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66753B - 一种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66753B
CN112666753B CN202011623949.9A CN202011623949A CN112666753B CN 112666753 B CN112666753 B CN 112666753B CN 202011623949 A CN202011623949 A CN 202011623949A CN 112666753 B CN112666753 B CN 1126667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ection
light guide
backplane
backlight modul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62394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66753A (zh
Inventor
洪耀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62394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666753B/zh
Publication of CN1126667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667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667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667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背光模组包括通孔和背板,通孔贯穿背光模组;背板包括第一背板分部、第二背板分部以及第三背板分部,第一背板分部围绕通孔设置,第二背板分部所在平面与通孔的中心轴线相交,第一背板分部所在曲面与第二背板分部所在平面相交;沿第一方向,第二背板分部位于第三背板分部远离第一背板分部的一侧;沿第二方向,第二背板分部位于第三背板分部远离第一背板分部的一侧;在经过中心轴线的平面,第三背板分部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背板分部的延伸方向和/或第二背板分部的延伸方向相交。该方案可以降低对通孔位置处背板的拉伸高度的要求,使液晶显示模组的重量更轻、屏占比更高。

Description

一种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显示设备逐渐朝着高屏占比、轻薄化以及功能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以为用户带来更优的使用体验。
为了使显示设备同时具备高屏占比以及前置摄像功能,屏下摄像头技术应运而生。以液晶显示模组为例,通过在背光模组上设置通孔以容纳前置摄像头的方式,可以实现高屏占比和前置摄像功能。背光模组包括背板(铁板),通过加工背板可以形成容纳光源以及导光板等光学组件的空间。现有技术通常采用如下方案在背光模组上形成通孔:首先,在背板上对应摄像区域挖孔,并沿孔的边缘向上拉伸背板,以形成围绕通孔的侧壁,接着,将光学组件放置于通孔形成后的背板空间内。
但是,受到背板的厚度、背板材料的延展性以及通孔的孔径的限制,侧壁的拉伸高度通常是有限的,在背板延展性相同,且保证通孔位置处的背板在拉伸过程中不断裂的情况下,背板的厚度越薄,拉伸高度越小,通孔的孔径越小,拉伸高度也越小。而光学组件具有一定的厚度,若通孔位置处背板的拉伸高度过小,将无法满足容纳光学组件的要求。
由此看来,随着屏占比的提高(通孔孔径变小)以及液晶显示模组重量的减小(通常通过减薄背板实现减重),通孔位置处背板的拉伸高度可能无法满足容纳光学组件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以降低对通孔位置处背板的拉伸高度的要求,使液晶显示模组的重量更轻、屏占比更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通孔,通孔贯穿背光模组;
背光模组还包括背板,背板包括第一背板分部、第二背板分部以及连接第一背板分部和第二背板分部的第三背板分部,其中,第一背板分部围绕通孔设置,第二背板分部所在平面与通孔的中心轴线相交,第一背板分部所在曲面与第二背板分部所在平面相交;
沿第一方向,第二背板分部位于第三背板分部远离第一背板分部的一侧;沿第二方向,第二背板分部位于第三背板分部远离第一背板分部的一侧;在经过中心轴线的平面,第三背板分部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背板分部的延伸方向和/或第二背板分部的延伸方向相交;第一方向与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平行,第二方向与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相交。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包括上一方面提供的背光模组;
液晶显示模组还包括位于背光模组的出光面一侧的液晶显示面板。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上一方面提供的液晶显示模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设计背板包括第一背板分部、第二背板分部以及连接第一背板分部和第二背板分部的第三背板分部,沿平行于中心轴线的第一方向,使第二背板分部位于第三背板分部远离第一背板分部的一侧,沿相交于中心轴线的第二方向,使第二背板分部位于第三背板分部远离第一背板分部的一侧,并且在经过中心轴线的平面,使第三背板分部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背板分部的延伸方向和/或第二背板分部的延伸方向相交,从而可以利用第三背板分部形成沉槽结构。由于容纳光学组件所需的高度是一定的,而沉槽也具有一定的高度,因而沉槽的形成可以降低对第一背板分部的高度要求,进而可以选用厚度更薄的背板以及形成更小孔径的通孔,使液晶显示模组的重量更轻、屏占比更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沿图1中BB’截取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沿图1中BB’截取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沿图1中BB’截取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沿图1中BB’截取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沿图1中BB’截取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沿图1中BB’截取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沿图1中BB’截取