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24410A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24410A
CN113424410A CN202080014256.1A CN202080014256A CN113424410A CN 113424410 A CN113424410 A CN 113424410A CN 202080014256 A CN202080014256 A CN 202080014256A CN 113424410 A CN113424410 A CN 1134244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or
housing
opening
motor
annular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1425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田尚
梅田智之
斋藤裕也
藤原英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4244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244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08Insulating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on from ingress, e.g. water or fing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马达的一个方式具有:转子,其具有沿着中心轴线延伸的轴,该转子绕中心轴线旋转;定子,其与转子在径向上对置;以及壳体,其由树脂构成,该壳体埋入有定子。壳体具有:开口部,其在轴向一侧开口,供定子的一部分露出;以及环状部,其包围开口部的周围并且位于比壳体的外周面靠内侧的位置,该环状部安装于外部装置。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近年来,出于简化组装工序等目的,开发了用树脂模制定子而成的马达。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模制定子的树脂部分构成壳体的马达。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公报日本特开2007-2675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用树脂材料模制定子的情况下,为了保持定子,模具的一部分与定子接触。因此,定子的一部分从树脂材料露出,水等液体有可能从露出部分进入定子的内部。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马达,该马达通过利用树脂材料模制定子而简化组装工序,并且容易抑制液体向定子的内部进入。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马达的一个方式具有:转子,其具有沿着中心轴线延伸的轴,该转子绕所述中心轴线旋转;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对置;以及壳体,其由树脂构成,该壳体埋入有所述定子。所述壳体具有:开口部,其在轴向一侧开口,供所述定子的一部分露出;以及环状部,其包围所述开口部的周围并且位于比所述壳体的外周面靠内侧的位置,该环状部安装于外部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马达,其通过利用树脂材料模制定子而简化组装工序,并且容易抑制液体向定子的内部进入。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2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俯视图。
图3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仰视图。
图4是示出对一个实施方式的壳体进行成型的模具内的定子的保持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示出对一个实施方式的壳体进行成型的模具内的定子的保持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从斜下侧观察一个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局部立体图。
图7是变形例的马达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中心轴线J(参照图1)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或“上下方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即绕中心轴线J的方向简称为“周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沿着中心轴线J的轴向的一侧简称为“上侧”,将另一侧简称为“下侧”。另外,本说明书中的上下方向只是为了说明而使用的方向,并不限定马达使用时和流通时的姿势。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剖视图。图2是马达1的俯视图。图3是马达1的仰视图。另外,在图2和图3中,省略了转子10的图示。
