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66891B - 湿度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湿度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66891B
CN113266891B CN202110018570.3A CN202110018570A CN113266891B CN 113266891 B CN113266891 B CN 113266891B CN 202110018570 A CN202110018570 A CN 202110018570A CN 113266891 B CN113266891 B CN 1132668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wall
chamber
dehumidifying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1857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66891A (zh
Inventor
田中克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2668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668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668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668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湿度调节装置。湿度调节装置(100)具备框体(10)、第一容器(70)、加湿部(40)、除湿部(30)以及第二容器(60)。加湿部(40)进行加湿。第一容器(70)容纳向加湿部(40)供给的第一水。除湿部(40)进行除湿。第二容器(60)容纳由除湿部(30)产生的第二水。第一容器(70)与第二容器(60)在成为一体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框体(10)装卸。在从框体(10)拆下的状态下,第一容器(70)与第二容器(60)可以分离。

Description

湿度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湿度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已经开发了具有除湿功能和加湿功能的除加湿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除加湿装置具备框体、除湿部、加湿部、除湿箱及加湿箱。除湿部通过利用热交换器对经过框体的内部的空气进行冷却,使空气所包含的水分结露,从而去除空气所包含的水分,对空气进行除湿。除湿部产生的水被送到除湿箱。加湿部利用加湿过滤器对经过框体的内部的空气进行加湿。加湿过滤器设置于加湿托盘内,从加湿托盘供给水。从加湿箱向加湿托盘补给水。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除加湿装置中,加湿箱和除湿箱分别独立地设置于框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7-535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除加湿装置那样的湿度调节装置中,由于加湿箱和除湿箱独立设置,因此在框体的内部需要两个空间,因此存在湿度调节装置大型化的趋势。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具备加湿功能和除湿功能,并且能够小型化的湿度调节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湿度调节装置具备框体、第一容器、加湿部、除湿部以及第二容器。所述加湿部进行加湿。所述第一容器容纳向所述加湿部供给的第一水。所述除湿部进行除湿。所述第二容器容纳由所述除湿部产生的第二水。所述第一容器与所述第二容器在成为一体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所述框体装卸。在从所述框体拆下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容器和所述第二容器能够分离。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具备加湿功能以及除湿功能,并且能够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机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机的内部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机的内部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机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除湿箱及加湿箱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除湿箱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湿箱的立体图。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湿箱被***除湿箱的内部时的截面图。
