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64182A - 感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感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64182A
CN112864182A CN202110035738.1A CN202110035738A CN112864182A CN 112864182 A CN112864182 A CN 112864182A CN 202110035738 A CN202110035738 A CN 202110035738A CN 112864182 A CN112864182 A CN 1128641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transmitting
transmitting layer
layer
photosensitive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3573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64182B (zh
Inventor
余欣慧
胡宇浩
林春荣
蓝学新
陈国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03573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64182B/zh
Publication of CN1128641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641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641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641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2Coating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Sensors therefor
    • G06V40/1324Sensors therefor by using geometrical optics, e.g. using pris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25Optical elements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ice
    • H01L27/14627Microlens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60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light-sensitive elements, e.g.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 inorganic photodi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olid State Image Pick-Up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感光模组和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包括:衬底基板、光感单元;设置于光感单元远离衬底基板一侧的通光孔,沿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通光孔与光感单元交叠;设置于通光孔远离光感单元一侧的第一透光层和第二透光层,其中,第二透光层位于第一透光层远离光感单元的一侧;第二透光层包括第一透光区和第二透光区,第一透光区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通光孔交叠,第二透光区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通光孔不交叠;设置于第二透光层远离光感单元一侧的微透镜,微透镜在第二透光层的正投影与第一透光区重合;其中,第二透光层的第二透光区的折射率为n0,第一透光层的折射率为n1,1<n0<n1。如此有利于提升光感单元的感光量。

Description

感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感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从CRT(Cathode Ray Tube,阴极射线管)时代到液晶时代,再到现在到来的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时代,显示行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变得日新月异。显示产业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传统的手机、平板、电视和PC,再到现在的智能穿戴设备和VR等电子设备都离不开显示技术。
随着全面屏的发展需求,需要将越来越多的电子感光器件集成到显示装置中,例如在显示装置中集成指纹识别组件使得显示装置具备指纹识别功能。电子感光器件所能感应到的光线的量直接影响显示装置的感光性能,如何有效提升电子感光器件所能够感应到的光线的量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感光模组和显示装置,有利于提升感光模组中光感单元所能感应到的光线的量,有利于提升感光模组和显示装置的感光性能。。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感光模组,包括:
衬底基板;
设置于衬底基板一侧的光感单元;
设置于光感单元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通光孔,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所述通光孔与所述光感单元交叠;
