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59007B - 空调室内机、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59007B
CN113959007B CN202111215447.7A CN202111215447A CN113959007B CN 113959007 B CN113959007 B CN 113959007B CN 202111215447 A CN202111215447 A CN 202111215447A CN 113959007 B CN113959007 B CN 1139590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djusting mechanism
working state
tuyere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1544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59007A (zh
Inventor
董明珠
杜辉
刘华
苏玉海
池晓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11121544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5900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9590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590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590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590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8Electrical aspects, e.g.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送风装置、第一风口调节机构和第二风口调节机构。壳体具有开口朝向第一方向的第一风口和开口朝向第二方向的第二风口,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送风装置具有使第一风口送风、第二风口回风的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一风口调节机构具有使通过第一风口的气流的过流方向从靠近壳体的一端至远离壳体的一端向第二方向的反方向偏转的第一工作状态;和/或,送风装置具有使第一风口回风、第二风口送风的第二工作状态,和第二风口调节机构具有使通过第二风口的气流的过流方向从靠近壳体的一端至远离壳体的一端向第一方向的反方向偏转的第一工作状态。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空制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发明人已知的空调***的吊顶式空调室内机通常采用下回风侧出风方式。
图1为相关技术中下回风侧出风方式的空调室内机布置于其作用空间内的原理性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1的作用空间通常为房间2。房间2包括顶棚21、侧墙22和地面23。其中地面23泛指房间的底部结构,例如包括楼面。空调室内机1安装于房间2的左上角的位于顶棚21和侧墙22的交角处的吊顶24内部,空调室内机1的进风口11位于空调室内机1的底部,从底部向上进风,出风口12位于空调室内机1的右侧,朝向右侧出风。图1中箭头代表气流流入、流出方向。
图2为图1所示的空调室内机的布置于其作用空间内的制冷气流循环模拟风速图。图2中不同色彩代表不同风速,水平线条代表距离地面23的高度。
图3为图1所示的空调室内机的实测制热房间温度截面图。图3中不同色彩代表不同温度,图3中大致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实线曲线线条处的温度基本相等,左右沿伸的虚线线条代表距离地面的高度。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及其控制方法,旨在解决相关技术中下回风侧出风方式的空调室内机存在制冷、制热用户感受不舒适的问题。。
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具有开口朝向第一方向的第一风口和开口朝向第二方向的第二风口,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送风装置,位于所述壳体内,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壳体内的气流通过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与外界形成气流循环;第一风口调节机构,安装于所述第一风口,被配置为调节通过所述第一风口的气流的过流方向;和第二风口调节机构,安装于所述第二风口,被配置为调节通过所述第二风口的气流的过流方向;其中,
所述送风装置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在所述送风装置的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一风口送风,所述第二风口回风;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的第一工作状态,通过所述第一风口的气流的过流方向从靠近所述壳体的一端至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反方向偏转;和/或
所述送风装置具有第二工作状态,在所述送风装置的第二工作状态,所述第一风口回风,所述第二风口送风;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的第一工作状态,通过所述第二风口的气流的过流方向从靠近所述壳体的一端至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偏转。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中,
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具有第二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的第二工作状态,通过所述第一风口的气流的过流方向从靠近所述壳体的一端向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向所述第二方向偏转;和/或
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具有第二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的第二工作状态,通过所述第二风口的气流的过流方向从靠近所述壳体的一端至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向所述第一方向偏转。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中,
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叶片,在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的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一叶片从靠近所述壳体的一端至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反方向倾斜,在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的第二工作状态,所述第一叶片从靠近所述壳体的一端至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向所述第二方向倾斜;和/或
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叶片,在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的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二叶片从靠近所述壳体的一端至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倾斜,在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的第二工作状态,所述第二叶片从靠近所述壳体的一端至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向所述第一方向倾斜。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中,
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包括一个所述第一叶片,所述第一叶片在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的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与通过所述第一叶片的靠近所述壳体的边缘且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平面的夹角均为10度至75度;或者,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包括两个以上所述第一叶片,所述第一叶片在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的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与通过所述第一叶片的靠近所述壳体的边缘且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平面的夹角均为5度至70度;和/或
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包括一个所述第二叶片,所述第二叶片在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的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与通过所述第二叶片的靠近所述壳体的边缘且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的平面的夹角均为10度至75度;或者,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包括两个以上所述第二叶片,所述第二叶片在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的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与通过所述第二叶片的靠近所述壳体的边缘且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的平面的夹角均为5度至70度。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中,
