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48523A - 编织连接方法、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编织连接方法、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48523A
CN114048523A CN202111205596.5A CN202111205596A CN114048523A CN 114048523 A CN114048523 A CN 114048523A CN 202111205596 A CN202111205596 A CN 202111205596A CN 114048523 A CN114048523 A CN 1140485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nitting
proportion
weaving
connection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0559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春尧
林云鹏
余娴君
王景珂
李秋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Rayne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Rayne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Rayne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an Rayne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0559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48523A/zh
Publication of CN1140485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485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编织连接方法、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该编织连接方法,应用于针织设备,包括:获取衣片的信息;基于衣片的信息得到衣片的编织连接区域;获取编织连接区域的编织比例;将编织比例代入编织连接区域以对衣片进行全成型编织。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得到了全成型编织时编织连接的编织比例,使得基于该编织比例在织物编织成型的过程中无需对衣片部分进行拉扯,不会造成织物成型时外形或视觉效果的破坏,一体成型,提高效率。

Description

编织连接方法、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编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编织连接方法、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已经应用到了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在纺织编织领域,计算机辅助***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它使得产品的设计更加的便捷,产品的色彩、款式以及适体性等各方面都可以体现。提高了纺织编织产品的技术含量,大大降低了产品的开发成本。
现有的制版工艺中,只是一片一片的编织出织物,然后将其组合缝合成整件织物,这样不仅生产效率低成本高,而且有时会因为各个织物的尺寸问题在缝合时对织物进行拉扯造成外形或视觉效果上的破坏。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主要目的是提出了一种编织连接方法、电子设备以及可读存储介质,以解决编织缝合过程中会出现的对织物进行拉扯造成外形或视觉效果上的破坏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第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编织连接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衣片的信息;基于衣片的信息得到衣片的编织连接区域;获取编织连接区域的编织比例;将编织比例代入编织连接区域以对衣片进行全成型编织。
本申请的第二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数据,该程序数据能够被处理器执行,以实现第一个技术方案中的编织连接方法。
本申请的第三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有程序数据,能够被处理器执行以实现第一个技术方案中的编织连接方法。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的编织连接方法包括:获取衣片的信息;基于衣片的信息得到衣片的编织连接区域;获取编织连接区域的编织比例;将所述编织比例代入所述编织连接区域以对所述衣片进行全成型编织。