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23395B - 无线终端、无线站、无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终端、无线站、无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23395B
CN112423395B CN202011238314.7A CN202011238314A CN112423395B CN 112423395 B CN112423395 B CN 112423395B CN 202011238314 A CN202011238314 A CN 202011238314A CN 112423395 B CN112423395 B CN 1124233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radio
in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3831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23395A (zh
Inventor
河崎义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cnt Contract Society
Original Assignee
Fcnt Contract Socie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cnt Contract Society filed Critical Fcnt Contract Society
Priority to CN20201123831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23395B/zh
Publication of CN1124233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33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233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33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43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using tim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8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 [DTX];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DR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实现有效的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无线站、无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方法。公开的无线终端具有:控制部,其进行控制,使得使用在规定的频带内由无线站分配的频带,分时地进行所述无线终端与其他无线终端之间的终端间通信和针对所述无线站的上行通信,控制进行所述上行通信的频度,该控制部从所述其他无线终端接收基准信号,根据接收到的所述基准信号测定所述无线终端与所述其他无线终端之间的无线质量或路径损耗;以及无线通信部,其使用所述规定的频带对所述无线站上行发送包含有所述无线质量或路径损耗的与所述终端间通信有关的控制信号,从所述无线站接收由所述无线站发送的表示所述上行通信的时机的信号。

Description

无线终端、无线站、无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方法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4年4月22日,国家申请号为201480078118.4(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4/002266),发明名称为“无线终端、无线站、无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终端、无线站、无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便携电话***(蜂窝***)等无线通信***中,正在针对下一代的无线通信技术进行讨论,以实现无线通信的更高速化/大容量化等。例如,作为标准化组织的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提出了被称作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的通信标准和以LTE的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的被称作LTE-A(LTE-Advanced:LTE-增强)的通信标准。
在3GPP中完成的最新的通信标准是与LTE-A对应的版本11(Release 11),当前,正在进行对版本11进行了进一步扩展后的版本12(Release 12)的主要部分的讨论,正处于面向完成而准备细节的阶段。以后,在未作特别说明的情况下,“LTE”除了包括LTE和LTE-A以外,还指包括有对它们进行扩展后的其他无线通信***的版本。
LTE(LTE-A)包含各种技术,作为这些技术之一,存在D2D(Device to Device:设备对设备)。D2D是3GPP中的所谓的终端间通信。在LTE中,通常,即使是位于近距离的位置的无线终端之间,也经由基站进行通信,与此相对,根据D2D,无线终端之间能够不经由基站而直接进行通信。
根据D2D,例如,进行在灾害时等无法进行经由基站的通信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无线终端之间进行通信。此外,作为D2D的应用目的地,认为与3GPP中的所谓的M2M(Machineto Machine:机器对机器)通信相当的MTC(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机器类型通信)也是有前景的。
另一方面,根据D2D,无线终端之间能够进行通信而不使用基站所管理/控制的无线资源。此外,通常,在无线终端位于小区端的情况下,由于使用耐错性较强的调制编码方式(MCS:Modulation Coding Scheme:调制编码方案)而需要相对较大的无线资源,但是,假想通过应用终端间通信来缓和该问题的情况。因此,根据无线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基站的处理负荷抑制等观点,D2D被关注。
在3GPP中,正在研究D2D的实现性、用于实现而需要的技术、所期待的特性等。例如,关于在LTE中导入的D2D通信,决定了使用为了终端与基站间的所谓蜂窝通信而使用的上行(Uplink)的频带或上行子帧等这样的基本的几个框架。此外,还正在对D2D和与其相关的服务、应用等较广的概念即ProSe(Proximity Services:近程服务)进行研究。认为D2D是应用领域极广的技术,因此,在3GPP中预想作为将来有前景的技术而在今后继续进行活跃的讨论。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Feasibility study for Proximity Services(Prose)”,3GPPTR22.803,2013年3月
非专利文献2:“Study on LTE Device to Device Proximity Services”,3GPPRP-122009,2012年12月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图1示出终端间通信的概念图。在图1中示出基站10和2台无线终端20a、20b(另外,将无线终端统称为无线终端20)。如前所述,如图1所示,决定使用上行(Uplink)用的频带(上行频带)来进行3GPP中的D2D。因此,无线终端20无法同时进行D2D和上行发送。换言之,在上行用的频带中,无线终端20分时地进行D2D和上行发送。
这里,在LTE***中,基站对终端分配无线资源,使用该无线资源进行无线信号的收发。无线资源是通过时间轴方向和频率方向来确定的。LTE***中的时间轴方向的无线资源分配单位被称作子帧。1子帧具有1毫秒的长度。此外,通过连续的10子帧构成1帧。
于是,在如上所述LTE***中,在上行用的频带中,无线终端20分时地进行D2D和上行发送。因此,在无线终端20进行D2D的情况下,在连续的子帧内,利用某个子帧进行D2D,利用其他子帧进行上行发送。这是针对LTE***中的上行用的频带,对各子帧分配D2D和上行发送中的任意一方来实现的。进而,由于D2D一般是双向通信,因此,还能够针对各子帧,分配双向中的一个方向的D2D、另一个方向的D2D和上行发送中的任意一方。以往,存在几种这样的子帧分配(子帧设计)的技术。
这里,关于现有技术的子帧分配,虽然在某个前提下考虑***整体的效率性,但是,如后所述,未必一定能够有效实现D2D。因此,在现有技术中,损害D2D的有用性,其结果为,存在有时无法得到D2D的好处这样的问题。另外,根据LTE***中的D2D进行了该课题的说明,但是,该课题不限于LTE***,希望留意到与其同样的无线通信***也可能具有该课题。
