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84494B - 一种纳米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电极材料、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纳米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电极材料、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84494B
CN114284494B CN202011034975.8A CN202011034975A CN114284494B CN 114284494 B CN114284494 B CN 114284494B CN 202011034975 A CN202011034975 A CN 202011034975A CN 114284494 B CN114284494 B CN 1142844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ano
silicon
composite material
silicon composite
coating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3497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84494A (zh
Inventor
苏航
沙玉静
夏圣安
谢封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03497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84494B/zh
Priority to PCT/CN2021/097038 priority patent/WO2022062462A1/zh
Priority to EP21870849.3A priority patent/EP4207388A1/en
Publication of CN1142844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84494A/zh
Priority to US18/189,268 priority patent/US20230231115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844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844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71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involving thermal treatment, e.g. firing, sintering, backing particulate active material, thermal decomposition, pyrolysi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4Electrodes based on metals, Si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01M4/1395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based on metals, Si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4Composites as mix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01M4/386Silicon or alloys based on silic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483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for non-aqueous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48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Ti2O4 or LiTi2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25Oxygenated metallic salts or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borates, phosphates, silicates, oliv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3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01M4/587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01M4/625Carbon or graphit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30/00Nano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or surface science, e.g. nanocomposi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纳米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电极材料、电池,涉及电池负极材料技术领域,用于解决电池负极材料体积膨胀大以及与电解液副反应严重的问题。该纳米硅复合材料包括内核、第一包覆层和第二包覆层。所述内核包括纳米硅晶。第一包覆层包覆所述内核的表面;所述第一包覆层为多孔结构,所述第一包覆层的材料包括偏硅酸盐和脱氧态的氧化亚硅;第二包覆层包覆所述第一包覆层的表面;所述第二包覆层的材料包括脱氧态的二氧化硅。

Description

一种纳米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电极材料、电池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负极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纳米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电极材料、电池。
背景技术
以锂离子电池为例,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是发挥储能功用的主体部分,是电芯的能量密度、循环性能及安全性能最直接的体现者。由于正极材料钴酸锂(lithiumcobaltate,简称LCO)已达到其使用的最高极限(4.4V,压实密度4.2g/cm3),因而负极的容量发挥对于整个电芯的能量密度的提升显得至关重要。
