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11086A -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11086A
CN114111086A CN202110170431.2A CN202110170431A CN114111086A CN 114111086 A CN114111086 A CN 114111086A CN 202110170431 A CN202110170431 A CN 202110170431A CN 114111086 A CN114111086 A CN 1141110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heat exchanger
temperature
exchange channel
refrigerant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7043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111086B (zh
Inventor
马熙华
王命仁
王国春
谭志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1110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110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1110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110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72Accessories for moving fluid, for expanding fluid, for connecting fluid conduits, for distributing fluid, for removing gas or for preventing leakage, e.g. pumps, tanks or manifold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81Thermal management, e.g. liquid flow contro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空调***及其控制方法,控制方法包括:检测所述电控盒的腔体温度;将所述腔体温度与第一预设温度进行比较;响应于所述腔体温度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打开所述控制阀门,以使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一冷媒流对所述电控盒进行加热。上述方案,通过辅助换热器实现对电控盒进行加热,保证电控盒的电子元件正常工作。

Description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空调***设置有电控盒,电控盒的电子元件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在空调***的环境温度比较低的情况下,电控盒的腔体温度低,导致电控盒的电子元件无法正常工作。
发明内容
本申请至少提供一种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应用于空调***,所述空调***至少包括压缩机、四通阀、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第二膨胀阀、控制阀门、电控盒以及辅助换热器,所述压缩机通过所述四通阀在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提供循环流动的冷媒流,所述辅助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电控盒内,所述辅助换热器至少包括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入口经过所述控制阀门连接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出口连接至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入口通过所述第二膨胀阀连接至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出口连接所述压缩机,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检测所述电控盒的腔体温度;
将所述腔体温度与第一预设温度进行比较;
响应于所述腔体温度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打开所述控制阀门,以使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一冷媒流对所述电控盒进行加热。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至少包括压缩机、四通阀、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第二膨胀阀、控制阀门、电控盒以及辅助换热器,所述压缩机通过所述四通阀在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提供循环流动的冷媒流,所述辅助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电控盒内,所述辅助换热器至少包括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入口经过所述控制阀门连接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出口连接至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入口通过所述第二膨胀阀连接至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出口连接所述压缩机,其中所述空调***用于实现上述的控制方法。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的控制方法包括:响应于所述腔体温度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打开所述控制阀门,以使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一冷媒流对所述电控盒进行加热,通过辅助换热器实现对电控盒进行加热,提高电控盒的腔体温度,以保证电控盒的电子元件正常工作。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而非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这些附图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换热器的换热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单层微通道和多层微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换热器的集流管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换热器的集流管组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换热器的集流管组件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换热器的换热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第一管体设置平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换热器的换热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空调室外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区域A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空调***的框架示意图;
图14是应用于图13中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步骤S142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16是图14中步骤S142另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空调***的框架示意图;
图18是应用于图17中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9是图18中步骤S182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0是图18中步骤S184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空调***的框架示意图;
图22是应用于图21中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3是图22中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4是本申请再一实施例空调***的框架示意图;
图25是图24中蓄热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图24中蓄热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应用于图26中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8是图27中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9是本申请再一实施例空调***的框架示意图;
图30是应用于图29中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1是图30中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2是图30中控制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他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他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空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空调***1主要包括压缩机2、四通阀3、室外换热器4、室内换热器5、换热器6、膨胀阀12以及膨胀阀13。膨胀阀13和换热器6设置在室外换热器4和室内换热器5之间,压缩机2通过四通阀3在室外换热器4和室内换热器5之间提供循环流动的冷媒流。
换热器6包括第一换热通道610和第二换热通道611,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一端经膨胀阀13与室外换热器4连接,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二端与室内换热器5连接,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一端经膨胀阀12与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端与压缩机2的吸气口22连接。
当空调***1处于制冷模式时,冷媒流的路径为:
压缩机2的排气口21-四通阀3的连接口31-四通阀3的连接口32-室外换热器4-换热器6-室内换热器5-四通阀3的连接口33-四通阀3的连接口34-压缩机2的吸气口22。
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冷媒流的路径(主路)为: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一端-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二端-室内换热器5。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冷媒流的路径(辅路)为: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二端-膨胀阀12-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一端-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端-压缩机2的吸气口22。
例如,此时空调***1的工作原理为:室外换热器4作为冷凝器,其经膨胀阀13输出中压中温的冷媒流(温度可以为40°,液相冷媒流),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冷媒流为中压中温的冷媒流,膨胀阀12将中压中温的冷媒流转换为低压低温的冷媒流(温度可以为10°,气液两相冷媒流),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冷媒流为低压低温的冷媒流。第二换热通道611的低压低温的冷媒流从第一换热通道610的中压中温的冷媒流吸热,进而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冷媒流实现气化,以使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冷媒流实现进一步过冷。气化后的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冷媒流对压缩机2进行喷气增焓,提高空调***1的制冷能力。