如图1中假想线(双点划线)所示那样,马达1使用固定螺栓9e安装于配置在马达1的上侧的外部装置9。马达1向外部装置9传递动力。
马达1具有:转子10;定子20,其包围转子10;上侧轴承15和下侧轴承16,它们将转子10保持为能够相对于定子20旋转;上侧轴承保持架40,其保持上侧轴承15;下侧轴承保持架70,其保持下侧轴承16;壳体30;多个螺母部件50;以及多个汇流条80。
转子10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进行旋转。转子10具有轴11、转子铁芯12以及转子磁铁13,其中,该轴11沿着中心轴线J延伸。
轴11在上端部(轴向一侧的端部)处与外部装置9的动力传递机构9d连接。轴11被上侧轴承15和下侧轴承16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J旋转。在轴11的外周面固定有转子铁芯12。另外,在转子铁芯12的外周面固定有转子磁铁13。另外,多个转子磁铁13也可以埋入至转子铁芯12的内部。
上侧轴承15位于定子20的上侧,下侧轴承16位于定子20的下侧。上侧轴承15支承轴11的上端部,下侧轴承16支承轴11的下端部。本实施方式的上侧轴承15和下侧轴承16是球轴承。但是,上侧轴承15和下侧轴承16也可以是滚针轴承等其他种类的轴承。
上侧轴承保持架40位于定子20的上侧。上侧轴承保持架40是金属制。上侧轴承保持架40具有保持架筒部41、从保持架筒部41的上端向径向内侧延伸的上板部42、从保持架筒部41的下端向径向外侧延伸的保持架凸缘部43。
保持架筒部41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在保持架筒部41的径向内侧配置有上侧轴承15。上板部42覆盖上侧轴承15的外圈的上侧。在上板部42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中央孔42a。在中央孔42a中贯穿***有轴11。保持架凸缘部43的径向外侧的缘部被埋入至壳体30。即,上侧轴承保持架40的至少一部分埋入至壳体30。
下侧轴承保持架70位于定子20的下侧。下侧轴承保持架70是树脂制的。从轴向观察时,下侧轴承保持架70呈圆板状。下侧轴承保持架70在外缘部处固定于壳体30。
在下侧轴承保持架70的从轴向观察的中央设置有中央孔72a。在中央孔72a中贯穿***有轴11的下端部。在中央孔72a的周围设置有从径向外侧包围下侧轴承16并保持下侧轴承16的内壁面71a。
定子20从径向外侧包围转子10。定子20与转子10在径向上对置。定子20具有定子铁芯21、绝缘件22以及线圈29。
定子铁芯21具有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环状的铁芯背部21a和从铁芯背部21a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部21b。齿部21b在绕中心轴线J的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多个。
线圈29隔着绝缘件22安装于齿部21b。线圈29的端部与配置于定子20的下侧的汇流条80连接。汇流条80与省略图示的控制装置连接。从控制装置经由汇流条80向线圈29提供电力。
绝缘件22由绝缘部件构成。绝缘件22例如是树脂部件。绝缘件22安装于齿部21b。绝缘件22具有上构件22A和下构件22B。上构件22A从上侧安装于定子铁芯21。上构件22A包围铁芯背部21a的上端面和齿部21b的周向两端面的上半部分的区域。下构件22B从下侧安装于定子铁芯21。下构件22B包围铁芯背部21a的下端面和齿部21b的周向两端面的下半部分的区域。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齿部21b的周向的端面是指与径向和轴向垂直且朝向周向的齿部21b的面,并且是沿着周向排列的齿部21b彼此相互面对的面。
绝缘件22分别具有基部25、内壁部23以及外壁部24。基部25包围齿部21b的外周面的整体。基部25介于齿部21b的外周面与线圈29之间。
内壁部23位于基部25的径向内侧并沿周向延伸。从轴向观察时,内壁部23与齿部21b的径向内端部重叠。内壁部23相对于线圈29位于径向内侧。内壁部23限制卷绕于齿部21b的线圈29向径向内侧移动。
内壁部23分别设置于上构件22A和下构件22B。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上构件22A的内壁部23称为上侧内壁部(第1壁部)23A。另外,将下构件22B的内壁部23称为下侧内壁部(第2壁部)23B。上侧内壁部23A相对于基部25向上侧延伸。下侧内壁部23B相对于基部25向下侧延伸。此外,如在后面详细说明的那样,在下侧内壁部23B设置有内壁缺口部23c。
外壁部24位于基部25的径向外侧并沿周向延伸。从轴向观察时,外壁部24与铁芯背部21a重叠。外壁部24相对于线圈29位于径向外侧。外壁部24限制卷绕于齿部21b的线圈29向径向外侧移动。
外壁部24分别设置于上构件22A和下构件22B。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上构件22A的外壁部24称为上侧外壁部24A。另外,将下构件22B的外壁部24称为下侧外壁部24B。上侧外壁部24A相对于基部25向上侧延伸。下侧外壁部24B相对于基部25向下侧延伸。另外,如后面详细说明的那样,在下侧外壁部24B上设置有外壁贯通部24c。