因此,通过对衣片的编织连接区域的编织行数的计算,得到进行编织连接的合适的编织比例,在对织物进行全成型编织连接的过程中因为基于计算得到的合适的编织比例对编织连接区域进行编织连接,也就在织物成型的过程中无需对衣片部分进行拉扯,不会造成衣物成型时外形或视觉效果的破坏,一体成型,提高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传统工艺的衣片制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编织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编织方法实施例中S12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编织方法实施例中S12另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编织方法实施例中有关固定连接点及固定连接区域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编织方法实施例中S13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编织方法实施例中S13又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编织方法实施例中S14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编织方法一具体实施例的衣片制版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编织方法一具体实施例的编织比例排序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可读存储介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传统的织物是分片编织的,以图1的毛衫为例,从左往右,其前身、袖片、后身分别成型制图,然后编织,再缝合连接成一件完整的毛衫。如果这件毛衫从中间白线往上开始进行缝合,则其白线以上的部分的编织行数并不能对齐,必定会对长的衣片部分进行折叠,对短的衣片部分进行拉扯,从而实现衣片的连接。因而这种缝接就会出现连接不均,会出现连接多出线头或者存在空洞,影响毛衫整体的外观和舒适性。也容易出现褶皱,需要对连接的地方进行整烫定型。当衣片的材料不同时,会使得衣片的延展性有所不同,此时在缝接时上述情况出现的概率会更大。其次,当衣片之间存在着连续的花型的时候,缝接时候的拉扯折叠往往会破坏花型而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再者,由于织物的弹性比较大,成型之后的衣片的边缘线圈会比较密集,缝接时需要将衣片的针行数对准的难度就会很大,因此分片编织在缝接时就会花费比较长的时间,而且缝接的效果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本申请中的织物包括但不限于毛织物等不同材料的织物。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发明人基于对现有技术的不断研究发现,分片编织、缝合连接的技术方案会因为织物的特性和尺寸的关系使得在织物成型过程中连接各个衣片的步骤十分的费时费力,而且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为了改善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以下实施例:
如图2所示,本申请的编织连接方法的一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S11:获取衣片的信息。
衣片信息包括可以完成整个衣物的各个衣片的信息,例如前身、袖片、后身等衣片的信息。其包括各个衣片的针数信息,即该衣片要编织多少行,每一行编织多少针数,各行编织针数在编织时的变化(即收加针变化信息,也可以说是该衣片的轮廓信息)等,还包括每一针的编织方法信息,即编织色码信息,每一针采用不同的编织方式得以形成不同的花样纹路。衣片信息还可以包括初始连接点和结束连接点的信息,该信息也可以是在进行编织连接方法进行时再由用户提供。衣片信息还可以包括固定连接点的信息,固定连接点的信息与初始连接点和结束连接点的信息一样,可以预先设置在衣片信息中,也可以在方法实施时再由用户确定。所获取的衣片可以是各个单个衣片的信息,然后依照初始连接点和结束连接点的信息,或者轮廓尺寸等的信息对各个衣片进行排列对齐。所获取的衣片信息也可以是预先设置已经排列对齐的。
S12:基于衣片的信息得到衣片的编织连接区域。
从衣片信息中获取到了初始连接点和结束连接点的信息,基于初始连接点和结束连接点的信息,将各衣片的初始连接点和结束连接点分别连接在一起,就可以得到衣片之间的编织连接区域。例如,将前身的初始连接点和袖片的初始连接点连接在一起,就会得到前身和袖片之间的编织连接区域的第一初始连接点。将前身的结束连接点和袖片的结束连接点连接在一起,就会得到前身和袖片之间的编织连接区域的第一结束连接点。第一初始连接点和第一结束连接点之间的区域确定为前身和袖片的编织连接区域。需要理解的是,有的衣片的初始连接点和结束连接点不止一组,例如前身可以有两组初始和结束连接点,前身在与袖片编织连接完成后还会剩余一部分与后身进行编织连接。
如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在基于衣片的信息得到衣片的编织连接区域之后,该编织连接方法进一步包括:
S21:基于衣片的信息获取轮廓/收加针变化信息。
衣片的信息包括了各个衣片在编织时所需要的行数以及每行所编织的针数,因此可以从衣片的信息中获取到各行编织针数在编织时的变化信息,例如收加针变化信息,也可以说是该衣片的轮廓变化信息。该变化信息可以表示衣片的轮廓边缘的变化类别,具体地可以是变宽、变窄、还是宽度不变。或更进一步地,还包括表示了衣片的轮廓边缘变化的变化量。变化量对应着收加针的数量,收加针的数量越多所对应的变化量也就越大。变宽即对应加针,变窄对应收针。
S22:基于轮廓/收加针变化信息将编织连接区域划分为多个可调连接区域。