公开的技术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有效的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无线站、无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并达成目的,公开的无线终端具有:控制部,其进行控制,使得使用在规定的频带内由无线站分配的频带,分时地进行所述无线终端与其他无线终端之间的终端间通信和针对所述无线站的上行通信,控制进行所述上行通信的频度,该控制部从所述其他无线终端接收基准信号,根据接收到的所述基准信号测定所述无线终端与所述其他无线终端之间的无线质量或路径损耗;以及无线通信部,其使用所述规定的频带对所述无线站上行发送包含有所述无线质量或路径损耗的与所述终端间通信有关的控制信号,从所述无线站接收由所述无线站发送的表示所述上行通信的时机的信号。
公开的无线站具有:控制部,其针对无线终端从规定的频带分配用于所述无线终端与其他无线终端之间的终端间通信的频率,控制所述无线终端与所述其他无线终端,使得使用所述频率分时地进行所述终端间通信和来自所述无线终端的上行发送;以及无线通信部,其从所述无线终端接收使用所述规定的频带上行发送的与所述终端间通信有关的控制信号,发送表示从所述无线终端与所述其他无线终端开始所述终端间通信起到结束为止的期间内的进行所述上行发送的时机的信号,所述控制信号包含由所述无线终端根据从所述其他无线终端发送来的基准信号测定出的所述无线终端与所述其他无线终端之间的无线质量或路径损耗。
公开的无线通信***具有无线终端、其他无线终端和无线站,所述无线终端具有:控制部,其进行控制,使得使用在规定的频带内由无线站分配的频带,分时地进行所述无线终端与其他无线终端之间的终端间通信和针对所述无线站的上行通信,控制进行所述上行通信的频度,该控制部从所述其他无线终端接收基准信号,根据接收到的所述基准信号测定所述无线终端与所述其他无线终端之间的无线质量或路径损耗;以及无线通信部,其使用所述规定的频带对所述无线站上行发送包含有所述无线质量或路径损耗的与所述终端间通信有关的控制信号,从所述无线站接收由所述无线站发送的表示所述上行通信的时机的信号。
公开一种无线终端的无线通信方法,该无线终端进行对无线站的上行发送以及与其他无线终端之间的终端间通信,该无线通信方法具有以下步骤:进行控制,使得使用在规定的频带内由无线站分配的频带,分时地进行所述无线终端与其他无线终端之间的所述终端间通信和针对所述无线站的上行通信,控制进行所述上行通信的频度;从所述其他无线终端接收基准信号,根据接收到的所述基准信号测定所述无线终端与所述其他无线终端之间的无线质量或路径损耗;使用所述规定的频带对所述无线站上行发送包含有所述无线质量或路径损耗的与所述终端间通信有关的控制信号;以及从所述无线站接收由所述无线站发送的表示所述上行通信的时机的信号。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申请公开的无线终端、无线站、无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方法的一个方式,具有能够实现有效的终端间通信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终端间通信的概念图。
图2是示出现有技术的用于进行终端间通信的子帧分配的例子的图。
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的顺序的一例的图。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用于进行终端间通信的子帧分配的例子的图。
图5A和图5B是无线终端所具有的无线通信部的硬件结构图。
图6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用于进行终端间通信的子帧分配的例子的图。
图7是示出各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的网络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8是示出各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中的基站的功能结构图的一例。
图9是各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中的便携电话终端的功能结构图的一例。
图10是各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中的基站的硬件结构图的一例。
图11是各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中的便携电话终端的硬件结构图的一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公开的无线终端、无线站、无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方法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为了方便对个别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通过组合各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得到组合的效果,进而能够提高有用性。
[问题的所在]
如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存在无法实现有效的终端间通信等问题。首先,在说明各实施方式之前,说明现有技术中的问题的所在。希望注意到,该问题是作为发明者对现有技术进行仔细研究的结果而新发现的问题,是以往不为人知的问题。
一般而言,在现有的LTE***等无线通信***(也可以改称为便携电话***、蜂窝***)中,2台无线终端20经由基站10进行通信(以后,为了方便将这样的通信形式称作“经由基站通信”)。与此相对,在LTE***的D2D等终端间通信中,无线终端20之间不经由基站10而是直接进行无线通信。另外,以下,不使用LTE***中的用语“D2D”,而是使用更一般的用语“终端间通信”来进行说明,但是,也可以将“终端间通信”改写为“D2D”。
这里,一般而言,蜂窝***中的无线终端20置于基站10的管理下,根据来自基站10的指示等进行各种动作和控制。例如,在进行上述的经由基站通信的情况下,无线终端20需要从基站10接受无线资源的分配。如果基于这样的想法,则认为终端间通信也自然在一定程度下在基站10的管理下进行。具体而言,在还能够进行终端间通信的蜂窝***中,假定通常进行经由基站通信,在满足规定的条件的情况下,基站10针对无线终端20许可终端间通信。能够将该许可设为伴随终端间通信用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的许可。由此,在基站10的管理下开始终端间通信。另外,作为用于进行终端间通信的规定的条件,考虑各种条件。作为一例,在基站10的负荷较高的情况下,为了减小基站10的负荷,考虑基站10使下属的一部分无线终端20从经由基站通信转移到终端间通信。
结合LTE***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假定如下的状况。基站10在满足终端间通信开始的规定的条件的情况下(例如基站10的负荷为规定的值以上的情况下),对2台无线终端20发送表示许可终端间通信的开始的信号(以下,为了方便,称作终端间通信开始信号)。在终端间通信开始信号中包含用于进行终端间通信所需要的各种参数。作为这样的参数,例如考虑在终端间通信中使用的资源块(Resource Block)。资源块相当于LTE***中的所谓的部分频带(子带)。如上所述,LTE***的终端间通信使用上行的频带,因此,终端间通信用的资源块被分配上行的频带的一部分。关于上行的剩余频带,能够作为经由基站通信用的无线资源进行分配,或者作为其他终端间通信用的无线资源进行分配。
从基站10被许可终端间通信的2台无线终端20使用从基站10被分配的终端间通信用的资源块,开始终端间通信。关于终端间通信,在频率轴方向上能够在该资源块中进行,在时间轴方向上能够在各子帧中进行。另外,关于开始终端间通信的时机,可以设为接收到终端间通信开始信号的下一个子帧,也可以由基站10通过终端间通信开始信号来指定表示开始时机的信息。
然后,基站10在满足终端间通信结束的规定的条件的情况下(例如基站10的负荷成为规定的值以下的情况下),对2台无线终端20发送表示结束终端间通信的信号(以下,为了方便,称为终端间通信结束信号)。无线终端20接收到终端间通信结束信号后,根据该信号结束终端间通信。另外,关于结束终端间通信的时机,可以设为接收到终端间通信结束信号的下一个子帧,也可以由基站10通过终端间通信结束信号来指定表示结束时机的信息。
如果进行以上动作,则认为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基站10的管理下的终端间通信。然而,在上述的方式中存在终端间通信的管理不充分的方面。具体而言,在基于来自基站10的指示的终端间通信的开始与结束之间的期间内,认为在管理上不期望2台无线终端20持续(不间断)地进行终端间通信。
对管理上不期望的情况的典型例进行说明。在上述的方式中,作为一例,基站10根据基站10的负荷决定终端间通信的开始和结束,但是,认为更期望基于这些无线终端20间的无线质量来进行这些决定。这是因为,在进行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20间的无线质量较差的情况下,难以有效地进行终端间通信。这里,基站10为了掌握无线终端20间的无线质量,基站10需要从无线终端20接收无线质量的测定结果的报告。这是因为,能够测定2台无线终端20间的无线质量的只有这2台无线终端20,基站10无法进行测定。
但是,关于终端间通信的结束的决定,存在要考虑的方面。无线终端20为了进行无线终端20间的无线质量的报告,需要对基站10进行上行发送。此外,基站10为了适时地决定终端间通信的结束的时机,需要以某种程度的频度被报告无线终端20间的质量。然而,如前所述,在LTE***中需要分时地进行终端间通信和上行发送。因此,基站10为了适时地决定终端间通信的结束的时机,需要在终端间通信的开始和结束之间的期间内,以某种程度的频度进行上行发送而不进行终端间通信。换言之,在开始终端间通信的子帧与结束终端间通信的子帧之间的连续的子帧中,以某种程度的频度需要用于进行上行发送而不进行终端间通信的子帧。
