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11868B - 一种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11868B
CN113611868B CN202110884082.0A CN202110884082A CN113611868B CN 113611868 B CN113611868 B CN 113611868B CN 202110884082 A CN202110884082 A CN 202110884082A CN 113611868 B CN113611868 B CN 1136118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thium
composite
dimensional structure
metal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8408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11868A (zh
Inventor
李玉冰
徐雄文
黄成�
袁依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Lifang New Ener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Lifang New Ener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Lifang New Ener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Lifang New Ener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8408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11868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118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118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118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118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3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involving compressing or compaction
    • H01M4/0435Rolling or calende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71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involving thermal treatment, e.g. firing, sintering, backing particulate active material, thermal decomposition, pyrolysi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01M4/381Alkaline or alkaline earth metals elements
    • H01M4/382Lithiu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8Inhibitors, e.g. gassing inhibitors, corrosion inhib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金属锂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包括金属锂导电层,所述金属锂导电层含有立体结构材料,所述立体结构材料用于为金属锂提供附着位点并包覆金属锂。本发明的一种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有效避免锂与电解液进行接触,有效减低电解液消耗,引导锂离子的均匀沉积,抑制锂枝晶生成。

Description

一种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金属锂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发展至今,已历经半个多世纪,其具有能量密度大,自放电小,使用寿命长等优点。然而,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其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对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需求。
相比于已接近理论比能极限的锂离子电池,金属锂因具有超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mAh/g),极低的电势(-3.04V,相对于标准氢电极),被认为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的理想负极材料。然而金属锂在充放电过程中不均匀的沉积/剥离行为极易引发锂枝晶生长,导致电池较低的库伦效率及安全隐患,这使得二次金属锂电池至未能商业化。
为了解决锂枝晶问题,研究者们尝试了多种方式方法,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在电解液中加入功能添加剂(如Cs盐、DTD等),在锂金属表面构建SEI膜(包括原位法和非原位法,其中原位法为通过使用锂盐、功能添加剂等在负极表面自发形成SEI,非原位则为人造SEI)及构建三维骨架结构等方法。但目前这些方法均存在一定局限性,电解液功能添加剂如Cs盐,其对浓度精确度要求极高。人造SEI膜构建方法如原子层沉积法(ALD)需要借助特殊设备,流程复杂且价格昂贵。而构建3D负极主要使用的方法包括电化学预处理、熔融法等。这其中,电化学预处理需要对电池进行重新组装拆卸,难以实现大规模化应用,熔融法需要让锂处于熔融状态,危险系数较大,且与其复合的材料需要具有亲锂特性。
