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58578A - 潮流数据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 Google Patents

潮流数据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58578A
CN113258578A CN202110663732.9A CN202110663732A CN113258578A CN 113258578 A CN113258578 A CN 113258578A CN 202110663732 A CN202110663732 A CN 202110663732A CN 113258578 A CN113258578 A CN 1132585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target
power
elements
distribution net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6373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58578B (zh
Inventor
杨琦
戚鑫
郑旭
闫剑锋
于成洋
李旭
王清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Defeng Xinzheng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Defeng New Journe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Defeng New Journe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Defeng New Journe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6373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58578B/zh
Publication of CN1132585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585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585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585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0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connecting networks of the same frequency but supplied from different sources
    • H02J3/06Controlling transfer of power between connected networks; Controlling sharing of load between connected network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2203/20Simulating, e g planning, reliability check, modelling or computer assisted design [CA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实施例公开了潮流数据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该方法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包括:在离线状态下,对目标配电网进行带电拓扑分析,确定目标配电网中各条馈线的供电路径;根据每条馈线的供电路径,对馈线上的各元件建立供电关系,以及确定馈线上所有的供电末端元件;选取供电末端元件作为目标末端元件,调整目标末端元件的潮流值;根据元件间的供电关系,生成每条馈线上各元件的潮流值。该实施方式实现了配电网在离线状态下潮流数据的变化,从而提高模拟仿真效果。

Description

潮流数据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潮流数据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背景技术
配电网通常是由架空线路、电缆、杆塔、配电变压器、隔离开关、无功补偿器及一些附属设施等组成的,在电力网中起重要分配电能作用的网络。配电网络拓扑结构复杂,电气设备繁多,故在配电自动化主站***中离线模拟配电网潮流非常困难。
现有的在离线环境下进行配电网仿真、故障模拟时,缺少实时变化的潮流数据,影响模拟仿真效果。而随机简单的潮流数据变化,也与实际运行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内容部分用于以简要的形式介绍构思,这些构思将在后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被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内容部分并不旨在标识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旨在用于限制所要求的保护的技术方案的范围。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出了用于分析电力***安全性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来解决以上背景技术部分提到的技术问题中的一项或多项。
