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53058B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53058B
CN112753058B CN201880097830.7A CN201880097830A CN112753058B CN 112753058 B CN112753058 B CN 112753058B CN 201880097830 A CN201880097830 A CN 201880097830A CN 112753058 B CN112753058 B CN 1127530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isplay device
display region
electrode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783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53058A (zh
Inventor
安部薰
家根田刚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7530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530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530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530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3Connection of the pixel electrodes to the thin film transistors [TF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4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is selected from a number of characters arranged one beside the other, e.g. on a common carrier plat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14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or physical composition or the arrangement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or by the simultaneous addition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in or onto the light sourc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2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or physical composition or the arrangement of auxiliary dielectric or reflective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10K59/353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of the RGB subpix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中形成有多个发光元件,多个发光元件具备第一电极、相比第一电极形成在上层且覆盖第一电极的端部的边缘罩、相比第一电极形成在上层的发光层、以及相比发光层形成在上层的第二电极,显示装置具备:第一显示区域,其设置于显示装置的表面且形成有多个第一发光元件;第二显示区域,其与第一显示区域连续,且设置在显示装置的侧面,并形成有多个第二发光元件,使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露出的边缘罩的第一开口大于使第二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露出的边缘罩的第二开口,与第一开口重叠且作为发光层的第一发光层和与第二开口重叠且作为发光层的第二发光层具有相同的形状且相同的大小。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关于显示装置,在专利文献1~3中公开了在显示区域的周边设置了不用于显示的虚拟区域的结构。另外,近年,在表面和侧面形成了显示区域的显示装置被实用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5-158572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9-081097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7-115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如上所述的显示装置中,在制造时蒸镀发光材料时,使用精细金属掩模(FMM)。对于在表面和侧面形成了显示区域的显示装置,要求一直显示到侧面显示区域,但是特别是在显示区域的端部难以保持掩模精度。因此,存在着成品率变差、成本增加的课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改善在表面和侧面形成了显示区域的显示装置的成品率。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中形成有多个发光元件,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具备第一电极、相比所述第一电极形成在上层且覆盖所述第一电极的端部的边缘罩、相比所述第一电极形成在上层的发光层、以及相比所述发光层形成在上层的第二电极,所述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显示区域,其设置于所述显示装置的表面且形成有多个第一发光元件;第二显示区域,其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连续,且设置在所述显示装置的侧面,并形成有多个第二发光元件,使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所述第一电极露出的所述边缘罩的第一开口大于使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所述第一电极露出的所述边缘罩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重叠且作为所述发光层的第一发光层和与所述第二开口重叠且作为所述发光层的第二发光层具有相同的形状且相同的大小。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能够改善在表面和侧面形成有显示区域的显示装置的成品率。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结构例的立体图,(b)是表示(a)所示的显示面板的平面图。
图2的(a)~(c)是表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的结构例的截面图。
