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69390A - 蓄电模块 - Google Patents

蓄电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69390A
CN113169390A CN201980076916.6A CN201980076916A CN113169390A CN 113169390 A CN113169390 A CN 113169390A CN 201980076916 A CN201980076916 A CN 201980076916A CN 113169390 A CN113169390 A CN 1131693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torage
storage device
heat conduction
storage module
seal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7691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乘峯笙汰
田岛光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1693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93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4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10/647Prismatic or flat cells, e.g. pouch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4Rods or plates
    • H01M10/6555Rods or plates arranged between th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83Sealing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6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fastening means, e.g. lo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8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6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fastening means, e.g. locks
    • H01M50/264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fastening means, e.g. lock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e.g. straps, tie rods or peripheral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71Lids or covers for the racks or secondary casings
    • H01M50/273Lids or covers for the racks or secondary cas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278Organic materi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蓄电模块包括:沿第1方向(X)排列的多个蓄电装置(2);以及配置于相邻的2个蓄电装置(2)之间,使该2个蓄电装置(2)间绝缘的隔板(4)。蓄电装置(2)具有:具有开口(12)的外装罐(10);封堵开口(12)的封口板(16);以及外装罐(10)及封口板(16)的接合部(20)。隔板(4)具有:与外装罐(10)的朝向第1方向(X)的表面接触的抵接区域;以及从第1方向(X)观察与接合部(20)重叠,比抵接区域向远离外装罐(10)的方向凹陷的分离区域(48)。

Description

蓄电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蓄电模块。
背景技术
例如,作为车辆用等的、要求高输出电压的电源,已知有串联连接有多个蓄电装置(例如,电池)的蓄电模块。一般地,蓄电模块包括:多个蓄电装置;配置于相邻的蓄电装置间的多个隔板;配置于蓄电装置的排列方向的两端的一对端板;以及架设于一对端板间并在排列方向上约束多个蓄电装置的连接条(bind bar)。
另外,一般地,蓄电装置包括:具有开口的外装罐;收纳于外装罐的电极体;以及封堵外装罐的开口的封口板。这样的蓄电装置具有随着充电而膨胀的倾向。蓄电装置的膨胀由外装罐内的气体压力的上升或电极体的膨胀而引起。在以往的蓄电模块中,通过端板及连接条来按压该膨胀。
关于这样的蓄电模块,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池组,该电池组包括扁平角形的二次电磁和配置于二次电池的厚度方向的两侧的间隔件。在该电池组中,二次电池在宽幅侧面具有与电极的合剂层重叠的中间区域,以及中间区域的周围的周缘区域。另外,间隔件具有与宽幅侧面的周缘区域抵接的抵接部,以及与宽幅侧面的中间区域相邻的空洞部。并且,空洞部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为二次电池的满充电时的宽幅侧面的膨胀量以上。专利文献1的电池组通过在容器的宽幅侧面的中间区域与间隔件之间设有间隙,来避免在电池的膨胀时宽幅侧面的中间区域从间隔件受到反作用力。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522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近年来,要求蓄电模块的进一步的高容量化,为了满足该要求,蓄电装置的高容量化正在发展。但是,如果蓄电装置高容量化,则蓄电装置的膨胀量可能增大。在通过间隔件按压蓄电装置的外装罐的周缘部的以往的蓄电模块中,如果蓄电装置的膨胀量增大,则膨胀时施加到外装罐与封口板的接合部的负荷变得过大,有可能引起接合部的破损。另外,在通过间隔件按压外装罐的周缘部的结构中,在蓄电模块的组装时,通过连接条约束蓄电装置时较大的负荷施加到接合部,有可能引起接合部的破损。由于接合部的破损导致蓄电模块的可靠性的降低,因此希望避免。
本发明鉴于以上状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提高蓄电模块的可靠性的技术。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种方案是蓄电模块。该蓄电模块包括:沿第1方向排列的多个蓄电装置;以及配置于相邻的2个蓄电装置之间,使该2个蓄电装置间绝缘的隔板。蓄电装置具有:具有开口的外装罐;封堵开口的封口板;以及外装罐及封口板的接合部。隔板具有:与外装罐的朝向第1方向的表面接触的抵接区域;以及从第1方向观察与接合部重叠,比抵接区域向远离外装罐的方向凹陷的分离区域。
以上构成要素的任意组合、以及将本发明的表现在方法、装置、***等之间进行转换的方案作为本发明的方案也是有效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蓄电模块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蓄电模块的立体图。
图2是蓄电装置和隔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隔板的立体图。
图4是放大表示隔板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蓄电模块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6是放大表示蓄电模块的上部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7是放大表示蓄电模块的下部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8是放大表示实施方式2的蓄电模块的上部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3的蓄电模块的立体图。
图10是蓄电装置和隔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隔板的立体图。
图12是放大表示隔板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3是蓄电模块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4是放大表示蓄电模块的上部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5是放大表示蓄电模块的下部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6是放大表示实施方式4的蓄电模块的下部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7是放大表示实施方式5的蓄电模块的下部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8是放大表示变形例1的蓄电模块的下部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优选的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不限定发明而是例示,实施方式所述的所有的特征及其组合,未必都是发明的本质内容。对各附图所示的相同或同等的构成要素、构件、处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为了易于说明,各图所示的各部的比例尺、形状被方便地设定,只要没有特别提及,就不作限定性的解释。另外,在本说明书或却权利要求中使用“第1”、“第2”等用语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提及,则该用语不表示任何顺序或重要度,而是用于区别某个结构和其他结构的用语。另外,在各附图中,在说明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对不重要的构件的一部分省略显示。
