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64027A - 储能模组、储能装置及发电*** - Google Patents

储能模组、储能装置及发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64027A
CN113364027A CN202110535990.9A CN202110535990A CN113364027A CN 113364027 A CN113364027 A CN 113364027A CN 202110535990 A CN202110535990 A CN 202110535990A CN 113364027 A CN113364027 A CN 1133640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energy storage
electric core
storage module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3599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64027B (zh
Inventor
马瑞盛
蒙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3599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6402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3640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64027A/zh
Priority to EP22803920.2A priority patent/EP4322284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2/093071 priority patent/WO2022242600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640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64027B/zh
Priority to US18/508,973 priority patent/US20240088480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381Dispersed gener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4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 H02J7/35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with light sensitiv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7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for achieving uniformity or desired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7Stationary installations, e.g. power plant buffering or backup power suppl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4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10/647Prismatic or flat cells, e.g. pouch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01M10/6557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arranged between th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1G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1Gases
    • H01M10/6563Gases with forced flow, e.g. by blow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30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2S40/34Electrical components comprising specially adapted electrical connection means to be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PV module, e.g. junction boxes
    • H02S40/345Electrical components comprising specially adapted electrical connection means to be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PV module, e.g. junction boxes with cooling means associated with the electrical connection means, e.g. cooling means associated with or applied to the junction box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30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2S40/38Energy storage means, e.g. batterie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PV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40Thermal components
    • H02S40/42Cooling means
    • H02S40/425Cooling means using a gaseous or a liquid coolant, e.g. air flow ventilation, water circ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09Forced ventilation, e.g. on heat dissipaters coupled to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00/00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decentralized, dispersed, or local generation
    • H02J2300/20The dispersed energy generation being of renewable origin
    • H02J2300/22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 H02J2300/24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of photovoltaic origi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28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 H02J3/32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using batteries with converting me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70/00Other energy conversion or management systems reducing GHG emissions
    • Y02E70/30Systems combining energy storage with energy generation of non-fossil origi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储能模组、储能装置和发电***。储能模组包括第一电芯、第二电芯和风道结构件,风道结构件内设风道,风道结构件包括位于风道两端的进风端和出风端,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设置在风道结构件的外部,且依次排列在进风端和出风端之间,风道结构件包括第一风道区和第二风道区,所述第一风道区与第一电芯对应设置,第二风道区与第二电芯对应设置,第二风道区的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大于第一风道区的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以减小第二电芯和第一电芯之间的温差。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二风道区的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大于第一风道区的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能够解决第二电芯和第一电芯之间温差过大的问题。

Description

储能模组、储能装置及发电***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储能模组、储能装置及发电***。
背景技术
为克服大规模光伏发电或风力发电间歇性严重的问题,同时随着储能装置成本的快速下降,电池储能装置由于其应用的灵活性、高可靠控性、高能量密度等特点,无论在发电侧还是在用电侧都得到快速发展,装机容量也显著提升。
储能模组包括多个电芯,在对储能模组进行散热的过程中,不同位置的电芯的温度存在差异。长期工作时,不同电芯之间的温差过大导致高温电芯与低温电芯的健康状态存在明显差异,储能模组的容量受最低健康状态电芯的制约,电芯之间温差过大会导致温度高的电芯的容量降低,这样使得储能模组整体的容量降低,导致***整体收益下降。
