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31876A - 换热组件和空气调节*** - Google Patents

换热组件和空气调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31876A
CN113531876A CN202010276127.1A CN202010276127A CN113531876A CN 113531876 A CN113531876 A CN 113531876A CN 202010276127 A CN202010276127 A CN 202010276127A CN 113531876 A CN113531876 A CN 1135318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
fan
shell
exchang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7612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婧
王晶晶
徐超
田志强
徐志腾
田丰
顾明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27612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31876A/zh
Publication of CN1135318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318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shape of the heat exchangers or of parts thereof, e.g. of their f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3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323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3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325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shape of the heat exchangers or of parts thereof, e.g. of their f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24F2013/247Active noise-suppres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换热组件,包括:风扇结构,包括轮毂和扇叶组,扇叶组与轮毂连接;且在轮毂的径向上,扇叶组至轮毂之间形成有环形空间;换热器,可置于环形空间内。采用本公开实施例的换热组件,将换热器设置于风扇结构的内部,空气通过风扇结构的轴向进风时,先流经换热器,再经由风扇结构而排出。则空气流经换热器时风速低,可有效防止异常音的产生。而且,风扇尺寸可变大,进而可减小风扇转速从而降低噪音。而且,将换热器嵌入风扇结构内部,节省了空间,使得换热组件的结构更紧凑,更方便地应用于空气调节***中。本申请还公开一种空气调节***。

Description

换热组件和空气调节***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换热组件和空气调节***。
背景技术
目前,在空调器中,风机一般位于换热器内部,则换热器位于风机的出风口处,当气流吹到换热器上时容易产生异常音。而且,风机的尺寸受到换热器结构的限制,当需要满足所需的风量时必须增大风机转速,转速的提高同时又引起噪音的增大。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现有空调器中风机产生的噪音大,降低用户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组件和空气调节***,以解决现有空调器中风机产生的噪音大,降低用户使用体验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组件,包括:
风扇结构,包括轮毂和扇叶组,扇叶组与轮毂连接;且在轮毂的径向上,扇叶组至轮毂之间形成有环形空间;
换热器,可置于环形空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气调节***,包括:前述的换热组件。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组件和空气调节***,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的换热组件,将换热器设置于风扇结构的内部,空气通过风扇结构的轴向进风时,先流经换热器,再经由风扇结构而排出。则空气流经换热器时风速低,可有效防止异常音的产生。而且,风扇尺寸可变大,进而可减小风扇转速从而降低噪音。而且,将换热器嵌入风扇结构内部,节省了空间,使得换热组件的结构更紧凑,更方便地应用于空气调节***中。