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包括一个所述第一叶片,所述第一叶片在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的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与通过所述第一叶片的靠近所述壳体的边缘且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平面的夹角均为15度至40度;或者,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包括两个以上所述第一叶片,所述第一叶片在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的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与通过所述第一叶片的靠近所述壳体的边缘且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平面的夹角均为10度至35度;和/或
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包括一个所述第二叶片,所述第二叶片在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的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与通过所述第二叶片的靠近所述壳体的边缘且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的平面的夹角均为15度至40度;或者,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包括两个以上所述第二叶片,所述第二叶片在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的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与通过所述第二叶片的靠近所述壳体的边缘且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的平面的夹角均为10度至35度。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传感器,所述传感器被配置为检测所述空调室内机所在的作用空间内的人员的位置信息,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与所述传感器耦合并被配置为根据所述位置信息调节通过所述第一风口的气流的过流方向和/或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与所述传感器耦合并被配置为根据所述位置信息调节通过所述第二风口的气流的过流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中,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
至少一种制冷循环模式,在所述制冷循环模式下,所述第一风口出风,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二风口回风;和/或
至少一种制热循环模式,在所述制热循环模式下,所述第一风口回风,所述第二风口出风,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中,
所述至少一种制冷循环模式包括第一制冷循环模式和/或第二制冷循环模式,在所述第一制冷循环模式下,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二制冷循环模式下,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处于其第二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的第二工作状态,通过所述第二风口的气流的过流方向从靠近所述壳体的一端至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向所述第一方向偏转;和/或
所述至少一种制热循环模式包括第一制热循环模式和/或第二制热循环模式,在所述第一制热循环模式下,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二制热循环模式下,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处于其第二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的第二工作状态,通过所述第一风口的气流的过流方向从靠近所述壳体的一端向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向所述第二方向偏转。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中,所述送风装置具有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和所述第二工作状态,其中:
所述送风装置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机的出口与所述第一风口连通,所述第一风机的进口与所述第二风口连通,所述第二风机的进口与所述第二风口连通,所述第二风机的出口与所述第一风口连通,所述送风装置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风机转动,所述第二风机停止,所述送风装置处于其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风机停止,所述第二风机转动;或者
所述送风装置包括第三风机,所述送风装置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三风机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所述送风装置处于其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三风机沿与所述第一转动方向相反的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或者
所述送风装置具有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和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所述送风装置包括第四风机和变流道机构,所述变流道机构位于所述壳体内部,并设置于连通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的流道之间,所述第四风机的进口和出口连接于所述流道上,其中所述变流道机构被配置为:所述送风装置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时,使所述流道内部气流流向处于所述第四风机的进口与所述第二风口连通且出口与所述第一风口连通的状态,所述送风装置处于其第二工作状态时,使所述流道内部气流流向处于所述第四风机的进口与所述第一风口连通且出口与所述第二风口连通的状态;或者
所述送风装置包括第五风机,所述第五风机相对于所述壳体整体可转动地设置,所述第五风机被配置为:所述送风装置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时,自身角度处于使所述第五风机的进口与所述第二风口连通且出口与所述第一风口连通的状态,所述送风装置处于其第二工作状态时,自身角度处于使所述第五风机的进口与所述第一风口连通且出口与所述第二风口连通的状态。
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包括本公开第一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本公开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本公开第二方面所述的空调***的控制方法,包括:
使所述第一风口出风,使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以及使所述第二风口回风;和/或
使所述第一风口回风,使所述第二风口出风,以及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的控制方法中,所述空调室内机的作用空间包括沿远离所述第一风口所在的侧面的方向远离所述空调室内机的远端区域和靠近所述空调室内机的近端区域,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在所述空调***制冷时,如果所述近端区域有人员活动,还使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和/或
在所述空调***制冷时,如果所述近端区域没有人员活动,还使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处于其第二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的第二工作状态,通过所述第二风口的气流的过流方向从靠近所述壳体的一端至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向所述第一方向偏转;和/或
在所述空调***制热时,如果所述远端区域有人员活动,还使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处于其第二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的第二工作状态,通过所述第一风口的气流的过流方向从靠近所述壳体的一端向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向所述第二方向偏转;和/或
在所述空调***制热时,如果所述远端区域没有人员活动,还使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
基于本公开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可以安装于房间内相邻壁面的交角处,例如位于顶棚和侧墙的交角处,房间的内部空间为空调室内机的作用空间,使空调室内机的第一风口调节机构位于空调室内机的侧部远离该交角的交汇线一侧,第二风口调节机构位于空调室内机的底部。该空调室内机出风时可以偏向作用空间的顶棚或侧墙或地面,利于实现贴壁出风,从而利用贴附效应实现更远送风或实现贴壁送风,且贴壁出风可使气流宽度更宽,利于降低人员活动区域风速或利于快速实现温度调节,从而利于改善用户体验。