其中,膨胀阀12作为第二换热通道611的节流部件,调节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冷媒流的流量。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冷媒流和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冷媒流进行热交换,以对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冷媒流实现过冷。因此,换热器6可以作为空调***1的经济器,提升过冷度,进而提升空调***1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在制热模式下,四通阀3的连接口31与连接口33连接,四通阀3的连接口32与连接口34连接。压缩机2经排气口21输出的冷媒流从室内换热器5流向室外换热器4,并以室内换热器5作为冷凝器。此时,室内换热器5输出的冷媒流分为两路,一路流入第一换热通道610(主路),另一路经膨胀阀12流入第二换热通道611(辅路)。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冷媒流同样也可以对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冷媒流实现过冷,流经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冷媒流对压缩机2进行补气增焓,提高空调的制热能力。
本申请进一步在上文描述的空调***1的整体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以下几方面的优化:
1、微通道换热器
如图2所示,换热器6包括换热主体61,换热主体61设有多个微通道612,多个微通道612划分成第一微通道和第二微通道,其中第一微通道作为换热器6的第一换热通道610,第二微通道作为换热器6的第二换热通道611。因此,第一微通道610与第一换热通道610使用相同的标号,第二微通道611与第二换热通道611使用相同的标号。
换热主体61可以包括单个板体613,板体613设有多个微通道612,板体613的多个微通道612可以划分成交替设置的第一微通道610和第二微通道611,第一微通道610的延伸方向D1与第二微通道611的延伸方向D2彼此平行,例如第一微通道610的延伸方向D1与第二微通道611的延伸方向D2相同。板体613可以为扁管,以使散热元件或电子元件可以设置在板体613上。在其他实施例中,板体613还可以为其他形状横截面的载体,例如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等。在其他实施例中,如下文所描述的,换热主体61也可以包括彼此层叠设置的至少两个板体或彼此嵌套的两个管体。
每个微通道612垂直于其延伸方向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矩形,每个微通道612的边长为0.5mm-3mm。每个微通道612与板体613的表面之间以及微通道612之间的厚度为0.2mm-0.5mm,以使微通道612满足耐压和传热性能的要求。在其他实施例中,微通道612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圆形、三角形、梯形、椭圆形或者不规则的形状。
例如在图1所示的空调***的制冷模式下,第一冷媒流(即中压中温的冷媒流)流经第一微通道610,第二冷媒流(即低压低温的冷媒流)流经第二微通道611,第一冷媒流可为液相冷媒流,第二冷媒流可为气液两相冷媒流。第二冷媒流在沿第二微通道611的流动过程中从第一微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吸热,并进一步气化,以使得第一冷媒流进一步过冷。
值得注意的是,上文和下文描述的基于微通道结构的换热器并不局限于图1所示的应用场景,因此第一微通道610和第二微通道611以及第一冷媒流和第二冷媒流中的“第一”和“第二”仅是用于区分不同的微通道和冷媒流,并不应视为对微通道和冷媒流的具体应用的限定。例如,在其他实施例或工作模式下,可以是流经第一微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对第二微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进行吸热,且第一冷媒流和第二冷媒流的状态也不限于上文所限定的液相或气液两相。
如图1所示,第一冷媒流的流动方向A1与第二冷媒流的流动方向A2相反,以使第一冷媒流的温度与第二冷媒流的温度存在较大的温差,提高第一冷媒流和第二冷媒流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第一冷媒流的流动方向A1可以与第二冷媒流的流动方向A2相同或者相互垂直。
可选地,换热主体61可以包括至少两组第一微通道610和第二微通道611,该至少两组第一微通道610和第二微通道611沿延伸方向D1的垂直方向彼此间隔,如图2所示,该垂直方向为板体613的宽度方向,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垂直方向可以是板体613的厚度方向。例如,在多个微通道612中第一预设数量的微通道划分为第一微通道610,在多个微通道612中第二预设数量的微通道划分为第二微通道611,多组第一微通道610和多组第二微通道611依次交替设置,即在两组第一微通道610之间设置有第二微通道611,在两组第二微通道611之间设置有第一微通道610,以实现该至少两组第一微通道610和第二微通道611彼此间隔设置,形成第一微通道610和第二微通道611交替排布的换热器6,如图2所示。第一预设数量和第二预设数量可以相等,例如3;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预设数量和第二预设数量可以不相等,例如第一预设数量为3,第二预设数量为2。
可选地,第一预设数量和第二预设数量均可以为1,在多个微通道612中的一个微通道为第一微通道610,与第一微通道610相邻设置的一个微通道为第二微通道611。
以换热主体61设有10*10个微通道612为例,换热主体61的截面面积与常规通道的截面面积相同,相同质量和流量的冷媒流分别流过10*10个微通道612和常规通道。每个微通道612的特征长度Dh为常规通道的1/10,其中压降与L/(Dh2)成正比,保持相同的压降,则微通道612的长度L为常规通道的长度的1/100。
微通道612的有效热交换面积为常规通道的有效热交换面积的1/10。基于公式:换热系数*特征长度=常数,可得微通道612的换热系数为常规通道的换热系数的10倍;基于公式:换热量=换热系数*热交换面积,可得微通道612的换热量与常规通道的换热量相等。因此,10*10个微通道612的长度为常规通道的长度的1/100,即可满足相同的热负荷要求。
通过上述方式,换热主体61设有多个第一微通道610和多个第二微通道611,以使换热主体61的长度缩短,在与经济器的换热量相等的情况下,进而缩小换热器6的体积。
如图3所示,多个微通道612可以设置为单层微通道或者多层微通道。在图3中,多层微通道的横截面积为单层微通道的横截面积的4倍,单层微通道的长度为多层微通道的长度的4倍,相同质量和流量的冷媒流分别流过单层微通道和多层微通道,多层微通道的流速为单层微通道的流速的1/4。
在冷媒流的流态为层流的情况下,多层微通道的压降为单层微通道的压降的1/16,其中换热系数*特征长度=常数,特征长度不变,换热系数不变,单层微通道的传热面积和多层微通道的传热面积不变,则单层微通道的传热量和多层微通道的传热量相同。因此,在冷媒流的流速较低,且冷媒流的流态为层流的情况下,多个微通道612的截面积越大,多个微通道612的长度越短,能够减小冷媒流的流动阻力损失。
在冷媒流的流态为紊流的情况下,多层微通道的压降为单层微通道的压降的1/48,此时换热系数与冷媒流的流速具有函数关系,冷媒流的流速越大,换热系数越大,因此单层微通道的传热量高于多层微通道的传热量。综上所述,在满足传热量的要求的情况下,多个微通道612的横截面积越大,能够减少冷媒流的压力损失。
1.1集流管组件
如图4所示,换热器6还包括集流管组件62,集流管组件62和换热主体61均水平设置,例如集流管组件62和换热主体61均沿水平面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集流管组件62垂直设置,即集流管组件62沿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设置(即重力方向),换热主体61水平设置;或者,集流管组件62垂直设置,换热主体61垂直设置;或者,集流管组件62水平设置,换热主体61垂直设置。
集流管组件62包括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第一集流管621设置有第一集流通道,第二集流管622设置有第二集流通道。其中,换热器6沿冷媒流(第一冷媒流或第二冷媒流)在换热主体61中的流动方向的横截面形状为I形。在其他实施例中,换热器6沿冷媒流在换热主体61中的流动方向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L形、U形、G形或者圆形等。
第一集流通道与第一微通道610连接,以通过第一集流通道向第一微通道610提供第一冷媒流和/或收集流经第一微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管62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集流管621分别连接于第一微通道610的两端,以利用两个第一集流管621中的一个向第一微通道610提供第一冷媒流;并利用两个第一集流管621中的另一个收集流经第一微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
例如,在图1所示的空调***中,第一微通道610的第一端通过两个第一集流管621中的一个经膨胀阀13与室外换热器4连接,以在制冷模式下,向第一微通道610提供第一冷媒流;第一微通道610的第二端通过两个第一集流管621中的另一个与室内换热器5连接,以收集流经第一微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在制热模式下,由于第一冷媒流在第第一微通道610中的流动方向相反,则两个第一集流管621的功能相较于制冷模式发生互换。
第二集流通道与第二微通道611连接,以通过第二集流通道向第二微通道611提供第二冷媒流和/或收集流经第二微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集流管62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集流管622分别连接于第二微通道611的两端,以利用两个第二集流管622中的一个向第二微通道611提供第二冷媒流;并利用两个第二集流管622中的另一个收集流经第二微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
例如,在图1所示的空调***中,第二微通道611的第一端通过两个第二集流管622中的一个与膨胀阀12连接,以向第二微通道611提供第二冷媒流;第二微通道611的第二端通过两个第二集流管622中的另一个与压缩机2的吸气口22连接,以收集流经第二微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
在一实施例中,至少两组第一微通道610和第二微通道611中的第一微通道610的同一端与同一个第一集流管621连接,至少两组第一微通道610和第二微通道611中的第二微通道611的同一端与同一个第二集流管622连接,即换热器6的所有第一微通道610的同一端与同一个第一集流管621连接,换热器6的所有第二微通道611的同一端与同一个第二集流管622连接,避免每个微通道设置对应的集流管,降低成本。
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微通道610的延伸方向D1与第二微通道611的延伸方向D2彼此平行,因此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的延伸方向彼此平行。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的延伸方向可以根据第一微通道610和第二微通道611的延伸方向进行调整,例如彼此垂直设置。
1.2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间隔设置
如图4所示,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沿换热主体61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换热主体6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微通道610的延伸方向D1和第二微通道611的延伸方向D2相同,第二微通道611贯穿第一集流管621,并与第二集流管622连接,其中第一集流管621设置在第二集流管622和换热主体61之间,第二微通道611贯穿第一集流管621***到第二集流管622中并焊接固定,第一微通道610***到第一集流管621中并焊接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是第一微通道610贯穿第二集流管622后***到第一集流管621内。
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之间的距离为R-2R,R为第一集流管621沿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的间隔方向的最大截面尺寸。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的截面形状均可以为圆形,R为第一集流管621的直径或者第二集流管622的直径。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的截面形状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例如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或者不规则形状,当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的截面形状为非圆形时,R为第一集流管621或第二集流管622外接圆的直径。
因此,通过将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之间的距离设置的较大,可以使得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与换热主体61之间能够方便焊接。另外,位于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之间的第二微通道611未与第一微通道610进行换热,通过将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之间的距离设置的较小,可以缩小位于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之间的第二微通道611的长度,能够提高第二微通道611的换热面积。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可以焊接在一起,以缩小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之间的距离。