因此,如何降低储能模组内部电芯之间的温差以实现储能模组的容量最大化利用应为业界的研发方向。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储能模组、储能装置及发电***,能够降低储能模组内部电芯之间的温差以实现储能模组的容量最大化利用。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储能模组,包括第一电芯、第二电芯和风道结构件,所述风道结构件内设风道,所述风道结构件包括位于所述风道两端的进风端和出风端,所述第一电芯和所述第二电芯设置在所述风道结构件的外部,且依次排列在所述进风端和所述出风端之间,所述风道结构件包括第一风道区和第二风道区,所述第一风道区与所述第一电芯对应设置,所述第二风道区与所述第二电芯对应设置,所述第二风道区的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风道区的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以减小所述第二电芯和所述第一电芯之间的温差。第一风道区和第二风道区连通以形成风道,第一风道区和第二风道区(也即风道结构件)可以为铝型材或者其他通道结构件。在本申请中,第一电芯位于第二电芯和进风端之间,也可以理解为,第一电芯邻近进风端设置,第二电芯邻近出风端设置,为储能模组散热的冷空气依次经过进风端、第一电芯对应区域(第一风道区)、第二电芯对应区域(第二风道区)和出风端,依次为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散热。
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二风道区的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大于第一风道区的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能够解决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之间温差过大的问题。具体而言,在储能模组工作的过程中,电芯会产生热能,一般采用温控部件对电芯散热,温控部件可以为空调或者其他制冷设备。温控部件产生的冷空气从进风端进入且依次经过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需要说明的是,冷空气实际上是依次经过第一风道区和第二风道区,由于第一风道区与第一电芯对应设置且第二风道区与第二电芯对应设置并用于为第一电芯、第二电芯散热,因此可以理解为冷空气经过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并带走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的热能,然后转换为热空气并传输至出风端散出,实现为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散热的作用。然而,冷空气在经过第一电芯时带走第一电芯的热能,以使第一电芯的温度降低,此时冷空气的温度大于没有经过第一电芯时冷空气的温度,经过第一电芯后的冷空气的温度升高,这部分冷空气继续传输至第二电芯时,对第二电芯热能的吸收较少(相比于对第一电芯热能的吸收),使得第二电芯的温度高于第一电芯,导致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之间的温度差异大,高温的第二电芯与低温的第一电芯的健康状态存在明显差异,储能模组的容量受最低健康状态的第二电芯的制约,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之间温差过大会使储能模组的容量降低,导致***整体收益下降。换言之,越靠近进风端的第一电芯的温度越低,越靠近出风端的第二电芯的温度越高,即第二电芯的温度高于第一电芯的温度。温控部件产生的冷空气通过风道结构件传输,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二电芯对应的第二风道区的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大于第一电芯对应的第一风道区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可以实现对第二电芯的有效散热,减小第二电芯和第一电芯之间的温差,以实现储能模组的容量最大化利用,有利于提升生命周期的发电量。如果保证生命周期发电量相同,降低储能模组内部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的温差,则可减少运行能耗,并降低初始投资。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风道结构件包括散热件,所述散热件固定至所述第二风道区的内壁,所述散热件用于增大所述第二风道区的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散热件与第二风道区可以为一体式结构,简化装配工序,散热件与第二风道区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散热件只设置在第二风道区,可以有效将第二电芯的热能散出,有利于减小第二电芯和第一电芯之间的温差。示例性地,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的温差大于5℃时,可以在第二风道区设置散热件,以减小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的温差。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的温差为4℃、3℃时,在第二风道区设置散热件,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风道延伸的方向为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风道区包括中部和位于所述中部两侧的边缘,位于所述中部的所述散热件的长度大于位于所述边缘的所述散热件的长度,所述长度为所述散热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尺寸。需要说明的是,中部只是在第二方向上位于两侧边缘之间的位置,并不限定为两侧边缘的中间位置处。多个第二电芯可以沿第二方向排布,靠近边缘的第二电芯受到储能模组周围的空气的自然散热作用温度本身会比较低(相比于中部位置的第二电芯),因此可以设置第二风道区中部的散热件的长度大于第二风道区边缘的散热件的长度,这样可以缩小在第二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第二电芯的温差,且可以节约散热件的材料,降低成本。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风道延伸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第二风道区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分布的第一子区、第二子区和第三子区,所述第三子区背离所述第二子区的一端为所述出风端,所述第三子区的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子区的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所述第二子区的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子区的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在第一方向上,第二电芯的数量可以为多个,越靠近出风端的第二电芯的温度越高。第一子区、第二子区、第三子区与多个第二电芯对应设置,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第一子区至第三子区的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逐渐增大,有利于减小多个第二电芯之间的温差且减小第二电芯与第一电芯之间的温差。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风道的延伸方向上排列的所述第一电芯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二电芯的数量。示例性的,在第一方向上,第一电芯的数量可以为三个,第二电芯的数量可以为一个,在实际设置的过程中,当第二电芯和第一电芯的温差大于阈值时即在第二电芯对应的第二风道区设置能够增大散热面积的结构,有利于缩小第二电芯和第一电芯之间的温差。本实施例中第一电芯的数量大于第二电芯的数量能够减小第二风道区的体积,以节约制造成本。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板、第二板、第三板和第四板,所述第二板和所述第四板在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三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错位设置,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风道延伸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板、第二板、第三板和第四板可以形成散热单元,散热件可以包括多个散热单元,多个散热单元依次连接并固定至第二风道区的内壁以增大第二风道区的散热面积,实现对第二电芯的有效散热,减小第二电芯和第一电芯之间的温差,以实现储能模组的容量最大化利用。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件包括散热齿,所述散热齿固定至所第二风道区的内壁。散热齿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散热齿间隔设置,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散热齿的方式增大了第二风道区的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有利于第二电芯的散热,以减小第二电芯和第一电芯的温差,实现储能模组的容量最大化利用。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件包括弯折板,所述弯折板固定至所述第二风道的内壁。弯折板可以有效增大第二风道区的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有利于第二电芯的散热,以减小第二电芯和第一电芯的温差,实现储能模组的容量最大化利用。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储能模组包括导热件,所述导热件位于所述第二风道区与所述第二电芯之间。导热件用于将第二电芯产生的热能快速传导至经过第二风道区的冷空气,以降低第二电芯的温度,减小第二电芯和第一电芯的温差。可以理解地,导热件的导热系数大于风道结构件的导热系数。导热件的主要作用是在第二电芯和第二风道区之间传导热能,通常需要较高的导热系数,示例性地,风道结构件的材质可以为铝,导热件可以为导热系数大的铜材质等,以实现快速导热。为了增加导热件的导热能力,可以通过在导热件内设置相变介质,相变介质可以为水等,具体而言,导热件可以为热管或者均温板等,导热件包括毛细结构,毛细结构位于导热件的内壁,相变介质位于导热件的腔体内,导热件与第二电芯接触的区域吸热,使得导热件内的相变介质受热气化,即水由液态变为气体,气体在腔体内流动至导热件的其它区域,在导热件与第二风道区接触的区域,由于温度较低,气体液化变为液体,同时释放热能,热能传导至第二风道区,液体又吸附在毛细结构上,通过毛细结构传输至第二电芯侧,这样就形成了气液两相循环,实现热能的快速传导,提高了导热件的导热效率。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热件和所述第二电芯之间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用于填充所述导热件和所述第二电芯之间的空隙。