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组件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组件的风扇模块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组件的换热器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风扇结构剖切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风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器的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器的气流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换热器的气流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换热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换热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风扇结构;101、环形空间;110、轮毂;120、扇叶组;121、导叶片;122、叶片;130、电机;131、电机固定座;140、圆盘;200、换热器;201、伸入端;202、中部镂空;203、固定支架;204、气流通道;210、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1、第一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2、第二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1、散热板体;212、冷媒管道;2121、环形通道;2122、径向通道;2123、进液管道;2124、出液管道;220、连接结构;221、连接杆;2211、端座;2212、外螺纹;222、支撑垫片;300、外壳;301、出风口;302、进风口;310、第一壳体;311、装配孔;320、第二壳体;321、过滤网;330、壳体支撑架;340、夹层板;3400、第一连接结构;350、接水盘结构;3500、排水孔;360、导流罩;370、纵向涡发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21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组件,包括风扇结构100和换热器200。风扇结构100包括轮毂110和扇叶组120,扇叶组120与轮毂110连接,且在轮毂110的径向上,扇叶组120至轮毂110之间形成有环形空间101。换热器200可置于该环形空间101内。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的换热组件,将换热器200设置于风扇结构100的内部,且在换热组件的风路上,空气通过风扇结构100的轴向进风时,先流经换热器200,再经由风扇结构100而排出。则空气流经换热器200时风速低,可有效防止异常音的产生。而且,风扇尺寸可变大,进而可减小风扇转速从而降低噪音。而且,将换热器200嵌入风扇结构100内部,节省了空间,使得换热组件的结构更紧凑,更方便地应用于空气调节***中。
本公开实施例中,换热器200置于风扇结构100的环形空间101内,则需要控制换热器200与风扇结构100之间不接触,以保证风扇结构100的旋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200以接近扇叶组120的方式置于环形空间101内。增加换热器200与轮毂110之间的空间,则增加了进风面积,提高了进风量。
可选地,如图1和图3所示,换热器200的外侧面与扇叶组120的内侧为间隙配合。则在换热器尺寸一定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加进风面积,提高进风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换热器200的伸入端201与环形空间101的底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本公开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空气均可流经换热器。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200呈环状。控制空气由环状换热器200内侧进入,经过环状换热器后,再由扇叶组120排出。则,环状换热器的内环面积为进风面积。
本公开实施例中,换热器200的具体结构形式不限定,只要保证空气能够经过后进入风扇结构100的扇叶组120即可。
可选地,环状换热器的外径略小于扇叶组120的内径。环状换热器的外侧面与扇叶组120的内侧为间隙配合。并可最大化地增加换热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组件,还包括外壳300。风扇结构100设置于外壳300内,风扇结构100的径向出风侧对应的外壳300上设置有出风口301;风扇结构100的轴向侧对应的外壳300上设置有进风口302;换热器200设置于302进风口周围的外壳300内,且使换热器300置于风扇结构100的环形空间101内;以实现空气由进风口302进入后依次经过换热器200和扇叶组120后再由出风口301排出。为换热组件提供一个风道结构,使空气流动更有序,提高换热效率。换热组件为轴向进风,侧向出风。外壳300上与风扇结构100的轴向侧对应的位置具有两个,分别位于风扇结构100的旋转面的两侧的外壳300上。依据风扇结构100的具体结构,来确定进风口302的设置位置即可。
本公开实施例中,风扇结构100设置于外壳300上的方式不限定,只要保证其可以实现旋转功能即可。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风扇结构100还包括电机130,设置于外壳300上,且电机130的输出轴与轮毂110连接,以驱动风扇结构100旋转。本实施例中,电机130的输出轴与风扇结构100的轴向重合。进风口302可以设置在与电机130同侧的外壳300上,也可以设置在与电机130相对侧的外壳300上,当然,也可以同时设置在电机130同侧和相对侧的外壳300上。可依据换热组件时应用的环境和风扇结构100的具体结构等因素,确定进风口302和出风口301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而确定具体的设置方式。
本实施例中,轮毂110具有与电机130的输出轴形状一致的套接部,使得轮毂110可设置于电机130的输出轴上。使得轮毂110可随电机130的输出轴的旋转而旋转,进而带动其上的扇叶组120旋转,从而带动气流沿风扇结构100的轴向流入,并流经换热器后,沿风扇结构100的径向流出。
可选地,如图6所示,换热器200为环状换热器,环状换热器围设进风口302,并固定设置于进风口302周围的外壳300的内壁上。