针对各个衣片之间不同的轮廓/收加针变化信息,将不同的变化信息对应的编织行数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该基于轮廓/收加针变化信息划分的区域作为可调连接区域,该可调连接区域如果在后续代入预设编织比例进行编织行数匹配时出现编织行数与编织比例不匹配的情况,可以依设定的调节方式对自身区域的编织行数进行调节。该设定的调节方式可以是减少自身区域的编织行数或者增加自身区域的编织行数,且该调节方式是在已经确定编织行数和编织比例的区域的基础上进行行数的变动。例如在完成如图1衣片的全成型编织的过程中,假设织物是从下往上(从身部往头部)进编织完善的,每计算确定一个编织区域的编织行数和编织比例后才会进行下一个编织区域的计算。在编织连接区域中,下方的编织行数是已经完成计算的,此时如果某一可调连接区域的编织行数出现不匹配预设编织比例的情况,需要进行调节,则调节该可调连接区域上方与其他区域的分界线,使其上移或者下移以增加或者减少该可调连接区域的编织行数。
如图4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在基于衣片的信息得到衣片的编织连接区域之后,该编织连接方法进一步包括:
S31:基于衣片的信息获取固定连接点信息。
固定连接点为某衣片编织连接区域上指定的某一行与另一衣片的某一行或多行进行连接的点。固定连接点的行数在全成型编织成型的计算过程中是不会变动的。如图5(A)所示,为袖片与前身之间的固定连接点的示例。该图的区域表示的是袖片和前身之间的120-140行编织连接区域。该区域中袖片的124行连接前身的125-129行,袖片的编织连接区域的124行即为袖片的固定连接点,前身的编织连接区域的125-129行为前身的固定连接点。
S32:基于固定连接点信息在编织连接区域中得到固定连接区域。
固定连接区域是基于固定连接点信息确定的区域。如图5(B)所示,为袖片与前身之间固定连接区域的示例。该图的区域表示的是袖片和前身之间的120-140行编织连接区域。袖片的第124行与前身的第125行进行固定连接,袖片的第127行与前身第140行进行固定连接,其之间的连接区域,袖片的124-127行与前身的125-140行即为固定连接区域。该区域之间的连接关系可以按预设的编织比例设定,也可以是依照该区域编织行数计算得到的编织比例确定,还可以是各个行进行单独的固定连接的设定,即每一行单独设定。
可选的,此处的固定连接区域的确定还基于用户预先的设置。获取预先设置的信息用于判断两个固定连接点之间的行数是否是固定连接区域,否则为可调连接区域。例如在图5(B)的编织连接区域,可以如上述袖片的124-127行与前身的125-140行为固定连接区域,也可以仅仅是两组对应的固定连接点,袖片的124行与前身的125行的一组固定连接点以及袖片的127行与前身的140行的一组固定连接点,该两组点之间的行数区域为可调连接区域。
上述的可调连接区域和固定连接区域以及固定连接点,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是以任意的组合形式同时存在。
在确定好编织连接区域之后,执行步骤S13。
S13:获取编织连接区域的编织比例。
进行编织连接区域的编织行数并不总是相等的,为了达到均匀连接或者预期的连接效果,需要进行对编织行数进行计算得到最佳的连接关系。依照着编织比例来进行全成型编织就不会因为尺寸不同的问题在衣片成型的过程中有拉扯折叠的过程,也就不会破坏衣片的整体外观。
如图6所示,步骤S13的一实施例包括:
S41:基于编织连接区域的编织行数计算得到编织比例。
基于编织行数可以得到该区域可以存在多种的编织比例关系,例如1:1、1:2、2:3等。当出现0:X或X:0的情况时,X为正整数,此时是判定某一衣片与另一衣片的进行编织连接的该区域的编织行数为0,存在0的编织比例的实际编织情况为编织连接区域上存在编织行数的衣片的需要编织连接的行数与编织连接区域上不存在编织行数的衣片此第0行的列数进行编织连接,即一衣片上的X行与另一衣片对应第0行上的X列进行编织连接。
S42:将多个编织比例进行组合,以得到编织比例组合。
在得到多种编织比例后,会对编织比例进行组合,进行组合的编织比例是不考虑0:X或X:0的编织比例的,例如,1:1和1:2组合,得到的编织比例组合会与编织行数相匹配。相匹配的情况就是在循环编织了整数个该编织比例组合的行数与制版中的进行计算的该编织连接区域的行数一致。
上述实施例计算编织比例的过程包括是在各个可调连接区域或者固定连接区域中单独进行的。
如图7所示,步骤S13的又一实施例包括:
S51:接收到预设的编织比例。
此预设的编织比例为用户提供的编织比例。该编织比例可以是上述的编织比例组合的形式,也可以是一个单独的编织比例。可以理解,该预设的编织比例可以有多个或多组。
S52:将预设的编织比例作为编织比例。
在接收到预设比例后,将其作为编织比例代入指定的可调连接区域或者固定连接区域,进行编织行数的匹配。
可选的,若预设的编织比例应用于可调连接区域,且预设的编织比例与可调连接区域的编织行数不匹配时,则调节可调连接区域的编织行数以匹配编织比例。
调节行数的具体过程可以是,当存在固定连接区域时,以固定连接区域的行数为基础计算向两边延展的区域的行数,遇到需要进行行数变动的情况时,已经计算完成的区域的行数是不做变动的,只在剩余的区域内做出变动。例如,当处于固定连接区域下方的相邻的可调连接区域需要进行行数变动时,会调节该可调连接区域下方与其他区域的分界线,使其上移或下移以减少或增加该可调连接区域的编织行数。
也可以是依照编织的顺序来进行区域的确定,例如,在全成型编织成型的计算过程中是从下往上进行编织计算,则先行计算和确定下方区域的编织行数,然后以此为基础对上方需要进行调节的区域作出行数变动。在编织连接区域中,下方的编织行数是已经完成计算的,此时如果某一可调连接区域的行数出现不匹配预设编织比例的情况,需要进行调节,则调节该可调连接区域上方与其他区域的分界线,使其上移或者下移以增加或者减少该可调连接区域的编织行数。
行数变动的调节方式可以是增加,也可以减少,该调节方式可以是预先设定的。
可选的,若预设的编织比例应用于固定连接区域,且预设的编织比例与固定连接区域的编织行数不匹配时,报错并提示用户重新选择编织比例。
确定了编织连接区域以及相应比例之后,执行步骤S14。
S14:将编织比例代入编织连接区域以对衣片进行全成型编织。