第一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潮流数据生成方法,该方法包括:在离线状态下,对目标配电网进行带电拓扑分析,确定目标配电网中各条馈线的供电路径;根据每条馈线的供电路径,对馈线上的各元件建立供电关系,以及确定馈线上所有的供电末端元件;选取供电末端元件作为目标末端元件,调整目标末端元件的潮流值;根据元件间的供电关系,生成每条馈线上各元件的潮流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元件间的供电关系,生成每条馈线上各元件的潮流值,包括:根据元件间的供电关系,从目标末端元件所在的供电末端开始逐层向上追溯,生成每层带电元件的潮流值,直至目标配电网的母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元件间的供电关系,从目标末端元件所在的供电末端开始逐层向上追溯,生成每层带电元件的潮流值,包括:根据与目标末端元件相关的供电关系,确定向目标末端元件供电的上层元件以及由该上层元件供电的全部下层元件;根据各下层元件的潮流值,生成该上层元件的潮流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调整目标末端元件的潮流值,包括:基于参考数据调整目标末端元件的潮流值,其中,参考数据包括以下至少一种:目标末端元件的出厂额定值、历史潮流值、人工设定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调整目标末端元件的潮流值,包括:调整目标开关元件的开合状态,且当目标开关元件为断开状态时,目标末端元件的潮流值为零,其中,目标开关元件为用于控制目标末端元件通电或失电的末端开关元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选取供电末端元件的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种:对目标配电网中的所有供电末端元件进行分类,以及从各类中分别选取供电末端元件;和/或根据元件间的供电关系,选取由不同上层元件进行供电的供电末端元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选取供电末端元件的方式还包括:在预设时长内,目标配电网中的所有供电末端元件至少被选取一次。
第二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潮流数据生成装置,该装置包括:分析单元,被配置成在离线状态下,对目标配电网进行带电拓扑分析,确定目标配电网中各条馈线的供电路径;关系建立单元,被配置成根据每条馈线的供电路径,对馈线上的各元件建立供电关系,以及确定馈线上所有的供电末端元件;调整单元,被配置成选取供电末端元件作为目标末端元件,调整目标末端元件的潮流值;生成单元,被配置成根据元件间的供电关系,生成每条馈线上各元件的潮流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生成单元进一步被配置成根据元件间的供电关系,从目标末端元件所在的供电末端开始逐层向上追溯,生成每层带电元件的潮流值,直至目标配电网的母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生成单元还进一步被配置成根据与目标末端元件相关的供电关系,确定向目标末端元件供电的上层元件以及由该上层元件供电的全部下层元件;根据各下层元件的潮流值,生成该上层元件的潮流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调整单元进一步被配置成基于参考数据调整目标末端元件的潮流值,其中,参考数据包括以下至少一种:目标末端元件的出厂额定值、历史潮流值、人工设定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调整单元还进一步被配置成调整目标开关元件的开合状态,且当目标开关元件为断开状态时,目标末端元件的潮流值为零,其中,目标开关元件为用于控制目标末端元件通电或失电的末端开关元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选取供电末端元件的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种:对目标配电网中的所有供电末端元件进行分类,以及从各类中分别选取供电末端元件;和/或根据元件间的供电关系,选取由不同上层元件进行供电的供电末端元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选取供电末端元件的方式还包括:在预设时长内,目标配电网中的所有供电末端元件至少被选取一次。
第三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装置,其上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当一个或多个程序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实现方式所描述的方法。
第四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实现方式所描述的方法。
本公开的上述各个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潮流数据生成方法通过对离线状态下的目标配电网进行带电拓扑分析,可以确定其各条馈线的供电路径,进而得到馈线上各元件间的供电关系以及供电末端元件。接着,通过选取并调整部分供电末端元件的潮流值,从而实现馈线上各元件的潮流值变化,即实现离线状态下配电网潮流数据的不断变化。这样有助于提高模拟仿真效果。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并参考以下具体实施方式,本公开各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特征、优点及方面将变得更加明显。贯穿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应当理解附图是示意性的,元件和元素不一定按照比例绘制。
图1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可以应用于其中的示例性***的架构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潮流数据生成方法的一些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潮流数据生成装置的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适于用来实现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而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加透彻和完整地理解本公开。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作用,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概念仅用于对不同的装置、模块或单元进行区分,并非用于限定这些装置、模块或单元所执行的功能的顺序或者相互依存关系。
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一个”、“多个”的修饰是示意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除非在上下文另有明确指出,否则应该理解为“一个或多个”。
本公开实施方式中的多个装置之间所交互的消息或者信息的名称仅用于说明性的目的,而并不是用于对这些消息或信息的范围进行限制。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图1示出了可以应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潮流数据生成方法或装置的示例性***架构100。