可以理解地,所述导热件和所述第二风道区之间也可以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用于填充所述导热件和所述第二风道区之间的空隙。弹性件可以为石墨泡沫、相变膜、液态金属、导热硅脂、导热凝胶。导热件的一侧与第二电芯连接,导热件的另一侧与第二风道区连接,导热件和第二电芯之间以及导热件和第二风道区之间都可以设置弹性件,弹性件用于填充导热件和第二电芯之间及导热件和第二风道区之间的空隙以提高散热效率。具体而言,以导热件和第二电芯之间为例,一方面,导热件和第二电芯之间可能由于机械公差的存在,不能完全接触,另一方面,导热件和第二电芯相互接触时,即使导热件和第二电芯的表面平整度良好,也无法达到紧密接触,只能是部分接触,两种材料之间仍然存在许多极细微的空隙或孔洞,空隙间的空气的热传导率较差,增加了热阻,阻碍热传导的路径,因此,通过在导热件和第二电芯之间填充弹性件,可以填补导热件和第二电芯之间的空隙,排除空隙中的空气,降低热阻,提高热能传递效率。换言之,可以通过挤压弹性件实现导热件和第二电芯紧密的接触连接,避免由于机械公差及表面粗糙度导致的不能紧密接触而降低散热效率的问题。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电芯在所述第三方向上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二电芯在所述第三方向上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相邻的所述第一电芯之间设有所述第一风道区,相邻的所述第二电芯之间设有所述第二风道区,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风道延伸的方向。换言之,第一电芯可以在第三方向上层叠设置,第二电芯可以在第三方向上层叠设置,在第三方向上,相邻的电芯之间设有风道结构件。可以理解地,当多个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在第三方向上层叠为多层时,内层的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的温度高于外层的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的温度,本实施方式通过在相邻的两层电芯之间设置风道结构件为内层的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散热,也可以在最外层的电芯的外侧设置风道结构件,有利于为外层的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散热,以减小内层的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与外层的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之间的温差。需要说明的是,内层的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及外层的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是指,在第三方向上,位于最上面和最下面的两层电芯为外层的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位于两层外层的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之间的为内层的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进风端设有进风面板,所述进风面板设有沿所述第三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孔区、第二孔区和第三孔区,所述第一孔区、所述第二孔区和所述第三孔区均设有进风孔且与所述风道结构件相通,第二孔区的所述进风孔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一孔区的所述进风孔的数量且大于所述第三孔区的所述进风孔的数量,或,所述第二孔区的所述进风孔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孔区的所述进风孔的尺寸且大于所述第三孔区的所述进风孔的尺寸。需要说明的是,以进风孔是圆孔为例,进风孔的尺寸是指进风孔的直径,也即进风孔的面积,以进风孔是长方形、正方形或者其他形状的孔为例,进风孔的尺寸是指进风孔的面积。通过第一孔区和第三孔区进入的冷空气用于为外层的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散热,通过第二孔区的冷空气用于为内层的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散热,外层的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与储能模组外部的环境接触受到自然散热的作用温度低于内层的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的温度,因此外层的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不需要过多的冷空气,这样可以通过设置内层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对应的第二孔区进风孔的数量大于第一孔区的进风孔的数量且大于第三孔区的进风孔的数量,或,第二孔区的进风孔的尺寸大于第一孔区的进风孔的尺寸且大于述第三孔区的进风孔的尺寸,以使更多的冷空气通过第二孔区的进风孔为内层的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散热,以减小内层的第一电芯、第二电芯与外层的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的温差。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储能模组包括侧面板和汇流排,所述侧面板与所述第一电芯在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风道延伸的方向,所述汇流排固定于所述第一电芯朝向所述侧面板的一侧,所述汇流排与所述侧面板之间设有间隙,所述进风面板的边缘设有侧边孔区,所述侧边孔区与所述第一孔区呈夹角设置,所述侧边孔区的进风孔与所述间隙相通。每个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产生的电流汇流至汇流排,并传输至储能模组的电极处,电流传输的过程中汇流排会产生热能,通过在汇流排和侧面板之间设置间隙,冷空气可以从汇流排和侧面板之间的间隙通过为汇流排散热。冷空气还可以从汇流排和侧面板之间的间隙通过为第一电芯、第二电芯散热,能够有效降低储能模组内部的温度。具体地,冷空气可以通过侧边孔区的进风孔进入汇流排和侧面板之间的间隙为汇流排散热,散热效果好,散热效率高。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储能模组包括单板盒及位于所述单板盒内的单板,所述出风端设有风控部件,所述风道结构件与所述风控部件相通,所述单板盒设有出风侧,所述出风侧与所述风控部件相通,所述风控部件用于为所述单板散热。单板为电池管理模块,可以用来采集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的温度、电压等数据。风控部件可以为风扇。单板盒设有进风侧和出风侧,冷空气从进风侧进入为单板散热并从出风侧散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单板和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共用一个风控部件,可以节省成本,节约储能模组的内部空间,实现储能模组的小型化。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储能装置包括外壳、温控部件和前述任一中实施方式所述的储能模组,所述储能模组和所述温控部件均位于所述外壳内,所述温控部件用于为所述储能模组散热。温控部件可以为空调或者其他具有制冷功能的设备,温控部件产生的冷空气通过进风端传输至风道结构件为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散热。可以理解地,储能装置可以包括多个储能模组,多个储能模组可以呈阵列分布于外壳内。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发电***。发电***包括汇流箱和第二方面所述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与所述汇流箱连接。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发电***。发电***包括变压器和第二方面所述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与所述变压器连接。
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二风道区的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大于第一风道区的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实现了对第二电芯的有效散热,减小了第二电芯和第一电芯之间的温差,以实现储能模组的容量最大化利用,有利于提升生命周期的发电量。此外,本申请通过在第二电芯对应的第二风道区内设置能够增大散热面积的散热件,并没有额外增加储能模组的空间,且本申请不需要增大对温控部件的需求(也即不需要调节温控部件使其产生更多的冷空气,也不需要调节温控部件使其产生温度更低的冷空气),就能够减小第二电芯和第一电芯之间的温差,可以有效避免增加储能装置整体的能耗,降低储能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电***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另一种发电***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储能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模组的***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模组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风道结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风道结构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风道结构件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图8中X1处所示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11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风道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风道结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图13中X2处所示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14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风道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进风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风道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绝缘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是发电***的结构示意图。发电***可以为光伏发电***也可以为风力发电***,具体地,本申请以光伏发电***为例。光伏发电***是一种利用太阳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光伏发电***10包括直流模块11、逆变模块12、交流模块13和电网14。直流模块11主要包括光伏组件20、汇流箱30和储能装置40,逆变模块12主要包括逆变器50,交流模块13主要包括交流汇流柜60和箱式变电站70。
