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07310A - 一种基于智能家居环境下使用的智能控制方法及***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智能家居环境下使用的智能控制方法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07310A
CN114007310A CN202111343176.3A CN202111343176A CN114007310A CN 114007310 A CN114007310 A CN 114007310A CN 202111343176 A CN202111343176 A CN 202111343176A CN 114007310 A CN114007310 A CN 1140073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uman body
blue
green light
preset
lamp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4317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超谋
彭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tyle Home Furnish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tyle Home Furnish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tyle Home Furnish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tyle Home Furnish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34317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07310A/zh
Publication of CN1140073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07310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i.e. where the type of light source is not relevant
    • H05B47/10Controlling the light source
    • H05B47/105Controlling the light source in response to determined parameters
    • H05B47/11Controlling the light source in response to determined parameters by determining the brightness or colour temperature of ambient ligh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i.e. where the type of light source is not relevant
    • H05B47/10Controlling the light source
    • H05B47/16Controlling the light source by tim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i.e. where the type of light source is not relevant
    • H05B47/10Controlling the light source
    • H05B47/165Controlling the light source following a pre-assigned programmed sequence; Logic control [LC]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i.e. where the type of light source is not relevant
    • H05B47/10Controlling the light source
    • H05B47/17Operational modes, e.g. switching from manual to automatic mode or prohibiting specific oper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20/00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 Y02B20/40Control techniques providing energy savings, e.g. smart controller or presence detection

Landscapes