然而,传统的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实际使用克容量为360mAh/g,已接近其理论值(372mAh/g),因而有必要开发新型高容量负极材料。硅基材料是目前研究最多的,可替代石墨的负极材料之一。根据不同的反应深度,硅与锂可生成不同的产物,如Li7Si3、Li13Si4、Li22 Si5、Li12Si17等。其中锂嵌入硅形成的Li4.4Si合金,理论克容量为4200mAh/g,是理论克容量最高的负极材料。但是如图1所示硅基材料在脱嵌锂反应过程中会发生剧烈的体积膨胀(0~300%)和收缩,从而导致电极材料的结构破坏与粉化,并且硅表面会与电解液不断产生新的SEI膜(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固体电解质界面膜),从而导致电解液消耗殆尽,电池容量迅速衰减。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纳米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电极材料、电池,用于解决电池负极材料体积膨胀大以及与电解液副反应严重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纳米硅复合材料。该纳米硅复合材料包括内核、第一包覆层和第二包覆层。内核包括纳米硅晶。第一包覆层包覆内核的表面;第一包覆层为多孔结构,第一包覆层的材料包括偏硅酸盐和脱氧态的氧化亚硅;第二包覆层包覆第一包覆层的表面;第二包覆层的材料包括脱氧态的二氧化硅。示例性的,脱氧态的氧化亚硅的化学式SiO1-m,0<m<1;脱氧态的二氧化硅的化学式为SiOn,1<n<2。氧化亚硅(SiO,也可以称为一氧化硅或氧化硅(II))的分子结构中硅原子和氧原子的比例是1:1,脱氧态的氧化亚硅由于少了部分氧原子,因此脱氧态的氧化亚硅的分子结构中硅原子和氧原子的比例是1:m,0<m<1。二氧化硅(SiO2)的分子结构中硅原子和氧原子的比例是1:2,脱氧态的二氧化硅由于少了部分氧原子,因此脱氧态的二氧化硅的分子结构中硅原子和氧原子的比例是1:n,1<n<2。由于纳米硅复合材料的内核包括纳米硅晶,而纳米硅晶的尺寸较小,因而在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即金属离子(例如锂离子)的脱嵌反应中,能够有效地降低体积膨胀,从而降低了材料的机械疲劳,延长了循环寿命。此外,由于第一包覆层为多孔结构,因而第一包覆层能够在内核膨胀和收缩时,起到缓冲作用,缓解内核的内应力,维持结构的稳定性以及第二包覆层的完整性。在此基础上,由于第一包覆层的表面包覆有第二包覆层,且第二包覆层的材料包括脱氧态的二氧化硅,因而第二包覆层能够起到阻挡电解液的作用,降低或消除电解液与硅的副反应。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纳米硅复合材料的粒径为10nm~150nm。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内核的粒径为10nm~130nm。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包覆层的厚度为0.1nm~10nm。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包覆层的厚度为0.1nm~10nm。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纳米硅晶的质量占纳米硅复合材料的质量的比例为70%~85%。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偏硅酸盐的质量占纳米硅复合材料的质量的比例a为0<a≤7.5%。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氧化亚硅的质量占纳米硅复合材料的质量的比例b为0<b≤7.5%。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二氧化硅的质量占纳米硅复合材料的质量的比例c为0<c≤15%。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偏硅酸盐包括偏硅酸锂。此处,由于偏硅酸盐包括偏硅酸锂,因此上述纳米硅复合材料可以应用于锂离子电池中。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极材料,该电极材料包括前述的纳米硅复合材料、石墨以及碳的混合物。该电极材料具有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纳米硅复合材料的质量占电极材料的质量的比例为3%~60%。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池,包括电芯、相应的连通辅件和回路,电芯包括正极、负极、电解液以及隔膜,负极包括前述的电极材料。该电池具有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纳米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该纳米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首先,对氧化亚硅和金属源进行处理,得到纳米硅、偏硅酸盐以及脱氧态的氧化亚硅的混合物;然后,对纳米硅、偏硅酸盐以及脱氧态的氧化亚硅的混合物进行酸洗,并研磨,得到纳米硅复合材料;纳米硅复合材料包括内核、包覆内核表面的第一包覆层以及包覆第一包覆层表面的第二包覆层;内核包括纳米硅晶;第一包覆层为多孔结构,第一包覆层的材料包括偏硅酸盐和脱氧态的氧化亚硅;第二包覆层的材料包括脱氧态的二氧化硅。由于制备得到的纳米硅复合材料的内核包括纳米硅晶,而纳米硅晶的尺寸较小,因而在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即金属离子(例如锂离子)的脱嵌反应中,能够有效地降低体积膨胀,从而降低了材料的机械疲劳,延长了循环寿命。此外,由于第一包覆层为多孔结构,因而第一包覆层能够在内核膨胀和收缩时,起到缓冲作用,缓解内核的内应力,维持结构的稳定性以及第二包覆层的完整性。在此基础上,由于第一包覆层的表面包覆有第二包覆层,且第二包覆层的材料包括脱氧态的二氧化硅,因而第二包覆层能够起到阻挡电解液的作用,降低或消除电解液与硅的副反应。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对氧化亚硅和金属源进行处理,包括:将氧化亚硅和固态的金属源按照预设配比混合均匀或者将金属源蒸汽按照预设配比通入氧化亚硅中,并在惰性气氛或还原气氛的高温炉中进行焙烧。在金属源为固态或气态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该方法对氧化亚硅和金属源进行处理。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焙烧温度为300℃~900℃。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金属源为含金属离子的有机溶剂;对氧化亚硅和金属源进行处理,包括:将氧化亚硅和含金属离子的有机溶剂按照预设配比混合,并在惰性气氛或还原气氛下进行反应;对反应产物进行清洗和烘干。在金属源为液态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该方法对氧化亚硅和金属源进行处理。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反应温度小于200℃。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预设配比为金属源中的金属元素和氧化亚硅中的硅元素的摩尔比为0.1~1.0。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金属源包括锂源;锂源包括金属锂或锂盐。