本公开提供的空调***和空调***的控制方法具有本公开提供的空调室内机所具有的优点。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相关技术中下回风侧出风方式的空调室内机布置于其作用空间内的原理性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空调室内机的布置于其作用空间内的制冷气流循环模拟风速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空调室内机的实测制热房间温度截面图。
图4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布置于其作用空间内的原理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空调室内机布置于其作用空间内的局部原理性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所示的空调室内机布置于其作用空间内后对作用空间进行分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所示的空调室内机处于第一制冷循环模式的原理性结构及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8为图4所示的空调室内机处于第一制热循环模式的原理性结构及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9为图4所示的空调室内机处于第二制冷循环模式的原理性结构及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10为图4所示的空调室内机处于第二制热循环模式的原理性结构及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11为图4所示的空调室内机的壳体及其内部结构的原理性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4所示实施例的第一风口调节机构的原理性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风口调节机构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
图13为图4所示实施例的第一风口调节机构的原理性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风口调节机构处于其第二工作状态。
图14为图4所示实施例的第二风口调节机构的原理性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二风口调节机构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
图15为图4所示实施例的第二风口调节机构的原理性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二风口调节机构处于其第二工作状态。
图16为图4所示的空调室内机的布置于其作用空间内的制冷气流循环模拟风速图。
图17为图4所示的空调室内机的实测制热房间温度截面图。
图18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布置于其作用空间内的原理性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8所示的空调室内机布置于其作用空间内的局部原理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公开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在实现本公开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相关技术中下回风侧出风方式的空调室内机存在制冷、制热用户感受不舒适的问题。还存在制热时的能量利用率低,能耗大的问题。具体说明如下:
如图1和图2所示,空调室内机1制冷时水平送风,由于冷空气密度大,沉降效应明显,导致房间大部分区域(图1中水平双向箭头所标示区域)风速大于0.3m/s,冷风直接吹送至1.8米以下区域,部分区域冷风吹送位置直达地面23,形成冷风吹人区域。由于在冷风吹人区域冷风直吹人员,用户感受不舒适,长期受冷风吹扫,用户容易生病。
如图1和图3所示,空调室内机1制热时,由于热空气密度低,造成大量相对较热气体在房间2上部聚集,而用户活动区域主要位于房间下部,但是1.1米以下区域室内温度普遍达不到20摄氏度,温度较低,用户感受不舒适,用户活动区域的有效热量利用率低。
另外,相关技术中,不考虑空调室内机所在作用区域内人员位置,无差别地对整个房间制冷或制热,所有情况下房间内气流循环均按较大范围循环,导致能源浪费。
如图4至图19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1。空调室内机1包括壳体13、送风装置14、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和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壳体13具有开口朝向第一方向的第一风口1A和开口朝向第二方向的第二风口1B,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送风装置14位于壳体13内,被配置为驱动壳体13内的气流通过第一风口1A和第二风口1B与外界形成气流循环。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安装于第一风口1A,被配置为调节通过第一风口1A的气流的过流方向。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安装于第二风口1B,被配置为调节通过第二风口1B的气流的过流方向。
其中,送风装置14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在送风装置14的第一工作状态,第一风口1A送风,第二风口1B回风;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在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的第一工作状态,通过第一风口1A的气流的过流方向从靠近壳体13的一端至远离壳体13的一端向第二方向的反方向偏转;和/或送风装置14具有第二工作状态,在送风装置14的第二工作状态,第一风口1A回风,第二风口1B送风;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在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的第一工作状态,通过第二风口1B的气流的过流方向从靠近壳体13的一端至远离壳体13的一端向第一方向的反方向偏转。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可以安装于房间2内相邻壁面的交角处,例如位于顶棚21和侧墙22的交角处,房间2的内部空间为空调室内机1的作用空间。空调室内机1的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位于空调室内机1的侧部远离该交角的交汇线一侧,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位于空调室内机1的底部。该空调室内机1出风时可以偏向作用空间的顶棚或侧墙或地面,利于实现贴壁出风,从而利用贴附效应实现更远送风或实现贴壁送风,且贴壁出风可使气流宽度更宽,利于降低人员活动区域风速或利于快速实现温度调节,从而利于改善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中,如图4至图10、图12至图15、图18和图19所示,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还具有第二工作状态,在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的第二工作状态,通过第一风口1A的气流的过流方向从靠近壳体13的一端向远离壳体13的一端向第二方向偏转;和/或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还具有第二工作状态,在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的第二工作状态,通过第二风口1B的气流的过流方向从靠近壳体13的一端至远离壳体13的一端向第一方向偏转。
该设置利于根据作用空间内的空气调节需求选择合适的出风角度和回风角度,实现气流在作用空间内的较大范围循环和较较小范围循环的合理选择,利于提升节能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中,如图4至图10、图12至图15、图18和图19所示,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叶片112,在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的第一工作状态,第一叶片112从靠近壳体13的一端至远离壳体13的一端向第二方向的反方向倾斜,在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的第二工作状态,第一叶片112从靠近壳体13的一端至远离壳体13的一端向第二方向倾斜。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中,如图4至图10、图12至图15、图18和图19所示,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叶片122,在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的第一工作状态,第二叶片122从靠近壳体13的一端至远离壳体13的一端向第一方向的反方向倾斜,在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的第二工作状态,第二叶片122从靠近壳体13的一端至远离壳体13的一端向第一方向倾斜。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中,如图4至图10、图12至图13所示,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包括一个第一叶片112。第一叶片112在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的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与通过第一叶片112的靠近壳体13的边缘且平行于第一方向的平面的夹角均为10度至75度的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中,如图4至图10、图14至图15所示,,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包括一个第二叶片122。第二叶片122在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的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与通过第二叶片122的靠近壳体13的边缘且平行于第二方向的平面的夹角均为10度至75度的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中,空调室内机1还包括传感器,传感器被配置为检测空调室内机1所在的作用空间内的人员的位置信息。其中,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与传感器耦合并被配置为根据位置信息调节通过第一风口1A的气流的过流方向;和/或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与传感器耦合并被配置为根据位置信息调节通过第二风口1B的气流的过流方向。