此外,第一微通道610可以绕过第二集流管622后与第一集流管621连接,例如第一微通道610设置在第二集流管622的外侧,以绕过第二集流管622后与第一集流管621连接。或者,第二微通道611可以绕过第一集流管621后与第二集流管622连接。
1.3总集流管划分为两个集流管
如图5所示,集流管组件62包括总集流管623和隔流板624,隔流板624设置在总集流管623内,用于将总集流管623划分为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即将总集流管623设置成由隔流板624分隔的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此时,如图5所示,第一微通道610贯穿总集流管623的侧壁并***到第一集流管621内,而第二微通道611贯穿总集流管623的侧壁和隔流板624并***到第二集流管622内。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是第二微通道611贯穿总集流管623的侧壁并***到第二集流管622内,而第一微通道610贯穿总集流管623的侧壁和隔流板624并***到第一集流管621内。与图4所示的集流管组件62相比较:本实施例通过一条总集流管623同时实现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的功能,能够降低集流管组件62的成本和体积。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利用隔流板624将总集流管623划分成两个第一集流管621或者两个第二集流管622。此时,第一微通道610的一端贯穿总集流管623的侧壁并***到其中的一个第一集流管621内,而第一微通道610的另一端贯穿总集流管623的侧壁并***到其中的另一个第一集流管621内。其中,两个第一集流管621中的一个第一集流管621用于向第一微通道610提供第一冷媒流,两个第一集流管621中的另一个第一集流管621用于收集流经第一微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此时第一微通道610为U形流路。
或者,第二微通道611的一端贯穿总集流管623的侧壁并***到其中的一个第二集流管622内,而第二微通道611的另一端贯穿总集流管623的侧壁和隔流板624并***到其中的另一个第二集流管622内。其中,两个第二集流管622中的一个第二集流管622用于向第二微通道611提供第二冷媒流,两个第二集流管622中的另一个第二集流管622用于收集流经第二微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此时第二微通道611为U形流路。
1.4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嵌套设置
如图6所示,第二集流管622的直径小于第一集流管621的直径,第一集流管621套设在第二集流管622的外侧,第一微通道610贯穿第一集流管621的侧壁,并***到第一集流管621内。第二微通道611贯穿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的侧壁,并***到第二集流管622内。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是第二集流管622套设于第一集流管621的外侧,此时第二微通道611贯穿第二集流管622的侧壁,并***到第二集流管622内。第一微通道610贯穿第二集流管622和第一集流管621的侧壁,并***到第一集流管621内。
与图4所示的集流管组件62相比较:通过嵌套设置能够降低集流管组件62的体积。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是两个第一集流管621彼此嵌套,或者两个第二集流管622彼此嵌套。此时,第一微通道610的一端贯穿外侧的第一集流管621的侧壁,并***到外侧的第一集流管621内。第一微通道610的另一端贯穿两个第一集流管621内的侧壁,并***到内侧的第一集流管621内。其中,外侧的第一集流管621用于向第一微通道610提供第一冷媒流,内侧的第一集流管621用于收集流经第一微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或者内侧的第一集流管621用于向第一微通道610提供第一冷媒流,外侧的第一集流管621用于收集流经第一微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此时第一微通道610为U形流路。
或者,第二微通道611的一端贯穿外侧的第二集流管622的侧壁,并***到外侧的第二集流管622内。第二微通道611的另一端贯穿两个第二集流管622内的侧壁,并***到内侧的第二集流管622内。其中,外侧的第二集流管622用于向第二微通道611提供第二冷媒流,内侧的第二集流管622用于收集流经第二微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或者,内侧的第二集流管622用于向第二微通道611提供第二冷媒流,外侧的第二集流管622用于收集流经第二微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此时第二微通道611为U形流路。
2.套管式的换热器
如图7所示,换热器6包括换热主体61,换热主体61包括彼此嵌套的第一管体614和第二管体615。第一管体614内设置有多个第一微通道610,第二管体615内设置有多个第二微通道611,多个第一微通道610和多个第二微通道611均与图2所示的微通道612相同,因此换热主体61的长度缩短,进而缩小换热器6的体积。
第一管体614的多个第一微通道610作为换热器6的第一换热通道610,第二管体615的多个第二微通道611作为换热器6的第二换热通道611。其中,第一微通道610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微通道611的延伸方向彼此平行,例如第一微通道610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微通道611的延伸方向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管体614套设在第二管体615的外侧,第一管体614的外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平面616,以形成第一管体614的换热接触面,如图8所示。散热元件或电子元件可以设置在平面616上,便于安装。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管体615可以套设在第一管体614的外侧。
在图1所示的空调***中,第一冷媒流流经多个第一微通道610,第二冷媒流流经多个第二微通道611,第一冷媒流可为液相冷媒流,第二冷媒流可为气液两相冷媒流。第二冷媒流在沿多个第二微通道611的流动过程中从多个第一微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吸热,并进一步气化,以使得第一冷媒流进一步过冷。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冷媒流和第二冷媒流可以采用上文描述的其他设置方式。
与图2所示的换热器6进行对比:换热主体61的横截面积变大,能够减少冷媒流的压力损失。此外,第一管体614套设在第二管体615的外侧,能够提高多个第一微通道610与多个第二微通道611的换热面积,提高第一换热通道610和第二换热通道611之间的换热效率。
参照图4所示,换热器6还包括集流管组件62,集流管组件62包括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第一集流管621设置有第一集流通道,第二集流管622设置有第二集流通道。其中,换热器6的横截面形状为I形,例如换热器6沿冷媒流在换热主体61中的流动方向的横截面形状为I形。在其他实施例中,换热器6沿冷媒流在换热主体61中的流动方向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L形、U形、G形或者圆形等。
第一集流通道与第一微通道610连接,以通过第一集流通道向多个第一微通道610提供第一冷媒流和/或收集流经多个第一微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第一集流管62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集流管621分别连接于第一管体614的两端,以利用两个第一集流管621中的一个向多个第一微通道610提供第一冷媒流;并利用两个第一集流管621中的另一个收集流经多个第一微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
第二集流通道与第二微通道611连接,以通过第二集流通道向多个第二微通道611提供第二冷媒流和/或收集流经多个第二微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第二集流管62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集流管622分别连接于第二管体615的两端,以利用两个第二集流管622中的一个向多个第二微通道611提供第二冷媒流;并利用两个第二集流管622中的另一个收集流经多个第二微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
可选地,换热主体61可以包括至少两组第一管体614和第二管体615,该至少两组第一管体614和第二管体615沿延伸方向的垂直方向彼此间隔。例如,该至少两组第一管体614和第二管体615可以包括第一组彼此嵌套的第一管体614和第二管体615、第二组彼此嵌套的第一管体614和第二管体615,第一组彼此嵌套的第一管体614和第二管体615与第二组彼此嵌套的第一管体614和第二管体615沿延伸方向的垂直方向间隔设置。
该至少两组第一管体614和第二管体615中的第一管体614的同一端与同一个第一集流管621连接,该至少两组第一管体614和第二管体615中的第二管体615的同一端与同一个第二集流管622连接,能够降低成本。
集流管组件62还可以为上文描述的各种集流管设置方式,例如上文描述的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彼此间隔设置方式、总集流管623和隔流板624的设置方式,或者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彼此嵌套的设置方式。此时,第一管体614连同其上的第一微通道610以及第二管体615连同其上的第二微通道611均可以采用上文描述的方式与上述集流管配合,在此不再赘述。
3.换热器具有彼此层叠设置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
如图9所示,换热器6包括换热主体61,换热主体61包括第一板体631和第二板体632,第一板体631和第二板体632彼此层叠设置。
第一板体631内设有多个第一微通道610,第二板体632内设有多个第二微通道611,多个第一微通道610和多个第二微通道611均与图2所示的微通道612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因此换热主体61的长度缩短,进而缩小换热器6的体积。
第一板体631的多个第一微通道610作为换热器6的第一换热通道610,第二板体632的多个第二微通道611作为换热器6的第二换热通道611。其中,第一微通道610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微通道611的延伸方向彼此平行,例如第一微通道610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微通道611的延伸方向相同。由于第一板体631和第二板体632彼此层叠设置,提高第一板体631和第二板体632的接触面积,以增大第一换热通道610和第二换热通道611之间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在图1所示的空调***中,第一冷媒流流经多个第一微通道610,第二冷媒流流经多个第二微通道611,第一冷媒流可为液相冷媒流,第二冷媒流可为气液两相冷媒流。第二冷媒流在沿多个第二微通道611的流动过程中从多个第一微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吸热,并进一步气化,以使得第一冷媒流进一步过冷。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冷媒流和第二冷媒流也可以采用上文描述的其他设置方式。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板体63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第二板体632夹持设置于两个第一板体631之间,例如第一板体631、第二板体632和第一板体631依次层叠设置。通过第二板体632夹持设置于两个第一板体631之间,以使第二板体632的第二冷媒流同时对两个第一板体631的第一冷媒流进行吸热,实现两个第一板体631的第一冷媒流过冷。此外,散热元件或电子元件可以设置成与第一板体631导热连接,例如散热元件或电子元件可以设置第一板体631远离第二板体632的表面上,便于安装。在一实施例中,两个第一板体631可以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板体。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第一板体631也可以是呈U形一体连接,此时两个第一板体631内的第一微通道610呈U形连通,进而使得第一微通道610的入口和出口位于换热主体61的同一侧。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板体63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第一板体631夹持设置于两个第二板体632之间。此时,散热元件或电子元件可以设置成与第二板体632导热连接。