在得到了编织比例之后,可选的,依照前述的编织比例组合循环编织的方式对编织连接区域进行编织连接。可选的,对得到的编织比例进行重排序,如图8所示,步骤S14一实施例可包括:
S61:对可调连接区域和/或固定连接区域进行编织比例的排序得到新的编织比例序列。
在区域和编织比例的计算完成之后,可以选择某个区域或多个单独区域或相邻的多个区域进行编织比例的重新排序以得到新的编织比例序列,可到达不同的编织立体效果。
S62:将新的编织比例序列代入编织连接区域以对衣片进行全成型编织。
基于已经获取的各个衣片的信息和计算完成的编织连接区域行数的编织连接比例,可以进行全成型编织以得到完整的织物。
上述方法通过对衣片的编织连接区域的编织行数的计算,得到进行编织连接的合适的编织比例,在对织物进行全成型编织连接的过程中因为基于计算得到的合适的编织比例对编织连接区域进行编织连接,也就在织物成型的过程中无需对衣片部分进行拉扯,不会造成衣物成型时外形或视觉效果的破坏,一体成型,提高效率。
以下示意一个具体的实施例,对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如图9所示,左边为袖片衣片7,中间为前身衣片8,右边为后身衣片9。首先相关程序或处理器获取到了各个衣片的信息,包括了行数,轮廓,以及初始连接点、结束连接点等信息。此处所举例的衣片信息是已经进行了对准的完整的衣片制版信息。假如收到的是单独的衣片信息,通过初始连接点和结束连接点,或者基于轮廓信息也可以自行对各个衣片进行对准。对准完成之后,基于连接点和轮廓/收加针的不同进行编织区域的划分。基于初始连接点和结束连接点,得到5和6区域的分界线,此为前身衣片8与袖片衣片7编织连接开始的地方,以及2和3区域的分界线,此为前身衣片8与袖片衣片7编织连接结束的地方,也是前身衣片8与后身衣片9编织连接开始的地方。此时1、2、3、4、5区域为编织连接区域,6区域为非编织连接区域。基于前身衣片8的领口部分与后身衣片9的领口部分不同得到4和5区域的分界线以及2和3区域的分界线。基于袖片衣片7的顶部的编织行数消失的情况,得到3和4区域的分界线。至此,在前身衣片8的边缘轮廓上得到了1、2、3、4、5的编织连接区域。然后依照各个区域的编织行数进行编织比例的计算。
在比例计算完成之后,如图10所示,假设存在4个编织连接区域ABCD,B区域的编织比例组合为1:2和1:1,C区域的编织比例组合为2:3和1:1。如果按照编织比例组合循环编织,则该区域编织完成后就会是相对平整的。如果按照比例大小对BC区域的编织比例进行重新的排序,比如得到1:1-2:3-1:2的序列,此时从下往上按此序列编织就会得到一个BC区域上半部分右边区域是凸起的效果。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排序,可以实现不同的效果。
如图11所示,本申请的电子设备的一实施例包括:处理器110、存储器120和编织设备130。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电脑、手机、平板电脑、服务器或智能穿戴设备等,其通过控制编织设备130进行编织。
处理器110用于控制电子设备的操作,处理器110还可以称为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处理器110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处理器110还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存储器120可以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闪存(FlashMemory)、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盘、CD-ROM,等等。存储器120可以存储有程序数据,程序数据例如可包括单条指令、或许多条指令,且可分布在若干不同的代码段上,分布在不同的程序间以及跨多个存储器120分布。存储器120可被耦接到处理器110以使得该处理器110能从/向该存储器120读写信息。当然,存储器120可以被整合到处理器110中。
编织设备130可以包括横机、圆机、经编机、纬编机、单针床针织机、双针床针织机、钩针机、舌针机、复合针机等等。
处理器110可以用于执行存储器120中的程序数据,进而控制编织设备130以实现前述本申请编织连接方法任一实施例及可能的组合所提供的编织连接方法。
如图12所示,本申请的可读存储介质一实施例包括存储器210,存储器210存储有程序数据,该程序数据被处理器执行进而控制编织设备以实现本申请编织连接方法任一实施例及可能的组合所提供的方法。
存储器210可以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闪存(FlashMemory)、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盘、CD-ROM,等等。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通过对衣片的编织连接区域的编织行数的计算,得到进行编织连接的合适的编织比例,在对织物进行全成型编织连接的过程中因为基于计算得到的合适的编织比例对编织连接区域进行编织连接,也就在织物成型的过程中无需对衣片部分进行拉扯,不会造成衣物成型时外形或视觉效果的破坏,一体成型,提高效率。而且根据比例的排列和组合方式,通过数据来表达连接的弧线的变化规律,能给用户提供多种连接方案,让用户根据需要进行选择,若效果达不到要求,用户可以更换方案,这样能减少用户试验的时间,自动计算也能给出用户可能想不到的多种方案。