可选地,如图4和图6所示,换热器200通过多个固定支架203固定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至图8所示,外壳300包括第一壳体310和第二壳体320。第一壳体310与第二壳体320相对设置;第一壳体310的内侧面上设置有电机130,电机130的输出轴上连接风扇结构100的轮毂110。第二壳体320的内侧面上设置有换热器200;且使换热器200置于风扇结构100的环形空间101内。第一壳体310与第二壳体320之间的侧面设置有出风口301;第一壳体310和/或第二壳体320上设置有进风口302。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310、风扇结构100和电机130连接构成风扇模块,第二壳体320与换热器200连接构成换热器模块。如图4所示,换热组件***为风扇模块和换热器模块的结构示意图,通过设置第一壳体310和第二壳体310的相对位置,使换热器200伸入风扇结构100的环形空间101内。
当然,进风口302还可以设置于第一壳体310上。则,进风口302与电机130同侧设置,则设置进风口时可以让出电机130的安装位,将进风口设置为环形进风口。或者,正常设置进风口(如图7所示的进风口),将电机通过电机固定支架架设于所述进风口处,能让出进风口,保证进风即可。不限定。
可选地,如图4和图6所示,换热器200通过多个固定支架203固定设置于第二壳体320的进风口302的周围。
可选地,如图21所示,所示,外壳300,还包括夹层板340,设置于外壳300的内壁上。夹层板340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3400,用于与换热器200连接。通过在外壳300内增加设置夹层板340,并将换热器200通过该夹层板340设置于外壳300内,可以避免换热器200直接设置于外壳300的内壁上。当换热器200与外壳300的连接位置位于换热器200的下方,且两者的连接结构(例如,下述的连接结构220)使得在外壳300上存在贯穿的装配缝隙时,通过夹层板340的设置,可以有效避免换热器200上产生的冷凝水的渗漏。
可选地,如图21所示,第二壳体320上设置有夹层板340。
可选地,夹层板340呈环形,与换热器200的环形一致。
本公开实施例中,换热器200上可以设置第二连接结构,与第一连接结构3400连接,实现换热器200设置于外壳300内。
可选地,夹层板340上设置的第一连接结构3400为限位孔,换热器200的第二连接结构为连接杆221的端座2211。装配时,将连接杆221的端座2211卡入限位孔内,并落入夹层板340与外壳300之间的空间内,将端座2211卡接定位(参见下述的环形板式换热器)。
可选地,如图8所示,进风口302上设置有过滤网321。用于过滤空气中的异物。
可选地,第一壳体310包括第一片状壳体,第二壳体320包括第二片状壳体;外壳300,还包括壳体支撑架330,设置于第一片状壳体的边沿与第二片状壳体的边沿之间,使第一片状壳体与第二片状壳体相对固定设置。第一片状壳体和第二片状壳体之间的周向为出风口301。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310和第二壳体320的结构形式不限于片状,可以是具有一定深度的敞口盒体,两者扣合构成外壳,并在扣合的侧面上设置出风口。壳体支撑架330的结构不限定。
可选地,如图2至图4所示,第一片状壳体的边沿向第二片状壳体侧倾斜,第二片状壳体的边沿向第一片状壳体侧倾斜。对出风起到一定的收拢作用。
可选地,电机130通过电机固定座131设置于第一壳体310的一侧面上。方便电机130的装配。
可选地,第一壳体310上设置有装配孔311,电机固定座131设置于第一壳体310的装配孔311内。方便对电机的拆装和维修等维护操作。
本公开实施例中,外壳300的出风口301的结构形式不限定。可选地,出风口301均布在风扇结构100的径向侧对应的外壳300上。外壳300的整个周向均可出风。可选地,出风口301设置在风扇结构100的径向侧对应的部分外壳300上。在外壳300的一个设定方向上出风。依据实际需要设定即可。
本公开实施例中,轮毂110与扇叶组120的连接结构不限定。只要保证能够带动扇叶组120旋转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2所示,轮毂110通过圆盘140与扇叶组120连接。圆盘140为实心圆盘。
可选地,轮毂110直接形成在圆盘140的一侧盘面的中心处;扇叶组120设置于圆盘140的盘面的边缘部。扇叶组120可与轮毂110同侧,也可以不同侧,也可以均布在轮毂110的两侧。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即可。
可选地,如图9和图12所示,轮毂110凸出形成在实心圆盘140的第一侧盘面中心处,扇叶组120设置于实心圆盘140的第一侧盘面的边缘部。风扇结构100的截面呈“山”字形。电机130设置于实心圆盘140的第二侧盘面上,第一壳体310位于实心圆盘140的第二侧盘面侧,第二壳体320位于实心圆盘140的第一侧盘面侧,第二壳体320上设置有进风口302,换热器200围设在进风口302周围,并固定设置于第二壳体320的内侧壁上。
当然,可选地,还可以将扇叶组120设置于圆盘140的第二侧盘面的边缘部(图未示出)。此时,第一壳体310上设置进风口302,电机130可通过电机固定支架设置于第一壳体310上,以让出进风口302。具体电机130的设置方式不限定,只要让出进风口302即可。
本公开实施例中,换热器200置于风扇结构100的环形空间101内,且换热器200与风扇结构100之间不接触,能够保证风扇结构100的旋转。则,在换热器200的伸入端201与环形空间101的底面(例如,圆盘140的盘面)之间存在间隙,保证风扇结构100在旋转时不与换热器200的伸入端的端面发生摩擦。
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换热器200侧的圆盘140的盘面上设置有环槽(图未示出),换热器200的伸入端201的端部可进入环槽内;且该伸入端201的端部与环槽可相对运动。将换热器200的伸入端201与实心圆盘140之间的间隙填充,进一步提高经过换热器200的空气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扇叶组120包括呈层状设置的多个环形扇叶;或者,扇叶组120包括呈环形设置的多个叶片。
