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70978A - 带盖容器、二重容器的泄漏检查方法、层叠剥离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带盖容器、二重容器的泄漏检查方法、层叠剥离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70978A
CN112770978A CN201980064280.3A CN201980064280A CN112770978A CN 112770978 A CN112770978 A CN 112770978A CN 201980064280 A CN201980064280 A CN 201980064280A CN 112770978 A CN112770978 A CN 1127709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inner bag
laminated
stopper
m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6428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70978B (zh
Inventor
内桥健太郎
樽野真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rak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yorak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22463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1225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0795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3707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2095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2376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raku Co Ltd filed Critical Kyoraku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7709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709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709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709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1/00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in one piece, e.g. by casting metallic material, by moulding plastics, by blowing vitreous material, by throwing ceramic material, by moulding pulped fibrous material, by deep-drawing operations performed on sheet material
    • B65D1/02Bottles or similar containers with necks or like restricted apertures, designed for pouring cont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41/00Caps, e.g. crown caps or crown seals, i.e. members having parts arranged for engagement with the external periphery of a neck or wall defining a pouring opening or discharge aperture; Protective cap-like covers for closure members, e.g. decorative covers of metal foil or paper
    • B65D41/02Caps or cap-like covers without lines of weakness, tearing strips, tags, or like opening or removal devices
    • B65D41/04Threaded or like caps or cap-like covers secured by rot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 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In One Piece (AREA)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盖超限的带盖容器。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容器本体和盖的带盖容器,所述盖具备内螺纹部,所述容器本体在其口部具备与所述内螺纹部螺合的外螺纹部,所述盖在比所述内螺纹部靠所述容器本体侧的位置具备突起,所述容器本体具备与所述突起卡合限制所述盖松动的骑乘部、以及位于比该骑乘部靠近螺纹的紧固方向侧且限制所述盖超限的止动部。

Description

带盖容器、二重容器的泄漏检查方法、层叠剥离容器及其制造 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带盖容器、二重容器的泄漏检查方法、层叠剥离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第1观点)
已知一种具有容器本体和盖的带盖容器,所述容器本体具有形成有外螺纹部的口部,所述盖形成有内螺纹部。例如,在专利文件1中公开了一种构造,当通过螺合来拧紧盖时,为了防止松动在外螺纹部的螺纹的终端部分设置有骑乘部(突起)。通过这样的构成,当设置在盖下表面的突起超过骑乘部时引起的咔哒感,从而能够把握拧紧时的终点。
(第2观点)
专利文件2是基于向内袋内供给空气并经过规定时间后,内袋内的压力是否到达规定值来检测内袋是否存在孔洞。
(第3观点)
已知有一种具有外壳和内袋且随着内容物减少内袋收缩的层叠剥离容器(例如专利文件3)。这种层叠剥离容器一般是由使用了圆筒状的层叠型坯的吹塑成形制造的。
现有技术文件
专利文件
专利文件1:日本特开2006-306460号公报
专利文件2:日本专利第3303234号
专利文件3:日本专利第3401519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第1观点)
在上述专利文件1的构成中,当盖的突起超过骑乘部后,原则上来讲还可以进一步拧紧盖,仍然存在会发生过度拧紧(overran、超限)的情况。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盖超限的带盖容器。
(第2观点)
在专利文件2的方法中,当对内袋内供给空气内袋无意中膨胀后,无论是否在内袋存在孔洞,都会被判断为内袋存在孔洞的情况。因此希望使用其他手段的泄漏检查方法。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提供一种能够检测二重容器的内袋上是否存在针孔的泄漏检查方法。
(第3观点)
在如专利文件3所示的层叠剥离容器的底部,虽然设置熔接层叠型坯的一端的夹断部(密封部),但在该夹断部处会有内袋会从底部脱离的情况。在内袋残留内容物的状态下若内袋从底部脱离,则无法限制内袋收缩的方式,从而会造成流路堵塞乃至产生针孔的隐患。在专利文件3的层叠剥离容器中,夹断部处的熔接层是通过多个咬合部彼此相互咬合而熔接的,但为了实现这种构成,模具的构造复杂。且生产成本高。在这样的构成中,还存在夹断部无法设置向外壳和内袋之间导入外部气体的外气导入部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提供一种限制了从底部发生内袋脱离的层叠剥离容器。
解决问题的方式
(第1观点)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容器本体和盖的带盖容器,所述盖具备内螺纹部,所述容器本体在口部具有与所述内螺纹部螺合的外螺纹部,所述盖在比所述内螺纹部靠近所述容器本体侧的位置具备突起,所述容器本体具备骑乘部以及止动部,所述骑乘部与所述突起卡合限制所述盖的松动,所述止动部位于所述骑乘部的螺纹的紧固方向侧限制所述盖超限。
根据本发明,由于容器本体在比骑乘部靠近紧固方向侧具备止动部,从而能够防止盖超限。