因此,需要针对终端间通信的开始和结束之间的各子帧分配终端间通信用或上行发送用这样的用途。这里,如上所述,针对各子帧分配终端间通信用或上行发送用这样的用途的技术是以往所公知的。然而,这些现有技术存在下述的问题,认为不适合本申请假定的状况。该问题是发明者的通过仔细的技术研究而新发现的问题。
图2示出前述的现有技术的用于进行终端间通信的子帧分配的例子。在图2中,结合纸面的情况,在时间轴方向上仅示出第0子帧~第9子帧这10个子帧,但是,希望留意到,在此前后也可以重复相同模式的子帧。
前述的现有技术均如图2所例示的那样,针对各子帧的终端间通信用或上行发送用这样的用途的分配在上行用的频带的整体范围内均匀地进行。在图2中,作为一例,上行频带包含6个资源块,但是,这全部6个资源块被均匀地进行用途的分配。这意味着,现有技术中的对子帧的用途的分配不仅应用于在某个基站10的管理下进行终端间通信的2台无线终端20,而是应用于在某个基站10的管理下的全部无线终端20(还包含正在进行基站10经由型通信的无线终端20)。
此外,在现有技术中,固定地进行对各子帧的用途的分配。而且,在现有技术中,在上行发送用和终端间通信用中对子帧的比例进行比较,前者较多或为相同程度,上行发送用的分配比较多。在图2中,作为一例,第0子帧和第5子帧被固定分配为终端间通信用。此外,第1~第4子帧和第6~第9子帧被固定分配为上行发送用。推测这是因为,现有技术的分配应用于某个基站10的管理下的全部无线终端20,在无线终端20中进行终端间通信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无线终端20进行经由基站通信的上行发送。换言之,在现有技术中,将某个基站10下属的全部无线终端20作为对象,因此,对需求较大的上行发送的子帧进行比较多的分配,对需求较小的终端间通信用的子帧进行比较少的分配。
与此相对,在本申请假定那样的对终端间通信担负分配资源块(子带)的情况下下,如果是现有技术那样的子帧分配,则可能存在障碍。首先,在进行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20中,也如前所述需要一定的上行发送,但是,只要能够进行无线质量等的定期的报告就足够了,认为不需要那么多比例的子帧。特别地,在进行终端间通信的2台无线终端20均未移动的情况下,无线终端20间的无线质量的变动不会那么大。因此,这样的情况下,无线质量的报告的频度也可以较少,认为上行发送用的子帧是数十~数百子帧中为1子帧的程度就足够了。然而,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上行发送用的子帧较多,推测为可能大幅超过无线质量等的报告所需要的比例。而且,如果上行发送用的子帧较多,则终端间通信用的子帧会相应地减少。由此,终端间通信中能够使用的无线资源变少,终端间通信的吞吐量(传送效率)可能降低。
此外,首先应该注意到,在终端间通信中所需要的上行发送的频度不是固定的。例如,在进行终端间通信的2台无线终端20均未移动的情况下和均高速进行移动的情况下,无线质量的变动的大小不同,因此,无线质量的报告的频度也自然是不同的。然而,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上行发送用的子帧对于全部无线终端20被固定地分配,因此,在之前记述的2种情况下,无线质量的报告频度只能相同。由此,可能发生上行发送用子帧过多,或相反地过少的情况。而且,在上行发送用的子帧过多的情况下(如前所述)导致终端间通信的吞吐量降低,在过少的情况下,可能无法执行终端间通信的适时的结束。这是因为,虽然终端间通信的结束时机是由基站10来决定的,但是,该决定是根据从无线终端20上行发送的无线质量的报告等来进行的。
总结以上,在LTE***中,由于规定了终端间通信使用上行用的频带,因此,需要分时地进行终端间通信和上行发送。另一方面,由于无线终端20被要求在进行终端间通信的同时进行上行发送,因此,需要以某种程度的频度中断终端间通信,在此间隙进行上行发送。这里,在现有技术中,未充分考虑如本申请那样对终端间通信单独分配资源块(子带)的状况,因此,发现了如下不良情况:无法灵活地进行在终端间通信的间隙中进行的上行发送的设定,该上行发送的频度过大。而且,伴随这样的不良情况,现有技术会导致终端间通信的吞吐量降低、适时的结束困难,其结果为,具有无法有效进行终端间通信的问题。另外,结合LTE***进行了以上的说明,但是,该问题不限于LTE***,希望留意到与其同样的无线通信***也可能具有该问题。以下,依次对用于解决该问题的本申请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是如下的无线终端20的实施方式,该无线终端20具有:无线通信部,其使用规定的频带进行对无线站的上行发送;以及控制部,其从所述无线站接收表示从所述无线终端20与其他无线终端20开始终端间通信起到结束为止的期间内的间歇地进行所述上行发送的时机的信号,对所述无线通信部进行控制,使得使用在所述规定的频带内为了该终端间通信而被分配的频带,根据该信号分时地进行该终端间通信和该上行发送。
这里,作为上述的无线站,典型地考虑基站10(也称作“无线基站”。),但是,也可以是包含第3无线终端20等的其他的无线通信装置。作为一例,考虑当由于灾害等而使基站10丧失功能时,无线终端20代理基站10的功能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和后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无线站是基站10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是希望留意到不限于此。
以下,说明在LTE***中应用本申请发明的情况。然而,希望留意到本申请发明不限于LTE***,可应用于具有上述中说明的问题的同样的无线通信***。
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顺序的一例的图。
对第1实施方式的前提进行说明。现在,假设在基站10的管理下(下属)存在2台无线终端20即第1无线终端20a和第2无线终端20b。不需要第1无线终端20a和第2无线终端20b中的每一个都处于通信中,但是,至少是与基站10同步的状态。这里的同步的意思是,无线终端20至少处于能够接收基站10发送的同步信号和共同控制信号并对其内容进行确认的状态。另外,在本申请中,希望留意到,有时将第1无线终端20a和第2无线终端20b一起简称为无线终端20。
在图3的S101中,第1无线终端20a和第2无线终端20b将用于基站10判定是否可以进行终端间通信或者是否需要进行终端间通信的信号上行发送给基站10。以下,为了方便,将该信息称作判定用信号。判定用信号可以经由上行的控制信道即PUCCH(Physical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来发送,也可以经由上行的数据信道即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来发送。作为一例,还能够经由PUSCH发送上位的控制信号即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信号。
以下,以第1无线终端20a发送的判定用信号为例进行说明。第2无线终端20b发送的判定用信号与其同样,因此省略说明。
第1无线终端20a发送的判定用信号能够包含任意的信息,但是,例如能够包含从第2无线终端20b向第1无线终端20a的方向的无线环境的质量(无线质量)。这相当于第1无线终端20a中的接收来自第2无线终端20b的无线信号的接收质量。此外,判定用信号也可以包含第1无线终端20a与第2无线终端20b之间的路径损耗(传输损耗)。第1无线终端20a能够根据从第2无线终端20b发送的参照信号(也称作基准信号或导频信号)来测定或计测这些无线质量、路径损耗。
判定用信号的发送时机可以预先由基站10指示,也可以在无线终端20检测到某些事件的情况下进行发送。此外,判定用信号的发送时机可以是第1无线终端20a和第2无线终端20b中共同的时机(共同的子帧),也可以是不同的时机(不同的子帧)。
在图3的S102中,基站10根据S101中从第1无线终端20a和第2无线终端20b接收到的判定用信号,进行是否开始第1无线终端20a与第2无线终端20b的终端间通信的判定(或决定)。该判定能够根据任意的基准来进行。例如,在判定用信号所示的第1无线终端20a与第2无线终端20b之间的无线质量在双向上满足规定的基准的情况下,进行开始终端间通信的主旨的判定。另一方面,在第1无线终端20a与第2无线终端20b之间的无线质量在任意一个方向上均不满足规定的基准的情况下,进行不开始终端间通信的主旨的判定。此外,S102的判定也可以根据S101的判定用信号中包含的无线质量以外的信息(例如路径损耗)来进行。进而,S102的判定当然也可以根据未包含在S101的判定用信号中的各种信息(例如基站10的负荷等)来进行。
在图3的S102中,作为一例,假设基站10进行了开始第1无线终端20a与第2无线终端20b之间的终端间通信的主旨的判定。该情况下,基站10还决定用于第1无线终端20a和第2无线终端20b进行终端间通信的各种参数。例如,基站10决定为了第1无线终端20a和第2无线终端20b之间的终端间通信而被分配的资源块(子带)。
此外,在进行了开始第1无线终端20a与第2无线终端20b之间的终端间通信的主旨的判定的情况下,基站10在开始终端间通信后(并且在结束前),决定用于第1无线终端20a和第2无线终端20b进行上行发送的时机。以下,为了方便,将该时机称作上行发送时机。上行发送时机可以在第1无线终端20a和第2无线终端20b中共同,也可以分别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行发送时机通过子帧的识别符(号码)来指定。这里,子帧是LTE***中的时间轴方向的无线资源的分配单位。1子帧具有1毫秒的长度,1子帧由连续的2个时隙构成。1时隙由连续的7个码元构成,因此,1子帧由连续的14个码元构成。此外,连续的10子帧构成1帧。