若干个光伏组件20组装形成光伏阵列,在有光照(无论是太阳光,还是其他发光体产生的光照)的情况下,光伏阵列在光生伏特效应(光生伏特效应是指半导体在受到光照射时产生电动势的现象)的作用下,将光能转换成直流电能,完成能量转换。光伏组件20一般指太阳电池组件,由于单片太阳电池输出电压较低,加之未封装的电池由于环境的影响电极容易脱落,因此必须将一定数量的单片电池采用串、并联的方式密封成光伏组件20,以避免电池电极和互连线受到腐蚀,另外封装也避免了电池碎裂,方便了户外安装。光伏组件20通常是由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超白布纹钢化玻璃、透明背板以及铝合金边框组成,具有使用寿命长,机械抗压外力强等特点。
汇流箱30是指用户可以将一定数量、规格相同的光伏组件20串联起来,组成一个个光伏阵列,然后再将若干个光伏阵列接入汇流箱30。换言之,光伏组件20产生的直流电能经过汇流箱30汇流,输入至光伏发电***10的后续装置中。汇流箱30可以为具有跟踪功能的汇流箱,也可以为不带跟踪功能的汇流箱。汇流箱30在光伏发电***10中是保证光伏组件20有序连接和汇流功能的接线装置。汇流箱30还能够保障光伏发电***10在维护、检查时易于切断电路,当光伏发电***10发生故障时减小停电的范围。
储能装置40用于储存电能,常用的储能装置40包括蓄电池、电容器等。储能装置40与汇流箱30连接。传输至汇流箱30的直流电能可以一部分直接传输至逆变器50,当光伏组件20出力大于逆变器50最大出力时,可以将传输至汇流箱30的过多的另一部分直流电能传输至储能装置40进行储存。当光伏组件20出力小于逆变器50最大出力时,可以将储能装置40的直流电能通过汇流箱30传输至逆变器50。
逆变器50是将直流电能转换成交流电能的设备。传输至汇流箱30的直流电能继续传输至逆变器50,直流电能通过逆变器50转换成低压交流电能(逆变器50输出的低压交流电能的额定电压通常为800V),低压交流电能传输至交流汇流柜60。逆变器50作为光伏发电***10内部重要的电气设备,其设备本身所配备的各类保护功能较为完善,具体可以有直流母线过电压保护、交流过欠压保护、交流频率保护、极性反接保护、短路保护、孤岛效应保护、过温保护、直流过载保护等保护功能。
交流汇流柜60用于将逆变器50输出的低压交流电能进行汇流并集中传输至箱式变电站70,以减小***接线,方便***维护,减小损耗,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
箱式变电站70的主要功能是将逆变器50输出的低压交流电能转换成电网14接收的中压交流电能。箱式变电站70连接逆变器50和电网14,具体地,箱式变电站70可以通过交流汇流柜60连接逆变器50。变电站60将额定电压提升至中压。箱式变电站70产生的中压交流电能传输至电网14,为用户供电。当电网14不需要充电时,传导至箱式变电站70的交流电能传输至逆变器50,然后逆变器50将交流电能转换为直流电能,再依次传输到汇流箱30、储能装置40,将电能储存至储能装置40中。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光伏发电***10只是光伏发电***的一种实现方式,光伏发电***10还可以包括其他的结构,比如光伏发电***10还可以包括双向DC/DC变流器(图1未示),双向DC/DC变流器位于汇流箱30和储能装置40之间,传输至汇流箱30的直流电能传输至双向DC/DC变流器(双向DC/DC变流器是指双向直流变流器,可控制蓄电池的充电和放电过程)并传输储存至储能装置40。
如图2所示,图2是另一种发电***的结构示意图。图1中所示的储能装置40安装至光伏发电***10的发电侧,图2中所示的储能装置40安装至光伏发电***10的用电侧。具体而言,参阅图2,传输至电网14的电能传输至变压器80,一部分为用户90供电,一部分传输至储能装置40进行储存,需要时,储能装置40内的电能能够传输至用户90,为用户90供电。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光伏发电***10的发电侧和用电测同时设置储能装置40以解决光伏发电间歇性严重的问题。
如图3所示,图3是储能装置40的结构示意图。储能装置40包括外壳41、温控部件42和储能模组43。温控部件42和储能模组43均位于外壳41内,温控部件42可以为空调或者其他能够制冷的设备,温控部件42产生的冷空气传输至储能模组43为储能模组43散热,防止储能模组43的温度过高。储能模组43的温度过高会导致储能模组43的容量降低。可以理解地,储能装置40可以包括多个储能模组43,多个储能模组43可以呈阵列分布于外壳41内。
如图4所示,图4为储能模组43的结构示意图。储能模组43包括壳体430、第一电芯431、第二电芯432和风道结构件433,第一电芯431、第二电芯432和风道结构件433均位于壳体430内。
风道结构件433内设有风道4300且包括位于风道4300两端的进风端4301和出风端4302。风道结构件433包括第一风道区4331和第二风道区4332,进风端4301位于第一风道区4331,出风端4302位于第二风道区4332。第二风道区4332内设有散热件434,散热件434固定连接至第二风道区4332的内壁,散热件434用于增大第二风道区4332的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在本申请中,也可以理解为,设有散热件434的区域成为第二风道区4332,没有设置散热件434的区域成为第一风道区4331。
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设置在风道结构件433的外部,且依次排列在进风端4301和出风端4302之间,具体地,第一电芯431邻近进风端4301设置,第二电芯432邻近出风端4302设置,也可以理解为,第一电芯431位于第二电芯432和进风端4301之间。第一电芯43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等,第二电芯432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示例性的,参阅图4,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的数量均可以为一个。参阅图5,第一电芯431的数量可以为三个,第二电芯43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即在第一方向A1上第一电芯431的数量可以大于第二电芯432的数量,在实际设置的过程中,当第二电芯432和第一电芯431的温差大于阈值时,通过在第二电芯432对应的第二风道区4332设置能够增大散热面积的散热件434,有利于缩小第二电芯432和第一电芯431之间的温差。本实施例中第一电芯431的数量大于第二电芯432的数量能够减小第二风道区4332的体积,以节约制造成本。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电芯431的数量也可以小于第二电芯432的数量。
第一风道区4331与第一电芯431对应设置,第二风道区4332与第二电芯432对应设置,也即散热件434与第二电芯432对应设置。第二风道区4332的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大于第一风道区4331的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以减小第二电芯432和第一电芯431之间的温差。第一风道区4331和第二风道区4332(也即风道结构件433)可以为铝型材或者其他通道结构件,用于将温控部件42产生的冷空气输送至第一电芯431、第二电芯432以对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散热。散热件434与第二风道区4332可以为一体式结构,简化装配工序,散热件434与第二风道区4332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需要说明的是,散热件434与第二风道区4332是固定连接的,也即散热件434与第二风道区4332接触,为了清楚地表示散热件434与第二风道区4332的位置关系,图4和图5中所示的散热件434只有一侧与第二风道区4332接触,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置散热件434的尺寸较大,这样散热件434的两侧均可以与第二风道区4332接触,且散热面积更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风道结构件433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风道结构件433分别位于第一电芯431相对的两侧。其他实施方式中,风道结构件433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一个风道结构件433位于第一电芯431的一侧。