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沿图1中BB’截取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该背光模组1包括通孔101和背板11;参见图2,通孔101贯穿背光模组1;背板11包括第一背板分部111、第二背板分部112以及连接第一背板分部111和第二背板分部112的第三背板分部113,其中,第一背板分部111围绕通孔101设置,第二背板分部112所在平面与通孔101的中心轴线CC’相交,第一背板分部111所在曲面与第二背板分部112所在平面相交;沿第一方向,第二背板分部112位于第三背板分部113远离第一背板分部111的一侧;沿第二方向,第二背板分部112位于第三背板分部113远离第一背板分部111的一侧;在经过中心轴线CC’的平面(例如图2所示平面),第三背板分部11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背板分部111的延伸方向和/或第二背板分部112的延伸方向相交;第一方向与中心轴线CC’的延伸方向平行,第二方向与中心轴线CC’的延伸方向相交。
示例性的,图2所示的背板11的结构可按照如下过程形成:首先,提供一面背板(厚度不限),然后,对应摄像区域对背板进行冲压,以形成沉槽,接着,在沉槽中对应摄像区域挖孔,最后,沿孔的边缘“翻折”背板,以形成图2所示的背板11。示例性的,背板的材料可以为铁。
其中,翻折部分则对应第一背板分部111,第一背板分部111的高度为H(内侧高度),即上文所述通孔101位置处背板11的拉伸高度。沉槽部分则对应第三背板分部113,背板11中未被冲压的部分则对应第二背板分部112。从图2可以看出,通过形成第三背板分部113,可以利用第三背板分部113形成沉槽,沿第一方向,该沉槽具有高度h(内侧高度),因而可以容纳一部分光学组件,避免第一背板分部111的高度不足以容纳光学组件。
同时,由于光学组件的厚度是一定的,只要第一背板分部111的高度H与沉槽的高度h的加和大于或等于光学组件的厚度,即可满足容纳光学组件的要求。因此,通过增大沉槽的高度,可以降低对第一背板分部111的高度要求,进而可以选用厚度更薄的背板11以及形成更小孔径的通孔101,使液晶显示模组的重量更轻、屏占比更高。
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第三背板分部113的结构仅为示意,而非限定,后续结合其他附图对第三背板分部113的结构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具体的,在经过中心轴线CC’的平面,第三背板分部113的延伸方向可以只有一个方向,也可以有多个不同的方向,具体需要根据第三背板分部113的形状确定。因此,在经过中心轴线CC’的平面,第三背板分部11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背板分部111的延伸方向和/或第二背板分部112的延伸方向相交,可以理解为,第三背板分部113具有与第一背板分部111的延伸方向相交的部分,或者具有与第二背板分部112的延伸方向相交的部分,或者具有与第一背板分部111和第二背板分部112的延伸方向均相交的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求自行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凡是通过形成第三背板分部113(沉槽)以降低对第一背板分部111(通孔101位置处翻折部分的背板11)的高度要求的方案,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设计背板包括第一背板分部、第二背板分部以及连接第一背板分部和第二背板分部的第三背板分部,沿平行于中心轴线的第一方向,使第二背板分部位于第三背板分部远离第一背板分部的一侧,沿相交于中心轴线的第二方向,使第二背板分部位于第三背板分部远离第一背板分部的一侧,并且在经过中心轴线的平面,使第三背板分部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背板分部的延伸方向和/或第二背板分部的延伸方向相交,从而可以利用第三背板分部形成沉槽。由于容纳光学组件所需的高度是一定的,而沉槽具有一定的高度,因而沉槽的形成可以降低对第一背板分部的高度要求,进而可以选用厚度更薄的背板以及形成更小孔径的通孔,使液晶显示模组的重量更轻、屏占比更高。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下面结合第三背板分部的结构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继续参见图2,可选的,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片12和导光板13,反射片12和导光板13设置于背板11限定的空间内,且反射片12位于背板11与导光板13之间;沿第一方向,第三背板分部113的投影长度(即h)大于或者等于反射片12的厚度,小于反射片12与导光板13的厚度之和。
具体的,背光模组通常还包括导光板背离反射片的一侧的上、下扩散片和上、下增光片等光学组件,以改善背光模组的出光效果,提升液晶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现有技术中,若翻折部分的背板的拉伸高度较小,往往通过减小导光板背离反射片的一侧的光学组件的厚度,使背板足以容纳所有光学组件,例如,可以采用复合膜代替下增光片和上增光片,以降低光学组件的厚度。但是,此方案会降低背光模组的出光效果。而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三背板分部113沿第一方向的投影长度(即h)大于或者等于反射片12的厚度,小于反射片12与导光片的厚度之和,可使背板11的内侧高度(即H+h)足以容纳需要设置的光学组件,无需降低光学组件的厚度,因而可以保证背光模组具有良好的出光效果。
示例性的,图2以第三背板分部113沿第一方向的投影长度(即h)等于反射片12的厚度为例进行示意。反射片12的厚度约为0.08mm,下增光片的厚度约为0.065mm,因此,利用第三背板分部113所增加的背板11内侧高度(即h)足以容纳下增光片(参见图2,导光板13背离反射片12一侧设置有下扩散片14、下增光片15,上增光片16以及上扩散片17),避免使用复合膜,因而可以保证背光模组的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图2仅以第三背板分部113沿第一方向的投影长度(即h)等于反射片12的厚度为例进行示意,可以理解的,当第三背板分部113沿第一方向的投影长度进一步增大时,一方面可以容纳更多的改善背光模组出光效果的膜层,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对第一背板分部111的高度(即H)要求。
当然,第三背板分部113沿第一方向的投影长度不能无限增大,一方面是受到背板11的延展性的限制,另一方面,可以理解的,导光板13用于将光源发出的光转换成均匀的面光源,为了保证液晶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需要保证导光板13全部位于显示区AA,优选部分位于非显示区NA(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三背板分部113沿第一方向的投影长度小于反射片12与导光板13的厚度之和,可以保证导光板13的覆盖面积,从而保证液晶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