设置于通光孔远离所述光感单元一侧的第一透光层和第二透光层,其中,所述第二透光层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层远离所述光感单元的一侧;所述第二透光层包括第一透光区和第二透光区,所述第一透光区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通光孔交叠,所述第二透光区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通光孔不交叠;
设置于第二透光层远离所述光感单元一侧的微透镜,所述微透镜在所述第二透光层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透光区重合;
其中,所述第二透光层的第二透光区的折射率为n0,所述第一透光层的折射率为n1,1<n0<n1。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申请所提供的感光模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感光模组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提供的感光模组及包含该感光模组的显示装置中,感光模组包括设置于衬底基板一侧的光感单元,该光感单元用于感应光线,根据所感应的光线的量进行光感识别。在光感单元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设置有通光孔,光线通过该通光孔传递至光感单元中。在通光孔远离光感单元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透光层和第二透光层,第一透光层位于第二透光层和光感单元之间。在第二透光层远离第一透光层的一侧设置有微透镜,该微透镜用于对光线进行汇聚后经由第二透光层和第一透光层传递至通光孔中,进而传递至光感单元。特别是,本发明中在微透镜与第一透光层之间引入第二透光层,该第二透光层包括与微透镜在第二透光层上的正投影重合的第一透光区和未与微透镜交叠的第二透光区,第二透光层在第二透光区的折射率大于1且小于第一透光层的折射率,当微透镜周边的光线由空气射入通光孔时,临界入射点发生改变,相比于未设置第二透光层时,设置了第二透光层后的临界入射点向远离微透镜的方向偏移,相当于增大了感光模组的收光量,提升了光感单元所能感应到的光线的量,因而有利于提升感光模组以及包含该感光模组的显示装置的感光性能。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所示为相关技术中所提供的感光模组的一种截面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感光模组的一种俯视图;
图3所示为图2中感光模组的一种AA截面图;
图4所示为图2中感光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5所示为图2中感光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6所示为图2中感光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7所示为图2中感光模组中微透镜与第二透光层和第一透光层的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
图8所示为图2中感光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9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10所示为图9中显示装置的一种BB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图1所示为相关技术中所提供的感光模组的一种截面图,请参见图1,该感光模组包括衬底基板10’、光感单元20’、通光孔30’、第一透光层40’和微透镜50’。光线从微透镜50’射入通光孔30’中,进而传递至光感单元20’中。相关技术所提供的感光模组中,单个光感单元的收光量取决于从微透镜50’射入的光线的量,也就是说收光范围与微透镜的底部轮廓所限定的范围相当,只有射入微透镜的底部轮廓所限定的范围内的光线方可被光感单元所识别。因而,如何进一步增大感光模组的收光范围,提升光感单元的感光量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感光模组的一种俯视图,图3所示为图2中感光模组的一种AA截面图,请参见图2和图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感光模组100,包括:
衬底基板10;
设置于衬底基板10一侧的光感单元20;
设置于光感单元20远离所述衬底基板10一侧的通光孔30,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10的方向,所述通光孔30与所述光感单元20交叠;
设置于通光孔30远离所述光感单元20一侧的第一透光层40和第二透光层60,其中,所述第二透光层60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层40远离所述光感单元20的一侧;所述第二透光层60包括第一透光区61和第二透光区62,所述第一透光区61在所述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与所述通光孔30交叠,所述第二透光区62在所述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与所述通光孔30不交叠;
设置于第二透光层60远离所述光感单元20一侧的微透镜50,所述微透镜50在所述第二透光层60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透光区61重合;
其中,所述第二透光层60的第二透光区62的折射率为n0,所述第一透光层40的折射率为n1,1<n0<n1。
