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65565A - 夹具盒、医疗设备和医疗设备的安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夹具盒、医疗设备和医疗设备的安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65565A
CN113365565A CN201980090560.1A CN201980090560A CN113365565A CN 113365565 A CN113365565 A CN 113365565A CN 201980090560 A CN201980090560 A CN 201980090560A CN 113365565 A CN113365565 A CN 1133655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upling portion
arm
arm member
pressure pipe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9056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65565B (zh
Inventor
藤本泰之
上阪健辅
赖田龙
六枪雄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3655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655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655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655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for applying or removing clamps or cli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2Clamps or clips, e.g. for the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22Packages or dispensers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2Clamps or clips, e.g. for the umbilical cor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2Clamps or clips, e.g. for the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27Spring cli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for applying or removing clamps or clips
    • A61B17/1285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for applying or removing clamps or clip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90/00Instruments, implement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rgery or diagnosis and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A61B1/00 - A61B50/00, e.g. for luxation treatment or for protecting wound edges
    • A61B90/03Automatic limiting or abutting means, e.g. for safet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2017/00477Coupl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90/00Instruments, implement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rgery or diagnosis and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A61B1/00 - A61B50/00, e.g. for luxation treatment or for protecting wound edges
    • A61B90/03Automatic limiting or abutting means, e.g. for safety
    • A61B2090/033Abutting means, stops, e.g. abutting on tissue or skin
    • A61B2090/034Abutting means, stops, e.g. abutting on tissue or skin abutting on parts of the device itself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Reproductive Health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Pathology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夹具盒包括:夹具单元,其具有压管、臂构件和连结部,该压管沿着长度轴线延伸,该臂构件被***到所述压管,该连结部设于所述臂构件,该连结部能转变为作为从所述压管突出的状态的突出形态和容纳于所述压管的容纳形态;以及壳体,其能够容纳所述夹具单元。所述壳体具有:止挡件,其对所述连结部的从所述突出形态向所述容纳形态的转变进行限制;以及释放机构,其能够解除由所述止挡件对所述连结部的从所述突出形态向所述容纳形态的所述转变进行的限制,所述止挡件能够通过与所述臂构件或所述压管相接触来限制所述夹具单元的所述转变。

Description

夹具盒、医疗设备和医疗设备的安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容纳对体内的目标组织进行处置的夹具单元的夹具盒、医疗设备(更详细地讲是为了对组织进行结扎而使用的结扎装置)、以及该医疗设备的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对形成于体内的目标组织的开口、血管等进行结扎,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的、经由内窥镜的通道导入到患者体内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使夹具单元和操作线相卡合而构成,该夹具单元容纳于夹具壳,该操作线贯穿于内窥镜的***部的护套。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中,在操作线的顶端侧设置的、具有箭头形状的钩被***到在夹具单元的基端侧设置的连结部的缺口部,由此操作线和夹具单元相卡合。另外,根据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在操作线和夹具单元相卡合时,钩与连结部之间的卡合部位于内窥镜的***部的护套内。
另外,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中,夹具单元的一对臂交叉地形成,且基端侧的一部分容纳于压管内。因此,在操作线和夹具单元相卡合的状态下,通过将操作线向基端侧拉回的操作,从而一对臂与压管抵接,并且一对臂之间的张开幅度能够在暂时扩大之后缩小至将目标组织紧缚的程度的张开幅度。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中,在夹具单元的基端侧设置的连结部具有细径部,该细径部在作用预定的拉伸强度以上的力量的情况下会发生断裂。因此,根据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在利用夹具单元的一对臂来把持目标组织的状态下,当操作者将操作线向基端侧拉回而对连结部作用预定的拉伸强度以上的力量时,连结部发生断裂。如此,能够将夹具单元以把持着目标组织的状态留置于体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0118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一般而言,用于对体内的目标组织进行处置(结扎)的医疗设备是通过连结***到体内的处置部(例如夹具)和用于在操作者的近前调整处置部的位置和姿势的供给器而构成的。在使用这样的医疗设备对体内的目标组织进行处置时,例如有时对在手术前的检查中没能发现的新的目标组织进行追加处置。此时,例如在使用夹具作为处置部的情况下,为了对多个目标组织分别进行结扎,需要更换多个夹具。换言之,在用于对体内的目标组织进行处置的医疗设备中,优选能够将新的处置部安装于供给器,所谓的重新安装处置部。
另一方面,当在体内对一个目标组织进行处置时,例如在使用被用作处置部的夹具错误地把持意料之外的组织的情况或者欲调整把持目标组织的状态的情况下,优选能够进行在暂时解除了由处置部把持组织的把持状态之后重新把持目标组织的、所谓的处置部的重新抓取操作。
为了如上述那样恰当地对体内的目标组织进行处置,优选的是,医疗设备能够兼顾能够重新安装处置部和处置部重新抓取目标组织。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中,在如上述那样利用夹具单元把持着目标组织的状态下,通过将操作线向基端侧拉回的操作,从而使连结部的细径部断裂,能够将夹具单元留置于体内。之后,操作者通过将操作线向顶端侧推入,能够使在操作线的顶端部设置的箭头形状的钩从护套的顶端的开口部突出。因此,能够将与箭头形状的钩卡合的连结部3的一部分从钩拆下并安装不同的夹具单元,能够重新安装所谓的夹具。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中,在对体内的目标组织进行处置时,为了调整夹具的一对臂的张开幅度(例如一对臂从闭合的状态再次向打开的状态转变),需要通过将操作线向顶端侧推入的操作来使夹具单元向顶端侧移动。然而,通过这样的移动,存在钩与夹具单元的连结部之间的卡合部移动到从护套的顶端开口突出的位置的可能性。因此,存在钩与连结部之间的卡合被解除的可能性。即,对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其未考虑由处置部重新抓取目标组织,不能兼顾处置部的重新安装化和由处置部重新抓取目标组织。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实现兼顾处置部的重新安装化和利用处置部重新抓取目标组织的夹具盒及医疗设备(更详细而言是结扎装置)。此外,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装该医疗设备的处置部的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夹具盒,其中,该夹具盒包括:夹具单元,其具有压管、臂构件和连结部,该压管沿着长度轴线延伸,该臂构件被***到所述压管,该连结部设于所述臂构件,该连结部能转变为作为从所述压管突出的状态的突出形态和容纳于所述压管的容纳形态;以及壳体,其能够容纳所述夹具单元,所述壳体具有:止挡件,其对所述连结部的从所述突出形态向所述容纳形态的转变进行限制;以及释放机构其能够解除由所述止挡件对所述连结部的从所述突出形态向所述容纳形态的所述转变进行的限制,所述止挡件能够通过与所述臂构件或所述压管相接触来限制所述夹具单元的所述转变。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在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的夹具盒中,也可以是,在所述连结部处于所述突出形态时,在所述臂构件作用有在相对于所述压管移动的方向上被施加的施力,在所述释放机构解除基于所述止挡件的所述限制时,在所述施力的作用下,所述连结部从所述突出形态向所述容纳形态转变。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在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的夹具盒中,也可以是,所述臂构件具有卡合部,在所述臂构件闭合的状态下,该卡合部与在所述压管设置的被卡合部相卡合,从而限制所述臂构件相对于所述压管的移动,在所述连结部从所述突出形态向所述容纳形态转变时,所述卡合部向与所述被卡合部分开的方向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在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的夹具盒中,也可以是,所述止挡件通过与所述臂构件或所述压管相抵接,从而使所述连结部从所述容纳形态向所述突出形态转变。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技术方案,在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的夹具盒中,也可以是,所述释放机构通过使所述止挡件向与所述压管的所述长度轴线交叉的方向移动,能够解除基于所述止挡件的所述限制。
本发明的第六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医疗设备,其中,该医疗设备包括:技术方案1所述的所述夹具盒;供给器,其具有能够与所述连结部卡合的操作线,所述连结部具有所述连结部和所述操作线相卡合的卡合形态、以及所述连结部与所述操作线之间的卡合形态被解除的解除形态,在所述突出形态下,所述连结部能够从所述解除形态向所述卡合形态转变,在所述容纳形态下,所述连结部被所述压管的内壁限制所述解除形态和所述卡合形态之间的转变。
本发明的第七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医疗设备的安装方法,该医疗设备包括:夹具单元,其具有压管、臂构件和连结部,该压管沿着长度轴线延伸,该臂构件被***到所述压管,该连结部设于所述臂构件,该连结部能转变为作为从所述压管突出的状态的突出形态和容纳于所述压管的容纳形态;壳体,其能够容纳所述夹具单元,所述壳体具有止挡件和释放机构,该止挡件通过与所述臂构件或所述压管相接触来对所述连结部的从所述突出形态向所述容纳形态的转变进行限制,该释放机构能够解除由所述止挡件对所述连结部的从所述突出形态向所述容纳形态的所述转变进行的限制;以及供给器,其具有能够与所述连结部卡合的操作线,所述安装方法在医疗设备中将所述夹具单元安装于所述供给器,在该安装方法中,包括以下步骤:在所述连结部处于所述突出形态时,使所述操作线朝向所述连结部移动而使所述连结部和所述操作线相卡合;以及在所述连结部和所述操作线相卡合的状态下,通过使所述释放机构移动,从而解除基于所述止挡件的所述限制,使所述连结部从所述突出形态向所述容纳形态转变。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技术方案,也可以是,上述第七技术方案的医疗设备的安装方法还具有以下步骤:通过使所述止挡件移动而与所述臂构件或所述压管接触,从而使所述连结部从所述容纳形态向所述突出形态转变。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技术方案,在上述第七技术方案的医疗设备的安装方法中,也可以是,所述连结部具有形成为中空的内腔,所述操作线具有形成于所述操作线的顶端部的钩,该钩具有能够进入到在所述连结部形成的所述内腔的尺寸,在使所述连结部和所述操作线卡合的步骤中,使所述操作线朝向所述连结部移动而使所述钩卡合于所述内腔。