如图1所示,***架构100可以包括终端设备101、102,网络103,服务器104和配电网105。网络103可以用以在终端设备101、102,服务器104和配电网105之间提供通信链路的介质。网络103可以包括各种连接类型,例如有线、无线通信链路或者光纤电缆等等。
用户可以使用终端设备101、102通过网络103与服务器104进行交互,以接收或发送消息等。终端设备101、102上可以安装有各种客户端应用,例如配电网模拟仿真应用、潮流计算应用、网页浏览器和即时通讯工具等。
这里的终端设备101、102可以是硬件,也可以是软件。当终端设备101、102为硬件时,可以是具有显示屏的各种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膝上型便携计算机和台式计算机等等。当终端设备101、102为软件时,可以安装在上述所列举的电子设备中。其可以实现成例如用来提供分布式服务的多个软件或软件模块,也可以实现成单个软件或软件模块。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服务器104可以是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例如可以是对终端设备101、102所安装的应用提供支持的后台服务器。后台服务器在接收到模拟指令的情况下,可以对配电网105进行带电拓扑分析。并通过调整配电网105的供电末端元件的潮流值,实现离线模拟配电网105的潮流数据。同时,可以将模拟结果(例如生成的各元件潮流值)反馈给终端设备101、102。
这里的服务器104同样可以是硬件,也可以是软件。当服务器104为硬件时,可以实现成多个服务器组成的分布式服务器集群,也可以实现成单个服务器。当服务器104为软件时,可以实现成例如用来提供分布式服务的多个软件或软件模块,也可以实现成单个软件或软件模块。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潮流数据生成方法可以由终端设备101、102执行,也可以由服务器104执行。相应地,潮流数据生成装置可以设置于终端设备101、102中,也可以设置于服务器104中。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应该理解,图1中的终端设备、网络、服务器和配电网的数目仅仅是示意性的。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具有任意数目的终端设备、网络、服务器和配电网。
继续参考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潮流数据生成方法的一些实施例的流程200。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在离线状态下,对目标配电网进行带电拓扑分析,确定目标配电网中各条馈线的供电路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潮流数据生成方法的执行主体(例如图1所示的服务器104)可以向离线状态下的目标配电网(例如图1所示的配电网105)模拟供电。在这里,执行主体可以依据目标配电网所属的变电站母线的电压值(如10千伏),向母线发送电信号,从而使其成为目标配电网的供电电源。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目标配电网可以是用户需要模拟仿真的各种配电网。例如目标配电网可以是各种电压等级的配电网,如高压配电网(35-110千伏),中压配电网(6-10千伏),低压配电网(220/380伏)等。用户也可以按照希望模拟的配电网运行方式,在离线环境下设置现有配电网馈线上开关的开合状态。
接着,执行主体可以对目标配电网进行带电拓扑分析,以区分目标配电网中的带电元件和失电元件。同时,可以确定出目标配电网中各条馈线的供电路径。这里的拓扑分析方法可以采用关联表矩阵表示法、网基矩阵表示法、树搜索法、结点消去法等。用户可以根据目标配电网的结构和实际需求来选取拓扑分析方法。
步骤202,根据每条馈线的供电路径,对馈线上的各元件建立供电关系,以及确定馈线上所有的供电末端元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执行主体可以根据目标配电网中每条馈线的供电路径,对每条馈线上的各元件建立供电关系。在这里,供电关系的表示方式并不限制。例如,执行主体可以对目标配电网中的各元件进行标识(如编码)。接着,按照供电路径中电流传输方向,对各元件建立关系表。又例如,执行主体可以按照供电路径中电流通过的先后顺序,对各元件进行编号。作为示例,母线上设置有两个开关,可以分别用100和200表示。若开关100连接两条支路,则两条支路上的开关可以分别用110和120表示,以此类推。再例如,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拓扑分析方法,采用对应的供电关系表示方式。
进一步地,根据每条馈线的供电路径,执行主体还可以确定该条馈线上所有的供电末端元件。这里的供电末端元件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设置。例如目标配电网为10千伏中压配电网,其供电末端元件可以为变压器、变电站、用电企业等不同的供电负荷。而变压器或变电站可以是不同用途的变压器或变电站。作为示例,其可以将10千伏电压转换为220或380伏电压,以向用户或企业供电。也就是说,变压器或变电站下面所连接的线路相当于一个低压配电网。
步骤203,选取供电末端元件作为目标末端元件,调整目标末端元件的潮流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步骤202确定出的各条馈线上的供电末端元件,执行主体可以从中选取部分供电末端元件,并将其作为目标末端元件。接着,执行主体可以调整目标末端元件的潮流值。可以理解的是,选取方式和选取个数在本实施例中并不限制。例如可以随机选取;或者按照供电末端元件的编号顺序选取。
可选地,执行主体可以根据元件的类型、用途或型号等,对目标配电网中的所有供电末端元件进行分类。接着,执行主体可以每次从各类中分别选取供电末端元件。或者执行主体也可以每次从同一类中选取供电末端元件,即不同次选取不同类的供电末端元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步骤202建立的元件间的供电关系,执行主体还可以每次选取由不同上层元件进行供电的供电末端元件。这样在后续确定每条馈线上各元件的潮流值时,更加符合实际运行情况,提升模拟仿真效果。或者,执行主体可以每次选取由同一上层元件进行供电的供电末端元件。这样在后续确定每条馈线上各元件的潮流值时,可以简化分析计算过程,提高数据生成效率。
进一步地,为了使整个目标配电网在离线状态下的潮流数据也可以不断变化,执行主体可以每秒钟选取一部分供电末端元件。并且在预设时长内,目标配电网中的所有供电末端元件至少被选取一次。也就是说,在预设时长内,目标配电网中的所有供电末端元件都作为过目标末端元件。即所有供电末端元件的潮流值在预设时长内至少改变过一次。这样有助于实现更加真实的模拟仿真效果。在这里,预设时长并不限制。例如预设时长可以是5至10秒。这与实际运行中检测设备的采集周期相吻合,进而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执行主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调整目标末端元件的潮流值。例如可以预先存储有各供电末端元件的潮流值数据表。执行主体可以筛选出目标末端元件的潮流值数据表,并按照数据表中的数据调整目标末端元件的潮流值。