需要说明的是,图2仅对感光模组100的俯视图进行了示意,示出了感光模组100中的部分微透镜50,并不代表微透镜50的实际数量和尺寸。图3也仅对感光模组100的膜层结构进行了示意,并不代表各个膜层的实际尺寸。此外,图3也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膜层结构,对于感光模组100所包含的其他具体膜层并未详细示出。可选地,在光感单元20与衬底基板10之间还设置有电路功能层(图中并未示出),电路功能层包括多个晶体管,光感单元20与电路功能层电连接。可以理解的,与光感单元20电连接的电路功能层的结构可参考现有技术中的电路功能层的结构,本发明在此不再进行具体说明。
具体地,请参见图2和图3,本发明所提供的感光模组100中,包括设置于衬底基板10一侧的光感单元20,该光感单元20用于感应光线,根据所感应的光线的量进行光感识别。在光感单元2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设置有通光孔30,光线通过该通光孔30传递至光感单元20中。在通光孔30远离光感单元2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透光层40和第二透光层60,第一透光层40位于第二透光层60和光感单元20之间。在第二透光层60远离第一透光层40的一侧设置有微透镜50,该微透镜50用于对光线进行汇聚,汇聚后的光线经由第二透光层60和第一透光层40传递至通光孔30中,进而传递至光感单元20。
特别是,本发明中在微透镜50与第一透光层40之间引入第二透光层60,该第二透光层60包括与微透镜50在第二透光层60上的正投影重合的第一透光区61和未与微透镜50交叠的第二透光区62,也即,第一透光区61为位于微透镜50正下方的区域,第二透光区62为除第二透光层60中除第一透光区61以外的区域。本发明设定第二透光层60在第二透光区62的折射率大于1(即空气的折射率)且小于第一透光层40的折射率,当微透镜50周边的光线由空气射入通光孔30时,感光模组的临界入射点发生改变,本发明所述的临界入射点指的是从该点射入感光模组的光线正好能够传递至通光孔30而被光感单元20接收,该临界入射点远离微透镜50一侧的光线均无法传递至通光孔30。图3中的光路1对应的入射点为未设置第二透光层60时感光模组的临界入射点,光路2对应的入射点为设置第二透光层60后感光模组的临界入射点,相比于相关技术中未设置第二透光层的结构,本发明设置了第二透光层60后的临界入射点向远离微透镜50的方向偏移,也就是说,以微透镜50的中心为圆心,以微透镜50的圆心与该临界入射点之间的距离为半径的圆形范围均为有效的收光范围,入射至该收光范围的光线均能够传递至通光孔30中进而被光感单元20接收(相关技术中的收光范围为以微透镜的中心为圆心,微透镜的半径为半径的圆形),本发明在引入第二透光层60后,相当于增大了感光模组100的收光量,提升了光感单元20所能感应到的光线的量,因而有利于提升感光模组100的感光性能。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4所示为图2中感光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所述第二透光层60的第一透光区61和第二透光区62的折射率相同。该实施例中,第二透光层60的整体折射率是相同的。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感光模组中,将第二透光层60的第一透光区61和第二透光区62的折射率设置为相同时,使第二透光层60整体的折射率一致,因而在有利于增大感光模组100的收光量的同时还有利于简化第二透光层60的制作。
可选地,本发明中的第一透光层40的材料例如可以为OC胶(光刻胶),折射率约为1.5。本发明中第二透光层60的第二透光区62中的部分可采用折射率1<n0<1.5的透明材料,例如MgF2等,MgF2的折射率约为1.38。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4,当第二透光层60的第一透光区61和第二透光区62的折射率相同时,所述第二透光层60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区61的部分和位于所述第二透光区62的部分一体成型。
具体而言,当第二透光层60的整体折射率一致时,第二透光层60的第一透光区61和第二透光区62可采用相同的材料制作,从而使得第二透光层60位于第一透光区61的部分和位于第二透光区62的部分可一体成型,例如可采用统一涂覆或沉积的方式即可完成整个第二透光层60的制作,无需分开制作第一透光区61和第二透光区62所对应的部分,因而大大简化了第二透光层60的制作繁琐度,因此有利于简化工艺,提高生产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5所示为图2中感光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所述第二透光层60的第一透光区61的折射率为n2,其中,n2=n1。该实施例中,第二透光层60位于第一透光区61的部分和位于第二透光区62的部分的折射率是不同的,且第二透光层60位于第一透光区61的部分的折射率与第一透光层40的折射率相同。
具体而言,图5通过不同的填充分别示意了第二透光层60位于第一透光区61的部分和位于第二透光区62的部分,第二透光层60位于第一透光区61的部分和位于第二透光区62的部分的折射率不相同,该第二透光层60位于第一透光区61的部分的折射率为n2,n2=n1,也就是说,第二透光层60的第一透光区61的折射率与第一透光层40的折射率相同。由于第二透光层60的第二透光区62的折射率1<n0<n1,由于增大了感光模组的收光范围,外界的光线可以从微透镜50的周边区域(即第二透光层60的第二透光区62的部分区域)射入通光孔30中,从而增加入射至光感单元20的光线的量。同时,由于第二透光层60的第一透光区61的折射率n2与第一透光层40的折射率n1相同,从微透镜50射入第二透光层60的第一透光区61的光线再传递至第一透光层40时,由于二者折射率相同,光线将不会发生偏转和损失,因而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光感单元20的收光量,进而有利于提升光感单元20的感光性能。