(实施方式1)
图1是实施方式1的蓄电模块的立体图。图2是蓄电装置和隔板的分解立体图。蓄电模块1包括:多个蓄电装置2、多个隔板4、一对端板6以及一对约束构件8。
各蓄电装置2例如是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镍镉电池等能够充电的二次电池。蓄电装置2是所谓的角形电池,具有扁平的长方体形状的外装罐10。外装罐10在一个面上具有长方形状开口12(参照图5),经由开口12在外装罐10中收容有包括正极及负极的电极体14(参照图5)和电解液等。在开口12上设有封堵开口12而密封外装罐10的封口板16。封口板16例如是长方形状的板。
外装罐10具有与封口板16相对的底面10a。另外,外装罐10具有连接开口12及底面10a的4个侧面。4个侧面中的2个是与开口12的相对的2个长边连接的一对长侧面10b。各长侧面10b是外装罐10所具有的面中面积最大的面,即主表面。除了2个长侧面10b之外的剩余2个侧面是与外装罐10的开口12及底面10a的短边连接的一对短侧面。
在封口板16上设有在靠近长度方向的一端与电极体14的正极电连接的输出端子18,在靠近另一端设有与电极体14的负极电连接的输出端子18。以下,适当将与正极连接的输出端子18称为正极端子18a,将与负极连接的输出端子18称为负极端子18b。另外,在不需要区分输出端子18的极性的情况下,将正极端子18a和负极端子18b统称为输出端子18。外装罐10及封口板16为导电体,例如由铝、铁、不锈钢等金属构成。封口板16与外装罐10例如通过激光接合。因此,蓄电装置2具有外装罐10及封口板16的接合部20。作为一个示例,接合部20设于封口板16的外周全部区域。此外,封口板16与外装罐10除了激光之外,也可以通过摩擦搅拌接合或钎焊等接合。
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设有封口板16一侧的面作为蓄电装置2的上表面。另外,将外装罐10的底面10a作为蓄电装置2的底面,将外装罐10的长侧面10b作为蓄电装置2的长侧面,将外装罐10的短侧面作为蓄电装置2的短侧面。另外,在蓄电模块1中,将蓄电装置2的上表面侧的面作为蓄电模块1的上表面,将蓄电装置2的底面侧的面作为蓄电模块1的底面,将蓄电装置2的短侧面侧的面作为蓄电模块1的侧面。另外,将蓄电模块1的上表面侧设为铅垂方向上方,将蓄电模块1的底面侧设为铅垂方向下方。这些方向及位置是为了方便而规定的。因此,例如,在本发明中被规定为上表面的部分并不意味着一定位于比被规定为底面的部分靠上方。由此,封口板16不限于位于比外装罐10的底面10a靠上方。
在封口板16上,在一对输出端子18之间设有安全阀22。安全阀22构成为在外装罐10的内压上升到规定值以上时开阀,放出外装罐10的内部的气体。各蓄电装置2的安全阀22与气体导管(未图示)连接,蓄电装置2内部的气体从安全阀22向气体导管排出。安全阀22例如由厚度比设于封口板16的一部分的其他部分薄的薄壁部和形成于该薄壁部的表面的线状的槽构成。在该构成中,如果外装罐10的内压上升,则薄壁部以槽为起点裂开,由此安全阀22开阀。
多个蓄电装置2以相邻的蓄电装置2的长侧面10b彼此相对的方式,以规定的间隔并列设置而形成集合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多个蓄电装置2排列的方向设为第1方向X。另外,将封口板16延伸的方向设为第2方向Y,将封口板16和底面10a排列的方向设为第3方向Z。另外,各蓄电装置2的输出端子18以彼此朝向相同方向的方式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各蓄电装置2的输出端子18以朝向铅垂方向上方的方式配置。此外,各蓄电装置2的输出端子18也可以以朝向不同方向的方式配置。
相邻的2个蓄电装置2以一个蓄电装置2的正极端子18a与另一个蓄电装置2的负极端子18b相邻的方式层叠。正极端子18a与负极端子18b经由未图示的汇流条串联连接。此外,也可以通过汇流条将相邻的多个蓄电装置2中的同极性的输出端子18彼此并联连接而形成蓄电装置块,将蓄电装置块彼此串联连接。
隔板4也称为绝缘间隔件,配置于相邻的2个蓄电装置2之间,使该2个蓄电装置2间电绝缘。本实施方式的隔板4具有框部24和热传导抑制部26。框部24例如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构成。作为构成框部24的树脂,可例示出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碳酸酯(PC)、Noyl(注册商标)树脂(改性PPE)等热塑性树脂。
框部24具有介于相邻的2个蓄电装置2的长侧面10b间的卡止部27。通过卡止部27的存在,相邻的2个蓄电装置2间绝缘。框部24为与长侧面10b的形状对应的多边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边环状),框或环的内侧与YZ平面中的蓄电模块1的中心侧对应,框或环的外侧与YZ平面中的蓄电模块1的外侧对应。YZ平面是沿第2方向Y且第3方向Z扩展的平面。
另外,框部24具有壁部28。壁部28与卡止部27的外周面连接并且沿第1方向X延伸,覆盖蓄电装置2的上表面、短侧面及底面。由此,能够确保相邻的蓄电装置2间、或者蓄电装置2与端板6之间的爬电距离。另外,能够进行蓄电装置2在第2方向Y及第3方向Z上的位置限制。另外,能够使各蓄电装置2与约束构件8之间电绝缘。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止部27及壁部28一体成形。
在壁部28的与输出端子18对应的位置上,以露出输出端子18的方式设有切口部30。另外,在壁部28上,设有向封口板16和底面10a排列的第3方向Z突出的一对突出壁部32。一对突出壁部32在封口板16延伸的第2方向Y、换言之在2个输出端子18排列的第2方向Y上,以隔着切口部30的方式配置。
另外,在壁部28的与安全阀22对应的位置上,以露出安全阀22的方式设有开口部34。在开口部34的周围,设有从壁部28向第3方向z突出的筒状的导管部36。导管部36包围开口部34的整周。导管部36连接安全阀22与气体导管(未图示)。另外,在壁部28中的与外装罐10的底面10a对应的位置上,以露出底面10a的一部分的方式设有切口部38。作为一个示例,冷却板与蓄电装置2的底面10a热连接。
热传导抑制部26介于相邻的2个蓄电装置2的长侧面10b间,抑制该2个蓄电装置2间的热传导。由此,在蓄电模块1的使用中即使任意蓄电装置2的温度过度上升,也能够抑制该热传递到相邻的蓄电装置2。因此,能够抑制过热的连锁(热失控的连锁)。另外,热传导抑制部26具有绝缘性。热传导抑制部26为板状或片状,作为一个示例由隔热材料及层压膜构成。热传导抑制部26的厚度例如为1~2mm。
隔热材料为片状,具有在由无纺布等构成的纤维片的纤维间担载有二氧化硅干凝胶等多孔材料的结构。二氧化硅干凝胶具有限制空气分子的运动的纳米尺寸的空隙结构,热传导率较低。隔热材料的热传导率为约0.018~0.024W/m·K。隔热材料特别是作为在狭小空间中使用的隔热材料而有用。隔热材料的热传导率低于空气的热传导率。因此,通过设置热传导抑制部26,与相邻的2个蓄电装置2间仅存在空气层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该蓄电装置2间的热传导。另外,热传导抑制部26的热传导性低于框部24。
另外,二氧化硅干凝胶的针对来自外部的按压的结构稳定性较高。因此,能够稳定地维持隔热材料的隔热性能。因此,蓄电模块1通过包括热传导抑制部26,能够进一步稳定地抑制蓄电装置2间的热传导。进而,隔热材料的热传导率低于空气,因此与空气层相比能够以更薄的层厚得到相同程度的隔热效果。由此,能够抑制蓄电模块1的大型化。
层压膜是用于包裹隔热材料的整体并进行保护的构件。通过层压膜,能够抑制隔热材料中的多孔材料从纤维片脱落。另外,通过由层压膜覆盖隔热材料,在蓄电模块1的组装时能够易于将热传导抑制部26嵌入框部24。层压膜例如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构成。
热传导抑制部26的耐热性高于框部24。更具体而言,隔热材料的耐热性高于框部24。进一步具体而言,纤维片包含熔点高于框部24的纤维,或者多孔材料由熔点高于框部24的物质构成,或者是这二者。例如,隔热材料的熔点为300℃以上。具体而言,构成隔热材料的纤维片及/或多孔材料的熔点为300℃以上。特别是,优选构成纤维片的纤维的熔点300℃以上。由此,在隔热材料曝露于高温的情况下,纤维片也能够维持担载有多孔材料的状态。
通过使热传导抑制部26的耐热性高于框部24的耐热性,即使在框部24因蓄电装置2的发热而熔融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热传导抑制部26残留。因此,即使在框部24熔融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热传导抑制部26来维持蓄电装置2间的绝缘。另外,能够进一步长期维持相邻的蓄电装置2间的热传导被抑制的状态。
并列设置的多个蓄电装置2及多个隔板4被一对端板6在第1方向X上夹持。在一对端板6和位于第1方向X的两端的蓄电装置2之间,作为一个示例,配置有未组装热传导抑制部26的隔板。由此,能够使蓄电装置2与端板6之间电绝缘,并且避免妨碍经由端板6的蓄电装置2的散热。此外,该隔板优选具有后述的分离区域48。端板6例如由金属板构成。在端板6的与外装罐10的长侧面10b相对的面上,设有供螺钉40螺合的螺纹孔(未图示)。
一对约束构件8也称作连接条,是以第1方向X为长度方向的长条状的构件。一对约束构件8以在一对输出端子18排列的第2方向Y上彼此相对的方式排列。在一对约束构件8之间,存在多个蓄电装置2、多个隔板4以及一对端板6。各约束构件8具有与蓄电装置2的短侧面平行延伸的矩形状的平面部8a和从平面部8a的各端边向蓄电装置2侧突出的4个庇部8b。在第1方向X上彼此相对的2个庇部8b设有供螺钉40插通的贯通孔(未图示)。
在多个蓄电装置2与多个隔板4交替排列并且被一对端板6在第1方向X上夹持的状态下,它们被一对约束构件8在第2方向Y上夹持。各约束构件8以庇部8b的贯通孔与端板6的螺纹孔重叠的方式进行定位。并且,螺钉40插通于贯通孔,与螺纹孔螺合。这样,通过一对约束构件8与一对端板6卡合来约束多个蓄电装置2。多个蓄电装置2及多个隔板4在沿第1方向X被施加了规定的压力的状态下被约束构件8紧固。
多个蓄电装置2通过被约束构件8在第1方向X上紧固,从而进行第1方向X的定位。另外,多个蓄电装置2的上表面及底面经由隔板4的壁部28,与在上表面及底面排列的第3方向Z上彼此相对的2个庇部8b抵接。由此,多个蓄电装置2进行第3方向Z的定位。作为一个示例,在这些定位结束后,在各蓄电装置2的输出端子18上安装汇流条,多个蓄电装置2的输出端子18彼此电连接。例如,汇流条通过熔接固定于输出端子18。
多个蓄电装置2的上表面被盖构件(未图示)覆盖。盖构件被突出壁部32支承。通过盖构件,防止结露水、尘埃等与蓄电装置2的输出端子18、汇流条、安全阀22等接触。盖构件例如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构成。