可选地,执行主体也可以基于参考数据来调整目标末端元件的潮流值。其中,参考数据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种:目标末端元件的出厂额定值、历史潮流值、人工设定值。例如执行主体可以参考目标末端元件的出厂额定值,确定该元件正常运行时的潮流值变化范围。然后在变化范围内调整该目标末端元件的潮流值。又例如执行主体可以从历史潮流数据中选取与当前时段相匹配的潮流值,以调整目标末端元件的潮流值。作为示例,若当前时间为周五11:15,则执行主体可以选取目标末端元件在上周五11:15(11:00-11:30时间段)的潮流值。接着,执行主体可以将目标末端元件的潮流值调整为选取的潮流值。或者执行主体可以参考选取的潮流值,来调整目标末端元件的潮流值(如选取的潮流值加或减预设值)。可以理解的是,在生产生活中,不同时段的用电量往往存在差异。如企业在工作日与休息日的用电量不同。居民区在白天和晚上的用电量不同。因此,参考历史潮流数据来调整目标末端元件的潮流值,可以使离线状态下的目标配电网的潮流变化更加符合实际运行情况。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在离线状态下对目标配电网进行故障模拟,在这里还可以人为设置一些异常值或偏差值。这样,执行主体可以参考人工设定值,来调整目标末端元件的潮流值。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便于控制,通常在连接供电末端元件的线路上会设置有开关元件。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执行主体可以通过调整目标开关元件的开合状态,以调整目标末端元件的潮流值。这里的目标开关元件即为用于控制目标末端元件通电或失电的末端开关元件。当目标开关元件为断开状态时,目标末端元件失电。此时,目标开关元件和目标末端元件的潮流值均为零。当目标开关元件为闭合状态时,目标末端元件通电。此时,目标末端元件的潮流值可以为初始值(如人工设置);或者执行主体可以基于参考数据确定其潮流值。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潮流值主要为元件的有功功率。用户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需要计算的潮流值,如电流、线路始末端功率和电压等。
步骤204,根据元件间的供电关系,生成每条馈线上各元件的潮流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步骤202建立的元件间的供电关系,以及步骤203调整后的目标末端元件的潮流值,执行主体可以生成每条馈线上各元件的潮流值,即得到目标配电网的潮流数据。在这里,执行主体可以根据元件间的供电关系,从目标末端元件所在的供电末端开始逐层向上追溯,生成每层带电元件的潮流值,直至目标配电网的母线。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简化计算过程,提高数据生成效率,在后续调整过程中,执行主体可以仅对潮流值发生变化的相关元件进行计算。对于潮流值没有变化的元件可以参考上次计算结果。作为示例,执行主体首先可以计算目标末端元件所在线路的整体潮流值。接着,根据供电关系,确定向目标末端元件供电的上层元件。从而,由与该上层元件连接(以该上层元件为始端)的各线路的整体潮流值,得到该上层元件的潮流值。又例如,根据与目标末端元件相关的供电关系,执行主体可以确定向目标末端元件供电的上层元件,以及由该上层元件供电的全部下层元件。进而根据各下层元件的潮流值,生成该上层元件的潮流值。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本实施例主要为模拟离线配电网潮流,故生成的潮流数据无需太过精确。而现有的配电网潮流计算方法涉及数据较多,计算过程繁琐。这样会降低数据生成效率,影响模拟仿真效率。通常情况下,上层元件的潮流值要不低于其全部下层元件的潮流值的总和。因此为了提高数据生成效率,在一些实施例中,上层元件的潮流值可以为其供电的全部下层元件的潮流值的总和。
可选地,在不影响数据生成效率的情况下,为进一步提高数据精度,可以采用如下潮流计算公式:
Figure 254912DEST_PATH_IMAGE001
其中,
Figure 27696DEST_PATH_IMAGE002
表示第
Figure 568398DEST_PATH_IMAGE003
个上层元件的功率;
Figure 477449DEST_PATH_IMAGE004
表示由第
Figure 78194DEST_PATH_IMAGE003
个上层元件供电的第
Figure 72695DEST_PATH_IMAGE005
个供电末端元件的有功功率;
Figure 151510DEST_PATH_IMAGE006
表示由第
Figure 915066DEST_PATH_IMAGE003
个上层元件供电的第
Figure 952292DEST_PATH_IMAGE005
个供电末端元件的无功功率;
Figure 902931DEST_PATH_IMAGE007
表示第
Figure 51015DEST_PATH_IMAGE003
个上层元件与第
Figure 669079DEST_PATH_IMAGE005
个供电末端元件之间的线路长度;
Figure 611627DEST_PATH_IMAGE008
表示目标配电网的线路总长度。
需要说明的是,供电线路在传输电能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功率损耗。功率损耗往往与线路长度有关。通过元件间线路长度与总线长度的比值来确定功率损耗系数,可以提高生成潮流数据的准确度。
作为示例,供电末端元件11的有功功率为10瓦特,无功功率为0.5瓦特。供电末端元件11与上层元件1之间的线路长度为10千米。供电末端元件12的有功功率为20瓦特,无功功率为1瓦特。供电末端元件12与上层元件1之间的线路长度为20千米。若配电网的线路总长度为1000千米,则上层元件1的功率为32.025瓦特。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对离线状态下的目标配电网进行带电拓扑分析,可以确定其各条馈线的供电路径,进而得到馈线上各元件间的供电关系以及供电末端元件。接着,通过选取部分供电末端元件作为目标末端元件,并调整其潮流值,从而实现馈线上各元件的潮流值变化,即实现离线状态下配电网潮流数据的不断变化。这样有助于提高模拟仿真效果。