图3的(a)~(c)是表示形成在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上的子像素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4的(a)~(c)是表示形成在第一侧面显示区域的子像素中产生发光层24的位置偏差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5是表示图1的(b)所示的显示面板的更详细的结构例的平面图。
图6是表示形成在图5所示的显示面板上的子像素的结构例的电路图。
图7是表示图5所示的显示面板的引绕布线的配置的平面图。
图8的(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结构例的立体图,(b)是表示(a)所示的显示面板的平面图。
图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侧面显示区域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10是表示形成在第一侧面显示区域的子像素的变形例的平面图。
图11是表示图10所示的子像素的连接示例的平面图。
图12是表示图10所示的子像素的连接示例的平面图。
图13是表示图10所示的子像素的其他连接示例的平面图。
图14是表示图10所示的子像素的其他连接示例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显示装置1的结构例)
图1的(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1的结构例的立体图,图1的(b)是表示图1的(a)所示的显示装置1所具备的显示面板P的平面图。另外,图1的(b)示出了使显示面板P沿着弯曲线F弯曲之前的平坦状态。
显示面板P包括配置在显示装置1的表面(正面)侧的表面显示区域DA(第一显示区域)和与表面显示区域DA连续,且配置在显示装置1的侧面侧的侧面显示区域DB(第二显示区域)。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1中,在沿显示装置1的长边方向延伸的两个侧面分别形成侧面显示区域DB。但是,侧面显示区域DB也可以形成在沿显示装置1的长边方向延伸的两个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上。
另外,在显示面板P的表面显示区域DA中,在沿短边方向延伸的一侧形成有切口部L。但是,切口部L不是必须的,也可以省略。
侧面显示区域DB包括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和第二侧面显示区域DB2。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沿着侧面显示区域DB中与表面显示区域D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显示面板P的左右两端部)而形成。第二侧面显示区域DB2夹在表面显示区域DA和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之间而形成。即,第二侧面显示区域DB2沿着侧面显示区域DB中表面显示区域DA侧的端部而形成。
显示面板P包括形成在表面显示区域DA中的一组子像素SPA(第一发光元件)、形成在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中的一组子像素SPB(第二发光元件)、以及形成在第二侧面显示区域DB2中的一组子像素SPC(第三发光元件)。显示面板P在表面显示区域DA和侧面显示区域DB上显示信息。
另外,如果显示面板P的形状是包括表面显示区域DA和侧面显示区域DB的形状,则不被特别限定。例如,显示面板P的四个角可以形成为大致直角,或者也可以形成为曲线状。
(显示面板P的截面结构例)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面板P的结构例的截面图。图2的(a)表示表面显示区域DA的截面示例,图2的(b)表示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的截面示例,图2的(c)表示第二侧面显示区域DB2的截面示例。图2所示的显示面板P是朝向上方发光的顶部发射型,从下侧开始依次具备基材10、树脂层12、阻挡层3(底涂层)、TFT层4、发光元件层5、密封层6、粘接层38以及功能膜39。
作为树脂层12的材料,例如可以列举聚酰亚胺、环氧树脂、聚酰胺等。作为基材10的材料,例如可以列举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
阻挡层3是在显示装置1的使用时防止水分或杂质到达TFT层4和发光元件层5的层,例如,可以由CVD形成的氧化硅膜、氮化硅膜或氮氧化硅膜或它们的层叠膜构成。
TFT层4包括半导体膜15、相比半导体膜15形成在上层的无机绝缘膜16、相比无机绝缘膜16形成在上层的栅极电极G、相比栅极电极G形成在上层的无机绝缘膜18、相比无机绝缘膜18形成在上层的电容电极C、相比电容电极C形成在上层的无机绝缘膜20、相比无机绝缘膜20形成在上层的源极电极S及漏极电极D、相比源极电极S及漏极电极D形成在上层的平坦化膜21。
薄膜晶体管Tr构成为包括为半导体膜15、无机绝缘膜16(栅极绝缘膜)和栅极电极G。源极电极S连接到半导体膜15的源极区域,漏极电极D连接到半导体膜15的漏极区域。
半导体膜15例如由低温多晶硅(LTPS)或氧化物半导体构成。在图2中,将半导体膜15作为沟道的TFT以顶部栅极结构示出。
无机绝缘膜16、18、20例如可以由CVD法形成的、氧化硅(SiOx)膜或氮化硅(SiNx)膜或它们的层叠膜构成。平坦化膜(层间绝缘膜)21例如可以由聚酰亚胺、丙烯酸等的可涂布的感光性有机材料构成。
栅极电极G、源极电极S、漏极电极D以及端子例如由包括铝(Al)、钨(W)、钼(Mo)、钽(Ta)、铬(Cr)、钛(Ti)、铜(Cu)中的至少一个的金属的单层膜或层叠膜构成。
发光元件层5(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层)包括相比平坦化膜21形成在上层的阳极电极22(第一电极)、规定有源区域(与发光元件层5重叠的区域)的子像素SPA、子像素SPB或者子像素SPC的边缘罩23、相比阳极电极22形成在上层的发光层24以及相比发光层24形成在上层的阴极电极25(第二电极)。发光元件(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构成为包括阳极电极22、发光层24以及阴极电极25。在显示装置1中,阳极电极22和阴极电极25可以相反地配置。也就是说,第一电极可以是阴极电极,第二电极可以是阳极电极。
边缘罩23包围着阳极电极22的端部。发光层24通过蒸镀法或喷墨法,形成为覆盖由边缘罩23所包围的区域(发光区域)。在发光元件层5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层的情况下,在边缘罩23的底面(阳极电极22露出的部分)的上层例如层叠有空穴注入层、空穴输送层、发光层24、电子输送层、电子注入层。在此,可以将发光层24以外作为共用层。
阳极电极22例如由ITO(Indium Tin Oxide)和包含Ag的合金的叠层构成,具有光反射性(后面详述)。阴极电极25可以由ITO、IZO(Indium Zinc Oxide)等的透光性导电材料构成。
在发光元件层5是OLED层的情况下,通过阳极电极22和阴极电极25之间的驱动电流,空穴和电子在发光层24内重组,由此产生的激子下降到基底状态,从而放出光。由于阴极电极25是透光性的,阳极电极22是光反射性的,所以从发光层24放出的光朝向上方,成为顶部发射。
发光元件层5不限于构成OLED元件的情况,也可以构成无机发光二极管或量子点发光二极管。