设置传感器利于根据作用空间内人员的位置实现空调室内机1的通过第一风口1A和第二风口1B的气流的过流方向的自动调节。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中,空调室内机1具有至少一种制冷循环模式和/或至少一种制热循环模式。在制冷循环模式下,第一风口1A出风,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第二风口1B回风。在制热循环模式下,第一风口1A回风,第二风口1B出风,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中,至少一种制冷循环模式包括第一制冷循环模式和/或第二制冷循环模式。在第一制冷循环模式下,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在第二制冷循环模式下,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处于其第二工作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中,至少一种制热循环模式包括第一制热循环模式和/或第二制热循环模式。在第一制热循环模式下,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在第二制热循环模式下,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处于其第二工作状态。
以空调室内机1安装于顶棚与墙体的交角处为例:
所在的空调***制冷时,使送风装置14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气流向上吹出,利用顶棚21的贴附效应,送风更远,且气流宽度更宽。当靠近空调室内机1的侧墙22壁侧有人员活动时,如图7所示,可以使空调室风机1处于其第一制冷循环模式,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从侧墙22贴壁回风,实现房间内制冷气流较大范围循环,保证作用空间内的温度均匀性,如图16所示,人员主要活动区域没有大于0.3m/s的冷风风速,舒适性好。当靠近空调室内机的侧墙22一侧无人员活动时,如图9所示,可以使空调室内机1处于其第二制冷模式,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可从远离侧墙22的位置回风,减少回流路径,形成制冷气流较小范围循环,提升节能效果。
空调室内机1所在的空调***制热时,使送风装置14处于其第二工作状态,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气流从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向下吹出,利用侧墙22的贴附效应,实现热风顺侧墙22送达地面23,参见图17,利于实现人员活动区温度快速提升,提高制热时能量利用率。当远离空调室内机1的一侧有人员活动时,如图8所示,可以使空调室风机1处于其第一制热循环模式,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从顶棚21贴壁回风,利于保证作用空间的温度的均匀性,形成制热气流较大范围循环。当远离空调室内机1的一侧无人员活动时,如图10所示,可以使空调室风机1处于其第二制热循环模式,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处于其第二工作状态,可以利用回风向下的吸气效应,实现制热气流较小范围循环,提升制热时的节能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中,如图18和图19所示,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可以包括两个以上第一叶片112。第一叶片112的数量例如为图18和图19所示的四个,也可以为其它数量,例如两个、三个、五个及五个以上等。
在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包括两个以上第一叶片112时,第一叶片112在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的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与通过第一叶片112的靠近壳体13的边缘且平行于第一方向的平面的夹角均为5度至70度的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中,如图18和图19所示,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可以包括两个以上第二叶片122。第二叶片122的数量例如为图18和图19所示的四个,也可以为其它数量,例如两个、三个、五个及五个以上等。
在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包括两个以上第二叶片122时,第二叶片122在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的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与通过第二叶片122的靠近壳体13的边缘且平行于第二方向的平面的夹角均为5度至70度的范围内。
第一风口1A和第二风口1B的气流的过流方向对于气流的康达效应有显著的影响,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对于各实施例中第一叶片112和第二叶片122的可调节角度范围进行的限定,利于确保气流与顶棚21或侧墙22的贴附效果较好,同时可利于防止气流冲击顶棚21。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中,送风装置14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第一工作状态,第一风口1A送风,第二风口1B回风,在第二工作状态,第二风口1B送风,第一风口1A回风。
该设置可以实现空调室内机的更多的气流循环模式,利于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出风方式。
例如,参考图16,以空调室内机1安装于房间的左上角为例,空调室内机1所在的空调***制冷时,使送风装置14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使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气流从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向上朝向顶棚23吹出,可以利用顶棚23的贴附效应,送风更远,且气流宽度更宽,人员活动区域风速极低,人员不会受冷风直吹,利于提高用户体验。
再例如,参考图17,空调室内机1所在的空调***制热时,使送风装置处于其第二工作状态,使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气流从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向下并朝向侧墙22一侧吹出,利用侧墙22的贴附效应,实现热风顺侧墙22送达地面23,实现人员活动区温度提升,提高制热时能量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中,如图11所示,送风装置14包括第一风机141和第二风机142。第一风机141的出口与第一风口1A连通,第一风机141的进口与第二风口1B连通。第二风机142的进口与第二风口1B连通,第二风机142的出口与第一风口1A连通。送风装置14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时,第一风机141转动,第二风机142停止,送风装置14处于其第二工作状态时,第一风机141停止,第二风机142转动。
在一些未图示的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中,为实现送风装置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送风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三风机,送风装置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时,第三风机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送风装置处于其第二工作状态时,第三风机沿与第一转动方向相反的第二转动方向转动。
在一些未图示的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中,为实现送风装置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送风装置还可以包括第四风机和变流道机构,变流道机构位于壳体内部,并设置于连通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的流道之间,第四风机的进口和出口连接于流道上。其中变流道机构被配置为:送风装置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时,变流道机构使流道内部气流流向处于第四风机的进口与第二风口连通且出口与第一风口连通的状态;送风装置处于其第二工作状态时,变流道机构使流道内部气流流向处于第四风机的进口与第一风口连通且出口与第二风口连通的状态。变流道机构例如包括旁通管和设置于旁通管上的旁通阀门,以及设置于流道上的与旁通阀门配合使用的阀门等。
