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22530A - 轮胎 - Google Patents

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22530A
CN112622530A CN202011042118.2A CN202011042118A CN112622530A CN 112622530 A CN112622530 A CN 112622530A CN 202011042118 A CN202011042118 A CN 202011042118A CN 112622530 A CN112622530 A CN 1126225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tire
curved
shoulder
interrup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4211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22530B (zh
Inventor
河越义史
堀口俊树
三岛麻里
田原功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8531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7544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8531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1847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8531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7544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8531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7544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6225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225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225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225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4Asymmetric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60C11/1218Three-dimensional shape with regard to depth and extending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36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tread patter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69Tie bars for linking block elements and bridging the groo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74Slant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about 5 to 35 degr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60C2011/1209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straight at the tread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60C2011/12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sinusoidal or zigzag at the tread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60C2011/122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having different shape within the patter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轮胎能够维持操纵稳定性以及耐磨损性能,并且能够发挥优异的湿路性能。轮胎具有胎面部(2)。在第一中间陆地部(11)设置有具有第一端(15a)和第二端(15b)的多个弯曲槽(15)。多个弯曲槽(15)的第一端(15a)分别与第一胎肩周向槽(5)连通。多个弯曲槽(15)的第二端(15b)分别与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其他弯曲槽(15)连通。多个弯曲槽(15)分别包括第一弯曲部(16)和第二弯曲部(17)。第一弯曲部(16)的角度(θ1)大于第二弯曲部(17)的角度(θ2)。

Description

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提高在铺装路上的操纵稳定性以及雪上性能,提出有各种改善设置于陆地部的槽、刀槽的配置的轮胎(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6318号公报
在近几年中伴随车辆的高性能化,要求发挥更优异的湿路性能的轮胎。另一方面,由于槽、刀槽的配置,有时伴随湿路性能的提高使得操纵稳定性、耐磨损性能受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那样的问题所做出的,主要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维持操纵稳定性以及耐磨损性能并且发挥优异的湿路性能的轮胎。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是具有胎面部的轮胎,所述胎面部包括:第一胎面端以及第二胎面端、在所述第一胎面端与所述第二胎面端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多个周向槽、以及被所述周向槽划分出的多个陆地部,所述周向槽包括:配置于最靠所述第一胎面端侧的第一胎肩周向槽、和与所述第一胎肩周向槽的所述第二胎面端侧相邻的胎冠周向槽,所述陆地部包括所述第一胎肩周向槽与所述胎冠周向槽之间的第一中间陆地部,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的多个弯曲槽,所述多个弯曲槽的所述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胎肩周向槽连通,所述多个弯曲槽的所述第二端分别与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其他所述弯曲槽连通,所述多个弯曲槽分别包括:所述第一端侧的第一弯曲部、和所述第二端侧的第二弯曲部,所述第一弯曲部的角度(θ1)大于所述第二弯曲部的角度(θ2)。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弯曲槽包括:从所述第一端到所述第一弯曲部的顶点的第一部分、从所述第一弯曲部的顶点到所述第二弯曲部的顶点的第二部分、以及从所述第二弯曲部的顶点到所述第二端的第三部分,所述弯曲槽的所述第二端与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所述弯曲槽的所述第二部分连通。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胎面部包括划分于所述第一胎肩周向槽与所述第一胎面端之间的第一胎肩陆地部,在所述第一胎肩陆地部设置有多个第一胎肩横槽,所述第一胎肩横槽包括与所述第一胎肩周向槽连通的连通部,使所述连通部与轮胎轴向平行地延长到轮胎赤道侧的区域与所述弯曲槽的所述第一端重叠。