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湿箱固定于除湿箱时的截面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湿箱和除湿箱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湿部、加湿箱和除湿箱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图中,对相同或相当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标记而不重复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3,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机100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空气调节机100的立体图。图2和图3是表示空气调节机100的内部的示意图。具体而言,图2是表示除湿模式时的空气调节机100的内部的示意图。图3是表示加湿模式时的空气调节机100的内部的示意图。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图中示出相互正交的X轴、Y轴以及Z轴。Z轴与垂直向上平行,X轴及Y轴与水平方向平行。
如图1~图3所示,空气调节机100具备框体10、控制部20、存储部21、除湿部30、加湿部40、除湿箱60、加湿箱70和送风部80。空气调节机100是湿度调节装置的一个例子。加湿箱70是第一容器的一个例子。除湿箱60是第二容器的一个例子。
空气调节机100例如是固定式的空气调节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空气调节机100具有“除湿模式”和“加湿模式”。“除湿模式”是对空气进行除湿的模式。“加湿模式”是对空气进行加湿的模式。
存储部21包括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以及RAM(Random 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这样的主存储装置(例如,半导体存储器),还可以包括辅助存储装置(例如,硬盘驱动器)。主存储装置和/或辅助存储装置存储由控制部20执行的各种控制程序。
控制部20是包括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这样的处理器的硬件电路。具体而言,控制部20通过执行存储于存储部21的控制程序,控制除湿部30、加湿部40以及存储部21。
框体10具有顶板11、底板12、一对的侧板13、前面面板14以及后面面板15。前面面板14、后面面板15和侧板13分别配置在顶板11与底板12之间。
如图2所示,后面面板15与前面面板14相对配置。而且,后面面板15配置在框体10的X轴的负方向侧。后面面板15具有多个吸入口15a。多个吸入口15a分别是开口。
顶板11与底板12相对配置。而且,顶板11配置在框体10的上方侧。具体而言,顶板11具有吹出口11a、盖部件11b以及操作面板11c。吹出口11a是开口。盖部件11b是大致板状的部件。盖部件11b覆盖吹出口11a。盖部件11b作为规定从吹出口11a放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的风向板发挥功能。操作面板11c接受来自外部的指示。
框体10还具有供空气流通的多个流通部50。具体而言,多个流通部50具有第一室51、第二室52、第三室53、第四室54以及第五室55。
第一室51配置在框体10的X轴的负方向侧。第一室51经由多个吸入口15a与框体10的外部连通。第一室51具有过滤器51a。过滤器51a例如是除臭过滤器和/或集尘过滤器。
第二室52配置于第一室51的X轴的正方向侧。第一室51与第二室52连通。在第二室52的内部配置有除湿部30。除湿部30进行除湿。具体而言,除湿部30被控制部20控制。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除湿部30在除湿模式时被控制部20驱动,如图3所示,在加湿模式时不被控制部20驱动。
第三室53配置于框体10的Z轴的负方向侧。第一室51与第三室53连通。在第三室53的内部配置有加湿部40、除湿箱60以及加湿箱70。具体而言,第三室53具有容纳除湿箱60和加湿箱70的容纳空间。加湿箱70容纳第一水。加湿部40通过加湿箱70内的第一水进行加湿。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加湿箱70在加湿模式时由使用者预先容纳第一水。如图2所示,加湿箱70在除湿模式时由使用者预先设置为空。除湿箱60容纳由除湿部30产生的第二水。
第四室54配置于框体10的X轴的正方向侧。另外,第四室54与第三室53连通。在第四室54配置有送风部80。
第五室55配置于框体10的Z轴的正方向侧。第四室54与第五室55连通。另外,第二室52与第五室55连通。另外,第五室55经由吹出口11a与框体10的外部连通。
接下来,详细说明空气的流动。送风部80例如具有风扇和马达。马达使风扇旋转。风扇产生第一气流F1和第二气流F2。第一气流F1依次通过第一室51、第二室52和第五室55。第二气流F2依次通过第一室51、第三室53、第四室54以及第五室55。
进而,详细说明除湿模式时的第一气流F1和第二气流F2。如图2所示,首先,使用者使加湿箱70变空。接着,使用者使用操作面板11c通过控制部20驱动除湿部30。其结果是,第一气流F1在通过第二室52时,被除湿部30除湿。并且,除湿箱60容纳由除湿部30产生的第二水。另外,第二气流F2在通过第三室53时,不被加湿部40加湿。由此,从空气调节机100放出除湿后的空气。
接着,对加湿模式时的第一气流F1和第二气流F2进行详细说明。如图3所示,首先,使用者向加湿箱70容纳规定量的第一水。此外,使用者通过控制部20不驱动除湿部30。其结果是,第一气流F1在通过第二室52时,不被除湿部30除湿。另外,第二气流F2在通过第三室53时被加湿部40加湿。由此,从空气调节机100放出加湿后的空气。
在此,参照图4及图5,对空气调节机100的除湿箱60及加湿箱70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空气调节机100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除湿箱60及加湿箱70的立体图。
如图4及图5所示,在空气调节机100中,除湿箱60和加湿箱70在成为一体的状态下,相对于框体10可装卸。具体而言,除湿箱60和加湿箱70在成为一体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框体10的第三室53向第一方向D1抽出。第一方向D1表示从框体10拆下除湿箱60及加湿箱70的方向。另外,第二方向D2表示垂直向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D1沿Y轴方向延伸。第二方向D2沿Z轴方向延伸。