由于锂源包括金属锂或锂盐,因而制备得到的纳米硅复合材料可以应用于锂离子电池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含金属离子的有机溶剂包括含锂离子的有机溶剂。由于含金属离子的有机溶剂包括含锂离子的有机溶剂,因而制备得到的纳米硅复合材料可以应用于锂离子电池中。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硅基材料脱嵌锂反应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相关技术提供的一种纳米硅充放电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相关技术提供的一种纳米硅表面设置包覆层,且与电解液反应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纳米硅复合材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纳米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纳米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采用纳米硅复合材料制备的锂离子电池和采用纳米硅制备的锂离子电池的电芯循环性能对比示意图。
附图标记:
01-电池;02-纳米硅复合材料;1-正极;2-负极;3-电解液;4-隔膜;5-副反应产物;10-内核;11-正极集流体;12-正极材料;20-第一包覆层;30-第二包覆层;21-负极集流体;22-负极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方便,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该电池可以为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或镁离子电池等。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电池的具体形式不做特殊限制。为了便于说明,以下以锂离子电池为例进行介绍。
如图2所示,上述电池01的主要结构包括电芯、相应的连通辅件(例如负载)和回路。电芯包括正极1、负极2、电解液3以及隔膜4。
其中,正极1包括正极集流体(也可以称为正极电极板)11以及涂布在正极集流体11表面的正极浆料,正极浆料包括正极材料12、导电剂和粘结剂等。正极集流体11例如可以为铝箔。正极材料12例如可以为钴酸锂。正极浆料中的导电剂例如可以为导电炭黑(superP,SP)。正极浆料中的粘结剂例如可以为聚偏氟氯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PVDF)。
负极2包括负极集流体(也可以称为负极电极板)21以及涂布在负极集流体21表面的负极浆料。负极浆料包括负极材料22、导电剂和粘结剂等。负极集流体21例如可以为铜箔。负极浆料中的导电剂例如可以为导电炭黑。负极浆料中的粘结剂例如可以为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 cellulose,CMC)和丁苯橡胶(styrene-butadiene rubber,SBR)。
上述正极材料12和负极材料22可以脱嵌锂离子以实现能量的存储和释放。电解液3是锂离子在正极1和负极2之间传输的载体。不导电的隔膜4可透过锂离子,但能将正极1和负极2隔开防止短路。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为:充电时正极材料12中的Li+和电解液3中的Li+向负极2聚集,得到电子,被还原成Li镶嵌在负极2的负极材料22中。放电时镶嵌在负极2的负极材料22中的Li失去电子,进入电解液3,电解液3内的Li+向正极1移动。基于上述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可知,正极材料12和负极材料22是发挥储能功用的主体部分,电芯的能量密度、循环性能及安全性能最直接的体现者。由于目前商用的正极材料12钴酸锂已达到其使用的最高极限,钴酸锂能达到的最大电压为4.4V,压实密度为4.2g/cm3,因而负极材料22的容量发挥是整个电芯的能量密度的提升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由于硅基材料具有较高的克容量,因而常作为电池的负极材料,但是硅基材料在脱嵌锂反应过程中会发生剧烈的体积膨胀和收缩,从而导致电极材料的结构破坏与粉化,并且硅表面会与电解液不断产生新的SEI膜,从而导致电解液消耗殆尽,电池容量迅速衰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纳米化的方式来改善硅的体积膨胀效应。然而纳米化也带来了高比表面,易团聚难分散,与电解液接触面积大,副反应严重,硅材料失活快,电解液消耗速度快等问题。参考图3,纳米硅在充放电过程,硅表面会与电解液反应形成副反应产物5,经过多次充放电,硅表面会被形成的副反应产物5覆盖,从而导致锂离子不能嵌入硅材料中,硅材料失活,此外,硅与电解液反应还会导致电解液快速消耗。需要说明的是,附图3中纳米硅在第一次充放电前为晶体硅,经过首次充放电之后,就会形成非晶硅(amorphous Si,a-Si)。
为了进一步解决纳米化带来的问题,如图4所示,人们又在纳米硅(Si)负极材料表面设置包覆层(如碳(C)包覆层)。但碳包覆其孔隙无法真正缓解硅与电解液的副反应,并且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其催化效应,能够加速硅与电解液中的六氟磷酸锂(LiPF6)反应,从而会导致活性硅的损失和容量的衰减。
基于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极材料,该电极材料可以作为上述电池01的负极2中的负极材料22使用。该电极材料包括纳米硅复合材料、石墨以及碳的混合物,该电极材料也可以称为纳米硅/石墨/碳复合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电极材料中纳米硅复合材料的质量占电极材料的质量的比例为3%~60%。
示例的,纳米硅复合材料的质量占电极材料的质量的比例可以为3%、20%、40%或60%。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纳米硅复合材料的粒径为10nm~150nm。
示例的,纳米硅复合材料的粒径可以为10nm、30nm、60nm、100nm或150nm。
以下对纳米硅复合材料的结构进行具体介绍。
如图5所示,上述纳米硅复合材料02包括内核10、第一包覆层20以及第二包覆层30。内核10包括纳米硅晶(Si cluster),纳米硅晶包括多个纳米硅原子。第一包覆层20包覆内核10的表面,第一包覆层20为多孔结构,第一包覆层20的材料包括偏硅酸盐和脱氧态的氧化亚硅(SiO1-m,0<m<1)。第二包覆层30包覆第一包覆层20的表面;第二包覆层30的材料包括脱氧态的二氧化硅(SiOn,1<n<2)。
需要说明的是,氧化亚硅(SiO,也可以称为一氧化硅或氧化硅(II))的分子结构中硅原子和氧原子的比例是1:1,脱氧态的氧化亚硅由于少了部分氧原子,因此脱氧态的氧化亚硅的分子结构中硅原子和氧原子的比例是1:m,0<m<1。二氧化硅(SiO2)的分子结构中硅原子和氧原子的比例是1:2,脱氧态的二氧化硅由于少了部分氧原子,因此脱氧态的二氧化硅的分子结构中硅原子和氧原子的比例是1:n,1<n<2。