相比较而言,辊压法制备复合负极材料方法较为便捷,更有望实现大规模生产应用,有研究者通过此法将金属锂与碳纸、铜/镍网等直接辊压复合,得到性能较为优异的复合材料,但使用铜网/镍网、碳纸等材料在重量、厚度等方面均不占优势。也有研究人员通过将金属氧化物等材料撒在锂上后反复折叠辊压,但此法明显难以得到复合物分布均匀材料。因此,开发一种较为简单且能大规模生产应用的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具有极为重大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具有三维结构的金属锂复合材料,该材料具有更高的离子导电性。当将此复合材料用做电芯阳极时,在电芯充放电循环过程中,可以降低阳极表面局部电流,减少电解液消耗,同时有效引导锂离子沉积在材料三维结构内部而非其表面,进而抑制锂枝的生成,延长电芯循环寿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包括金属锂导电层,所述金属锂导电层含有立体结构材料,所述立体结构材料用于为金属锂提供附着位点并包覆金属锂。
作为本发明一种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的一种改进,所述立体结构材料包括氮化锂、氟化锂、铝锂合金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本发明一种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的一种改进,所述金属锂导电层还包括碳粉和导电剂,所述碳粉、所述导电剂和所述立体结构材料重量份数比为5~8:1~3:2~5。
作为本发明一种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的一种改进,所述金属锂导电层的厚度为40~60μm。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可控性好,能够大批量大规模生产,实用性强,成本低,制备出的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更均匀,性能更优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将立体结构初料加入溶剂配制成浆料,将浆料涂覆在承载片烘干,除去承载片形成立体结构初料复合层;
步骤(B):取一锂带和两层步骤(A)中所述立体结构初料复合层,将锂带、所述立体结构初料复合层依次按立体结构初料复合层、锂带、立体结构初料复合层的顺序层叠放置,辊压形成第一复合锂带;
步骤(C):另取一锂带和一层步骤(A)中所述立体结构初料复合层,将锂带、立体结构初料复合层依次按立体结构初料复合层、锂带、第一复合锂带的顺序层叠放置,辊压形成第二复合锂带;
步骤(D):将步骤(C)中所述第二复合锂带作为第一复合锂带,重复步骤(C)两次以上得到立体结构金属锂混合料;
步骤(E):将步骤(D)所述立体结构金属锂混合料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加热得到含有立体结构材料的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
作为本发明一种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所述步骤(A)中浆料的固含量为3~10%,烘干的温度为80~100℃,烘干时间为20~30小时。
作为本发明一种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所述步骤(E)的加热温度为120~170℃。
作为本发明一种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所述导电剂为碳纤维、碳纳米管、石墨烯、乙炔黑、科琴黑、导电碳黑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混合物。
作为本发明一种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所述辊压的压力为150~300kg·f/cm2
本发明的目的之三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能够有效避免锂枝晶,抑制厚度增长,电化学性能更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以及壳体,所述隔膜用于分隔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所述负极包括上述的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
相对于现在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的一种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含有立体结构材料,能够为金属锂提供附着位点并包覆金属锂,有效避免金属锂与电解液直接接触,有效减少电解液消耗,同时,引导锂离子的均匀沉积,抑制锂枝晶生成;
2、本发明的一种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操作简单,可控性好,能够大批量大规模生产,实用性强,成本低,制备出的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更均匀,性能更优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表征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的XRD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与不含立体结构材料的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和50μm金属锂负极制备成电池的容量保持率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1、一种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包括金属锂导电层,所述金属锂导电层含有立体结构材料,所述立体结构材料用于为金属锂提供附着位点并包覆金属锂。本发明的一种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通过立体结构材料对金属锂进行保护,有效避免锂与电解液进行接触,有效减低电解液消耗,引导锂离子的均匀沉积,抑制锂枝晶生成。
优选地,所述立体结构材料包括氮化锂、氟化锂、铝锂合金中的至少一种。氮化锂、氟化锂、铝锂合金形成于金属锂导电层的表面,有效地形成保护层,避免金属锂与电解液直接接触,有效地减少电解液消耗,同时,引导锂离子的均匀沉积,抑制锂枝晶生成。
优选地,所述金属锂导电层还包括碳粉和导电剂,所述碳粉、所述导电剂和所述立体结构材料重量份数比为5~8:1~3:2~5。碳粉、导电剂与三维复合结构共同构成限制循环过程中锂体积变化的牢笼,有效地限制循环过程中电池厚度增长,同时通过设置一定配比的碳粉、导电剂和立体结构材料,使金属锂导电层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有利于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嵌。