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二风道区4332的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大于第一风道区4331的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能够解决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之间温差过大的问题。具体而言,在储能模组43工作的过程中,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会产生热能,一般采用温控部件42对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散热。温控部件42产生的冷空气从进风端4301进入且依次经过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并带走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的热能,然后转换为热空气并传输至出风端4302散出,实现为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散热的作用。然而,冷空气在经过第一电芯431时带走第一电芯431的热能,以使第一电芯431的温度降低,此时冷空气的温度大于没有经过第一电芯431时冷空气的温度,经过第一电芯431后的冷空气的温度升高,这部分冷空气继续传输至第二电芯432时,对第二电芯432热能的吸收较少(相比于对第一电芯431热能的吸收),使得第二电芯432的温度高于第一电芯431的温度,导致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之间的温度差异大,高温的第二电芯432与低温的第一电芯431的健康状态存在明显差异,储能模组43的容量受最低健康状态的第二电芯432的制约,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之间温差过大会使储能模组43的容量降低,导致***整体收益下降。换言之,越靠近进风端4301的第一电芯431的温度越低,越靠近出风端4302的第二电芯432的温度越高,即第二电芯432的温度高于第一电芯432的温度。温控部件42产生的冷空气通过风道结构件433传输至相应的电芯时为电芯散热,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二电芯432对应的第二风道区4332的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大于第一风道区4331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可以实现对第二电芯432的有效散热,减小第二电芯432和第一电芯431之间的温差,以实现储能模组43的容量最大化利用,有利于提升生命周期的发电量。如果保证生命周期发电量相同,降低储能模组43内部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的温差,则可减少运行能耗,并降低初始投资。
如图6和图7所示,图6为储能模组43的***图,图7为储能模组43的组合结构示意图。在图6和图7所示的储能模组43中,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排列为4*4的阵列结构。本申请以风道4300延伸的方向为第一方向A1,第二方向A2垂直于第一方向A1,第三方向A3垂直于第一方向A1且垂直于第二方向A2。沿着第一方向A1排列的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称为一层电芯,沿着第三方向A3排列的第一电芯431称为一排电芯,沿着第三方向A3排列的第二电芯432也称为一排电芯。
在本实施方式中,风道结构件433的数量可以为五个,为了区分,分别称为第一风道结构件4333、第二风道结构件4334和第三风道结构件4335,其中第二风道结构件4334的数量为三个。第一风道结构件4333位于最上层的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的上侧、第三风道结构件4335位于最下层的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的下侧,三个第二风道结构件4334分别位于相邻的两层电芯之间。第一风道结构件4333、第二风道结构件4334和第三风道结构件4335与多层电芯之间可以通过胶粘的方式固定连接。当多个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在第三方向A3上层叠为多层时,可以在相邻的两层电芯之间设置第二风道结构件4334为内层的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散热,也可以在最外层的电芯的外侧设置第一风道结构件4333和第三风道结构件4335为外层的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散热,散热件434则设置于第二风道区4332,以减小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的温差。可以理解地,当多个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在第三方向A3上层叠为多层时,外层的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受到储能模组43外部环境的作用温度低于内层的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的温度。本实施方式通过在相邻的两层电芯之间设置第二风道结构件4334为内层的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散热,也可以在最外层的电芯的外侧设置第一风道结构件4333和第三风道结构件4335为外层的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散热,以减小内层的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与外层的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之间的温差。内层的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及外层的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是指,在第三方向A3上,位于最上面和最下面的两层电芯为外层的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位于两层外层的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之间的为内层的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风道结构件4333、第二风道结构件4334和第三风道结构件4335均包括第一风道区4331和第二风道区4332。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排列方式不限于4*4的阵列结构,至少两个第一电芯431在第三方向A3上间隔设置,且至少两个第二电芯432在第三方向A3上间隔设置时,在第三方向A3上,相邻的第一电芯431之间设有第一风道区4331,相邻的第二电芯432之间设有第二风道区4332。
如图8、图9和图10所示,图8是第二风道结构件4334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是第二风道结构件4334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0是第二风道结构件4334的分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以第二风道结构件4334的结构为例(第一风道结构件4333和第三风道结构件4335的散热结构参阅第二风道结构件4334,与第二风道结构件4334不同的是第一风道结构件4333和第三风道结构件4335上设有固定结构,固定结构将在后续详细阐述),第二风道结构件4334包括多个风道4300,散热件434内嵌入风道4300内,散热件434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每个风道4300内均设有散热件434,散热件434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至第二风道区4332的内壁,散热件434也可以与第二风道区4332为一体式结构。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参阅图11,图11是图8中X1处所示结构的放大示意图。散热件434包括散热单元4340,散热单元434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板4341、第二板4342、第三板4343和第四板4344。第一板4341和第三板4343沿第三方向A3间隔排布且在第二方向A2上错位设置,第一板4341固定至第二风道区4332的内壁,或第三板4333固定至第二风道区4332的内壁。散热件434在第三方向A3上的尺寸较大时,第一板4341和第三板4343均可以固定至第二风道区4332的内壁。第四板4344与第二板4342在第二方向A2上间隔设置且位于在第三板4343相对的两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件434可以包括多个散热单元4340,多个散热单元4340依次连接并固定至第二风道区4332以增大第二风道区4332的散热面积,减小第二电芯432和第一电芯431之间的温差,以实现储能模组43的容量最大化利用。
结合参阅图7和图9,第二风道区4332包括沿第二方向A2依次排布的第一边缘4332-1、中部4332-3和第二边缘4332-2,需要说明的是,中部4332-3只是在第二方向A2上位于第一边缘4332-1和第二边缘4332-2之间的位置,并不限定为第一边缘4332-1和第二边缘4332-2的中间位置处。多个散热件434在第二方向A2上排布并嵌入第二风道区4332,多个散热件434位于第一边缘4332-1和第二边缘4332-2之间。散热件434的长度为散热件434在第一方向A1上的尺寸,由中部4332-3至第一边缘4332-1之间的散热件434的长度逐渐减小,由中部4332-3至第二边缘4332-2之间的散热件434的长度逐渐减小,也可以理解为,位于中部4332-3的散热件434的长度大于位于第一边缘4332-1、第二边缘4332-2的散热件434的长度。多个第二电芯432可以沿第二方向A2排布,在第二方向A2上,靠近边缘的第二电芯432受到储能模组43周围的空气的自然散热作用温度本身会比较低(相比于中部的第二电芯432),因此可以设置边缘的散热件434的长度小于中部的散热件434的长度,这样可以缩小在第二方向A2上排列的多个第二电芯432的温差,且可以节约散热件434的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如图11A所示,第二风道区4332包括沿第一方向A1依次分布的第一子区4332-6、第二子区4332-7和第三子区4332-8,第三子区4332-8背离第二子区4332-7的一端为出风端4302。第三子区4332-8的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大于第二子区4332-7的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第二子区4332-7的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大于第一子区4332-6的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具体地,散热件434可以为散热齿,可以设置散热件434的密度逐渐增大。在第一方向A1上,第二电芯43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越靠近出风端4302的第二电芯432的温度越高。第一子区4332-6、第二子区4332-7和第三子区4332-8与多个第二电芯432对应设置,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第一子区4332-6至第三子区4332-8的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逐渐增大,有利于减小多个第二电芯432之间的温差且减小第二电芯432与第一电芯431之间的温差。