在一些未图示的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中,为实现送风装置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送风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五风机,第五风机相对于壳体整体可转动地设置。第五风机被配置为:送风装置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时,第五风机的自身角度处于使第五风机的进口与第二风口连通且出口与第一风口连通的状态;送风装置处于其第二工作状态时,第五风机的自身角度处于使第五风机的进口与第一风口连通且出口与第二风口连通的状态。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该空调***包括本公开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本公开实施例的空调***具有本公开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具有的优点。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本公开实施例的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方法包括:使第一风口1A出风,使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以及使第二风口1B回风;和/或使第一风口1A回风,使第二风口1B出风,以及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
例如,可以在所述空调***制冷时,使第一风口1A出风,使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以及使第二风口1B回风,而在所述空调***制冷时,使第一风口1A回风,使第二风口1B出风,以及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的控制方法中,空调室内机的作用空间包括沿远离第一风口1A所在的侧面的方向远离空调室内机的远端区域F和靠近空调室内机的近端区域C。例如,如图6所示,可以将空调室内机1的作用空间沿远离第一风口1A所在的侧面的方向划分为远离空调室内机1的远端区域F和靠近空调室内机1的近端区域C两个区域。控制方法还包括:在空调***制冷时,如果近端区域C有人员活动,还使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和/或在空调***制冷时,如果近端区域C没有人员活动,还使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处于其第二工作状态;和/或在空调***制热时,如果远端区域F有人员活动,还使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处于其第二工作状态;和/或在空调***制热时,如果远端区域F没有人员活动,还使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
本公开实施例的控制方法具有本公开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具有的优点。
以下结合图1至图19对本公开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作详细说明。其中,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对应于图4至图10、图12至图15及图18至图19所示的左方,第二方向对应于图4至图10、图12至图15及图18至图19所示的下方。
如图1至图10、图18和图19所示,空调室内机1安装于房间2内,房间2内由顶棚21、侧墙22和地面23围成内部空间,该内部空间即为空调室内机1的作用空间。房间2的左上角顶棚21和侧墙22的交角处设有吊顶24。空调室内机1位于顶棚21、侧墙22和吊顶24围成的空间内。
如图1至图15、图18和图19所示,空调室内机1包括主要包括壳体13、送风装置14、换热器15、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和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
如图1至图15、图18和图19所示,壳体13包括开口朝向左方的第一风口1A和开口朝向下方的第二风口1B。本实施例中,第一风口1A朝向右侧,第二风口1B位于壳体13的下侧靠左侧位置。
如图4至图10、图18至图19所示,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安装于第一风口1A,被配置为调节通过第一风口1A的气流的过流方向。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
在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的第一工作状态,通过第一风口1A的气流的过流方向从靠近壳体13的一端至远离壳体13的一端向上偏转,图4至图9中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即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
在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的第二工作状态,通过第一风口1A的气流的过流方向从靠近壳体13的一端向远离壳体13的一端向下偏转,图10中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即处于其第二工作状态。
在图1至图17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包括一个第一叶片112。在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的第一工作状态,第一叶片112的靠近壳体13的一端低于远离壳体13的一端。在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的第二工作状态,第一叶片112的靠近壳体13的一端高于远离壳体13的一端。
在图1至图17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叶片112在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的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与通过第一叶片112的底缘的水平面的夹角均为15度至40度的范围内。例如,如图5所示,第一叶片112在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的第一工作状态与通过第一叶片112的底缘的水平面的夹角β1处于15度至40度的范围内。
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包括第一框体111、第一叶片112和第一转轴113,第一叶片112通过第一转轴113可转动地安装于第一框体111上,第一叶片112与第一转轴113固定连接。第一框体111安装于壳体13的第一风口1A处,且第一框体111中部的通道与第一风口1A和在吊顶24上开设的与第一风口1A对应的开口均连通,以使第一风口1A与作用空间连通。需要调节第一叶片112的角度时,驱动第一转轴113转动,即可带动第一叶片112转动。
可以通过手动调节第一叶片112的角度,也可以通过驱动装置调节第一叶片112的角度,驱动装置例如可以为旋转电机,如步进电机或伺服电机。在图12中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在图13中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处于其第二工作状态。
在图18至图19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包括四个第一叶片。在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的第一工作状态,第一叶片112的靠近壳体13的一端低于远离壳体13的一端,在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的第二工作状态,第一叶片112的靠近壳体13的一端高于远离壳体13的一端。
在图18至图19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叶片112在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的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与通过第一叶片112的底缘的水平面的夹角均为10度至35度。
如图4至图10、图18至图19所示,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安装于第二风口1B,被配置为调节通过第二风口1B的气流的过流方向。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
在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的第一工作状态,通过第二风口1B的气流的过流方向从上至下向远离第一风口1A的一侧偏转,在图4至图8和图10中,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即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
在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的第二工作状态,通过第二风口1B的气流的过流方向从上至下向靠近第一风口1A的一侧偏转,在图9中,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即处于其第二工作状态。
在图1至图17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包括一个第二叶片112。在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的第一工作状态,第二叶片122的顶端比底端靠近第一风口1A。在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的第二工作状态,第二叶片122的顶端比底端远离第一风口1A。
在图1至图17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叶片122在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的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与通过第二叶片122的顶缘的竖直平面的夹角均为15度至40度的范围内。例如,如图5所示,第二叶片122在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的第一工作状态与通过第二叶片122的顶缘的竖直平面的夹角β2处于15度至40度的范围内。
如图14和图15所示,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包括第二框体121、第二叶片122和第二转轴123,第二叶片122通过第二转轴123可转动地安装于第二框体121上,第二叶片122与第二转轴123固定连接。第二框体121安装于壳体13的第二风口1B处,且第二框体121中部的通道与第二风口1B和在吊顶24上开设的与第二风口1B对应的开口均连通,以使第二风口1B与作用空间连通。需要调节第二叶片122的角度时,驱动第二转轴123转动,即可带动第二叶片122转动。