发明的效果
根据夹具盒和医疗设备的上述各技术方案,能够实现兼顾处置部的重新安装化和由处置部重新抓取目标组织。另外,根据将该医疗设备中的夹具单元安装于供给器的安装方法,能够将夹具单元恰当地安装于供给器而构成医疗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中的臂构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的俯视时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夹具盒中容纳有夹具单元的状态的俯视时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安装于供给器的操作的图。
图6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安装于供给器的操作的图。
图7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安装于供给器的操作的图。
图8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安装于供给器的操作的图。
图9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安装于供给器的操作的图。
图10是表示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来处置目标组织的操作的图。
图11是表示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来处置目标组织的操作的图。
图12是表示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来处置目标组织的操作的图。
图13是示意性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中的夹具单元与供给器之间的连结部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14是示意性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中的夹具单元与供给器之间的连结部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15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夹具单元容纳于夹具盒的状态的俯视时的局部剖视图。
图15B是本变形例的夹具单元的侧视时的局部剖视图。
图15C是从本变形例的夹具单元的基端侧观察到的图。
图16A是表示将本变形例的夹具单元安装于供给器的操作的图。
图16B是表示将本变形例的夹具单元安装于供给器的操作的图。
图16C是表示将本变形例的夹具单元安装于供给器的操作的图。
图16D是表示将本变形例的夹具单元安装于供给器的操作的图。
图16E是表示将本变形例的夹具单元安装于供给器的操作的图。
图17A是表示使用本变形例的医疗设备来处置目标组织的操作的图。
图17B是表示使用本变形例的医疗设备来处置目标组织的操作的图。
图17C是表示使用本变形例的医疗设备来处置目标组织的操作的图。
图18A是表示使用本变形例的医疗设备来处置目标组织的操作的图。
图18B是表示使用本变形例的医疗设备来处置目标组织的操作的图。
图18C是表示使用本变形例的医疗设备来处置目标组织的操作的图。
图19A是表示使用本变形例的医疗设备来处置目标组织的操作的图。
图19B是表示使用本变形例的医疗设备来处置目标组织的操作的图。
图19C是表示使用本变形例的医疗设备来处置目标组织的操作的图。
图20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夹具盒中容纳有夹具单元的状态的俯视时的局部剖视图。
图21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安装于供给器的操作的图。
图22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安装于供给器的操作的图。
图23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安装于供给器的操作的图。
图2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夹具盒中容纳有夹具单元的状态的俯视时的局部剖视图。
图25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安装于供给器的操作的图。
图26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安装于供给器的操作的图。
图27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安装于供给器的操作的图。
图28A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夹具盒中容纳有夹具单元的状态的俯视时的局部剖视图。
图28B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夹具盒中容纳有夹具单元的状态下从基端侧观察夹具单元的图。
图29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安装于供给器的操作的图。
图30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安装于供给器的操作的图。
图31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安装于供给器的操作的图。
图32是表示本发明的夹具单元的变形例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4来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夹具盒和医疗设备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1穿过形成于未图示的内窥镜的通道***到患者的体内来使用。更详细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1是用于对体内的目标组织进行结扎的结扎装置。
在本说明书中,将供操作者操作内窥镜的内窥镜操作部所处的一侧定义为基端侧,将内窥镜的***到体内的顶端部所处的一侧定义为顶端侧。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1的基端侧被定义为医疗设备1被***到在内窥镜形成的通道时内窥镜操作部所处侧。另外,医疗设备1的顶端侧被定义为医疗设备1被***到在内窥镜形成的通道时内窥镜的顶端部所处侧。
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1构成为包括设于顶端侧的夹具单元(处置部)10和供给器30(参照图10)。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夹具单元10简称为夹具10。如图13和图14所示,夹具10能够拆卸地连结于后述的供给器30的顶端部。
以下,参照图1~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0的结构。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0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0的臂构件11的立体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0的俯视时的局部剖视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0构成为包括臂构件11、压管31和连结部(第1连接件)3。
(臂构件的结构)
如图1和图2所示,臂构件11具有第一臂12、第二臂13和中间部14。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从基端侧朝向顶端侧延伸,并且彼此相对地配置。臂构件11以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相互交叉的方式构成。如图3所示,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也可以形成在相对于压管31的轴线C1线对称的位置。
中间部14位于第一臂12的基端部与第二臂13的基端部之间。更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臂构件11中的位于比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交叉的交叉部靠基端侧的位置的部分是中间部14。中间部14形成为具有能够被后述的连结部3的顶端部3a勾挂的环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在自然状态下相互分开且具有朝向沿着从基端侧向顶端侧的方向去而相互之间的距离变大的方向的弹性恢复力。在本说明书中,“自然状态”是指不对臂构件11作用外力的状态。在第一臂12的顶端部形成有朝向第二臂13侧延伸的爪12a。在第二臂13的顶端部形成有朝向第一臂12侧延伸的爪13a。对于臂构件11,在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形成于中间部14的环形状被朝向扩大的方向施力。通过使臂构件11具有上述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当中间部14以抵接于比后述的压管31的台阶部31b靠顶端侧的内壁(内周面)的状态相对于压管31后退时,中间部14会被压管31的内壁按压直至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相交叉的交叉部进入压管31,由此第一臂12与第二臂13之间的距离变得更大。另外,当在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的交叉部进入到压管31的状态下使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相对于压管31进一步向基端侧移动时,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与在压管31的顶端侧的开口形成的锥形面31a抵接,且第一臂12与第二臂13之间的距离减少。即,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能够从相互分开的打开形态起相互接近而向闭合形态转变。
臂构件11例如通过如下这样形成:在通过将不锈钢等的板簧构件等的金属材料弯折而形成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之后,使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交叉。臂构件11通过这样构成,在相对于后述的压管31内移动时能够沿着压管31的内壁进行滑动。
在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形成有一对第一被卡定部16、17。更具体而言,一对第一被卡定部16、17与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及第二臂13延伸的长度方向正交地突出。一对第一被卡定部16、17也可以形成于在臂构件11伸长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轴线线对称的位置。通过形成夹具10的一对第一被卡定部16、17,在臂构件11被拉入到压管31内时,一对第一被卡定部16、17抵接于压管31的内壁,从而能够限制臂构件11相对于压管31的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一对第一被卡定部16、17能够抵接于压管31的内壁,则其形状并不受特别限制。但是,为了能够顺畅地进行利用后述的夹具10来重新抓取目标组织的作业,一对第一被卡定部16、17优选以不咬入于压管31的内壁的形状形成。例如,一对第一被卡定部16、17的与压管31的内壁抵接的面也可以形成为带有弧度的圆弧形状等。
(压管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管31具有长度轴线,是形成为圆筒状的管。为了便于说明,说明压管31的长度轴线是轴线C1的例子。压管31具有能够供臂构件11的中间部14进入的内径。即,在压管31形成有能够供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进入的管腔。后述的连结部3的至少一部分也能够进入到形成于压管31的管腔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管31的外径形成得比后述的***部65的护套66的内径大。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管31形成为具有如下程度的内径:在设于后述的操作线62的顶端的钩62a与连结部3的缺口部3g以卡合的状态位于压管31内时连结部3不能相对于钩62a进行转动。更具体而言,如图8至图10所示,在上述状态下,只要连结部3相对于钩62a向与轴线C1方向交叉的方向进行转动而钩62a与连结部3的卡合状态不被解除即可,并不是连结部3相对于钩62a完全不转动这样的意思。
包含臂构件11在内构成夹具10的这些构件例如由钴铬合金、钛、不锈钢等材料形成。夹具10构成为也能够在MRI(核磁共振成像法)透视下进行观察。
臂构件11例如通过如下这样一体地形成:将由钴铬合金等形成的板材冲裁为将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中间部14、一对第一被卡定部16、17展开为平面状而成的形状。
如图3所示,在压管31的顶端部的内壁的整周范围内形成有锥形面31a。锥形面31a随着朝向顶端侧去而扩径。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管31例如也可以由64钛合金(Ti-6AL-4V)、钴铬合金等材料一体地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自压管31的内壁向压管31的径向内侧突出的台阶部31b。压管31形成为具有位于台阶部31b的顶端侧的大径部31c和位于台阶部31b的基端侧的小径部31d。即,在压管31中,大径部31c的内径大于小径部31d的内径。压管31的大径部31c具有能够供臂构件11的一对第一被卡定部16、17进退自如地进入的程度的内径。并且,压管31的小径部31d具有比臂构件11的形成有一对第一被卡定部16、17的部位的宽度小的内径。因此,在臂构件11被拉入到压管31内而位于比台阶部31b靠基端侧的位置时,通过臂构件11的一对第一被卡定部16、17咬入压管31的小径部31d的内壁来限制臂构件11相对于压管31向顶端侧的移动。
(连结部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3所示,连结部(第1连接件)3形成为具有顶端部3a、棒状部3b、钩部3c、缺口部3g、***孔3e和基端部3f。使用具有预定的强度的树脂材料通过注射成形等方法形成连结部3。
如图3所示,连结部3是为了连结夹具10的臂构件11和后述的操作线62而构成的。连结部3的顶端部3a是为了支承用于连结臂构件11的钩部3c而构成的,其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制。钩部3c形成为自顶端部3a沿与连结部3延伸的长度轴线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通过该钩部3c勾住形成于臂构件11的中间部14的环,能够将臂构件11连结于连结部3。