图5中的光路3代表未引入第二透光层60时的光路,光路4代表引入第二透光层60后的实际光路。图5所示实施例中,当在微透镜50下方增加第二透光层60后,会伴随一定的折射损耗,对应到图5中为从微透镜50射出的光线的出射点发生位移,光路4相比于光路3向右发生的位移量为H*tanθ2-H*tanθ3,其中,H为第二透光层的厚度,θ2为光线从第二透光层60的第二透光区62射向第一透光层40的入射角,θ3为从第二透光层60的第二透光区62(微透镜50的边缘,不经过微透镜50)折射进入第一透光层40的最大入射角。假设光感单元的直径为6μm,光感单元靠近衬底基板的一侧至微透镜朝向衬底基板的一侧的垂直高度为10.7μm,微透镜的直径为10μm,假设微透镜的折射率n3=1.6,第一透光层的折射率n1=1.5,当未引入第二透光层时,可计算得到θ3=36.9°,根据折射定律,sinθ1/sin36.9°=n1/n3,则可计算得到θ1=64.2°。当引入第二透光层后,由折射定律可知,θ1值不变。sinθ1/sinθ2=n0/1,假设n0=1.38,则θ2=40.71°。在引入第二透光层后,增加的收光长度为D=2*H*tanθ2,假设H=0.3μm,则增加的收光长度D=0.52μm。图5中,光路4相比于光路3向右发生的位移量为H*tanθ2-H*tanθ3=0.03μm,因此收光损失远小于收光长度0.52μm,因此,即使在加入第二透光层后有一定的光损,但光损远小于所增加的收光量,仍有利于提升感光模组整体的收光量。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见图6,图6所示为图2中感光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所述第二透光层60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区61的部分与所述第一透光层40一体成型。
具体而言,当第二透光层60位于第一透光区61的部分和第一透光层40的折射率相同时,第二透光层60位于第一透光区61的部分和第一透光层40二者可采用相同的材料制作,例如都采用OC胶制作。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可在完成第一透光层40的制作后,再在第一透光层40远离光感单元20的一侧制作第二透光层60中位于第一透光区61的部分,二者的膜层关系可参见图5。图6与图5的区别在于,图6中第二透光层60位于第一透光区61的部分与第一透光层40是一体成型的,也就是说,在制作第一透光层40的时候,可一并完成第二透光层60中第一透光区61的部分的制作,无需分开制作,因此有利于简化感光模组的制作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减小或者避免光线从第二透光层60的第一透光区61向第一透光层40传递时所发生的光损,进而有利于提升光感单元20的收光量。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7所示为图2中感光模组中微透镜50与第二透光层60和第一透光层40的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图7示出了光线传播路径。所述第二透光层60的第一透光区61的折射率为n2,所述微透镜50的折射率为n3,第一透光层40的折射率为n1,其中,n2>n3>n1。该实施例中,第二透光层60位于第一透光区61的部分和位于第二透光区62的部分的折射率是不同的,且第二透光层60位于第一透光区61的部分的折射率n2大于微透镜50的折射率n3和第一透光层40的折射率n1。
具体而言,请参见图7,图7采用不同的填充示意了第二透光层60中的第一透光区61和第二透光区62,第二透光层60位于微透镜50和第一透光层40之间,第二透光层60中位于第一透光区61的部分折射率n2大于微透镜50的折射率n3,且微透镜50的折射率n3大于第一透光层40的折射率n1,光线从微透镜50传递至第二透光层60时,光线从第二透光层60向第一透光层40传递的出射点相比于未设置第二透光层60时的出射点发生了偏移,图7中的光路5为未设置第二透光层60时的光路,光路6为设置第二透光层60后的实际光路,在入射至第一透光层40中后,光路6相比于光路5内收,也即光路6的偏转角度小于光路5的偏转角度,光路6相比于光路5而言出射点向内偏移,相比于光线外扩可能无法进入通光孔的方式,本发明在增加第二透光层60后的内收光路6有利于增加从微透镜50传递至光感单元的光线的量,即有利于提高光感单元的收光量,因此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感光模组的感光性能。
可选地,请继续参见图7,微透镜50的折射率n3为1.6左右,当第二透光层60位于第一透光区61中的部分大于微透镜50的折射率时,第二透光层60中位于第一透光区61的部分的材料可选择折射率大于1.6的透光材料,例如可选用ITO(氧化铟锡),ITO的折射率例如在2左右,当然在本发明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透光层60中位于第一透光区61的部分的材料还可选择其他折射率可行的透光材料,本发明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而第二透光层60中位于第二透光区62中的部分的折射率为1<n0<n1,其可选用折射率在1到1.5之间的材料,例如MgF2(折射率约为1.38)等,当然,在本发明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透光层60位于第二透光区62中的部分还可选择其他折射率可行的透光材料,本发明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8所示为图2中感光模组100的另一种AA截面图,所述通光孔30包括至少两个子通光孔,沿所述微透镜50指向光感单元20的方向,不同的所述子通光孔的孔径呈减小趋势。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感光模组100中的子通光孔可以理解准直孔,光线在进入子通光孔后,子通光孔能够对光线起到一定程度的聚集作用,聚集后的光线再传导至光感单元20时,有利于提升光感单元20的感光性能。子通光孔能够对光线进行汇聚的原理在于,子通光孔的内壁采用遮光材料制作,例如黑矩阵材料。请参见图8,该实施例示出了同一光感单元20对应3个子通光孔,分别为子通光孔k1、k2和k3,每个子通光孔均由遮光材料围绕而成,由于图8为截面图,因此仅示出了形成子通光孔的部分遮光材料,在俯视图中,子通光孔可体现为圆形。各子通光孔中,沿垂直于衬底基板10的方向,与微透镜50距离最近的子通光孔k1具有最大的直径,从而有利于增大收光范围;与微透镜50距离最远的子通光孔k3具有最小的直径,从微透镜50指向光感单元20的方向,子通光孔的直径可呈现递减的趋势,从而实现对光线的汇聚作用。