上行发送时机的决定能够通过任意的方法来进行。作为典型的例子,能够根据第1无线终端20a和第2无线终端20b之间的无线质量的每单位时间的变化的大小来决定上行发送时机。更具体而言,无线质量的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将上行发送时机设定为比较高的频度,在变化较小的情况下,设定为比较低的频度。由此,在由于无线终端20高速移动等而使无线质量不稳定的情况下,基站10能够以比较高的频度从无线终端20得到该无线质量,容易追随无线质量的变化。相反,在由于无线终端20静止等而使无线质量稳定的情况下,基站10能够以比较低的频度从无线终端20得到该无线质量,能够抑制上行信号的量。
在图3的S103中,基站10根据S102的判定,向第1无线终端20a和第2无线终端20b下行发送表示开始终端间通信的信号。以下,为了方便,将该信号称作终端间通信开始信号。另外,也可以将终端间通信的开始称作终端间通信的激活(Activation:激活)。
终端间通信开始信号可以经由下行的控制信道即PDCCH(Physical Downlink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来发送,也可以经由下行的数据信道即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共享信道)来发送。作为一例,还能够经由PDSCH发送上位的控制信号即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信号。
终端间通信开始信号包含基站10在S102中决定的用于第1无线终端20a和第2无线终端20b进行终端间通信的各种参数。例如,终端间通信开始信号能够包含为了第1无线终端20a和第2无线终端20b之间的终端间通信而分配的资源块(子带)。此外,也可以包含终端间通信的开始时机。
并且,第1实施方式的终端间通信开始信号能够包含表示前述的上行发送时机的信息。这里,上行发送时机的指定相当于上行发送用的子帧的指定,作为其方法的典型例,能够通过表示上行发送用的最初的子帧的偏移值和上行发送用的子帧的周期来指定。此外,也可以在***中固定该偏移值,而仅指定周期。
另外,这里希望留意到,以上行发送用的子帧是间歇的作为前提,并且,以各上行发送的长度是1子帧为前提。更简单地讲,以上行发送用的子帧是周期性的单一子帧为前提。如前所述,在终端间通信的开始与结束之间,各无线终端20需要进行上行发送,但是,该上行发送中所发送的只不过是用于基站10掌握终端间通信的状况的信息。这样的信息通过间歇性(周期性)的发送就足够了,并且信息的大小也比较小,因此,认为设置所述那样的前提是妥当的。通过设置这样的前提,与指定上行发送用的子帧的方法相比较,具有能够抑制上行发送时机的信息量的效果。如果对发送周期进行量化,例如从2、5、10、20、32、40、64、80、128、160(单位为子帧)择一地选择,则能够进一步抑制上行发送时机的信息量。但是,本申请发明不是必须设置上述的前提,终端间通信开始信号中的上行发送时机可以通过任意的方法来指定。
在图3的S104中,第1无线终端20a和第2无线终端20b根据S103中接收到的终端间通信开始信号,开始终端间通信。该终端间通信能够使用在终端间通信开始信号中指定的资源块(子带)来进行。此外,在终端间通信开始信号中指定了终端间通信的开始时机的情况下,第1无线终端20a和第2无线终端20b按照该开始时机来开始终端间通信。另外,进行终端间通信的子帧包含从第1无线终端20a向第2无线终端20b发送的子帧和从第2无线终端20b向第1无线终端20a发送的子帧,但是,也可以是,能够任意地决定该分配。
另外,本申请中,不限制终端间通信的方式等。例如,终端间通信可以通过同步通信方式和非同步通信方式中的任意一方来进行。在终端间通信通过同步通信方式来进行的情况下,能够在无线终端20之间进行建立同步的处理后,开始终端间通信。该情况下,也可以通过终端间通信开始信号,来通知无线终端20之间取得同步(建立无线连接)所需要的信息。
在图3的S105中,第1无线终端20a和第2无线终端20b根据S103中接收到的终端间通信开始信号所指定的上行发送时机,进行终端间通信开始后的初次的上行发送。例如,在如前所述通过表示上行发送用的最初子帧的偏移值和上行发送用的子帧的周期来指定上行发送时机的情况下,S105的时机成为通过该偏移值而确定的子帧。另外,S105中发送的信号可以经由PUCCH来发送,也可以经由PUSCH来发送。作为一例,还能够经由PUSCH发送作为上位的控制信号的RRC信号。
S105中发送的信号可以包含任意的信息,典型地,能够包含与S101同样的判定用信号。如前所述,在开始终端间通信之后,基站10需要适时地决定终端间通信的结束的时机。为此,认为基站10期望从无线终端20定期地接收判定用信号来作为该决定的判断材料。另外,在图3的S105中,作为一例,第1无线终端20a和第2无线终端20b双方正在进行上行发送,但是,也可以仅一方的无线终端20正在进行上行发送,还可以双方的无线终端20均进行上行发送行。例如,在上行发送的各时机,第1无线终端20a和第2无线终端20b还能够交替地进行上行发送。
在图3的S106中,基站10根据S105中从第1无线终端20a和第2无线终端20b接收到的判定用信号,进行是否结束第1无线终端20a和第2无线终端20b之间的终端间通信的判定(或决定)。该判定能够根据任意的基准来进行,例如在第1无线终端20a和第2无线终端20b之间的无线质量在任意一个方向上不满足规定的基准的情况下,进行结束终端间通信的主旨的判定。另一方面,在第1无线终端20a和第2无线终端20b之间的无线质量在双向上满足规定的基准的情况下,进行不结束终端间通信(继续)的主旨的判定。此外,S106的判定也可以根据S105的判定用信号中包含的无线质量以外的信息(例如路径损耗)、或未包含在其中的信息(例如基站10的负荷)来进行。
在图3的S106中,作为一例,假设基站10进行了不结束第1无线终端20a和第2无线终端20b之间的终端间通信的主旨的判定。该情况下,基站10不需要对第1无线终端20a和第2无线终端20b进行通知等。
接着,在S107中,第1无线终端20a和第2无线终端20b进行终端间通信。S107与S104同样进行即可,因此省略说明。
在图3的S108中,第1无线终端20a和第2无线终端20b进行终端间通信开始后的第2次的上行发送。例如,在如前所述通过表示上行发送用的最初的子帧的偏移值和上行发送用的子帧的周期构成上行发送时机信息的情况下,S108的时机成为从S105的子帧起经由该周期后的子帧。S108与S105同样进行即可,因此省略说明。
接着,在S109中,基站10根据S108中从第1无线终端20a和第2无线终端20b接收到的判定用信号,进行是否结束第1无线终端20a和第2无线终端20b之间的终端间通信的判定(或决定)。S109与S106同样进行即可,因此省略说明。在图3的S109中,作为一例,也假设基站10进行了不结束第1无线终端20a和第2无线终端20b之间的终端间通信的判定。
以后,与S107~S109同样地,第1无线终端20a和第2无线终端20b反复进行终端间通信和上行发送,基站10每次根据上行发送来判定是否结束终端间通信。
图4示出在第1实施方式中作为终端间通信用而被分配的资源块的子帧结构的一例。在图4中,结合纸面的情况,在时间轴方向上仅示出第0子帧~第9子帧这10个子帧,希望留意到,在此前后也可以重复相同模式的子帧。
在图4的例中,构成上行频带的6个资源块中的1个(图4中上数第4个)资源块被分配为终端间通信用的资源块。然后,仅针对该终端间通信用的资源块,分配终端间通信用或上行发送用这样的用途。这里,终端间通信用的资源块以外的5个资源块不约束为仅针对终端间通信用的资源块进行分配的用途。因此,基站10能够将终端间通信用的资源块以外的5个资源块分配为经由基站通信用的无线资源,或者分配为其他的终端间通信用的无线资源。
图4的例子示出上行发送时机的周期是5子帧的情况。在图4中,作为一例,第0~第3子帧和第5~第8子帧被分配为终端间通信用。此外,第4子帧和第9子帧被分配为上行发送用。希望留意到,这些分配并非固定的,可根据终端间通信开始信号而可变地(动态地)进行分配。
在图4的例中,在终端间通信的开始与结束之间的期间中,能够将所分配的资源块的80%(=4/5)程度用于终端间通信,能够有效地进行终端间通信。如果进一步增大上行发送时机的周期,则能够更有效地进行终端间通信。
返回图3的说明,在S110中,第1无线终端20a和第2无线终端20b将判定用信号发送到基站10。然后,作为一例,在S111中,基站10根据S110的判定用信号,进行了结束第1无线终端20a和第2无线终端20b之间的终端间通信的主旨的判定。
此时,在图3的S112中,基站10根据S111的判定,将结束终端间通信的主旨的信号向第1无线终端20a和第2无线终端20b进行下行发送。以下,为了方便,将该信号称作终端间通信结束信号。另外,将终端间通信的开始称作终端间通信的解除激活(Deactivation:非激活)。
终端间通信结束信号可以经由PDCCH来发送,也可以经由PDSCH来发送。作为一例,还能够经由PDSCH发送作为上位的控制信号的RRC信号。此外,终端间通信结束信号也可以包含与终端间通信的结束有关的参数。作为这样的参数的一例,能够举出终端间通信的结束时机。
第1无线终端20a和第2无线终端20b在从基站10接收到终端间通信结束信号后,结束终端间通信。在终端间通信结束信号中包含终端间通信的结束时机的情况下,第1无线终端20a和第2无线终端20b根据该结束时机结束终端间通信。第1无线终端20a和第2无线终端20b结束了终端间通信后继续进行通信的情况下,根据通常的蜂窝通信的方式经由基站10进行通信。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1实施方式,在开始终端间通信时,能够对该终端间通信单独设定适当的上行发送时机。因此,能够解决如下现有技术所具有的问题:无法灵活地设定在终端间通信的间隙进行的上行发送的时机,以所需频度以上的较高的频度设定了上行发送时机。由此,根据第1实施方式,能够确保终端间通信的吞吐量,并且,能够实现终端间通信的适时的结束。因此,第1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可有效地进行终端间通信这样的现有技术中没有的效果。