优选将所述止动部的高度设定成比所述骑乘部的高度大,和/或,将所述止动部在径向上的突出宽度设定成比所述骑乘部在径向上的突出宽度大。
优选所述突起设置在圆周方向上相对的2处,所述骑乘部和所述止动部分别设置在圆周方向上相对的2处。
优选限制一个突起超限的止动部的高度是不干扰另一突起的大致最大的高度。
优选所述止动部在圆周方向上的所述螺纹的紧固方向侧具有防止与所述另一突起干扰的锥形面。
优选所述容器本体具有外壳和内袋且随着内容物减少所述内袋收缩。
优选在所述外壳上形成空气导入孔,所述骑乘部和所述止动部设置在圆周方向上与所述空气导入孔小大致同一位置或在圆周方向上相对的位置。
(第2观点)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二重容器的泄漏检查方法,所述二重容器构成为具有外壳和内袋且随着内容物减少所述内袋收缩,所述方法包括基于所述内袋的内部减压时得到的数据来判断所述内袋是否存在针孔的判断工序。
内袋内部减压时从内袋内部吸出的空气流量或减压的压力等的数据根据内袋是否存在针孔产生差异。基于该差异能够判断内袋是否存在针孔。
以下,例示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可以相互组合。
优选所述方法的所述判断是基于所述减压时从所述内袋吸出的空气流量来进行的。
优选所述方法的所述减压是在从所述二重容器的口部向所述内袋内***了棒状部的状态下进行的。
优选二重容器的预剥离方法,其中,所述二重容器构成为具有外壳和内袋且随着内容物减少所述内袋收缩,所述方法包含在从所述二重容器的口部向所述内袋内***了棒状部的状态下,通过对所述内袋的内部减压,使所述内袋从所述外壳剥离的剥离工序。
优选所述方法,当设所述二重容器的整体高度为H,所述棒状部中的***到所述内袋内的部位的长度为L,L/H是0.40以上。
优选所述方法,当设所述口部的内周面的内切圆的直径为D1,所述棒状部的外切圆的直径为D2,D2/D1是0.30以上。
优选所述方法的所述减压是通过设置在所述棒状部的吸入口进行的。
优选所述方法的所述吸入口设置在所述棒状部的前端。
(第3观点)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外壳和内袋且随着内容物减少所述内袋收缩的层叠剥离容器,所述层叠剥离容器具备收容内容物的收容部和形成于所述收容部的底部的夹断部,在所述夹断部的长边方向的端部具备卡合所述外壳和所述内袋的卡合部,所述内袋在所述卡合部处具备向所述长边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凸部,所述外壳在所述卡合部处具备与所述凸部卡合的凹部,所述凸部的所述长边方向上的突出量是从所述底部的中心到所述凸部的前端的所述长边方向的长度的0.15倍以上。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夹断部的长边方向上的端部设置卡合部,在卡合部处内袋的凸部与外壳的凹部卡合,能够限制内袋脱离。
以下,例示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以下所示实施方式可以相互组合。
优选所述凸部的前端突出到与所述内袋的底面的边缘在径向上大致同一位置、或比所述内袋的底面的边缘更向外侧突出。
优选在所述夹断部具备向所述外壳和所述内袋之间的空间导入外部气体的外气导入孔。
此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外壳和内袋且随着内容物减少所述内袋收缩的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具备使用圆筒状的层叠型坯的吹塑成形工序,所述模具在形成所述层叠剥离容器的夹断部的咬断部的附近,具备在闭模前压缩所述层叠型坯使所述层叠型坯向容器内侧方向流动的压缩部,所述压缩部具备在所述咬断部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附近的位置上构成的第1压缩区域、以及在所述第1压缩区域之间的位置上构成的第2压缩区域,所述第1压缩区域闭模时的宽度比第2压缩区域闭模时的宽度窄。
优选挤出所述层叠型坯的模头直径是所述模具的内径中的形成底部的部分的内径的2/π倍以下。
优选所述第1压缩区域闭模时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层叠型坯的厚度,所述第2压缩区域闭模时的宽度是所述层叠型坯的厚度的2倍以下。
优选所述第2压缩区域在闭模时的宽度是5mm以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1观点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剥离容器1的容器本体2的正面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容器本体2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在图1中的容器本体2上安装了盖4后的状态的主要结构部分的截面图。
图4A是图3中的X部的放大图,图4B是图3中的Y部的放大图。
图5是图3中的A-A线的截面图。
图6A是图1中的容器本体2得主要部分放大后的主视图,图6B是图1中的容器本体2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主视图。
图7是作为本发明第2观点的泄漏检查的对象的二重容器101的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第2观点的第1实施方式的泄漏检查装置102的方框图。
图9是表示图8中的头部件103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将图9中的头部件103抵接在二重容器101的口部109的端面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1是表示从图10中的状态对内袋114内进行减压使内袋114收缩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2是表示在内袋114内部减压时测量得到的时间和流量的关系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第2观点的第2实施方式的泄漏检查装置102的头部件103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表示使图13的头部件103抵接在二重容器101的口部109的端面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5是表示从图14的状态对内袋114内减压使内袋114收缩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6是内袋114剥离不均时的与图11对应的截面图。
图17是表示从图11的状态对内袋114内部进一步减压后内袋114的底部114a浮起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8A是本发明第3观点的一实施方式的层叠剥离容器201的立体图,图18B是表示图18A中的层叠剥离容器201的底部232的立体图。
图19是图18A中的层叠剥离容器201的容器本体203的截面图。
图20是利用与图19的截面相垂直的截面截断容器本体203后得到的截面图。
图21是表示图18A中的层叠剥离容器201的泵204的正面图。
图22A是表示在图19截面图中的底部232的放大图,图22B是表示在图20中的截面图的底部232的放大图。
图23A是从外侧看内袋的底部时的放大立体图,图23B是从内侧看外壳的底部是的放大立体图。
图24A是表示将用于在图18中的层叠剥离容器201的制造工序中的吹塑成型用模具202从与分割面垂直方向截取时的示意性的端面图,图24B是分割模具202X、202Y分割面的示意图。
图25A是图24A和图24B中的A-A线截面图,图25B是图25A中的区域R的放大图。
图26A~图26C是表示逐渐关闭一对分割模具202X、202Y,闭模层叠型坯P时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7A表示的是图25B所示的分割模具202X、202Y的变形例1,图27B相同分割模具202X、202Y的变形例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以下所示实施方式中所示出的各种技术特征可以彼此组合。此外,各个特征事项可独立地使本发明成立。
(第1观点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第1观点中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为带盖容器的层叠剥离容器1具备:如图1~图3所示的大致有底圆筒状的容器本体2、如图3所示的阀部件3、以及螺纹式的盖4。
如图1所示,容器本体2具备:收容内容物的收容部5、从收容部5吐出内容物的口部6、以及肩部7。在本实施方式中,口部6的直径比收容部5的直径小,且由肩部7连接收容部5和口部6。
如图3所示,容器本体2在收容部5、口部6以及肩部7处,具有如外壳12和内袋14的多层构成,且随着内容物减少内袋14从外壳12分离收缩。在收容部5的侧面上,仅在其外壳12上设置空气导入孔8。此外,在口部6的外周面设置外螺纹部6a。