在增加入射至子通光孔中的光线的量的同时,还有利于对光线进行汇聚,将汇聚后的光线传递至光感单元20可有效提升光感单元20的感光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附图仅示出了一个光感单元20对应2个或3个子通光孔的情形,在本发明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一个光感单元20还可对应3个以上的子通光孔,本发明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各所述子通光孔的轴线重合。具体而言,当同一光感单元20对应2个或者更多个通光孔30时,将各子通光孔的轴线设置为重合,可以以同一中轴线为基准分别形成不同的通光孔30,既有利于实现光线的汇聚,又有利于简化不同通光孔30的制作工艺。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见图8,各所述子通光孔中填充的材料与所述第一透光层40的材料相同,且各所述子通光孔中填充的材料的折射率与所述第一透光层40的折射率相同。
具体而言,本发明在各个子通光孔中填充折射率与第一透光层40的折射率相同的材料,光线在从第一透光层40进入子通光孔中时,光路不会由于折射率的变化而发生偏转,因而有利于保证从通光孔30传导至光感单元20的光线的量。此外,在各子通光孔中填充与第一透光层40的材料相同的材料时,例如均采用OC胶,一方面,有利于确保子通光孔中材料的折射率与第一透光层40中的材料的折射率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还有利于使第一透光层40与各通光孔30的光线透过率更为均一,同时还有利于简化感光模组100的各个膜层的材料种类。
可选地,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的方向,相邻两个子通光孔之间的材料、以及光感单元20与子通光孔之间的材料也可选为与第一透光层40相同的材料,例如均采用OC材料,以进一步简化感光模组100中各个膜层的材料种类。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见图7,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10的方向,所述第二透光层60的厚度为H,其中,0.1μm≤H≤0.7μm。
具体而言,请参见图7,假设θ1为从空气射向第二透光层60的第二透光区62的入射角,θ2为光线从第二透光层60的第二透光区62射向第一透光层40的入射角,θ3为从第二透光层60的第二透光区62(微透镜50的边缘,不经过微透镜50)折射进入第一透光层40的最大入射角。
当第二透光层60的第一透光区61和第二透光区62的折射率相同时,该方案所能增加的收光长度为D=2*H*tanθ2-(H*tanθ2-H*tanθ3)=H*tanθ2+H*tanθ3。当第二透光层60的第一透光区61的折射率与第一透光层40的折射率相同,或者第二透光层60的第一透光区61的折射率大于微透镜50的折射率时,所能增加的收光长度为D=2*H*tanθ2。可见,第二透光层60的厚度H与感光模组100所增加的收光长度呈正相关,厚度越大,越有利于提高光感单元20的收光量。考虑到在感光模组100中制作第二透光层60的工艺可行性,本发明将第二透光层60的厚度设置为0.1μm≤H≤0.7μm,以提升感光模组100的整体收光量。考虑到当H<0.1μm时,膜层的制作难度较大,而当H>0.7μm时,膜层的厚度较大会导致感光模组100的整体厚度变大。因此,当0.1μm≤H≤0.7μm时,在有利于提升感光模组100的收光量的同时,有利于简化第二透光层60的制作工艺,同时还能避免影响感光模组100的整体厚度。可选地,第二透光层60的厚度为0.2μm≤H≤0.6μm,或者,0.3μm≤H≤0.5μm。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光感单元20为指纹识别传感器。在指纹识别过程中,指纹识别传感器所能接收到的光线的量直接影响指纹识别的性能,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微透镜50与第一透光层40之间引入第二透光层60,并对第二透光层60位于第二透光区62的部分的折射率进行特殊设计,有效增大了指纹识别传感器的收光量,因而有利于提升指纹识别的精度和灵敏度。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200,图9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200的示意图,图10所示为图9中显示装置200的一种BB截面图,请参见图9和图10,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包括显示面板300和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感光模组100,所述感光模组100位于所述显示面板300远离其出光面的一侧。请结合图3,本发明在感光模组100的微透镜50和第一透光层40之间引入第二透光层60,通过为第二透光层60的第二透光区62设置特定的折射率,有利于增大显示装置200中感光模组100的收光范围,从而有利于增大光感单元20所能接收到的光线的量,因此有利于提升显示装置200的感光性能。当感光模组100体现为指纹识别模组时,有利于提升显示装置200的指纹识别的精度和灵敏度。
可选地,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中,显示面板300为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300,感光模组100位于该显示面板300的背面,构成屏下感光模组100,例如屏下指纹识别模组。触摸主体例如手指反射的光线经过显示面板300方可到达感光模组,现有技术中的屏下感光设计极易出现收光量下,导致指纹的纹谷和纹脊不分明,影响指纹识别的准确性。本发明的设计有效增加了收光量,因而有利于提升指纹识别的准确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的实施例可参见上述感光模组100的实施例,重复之处不再赘述。