如图10所示,换热器6还包括集流管组件62,集流管组件62包括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第一集流管621设置有第一集流通道,第二集流管622设置有第二集流通道。其中,换热器6沿冷媒流在换热主体61中的流动方向的的横截面形状为I形。在其他实施例中,换热器6沿冷媒流在换热主体61中的流动方向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L形、U形、G形或者圆形等。
第一集流通道与第一微通道610连接,以通过第一集流通道向多个第一微通道610提供第一冷媒流和/或收集流经多个第一微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第一集流管62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集流管621分别连接于第一板体631的两端,以利用两个第一集流管621中的一个向多个第一微通道610提供第一冷媒流;并利用两个第一集流管621中的另一个收集流经多个第一微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
第二集流通道与第二微通道611连接,以通过第二集流通道向多个第二微通道611提供第二冷媒流和/或收集流经多个第二微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第二集流管62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集流管622分别连接于第二板体632的两端,以利用两个第二集流管622中的一个向多个第二微通道611提供第二冷媒流;并利用两个第二集流管622中的另一个收集流经多个第二微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
可选地,换热主体61可以包括至少两组第一板体631和第二板体632,该至少两组第一板体631和第二板体632沿延伸方向的垂直方向彼此间隔。例如,如图10所示,换热主体61包括三组第一板体631和第二板体632,三组第一板体631和第二板体632沿第一微通道610的延伸方向或第二微通道611的延伸方向的垂直方向间隔设置。
该至少两组第一板体631和第二板体632中的第一板体631的同一端与同一个第一集流管621连接,该至少两组第一板体631和第二板体632中的第二板体632的同一端与同一个第二集流管622连接,例如换热主体61的所有第一板体631的同一端与同一个第一集流管621连接,换热主体61的所有第二板体632的同一端与同一个第二集流管622连接,降低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沿换热主体61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第二板体632贯穿第一集流管621,并***第二集流管622内,其中第一集流管621设置在第二集流管622和换热主体61之间,第二板体632贯穿第一集流管621,并***到第二集流管622中并焊接固定,第一板体631***到第一集流管621中并焊接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是第一板体631贯穿第二集流管622后与第一集流管621连接。
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之间的距离为R-2R,R为第一集流管621沿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的间隔方向的最大截面尺寸。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的截面形状均可以为圆形,R为第一集流管621的直径或者第二集流管622的直径。进一步,如上文描述的,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的截面形状为非圆形时,R为为第一集流管621或第二集流管622外接圆的直径。
集流管组件62还可以为上文描述的各种集流管设置方式,例如上文描述的总集流管623和隔流板624的设置方式,或者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彼此嵌套的设置方式。此时,第一板体631连同其上的第一微通道610以及第二板体633连同其上的第二微通道611均可以采用上文描述的方式与上述集流管配合,在此不再赘述。
4.空调室外机的辅助换热器
如图11所示,空调室外机包括底盘41、壳体42和辅助换热器43,辅助换热器43为上述实施例所揭示的换热器6。
壳体42设置在底盘41上,以使壳体42与底盘41形成一安装腔421,辅助换热器43设置在安装腔421内。其中,辅助换热器43包括换热主体61和集流管组件62,集流管组件62用于向换热主体61提供冷媒流,换热主体61用于加热安装腔421。
其中,换热主体61包括第一换热通道610和第二换热通道611,集流管组件62包括第一集流管621和第二集流管622,第一集流管621设置有第一集流通道,第二集流管622设置有第二集流通道。第一集流通道与第一换热通道610连接,以通过第一集流通道向第一换热通道610提供第一冷媒流和/或收集流经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第二集流通道与第二换热通道611连接,以通过第二集流通道向第二换热通道611提供第二冷媒流和/或收集流经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
第一集流管62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集流管621分别连接于第一换热通道610的两端,以利用两个第一集流管621中的一个向第一换热通道610提供第一冷媒流;并利用两个第一集流管621中的另一个收集流经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第二集流管62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集流管622分别连接于第二换热通道611的两端,以利用两个第二集流管622中的一个向第二换热通道611提供第二冷媒流;并利用两个第二集流管622中的另一个收集流经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
第二冷媒流为气液两相冷媒流,第一冷媒流为液相冷媒流,第二冷媒流在沿第二换热通道611的流动过程中从第一冷媒流吸热,并进一步气化,以使得第一冷媒流进一步过冷。例如,第一冷媒流为中压中温的冷媒流,温度可以为40°;第二冷媒流为低压低温的冷媒流,温度可以为10°,由于第一冷媒流的温度和第二冷媒流的温度均与环境温度存在温度差,因此换热主体61向外散发热量,以实现加热安装腔421。
空调室外机设置在室外,在环境温度低(例如环境温度为-20°)的情况下,空调室外机排出的冷凝水结冰,导致空调室外机的底盘41和壳体42结冰。因此,通过将辅助换热器43设置在安装腔421内,以通过换热主体61加热安装腔421,以防止底盘41和壳体42结冰。另外,辅助换热器43无需供电,避免产生漏电的安全隐患。
在一实施例中,辅助换热器43安装在底盘41上,由于辅助换热器43的体积较小,因此辅助换热器43可以沿水平面安装在底盘41上,或者辅助换热器43可以沿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安装在底盘41上。
如图12所示,底盘41设置有排水孔411,排水孔411用于排水。辅助换热器43的安装位置靠近排水孔411,例如辅助换热器43设置在排水孔411上,以在靠近排水孔411的位置对底盘41进行加热,防止冷凝水结冰后堵住排水孔411,进而影响排水孔411的排水功能。
空调室外机还包括安装支架412,安装支架412设有支撑部和固定部,支撑部和固定部呈阶梯状,辅助换热器43安装在支撑部上,固定部固定在底盘41上,以使辅助换热器43设置在排水孔411上,防止辅助换热器43阻挡排水孔411排水,易于安装,成本低。在其他实施例中,辅助换热器43可以通过其他固定方式设置在底盘41上,例如焊接或者钣金等固定方式。
在一实施例中,空调室外机还包括主换热器,主换热器可以为上述实施例所揭示的室外换热器4。主换热器设置在安装腔421内,主换热器在环境温度低的情况下出现结霜或结冰,辅助换热器43的安装位置靠近主换热器,例如辅助换热器43安装在主换热器的底部或者壳体42靠近主换热器的位置。因此,可以防止主换热器在环境温度低的情况下出现结霜或结冰,以提高主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5.辅助换热器加热的控制方法
如图13所示,空调***1包括压缩机2、四通阀3、室外换热器4、室内换热器5、辅助换热器43、第一膨胀阀11、第二膨胀阀12、第三膨胀阀13、第一温度检测装置14和第二温度检测装置15,压缩机2通过四通阀3在室外换热器4和室内换热器5之间提供循环流动的冷媒流,第三膨胀阀13设置在室外换热器4和室内换热器5之间。其中,室外换热器4可以为图12中空调室外机的主换热器,辅助换热器43的安装位置可以靠近排水孔411或者主换热器。
辅助换热器43的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入口经第一膨胀阀11连接压缩机2,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出口连接至室外换热器4和室内换热器5之间。其中,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入口通过第一集流管621经第一膨胀阀11连接压缩机2的排气口21,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出口通过第一集流管621连接至室外换热器4和室内换热器5之间。
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入口经第二膨胀阀12连接至室外换热器4和室内换热器5之间,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出口连接压缩机2。其中,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入口通过第二集流管622经第二膨胀阀12连接至室外换热器4和室内换热器5之间,即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出口;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出口连接压缩机2的吸气口22。在其他实施例中,压缩机2可以设有喷射口(图未示),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出口可以连接至压缩机2的喷射口,以使气化后的第二冷媒流通过压缩机2的喷射口对压缩机2进行喷气增焓。
其中,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入口为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一端,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出口为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二端。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入口为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一端,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出口为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端。
第一温度检测装置14可以设置在室外换热器4附近,用于检测空调***1的环境温度T。第二温度检测装置15可以设置在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出口处,用于检测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出口温度T1,例如第二温度检测装置15设置在与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出口连接的第一集流管621上,以检测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出口温度T1。其中,第一温度检测装置14和第二温度检测装置15可以为温度计或者温度传感器。
如图14所示,控制方法应用于图13所示的空调***,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41:响应于制热模式,对环境温度T和第一换热通道的出口温度T1进行检测。
空调***1处于制热模式,响应于制热模式,对环境温度T和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出口温度T1进行检测。例如,空调***1响应于制热模式通过第一温度检测装置14检测空调***1的环境温度T,并通过第二温度检测装置15检测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出口温度T1。
空调***1预先设置有第一预设温度t1、第二预设温度t2和第三预设温度t3,第三预设温度t3大于第一预设温度t1。
步骤S142:分别将环境温度T和出口温度T1与第一预设温度t1和第二预设温度t2进行比较。
空调***1检测到环境温度T和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出口温度T1,分别将环境温度T和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出口温度T1与第一预设温度t1和第二预设温度t2进行比较。即空调***1将环境温度T与第一预设温度t1进行比较,将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出口温度T1与第二预设温度t2进行比较。
步骤S143:响应于环境温度T小于第一预设温度t1,且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出口温度T1小于第二预设温度t2,则开大第一膨胀阀11的开度。
空调***1响应于环境温度T小于第一预设温度t1,且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出口温度T1小于第二预设温度t2,则开大第一膨胀阀11的开度。