除此之外,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容器本体2在其口部6与肩部7的边界部分具备骑乘部21和止动部22。止动部22设置在比骑乘部21靠外螺纹部6a的螺纹的紧固方向侧(图1和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骑乘部21是通过与稍后将要描述的盖4的突起44f卡合而限制盖4松动的。止动部22是限制突起44f的移动而限制盖4超出。在骑乘部21与止动部22之间的位置处形成凹部23,当将盖4螺合在口部6上时,突起44f被定位在凹部23。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骑乘部21和止动部22在圆周方向上相对(对置)的位置成对设置。
如图3所示,阀部件3***到空气导入孔8中。阀部件3是用来调节外壳12与内袋14之间的空间G和外部之间的空气进出的构成。作为阀部件3的构成,例如可以通过移动阀部件3来打开或关闭空气导入孔8的边缘与阀部件3之间的间隙从而阀部件3打开或关闭空气导入孔8的构成(参照图3)、或在阀部件3本身设置能够打开或关闭贯通孔的阀,并通过该阀的动作来打开或关闭贯通孔来打开或关闭空气导入孔8。另外,还可以不设置阀部件3,而是通过在空气导入孔8粘贴膜来调节空气进出的构成,或单纯地通过在吐出内容物时用手指等使空气导入孔8闭塞来进行调整的构成。阀部件3可以是上述任一构成,也可以构成为:当外壳12被压缩时闭塞空气导入孔8以使内袋14形成可压缩的状态,当解除对外壳12的压缩力后,外部气体被导入空间G内。
在安装了阀部件3之后,收容部5被收缩膜覆盖。这时,在收容部5上形成阀部件安装凹部5a,使得阀部件3不干扰收缩膜。此外,设置从阀部件安装凹部5a向肩部7方向延伸的空气流通槽5b,以使阀部件安装凹部5a不被收缩膜密封(参照图1)。
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阀部件安装凹部5a和空气流通槽5b设置在一对骑乘部21和止动部22圆周方向上大致相同的位置或在圆周方向相对(对置)的位置。通过这样的位置关系,在骑乘部21和止动部22附近,当安装阀部件3时将空气导入孔8附近的内袋14从外壳12预剥离后,内袋14与外壳12变得不容易紧密接触,在吐出内容物时内袋14变得容易剥离。
此外,通过该位置关系,当利用吹塑成形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容器本体2时,可以将空气导入孔8周围的阀部件安装凹部5a和空气流通槽5b与骑乘部21和止动部22一同形成在与分模线错位呈90度的位置。通过该方式,在形成阀部件安装凹部5a、空气流通槽5b、骑乘部21和止动部22过程中能够不生成底切。
如图3所示,盖4具备盖本体41、以及通过铰链42与该盖本体41连接的盖罩43。盖本体41是由3个部件主盖部件44、止回阀45、吐出部件46构成的。
主盖部件44是由外侧筒部44a、内侧筒部44b、以及连接它们上端的环状部44c构成的。在外侧筒部44a的内周面上形成与容器本体2的口部6的外螺纹部6a螺合的内螺纹部44d。此外,如图3和图4A、图4B所示,在比外侧筒部44a的内螺纹部44d靠下方的(容器本体2侧)的位置的端部形成直径变大的扩径部44e。在扩径部44e的内侧、圆周方向相对(对置)的2处,形成朝径向内侧突出的突起44f(参照图4A、图4B和图5)。突起44f构成为卡合容器本体2的骑乘部21和止动部22。该突起44f与骑乘部21和止动部22之间的关系将在后面描述。在内侧筒部44b的内侧形成支撑止回阀45的阀座44g。
止回阀45具备阀体45a和弹性片45b。止回阀45通过吐出部件46卡合在盖本体41的环状部44c上而被固定在主盖部件44的内侧筒部44b内。止回阀45构成为当收容部5内(内袋14内)的压力上升时,止回阀45的阀体45a从主盖部件44的阀座44g被压起。通过该方式,挤压容器本体2的收容部5能够将收容部5内的内容物从吐出部件46的吐出口46a吐出。当停止挤压时,利用支撑阀体45a的止回阀45弹性片45b的施力,止回阀45关闭。通过这样的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剥离容器1能够防止外部气体流入到内袋14内,以抑制内容物劣化。
以下,使用图5~图6B进一步详细说明对口部6安装盖4的构造。
当将盖4安装到容器本体2的口部6上时,如上所述,使口部6的外螺纹部6a与盖4的内螺纹部44d螺合。如图5所示,当将盖4向紧固方向旋转至螺纹端部后,盖4的相对(对置)的一对突起44f骑上对应的口部6的骑乘部21并嵌合在凹部23。这里,骑乘部21通过具有与其紧固方向相反一侧朝向径向外侧逐渐向紧固方向侧倾斜的倾斜部21a,使突起44f很容易被越过。此外,一旦突起44f嵌合在凹部23后,骑乘部21起到防止松动(防止回旋)的功能,从而可以防止盖4松动。
本实施方式的口部6在骑乘部21的螺纹的紧固方向侧具有止动部22。通过该结构,能够抑制盖4超过突起44f与凹部23嵌合所规定的紧固位置(过度紧固)。通过这样的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剥离容器1在安装盖4时通过突起44f的骑乘而引起的咔哒感容易把握紧固的终点,并通过突起44f与止动部22卡合,能够在适当的紧固位置定位盖4。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剥离容器1中,由于容器本体2在外壳12和内袋14是分开的,各层的厚度薄,因此止动部22等的强度具有局限性。此外,在层叠剥离容器1的情况下,需要将被剥离的内袋14形成得薄一些,因此通过型坯控制难以局部地增加厚度。因此,当进行盖4的拧紧操作,由于止动部22的强度不足,止动部22可能被压碎,从而造成发生超过止动部22限度的情况。
如图6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容器本体2的止动部22的径向的突出宽度T2设定得比骑乘部21的径向的突出宽度T1大。止动部22的圆周方向的宽度W2设定得比骑乘部21的圆周方向的宽度W1大。如图6B所示,止动部22的高度H2设定得比骑乘部21的高度H1大。通过这样的构成,不需要增加容器本体2的厚度,即能够提高止动部22的强度。
骑乘部21和止动部22设置成在口部6与肩部7边界处跨越口部6和肩部7两者。本实施方式的容器本体2只要具有这样的构成,即可以相对于使骑乘部21和止动部22只从口部6或只从肩部7突出的情况相比,可以提高骑乘部21和止动部22的轻度。
应予说明,当增加止动部22的高度H2后,在盖4紧固终点大致半周之前,会被其他的突起44f干扰的情况。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止动部22的高度H2设定成与其他突起44f不干扰的大致最大高度,且止动部22的上表面做成沿朝向紧固方向高度逐渐变低的锥形面22f(参照图6B)。通过该方式,既能够保持止动部22的强度,又能够防止盖4的安装操作收到阻碍。在本实施方式中,止动部22的紧固方向侧构成为朝紧固方向高度变低的锥形面22g。应予说明,由于骑乘部21的高度H1是比止动部22的高度H2小的,所以盖4的突起44f很容易骑上骑乘部21。
应予说明,第1观点的发明可以以如下方式实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基于止动部22的高度H2和径向的突出宽度T2,将骑乘部21的高度H1和径向的突出宽度T1变大。但也可以只将止动部22的高度和径向的突出宽度T2中的一者做成比骑乘部21的大的构成的方式。在这样的构成中,也可以改善止动部22的强度。另外,可以骑乘部21和止动部22的高度和突出宽度不改变,而只是将止动部22的圆周方向的的宽度W2设定成比骑乘部21的圆周方向的宽度W1大,这样也可以提高止动部22的强度。通过将止动部22的高度、突出宽度和圆周方向的宽度中的至少1个做成比骑乘部21大,即可以提高止动部22的强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盖4的突起44f是从扩径部44e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构成。但突起44f也可以做成从盖4的外侧筒部44a的端部向下侧方向延伸的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容器本体2的骑乘部21和止动部22在圆周方向上相对的位置成对设置,但也可以分别只设置1个骑乘部21和止动部22。此外,也可以将骑乘部21和止动部22设置成3个以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说明的是带盖容器是层叠剥离容器1的例子,但带盖容器也可以不是层叠剥离容器1。即使在通常不剥离的容器中,只要容器本体2在比骑乘部21靠近螺纹的紧固方向侧具备止动部22,即可以防止超过盖4的限度的情况。
(第2观点的实施方式)
1.第2观点的第1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第2观点的第1实施方式的二重容器的泄漏检查方法。
<二重容器101>
首先、使用图7、图10和图11说明作为泄漏检查对象的二重容器101。二重容器101具有外壳112和内袋114、且随着内容物减少内袋114收缩、即二重容器101是一种层叠剥离容器。通过随着内容物减少内袋114从外壳112分离、来使内袋114从外壳112分离收缩。通过使用该容器、外部气体不容易进入到内袋114内、因此可以抑制内容物劣化。