如图3所示,连结部3的基端部3f形成为从顶端侧朝向基端侧分支成两支。换言之,基端部3f形成为具有分开的一对腿和形成于一对腿之间的***孔3e。更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在基端部3f的一对腿之间形成有***孔3e,该***孔3e具有能够供形成于后述的操作线62的顶端的箭头状的钩62a(参照图6)进入的程度的尺寸。当将钩62a向形成在基端部3f的***孔3e***时,钩62a的外周面一边抵接于上述***孔3e的内周面一边对***孔3e的内周面进行按压,由此基端部3f的一对腿分别向相对于连结部3的长度轴线方向而言的径向外侧弹性变形(参照图6),对此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因此,钩62a能够穿过***孔3e进入到基端部3f的缺口部3g。
如图1和图3所示,在基端部3f,其一部分被去除而形成缺口部3g。缺口部3g具有在后述的钩62a经由形成于基端部3f的***孔3e进入了的状态下能够容纳钩62a的程度的宽度D。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连结部3的顶端部3a和基端部3f连结起来的棒状部3b的强度被设定得低于其他部分的强度。因此,在留置夹具10时,操作者以预定的力量拉回操作线62,由此连结部3在棒状部3b断裂,对此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此时,连结部3的顶端部3a与夹具10一起留置于体内,基端部3f以卡合于钩62a的状态***作线62从体内拔出连结部(参照图12)。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与臂构件11的中间部14相卡合的连结部3被向顶端侧移动的方向施力。另外,由于连结部3具有能够容纳于压管31内的尺寸,因此,如图1所示,在未作用有外力的自然状态下,连结部3处于被容纳在压管31内的容纳形态。另外,如图3所示,在该状态下,基端部3f的外径稍小于压管31的小径部31d的内径。因此,即使操作者将操作线62的钩62a******孔3e,基端部3f的一对腿也无法相对于连结部3的长度轴线方向向径向外侧弹性变形。换言之,在连结部3处于被容纳在压管31内的容纳形态时,无法将夹具10安装于后述的操作线62。
在本实施方式中未图示,但在连结部3位于压管31的大径部31c内的状态下,基端部3f的外周面与压管31的大径部31c的内周面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因此,当操作者将操作线62的钩62a******孔3e时,基端部3f的一对腿能够相对于连结部3的长度轴线方向向径向外侧稍微弹性变形。然而,在该状态下,钩62a也无法贯穿稍微扩径了的***孔3e。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结部3位于压管31内的状态下,操作者无法通过将操作线62的钩62a***连结部3的缺口部3g来将夹具10安装于操作线62。
并且,通过使本实施方式中的压管31具有上述结构,由此,在钩62a以卡合于缺口部3g的状态位于压管31内时,能够防止钩62a意料之外地从缺口部3g脱落。
为了便于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3、压管31和后述的操作部100沿着共同的长度轴线C1配置。
(夹具盒的结构)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夹具盒80的结构。夹具盒80是为了在制造夹具10之后直至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使输送容易且防止被外部环境污染而构成的。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夹具盒80构成为具有夹具10和构成为能够将夹具10容纳于内部的壳体40。图4是表示在出厂时的夹具盒80中夹具10容纳于壳体40的内部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4仅是为了示出夹具10与壳体40之间的配置关系而使用的。本实施方式的壳体40未限定于图4所示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壳体40只要能够恰当地收纳夹具10且形成为操作者易于握持的大小即可,其形状并未特别限定。本实施方式的壳体40也可以采用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夹具壳的形状和结构。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壳体40形成为,在主体部39中沿着长度轴线具有夹具收纳部37和管腔38。在夹具收纳部37,形成有能够收纳处于打开形态的臂构件11的内腔。管腔38设于比夹具收纳部37靠基端侧的位置,能够收纳压管31。即,壳体40的夹具收纳部37和管腔38沿着图4所示的轴Y方向形成。在夹具收纳部37中,图4所示的轴线X方向上的内腔的尺寸可以为处于打开形态的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与第二臂13之间的距离的最大值以上。在管腔38中,轴线X方向上的内径可以大于压管31的外径。本实施方式的壳体40的主体部39例如能够由具有一定的硬度且透明的各种公知的树脂材料形成。
通过使本实施方式的壳体40具有上述那样的结构,夹具10能够在收纳于壳体40的状态下沿着长度轴线方向(沿着轴线C1的方向)进行进退动作。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壳体40在主体部39的基端侧形成有两个L字形状的槽391。更具体而言,形成于主体部39的槽391具有:横槽(第1槽)392,其沿着长度轴线方向延伸地形成;以及纵槽(第2槽)393,其在比横槽392靠顶端侧的位置沿着与横槽392正交的方向延伸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横槽392的基端侧的端面称作槽391的基端面,将纵槽393的靠壳体40的径向上的外侧的端面称作槽391的顶端面。
如图4所示,在壳体40的基端侧,设有与压管31的基端面抵接的一对止挡件36。止挡件36能够与设于槽391的销361一体地形成。因此,一对止挡件36各自的移动方向被一对销361限制,一对止挡件36能够沿着槽391移动。如图5所示,当操作者把持着一对止挡件36使止挡件36沿着壳体40的长度轴线方向(沿着轴线C1的方向)向顶端侧移动时,止挡件36能够以抵接于压管31的基端面的状态使压管31向顶端侧移动,对此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4所示,为了便于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止挡件36形成为具有长方形的形状的例子,但不限定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止挡件36能够抵接于压管31的基端面而使压管31向顶端侧移动,则其形状和大小等并不特别限定。
如图4所示,一对止挡件36之间的轴线X方向上的距离大于压管31的大径部31c的内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对止挡件36配置于横槽392且止挡件36抵接于压管31的基端面的状态下,操作者使压管31向顶端侧移动,由此,操作者能够在连结部3的至少基端部3f从压管31的基端侧的开口突出的状态下将操作线62的钩62a***连结部3的缺口部3g(参照图6和图7),对此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换言之,一对止挡件36之间的轴线X方向上的距离为在钩62a******孔3e时基端部3f的一对腿发生弹性变形而使基端部3f的轴线X方向上的宽度达到最大时的最大值以上。另外,在一对止挡件36配置于横槽392的状态下,一对止挡件36之间的轴线X方向上的距离为压管31的外径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止挡件36和一对L字槽391可以相对于壳体40的长度轴线C1呈线对称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在壳体40的主体部39设有一对止挡件36的结构作为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但不限定于此。采用壳体40包括一对止挡件36的结构,由此,在使后述的压管31向顶端侧移动的操作中,能够对压管31的基端面均等地施加力量,从而能够使压管31顺畅地向顶端侧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能够使压管31向顶端侧移动,则止挡件36可以仅设置一个。
如图4所示,在形成于主体部39的纵槽393中配置有弹性构件362。弹性构件362固定于纵槽393的轴线X方向上的外侧、即纵槽393的位于壳体40的径向外侧的端面。弹性构件362被向朝向壳体40的长度轴线的方向施力、即被向壳体40的径向内侧施力。
(供给器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10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供给器30的结构。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供给器30构成为具有***部65和操作部100。
(***部的结构)
供给器30的***部65包括护套66和操作线(线构件)62。操作线62能够进退地贯穿于护套66内。操作线62是为了将操作者用于操作基端侧的操作部100的(例如推入滑动件102的操作和拉回滑动件102的操作)力量传递到夹具10而设置的。
护套66例如也可以是由抗压缩强度较高的SUS301等不锈钢形成的线圈护套。在该情况下,护套66能够使用将未图示的线材沿轴线方向Y紧密地卷绕而形成的线圈。护套66具有挠性,并且针对轴线方向Y的压缩力较强。
在本实施方式中,护套66形成为具有与压管31的小径部31d的内径大致相等的内径(参照图8)。因此,在护套66内,无法将夹具10安装于操作线62。另外,在钩62a以卡合于缺口部3g的状态位于护套66内时,能够防止钩62a意料之外地从缺口部3g脱落。
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线62例如由金属制的单线、捻线形成。在操作线62的顶端侧连结有形成为箭头的形状的钩(第2连接件)62a、轴部62c和固定部62b。固定部62b例如是由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形成的圆筒状的构件。操作线62通过各种公知的方法、例如粘接、焊接等方法固定于固定部62b。此外,钩62a与固定部62b利用形成为棒状的轴部62c进行连结。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线62与钩62a、固定部62b及轴部62c一体地形成。钩62a通过操作线62的进退动作而能够与操作线62一起进行进退动作。
钩62a形成为圆锥形状。如图10所示,钩62a具有外周面,该外周面具有随着朝向顶端侧而外径逐渐减小的斜面形状。钩62a的基端面的外径(宽度)d在连结部3的基端部3f不弹性变形的状态下比形成于基端部3f的***孔3e的直径大,且为缺口部3g的宽度D以下。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缺口部3g的宽度D与钩62a的宽度d大致相等的例子,但不限定于此。
(操作部的结构)
如图10所示,操作部100构成为具有操作部主体(手柄)101和滑动件102。
操作部主体101安装于护套66的基端部。操作部主体101形成为沿轴线方向Y延伸的棒状,在其基端部设有勾指部101a。在操作部主体101形成有沿轴线方向Y延伸的狭缝101b。
滑动件102设为贯穿于操作部主体101。滑动件102能够相对于操作部主体101沿轴线Y方向进行滑动(前进移动和后退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滑动件102在轴线方向Y上前进操作或后退操作,使操作线62和固定于操作线62的顶端的钩62a前进或后退。此外,在操作线62与连结部3连结的状态下,通过操作线62的前进操作或后退操作,夹具10的臂构件11能够与操作线62一起前进或后退。其结果,能够使臂构件11的一对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打开或者闭合。
滑动件102形成为圆筒状。在滑动件102的外周面的整周范围内形成有凹部102a。在滑动件102中按照从轴线方向Y上的顶端侧向基端侧的顺序依次形成有凸缘部102b、凹部102a和凸缘部102c。一对凸缘部102b、102c在沿轴线方向Y观察时成为椭圆形状。由此,滑动件102变得易于握住,在将操作部100进行捆包时能谋求省空间化。
通过滑动件102卡合于操作部主体101的狭缝101b,限制了滑动件102相对于操作部主体101在轴线方向Y上的移动范围。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操作部100,能够适当使用各种公知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的操作部的结构。
(将夹具安装于供给器的操作)
以下,参照图4至图9,作为对体内的目标组织进行处置之前的准备,说明将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0安装于供给器30的操作。
如图4所示,夹具10以容纳在壳体40内的状态出厂。在该状态下,包含连结部3的压管31位于壳体40的管腔38内。
如图4所示,夹具10的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以抵接于在压管31的顶端侧形成的锥形面31a的状态从压管31的顶端侧的开口突出,并处于相互分开的打开形态。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的设于顶端侧的一对爪12a、13a接触(抵接)于壳体40的夹具收纳部的内壁。在本实施方式的壳体40的夹具收纳部37中,形成有比处于打开形态的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与第二臂13的臂之间的距离的最大值大的尺寸的内腔,因此,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不会因抵接于夹具收纳部的内壁而弯折。
臂构件11的中间部14形成环形状,并勾挂于连结部3的钩部3c。即,通过使中间部14勾挂于钩部3c,从而夹具10和连结部3相卡合。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于连结部3,由此连结部3位于压管31的内部。
如图4所示,一对止挡件36位于壳体40的基端侧,一对止挡件36各自的顶端面364接触(抵接)于压管31的基端面。压管31受到顶端侧的锥形面31a处的基于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的按压力、以及基端面处的基于止挡件36的限制力这两个力。基于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的按压力具有使压管31向基端侧移动的作用。另一方面,压管31向基端侧进行移动被止挡件36的顶端面的限制力限制。换言之,上述两个力量以平衡的状态同时作用于压管31,由此压管31被保持于在壳体40形成的管腔38内的位置。
接下来,操作者把持一对止挡件36,使一对止挡件36与销361一起向顶端侧移动(滑动)。如图5所示,随着与压管31的基端面接触的一对止挡件36向顶端侧的移动,压管31向顶端侧移动。在该过程中,一对止挡件36沿着壳体40的长度轴线方向在横槽392内移动,因此,一对止挡件36之间的距离为一定。如上述那样,一对止挡件36之间的距离被设定为大于连结部3的宽度,因此,压管31不会在向顶端侧移动的过程中与连结部3碰撞。
