这样地在原稿的斜行矫正不好的情况下前进至错误处理,从而能够得到适当的处理结果。
作为步骤S209的错误处理,例如能够采用将进给辊10的旋转速度减速并继续进行斜行矫正控制的处理。由此,可期待一面抑制随着原稿前端碰到限位器21而产生的压挤,一面通过原稿的旋转进行斜行矫正。
或者,作为步骤S209的错误处理,例如能够采用使进给辊10反转而使原稿返回至上游并再次进行斜行矫正控制的处理。由此,进行斜行矫正控制的重试,可期待良好地进行斜行矫正。
或者,作为步骤S209的错误处理,能够采用将进给辊10停止并在操作面板51上指引将原稿再次放置于原稿载置部5的处理。通过由用户进行将原稿再次放置于原稿载置部5,从而可期待下次输送原稿时以斜行少的状态进行输送。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例中,在开始了原稿的进给后检测出原稿的斜行,并提示用户再次将原稿放置于原稿载置部5,但也可以在原稿的进给开始前检测出原稿的斜行,并同样地提示用户再次将原稿放置于原稿载置部5。这是因为,在进给开始前,原稿前端有时会进入到进给辊10的下游。
接着,参照图9和图10对进行斜行矫正控制时用于使原稿更容易旋转的构成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下面参照图9和图10说明的刚性赋予部并非原稿输送装置3必须的构成。
在图9和图10中,附图标记23A表示第一刚性赋予部,附图标记23B表示第二刚性赋予部。虽然省略图示,但第一刚性赋予部23A和第二刚性赋予部23B在图1所示的输送通路6中设置于比进给辊10靠下游且比限位器21靠上游的位置。
第一刚性赋予部23A和第二刚性赋予部23B设置成能够切换如图9所示进入到输送通路6的状态和如图10所示从输送通路6避让的状态。第一刚性赋予部23A的状态切换是通过由控制部50控制的第一螺线管63A进行的,第二刚性赋予部23B的状态切换是通过由控制部50控制的第二螺线管63B进行的。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第一刚性赋予部23A和第二刚性赋予部23B各自设置独立的螺线管,但也可以用一个螺线管来驱动第一刚性赋予部23A和第二刚性赋予部23B。
第一刚性赋予部23A和第二刚性赋予部23B根据原稿的刚性而成为至少在执行斜行矫正控制的过程中如图9所示进入到输送通路6的状态。在图9中,附图标记P2表示上述的第二原稿,在第二原稿P2上形成被进给辊10和分离垫11夹着的夹持部分以及通过第一刚性赋予部23A和第二刚性赋予部23B而沿着X轴方向起伏的形状。由此,第二原稿P2在原稿传送方向上的刚性提高。若原稿传送方向的刚性提高,则当原稿前端碰到限位器21时,原稿整体容易旋转,进而能够更良好地矫正斜行。
需要说明的是,在刚性比第二原稿P2高且容易旋转的第一原稿P1的情况下,如图10所示,也包括斜行矫正控制的执行期间在内地从原稿的进给到读取再到排出,第一刚性赋予部23A和第二刚性赋予部23B都被维持为从输送通路6避让的状态。由此,避免对第一原稿P1赋予过度的输送负荷。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图9和图10的例子中,刚性赋予部以相对于X轴方向的中心位置CL对称地配置的方式在左右各设置有1个,但当然也可以设置各2个或者各2个以上。
本发明不限于上面说明的实施方式,可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这些变形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这是不言而喻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将介质输送装置应用于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扫描仪1,但也可以应用于对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特别是喷墨打印机。

Claims (15)

1.一种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传送辊,将介质向下游传送;
至少一个限位器,在输送介质的输送通路中位于比所述传送辊更靠介质输送方向下游的位置,并能够切换为阻断所述输送通路的阻断状态和开放所述输送通路的开放状态;以及
控制部,控制所述传送辊的旋转和所述限位器的状态切换,所述控制部能够执行通过使介质的前端碰到处于所述阻断状态的所述限位器来矫正介质的斜行的斜行矫正控制,
所述控制部能够获取与介质的刚性相关的信息,并且在输送与第一介质相比刚性更低的第二介质的情况下,使将所述限位器从所述阻断状态切换为所述开放状态而结束所述斜行矫正控制的定时比所述第一介质提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基于介质的厚度来判定介质的刚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输送装置在所述输送通路中比所述传送辊靠介质输送方向下游且比所述限位器靠介质输送方向上游的位置具备用于检测介质厚度的厚度检测部,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厚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来判定所述介质的刚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输送装置具备信息输入部,所述信息输入部接收与介质的种类相关的信息的输入,
所述控制部基于输入到所述信息输入部的所述与介质的种类相关的信息来判定介质的刚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输送装置具备:
介质载置部,供通过所述传送辊传送的介质进行载置;以及
载置检测部,用于检测所述介质载置部上有无介质,
所述信息输入部由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装置构成,
所述控制部能够在所述显示装置上显示接收所述与介质的种类相关的信息的输入的用户界面,
所述控制部在输送待机状态下基于从所述载置检测部接收的信息判定为在所述介质载置部上存在介质的情况下,使所述显示装置显示所述用户界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能够执行以下等待控制:即、在所述介质载置部上没有介质的状态下等待介质的载置,当基于从所述载置检测部接收的信息判定为所述介质载置部上载置有介质时,使所述传送辊正转而从所述介质载置部送出介质,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等待控制中获取到与介质的刚性相关的信息后,从所述介质载置部送出介质,而不进行在所述显示装置上显示所述用户界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输送通路中比所述传送辊靠介质输送方向下游且比所述限位器靠介质输送方向上游的位置具备用于检测介质前端的斜行的斜行检测部,