空调***1响应于环境温度T小于第一预设温度t1,即空调***1的环境温度T较低,例如第一预设温度t1为-5°,空调***1的环境温度T小于-5°,空调室外机可能出现结霜或结冰。空调***1进一步响应于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出口温度T1小于第二预设温度t2,即流经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的温度小于第二预设温度t2,例如第二预设温度t2为10°。此时空调***1开大第一膨胀阀11的开度,以增大第一冷媒流的流量,提高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出口温度T1,增加第一换热通道610的散热量,以使辅助换热器43进行加热,去除空调室外机的结霜或结冰。
可选地,空调***1打开第二膨胀阀12,第二冷媒流在沿第二换热通道611的流动过程中从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吸热,并进一步气化,以使得第一冷媒流进一步过冷。
在一实施例中,空调***1响应于非制热模式,例如空调***1处于制冷模式,即空调***1的环境温度T较高,因此空调室外机不会出现结霜或结冰。则空调***1关闭第一膨胀阀11,第一换热通道610关闭;关小第二膨胀阀12的开度,减小流经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的流量。
此外,流经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可以与空调***1的环境进行热交换,例如第二冷媒流从空调***1的环境中吸热,以使第二冷媒流进一步气化。气化后的第二冷媒流通过压缩机2的喷射口或吸气口22对压缩机2进行补气增焓,提高空调***1的制热能力。
如图15所示,步骤S142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51:将环境温度T与第三预设温度t3进行比较。
空调***1响应于环境温度T大于第一预设温度t1,将环境温度T第三预设温度t3进行比较,其中第三预设温度t3大于第一预设温度t1。
步骤S152:响应于环境温度T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温度t3,关小第一膨胀阀11的开度。
空调***1处于制热模式,响应于环境温度T大于或者等于第三预设温度t3,关小第一膨胀阀11的开度,减小流经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的流量,以减少第一换热通道610的散热量。
如图16所示,步骤S142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61:将出口温度T1与第四预设温度t4进行比较,第四预设温度t4大于第二预设温度t2。
空调***1预先设置有第四预设温度t4,第四预设温度t4大于第二预设温度t2;空调***1将出口温度T1与第四预设温度t4进行比较。
步骤S162:响应于出口温度T1大于或等于第四预设温度t4,则关小第一膨胀阀11的开度,开大第二膨胀阀12的开度。
空调***1响应于出口温度T1大于或等于第四预设温度t4,即流经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的温度过高,为了第一冷媒流实现过冷,则空调***1关小第一膨胀阀11的开度,开大第二膨胀阀12的开度。因此空调***1减小流经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的流量,以减少第一换热通道610的散热量;增加流经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的流量,以使第二冷媒流对第一冷媒流进行吸热,以使得第一冷媒进一步过冷。
6.压缩机旁通泄压
如图17所示,空调***1包括压缩机2、四通阀3、室外换热器4、室内换热器5、辅助换热器43、第二膨胀阀12、第三膨胀阀13、电磁阀16、温度检测装置17和气压检测装置18,压缩机2通过四通阀3在室外换热器4和室内换热器5之间提供循环流动的冷媒流,第三膨胀阀13设置在室外换热器4和室内换热器5之间。
辅助换热器43的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入口经电磁阀16连接压缩机2,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出口连接至室外换热器4和室内换热器5之间。其中,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入口通过第一集流管621经电磁阀16连接压缩机2的排气口21,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出口通过第一集流管621连接至室外换热器4和室内换热器5之间。
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入口经第二膨胀阀12连接至室外换热器4和室内换热器5之间,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出口连接压缩机2。其中,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入口通过第二集流管622经第二膨胀阀12连接至室外换热器4和室内换热器5之间,即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出口;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出口连接压缩机2的吸气口22。在其他实施例中,压缩机2可以设有喷射口(图未示),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出口可以连接至压缩机2的喷射口,以使气化后的第二冷媒流通过压缩机2的喷射口对压缩机2进行喷气增焓,提高空调***1的制冷能力。
其中,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入口为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一端,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出口为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二端。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入口为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一端,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出口为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端。
温度检测装置17可以设置在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出口处,用于检测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出口温度T2,例如温度检测装置17设置在与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出口连接的第二集流管622上,以检测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出口温度T2。其中,温度检测装置17可以为温度计或者温度传感器。
气压检测装置18可以设置在压缩机2的排气口21,用于检测压缩机2的排气压力的压力值P,气压检测装置18可以压力传感器或者压力计等。
如图18所示,控制方法应用于图17所示的空调***1,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81:检测压缩机2的压力值P和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出口温度T2。
空调***1检测压缩机2的压力值P,例如空调***1通过气压检测装置18检测压缩机2的排气压力的压力值P。空调***1检测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出口温度T2,例如空调***1通过温度检测装置17检测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出口温度T2。
步骤S182:将压力值P与第一预设压力值P1进行比较。
空调***1预先设置有第一预设压力值P1,将检测到的压力值P与第一预设压力值P1进行比较。空调***1响应于压力值P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压力值P1,则进入步骤S183。
步骤S183:响应于压力值P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压力值P1,则打开电磁阀16。
响应于压力值P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压力值P1,则空调***1打开电磁阀16,以使压缩机2的排气口21通过第一换热通道610实现旁通泄压,以降低压缩机2的排气压力。
步骤S184:计算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出口温度T2与低压饱和温度Te之间的差值T2-Te,将差值T2-Te与第一预设温度t1进行比较。
由于第一换热通道610用于对压缩机2的排气口21进行泄压,为了避免第一换热通道610排气压力过高,因此第二换热通道611用于降低第一换热通道610的温度和压力。
空调***1预先设置有第一预设温度t1和低压饱和温度Te,计算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出口温度T2与低压饱和温度Te之间的差值,差值为T2-Te。空调***1进一步将差值T2-Te与第一预设温度t1进行比较。
响应于差值T2-Te小于第一预设温度t1,则空调***1保持第二膨胀阀12的开度。响应于差值T2-Te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t1,则进入步骤S185。
步骤S185:响应于差值T2-Te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t1,开大第二膨胀阀12的开度。
空调***1响应于差值T2-Te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t1,开大第二膨胀阀12的开度,增加流经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的流量,以使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与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进行热交换,以降低第一换热通道610的温度和压力。
其中,差值T2-Te表示第二冷媒流的过热度,以保证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出口的第二冷媒流为气相。空调***1开大第二膨胀阀12的开度,以保证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出口的第二冷媒流为气相,避免压缩机2出现回液,提高空调***1的可靠性。
如图19所示,步骤S182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91:将压力值P与第二预设压力值P2进行比较,第二预设压力值P2小于第一预设压力值P1。
空调***1预设设置有第二预设压力值P2,第二预设压力值P2小于第一预设压力值P1;空调***1进一步将压力值P与第二预设压力值P2进行比较。
空调***1响应于压力值P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压力值P2,且压力值P小于第一预设压力值P1,则维持电磁阀16的状态。空调***1响应于压力值P小于第二预设压力值P2,则进入步骤S192。
步骤S192:响应于压力值P小于第二预设压力值P2,关闭电磁阀16,关小第二膨胀阀12的开度。
空调***1响应于压力值P小于第二预设压力值P2,则关闭电磁阀16,关小第二膨胀阀12的开度。即压缩机2的排气压力的压力值P小于第二预设压力值P2,无需第一换热通道610进行旁通泄压,因此空调***1关闭电磁阀16,第一换热通道610无需通过第二换热通道611进行降低温度和压力,因此空调***1关小第二膨胀阀12的开度。
如图20所示,步骤S184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S201:将差值T2-Te与第二预设温度t2进行比较,第二预设温度t2小于第一预设温度t1。
空调***1预先设置有第二预设温度t2,其中第二预设温度t2小于第一预设温度t1。空调***1响应于差值T2-Te小于第一预设温度t1,将差值T2-Te与第二预设温度t2进行比较。
空调***1响应于差值T2-Te小于第一预设温度t1,且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t2,则维持第二膨胀阀12的开度。空调***1响应于差值T2-Te小于第二预设温度t2,则进入步骤S202。
步骤S202:响应于差值T2-Te小于第二预设温度t2,关小第二膨胀阀12的开度。
空调***1响应于差值T2-Te小于第二预设温度t2,则关小第二膨胀阀12的开度,减小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的流量。由于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出口的第二冷媒流为气相,避免压缩机2出现回液,提高空调***1的可靠性。
7.电控盒温度的控制方法
如图21所示,空调***1包括压缩机2、四通阀3、室外换热器4、室内换热器5、辅助换热器43、第二膨胀阀12、第三膨胀阀13、控制阀门19、温度检测装置17、电控盒7和腔体温度检测装置24,压缩机2通过四通阀3在室外换热器4和室内换热器5之间提供循环流动的冷媒流,第三膨胀阀13设置在室外换热器4和室内换热器5之间,电控盒7和室外换热器4设置在室外。
辅助换热器43设置在电控盒7内,辅助换热器43包括第一换热通道610和第二换热通道611。辅助换热器43的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入口经控制阀门19连接压缩机2,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出口连接至室外换热器4和室内换热器5之间。其中,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入口通过第一集流管621经控制阀门19连接压缩机2的排气口21,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出口通过第一集流管621连接至室外换热器4和室内换热器5之间。