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多个副槽,所述副槽包括从所述弯曲槽向所述胎冠周向槽侧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内中断的内侧副槽。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内侧副槽包括:第一内侧副槽、和在比所述第一内侧副槽靠所述第一胎肩周向槽侧中断的第二内侧副槽。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第一内侧副槽和所述第二内侧副槽相对于轮胎轴向以相同的方向倾斜,所述第二内侧副槽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大于所述第一内侧副槽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多个副槽,所述副槽包括:从所述弯曲槽向所述胎冠周向槽侧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内中断的内侧副槽、和从所述弯曲槽向所述第一胎肩周向槽侧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内中断的外侧副槽,所述外侧副槽的所述弯曲槽侧的端部隔着所述弯曲槽而与所述内侧副槽的所述弯曲槽侧的端部在轮胎轴向上对置。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外侧副槽包括:从所述弯曲槽沿轮胎轴向延伸的横槽部、和与所述横槽部相连并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纵槽部。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多个副槽,所述副槽包括:从所述弯曲槽向所述胎冠周向槽侧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内中断的内侧副槽、和从所述弯曲槽向所述第一胎肩周向槽侧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内中断的外侧副槽,所述内侧副槽包括:第一内侧副槽、和在比所述第一内侧副槽靠所述第一胎肩周向槽侧中断的第二内侧副槽,所述外侧副槽的所述弯曲槽侧的端部隔着所述弯曲槽与所述第二内侧副槽的所述弯曲槽侧的端部在轮胎轴向上对置。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多个刀槽,所述刀槽包括从所述胎冠周向槽延伸并且不与所述弯曲槽连通而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内中断的内侧中断刀槽。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设置于轮胎赤道上,所述内侧中断刀槽包括:第一内侧中断刀槽、和在比所述第一内侧中断刀槽靠所述弯曲槽侧中断的第二内侧中断刀槽,所述第一内侧中断刀槽在比轮胎赤道靠所述胎冠周向槽侧中断,所述第二内侧中断刀槽横贯轮胎赤道。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是具有胎面部的轮胎,所述胎面部包括:第一胎面端以及第二胎面端、在所述第一胎面端与所述第二胎面端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多个周向槽、以及被所述周向槽划分的多个陆地部,所述周向槽包括:配置于最靠所述第一胎面端侧的第一胎肩周向槽、以及与所述第一胎肩周向槽的所述第二胎面端侧相邻的胎冠周向槽,所述陆地部包括所述第一胎肩周向槽与所述胎冠周向槽之间的第一中间陆地部,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的多个弯曲槽、和多个副槽,所述多个弯曲槽的所述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胎肩周向槽连通,所述多个弯曲槽的所述第二端分别与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其他所述弯曲槽连通,所述副槽包括:从所述弯曲槽向所述胎冠周向槽侧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内中断的内侧副槽。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内侧副槽的槽宽度朝向所述胎冠周向槽侧逐渐减小。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内侧副槽包括:第一内侧副槽、和在比所述第一内侧副槽靠所述第一胎肩周向槽侧中断的第二内侧副槽。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第一内侧副槽和所述第二内侧副槽相对于轮胎轴向向相同的方向倾斜,所述第二内侧副槽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大于所述第一内侧副槽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弯曲槽包括所述第一端侧的第一弯曲部和所述第二端侧的第二弯曲部,所述第一内侧副槽与所述第二弯曲部连通。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副槽包括从所述弯曲槽向所述第一胎肩周向槽侧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内中断的外侧副槽,所述外侧副槽的所述弯曲槽侧的端部隔着所述弯曲槽而与所述第二内侧副槽的所述弯曲槽侧的端部在轮胎轴向上对置。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是具有胎面部的轮胎,所述胎面部包括:第一胎面端以及第二胎面端、在所述第一胎面端与所述第二胎面端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多个周向槽、以及被所述周向槽划分出的多个陆地部,所述周向槽包括:配置于最靠所述第一胎面端侧的第一胎肩周向槽、和与所述第一胎肩周向槽的所述第二胎面端侧相邻的胎冠周向槽,所述陆地部包括所述第一胎肩周向槽与所述胎冠周向槽之间的第一中间陆地部,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的多个弯曲槽、和多个副槽,所述多个弯曲槽的所述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胎肩周向槽连通,所述多个弯曲槽的所述第二端分别与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其他所述弯曲槽连通,所述副槽包括:从所述弯曲槽向所述胎冠周向槽侧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内中断的内侧副槽、和从所述弯曲槽向所述第一胎肩周向槽侧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内中断的外侧副槽,所述外侧副槽的所述弯曲槽侧的端部隔着所述弯曲槽而与所述内侧副槽的所述弯曲槽侧的端部在轮胎轴向上对置。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外侧副槽包括:从所述弯曲槽沿轮胎轴向延伸的横槽部、和与所述横槽部相连并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纵槽部。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横槽部的轮胎轴向的长度大于所述内侧副槽的轮胎轴向的长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2是图1的第一中间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3是表示图2的弯曲槽的轮廓的放大图。
图4是图2的A-A线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2的弯曲槽以及副槽的轮廓的放大图。
图6是图1的第二中间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7是图6的B-B线剖视图。