外壳112是由例如低密度聚乙烯、直链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及其混合物等构成的。外壳112可以是多个层构成。内袋114优选为由多个层构成。例如、在与外壳112接触的层使用由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树脂组成的EVOH层,在与内容物接触的层可以使用如低密度聚乙烯、直链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及其混合物等聚烯烃组成的内面层。此外,在上述EVOH层与内面层之间优选使用粘合层。
二重容器101是有底筒状,且具备收容内容物的收容部107、从收容部107吐出内容物的口部109。收容部107具备躯干部107a和底部107b。在口部109设置卡合部(外螺纹部)109d,且可安装盖或泵。
在利用直接吹塑成形形成二重容器101时,在二重容器101上存在由一对分割模具压扁型坯而形成的咬断部107d。咬断部107d设置在二重容器101的底部107b,通过在咬断部107d将型坯的相对(对置)的两个面熔接来关闭二重容器101的底。咬断部107d虽然是分别将外壳112和内袋114的底部闭塞的,但由于在外壳112处咬断部107d的轻度特别弱,所以当对外壳112加以撞击时,在外壳112上咬断部107d被打开从而可以形成外气导入部115。通过外气导入部115可以向外壳112与内袋114之间导入外部气体。当在咬断部107d形成外气导入部115,内袋114的底部变得几乎补在被固定在二重容器101的底部107b。因此,内袋114的底部114a很容易从二重容器101的底部107b分离并浮起。外气导入部115可以通过在外壳112上穿孔形成。外气导入部115可以设置在收容部107,也可以设置在口部109。
<泄漏检查装置102>
使用图8~图10说明使用于实施本实施方式的二重容器101的泄漏检查方法的泄漏检查装置102。泄漏检查装置102具备头部件103、电磁阀104、减压***105、加压***106、以及配管108。配管108具备连接头部件103和电磁阀104的配管108a,连接减压***105和电磁阀104的配管108b、以及连接加压***106和电磁阀104的配管108c。通过控制电磁阀104,能够切换减压***105与加压***106中的任一者与头部件103的连接。利用减压***105可以通过头部件103吸入空气,利用加压***106可以通过头部件103吸入空气。
减压***105按照从电磁阀104侧起的顺序具备流量计151、压力计152、调节器153、以及真空泵154。真空泵154排出配管108b内的空气对配管108b内进行减压。调节器153控制配管108b内流动的空气流量或配管108b内的空气压力。压力计152测量并记录配管108b内的空气压力。流量计151测量并记录配管108b内流动的空气流量。减压***105所包含的构成要素可以适宜变更顺序或将其省略。
加压***106按照从电磁阀104侧起的顺序具备速度控制器161、调节器162、以及压缩机163。压缩机163向配管108c内供给压缩空气。调节器162控制配管108c内的空气压力。速度控制器161控制配管108c内流动的空气的流量。应予说明,不需要时,加压***106是可以省略的,在这种情况下,电磁阀104也可以省略。
头部件103具备头部件基座131和密封件132。在头部件基座131和密封件132分别设置与配管108a内部连通的贯通孔131a、132a。密封件132配置在头部件基座131的收容凹部131b内。密封件132是由如弹性体等可提高气密性的材料构成的。根据这样的构成,如图10所示,当向口部109的端面按压头部件基座131时,头部件基座131与口部109的端面会通过密封件132紧密接触,从而构成内袋114的内部只通过贯通孔131a、132a与外部连通的状态,并且内袋114的内袋可以通过减压***105或加压***106进行减压或加压。
<泄漏检查方法>
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二重容器101的泄漏检查方法。该方法包括基于内袋114内部在减压时得到的数据判断内袋114是否具有针孔的工序。
该工序可以通过将头部件103连接在减压***105上,且将头部件103按压在口部109的端面后的状态下,操作真空泵154来执行。由此,如图11所示,内袋114内部的空气被吸出,内袋114内部被减压,内袋114收缩。
如图12所示,开始减压后,用流量计151测量的空气流量急速增大,伴随内袋114收缩流量逐渐减小。当内袋114上没有针孔时,当内袋114萎缩时空气流量变得非常小(几乎为0)。另一方面,当内袋114具有针孔时,即使内袋114萎缩,空气也会通过针孔流入到内袋114内,所以从内袋114吸出的空气流量比内袋114没有针孔的情况多。因此,经过规定时间T后,基于从内袋114吸出的空气流量(更具体而言,该通过确认该流量是否超过阈值Th),能够判断内袋114是否存在针孔。
当内袋114存在针孔时,内袋114内部的密闭度变低,使内袋114内的减压度不容易增加。因此,在将真空泵154的设定压力为基准值的状态下,基于经过规定时间后用压力计152检测得到的压力,可以判断内袋114是否存在针孔。此外,除流量和压力以外,还可以基于内袋114收缩状态或收缩时间等数据来判断是否存在针孔。但从精度的观点出发,优选基于流量的判断。
应予说明,当达到内袋114与外壳112接触后的状态后,即使内袋114存在针孔,但由于针孔被外壳112堵住,有可能会漏掉针孔,但由于在本实施方式的方法中,是一边对内袋114内部进行减压一边进行针孔的检查的,所以不容易造成针孔检测遗漏。
本实施方式的泄漏检查方法可以在预先进行了将内袋114从外壳112剥离的预剥离工序之后再进行,也可以事前不进行预剥离,而在检查时再从外壳112剥离内袋114。在这种情况下,预剥离与泄漏检查可以同时进行,这样有效率。
在透明性高的二重容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目视确认内袋114是否具有针孔,但是难以目视确认有色的二重容器。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检测方法,在针对有色的二重容器的泄漏检查中其技术意义显著。
泄漏检查完成后,操作电磁阀104,将头部件103连接在加压***106上,通过在这样的状态下操作压缩机163,可以向内袋114内送入空气,从而使内袋114膨胀。通过该方式,使实施向袋114内填充内容物的填充工序变容易。
2.第2观点的第2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相似,其主要的区别在于头部件103的结构不同。以下,将主要描述区别点。
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头部件103进一步具备***部件133和密封件134。***部件133具备棒状部133a、和在棒状部133a的基端处沿径向突出的凸缘部133b。贯通孔134a设置在密封件134,棒状部133a插通于贯通孔134a。密封件134的材料与密封件132相同。棒状部133a是棒状的部位。
如图14所示,贯通孔133设置在***部件133,在棒状部133a上设置插通于贯通孔133c的吸入口133d。吸入口133d设置在棒状部133a的前端133a1。由于在内袋114收缩后前端133a1不容易被内袋114覆盖,且吸入口133设置在前端133a1,所以吸入口133d不容易被内袋114闭塞。由于棒状部133a是***到内袋114内的部位,优选棒状部133a的侧面和前端的边缘是弯曲的,以使棒状部133a不会损坏内袋114。
根据以上的构成,如图14所示,当朝向口部109的端面按压头部件基座131,头部件基座131、凸缘部133b、以及口部109的端面会介由密封件132、134紧密接触,变成内袋114的内部仅通过贯通孔131a、132a、133c与外部连通,从而能够通过减压***105或加压***106来对内袋114内部进行减压或加压。
通过利用本实施方式的泄漏检查方法,能够在从口部109向内袋114内***了棒状部133a的状态下对内袋114的内部进行减压,从而使内袋114收缩来确认内袋114是否存在针孔(如图15所示)。根据该方法可以起到如下效果。
·抑制内袋114的剥离不均
如图10所示,内袋114具有隔着咬断部107d相对(对置)的一对相对的部位114b、114c,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会出现只是部位114b进行剥离而部位114c不进行剥离,从而发生内袋114剥离不均和收缩的情况。当内袋114发生这种收缩时,会有在部位114c不能有效地进行泄漏检查的问题。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由于是在***了棒状部133a的状态下对内袋114的内部进行减压的,所以即使是在部位114b处先发生剥离,部位114b也会在与棒状部133a抵接时停止部位114b出的剥离,然后进行部位114c出的剥离。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内袋114剥离不均,从而有效地进行泄漏检查。
·抑制内袋114的底部114a浮起