此外,如图2所示,可选的,沿第二方向,导光板13与第一背板分部111之间具有间隙,如此,可以为导光板13提供收缩膨胀的空间,避免测试过程中损坏背光模组。优选的,导光板13与第一背板分部111的间隙距离相同,以保证不同高度上的导光板13具有相同的膨胀空间。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对第三背板分部113的设计原则是,第三背板分部113沿第一方向的投影长度(即h)大于或者等于反射片12的厚度,小于反射片12与导光板13的厚度之和,下面,结合附图对第三背板分部113的结构做进一步示例性说明。
继续参见图2,可选的,第三背板分部113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子分部1131和第二子分部1132,第一子分部1131与第一背板分部111连接,第二子分部1132与第二背板分部112连接;第一子分部1131所在平面与第二背板分部112所在平面平行,在经过中心轴线CC’的平面,第二子分部113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背板分部111的延伸方向以及第二背板分部112的延伸方向均相交;沿第一方向,第二子分部1132的投影长度(即h)大于或者等于反射片12的厚度,小于反射片12与导光板13的厚度之和。
本实施例通过在形成沉槽时形成台阶式的第三背板分部113,可使只有第二子分部1132会因被拉伸而变薄,使第一子分部1131的厚度与第二背板分部112的厚度基本相同,如此,在第一子分部1131上挖孔并翻折形成第一背板分部111时,因第一子分部1131的厚度未减小,从而可以避免影响第一背板分部111的可拉伸程度,即降低第一背板分部111的高度。
图3是沿图1中BB’截取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见图3,进一步可选的,导光板13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导光分部131和第二导光分部132,第二导光分部132位于第一导光分部131远离第一背板分部111的一侧,第一导光分部131在第二背板分部11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第一子分部1131在第二背板分部11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交叠。
从图2可以看出,沿第二方向,第三背板分部113会占据反射片12以及导光板13的部分设置空间,而通孔101位置处非显示区的区域是有限的,若反射片12与导光板13均如图2所示设置于第三背板分部113远离通孔101的一侧,则有可能会引发导光板13的覆盖面积小于显示区面积的情况。另外,为了保证导光板13的覆盖面积大于等于显示区面积,则需要使第三背板分部113沿第二方向的投影长度越小越好,如此,会加大第二子分部1132的倾斜程度,增大加工过程中第二子分部1132断裂的风险,或者,会缩短第一背板分部111与导光板13之间的距离,导致导光板13的膨胀空间不足。
因此,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本实施例设置靠近通孔101的部分导光板13(即第一导光分部131)与第一子分部1131垂直投影交叠,如此,既能够保证导光板13的覆盖面积大于或等于显示区的覆盖面积,又能够保证导光板13的膨胀空间,还能够避免背板11在加工过程中断裂,保证加工背板11过程中的成品率。
需要说明的是,图2和图3仅以第二子分部1132沿第一方向的投影长度(即h)等于反射片12为例进行示意。
示例性的,图4是沿图1中BB’截取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见图4,进一步可选的,沿第一方向,第一导光分部131的厚度小于第二导光分部132的厚度。
如图4所示,通过对靠近通孔101一侧的部分导光板13(即第一导光分部131)进行减薄处理,可以进一步增大第二子分部1132沿第一方向上的投影长度,即增大沉槽的高度h。如此,当导光板13等光学组件的厚度一定时,由于沉槽的高度h增加,因而可以降低第一背板分部111的高度H,进而可以选用厚度更薄的背板11以及形成更小孔径的通孔101,使液晶显示模组的重量更轻、屏占比更高。
参见图3或图4,进一步的可选的,第三背板分部113靠近导光板13一侧设置有反射膜层18,反射膜层18与反射片12搭接,且反射膜层18以及反射片12在第二背板分部11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覆盖导光板13在第二背板分部11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
从图3和图4可以看出,由于第一子分部1131与第一导光分部131垂直投影交叠,使得反射片12的设置空间被第三背板分部113挤占,因而无法覆盖全部的导光板13,导致背光模组的出光效率降低。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三背板分部113靠近导光板13一侧设置反射膜18,使反射膜层18以及反射片12在第二背板分部11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覆盖导光板13在第二背板分部11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从而可以保证入射至反射片12或反射膜18的光均可以被反射至背光模组的出光侧,从而可以保证背光模组的出光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第一子分部1131与第一导光分部131的垂直投影不交叠,也可以在第三背板分部113靠近导光板13一侧设置反射膜18,使反射膜18与反射片12搭接,以防止背光模组出光效率下降的情况发生。
综上,上述实施例基于台阶式的第三背板分部对背光模组的结构做了详细说明,下面,示例性的提供另一种可选方案。
图5是沿图1中BB’截取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见图5,可选的,在经过中心轴线CC’的平面,第三背板分部11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背板分部111的延伸方向以及第二背板分部112的延伸方向均相交。
如此设置,由于第三背板分部113为斜曲面,因此,更容易翻折形成第一背板分部111,加工工艺更为简单。
此外,由于图2所示的台阶式的第三背板分部113存在与第二背板分部112所在平面平行的第一子分部1131,而图5所示的斜曲面式的第三背板分部不存在与第二背板分部所在平面平行的部分,因此,在第三背板分部113沿第一方向的投影长度(即沉槽高度h)以及第三背板分部113沿第二方向的投影长度相同的情况下,图5所示第三背板分部的倾斜程度小于图2所示中第二子分部1132的倾斜程度,因此,本实施例中第三背板分部被拉伸的程度更小,故而更容易拉伸,且拉伸过程中的断裂风险更小,有利于保证背板的可靠性。