图8是图6的C-C线剖视图。
图9是表示第一中间刀槽的刀槽壁的放大立体图。
图10是图1的第一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11是图1的第二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12是参考例1的第一中间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13是参考例2的第一中间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14是参考例3的第一中间陆地部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2…胎面部;5…第一胎肩周向槽;11…第一中间陆地部;15…弯曲槽;15a…第一端;15b…第二端;16…第一弯曲部;17…第二弯曲部;Te1…第一胎面端;θ1…角度;θ2…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例如优选作为乘用车用的充气轮胎使用。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也可以用于重载荷用的充气轮胎、不向轮胎的内部填充加压的空气的非空气式轮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具有被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方向的胎面部2。胎面部2具有:在轮胎1向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外侧的第一胎面端Te1、以及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内侧的第二胎面端Te2。向车辆安装的方向例如用文字或者符号表示在胎侧部(省略图示)。
第一胎面端Te1以及第二胎面端Te2在是充气轮胎的情况下,是对正规状态的轮胎1施加正规负载且以外倾角0°接地于平面时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位置。正规状态是将轮胎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正规内压,并且无负载的状态。在本说明书中除非另有说明,轮胎各部的尺寸等是在上述正规状态下测定出的值。
“正规轮辋”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该规格按照每一轮胎确定的轮辋,例如若是JATMA,则是“标准轮辋”,若是TRA,则是“设计轮辋(Design Rim)”,若是ETRTO,则是“测量轮辋(Measuring Rim)”。
“正规内压”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各标准为每一轮胎确定的空气压,若是JATMA则是“最高空气压”,若是TRA则是“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INFLATION PRESSURES(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载极限)”所记载的最大值,若是ETRTO则是“INFLATION PRESSURE(充气压力)”。
“正规负载”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各规格按照每一轮胎决定的负载,若是JATMA,则是“最大负载能力”,若是TRA,则是表“TIRE LOAD LIMITS AT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载极限)”所记载的最大值,若是ETRTO,则是“LOAD CAPACITY(负载能力)”。
胎面部2由在第一胎面端Te1与第二胎面端Te2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多个周向槽3、和被上述周向槽3划分出的多个陆地部4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被三条周向槽3划分为四个陆地部4。但并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胎面部2例如也可以被四个周向槽3划分为五个陆地部4。
周向槽3例如包括:第一胎肩周向槽5、第二胎肩周向槽6以及胎冠周向槽7。第一胎肩周向槽5配置于第一胎面端Te1与轮胎赤道C之间,且配置于最靠第一胎面端Te1侧。第二胎肩周向槽6配置于第二胎面端Te2与轮胎赤道C之间,且配置于最靠第二胎面端Te2侧。胎冠周向槽7配置于第一胎肩周向槽5与第二胎肩周向槽6之间。
从轮胎赤道C到第一胎肩周向槽5或者第二胎肩周向槽6的槽中心线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a,例如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0.20~0.35倍。从轮胎赤道C到胎冠周向槽7的槽中心线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b,例如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0.15倍以下。胎面宽度TW是上述正规状态下从第一胎面端Te1到第二胎面端Te2的轮胎轴向的距离。
本实施方式的胎冠周向槽7例如设置于轮胎赤道C与第二胎面端Te2之间。但胎冠周向槽7的位置并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各周向槽3例如沿轮胎周向平行地以直线状延伸。各周向槽3例如也可以以波状延伸。
各周向槽3的槽宽度Wa至少为3.0mm以上,例如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4.0%~7.0%。槽宽度是与槽中心线正交的方向的槽缘间的距离。在是乘用车用的充气轮胎的情况下,各周向槽3的深度例如优选为5~10mm。
陆地部4包括:第一中间陆地部11、第二中间陆地部12、第一胎肩陆地部13以及第二胎肩陆地部14。第一中间陆地部11被划分在第一胎肩周向槽5与胎冠周向槽7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述周向槽3的配置,将第一中间陆地部11设置于轮胎赤道C上。第二中间陆地部12被划分在第二胎肩周向槽6与胎冠周向槽7之间。第一胎肩陆地部13被划分在第一胎肩周向槽5与第一胎面端Te1之间。第二胎肩陆地部14被划分在第二胎肩周向槽6与第二胎面端Te2之间。
图2示出第一中间陆地部11的放大图。如图2所示,第一中间陆地部11例如在四个陆地部4中具有最大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1。这样的第一中间陆地部11具有较高的刚性,有助于提高在铺装路上的操纵稳定性。第一中间陆地部11的上述宽度W1例如优选为胎面宽度TW(如图1所示,以下相同)的0.25~0.35倍。
在第一中间陆地部11设置有具有第一端15a和第二端15b的多个弯曲槽15。多个弯曲槽15的第一端15a分别与第一胎肩周向槽5连通。另外,多个弯曲槽15的第二端15b分别与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其他上述弯曲槽15连通。这样的多个弯曲槽15形成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非直线槽,有助于提高湿路性能。另外,这样的槽在雪上行驶时,在槽内部形成坚硬的雪柱,并且对其进行剪切,从而发挥优异的雪上性能。
图3示出表示弯曲槽15的轮廓的放大图。如图3所示,在本发明中,弯曲槽15的第一端15a侧的第一弯曲部16的角度θ1大于第二端15b侧的第二弯曲部17的角度θ2。由此,第一弯曲部16与第二弯曲部17相比较,槽内的水变得容易移动。因此在湿路行驶时,弯曲槽15内的水容易从第二弯曲部17侧向第一弯曲部16侧移动,进而上述水容易向上述第一胎肩周向槽5侧排出。在本发明中通过发挥这样的排水机理,由此能够维持操纵稳定性以及耐磨损性能并且提高湿路性能。
角度θ1例如是钝角,优选为120°以上,更优选为130°以上,并且优选为150°以下,更优选为140°以下。这样的第一弯曲部16有助于均衡地提高耐磨损性能和湿路性能。