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现实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综上,本发明提供的感光模组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提供的感光模组及包含该感光模组的显示装置中,感光模组包括设置于衬底基板一侧的光感单元,该光感单元用于感应光线,根据所感应的光线的量进行光感识别。在光感单元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设置有通光孔,光线通过该通光孔传递至光感单元中。在通光孔远离光感单元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透光层和第二透光层,第一透光层位于第二透光层和光感单元之间。在第二透光层远离第一透光层的一侧设置有微透镜,该微透镜用于对光线进行汇聚后经由第二透光层和第一透光层传递至通光孔中,进而传递至光感单元。特别是,本发明中在微透镜与第一透光层之间引入第二透光层,该第二透光层包括与微透镜在第二透光层上的正投影重合的第一透光区和未与微透镜交叠的第二透光区,第二透光层在第二透光区的折射率大于1且小于第一透光层的折射率,当微透镜周边的光线由空气射入通光孔时,临界入射点发生改变,相比于未设置第二透光层时,设置了第二透光层后的临界入射点向远离微透镜的方向偏移,相当于增大了感光模组的收光量,提升了光感单元所能感应到的光线的量,因而有利于提升感光模组以及包含该感光模组的显示装置的感光性能。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2)

1.一种感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基板;
设置于衬底基板一侧的光感单元;
设置于光感单元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通光孔,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所述通光孔与所述光感单元交叠;
设置于通光孔远离所述光感单元一侧的第一透光层和第二透光层,其中,所述第二透光层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层远离所述光感单元的一侧;所述第二透光层包括第一透光区和第二透光区,所述第一透光区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通光孔交叠,所述第二透光区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通光孔不交叠;
设置于第二透光层远离所述光感单元一侧的微透镜,所述微透镜在所述第二透光层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透光区重合;
其中,所述第二透光层的第二透光区的折射率为n0,所述第一透光层的折射率为n1,1<n0<n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光层的第一透光区和第二透光区的折射率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感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光层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区的部分和位于所述第二透光区的部分一体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光层的第一透光区的折射率为n2,其中,n2=n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感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光层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区的部分与所述第一透光层一体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光层的第一透光区的折射率为n2,所述微透镜的折射率为n3,其中,n2>n3>n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光孔包括至少两个子通光孔,沿所述微透镜指向光感单元的方向,不同的所述子通光孔的孔径呈减小趋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感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子通光孔的轴线重合。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感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子通光孔中填充的材料与所述第一透光层的材料相同,且各所述子通光孔中填充的材料的折射率与所述第一透光层的折射率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所述第二透光层的厚度为H,其中,0.1μm≤H≤0.7μm。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感单元为指纹识别传感器。
1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和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所述的感光模组,所述感光模组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远离其出光面的一侧。
CN202110035738.1A 2021-01-12 2021-01-12 感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1128641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35738.1A CN112864182B (zh) 2021-01-12 2021-01-12 感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35738.1A CN112864182B (zh) 2021-01-12 2021-01-12 感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64182A true CN112864182A (zh) 2021-05-28