可选地,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一种风扇结构,扇叶组120包括多个环形扇叶,多个环形扇叶呈设定间隔地平行且与轮毂110同轴设置。则,第一种风扇结构呈层流风扇结构。可选地,多个环形扇叶之间通过多个导叶片121相对固定设置,导叶片121起到支撑作用的同时,还可提高风压。导叶片121呈弧形。导叶片121的数量不限定,例如,7个。其中,图10是将图9中剖去上方的几个环形扇叶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可选地,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二种风扇结构,扇叶组120包括多个叶片122,多个叶片122以轮毂110为轴呈环形设置。则,第二种风扇结构100呈离心风扇结构。叶片122呈弧形。叶片122的数量不限定,例如,9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换热器200,包括一个或多个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当换热器200包括多个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时,多个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以设定间隔层叠设置。本实施例的换热器200形成环形板式换热器,在其中部镂空202处设置风扇结构100的轮毂110,使该环形板式换热器与风扇结构100同轴设置即可。采用本公开实施例的环形板式换热器,经该换热器后的出风沿换热器的层间径向流出,进入风扇结构100内,可减少空气流经换热器的阻力,进一步防止异常音的产生,降低噪音。其中,当风扇结构100采用如图9所述的层流风扇结构时,换热器200的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的表面与层流风扇结构的环形扇叶平行,可降低气流进入风扇结构100时的气流阻力和撞击异常音等,降低噪声,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体验。
本公开实施例中,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的环形形状不限定,只要呈环形且具有中部镂空结构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的中部镂空202处呈圆形。可与风扇结构的外形适配,使气流更顺畅地进入换热器200中。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的外轮廓形状与风扇结构100的环形空间101的形状适配即可。可选地,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的外轮廓是圆形、方形或菱形等几何形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200,还包括,连接结构220,配置为可使多个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以设定间隔层叠设置。
可选地,如图14所示,连接结构220,包括连接杆221和支撑垫片222,连接杆221上套设多个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支撑垫片222套设于相邻两个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之间的连接杆221上。连接杆221为多个,散布设置于换热器200的外侧部;每个连接杆221上可套设一个或多个支撑垫片222,以使多个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以设定间隔层叠设置,支撑垫片222的高度与设定间隔一致。即,将一个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套设至连接杆221上后,再将支撑垫片222套设至连接杆221上,然后再将第二个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套设到连接杆221上,依此类推,将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和支撑垫片222依次套设于连接杆221上,即得到包括多个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的换热器200。
本公开实施例中,保证支撑垫片222的厚度相同,即可保证相邻两个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之间的设定间隔一致。支撑垫片222的数量不限定,依据设置的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的数量确定即可。如图13和图14所示,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的数量为4个,支撑垫片222的数量为5个,相邻两个支撑垫片222之间设置一个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
可选地,如图15所示,连接杆221的一端设置端座2211;另一端设置有外螺纹2212,用于与螺母连接。以将多个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固定设置,固定方式方便,简单。本实施例中,端座2211能防止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从连接杆221的一端脱出。
本公开实施例中,连接结构220的数量不限定,以使多个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稳定设置即可。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220时,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上设置有固装孔,例如,在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的外侧部设置有多个固装孔。通过固装孔套设于连接杆221上。