接着,参照图5~图7,对空气调节机100的除湿箱60以及加湿箱70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除湿箱60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加湿箱70的立体图。如图6和图7所示,在从框体10拆下的状态下,除湿箱60与加湿箱70能够分离。即,在从框体10拆下的状态下,除湿箱60和加湿箱70能够相互安装或者拆卸。
如图6所示,除湿箱60的形状具有大致矩形的箱状。除湿箱60的上表面开口。具体而言,除湿箱60具有第二底面61和第二壁部62。第二壁部62具有第一壁63、第二壁64、第三壁65、第四壁66以及第五壁67。
第一壁63的形状、第二壁64的形状、第三壁65的形状和第五壁67的形状为大致平面形状。第四壁66具有朝向内侧弯曲的曲面。第一壁63与第三壁65相对配置。第一壁63具有把手63a。另外,第二壁64与第四壁66及第五壁67相对配置。
如图7所示,加湿箱70的形状具有大致矩形的箱状。加湿箱70的上表面开口。具体而言,加湿箱70具有第一底面71、第一壁部72和把持部78。第一壁部72具有第一壁73、第二壁74、第三壁75、第四壁76以及第五壁77。
第一壁73的形状、第二壁74的形状、第三壁75的形状和第五壁77的形状为大致平面形状。第四壁76具有朝向内侧弯曲的曲面。第一壁73与第三壁75相对地配置。另外,第二壁74与第四壁76及第五壁77相对地配置。
把持部78的形状为长方体形状。把持部78的一端部与第一壁73的上端部连接,把持部78的另一端部与第三壁75的上端部连接。
以上,如参照图1至图7所说明的那样,根据空气调节机100,除湿箱60和加湿箱70在成为一体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框体10装卸。因此,框体10只要仅具有一个容纳空间即可,因此能够使空气调节机100小型化。
另外,由于在从框体10拆下的状态下,除湿箱60与加湿箱70能够分离,所以能够独立地操作除湿箱60和加湿箱70。例如,使用者能够容易地仅清扫除湿箱60。另外,使用者能够容易地仅清扫加湿箱70。
更详细地,如图5所示,加湿箱70配置在除湿箱60的内部。具体而言,加湿箱70的形状比除湿箱60的形状小。加湿箱70的第一壁部72的高度比除湿箱60的第二壁部62的高度低。更具体而言,加湿箱70的壁部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沿着除湿箱60的壁部的内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具体而言,除湿箱60的第四壁66的形状与加湿箱70的第四壁76的形状为相似形状。
以上,根据空气调节机100,加湿箱70配置在除湿箱60的内部。因此,由于能够减小容纳空间,所以能够使空气调节机100更加小型化。另外,加湿箱70的壁部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沿着除湿箱60的壁部的内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因此,使用者容易将加湿箱70相对于除湿箱60配置于正确的位置。例如,能够抑制使用者以错误的朝向将加湿箱70安装于除湿箱60内。
此外,如图7所示,加湿箱70还具有从第一壁部72的上端部向外侧伸出的伸出部81。具体而言,伸出部81具有第一伸出部81a、第二伸出部81b、第三伸出部81c、第四伸出部81d。第一伸出部81a及第二伸出部81b从第二壁74的上端部朝向外方伸出。第三伸出部81c从第四壁76的上端部朝向外方伸出。第四伸出部81d从第五壁77的上端部朝向外方伸出。
而且,如图5所示,在将加湿箱70安装于除湿箱60时,伸出部81的下表面与除湿箱60的第二壁部62的上表面抵接。因此,能够限制加湿箱70的相对于除湿箱60的向下移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加湿箱70相对于除湿箱60的晃动。
接着,参照图5至图9,对使除湿箱60和加湿箱70—体化的构成进行说明。图8是加湿箱70被***除湿箱60的内部时的截面图。图9是加湿箱70固定于除湿箱60时的截面图。
如图6所示,除湿箱60还具有配置于第二壁部62的第二卡合部69。具体而言,第二卡合部69从第二壁部62的上端部朝向内侧突出。具体而言,第二卡合部69具有第一突出部69a、第二突出部69b、第三突出部69c和第四突出部69d。第一突出部69a、第二突出部69b和第三突出部69c各自的形状为平板形状。另外,第四突出部69d的形状为大致平板形状。此外,第四突出部69d的形状也可以与第一突出部69a、第二突出部69b和第三突出部69c的各自的形状相同。第一突出部69a和第二突出部69b配置在第一壁63的内周面。第三突出部69c配置于第五壁67的内周面。第四突出部69d配置在第四壁66的内周面。图8和图9是以XY平面切断图5所示的除湿箱60和加湿箱70后的截面图。具体而言,图8和图9是在包括第一突出部69a、第二突出部69b、第三突出部69c和第四突出部69d的XY平面上剖切的截面图。
如图7所示,加湿箱70还具有配置于第一壁部72的第一卡合部79。具体而言,第一卡合部79具有从第一壁部72朝向内侧凹陷的凹部。具体而言,第一卡合部79具有第一凹部79a、第二凹部79b、第三凹部79c和第四凹部79d。第一凹部79a以及第二凹部79b配置在第二壁74上。第三凹部79c配置于第五壁77。第四凹部79d配置于第四壁76。第一凹部79a的形状与第一突出部69a的形状对应。第二凹部79b的形状与第二突出部69b的形状对应。第三凹部79c的形状与第三突出部69c的形状对应。第四凹部79d的形状与第四突出部69d的形状对应。
如图5及图8所示,第一凹部79a、第二凹部79b和第三凹部79c分别具有高壁部101和低壁部102。低壁部102的沿着第二方向D2的高度低于高壁部101的沿着第二方向D2的高度。低壁部102配置于高壁部101的与第一方向D1相反的一侧。另外,第四凹部79d具有空洞部103和低板部104。低板部104配置在空洞部103的与第一方向D1相反的一侧。
接下来,详细说明加湿箱70与除湿箱60的安装方法。使用者在第一凹部79a内配置第一突出部69a,在第二凹部79b内配置第二突出部69b,在第三凹部79c内配置第三突出部69c,在空洞部103内配置第四突出部69d。使用者使加湿箱70相对于除湿箱60向下方移动。当加湿箱70向下方移动时,伸出部81的下表面与除湿箱60的第二壁部62的上表面抵接。其结果是,能够限制加湿箱70相对于除湿箱60向下方的移动。