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电子设备和编织连接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几个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方式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上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的存储装置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装置中,具有包括若干指令(程序数据)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前述的存储介质可以被计算机所读取,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闪存(Flash Memory)、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盘、CD-RO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及具有上述存储介质的电脑、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相机等电子设备。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编织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针织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衣片的信息;
基于所述衣片的信息得到所述衣片的编织连接区域;
获取所述编织连接区域的编织比例;
将所述编织比例代入所述编织连接区域以对所述衣片进行全成型编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衣片的信息得到所述衣片的编织连接区域包括:
从所述衣片的信息获取初始连接点和结束连接点的信息;
基于所述初始连接点和所述结束连接点的信息得到所述衣片的所述编织连接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编织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编织连接区域的编织比例包括:
基于所述编织连接区域的编织行数计算得到所述编织比例;
将多个所述编织比例进行组合,以得到编织比例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编织连接区域的编织比例包括:
接收到预设的编织比例,将所述预设的编织比例作为所述编织比例。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编织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编织连接区域的编织比例之前进一步包括:
基于所述衣片的信息获取轮廓/收加针变化信息;
基于所述轮廓/收加针变化信息将所述编织连接区域划分为多个可调连接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编织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编织连接区域的编织比例之前进一步包括:
基于所述衣片的信息获取固定连接点信息;
基于所述固定连接点信息在所述编织连接区域中得到固定连接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编织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获取所述预设的编织比例之后,所述编织连接方法进一步包括:
若所述预设的编织比例应用于所述可调连接区域,且所述预设的编织比例与所述可调连接区域的编织行数不匹配时,调节所述可调连接区域的编织行数以匹配编织比例;
若所述预设的编织比例应用于所述固定连接区域,且所述预设的编织比例与所述固定连接区域的编织行数不匹配时,报错并提示用户重新选择编织比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编织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编织比例代入所述编织连接区域以对所述衣片进行全成型编织包括:
对所述可调连接区域和/或所述固定连接区域进行编织比例的排序得到新的编织比例序列;
将所述新的编织比例序列代入所述编织连接区域以对所述衣片进行全成型编织。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和编织设备,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数据,所述程序数据能够被所述处理器执行进而控制编织设备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0.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存储有程序数据,能够被处理器执行进而控制编织设备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1205596.5A 2021-10-15 2021-10-15 编织连接方法、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404852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05596.5A CN114048523A (zh) 2021-10-15 2021-10-15 编织连接方法、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05596.5A CN114048523A (zh) 2021-10-15 2021-10-15 编织连接方法、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48523A true CN114048523A (zh) 2022-02-15