当然,连接结构220不限于前述的具体结构,其他能够使多个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以设定间隔层叠设置的具体结构形式均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组件,还包括,接水盘结构350,设置于换热器200下方相对应的外壳300上。依据在实际应用中,换热器200的设置角度,将接水盘结构350设置于换热器200的下方即可。
可选地,接水盘结构350设置于第二壳体320上。接水盘结构350呈环形,与换热器200适配。在实际应用中,使第二壳体320呈水平且位于下方的方式设置时,将接水盘结构350设置于第二壳体320上,能够有效地收集换热器200上流下的冷凝水。
可选地,在接水盘结构350上设置有排水孔3500。以方便将换热器200上产生的冷凝水排出。
可选地,接收盘结构350位于夹层板340下方。以收集经由连接结构220流下的冷凝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包括散热板体211和冷媒管道212,散热板体211呈环形,冷媒管道212按设定布局设置于散热板体211上。冷媒流入冷媒管道212,利用散热板体211进行散热。本公开实施例中,冷媒管道212设置于散热板体211上,可以设置于散热板体211的一侧表面上,也可以同时设置于散热板体211的两侧表面上。
可选地,结合图16和图17所示,冷媒管道212嵌设于散热板体211,使散热板体211的两侧面上均凸出有部分冷媒管道212。提高换热面积和换热效率。
可选地,冷媒管道212分别设置于散热板体211的两侧表面上。提高换热面积和换热效率。可选地,位于两侧面的冷媒管道212交错设置。
本公开实施例中,当散热板体211的两侧表面上均设置有冷媒管道212时,相邻两个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构成的气流通道204的相对两侧壁上均具有凸出的冷媒管道212。如图16所示,当凸出的冷媒管道212相对时,则会带来气流通道变窄,使得整个气流通道形成“宽—窄—宽”的结构,对气流流动带来一定影响,图16中“双箭头”为宽气流通道,单箭头为窄气流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和图19所示,换热器200包括多个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相邻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之间的气流通道204内的相对两侧的冷媒管道212交错设置。可使相邻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间的气流通道204的宽度趋于均匀,使气流的流路更加顺畅,从而使换热更加均匀。
可选地,如图19所示,在换热器200的轴向上,相邻两个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中,其中一个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定义为第一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1)上冷媒管道212位于相邻的另一个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定义为第二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2)上的两个相邻冷媒管道212之间。
可选地,如图17所示,相邻两个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上的冷媒管道212的交错距离d为两个冷媒管道212之间的距离L的二分之一。可使相邻两个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间的气流流道的宽度均匀,使气流的流路更加顺畅,从而使换热更加均匀。
本公开实施例中,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的冷媒管道212在散热板体211上的布局方式不限定,以在一定面积内尽量延长冷媒管道212的长度,保证换热面积为准。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冷媒管道212包括连通的环形管道2121和径向管道2122,环形管道2121沿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的环形设置,径向管道2122沿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的径向设置。环形管道2121和径向管道2122的数量均为多个,每个径向管道均与每个环形管道2121连通。
可选地,如图19所示,相邻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之间的气流通道204内的相对两侧的环形管道2121交错设置。
可选地,如图18所示,冷媒管道212还包括进液管道2123和出液管道2124,进液管道2123呈半环形,出液管道2124呈半环形;进液管道2123与出液管道2124相对设置。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的一半环侧的径向管道2122与进液管道2123连通,另一半环侧的径向管道2122与出液管道2124连通。
可选地,如图18所示,进液管道2123和出液管道2124位于同侧。
可选地,如图18所示,进液管道2123包括第一支管道和第二支管道,第一支管道和第二支管道均呈半环形(例如,半圆形)且平行设置。位于一侧的第一支管道和第二支管道的端部连通,位于另一侧的两根支管道中,第一支管道的端部与径向管道2122连通,第二支管道的端部作为进液端。同样,出液管道的结构与该进液管道2123的结构一致。