如图5所示,在压管31向顶端侧移动的过程中,夹具10的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及第二臂13与在压管31的顶端侧形成的锥形面31a抵接并被按压。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的爪12a和第二臂13的爪13a沿着壳体40的夹具收纳部37的内壁向相互之间的距离变小的方向移动。其结果,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能够从上述打开形态向相互接触或相互的距离大致为零的闭合形态转变。此时,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的一部分和第二臂13的一部分被***到压管31内。
当操作者以保持着一对止挡件36的状态使一对止挡件36移动而使销361到达横槽392的顶端时,如图5所示,连结部3从压管31的基端侧的开口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连结部3从压管31的基端侧的开口突出的状态称作连结部3的突出形态。在连结部3从压管31的基端侧的开口突出的突出形态下,至少连结部3的包含缺口部3g在内的基端部3f的一部分从压管31的基端侧的开口突出,但不限定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能够在连结部3的基端部3f的一部分从压管31突出的位置处进行将设于后述的操作线62的顶端的钩62a连结于连结部3的操作即可。连结部3的从压管31突出的突出量并未特别限定。
在处于闭合形态的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压管31欲向基端侧移动。然而,由于压管31的基端面抵接于一对止挡件36的顶端面364,且止挡件36的位置***作者保持,因此,压管31被限制向基端侧移动。换言之,通过止挡件36和压管31相抵接,能够维持连结部3的突出形态。换言之,止挡件36能够限制连结部3从自压管31突出的突出形态向容纳于压管31的容纳形态转变。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止挡件36沿着L字形状的槽391中的横槽392移动,能够控制连结部3与压管31的相对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L字形状的槽391的纵槽393中,由于设有被向壳体40的径向内侧施力的弹性构件362,因此,只要操作者不使销361移动,销361就不会在纵槽393内向壳体40的径向外侧移动。因此,止挡件36和压管31相卡合的状态不会因销361的意料之外的移动而被解除。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通过操作者把持止挡件36而维持止挡件36位于横槽392的顶端的状态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通过适当构成横槽392和销361,即使操作者不把持止挡件36,也能够维持止挡件36的位置。
例如,也可以是,在横槽392的顶端侧的内壁,设置能够弹性变形的限制构件(未图示),限制销361向基端侧的移动。此时,在横槽392的设有限制构件的位置处,形成有横槽392的内径变细的部位。在操作者操作止挡件36而使销361在横槽392内向顶端侧移动时,若销361和限制构件相抵接而限制构件弹性变形,则销361能够越过限制构件而到达横槽392与纵槽393之间的连结部。然而,仅靠由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的弹性恢复力引起的、使压管31和抵接于压管31的止挡件36向基端侧移动的按压力,销361无法越过限制构件。
因此,即使操作者不把持止挡件36,也能够维持止挡件36位于横槽392的顶端的状态。
例如,也可以通过适当选择横槽392的内壁的材质和销361的外周面的材质,使横槽392与销361之间的摩擦力增大。在该情况下,在横槽392与销361之间的摩擦力的作用下,只要操作者不操作止挡件36,销361就能够配置于横槽392内的期望位置。
在止挡件36位于横槽392的顶端的状态下,接下来,操作者操作供给器30的操作部100(参照图10),使***部65的护套66朝向连结部3向顶端侧移动,使护套66的顶端面抵接于止挡件36的基端面363。
在该状态下,如图6所示,连结部3的基端部3f的至少一部分从压管31向基端侧突出,并位于一对止挡件36之间。在该状态下,通过操作者将滑动件102沿着操作部主体101的狭缝101b向顶端侧推入的操作,从而设于操作线62的顶端的钩62a与操作线62一起前进,抵接并按压于连结部3的基端部3f的***孔3e。
操作者将滑动件102向顶端侧推入,由此,如图6所示,连结部3的基端部3f的一对腿相对于长度轴线C1向径向外侧弹性变形。钩62a穿过在连结部3的基端部3f形成的***孔3e而进入连结部3的缺口部3g。如图6所示,在钩62a穿过连结部3的***孔3e时,连结部3的基端部3f的一对腿进行弹性变形,由此,连结部3的基端部3f的轴线X方向上的宽度的最大值为一对止挡件36之间的距离以下,且大于护套66的内径和压管31的大径部31c的内径及小径部31d的内径。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仅在连结部3的基端部3f未容纳于压管31和护套66的内部的状态下,操作线62的钩62a才能穿过***孔3e并卡合于缺口部3g。
其结果,如图7所示,钩62a卡合于连结部3的缺口部3g,连结部3和钩62a相卡合的连结部位于一对止挡件36之间并维持从压管31的基端侧的开口突出的状态。即,维持连结部3的突出形态。
更具体而言,在通过操作者推入滑动件102的操作来将设于操作线62的顶端的钩62a***在连结部3的基端部3f形成的***孔3e时,基端部3f发生局部弹性变形。因此,基端部3f发生局部弹性变形而产生的弹性恢复力能够经由操作线62传递至操作者。另外,当钩62a越过连结部3的基端部3f而进入缺口部3g时,基端部3f的形状恢复,将钩62a容纳于缺口部3g。通过上述操作,从而操作线62和夹具10通过连结部3相连结。
为了使钩62a卡合于连结部3,在操作者推入滑动件102的操作中,当操作者推入滑动件102直至使滑动件102与狭缝101b的顶端面接触时,钩62a能够进入连结部3的缺口部3g并卡合,这对于操作者而言容易确认,故此优选。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即,也能够是,在滑动件102沿着狭缝101b抵接于狭缝101b的顶端面之前,钩62a进入连结部3的缺口部3g并卡合。该情况下,在钩62a进入连结部3的缺口部3g并卡合时,能够将操作部100的滑动件102的位于狭缝101b的位置视作滑动件102的最大程度地前进了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由于钩62a容纳于缺口部3g,因此,即使操作者推入滑动件102,基于缺口部3g的阻力也会传递至操作者,同样能够确认连结部3和钩62a已卡合。
在操作线62和夹具10相连结的状态下,通过操作者对于滑动件102的操作,夹具10能够与操作线62一起进行进退动作。更具体而言,夹具10的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能够通过操作线62的进退动作而与操作线62一起进行进退。此时,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能够如后述那样相对于压管31相对移动。其结果,在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抵接于在压管31的顶端侧设置的锥形面31a的同时,第一臂12与第二臂13之间的臂构件11的张开幅度扩大或减小。
如图7所示,在操作线62和夹具10相连结的状态下,操作者使一对止挡件36沿着纵槽393向壳体40的径向外侧移动(滑动)。在一对止挡件36沿着纵槽393向壳体40的径向外侧移动后,压管31的基端面与止挡件36的顶端面364之间的卡合被解除。
此时,在夹具10的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压管31向基端侧移动。如上述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压管31的外径形成得大于护套66的内径。因此,压管31向基端侧移动,直至压管31的基端面抵接于护套66的顶端面。如图8所示,连结部3和操作线62相卡合的连结部容纳于压管31内。在该状态下,即使操作者操作滑动件102而使操作线62进退,由于连结部3与钩62a之间的连结部位于压管31或护套66内,因此,连结部3与钩62a之间的卡合不会被意料之外地解除。
换言之,操作者使止挡件36沿着纵槽393向壳体40的径向外侧移动,从而能够解除由止挡件36对连结部3的从突出形态向容纳形态的转变进行的限制。因此,在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压管31朝向护套66地向基端侧移动并与护套66抵接。另一方面,连结部3能够从自压管31突出的突出形态向容纳于压管31内的容纳形态转变。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止挡件36沿着L字形状的槽391的纵槽393向壳体40的径向外侧移动,能够解除由止挡件36对连结部3的从突出形态向容纳形态的转变进行的限制。因此,本实施方式的L字形状的槽391中的纵槽393可以说是用于解除对于连结部3从突出形态向容纳形态的转变进行的限制的释放机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在未设有弹性构件362的情况下而销361进入纵槽393时,销361有时会意料之外地朝向L字形状的槽391的顶端面去的方向、即壳体40的径向外侧移动。当销361移动时,与销361一体地形成的止挡件36也同样地向壳体40的径向外侧移动。此时,止挡件36和压管31相卡合的状态被意料之外地解除。其结果,夹具10的臂构件11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于压管31,使压管31向基端侧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362是为了对止挡件36与销361向壳体40的径向外侧进行的意料之外的移动进行限制而设置的。对于弹性构件362,能够使用各种公知的弹簧等。但是,若操作者能够把持着止挡件36并限制止挡件36的意料之外的移动,则不必设置弹性构件362。即,弹性构件362不是壳体40的必须的结构。
之后,操作者操作操作部100的操作部主体101,如图9所示,能够将操作线62和与操作线62卡合的夹具10从壳体40的管腔38的基端侧的开口拔出。此时,如图9所示,止挡件36既可以***作者保持于纵槽393的靠壳体40的径向外侧的位置,也可以解除操作者对于止挡件36的把持。
通过以上的操作,从而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0安装于供给器30。如图9所示,在夹具10安装于供给器30的状态下,连结部3处于容纳在压管31内的容纳形态。
(利用医疗设备进行的手术)
以下,参照图10至图12说明使用具有上述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1对目标组织T进行结扎的手术。
在将夹具10以安装于供给器30的状态从壳体40取出时,夹具10的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在自身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如图10所示那样成为相互分开的打开形态。在该状态下,在基端侧的操作部100中,滑动件102处于狭缝101b中的最大程度地前进了的位置。虽未图示,但例如,滑动件102可以处于狭缝101b中的抵接于狭缝101b的顶端面的位置,滑动件102也可以处于狭缝101b中的与顶端面分开的基端侧的位置。
如上述那样,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的弹性恢复力具有使压管31向基端侧进行移动的作用。因此,如图8和图9所示,压管31的基端面抵接于护套66的顶端面。但是,由于压管31的外径形成得比护套66的内径大,因此其不会进入到护套66。此外,在该状态下,连结部3与钩62a之间的连结部位于压管31内。
操作者向患者的体内预先***未图示的内窥镜。然后,操作者能够从内窥镜的通道的基端部***医疗设备1,使医疗设备1自内窥镜的通道的顶端部突出,使医疗设备1移动到作为处置对象的目标组织T的附近。在该过程中,通过操作者持续保持滑动件102等操作,维持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闭合的闭合形态。
操作者在使医疗设备1贯穿内窥镜的通道使其移动到目标组织T附近之后,使臂构件11从闭合形态转变为打开形态。
此时,通过操作者操作滑动件102使其进退,能够根据目标组织T的尺寸而相应地将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与第二臂13之间的张开幅度调整为最佳值。其结果,如图10所示,操作者能够将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与第二臂13之间的张开幅度相对于目标组织T的尺寸调整为适当的值。
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操作者操作操作部100的滑动件102使其进退,夹具10与操作线62一起进行进退动作。即,夹具10的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通过与操作线62一起进退,能够相对于压管31进行相对移动。其结果,在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抵接于设于压管31的顶端侧的锥形面31a的同时,第一臂12与第二臂13之间的臂构件11的张开幅度扩大或减小。例如,如图10所示,在操作者向基端侧拉入滑动件102时,在臂构件11中,中间部14(比第一臂12与第二臂13交叉的部位靠基端侧的部分)进入到压管31的大径部31c内,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在臂构件11的径向上分开。其结果,操作者能够根据目标组织T的尺寸而相应地调整臂构件11的张开幅度。
接下来,操作者操作未图示的内窥镜,调整夹具10的臂构件11的朝向和姿势,朝向目标组织T按压臂构件11。通过这样的操作,使目标组织T位于处于打开形态的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之间。操作者在确认目标组织T位于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之间时,能够操作内窥镜利用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保持目标组织T。
操作者在确认目标组织T位于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之间之后,如图10所示,把持操作部主体101并将滑动件102向基端侧拉回。此时,操作线62、相互卡合的钩62a和连结部3、以及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一起向基端侧进行移动。在第一臂12及第二臂13与设于压管31的顶端侧的锥形面31a接触的同时,第一臂12向第二臂13侧弹性变形,第二臂13向第一臂12侧弹性变形。其结果,设于第一臂12的顶端侧的爪12a和设于第二臂13的顶端侧的爪13A接近。换言之,第一臂12与第二臂13之间的张开幅度缩小,从而臂构件11从打开形态向闭合形态进行转变。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操作者向基端侧拉回滑动件102的过程中,将臂构件11的包含中间部14在内的基端部在压管31内向基端侧拉回。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设于臂构件11的基端部的一对第一被卡定部16、17位于压管31内的比台阶部31b靠顶端侧的状态下,通过操作者向顶端侧推入滑动件102,能够使臂构件11向顶端侧进行移动。换言之,在臂构件11的一对第一被卡定部16、17位于比台阶部31b靠顶端侧的位置的状态下,通过操作者向顶端侧推入滑动件102,能够使臂构件11从闭合形态转变为打开形态。通过该操作,操作者能够使用臂构件11重新抓取目标组织T。