  • Circuit Arrangement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基于智能家居环境下使用的智能控制方法及***,其包括根据预设规律时间表内设定的起床时间设置唤醒时间,当到达唤醒时间,检测并获取室外光照亮度参数并设定室内光照亮度参数最大值;根据预设唤醒规则计算不同时刻的室内光照亮度参数,并根据不同时刻的室内光照亮度参数控制卧室灯管的光照情况;当进入办公模式,控制灯光进入蓝绿光模式,调高灯管中蓝绿光强度;根据预设规律时间表触发休眠模式时,降低灯管中蓝绿光强度。本申请具有帮助住户规律化生活作息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智能家居环境下使用的智能控制方法及***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人工智能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智能家居环境下使用的智能控制方法及***。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生活变得越来越舒适,随之而来的是,智能家居***悄悄地走入了我们的生活中。智能家居***是利用计算机、嵌入式***和通信网络技术,将各种与家居生活有关的子***有机地结合,智能家居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综合布线技术、依照人体工程学原理,融合个性需求,将与家居生活有关的各个子***如安防、灯光控制、窗帘控制、煤气阀控制、信息家电、场景联动、地板采暖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网络化综合智能控制和管理,实现“以人为本”的全新家居生活体验。
其中,灯控***对住户的生活起得关键作用,近期,关于人因照明的研发正在火热进行,人因照明涉及人体的一种褪黑色素,褪黑色素是一种睡眠激素,对480nm左右的蓝绿色波长的光有较强的敏感度。更多的蓝绿光可抑制身体产生褪黑色素,使人体的兴奋感更强,在工作中精力充沛。与之相似,较低的蓝绿光强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体褪黑色素的干扰,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而居家自由职业工作者由于生活和工作处于同一空间内,容易受到生活气息的影响导致工作时间以及生活作息不规律,从而影响了身体健康,因此,如何结合灯光智能控制***以及人因照明帮助住户调节生活作息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难题。
发明内容
为了帮助住户规律化生活作息,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智能家居环境下使用的智能控制方法及***。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智能家居环境下使用的智能控制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智能家居环境下使用的智能控制方法,包括:
根据预设规律时间表内设定的起床时间设置唤醒时间,当到达唤醒时间,检测并获取室外光照亮度参数并设定室内光照亮度参数最大值;
根据预设唤醒规则计算不同时刻的室内光照亮度参数,并根据不同时刻的室内光照亮度参数控制卧室灯管的光照情况;
当进入办公模式,控制灯光进入蓝绿光模式,调高灯管中蓝绿光强度;
根据预设规律时间表触发休眠模式时,降低灯管中蓝绿光强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预设规律时间表为用户根据实际情况所需的作息时间表,智能控制***通过控制蓝绿光强度来辅助用户按照预设规律时间表实现规律化生活,在工作时,调高蓝绿光强度抑制身体产生褪黑色素,辅助用户在工作中精力充沛,在休息时,降低蓝绿光强度减少对人体褪黑色素的干扰,从而改善用户睡眠质量。
可选的,所述根据预设唤醒规则计算不同时刻的室内光照亮度参数所用公式为: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1
其中,
Figure 135372DEST_PATH_IMAGE002
为室内光照亮度参数,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3
为预设唤醒时长,
Figure 638160DEST_PATH_IMAGE004
为室内光照亮度参数最大值,
Figure 70410DEST_PATH_IMAGE005
为唤醒时刻开始计时时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公式内的三次函数为单调递增函数,三次函数中,前期光照亮起速度较为缓和,能够减少灯光过快亮引起眼球产生刺痛感的情况,让眼球具备一定的适应时间,而后期光照亮起速度较为急速,是为了能够在短时间里面给予用户少许光照刺激,减少由于光照亮起过于平缓而无法唤醒用户的情况发生。
可选的,所述当接收办公模式开启信号时,控制灯光进入蓝绿光模式,调高灯管中蓝绿光强度的步骤,包括:
实时检测用户活动轨迹,当人***于预设办公地点时,触发办公模式开启;
控制预设办公地点处灯光开启蓝绿光模式,检测人体疲惫指数,并根据人体疲惫指数调高灯管中蓝绿光强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蓝绿光强度控制需要损耗能源,因此,根据人体疲惫指数调高灯管中蓝绿光强度能够在保证精准控制人体褪黑素的产生,让人体达到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还能够节约能源。
可选的,所述检测人体疲惫指数,并根据人体疲惫指数调高灯管中蓝绿光强度的步骤,包括:
发送指定区域处运动指令并实时接收人体运动过程中的运动数据,分析运动数据,获得用户对应的人体疲惫指数;
对人体疲惫指数进行等级划分,根据人体疲惫指数等级,控制不同灯管中蓝绿光强度,所述人体疲惫指数等级包括精力充沛、轻微疲惫、初级疲惫、中级疲惫、严重疲惫;
当人体疲惫指数属于中级疲惫、严重疲惫时,发送是否继续工作警告信号至用户处进行确认是否继续作业;
当确认继续工作,根据人体疲惫指数调高灯管中蓝绿光强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人体处于中级疲惫、严重疲惫时,属于高压、透支身体式作业,智能控制***检测出这类情况设置有警告信号提醒用户,从而保护用户身体健康,智能控制***提倡在身体得到充分休息后再进行作业,也能够更好的实现生活作息规律化。