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部位114b、114c的内表面彼此相互抵接后的状态下内袋114进一步收缩的话,则对内袋114的底部114a施以向上的力,有可能会造成如图16所示,底部114a从二重容器101的底部107b分离并浮起的现象。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在部位114b、114c之间配置棒状部133a,因此部位114b、114c不是直接抵接的,从而能够抑制对内袋114底部114a施加向上的力,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底部114a从二重容器101的底部107b分离浮起的现象。
如图14所示,将二重容器101的总高度设为H,将棒状部133a***到内袋114内的部位的长度设为L,优选L/H为0.4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有效地起到上述2个效果。L/H例如是0.40~0.99,具体是例如0.40、0.50、0.60、0.70、0.80、0.90、0.95、0.99,或者也可以是此处例示的数值中的任意2个之间的范围。
如图14所示,将口部109的内周面的内切圆的直径为D1,棒状部133a的外切圆的直径为D2,则优选为D2/D1为0.3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有效地起到上述2个效果。D2/D1例如是0.30~0.99,具体是例如0.30、0.40、0.50、0.60、0.70、0.80、0.90、0.95、0.99,或者也可以是此处例示的数值中的任意2个之间的范围。
此外,优选L/D2为3以上,例如是3~50,具体是3、4、5、6、7、8、9、10、20、30、40、50,或者也可以是此处例示的数值中的任意2个之间的范围。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泄漏检查方法起到了优异的效果,但是从获得上述2个效果的观点看,作为二重容器101的预剥离方法也能起到优异的效果。因此,该观点并不是必须用来泄漏检查的。
本实施方式还能够以如下方式实施。
·吸入口133d可以设置在棒状部133a的前端以外的部位。当将吸入口133d设置在棒状部133a的周面上时,优选为将内袋114设置在不容易闭塞吸入口133d的位置(例如:棒状部133a的根部附近)。吸入口133d的数量可以为2个以上。
·贯通孔133c可以设置在凸缘部133b。在这种情况下,在密封件132、134处设置与贯通孔133c连通的贯通孔。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经过凸缘部133b的贯通孔133c对内袋114内部减压。应予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构成为在棒状部133a上设置贯通孔133c,以至于能够经过棒状部133a和凸缘部133b两者对内袋114内部减压,也可以构成为在棒状部133a上不设置贯通孔133c,而只是从凸缘部133b对内袋114内部减压。
(第3观点的实施方式)
1.整体构成
如图18A所示,本发明的第3观点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剥离容器201具备大致呈有底圆筒状的容器本体203和泵204。
如图19和图20所示,容器本体203是有底筒状,具备具有躯干部231和底部232的收容部233和从收容部233吐出内容物的口部234。在口部234的外表面设置外螺纹部234a。本实施方式的容器本体203在收容部233和口部234具备内袋206和外壳207,随着内容物减少内袋206从外壳207分离,从而构成内袋206从外壳207分离收缩。
内袋206具备设置在容器外面侧的EVOH层、设置在EVOH层的容器内面侧的内面层、以及设置在EVOH层和内面层之间的粘合层。设置EVOH层能够改善阻气性、并能改善从外壳207的剥离性。但是,粘合层可以省略。
外壳207由例如低密度聚乙烯、直链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及其混合物等构成。
如图21所示,泵204构成为使外部气体不导入到容器本体203内,但能将内容物从容器本体203排出的方式。泵204具备本体部241、活塞部242、喷嘴243、以及管244。本体部241具备筒部241a和缸部241b。在筒部241a的内表面设置螺合在容器本体203的口部234的外螺纹部234a上的内螺纹部(未图示)。缸部241b的下部***到口部234内。缸部241b的外径与口部234的内径基本一致。缸部241b是筒状,且可活塞部242可在缸部241b内滑动。在缸部241b的内部空间,喷嘴243和管244连通。在缸部241b的内部空间内内藏有由弹性部件和阀构成的泵机构。通过使活塞部242滑动来操作泵机构,能够将经由管244吸上来的内容物从喷嘴243排出。
2.底部232的构成
以下,使用图22A~图23B具体说明容器本体203的底部232的构成。如图22A、图22B和图18B、图19等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底部232的中央部分具备夹断部232p。夹断部232p是带状的结构,其将在稍后进行描述,是通过利用分割模具202X、202Y的咬断部221X、221Y(参照图24A)压扁层叠型坯P的下端而形成的。底部232如上所述具有内袋206和外壳207的双重构造,其是嵌合如图23A所示的内袋底部260和如图23B所示的外壳底部270而构成的。
如图22A和图23A所示,内袋底部260在夹断部232p具有向外侧突出的内袋突出部261。如图23A和图23B所示,外壳底部270在夹断部232p具有夹持内袋突出部261的夹持部271。外气导入孔208设置在内袋突出部261与夹持部271之间(参照图22A、图23B和图18B)。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内袋突出部261和夹持部271并没有从底部232突出来,但也可以构成为从底部232突出。此外,在容器本体203成型之后,内袋突出部261与夹持部271是紧贴在一起的,且没有设置外气导入孔208。但内袋突出部261与夹持部271是容易剥离的,所以当施加冲击力或逆转力以使内袋突出部261与夹持部271分离,从而能够使内袋突出部261与夹持部271剥离并能够在它们之间形成外气导入孔208。由于容器本体203具有外气导入孔208,所以随着内容物减少,外部气体导入到外壳207与内袋206之间,从而能够只让内袋206收缩。
此外,如图22A和图22B等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容器本体203在夹断部232p的长边方向端部形成厚度积存部209,其作为卡合部将内袋206和外壳207卡合。具体而言,如图22B和图23A所示,在厚度积存部209处,内袋206(内袋底部260)具备朝径向外侧突出的一对凸部262。如图22B和图23B所示,在厚度积存部209处,外壳207(外壳底部270)具备与凸部262卡合的一对凹部272。本实施方式的容器本体203在厚度积存部209内袋206的凸部262与外壳207的凹部272卡合,所以即使随着内容物减少内袋206收缩,底部232也不容易从内袋206脱离。应予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凸部262和凹部272是由稍后将要描述的吹塑成形一体成形的,凸部262与凹部272具有紧密嵌合的形状。
如图22B所示,凸部262形成为在其长边方向上的突出量d1是从底部232中心X到凸部262前端为止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d2的0.15倍以上。d1/d2的比值优选为0.18以上,更优选为0.20以上。d1/d2的比值例如是0.15~0.30,更优选是0.20~0.25。具体而言,可以是例如:0.15、0.16、0.17、0.18、0.19、0.20、0.21、0.22、0.23、0.24、0.25、0.26、0.27、0.28、0.29、0.30,或者也可以是此处例示的数值中的任意2个之间的范围。应予说明,所谓“在凸部262长边方向上的突出量d1”是指:如图22B所示的在夹断部232p上的内袋底部260的截面上,从内袋底部260最为缩颈位置处起的突出量。该突出量d1的长度具体形成为1.5mm以上。突出量d1优选为2.0mm以上。突出量d1优选做成2.0mm~6.0mm,更优选为2.5mm~5.5mm,进一步优选为3.5mm~4.5mm。突出量d1的具体数值例如是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或者也可以是此处例示的数值中的任意2个之间的范围。应予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凸部262的前端,如图22A所示,是突出到与内袋206底面的边缘在径向上大致同一位置处。但也可以做成比内袋206底面的边缘更向外侧突出的结构。此外,只要是能够充分保证凸部262的突出量d1的形状即可,凸部262的前端也可以是只到达比内袋206的底面的边缘更靠内侧的位置。
3.制造方法
接下来,使用图24A~图26B说明如上所述的层叠剥离容器201的制造方法,特别是吹塑成形工序。
如图24A和图24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容器本体203是通过将从挤出机205挤出的筒状的层叠型坯P进行吹塑成形而形成的。熔融状态的层叠型坯P从模头205a(模具头)挤出,并由吹塑成型用模具202的一对分割模具202X、202Y闭模成形。分割模具202X、202Y具有在吹塑成形品上形成躯干部231、底部232、以及口部234等容器本体203的各种形状的空腔形状。