进一步参考图3,作为对上述各图所示方法的实现,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潮流数据生成装置的一些实施例,这些装置实施例与图2所示的那些方法实施例相对应,该装置具体可以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如图3所示,一些实施例的潮流数据生成装置300包括:分析单元301,被配置成在离线状态下,对目标配电网进行带电拓扑分析,确定目标配电网中各条馈线的供电路径;关系建立单元302,被配置成根据每条馈线的供电路径,对馈线上的各元件建立供电关系,以及确定馈线上所有的供电末端元件;调整单元303,被配置成选取供电末端元件作为目标末端元件,调整目标末端元件的潮流值;生成单元304,被配置成根据元件间的供电关系,生成每条馈线上各元件的潮流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生成单元304可以根据元件间的供电关系,从目标末端元件所在的供电末端开始逐层向上追溯,生成每层带电元件的潮流值,直至目标配电网的母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生成单元304可以进一步根据与目标末端元件相关的供电关系,确定向目标末端元件供电的上层元件以及由该上层元件供电的全部下层元件;根据各下层元件的潮流值,生成该上层元件的潮流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调整单元303可以基于参考数据调整目标末端元件的潮流值,其中,参考数据包括以下至少一种:目标末端元件的出厂额定值、历史潮流值、人工设定值。
在一些实施例的可选实现方式中,上述调整单元303还可以通过调整目标开关元件的开合状态,以调整目标末端元件的潮流值。当目标开关元件为断开状态时,目标末端元件的潮流值为零,其中,目标开关元件为用于控制目标末端元件通电或失电的末端开关元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调整单元303选取供电末端元件的方式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种:对目标配电网中的所有供电末端元件进行分类,以及从各类中分别选取供电末端元件;和/或根据元件间的供电关系,选取由不同上层元件进行供电的供电末端元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调整单元303选取供电末端元件的方式还可以包括:在预设时长内,目标配电网中的所有供电末端元件至少被选取一次。
可以理解的是,该装置300中记载的诸单元与参考图2描述的方法中的各个步骤相对应。由此,上文针对方法描述的操作、特征以及产生的有益效果同样适用于装置300及其中包含的单元,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参考图4,其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例如图1中的服务器)400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的电子设备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4所示,电子设备400可以包括处理装置(例如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等)4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402中的程序或者从存储装置4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M)403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RAM 403中,还存储有电子设备400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处理装置401、ROM 402以及RAM 403通过总线4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O)接口405也连接至总线404。
通常,以下装置可以连接至I/O接口405:包括例如触摸屏、触摸板、键盘、鼠标、摄像头、麦克风、加速度计、陀螺仪等的输入装置406;包括例如液晶显示器(LCD)、扬声器、振动器等的输出装置407;包括例如磁带、硬盘等的存储装置408;以及通信装置409。通信装置409可以允许电子设备400与其他设备进行无线或有线通信以交换数据。虽然图4示出了具有各种装置的电子设备400,但是应理解的是,并不要求实施或具备所有示出的装置。可以替代地实施或具备更多或更少的装置。图4中示出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装置,也可以根据需要代表多个装置。
特别地,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一些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装置409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或者从存储装置408被安装,或者从ROM 402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装置401执行时,执行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方法中限定的上述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记载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电线、光缆、RF(射频)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客户端、服务器可以利用诸如HTTP(HyperText Transfer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之类的任何当前已知或未来研发的网络协议进行通信,并且可以与任意形式或介质的数字数据通信(例如,通信网络)互连。通信网络的示例包括局域网(“LAN”),广域网(“WAN”),网际网(例如,互联网)以及端对端网络(例如,ad hoc端对端网络),以及任何当前已知或未来研发的网络。
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上述电子设备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电子设备中。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该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该电子设备:在离线状态下,对目标配电网进行带电拓扑分析,确定目标配电网中各条馈线的供电路径;根据每条馈线的供电路径,对馈线上的各元件建立供电关系,以及确定馈线上所有的供电末端元件;选取供电末端元件作为目标末端元件,调整目标末端元件的潮流值;根据元件间的供电关系,生成每条馈线上各元件的潮流值。