此处,若内核10的尺寸太大,则在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会较大;若内核10的尺寸太小,则会增加制备纳米硅复合材料02的工艺难度,导致成本增加。基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内核10的粒径为10nm~130nm。
示例的,内核10的粒径可以为10nm、20nm、50nm、100nm或130nm。
此外,内核10的形状例如可以为球形或类球形等。
在此基础上,第一包覆层20的厚度可以根据内核10的粒径进行相应调整。在设置第一包覆层20的厚度时,既要确保第一包覆层20能够起到缓冲作用,又要确保不能影响内核10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的脱嵌反应。基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包覆层20的厚度为0.1nm~10nm。
示例的,第一包覆层20的厚度可以为0.1nm、1nm、5nm或10nm。
另外,第二包覆层30的厚度也可以根据内核10的粒径进行相应调整。在设置第二包覆层30的厚度时,既要确保第二包覆层30能够阻挡电解液与硅反应,又要确保不能影响内核10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的脱嵌反应。基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包覆层20的厚度为0.1nm~10nm。
示例的,第二包覆层20的厚度可以为0.1nm、1nm、5nm或10nm。
应当理解到,由于第一包覆层20包覆内核10表面,第二包覆层30包覆第一包覆层20表面,因而第一包覆层20的形状和第二包覆层30的形状与内核10的形状有关。示例的,内核10的形状为球形,第一包覆层20的截面形状和第二包覆层30的截面形状为圆形。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纳米硅晶的质量占纳米硅复合材料的质量的比例为70%~85%。即,纳米硅晶的摩尔数与偏硅酸盐、脱氧态的氧化亚硅和脱氧态的二氧化硅的摩尔数之和的比值为7:3~4:1。
示例的,纳米硅晶的质量占纳米硅复合材料的质量的比例可以为70%、80%或85%。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包覆层20中的偏硅酸盐的质量占纳米硅复合材料的质量的比例a为0<a≤7.5%。
示例的,偏硅酸盐的质量占纳米硅复合材料的质量的比例可以为2%、5%或7.5%。
在一些示例中,偏硅酸盐包括偏硅酸锂(Li2xSiyOx+2y,x,y为正整数)。在偏硅酸盐为偏硅酸锂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为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充放电速度快、使用寿命长以及自放电小等优势。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偏硅酸锂例如可以为Li2SiO3、Li2Si2O5或Li4SiO4中的至少一种。由于纳米硅复合材料在使用时,需要与石墨、碳混合制成电极材料,电极材料再与导电剂、粘结剂等混合制成浆料涂布在负极集流体21上,而Li2SiO3难溶于水,在制成浆料的过程中不受水性制浆工艺的影响,因此在一些示例中,偏硅酸锂为Li2SiO3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包覆层20中的氧化亚硅的质量占纳米硅复合材料的质量的比例b为0<b≤7.5%。
示例的,氧化亚硅的质量占纳米硅复合材料的质量的比例可以为2%、5%或7.5%。
基于上述,偏硅酸盐的质量占纳米硅复合材料的质量的比例与氧化亚硅的质量占纳米硅复合材料的质量的比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二氧化硅的质量占纳米硅复合材料的质量的比例c为0<c≤15%。
示例的,二氧化硅的质量占纳米硅复合材料的质量的比例可以为1%、5%、10%或15%。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纳米硅复合材料02,纳米硅复合材料02包括内核10、第一包覆层20以及第二包覆层30。内核10包括纳米硅晶,第一包覆层20包覆内核10表面,第一包覆层20为多孔结构,第一包覆层20的材料包括偏硅酸盐和脱氧态的氧化亚硅,第二包覆层30包覆第一包覆层20的表面;第二包覆层30的材料包括脱氧态的二氧化硅。由于纳米硅复合材料02的内核10包括纳米硅晶,而纳米硅晶的尺寸较小,因而在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即金属离子(例如锂离子)的脱嵌反应中,能够有效地降低体积膨胀,从而降低了材料的机械疲劳,延长了循环寿命。此外,由于第一包覆层20为多孔结构,因而第一包覆层20能够在内核10膨胀和收缩时,起到缓冲作用,缓解内核10的内应力,维持结构的稳定性以及第二包覆层30的完整性。在此基础上,由于第一包覆层20的表面包覆有第二包覆层30,且第二包覆层30的材料包括脱氧态的二氧化硅,因而第二包覆层30能够起到阻挡电解液的作用,降低或消除电解液与硅的副反应。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纳米硅复合材料02的制备方法,可以用于制备上述的纳米硅复合材料02。如图6所示,纳米硅复合材料02的制备方法包括:
S100、对氧化亚硅和金属源进行处理,得到纳米硅、偏硅酸盐以及脱氧态的氧化亚硅的混合物。
此处,可以根据金属源的形态对氧化亚硅和金属源进行处理。以下示例性地提供三种方式对氧化亚硅和金属源进行处理。
在金属源为固态的情况下,可以按照方式一对氧化亚硅和金属源进行处理。具体的,方式一为:将氧化亚硅和固态的金属源按照预设配比混合均匀,并在惰性气氛或还原气氛的高温炉中进行焙烧。
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先将氧化亚硅和固态的金属源按照预设配比混合均匀后转移到匣钵中,再将匣钵转移到惰性气氛或还原气氛的高温炉中进行焙烧。
在金属源为气态的情况下,可以按照方式二对氧化亚硅和金属源进行处理。具体的,方式二为:将金属源蒸汽按照预设配比通入氧化亚硅中,并在惰性气氛或还原气氛的高温炉中进行焙烧。
采用方式一或方式二对氧化亚硅和金属源进行处理时,在一些实施例中,焙烧温度为300℃~900℃。
示例的,焙烧温度例如可以为300℃、500℃、700℃或900℃。
此外,上述方式一和方式二中使用的高温炉例如可以为真空炉、箱式炉、回转炉或管式炉。
采用方式一或方式二对氧化亚硅和金属源进行处理时,在一些实施例中,金属源为金属单质或者含有金属离子的盐类。在纳米硅复合材料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中的情况下,金属源包括锂源;锂源包括金属锂或锂盐。
示例的,锂盐包括LiH、LiAlH4、Li2CO3、LiNO3、LiAc以及LiOH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金属源为液态的情况下,金属源为含金属离子的有机溶剂,可以按照方式三对氧化亚硅和金属源进行处理。具体的,方式三为:将氧化亚硅和含金属离子的有机溶剂按照预设配比混合,并在惰性气氛或还原气氛下进行反应;之后,对反应产物进行清洗和烘干。
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应温度小于200℃。
示例的,反应温度可以为20℃、50℃、100℃或150℃。
此处,上述有机溶剂例如可以为醇、醚或酮中的至少一种。
另外,可以利用去离子水对反应产物进行清洗,清洗的目的是为了去除有机溶剂。