优选地,所述金属锂导电层的厚度为40~60μm。控制金属锂导电层的厚度,使金属锂导电层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电化学性能。
2、一种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将立体结构初料加入溶剂配制成浆料,将浆料涂覆在承载片烘干,除去承载片形成立体结构初料复合层;本步骤主要是将立体结构初料制备成层状,以便于后续使用,具体地溶剂为去离子水或有机溶剂,本步骤根据情况制备多层立体结构初料复合层,以便于后续不断进行辊压操作时增加层数。承载片可以为隔膜,可以为麦拉片,待浆料干燥后,分离浆料层和承载片,得到立体结构初料复合层。优选地,将碳粉、导电剂和立体结构初料按重量份数比为5~8:1~3:2~5混合加入溶剂中制成浆料,将浆料涂覆在承载片烘干,除去承载片形成立体结构初料复合层,能有效地提高离子导电性。
步骤(B):取一锂带和两层步骤(A)中所述立体结构初料复合层,将锂带、所述立体结构初料复合层依次按立体结构初料复合层、锂带、立体结构初料复合层的顺序层叠放置,辊压形成第一复合锂带;在锂带两侧层叠放置立体结构初料复合层有利于在辊压时,两侧的立体结构初料进入锂带中,与锂颗粒均匀混合,提高混合均匀性。
步骤(C):另取一锂带和一层步骤(A)中所述立体结构初料复合层,将锂带、立体结构初料复合层依次按立体结构初料复合层、锂带、第一复合锂带的顺序层叠放置,辊压形成第二复合锂带;经过一次辊压的第一复合锂带与新取的锂带以及新的立休结构初料复合层继续进行辊压,进一步将立体结构材料、碳粉、导电剂与锂进行混合,同时对第一复合锂带内的混合材料再次进行辊压,使之更薄,混合材料更均匀;本发明不断使用层叠放置的方式,能够提高成品中混合材料的均匀性,相对于使用折叠方式,均一性更好,制备出的成品电化学性更好,不易出现电流集中的效应。
步骤(D):将步骤(C)中所述第二复合锂带作为第一复合锂带,重复步骤(C)两次以上得到立体结构金属锂混合料;经过10-50次辊后后,碳粉、导电剂、立体结构初料与颗粒锂混合均匀,有利于后续加热反应生成三维立体结构,从而形成保护颗粒锂的保护层,引导锂离子的均匀沉积,抑制锂枝晶生成。
步骤(E):将步骤(D)所述立体结构金属锂混合料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加热得到含有立体结构材料的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惰性气体可以是氦气、氖气。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3Li+AlN(AlF)→Li3N(LiF)+Al (1)
Li+Al→LiAl (2)
由(1)可以得到Li3N(氮化锂)或LiF(氟化锂)。由(2)可以得到LiAl合金(铝锂合金),由这两反应式所得产物为本发明所制备材料的核心成分,对锂进行包覆保护,避免与电解液直接接触,引导锂离子的均匀沉积,抑制锂枝晶生成,对所制备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
本发明的一种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使用辊压法制备复合材料,可控性好,能够大批量大规模生产,实用性强,成本低,制备出的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更均匀,性能更优异。进行压辊时,锂带和两层立体结构初料复合层经多层叠加辊压后,立体结构初料、碳粉和导电剂势必会嵌入锂带内部,此处,可以将锂带理解成由无数个微小的锂颗粒团聚而形成,立体结构初料、碳粉和导电剂混合物嵌入锂带内部将之前的微小颗粒锂团团包裹住,形成一个新的含锂混合物小颗粒,无数个这种含锂混合物小颗粒再经过加热,形成了一种具有三维结构的复合产物,从而保护颗粒锂,避免锂与电解液直接接触,减少锂枝晶。
优选地,所述步骤(A)中浆料的固含量为3~10%,烘干的温度为80~100℃,烘干时间为20~30小时。控制浆料中的固含量,使立体结构材料保持在一定含量,使立体结构材料与颗粒锂结合时,保持有效性。
优选地,所述步骤(E)的加热温度为120~170℃。加热使经过充分混合的材料进行反应,使金属锂导电层内部的锂与立体结构材料反应,生成三维复合结构。温度不宜过高,容易导致金属锂熔解,使金属锂导电层软化,不利于三维复合结构的生成,温度过低,反应过慢,金属锂导电层内部反应不充分,不利于锂离子的沉积引发,导电性变差。
优选地,所述导电剂为碳纤维、碳纳米管、石墨烯、乙炔黑、科琴黑、导电碳黑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混合物。导电剂能够提高金属锂导电层的导电效率,同时与碳粉、生成的三维复合结构协同限制锂体积的变化,有效抑制厚度的增长。
优选地,所述辊压的压力为150~300kg·f/cm2。控制辊压的压力,使碳粉、导电剂、立体结构初料和金属锂混合均匀,有利于三维复合结构的均匀分布,避免电流过于集中,避免出现热效应,提高电池效率。优选地,辊压的压力为180~200kg·f/cm2,更优选地,辊压的压力为250kg·f/cm2
3、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以及壳体,所述隔膜用于分隔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所述负极包括上述的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
本发明的一种锂离子电池,能够有效避免锂枝晶,抑制厚度增长,电化学性能更好。
其中,正极包括正极集流体以及设置在正极集流体上的正极活性物质,正极活性物质可以是包括但不限于化学式如LiaNixCoyMzO2-bNb(其中0.95≤a≤1.2,x>0,y≥0,z≥0,且x+y+z=1,0≤b≤1,M选自Mn,Al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N选自F,P,S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所述正极活性物质还可以是包括但不限于LiCoO2、LiNiO2、LiVO2、LiCrO2、LiMn2O4、LiCoMnO4、Li2NiMn3O8、LiNi0.5Mn1.5O4、LiCoPO4、LiMnPO4、LiFePO4、LiNiPO4、LiCoFSO4、CuS2、FeS2、MoS2、NiS、TiS2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所述正极活性物质还可以经过改性处理,对正极活性物质进行改性处理的方法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应该是己知的,例如,可以采用包覆、掺杂等方法对正极活性物质进行改性,改性处理所使用的材料可以是包括但不限于Al,B,P、Zr、Si、Ti、Ge、Sn、Mg、Ce、W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而正极集流体通常是汇集电流的结构或零件,所述正极集流体可以是本领域各种适用于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集流体的材料,例如,所述正极集流体可以是包括但不限于金属箔等,更具体可以是包括但不限于铝箔等。