即,在将滑动件102拉回至上述的状态的过程中,通过操作者操作内窥镜,能够重新使夹具10与目标组织T相对。此后能够按照前述的步骤利用夹具10重新抓取目标组织T。
操作者将滑动件102向基端侧拉回,其结果,如图11所示,目标组织T的根部以被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紧缚的状态保持于臂构件1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臂12与第二臂13之间的距离约为零的状态也包含在臂构件11的闭合形态中。在该过程中,钩62a与连结部3之间的连结部在压管31内向基端侧移动,如图11所示,一部分进入到护套66内。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护套66的内径与压管31的小径部31d的内径大致相等,因此,在护套66内,钩62a与连结部3之间的卡合不会被意料之外地解除。
操作者在确认目标组织T以期望的状态保持于处于闭合形态的臂构件11时,能够向基端侧拉回滑动件102直到设于臂构件11的一对第一被卡定部16、17越过压管31内的台阶部31b而位于小径部31d内。在该状态下,通过一对第一被卡定部16、17咬入压管31的小径部31d的内壁来限制臂构件11相对于压管31向顶端侧进行移动。换言之,在设于臂构件11的一对第一被卡定部16、17位于压管31的小径部31d时,维持处于闭合形态的臂构件11保持目标组织T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操作者操作滑动件102(向顶端侧推入或向基端侧拉回),也能维持连结部3与钩62a之间的连结部位于压管31内或护套66内的状态。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操作者操作滑动件102并使用臂构件11来重新抓取目标组织T,连结部3与钩62a之间的卡合也不会被解除。
操作者能够确认目标组织T被处于闭合状态的臂构件11把持的状态。若操作者能够确认目标组织T已被夹具10的臂构件11以期望的状态把持,则将目标组织T被夹具10把持的状态锁定,将夹具10留置于体内。
具体而言,通过操作者将滑动件102进一步向基端侧拉回,由此,如图12所示,设于臂构件11的一对第一被卡定部16、17位于压管31的小径部31d。在该状态下,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抵接于压管31的顶端侧的锥形面31a而被按压。因此,能够维持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以闭合的闭合形态把持目标组织T的状态。此时,操作者将滑动件102向基端侧拉回的力量集中于连结部3,由此,连结部3的最脆弱的棒状部3b会断裂。连结部连结部其结果,如图12所示,在目标组织T被夹具10紧缚的状态下,连结部连结部连结部3在棒状部3b处断裂,连结部3的顶端部3a与夹具10一起留置于体内,基端部3f能够以卡合于钩62a的状态通过操作线62从体内拔出。
在对目标组织T进行了结扎的夹具10留置于体内之后,操作者操作内窥镜,从内窥镜的通道取出医疗设备1。之后,操作者进行需要的处置,完成一连串的手术。
(作用)
如图13和图14所示,设想连结部3与钩62a之间的连结部位于压管31的外部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当连结部3沿着箭头D所示的方向向相对于轴线C1方向交叉的方向转动时,钩62a能够从连结部3的缺口部3g的侧方脱出。换言之,在连结部3与钩62a之间的连结部位于压管31的外部的情况下,连结部3与钩62a的卡合状态有可能被意料之外地解除。其结果,夹具10有可能从供给器30意料之外地脱落。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1,在将上述夹具10安装于供给器30的操作中,在将设于操作线62的顶端的钩62a卡合于连结部3的缺口部3g之后,使止挡件36沿着纵槽393向壳体40的径向外侧移动,由此能够将连结部3与钩62a之间的连结部容纳于压管31内。在连结部3与钩62a之间的连结部容纳于压管31内的状态下,连结部3无法相对于钩62a转动。
并且,于在夹具10安装于供给器30的状态下对目标组织T进行处置的过程中,凭借操作者将操作部100的滑动件102向顶端侧推入或向基端侧拉回的操作,能够维持连结部3与钩62a之间的连结部容纳于压管31内的状态。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1,能够防止夹具10从供给器30意料之外地脱落。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1,通过容纳夹具10的壳体40的止挡件36,能够控制同夹具10卡合的连结部3与压管31的相对位置。具体而言,当止挡件36沿着横槽392向顶端侧移动时,压管31相对于连结部3前进,连结部3从压管31的基端侧的开口突出。另一方面,当止挡件36沿着横槽392向基端侧移动时,压管31相对于连结部3后退,连结部3或者相互卡合的连结部3和钩62a容纳于压管31内。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夹具盒80,不变更夹具10的结构,通过在壳体40设置L字形状的槽391和止挡件36,能够在将夹具10安装于供给器30时易于使连结部3从压管31的基端侧的开口突出。另一方面,在将夹具10安装于供给器30之后,能够易于将连结部3与钩62a之间的连结部容纳于压管31内。即,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壳体40的止挡件36,能够控制连结部3的容纳形态和突出形态的转变、以及连结部3处于突出形态时自压管31突出的突出量。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夹具盒80,相对于供给器30,能够兼顾夹具10的重新安装化和目标组织T的重新抓取操作这两者。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说明,说明了护套66的内径和压管31的小径部31d的内径大致相等的例子,但不限定于此。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仅在连结部3的基端部3f未容纳于压管31或护套66内的状态下使操作线62的钩62a按压基端部3f的一对腿而使该一对腿弹性变形从而卡合于缺口部3g即可。例如,护套66的内径和压管31的内径这两者只要小于在钩62a进入连结部3的***孔3e时连结部3的基端部3f的轴线X方向上的宽度即可,护套66的内径和压管31的内径也可以不同。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1,通过对各种公知的结构设置L字槽391和止挡件36,能够简单地构成壳体40,因此,壳体40还易于制造。因此,能够以低成本来制造医疗设备1。
(变形例)
以下,参照图15A至图19C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医疗设备的结构。以下,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以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
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1相比,本变形例的医疗设备1A包括夹具10A来替代夹具10。夹具10A具有压管31A、臂构件11A和连结部3。在供给器30的护套66的顶端部形成有支承夹具10A的支承部66A。本变形例的医疗设备1A包括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1的壳体40。即,本变形例的夹具盒80构成为将夹具10A容纳于壳体40。
图15A至图16E是表示在本变形例的医疗设备1A中将夹具10A安装于供给器30A的操作的图。图17A至图19C是表示使用本变形例的医疗设备1A的手术的图。
如图15A所示,本变形例的医疗设备1A的夹具10A具有设于压管31A内的弹性构件35和卡定部32。另外,夹具10A的臂构件11A具有与弹性构件35连接的突部18、19、23、24和能够卡定于卡定部32的卡定部16、17、21、22。
(弹性构件的结构)
弹性构件35构成为,在压管31A内,弹性构件35的顶端部卡定于突部18、19、23、24,并且弹性构件35的基端部卡定于卡定部32。弹性构件35的基端部和卡定部32也可以通过熔接等进行固定。
第一臂12的比突部18、19靠基端侧的部分、第二臂13的比突部23、24靠基端侧的部分和中间部14能够贯穿于弹性构件35内。
在本变形例中,在突部18、19、23、24连同臂构件11A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一起向基端侧移动时,弹性构件35在轴线方向Y上被压缩。当弹性构件35被压缩时,在轴线方向Y上产生将臂构件11A从压管31A推出的弹性力。在本变形例中,弹性构件35例如也可以由螺旋弹簧构成。
在本变形例中,弹性构件35构成于压管31A内,由此,连结构件3的一对腿可在压管31A内与弹性构件35干涉,因此无法向径向外侧弹性变形。换言之,在本变形例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压管31A内,操作线62的钩62a不会穿过连结部3的***孔3e而与缺口部3g卡合。
(臂构件的结构)
如图15A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在臂构件11A的第一臂12的基端部设有两个第一被卡定部16、17。第一被卡定部16、17在与压管31A的长度轴线平行的平面上以从第一臂12的侧面沿正交方向Z突出的方式设置。第一被卡定部16、17相互朝向相反的方向突出。
在图15B所示的俯视时,第一被卡定部16和第一被卡定部17相对于压管31A的长度轴线呈线对称形成。第一被卡定部16的基端面16a随着朝向顶端侧去而与第一臂12分开,相对于第一臂12伸长的长度轴线倾斜。第一被卡定部16的顶端面16b与轴线方向Y正交。第一被卡定部17的基端面17a和第一被卡定部16的基端面16a相对于压管31A的长度轴线呈线对称。第一被卡定部17的顶端面17b和第一被卡定部16的顶端面16b相对于压管31A的长度轴线呈线对称。
如图15A所示,在第一臂12中,两个突部18、19设于比第一被卡定部16、17靠顶端侧的位置。如图15B所示,突部18、19从第一臂12的侧面沿正交方向Z突出。突部18和突部19在俯视时相对于压管31A的长度轴线呈线对称。突部18、19从第一臂12突出的长度也可以长于第一被卡定部16、17从第一臂12沿正交方向Z突出的长度。
在第二臂13,设有与第一臂12的第一被卡定部16、17、突部18、19同样地形成的第二被卡定部21、22、突部23、24。即,第二被卡定部21、22从第二臂13的侧面沿作为相对于第二臂13分开的方向的正交方向Z突出。突部23、24在第二臂13的比第二被卡定部21、22靠顶端侧的位置从第二臂13的侧面沿正交方向Z突出。第二被卡定部21、22与第一被卡定部16、17在相对方向X上排列配置,突部23、24和突部18、19在相对方向X上排列配置。在图15B所示的俯视时,第二被卡定部21与第一被卡定部16重叠,第二被卡定部22与第一被卡定部17重叠,突部23与突部18重叠,突部24与突部19重叠。
(卡定部的结构)
如图15A和图15B所示,在压管31A的基端部的内壁的整周范围内,突出地形成有卡定部32。如图15C所示,卡定部32的轴线C1侧的缘部32a形成为与压管31A同轴的圆形形状。如图15A和图15B所示,卡定部32的基端面(基端侧端面)32b和顶端面(顶端侧端面)32c在轴线方向Y上正交。第一臂12的比突部18、19靠基端侧的部分、第二臂13的比突部23、24靠基端侧的部分和中间部14能够贯穿于卡定部32。
(护套的结构)
如图16B所示,在本变形例的供给器30的护套66的顶端侧,形成有对压管31A的基端部支承的支承部66A。支承部66A的内径可以为压管31A的径向上的宽度以上。另外,护套66的位于支承部66A的部分的外径形成得小于壳体40的管腔38的内径。在本变形例中,通过使护套66如此构成,如图16B所示,从而护套66能够***壳体40的管腔38并与止挡件36抵接,且能够支承压管31A。
在本变形例中,为了便于说明,说明了护套66的位于支承部66A的部分的内径大于护套66的其他部分的内径的例子,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通过将护套66的顶端部的内周面的一部分去除,从而形成支承压管31A的支承部。
在本变形例中,护套66的内径形成为与设于压管31A内的一对弹性构件35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因此,在本变形例中,在护套66内,操作线62的钩62a无法穿过连结部3的***孔3e而与缺口部3g卡合。
(将夹具安装于供给器的操作)
以下,参照图15A至图16E说明将本变形例的夹具10A安装于供给器30的操作。
图15A是表示本变形例的夹具10A被收纳于壳体40的状态的图。如图15A所示,一对止挡件36位于壳体40的基端侧,一对止挡件36各自的顶端面364抵接于压管31A的卡定部32的基端面32b。在该状态下,压管31A中的弹性构件35例如也可以是未被按压的状态。另外,连结部3是容纳在压管31A内的容纳形态。
接下来,操作者把持着一对止挡件36使该一对止挡件36沿着横槽392向顶端侧移动。通过该操作,如图16A所示,压管31A的卡合部32的基端面32b卡合于止挡件36的顶端面364,使压管31A相对于夹具10A向顶端侧移动。其结果,在与止挡件36形成为一体的销361到达横槽392的顶端时,连结部3处于从压管31A的基端侧的开口突出的突出形态。在压管31A中,弹性构件35在压管31A的长度轴线方向上被压缩。另外,臂构件11A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从图15A所示的打开形态转变为闭合形态。
如图16A所示,在连结部3从压管31A的基端侧的开口突出的状态下,操作者使操作线62朝向压管31A移动,从而能够使设于操作线62的顶端的钩62a经由连结部3的***孔3e卡合于缺口部3g。如图16B所示,操作者对供给器30的操作部100进行操作而将护套66***到壳体40的管腔38,使护套66的支承部66A的顶端面抵接于止挡件36的基端面363。在该状态下,钩62a处于与连结部3分开的基端侧的位置。
之后,操作者将滑动件102沿着操作部主体101的狭缝101b向顶端侧推入。通过该操作,如图16C所示,钩62a与操作线62一起朝向连结部3地向顶端侧移动。钩62a穿过在连结部3的基端部3f形成的***孔3e而进入连结部3的缺口部3g。此时,钩62a按压于在连结部3的基端部3f形成的***孔3e的基端面,使连结部3的基端部3f的一对腿向径向外侧弹性变形,由此使***孔3e的宽度扩大。当变形了的***孔3e的宽度成为钩62a的宽度d以上时,钩62a能够穿过***孔3e而进入连结部3的缺口部3g。如图16C所示,在该状态下,连结部3的基端部3f的宽度小于一对止挡件36之间的距离,且大于压管31A中的一对弹性构件35之间的距离或护套66的内径。其结果,钩62a卡合于连结部3的缺口部3g,从而操作线62和夹具10A以相互卡合的状态连结起来。
在本变形例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仅在连结部3的基端部3f的至少一部分未容纳于压管31A内或护套66内、而是暴露到外部(例如位于一对止挡件56之间)的状态下,操作者才能够将钩62a卡合于连结部3的缺口部3g。
如图16D所示,在钩62a卡合于连结部3的缺口部3g的状态下,操作者使一对止挡件36沿着纵槽393向壳体40的径向外侧移动。其结果,压管31A的基端面(卡合部32的基端面32b)与止挡件36的顶端面364之间的卡合被解除。如图16D所示,夹具10的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于压管31A,从而压管31A向基端侧移动,压管31A的基端面与护套66的支承部66A的朝向顶端侧的平面相抵接。即,压管31A被护套66的支承部66A支承。