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入口经第二膨胀阀12连接至室外换热器4和室内换热器5之间,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出口连接压缩机2。其中,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入口通过第二集流管622经第二膨胀阀12连接至室外换热器4和室内换热器5之间,即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出口;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出口连接压缩机2的吸气口22。在其他实施例中,压缩机2可以设有喷射口(图未示),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出口可以连接至压缩机2的喷射口,以使气化后的第二冷媒流通过压缩机2的喷射口对压缩机2进行喷气增焓,提高空调***1的制冷能力。
其中,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入口为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一端,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出口为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二端。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入口为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一端,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出口为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端。
温度检测装置17可以设置在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出口处,用于检测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出口温度T2,例如温度检测装置17设置在与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出口连接的第二集流管622上,以检测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出口温度T2。腔体温度检测装置24设置在电控盒7内,用于检测电控盒7的腔体温度Tb。其中,腔体温度检测装置24和温度检测装置17可以为温度计或者温度传感器。
如图22所示,控制方法应用于图21所示的空调***1,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1:检测电控盒7的腔体温度Tb。
空调***1通过腔体温度检测装置24检测电控盒7的腔体温度Tb。
步骤S212:将腔体温度Tb与第一预设温度t1进行比较。
空调***1预先设置有第一预设温度t1,空调***1将腔体温度Tb与第一预设温度t1进行比较。空调***1响应于腔体温度Tb小于第一预设温度t1,则进入步骤S213。
步骤S213:响应于腔体温度Tb小于第一预设温度t1,打开控制阀门19,以使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对电控盒7进行加热。
空调***1响应于腔体温度Tb小于第一预设温度t1,则打开控制阀门19。由于腔体温度Tb小于第一预设温度t1,即电控盒7的腔体温度Tb低,导致电控盒7的电子元件无法正常工作;因此空调***1打开控制阀门19,以使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与电控盒7的腔体进行热交换,进而对电控盒7进行加热,保证电控盒7的电子元件正常工作。
其中,控制阀门19可以为第一膨胀阀,空调***1打开第一膨胀阀,并基于腔体温度Tb调节第一膨胀阀的开度。例如,空调***1设置有第一温度范围、第二温度范围、第三温度范围、第一开度、第二开度和第三开度,第一开度对应于第一温度范围,第二开度对应于第二温度范围,第三开度对应于第三温度范围;腔体温度Tb位于第一温度范围内,空调***1调节第一膨胀阀11的开度为第一开度;腔体温度Tb位于第二温度范围内,空调***1调节第一膨胀阀11的开度为第二开度;腔体温度Tb位于第三温度范围内,空调***1调节第一膨胀阀11的开度为第三开度。
可选地,控制阀门19可以为电磁阀,空调***1响应于腔体温度Tb小于第一预设温度t1,打开电磁阀,以使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与电控盒7的腔体进行热交换,进而对电控盒7进行加热,保证电控盒7的电子元件正常工作。
此外,空调***1预设有第二预设温度t2,第二预设温度t2大于第一预设温度t1。空调***1还将腔体温度Tb与第二预设温度t2进行比较;空调***1响应于腔体温度Tb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t1,且小于第二预设温度t2,则维持控制阀门19和第二膨胀阀12的状态,例如控制阀门19保持打开状态,第二膨胀阀12保持打开状态,以使电控盒7的电子元件正常工作。
空调***1响应于腔体温度Tb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t2,即电控盒7的腔体温度Tb太高,则会影响电控盒7的电子元件的性能。在控制阀门19为第一膨胀阀时,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与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进行热交换,以降低电控盒7的腔体温度Tb,保证电控盒7的电子元件的性能。在控制阀门19为电磁阀时,空调***1关闭电磁阀,以使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与电控盒7的腔体进行热交换,以对电控盒7进行散热,保证电控盒7的电子元件的性能。在其他实施例中,空调***1还可以周期性关闭和打开电磁阀。
通过上述方式,空调***1控制电控盒7的腔体温度Tb,以延长电控盒7的电子元件的寿命。
如图23所示,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21:检测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出口温度T2,计算出口温度T2与第二冷媒流的饱和温度Te的差值。
空调***1预先设置有第二冷媒流的饱和温度Te、第三预设温度t3和第四预设温度t4,第四预设温度t4小于第三预设温度t3。其中空调***1通过温度检测装置17检测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出口温度T2,计算出口温度T2与第二冷媒流的饱和温度Te的差值T2-Te。
步骤S222:将差值T2-Te与第三预设温度t3进行比较。
空调***1响应于腔体温度Tb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t2,空调***1将差值T2-Te与第三预设温度t3进行比较。空调***1响应于差值T2-Te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温度t3,则进入步骤S223。空调***1响应于差值T2-Te小于第三预设温度t3,则进入步骤S224。
步骤S223:响应于差值T2-Te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温度t3,则开大第二膨胀阀12的开度。
空调***1响应于差值T2-Te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温度t3,则开大第二膨胀阀12的开度,增加流经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的流量,以使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与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进行热交换,以降低第一换热通道610的温度和压力,以使辅助换热器43降低电控盒7的腔体温度Tb。
步骤S224:将差值T2-Te与第四预设温度t4进行比较。
空调***1将差值T2-Te与第四预设温度t4进行比较。空调***1响应于差值T2-Te大于或等于第四预设温度t4,则维持第二膨胀阀12的开度。空调***1响应于差值T2-Te小于第四预设温度t4,则进入步骤S225。
步骤S225:响应于差值T2-Te小于第四预设温度t4,则关小第二膨胀阀12的开度。
空调***1响应于差值T2-Te小于第四预设温度t4,则关小第二膨胀阀12的开度,以减小流经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的流量。空调***1基于差值T2-Te调节第二膨胀阀12的开度,以保证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出口的第二冷媒流为气相,避免压缩机2出现回液,提高空调***1的可靠性。
8.蓄热装置的控制方法
如图24所示,空调***1主要包括压缩机2、四通阀3、室外换热器4、室内换热器5、辅助换热器43、蓄热装置45、第一膨胀阀11、第二膨胀阀12以及第三膨胀阀13,压缩机2通过四通阀3在室外换热器4和室内换热器5之间提供循环流动的冷媒流,第三膨胀阀13设置在室外换热器4和室内换热器5之间。
如图25所示,蓄热装置45为一密闭容器,蓄热装置45的壳体451采用保温隔热材料,保温隔热材料可以包括无机绝热材料、有机绝热材料和金属绝热材料。蓄热装置45设有蓄热材料452,蓄热材料452设置在壳体451内,蓄热材料452可以包括石蜡、三水醋酸钠等,蓄热装置45通过蓄热材料452进行存储热量。其中,辅助换热器43设置在蓄热装置45内,例如辅助换热器43设置蓄热材料452内。
在其他实施例中,辅助换热器43可以设置在蓄热装置45的导热面453上,导热面453的材料为导热材料,蓄热装置45的蓄热材料452通过导热面453与辅助换热器43进行热交换,如图26所示。
辅助换热器43包括第一换热通道610和第二换热通道611,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入口通过第一膨胀阀11连接至第三膨胀阀13和室外换热器4之间,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出口连接至第三膨胀阀13和室内换热器5之间。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入口通过第二膨胀阀12连接至第三膨胀阀13和室内换热器5之间,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出口连接压缩机2。在其他实施例中,压缩机2可以设有喷射口(图未示),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出口可以连接至压缩机2的喷射口,以使气化后的第二冷媒流通过压缩机2的喷射口对压缩机2进行喷气增焓,提高空调***1的制冷能力。
其中,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入口为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一端,第一换热通道610的出口为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二端。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入口为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一端,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出口为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端。
如图27所示,控制方法应用于图24所示的空调***,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61:打开第一膨胀阀11和第二膨胀阀12,以使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和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进行热交换,蓄热装置45进行存储热量。
空调***1打开第一膨胀阀11和第二膨胀阀12,第一冷媒流经过第一膨胀阀11流经第一换热通道610,第二冷媒流经过第二膨胀阀12流经第二换热通道611。其中,第二冷媒流为气液两相冷媒流,第一冷媒流为液相冷媒流,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和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进行热交换,以使第二冷媒流从第一冷媒流吸热,第二冷媒流进一步气化,第一冷媒流进一步过冷。此时,蓄热装置45用于存储热量。
步骤S262:响应于制冷模式,检测室外换热器4的出口温度T,计算室外换热器4的出口温度T和冷媒流的饱和温度Te1之间的第一差值,将第一差值与预设温度t进行比较。
空调***1还包括第一温度检测装置14,用于检测室外换热器4的出口温度T。空调***1预先设置有预设温度t,计算室外换热器4的出口温度T和冷媒流的饱和温度Te1之间的第一差值T-Te1,并将第一差值T-Te1与预设温度t进行比较。其中,冷媒流的饱和温度Te1为在室外换热器4和室内换热器5之间流动的冷媒流的饱和温度。
步骤S263:响应于第一差值T-Te1大于预设温度t,则关小第一膨胀阀11的开度,以使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和蓄热装置45进行热交换。