从同样的观点考虑,角度θ2例如是钝角,优选为100°以上,更优选为110°以上,并且优选为160°以下,更优选为140°以下。
优选第二弯曲部17的曲率半径R2大于第一弯曲部16的曲率半径R1。在雪上行驶时,这样的第二弯曲部17能够抑制在内部积雪,能够持续地发挥优异的雪上性能。
弯曲槽15包括:从第一端15a到达第一弯曲部16的顶点16t的第一部分21、从第一弯曲部16的顶点16t到达第二弯曲部17的顶点17t的第二部分22、以及从第二弯曲部17的顶点17t到达第二端15b的第三部分23。另外,各弯曲部的顶点是指各弯曲部的槽中心线的曲率为最大的点,在弯曲部以一定的曲率半径弯曲的情况下,相当于弯曲部的长度方向的中心位置。
第一部分21的长度L1(相当于沿着第一部分21的所谓的周长,以下相同)例如是第一中间陆地部11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1(如图2所示,以下相同)的0.30~0.60倍。另外优选第一部分21以恒定的槽宽度延伸。
第一部分21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以20~30°的角度倾斜。这样的第一部分21在湿路行驶时,容易将内部的水向第一胎肩周向槽5侧引导。
第二部分22的长度L2例如大于第一部分21的长度L1。具体而言,第二部分22的长度L2是第一部分21的长度L1的2.5~3.5倍。另外,优选第二部分22的槽宽度朝向第一部分21侧逐渐增加。这样的第二部分22在湿路行驶时,利用轮胎的旋转而将内部的水向第一部分21侧引导,进,从而提高湿路性能。
第二部分22相对于轮胎轴向而向与第一部分21相同的方向倾斜。第二部分22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大于第一部分21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具体而言,第二部分22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是70~90°。
在图4中关于第二部分22的一部分,示出表示沿着其长度方向的剖面的图。图4相当于图2的第二部分22的A-A线剖视图。如图4所示,优选第二部分22设置有槽底***的拉筋24。拉筋24的深度d2是第二部分22的最大深度d1的0.60~0.80倍。这样的拉筋24在第一中间陆地部11接地时,抑制第二部分22过度地打开,有助于提高操纵稳定性以及耐磨损性能。
如图3所示,拉筋24例如优选配置于比第二部分22的长度方向的中心位置靠第一部分21侧。在更优选的方式中,拉筋24设置于第二部分22的第一弯曲部16侧的一端。
第三部分23的长度L3例如小于第一部分21的长度L1以及第二部分22的长度L2。第三部分23的长度L3例如是第一部分21的长度L1的0.30~0.60倍。
第三部分23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而向与第一部分21以及第二部分22相反的方向倾斜。优选第三部分23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大于第一部分21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并且小于第二部分22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例如是40~50°。由此在湿路行驶时,容易将弯曲槽15内的水从第三部分23侧朝向第一部分21侧引导,能够获得优异的湿路性能。
优选第三部分23的端即弯曲槽15的第二端15b与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弯曲槽15的第二部分22连通。更优选第二端15b连通于比上述第二部分22的长度方向的中心位置靠第一弯曲部16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第二端15b的连通部与第一弯曲部16之间配置有上述拉筋24。由此,进一步提高耐磨损性能以及操纵稳定性。
优选第三部分23与供第二端15b连通的弯曲槽15的第二部分22之间的角度θ3(以下有时称为“连接部分的角度”)小于上述角度θ1以及上述角度θ2。上述连接部分的角度θ3优选为90°以下,更优选为80°以下,并且优选为45°以上,更优选为65°以上。由此在雪上行驶时,在两个弯曲槽15的连接部分形成坚硬的雪柱,从而提高雪上性能。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中间陆地部11设置有多个副槽25。
图5示出表示弯曲槽15以及副槽25的轮廓的放大图。如图5所示,副槽25包括:从弯曲槽15向胎冠周向槽7侧延伸并且在第一中间陆地部11内中断的内侧副槽26。内侧副槽26与弯曲槽15协作来形成坚硬的雪柱。另外,内侧副槽26在第一中间陆地部11内中断,因此能够在多个弯曲槽15与胎冠周向槽7之间的区域提供轮胎周向的刚性比较高的陆地部分,能够维持在铺装路上的操纵稳定性。
优选内侧副槽26横贯轮胎赤道C。另外,优选内侧副槽26的槽宽度朝向胎冠周向槽7侧逐渐减小。通过这样的内侧副槽26容易形成坚硬的雪柱。
内侧副槽26的最大深度例如是弯曲槽15的最大深度的0.80~0.90倍。另外,优选内侧副槽26的深度从弯曲槽15侧朝向内侧副槽26的中断端侧逐渐减小。这样的内侧副槽26有助于均衡地提高操纵稳定性和雪上性能。
内侧副槽26包括:第一内侧副槽27、和在比第一内侧副槽27靠第一胎肩周向槽5侧中断的第二内侧副槽28。第一内侧副槽27例如与弯曲槽15的第二弯曲部17连通。第二内侧副槽28连通于第一弯曲部16与第二弯曲部17之间、即连通于弯曲槽15的第二部分22。
第一内侧副槽27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4以及第二内侧副槽28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5例如是第一中间陆地部11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1的0.20~0.35倍。
第一内侧副槽27和第二内侧副槽28相对于轮胎轴向而向相同的方向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内侧副槽27以及第二内侧副槽28向与弯曲槽15的第一部分21相同的方向倾斜。
第一内侧副槽27以及第二内侧副槽28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以20~50°的角度倾斜。在更优选的方式中,第二内侧副槽28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大于第一内侧副槽27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第一内侧副槽27与第二内侧副槽28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之差例如是15°以下。这样的第一内侧副槽27以及第二内侧副槽28有助于抑制第一中间陆地部11的不均匀磨损。
第一内侧副槽27与弯曲槽15的第二部分22之间的角度θ4优选为100°以上,更优选为120°以上,并且优选为160°以下,更优选为140°以下。另外,第二内侧副槽28与弯曲槽15的第二部分22之间的角度θ5优选为25°以上,更优选为35°以上,并且优选为55°以下,更优选为45°以下。由此,在弯曲槽15与内侧副槽26的连通部分形成坚硬的雪柱,发挥优异的雪上性能。
本实施方式的副槽25例如包括外侧副槽30。外侧副槽30例如从弯曲槽15向第一胎肩周向槽5侧延伸并且在第一中间陆地部11内中断。这样的外侧副槽30能够在第一中间陆地部11内提供轮胎周向的刚性比较高的陆地部分,能够维持在铺装路上的操纵稳定性并且能够提高雪上性能。
本实施方式的外侧副槽30例如与弯曲槽15的第二部分22连通。在优选的方式中,外侧副槽30的弯曲槽15侧的端部隔着弯曲槽15在轮胎轴向上与内侧副槽26(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二内侧副槽28)的弯曲槽15侧的端部对置。这样的内侧副槽26以及外侧副槽30在与弯曲槽15的连通部分能够形成更坚硬的雪柱,能够进一步提高雪上性能。