可选的,还包括:
当进入休眠模式,实时检测人体姿态,判断用户是否准备进入睡眠,所述人体姿态包括站立姿态以及平躺姿态;
当人体姿态为平躺姿态,确认用户准备进入睡眠,并触发检测人体状态参数,所述人体状态参数包括心跳频率以及体温;
根据人体状态参数判断用户是否进入睡眠,若用户进入睡眠则控制灯光关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用户需要休眠时,***实时检测人体姿态,判断用户是否准备进入睡眠,以便能够提供各类睡前助眠服务,例如:播放音乐,关闭窗帘等,同时,还通过检测人体转态参数,判断人体是否进入睡眠,并在确认进入睡眠后自动关灯,实现智能化。
可选的,所述实时检测人体姿态之前,还包括:
采用帧差分方法对摄像头的帧流画面进行运动检测,对帧流画面变化幅度值大于预设值的像素点进行数量统计,获得运动点数;
若运动点数大于总像素点预设占比数时,判定当前帧流画面为运动状态;
若运动点数小于或者等于总像素量预设占比数时,确定当前帧流画面为静止状态;
当前帧流画面为静止状态时,获取当前帧流画面,并对所述当前帧流画面进行人体姿态检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帧差分方法利用两个相邻帧流画面计算出当前帧流画面的变化幅度值,并通过对变化幅度大于某预设值的像素点进行数量统计,得到运动点数,再通过其在总像素点的占比大小,确定当前帧流画面为运动状态或者静止状态。该方法判断结果准确,有利于后续人体姿态检测的准确识别。
可选的,所述预设值为25;所述预设占比数为2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经过实际测试,画面噪点所带来的像素变化通常都在20以下,而人体走动所带来的像素变化通常在30以上,选择中间数值可确保对背景噪声的有效过滤;人物变化像素点数量约占总数20%,预设占比数能够的准确判定。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智能家居环境下使用的智能控制***,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智能家居环境下使用的智能控制***,包括:光照检测模块,用于根据预设规律时间表内设定的起床时间设置唤醒时间,当到达唤醒时间,检测并获取室外光照亮度参数并设定室内光照亮度参数最大值;
光照控制模块,用于根据预设唤醒规则计算不同时刻的室内光照亮度参数,并根据不同时刻的室内光照亮度参数控制卧室灯管的光照情况;
办公控制模块,当进入办公模式,控制灯光进入蓝绿光模式,调高灯管中蓝绿光强度;
休眠控制模块,根据预设规律时间表触发休眠模式时,降低灯管中蓝绿光强度。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上述的一种基于智能家居环境下使用的智能控制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第四方面,本申请是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上述的一种基于智能家居环境下使用的智能控制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智能控制***通过控制蓝绿光强度来辅助用户按照预设规律时间表实现规律化生活,在工作时,调高蓝绿光强度抑制身体产生褪黑色素,辅助用户在工作中精力充沛,在休息时,降低蓝绿光强度减少对人体褪黑色素的干扰,从而改善用户睡眠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的一种基于智能家居环境下使用的智能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步骤S3的具体步骤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步骤S31的具体步骤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步骤S4之后其他具体步骤流程图。
图5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步骤S5之前的具体步骤流程图。
图6是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的一种基于智能家居环境下使用的智能控制***的结构图。
图中,1、光照检测模块;2、光照控制模块;3、办公控制模块;4、休眠控制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1-6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参照图1,本申请中一个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基于智能家居环境下使用的智能控制方法,具体包括:
S1、根据预设规律时间表内设定的起床时间设置唤醒时间,当到达唤醒时间,检测并获取室外光照亮度参数并设定室内光照亮度参数最大值。
具体的,用户根据自身需求设置好起床时间、工作时间以及休息时间,形成预设规律时间表,智能控制***根据起床时间设置好唤醒时间,其中,由于每个用户的唤醒时长不同,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初试进行唤醒过程中,准时在起床时间控制灯光亮起,并通过人体姿态神经网络模型去检测识别人体姿态,人体姿态包括站立姿态以及平躺姿态,当检测到人体姿态为站立姿态后记录起床时间到检测站立姿态时间之间的时长,确认该时长为唤醒时长,在之后的唤醒过程中,将于起床时间提前唤醒时长得到提前时间,并确定提前时间为唤醒时间,从而实现能够准点唤醒用户的目的。