图6是沿图1中BB’截取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见图6,进一步可选的,沿第二方向,导光板13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导光分部133和第四导光分部134,第四导光分部134位于第三导光分部133远离第一背板分部111的一侧,第三导光分部133在第二背板分部11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第三背板分部113在第二背板分部11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交叠。
如上所述,如此设置可以保证导光板13的覆盖面积大于或等于显示区的覆盖面积,避免因第三背板分部113占用导光板13的空间而导致导光板13的覆盖面积小于显示区的覆盖面积,在此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图6以第三背板分部113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长度(即h)等于反射片12的厚度为例进行示意,如此设置,可以避免导光板13与第三背板分部113接触,进而避免导光板13的膨胀空间被压缩,从而保证背光模组的品质。
进一步的,图7是沿图1中BB’截取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见图7,可选的,第三导光分部133靠近第三背板分部113的一侧具有缺角,且第三背板分部113与第三导光分部133不接触。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三导光分部133靠近第三背板分部113的一侧设置缺角,可以进一步增大沉槽的高度h,降低对第一背板分部111的高度H的要求,进而可以选用厚度更薄的背板11以及形成更小孔径的通孔101,使液晶显示模组的重量更轻、屏占比更高。此外,由于第三背板分部113沿第一方向的投影长度(即h)增大,即第三背板分部113的倾斜程度增大,那么在第三导光分部133靠近第三背板分部113的一侧设置缺角,可以避免导光板13与第三背板分部113接触,进而避免导光板13的膨胀空间被压缩,从而保证背光模组的品质。
继续参见图7,可选的,第三背板分部113靠近导光板13一侧设置有反射膜层18,反射膜层18与反射片12搭接,且反射膜层18以及反射片12在第二背板分部11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覆盖导光板13在第二背板分部11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
与图3和图4中反射膜18的设置同理,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三背板分部113靠近导光板13一侧设置反射膜18,使反射膜层18以及反射片12在第二背板分部11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覆盖导光板13在第二背板分部11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从而可以保证入射至反射片12或反射膜18的光均可以被反射至背光模组的出光侧,从而可以保证背光模组的出光效率。
此外,图8是沿图1中BB’截取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见图8,可选的,反射片12包括第一反射分部121和第二反射分部122,第一反射分部121在第二背板分部11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第三背板分部113在第二背板分部11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交叠,第二反射分部122位于导光板13与第二背板分部112之间。
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三背板分部113为斜曲面,相比于台阶式的第三背板分部113而言,弯折程度更低,便于反射片12的弯折,因此,可以通过弯折反射片12,使第一反射分部121在第二背板分部11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第三背板分部113在第二背板分部11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交叠,并且使第二反射分部122位于导光板13与第二背板分部112之间,以实现反射片12在第二背板分部11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覆盖导光板13在第二背板分部11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保证背光模组的出光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反射分部121可以与第三导光分部133接触,也可以不与第三导光分部133接触,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综上,上述实施例基于斜曲面式的第三背板分部对背光模组的结构做了详细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求选择设置方式。
进一步的,如上所述,当背板11的厚度越小时,翻折部分(即第一背板分部111)的拉伸高度越小。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降低对第一背板分部111的高度的要求,因而可以采用更薄的背板11,使液晶显示模组的重量更轻。可选的,沿第一方向,背板11的厚度D满足0.05mm≤D≤0.08mm。具体的,沿第一方向,第二背板分部112的厚度范围为0.05mm~0.08mm。通过减小背板11的重量,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轻薄化。
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9,液晶显示模组1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还包括位于背光模组1的出光面一侧的液晶显示面板2,因而具备与上述背光模组相同的有益效果,可以实现高屏占比和更轻的重量,相同之处可参照上述背光模组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另外,液晶显示面板2的结构,以及液晶显示面板2与背光模组1的组装方法在此不作过多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自行设计。