负极包括负极集流体以及设置在负极集流体表面的负极活性物质,负极活性物质可以是包括但不限于石墨、软碳、硬碳、碳纤维、中间相碳微球、硅基材料、锡基材料、钛酸锂或其他能与锂形成合金的金属等中的一种或几种。其中,所述石墨可选自人造石墨、天然石墨以及改性石墨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硅基材料可选自单质硅、硅氧化合物、硅碳复合物、硅合金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锡基材料可选自单质锡、锡氧化合物、锡合金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负极集流体通常是汇集电流的结构或零件,所述负极集流体可以是本领域各种适用于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集流体的材料,例如,所述负极集流体可以是包括但不限于金属箔等,更具体可以是包括但不限于铜箔、金属锂箔等。
所述隔膜可以是本领域各种适用于锂离子电池隔膜的材料,例如,可以是包括但不限于聚乙烯、聚丙烯、聚偏氟乙烯、芳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四氟乙烯、聚丙烯腈、聚酰亚胺,聚酰胺、聚酯和天然纤维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该锂离子电池还包括电解液,电解液包括有机溶剂、电解质锂盐和添加剂。其中,电解质锂盐可以是高温性电解液中采用的LiPF6和/或LiBOB;也可以是低温型电解液中采用的LiBF4、LiBOB、LiPF6中的至少一种;还可以是防过充型电解液中采用的LiBF4、LiBOB、LiPF6、LiTFSI中的至少一种;亦可以是LiClO4、LiAsF6、LiCF3SO3、LiN(CF3SO2)2中的至少一种。而有机溶剂可以是环状碳酸酯,包括PC、EC;也可以是链状碳酸酯,包括DFC、DMC、或EMC;还可以是羧酸酯类,包括MF、MA、EA、MP等。而添加剂包括但不限于成膜添加剂、导电添加剂、阻燃添加剂、防过充添加剂、控制电解液中H2O和HF含量的添加剂、改善低温性能的添加剂、多功能添加剂中的至少一种。
壳体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铝塑膜、铝板、锡板、不锈钢中一种。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
实施例1
1、一种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如图1所示,
步骤(A):将碳粉、导电剂VGCF、氮化铝(AlN)按质量份数比为6:2:3混合形成混合固体,加入与水配置成浆料,固体质量分数为10%,用涂布机将浆料均匀涂覆于PP隔膜,随后将其置于真空干燥箱中85℃干燥24小时,形成立体结构初料复合层;
步骤(B):将干燥后的立体结构初料复合层及50μm金属锂带按照立体结构初料复合层、金属锂带、立体结构初料复合层的方式叠加放置,用辊压机进行第一次辊压,得到一种包含2层含AlN、碳、导电剂混合物,一层锂带的三明治结构的复合材料,即第一复合锂带;
步骤(C):另取一锂带,另取一立体结构初料复合层,将锂带、立体结构复合层、第一复合锂带依次按立体结构复合层、锂带和第一复合锂带的顺序进行堆叠放置,对放置后的层状结构进行辊压,得到一种含有2层锂,3层混合物的三维复合物,即第二复合锂带;
步骤(D):将步骤(C)中所述第二复合锂带作为第一复合锂带,重复步骤(C)10次得到立体混合料;
步骤(E):将步骤(D)所述立体混合料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在150℃加热得到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所如图2中(a)20μm和(b)5μm所示,为制备出的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的SEM图,(c)为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中碳(C)元素分布的EDS图,(d)为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中氮(N)元素分布的EDS图,(e)为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中铝(Al)元素分布的EDS图。根据图中(c)(d)(e)部分可以清楚看到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中碳氮和铝分布均匀,均一性好。由图3可以看出,制备出的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中含有Li3N、LiAl以及未反应的AlN和Li金属。
2、以NCM811为正极,上所制备的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为负极,隔膜使用PP隔膜,在干燥房中,将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甲酯(DMC)、氟代碳酸乙烯酯(FEC)按照体积比为45:45:10的比例混合均匀,得到有机混合溶剂。向该有机混合溶剂中加入LiPF6,得到LiPF6浓度为1mol/L的电解液,将正极、隔膜、负极和电解液装入壳体制备容量为400mAh的软包叠片电池。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碳粉、所述导电剂和所述立体结构材料的重量份数比为7:2:3。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碳粉、所述导电剂和所述立体结构材料的重量份数比为8:2:3。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4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碳粉、所述导电剂和所述立体结构材料的重量份数比为6:2:4。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5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碳粉、所述导电剂和所述立体结构材料的重量份数比为6:2:5。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对比例1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使用厚度为50μm的金属锂带作为负极。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对比例2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金属锂导电层不含有立体结构材料。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性能测试:
1、将实施例1和对比例1在蓝电测试仪上25℃环境温度下,以0.2C将电池恒流充电至4.3V,随后再分别在4.3V恒压条件下将该电池充电至0.05C,之后以0.5C将电池放电至3.0V,反复N次上述充放电过程以进行充放电循环寿命测试,测试结果见图4;
2、将实施例1-5和对比例1制备出的电池分别在0.2C充电、0.5C放电倍率下进行恒流充放电测试,记录电池厚度增加0.2m、0.5mm、0.8mm、1mm以及出现短路时的循环次数,测试结果列于表1。
表1
Figure BDA0003193329320000111
由表1可以看出,本发明制备出的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作为负极制备出的电池能够很好的抑制电池厚度的增加,这是因为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中含有立体结构,能够为颗粒锂提供附着位点,使锂在三维骨架的保护下不与电解液直接,避免锂枝晶的生成,从而抑制了厚度的增长,进而避免生长过长的锂枝晶刺穿隔膜导致短路。而且,由实施例1-5可以得出,当控制所述碳粉、所述导电剂和所述立体结构材料的重量份数为6:2:3时,制备出的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和电池性能更优异,更好地抑制厚度生长,不易短路,使用寿命长。
由图4可以看到,对比例1使用50μm的金属锂带作为负极、对比例2使用不含有立体结构材料制备出的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作为负极与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作为负极制备成电池进行充放电循环测试,对比例1充放电120次左右时,对比例1的电容容量保持率为90%,对比例2的电容容量保护率98%,本实施例的电池容量保持率为98%,说明使用在锂带中添加导电剂和碳粉可以有效地提高电池容量保护率,随着充放电次数增加至180次左右时,本实施例1的电池容量保持率为92.5%,对比例2的电容容量保护率跌至84%,说明所述碳粉、所述导电剂和所述立体结构材料按一定重量份数进行复配使用时,制备的电池性能具有良好的续航性,电池性能保持良久,不易出现锂枝晶、不易短路,使用寿命长。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发明构成任何限制。

Claims (8)

1.一种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锂导电层,所述金属锂导电层含有立体结构材料,所述立体结构材料用于为金属锂提供附着位点并包覆金属锂;其中,所述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将立体结构初料加入溶剂配制成浆料,将浆料涂覆在承载片烘干,除去承载片形成立体结构初料复合层;
步骤(B):取一锂带和两层步骤(A)中所述立体结构初料复合层,将锂带、所述立体结构初料复合层依次按立体结构初料复合层、锂带、立体结构初料复合层的顺序层叠放置,辊压形成第一复合锂带;
步骤(C):另取一锂带和一层步骤(A)中所述立体结构初料复合层,将锂带、立体结构初料复合层依次按立体结构初料复合层、锂带、第一复合锂带的顺序层叠放置,辊压形成第二复合锂带;
步骤(D):将步骤(C)中所述第二复合锂带作为第一复合锂带,重复步骤(C)两次以上得到立体结构金属锂混合料;
步骤(E):将步骤(D)所述立体结构金属锂混合料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加热得到含有立体结构材料的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
其中,所述立体结构材料包括氮化锂、氟化锂、铝锂合金中的至少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锂导电层还包括碳粉和导电剂,所述碳粉、所述导电剂和所述立体结构材料重量份数比为5~8:1~3:2~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锂导电层的厚度为40~60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所述步骤(A)中浆料的固含量为3~10%,烘干的温度为80~100℃,烘干时间为20~30小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所述步骤(E)的加热温度为120~17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剂为碳纤维、碳纳米管、石墨烯、乙炔黑、科琴黑、导电碳黑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混合物。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辊压的压力为150~300kg·f/cm2
8.一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以及壳体,所述隔膜用于分隔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所述负极包括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
CN202110884082.0A 2021-08-03 2021-08-03 一种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Active CN1136118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84082.0A CN113611868B (zh) 2021-08-03 2021-08-03 一种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84082.0A CN113611868B (zh) 2021-08-03 2021-08-03 一种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11868A CN113611868A (zh) 2021-11-05
CN113611868B true CN113611868B (zh) 2023-03-28