当到达唤醒时间后,通过感光模块检测并获取室外光照亮度参数,并且确定低于室外光照亮度参数的80%-90%为室内光照亮度参数的最大值,优选为85%,以上,均为白天情景下设置的亮度参数值,低于室外光照亮度参数的85%是在室外光照进入室内后,让人眼在室内感受到的最适宜亮度值。
S2、根据预设唤醒规则计算不同时刻的室内光照亮度参数,并根据不同时刻的室内光照亮度参数控制卧室灯管的光照情况。
具体的,由于室内灯光突然亮起容易造成刺痛用户的眼睛,带来不好的唤醒体验,影响用户心情,因此,在唤醒过程中,需要逐渐提高室内亮度,有利于提高人体对光照的接受度,并逐渐清醒。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预设唤醒规则计算不同时刻的室内光照亮度参数所用公式为:
Figure 930918DEST_PATH_IMAGE006
其中,
Figure 5185DEST_PATH_IMAGE002
为室内光照亮度参数,
Figure 752692DEST_PATH_IMAGE003
为预设唤醒时长,
Figure 597984DEST_PATH_IMAGE004
为室内光照亮度参数最大值,
Figure 493259DEST_PATH_IMAGE005
为唤醒时刻开始计时时长。
三次函数为单调递增函数,在前期光照亮起速度较为缓和,在后期光照亮起速度较为急速,能够在后期短时间里面给予用户一些光照刺激,减少由于光照亮起过于平缓而无法唤醒用户的情况发生。
S3、当进入办公模式,控制灯光进入蓝绿光模式,调高灯管中蓝绿光强度。
具体的,进入办公模式的方式有多种,其中,用户可通过触发在指定办公区域内的办公按键,或者通过声音控制智能控制***进入办公模式,在进入办公模式后,通过控制灯光进入蓝绿光模式,调高灯管中蓝绿光强度,从而抑制用户身体产生褪黑色素,使人体的兴奋感更强,在工作中精力充沛。此外,还启动空气换新***,减低室内二氧化碳,有助于用户思维更加活跃,提高工作效率。
图2为本公开中步骤S3的一种可选实现方式流程图,参照图3,步骤S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30以及步骤S31:
S30、实时检测用户活动轨迹,当人***于预设办公地点时,触发办公模式开启。
S31、控制预设办公地点处灯光开启蓝绿光模式,检测人体疲惫指数,并根据人体疲惫指数调高灯管中蓝绿光强度。
具体的,通过摄像头检测用户的活动轨迹,当人***于预设办公地点时,则触发开启办公模式,全程无需用户进行声控或者按键控制,更加智能便捷。同时,灯管中的蓝绿光强度调节需要根据人体疲惫指数进行相应的设置,从而有效控制人体体内褪黑素的平衡,有利于用户形成惯性,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
图3为本公开中步骤S31中检测人体疲惫指数的一种可选实现方式流程图,参照图3,步骤S3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310、步骤S311、步骤S312以及步骤S313:
S310、发送指定区域处运动指令并实时接收人体运动过程中的运动数据,分析运动数据,获得用户对应的人体疲惫指数。
S311、对人体疲惫指数进行等级划分,根据人体疲惫指数等级,控制不同灯管中蓝绿光强度,人体疲惫指数等级包括精力充沛、轻微疲惫、初级疲惫、中级疲惫、严重疲惫。
S312、当人体疲惫指数属于中级疲惫、严重疲惫时,发送是否继续工作警告至用户处进行确认是否继续作业。
S313、当确认继续工作,根据人体疲惫指数调高灯管中蓝绿光强度。
具体的,开启办公模式后,可通过语音播报通知用户到达指定区域处进行体能测试,即简单的运动,该区域设置有能够检测人体心跳、体温、呼吸状态等运动设备,在接收完人体的运动数据后,对运动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获得用户对应的人体疲惫指数。
人体疲惫指数的具体等级划分如下:当人体疲惫指数小于20时,人体疲惫指数等级为精力充沛;当人体疲惫指数位于20-30区间时,人体疲惫指数等级为轻微疲惫;当人体疲惫指数位于30-40区间时,人体疲惫指数为初级疲惫;当人体疲惫指数位于40-50时,人体疲惫指数为中级疲惫;当人体疲惫指数大于50时,人体疲惫指数为严重疲惫。
为了减少人***于疲惫状态下持续作业伤害身体的情况发生,因此,当人体疲惫指数属于中级疲惫、严重疲惫时,智能控制***通过语音播报或者终端设备显示等方式发送是否继续工作警告信号至用户处进行确认是否继续作业,若用户确认继续工作,则根据人体疲惫指数调高灯管中蓝绿光强度,具体的,当人体疲惫指数等级为精力充沛时,调高灯管中蓝绿光强度为比正常强度高出5%;当人体疲惫指数等级为初级疲惫时,调高灯管中蓝绿光强度为比正常强度高出15%;当人体疲惫指数等级为中级疲惫时,调高灯管中蓝绿光强度为比正常强度高出25%;当人体疲惫指数等级为严重疲惫时,调高灯管中蓝绿光强度为比正常强度高出35%。
S4、根据预设规律时间表触发休眠模式时,降低灯管中蓝绿光强度。
具体的,当检测到当前时间为休息时间,则触发休眠模式,降低灯管中蓝绿光强度比正常强度低35%,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体褪黑色素的干扰,并播放柔和的音乐提醒用户休息,并帮助用户培养睡意。
此外,参照图4,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包括:
S5、当进入休眠模式,实时检测人体姿态,判断用户是否准备进入睡眠,人体姿态包括站立姿态以及平躺姿态;
S6、当人体姿态为平躺姿态,确认用户准备进入睡眠,并触发检测人体状态参数,人体状态包括心跳频率以及体温;
S7、根据人体状态参数判断用户是否进入睡眠,若用户进入睡眠则控制灯光关闭。
具体的,由于用户在智能控制***进入休眠模式后,用户仍然在进行活动,因此,可通过实时检测人体姿态,判断用户是否准备进入睡眠,以便于更好的服务用户睡眠,例如控制窗帘自动关闭等。当人体姿态为平躺姿态,则确认用户准备进入睡眠,此时,触发检测人体状态参数操作,可通过用户佩戴的手环或者用户平躺着的智能床检测用户的心跳频率以及体温,通过心跳频率以及体温,从而判断用户是否进入睡眠状态,当确认用户进入睡眠状态后,自动关闭室内灯光,并等待唤醒时间。