接着,如图5及图9所示,使用者使加湿箱70相对于除湿箱60沿第一方向D1移动。当加湿箱70沿第一方向D1移动时,第一突出部69a、第二突出部69b、第三突出部69c和第四突出部69d分别配置在低壁部102或低板部104上,并且与高壁部101接触。即,第一卡合部79与第二卡合部69卡合。其结果是,在第一卡合部79与第二卡合部69卡合的状态下,限制加湿箱70相对于除湿箱60在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上的移动。因此,能够将加湿箱70固定于除湿箱60。其结果是,例如,当加湿箱70和除湿箱60成为一体的结构不小心倒下时,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抑制加湿箱70从除湿箱60上脱落。
接着,参照图10,对限制加湿箱70相对于除湿箱60向与第一方向D1相反的方向移动的限制方法进行详细说明。图10是表示除湿箱60及加湿箱70的立体图。
如图10所示,空气调节机100还具备限制部件90。在加湿箱70和除湿箱60成为一体的状态下,限制部件90配置在加湿箱70的壁部和除湿箱60的壁部之间。具体而言,限制部件90配置于第三壁75与第三壁65之间。限制部件90限制加湿箱70相对于除湿箱60向与第一方向D1相反的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将加湿箱70固定于除湿箱60。
具体而言,限制部件90例如形成为漏斗状。具体而言,限制部件90具有接受部91和孔部92。
接受部91配置在除湿部30的下方。接受部91接受由除湿部30产生的第二水。
孔部92将由接受部91接受的第二水引导至除湿箱60的内部。其结果是,在除湿箱60中容纳第二水。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加湿箱70更可靠地固定于除湿箱60,并且能够在除湿箱60中容纳第二水。
进而,参照图2至图5,详细说明配置于第三室53的加湿部40。优选地,加湿部40、加湿箱70以及除湿箱60在成为一体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框体10装卸。具体而言,加湿部40、除湿箱60及加湿箱70在成为一体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框体10的第三室53向第一方向D1抽出。根据该优选的例子,框体10只要仅具有一个容纳空间即可,因此能够使空气调节机100更加小型化。
更具体而言,如图2至图5所示,加湿部40具有过滤器部。过滤器部浸渍有第一水。例如,过滤器部是矩形形状的片材。片材由具有吸水性和通气性的材料形成。片材例如由人造丝形成。
加湿部40容纳在加湿箱70中。具体而言,加湿部40的一端部与第一壁73连接,加湿部40的另一端部与第三壁75连接。加湿部40的上端部与把持部78接触,加湿部40的下端部与第一底面71接触。其结果是,空气通过加湿部40。因此,加湿后的空气从加湿部40放出。
另外,在加湿部40、除湿箱60及加湿箱70被从框体10拆下的状态下,除湿箱60与加湿部40能够分离。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更换加湿部40。
接着,参照图2以及图3,对配置于第二室52的除湿部30进行详细说明。如图2以及图3所示,除湿部30具备蒸发器31、电容器32以及压缩机。
蒸发器31及电容器32分别具有供介质流通的流通管。介质例如是碳氟化合物。流通管的材质例如为金属。蒸发器31的流通管、电容器32的流通管和压缩机连结。
压缩机压缩作为低温气体的状态的介质,制作作为高温气体的状态的介质。并且,压缩机将高温气体状态的介质送出到电容器32的流通管。高温气体状态的介质在电容器32的流通管中一边传递热一边液化,成为高温液体状态的介质。进一步地,高温液体状态的介质膨胀,成为低温液体状态的介质。处于低温液体状态的介质是制冷剂的一个例子。处于低温液体状态的介质在蒸发器31的流通管中接收热的同时进行气化,成为低温气体状态的介质。之后,作为低温气体的状态的介质被压缩机再次压缩。这样,介质在蒸发器31的流通管、电容器32的流通管和压缩机之间循环。
蒸发器31在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从空气中除去水蒸气。具体而言,蒸发器31的流通管在第二室52内蜿蜒。蒸发器31在流通管之间还具有多个金属板。其结果是,空气一边与流通管或金属板接触,一边在第二室52内流通。因此,空气向制冷剂传递热,空气的温度降低。其结果是,基于空气中的水蒸气的水滴附着于流通管或金属板。由此,蒸发器31能够有效地从空气中除去水蒸气。
电容器32在空气与作为高温气体的状态的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产生规定温度的空气。具体而言,电容器32的流通管在第二室52内蜿蜒。电容器32在流通管之间还具有多个金属板。其结果是,空气一边与流通管或金属板接触,一边在第二室52内流通。因此,空气从作为高温气体的状态的介质中接受热量,空气的温度上升。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1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00进行说明。图11是加湿部40、加湿箱70和除湿箱60的截面图。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机100中,加湿箱70配置在除湿箱60的内部,与此相对,如图11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机100中,加湿箱70和除湿箱60并列。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另外,通过适当组合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能够形成各种发明。例如,也可以从实施方式所示的全部构成要素中删除几个构成要素。进而,也可以适当组合不同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为了易于理解,附图以各个构成要素为主体示意性地示出,图示的各构成要素的厚度、长度、个数、间隔等从制图的观点出发有时也与实际不同。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所示的各构成要素的材质、形状、尺寸等为一个例子,没有特别限定,能够在实质上不脱离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1)如参照图1~图10所说明的那样,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加湿箱70配置在除湿箱60的内部,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除湿箱60也可以配置在加湿箱70的内部。