壳体30由树脂材料构成。在本说明书中,树脂材料可以是例如由玻璃纤维或碳纤维那样的纤维材料强化后的复合材料。即,壳体30也可以是纤维强化树脂材料。另外,壳体30可以是热固性树脂,也可以是热塑性树脂。
在壳体30中埋入有定子20、汇流条80、上侧轴承保持架40以及螺母部件50。由此,壳体30保持汇流条80、定子20、上侧轴承保持架40以及螺母部件50。壳体30在将定子20、汇流条80、上侧轴承保持架40以及螺母部件50保持于模具内的状态下进行嵌件成型。即,能够将定子20、汇流条80、上侧轴承保持架40以及螺母部件50相对于壳体30一次性埋入,因此简化了马达1的组装工序。
壳体30具有:主体部31,其保持定子20;多个肋3,其从主体部31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汇流条保持架部36,其保持汇流条80;下筒部37,其从主体部31的下表面向下侧延伸;多个凸缘部39,它们从主体部31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以及保持架保持部38,其保持上侧轴承保持架40。多个肋3是包含环状肋3A和径向肋35的总称。另外,环状肋3A是包含内侧环状肋32、中间环状肋33以及外侧环状肋34的总称。
在主体部31中埋入有定子20。主体部31相对于定子20包围上侧、下侧以及径向外侧。主体部31包围齿部21b和线圈29并且也设置于在周向上彼此相邻的齿部21b和线圈29之间。定子铁芯21的内周面从壳体30露出。
主体部31具有多个开口部6。即,壳体30具有多个开口部6。如在后面说明的那样,多个开口部6是在壳体30成型时在模具内支承定子20的支承部的痕迹。多个开口部6是包含多个第1开口部61、多个第2开口部62以及多个第3开口部63的总称。
如图1所示,第1开口部61从主体部31的上表面沿轴向延伸至定子20。第1开口部61在上侧(轴向一侧)开口。第1开口部61使定子的一部分露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开口部61使绝缘件22的上侧内壁部23A的上端面露出。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壳体30中设置有6个第1开口部61。多个第1开口部61距中心轴线J的距离彼此一致。即,多个第1开口部61的径向的位置彼此一致。多个第1开口部61沿周向等间隔地排列。
如图1所示,第2开口部62和第3开口部63从主体部31的下表面沿轴向延伸至定子20。第2开口部62在下侧和径向内侧开口。第3开口部63在下侧(轴向另一侧)开口。第2开口部62和第3开口部63使定子的一部分露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开口部62和第3开口部63使定子铁芯21的下端面露出。第2开口部62露出的是齿部21b的径向内侧的端部的下端面。第3开口部63露出的是铁芯背部21a的径向内侧的下端面。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壳体30上设置有12个第2开口部62。多个第2开口部62位于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同心圆上。另外,多个第2开口部62沿周向等间隔地排列。
在本实施方式的壳体30上设置有6个第3开口部63。多个第3开口部63位于比多个第2开口部6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并且位于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同心圆上。另外,6个第3开口部63将3个作为1个组,分为2个组63A、63B。组63A中包含的3个第3开口部63沿周向彼此等间隔地排列。组63B中包含的3个第3开口部63沿周向彼此等间隔地排列。在从轴向下侧观察马达1的情况下,组63A中包含的3个第3开口部63中的任意一个隔着中心轴线J位于与组63B中包含的3个第3开口部63中的任意一个相反的一侧。在壳体的下侧的面设置有多个第2开口部62和多个第3开口部63。
图4和图5是示出对壳体30进行成型的模具90内的定子20的保持状态的局部剖视图。另外,图4示出了第1开口部61的附近,图5示出了第2开口部62和第3开口部63的附近。
在模具90的内部设置有供构成壳体30的树脂材料填充的模腔C。模具90具有包围模腔C的第1模91(参照图4)和第2模92(参照图5)。第1模91和第2模92在轴向上彼此面对地配置。第1模91和第2模92例如能够在位于主体部31的轴向中间的分型线(省略图示)处上下相对地分离。
如图4所示,第1模91具有多个第1支承部91a。第1支承部91a是从第1模91的朝向模腔C侧的下表面向下侧延伸的棱柱。第1支承部91a沿周向排列。第1支承部91a与绝缘件22的上侧内壁部23A的上端面接触。
如图5所示,第2模92具有多个第2支承部92b和多个第3支承部92c。第2支承部92b呈从第2模92的朝向径向外侧的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沿轴向延伸的肋状。第3支承部92c是从第2模92的朝向模腔C侧的上表面向上侧延伸的棱柱。第3支承部92c相对于第2支承部92b位于径向外侧。第2支承部92b和第3支承部92c分别沿周向排列。第2支承部92b和第3支承部92c与定子铁芯21的下端面接触。