参照图5,在步骤S5的实时检测人体姿态之前,还包括:
S8、采用帧差分方法对摄像头的帧流画面进行运动检测,对帧流画面变化幅度值大于预设值的像素点进行数量统计,获得运动点数;
S80、若运动点数大于总像素点预设占比数时,判定当前帧流画面为运动状态;
S81、若运动点数小于或者等于总像素量预设占比数时,确定当前帧流画面为静止状态;
S82、当前帧流画面为静止状态时,获取当前帧流画面,并对当前帧流画面进行人体姿态检测。
具体的,帧流画面像素点的变化幅度值为相邻两个帧流画面之间位于共同位置的像素点像素值之差,在本实施例中,设置的预设值选值范围为20-30,其中,预设值优选为25,对帧流画面像素点的变化幅度值大于25像素点进行计数,获得运动点数;在本实施例中,设置的预设占比数选值范围为15%-25%,其中,预设占比数优选为20%,若运动点数大于总像素点的20%时,判定当前帧流画面为运动状态;若运动点数小于或者等于总像素点的20%时,判定当前帧流画面为静止状态。
当前帧流画面为静止状态时,则触发获取当前帧流画面,并对当前帧流画面进行人体姿态检测,判断用户为站立姿态还是平躺姿态。
应理解,上述实施例中各步骤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于智能家居环境下使用的智能控制***,该基于智能家居环境下使用的智能控制***与实施例中基于智能家居环境下使用的智能控制方法一一对应。参照图6,该基于智能家居环境下使用的智能控制***包括:光照检测模块1、光照控制模块2、办公控制模块3以及休眠控制模块4。各功能模块详细说明如下:
光照检测模块1,用于根据预设规律时间表内设定的起床时间设置唤醒时间,当到达唤醒时间,检测并获取室外光照亮度参数并设定室内光照亮度参数最大值。
光照控制模块2,用于根据预设唤醒规则计算不同时刻的室内光照亮度参数,并根据不同时刻的室内光照亮度参数控制卧室灯管的光照情况。
办公控制模块3,当进入办公模式,控制灯光进入蓝绿光模式,调高灯管中蓝绿光强度。
休眠控制模块4,用于根据预设规律时间表触发休眠模式时,降低灯管中蓝绿光强度。
其中,基于智能家居环境下使用的智能控制***根据预设规律时间表内设定的起床时间设置唤醒时间,当到达唤醒时间,通过光照检测模块1检测并获取室外光照亮度参数并设定室内光照亮度参数最大值,而后智能控制***根据预设唤醒规则计算不同时刻的室内光照亮度参数,并利用光照控制模块2根据不同时刻的室内光照亮度参数控制卧室灯管的光照情况。当智能控制***进入办公模式,通过办公控制模块3控制灯光进入蓝绿光模式,调高灯管中蓝绿光强度。智能控制***根据预设规律时间表触发休眠模式时,利用休眠控制模块4降低灯管中蓝绿光强度。
关于基于智能家居环境下使用的智能控制***的具体限定可参见上下文中对基于智能家居环境下使用的智能控制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上述一种基于智能家居环境下使用的智能控制***中的各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电子设备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模块对应的操作。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电子设备。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当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执行以下步骤:
S1、根据预设规律时间表内设定的起床时间设置唤醒时间,当到达唤醒时间,检测并获取室外光照亮度参数并设定室内光照亮度参数最大值。
S2、根据预设唤醒规则计算不同时刻的室内光照亮度参数,并根据不同时刻的室内光照亮度参数控制卧室灯管的光照情况。
S3、当进入办公模式,控制灯光进入蓝绿光模式,调高灯管中蓝绿光强度。
步骤S3细化的子步骤包括:
S30、实时检测用户活动轨迹,当人***于预设办公地点时,触发办公模式开启。
S31、控制预设办公地点处灯光开启蓝绿光模式,检测人体疲惫指数,并根据人体疲惫指数调高灯管中蓝绿光强度。
步骤S31细化的子步骤包括:
S310、发送指定区域处运动指令并实时接收人体运动过程中的运动数据,分析运动数据,获得用户对应的人体疲惫指数。
S311、对人体疲惫指数进行等级划分,根据人体疲惫指数等级,控制不同灯管中蓝绿光强度,人体疲惫指数等级包括精力充沛、轻微疲惫、初级疲惫、中级疲惫、严重疲惫。
S312、当人体疲惫指数属于中级疲惫、严重疲惫时,发送是否继续工作警告至用户处进行确认是否继续作业。
S313、当确认继续工作,根据人体疲惫指数调高灯管中蓝绿光强度。
S4、根据预设规律时间表触发休眠模式时,降低灯管中蓝绿光强度。
在另一实施例中,本申请还包括以下步骤:
S5、当进入休眠模式,实时检测人体姿态,判断用户是否准备进入睡眠,人体姿态包括站立姿态以及平躺姿态;
S6、当人体姿态为平躺姿态,确认用户准备进入睡眠,并触发检测人体状态参数,人体状态包括心跳频率以及体温;
S7、根据人体状态参数判断用户是否进入睡眠,若用户进入睡眠则控制灯光关闭。
在步骤S5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
S8、采用帧差分方法对摄像头的帧流画面进行运动检测,对帧流画面变化幅度值大于预设值的像素点进行数量统计,获得运动点数;
S80、若运动点数大于总像素点预设占比数时,判定当前帧流画面为运动状态;
S81、若运动点数小于或者等于总像素量预设占比数时,确定当前帧流画面为静止状态;