图3是隔板的立体图。图4是放大表示隔板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5是蓄电模块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6是放大表示蓄电模块的上部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7是放大表示蓄电模块的下部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在图3及图4中省略了热传导抑制部26的图示。在图5~图7中,作为蓄电模块1的一部分,图示出任意2个蓄电装置2和配置于它们之间的隔板4。另外,示意性地图示出蓄电装置2的内部结构。
如上所述,隔板4具有框部24及热传导抑制部26。框部24的卡止部27介于相邻的2个蓄电装置2之间,并且具有在该2个蓄电装置2之间扩展的孔42。另外,从蓄电装置2排列的第1方向X观察,框部24沿着外装罐10的周缘部延伸。因此,孔42从第1方向X观察与外装罐10的中央部重叠。换言之,孔42是沿第1方向X贯通隔板4的贯通孔。
热传导抑制部26以封堵孔42的方式配置。框部24的卡止部27在第1方向X上具有规定的厚度,在朝向框部24的孔42侧的内周面上具有槽部44。槽部44在孔42的整周上延伸。热传导抑制部26通过周缘部嵌入槽部44而被框部24支承。此外,槽部44也可以不在孔42的整周上延伸。例如,槽部44也可以仅形成于热传导抑制部26的两端,把持热传导抑制部26的两端。
作为在框部24上设置热传导抑制部26的方法,换言之作为隔板4的组装方法,例示出以下方法。例如,框部24在第2方向Y或第3方向Z上分割为多个(例如2个)。并且,将所分割的各部分隔着热传导抑制部26配置,在使热传导抑制部26的端部与各部分的槽部44对位后,使各部分相互接近。在各部分碰触后,例如通过粘接等将它们固定。由此,热传导抑制部26的周缘部***槽部44,被框部24支承。或者,也可以是,在框部24上设有用于将热传导抑制部26***孔42的狭缝,经由该狭缝将热传导抑制部26***框部24。另外,也可以是,框部24在第1方向X上分割,通过各部分在第1方向X上夹入热传导抑制部26来组装隔板4。另外,也可以通过框部24与热传导抑制部26的一体成形来形成隔板4。
另外,隔板4具有抵接区域46和分离区域48。在本实施方式中,抵接区域46及分离区域48配置于框部24。更具体而言,抵接区域46及分离区域48配置于框部24的卡止部27中的朝向蓄电装置2排列的第1方向X的两侧面。抵接区域46与各外装罐10的朝向第1方向X的表面、即长侧面10b接触。由此,各蓄电装置2在第1方向X上进行定位。另外,外装罐10的膨胀被挤压。本实施方式的抵接区域46与长侧面10b的与底面10a相邻的缘部和与一对短侧面相邻的缘部这3个缘部抵接。因此,从第1方向X观察,抵接区域46为大致U字状。
分离区域48具有比抵接区域46向远离外装罐10的方向凹陷的形状。并且,分离区域48以从第1方向X观察与接合部20重叠的方式配置。本实施方式的长侧面10b为矩形状,抵接区域46与朝向第1方向X的长侧面10b的4个端边中的3个端边重叠,分离区域48与4个端边中的剩余的端边重叠。
在框部24的分离区域48与外装罐10的长侧面10b之间设有空隙50。通过框部24具有分离区域48,在蓄电模块1的组装时,能够避免接合部20被框部24按压。由此,在蓄电模块1的组装时,能够减轻因来自隔板4的按压而施加到接合部20的负荷。此外,分离区域48也可以以沿第2方向Y或第3方向Z断续地延伸的方式设置。
另外,在外装罐10的膨胀初期,外装罐10中的接合部20附近的区域不被框部24按压而膨胀。如果外装罐10膨胀规定量,则外装罐10与分离区域48抵接,外装罐10的进一步的膨胀被抑制。由此,接合部20的过度的变形被抑制。其结果,能够减轻因该变形而施加到接合部20的负荷。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分离区域48在封口板16延伸的第2方向Y上的卡止部27的整体上延伸。即,第2方向Y上的分离区域48的两端部与相对于蓄电装置2的短侧面平行延伸的壁部28相接。因此,从第1方向X观察,分离区域48与封口板16延伸的第2方向Y上的接合部20的整体重叠。由此,能够可靠地减轻施加到接合部20的负荷。此外,分离区域48的第2方向Y上的两端部也可以与抵接区域46的沿第3方向Z延伸的部分连接。在这种情况下,框部24的机械强度提高,与蓄电装置2的保持相关的可靠性提高。
另外,分离区域48与封口板16的厚度方向、即第3方向Z上的接合部20的整体重叠。换言之,分离区域48从封口板16的朝向蓄电装置2的外侧的面延伸至朝向蓄电装置2的内部空间侧的面。由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减轻施加到接合部20的负荷。进而,分离区域48比封口板16向外装罐10的与封口板16相对的面侧、即底面10a侧突出。即,分离区域48比封口板16的朝向蓄电装置2的内部空间侧的面更向底面10a侧延伸。由此,也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减轻施加到接合部20的负荷。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框部24中的沿着接合部20延伸的部分、即配置有分离区域48的部分,从第1方向X观察被配置于电极体14的外侧。外装罐10的膨胀主要由电极体14的膨胀引起。因此,通过将框部24的该部分配置于电极体14的外侧,分离区域48与电极体14不重叠,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减轻施加到接合部20的负荷。
另外,热传导抑制部26的周缘部嵌入框部24的槽部44。即,框部24通过在第1方向X上夹着热传导抑制部26的周缘部,来支承热传导抑制部26。因此,在热传导抑制部26的周缘部与外装罐10的长侧面10b之间存在框部24的一部分。由此,在热传导抑制部26的中央部与长侧面10b的中央部之间形成空隙52。
通过设有空隙52,至少在外装罐10的膨胀初期,外装罐10的中央部不触及热传导抑制部26地膨胀。即,空隙52作为允许外装罐10的规定量的膨胀的空间发挥功能。由此,能够抑制因外装罐10的膨胀造成的热传导抑制部26的变形,换言之能够抑制第1方向X上的压缩。其结果,能够抑制热传导抑制部26的隔热性能的降低。另外,也能够减轻施加到端板6或约束构件8的负荷。由此,作为对蓄电装置2的膨胀量的增大的对策,能够避免提高端板6或约束构件8的强度。其结果,能够抑制蓄电模块1的成本增加、端板6及约束构件8的加工性的降低。空隙52在第1方向X上的大小可以为与空隙50在第1方向X上的大小同等或其以上。通过该构成,能够设置分离区域48并确保外装罐10膨胀的空间。
如上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1包括:多个蓄电装置2;以及配置于相邻的2个蓄电装置2之间,使该2个蓄电装置2间绝缘的隔板4。蓄电装置2具有:具有开口12的外装罐10;封堵开口12的封口板16;以及外装罐10及封口板16的接合部20。隔板4具有:与外装罐10的朝向蓄电装置2排列的第1方向X的表面接触的抵接区域46;以及从第1方向X观察与接合部20重叠,比抵接区域46向远离外装罐10的方向凹陷的分离区域48。
通过隔板4具有分离区域48,在蓄电模块1的组装时,在将多个蓄电装置2及多个隔板4在第1方向X上压缩并通过约束构件8约束时,能够减轻施加到接合部20的负荷。另外,能够减轻在外装罐10的膨胀时反复施加到接合部20的负荷。另外,如果外装罐10膨胀到规定的大小,则外装罐10与分离区域48抵接,外装罐10的进一步的膨胀被抑制。由此,能够抑制接合部20的过度的变形,能够减轻因该变形而施加到接合部20的负荷。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1,能够减少外装罐10与封口板16的接合部20破损的可能性,因此能够提高蓄电装置2以及蓄电模块1的可靠性。另外,能够维持蓄电模块1的可靠性并实现蓄电模块1的高容量化。
另外,从第1方向X观察,分离区域48与封口板16延伸的第2方向Y上的接合部20的整体重叠。另外,分离区域48与封口板16的厚度方向上的接合部20的整体重叠。进而,分离区域48比封口板16向外装罐10的底面10a侧突出。由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减轻外装罐10膨胀时或通过约束构件8将蓄电装置2紧固时施加到接合部20的负荷。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隔板4具有框部24和热传导抑制部26。框部24介于相邻的2个蓄电装置2之间,并且划分形成在这2个蓄电装置2之间扩展的孔。另外,热传导抑制抑制部26以堵塞孔42的方式配置。并且,抵接区域46及分离区域48配置于框部24。通过使热传导抑制部26介于相邻的2个蓄电装置2间,在蓄电模块1的使用中即使任意蓄电装置2的温度过度上升,也能够抑制该热传递到相邻的蓄电装置2。因此,能够抑制过热的连锁。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2除了框部24的形状之外,具有与实施方式1共通的构成。以下,以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构成为中心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共通的构成进行简单说明或者省略说明。图8是放大表示实施方式2的蓄电模块的上部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在图8中,示意性地图示出蓄电装置2的内部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1所包括的隔板4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具有抵接区域46及分离区域48。在本实施方式中,抵接区域46及分离区域48也配置于框部24。
本实施方式的分离区域48具有倾斜面48a。倾斜面48a以随着从封口板16朝向外装罐10的与封口板16相对的底面10a侧而远离外装罐10的方式倾斜。倾斜面48a配置于沿着框部24的接合部20延伸的部分的孔42侧的端部。因此,沿着框部24的接合部20延伸的部分具有从蓄电模块1的外侧向中心侧厚度(第1方向X上的大小)变薄的锥形部。
因此,设于分离区域48与长侧面10b之间的空隙50在倾斜面48a延伸的区域上,从蓄电模块1的外侧向中心侧逐渐扩展。外装罐10的中央部的膨胀量大于周缘部。相对于此,通过分离区域48具有倾斜面48a,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允许外装罐10的膨胀。由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减轻施加到接合部20的负荷。另外,能够减少框部24被按压于外装罐10而在外装罐10或覆盖外装罐10的外表面的绝缘带等上产生凹陷等损伤的可能性。此外,倾斜面48a也可以在第3方向Z上的分离区域48的整体上延伸。