图6是从斜下侧观察定子20的局部立体图。在图6中,利用假想线(双点划线)示出第2支承部92b和第3支承部92c。此外,在图6中,省略线圈29的图示。
如图6所示,绝缘件22的下侧内壁部23B具有使定子铁芯21的下表面(朝向下侧的端面)露出的内壁缺口部23c。第2支承部92b穿过内壁缺口部23c与定子铁芯21的下端面接触。
同样地,绝缘件22的下侧外壁部24B具有使定子铁芯21的下表面(朝向下侧的端面)露出的外壁贯通部24c。外壁贯通部24c沿轴向贯穿下侧外壁部24B。第3支承部92c穿过外壁贯通部24c而与定子铁芯21的下端面接触。
如图4和图5所示,壳体30通过填充于模腔C内的树脂材料固化而成型。在树脂材料固化之后,壳体30通过第1模91和第2模92沿着轴向彼此分离而从模具90脱离。与此相伴,第1支承部91a相对于壳体30向上侧脱出。另外,第2支承部92b和第3支承部92c相对于壳体30向下侧脱出。
在壳体30中,在第1支承部91a脱落的部分形成有第1开口部61。
在壳体30中,在第2支承部92b脱落的部分形成有第2开口部62。由于第2支承部92b穿过内壁缺口部23c,因此内壁缺口部23c与第2开口部62配置在同轴上。
在壳体30中,在第3支承部92c脱落的部分形成有第3开口部63。由于第3支承部92c穿过外壁贯通部24c,因此外壁贯通部24c与第3开口部63配置在同轴上。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壳体30中,第1开口部61在上侧开口,第2开口部62和第3开口部63在下侧开口。因此,第1支承部91a从上侧支承定子20,第2支承部92b和第3支承部92c从下侧支承定子。通过第2支承部92b和第3支承部92c及第1支承部91a,能够在模具90内夹持定子20来进行支承。因此,能够在模具90内提高定子20的位置精度。另外,在模具90内定子20的保持强度提高,能够抑制由成型时的树脂的注射压力引起的定子20的位置偏移。
在图3中用虚线表示第1开口部61。如图3所示,从轴向观察时,第1开口部61与第2开口部62重叠。因此,在模具内第1支承部91a和第2支承部92b在从轴向观察时能够在相同的位置支承定子20,能够使定子20在模具90内稳定。
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第1开口部61沿周向等间隔地排列。即,多个第1支承部91a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并从上侧支承定子20。因此,第1支承部91a能够在模具90内稳定地支承定子20。同样地,多个第2开口部62沿周向等间隔地排列,因此多个第2支承部92b沿着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并从下侧支承定子20。因此,第2支承部92b能够在模具90内稳定地支承定子20。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绝缘件22设置有供第2支承部92b通过的内壁缺口部23c和供第3支承部92c通过的外壁贯通部24c。第2支承部92b通过内壁缺口部23c的内侧而直接支承定子铁芯21。第3支承部92c在第2支承部92b的外侧通过外壁贯通部24c的内侧而直接支承定子铁芯21。绝缘件22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构成。与此相对,定子铁芯21例如由电磁钢板等金属材料构成,因此刚性比绝缘件22高。通过第2支承部92b和第3支承部92c支承定子铁芯21,能够使定子20在模具90内的保持稳定,能够提高定子20相对于壳体30的位置精度。
如图2所示,肋3从主体部31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肋3相对于定子20位于上侧。肋3具有沿周向延伸的多个环状肋3A和沿径向延伸且与环状肋3A相连的多个径向肋35。壳体30通过具有彼此相连的环状肋3A和径向肋35,能够均衡地提高径向和周向的强度。
多个环状肋3A分别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多个环状肋3A具有直径最小的内侧环状肋32、在径向上位于内侧环状肋32与外侧环状肋34之间的中间环状肋33以及直径最大的外侧环状肋34。内侧环状肋32、中间环状肋33以及外侧环状肋34设置成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同心圆状。
外侧环状肋34位于内侧环状肋32和中间环状肋33的径向外侧。中间环状肋33位于内侧环状肋32的径向外侧。外侧环状肋34的外周面与主体部31的外周面连续。在外侧环状肋34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凸缘部39。
多个径向肋35相对于中心轴线J呈放射状延伸。多个径向肋35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壳体30上设置有6个径向肋35。多个径向肋35分别连接内侧环状肋32、中间环状肋33以及外侧环状肋34。另外,多个径向肋35与中间环状肋33交叉地相连。多个径向肋35将同心圆状的多个环状肋3A彼此连接起来,由此能够提高壳体30的周向和径向的强度。