S82、当前帧流画面为静止状态时,获取当前帧流画面,并对当前帧流画面进行人体姿态检测。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种基于智能家居环境下使用的智能控制方法的步骤,且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其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本说明书(包括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者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Claims (10)

1.一种基于智能家居环境下使用的智能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预设规律时间表内设定的起床时间设置唤醒时间,当到达唤醒时间,检测并获取室外光照亮度参数并设定室内光照亮度参数最大值;
根据预设唤醒规则计算不同时刻的室内光照亮度参数,并根据不同时刻的室内光照亮度参数控制卧室灯管的光照情况;
当进入办公模式,控制灯光进入蓝绿光模式,调高灯管中蓝绿光强度;
根据预设规律时间表触发休眠模式时,降低灯管中蓝绿光强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家居环境下使用的智能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预设唤醒规则计算不同时刻的室内光照亮度参数所用公式为:
Figure 54887DEST_PATH_IMAGE001
其中,
Figure 922480DEST_PATH_IMAGE002
为室内光照亮度参数,
Figure 696532DEST_PATH_IMAGE003
为预设唤醒时长,
Figure 16786DEST_PATH_IMAGE004
为室内光照亮度参数最大值,
Figure 150964DEST_PATH_IMAGE005
为唤醒时刻开始计时时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家居环境下使用的智能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接收办公模式开启信号时,控制灯光进入蓝绿光模式,调高灯管中蓝绿光强度的步骤,包括:
实时检测用户活动轨迹,当人***于预设办公地点时,触发办公模式开启;
控制预设办公地点处灯光开启蓝绿光模式,检测人体疲惫指数,并根据人体疲惫指数调高灯管中蓝绿光强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家居环境下使用的智能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人体疲惫指数,并根据人体疲惫指数调高灯管中蓝绿光强度的步骤,包括:
发送指定区域处运动指令并实时接收人体运动过程中的运动数据,分析运动数据,获得用户对应的人体疲惫指数;
对人体疲惫指数进行等级划分,根据人体疲惫指数等级,控制不同灯管中蓝绿光强度,所述人体疲惫指数等级包括精力充沛、轻微疲惫、初级疲惫、中级疲惫、严重疲惫;
当人体疲惫指数属于中级疲惫、严重疲惫时,发送是否继续工作警告信号至用户处进行确认是否继续作业;
当确认继续工作,根据人体疲惫指数调高灯管中蓝绿光强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家居环境下使用的智能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当进入休眠模式,实时检测人体姿态,判断用户是否准备进入睡眠,所述人体姿态包括站立姿态以及平躺姿态;
当人体姿态为平躺姿态,确认用户准备进入睡眠,并触发检测人体状态参数,所述人体状态参数包括心跳频率以及体温;
根据人体状态参数判断用户是否进入睡眠,若用户进入睡眠则控制灯光关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家居环境下使用的智能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实时检测人体姿态之前,还包括:
采用帧差分方法对摄像头的帧流画面进行运动检测,对帧流画面变化幅度值大于预设值的像素点进行数量统计,获得运动点数;
若运动点数大于总像素点预设占比数时,判定当前帧流画面为运动状态;
若运动点数小于或者等于总像素量预设占比数时,确定当前帧流画面为静止状态;
当前帧流画面为静止状态时,获取当前帧流画面,并对所述当前帧流画面进行人体姿态检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家居环境下使用的智能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值为25;所述预设占比数为20%。
8.一种基于智能家居环境下使用的智能控制***,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照检测模块,用于根据预设规律时间表内设定的起床时间设置唤醒时间,当到达唤醒时间,检测并获取室外光照亮度参数并设定室内光照亮度参数最大值;
光照控制模块,用于根据预设唤醒规则计算不同时刻的室内光照亮度参数,并根据不同时刻的室内光照亮度参数控制卧室灯管的光照情况;
办公控制模块,当进入办公模式,控制灯光进入蓝绿光模式,调高灯管中蓝绿光强度;
休眠控制模块,用于根据预设规律时间表触发休眠模式时,降低灯管中蓝绿光强度。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种基于智能家居环境下使用的智能控制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种基于智能家居环境下使用的智能控制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CN202111343176.3A 2021-11-13 2021-11-13 一种基于智能家居环境下使用的智能控制方法及*** Withdrawn CN11400731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43176.3A CN114007310A (zh) 2021-11-13 2021-11-13 一种基于智能家居环境下使用的智能控制方法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43176.3A CN114007310A (zh) 2021-11-13 2021-11-13 一种基于智能家居环境下使用的智能控制方法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07310A true CN114007310A (zh) 2022-02-01