可以通过手动调节第二叶片122的角度,也可以通过驱动装置调节第二叶片122的角度,驱动装置例如可以为旋转电机,如步进电机或伺服电机。在图14中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在图15中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处于其第二工作状态。
在图18至图19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包括四个第二叶片。在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的第一工作状态,第二叶片122的顶端比底端靠近第一风口1A。在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的第二工作状态,第二叶片122的顶端比底端远离第一风口1A。
在图18至图19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叶片122在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的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与通过第二叶片122的顶缘的竖直平面的夹角均为10度至35度。
图18至图19所示的实施例除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和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的叶片数量与图4至图17所示实施例有所不同外,其它内容均可参考图4至图17所示实施例。也因此,在描述本公开实施例的其它部分时,未对两种实施例进行明确区分。
如图11所示,送风装置14位于壳体13内,被配置为驱动壳体13内的气流通过第一风口1A和第二风口1B与外界形成气流循环。送风装置14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第一工作状态,第一风口1A送风,第二风口1B回风,在第二工作状态,第二风口1B送风,第一风口1A回风。
如图11所示,送风装置14包括第一风机141和第二风机142。第一风机141的出口与第一风口1A连通,第一风机141的进口与第二风口1B连通。第二风机142的进口与第二风口1B连通,第二风机142的出口与第一风口1A连通。送风装置14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时,第一风机141转动,第二风机142停止,送风装置14处于其第二工作状态时,第一风机141停止,第二风机142转动。
如图11所示,第一风机141的进口和第二风机142的进口通过流道连通,换热器15位于连通第一风机141和第二风机142的流道内,且位于第一风机141的叶轮和第二内机142的叶轮之间。换热器15内通换热介质。无论送风装置14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还是其第二工作状态,壳体13内部的气流均流经换热器15,通过换热器15冷却或加热气流,达到调节温度的目的。
空调室内机1还包括传感器,传感器被配置为检测空调室内机所在的作用空间内的人员的位置信息。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与传感器耦合并被配置为根据位置信息调节通过第一风口1A的气流的过流方向。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与传感器耦合并被配置为根据位置信息调节通过第二风口1B的气流的过流方向。
传感器可以为任何可以检测到人员的位置信息的传感器,例如可以为红外传感器。
传感器的数量和位置可以根据检测需要设置,例如,可以在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的第一框架111上设置一个传感器,用于检测远离空调室内机1一侧的人员的位置信息,同时在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的第二框架121上设置一个传感器,用于检测靠近空调室内机一侧的人员的位置信息。另外,传感器的设置位置不限于设置在空调室内机1的其它部件上,例如,也可以安装于作用空间内的合适位置,如顶棚21、侧墙22、地面23和/或吊顶24上等。
本公开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具有两种制冷循环模式和两种制热循环模式。两种制冷循环模式包括第一制冷循环模式和第二制冷循环模式。两种制热循环模式包括第一制热循环模式和第二制热循环模式。
如图7所示,在第一制冷循环模式下,送风装置14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第一风口1A出风,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第二风口1B回风,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
如图9所示,在第二制冷循环模式下,送风装置14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第一风口1A出风,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第二风口1B回风,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处于其第二工作状态。
如图8所示,在第一制热循环模式下,送风装置14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第一风口1A回风,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第二风口1B出风,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
如图10所示,在第二制热循环模式下,送风装置14处于其第二工作状态,第一风口1A回风,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处于其第二工作状态,第二风口1B出风,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
可以根据传感器检测的位置信息使空调室内机1在制冷时在不同的制冷循环模式之间切换,以及在制热时在不同的制热循环模式之间切换。
空调室内机1所在的空调***制冷时,当传感器检测到靠近空调室内机1的侧墙一侧有人员活动时,例如参考图6所示的近端区域C有人员活动时,如图7所示,使空调室内机1处于第一制冷循环模式,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从侧墙22贴壁回风,实现房间制冷气流较较大范围循环,利于保证整个房间的温度均匀性,如图16所示,人员主要活动区域没有大于0.3m/s的冷风风速,舒适性好。
空调室内机1所在的空调***制冷时,当靠近空调室内机1的侧墙一侧没有人员活动时,例如参考图6所示的近端区域C没有人员活动时,如图9所示,使空调室内机1处于第二制冷循环模式,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处于其第二工作状态,从离侧墙22较远的一侧回风,减少回流路径,形成制冷气流较小范围循环,利于提升节能效果。
空调室内机1所在的空调***制热时,当传感器检测到远离空调室内机1的侧墙22一侧有人员活动时,例如参考图6所示的远端区域F有人员活动时,如图8所示,使空调室内机1处于第一制热循环模式,使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从顶棚23贴壁回风,实现房间内制热气流较大范围循环,利于保证整个房间的温度均匀性。
空调室内机1所在的空调***制热时,当传感器检测到远离空调室内机1的侧墙22一侧没有人员活动时,例如参考图6所示的远端区域F没有人员活动时,如图10所示,使空调室内机1处于第二制热循环模式,使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处于其第二工作状态,从离顶棚较远的位置回风,同时利用回风向下的吸气效应,实现房间内制热气流较小范围循环,提升使用的节能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仅将作用空间划分为了近端区域C和远端区域F,在未图示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将作用空间划分为更多的区域,例如可以在近端区域C和远端区域F之间进一步划分一个或多个中间区域,针对不同区域内有无人员活动的情况,将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和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的过流方向调节至更佳的送风角度和回风角度,以对作用空间内的气流流动情况进行更精细的操控。
另外,尽管本实施例举例说明了空调室内机1的几种可行的循环模式,然而,对于本公开的空调室内机1而言,循环模式并不限于以上几种类型,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所在的空调***制冷时,也可使用前述第一制热循环模式相同的气流循环方式,此时可以快速将冷风吹向地面,实现低处的快速制冷。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公开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壳体(13),具有开口朝向第一方向的第一风口(1A)和开口朝向第二方向的第二风口(1B),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送风装置(14),位于所述壳体(13)内,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壳体(13)内的气流通过所述第一风口(1A)和所述第二风口(1B)与外界形成气流循环;
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安装于所述第一风口(1A),被配置为调节通过所述第一风口(1A)的气流的过流方向;和
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安装于所述第二风口(1B),被配置为调节通过所述第二风口(1B)的气流的过流方向;
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装置(14)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在所述送风装置(14)的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一风口(1A)送风,所述第二风口(1B)回风;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的第一工作状态,通过所述第一风口(1A)的气流的过流方向从靠近所述壳体(13)的一端至远离所述壳体(13)的一端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反方向偏转;和/或