密封层6是透光性的,包括覆盖阴极电极25的无机密封膜26、相比无机密封膜26形成在上层的有机密封膜27、覆盖有机密封膜27的无机密封膜28。无机密封膜26、28例如可以由使用了掩模的CVD形成的氧化硅膜、氮化硅膜、或氮氧化硅膜或它们的层叠膜构成。有机密封膜27是比无机密封膜26、28更厚的透光性有机膜,可以通过聚酰亚胺、丙烯酸等的可涂布的感光性有机材料构成。例如,在将包含这样的有机材料的墨水喷墨涂布在无机密封膜26上后,通过UV照射使其固化。密封层6覆盖发光元件层5,防止水、氧等的异物渗透到发光元件层5。
功能膜39例如具有光学补偿功能、触摸传感器功能、保护功能等。
(子像素SPA、SPB以及SPC的结构例)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子像素SPA、SPB以及SPC的结构例的平面图。如图2的(a)以及图3的(a)所示,子像素SPA至少具备具有开口HA(第一开口)的边缘罩23和配置在边缘罩23更上层的发光层24(第一发光层)。在子像素SPA中,边缘罩23包围开口HA的整个周围。发光层24形成为至少完全填充开口HA。发光层24的面积大于开口HA的面积。发光层24中重叠在开口HA上的范围有助于表面显示区域DA中的信息显示。
如图2的(b)以及图3的(b)所示,子像素SPB至少具备具有开口HB(第二开口)的边缘罩23和相比边缘罩23配置在上层的、并且与子像素SPA的发光层24相同形状且相同大小的发光层24(第二发光层)。在子像素SPB中,边缘罩23包围开口HB的整个周围。发光层24形成为至少完全填充开口HB。发光层24的面积比开口HB的面积大。发光层24中与开口HB重叠的范围有助于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中的信息显示。
如图2的(c)和图3的(c)所示,子像素SPC至少具备具有开口HC(第三开口)的边缘罩23和相比边缘罩23配置在上层且与子像素SPA的发光层24及像素SPB的发光层24相同形状且相同大小的发光层24(第三发光层)。在子像素SPC中,边缘罩23包围开口HC的整个周围。发光层24形成为至少完全填充开口HC。发光层24的面积比开口HC的面积大。发光层24中与开口HC重叠的范围有助于第二侧面显示区域DB2中的信息显示。
上述“相同形状且相同大小”意味着,在使用具有相同形状且相同大小的掩模图案的掩模将发光层24的发光材料分别蒸镀到表面显示区域DA和侧面显示区域DB上的情况下,结果相同形状且相同大小的发光层24形成在表面显示区域DA和侧面显示区域DB上。因此,子像素SPA的发光层24、子像素SPB的发光层24和子像素SPC的发光层24不一定需要是完全相同的形状且相同的大小。
如图3所示,使形成于表面显示区域DA的阳极电极22露出的边缘罩23的开口HA和使形成于第二侧面显示区域DB2的阳极电极22露出的边缘罩23的开口HC具有相同的形状且相同的大小。另外,开口HA和开口HC比使形成于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的阳极电极22露出的边缘罩23的开口HB大。此外,形成于表面显示区域DA的发光层24、形成于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的发光层24、以及形成于第二侧面显示区域DB2的发光层24都具有相同的形状且相同的大小。在制造显示装置1时,对于表面显示区域DA、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以及第二侧面显示区域DB2,发光层24通过形成在用于蒸镀发光材料的精细金属掩模(FMM:未图示)上的相同尺寸的掩模开口而被蒸镀。换言之,在精细金属掩模中的与表面显示区域DA对应的范围所形成的掩模开口的尺寸与在精细金属掩模中的与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以及第二侧面显示区域DB2对应的范围所形成的掩模开口的尺寸是相同的。
图4的(a)~(c)是表示在形成于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的子像素SPB中产生了发光层24的位置偏差的状态的平面图。由于开口HB比开口HA和开口HC小,所以即使在使发光材料蒸镀到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时的蒸镀图案的掩模精度较低,发光层24也形成为在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中完全覆盖开口HB。因此,能够在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中形成正常发挥功能的子像素SPB。
这样,通过使开口HB小于开口HA和开口HC,即使在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上蒸镀发光材料时的蒸镀图案的掩模精度较低,也能够使子像素SPB正常地发挥功能。详细而言,在对准掩模开口的同时架设精细金属掩模时,即使使难以取得精度的精细金属掩模的端部的掩模开口的精度***,也能够进行架设。另外,即使在将精细金属掩模熔接于掩模框架之后,由于精细金属掩模的掩模开口的密度的关系,在精细金属掩模的端部的掩模开口也容易产生扭歪。即使像这样产生扭歪,根据本结构,也能够使子像素SPB正常地发挥功能。因此,能够改善显示装置1的成品率。
另外,由于形成于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的边缘罩23的开口HB比形成于表面显示区域DA的边缘罩23的开口HA以及形成于第二侧面显示区域DB2的边缘罩23的开口HC小,所以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与表面显示区域DA及第二侧面显示区域DB2相比,在显示的精细度这点上较差。换言之,表面显示区域DA及第二侧面显示区域DB2适于显示高分辨率的图像,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适于显示低分辨率的图像。但是,侧面显示区域DB不位于用户视线的正面,另外,主要作为用于应用程序启动的图标显示而设置。因此,显示品质可以在表面显示区域DA和侧面显示区域DB(特别是位于显示面板P的两端部的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中变化。
另外,只要沿着侧面显示区域DB中至少与表面显示区域D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显示面板P的左右两端部)形成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即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改善上述显示装置1的成品率。但是,也可以省略第二侧面显示区域DB2,遍及侧面显示区域DB的整体形成子像素SPB。由此,能够进一步改善上述显示装置1的成品率。