如图1所示,内侧环状肋32具有安装于外部装置9的环状部32a。环状部32a位于内侧环状肋32的上端部。环状部32a是在内侧环状肋32中位于比其他肋(中间环状肋33、外侧环状肋34以及径向肋35)的上端面靠上侧的位置的部位。另外,在轴向上,其他肋(即,中间环状肋33、外侧环状肋34以及径向肋35)的上端面的位置彼此一致。环状部32a呈从壳体30的朝向上侧的面向上侧延伸的圆筒状。
环状部32a位于第1开口部61的径向外侧。另外,环状部32a位于比壳体30的外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环状部32a安装于外部装置9而承担马达1的密封功能的一部分。
外部装置9具有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的保持筒部9a。保持筒部9a从径向外侧包围环状部32a。保持筒部9a的内径比环状部32a的外径稍大。保持筒部9a的前端面与径向肋35的上端面接触。
在保持筒部9a的内周面设置有沿周向延伸的凹槽9b。在凹槽9b中收纳密封部件9c。密封部件9c由橡胶等弹性材料构成。密封部件9c沿周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部件9c是O型圈。密封部件9c只要是作为密封垫而发挥功能的部件即可,截面形状并不限定于圆形。
密封部件9c被夹在环状部32a的朝向径向外侧的外周面(第1外周面)32d与凹槽9b的朝向径向外侧的底面之间。由此,密封部件9c被压缩,抑制水分进入保持筒部9a的内侧。
根据本实施方式,密封部件9c与环状部32a的外周面32d接触。另外,环状部32a从径向外侧包围多个第1开口部61。通过密封部件9c抑制水分向环状部32a的内侧进入,因此能够抑制水分到达配置于环状部32a的内侧的第1开口部61。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具有容易抑制液体向定子20的内部进入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环状部32a在外周面32d与密封部件9c接触而构成密封构造。然而,环状部32a只要承担密封功能的一部分即可,例如也可以在环状部32a的内周面与密封部件接触。
根据本实施方式,轴11的上端部在环状部32a的内侧与外部装置9连接并向外部装置9传递动力。即,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具有容易抑制液体从向外部装置9的输出侧向定子20的内部进入的效果。
如图1所示,环状部32a的上端面(轴向一侧的端面)32b相对于第1开口部61的开口位于上侧(轴向一侧)。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环状部32a在外周面32d与密封部件9c接触。因此,能够使从密封部分到第1开口部61的开口的路径复杂化。其结果为,即使在伴随设想外的冲击等而少量的水分通过了密封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水分到达第1开口部61。这样,马达1关于液体向定子20的内部进入具有高可靠性。
在环状部32a的上端面32b的外缘设置有被倒角而得的倾斜面32c。即,在环状部32a中,上端面32b与外周面32d的边界部是随着朝向下侧(轴向另一侧)而朝向径向外侧倾斜的倾斜面32c。因此,能够抑制在将环状部32a***至保持筒部9a的内侧时保持于保持筒部9a的内周面的密封部件9c钩挂在环状部32a的外缘。其结果为,在将马达1安装于外部装置9时,能够抑制密封部件9c产生扭转、损伤。
如图2所示,在壳体30的外表面设置有浇口痕G。在本实施方式中,浇口痕G设置于壳体30的上端面(轴向一侧的面)。如图4所示,浇口痕G是在向对壳体30进行成型的模具90的模腔C内填充树脂材料时形成的浇口99的痕迹。浇口痕G是将在浇口99内固化后的树脂切断的部位。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壳体30,在上侧的面设置有浇口痕G,在下侧的面设置有第2开口部62和第3开口部63。如图4和图5所示,模具90的浇口99与第2支承部92b和第3支承部92c配置在彼此对置的面上。因此,能够通过第2支承部92b和第3支承部92c来承受在壳体30成型时从浇口99流入至模腔C内的树脂的注射压力。其结果为,能够抑制定子20因树脂的注射压力而在模具90内发生位置偏移。
在图3中用虚线表示浇口痕G。如图3所示,从轴向观察时,浇口痕G位于第2开口部62与第3开口部63的径向之间。即,如图4和图5所示,从轴向观察时,浇口99位于第2支承部92b与第3支承部92c的径向之间。因此,能够利用第2支承部92b和第3支承部92c均衡地承受从浇口99流入至模具90内的树脂的注射压力。其结果为,能够有效地抑制定子20因树脂的注射压力而在模具90内发生位置偏移。
如图3所示,多个浇口痕G中的一部分浇口痕G的周向位置与第2开口部62和第3开口部63的周向位置重叠。即,在径向上,第2开口部62、浇口痕G以及第3开口部63排列配置。通过这样配置,能够利用第2支承部92b和第3支承部92c更均衡地承受从浇口99流入至模具90内的树脂的注射压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一部分浇口痕G的周向位置与第2开口部62和第3开口部63的周向位置重叠的情况。但是,更优选的是,关于全部的浇口痕G、第2开口部62以及第3开口部63的位置关系要满足上述的关系。
如图2所示,浇口痕G在壳体30上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多个浇口痕G距中心轴线J的距离彼此一致。即,多个浇口痕G的径向的位置彼此一致。多个浇口痕G沿周向等间隔地排列。因此,在壳体30的成型工序中,能够从沿周向等间隔地排列的浇口99向模具90内均衡地注入树脂材料,从而能够提高壳体30的成型精度。