(实施方式3)
在相邻的蓄电装置间配置有热传导抑制部的以往的蓄电模块中,如果蓄电装置的膨胀量增大,则热传导抑制部被向蓄电装置的排列方向过度压缩而在该排列方向上的尺寸减少,由于排列方向的传热路径变短而存在隔热性能降低的可能性。热传导抑制部的隔热性能的降低会导致蓄电模块的可靠性的降低,因此希望避免。
图9是实施方式3的蓄电模块的立体图。图10是蓄电装置和隔板的分解立体图。蓄电模块1包括:多个蓄电装置2、多个隔板4、一对端板6以及一对约束构件8。
各蓄电装置2例如是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镍镉电池等能够充电的二次电池。蓄电装置2是所谓的角形电池,具有扁平的长方体形状的外装罐10。外装罐10在一个面上具有长方形状开口12(参照图13),经由开口12在外装罐10中收容有包括正极及负极的电极体14(参照图13)和电解液等。在开口12上设有封堵开口12而密封外装罐10的封口板16。封口板16例如是长方形状的板。
外装罐10具有与封口板16相对的底面10a。另外,外装罐10具有连接开口12及底面10a的4个侧面。4个侧面中的2个是与开口12的相对的2个长边连接的一对长侧面10b。各长侧面10b是外装罐10所具有的面中面积最大的面,即主表面。除2个长侧面10b之外的剩余的2个侧面是与外装罐10的开口12及底面10a的短边连接的一对短侧面。
在封口板16上设有在靠近长度方向的一端与电极体14的正极电连接的输出端子18,在靠近另一端设有与电极体14的负极电连接的输出端子18。以下,适当将与正极连接的输出端子18称为正极端子18a,将与负极连接的输出端子18称为负极端子18b。另外,在不需要区分输出端子18的极性的情况下,将正极端子18a和负极端子18b统称为输出端子18。外装罐10及封口板16为导电体,例如由铝、铁、不锈钢等金属构成。封口板16与外装罐10例如通过激光接合。因此,蓄电装置2具有外装罐10及封口板16的接合部20。作为一个示例,接合部20设于封口板16的外周全部区域。此外,封口板16与外装罐10除了激光之外,也可以通过摩擦搅拌接合或钎焊等接合。
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设有封口板16一侧的面作为蓄电装置2的上表面。另外,将外装罐10的底面10a作为蓄电装置2的底面,将外装罐10的长侧面10b作为蓄电装置2的长侧面,将外装罐10的短侧面作为蓄电装置2的短侧面。另外,在蓄电模块1中,将蓄电装置2的上表面侧的面作为蓄电模块1的上表面,将蓄电装置2的底面侧的面作为蓄电模块1的底面,将蓄电装置2的短侧面侧的面作为蓄电模块1的侧面。另外,将蓄电模块1的上表面侧设为铅垂方向上方,将蓄电模块1的底面侧设为铅垂方向下方。这些方向及位置是为了方便而规定的。因此,例如,在本发明中被规定为上表面的部分并不意味着一定位于比被规定为底面的部分靠上方。由此,封口板16不限于位于比外装罐10的底面10a靠上方。
在封口板16上,在一对输出端子18之间设有安全阀22。安全阀22构成为在外装罐10的内压上升到规定值以上时开阀,放出外装罐10的内部的气体。各蓄电装置2的安全阀22与气体导管(未图示)连接,蓄电装置2内部的气体从安全阀22向气体导管排出。安全阀22例如由厚度比设于封口板16的一部分的其他部分薄的薄壁部和形成于该薄壁部的表面的线状的槽构成。在该构成中,如果外装罐10的内压上升,则薄壁部以槽为起点裂开,由此安全阀22开阀。
多个蓄电装置2以相邻的蓄电装置2的长侧面10b彼此相对的方式,以规定的间隔并列设置而形成集合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多个蓄电装置2排列的方向设为第1方向X。另外,将封口板16延伸的方向设为第2方向Y,将封口板16和底面10a排列的方向设为第3方向Z。另外,各蓄电装置2的输出端子18以彼此朝向相同方向的方式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各蓄电装置2的输出端子18以朝向铅垂方向上方的方式配置。此外,各蓄电装置2的输出端子18也可以以朝向不同方向的方式配置。
相邻的2个蓄电装置2以一个蓄电装置2的正极端子18a与另一个蓄电装置2的负极端子18b相邻的方式层叠。正极端子18a与负极端子18b经由未图示的汇流条串联连接。此外,也可以通过汇流条将相邻的多个蓄电装置2中的同极性的输出端子18彼此并联连接而形成蓄电装置块,将蓄电装置块彼此串联连接。
隔板4也称为绝缘间隔件,配置于相邻的2个蓄电装置2之间,使该2个蓄电装置2间电绝缘。本实施方式的隔板4具有框部24和热传导抑制部26。框部24例如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构成。作为构成框部24的树脂,可例示出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碳酸酯(PC)、Noyl(注册商标)树脂(改性PPE)等热塑性树脂。
框部24具有介于相邻的2个蓄电装置2的长侧面10b间的卡止部27。通过卡止部27的存在,相邻的2个蓄电装置2间绝缘。框部24为与长侧面10b的形状对应的多边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边环状),框或环的内侧与YZ平面中的蓄电模块1的中心侧对应,框或环的外侧与YZ平面中的蓄电模块1的外侧对应。YZ平面是沿第2方向Y且第3方向Z扩展的平面。
另外,框部24具有壁部28。壁部28与卡止部27的外周面连接并且沿第1方向X延伸,覆盖蓄电装置2的上表面、短侧面及底面。由此,能够确保相邻的蓄电装置2间、或者蓄电装置2与端板6之间的爬电距离。另外,能够进行蓄电装置2在第2方向Y及第3方向z上的位置限制。另外,能够使各蓄电装置2与约束构件8之间电绝缘。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止部27及壁部28一体成形。
在壁部28的与输出端子18对应的位置上,以露出输出端子18的方式设有切口部30。另外,在壁部28上,设有向封口板16和底面10a排列的第3方向z突出的一对突出壁部32。一对突出壁部32在封口板16延伸的第2方向Y、换言之在2个输出端子18排列的第2方向Y上,以隔着切口部30的方式配置。
另外,在壁部28的与安全阀22对应的位置上,以露出安全阀22的方式设有开口部34。在开口部34的周围,设有从壁部28向第3方向z突出的筒状的导管部36。导管部36包围开口部34的整周。导管部36连接安全阀22与气体导管(未图示)。另外,在壁部28中的与外装罐10的底面10a对应的位置上,以露出底面10a的一部分的方式设有切口部38。作为一个示例,冷却板与蓄电装置2的底面10a热连接。
热传导抑制部26介于相邻的2个蓄电装置2的长侧面10b间,抑制该2个蓄电装置2间的热传导。由此,在蓄电模块1的使用中即使任意蓄电装置2的温度过度上升,也能够抑制该热传递到相邻的蓄电装置2。因此,能够抑制过热的连锁(热失控的连锁)。另外,热传导抑制部26具有绝缘性。热传导抑制部26为板状或片状,作为一个示例由隔热材料及层压膜构成。热传导抑制部26的厚度例如为1~2mm。
隔热材料为片状,具有在由无纺布等构成的纤维片的纤维间担载有二氧化硅干凝胶等多孔材料的结构。二氧化硅干凝胶具有限制空气分子的运动的纳米尺寸的空隙结构,热传导率较低。隔热材料的热传导率为约0.018~0.024W/m·K。隔热材料特别是作为在狭小空间中使用的隔热材料而有用。隔热材料的热传导率低于空气的热传导率。因此,通过设置热传导抑制部26,与相邻的2个蓄电装置2间仅存在空气层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该蓄电装置2间的热传导。另外,热传导抑制部26的热传导性低于框部24。
另外,二氧化硅干凝胶的针对来自外部的按压的结构稳定性较高。因此,能够稳定地维持隔热材料的隔热性能。因此,蓄电模块1通过包括热传导抑制部26,能够进一步稳定地抑制蓄电装置2间的热传导。进而,隔热材料的热传导率低于空气,因此与空气层相比能够以更薄的层厚得到相同程度的隔热效果。由此,能够抑制蓄电模块1的大型化。
层压膜是用于包裹隔热材料的整体并进行保护的构件。通过层压膜,能够抑制隔热材料中的多孔材料从纤维片脱落。另外,通过由层压膜覆盖隔热材料,在蓄电模块1的组装时能够易于将热传导抑制部26嵌入框部24。层压膜例如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构成。
热传导抑制部26的耐热性高于框部24。更具体而言,隔热材料的耐热性高于框部24。进一步具体而言,纤维片包含熔点高于框部24的纤维,或者多孔材料由熔点高于框部24的物质构成,或者是这二者。例如,隔热材料的熔点为300℃以上。具体而言,构成隔热材料的纤维片及/或多孔材料的熔点为300℃以上。特别是,优选构成纤维片的纤维的熔点300℃以上。由此,在隔热材料曝露于高温的情况下,纤维片也能够维持担载有多孔材料的状态。
通过使热传导抑制部26的耐热性高于框部24的耐热性,即使在框部24因蓄电装置2的发热而熔融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热传导抑制部26残留。因此,即使在框部24熔融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热传导抑制部26来维持蓄电装置2间的绝缘。另外,能够进一步长期维持相邻的蓄电装置2间的热传导被抑制的状态。
并列设置的多个蓄电装置2及多个隔板4被一对端板6在第1方向X上夹持。在一对端板6和位于第1方向X的两端的蓄电装置2之间,作为一个示例,配置有未组装热传导抑制部26的隔板。由此,能够使蓄电装置2与端板6之间电绝缘,并且避免妨碍经由端板6的蓄电装置2的散热。此外,该隔板优选具有后述的分离区域48。端板6例如由金属板构成。在端板6的与外装罐10的长侧面10b相对的面上,设有供螺钉40螺合的螺纹孔(未图示)。
一对约束构件8也称作连接条,是以第1方向X为长度方向的长条状的构件。一对约束构件8在一对输出端子18排列的第2方向Y以上彼此相对的方式排列。在一对约束构件8之间,存在多个蓄电装置2、多个隔板4以及一对端板6。各约束构件8具有与蓄电装置2的短侧面平行延伸的矩形状的平面部8a和从平面部8a的各端边向蓄电装置2侧突出的4个庇部8b。在第1方向X上彼此相对的2个庇部8b设有供螺钉40插通的贯通孔(未图示)。
在多个蓄电装置2与多个隔板4交替排列并且被一对端板6在第1方向X上夹持的状态下,它们被一对约束构件8在第2方向Y上夹持。各约束构件8以庇部8b的贯通孔与端板6的螺纹孔重叠的方式进行定位。并且,螺钉40插通于贯通孔,与螺纹孔螺合。这样,通过一对约束构件8与一对端板6卡合来约束多个蓄电装置2。多个蓄电装置2及多个隔板4在沿第1方向X被施加了规定的压力的状态下被约束构件8紧固。