如图24A所示,挤出层叠型坯的模具205a的模具直径(即,从模头205a挤出的层叠型坯P的直径d3)是指在分割模具202X、202Y的内径中形成底部的部分的内径,其是底部232(底面)的直径d4的2/π倍以下。在这样的条件下,即使利用闭模使层叠型坯P从圆筒形的状态被压扁成扁平,作为被压扁后的层叠型坯P宽度的折叠直径(与成形后的夹断部232p的宽度基本一致)会变得比形成容器本体203的底部232的部分的内径d4小。其结果是,在容器内部,压扁的层叠型坯P能够在吹塑时流向径向外侧,从而容易形成厚度积存部209。d3/d4的比值例如是0.1~0.63,更优选为0.19~0.42。d3/d4的比值具体是例如0.19、0.20、0.21、0.22、0.23、0.24、0.25、0.26、0.27、0.28、0.29、0.30、0.31、0.32、0.33、0.34、0.35、0.36、0.37、0.38、0.39、0.40、0.41、0.42,或者也可以是此处例示的数值中的任意2个之间的范围。
如图24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层叠型坯P的直径d3设定成比吹塑成型用模具202的内径中的形成容器本体203口部234的部分的内径d5略小。d3/d5的比值例如是0.6~0.9,更优选为0.7~0.8。d3/d5的比值具体为0.70、0.71、0.72、0.73、0.74、0.75、0.76、0.77、0.78、0.79、0.80,或者也可以是此处例示的数值中的任意2个之间的范围。当相对于形成口部234的部分的内径d5,层叠型坯P的直径d3过大时,则闭模时会发生咬飞边等情况,此外,当层叠型坯P的直径d3过小时,则吹塑比例变得过大而成形困难。但通过将d3/d5的比值设定为上述数值,则可以适当地成形口部234。
以下,详细说明用吹塑成型用模具202成形容器本体203底部232附近的形状。如图24A所示,吹塑成型用模具202的分割模具202X、202Y分别具备咬断部221X、221Y。如图24A~图25B所示,吹塑成型用模具202在咬断部221X、221Y的下方具备压缩部222。压缩部222由分割模具202X、202Y形成,其是用来在闭模时压缩层叠型坯P。
如图24B和图25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部222具备构成于咬断部221X、221Y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附近位置的第1压缩区域222a、和构成于第1压缩区域222a之间位置处的第2压缩区域222b。第1压缩区域222a闭模时的宽度d6比第2压缩区域闭模时的宽度d7窄。第1压缩区域222a闭模时的宽度d6优选为做成是层叠型坯P的厚度d8(参照图26A)以下。第1压缩区域222a闭模时的宽度d6优选为做成1mm以下,更优选为0.2mm以下。宽度d6优选为具有模具两者没完全抵接的间隔,例如优选为做成0.01mm以上。宽度d6的数值是0.01mm~1.00mm,优选为0.05mm~0.20mm。具体而言,可以是0.05、0.06、0.07、0.08、0.09、0.10、0.1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0.20mm,或者也可以是此处例示的数值中的任意2个之间的范围。此外,第2压缩区域222b闭模时的宽度d7优选为做成层叠型坯P的厚度d8的2倍以下。宽度d7优选为10mm以下,更优选为8mm以下。宽度d7的数值例如是1.0mm~6.0mm,更优选为2.0mm~5.0mm,进一步优选为3.0mm~4.0mm。具体而言,可以是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mm,或者也可以是此处例示的数值中的任意2个之间的范围。
图26A~图26C表示的是相对于如上构成的吹塑成型用模具202垂下层叠型坯P,并将一对分割模具202X、202Y缓慢关闭时的状态。当从图26A所示闭模前的状态关闭分割模具202X、202Y时,分割模具202X、202Y的咬断部221X、221Y向内侧挤压圆筒状的层叠型坯P,如图26B所示,层叠型坯P的内表面(形成内袋206的层)首先相比抵接。当从该状态进一步关闭分割模具202X、202Y后,咬断部221X、221Y和压缩部222压缩层叠型坯P。然后,如图26C所示的模具完全关闭,从而层叠型坯P被咬断部221X、221Y分离成2个部分,并在容器侧形成夹断部232p。
在进行如上所述的闭模后,在容器本体203口部234侧的开口部***吹塑喷嘴,并在进行了闭模后的状态下向分割模具的空腔内出入空气。随后,打开分割模具取出吹塑成形品,并除去形成在夹断部232p下侧部分的下飞边。然后对如上所述方式形成的成形品进行已知的内层预剥离工序以及如上所述的外气导入孔208的形成工序,从而完成容器本体203。最后,通过将泵204安装在容器本体203口部234,最终完成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剥离容器201。
应予说明,当关闭如图26B~图26C所示的分割模具202X、202Y后,层叠型坯P被逐渐压缩。这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吹塑成型用模具202具有压缩部222,所以层叠型坯P的咬断部221X、221Y的下方(容器外侧)比上方(容器内侧)更能被压缩。因此,被压扁的层叠型坯P变得容易流向空间广的容器内侧方向(如图26B的箭头方向)。
更何况本实施方式的压缩部222具备第1压缩区域222a和第2压缩区域222b,其中咬断部221X、221Y的长边方向上的两端部附近的第1压缩区域222a的宽度d6是比第2压缩区域222b的宽度d7更窄的构成。通过该方式,能够抑制由压缩部222压扁的层叠型坯P在横向(咬断部221X、221Y的长边方向,图24B中的左右方向)上扩展。因此,层叠型坯P向纵向移动并被押回到空腔内,从而使层叠型坯P更易想容器内侧方向流动。此外,通过在利用压缩部222押回层叠型坯P后的状态下吹入空气进行吹塑成形,能够是适当地形成厚度积存部209,进而能够使内袋206咬入到外壳207中。其结果是,能够使内袋206的凸部262的突出量d1变大,从而能够增强与外壳207的凹部272的咬合,以能够抑制内袋206从底部232脱离。
应予说明,在传统制造方法中,是通过压缩部222来压缩层叠型坯P的。然而,在传统制造方法中,由于压缩部222的宽度是固定的,所以无法充分获得内袋206的凸部262的突出量d1。在这点上,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通过由如上所述的第1压缩区域222a和第2压缩区域222b构成压缩部222,因此能够增加突出量d1。由此,在凸部262的长边方向上的突出量d1与在从底部232中心X到凸部262前端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d2的比值d1/d2也能够如上所述一样增加。(参照图22B)。
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剥离容器201,如上所述,在厚度积存部209内袋206的凸部262与外壳207的凹部272卡合,以至于内袋206难以从底部232脱离,但这并不意味着内袋206是无法完全脱离的结构。也就是说,仅仅是内袋206的凸部262与外壳207的凹部272卡合,当层叠剥离容器201内的内容物的残留量变少时,当内袋206的收缩量变大,通过内袋206变形,可以解除凸部262与凹部272的卡合。其结果是,内袋206能够变得可以更自由地变形,并且通过泵204的抽吸内容物会聚集在管244的端部,从而能够将最终残留的内容物排出。
4.变形例
应予说明,第3观点的发明还能够以如下方式实施。
·在如上所述实施方式中,如图25A和图25B所示,吹塑成型用模具202的一对分割模具202X、202Y是在第1压缩区域222a的外侧位置完全抵接的结构。然而,本发明的吹塑成型用模具202不限定于此。也就是说,如图27A所示,也可以将第1压缩区域222a做成连接到模具的端部的结构。此外,如图27B所示,在比第1压缩区域222a更靠外侧的区域(即,闭模时层叠型坯P没到达的位置),可以将一对分割模具202X、202Y的间隙做成比第1压缩区域222a的宽度d6大的结构。
·在如上所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层叠剥离容器201是由泵204排出内容物的结构,但也可以做成通过挤压容器本体203来吐出内容物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将外气导入孔208设置在底部232,但也可以将其设置在躯干部231。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在外气导入孔208设置阀部件。
符号说明
(第1观点)1:层叠剥离容器、2:容器本体、3:阀部件、4:盖、5:收容部、5a:阀部件安装凹部、5b:空气流通槽、6:口部、6a:外螺纹部、7:肩部、8:空气导入孔、12:外壳、14:内袋、21:骑乘部、21a:倾斜部、22:止动部、22f:锥形面、22g:锥形面、23:凹部、34:密封件、41:盖本体、42:铰链、43:盖罩、44:主盖部件、44a:外侧筒部、44b:内侧筒部、44c:环状部、44d:内螺纹部、44e:扩径部、44f:突起、44g:阀座、45:止回阀、45a:阀体、45b:弹性片、46:吐出部件、46a:吐出口、G:空间、H1:高度、H2:高度、T1:突出宽度、T2:突出宽度、W1:宽度、W2:宽度。