[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的下位概念,根据无线终端20的结构,具体地实现更有效果的终端间通信。
第2实施方式是第1实施方式的下位概念,因此,以下在第2实施方式中,以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方面为中心详细进行叙述。在第2实施方式中,希望留意到,适当省略了与第1实施方式重复的说明。
首先,作为用于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准备,对在无线终端20中对无线信号进行处理的电路部分的硬件结构进行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以在上行和下行中使用不同的频带的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频分复用)为前提。
在图5A中示出不进行终端间通信的一般的无线终端20中处理无线信号的无线通信部25的硬件结构。图5A的无线通信部25具有天线121、频率分离滤波器1221、发送电路1222和接收电路1223。另外,图5A的无线通信部25对应于后述的图9中的无线通信部25。此外,图5A的天线121对应于图11的天线121,图5A的频率分离滤波器1221、发送电路1222和接收电路1223对应于图11的RF电路122。
在图5A中,假设天线121是收发共用的。该情况下,在天线121中,同时存在上行信号和下行信号。然而,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以FDD为前提的情况下,在上行信号和下行信号中使用不同的频带,因此,能够通过与天线121连接的频率分离滤波器1221(双工器)对这些信号进行电分离。由此,发送电路1222能够处理上行信号,接收电路1223能够处理下行信号。
与此相对,图5B中示出在进行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20中处理无线信号的无线通信部25的硬件结构。图5B的无线通信部25除了具有天线121、频率分离滤波器1221、发送电路1222、接收电路1223以外,还具有开关1224。另外,图5B的无线通信部25也与后述的图9中的无线通信部25对应。此外,图5B的天线对应于图11的天线121,图5A的频率分离滤波器1221、发送电路1222、接收电路1223和开关1224对应于图11的RF电路122。
如至此说明的那样,LTE***中的终端间通信使用上行的频带。另一方面,终端间通信一般是双向通信,因此,这不仅需要发送处理,还需要接收处理。为了实现这些处理,在进行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20中,如图5B所示,构成为还通过开关1224的切换将由频率分离滤波器1221分离后的上行频带的信号以机械方式分离到发送电路1222和接收电路1223。
这里,关于开关1224的切换,如频率分离滤波器1221那样并非电气处理,因此,需要切换时间(间隙)。该切换时间是微小的,1码元程度(14码元相当于1子帧)的时间就能够实现,在切换时间内无线终端20无法进行使用上行频带的发送或接收。因此,根据如何在子帧中配置该切换时间,可能会影响终端间通信的效率。第2实施方式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提出的。
第2实施方式的处理顺序与图3所例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顺序同样,因此省略说明。
图6示出在第2实施方式中被分配为终端间通信用的资源块的子帧结构的一例。在图6中,结合纸面的情况,在时间轴方向上仅示出第0子帧~第9子帧这10个子帧,但是,希望留意到,在此前后也可以重复相同模式的子帧。
图6对应于第1实施方式中的图4,作为一例,示出了上行发送时机的周期为5子帧的情况。在图6中,作为一例,分配了第0~第3子帧和第5~第8子帧用于终端间通信。此外,分配了第4子帧和第9子帧用于上行发送。希望留意到,这些分配并非固定的,能够根据终端间通信开始信号而可变地(动态地)进行分配。
这里,在图6中,使用构成上行发送用的各子帧的14码元中的最初和最后的码元作为前述的切换时间。并且,在图6中,根据通信方向将终端间通信用的子帧划分为2个。具体而言,作为一例,将第0~第3子帧作为从第1无线终端20a向第2无线终端20b的终端间通信用的子帧。此外,将第5~第8子帧作为从第2无线终端20b向第1无线终端20a的终端间通信用的子帧。这样,隔着上行发送用的子帧,交替出现从第1无线终端20a向第2无线终端20b的终端间通信用的子帧和从第2无线终端20b向第1无线终端20a的终端间通信用的子帧。
如图6所示,在构成子帧的基础上,在第1无线终端20a中,通过第4子帧的最后的码元和第9子帧的最初的码元分别进行收发的切换。另一方面,在第1无线终端20a中,分别在第4子帧的最初的码元和第9子帧的最后的码元中不进行收发的切换。同样,在第2无线终端20b中,在第4子帧的最初的码元和第9子帧的最后的码元中分别进行收发的切换。另一方面,在第2无线终端20b中,分别在第4子帧的最后的码元和第9子帧的最初的码元中,不进行收发的切换。
由此,第1无线终端20a利用第0~第4子帧和第9子帧进行发送,利用第5~第8子帧进行接收,在10个子帧内进行2次收发切换(开关1224的切换)即可。同样,第2无线终端20b利用第4~第9子帧进行发送,利用第0~第3子帧进行接收,在10个子帧内进行2次收发切换(开关1224的切换)即可。这样,第1无线终端20a和第2无线终端20b均能够通过与上行发送用子帧相同数量的切换次数,有效地对终端间通信和上行通信进行切换。
此外,如图6所示,不对终端间通信用子帧设定切换时间而是对上行通信用子帧设定切换时间,由此能够有效地进行终端间通信。另一方面,进行终端间通信时的上行发送如前所述停留在无线质量的报告等,信息的大小比较小。因此,如图6所示,认为即使在上行发送用的子帧中设置切换时间,也不会特别产生问题。
进而,在LTE***中,上行的各子帧的最后的码元一般配置上行的调度用的参照信号即探测参照信号。然而,在进行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20中,不需要上行的调度,由此,不需要发送探测参照信号。因此,认为将上行发送用的子帧的最后的码元设定为收发切换时间能够有效利用原本不需要发送的码元,更有助于有效的终端间通信。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2实施方式,能够在开始终端间通信时对该终端间通信单独设定适当的上行发送时机。因此,能够解决如下现有技术所具有的问题:无法灵活地设定在终端间通信的间隙进行的上行发送的时机,以所需以上的较高的频度设定了上行发送时机。由此,根据第2实施方式,能够确保终端间通信的吞吐量,并且能够实现终端间通信的适时的结束。因此,第2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可有效地进行终端间通信这样的现有技术中没有的效果。
[各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的网络结构]
接着,根据图7对各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1的网络结构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无线通信***1具有基站10和无线终端20。另外,在图7中例示了2台无线终端20即无线终端20a和无线终端20b,但这当然仅是一例。基站10形成小区C10。无线终端20存在于小区C10中。另外,希望注意到,在本申请中有时将基站10称作“发送站”,将无线终端20称作“接收站”。
基站10经由有线连接而与网络装置3连接,网络装置3经由有线连接而与网络2连接。基站10被设置成能够经由网络装置3和网络2而与其他的基站10进行数据和控制信息的收发。
基站10也可以将与无线终端20之间的无线通信功能、数字信号处理和控制功能分离而作为另外的装置。该情况下,将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称作RRH(Remote RadioHead:射频拉远头),将具有数字信号处理和控制功能的装置称作BBU(Base Band Unit:基带处理单元)。RRH可以从BBU突出设置,在它们之间通过光纤等进行有线连接。此外,基站10除了宏基站10、微微基站10等小型基站10(包括微型基站10、毫微微基站10等)以外,也可以是各种规模的基站10。此外,在使用对基站10与无线终端20之间的无线通信进行中继的中继站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该中继站(与无线终端20之间的收发及其控制)包含于本申请的基站10。
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无线终端20通过无线通信与基站10进行通信。此外,在图7中,作为一例,无线终端20a和无线终端20b正在进行终端间通信。这样,无线终端20与其他无线终端20进行终端间通信。
无线终端20可以是便携电话机、智能手机、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各种装置和设备(传感器装置等)等无线终端20。此外,在使用对基站10与无线终端20之间的无线通信进行中继的中继站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该中继站(与基站10之间的收发及其控制)包含与本申请的无线终端20中。
网络装置3例如具有通信部和控制部,这些各结构部分被连接成能够在单向或双向进行信号和数据的输入输出。网络装置3例如通过网关来实现。作为网络装置3的硬件结构,例如通信部通过接口电路来实现,控制部通过处理器和存储器来实现。