多个蓄电装置2通过被约束构件8在第1方向X上紧固,从而进行第1方向X的定位。另外,多个蓄电装置2的上表面及底面经由隔板4的壁部28,与在上表面及底面排列的第3方向z上彼此相对的2个庇部8b抵接。由此,多个蓄电装置2进行第3方向z的定位。作为一个示例,在这些定位结束后,在各蓄电装置2的输出端子18上安装汇流条,多个蓄电装置2的输出端子18彼此电连接。例如,汇流条通过熔接固定于输出端子18。
多个蓄电装置2的上表面被盖构件(未图示)覆盖。盖构件被突出壁部32支承。通过盖构件,防止结露水、尘埃等与蓄电装置2的输出端子18、汇流条、安全阀22等接触。盖构件例如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构成。
图11是隔板的立体图。图12是放大表示隔板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13是蓄电模块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14是放大表示蓄电模块的上部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15是放大表示蓄电模块的下部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在图11及图12中省略了热传导抑制部26的图示。蓄电模块1所包括的多个蓄电装置2包括相邻的第1蓄电装置2a及第2蓄电装置2b。在图13~图15中,作为蓄电模块1的一部分,图示出第1蓄电装置2a及第2蓄电装置2b、配置于它们之间的隔板4。以下,在不需要区分第1蓄电装置2a和第2蓄电装置2b的情况下,适当统称为蓄电装置2。另外,在图13~15中,示意性地图示出各蓄电装置2的内部结构。
隔板4配置于沿第1方向X排列的第1蓄电装置2a及第2蓄电装置2b之间,使该2个蓄电装置2间绝缘。另外,如上所述,隔板4具有框部24及热传导抑制部26。框部24的卡止部27介于第1蓄电装置2a及第2蓄电装置2b之间,并且具有在该2个蓄电装置2之间扩展的孔42。另外,从蓄电装置2排列的第1方向X观察,框部24沿着外装罐10的周缘部延伸。因此,孔42从第1方向X观察与外装罐10的中央部重叠。换言之,孔42是沿第1方向X贯通隔板4的贯通孔。
热传导抑制部26以封堵孔42的方式配置。框部24的卡止部27在第1方向X上具有规定的厚度,在朝向框部24的孔42侧的内周面上具有槽部44。槽部44在孔42的整周上延伸。热传导抑制部26通过周缘部嵌入槽部44而被框部24支承。此外,槽部44也可以不在孔42的整周上延伸。例如,槽部44也可以仅形成于热传导抑制部26的两端,把持热传导抑制部26的两端。
本实施方式的框部24具有卡止部27作为用于卡定热传导抑制部26的结构。卡止部27具有第1部分27a、第2部分27b、第3部分27c。另外,槽部44由第1部分27a、第2部分27b及第3部分27c划分形成。具体而言,第1部分27a~第3部分27c分别为框状,在第1方向X上,第2部分27b、第1部分27a及第3部分27c依该次序排列。即,第1部分27a在第1方向X上被第2部分27b及第3部分27c夹持。
另外,第2部分27b配置于第1部分27a与第1蓄电装置2a之间,第3部分27c配置于第1部分27a与第2蓄电装置2b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部分27a、第2部分27b及第3部分27c一体成形。另外,第1部分27a~第3部分27c的外周面分别与壁面28的内周面连接。关于各卡止部从壁部28的内周面的突出高度,第2部分27b及第3部分27c比第1部分27a大。
因此,槽部44的底面由第1部分27a的内周面54构成。另外,槽部44的一个侧面,由第2部分27b的朝向第2蓄电装置2b侧的侧面56中的、比内周面54向框部24的内侧突出的区域构成。另外,槽部44的另一个侧面,由第3部分27c的朝向第1蓄电装置2a侧的侧面58中的、比内周面54向框部24的内侧突出的区域构成。此外,第1部分27a的突出高度也可以为0。即,也可以由壁部28的内周面中的被第2部分27b和第3部分27c夹持的区域构成第1部分27a。
第1部分27a抵接于热传导抑制部26的朝向与第1方向X相交的方向的表面26a。表面26a是热传导抑制部26中的朝向框部24的外侧的表面,或热传导抑制部26中的沿第1方向X延伸的表面。另外,第2部分27b介于热传导抑制部26与第1蓄电装置2a之间。即,第2部分27b被热传导抑制部26的周缘部与第1蓄电装置2a的外装罐10的周缘部夹持。另外,第3部分27c介于热传导抑制部26与第2蓄电装置2b之间。即,第3部分27c被热传导抑制部26的周缘部与第2蓄电装置2b的外装罐10的周缘部夹持。
这样,通过在热传导抑制部26的周缘部与相邻的各蓄电装置2的外装罐10的周缘部之间存在第2部分27b及第3部分27c,在热传导抑制部26的中央部与各外装罐10的中央部之间形成空隙52。通过设有空隙52,至少在各外装罐10的膨胀初期,各外装罐10的中央部不触及热传导抑制部26地膨胀。即,空隙52作为允许各外装罐10的规定量的膨胀的空间发挥功能。由此,能够减少因各外装罐10的膨胀造成的热传导抑制部26在第1方向X上的压缩量。其结果,能够抑制热传导抑制部26的隔热性能的降低。另外,也能够减轻外装罐10的膨胀的部分按压端板6或约束构件8而向端板6或约束构件8施加的负荷。
在热传导抑制部26和与该热传导抑制部26相邻的蓄电装置2之间,也可以替代空隙52而存在弹性体(未图示)。该弹性体例如是弹性率低于热传导抑制部26的构件。在这种情况下,在蓄电装置2膨胀时,弹性体优先于热传导抑制部26被压缩。由此,能够抑制因膨胀的蓄电装置2造成热传导抑制部26被过度压缩而塑性变形。在热传导抑制部26介于2个蓄电装置2之间的情况下,弹性体也可以以夹着片状的热传导抑制部26的方式配置。另外,不仅是热传导抑制部26与蓄电装置2之间,弹性体也可以介于隔板4的抵接区域与蓄电装置2之间。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卡止部27具有第2部分27b及第3部分27c的二者,但如后述的变形例1,卡止部27也可以只具有第2部分27b。通过卡止部27具有第2部分27b,至少能够在热传导抑制部26与第1蓄电装置2a的外装罐10之间设置空隙52。由此,能够通过空隙52允许第1蓄电装置2a的外装罐10的膨胀。另外,如果第2蓄电装置2b的外装罐10膨胀,则热传导抑制部26被向第1蓄电装置2a侧按压,热传导抑制部26能够在空隙52内向第1蓄电装置2a侧位移。因此,即使在框部24不具有第3部分27c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因各外装罐10的膨胀造成的热传导抑制部26的压缩量。
作为在框部24上设置热传导抑制部26的方法,换言之作为隔板4的组装方法,例示出以下方法。例如,框部24在第2方向Y或第3方向Z上分割为多个(例如2个)。并且,将所分割的各部分隔着热传导抑制部26配置,在使热传导抑制部26的端部与各部分的槽部44对位后,使各部分相互接近。在各部分碰触后,例如通过粘接等将它们固定。由此,热传导抑制部26的周缘部***槽部44,被框部24支承。或者,也可以是,在框部24上设有用于将热传导抑制部26***孔42的狭缝,经由该狭缝将热传导抑制部26***框部24。另外,也可以是,框部24在第1方向X上分割,通过各部分在第1方向X上夹入热传导抑制部26来组装隔板4。另外,也可以通过框部24与热传导抑制部26的一体成形来形成隔板4。
另外,隔板4具有抵接区域46和分离区域48。在本实施方式中,抵接区域46及分离区域48配置于框部24。更具体而言,抵接区域46及分离区域48配置于第2部分27b的朝向第1蓄电装置2a侧的侧面及第3部分27c的朝向第2蓄电装置2b侧的侧面。抵接区域46与各外装罐10中的朝向第1方向X的表面,即长侧面10b接触。由此,各蓄电装置2在第1方向X上被定位。另外,外装罐10的膨胀被挤压。本实施方式的抵接区域46与长侧面10b的与底面10a相邻的缘部和与一对短侧面相邻的缘部这3个缘部抵接。因此,从第1方向X观察,抵接区域46为大致U字状。
分离区域48具有比抵接区域46向远离外装罐10的方向凹陷的形状。并且,分离区域48以从第1方向X观察与接合部20重叠的方式配置。本实施方式的长侧面10b为矩形状,抵接区域46与朝向第1方向X的长侧面10b的4个端边中的3个端边重叠,分离区域48与4个端边中的剩余的端边重叠。
在框部24的分离区域48与外装罐10的长侧面10b之间设有空隙50。通过框部24具有分离区域48,在蓄电模块1的组装时,能够避免接合部20被框部24按压。由此,在蓄电模块1的组装时,能够减轻因来自隔板4的按压而施加到接合部20的负荷。此外,分离区域48也可以以沿第2方向Y或第3方向Z断续地延伸的方式设置。
另外,在外装罐10的膨胀初期,外装罐10中的接合部20附近的区域不被框部24按压而膨胀。如果外装罐10膨胀规定量,则外装罐10与分离区域48抵接,外装罐10的进一步的膨胀被抑制。由此,接合部20的过度的变形被抑制。其结果,能够减轻因该变形而施加到接合部20的负荷。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分离区域48在封口板16延伸的第2方向Y上的卡止部27的整体上延伸。即,第2方向Y上的分离区域48的两端部与相对于蓄电装置2的短侧面平行延伸的壁部28相接。因此,从第1方向X观察,分离区域48与封口板16延伸的第2方向Y上的接合部20的整体重叠。由此,能够可靠地减轻施加到接合部20的负荷。此外,分离区域48的第2方向Y上的两端部也可以与抵接区域46的沿第3方向z延伸的部分连接。在这种情况下,框部24的机械强度提高,与蓄电装置2的保持相关的可靠性提高。
另外,分离区域48与封口板16的厚度方向、即第3方向Z上的接合部20的整体重叠。换言之,分离区域48从封口板16的朝向蓄电装置2的外侧的面延伸至朝向蓄电装置2的内部空间侧的面。由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减轻施加到接合部20的负荷。进而,分离区域48比封口板16向外装罐10的与封口板16相对的面侧、即底面10a侧突出。即,分离区域48比封口板16的朝向蓄电装置2的内部空间侧的面更向底面10a侧延伸。由此,也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减轻施加到接合部20的负荷。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框部24中的沿着接合部20延伸的部分、即配置有分离区域48的部分,从第1方向X观察被配置于电极体14的外侧。外装罐10的膨胀主要由电极体14的膨胀引起。因此,通过将框部24的该部分配置于电极体14的外侧,分离区域48与电极体14不重叠,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减轻施加到接合部20的负荷。