两个端部在轮胎轴向上对置是指一方的端部与使另一方的端部沿轮胎轴向平行地延长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因此,外侧副槽30的弯曲槽15侧的端部与使内侧副槽26的弯曲槽15侧的端部沿轮胎轴向平行地延长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外侧副槽30包括:从弯曲槽15沿轮胎轴向延伸的横槽部31、和与横槽部31相连并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纵槽部32。这样的外侧副槽30有助于提高在雪路上的转弯性能。
内侧副槽26和横槽部31相对于轮胎轴向而向相同的方向倾斜。横槽部31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6例如优选为小于内侧副槽26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横槽部31的上述角度θ6例如是20~30°。另外,横槽部31与弯曲槽15的第二部分22之间的角度θ7例如是120~140°。这样的横槽部31与内侧副槽26一起提供雪路上的牵引力。
横槽部31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6例如是第一中间陆地部11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1的0.25~0.35倍。优选横槽部31的上述长度L6大于内侧副槽26的轮胎轴向的长度。这样的横槽部31均衡地提高操纵稳定性和雪上性能。
从同样的观点考虑,横槽部31以及第二内侧副槽28的合计长度L7(从横槽部31的端到第二内侧副槽28的端的轮胎轴向的长度)是第一中间陆地部11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1的0.60~0.70倍。
纵槽部32相对于轮胎轴向而向与横槽部31相同的方向倾斜。由此,横槽部31与纵槽部32之间的角度θ8是锐角,例如是40~55°。本实施方式的纵槽部32沿着弯曲槽15的第二部分22延伸。纵槽部32与上述第二部分22的角度差是5°以下。这样的纵槽部32维持耐磨损性能并且提高在雪路上的转弯性能。
外侧副槽30的最大深度例如是弯曲槽15的最大深度的0.80~0.90倍。优选外侧副槽30的深度从弯曲槽15朝向纵槽部32的中断端逐渐减小。这样的外侧副槽30有助于维持操纵稳定性以及耐磨损性能。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中间陆地部11设置有多个刀槽34。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刀槽”是宽度为1.5mm以下的切槽。
刀槽34例如包括内侧中断刀槽35。内侧中断刀槽35从胎冠周向槽7延伸并且不与弯曲槽15连通而在第一中间陆地部11内中断。内侧中断刀槽35通过其边缘提供摩擦力,进一步提高在相对较硬地压实的雪路上的雪上性能。另外,内侧中断刀槽35在第一中间陆地部11内中断,因此能够在多个弯曲槽15与胎冠周向槽7之间的区域提供轮胎周向的刚性比较高的陆地部分,能够维持在铺装路上的操纵稳定性。
内侧中断刀槽35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本实施方式的内侧中断刀槽35相对于轮胎轴向向与内侧副槽26相同的方向倾斜。
内侧中断刀槽35例如包括:第一内侧中断刀槽36、以及在比第一内侧中断刀槽36靠弯曲槽15侧中断的第二内侧中断刀槽37。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内侧中断刀槽36例如在比轮胎赤道C靠胎冠周向槽7侧的位置中断,第二内侧中断刀槽37横贯轮胎赤道C。这样的第一内侧中断刀槽36以及第二内侧中断刀槽37维持耐磨损性能并且发挥优异的边缘效应。
第二内侧中断刀槽37的轮胎轴向的长度例如是第一内侧中断刀槽36的轮胎轴向的长度的1.5~2.5倍。
第一内侧中断刀槽36以及第二内侧中断刀槽37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以30~40°的角度倾斜。另外,第一内侧中断刀槽36和第二内侧中断刀槽37相互平行地延伸。这样的第一内侧中断刀槽36以及第二内侧中断刀槽37有助于抑制第一中间陆地部11的不均匀磨损。
刀槽34例如包括从胎冠周向槽7延伸到弯曲槽15的贯通刀槽38。贯通刀槽38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向与内侧中断刀槽35相同的方向倾斜。在更优选的方式中,贯通刀槽38与内侧中断刀槽35相互平行地配置。贯通刀槽38能够进一步提高雪上性能。
刀槽34例如包括多个外侧中断刀槽40。外侧中断刀槽40配置于弯曲槽15与第一胎肩周向槽5之间,并且一端在第一中间陆地部11内中断。
外侧中断刀槽40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向与内侧中断刀槽35相同的方向倾斜。外侧中断刀槽40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例如是30~40°。
外侧中断刀槽40例如包括从弯曲槽15延伸并且在第一中间陆地部11内中断的第一外侧中断刀槽41和第二外侧中断刀槽42。第二外侧中断刀槽42在比第一外侧中断刀槽41靠第一胎肩周向槽5侧的位置中断。另外,第二外侧中断刀槽42的轮胎轴向的长度小于外侧副槽30的横槽部31的轮胎轴向的长度。第一外侧中断刀槽41以及第二外侧中断刀槽42有助于均衡地提高操纵稳定性和雪上性能。
外侧中断刀槽40例如包括从第一胎肩周向槽5延伸并且在第一中间陆地部11内中断的第三外侧中断刀槽43以及第四外侧中断刀槽44。第四外侧中断刀槽44在比第三外侧中断刀槽43靠弯曲槽15侧的位置中断。另外,第四外侧中断刀槽44的轮胎轴向的长度在外侧中断刀槽40中最长。
本实施方式的刀槽34例如包括从第一胎肩周向槽5延伸到外侧副槽30的连接刀槽45。这样的连接刀槽45能够抑制在外侧副槽30积雪,有助于长期地发挥优异的雪上性能。
图6示出第二中间陆地部12的放大图。如图6所示,第二中间陆地部12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2例如是胎面宽度TW的0.10~0.20倍。
第二中间陆地部12包括:完全横贯第二中间陆地部12的多个中间横槽47、和被多个中间横槽47划分出的多个中间花纹块48。
中间横槽47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以30~60°的角度θ9倾斜。但中间横槽47并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
中间花纹块48包括:与第二胎肩周向槽6连通的两条第一中间刀槽51、和配置于两条第一中间刀槽51之间的第二中间刀槽52。第一中间刀槽51例如在胎面俯视图中以之字状延伸。第二中间刀槽52例如在胎面俯视图中以直线状延伸。上述刀槽提供基于其边缘的摩擦力,有助于提高雪上性能。
图7示出第一中间刀槽51的B-B线剖视图。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中间刀槽51沿其深度方向以波状延伸。在驱动时以及制动时,第一中间刀槽51的相互相向的刀槽壁彼此啮合来提高中间花纹块48的表观刚性,有助于维持耐磨损性能。
图8示出第二中间刀槽52的C-C线剖视图。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中间刀槽52沿其深度方向以直线状延伸。与第一中间刀槽51相比,第二中间刀槽52容易打开,因此容易产生较大的接地压,进而能够以更强的力刮擦路面。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中间刀槽52从第二胎肩周向槽6延伸并且在第二中间陆地部12内中断,因此能够对中间花纹块48提供轮胎周向的刚性比较高的陆地部分,能够维持耐磨损性能。
图9示出表示第一中间刀槽51的刀槽壁51a的放大立体图。如图9所示,第一中间刀槽51构成为沿刀槽的深度方向以及长度方向以波状延伸的所谓的3D刀槽。对于这样的刀槽而言,相互相向的刀槽壁能够稳固地啮合,能够进一步提高上述效果。
如图6所示,胎面俯视图中的第一中间刀槽51的摆幅量A1(是峰间值的摆幅量,以下相同)例如是1.0~3.5mm,优选为1.5~3.0mm。由此,抑制轮胎硫化时的成型不良并且抑制刀槽的展开。
如图7所示,与刀槽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剖面中的第一中间刀槽51的摆幅量A2例如是0.5~2.5mm,优选为1.0~2.0mm。