通过该操作,能够解除由止挡件36对连结部3的从突出形态向容纳形态的转变进行的限制,压管31A相对于连结部3向基端侧移动,由此连结部3从突出形态转变为容纳形态。如图16D所示,连结部3与钩62a之间的连结部位于压管31A内。
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操作者对操作部100的操作部主体101进行操作,如图16E所示,能够将操作线62和卡合于操作线62的夹具10A从壳体40的管腔38的基端侧的开口拔出。通过以上操作,本变形例的夹具10A安装于供给器30。如图16E所示,在夹具10A安装于供给器30的状态下,连结部3处于被容纳在压管31A内的容纳形态。
(利用医疗设备进行的手术)
接下来,参照图17A至图19C说明利用本变形例的医疗设备1A对目标组织T进行结扎的手术。
在夹具10A从壳体40取出时,在夹具10A的臂构件11A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臂构件11A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处于相互分开的打开形态。
在该状态下,操作者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使医疗设备1A移动到作为处置对象的目标组织T的附近。之后,操作者通过操作滑动件102来根据目标组织T的尺寸而相应地调整臂构件11A的第一臂12与第二臂13之间的张开幅度,如图17A所示,将臂构件11A按压于目标组织T。
当操作者确认了目标组织T位于第一臂12与第二臂13之间时,操作者把持操作部主体101并拉回滑动件102。此时,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与操作线62一起向基端侧移动,第一臂12与第二臂13之间的张开幅度缩小。通过该操作,如图17B所示,臂构件11A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能够把持目标组织T。
此时,如图17C所示,压管31A内的弹性构件35被压缩,臂构件11A的第一臂12的第一被卡定部16、17的一部分和第二臂13的第二被卡定部21、22的一部分进入卡定部32。更具体而言,例如,第一被卡定部16的基端面16a的一部分位于比卡定部32的顶端面32c靠基端侧的位置。另外,包含连结部3与钩62a之间的连结部的连结部3越过卡定部32而位于比卡定部32的基端面32b靠基端侧的护套66内。
通过操作者将滑动件102进一步向基端侧拉回的操作,如图18A至图18C所示,从而臂构件11A的第一被卡定部16、17和第二被卡定部21、22完全进入卡定部32,且第一被卡定部16、17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二被卡定部21、2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卡定部32的基端面32b靠顶端侧的位置。此时,如图18B所示,压管31A中的弹性构件35被进一步压缩,例如,第一被卡定部16的基端面16a的顶端位于比卡定部32的顶端面32c靠基端侧的位置,且位于比卡定部32的基端面32b靠顶端侧的位置。
在该状态下,位于臂构件11A的第一臂12与第二臂13之间的中间部14被压缩,第一臂12的基端部和第二臂13的基端部之间的距离缩小。更具体而言,如图18C所示,在沿着压管31A的长度轴线的方向从夹具10A的基端侧进行观察时,与图15C所示的状态相比,第一被卡定部16、17与第二被卡定部21、22之间的在夹具10A的径向上的距离更小。
在本变形例中,在滑动件102被拉回至图18A至图18C所示的状态的过程中,操作者通过将滑动件102向顶端侧推入,能够使操作线62和夹具10A向顶端侧移动。通过这样的操作,夹具10A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能够再次从闭合形态转变为打开形态。即,在本变形例的医疗设备1A中,仅靠操作者操作滑动件102,就能够进行使用夹具10A来重新抓取目标组织T的操作。
此外,在使用夹具10A来重新抓取目标组织T的操作中,连结部3与钩62a之间的连结部从护套66向顶端侧移动,再次容纳于压管31A。另外,在弹性构件35的弹性力的作用下,维持压管31A被护套66的支承部66A支承的状态。因此,在重新抓取目标组织T的操作中,连结部3与钩62a之间的连结部移动到护套66或压管31之间,而不会暴露到外部。即,能够防止夹具10A从供给器30意料之外地脱落。
操作者在确认目标组织T被臂构件11A以期望的状态把持之后,将滑动件102进一步向基端侧拉回,由此臂构件11A的第一被卡定部16、17和第二被卡定部21、22能够越过压管31A的卡定部32而移动到比卡定部32靠基端侧的位置。
如图19A至图19B所示,此时,第一被卡定部16的顶端面16b和第一被卡定部17的顶端面17b这两者均与卡定部32的基端面32b抵接,第一被卡定部16和第一被卡定部17卡定于卡定部32。同样地,第二被卡定部21的顶端面(未图示)和第二被卡定部22的顶端面(未图示)这两者均与卡定部32的基端面32b抵接,第二被卡定部21和第二被卡定部22卡定于卡定部32。此时,臂构件11A成为第一臂12与第二臂13之间的距离大致为零的闭合形态。即,目标组织T的根部被臂构件11A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紧缚。
如图19C所示,在沿着压管31A的长度轴线的方向从夹具10A的基端侧进行观察时,夹具10A的径向上的第一被卡定部16、17与第二被卡定部21、22之间的距离可以与图15C所示的状态大致相等。
在该状态下,设于压管31A内的弹性构件35成为在轴线方向Y上相邻的线材彼此间大致贴紧的紧密状态。在夹具10A中,成为第一被卡定部16、17卡定于卡定部32的基端面32b而产生的卡定力和弹性构件35的弹性力达到平衡的状态。因此,只要未作用有外力,护套66的支承部66A和压管31A就会相互接触,但支承部66A和压管31A不会相互按压。其结果,操作者通过操作滑动件102,能够使操作线62和夹具10A一体地移动。
之后,当操作者将滑动件102进一步向基端侧拉回时,由于压管31A不会因护套66的支承部66A而向基端侧移动,因此,将滑动件102向基端侧拉回的力量集中于连结部3。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连结部3会在基端部3f断裂。由此,夹具10A能够在目标组织T通过处于闭合形态的夹具10A而被结扎的状态下留置于体内。操作者进行需要的处置,完成一连串的手术。
(作用)
本变形例的壳体40具有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壳体40相同的作用。根据本变形例的医疗设备1A,具有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1相同的作用。
并且,在本变形例的医疗设备1A中,在压管31A的基端部的内壁的整周范围内突出地形成有卡定部32。因此,如图15A所示,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1相比,止挡件36和压管31A相抵接的抵接面的面积更大。根据本变形例的医疗设备1A,在使止挡件36和压管31A相抵接的状态下使止挡件36移动的操作变得简便。
(第2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20至图23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夹具盒。以下,对于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以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20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壳体50中容纳有夹具10A的状态的俯视时的局部剖视图。图21至图23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0A安装于供给器30的操作的图。
如图2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夹具盒80A构成为具有壳体50和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夹具10A。壳体50具有顶端主体部51、基端主体部52、将顶端主体部51和基端主体部52连结起来的弹性构件53、形成于基端主体部52的纵槽54和与销55一体地形成的止挡件56。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销55配置于纵槽54,从而止挡件56能够沿着纵槽54在壳体50的径向上滑动。
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图20至图23是为了仅表示夹具10A与壳体50之间的配置关系而使用的。本实施方式的壳体50未限定于这些图所记载的结构。
如图20所示,在将夹具10A安装于供给器30之前的状态下,在壳体50中,臂构件11A配置于在顶端主体部51与基端主体部52之间形成的夹具收纳部57,压管31配置于在基端主体部52形成的管腔38。
如图20所示,一对止挡件56以与压管31的基端面抵接的方式设于基端主体部52的基端侧。一对止挡件56能够通过操作者的操作而沿着纵槽54向壳体50的径向外侧移动。在一对止挡件56沿着纵槽54向壳体50的径向外侧移动时,能够解除止挡件56与压管31之间的卡合。
如图20所示,在基端主体部52与顶端主体部51之间设有弹性构件53。弹性构件53例如能够使用各种公知的弹簧来构成,但不限定于此。例如,弹性构件53也可以由在受到自身的长度轴线方向上的压力时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
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0A和供给器30是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相同结构。
(将夹具安装于供给器的操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夹具10A向供给器30安装时,在图20所示的状态下,操作者在把持着基端主体部52的状态下将基端主体部52在壳体50的长度轴线方向(沿着轴线C1的方向)上向基端侧按压于顶端主体部51。通过该操作,顶端主体部51与基端主体部52之间的弹性构件53被压缩,顶端主体部51朝向基端主体部52地向基端侧移动。
如图21所示,弹性构件53被压缩,顶端主体部51与基端主体部52之间的距离由图20所示的L0变成比L0小的值即L1。另一方面,在夹具10A的臂构件11A的第一臂12的顶端部设置的爪12a和在第二臂13的顶端部设置的爪13a沿着夹具收纳部57的内壁接近壳体50的长度轴线。即,臂构件11A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从图20所示的打开形态趋向闭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顶端主体部51被按压而朝向基端主体部52移动时,按压力作用于臂构件11A和压管31。然而,压管31向基端侧的移动被在基端主体部52的基端部设置的止挡件56限制。因此,对顶端主体部51按压的按压力作用于臂构件11A,从而臂构件11A和卡合于臂构件11A的连结部3相对于压管31向基端侧移动。
如图21所示,通过使连结部3相对于压管31向基端侧移动,从而连结部3从压管31的基端侧的开口突出并移动至比卡定部32靠基端侧的位置。在该状态下,压管31内的弹性构件35被压缩。换言之,通过将顶端主体部51向基端侧按压,能够使连结部3从容纳在压管31内的容纳形态转变为从压管31突出的突出形态。
之后,如图21和图22所示,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同样地,操作者操作未图示的操作部而使在护套66的顶端部设置的支承部66A抵接于止挡件56。之后,操作者通过将未图示的操作部的滑动件向顶端侧推入,能够使设于操作线62的顶端的钩62a卡合于从压管31突出的连结部3。如图22所示,在钩62a进入连结部3的缺口部3g并与连结部3卡合的状态下,一对止挡件56抵接于压管31的基端面,因此,连结部3从突出形态向容纳形态的转变被限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和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同样地,仅在连结部3的基端部3f的至少一部分未容纳于压管31A内或护套66内、而是暴露到外部(例如位于一对止挡件56之间)的状态下,操作者才能够将钩62a卡合于连结部3的缺口部3g。
操作者在确认钩62a卡合于连结部3之后,如图23所示,使一对止挡件56与销55一起沿着纵槽54向壳体50的径向外侧移动。其结果,一对止挡件56与连结部3的基端面之间的卡合被解除。换言之,由一对止挡件56对连结部3的从突出形态向容纳形态的转变进行的限制被解除。因此,如图23所示,在夹具10A的臂构件11A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压管31朝向护套66地向基端侧移动,直到压管31的基端面抵接于护套66的顶端面。连结部3向被压管31容纳的容纳形态转变。通过以上的操作,从而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0A安装于供给器30。
之后,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同样地,操作者操作未图示的操作部而将夹具10A和供给器30从壳体50的基端侧的开口拔出,能够对目标组织T进行结扎处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夹具盒80A,若对壳体50的弹性构件53的长度轴线方向上的长度进行调整,则能够对夹具10A的突出形态与容纳形态之间的转变、以及在夹具10A的突出形态下连结部3从压管31突出的突出量进行控制。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夹具盒80A,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同样地,在将夹具10A向供给器30安装时,能够易于使夹具10A的连结部3从容纳形态向突出形态转变。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4至图27来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夹具盒80B。以下,对于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以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夹具10A和供给器30具有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
图24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夹具盒80B中在壳体60容纳有夹具10A的状态的俯视时的局部剖视图。图25至图27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0A安装于供给器30的操作的图。
如图2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夹具盒80B的壳体60在主体部61的顶端侧设有突出部61A。在突出部61A,构成有与夹具10A的臂构件11A的第一臂12的爪12a和第二臂13的爪13a抵接的控制机构63。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机构63构成为,一对杆63A、63B通过销63C相连结。一对杆63A、63B能够以销63C为中心进行转动。如图24所示,一对杆63A、63B被弹簧等弹性构件向相互分开的方向施力。换言之,在未作用有外力的状态下,如图24所示,控制机构63的一对杆63A、63B在壳体60的径向上分开一定的距离。