空调***1响应于第一差值T-Te1大于预设温度t,则关小第一膨胀阀11的开度,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的流量减小,以使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和蓄热装置45进行热交换。由于蓄热装置45存储有热量,因此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可以从蓄热装置45吸热,此时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可以同时从蓄热装置45和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吸热,以使第二冷媒流完全气化,气化后的第二冷媒流对压缩机2进行喷气增焓,提高空调***1的制冷能力。
可选地,空调***1还可以将第一差值T-Te1与第一预设温度t1进行比较,第一预设温度t1小于预设温度t。空调***1响应于第一差值T-Te1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t1,且小于或等于预设温度t,则空调***1维持第一膨胀阀11的开度。
空调***1响应于第一差值T-Te1小于第一预设温度t1,则空调***1开大第一膨胀阀11的开度,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的流量增大,此时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可以同时从蓄热装置45和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吸热,以使第二冷媒流完全气化,气化后的第二冷媒流对压缩机2进行喷气增焓,提高空调***1的制冷能力。
可选地,空调***1响应于制热模式,且第二膨胀阀12处于关闭状态,则关闭第一膨胀阀11;或者,空调***1响应于制热模式,且第二膨胀阀12处于打开状态,则打开第一膨胀阀11。例如,在空调***1处于制热模式,且第二膨胀阀12处于关闭状态,则空调***1关闭第一膨胀阀11;或者,第二膨胀阀12处于打开状态,则空调***1打开第一膨胀阀11,以使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可以同时从蓄热装置45和第一换热通道610的第一冷媒流吸热。
如图28所示,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71:检测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出口温度T2,计算出口温度T2和第二冷媒流的饱和温度Te之间的差值。
空调***1预先设置有第二冷媒流的饱和温度Te、第二预设温度t2和第三预设温度t3,第三预设温度t3大于第二预设温度t2。其中空调***1设置有温度检测装置17,用于检测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出口温度T2,计算出口温度T2与第二冷媒流的饱和温度Te的差值T2-Te。
步骤S272:将差值T2-Te与第二预设温度t2进行比较。
空调***1将差值T2-Te与第二预设温度t2进行比较。空调***1响应于差值T2-Te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t2,则进入步骤S274。空调***1响应于差值T2-Te小于第二预设温度t2,则进入步骤S273。
步骤S273:响应于差值T2-Te小于第二预设温度t2,则关小第二膨胀阀12的开度。
空调***1响应于差值T2-Te小于第二预设温度t2,关小第二膨胀阀12的开度,以减小流经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的流量。
步骤S274:将差值T2-Te与第三预设温度t3进行比较。
空调***1将差值T2-Te与第三预设温度t3进行比较。空调***1响应于差值T2-Te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温度t3,则进入步骤S275。空调***1响应于差值T2-Te小于第三预设温度t3,则维持第二膨胀阀12的开度。
步骤S275:响应于差值T2-Te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温度t3,开大第二膨胀阀12的开度。
空调***1响应于差值T2-Te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温度t3,则开大第二膨胀阀12的开度,增加流经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的流量,以使蓄热装置45与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进行热交换,即第二换热通道611的第二冷媒流可以从蓄热装置45吸热,以使第二冷媒流完全气化,气化后的第二冷媒流对压缩机2进行喷气增焓,提高空调***1的制冷能力。
9.两个辅助换热器控制电控盒的方法
如图29所示,空调***1包括压缩机2、四通阀3、室外换热器4、室内换热器5、第一辅助换热器431、第二辅助换热器432、第一膨胀阀11、第二膨胀阀12、第三膨胀阀13、第四膨胀阀14、第五膨胀阀15、第三温度检测装置171、第四温度检测装置172、电控盒7、第一腔体温度检测装置24和第二腔体温度检测装置25,压缩机2通过四通阀3在室外换热器4和室内换热器5之间提供循环流动的冷媒流,第五膨胀阀15设置在室外换热器4和室内换热器5之间,电控盒7和室外换热器4设置在室外。
第一辅助换热器431的结构和第二辅助换热器432的结构与辅助换热器43的结构相同,第一辅助换热器431和第二辅助换热器432设置在电控盒7内,第二辅助换热器432的安装位置靠近电控盒7的电子元件,第一辅助换热器431可以与第二辅助换热器432错开设置,即第一辅助换热器431在电控盒7的投影和第二辅助换热器432在电控盒7的投影不重叠。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辅助换热器431可以与第二辅助换热器432重叠设置。
第一辅助换热器431包括第一换热通道433和第二换热通道434,第二辅助换热器432包括第三换热通道435和第四换热通道436,第一换热通道433和第三换热通道435等效于辅助换热器43的第一换热通道610,第二换热通道434和第四换热通道436等效于辅助换热器43的第二换热通道611。
第一换热通道433的入口经过第一膨胀阀11连接压缩机2的排气口21,第一换热通道433的出口连接至室内换热器5和第五膨胀阀15之间;第二换热通道434的入口经过第二膨胀阀12连接至室内换热器5和第五膨胀阀15之间;第三换热通道435的入口经过第三膨胀阀13连接压缩机2的排气口21,第三换热通道435的出口连接至室内换热器5和第五膨胀阀15之间;第四换热通道436的入口经过第四膨胀阀14连接至室内换热器5和第五膨胀阀15之间,第四换热通道436的出口和第二换热通道434的出口连接压缩机2的吸气口22。在其他实施例中,压缩机2可以设有喷射口(图未示),第四换热通道436的出口和第二换热通道434的出口可以连接至压缩机2的喷射口,以使气化后的第二冷媒流通过压缩机2的喷射口对压缩机2进行喷气增焓,提高空调***1的制冷能力。
第三温度检测装置171设置在第二换热通道434的出口,用于检测第二换热通道434的出口温度T1;第四温度检测装置172设置在第四换热通道436的出口,用于检测第四换热通道436的出口温度T2。第一腔体温度检测装置24设置在靠近第一辅助换热器431,用于检测第一腔体温度Tb1,例如第一腔体温度检测装置24设置在第一换热通道433的出口;第二腔体温度检测装置25设置在靠近第三换热通道435,用于检测第二腔体温度Tb2,例如第二腔体温度检测装置25设置在第三换热通道435的出口。其中,第三温度检测装置171、第四温度检测装置172、第一腔体温度检测装置24和第二腔体温度检测装置25可以为温度计或者温度传感器。
其中,第一换热通道433的入口为第一换热通道433的第一端,第一换热通道433的出口为第一换热通道433的第二端。第二换热通道434的入口为第二换热通道434的第一端,第二换热通道434的出口为第二换热通道434的第二端。第三换热通道435的入口为第三换热通道435的第一端,第三换热通道435的出口为第三换热通道435的第二端。第四换热通道436的入口为第四换热通道436的第一端,第四换热通道436的出口为第四换热通道436的第二端。
如图30所示,控制方法应用于图29所示的空调***1,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91:检测得到靠近第一辅助换热器431的第一腔体温度Tb1和靠近第二辅助换热器432的第二腔体温度Tb2。
空调***1通过第一腔体温度检测装置24检测得到靠近第一辅助换热器431的第一腔体温度Tb1,通过第二腔体温度检测装置25检测得到靠近第二辅助换热器432的第二腔体温度Tb2。由于第一辅助换热器431可以与第二辅助换热器432在电控盒7内错开设置,因此靠近第一辅助换热器431的第一腔体温度Tb1和靠近第二辅助换热器432的第二腔体温度Tb2不相等。
步骤S292:将第一腔体温度Tb1与第一预设温度t1进行比较,将第二腔体温度Tb2与第二预设温度t2进行比较,第二预设温度t2大于第一预设温度t1。
空调***1预先设置有第一预设温度t1和第二预设温度t2,第二预设温度t2大于第一预设温度t1。空调***1将第一腔体温度Tb1与第一预设温度t1进行比较,将第二腔体温度Tb2与第二预设温度t2进行比较。第二辅助换热器432的安装位置靠近电控盒7的电子元件,由于在电控盒7工作时电子元件的发热量很大,因此第一腔体温度Tb1小于第二腔体温度Tb2。
步骤S293:响应于第一腔体温度Tb1小于第一预设温度t1,打开第一膨胀阀11,基于第一腔体温度Tb1调节第一膨胀阀11的开度,以使第一辅助换热器431对电控盒7进行加热。
空调***1响应于第一腔体温度Tb1小于第一预设温度t1,打开第一膨胀阀11,基于第一腔体温度Tb1调节第一膨胀阀11的开度,以使第一辅助换热器431对电控盒7进行加热。例如,第一预设温度t1为0°,第一腔体温度Tb1小于第一预设温度t1,为了保证电控盒7的电子元件正常工作,因此打开第一膨胀阀11,以使第一换热通道433的冷媒流与电控盒7的腔体进行热交换,实现第一辅助换热器431对电控盒7进行加热。
可选地,空调***1可以同时打开第一膨胀阀11和第三膨胀阀13,以实现第一辅助换热器431和第二辅助换热器432同时对电控盒7进行加热。
可选地,空调***1响应于第一腔体温度Tb1小于第一预设温度t1,打开第一膨胀阀11和第三膨胀阀13,关闭第二膨胀阀12和第四膨胀阀14,以实现第一辅助换热器431和第二辅助换热器432同时对电控盒7进行加热。
步骤S294:响应于第二腔体温度Tb2大于第二预设温度t2,打开第三膨胀阀13和第四膨胀阀14,以使第二辅助换热器432对电控盒7的电子元件进行散热。
空调***1响应于第二腔体温度Tb2大于第二预设温度t2,打开第三膨胀阀13和第四膨胀阀14,以使第二辅助换热器432对电控盒7的电子元件进行散热。例如,第二预设温度t2为60°,第二腔体温度Tb2大于第二预设温度t2,打开第三膨胀阀13和第四膨胀阀14,第三换热通道435的冷媒流和第四换热通道436的冷媒流进行热交换,以使第三换热通道435的冷媒流进一步过冷。由于第三换热通道435的冷媒流的温度和第四换热通道436的冷媒流的温度均低于第二腔体温度Tb2,因此第二辅助换热器432对电控盒7的电子元件进行散热,以使电控盒7的电子元件正常工作。
可选地,空调***1响应于第二腔体温度Tb2大于第二预设温度t2,同时打开第一膨胀阀11、第二膨胀阀12、第三膨胀阀13和第四膨胀阀14,以实现第一辅助换热器431和第二辅助换热器432同时对电控盒7进行散热。
如图31所示,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01:检测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出口温度T1,计算第二换热通道611的出口温度T1和第二冷媒流的饱和温度Te的第一差值。
空调***1通过第三温度检测装置171检测第二换热通道434的出口温度T1,计算第二换热通道434的出口温度T1和第二冷媒流的饱和温度Te的第一差值为T1-Te。
步骤S302:分别将所述第一差值T1-Te与第三预设温度t3和第四预设温度t4进行比较,第四预设温度t4小于第三预设温度t3。
空调***1将第一差值T1-Te分别与第三预设温度t3和第四预设温度t4进行比较,第四预设温度t4小于第三预设温度t3。其中,空调***1预先设置有第三预设温度t3和第四预设温度t4,将第一差值T1-Te与第三预设温度t3进行比较;响应于第一差值T1-Te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温度t3,进入步骤S303;响应于第一差值T1-Te小于第三预设温度t3,则将第一差值T1-Te与第四预设温度t4进行比较。
步骤S303:响应于第一差值T1-Te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温度t3,开大第二膨胀阀12的开度。
空调***1响应于第一差值T1-Te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温度t3,开大第二膨胀阀12的开度,以使第二换热通道434的冷媒体流量增加。
步骤S304:响应于第一差值T1-Te小于第四预设温度t4,关小第二膨胀阀12的开度。
空调***1响应于第一差值T1-Te小于第四预设温度t4,关小第二膨胀阀12的开度,以使第二换热通道434的冷媒体流量缩小。
如图32所示,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11:检测第四换热通道436的出口温度T2,计算第四换热通道436的出口温度T2和第二冷媒流的饱和温度Te的第二差值。
空调***1通过第四温度检测装置172检测第四换热通道434的出口温度T2,计算第四换热通道436的出口温度T2和第二冷媒流的饱和温度Te的第二差值为T2-Te。
步骤S312:分别将所述第二差值T2-Te与第三预设温度t3和第四预设温度t4进行比较,第四预设温度t4小于第三预设温度t3。
空调***1将第二差值T2-Te分别与第三预设温度t3和第四预设温度t4进行比较,第四预设温度t4小于第三预设温度t3。其中,空调***1预先设置第三预设温度t3和第四预设温度t4,将第二差值T2-Te与第三预设温度t3进行比较;响应于第二差值T2-Te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温度t3,进入步骤S313;响应于第二差值T2-Te小于第三预设温度t3,则将第二差值T2-Te与第四预设温度t4进行比较。
步骤S313:响应于第二差值T2-Te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温度t3,开大第四膨胀阀14的开度。