(第2观点)
101:二重容器、102:泄漏检查装置、103:头部件、104:电磁阀、105:减压***、106:加压***、107:收容部、107a:躯干部、107b:底部、107d:咬断部、108:配管、108a:配管、108b:配管、108c:配管、109:口部、112:外壳、114:内袋、114a:底部、114b:部位、114c:部位、115:外气导入部、131:头部件基座、131a:贯通孔、131b:收容凹部、132:密封件、132a:贯通孔、133:***部件、133a:棒状部、133a1:前端、133b:凸缘部、133c:贯通孔、133d:吸入口、134:密封件、134a:贯通孔、151:流量计、152:压力计、153:调节器、154:真空泵、161:速度控制器、162:调节器、163:压缩机。
(第3观点)
201:层叠剥离容器、202:吹塑成型用模具、202X:分割模具、202Y:分割模具、203:容器本体、204:泵、205:挤出机、205a:模头、206:内袋、207:外壳、208:外气导入孔、209:厚度积存部、221X:咬断部、221Y:咬断部、222:压缩部、222a:第1压缩区域、222b:第2压缩区域、231:躯干部、232:底部、232p:夹断部、233:收容部、234:口部、234a:外螺纹部、241:本体部、241a:筒部、241b:缸部、242:活塞部、243:喷嘴、244:管、260:内袋底部、261:内袋突出部、262:凸部、270:外壳底部、271:夹持部、272:凹部、P:层叠型坯、R:区域、X:中心、d1:突出量、d2:从底部的中心到凸部的前端的长度、d3:层叠型坯P的直径、d4:底部的直径、d5:形成口部的部分的内径、d6:第1压缩区域的宽度、d7:第2压缩区域的宽度、d8:层叠型坯P的厚度。

Claims (22)

1.一种带盖容器,其具有容器本体和盖,其中,
所述盖具备内螺纹部,所述容器本体在口部具有与所述内螺纹部螺合的外螺纹部,
所述盖在与所述内螺纹部相比更靠近所述容器本体侧的位置具备突起,
所述容器本体具备骑乘部以及止动部,所述骑乘部与所述突起卡合限制所述盖的松动,所述止动部位于所述骑乘部的螺纹的紧固方向侧限制所述盖超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盖容器,其中,
将所述止动部的高度设定成比所述骑乘部的高度大,和/或,将所述止动部在径向上的突出宽度设定成比所述骑乘部在径向上的突出宽度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带盖容器,其中,
所述突起设置在圆周方向上相对的2处,
所述骑乘部和所述止动部分别设置在圆周方向上相对的2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盖容器,其中,
限制一个突起超限的止动部的高度是不干扰另一突起的大致最大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带盖容器,其中,
所述止动部在圆周方向上的所述螺纹的紧固方向侧具有防止与所述另一突起干扰的锥形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盖容器,其中,
所述容器本体构成为具有外壳和内袋且随着内容物减少所述内袋收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盖容器,其中,
在所述外壳上形成空气导入孔,
所述骑乘部和所述止动部设置在圆周方向上与所述空气导入孔大致同一位置或在圆周方向上相对的位置。
8.一种二重容器的泄漏检查方法,其中,
所述二重容器构成为具有外壳和内袋且随着内容物减少所述内袋收缩,
所述方法具备基于所述内袋内部减压时得到的数据,进行所述内袋是否存在针孔的判断的工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判断是基于所述减压时从所述内袋吸出的空气流量进行的。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中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减压是在从所述二重容器的口部向所述内袋内***了棒状部的状态下进行的。
11.一种二重容器的预剥离方法,其中,
所述二重容器构成为具有外壳和内袋且随着内容物减少所述内袋收缩,
所述方法具备在从所述二重容器的口部向所述内袋内***了棒状部的状态下,通过对所述内袋的内部进行减压,来使所述内袋从所述外壳剥离的剥离工序。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中所述的方法,其中,
设所述二重容器的整体高度为H,设所述棒状部中的***到所述内袋内的部位的长度为L,L/H是0.40以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
设所述口部的内周面的内切圆的直径为D1,所述棒状部的外切圆的直径为D2,D2/D1是0.30以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0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减压是通过设置在所述棒状部上的吸入口进行的。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吸入口设置在所述棒状部的前端。
16.一种层叠剥离容器,其具有外壳和内袋且随着内容物减少所述内袋收缩,其中,
所述层叠剥离容器具备收容内容物的收容部、以及形成于所述收容部的底部的夹断部,
在所述夹断部的长边方向的端部具备卡合所述外壳和所述内袋的卡合部,
所述内袋在所述卡合部处具备向所述长边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凸部,
所述外壳在所述卡合部处具备与所述凸部卡合的凹部,
所述凸部的所述长边方向上的突出量是从所述底部的中心到所述凸部的前端的所述长边方向的长度的0.15倍以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层叠剥离容器,其中,
所述凸部的前端突出到与所述内袋的底面的边缘在径向上大致同一位置、或比所述内袋的底面的边缘更向外侧突出。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中所述的层叠剥离容器,其中,
在所述夹断部具备向所述外壳和所述内袋之间的空间导入外部气体的外气导入孔。
19.一种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所述层叠剥离容器具有外壳和内袋且随着内容物减少所述内袋收缩,其中,
所述制造方法具备使用圆筒状的层叠型坯的吹塑成形工序,
模具在成形所述层叠剥离容器的夹断部的咬断部的附近,具备在闭模前压缩所述层叠型坯使所述层叠型坯向容器内侧方向流动的压缩部,
所述压缩部具备在所述咬断部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附近的位置上构成的第1压缩区域以及在所述第1压缩区域之间的位置上构成的第2压缩区域,
所述第1压缩区域闭模时的宽度比第2压缩区域闭模时的宽度窄。
20.根据权利要求19中所述的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挤出所述层叠型坯的模头直径是所述模具的内径中的形成底部的部分的内径的2/π倍以下。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中所述的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1压缩区域闭模时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层叠型坯的厚度,
所述第2压缩区域闭模时的宽度是所述层叠型坯的厚度的2倍以下。
22.根据权利要求19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2压缩区域在闭模时的宽度是5mm以下。
CN201980064280.3A 2018-11-30 2019-11-26 带盖容器 Active CN1127709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24637A JP7212250B2 (ja) 2018-11-30 2018-11-30 キャップ付き容器
JP2018-224637 2018-11-30
JP2019007950A JP7137075B2 (ja) 2019-01-21 2019-01-21 積層剥離容器
JP2019-007950 2019-01-21
JP2019-020958 2019-02-07
JP2019020958A JP7323765B2 (ja) 2019-02-07 2019-02-07 二重容器のリーク検査方法及び予備剥離方法
PCT/JP2019/046063 WO2020111024A1 (ja) 2018-11-30 2019-11-26 キャップ付き容器、二重容器のリーク検査方法、積層剥離容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70978A true CN112770978A (zh) 2021-05-07