在纳米硅复合材料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中的情况下,上述含金属离子的有机溶剂包括含锂离子的有机溶剂。
上述方式一、方式二以及方式三中的惰性气氛例如可以为氩气(Ar气)、氦气(He气)、氖气(Ne气)、氮气(N2气)或氙气(Xe气)中的至少一种。还原气氛例如可以为氢气(H2)、乙烯(C2H4)或甲烷(CH4)中的至少一种。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方式一、方式二以及方式三中的预设配比为金属源中的金属元素和氧化硅中的硅元素的摩尔比为0.1~1.0,即,0.1≤nX/nSi≤1.0,X表示金属元素。例如,锂源中的锂元素与氧化硅中的硅元素的摩尔比为0.1~1.0,即0.1≤nLi/nSi≤1.0。
在此基础上,对氧化亚硅和金属源进行处理时,可以通过控制反应条件(例如金属源中的金属元素和氧化亚硅中的硅元素的配比、反应温度等)对反应形成的产物的结构进行调整,以将氧化亚硅转化成特定组成的含有金属离子的硅氧化合物(例如锂化硅氧化合物Li2SiO3)。示例的,可以通过控制锂源中的锂元素和氧化亚硅中的硅元素的配比、反应温度等调整偏硅酸锂(或偏锂硅酸盐)的类型。其中,富锂和低温反应有利于形成Li2SiO3
S101、对纳米硅、偏硅酸盐以及脱氧态的氧化亚硅的混合物进行酸洗,并研磨,得到纳米硅复合材料02。纳米硅复合材料02包括内核10、包覆内核10表面的第一包覆层20以及包覆第一包覆层20表面的第二包覆层30。内核10包括纳米硅晶;第一包覆层20为多孔结构,第一包覆层20的材料包括偏硅酸盐和脱氧态的氧化亚硅;第二包覆层30的材料包括脱氧态的二氧化硅。
此处,酸洗时选取的酸洗液例如可以为硫酸、盐酸、硝酸和氢氟酸中的一种或多种。酸洗的目的是为了对偏硅酸盐中的特定相进行去除,以形成孔隙。基于酸洗的目的,选取的酸洗液应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同时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能够定向地和材料反应。例如,步骤S100中得到的偏硅酸盐包括Li2SiO3或Li2Si2O5等,通过酸洗可以定向去除Li2Si2O5,以形成孔隙,并使剩下的偏硅酸盐主要为Li2SiO3
需要说明的是,对经过酸洗后的前驱体进行研磨时,可以将经过酸洗后的前驱体送入研磨机的研磨槽中,在研磨槽内填充适量的研磨媒体,例如玻璃珠,再通过研磨机中的分散叶片高速转动,使研磨媒体与酸洗后的前驱体撞击,从而达到分散的效果,以使酸洗后的前驱体的粒径进一步降低。研磨不仅可以使酸洗后的前驱体的粒径降低,还可以在纳米硅复合材料的表面形成脱氧态的二氧化硅,即形成第二包覆层30。
应当理解的是,研磨完后,可以采用分离的方法将反应产物和研磨媒体分离排出。此处,分离的方法例如可以为沉淀分离法、离心分离法或溶剂分离法中至少一种。
另外,对于纳米硅复合材料02中内核10的粒径、第一包覆层20的厚度、第二包覆层30的厚度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再者,对于纳米硅晶、偏硅酸盐、氧化亚硅以及二氧化硅的质量比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纳米硅复合材料02的制备方法,由于制备得到的纳米硅复合材料02包括内核10、第一包覆层20以及第二包覆层30。内核10包括纳米硅晶,第一包覆层20包覆内核10表面,第一包覆层20为多孔结构,第一包覆层20的材料包括偏硅酸盐和脱氧态的氧化亚硅,第二包覆层30包覆第一包覆层20的表面;第二包覆层30的材料包括脱氧态的二氧化硅。由于纳米硅复合材料02的内核10包括纳米硅晶,而纳米硅晶的尺寸较小,因而在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即金属离子(例如锂离子)的脱嵌反应中,能够有效地降低体积膨胀,从而降低了材料的机械疲劳,延长了循环寿命。此外,由于第一包覆层20为多孔结构,因而第一包覆层20能够在内核10膨胀和收缩时,起到缓冲作用,缓解内核10的内应力,维持结构的稳定性以及第二包覆层30的完整性。在此基础上,由于第一包覆层20的表面包覆有第二包覆层30,且第二包覆层30的材料包括脱氧态的二氧化硅,因而第二包覆层30能够起到阻挡电解液的作用,降低或消除电解液与硅的副反应。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将通过步骤S100和步骤S101制备得到的纳米硅复合材料02与石墨、碳进行混合,以得到电极材料。
其中,纳米硅复合材料02的质量占纳米硅复合材料02、石墨以及碳的质量之和的比例为3%~60%。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极浆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将上述制备得到的电极材料与导电剂、粘结剂分散于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以得到电极浆料。
此处,导电剂例如可以为SP。粘结剂例如可以为SBR和CMC。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负极的制备方法,包括:将上述制备得到的电极浆料涂布到负极集流体表面,烘干,即可得到负极(也可以称为负极电极片)。
其中,负极集流体例如可以为铜箔。
以下提供一个具体的实施例,详细说明纳米硅复合材料02、电极材料以及锂离子电池的制备过程。
参考图7,制备纳米硅复合材料02的具体步骤如下:
S200、称取氧化亚硅(SiO)和固态的锂源,锂源中锂元素和氧化亚硅中硅元素的摩尔比nLi/nSi=0.1~1.0,将称取的氧化亚硅和固态的锂源在Ar气气氛或氢气(H2)和Ar气的混合气氛的保护下充分混合均匀,之后将混合均匀的氧化亚硅和锂源转移到惰性气氛保护的高温炉中在500℃~900℃进行高温焙烧,反应时间为5h~48h。反应结束后,就可以得到预锂化的氧化亚硅,即得到纳米硅、偏硅酸锂(Li2SiO3)以及脱氧态的氧化亚硅(SiO1-m,0<m<1)的混合物。步骤S200也可以称为预锂化过程。
S201、称取5g上述纳米硅、偏硅酸锂以及脱氧态的氧化亚硅的混合物,加入过量的1mol/L的盐酸进行搅拌,搅拌速度为200r/min,反应12h~24h,过滤、洗涤,在80℃下真空干燥6h~12h。将干燥后的产物转入研磨机中,在乙醇和Ar气的保护下,研磨24h~48h,过滤、洗涤、烘干得到纳米硅复合材料02。纳米硅复合材料02的内核10包括纳米硅晶,第一包覆层20包覆内核10的表面,第一包覆层20的材料包括偏硅酸锂(Li2SiO3)和脱氧态的氧化亚硅(SiO1-m,0<m<1),第二包覆层30包覆第一包覆层20的表面;第二包覆层30的材料包括脱氧态的二氧化硅(SiOn,1<n<2)。步骤S201也可以称为酸洗、研磨过程。
对上述制备的纳米硅复合材料02的性能进行检测,纳米硅复合材料02的克容量为2000~3500mAh/g,首次库伦效率为80%~90%。由此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制备的纳米硅复合材料02具有较高的克容量,且首次库伦效率较高。
将采用S200和S201制备得到的纳米硅复合材料02与现有的纳米硅(纳米硅指的是直径为纳米级别的晶体硅颗粒,例如直径小于5nm的晶体硅颗粒)进行对比,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粒径(d50) 克容量 首次效率
纳米硅复合材料 50nm 3000mAh/g 86%
纳米硅 50nm 2800mAh/g 85%
根据上表的结果可知,本申请实施例制备得到的纳米硅复合材料02在克容量和效率上具有优势。
制备电极材料的具体步骤如下:
S300、将采用S200和S201制备得到的纳米硅复合材料02、石墨、碳,按照质量比为40%:50%:10%进行混合,得到电极材料,该电极材料可以作为负极材料。
制备锂离子电池的具体步骤如下:
S400、将采用S300制备得到的电极材料与导电剂SP、粘结剂SBR、粘结剂CMC,按照质量比为95:0.3:3.2:1.5分散于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得到电极浆料。接下来,在铜箔表面涂布电极浆料,85℃烘干,得到负极(即负极电极片)2。将制备得到的负极2配合钴酸锂正极(即正极电极片),选取电解液为1mol/L的LiPF6/EC(碳酸乙烯酯,ethylene carbonate)、PC(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DEC(碳酸二乙酯,ethyl carbonate)以及EMC(碳酸甲乙酯,ethyl methyl carbonate)的混合液,LiPF6/EC、PC、DEC、EMC的体积比为1:0.3:1:1,使用三层隔膜,中间层的材料为PE(聚乙烯,polyethylene),两侧层的材料为PP(聚丙烯,polypropylene),三层隔膜的厚度为10μm,制成3.7Ah左右的软包电池。
为了对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制备的纳米硅复合材料02制备得到的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和采用纳米硅制备得到的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进行对比。将纳米硅与石墨、碳,按照质量比为40%:50%:10%进行混合,得到电极材料,并将采用纳米硅制备得到的电极材料与导电剂SP、粘结剂SBR、粘结剂CMC,按照质量比为95:0.3:3.2:1.5分散于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得到电极浆料。接下来,在铜箔表面涂布电极浆料,85℃烘干,得到负极2。将制备得到的负极2配合钴酸锂正极,选取电解液为1mol/L的LiPF6/EC、PC、DEC以及EMC的混合液,LiPF6/EC、PC、DEC、EMC的体积比为1:0.3:1:1,使用三层隔膜,中间层的材料为PE,两侧层的材料为PP,三层隔膜的厚度为10μm,制成3.7Ah左右的软包电池。之后,对采用上述纳米硅复合材料02制成的3.7Ah左右的软包电池和采用纳米硅制成的3.7Ah左右的软包电池的电芯循环性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如图8所示。图8示出了对采用上述纳米硅复合材料02制备的两个锂离子软包电池进行测试得到的多个采样点以及对采用纳米硅制备的两个锂离子软包电池进行测试得到的多个采样点。附图8中横轴表示充放电的循环次数,例如循环次数为500周指的是电芯充放电500次。纵轴表示电芯的容量保持率。循环性能可以用充放电的循环次数和电芯的容量保持率来表示,在循环次数相同的情况下,电芯的容量保持率越高,则认为锂离子电池的电芯循环性能越好。
参考图8可以看出,采用上述纳米硅复合材料02制备的锂离子电池,在电芯的循环性能上表现优异,循环次数为500周时,电芯的容量保持率在80%,而采用纳米硅制备的锂离子电池,在循环次数为200周时,电芯的容量保持率已经衰减至80%。此外,在循环次数为200周时,经测试采用上述纳米硅复合材料02制备的锂离子电池和采用纳米硅制备的锂离子电池的电芯膨胀率分别为6%和13%。
根据上述测试可知,采用上述纳米硅复合材料02制备的锂离子电池有利于电芯循环性能的提升和膨胀率的降低。这主要是因为采用纳米硅复合材料02的内核10包括纳米硅晶,而纳米硅晶的尺寸较小,因而能够降低体积膨胀。此外,纳米硅复合材料02的第一包覆层20为多孔结构,可以在内核10膨胀和收缩时,起到缓冲作用,维持结构的稳定性,降低体积膨胀,提高电芯循环性能。在此基础上,纳米硅复合材料02的第二包覆层30能够阻挡电解液,降低或消除电解液与硅的副反应,也能提高电芯循环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0)

1.一种纳米硅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核;所述内核包括纳米硅晶;
包覆所述内核表面的第一包覆层,所述第一包覆层的材料包括偏硅酸盐和脱氧态的氧化亚硅,所述第一包覆层为多孔结构,所述多孔结构包括位于偏硅酸盐中的空隙;
包覆所述第一包覆层表面的第二包覆层;所述第二包覆层的材料包括脱氧态的二氧化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硅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硅复合材料的粒径为10nm~150n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硅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核的粒径为10nm~130n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硅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包覆层的厚度为0.1nm~10n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硅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包覆层的厚度为0.1nm~10n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硅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硅晶的质量占所述纳米硅复合材料的质量的比例为70%~8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硅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偏硅酸盐的质量占所述纳米硅复合材料的质量的比例a为0<a≤7.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硅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亚硅的质量占所述纳米硅复合材料的质量的比例b为0<b≤7.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硅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硅的质量占所述纳米硅复合材料的质量的比例c为0<c≤15%。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纳米硅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偏硅酸盐包括偏硅酸锂。
11.一种电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材料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纳米硅复合材料、石墨以及碳的混合物。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硅复合材料的质量占所述电极材料的质量的比例为3%~60%。