可选地,进液管道2123和出液管道2124位于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的内侧。
当然,冷媒管道212的设定布局不限于如图18所述的设定布局,其他布局也可适用于本公开实施例的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采用环形吹胀板式换热片。当然,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采用的换热结构不限于环形吹胀板式换热片,其他的板式换热结构也可应用于本公开实施例的换热器200。可选地,环形吹胀板式换热片采用如图18所示的冷媒管道212的设定布局。
本公开实施例中,层叠设置的多个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中,相邻两个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之间的设定间隔为1mm~10mm。设定间隔指的是环形板式换热结构的板式主体之间的间隔,例如,散热板体211之间的间隔。通过设定间隔的设置,在降低风阻的同时,还可保证空气在气流通道内的流动时间,保证换热效果。
可选地,设定间隔为2mm~8mm。可选地,设定间隔为3mm~6mm。可选地,设定间隔为4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换热器200,还包括导流罩360,设置于进风口302上。起到导流作用,可以使气流从该第一风口进入时更流畅,减小风量损失。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和图20所示,换热器200,还包括,纵向涡发生器370,沿换热器200的径向设置于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的板体上。设置纵向涡发生器370后,换热器换热性能大大提高,可以提升将近一倍,因此,在同样换热量的需求下,所需的换热器面积就可以减小,进而使换热器的体积可进一步减小,提高了装配适应性。纵向涡发生器370的设置还可以方便换热器200上冷凝水的收集和排放。
可选地,如图20所示,纵向涡发生器370呈中空锥体。可选地,中空椎体具有开口,该开口朝向换热器200的迎风侧。提高气流的涡流产生,提高换热效率。
本公开实施例中,纵向涡发生器370的结构不限定,只要起到增大涡流的作用即可。中空锥体可以是三棱锥、四棱锥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扇结构100为层流风扇结构;层流风扇结构的环形扇叶与换热器200(前述的环形板式换热器)的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平齐设置或者相错设置。
可选地,层流风扇结构的环形扇叶与换热器200的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平齐设置。即层流风扇结构的风道与换热器200的气流通道平齐对接,空气流动顺畅,在层流风扇结构的出风方向上无异常音存在。而且,可以有效防止层流风扇结构的环形扇叶与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之间的碰撞,避免换热组件的损坏。
可选地,层流风扇结构的环形扇叶与换热器200的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相错设置。即,层流风扇结构的环形扇叶的内侧边沿处于换热器200的相邻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的之间。即,层流风扇结构的一个层状风道分流进入换热器200的相邻的两个气流通道内。可增加空气与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接触,提高换热效果。
可选地,层流风扇结构的环形扇叶与换热器200的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相错设置时,换热器200的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的外侧边沿与层流风扇结构的环形扇叶的内侧边沿交叠。在可增加空气与环形板式换热结构210接触,提高换热效果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利用风扇结构100与换热器200间重合的空间,使换热组件的整机尺寸减小。采用本实施例的交错且交叠式结构,在相同整机尺寸下,层流风扇可以比并排式结构的尺寸大,从而提高送风性能。其中,并排式结构是指前述的平齐设置和交错但不交叠设置。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调节***,包括前述的换热组件。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空气调节***,能够有效降低噪音,提高用户使用体验。而且,换热组件的结构更紧凑,更方便地应用于空气调节***中。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扇结构,包括轮毂和扇叶组,所述扇叶组与所述轮毂连接;且在所述轮毂的径向上,所述扇叶组至所述轮毂之间形成有环形空间;
换热器,可置于所述环形空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外壳,所述风扇结构设置于所述外壳内,在所述风扇结构的径向出风侧对应的所述外壳上设置有出风口;所述风扇结构的轴向侧对应的所述外壳上设置有进风口;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进风口周围的所述外壳内,且使所述换热器置于所述风扇结构的环形空间内;以实现空气由所述进风口进入后依次经过所述换热器和所述扇叶组后再由所述出风口排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结构,还包括:
电机,设置于所述外壳上;且其输出轴与所述轮毂连接,以驱动所述风扇结构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对固定设置;