如图24所示,在控制机构63的一对杆63A、63B的内侧、即一对杆63A、63B的面向壳体60的长度轴线的那侧形成有突起631和突起632。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631形成于能够与臂构件11A的第一臂12接触的位置,突起632形成于能够与臂构件11A的第二臂13接触的位置。另外,突起631和突起632由防滑的材料形成,在突起631与第一臂12卡合且突起632与第二臂13卡合时,能够稳定地维持卡合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述那样,臂构件11A的第一臂12的比爪12a靠基端侧的部分能够抵接于突起631,臂构件11A的第二臂13的比爪13a靠基端侧的部分能够抵接于突起632。
通过使控制机构63具有上述结构,从而控制机构63能够在不与臂构件11A的第一臂12的爪12a和第二臂13的爪13a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将臂构件11A卡定。
本实施方式的壳体60的其他结构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壳体50相同。
(将夹具安装于供给器的操作)
如图24所示,在夹具10A容纳于壳体60的状态下,臂构件11A的第一臂12的爪12a和第二臂13的爪13a分别抵接于控制机构63的杆63A的突起631和杆63B的突起632。臂构件11A处于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分开的张开形态。夹具10A的连结部3配置于压管31内,该压管31位于在主体部61形成的管腔38内。另外,一对止挡件56配置于突出到管腔38内的位置,从而抵接于压管31的基端面。
操作者通过把持并按压控制机构63的一对杆63A、杆63B,如图25所示,能够使控制机构63闭合。此时,臂构件11A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与控制机构63一起闭合。在该过程中,控制机构63的杆63A抵接于第一臂12的比爪12a稍靠基端侧的部分,控制机构63的臂63B抵接于第二臂13的比爪13a稍靠基端侧的部分。即,控制机构63的杆63A和杆63B不会直接对臂构件11A的第一臂12的爪12a和第二臂13的爪13a施加负荷。其结果,在操作者操作控制机构63而使臂构件11A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闭合的操作中,能够防止爪12a和爪13a意料之外地变形。
操作者通过按压控制机构63而使其闭合,从而使臂构件11A从打开形态向闭合形态转变,并且臂构件11A的中间部14所勾挂的连结部3沿着壳体60的长度轴线(沿着轴线C1的方向)向基端侧移动。其结果,如图25所示,连结部3相对于压管31向基端侧移动,并从容纳在压管31内的容纳形态越过卡定部32转变为从压管31的基端侧的开口突出的突出形态。在该状态下,压管31的基端面抵接于止挡件56,因此,压管31向基端侧的移动被限制。在压管31内,弹性构件35被压缩。
接下来,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操作者操作未图示的操作部,将供给器30***壳体60内,直至设于护套66的顶端部的支承部66A抵接于止挡件56。在支承部66A抵接于止挡件56的状态下,操作者推入未图示的操作部的滑动件,由此,使设于操作线62的顶端的钩62a与操作线62一起向顶端侧移动。其结果,如图26所示,钩62a进入连结部3的缺口部3g,钩62a和连结部3相卡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同样地,仅在连结部3的基端部3f的至少一部分未容纳于压管31A内或护套66内、而是暴露到外部(例如位于一对止挡件56之间)的状态下,操作者才能够将钩62a卡合于连结部3的缺口部3g。
在确认钩62a和连结部3相卡合之后,操作者一边把持控制机构63,一边使一对止挡件56沿着纵槽54向壳体60的径向外侧移动(滑动)。通过该操作,能够解除压管31与止挡件56之间的卡合。换言之,由止挡件56对从压管31的突出形态向容纳形态的转变进行的限制被解除。其结果,在臂构件11A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压管31沿着壳体60的长度轴线方向朝向护套66地向基端侧移动。另外,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这两者与控制机构63之间的卡合状态也被解除,臂构件11A和控制机构63分开。
如图27所示,通过使压管31向基端侧移动,直至抵接于在护套66的顶端的顶端部设置的支承部66A,从而连结部3转变为被容纳在压管31内的容纳形态。
之后,操作者操作未图示的操作部,将安装于供给器30的夹具10A连同供给器30一起拔出。由此,完成将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0A安装于供给器30的操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夹具盒80B,通过控制机构63和止挡件56的组合,能够对夹具10的连结部3的突出形态与容纳形态之间的转变、以及在连结部3处于突出形态时连结部3从压管31突出的突出量进行控制。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壳体60,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将夹具10A向供给器30安装时,能够易于使夹具10A的连结部3从容纳形态向突出形态转变。
(第4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28A至图31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夹具盒80C。以下,对于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以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28A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壳体70中容纳有夹具单元10B的状态的俯视时的局部剖视图。图28B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夹具盒80C容纳有夹具10B的状态下从基端侧观察夹具10B的图。图29至图31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夹具单元10B安装于供给器30的操作的图。
如图28A和图28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0B容纳于夹具盒80C的壳体70的状态下,在臂构件11A的基端侧设置的第一被卡定部16、17和第二被卡定部21、22分别与在压管31的基端部设置的卡定部32的基端面32b卡合。因此,臂构件11A相对于压管31向顶端侧的移动被限制。其结果,能够维持与臂构件11A连结的连结部3自压管31的基端侧的开口突出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在压管31内,弹性构件35被压缩。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壳体70,在主体部71的基端侧,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使止挡件56和销55一体地沿着纵槽54在壳体70的径向上移动(滑动)。如图28A所示,一对止挡件56抵接于压管31的卡定部32的基端面32b,限制压管31向基端侧移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壳体70的上述结构,在将夹具10B安装于供给器30的操作中,不需要通过操作者的操作使连结部3从压管31的基端侧的开口突出。如后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者通过使止挡件56向壳体70的径向内侧移动(滑动),从而一对止挡件56抵接于臂构件11A的中间部14,能够解除臂构件11A的第一被卡定部16、17与压管31的卡定部32的基端面32b之间的卡合、以及第二被卡定部21、22与压管31的卡定部32的基端面32b之间的卡合。
(将夹具安装于供给器的操作)
如图28A和图28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0B容纳于壳体70的状态下,第一被卡定部16、17和第二被卡定部21、22抵接于压管31的基端面,从而维持连结部3从压管31的基端侧的开口突出的突出形态。操作者操作未图示的操作部,如图29所示那样使护套66向顶端侧移动,使设于护套66的顶端部的支承部66A抵接于止挡件56。在该状态下,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连结部3的基端部3f在支承部66A内的空间中位于一对止挡件56之间。之后,操作者推入未图示的操作部的滑动件,由此能够使设于操作线62的顶端的钩62a卡合于从压管31的基端侧的开口突出的连结部3的缺口部3g。
操作者在确认钩62a卡合于连结部3之后,把持着一对止挡件56,使一对止挡件56沿着纵槽54向壳体70的径向内侧移动(滑动)。通过该操作,一对止挡件56向壳体70的径向内侧按压臂构件11A的中间部14。
通过止挡件56对于壳体70的向径向内侧的按压力,臂构件11A的中间部14进行弹性变形,形成有中间部14的环形状的内径缩小。其结果,臂构件11A的第一被卡定部16、17与第二被卡定部21、22之间的在壳体70的径向上的距离缩小。当操作者使一对止挡件56移动而使臂构件11A的第一被卡定部16、17与第二被卡定部21、22之间的距离为卡定部32的缘部32a的内径以下时,能够解除第一被卡定部16、17与压管31的卡定部32的基端面32b之间的卡合、以及第二被卡定部21、22与压管31的卡定部32的基端面32b之间的卡合(参照图18C)。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一被卡定部16、17与压管31的卡定部32的基端面32b之间的卡合和第二被卡定部21、22与压管31的卡定部32的基端面32b之间的卡合被解除时,臂构件11A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的弹性恢复力和弹性构件35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于连结部3,使连结部3向顶端侧移动。其结果,如图30所示,连结部3从自压管31的基端侧的开口突出的突出形态转变为容纳在压管31内的容纳形态。此时,压管31的卡定部32抵接于止挡件56的顶端面,护套66的支承部66A抵接于止挡件56的基端面,压管31和护套66分开。
之后,操作者使一对止挡件56沿着纵槽54向壳体70的径向外侧移动(滑动)。如图31所示,压管31与一对止挡件56之间的卡合、以及护套66与一对止挡件56之间的卡合均被解除。在该状态下,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臂构件11A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于压管31,压管31和护套66相互卡合。
操作者操作未图示的操作部,将安装于供给器30的夹具10B连同供给器30一起从壳体70拔出。由此,完成将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0B安装于供给器30的操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夹具盒80C,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将夹具10B向供给器30安装时,能够易于使夹具10B的连结部3从容纳形态向突出形态转变。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夹具盒80C,通过在夹具10B的臂构件11A设置的第一被卡定部16、17和第二被卡定部21、22,能够在夹具10B容纳于壳体70时维持连结部3从压管31的基端侧的开口突出的突出形态。因此,不需要操作者使连结部3从压管31的基端侧的开口突出的操作,夹具10的安装操作变得更简便。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改变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构成要素的组合、或者对各构成要素施加或删除各种变更。本发明并不被上述的说明所限定,仅被权利要求书所限定。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包括具有一对臂的臂构件的结构的例子,但本发明未限定于这样的结构。例如,如图32所示,也能够是仅具有1个臂20的夹具单元的结构。如图32所示,夹具10C具有棒状构件400,该棒状构件400固定于压管31的顶端面并从压管31的顶端面向顶端侧突出。
根据如此构成的夹具10C,通过操作未图示的操作线而使其进退,从而臂20以抵接于压管31的顶端面的状态与操作线一起进行进退。例如,当操作者将操作线向基端侧拉回时,与操作线连结的臂20在抵接于压管31的顶端面的同时,与操作线一起被向基端侧拉回。其结果,随着臂20被拉回,臂20与棒状构件400之间的距离减少。
换言之,在图32所示的夹具10C中,若将臂20和棒状构件400分别视为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臂构件的第一臂和第二臂,则通过仅使臂(第一臂)20相对于压管31向基端侧移动,能够使臂构件从打开形态向闭合形态转变。同样地,根据图32所示的夹具10C,操作者通过将操作线向顶端侧推入,能够仅使臂(第一臂)20相对于压管31向顶端侧移动,能够使臂构件从闭合形态向打开形态转变。
在夹具10C中,由于能够仅使臂20相对于压管31移动,因此能够将臂20视为臂构件中的移动部。通过将图32所示的夹具10C的结构应用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从而具有相同的效果。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说明了连结部和夹具的臂构件各自形成且可分离地连结起来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连结部也可以构成为臂构件的一部分。换言之,连结部也可以与臂构件一体地形成。此时,通过使操作线直接卡合于在臂构件的基端侧形成的连结部,能够将夹具和供给器连结起来。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各实施方式,能够提供能实现处置部的重新安装化和基于处置部的目标组织的重新抓取这两者的夹具盒和医疗设备。
另外,在该医疗设备的情况下,也能够提供将夹具单元恰当地安装于供给器而构成医疗设备的安装方法。
附图标记说明
1、1A、医疗设备;3、连结部(第1连接件);10、10A、10B、10C、夹具单元(夹具);11、11A、11B、臂构件;12、第一臂;13、第二臂;14、中央部;16、17、第一被卡定部;18、19、23、24、突部;21、22、第二被卡定部;25、26、突起;30、供给器;31、31A、压管;36、56、止挡件;37、57、夹具收纳部;40、50、60、70、壳体;80、80A、80B、80C、夹具盒;54、纵槽;55、361、销;62、操作线;62a、钩(第2连接件);65、***部;66、护套;100、操作部;101、操作部主体(手柄);102、滑动件;392、横槽(第一槽);393、纵槽(第二槽);C1、轴线;T、目标组织。

Claims (9)

1.一种夹具盒,其中,
该夹具盒包括:
夹具单元,其具有压管、臂构件和连结部,该压管沿着长度轴线延伸,该臂构件被***到所述压管,该连结部设于所述臂构件,该连结部能转变为作为从所述压管突出的状态的突出形态和容纳于所述压管的容纳形态;以及
壳体,其能够容纳所述夹具单元,
所述壳体具有:
止挡件,其对所述连结部的从所述突出形态向所述容纳形态的转变进行限制;以及