另外,在表面显示区域DA及第二侧面显示区域DB2中,为了使发光层24充分地发光,不能以重叠在发光层24中填充开口HA和开口HC的地方的方式设置接触孔。因此,在表面显示区域DA及第二侧面显示区域DB2中,如图2的(a)及图2的(c)所示,薄膜晶体管Tr的接触孔形成在不与开口HA或开口HC重叠的位置。同样地,电容电极C的接触孔也形成在不与开口HA或开口HC重叠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中,发光层24中不与开口HB重叠的部位不作为有效的发光层24发挥功能。因此,在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中,如图2的(b)所示,能够将薄膜晶体管Tr的接触孔形成在发光层24中不与开口HB重叠的部位(在表面显示区域DA中与开口HA重叠的部位、在第二侧面显示区域DB2中与开口HC重叠的部位)。同样地,电容电极C的接触孔也能够形成在发光层24中不与开口HB重叠的部位。由此,在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中,能够将薄膜晶体管Tr以及电容电极C均设置成更靠近开口HB。其结果是,由于在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中产生空余空间41,因此能够在该空余空间41中设置追加的薄膜晶体管。进而,可以在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上形成具备追加的薄膜晶体管的单片栅极驱动器或单片源极驱动器等的各种显示控制电路。因此,能够实现具备形成于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中的显示控制电路的显示装置1。
(显示控制电路的配置示例)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面板P的更详细的结构例的平面图。图5所示的显示面板P包括表面显示区域DA、侧面显示区域DB、被形成为包围表面显示区域DA和侧面显示区域DB的边框区域DC、端子部54以及弯曲部56。
另外,在表面显示区域DA以及侧面显示区域DB中,以与多个数据信号线和多个扫描信号线的交叉点对应的方式,设置有矩阵状的像素电路。
图6是表示子像素SPB的结构例的电路图。图9表示与m列n行对应的像素电路的结构。另外,这里说明的像素电路的结构是一个例子,也可以采用其他公知的结构。
图6所示的像素电路包括一个有机EL元件OLED、七个晶体管T1~T7(驱动晶体管T1、写入控制晶体管T2、电源供给控制晶体管T3、发光控制晶体管T4、阈值电压补偿晶体管T5、初始化晶体管T6、T7)和一个电容器C1。
晶体管T1~T7是p沟道型的晶体管。电容器C1是由两个电极构成的电容元件。发光控制线连接到T3和T4的控制端子。扫描信号线(n)与T2和T5的控制端子连接。扫描信号线(n-1)与T6和T7的控制端子连接。但是,T7的控制端子也可以与扫描信号线(n)连接。初始化电源线连接于T6、T7的一个导通端子。数据信号线与T2的一个导通端子连接。高电源电压线与T3的一个导通端子连接。有机EL元件的阴极在多个像素电路中共用,并与低电源电压ELVSS电连接。
端子部54形成在朝形成有切口部L的短边方向延伸的一条边的相反侧的另一条边侧的边框区域DC上。端子部54经由弯曲部56连接到表面显示区域DA和侧面显示区域DB。在这样的显示面板P中,单片栅极驱动器等的显示控制电路(未图示)形成在与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或与该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邻接的边框区域DC中,端子部54形成在边框区域DC中。
显示控制电路控制表面显示区域DA和侧面显示区域DB中的显示。端子部54安装有用于将显示面板P和外部装置电连接的线缆的一端。
图7是表示引绕布线55的配置的平面图。引绕配线55是将表面显示区域DA及侧面显示区域DB与端子部54电连接,且传递外部的信号的配线。如该图所示,多个引绕布线55以在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中与发光层24重叠的方式配置。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对具有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相同的功能的部件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不重复其说明。
图8的(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11的结构例的立体图,图8的(b)是表示图8的(a)所示的显示装置11所具备的显示面板P的平面图。另外,图8的(b)表示使显示面板P沿着弯曲线F弯曲之前的平坦的状态。
显示面板P包括配置在显示装置11的表面(正面)侧的表面显示区域DA(第一显示区域)和与表面显示区域DA连续且配置在显示装置11的侧面侧的侧面显示区域DB(第二显示区域)。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11中,在显示装置11的在短边方向上延伸的两个侧面分别形成侧面显示区域DB。但是,侧面显示区域DB只要形成在显示装置11的在短边方向上延伸的两个侧面中的至少一方即可。
在表面显示区域DA中,在朝短边方向延伸的一个端部上形成有切口部L。但是,切口部L不是必须的,也可以省略。
侧面显示区域DB包括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和第二侧面显示区域DB2。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沿着侧面显示区域DB中与表面显示区域D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显示面板P的上下两端部)形成。第二侧面显示区域DB2夹在表面显示区域DA和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之间而形成。即,第二侧面显示区域DB2沿着侧面显示区域DB中的表面显示区域DA侧的端部形成。
显示面板P包括形成在表面显示区域DA中的一组子像素SPA(第一发光元件)、形成在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中的一组子像素SPB(第二发光元件)、和形成在第二侧面显示区域DB2中的一组子像素SPC(第三发光元件)。显示面板P在表面显示区域DA和侧面显示区域DB中显示信息。
这样,形成侧面显示区域DB的位置如果是显示装置的侧面则没有特别限定。即,侧面显示区域DB也可以形成在沿显示装置的长边方向延伸的两个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侧面上。另外,侧面显示区域DB也可以形成于在显示装置的短边方向上延伸的两个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侧面上。此外,侧面显示区域DB也可以形成于在显示装置的长边方向上延伸的侧面以及在短边方向上延伸的侧面的这两者上。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对具有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相同的功能的部件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不重复其说明。
图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显示区域DB的结构的平面图。在图9中,示出配置于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中的全部子像素SPB中的3行×6列的子像素SPB。将这3行从图9的上方朝向下方依次称为行R1、R2以及R3,将这6列从图9的左边朝向右边依次称为列C1、C2、……C6。在图9中,将某行Rn与某列Cn交叉的位置称为位置(Rn,Cn)。例如,行R1与列C1交叉的位置是位置(R1,C1)。