所述送风装置(14)具有第二工作状态,在所述送风装置(14)的第二工作状态,所述第一风口(1A)回风,所述第二风口(1B)送风;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的第一工作状态,通过所述第二风口(1B)的气流的过流方向从靠近所述壳体(13)的一端至远离所述壳体(13)的一端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偏转;
其中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
至少一种制冷循环模式,在所述制冷循环模式下,所述第一风口(1A)出风,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二风口(1B)回风;和/或
至少一种制热循环模式,在所述制热循环模式下,所述第一风口(1A)回风,所述第二风口(1B)出风,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
并且其中
所述至少一种制冷循环模式包括第一制冷循环模式和/或第二制冷循环模式,在所述第一制冷循环模式下,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二制冷循环模式下,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处于其第二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的第二工作状态,通过所述第二风口(1B)的气流的过流方向从靠近所述壳体(13)的一端至远离所述壳体(13)的一端向所述第一方向偏转;和/或
所述至少一种制热循环模式包括第一制热循环模式和/或第二制热循环模式,在所述第一制热循环模式下,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二制热循环模式下,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处于其第二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的第二工作状态,通过所述第一风口(1A)的气流的过流方向从靠近所述壳体(13)的一端向远离所述壳体(13)的一端向所述第二方向偏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具有第二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的第二工作状态,通过所述第一风口(1A)的气流的过流方向从靠近所述壳体(13)的一端向远离所述壳体(13)的一端向所述第二方向偏转;和/或
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具有第二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的第二工作状态,通过所述第二风口(1B)的气流的过流方向从靠近所述壳体(13)的一端至远离所述壳体(13)的一端向所述第一方向偏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叶片(112),在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的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一叶片(112)从靠近所述壳体(13)的一端至远离所述壳体(13)的一端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反方向倾斜,在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的第二工作状态,所述第一叶片(112)从靠近所述壳体(13)的一端至远离所述壳体(13)的一端向所述第二方向倾斜;和/或
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叶片(122),在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的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二叶片(122)从靠近所述壳体(13)的一端至远离所述壳体(13)的一端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倾斜,在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的第二工作状态,所述第二叶片(122)从靠近所述壳体(13)的一端至远离所述壳体(13)的一端向所述第一方向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包括一个所述第一叶片(112),所述第一叶片(112)在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的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与通过所述第一叶片(112)的靠近所述壳体(13)的边缘且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平面的夹角均为10度至75度;或者,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包括两个以上所述第一叶片(112),所述第一叶片(112)在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的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与通过所述第一叶片(112)的靠近所述壳体(13)的边缘且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平面的夹角均为5度至70度;和/或
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包括一个所述第二叶片(122),所述第二叶片(122)在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的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与通过所述第二叶片(122)的靠近所述壳体(13)的边缘且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的平面的夹角均为10度至75度;或者,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包括两个以上所述第二叶片(122),所述第二叶片(122)在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的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与通过所述第二叶片(122)的靠近所述壳体(13)的边缘且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的平面的夹角均为5度至70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包括一个所述第一叶片(112),所述第一叶片(112)在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的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与通过所述第一叶片(112)的靠近所述壳体(13)的边缘且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平面的夹角均为15度至40度;或者,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包括两个以上所述第一叶片(112),所述第一叶片(112)在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的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与通过所述第一叶片(112)的靠近所述壳体(13)的边缘且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平面的夹角均为10度至35度;和/或
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包括一个所述第二叶片(122),所述第二叶片(122)在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的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与通过所述第二叶片(122)的靠近所述壳体(13)的边缘且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的平面的夹角均为15度至40度;或者,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包括两个以上所述第二叶片(122),所述第二叶片(122)在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的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与通过所述第二叶片(122)的靠近所述壳体(13)的边缘且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的平面的夹角均为10度至35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传感器,所述传感器被配置为检测所述空调室内机所在的作用空间内的人员的位置信息,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与所述传感器耦合并被配置为根据所述位置信息调节通过所述第一风口(1A)的气流的过流方向和/或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与所述传感器耦合并被配置为根据所述位置信息调节通过所述第二风口(1B)的气流的过流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装置(14)具有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和所述第二工作状态,其中:
所述送风装置(14)包括第一风机(141)和第二风机(142),所述第一风机(141)的出口与所述第一风口(1A)连通,所述第一风机(141)的进口与所述第二风口(1B)连通,所述第二风机(142)的进口与所述第二风口(1B)连通,所述第二风机(142)的出口与所述第一风口(1A)连通,所述送风装置(14)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风机(141)转动,所述第二风机(142)停止,所述送风装置(14)处于其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风机(141)停止,所述第二风机(142)转动;或者