释放机构,其能够解除由所述止挡件对所述连结部的从所述突出形态向所述容纳形态的所述转变进行的限制,
所述止挡件能够通过与所述臂构件或所述压管相接触来限制所述夹具单元的所述转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具盒,其中,
在所述连结部处于所述突出形态时,在所述臂构件作用有在相对于所述压管移动的方向上被施加的施力,
在所述释放机构解除基于所述止挡件的所述限制时,在所述施力的作用下,所述连结部从所述突出形态向所述容纳形态转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具盒,其中,
所述臂构件具有卡合部,在所述臂构件闭合的状态下,该卡合部与在所述压管设置的被卡合部相卡合,从而限制所述臂构件相对于所述压管的移动,
在所述连结部从所述突出形态向所述容纳形态转变时,所述卡合部向与所述被卡合部分开的方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具盒,其中,
所述止挡件通过与所述臂构件或所述压管相抵接,从而使所述连结部从所述容纳形态向所述突出形态转变。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具盒,其中,
所述释放机构通过使所述止挡件向与所述压管的所述长度轴线交叉的方向移动,能够解除基于所述止挡件的所述限制。
6.一种医疗设备,其中,
该医疗设备包括:
权利要求1所述的所述夹具盒;
供给器,其具有能够与所述连结部卡合的操作线,
所述连结部具有所述连结部和所述操作线相卡合的卡合形态、以及所述连结部与所述操作线之间的卡合形态被解除的解除形态,
在所述突出形态下,所述连结部能够从所述解除形态向所述卡合形态转变,
在所述容纳形态下,所述连结部被所述压管的内壁限制所述解除形态和所述卡合形态之间的转变。
7.一种医疗设备的安装方法,
该医疗设备包括:
夹具单元,其具有压管、臂构件和连结部,该压管沿着长度轴线延伸,该臂构件被***到所述压管,该连结部设于所述臂构件,该连结部能转变为作为从所述压管突出的状态的突出形态和容纳于所述压管的容纳形态;
壳体,其能够容纳所述夹具单元,所述壳体具有止挡件和释放机构,该止挡件通过与所述臂构件或所述压管相接触来对所述连结部的从所述突出形态向所述容纳形态的转变进行限制,该释放机构能够解除由所述止挡件对所述连结部的从所述突出形态向所述容纳形态的所述转变进行的限制;以及
供给器,其具有能够与所述连结部卡合的操作线,
所述安装方法在医疗设备中将所述夹具单元安装于所述供给器,在该安装方法中,
包括以下步骤:
在所述连结部处于所述突出形态时,使所述操作线朝向所述连结部移动而使所述连结部和所述操作线相卡合;以及
在所述连结部和所述操作线相卡合的状态下,通过使所述释放机构移动,从而解除基于所述止挡件的所述限制,使所述连结部从所述突出形态向所述容纳形态转变。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安装方法,其中,
该安装方法还具有以下步骤:通过使所述止挡件移动而与所述臂构件或所述压管接触,从而使所述连结部从所述容纳形态向所述突出形态转变。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安装方法,其中,
所述连结部具有形成为中空的内腔,
所述操作线具有形成于所述操作线的顶端部的钩,该钩具有能够进入到在所述连结部形成的所述内腔的宽度,
在使所述连结部和所述操作线卡合的步骤中,使所述操作线朝向所述连结部移动而使所述钩卡合于所述内腔。
CN201980090560.1A 2019-01-30 2019-01-30 夹具盒、医疗设备和医疗设备的安装方法 Active CN1133655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03134 WO2020157855A1 (ja) 2019-01-30 2019-01-30 クリップカートリッジ、医療機器、および医療機器の装着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65565A true CN113365565A (zh) 2021-09-07
CN113365565B CN113365565B (zh) 2024-06-11

Family

ID=718414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90560.1A Active CN113365565B (zh) 2019-01-30 2019-01-30 夹具盒、医疗设备和医疗设备的安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353296A1 (zh)
EP (1) EP3919006A4 (zh)
JP (1) JP7201714B2 (zh)
CN (1) CN113365565B (zh)
WO (1) WO202015785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28250A1 (en) 2021-08-25 2023-03-02 GastroLogic LLC Endoscopic clip apparatus and methods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62823A (zh) * 2005-09-29 2008-09-10 泰尔茂株式会社 组织闭合装置
JP2009125547A (ja) * 2007-11-28 2009-06-11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体外回収部品離脱用カートリッジ及び両用カートリッジ
JP2009268637A (ja) * 2008-05-02 2009-11-19 Fujifilm Corp ダミークリップ、連結クリップパッケージ、クリップ装填方法
JP2010069292A (ja) * 2008-08-21 2010-04-02 Fujifilm Corp クリップパッケージ
WO2011024886A1 (ja) * 2009-08-27 2011-03-0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クリップパッケージ
US20110245855A1 (en) * 2010-03-30 2011-10-06 Fujifilm Corporation Ligating apparatus
JP2013085859A (ja) * 2011-10-21 2013-05-13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医療用器具
CN103228223A (zh) * 2010-10-11 2013-07-31 库克医学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可脱离可枢转钳口的医疗设备
CN104902827A (zh) * 2013-05-07 2015-09-09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处理器具
KR101601911B1 (ko) * 2014-11-13 2016-03-09 김병철 내시경용 처치구 장치
CN106890012A (zh) * 2015-10-09 2017-06-27 埃瓦尔维公司 输送导管的把手及其使用方法
JP2017148182A (ja) * 2016-02-23 2017-08-31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クリップカートリッジ
CN206453852U (zh) * 2016-07-12 2017-09-01 成都意町工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止血夹包装盒
CN107205704A (zh) * 2015-01-30 2017-09-26 施曼信医疗Asd公司 可释放导管座保持器
JP2017217206A (ja) * 2016-06-07 2017-12-14 野村ユニソン株式会社 クリップユニット用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クリップユニット係合方法
WO2018011846A1 (ja) * 2016-07-11 2018-01-1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処置具
WO2018117737A1 (ko) * 2016-12-23 2018-06-28 (주)태웅메디칼 내시경용 처치구 장치
JPWO2017094455A1 (ja) * 2015-11-30 2018-09-13 株式会社カネカ 医療用クリップカートリッジ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27070B2 (ja) 2000-10-16 2010-03-03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クリップケース
CA2539979C (en) 2003-09-30 2011-11-29 Scimed Life Systems, Inc. Through the scope tension member release clip
CN100475165C (zh) * 2004-12-07 2009-04-08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用于内窥镜的处理装置***和包括处理装置的壳
US8080021B2 (en) 2005-01-11 2011-12-20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Multiple clip deployment magazine
JP4813531B2 (ja) 2008-09-16 2011-11-0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生体組織の結紮装置
JP2010178897A (ja) 2009-02-05 2010-08-19 Fujifilm Corp クリップ処置具

Patent Citation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62823A (zh) * 2005-09-29 2008-09-10 泰尔茂株式会社 组织闭合装置
JP2009125547A (ja) * 2007-11-28 2009-06-11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体外回収部品離脱用カートリッジ及び両用カートリッジ
JP2009268637A (ja) * 2008-05-02 2009-11-19 Fujifilm Corp ダミークリップ、連結クリップパッケージ、クリップ装填方法
JP2010069292A (ja) * 2008-08-21 2010-04-02 Fujifilm Corp クリップパッケージ
WO2011024886A1 (ja) * 2009-08-27 2011-03-0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クリップパッケージ
US20110245855A1 (en) * 2010-03-30 2011-10-06 Fujifilm Corporation Ligating apparatus
CN103228223A (zh) * 2010-10-11 2013-07-31 库克医学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可脱离可枢转钳口的医疗设备
JP2013085859A (ja) * 2011-10-21 2013-05-13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医療用器具
CN104902827A (zh) * 2013-05-07 2015-09-09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处理器具
KR101601911B1 (ko) * 2014-11-13 2016-03-09 김병철 내시경용 처치구 장치
CN107205704A (zh) * 2015-01-30 2017-09-26 施曼信医疗Asd公司 可释放导管座保持器
CN106890012A (zh) * 2015-10-09 2017-06-27 埃瓦尔维公司 输送导管的把手及其使用方法
JPWO2017094455A1 (ja) * 2015-11-30 2018-09-13 株式会社カネカ 医療用クリップカートリッジ
JP2017148182A (ja) * 2016-02-23 2017-08-31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クリップカートリッジ
CN108697428A (zh) * 2016-02-23 2018-10-23 住友电木株式会社 夹具盒
JP2017217206A (ja) * 2016-06-07 2017-12-14 野村ユニソン株式会社 クリップユニット用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クリップユニット係合方法
WO2018011846A1 (ja) * 2016-07-11 2018-01-1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処置具
CN206453852U (zh) * 2016-07-12 2017-09-01 成都意町工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止血夹包装盒
WO2018117737A1 (ko) * 2016-12-23 2018-06-28 (주)태웅메디칼 내시경용 처치구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19006A4 (en) 2022-09-07
WO2020157855A1 (ja) 2020-08-06
CN113365565B (zh) 2024-06-11
JPWO2020157855A1 (ja) 2021-11-25
JP7201714B2 (ja) 2023-01-10
EP3919006A1 (en) 2021-12-08
US20210353296A1 (en) 2021-1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98971B1 (en) Clip device
WO2014181676A1 (ja) 内視鏡処置具
CN114469238A (zh) 内窥镜夹具
CN110769764B (zh) 夹具处置器具
CN114533180A (zh) 内窥镜夹具及其制造方法、夹具的张开宽度的调整方法
US20210236134A1 (en) Endoscope clip
CN114668446A (zh) 结扎装置
CN110769765B (zh) 夹具处置器具
CN113365565B (zh) 夹具盒、医疗设备和医疗设备的安装方法
CN113226200B (zh) 结扎装置、供给器以及连结方法
US20210290240A1 (en) Medical device and method of releasing clip unit
US20210298761A1 (en) Applicator, medical device, and loading method of clip
US20210298759A1 (en) Applicator, medical apparatus, and operation method of medical apparatus
US20220183691A1 (en) Medical device
CN217066505U (zh) 医疗设备
WO2021156930A1 (ja) アプリケータおよび結紮装置
JP7508490B2 (ja) 結紮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