13.一种电池,包括电芯、相应的连通辅件和回路,所述电芯包括正极、负极、电解液以及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包括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电极材料。
14.一种纳米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氧化亚硅和金属源进行处理,得到纳米硅、偏硅酸盐以及脱氧态的氧化亚硅的混合物;
对所述纳米硅、所述偏硅酸盐以及所述脱氧态的氧化亚硅的混合物进行酸洗,并研磨,得到纳米硅复合材料;所述纳米硅复合材料包括内核、包覆所述内核表面的第一包覆层以及包覆所述第一包覆层表面的第二包覆层;所述内核包括纳米硅晶;所述第一包覆层的材料包括偏硅酸盐和脱氧态的氧化亚硅,所述第一包覆层为多孔结构,所述多孔结构包括位于偏硅酸盐中的空隙;所述第二包覆层的材料包括脱氧态的二氧化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纳米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氧化亚硅和金属源进行处理,包括:
将氧化亚硅和固态的金属源按照预设配比混合均匀或者将金属源蒸汽按照预设配比通入氧化亚硅中,并在惰性气氛或还原气氛的高温炉中进行焙烧。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纳米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焙烧温度为300℃~900℃。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纳米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源为含金属离子的有机溶剂;
所述对氧化亚硅和金属源进行处理,包括:
将氧化亚硅和含金属离子的有机溶剂按照预设配比混合,并在惰性气氛或还原气氛下进行反应,其中反应温度小于200℃;
对反应产物进行清洗和烘干。
18.根据权利要求15~17任一项所述的纳米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配比为所述金属源中的金属元素和所述氧化亚硅中的硅元素的摩尔比为0.1~1.0。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纳米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源包括锂源;所述锂源包括金属锂或锂盐。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纳米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金属离子的有机溶剂包括含锂离子的有机溶剂。
CN202011034975.8A 2020-09-27 2020-09-27 一种纳米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电极材料、电池 Active CN1142844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34975.8A CN114284494B (zh) 2020-09-27 2020-09-27 一种纳米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电极材料、电池
PCT/CN2021/097038 WO2022062462A1 (zh) 2020-09-27 2021-05-29 一种纳米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电极材料、电池
EP21870849.3A EP4207388A1 (en) 2020-09-27 2021-05-29 Nano-silicon composite material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electrode material and battery
US18/189,268 US20230231115A1 (en) 2020-09-27 2023-03-24 Nano-silicon composite material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electrode material, and battery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34975.8A CN114284494B (zh) 2020-09-27 2020-09-27 一种纳米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电极材料、电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84494A CN114284494A (zh) 2022-04-05
CN114284494B true CN114284494B (zh) 2024-04-09

Family

ID=808448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34975.8A Active CN114284494B (zh) 2020-09-27 2020-09-27 一种纳米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电极材料、电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31115A1 (zh)
EP (1) EP4207388A1 (zh)
CN (1) CN114284494B (zh)
WO (1) WO202206246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64909A (zh) * 2022-06-13 2022-08-05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材料及包括该负极材料的负极片和电池
CN115084479A (zh) * 2022-07-05 2022-09-20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负极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15092935B (zh) * 2022-07-19 2024-03-26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硅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其在二次电池中的应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69979A (zh) * 2017-12-28 2018-07-10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氧化亚硅/硅/偏硅酸锂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615423A (zh) * 2019-09-24 2019-12-27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一种锂电池硅基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1129455A (zh) * 2019-12-17 2020-05-08 苏州宇豪纳米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高首效硅基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47618B2 (ja) * 2012-08-28 2014-03-19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その製造方法、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09119617B (zh) * 2018-08-30 2021-08-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硅基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储能器件