另外,基站10、无线终端20的各结构要素的分散/统合的具体方式不限于第1实施方式的形态,还能够根据各种负荷和使用状况等,以任意的单位在功能上或物理上对其全部或一部分进行分散/统合。例如,也可以将存储器作为基站10、无线终端20的外部装置而经由网络或缆线进行连接。
[各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中的各装置的功能结构]
接着,根据图8~图9,对各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中的各装置的功能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希望留意到,如上所述,在记述为无线终端20的情况下,包含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的第1无线终端20a和第2无线终端20b。
图8是示出基站10的结构的一例的功能框图。如图8所示,基站10例如具有无线发送部11、无线接收部12、控制部13、存储部14、通信部15。这些各结构部分被连接成能够在单向或双向进行信号和数据的输入输出。另外,将无线发送部11和无线接收部12总称为无线通信部16。
无线发送部11经由天线通过无线通信发送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另外,也可以在发送和接收中共用天线。无线发送部11对无线终端20发送无线信号(下行的无线信号)。无线发送部11发送的无线信号中能够包含面向无线终端20的任意的用户数据和控制信息(进行编码和调制等)、基准信号等。
作为无线发送部11发送的无线信号的具体例,可举出在图3中基站10对无线终端20发送的各无线信号(图中的箭头)。无线发送部11发送的无线信号不限于这些无线信号,包含在上述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基站10对无线终端20发送的所有的无线信号。
无线接收部12经由天线通过无线通信接收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无线接收部12从无线终端20接收无线信号(上行的无线信号)。在无线接收部12接收的无线信号中能够包含由无线终端20发送的任意的用户数据和控制信息(进行编码和调制等)、基准信号等。
作为无线接收部12接收的无线信号的具体例,可举出在图3中基站10从无线终端20接收的无线信号(图中的箭头)。无线接收部12接收的信号不限于这些无线信号,包含在上述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基站10从无线终端20接收的所有的无线信号。
控制部13将要向无线终端20发送的数据和控制信息输出到无线发送部11。控制部13从无线接收部12输入从无线终端20接收的数据和控制信息。控制部13在与后述的存储部14之间进行数据、控制信息、程序等的输入输出。控制部13在与后述的通信部15之间进行以其他基站10等为对方而收发的数据、控制信息的输入输出。控制部13除了这些以外还进行基站10中的各种控制。
作为控制部13进行控制的处理的具体例,可举出对图3中基站10收发的各信号(图中的箭头)的控制和对基站10进行的各处理(图中的矩形)的控制。控制部13进行控制的处理不限于此,包含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基站10执行的所有的处理相关的控制。
存储部14进行数据、控制信息、程序等各种信息的存储。存储部14存储的各种信息包含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能够在基站10中存储的所有的信息。
通信部15经由有线信号等(也可以是无线信号)以其他的基站10等为对方对数据、控制信息进行收发。作为通信部15收发的有线信号等的具体例,可举出在各实施方式中基站10以其他基站10为对方而收发的各有线信号等。通信部15收发的有线信号等不限于此,包含上述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基站10以其他基站10等为对方而进行收发的所有的有线信号等。
另外,基站10也可以经由无线发送部11和无线接收部12与无线终端20以外的无线通信装置(例如其他的基站10或中继站)之间收发无线信号。
图9是示出无线终端20的结构的一例的功能框图。如图9所示,无线终端20例如具有无线发送部21、无线接收部22、控制部23、存储部24。这些各结构部分被连接成能够在单向或双向进行信号和数据的输入输出。另外,将无线发送部21和无线接收部22总称为无线通信部25。
无线发送部21经由天线通过无线通信发送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另外,也可以在发送和接收中共用天线。无线发送部21对基站10发送无线信号(上行的无线信号)。在无线发送部21发送的无线信号中能够包含面向基站10的任意的用户数据、控制信息(进行编码、调制等)、基准信号等。
此外,无线发送部21能够对其他无线终端20发送无线信号(终端间通信)。无线发送部21发送的无线信号中能够包含面向其他无线终端20的任意的用户数据、控制信息(进行编码、调制等)、基准信号等。
作为无线发送部21发送的无线信号的具体例,可举出在图3中无线终端20对基站10发送的各无线信号(图中的箭头)和无线终端20对其他无线终端20发送的各无线信号。无线发送部21发送的无线信号不限于此,包含在上述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无线终端20对基站10发送的所有的无线信号和无线终端20对其他无线终端20发送的所有的无线信号。
无线接收部22经由天线通过无线通信接收数据信号、控制信号。无线接收部22从基站10接收无线信号(下行的无线信号)。在无线接收部22接收的无线信号中能够包含由基站10发送的任意的用户数据、控制信息(进行编码、调制等)、基准信号等。
此外,无线接收部22能够从其他无线终端20接收无线信号(终端间通信)。无线接收部22发送的无线信号中能够包含来自其他无线终端20的任意的用户数据、控制信息(进行编码、调制等)、基准信号等。
作为无线接收部22接收的无线信号的具体例,可举出在图3中无线终端20从基站10接收的各无线信号(图中的箭头)和无线终端20从其他无线终端20接收的各无线信号。无线接收部22接收的信号不限于此,包含在上述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无线终端20从基站10接收的所有的无线信号和无线终端20从其他无线终端20接收的所有的无线信号。
控制部23将要向基站10发送的数据、控制信息输出到无线发送部21。控制部23从无线接收部22输入从基站10接收的数据、控制信息。控制部23在与后述的存储部24之间进行数据、控制信息、程序等的输入输出。控制部23除了这些以外还进行无线终端20中的各种控制。
作为控制部23进行控制的处理的具体例,可举出对图3中无线终端20收发的各信号(图中的箭头)的控制和对无线终端20进行的各处理(图中的矩形)的控制。控制部23进行控制的处理不限于此,包含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由无线终端20执行的所有的处理相关的控制。
存储部24进行数据、控制信息、程序等各种信息的存储。存储部24存储的各种信息包含上述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能够在无线终端20中存储的所有的信息。
另外,无线终端20也可以经由无线发送部21和无线接收部22与基站10以外的无线通信装置之间收发无线信号。
[各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中的各装置的硬件结构]
根据图10~图11,对各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的无线通信***中的各装置的硬件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希望留意到,如上所述,在记述为无线终端20的情况下,包含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的第1无线终端20a和第2无线终端20b。
图10是示出基站10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如图10所示,基站10具有例如具备天线111的RF(Radio Frequency:射频)电路112、处理器113、存储器114、网络IF(Interface:接口)115,作为硬件的结构要素。这些各结构要素经由总线被连接成能够进行各种信号、数据的输入输出。
处理器113例如是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或DSP(Digital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在本申请中,也可以通过数字电路来实现处理器113。作为数字电路,例如可举出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应用型专用集成电路)、FPGA(Field-Programming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LSI(LargeScale Integration:大规模集成)等。
存储器114例如包含SDRAM(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等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OM(Read 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和闪存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存储程序、控制信息、数据。除此以外,基站也可以具有未图示的辅助存储装置(硬盘等)等。