空调***1响应于第二差值T2-Te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温度t3,开大第四膨胀阀14的开度,以使第四换热通道436的冷媒体流量增加。
步骤S314:响应于第二差值T2-Te小于第四预设温度t4,关小第四膨胀阀的14开度。
空调***1响应于第二差值T2-Te小于第四预设温度t4,关小第四膨胀阀12的开度,以使第四换热通道436的冷媒体流量缩小。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空调***,所述空调***至少包括压缩机、四通阀、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第二膨胀阀、控制阀门、电控盒以及辅助换热器,所述压缩机通过所述四通阀在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提供循环流动的冷媒流,所述辅助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电控盒内,所述辅助换热器至少包括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入口经过所述控制阀门连接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出口连接至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入口通过所述第二膨胀阀连接至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出口连接所述压缩机,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检测所述电控盒的腔体温度;
将所述腔体温度与第一预设温度进行比较;
响应于所述腔体温度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打开所述控制阀门,以使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一冷媒流对所述电控盒进行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门为第一膨胀阀,所述打开所述控制阀门的步骤还包括:
基于所述腔体温度调节所述第一膨胀阀的开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门为电磁阀,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腔体温度与第二预设温度进行比较,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
响应于所述腔体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关闭所述电磁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换热器包括:
换热主体,设置有所述第一换热通道和所述第二换热通道;和
集流管组件,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设置有第一集流通道,所述第一集流通道用于向所述第一换热通道提供第一冷媒流和/或收集流经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一冷媒流,所述第二集流管设置有第二集流通道,所述第二集流通道用于向所述第二换热通道提供第二冷媒流和/或收集流经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二冷媒流,以使得流经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一冷媒流与流经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二冷媒流之间进行热交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检测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出口温度,计算所述出口温度和所述第二冷媒流的饱和温度之间的差值;
将所述差值与所述第三预设温度进行比较;
响应于所述差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三预设温度,则开大所述第二膨胀阀的开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差值与所述第三预设温度进行比较的步骤还包括:
将所述差值与第四预设温度进行比较,所述第四预设温度小于所述第三预设温度;
响应于所述差值小于所述第四预设温度,则关小所述第二膨胀阀的开度。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为设置于所述换热主体内的多个第一微通道,所述第二换热通道为设置于所述换热主体内的多个第二微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主体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彼此层叠设置,所述多个第一微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内,所述多个第二微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二板体内。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媒流在沿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流动过程中从所述第一冷媒流吸热,以使得所述第一冷媒流过冷,或者所述第一冷媒流在沿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流动过程中从所述第二冷媒流吸热,以使得所述第二冷媒流过冷。
10.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至少包括压缩机、四通阀、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第二膨胀阀、控制阀门、电控盒以及辅助换热器,所述压缩机通过所述四通阀在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提供循环流动的冷媒流,所述辅助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电控盒内,所述辅助换热器至少包括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入口经过所述控制阀门连接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出口连接至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入口通过所述第二膨胀阀连接至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出口连接所述压缩机,其中所述空调***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CN202110170431.2A 2020-08-26 2021-02-08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141110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73952X 2020-08-26
CN202010873952 2020-08-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11086A true CN114111086A (zh) 2022-03-01
CN114111086B CN114111086B (zh) 2023-07-07

Family

ID=803593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70431.2A Active CN114111086B (zh) 2020-08-26 2021-02-08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111086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091885A1 (en) * 2011-10-11 2013-04-18 Junseong Park Air conditioner
US20130319018A1 (en) * 2012-05-30 2013-12-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ulti type air conditioner and cooling and heating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04848438A (zh) * 2015-05-20 2015-08-19 广东志高暖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变频空调及空调室外机散热装置
CN105091258A (zh) * 2014-05-23 2015-11-25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冷却控制方法
CN108715125A (zh) * 2018-08-01 2018-10-30 苏州赛普瑞新能源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
CN109974325A (zh) * 2019-03-07 2019-07-05 海信家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及其控制方法和装置、空调器
CN110645726A (zh) * 2019-10-16 2020-01-0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单冷空调***及其控制方法、热泵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091885A1 (en) * 2011-10-11 2013-04-18 Junseong Park Air conditioner
US20130319018A1 (en) * 2012-05-30 2013-12-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ulti type air conditioner and cooling and heating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05091258A (zh) * 2014-05-23 2015-11-25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冷却控制方法
CN104848438A (zh) * 2015-05-20 2015-08-19 广东志高暖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变频空调及空调室外机散热装置
CN108715125A (zh) * 2018-08-01 2018-10-30 苏州赛普瑞新能源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
CN109974325A (zh) * 2019-03-07 2019-07-05 海信家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及其控制方法和装置、空调器
CN110645726A (zh) * 2019-10-16 2020-01-0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单冷空调***及其控制方法、热泵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11086B (zh) 2023-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666272U (zh) 换热器、电控盒以及空调***
CN107089113B (zh) 车辆空调设备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4634011A (zh) 储液罐及具有其的多联式空调器
CN214676255U (zh) 空调装置以及电控盒
CN204176983U (zh) 空调的储液罐和空调
CN214676259U (zh) 空调装置以及电控盒
CN114111085B (zh)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14111087B (zh)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14111089B (zh)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14111088B (zh)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14111086B (zh)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04279647A (zh) 冷暖型空调器和单冷型空调器
CN116638912A (zh) 一种降低能耗的电池冷却***及电池冷却方法
CN215570858U (zh) 空调室外机以及空调***
CN203454320U (zh) 制冷/制热***
CN214627775U (zh) 空调装置以及电控盒
CN214627774U (zh) 空调装置以及电控盒
CN114992851A (zh) 空气源热泵热水器***
CN210921855U (zh) 空调***
AU2017444848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CN114126331A (zh) 空调装置以及电控盒
CN113483581B (zh) 一种散热器及具有该散热器的空调***
CN212870024U (zh) 空调器
CN215336705U (zh) 空调器
CN211823250U (zh) 一种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