Family

ID=799289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43176.3A Withdrawn CN114007310A (zh) 2021-11-13 2021-11-13 一种基于智能家居环境下使用的智能控制方法及***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07310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56696A (zh) * 2023-04-23 2023-05-23 永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led灯亮度的控制装置
CN117531090A (zh) * 2024-01-10 2024-02-09 深圳市光速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智能手表进行舒缓助眠的处理方法及***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56696A (zh) * 2023-04-23 2023-05-23 永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led灯亮度的控制装置
CN116156696B (zh) * 2023-04-23 2023-07-04 永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led灯亮度的控制装置
CN117531090A (zh) * 2024-01-10 2024-02-09 深圳市光速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智能手表进行舒缓助眠的处理方法及***
CN117531090B (zh) * 2024-01-10 2024-04-09 深圳市光速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智能手表进行舒缓助眠的处理方法及***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26612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storage medium storing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rogram,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JP6614517B2 (ja) 環境制御システム
CN114007310A (zh) 一种基于智能家居环境下使用的智能控制方法及***
CN104968122B (zh) 一种通过穿戴设备自动识别并管理调节的智能***
US20190008992A1 (en) Fragrance Discharge Device
CN104905803B (zh) 可穿戴电子设备及其情绪监控方法
CN111529886A (zh) 一种智能唤醒用户的方法和智能闹钟唤醒***
CN107875496A (zh) 一种智能睡眠管理眼罩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5873319A (zh) 灯光控制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10553358A (zh) 一种基于智能穿戴设备的空调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CN109212985A (zh) 一种智能家居***
CN105068581B (zh) 一种室内光线调节***及调节方法
CN105045238A (zh) 一种智能家居睡眠***
CN110319544A (zh) 环境管理方法、装置和空调
CN106371794A (zh) 屏幕点亮方法及装置
CN111059721A (zh) 一种用于空调检测人体状态的并自动调节温度的方法
CN107041047A (zh) 一种手环反馈的智能照明***
CN106413225A (zh) 一种照明设备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5959760A (zh) 一种音视频设备的调节方法和装置
CN108969863A (zh) 辅助睡眠和渐进唤醒***
KR101765659B1 (ko) 수면 관리 장치 및 방법
JP2023502402A (ja) 様々な強度の刺激を用いてユーザを目覚めさせるため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WO2023082625A1 (zh) 基于日程安排的空气调节设备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气调节设备
CN206629315U (zh) 一种基于睡眠状态的智能感应灯***
CN112671623B (zh) 基于投影的叫醒方法、装置、投影设备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