浇口痕G位于肋。更具体而言,浇口痕G位于径向肋35与中间环状肋33交叉的部分。即,浇口痕G位于沿径向和周向延伸的肋的交叉的部分。因此,能够使从浇口99注入的树脂有效地遍布中间环状肋33和径向肋35。并且,能够使从浇口99注入的树脂经由径向肋35有效地遍布内侧环状肋32和外侧环状肋34。
如图1所示,保持架保持部38位于主体部31的上侧,从主体部31的内端向径向内侧延伸。另外,保持架保持部38位于内侧环状肋32的径向内侧。在保持架保持部38中埋入有上侧轴承保持架40的保持架凸缘部43。由此,保持架保持部38保持上侧轴承保持架40。
保持架保持部38位于在主体部31上设置的第1开口部61的径向内侧。因此,埋入至保持架保持部38的保持架凸缘部43位于第1开口部61的径向内侧。即,第1开口部61位于上侧轴承保持架40的径向内侧。
凸缘部39设置于外侧环状肋34的外周面和主体部31的外周面。凸缘部39的上端面与外侧环状肋34的上端面连续。在多个凸缘部39的内部分别埋入有螺母部件50。由此,壳体30保持螺母部件50。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壳体30上设置有3个凸缘部39。3个凸缘部39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螺母部件50在3个凸缘部39中分别各埋入1个。
如图1所示,螺母部件50呈沿轴向延伸的圆柱状。螺母部件50的上端面与凸缘部39的上端面配置在同一平面上。螺母部件50的下端面与凸缘部39的下端面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螺母部件50具有在螺母部件50的上端面开口并向下侧延伸的螺纹孔51和在螺母部件50的下端面开口并向上侧延伸的定位孔52。在本实施方式中,螺纹孔51和定位孔52配置在同轴上。
在螺纹孔51中紧固有将马达1固定于外部装置9的固定螺栓9e。在壳体30的成型工序中,在定位孔52中***设置于模具90的定位销(省略图示)。即,定位孔52用于螺母部件50在模具90内的定位。
汇流条保持架部36位于主体部31的下表面。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壳体30设置有2个汇流条保持架部36。在各个汇流条保持架部36的内部埋入有3个汇流条80。汇流条80从汇流条保持架部36的下表面向下侧突出。
下筒部37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下筒部37的外周面与主体部31的外周面连续。下筒部37从径向外侧包围从壳体30突出的多个汇流条80的下端部。另外,下筒部37从径向外侧包围多个第2开口部62和多个第3开口部63。
在下筒部37上安装有控制马达1的控制装置(省略图示)。另外,汇流条80与设置于控制装置的插座部(省略图示)连接。下筒部37的内周面与控制装置通过图示省略的密封构造而被密封。根据本实施方式,承担密封功能的下筒部37从径向外侧包围多个第2开口部62和多个第3开口部63。因此,能够抑制水分到达第2开口部62和第3开口部63。
<变形例>
图7是变形例的马达101的局部剖视图。以下,基于图7对变形例的马达101进行说明。此外,在图7中,省略马达101的转子10的图示。
本变形例的马达101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比,主要是密封构造不同。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环状部32a是从壳体30的上表面向上侧延伸的圆筒状,在该环状部32a与外部装置9之间夹持有通过被夹持而发挥防水功能的密封部件9c。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环状部32a在朝向径向外侧的外周面32d与密封部件9c接触。
与此相对,在本变形例中,环状部是朝向轴向一侧的平坦的密封面131a,在该环状部与外部装置109之间夹持密封部件109c。
以下,对本变形例的结构进行更具体的说明。此外,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方式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地,马达101安装于在马达101的上侧配置的外部装置109。马达101具有由树脂材料构成的壳体130。壳体130具有埋入定子20的主体部131和保持上侧轴承保持架40的保持架保持部38。主体部131具有向上侧开口而供定子20的一部分露出的多个第1开口部61。
在主体部131的上表面设置有安装于外部装置109的圆环状的密封面(环状部)131a。密封面131a是朝向上侧的平坦面。即,壳体130具有密封面131a。密封面131a包围多个第1开口部61并且位于比壳体130的外周面靠内侧的位置。
本变形例的外部装置109具有圆筒状的保持筒部109a。保持筒部109a在下端面与主体部131的上表面接触。在保持筒部109a的下端面设置有向下侧开口且沿周向延伸的凹槽109b。凹槽109b在轴向上与密封面131a对置。在凹槽109b中收纳有密封部件109c。
密封部件109c例如是O型圈。密封部件109c被夹在密封面131a与凹槽109b的底面之间。密封部件109c与密封面131a接触。由此,密封部件109c被压缩,抑制水分进入外部装置109的内侧。