Family

ID=802051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05596.5A Pending CN114048523A (zh) 2021-10-15 2021-10-15 编织连接方法、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4852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62204B (zh) 用于提高全成型服装夹位强度的编织方法及其加固结构
EP3312324A1 (en) Woven fabric-like jacquard fabric for mattress ticking and method for knitting the same
CN112481787B (zh) 一种织带状流苏组织及其编织方法
US10174445B2 (en) Woven fabric-like jacquard fabric for mattress ticking and method for knitting the same
CN104164737A (zh) 罗纹风格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罗纹风格针织物
CN110791865B (zh) 一种编织波浪形凸条的方法
CN112831902A (zh) 一种在双针床横机上编织圆筒状令士的方法
JP2006161231A (ja) 編地の編成方法、編地を編成させるための編成プログラム
WO2022111226A1 (zh) 一种针织方法及针织装置
JPWO2010073494A1 (ja) 内増やし方法、および編地
CN114048523A (zh) 编织连接方法、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0592787B (zh) 一种扩大孔眼的编织方法
CN110565248B (zh) 一种两色浮线提花的编织方法
CN102619008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JP3406085B2 (ja) 筒状編地の編み幅側縁部に縄柄を編成する方法
EP2653596A1 (en) Knitting method of knitted fabric and knitted fabric
CN102076897B (zh) 使用了嵌花提花的针织物的设计装置及设计方法
JP6347678B2 (ja) 編出し方法
CN110273220B (zh) 基于解构手法的横编成型西服口袋部件工艺库构建方法
CN113239418B (zh) 花样制版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2962205B (zh) 一种全成型裤子横裆的编织方法及其横裆结构
JP2013146367A (ja) 刺繍データ作成装置および刺繍データ作成プログラム
KR100799311B1 (ko) 부분편직을 이용한 니트원단의 지그재그리플패턴 편직방법
CN110373802A (zh) 一种无缝针织仿蕾丝面料的编织方法
KR102080798B1 (ko) 기능성 원단용 환편기의 편성방법 및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Chen Chunyao

Inventor after: Lin Yunpeng

Inventor after: Yu Xianjun

Inventor after: Wang Jingke

Inventor after: Li Qiujie

Inventor before: Chen Chunyao

Inventor before: Lin Yunpeng

Inventor before: Yu Xianjun

Inventor before: Wang Jingke

Inventor before: Li Qiujie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