所述控制部基于从所述斜行检测部接收的信息,在执行了规定时间的所述斜行矫正控制的时间点时的介质的斜行超过预定的程度的情况下,进行错误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错误处理是将所述传送辊的旋转速度减速并继续进行所述斜行矫正控制的处理。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错误处理是使所述传送辊反转而使介质返回至介质输送方向上游并进行所述斜行矫正控制的重试的处理。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输送装置具备:
显示装置,显示各种信息;以及
介质载置部,供通过所述传送辊传送的介质进行载置,
所述错误处理是将所述传送辊停止并在所述显示装置上指引将介质再次放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处理。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输送装置具备信息输入部,所述信息输入部接收与读取介质的模式相关的信息的输入,
所述控制部基于输入到所述信息输入部的所述与读取介质的模式相关的信息来判定介质的刚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输送装置具备:
介质载置部,供通过所述传送辊传送的介质进行载置;以及
载置检测部,用于检测所述介质载置部上有无介质,
所述信息输入部由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装置构成,
所述控制部能够在所述显示装置上显示接收所述与读取介质的模式相关的信息的输入的用户界面,
所述控制部在输送待机状态下基于从所述载置检测部接收的信息判定为在所述介质载置部上存在介质的情况下,使所述显示装置显示所述用户界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输送装置在所述输送通路中比所述传送辊靠介质输送方向下游且比所述限位器靠介质输送方向上游的位置具备对所述介质赋予刚性的刚性赋予部,
所述控制部能够将所述刚性赋予部切换为进入所述输送通路的进入状态和从所述输送通路避让的避让状态,
所述控制部在输送所述第一原稿的情况下,将所述刚性赋予部维持为所述避让状态。
14.一种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传送辊,将介质向下游传送;
至少一个限位器,在输送介质的输送通路中位于比所述传送辊更靠介质输送方向下游的位置,并能够切换为阻断所述输送通路的阻断状态和开放所述输送通路的开放状态;以及
控制部,控制所述传送辊的旋转和所述限位器的状态切换,所述控制部能够执行通过使介质的前端碰到处于所述阻断状态的所述限位器来矫正介质的斜行的斜行矫正控制,
所述控制部基于与介质的刚性相关的信息来判定介质的刚性,
所述控制部在输送与第一介质相比刚性更低的第二介质的情况下,使将所述限位器从所述阻断状态切换为所述开放状态的定时比输送所述第一介质时提前。
15.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输送介质;以及
读取单元,对通过所述介质输送装置输送的介质的面进行读取。
CN202111171298.9A 2020-10-09 2021-10-08 介质输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 Active CN1143389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71036A JP2022062867A (ja) 2020-10-09 2020-10-09 媒体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
JP2020-171036 2020-10-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38937A true CN114338937A (zh) 2022-04-12
CN114338937B CN114338937B (zh) 2023-05-16

Family

ID=810448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71298.9A Active CN114338937B (zh) 2020-10-09 2021-10-08 介质输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558522B2 (zh)
JP (1) JP2022062867A (zh)
CN (1) CN114338937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8376A (zh) * 2003-07-17 2005-02-09 尼司卡股份有限公司 薄片处理器和图像读取装置
US20060115252A1 (en) * 2004-12-01 2006-06-01 Pentax Corporation Imaging device
CN102238298A (zh) * 2010-05-07 2011-11-09 株式会社Pfu 图像读取装置
JP2020037478A (ja) * 2018-09-05 2020-03-12 株式会社Pfu 媒体搬送装置
JP2020066528A (ja) * 2018-10-26 2020-04-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給送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CN111252585A (zh) * 2018-11-30 2020-06-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介质输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输送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3018993A1 (en) * 1992-03-19 1993-09-30 Pfu Limited Image reader