在图9中,配置于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的多个子像素SPB包括显示红色的子像素SPB、显示绿色的子像素SPB以及显示蓝色的子像素SPB。沿着各行的行方向,依次重复配置有红色的子像素SPB、绿色的子像素SPB以及蓝色的子像素SPB。在各位置,显示(发光)同一颜色的两个子像素SPB沿列方向排列配置。详细而言,配置于位置(R1,C1)的两个子像素SPB和配置于位置(R4,C1)的两个子像素SPB均为红色的子像素SPB。配置于位置(R2,C1)的两个子像素SPB和配置于位置(R5,C1)的两个子像素SPB均为绿色的子像素SPB。配置于位置(R3,C1)的两个子像素SPB和配置于位置(R6,C1)的两个子像素SPB均为蓝色的子像素SPB。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中,显示相同颜色的多个子像素SPB可以在列方向上排列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在列方向上排列配置的多个子像素SPB由公共视频信号驱动。此外,在列方向上排列配置的多个子像素SPB电连接到公共的一个阳极电极22。
如图9所示,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还包括多个发光控制晶体管(有源元件)TdR、TdG以及TdB。发光控制晶体管TdR控制红色子像素SPB的发光,发光控制晶体管TdG控制绿色子像素SPB的发光,发光控制晶体管TdB控制蓝色子像素SPB的发光。在图9中,配置在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中的多个子像素SPB中的每一个被对应于显示颜色的种类的不同的视频信号驱动。具体地,红色的子像素SPB由发光控制晶体管TdR提供的视频信号驱动。绿色的子像素SPB由发光控制晶体管TdG提供的视频信号驱动。蓝色的子像素SPB由发光控制晶体管TdB提供的视频信号驱动。
在图9中,在各位置(Rn,Cn)处,在列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子像素SPB与共用的阳极电极22电连接。形成于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中的共用的阳极电极22比与在表面显示区域DA以及第二侧面显示区域DB2中形成的各子像素SPA电连接的个别的阳极电极22大,并且在2个子像素SPB中共用。在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中,各个阳极电极22与任意一个发光控制晶体管Td的漏极电极连接。例如,配置于位置(C1,R1)的共用的阳极电极22与发光控制晶体管TdR的漏极电极连接。因此,配置于各位置(Rn,Cn)的两个子像素SPB必然同时被驱动。换言之,显示装置1无法个别地驱动与共用的阳极电极22电连接的两个子像素SPB。
在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中,将配置于各位置(Rn,Cn)的两个子像素SPB与对应的发光控制晶体管Td连接的布线为一条即可。换言之,无需在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中设置用于将两个子像素SPB中的一方与对应的其它发光控制晶体管Td连接的布线。由此,能够减少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所需的布线的数量,因此能够更容易设计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的子像素构造。进而,在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中,由于不需要将不同的阳极电极22彼此导通的布线,因此能够自由地布局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中的比阳极电极22更下层的区域。由此,例如能够在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中形成单片栅极驱动器等。
在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中,配置于一组子像素SPB中不同位置的多个子像素SPB电连接到多个发光控制晶体管TdR、TdG以及TdB中的任意一个共用的发光控制晶体管Td。例如,配置于位置(R1,C1)的两个子像素SPB和配置于其三个右侧相邻的位置(R4,C1)的两个子像素SPB电连接到共用的发光控制晶体管TdR的漏极电极。换句话说,四个红色的子像素SPB电连接到一个发光控制晶体管TdR。
在图9中,这样的发光控制晶体管Td:子像素SPB=1:4的关系在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的所到之处成立。例如,配置于位置(R2,C1)上的两个绿色的子像素SPB和配置于位置(R5,C1)上的两个绿色的子像素SPB电连接到共用的发光控制晶体管TdG。此外,配置于位置(R3,C1)上的两个蓝色的子像素SPB和配置于位置(R6,C1)上的两个蓝色的子像素SPB电连接到共用的发光控制晶体管TdB。
由此,与形成于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中的全部的发光控制晶体管Td中的任意一个子像素SPB连接的是其四分之一。剩余的四分之三不需要与子像素SPB连接。因此,能够将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中形成这些剩余的子像素SPB的部位组装到栅极驱动器、或者作为在分时切换驱动中使用的TFT的一部分来使用。
(变形例)
图10是表示形成在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中的子像素SPB的变形例的平面图。如图10所示,子像素SPB的阳极电极22的尺寸可以小于形成在表面显示区域DA中的子像素SPA和形成在第二侧面显示区域DB2中的子像素SPC的尺寸。由此,可以减小子像素SPB的阳极电极22和其他布线的耦合。此外,可以降低扫描信号线、数据信号线的信号波形的钝化。
图11和图12是表示图10所示的子像素SPB的连接示例的平面图。如图11所示,相邻的发出同一颜色的光的多个子像素SPB可以经由TFT层4的布线14电连接彼此的阳极电极22。另外,如图12所示,相邻的发出同一颜色的光的多个子像素SPB也可以共用地形成阳极电极22。
图13和图14是表示图10所示的子像素SPB的其他连接示例的平面图。如图13所示,发出同一颜色的光的多个子像素SPB可以连接到共用的驱动晶体管TdR、TdG以及TdB。另外,如图14所示,相邻的发出同一颜色的光的多个子像素SPB也可以通过共用的视频信号来驱动。
在图10~14所示的任意结构中,由于可以使像素电路小型化且能够空出设计空间,因此能够以与第一侧面显示区域DB1重叠的方式形成扫描信号控制电路、发光信号控制电路、SSD(source shared driving)等的控制电路。
另外,在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所具备的电光元件(根据电流控制亮度和透射率的电光元件)并不被特别限定。作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例如,可以列举作为电光元件具备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器、作为电光元件具备无机发光二极管的无机EL显示器、作为电光元件具备QLED(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的QLED显示器等。
〔总结〕