如图6所示,第一中间刀槽51以及第二中间刀槽52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中间刀槽51以及第二中间刀槽52相对于轮胎轴向而向与中间横槽47相同的方向倾斜。第一中间刀槽51以及第二中间刀槽52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例如是30~60°,优选为35~50°。
在本实施方式的中间花纹块48设置有从胎冠周向槽7延伸并且在中间花纹块48内中断的多个中间短槽53。另外,第一中间刀槽51与中间短槽53连通。第一中间刀槽51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8是第二中间陆地部12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2的0.70~0.90倍。
第二中间刀槽52在比第二中间陆地部12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靠胎冠周向槽7侧的位置中断。第二中间刀槽52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9小于第一中间刀槽51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8。第二中间刀槽52的上述长度L9是第二中间陆地部12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2的0.50~0.70倍。这样的第二中间刀槽52均衡地提高耐磨损性能和雪上性能。
图10中示出第一胎肩陆地部13的放大图。如图10所示,在第一胎肩陆地部13设置有多个第一胎肩横槽55。第一胎肩横槽55从第一胎面端Te1延伸至第一胎肩周向槽5。由此,第一胎肩横槽55包括与第一胎肩周向槽5连通的连通部55a。
第一胎肩横槽55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向与弯曲槽15的第一部分21相反的方向倾斜。第一胎肩横槽55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例如是5~15°。这样的第一胎肩横槽55能够提高雪上行驶时的牵引性能。
优选使第一胎肩横槽55的至少一条与第一胎肩周向槽5连通的连通部55a以与轮胎轴向平行的方式向轮胎赤道C侧延长的区域与弯曲槽15的第一端15a重叠。由此,在雪上行驶时,通过第一胎肩周向槽5、弯曲槽15的第一部分21以及上述连通部55a形成坚硬的雪柱,发挥优异的雪上性能。
优选第一胎肩横槽55与弯曲槽15的第一部分21之间的角度θ10大于第一弯曲部16的角度θ1以及第二弯曲部17的角度θ2。上述角度θ10优选为140°以上,更优选为145°以上,并且优选为165°以下,更优选为155°以下。由此在雪上行驶时不仅提高牵引性能,还提高转弯性能。
在第一胎肩陆地部13例如设置有沿轮胎轴向以之字状延伸的多个胎肩刀槽56。这样的胎肩刀槽56能够维持第一胎肩陆地部13的刚性并且能够提高湿路性能以及雪上性能。
图11中示出第二胎肩陆地部14的放大图。如图11所示,在第二胎肩陆地部14设置有从第二胎肩周向槽6延伸至第二胎面端Te2的多个第二胎肩横槽58。
第二胎肩横槽58包括与第二胎肩周向槽6连通的连通部58a。关于第二胎肩横槽58的至少一个,使连通部58a与轮胎轴向平行地向轮胎赤道侧延长的区域与中间横槽47的第二胎肩周向槽6侧的端部重叠。这样的第二胎肩横槽58的配置有助于提高雪上性能。
优选第二胎肩横槽58与中间横槽47的角度θ11例如小于第一胎肩横槽55与弯曲槽15的第一部分21之间的角度θ10。具体而言,上述角度θ11是130~150°。由此,难以在第二胎肩周向槽6积雪,能够持续地发挥优异的雪上性能。
在第二胎肩陆地部14例如设置有第一胎肩刀槽61、第二胎肩刀槽62以及第三胎肩刀槽63。第一胎肩刀槽61从第二胎肩周向槽6延伸至第二胎面端Te2。第二胎肩刀槽62从第二胎肩周向槽6延伸并且在第二胎肩陆地部14内中断。第三胎肩刀槽63从第二胎面端Te2延伸并且在第二胎肩陆地部14内中断。第二胎肩刀槽62的中断端与第三胎肩刀槽63的中断端隔着第一胎肩刀槽61而相互相向。这样的第二胎肩刀槽62提高湿路性能以及雪上性能。
以上,虽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而是能够改变为各种方式来实施。
实施例
试制了具有图1的基本图案的尺寸215/60R16的轮胎。作为比较例,试制了上述角度θ1与上述角度θ2相同的轮胎。比较例的轮胎除了上述事项之外,具有实质上与图1所示的相同的图案。测试了各测试轮胎的湿路性能、操纵稳定性、耐磨损性能以及雪上性能。各测试轮胎的共通规格、测试方法如下。
安装轮辋:16×6.5
轮胎内压:240kPa
测试车辆:排气量2500cc、前轮驱动车
轮胎安装位置:全轮
<湿路性能>
通过驾驶员的感官来评价利用上述测试车辆在湿路面行驶时的性能。结果是将比较例设为100的评分,数值越大、表示湿路性能越优异。
<操纵稳定性>
通过驾驶员的感官来评价利用上述测试车辆在在铺装路行驶时的操纵稳定性。结果是将比较例作为100的评分,数值越大、表示操纵稳定性越优异。
<耐磨损性能>
测定了利用上述测试车辆行驶了一定距离时胎冠周向槽的剩余槽深度。结果是以比较例为100的指数,数值越大、表示胎冠周向槽的剩余槽深度越深、耐磨损性能越优异。
<雪上性能>
通过驾驶员的感官来评价利用上述测试车辆在雪路行驶时的性能。结果是将比较例设为100的评分,数值越大、表示雪上性能越优异。
在表1~2中示出测试结果。
表1
Figure BDA0002706951810000171
表2
Figure BDA0002706951810000181
测试的结果确认了实施例1~17的轮胎维持了操纵稳定性以及耐磨损性能并且提高了湿路性能。另外,也确认了实施例1~17的轮胎发挥了优异的雪上性能。
试制了具有图1的基本图案的尺寸215/60R16的轮胎。作为参考例1,试制了具有图12所示的第一中间陆地部a的轮胎。参考例1的轮胎在第一中间陆地部a设置有从弯曲槽b延伸至胎冠周向槽c的副槽d。另外,参考例1的轮胎除了上述事项之外,具有实质上与图1所示的轮胎相同的图案。测试了各测试轮胎的雪上性能以及操纵稳定性。各测试轮胎的共通规格、以及雪上性能和操纵稳定性的测试方法如上所述。另外,在表3中雪上性能以及操纵稳定性用将参考例1设为100的评分来表示。
在表3中示出测试结果。
表3
Figure BDA0002706951810000201
测试的结果能够确认实施例18~26的轮胎提高了操纵稳定性以及雪上性能。
试制了具有图1的基本图案的尺寸215/60R16的轮胎。作为参考例2,试制了具有图13所示的第一中间陆地部e的轮胎。参考例2的轮胎在第一中间陆地部e设置有弯曲槽f以及外侧副槽g,但没有设置内侧副槽。另外,参考例2的轮胎除了上述事项之外,具有实质上与图1所示的轮胎相同的图案。测试了各测试轮胎的雪上性能以及操纵稳定性。各测试轮胎的共通规格以及雪上性能及操纵稳定性的测试方法如上所述。另外,在表4~5中,雪上性能以及操纵稳定性用将参考例2设为100的评分来表示。
在表4~5中示出测试结果。
表4
Figure BDA0002706951810000221
表5
Figure BDA0002706951810000231
测试的结果确认了实施例27~39的轮胎维持操纵稳定性并且发挥优异的雪上性能。
试制了具有图1的基本图案的尺寸215/60R16的轮胎。作为参考例3,试制了具有图14所示的第一中间陆地部h的轮胎。参考例3的轮胎在第一中间陆地部h设置有从弯曲槽延伸至胎冠周向槽的刀槽i,并且不设置内侧中断刀槽。另外,参考例3的轮胎除了上述事项之外,具有实质上与图1所示的轮胎相同的图案。测试了各测试轮胎的雪上性能以及操纵稳定性。各测试轮胎的共通规格以及雪上性能及操纵稳定性的测试方法如上所述。另外在表6中,雪上性能以及操纵稳定性用将参考例3设为100的评分来表示。
在表6中示出测试结果。
表6
Figure BDA0002706951810000251
测试的结果确认了实施例40~48的轮胎能够维持操纵稳定性并且发挥优异的雪上性能。

Claims (15)

1.一种轮胎,具有胎面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面部包括:第一胎面端以及第二胎面端、在所述第一胎面端与所述第二胎面端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多个周向槽、以及被所述周向槽划分出的多个陆地部,
所述周向槽包括:配置于最靠所述第一胎面端侧的第一胎肩周向槽、和与所述第一胎肩周向槽的所述第二胎面端侧相邻的胎冠周向槽,
所述陆地部包括所述第一胎肩周向槽与所述胎冠周向槽之间的第一中间陆地部,
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的多个弯曲槽,