参阅图10和图12,储能模组43设有导热件435,导热件435可以设置于第二风道区4332与第二电芯432之间,导热件435的导热系数大于风道结构件433的导热系数。导热件435用于将第二电芯432产生的热能快速传导至经过第二风道区4332的冷空气,以降低第二电芯432的温度,减小第二电芯432和第一电芯431的温差。导热件435的主要作用是在第二电芯432和风道结构件433之间传导热能,通常需要较高的导热系数,示例性地,风道结构件433的材质可以为铝,导热件435可以为导热系数大的铜材质等,以实现快速导热。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风道区4332与第二电芯432之间设置导热件435之后,第一风道区4331与第一电芯431之间具有间隙,可以在第一风道区4331与第一电芯431之间的间隙中填充保温棉(图12未示),保温棉的导热效果较差,可以降低第一电芯431与第一风道区4331之间的热量传递,以减小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之间的温差。此外,保温棉还可以防止第一电芯431受热变形。
为了增加导热件435的导热能力,可以通过在导热件435内设置相变介质,相变介质可以为水等,具体而言,导热件435可以为热管或者均温板等,导热件435内还可以设置毛细结构(图12未示),毛细结构位于导热件435的内壁,相变介质位于导热件435的腔体内,导热件435与第二电芯432接触(导热件435可以与第二电芯432直接接触,导热件435也可以与第二电芯432间接接触)的区域吸热,使得导热件435内的相变介质受热气化,即水由液态变为气体,气体在腔体内流动至导热件435的其它区域,在导热件435与第二风道区4332接触的区域,由于温度较低,气体液化变为液体,同时释放热能,热能传导至第二风道区4332,液体又吸附在毛细结构上,通过毛细结构传输至第二电芯432侧,这样就形成了气液两相循环,实现热能的快速传导,提高了导热件435的导热效率。
参阅图12,导热件435和第二电芯432之间设有弹性件436,弹性件436用于填充导热件435和第二电芯432之间的空隙。可以理解地,导热件435和第二风道区4332之间也可以设有弹性件436(图12未示),弹性件436用于填充导热件435和第二风道区4332之间的空隙。弹性件436可以为石墨泡沫、相变膜、液态金属、导热硅脂、导热凝胶。导热件435的一侧与第二电芯432连接,导热件435的另一侧与第二风道区4332连接,导热件435和第二电芯432之间、以及导热件435和第二风道区4332之间都可以设置弹性件436,弹性件436用于填充导热件435和第二电芯432之间、以及导热件435和第二风道区4332之间的空隙以提高散热效率。
具体而言,以导热件435和第二电芯432之间为例,一方面,导热件435和第二电芯432之间可能由于机械公差的存在,不能完全接触,另一方面,导热件435和第二电芯432相互接触时,即使导热件435和第二电芯432的表面平整度良好,也无法达到紧密接触,只能是部分接触,两种材料之间仍然存在许多极细微的空隙或孔洞,空隙间的空气的热传导率较差,增加了热阻,阻碍热传导的路径,因此,通过在导热件435和第二电芯432之间填充弹性件436,可以填补导热件435和第二电芯432之间的空隙,排除空隙中的空气,降低热阻,提高热能传递效率。换言之,可以通过挤压弹性件436实现导热件435和第二电芯432紧密的接触连接,避免由于机械公差及表面粗糙度导致的不能紧密接触而降低散热效率的问题。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参阅图13和图14,图13为第二风道结构件4334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3中X2处所示结构的放大示意图。第二风道区4332包括沿第三方向A3设置的顶部4332-4和底部4332-5,散热件434包括多个散热齿4345,散热齿4345位于风道4300内,散热齿4345固定至顶部4332-4或底部4332-5。散热齿4345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散热齿4345间隔设置于风道4300内,且散热齿4345的一端固定至第二风道区4332的顶部4332-4,散热齿4345的另一端固定至第二风道区4332的底部4332-5,或者,散热齿4345的尺寸较小时,散热齿4345无法同时抵接至第二风道区4332的顶部4332-4和底部4332-5时,散热齿4345可以固定至顶部4332-4或底部4332-5。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散热齿4345的方式增大了第二风道区4332的散热面积,有利于第二电芯432的散热,以减小第二电芯432和第一电芯431的温差,实现储能模组43的容量最大化利用。
如图14A所示,散热件434包括多个弯折板4346,多个弯折板4346间隔设置于风道4300内。弯折板4346可以有效增大第二风道区4332的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有利于第二电芯432的散热,以减小第二电芯432和第一电芯431的温差,实现储能模组43的容量最大化利用。
结合参阅图6、图7和图15,储能模组43设有第一侧面板437、第二侧面板438、前面板439、进风面板451、出风面板452、风控部件453、汇流排454、绝缘盖板455、单板456、单板盒457和紧固件458。第一侧面板437、前面板439、第二侧面板438和进风面板451依次连接围设形成壳体430的侧部。
结合参阅图6和图16,图16是进风面板451的结构示意图。出风面板452的结构与进风面板451的结构可以相同,本实施例以进风面板451的结构为例。进风面板451位于进风端4301,进风面板451包括沿第三方向A3依次排布的第一孔区4511、第二孔区4512、第三孔区4513、单板孔区4514、及与第一孔区4511呈夹角设置的侧边孔区4515。具体地,侧边孔区4515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且间隔设置,第一孔区4511可以与侧边孔区4515垂直设置。
第一孔区4511、第二孔区4512、第三孔区4513、侧边孔区4515、单板孔区4514均设有多个进风孔4516。第一孔区4511的进风孔4516与第三风道结构件4335相通,冷空气通过第一孔区4511的进风孔4516进入第三风道结构件4335;第二孔区4512的进风孔4516与第二风道结构件4334相通,冷空气通过第二孔区4512的进风孔4516进入第二风道结构件4334;第三孔区4513的进风孔4516与第一风道结构件4333相通,冷空气通过第三孔区4513的进风孔4516进入第一风道结构件4333。第二孔区4512的进风孔4516的数量大于第一孔区4511的进风孔4516的数量且大于第三孔区4513的进风孔4516的数量,或,第二孔区4512的进风孔4516的尺寸大于第一孔区4511的进风孔4516且大于第三孔区4513的进风孔4516的尺寸。需要说明的是,以进风孔4516是圆孔为例,进风孔4516的尺寸是指进风孔4516的直径,也即进风孔4516的面积,以进风孔4516是长方形、正方形或者其他形状的孔为例,进风孔4516的尺寸是指进风孔4516的面积。通过第一孔区4511和第三孔区4513进入的冷空气用于为外层的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散热,通过第二孔区4512的冷空气用于为内层的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散热,外层的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与储能模组43外部的环境接触受到自然散热的作用温度低于内层的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的温度,因此外层的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不需要过多的冷空气,这样可以通过设置第二孔区4512的进风孔4516的数量大于第一孔区4511的进风孔4516的数量且大于第三孔区4513的进风孔4516的数量,或,第二孔区4512的进风孔4516的尺寸大于第一孔区4511的进风孔4516且大于第三孔区4513的进风孔4516的尺寸,以使更多的冷空气通过第二孔区4512的进风孔4516为内层的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散热,以减小内层的第一电芯431、第二电芯432与外层的第一电芯431、第二电芯432的温差。
如图17所示,图17是第一风道结构件4333的结构示意图。第三风道结构件4335的结构与第一风道结构件4333的结构相同,这里以第一风道结构件4333的结构为例。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风道结构件4333的风道4300和散热件434等散热结构参阅第二风带结构件4334,第一风道结构件4333与第二风道结构件4334不同的是第一风道结构件4333设有固定结构。具体而言,第一风道结构件4333上设有多个安装孔4333-1(相应地,第三风道结构件4335也设有多个安装孔)。
结合参阅图6和图17,紧固件458通过螺钉、螺栓等固定至第一风道结构件4333的安装孔4333-1和第三风道结构件4335的安装孔(紧固件458固定至第一风道结构件4333沿第一方向A1延伸的侧部上),紧固件458固定至第一风道结构件4333和第三风道结构件4335以在第三方向A3上拉紧多层电芯,实现电芯的稳定安装。
结合参阅图6和图18,图18是绝缘盖板455的结构示意图。绝缘盖板455位于第一风道结构件4333沿第一方向A1延伸的侧部,绝缘盖板455连接在第一电芯431和汇流排454之间及第二电芯432和汇流排454之间。绝缘盖板455上设有通孔4551,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的极柱(图中未示)穿过通孔4551与汇流排454电连接。绝缘盖板455用于将汇流排454固定至第一电芯431、第二电芯432。多个第一电芯431、第二电芯432的电流汇集至汇流排454,汇流排454起到汇聚电流的作用。
结合参阅图6和图19,第一侧面板437和第二侧面板438分布在第一风道结构件4333相对的两侧,且第一侧面板437和第二侧面板438沿第二方向A2排布。可以理解地,第一侧面板437、第一电芯431与第二侧面板438在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汇流排454固定于第一电芯431、第二电芯432朝向第一侧面板437的一侧或者朝向第二侧面板438的一侧。第一侧面板437和第二侧面板438通过螺钉、螺栓固定至第一风道结构件4333的安装孔4333-1和第三风道结构件4335的安装孔。第一侧面板437与汇流排454之间设有间隙459且第二侧面板438和汇流排454之间设有间隙459。每个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产生的电流汇流至汇流排454,并传输至储能模组43的电极处,电流传输的过程中汇流排454会产生热能,通过在汇流排454和侧面板之间设置间隙459,冷空气可以从汇流排454和第一侧面板437、第二侧面板438之间的间隙459通过为汇流排454散热。冷空气还可以从间隙459通过为第一电芯431、第二电芯432散热,能够有效降低储能模组43内部的温度。
结合参阅图16和图19,侧边孔区4515与间隙459对应设置,冷空气通过侧边孔区4515的进风口4516进入间隙459为第一电芯431、第二电芯432及汇流排454散热,有效降低储能模组43内部的温度。