CN112864182B CN112864182B (zh) 2022-10-11

Family

ID=760027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35738.1A Active CN112864182B (zh) 2021-01-12 2021-01-12 感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6418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44218A (zh) * 2021-08-06 2021-11-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78948A1 (en) * 2005-06-08 2006-12-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Solid-state image sens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07264640A (ja) * 2007-04-05 2007-10-11 Sharp Corp 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CN110164307A (zh) * 2019-05-23 2019-08-2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内置有指纹识别感应器的显示装置
CN111666929A (zh) * 2020-07-31 2020-09-1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78948A1 (en) * 2005-06-08 2006-12-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Solid-state image sens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07264640A (ja) * 2007-04-05 2007-10-11 Sharp Corp 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CN110164307A (zh) * 2019-05-23 2019-08-2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内置有指纹识别感应器的显示装置
CN111666929A (zh) * 2020-07-31 2020-09-1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44218A (zh) * 2021-08-06 2021-11-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64182B (zh) 2022-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57861B (zh) 直下式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JP7425002B2 (ja) 紋様画像取得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コリメート部材
CN211653679U (zh) 指纹感测模块及电子装置
CN108735104B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制作显示面板的方法
CN110674798A (zh) 光学指纹识别装置及触控终端
CN110808271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933679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436098A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以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JP7262600B2 (ja) スクリーンアセンブリ及び電子装置
TWI812081B (zh) 感測裝置
CN112864182B (zh) 感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4518661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2699761A (zh) 一种指纹识别面板和指纹识别显示模组
CN111563434A (zh) Oled显示屏及指纹识别模组
CN114864847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
TWI759153B (zh) 指紋感測模組
CN215299293U (zh) 显示面板
CN111736386B (zh) 彩膜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1022830A1 (zh) 指纹感测模块
KR20220000365U (ko) 지문 감지 기능을 가지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1382700B (zh) 一种显示装置
US20230343880A1 (en) Optical modul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display device
US11308307B2 (en) Fingerprint sensing module
WO2022226726A1 (zh) 光学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3556418B (zh) 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