此外,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或其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代码,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Smalltalk、C++,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机的情形中,远程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机,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机(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公开各种实施例的***、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该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描述于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的单元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单元也可以设置在处理器中,例如,可以描述为:一种处理器包括分析单元、关系建立单元、调整单元和生成单元。其中,这些单元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单元本身的限定,例如,分析单元还可以被描述为“对目标配电网进行带电拓扑分析的单元”。
本文中以上描述的功能可以至少部分地由一个或多个硬件逻辑部件来执行。例如,非限制性地,可以使用的示范类型的硬件逻辑部件包括: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专用集成电路(ASIC)、专用标准产品(ASSP)、片上***(SOC)、复杂可编程逻辑设备(CPLD)等等。
以上描述仅为本公开的一些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潮流数据生成方法,包括:
在离线状态下,对目标配电网进行带电拓扑分析,确定所述目标配电网中各条馈线的供电路径;
根据每条馈线的供电路径,对馈线上的各元件建立供电关系,以及确定馈线上所有的供电末端元件;
选取供电末端元件作为目标末端元件,调整所述目标末端元件的潮流值;
根据元件间的供电关系,生成每条馈线上各元件的潮流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元件间的供电关系,生成每条馈线上各元件的潮流值,包括:
根据元件间的供电关系,从所述目标末端元件所在的供电末端开始逐层向上追溯,生成每层带电元件的潮流值,直至所述目标配电网的母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元件间的供电关系,从所述目标末端元件所在的供电末端开始逐层向上追溯,生成每层带电元件的潮流值,包括:
根据与所述目标末端元件相关的供电关系,确定向所述目标末端元件供电的上层元件以及由该上层元件供电的全部下层元件;根据各下层元件的潮流值,生成该上层元件的潮流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调整所述目标末端元件的潮流值,包括:
基于参考数据调整所述目标末端元件的潮流值,其中,所述参考数据包括以下至少一种:目标末端元件的出厂额定值、历史潮流值、人工设定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调整所述目标末端元件的潮流值,包括:
调整目标开关元件的开合状态,且当所述目标开关元件为断开状态时,所述目标末端元件的潮流值为零,其中,所述目标开关元件为用于控制所述目标末端元件通电或失电的末端开关元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选取供电末端元件的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对所述目标配电网中的所有供电末端元件进行分类,以及从各类中分别选取供电末端元件;和/或
根据元件间的供电关系,选取由不同上层元件进行供电的供电末端元件。
7.根据权利要求1-6之一所述的方法,其中,选取供电末端元件的方式还包括:
在预设时长内,所述目标配电网中的所有供电末端元件至少被选取一次。
8.一种潮流数据生成装置,包括:
分析单元,被配置成在离线状态下,对目标配电网进行带电拓扑分析,确定所述目标配电网中各条馈线的供电路径;
关系建立单元,被配置成根据每条馈线的供电路径,对馈线上的各元件建立供电关系,以及确定馈线上所有的供电末端元件;
调整单元,被配置成选取供电末端元件作为目标末端元件,调整所述目标末端元件的潮流值;
生成单元,被配置成根据元件间的供电关系,生成每条馈线上各元件的潮流值。
9.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装置,其上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CN202110663732.9A 2021-06-16 2021-06-16 潮流数据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Active CN11325857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63732.9A CN113258578B (zh) 2021-06-16 2021-06-16 潮流数据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63732.9A CN113258578B (zh) 2021-06-16 2021-06-16 潮流数据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58578A true CN113258578A (zh) 2021-08-13
CN113258578B CN113258578B (zh) 2021-10-15

Family

ID=771880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63732.9A Active CN113258578B (zh) 2021-06-16 2021-06-16 潮流数据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58578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16221A (en) * 1987-07-08 1989-01-19 Toshiba Corp Stoppage regulation/calculation system for power system facility
US20070293156A1 (en) * 2005-03-03 2007-12-20 Abb Research Ltd Managing congestion in an electrical power transmission network