根据本变形例,密封面131a从径向外侧包围多个第1开口部61。因此,能够抑制水分进入到密封面131a的径向内侧,能够抑制水分到达第1开口部61。
根据本变形例,密封面131a是朝向上侧的平坦面,在该密封面131a与外部装置109之间沿轴向压缩密封部件109c。因此,如上述实施方式所示,与在径向上压缩密封部件的情况相比,不需要筒状的环状部。因此,通过采用本变形例的结构,能够使马达101以及外部装置109的轴向的尺寸小型化。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的各结构以及它们的组合等是一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及其他变更。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
例如,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马达单元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马达单元例如搭载于电动泵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等。
标号说明
1101:马达;9、109:外部装置;9c、109c:密封部件;9d:动力传递机构;10:转子;11:轴;15:上侧轴承(轴承);20:定子;30、130:壳体;32a:环状部;32c:倾斜面;32d:外周面(第1外周面);40:上侧轴承保持架(轴承保持架);61、62:开口部;131a:密封面(环状部);J:中心轴线。

Claims (9)

1.一种马达,其具有:
转子,其具有沿着中心轴线延伸的轴,该转子绕所述中心轴线旋转;
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对置;以及
壳体,其由树脂构成,该壳体埋入有所述定子,
所述壳体具有:
开口部,其在轴向一侧开口,供所述定子的一部分露出;以及
环状部,其包围所述开口部的周围并且位于比所述壳体的外周面靠内侧的位置,该环状部安装于外部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轴在轴向一侧的端部与外部装置的动力传递机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环状部呈从所述壳体的朝向轴向一侧的面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在该环状部与所述外部装置之间夹持有通过被夹持而发挥防水功能的密封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环状部在第1外周面与所述密封部件接触,该第1外周面是朝向径向外侧的外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环状部的轴向一侧的端面相对于所述开口部的开口位于轴向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马达,其中,
在所述环状部中,所述端面与朝向径向外侧的外周面的边界部是随着朝向轴向另一侧而朝向径向外侧倾斜的倾斜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环状部是朝向轴向一侧的平坦面,在该环状部与所述外部装置之间夹持有通过被夹持而发挥防水功能的密封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在所述壳体设置有多个所述开口部,
多个所述开口部沿周向等间隔地排列。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该马达还具有:
轴承保持架,其位于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该轴承保持架的至少一部分埋入于所述壳体;以及
轴承,其被所述轴承保持架保持,对所述轴进行支承,以使所述轴能够旋转,
所述开口部位于所述轴承保持架的径向外侧。
CN202080014256.1A 2019-03-28 2020-02-20 马达 Pending CN11342441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64527 2019-03-28
JP2019064527 2019-03-28
PCT/JP2020/006697 WO2020195390A1 (ja) 2019-03-28 2020-02-20 モ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24410A true CN113424410A (zh) 2021-09-21

Family

ID=72608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14256.1A Pending CN113424410A (zh) 2019-03-28 2020-02-20 马达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24410A (zh)
WO (1) WO2020195390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114008A (zh) * 1973-02-17 1974-10-31