所述第一壳体的内侧面上设置有所述电机,所述第二壳体的内侧面上设置有所述换热器,且使所述换热器置于所述风扇结构的所述环形空间内;
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侧面设置有出风口;所述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上设置有进风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片状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片状壳体;所述外壳,还包括:
壳体支撑架,设置于所述第一片状壳体的边沿与所述第二片状壳体的边沿之间,使所述第一片状壳体与所述第二片状壳体相对固定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结构,还包括:
圆盘,所述轮毂通过所述圆盘与所述扇叶组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换热器侧的所述圆盘的盘面上设置有环槽,所述换热器的伸入端的端部可进入所述环槽内;且所述伸入端的端部与所述环槽可相对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扇叶组包括多个环形扇叶,多个所述环形扇叶呈设定间隔地平行且与所述轮毂同轴设置;或者,
所述扇叶组包括多个叶片,多个所述叶片以所述轮毂为轴呈环形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呈环状。
10.一种空气调节***,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
CN202010276127.1A 2020-04-09 2020-04-09 换热组件和空气调节*** Pending CN11353187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76127.1A CN113531876A (zh) 2020-04-09 2020-04-09 换热组件和空气调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76127.1A CN113531876A (zh) 2020-04-09 2020-04-09 换热组件和空气调节***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31876A true CN113531876A (zh) 2021-10-22

Family

ID=780877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76127.1A Pending CN113531876A (zh) 2020-04-09 2020-04-09 换热组件和空气调节***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3187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68605A (zh) * 2022-08-02 2022-11-01 咸阳师范学院 一种大数据挖掘的服务器散热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68605A (zh) * 2022-08-02 2022-11-01 咸阳师范学院 一种大数据挖掘的服务器散热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59032C (zh) 离心式风扇以及使用该离心式风扇的空调机
US10052931B2 (en) Outdoor cooling unit in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EP2781844B1 (en) Turbo fan and ceiling type air conditioner using the same
CN106091125A (zh) 一种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WO2016119473A1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冷交换***
CN105003969A (zh) 一种排水泵位于中隔板且可拆卸的风管机以及空调
CN113531876A (zh) 换热组件和空气调节***
CN212431314U (zh) 换热组件和空气调节***
JP6772081B2 (ja) 熱交換器
CN107454922B (zh) 集成风扇换热器
CN212777890U (zh) 换热组件和空气调节***
CN212431313U (zh) 换热器
CN114696537B (zh) 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及风力发电机组
CN113531878A (zh) 换热组件和空气调节***
CN113531877A (zh) 换热器
JP2004060622A (ja) シロッコ形遠心ファンロータを用いた遠心送風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4480053B2 (ja) 冷却塔用送風機
CN220581287U (zh) 直流无蜗壳离心风机
AU2019438545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7493593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08895012A (zh) 一种动车组牵引电机冷却风机组
CN221258983U (zh) 一种降噪导流罩及空气源热泵
CN218817114U (zh) 一种冷热两用无叶风扇
CN217357181U (zh) 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6131142U (zh) 风扇的叶轮、风扇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