CN104124686A (zh) * 2014-07-28 2014-10-29 国家电网公司 基于配网区块化理论的电网优化运行方法
CN104158198A (zh) * 2013-05-15 2014-11-19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配电网优化潮流控制装置和方法
CN105162119A (zh) * 2015-09-22 2015-12-16 贵州电网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 一种适用于大规模配电网的局部修正潮流计算方法
CN105447765A (zh) * 2015-11-11 2016-03-30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配电网馈线自动成图方法
CN106208049A (zh) * 2016-08-15 2016-12-07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配电网简单状态估计的实用方法
CN107453357A (zh) * 2017-08-24 2017-12-08 天津大学 一种基于分层求解的配电网状态估计方法
CN107516895A (zh) * 2017-08-25 2017-12-26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配电网快速仿真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其计算机设备
CN110570104A (zh) * 2019-08-23 2019-12-13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泗水县供电公司 一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分析方法及装置
CN110705107A (zh) * 2019-10-08 2020-01-17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配电网电压评估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531718A (zh) * 2020-12-21 2021-03-19 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适用于多电飞机电力***的潮流计算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16221A (en) * 1987-07-08 1989-01-19 Toshiba Corp Stoppage regulation/calculation system for power system facility
US20070293156A1 (en) * 2005-03-03 2007-12-20 Abb Research Ltd Managing congestion in an electrical power transmission network
CN104158198A (zh) * 2013-05-15 2014-11-19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配电网优化潮流控制装置和方法
CN104124686A (zh) * 2014-07-28 2014-10-29 国家电网公司 基于配网区块化理论的电网优化运行方法
CN105162119A (zh) * 2015-09-22 2015-12-16 贵州电网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 一种适用于大规模配电网的局部修正潮流计算方法
CN105447765A (zh) * 2015-11-11 2016-03-30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配电网馈线自动成图方法
CN106208049A (zh) * 2016-08-15 2016-12-07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配电网简单状态估计的实用方法
CN107453357A (zh) * 2017-08-24 2017-12-08 天津大学 一种基于分层求解的配电网状态估计方法
CN107516895A (zh) * 2017-08-25 2017-12-26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配电网快速仿真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其计算机设备
CN110570104A (zh) * 2019-08-23 2019-12-13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泗水县供电公司 一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分析方法及装置
CN110705107A (zh) * 2019-10-08 2020-01-17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配电网电压评估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531718A (zh) * 2020-12-21 2021-03-19 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适用于多电飞机电力***的潮流计算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YONG YANG等: "The influence of wind farm group topology structure on power flow distribution",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NEWABLE POWER GENERATION (RPG 2015)》 *
ZHAO GUOYONG等: "Rationality evaluation of schedule power flow data for large power grid", 《2017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WER AND RENEWABLE ENERGY (ICPRE)》 *
徐华月等: "基于CIM和配电自动化***的配网快速潮流计算", 《电力***保护与控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58578B (zh) 2021-10-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ulmala et al. Hierarchical and distributed control concept for distribution network congestion management