所述多个弯曲槽的所述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胎肩周向槽连通,
所述多个弯曲槽的所述第二端分别与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其他所述弯曲槽连通,
所述多个弯曲槽分别包括:所述第一端侧的第一弯曲部、和所述第二端侧的第二弯曲部,
所述第一弯曲部的角度(θ1)大于所述第二弯曲部的角度(θ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槽包括:从所述第一端到所述第一弯曲部的顶点的第一部分、从所述第一弯曲部的顶点到所述第二弯曲部的顶点的第二部分、以及从所述第二弯曲部的顶点到所述第二端的第三部分,
所述弯曲槽的所述第二端与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所述弯曲槽的所述第二部分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面部包括划分于所述第一胎肩周向槽与所述第一胎面端之间的第一胎肩陆地部,
在所述第一胎肩陆地部设置有多个第一胎肩横槽,所述第一胎肩横槽包括与所述第一胎肩周向槽连通的连通部,
使所述连通部与轮胎轴向平行地延长到轮胎赤道侧的区域与所述弯曲槽的所述第一端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多个副槽,
所述副槽包括从所述弯曲槽向所述胎冠周向槽侧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内中断的内侧副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副槽的槽宽度朝向所述胎冠周向槽侧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副槽包括:第一内侧副槽、和在比所述第一内侧副槽靠所述第一胎肩周向槽侧中断的第二内侧副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内侧副槽和所述第二内侧副槽相对于轮胎轴向以相同的方向倾斜,
所述第二内侧副槽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大于所述第一内侧副槽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槽包括所述第一端侧的第一弯曲部和所述第二端侧的第二弯曲部,
所述第一内侧副槽与所述第二弯曲部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6~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槽包括从所述弯曲槽向所述第一胎肩周向槽侧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内中断的外侧副槽,
所述外侧副槽的所述弯曲槽侧的端部隔着所述弯曲槽而与所述第二内侧副槽的所述弯曲槽侧的端部在轮胎轴向上对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多个副槽,
所述副槽包括:从所述弯曲槽向所述胎冠周向槽侧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内中断的内侧副槽、和从所述弯曲槽向所述第一胎肩周向槽侧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内中断的外侧副槽,
所述外侧副槽的所述弯曲槽侧的端部隔着所述弯曲槽而与所述内侧副槽的所述弯曲槽侧的端部在轮胎轴向上对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副槽包括:从所述弯曲槽沿轮胎轴向延伸的横槽部、和与所述横槽部相连并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纵槽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副槽和所述横槽部相对于轮胎轴向以相同的方向倾斜,
所述横槽部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小于所述内侧副槽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者1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槽部的轮胎轴向的长度大于所述内侧副槽的轮胎轴向的长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多个刀槽,
所述刀槽包括从所述胎冠周向槽延伸并且不与所述弯曲槽连通而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内中断的内侧中断刀槽。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设置于轮胎赤道上,
所述内侧中断刀槽包括:第一内侧中断刀槽、和在比所述第一内侧中断刀槽靠所述弯曲槽侧中断的第二内侧中断刀槽,
所述第一内侧中断刀槽在比轮胎赤道靠所述胎冠周向槽侧中断,
所述第二内侧中断刀槽横贯轮胎赤道。
CN202011042118.2A 2019-10-08 2020-09-28 轮胎 Active CN1126225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85312A JP7375442B2 (ja) 2019-10-08 2019-10-08 タイヤ
JP2019-185312 2019-10-08
JP2019-185313 2019-10-08
JP2019185313A JP7318472B2 (ja) 2019-10-08 2019-10-08 タイヤ
JP2019185314A JP7375443B2 (ja) 2019-10-08 2019-10-08 タイヤ
JP2019185311A JP7375441B2 (ja) 2019-10-08 2019-10-08 タイヤ
JP2019-185314 2019-10-08
JP2019-185311 2019-10-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22530A true CN112622530A (zh) 2021-04-09
CN112622530B CN112622530B (zh) 2024-03-08

Family

ID=728116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42118.2A Active CN112622530B (zh) 2019-10-08 2020-09-28 轮胎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590805B2 (zh)
EP (2) EP4101658B1 (zh)
CN (1) CN112622530B (zh)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29659A2 (de) * 2003-11-04 2005-05-11 Continental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luftreifen
DE102007044435A1 (de) * 2007-09-18 2009-03-19 Continental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luftreifen
EP2055505A1 (en) * 2007-01-17 2009-05-06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and tire die and production method of pneumatic tire