CN111430677B (zh) * 2019-09-30 2022-05-24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负极和锂离子电池
CN111584848A (zh) * 2020-05-22 2020-08-25 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硅氧复合负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69979A (zh) * 2017-12-28 2018-07-10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氧化亚硅/硅/偏硅酸锂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615423A (zh) * 2019-09-24 2019-12-27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一种锂电池硅基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1129455A (zh) * 2019-12-17 2020-05-08 苏州宇豪纳米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高首效硅基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62462A1 (zh) 2022-03-31
CN114284494A (zh) 2022-04-05
EP4207388A1 (en) 2023-07-05
US20230231115A1 (en) 2023-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284494B (zh) 一种纳米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电极材料、电池
CN111180691B (zh) 双层碳包覆的硅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018367B (zh) 用于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电池负极、电池
JP6092885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活物質及びその負極活物質を用いた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WO2021042981A1 (zh) 正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正极极片、锂离子二次电池与包含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池模块、电池包和装置
CN111048770B (zh) 一种三元掺杂的硅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WO2022122023A1 (zh) 具有核壳结构的硅基颗粒及其制备方法、负极材料、极片和电池
CN110739455A (zh) 硅碳负极材料及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CN113764642A (zh) 一种含锂硅氧化物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09167032A (zh) 一种纳米硅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142018A (zh) 一种硅基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WO2022105279A1 (zh) 一种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8923027B (zh) 一种有机酸修饰的Si/TiO2/rGO@C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1095621B (zh) 负极活性材料、包含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负极和包含所述负极的二次电池
EP4064388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battery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CN114079045B (zh) 以多孔聚合物微球为模板原位合成的多孔硅/碳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13422037B (zh) 原位转化构筑含磷酸锂包覆层的硅基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16364886A (zh) 一种硅-介孔二氧化钛复合负极材料、制备方法及电池
KR20160069325A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음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CN109987607B (zh) 介孔硅/二硅化钴复合微球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JP2023523492A (ja) マンガン酸リチウム正極活性材料及びそれを含む正極シート、二次電池、電池モジュール、電池パック及び電気装置
WO2023102917A1 (zh) 负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用电装置
WO2024050756A1 (zh) 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和用电装置
CN117374262B (zh) 内源异质结阳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负极和锂离子电池
WO2024020795A1 (zh) 一种复合正极材料、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