(2)如参照图1~图11所说明的那样,在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加湿部40容纳在加湿箱70中,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加湿部40也可以不容纳于加湿箱70。另外,即使在除湿箱60配置于加湿箱70的内部的情况下,加湿部40也可以不容纳于加湿箱70。
(3)如参照图1~图11所说明的那样,在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风扇产生第一气流F1和第二气流F2,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风扇是离心风扇,也可以产生通过除湿部30和加湿部40这两者的一种气流。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机,具有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附图标记说明
10 框体
30 除湿部
40 加湿部
60 除湿箱
62 第二壁部
69 第二卡合部
70 加湿箱
72 第一壁部
79 第一卡合部
81 伸出部
90 限制部件
100 空气调节机
D1 第一方向

Claims (8)

1.一种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框体;
进行加湿的加湿部;
容纳向所述加湿部供给的第一水的第一容器;
进行除湿的除湿部;以及
容纳由所述除湿部产生的第二水的第二容器,
所述第一容器与所述第二容器在成为一体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所述框体装卸,
在从所述框体拆下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容器与所述第二容器能够分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器配置于所述第二容器的内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器的壁部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沿着所述第二容器的壁部的内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容器具有配置于壁部的第一卡合部,
所述第二容器具有配置于壁部的第二卡合部,
在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的状态下,限制所述第一容器相对于所述第二容器在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上的移动,
所述第一方向表示从所述框体拆下所述第一容器及所述第二容器的方向,
所述第二方向表示铅垂向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容器与所述第二容器成为一体的状态下,还具备配置在所述第一容器的所述壁部与所述第二容器的所述壁部之间的限制部件,
所述限制部件限制所述第一容器相对于所述第二容器朝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的移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部件具有:
接收部,其接收由所述除湿部产生的所述第二水;以及
孔部,其将由所述接收部接收的所述第二水引导至所述第二容器的内部。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容器具有从壁部的上端部朝外侧伸出的伸出部,
所述伸出部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容器的壁部抵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湿部、所述第一容器以及所述第二容器在成为一体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所述框体进行装卸,
在所述加湿部、所述第一容器以及所述第二容器从所述框体被拆下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容器和所述加湿部能够分离。
CN202110018570.3A 2020-02-17 2021-01-07 湿度调节装置 Active CN1132668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24220 2020-02-17
JP2020024220A JP7372169B2 (ja) 2020-02-17 2020-02-17 調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66891A CN113266891A (zh) 2021-08-17
CN113266891B true CN113266891B (zh) 2024-04-02

Family

ID=772279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18570.3A Active CN113266891B (zh) 2020-02-17 2021-01-07 湿度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372169B2 (zh)
CN (1) CN113266891B (zh)
TW (1) TW202132729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25144A (zh) * 2009-08-13 2010-01-13 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恒湿机水箱及恒湿机
CN201764592U (zh) * 2010-09-06 2011-03-16 李耀强 带一体化水箱的恒湿机