第一方面:一种显示装置,其形成有多个发光元件,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具备第一电极、相比所述第一电极形成在上层且覆盖所述第一电极的端部的边缘罩、相比所述第一电极形成在上层的发光层以及相比所述发光层形成在上层的第二电极,所述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显示装置的表面,形成有多个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一显示区域、和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连续,设置在所述显示装置的侧面,且形成有多个第二发光元件的第二显示区域,使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所述第一电极露出的所述边缘罩的第一开口大于使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所述第一电极露出的所述边缘罩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重叠且作为所述发光层的第一发光层和与所述第二开口重叠且作为所述发光层的第二发光层具有相同的形状且相同的大小。
第二方面: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沿着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的至少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而形成。
第三方面: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在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之间形成第三发光元件,所述第一开口与使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所述第一电极露出的所述边缘罩的第三开口具有相同的形状且相同的大小;所述第一发光层和与所述第三开口重叠且作为所述发光层的第三发光层具有相同的形状且相同的大小。
第四方面:如第一方面~第三方面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形成在所述显示装置的沿长边方向延伸的侧面。
第五方面:如第一方面~第五方面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形成在所述显示装置的沿短边方向延伸的侧面。
第六方面:如第一方面~第五方面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小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
第七方面:如第一方面~第六方面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发出同一颜色的光的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经由TFT层的布线电连接彼此的第一电极。
第八方面:如第一方面~第六方面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发出同一颜色的光的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共用地形成有第一电极。
第九方面:如第一方面~第八方面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发出同一颜色的光的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通过共用的视频信号来驱动。
第十方面:如第一方面~第八方面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发出同一颜色的光的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连接于共用的驱动晶体管。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通过适当地组合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而获得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也可以通过组合各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来形成新的技术特征。
附图标记说明
1:显示装置、DA:表面显示区域(第一显示区域)、DB:侧面显示区域(第二显示区域)、DB1:第一侧面显示区域(第二显示区域)、DB2:第二侧面显示区域(第二显示区域)、DC:边框区域、SPA:子像素(第一发光元件)、SPB:子像素(第二发光元件)、SPC:子像素(第三发光元件)、14:TFT层的配线、22:阳极电极(第一电极)、23:边缘罩、25:阴极电极(第二电极)、HA:开口(第一开口)、HB:开口(第二开口)、HC:开口(第三开口)、24:发光层(第一发光层、第二发光层、第三发光层)、TdR:发光控制晶体管(驱动元件)、TdB:发光控制晶体管(驱动元件)、TdG:发光控制晶体管(驱动元件)。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其形成有多个发光元件,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具备第一电极、相比所述第一电极形成在上层且覆盖所述第一电极的端部的边缘罩、相比所述第一电极形成在上层的发光层以及相比所述发光层形成在上层的第二电极,所述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显示区域,其设置于所述显示装置的表面且形成有多个第一发光元件;和
第二显示区域,其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连续,且设置在所述显示装置的侧面,并形成有多个第二发光元件,
使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所述第一电极露出的所述边缘罩的第一开口大于使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所述第一电极露出的所述边缘罩的第二开口,
与所述第一开口重叠且作为所述发光层的第一发光层和与所述第二开口重叠且作为所述发光层的第二发光层具有相同的形状且相同的大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沿着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的至少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而形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在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之间形成第三发光元件,所述第一开口与使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所述第一电极露出的所述边缘罩的第三开口具有相同的形状且相同的大小;
所述第一发光层和与所述第三开口重叠且作为所述发光层的第三发光层具有相同的形状且相同的大小。
4.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形成在所述显示装置的沿长边方向延伸的侧面。
5.如权利要求1至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形成在所述显示装置的沿短边方向延伸的侧面。