如上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1包括:沿第1方向X排列的第1蓄电装置2a及第2蓄电装置2b;以及配置于第1蓄电装置2a及第2蓄电装置2b之间,使该2个蓄电装置2间绝缘的隔板4。隔板4具有框部24和热传导抑制部26。框部24介于第1蓄电装置2a及第2蓄电装置2b之间,并且具有在2个蓄电装置2间扩展的孔42和热传导抑制部26的卡止部27。热传导抑制部26以封堵孔42的方式配置而被框部24支承。卡止部27具有:抵接于热传导抑制部26的朝向与第1方向X相交的方向的表面26a的第1部分27a;以及介于热传导抑制部26与第1蓄电装置2a之间的第2部分27b。
通过第2部分27b介于热传导抑制部26与第1蓄电装置2a之间,能够在热传导抑制部26与第1蓄电装置2a之间形成空隙52。更详细而言,第2部分27b***热传导抑制部26的周缘部与第1蓄电装置2a的周缘部之间。因此,能够在热传导抑制部26的中央部与第1蓄电装置2a的中央部之间进一步可靠地形成空隙52。
由此,能够抑制因与隔板4相邻的第1蓄电装置2a及/或第2蓄电装置2b的膨胀而造成热传导抑制部26在第1方向X上被压缩。其结果,能够减小在第1方向X上的热传导抑制部26的厚度的变化,因此能够抑制热传导抑制部26的隔热性能的降低。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蓄电模块1的可靠性的降低。另外,能够维持蓄电模块1的可靠性并实现蓄电模块1的高容量化。
另外,通过设置空隙52而允许蓄电装置2的规定量的膨胀,能够减轻施加到端板6或约束构件8的负荷。由此,作为对蓄电装置2的膨胀量的增大的对策,能够避免提高端板6或约束构件8的强度。其结果,能够抑制蓄电模块1的成本增加、端板6或约束构件8的加工性的降低。空隙52在第1方向X上的大小可以为与空隙50在第1方向X上的大小同等或其以上。通过该构成,能够设置分离区域48并确保外装罐10膨胀的空间。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卡止部27具有介于热传导抑制部26与第2蓄电装置2b之间的第3部分27c。由此,不仅在热传导抑制部26与第1蓄电装置2a之间,在热传导抑制部26与第2蓄电装置2b之间也能够形成空隙52。更详细而言,第3部分27c***热传导抑制部26的周缘部与第2蓄电装置2b的周缘部之间。因此,能够在热传导抑制部26的中央部与第2蓄电装置2b的中央部之间进一步可靠地形成空隙52。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因第1蓄电装置2a及/或第2蓄电装置2b的膨胀造成的热传导抑制部26的压缩。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蓄电模块1的可靠性的降低。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2具有:具有开口12的外装罐10;封堵开口12的封口板16;以及外装罐10及封口板16的接合部20。并且,框部24具有:与外装罐10中的朝向第1方向X的表面接触的抵接区域46;以及从第1方向X观察与接合部20重叠,比抵接区域46向远离外装罐10的方向凹陷的分离区域48。
通过隔板4具有分离区域48,在蓄电模块1的组装时,在将多个蓄电装置2及多个隔板4在第1方向X上压缩并通过约束构件8约束时,能够减轻施加到接合部20的负荷。另外,能够减轻在外装罐10的膨胀时反复施加到接合部20的负荷。
另外,如果外装罐10膨胀到规定的大小,则外装罐10与分离区域48抵接,外装罐10的进一步的膨胀被抑制。由此,能够抑制接合部20的过度的变形,能够减轻因该变形而施加到接合部20的负荷。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1,能够减少外装罐10与封口板16的接合部20破损的可能性,因此能够提高蓄电装置2以及蓄电模块1的可靠性。
另外,从第1方向X观察,分离区域48与封口板16延伸的第2方向Y上的接合部20的整体的重叠。另外,分离区域48与封口板16的厚度方向上的接合部20的整体重叠。进而,分离区域48比封口板16向外装罐10的底面10a侧突出。由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减轻外装罐10膨胀时或通过约束构件8将蓄电装置2紧固时施加到接合部20的负荷。
(实施方式4)
实施方式4除了框部24的形状,具有与实施方式3共通的构成。以下,以与实施方式3不同的构成为中心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共通的构成进行简单说明或者省略说明。图16是放大表示实施方式4的蓄电模块的下部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在图16中,示意性地图示出蓄电装置2的内部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1所包括的隔板4,与实施方式3同样具有框部24和热传导抑制部26。框部24介于第1蓄电装置2a及第2蓄电装置2b之间,并且具有在该2个蓄电装置2间扩展的孔42和热传导抑制部26的卡止部27。卡止部27具有第1部分27a、第2部分27b以及第3部分27c。热传导抑制部26以封堵孔42的方式配置而被框部24支承。第1部分27a与热传导抑制部26的朝向与第1方向X相交的方向的表面26a抵接。第2部分27b介于热传导抑制部26与第1蓄电装置2a之间。第3部分27c介于热传导抑制部26与第2蓄电装置2b之间。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2部分27b在与热传导抑制部26相对的一侧、即在第2部分27b的朝向第2蓄电装置2b侧的侧面56上,具有第1倾斜面60。第1倾斜面60以随着从框部24的外侧朝向内侧而远离热传导抑制部26的方式倾斜。第1倾斜面60配置于第2部分27b的孔42侧的端部。因此,第2部分27b具有从蓄电模块1的外侧向中心侧厚度(第1方向X上的大小)变薄的锥形部。
蓄电装置2的中央部的膨胀量大于周缘部。因此,在因第2蓄电装置2b的膨胀而将热传导抑制部26向第1蓄电装置2a侧按压时,热传导抑制部26被按压于第2部分27b的角部,热传导抑制部26有可能破损。相对于此,通过设置第1倾斜面60,能够抑制热传导抑制部26的该破损。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蓄电模块1的可靠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3部分27c在与热传导抑制部26相对的一侧、即在第3部分27c的朝向第1蓄电装置2a侧的侧面58上,具有第3倾斜面62。第3倾斜面62以随着从框部24的外侧朝向内侧而远离热传导抑制部26的方式倾斜。第3倾斜面62配置于第3部分27c的孔42侧的端部。因此,第3部分27c具有从蓄电模块1的外侧向中心侧厚度变薄的锥形部。通过设置第3倾斜面62,能够抑制热传导抑制部26因第1蓄电装置2a的膨胀被按压于第3部分27c的角部而破损的情况。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蓄电模块1的可靠性。
(实施方式5)
实施方式5除了框部24的形状,具有与实施方式3共通的构成。以下,以与实施方式3不同的构成为中心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共通的构成进行简单说明或者省略说明。图17是放大表示实施方式5的蓄电模块的下部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在图17中,示意性地图示出蓄电装置2的内部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1所包括的隔板4,与实施方式3同样具有框部24和热传导抑制部26。框部24介于第1蓄电装置2a及第2蓄电装置2b之间,并且具有在该2个蓄电装置2间扩展的孔42和热传导抑制部26的卡止部27。卡止部27具有第1部分27a、第2部分27b以及第3部分27c。热传导抑制部26以封堵孔42的方式配置而被框部24支承。第1部分27a与热传导抑制部26的朝向与第1方向X相交的方向的表面26a抵接。第2部分27b介于热传导抑制部26与第1蓄电装置2a之间。第3部分27c介于热传导抑制部26与第2蓄电装置2b之间。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2部分27b在与第1蓄电装置2a相对的一侧、即在第2部分27b的朝向第1蓄电装置2a侧的侧面上,具有第2倾斜面64。第2倾斜面64以随着从框部24的外侧朝向内侧而远离第1蓄电装置2a的方式倾斜。第2倾斜面64配置于第2部分27b的孔42侧的端部。因此,第2部分27b具有从蓄电模块1的外侧向中心侧厚度变薄的锥形部。
通过在第2部分27b上设置第2倾斜面64,能够避免第1蓄电装置2a的外装罐10因第1蓄电装置2a的膨胀被按压于第2部分27b的角部。由此,能够减少在外装罐10或覆盖外装罐10的外表面的绝缘带等上产生凹陷等损伤的可能性。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蓄电模块1的可靠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3部分27c在与第2蓄电装置2b相对的一侧、即在第3部分27c的朝向第2蓄电装置2b侧的侧面上,具有第4倾斜面66。第4倾斜面66以随着从框部24的外侧朝向内侧而远离第2蓄电装置2b的方式倾斜。第4倾斜面66配置于第3部分27c的孔42侧的端部。因此,第3部分27c具有从蓄电模块1的外侧向中心侧厚度变薄的锥形部。
通过在第3部分27c上设置第4倾斜面66,能够避免第2蓄电装置2b的外装罐10因第2蓄电装置2b的膨胀被按压于第3部分27c的角部。由此,能够减少在外装罐10或覆盖外装罐10的外表面的绝缘带等上产生凹陷等损伤的可能性。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蓄电模块1的可靠性。
以上,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上述实施方式仅是示出了实施本发明时的具体例的方式。实施方式的内容并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在不脱离权利要求的范围所规定的发明的思想的范围内,能够进行构成要素的变更、追加、削除等多种设计变更。施加了设计变更的新的实施方式兼具所组合的实施方式及变形的各自的效果。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能够进行这样的设计变更的内容,标注了“本实施方式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等标记进行强调,但没有这样的标记的内容也允许设计变更。以上构成要素的任意组合作为本发明的方式也是有效的。附图的剖面上标注的阴影线并非限定标注有阴影线的对象的材质。