对图8所示的基站10的功能结构和图10所示的基站10的硬件结构之间的对应进行说明。无线发送部11和无线接收部12(或无线通信部16)例如通过RF电路112、或者天线111和RF电路112来实现。控制部13例如通过处理器113、存储器114、未图示的数字电路等来实现。存储部14例如通过存储器114来实现。通信部15例如通过网络IF 115来实现。
图11是示出无线终端20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如图11所示,无线终端20具有例如具备天线121的RF(Radio Frequency:射频)电路122、处理器123、存储器124,作为硬件的结构要素。这些各结构要素经由总线被连接成能够进行各种信号、数据的输入输出。
处理器123例如是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或DSP(Digital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在本申请中,也可以通过数字电路来实现处理器123。作为数字电子电路,例如可举出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应用型专用集成电路)、FPGA(Field-Programming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大规模集成)等。
存储器124例如包含SDRAM(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等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OM(Read 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和闪存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存储程序、控制信息、数据。
对图9所示的无线终端20的功能结构和图11所示的无线终端20的硬件结构之间的对应进行说明。无线发送部21和无线接收部22(或无线通信部25)例如通过RF电路122、或者天线121和RF电路122来实现。控制部23例如通过处理器123、存储器124、未图示的数字电路等来实现。存储部24例如通过存储器124来实现。
标号说明
1:无线通信***
2:网络
3:网络装置
10:基站
C 10:小区
20:无线终端

Claims (9)

1.一种无线终端,其特征在于,该无线终端具有:
控制部,其进行控制,使得使用在规定的频带内由无线站分配的频带,分时地进行所述无线终端与其他无线终端之间的终端间通信和针对所述无线站的上行通信,控制进行所述上行通信的频度,该控制部从所述其他无线终端接收基准信号,根据接收到的所述基准信号测定所述无线终端与所述其他无线终端之间的无线质量或路径损耗;以及
无线通信部,其使用所述规定的频带对所述无线站上行发送包含有所述无线质量或路径损耗的与所述终端间通信有关的控制信号,从所述无线站接收由所述无线站发送的表示所述上行通信的时机的信号,
所述上行通信的时机是使用从所述无线终端通知的所述无线质量或路径损耗来控制的时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终端,其中,
关于所述上行通信的时机,在所述无线质量的变化大的情况下,将上行发送时机设定为比较高的频度,在所述无线质量的变化小的情况下,将所述上行发送时机设定为比较低的频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终端,其中,
所述上行通信的时机通过由连续的多个子帧构成的帧中的子帧号码来示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终端,其中,
所述上行通信的时机通过表示上行发送用的最初的子帧的偏移值和上行发送用的子帧的周期来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终端,其中,
所述无线终端具有从所述无线站接收表示所述终端间通信的开始的控制信号的无线通信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终端,其中,
在表示所述终端间通信的开始的控制信号中包含有与用于所述终端间通信的资源有关的控制信号。
7.一种无线站,该无线站具有:
控制部,其针对无线终端从规定的频带分配用于所述无线终端与其他无线终端之间的终端间通信的频率,控制所述无线终端与所述其他无线终端,使得使用所述频率分时地进行所述终端间通信和来自所述无线终端的上行发送;以及
无线通信部,其从所述无线终端接收使用所述规定的频带上行发送的与所述终端间通信有关的控制信号,发送表示从所述无线终端与所述其他无线终端开始所述终端间通信起到结束为止的期间内的进行所述上行发送的时机的信号,
所述控制信号包含由所述无线终端根据从所述其他无线终端发送来的基准信号测定出的所述无线终端与所述其他无线终端之间的无线质量或路径损耗,
上行通信的时机是使用从所述无线终端通知的所述无线质量或路径损耗来控制的时机。
8.一种无线通信***,该无线通信***具有无线终端、其他无线终端和无线站,
所述无线终端具有:
控制部,其进行控制,使得使用在规定的频带内由无线站分配的频带,分时地进行所述无线终端与其他无线终端之间的终端间通信和针对所述无线站的上行通信,控制进行所述上行通信的频度,该控制部从所述其他无线终端接收基准信号,根据接收到的所述基准信号测定所述无线终端与所述其他无线终端之间的无线质量或路径损耗;以及
无线通信部,其使用所述规定的频带对所述无线站上行发送包含有所述无线质量或路径损耗的与所述终端间通信有关的控制信号,从所述无线站接收由所述无线站发送的表示所述上行通信的时机的信号,
所述上行通信的时机是使用从所述无线终端通知的所述无线质量或路径损耗来控制的时机。
9.一种无线终端的无线通信方法,该无线终端进行对无线站的上行发送以及与其他无线终端之间的终端间通信,该无线通信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进行控制,使得使用在规定的频带内由无线站分配的频带,分时地进行所述无线终端与其他无线终端之间的所述终端间通信和针对所述无线站的上行通信,控制进行所述上行通信的频度;
从所述其他无线终端接收基准信号,根据接收到的所述基准信号测定所述无线终端与所述其他无线终端之间的无线质量或路径损耗;
使用所述规定的频带对所述无线站上行发送包含有所述无线质量或路径损耗的与所述终端间通信有关的控制信号;以及
从所述无线站接收由所述无线站发送的表示所述上行通信的时机的信号,
所述上行通信的时机是使用从所述无线终端通知的所述无线质量或路径损耗来控制的时机。
CN202011238314.7A 2014-04-22 2014-04-22 无线终端、无线站、无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方法 Active CN1124233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38314.7A CN112423395B (zh) 2014-04-22 2014-04-22 无线终端、无线站、无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4/002266 WO2015162640A1 (ja) 2014-04-22 2014-04-22 無線端末、無線局、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CN201480078118.4A CN106233817A (zh) 2014-04-22 2014-04-22 无线终端、无线站、无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方法
CN202011238314.7A CN112423395B (zh) 2014-04-22 2014-04-22 无线终端、无线站、无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78118.4A Division CN106233817A (zh) 2014-04-22 2014-04-22 无线终端、无线站、无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23395A CN112423395A (zh) 2021-02-26
CN112423395B true CN112423395B (zh) 2024-04-02

Family

ID=5433184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38314.7A Active CN112423395B (zh) 2014-04-22 2014-04-22 无线终端、无线站、无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方法
CN201480078118.4A Pending CN106233817A (zh) 2014-04-22 2014-04-22 无线终端、无线站、无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78118.4A Pending CN106233817A (zh) 2014-04-22 2014-04-22 无线终端、无线站、无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026954A1 (zh)
EP (1) EP3136817A4 (zh)
JP (1) JP6476476B2 (zh)
KR (1) KR20160138487A (zh)
CN (2) CN112423395B (zh)