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0,液晶显示装置100包括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模组10,因而具备与背光模组相同的有益效果,相同之处可参照上述背光模组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可以为图10所示的手机,也可以为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产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别:电视机、笔记本电脑、桌上型显示器、平板电脑、数码相机、智能手环、智能眼镜、车载显示器、医疗设备、工控设备、触摸交互终端等,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3)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通孔,所述通孔贯穿所述背光模组;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背板,所述背板包括第一背板分部、第二背板分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背板分部和所述第二背板分部的第三背板分部,其中,所述第一背板分部围绕所述通孔设置,所述第二背板分部所在平面与所述通孔的中心轴线相交,所述第一背板分部所在曲面与所述第二背板分部所在平面相交;
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二背板分部位于所述第三背板分部远离所述第一背板分部的一侧;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二背板分部位于所述第三背板分部远离所述第一背板分部的一侧;在经过所述中心轴线的平面,所述第三背板分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背板分部的延伸方向和/或所述第二背板分部的延伸方向相交;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平行,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相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片和导光板,所述反射片和所述导光板设置于所述背板限定的空间内,且所述反射片位于所述背板与所述导光板之间;
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三背板分部的投影长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反射片的厚度,小于所述反射片与所述导光板的厚度之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背板分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子分部和第二子分部,所述第一子分部与所述第一背板分部连接,所述第二子分部与所述第二背板分部连接;
所述第一子分部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背板分部所在平面平行,在经过所述中心轴线的平面,所述第二子分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背板分部的延伸方向以及所述第二背板分部的延伸方向均相交;
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子分部的投影长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反射片的厚度,小于所述反射片与所述导光板的厚度之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导光板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导光分部和第二导光分部,所述第二导光分部位于所述第一导光分部远离所述第一背板分部的一侧,所述第一导光分部在所述第二背板分部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所述第一子分部在所述第二背板分部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交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导光分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导光分部的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在经过所述中心轴线的平面,所述第三背板分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背板分部的延伸方向以及所述第二背板分部的延伸方向均相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导光板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导光分部和第四导光分部,所述第四导光分部位于所述第三导光分部远离所述第一背板分部的一侧,所述第三导光分部在所述第二背板分部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所述第三背板分部在所述第二背板分部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交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光分部靠近所述第三背板分部的一侧具有缺角,且所述第三背板分部与所述第三导光分部不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片包括第一反射分部和第二反射分部,所述第一反射分部在所述第二背板分部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所述第三背板分部在所述第二背板分部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交叠,所述第二反射分部位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第二背板分部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背板分部靠近所述导光板一侧设置有反射膜层,所述反射膜层与所述反射片搭接,且所述反射膜层以及所述反射片在所述第二背板分部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覆盖所述导光板在所述第二背板分部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背板的厚度D满足0.05mm≤D≤0.08mm。
12.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所述液晶显示模组还包括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一侧的液晶显示面板。
13.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
CN202011623949.9A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Active CN1126667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23949.9A CN112666753B (zh)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23949.9A CN112666753B (zh)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66753A CN112666753A (zh) 2021-04-16