JP5455671B2 (ja) * 2009-01-30 2014-03-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JP5355306B2 (ja) * 2009-08-31 2013-11-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55862A (ja) * 2017-09-22 2019-04-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056281B2 (ja) * 2018-03-20 2022-04-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搬送装置、記録装置、及び、搬送ベルトの斜行状態の判断方法
US11872807B2 (en) * 2020-03-31 2024-01-1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8376A (zh) * 2003-07-17 2005-02-09 尼司卡股份有限公司 薄片处理器和图像读取装置
US20060115252A1 (en) * 2004-12-01 2006-06-01 Pentax Corporation Imaging device
CN102238298A (zh) * 2010-05-07 2011-11-09 株式会社Pfu 图像读取装置
JP2020037478A (ja) * 2018-09-05 2020-03-12 株式会社Pfu 媒体搬送装置
JP2020066528A (ja) * 2018-10-26 2020-04-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給送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CN111252585A (zh) * 2018-11-30 2020-06-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介质输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输送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62867A (ja) 2022-04-21
US20220116506A1 (en) 2022-04-14
CN114338937B (zh) 2023-05-16
US11558522B2 (en) 2023-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19538B (zh) 图像读取装置
US8636282B2 (en) Sheet feed apparatus and sheet feed method
CN110171731B (zh) 介质进给装置及图像读取装置
EP3461768B1 (en) Medium feeding device and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JP2020088784A (ja) 媒体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搬送制御方法
JP4398797B2 (ja) 媒体幅検出装置
US20060071415A1 (en) Paper feeding control method for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JP2020083622A (ja) 媒体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搬送制御方法
US11856165B2 (en) Image reading device, recording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for image reading device
JP5668280B2 (ja)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媒体の端部検出方法
JP2021084751A (ja) 媒体給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媒体給送装置における媒体給送方法
CN114338937A (zh) 介质输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
JP2020083620A (ja) 媒体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搬送制御方法
JP2011093637A (ja) 記録装置
US20180272755A1 (en)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11073820A (ja) 重送判断機能を備えた記録装置
CN110784611B (zh) 介质供送装置以及图像读取装置
JP5455025B2 (ja) 原稿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141182A (ja)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読取制御方法
JP2020019233A (ja)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US20100080640A1 (en) Document Feeder and Document Scann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JP2019182590A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シート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読取装置
US20230302831A1 (en) Recording apparatus
US10764457B2 (en) Preventing component collision i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during change of state
JP2006264930A (ja)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