Family

ID=783391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84082.0A Active CN113611868B (zh) 2021-08-03 2021-08-03 一种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11868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25354A (zh) * 2019-11-20 2021-05-21 郑州宇通集团有限公司 锂负极及其制备方法、锂二次电池
CN113066988A (zh) * 2021-03-23 2021-07-02 远景动力技术(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62793B2 (en) * 2004-11-26 2011-11-22 Panasonic Corporation Lithium primary batter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CN104425808B (zh) * 2013-08-26 2018-12-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复合型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09671908A (zh) * 2018-12-17 2019-04-23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锂金属电极及其制备方法、锂电池
CN111933888A (zh) * 2020-06-30 2020-11-13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湖州供电公司 一种具有sei的快离子导体固态锂电池负极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25354A (zh) * 2019-11-20 2021-05-21 郑州宇通集团有限公司 锂负极及其制备方法、锂二次电池
CN113066988A (zh) * 2021-03-23 2021-07-02 远景动力技术(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11868A (zh) 2021-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502618B1 (ko) 이차 전지, 이차 전지를 포함하는 전지 모듈, 전지 팩 및 장치
KR102378583B1 (ko) 리튬-함유 복합체의 코팅층을 구비한 세퍼레이터,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및 상기 이차전지의 제조방법
KR101201804B1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음극,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US20110135982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JP2006525625A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高容量負極材
KR102660380B1 (ko) 리튬-이온 유형의 축전지의 제조 방법
CN111342137B (zh) 一种电解液及电化学装置
KR102046554B1 (ko) 인(p) 도핑된 환원 그래핀 옥사이드 인조 고체-전해질 중간상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리튬금속전지용 음극
CN106716681A (zh) 第一次充电过程之前状态下的阴极和包括阴极的锂离子电池组,用于锂离子电池组的化成的方法和化成之后的锂离子电池组
CN107565088B (zh) 一种金属锂二次电池负极的制备方法
US20230335799A1 (en)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such electrolyt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of such secondary battery
WO2023040355A1 (zh) 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用电装置
KR101049826B1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CN112635766B (zh) 一种金属锂电池负极、其制备方法及锂二次电池
CN114613963B (zh) 一种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负极片和二次电池
CN113451547B (zh) 一种复合金属锂负极及包括该复合金属锂负极的锂离子电池
CN113611868B (zh) 一种金属锂复合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JP2022167890A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負極およびこれを含む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CN112216809B (zh) 金属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17321822A (zh)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US20210305583A1 (en)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WO2024040510A1 (zh) 二次电池的制备方法、二次电池及用电装置
WO2023082866A1 (zh) 二次电池、用于制备二次电池的方法、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JP2005085570A (ja) 薄膜電極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薄膜電極を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CN115863769A (zh) 氟化碳酸酯类电解液以及锂金属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