CN112666753B true CN112666753B (zh) 2022-07-22

Family

ID=754122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623949.9A Active CN112666753B (zh)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6675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41040B (zh) * 2021-08-03 2022-12-23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23097455A1 (zh) * 2021-11-30 2023-06-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板及其制作方法、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CN114236907B (zh) * 2021-12-15 2023-11-28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43350A (zh) * 2009-07-03 2011-01-12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
KR20190073730A (ko) * 2017-12-19 2019-06-2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CN110426895A (zh) * 2019-07-23 2019-11-08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CN209946599U (zh) * 2019-05-20 2020-01-14 深圳市隆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屏占比的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N111427195A (zh) * 2020-04-27 2020-07-17 安徽精卓光显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43350A (zh) * 2009-07-03 2011-01-12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
KR20190073730A (ko) * 2017-12-19 2019-06-2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CN209946599U (zh) * 2019-05-20 2020-01-14 深圳市隆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屏占比的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N110426895A (zh) * 2019-07-23 2019-11-08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CN111427195A (zh) * 2020-04-27 2020-07-17 安徽精卓光显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66753A (zh) 2021-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666753B (zh) 一种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US9709722B2 (en)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a prism structure
CN107329301B (zh) 显示装置
JP4664757B2 (ja)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照明装置
KR102333790B1 (ko) 곡면표시장치
CN111785738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1988661A (zh) 背光单元和具有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设备
US9983426B2 (en)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display module
KR20170066761A (ko) 커브드 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20160027559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109523913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7108897B2 (ja) 画像表示装置
CN110764312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1221166B (zh)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0706584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10274163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same
JP5271653B2 (ja) 液晶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107194B2 (ja) 照明装置、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10085549A (ja) 液晶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15132091B (zh) 拼接模组以及电子装置
US20210109397A1 (en) Display device
US20240205383A1 (en) Viewing angle control member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EP4372267A1 (en) Planar lighting device
KR102658217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JP2008040096A (ja) 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