CN202501583U (zh) * 2012-01-17 2012-10-24 Tcl德龙家用电器(中山)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加湿功能的除湿机
CN203704178U (zh) * 2014-02-18 2014-07-09 广东科龙空调器有限公司 一种除湿机
CN104315643A (zh) * 2014-07-03 2015-01-28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加湿装置和空气处理***
KR20180011670A (ko) * 2016-07-25 2018-02-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조기기 및 그 제습량 산출 방법
CN208620460U (zh) * 2018-06-11 2019-03-19 可林艾尔精密空调***(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除湿加湿一体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17800A1 (en) 2002-08-21 2004-03-04 Yu Young Sil Apparatus for maintaining freshness
JP2007278633A (ja) 2006-04-10 2007-10-25 Tiger Vacuum Bottle Co Ltd 除加湿機
JP2009068802A (ja) 2007-09-14 2009-04-02 Daikin Ind Ltd 調湿装置
JP2009257632A (ja) 2008-04-14 2009-11-05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JP5850000B2 (ja) 2013-07-02 2016-02-0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除湿機のドレンタンク
KR102504092B1 (ko) 2014-11-12 2023-02-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제습기 및 제가습기
JP6581006B2 (ja) 2016-02-03 2019-09-25 株式会社コロナ 空気調和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25144A (zh) * 2009-08-13 2010-01-13 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恒湿机水箱及恒湿机
CN201764592U (zh) * 2010-09-06 2011-03-16 李耀强 带一体化水箱的恒湿机
CN202501583U (zh) * 2012-01-17 2012-10-24 Tcl德龙家用电器(中山)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加湿功能的除湿机
CN203704178U (zh) * 2014-02-18 2014-07-09 广东科龙空调器有限公司 一种除湿机
CN104315643A (zh) * 2014-07-03 2015-01-28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加湿装置和空气处理***
KR20180011670A (ko) * 2016-07-25 2018-02-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조기기 및 그 제습량 산출 방법
CN208620460U (zh) * 2018-06-11 2019-03-19 可林艾尔精密空调***(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除湿加湿一体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2729A (zh) 2021-09-01
CN113266891A (zh) 2021-08-17
JP2021127884A (ja) 2021-09-02
JP7372169B2 (ja) 2023-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10526B (zh) 除湿装置以及用于除湿或加湿的多功能装置
CN104764103B (zh) 除湿器
US20100193164A1 (en) Out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KR100820149B1 (ko) 공기조화기용 가습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공기조화기
CN113266892A (zh) 湿度调节装置
JP5850000B2 (ja) 除湿機のドレンタンク
CN113266891B (zh) 湿度调节装置
EP3913291A1 (en) Air purifier
CN111033132B (zh) 加湿装置
CN113266893B (zh) 调湿装置
JP2003106578A (ja) 加湿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気暖房機器
JP2000274731A (ja) 除湿機
JPH11248204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9052842A (ja) 加湿器
JP2021175927A (ja) 加湿水容器、加湿装置及び調湿装置
JP2009052839A (ja) 加湿器
JP2021175928A (ja) 加湿装置、調湿装置及び加湿ユニット
JP7282783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13119307U (zh) 空气调湿装置
CN217262005U (zh) 收纳盒及收纳装置
CN220624307U (zh) 空气处理器
KR101153691B1 (ko) 제습기
CN220669734U (zh) 全热交换器
JP2011050825A (ja) 除湿機
KR20150102367A (ko) 제습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