CN112770978B CN112770978B (zh) 2022-12-16

Family

ID=708534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64280.3A Active CN112770978B (zh) 2018-11-30 2019-11-26 带盖容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70978B (zh)
TW (1) TWI827742B (zh)
WO (1) WO2020111024A1 (zh)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1640U (ja) * 1993-11-19 1995-06-13 吉田工業株式会社 位置合せ容器
JPH08151061A (ja) * 1994-11-30 1996-06-11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キャップ付き容器
JP2006306460A (ja) * 2005-04-28 2006-11-09 Kyoraku Co Ltd 密封容器の首部の緩衝構造
JP2007176543A (ja) * 2005-12-27 2007-07-12 Kao Corp キャップ付き容器
CN103261044A (zh) * 2010-12-23 2013-08-21 奥布里斯特封闭瑞士有限公司 用于容器的闭合件
JP2013199296A (ja) * 2012-03-23 2013-10-03 Daiwa Can Co Ltd 樹脂容器
TW201544404A (zh) * 2014-02-12 2015-12-01 Kyoraku Co Ltd 積層剝離容器,其針孔檢查方法,及其加工方法
JP2016104644A (ja) * 2014-11-19 2016-06-09 キョーラク株式会社 積層剥離容器
JP2016159935A (ja) * 2015-02-27 2016-09-05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二重容器
JP2016222343A (ja) * 2015-05-28 2016-12-28 キョーラク株式会社 二重容器
JP2017057009A (ja) * 2015-09-15 2017-03-23 天龍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ねじ蓋式容器
CN107108066A (zh) * 2014-12-19 2017-08-29 京洛株式会社 层叠剥离容器、对层叠剥离容器安装盖的方法、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
CN206590291U (zh) * 2017-02-23 2017-10-27 东莞市鑫宇制罐有限公司 一种螺旋铁罐
CN107614387A (zh) * 2015-05-28 2018-01-19 京洛株式会社 双层容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03234B2 (ja) * 1997-09-17 2002-07-15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二重ブロー成形壜体の内容器リーク検査方法
US6871752B2 (en) * 2002-02-04 2005-03-29 Rexam Medical Packaging Inc. Rotary seal for clousure with on-stop
KR101210435B1 (ko) * 2010-11-11 2012-12-10 (주)연우 안전캡
WO2015004802A1 (ja) * 2013-07-12 2015-01-15 東罐興業株式会社 キャップ組立体およびその打栓方法
US11248945B2 (en) * 2015-09-01 2022-02-15 Franklin Fueling Systems, Inc. Tank maintenance access chamber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1640U (ja) * 1993-11-19 1995-06-13 吉田工業株式会社 位置合せ容器
JPH08151061A (ja) * 1994-11-30 1996-06-11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キャップ付き容器
JP2006306460A (ja) * 2005-04-28 2006-11-09 Kyoraku Co Ltd 密封容器の首部の緩衝構造
JP2007176543A (ja) * 2005-12-27 2007-07-12 Kao Corp キャップ付き容器
CN103261044A (zh) * 2010-12-23 2013-08-21 奥布里斯特封闭瑞士有限公司 用于容器的闭合件
JP2013199296A (ja) * 2012-03-23 2013-10-03 Daiwa Can Co Ltd 樹脂容器
TW201544404A (zh) * 2014-02-12 2015-12-01 Kyoraku Co Ltd 積層剝離容器,其針孔檢查方法,及其加工方法
JP2016104644A (ja) * 2014-11-19 2016-06-09 キョーラク株式会社 積層剥離容器
CN107108066A (zh) * 2014-12-19 2017-08-29 京洛株式会社 层叠剥离容器、对层叠剥离容器安装盖的方法、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
JP2016159935A (ja) * 2015-02-27 2016-09-05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二重容器
JP2016222343A (ja) * 2015-05-28 2016-12-28 キョーラク株式会社 二重容器
CN107614387A (zh) * 2015-05-28 2018-01-19 京洛株式会社 双层容器
JP2017057009A (ja) * 2015-09-15 2017-03-23 天龍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ねじ蓋式容器
CN206590291U (zh) * 2017-02-23 2017-10-27 东莞市鑫宇制罐有限公司 一种螺旋铁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27742B (zh) 2024-01-01
CN112770978B (zh) 2022-12-16
WO2020111024A1 (ja) 2020-06-04
TW202030462A (zh) 2020-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67830B (zh) 层叠剥离容器
TWI500564B (zh) 雙重容器
JP6112385B2 (ja) ブロー成形容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766934B (zh) 層疊剝離容器
EP0759399A1 (en) Laminated peel container and associated technology
CN112173336B (zh) 层叠剥离容器
CN110834782A (zh) 层叠剥离容器
KR102590903B1 (ko) 적층박리용기
KR20050052413A (ko) 주출용기
CN110831864B (zh) 层叠剥离容器及层叠剥离容器的漏气检查方法
CN112770978B (zh) 带盖容器
TWI780286B (zh) 層疊剝離容器
CN114007949B (zh) 双层容器用注出盖以及双层容器
JP3979645B2 (ja) 合成樹脂製容器
US20190070770A1 (en) Double-layered container and method for production of the same
US20160221728A1 (en) Layer separating container
JP4051411B2 (ja) 合成樹脂製容器
JP7137075B2 (ja) 積層剥離容器
TWI828847B (zh) 收容容器及其製造方法
CN113710584B (zh) 层叠剥离容器
KR101926291B1 (ko) 이중 용기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21127164A (ja) 二重容器
JP2009023224A (ja) パンクシーリング剤送給、抜取りユニット
AU2007205816A1 (en) Separable laminated container and associated technolog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