出风面板452的结构与进风面板451相同,出风面板452上的出风孔与第一风道结构件4333、第二风道结构件4334、第三风道结构件4335的出风端4302相通,出风面板452与第一风道结构件4333和第三风道结构件4335固定连接,出风面板452和前面板439之间设有风控部件453。风控部件453位于出风端4302,风道结构件433与风控部件453相通,风控部件453可以为风扇,风控部件453用于将吸收了第一电芯431、第二电芯432热能的热空气抽出并通过前面板439上的散热孔4391散出。
结合图6和图7,单板盒457位于第一风道结构件4333背离第一电芯431的一侧,单板456位于单板盒457内。单板盒457包括进风侧4571和出风侧4572,出风侧4571与风控部件453相通用于为单板456散热,具体地,冷空气从进风侧4571进入为单板456散热并从出风侧4572散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单板456和第一电芯431、第二电芯432共用一个风控部件453,可以节省生产成本,节约储能模组43的内部空间,实现储能模组43的小型化。单板456为电池管理模块,可以用来采集第一电芯431和第二电芯432的温度、电压等数据。
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二风道区4332的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大于第一风道区4331的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实现了对第二电芯432的有效散热,缩小了第二电芯432和第一电芯431之间的温差,以实现储能模组43的容量最大化利用。
以上所述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6)

1.一种储能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芯、第二电芯和风道结构件,所述风道结构件内设风道,所述风道结构件包括位于所述风道两端的进风端和出风端,所述第一电芯和所述第二电芯设置在所述风道结构件的外部,且依次排列在所述进风端和所述出风端之间,所述风道结构件包括第一风道区和第二风道区,所述第一风道区与所述第一电芯对应设置,所述第二风道区与所述第二电芯对应设置,所述第二风道区的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风道区的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以减小所述第二电芯和所述第一电芯之间的温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结构件包括散热件,所述散热件固定至所述第二风道区的内壁,所述散热件用于增大所述第二风道区的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延伸的方向为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风道区包括中部和位于所述中部两侧的边缘,位于所述中部的所述散热件的长度大于位于所述边缘的所述散热件的长度,所述长度为所述散热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延伸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第二风道区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分布的第一子区、第二子区和第三子区,所述第三子区背离所述第二子区的一端为所述出风端,所述第三子区的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子区的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所述第二子区的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子区的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储能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风道的延伸方向上排列的所述第一电芯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二电芯的数量。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板、第二板、第三板和第四板,所述第二板和所述第四板在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三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错位设置,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风道延伸的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包括散热齿,所述散热齿固定至所第二风道区的内壁。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包括弯折板,所述弯折板固定至所述第二风道的内壁。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储能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模组包括导热件,所述导热件位于所述第二风道区与所述第二电芯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模组,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电芯在第三方向上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二电芯在所述第三方向上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相邻的所述第一电芯之间设有所述第一风道区,相邻的所述第二电芯之间设有所述第二风道区,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风道延伸的方向。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储能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端设有进风面板,所述进风面板设有沿所述第三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孔区、第二孔区和第三孔区,所述第一孔区、所述第二孔区和所述第三孔区均设有进风孔且与所述风道结构件相通,第二孔区的所述进风孔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一孔区的所述进风孔的数量且大于所述第三孔区的所述进风孔的数量,或,所述第二孔区的所述进风孔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孔区的所述进风孔的尺寸且大于所述第三孔区的所述进风孔的尺寸。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储能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模组包括侧面板和汇流排,所述侧面板与所述第一电芯在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风道延伸的方向,所述汇流排固定于所述第一电芯朝向所述侧面板的一侧,所述汇流排与所述侧面板之间设有间隙,所述进风面板设有侧边孔区,所述侧边孔区与所述第一孔区呈夹角设置,所述侧边孔区的进风孔与所述间隙相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模组包括单板盒及位于所述单板盒内的单板,所述出风端设有风控部件,所述风道结构件与所述风控部件相通,所述单板盒设有出风侧,所述出风侧与所述风控部件相通,所述风控部件用于为所述单板散热。
14.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温控部件和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储能模组,所述储能模组和所述温控部件均位于所述外壳内,所述温控部件用于为所述储能模组散热。
15.一种发电***,其特征在于,包括汇流箱和权利要求14所述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与所述汇流箱连接。
16.一种发电***,其特征在于,包括变压器和权利要求14所述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与所述变压器连接。
CN202110535990.9A 2021-05-17 2021-05-17 储能模组、储能装置及发电*** Active CN1133640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35990.9A CN113364027B (zh) 2021-05-17 2021-05-17 储能模组、储能装置及发电***
EP22803920.2A EP4322284A1 (en) 2021-05-17 2022-05-16 Energy storage module,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and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PCT/CN2022/093071 WO2022242600A1 (zh) 2021-05-17 2022-05-16 储能模组、储能装置及发电***
US18/508,973 US20240088480A1 (en) 2021-05-17 2023-11-14 Energy storage module,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and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35990.9A CN113364027B (zh) 2021-05-17 2021-05-17 储能模组、储能装置及发电***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64027A true CN113364027A (zh) 2021-09-07
CN113364027B CN113364027B (zh) 2023-10-10

Family

ID=775267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35990.9A Active CN113364027B (zh) 2021-05-17 2021-05-17 储能模组、储能装置及发电***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88480A1 (zh)
EP (1) EP4322284A1 (zh)
CN (1) CN113364027B (zh)