CN101801687A (zh) * 2007-09-13 2010-08-1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2555679A (zh) * 2010-11-05 2012-07-1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3140360A (zh) * 2010-09-30 2013-06-05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CN104024001A (zh) * 2011-12-28 2014-09-0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6107883A (ja) * 2014-12-08 2016-06-2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7087862A (ja) * 2015-11-05 2017-05-25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180162175A1 (en) * 2016-12-08 2018-06-14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CN108297623A (zh) * 2016-12-22 2018-07-2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08688411A (zh) * 2017-04-10 2018-10-2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8725101A (zh) * 2017-04-18 2018-11-0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JP2018193056A (ja) * 2017-05-16 2018-12-06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2019006318A (ja) * 2017-06-27 2019-01-1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2019104416A (ja) * 2017-12-13 2019-06-27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0271373A (zh) * 2018-03-13 2019-09-2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403561B (de) * 1995-01-25 1998-03-25 Semperit Ag Fahrzeugreifen
JP7147354B2 (ja) * 2018-08-10 2022-10-0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29659A2 (de) * 2003-11-04 2005-05-11 Continental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luftreifen
EP2055505A1 (en) * 2007-01-17 2009-05-06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and tire die and production method of pneumatic tire
CN101801687A (zh) * 2007-09-13 2010-08-1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DE102007044435A1 (de) * 2007-09-18 2009-03-19 Continental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luftreifen
WO2009037056A1 (de) * 2007-09-18 2009-03-26 Continental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luftreifen
CN103140360A (zh) * 2010-09-30 2013-06-05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CN102555679A (zh) * 2010-11-05 2012-07-1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4024001A (zh) * 2011-12-28 2014-09-0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6107883A (ja) * 2014-12-08 2016-06-2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7087862A (ja) * 2015-11-05 2017-05-25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180162175A1 (en) * 2016-12-08 2018-06-14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CN108297623A (zh) * 2016-12-22 2018-07-2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08688411A (zh) * 2017-04-10 2018-10-2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8725101A (zh) * 2017-04-18 2018-11-0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JP2018193056A (ja) * 2017-05-16 2018-12-06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2019006318A (ja) * 2017-06-27 2019-01-1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2019104416A (ja) * 2017-12-13 2019-06-27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0271373A (zh) * 2018-03-13 2019-09-2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22530B (zh) 2024-03-08
EP3805018B1 (en) 2022-09-07
US11590805B2 (en) 2023-02-28
US20210101412A1 (en) 2021-04-08
EP4101658A1 (en) 2022-12-14
EP3805018A1 (en) 2021-04-14
EP4101658B1 (en) 2024-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99505B (zh) 轮胎
US10384491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7081993B (zh) 充气轮胎
CN106142997B (zh) 充气轮胎
CN108688411B (zh) 充气轮胎
CN107199834B (zh) 充气轮胎
CN107757260B (zh) 轮胎
CN107639975B (zh) 轮胎
US10780743B2 (en) Tire
US20190160879A1 (en) Tire
CN108725101B (zh) 轮胎
CN111452567B (zh) 轮胎
CN113799547A (zh) 轮胎
JP2022037668A (ja) タイヤ
CN108215669B (zh) 轮胎
CN110091676B (zh) 轮胎
CN111942084A (zh) 轮胎
CN112622529B (zh) 轮胎
JP7318472B2 (ja) タイヤ
CN110341393B (zh) 轮胎
CN112622530B (zh) 轮胎
JP7375441B2 (ja) タイヤ
CN110588249A (zh) 轮胎
JP7375442B2 (ja) タイヤ
JP7375443B2 (ja) 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