WO (1) WO201516264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80704A1 (en) * 2015-11-09 2017-05-18 Sony Corporation Telecommunications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WO2020008539A1 (ja) * 2018-07-03 2020-01-09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通信装置及び基地局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51908A (zh) * 2011-02-28 2012-08-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及设备
CN103190192A (zh) * 2010-08-31 2013-07-03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无线通信***、无线基站装置以及移动终端装置
CN103503532A (zh) * 2011-05-02 2014-01-08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装置、无线通信***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3548399A (zh) * 2011-05-19 2014-01-29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通信***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69421B2 (en) * 2006-07-14 2011-01-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access request in an OFDM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EP2166804A1 (en) * 2008-09-17 2010-03-24 Panasonic Corporation Deactivation of semi-persistent resource allocation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8634364B2 (en) * 2010-04-20 2014-01-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grants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JP5324614B2 (ja) * 2011-04-01 2013-10-23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方法、コアネットワーク装置、無線基地局及び移動局
JP5484396B2 (ja) * 2011-05-18 2014-05-07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移動通信方法及び無線基地局
BR112014015388A8 (pt) * 2011-12-29 2017-07-04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equipamento de usuário e nó de rede de rádio, e métodos dos mesmos
CN104584659B (zh) * 2012-08-24 2019-05-10 富士通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无线基站以及无线终端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90192A (zh) * 2010-08-31 2013-07-03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无线通信***、无线基站装置以及移动终端装置
CN102651908A (zh) * 2011-02-28 2012-08-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及设备
CN103503532A (zh) * 2011-05-02 2014-01-08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装置、无线通信***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3548399A (zh) * 2011-05-19 2014-01-29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通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36817A1 (en) 2017-03-01
JP6476476B2 (ja) 2019-03-06
CN106233817A (zh) 2016-12-14
EP3136817A4 (en) 2017-05-03
US20170026954A1 (en) 2017-01-26
CN112423395A (zh) 2021-02-26
WO2015162640A1 (ja) 2015-10-29
KR20160138487A (ko) 2016-12-05
JPWO2015162640A1 (ja) 2017-04-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88512B (zh) 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EP2890193B1 (en)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terminal
US9532335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KR102187217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의 채널 상태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상기 방법을 이용하는 단말
CN110268783B (zh) 利用无线通信网络中的短传输时间间隔的方法及装置
JP7264230B2 (ja) 通信システム
CN110611557B (zh) 处理频带宽度部分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装置
US10530556B2 (en) Full-duplex power reporting
EP3473045B1 (en) Allocating radio resources in backhaul and access link
CN115735348A (zh) 无线通信中双工模式之间的智能切换
CN111557112A (zh) 用于设备到设备通信的方法、装置和***
KR102304385B1 (ko) 신호 송신 방법, 관련 장치 및 시스템
KR20180049785A (ko) 5G New Radio 초광대역 지원 방법 및 장치
CN114503618A (zh) 终端及通信方法
KR20230037590A (ko) 상향 전송 파라미터의 결정 방법 및 단말 디바이스
CN112423395B (zh) 无线终端、无线站、无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14762432A (zh) 用于配置具有同时的模式1和模式2传输的双模侧链路逻辑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CN115443635A (zh) 带宽部分改变后的通信
EP3952516A1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WO2017163418A1 (ja)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EP3925340B1 (en) Network node, user equipment and methods performed therei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EP4068862A1 (en) User equipment and scheduling node
WO2024034227A1 (ja)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WO2022064795A1 (ja) 端末及び通信方法
CN114503617A (zh) 终端及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Daiwa Kancai Co.,Ltd.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tsu Internet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303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FCNT Contract Society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Daiwa Kancai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