在实施方式1及2的蓄电模块1中,隔板4也可以不包括热传导抑制部26。即,隔板4也可以仅为框部24。另外,隔板4也可以替代框部24而包括不具有孔42的平板部。在这种情况下,分离区域48配置于平板部中的从第1方向X观察与接合部20重叠的区域。另外,也可以由平板部的除了分离区域48的所有区域来构成抵接区域46,但优选仅由从第1方向X观察与长侧面10b的周缘部重叠的区域构成抵接区域46。即,优选在从第1方向X观察与电极体14重叠的区域上形成空隙52。另外,隔板4也可以不包括壁部28。
蓄电模块1所包括的蓄电装置2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包括隔板4的壁部28的形状、端板6与约束构件8的紧固结构的蓄电模块1的各部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蓄电模块1也可以包括汇流条板。汇流条板以与多个蓄电装置2的上表面相对的方式配置,是覆盖上表面的板状的构件。外装罐10的开口12的形状也可以是正方形等四边形、或四边形之外的多边形等。
实施方式3~5的蓄电模块1可以举出以下的变形例1。
(变形例1)
图18是放大表示变形例1的蓄电模块的下部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在图18中,示意性地图示出蓄电装置2的内部结构。变形例1的卡止部27具有第1部分27a及第2部分27b,不具有第3部分27c。在不具有第3部分27c的情况下,也能够在热传导抑制部26与第1蓄电装置2a之间设置空隙52,因此如实施方式3的说明,能够减少因各外装罐10的膨胀造成的热传导抑制部26的压缩量。
此外,在图18中图示出具有第1倾斜面60的第2部分27b(相当于实施方式4中省略第3部分27c的结构),但没有特别限定于该结构。第2部分27b也可以具有第2倾斜面64(相当于实施方式5中省略第3部分27c的结构),也可以不具有第1倾斜面60及第2倾斜面64(相当于实施方式3中省略第3部分27c的结构)。
(其他)
第2部分27b也可以包括第1倾斜面60及第2倾斜面64。同样,第3部分27c也可以包括第3倾斜面62及第4倾斜面66。另外,第1倾斜面60~第4倾斜面66可以任意组合。第2部分27b及/或第3部分27c也可以不设于框部24的整周。即,第2部分27b及/或第3部分27c也可以间断地设于孔42的周围。同样,第1倾斜面60~第4倾斜面66也可以间断地设于孔42的周围。另外,第1部分27a~第3部分27c也可以不是一体,而是相互分离规定的距离。
在实施方式3~5及变形例1中,第1蓄电装置2a及第2蓄电装置2b是多个蓄电装置2中的任意2个蓄电装置2。另外,优选蓄电模块1所包括的所有隔板4具有在各实施方式或变形例1中说明的结构,但至少一个隔板4包括该结构即可。
蓄电模块1所包括的蓄电装置2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包括隔板4的壁部28的形状、端板6与约束构件8的紧固结构的蓄电模块1的各部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蓄电模块1也可以包括汇流条板。汇流条板以与多个蓄电装置2的上表面相对的方式配置,是覆盖上表面的板状的构件。外装罐10的开口12的形状也可以是正方形等四边形、或四边形之外的多边形等。
[工业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利用于蓄电模块。
[附图标记说明]
1蓄电模块,2蓄电装置,2a第1蓄电装置,2b第2蓄电装置,4隔板,10外装罐,12开口,16封口板,20接合部,24框部,26热传导抑制部,27卡止部,27a第1部分,27b第2部分,27c第3部分,42孔,46抵接区域,48分离区域,48a倾斜面,60第1倾斜面,62第3倾斜面,64第2倾斜面,66第4倾斜面。

Claims (18)

1.一种蓄电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沿第1方向排列的多个蓄电装置,以及
配置于相邻的2个所述蓄电装置之间,使该2个蓄电装置间绝缘的隔板;
所述蓄电装置具有:具有开口的外装罐,封堵所述开口的封口板,以及所述外装罐及所述封口板的接合部;
所述隔板具有:与所述外装罐的朝向所述第1方向的表面接触的抵接区域,以及从所述第1方向观察与所述接合部重叠,比所述抵接区域向远离所述外装罐的方向凹陷的分离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
所述分离区域从所述第1方向观察与所述封口板延伸的第2方向上的所述接合部的整体重叠。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
所述分离区域与所述封口板的厚度方向上的所述接合部的整体重叠。
4.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
所述分离区域比所述封口板向所述外装罐的与所述封口板相对的面侧延伸。
5.如权利要求1至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
所述隔板具有框部;
所述框部具有介于相邻的2个所述蓄电装置之间、并且在该2个所述蓄电装置之间扩展的孔;
所述抵接区域及所述分离区域配置于所述框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
所述隔板具有热传导抑制部;
所述热传导抑制部以封堵所述孔的方式配置。
7.如权利要求1至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
所述分离区域具有倾斜面,该倾斜面以随着从所述封口板侧朝向所述外装罐的与所述封口板相对的面侧而远离所述外装罐的方式倾斜。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
所述外装罐的朝向所述第1方向的表面为矩形状;
所述抵接区域与朝向所述第1方向的表面的4个端边中的3个端边重叠;
所述分离区域与所述4个端边中的剩余的端边重叠。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
所述蓄电装置包括沿第1方向排列的第1蓄电装置及第2蓄电装置;
所述隔板配置于所述第1蓄电装置及所述第2蓄电装置之间,使该2个蓄电装置间绝缘;
所述隔板具有框部和热传导抑制部;
所述框部具有:介于所述第1蓄电装置及所述第2蓄电装置之间、并且在该2个蓄电装置间扩展的孔;以及所述热传导抑制部的卡止部;
所述热传导抑制部以封堵所述孔的方式配置,并支承于所述框部;
所述卡止部具有:与所述热传导抑制部的朝向与所述第1方向相交的方向的表面抵接的第1部分,以及介于所述热传导抑制部与所述第1蓄电装置之间的第2部分。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
所述第2部分在与所述热传导抑制部相对的一侧具有第1倾斜面,该第1倾斜面以随着从所述框部的外侧朝向内侧而远离所述热传导抑制部的方式的倾斜。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
所述第2部分在与所述第1蓄电装置相对的一侧具有第2倾斜面,该第2倾斜面以随着从所述框部的外侧朝向内侧而远离所述第1蓄电装置的方式的倾斜。
12.如权利要求9至11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
所述卡止部具有介于所述热传导抑制部与所述第2蓄电装置之间的第3部分。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
所述第3部分在与所述热传导抑制部相对的一侧具有第3倾斜面,该第3倾斜面以随着从所述框部的外侧朝向内侧而远离所述热传导抑制部的方式的倾斜。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
所述第3部分在与所述第2蓄电装置相对的一侧具有第4倾斜面,该第4倾斜面以随着从所述框部的外侧朝向内侧而远离所述第2蓄电装置的方式的倾斜。
15.如权利要求9至1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
所述框部具有所述抵接区域和所述分离区域。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
所述分离区域从所述第1方向观察与所述封口板延伸的第2方向上的所述接合部的整体重叠。
17.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
所述分离区域与所述封口板的厚度方向上的所述接合部的整体重叠。
18.如权利要求15至1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
所述分离区域比所述封口板向所述外装罐的与所述封口板相对的面侧突出。
CN201980076916.6A 2018-11-29 2019-11-26 蓄电模块 Pending CN11316939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23543 2018-11-29
JP2018223544 2018-11-29
JP2018-223544 2018-11-29
JP2018223543 2018-11-29
PCT/JP2019/046104 WO2020111042A1 (ja) 2018-11-29 2019-11-26 蓄電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69390A true CN113169390A (zh) 2021-07-23

Family

ID=70854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76916.6A Pending CN113169390A (zh) 2018-11-29 2019-11-26 蓄电模块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006138A1 (zh)
JP (2) JP7373753B2 (zh)
CN (1) CN113169390A (zh)
WO (1) WO202011104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10070762A (ko) * 2019-12-05 2021-06-15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열 확산 방지 부재를 포함하는 전지 팩
CN111584791A (zh) * 2020-06-22 2020-08-25 昆山宝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
JP7203870B2 (ja) * 2021-01-18 2023-01-13 イビデン株式会社 組電池用熱伝達抑制シート及び組電池
JP7453163B2 (ja) 2021-01-18 2024-03-19 イビデン株式会社 組電池用熱伝達抑制シート及び組電池