6.如权利要求1至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小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
7.如权利要求1至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发出同一颜色的光的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经由TFT层的布线电连接彼此的第一电极。
8.如权利要求1至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发出同一颜色的光的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共用地形成有第一电极。
9.如权利要求1至8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发出同一颜色的光的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通过共用的视频信号来驱动。
10.如权利要求1至8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发出同一颜色的光的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连接于共用的驱动晶体管。
CN201880097830.7A 2018-09-26 2018-09-26 显示装置 Active CN1127530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35802 WO2020065794A1 (ja) 2018-09-26 2018-09-26 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53058A CN112753058A (zh) 2021-05-04
CN112753058B true CN112753058B (zh) 2022-09-06

Family

ID=699529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7830.7A Active CN112753058B (zh) 2018-09-26 2018-09-26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005896A1 (zh)
CN (1) CN112753058B (zh)
WO (1) WO20200657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69005B (zh) * 2019-05-20 2021-09-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制造显示面板的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81363A (zh) * 2004-04-07 2005-10-12 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自发光显示器
JP2007058215A (ja) * 2005-08-24 2007-03-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アレイ基板及びそれを含む液晶表示装置
JP2009081097A (ja) * 2007-09-27 2009-04-16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5158572A (ja) * 2014-02-24 2015-09-03 株式会社Joled 表示装置、電子機器
JP2018005222A (ja) * 2016-06-10 2018-01-11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7665904A (zh) * 2016-07-29 2018-02-06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CN107863366A (zh) * 2016-09-22 2018-03-30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66115B2 (ja) * 2004-02-24 2010-05-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TWI386744B (zh) * 2004-12-14 2013-02-21 Samsung Display Co Ltd 薄膜電晶體面板以及使用該薄膜電晶體面板之液晶顯示器
JP2012083513A (ja) * 2010-10-12 2012-04-26 Seiko Epson Corp 液晶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101515623B1 (ko) * 2012-05-14 2015-04-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벤디드 디스플레이를 갖는 휴대단말의 기능 운용 방법 및 장치
KR102124043B1 (ko) * 2013-07-25 2020-06-1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화소 배열 구조 및 이를 채용하는 표시 장치
JP2017107252A (ja) * 2014-04-14 2017-06-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102250844B1 (ko) * 2014-06-09 2021-05-1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KR102255143B1 (ko) * 2014-09-02 2021-05-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벤디드 디스플레이를 구비한 휴대 단말기의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TWI681330B (zh) * 2014-09-02 2020-01-01 南韓商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以執行可攜式終端的應用程式的方法和可攜式終端裝置
KR20170085157A (ko) * 2016-01-13 2017-07-2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562897B1 (ko) * 2016-03-28 2023-08-0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20180013377A (ko) * 2016-07-29 2018-02-0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JP2018040867A (ja) * 2016-09-06 2018-03-15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表示装置、電子機器、及び情報提供方法
US10157572B2 (en) * 2016-11-01 2018-12-18 Innolux Corporation Pixel driver circuitry for a display device