所述送风装置包括第三风机,所述送风装置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三风机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所述送风装置处于其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三风机沿与所述第一转动方向相反的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或者
所述送风装置具有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和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所述送风装置包括第四风机和变流道机构,所述变流道机构位于所述壳体内部,并设置于连通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的流道之间,所述第四风机的进口和出口连接于所述流道上,其中所述变流道机构被配置为:所述送风装置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时,使所述流道内部气流流向处于所述第四风机的进口与所述第二风口连通且出口与所述第一风口连通的状态,所述送风装置处于其第二工作状态时,使所述流道内部气流流向处于所述第四风机的进口与所述第一风口连通且出口与所述第二风口连通的状态;或者
所述送风装置包括第五风机,所述第五风机相对于所述壳体整体可转动地设置,所述第五风机被配置为:所述送风装置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时,自身角度处于使所述第五风机的进口与所述第二风口连通且出口与所述第一风口连通的状态,所述送风装置处于其第二工作状态时,自身角度处于使所述第五风机的进口与所述第一风口连通且出口与所述第二风口连通的状态。
8.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9.一种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使所述第一风口(1A)出风,使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以及使所述第二风口(1B)回风;和/或
使所述第一风口(1A)回风,使所述第二风口(1B)出风,以及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的作用空间包括沿远离所述第一风口(1A)所在的侧面的方向远离所述空调室内机的远端区域(F)和靠近所述空调室内机的近端区域(C),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在所述空调***制冷时,如果所述近端区域(C)有人员活动,还使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和/或
在所述空调***制冷时,如果所述近端区域(C)没有人员活动,还使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处于其第二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二风口调节机构(12)的第二工作状态,通过所述第二风口(1B)的气流的过流方向从靠近所述壳体(13)的一端至远离所述壳体(13)的一端向所述第一方向偏转;和/或
在所述空调***制热时,如果所述远端区域(F)有人员活动,还使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处于其第二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的第二工作状态,通过所述第一风口(1A)的气流的过流方向从靠近所述壳体(13)的一端向远离所述壳体(13)的一端向所述第二方向偏转;和/或
在所述空调***制热时,如果所述远端区域(F)没有人员活动,还使所述第一风口调节机构(11)处于其第一工作状态。
CN202111215447.7A 2021-10-19 2021-10-19 空调室内机、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139590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15447.7A CN113959007B (zh) 2021-10-19 2021-10-19 空调室内机、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15447.7A CN113959007B (zh) 2021-10-19 2021-10-19 空调室内机、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59007A CN113959007A (zh) 2022-01-21
CN113959007B true CN113959007B (zh) 2023-01-17

Family

ID=794652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15447.7A Active CN113959007B (zh) 2021-10-19 2021-10-19 空调室内机、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59007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72700A (zh) * 2016-06-27 2016-09-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风管式空调室内机
DE212017000172U1 (de) * 2017-12-14 2019-02-05 Kunshan Silaimu Energy-saving Technology Co., Ltd. Bidirektionaler Frischluftreiniger
CN109564022A (zh) * 2016-08-10 2019-04-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209639139U (zh) * 2019-03-14 2019-11-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送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110925980A (zh) * 2018-09-20 2020-03-27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的送风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72700A (zh) * 2016-06-27 2016-09-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风管式空调室内机
CN109564022A (zh) * 2016-08-10 2019-04-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
DE212017000172U1 (de) * 2017-12-14 2019-02-05 Kunshan Silaimu Energy-saving Technology Co., Ltd. Bidirektionaler Frischluftreiniger
CN110925980A (zh) * 2018-09-20 2020-03-27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的送风控制方法
CN209639139U (zh) * 2019-03-14 2019-11-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送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59007A (zh) 2022-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018823U (zh) 空调器及其空调室内机
CN116300719A (zh) 空调机的室内单元
CN209325925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4060934A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06073280U (zh) 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
CN114046563B (zh) 空调室内机
JP2018025344A (ja) 空気調和機
CN106152464A (zh) 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JP2012229842A (ja) 空気調和機
CN106369797A (zh) 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JP2018146197A (ja) 空気調和機
CN218119933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05065934U (zh) 风管机
CN106152465A (zh) 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JP2018059675A (ja) 空気調和機
CN109340909A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CN217235785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WO2018029940A1 (ja) 空気調和機
CN113959007B (zh) 空调室内机、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218721861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JP2018179416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0088327A (ja) 空調用室内機およびその吹出温度制御方法
CN217357110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5164280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1119925U (zh) 导风结构、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