WO (1) WO202224260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42600A1 (zh) * 2021-05-17 2022-11-24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储能模组、储能装置及发电***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115721A1 (en) * 2004-11-30 2006-06-01 Gun-Goo Lee Secondary battery module
US20080029260A1 (en) * 2006-08-02 2008-02-07 Man Zai Industrial Co., Ltd. Liquid cooled heat sink
JP2008204761A (ja) * 2007-02-20 2008-09-04 Toyota Motor Corp 電源装置
US20090314465A1 (en) * 2008-06-20 2009-12-24 Fu Zhu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 Zhen) Co., Ltd.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JP2010198930A (ja) * 2009-02-25 2010-09-09 Denso Corp 電池システム
JP2014112479A (ja) * 2012-12-05 2014-06-19 Nissan Motor Co Ltd 電池セルの冷却構造とこれを備える組電池
JP2015122214A (ja) * 2013-12-24 2015-07-0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池パック
CN106450572A (zh) * 2016-11-14 2017-02-22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一种基于锂离子电池组分区域热管理的***及方法
CN108306072A (zh) * 2018-01-04 2018-07-20 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并联式热交换电池包
CN109417862A (zh) * 2018-09-30 2019-03-01 北京比特大陆科技有限公司 电路板、计算设备及散热机箱
US20190207280A1 (en) * 2015-01-09 2019-07-04 Dana Canada Corporation Counter-flow heat exchanger for 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applications
CN110010996A (zh) * 2019-04-23 2019-07-12 杭州捷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风冷电池***及其散热控制方法
CN211350905U (zh) * 2020-02-25 2020-08-25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储能电池插箱及其储能***
CN211350906U (zh) * 2020-02-25 2020-08-25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储能电池插箱及其储能***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67338A (zh) * 2020-08-07 2020-10-30 深圳比特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的均温散热装置
CN113364027B (zh) * 2021-05-17 2023-10-10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储能模组、储能装置及发电***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115721A1 (en) * 2004-11-30 2006-06-01 Gun-Goo Lee Secondary battery module
US20080029260A1 (en) * 2006-08-02 2008-02-07 Man Zai Industrial Co., Ltd. Liquid cooled heat sink
JP2008204761A (ja) * 2007-02-20 2008-09-04 Toyota Motor Corp 電源装置
US20090314465A1 (en) * 2008-06-20 2009-12-24 Fu Zhu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 Zhen) Co., Ltd.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JP2010198930A (ja) * 2009-02-25 2010-09-09 Denso Corp 電池システム
JP2014112479A (ja) * 2012-12-05 2014-06-19 Nissan Motor Co Ltd 電池セルの冷却構造とこれを備える組電池
JP2015122214A (ja) * 2013-12-24 2015-07-0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池パック
US20190207280A1 (en) * 2015-01-09 2019-07-04 Dana Canada Corporation Counter-flow heat exchanger for 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applications
CN106450572A (zh) * 2016-11-14 2017-02-22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一种基于锂离子电池组分区域热管理的***及方法
CN108306072A (zh) * 2018-01-04 2018-07-20 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并联式热交换电池包
CN109417862A (zh) * 2018-09-30 2019-03-01 北京比特大陆科技有限公司 电路板、计算设备及散热机箱
CN110010996A (zh) * 2019-04-23 2019-07-12 杭州捷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风冷电池***及其散热控制方法
CN211350905U (zh) * 2020-02-25 2020-08-25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储能电池插箱及其储能***
CN211350906U (zh) * 2020-02-25 2020-08-25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储能电池插箱及其储能***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42600A1 (zh) * 2021-05-17 2022-11-24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储能模组、储能装置及发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322284A1 (en) 2024-02-14
CN113364027B (zh) 2023-10-10
WO2022242600A1 (zh) 2022-11-24
US20240088480A1 (en) 2024-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51217B1 (en) Photovoltaic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EP2831925B1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housing with heat sink
US20090065046A1 (en) Solar photovoltaic module to solar collector hybrid retrofit
US20240088480A1 (en) Energy storage module,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and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CN216794887U (zh) 一种太阳能发电元件阵列
CN109450295B (zh) 一种温层交错式热伏发电装置
CN113793999B (zh) 一种储能集装箱热管理***
JP5948621B2 (ja) 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用集電ボックス
CN210183748U (zh) 一种太阳能光伏逆变器
KR101636914B1 (ko) 태양광 발전용의 모듈화된 다이오드 방열판 조립체
CN208874535U (zh) 热能对流散热型光伏组件
CN218217291U (zh) 组件关断器及其散热结构
CN114915003A (zh) 一种用于分队级多源供电的散热装置
CN220421773U (zh) 一种光伏板散热器
CN209930197U (zh) 一种集中式光伏逆变器功率单元
CN213026156U (zh) 光伏组件及光伏发电***
CN220042146U (zh) 一种电池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8603382U (zh) 一种用于bipv屋面***的散热装置
CN109639180B (zh) 一种双温层热伏发电装置
CN212278678U (zh) 一种户外柜光伏制冷***
CN220673635U (zh) 储能逆变器和储能***
CN219626736U (zh) 一种电池
CN210246617U (zh) 一种外接式散热的太阳能逆变器
CN217522112U (zh) 一种集成液冷高效换热软包模组
CN218216767U (zh) 一种微型水质监测站用供电冗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09

Address after: 518043 No. 01, 39th floor, building a, antuoshan headquarters building, No. 33, antuoshan Sixth Road, Xiang'an community, Xiangmih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Huawei Digital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Applicant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