US10319880B2 (en) * 2016-12-02 2019-06-11 Innolux Corporation Display device
KR102653367B1 (ko) * 2016-12-08 2024-04-02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벤디드 디스플레이를 구비한 전자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CN110352627B (zh) * 2017-03-03 2022-06-14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WO2018179308A1 (ja) * 2017-03-31 2018-10-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8186046A (ja) * 2017-04-27 2018-11-22 株式会社Joled 表示装置
KR102374561B1 (ko) * 2017-06-19 2022-03-1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입력감지부재
KR102495930B1 (ko) * 2017-09-12 2023-02-0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1095385B (zh) * 2017-09-21 2021-06-22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09616490A (zh) * 2017-10-03 2019-04-12 天马日本株式会社 Oled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KR102491393B1 (ko) * 2017-12-07 2023-01-2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계 발광 표시장치
KR102484644B1 (ko) * 2017-12-07 2023-01-0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계 발광 표시장치
KR102456458B1 (ko) * 2017-12-27 2022-10-1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계 발광 표시장치
KR102560918B1 (ko) * 2017-12-29 2023-07-2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계 발광 표시장치
US11138931B2 (en) * 2018-03-30 2021-10-0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WO2019187029A1 (ja) * 2018-03-30 2019-10-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WO2019187085A1 (ja) * 2018-03-30 2019-10-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デバイ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200115944A (ko) * 2019-03-29 2020-10-0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표시장치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81363A (zh) * 2004-04-07 2005-10-12 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自发光显示器
JP2007058215A (ja) * 2005-08-24 2007-03-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アレイ基板及びそれを含む液晶表示装置
JP2009081097A (ja) * 2007-09-27 2009-04-16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5158572A (ja) * 2014-02-24 2015-09-03 株式会社Joled 表示装置、電子機器
JP2018005222A (ja) * 2016-06-10 2018-01-11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7665904A (zh) * 2016-07-29 2018-02-06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CN107863366A (zh) * 2016-09-22 2018-03-30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53058A (zh) 2021-05-04
US20220005896A1 (en) 2022-01-06
WO2020065794A1 (ja) 2020-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37489B (zh) 显示装置
US10847739B2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larger openings on inner sides of anode electrodes in display region than on inner sides of anode electrodes in peripheral display region
JP2018006115A (ja) 表示装置
CN111164666B (zh) 显示设备
CN112385313B (zh) 显示设备
CN111937058B (zh) 显示设备
KR20200004475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20200087368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11886925B (zh) 显示设备
US20210399064A1 (en) Display device
CN112753058B (zh) 显示装置
CN111937495B (zh) 显示装置
WO2020065796A1 (ja) 表示デバイス
US20220045139A1 (en) Display device
CN111919510B (zh) 显示设备
US11869421B2 (en) Display device
CN112715056B (zh) 显示装置以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US20210343826A1 (en) Display device
US12048209B2 (en) Display device
US20220181577A1 (en) Display device
WO2019150438A1 (ja) 表示デバイス
WO2019064564A1 (ja) 表示デバイス
KR20160071880A (ko) 유기발광 표시소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