JP7453162B2 (ja) 2021-01-18 2024-03-19 イビデン株式会社 組電池用熱伝達抑制シート及び組電池
EP4280347A1 (en) * 2021-01-18 2023-11-22 IBIDEN Co., Ltd. Heat transfer suppression sheet for battery pack, and battery pack
JP7488202B2 (ja) * 2021-01-18 2024-05-21 イビデン株式会社 組電池用熱伝達抑制シート及び組電池
USD945360S1 (en) * 2021-04-15 2022-03-08 Zhongrui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Battery box
WO2023190713A1 (ja) * 2022-03-31 2023-10-05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CN115084761B (zh) * 2022-07-19 2022-11-29 广东首航智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芯支架及电池模组
EP4376169A1 (fr) * 2022-11-25 2024-05-29 Automotive Cells Company SE Ensemble comprenant une pluralité de cellules électrochimiques et dispositif électrique comprenant un tel ensemble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10439A1 (ja) * 2012-07-13 2014-01-1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システム及びバッテリシステムを備える車両並びに蓄電装置
JP2014010983A (ja) * 2012-06-28 2014-01-20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源装置及びこの電源装置を備える車両並びに蓄電装置
WO2014024451A1 (ja) * 2012-08-09 2014-02-1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電動車両並びに蓄電装置
WO2014103007A1 (ja) * 2012-12-28 2014-07-03 日立ビークル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組電池
CN104752649A (zh) * 2013-12-31 2015-07-0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动力电池模组的隔板、电池容纳组件和动力电池模组
WO2015097875A1 (ja) * 2013-12-27 2015-07-02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組電池
JP2015201288A (ja) * 2014-04-07 2015-11-12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ホルダ及び蓄電装置の組立方法
US20160036022A1 (en) * 2014-07-31 2016-02-04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ower source pack
JP2016103378A (ja) * 2014-11-27 2016-06-0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組電池
JP2016225166A (ja) * 2015-06-01 2016-12-28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モジュール
CN107851852A (zh) * 2015-08-26 2018-03-27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
JP2018081885A (ja) * 2016-11-18 2018-05-24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8129240A (ja) * 2017-02-09 2018-08-1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組電池、電池パック、組電池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池パックの製造方法
JP2018139188A (ja) * 2017-02-24 2018-09-06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及び前記蓄電素子を備える蓄電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10983A (ja) * 2012-06-28 2014-01-20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源装置及びこの電源装置を備える車両並びに蓄電装置
WO2014010439A1 (ja) * 2012-07-13 2014-01-1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システム及びバッテリシステムを備える車両並びに蓄電装置
WO2014024451A1 (ja) * 2012-08-09 2014-02-1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電動車両並びに蓄電装置
WO2014103007A1 (ja) * 2012-12-28 2014-07-03 日立ビークル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組電池
WO2015097875A1 (ja) * 2013-12-27 2015-07-02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組電池
CN104752649A (zh) * 2013-12-31 2015-07-0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动力电池模组的隔板、电池容纳组件和动力电池模组
JP2015201288A (ja) * 2014-04-07 2015-11-12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ホルダ及び蓄電装置の組立方法
US20160036022A1 (en) * 2014-07-31 2016-02-04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ower source pack
JP2016103378A (ja) * 2014-11-27 2016-06-0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組電池
JP2016225166A (ja) * 2015-06-01 2016-12-28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モジュール
CN107851852A (zh) * 2015-08-26 2018-03-27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
JP2018081885A (ja) * 2016-11-18 2018-05-24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8129240A (ja) * 2017-02-09 2018-08-1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組電池、電池パック、組電池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池パックの製造方法
JP2018139188A (ja) * 2017-02-24 2018-09-06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及び前記蓄電素子を備える蓄電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11042A1 (ja) 2020-06-04
JPWO2020111042A1 (ja) 2021-10-14
JP2023174808A (ja) 2023-12-08
US20220006138A1 (en) 2022-01-06
JP7373753B2 (ja) 2023-1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169390A (zh) 蓄电模块
CN109643778B (zh) 电池模块
JP7418410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KR100896131B1 (ko) 중대형 전지모듈
JP5535794B2 (ja) 組電池
JP7307086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EP3926732B1 (en) Battery module
KR101281811B1 (ko) 구조적 안정성이 향상된 전지팩
JP7325442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JP7466151B2 (ja) 蓄電装置および蓄電モジュール
WO2020174804A1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13795976A (zh) 汇流条板
CN112771635B (zh) 蓄电模块
JP7317046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210288371A1 (en) Cell module fixing structure
JP7445864B2 (ja) 蓄電装置
WO2021241419A1 (ja) 蓄電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