JPS59106844A (ja) * 1982-12-07 1984-06-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キヤンドモ−トル
JPH04178135A (ja) * 1990-11-09 1992-06-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樹脂モールド型電動機
EP1176698A2 (de) * 2000-07-25 2002-01-30 Eckehart Schulze Elektromotor
CN105322695A (zh) * 2014-08-05 2016-02-10 日本电产高科电机株式会社 马达
JP2018117428A (ja) * 2017-01-17 2018-07-26 株式会社ミツバ モータおよ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03648B (de) * 1952-04-23 1957-02-28 Paul Thiele Ag Fuer Hoch Und T Behaelter von brandverhindernder Bauart, insbesondere Silo fuer Schuettgut
JP2016039540A (ja) * 2014-08-08 2016-03-22 日本電業工作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制御装置及びアンテナ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114008A (zh) * 1973-02-17 1974-10-31
JPS59106844A (ja) * 1982-12-07 1984-06-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キヤンドモ−トル
JPH04178135A (ja) * 1990-11-09 1992-06-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樹脂モールド型電動機
EP1176698A2 (de) * 2000-07-25 2002-01-30 Eckehart Schulze Elektromotor
CN105322695A (zh) * 2014-08-05 2016-02-10 日本电产高科电机株式会社 马达
JP2018117428A (ja) * 2017-01-17 2018-07-26 株式会社ミツバ モータおよ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95390A1 (ja) 2020-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15868B2 (ja) ポンプ装置
US9071107B2 (en) Rotor unit,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rotor unit
KR101842889B1 (ko) 모터
US7714470B2 (en) Resolver and brushless motor
US11629719B2 (en) Electric coolant pump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movable unit of the same
KR101667469B1 (ko) 전동기
CN109510364B (zh) 驱动装置
US20140294621A1 (en) Fan, mo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5207171B2 (ja) モータ
JP2018507673A (ja) 位置決め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製造方法
KR20130054136A (ko) 몰드 모터
US11088586B2 (en) Motor
US11909298B2 (en) Housing of an electric machine having an optimized sealing ring
JP2004364494A (ja) インナーロータ型モー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153010A (ja) 電動モータ用ロータアセンブリ及びインナーロータ型電動モータ
CN109510404B (zh) 驱动装置
JP6925818B2 (ja) モータのロータ、モータ、およびポンプ装置
CN113424410A (zh) 马达
CN113424407A (zh) 马达
CN113424408A (zh) 马达
CN113439383A (zh) 马达
CN113439382A (zh) 马达
JP2019068521A (ja) モータ、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8178898A (ja) 送風装置、送風ユニット、及び、送風装置の製造方法
EP3439157A1 (en) Linear and rotary drive device and linear and rotary drive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