US9941696B2 (en) Establishing communication and power sharing links between components of a distributed energy system
Tuladhar et al. Multi‐objective approach for distribution network reconfiguration with optimal DG power factor using NSPSO
US11669085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rmining system settings for an industrial system
JP5444131B2 (ja) 配電系統潮流シミュレーション装置、配電系統潮流シミュレーション方法およ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Khujamatov et al. Research and modelling adaptive management of hybrid power supply systems for object telecommunications based on IoT
Ji et al. Distribution network reconfiguration based on vector shift operation
Moghimi et al. Communication architecture and data acquisition for experimental MicroGrid installations
Deconinck et al. Combining market-based control with distribution grid constraints when coordinating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Raju et al. Iot based autonomous demand side management of a micro-grid using arduino and multi agent system
Jahić et al. Hardware‐in‐the‐loop demonstration of automated demand response for distribution networks using PMU and MQTT
Yuliansyah et al. Energy monitoring system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toward smart campus in institut teknologi sumatera
CN115081958A (zh) 用户电力调整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3258578B (zh) 潮流数据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Palaniappan et al. Co‐ordinated voltage regulation using distributed measurement acquisition devices with a real‐time model of the Cigré low‐voltage benchmark grid
Jacob et al. Real-time outage management in active distribution networks using reinforcement learning over graphs
Yorino et al. Issues for power system operation for future renewable energy penetration: Robust power system security
Jha et al. Conservation voltage reduction (CVR) via two‐timescale control in unbalanced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s
Ogawa et al. Blockchain-based optimization of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s with demand response
CN111339664B (zh) 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的逐层负荷建模方法和***
Jain et al. Network architecture for demand response implementation in smart grid
Hess et al. Multivariate power flow analyses for smart grid applications utilizing Mosaik
Jamshidieini et al. Evaluating the capability of distribution networks to maintain power quality and voltage level, case study: Alborz Electric Power Distribution Company
Chen et al. A high performance computational framework for dynamic security assessment under uncertainty
Wang et al.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for multi-microgri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3-8-132, 1st floor, building 3, Fuqian street, Huairou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Defeng Xinzhe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1400 no.3-8-132, 1st floor, building 3, Fuqian street, Huairou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Defeng new journey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