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66383B - 二次电池及包括该二次电池的电池模块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及包括该二次电池的电池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66383B
CN112366383B CN202010718809.3A CN202010718809A CN112366383B CN 112366383 B CN112366383 B CN 112366383B CN 202010718809 A CN202010718809 A CN 202010718809A CN 112366383 B CN112366383 B CN 1123663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plate
secondary battery
heat conductive
sectional area
plate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1880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66383A (zh
Inventor
黄瞳夏
金析敃
马明焕
李曙鲁
全海龙
朱昇焄
崔良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K 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K 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K 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K 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3663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663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663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663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1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parameters specified by a numeric value or mathematical formula, e.g. ratios, sizes or concentr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4Rods or pl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13Large-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motive or stationary systems with plate-lik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6Small-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portable equip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07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for several batteries or cell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4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4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10/647Prismatic or flat cells, e.g. pouch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3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lgebra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次电池及包括该二次电池的电池模块二次电池可以包括:单元主体部件,内部容纳有电极组件;以及导热部件,设置在所述单元主体部件与冷却板部件之间,以形成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传递热量的热路径,其中所述导热部件与所述冷却板部件相接,并且其中所述冷却板部件与所述导热部件的接触面积小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的平行于所述电极组件的厚度方向的截面积。

Description

二次电池及包括该二次电池的电池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次电池及包括该二次电池的电池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对移动设备、电动车辆等的技术开发和需求的增加,对作为能量来源的二次电池的需求也急剧增加。二次电池的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换是可逆的,从而可以反复充电和放电。二次电池的单元主体部件是指保护作为二次电池的主要结构物的阳极、阴极、离膜以及电解液等电极组件的多层外装材料(Laminated Film Case)。
但是,这种电极组件会在充电和放电的过程中产生热量,并且产生的热量引起的温度上升会降低二次电池的性能。
因此,在容纳所述电极组件的所述单元主体部件中连接设置有执行冷却的冷却板部件、散热器等。
但是,传统的与冷却板部件、散热器连接而被冷却的所述单元主体部件的形态以及能够连接所述单元主体部件和所述冷却板部件的导热部件的形态无法实现最佳的冷却性能。
另外,如上所述采用了昂贵的导热部件,该导热部件的部分未被用于导热,因此增加了生产成本。
因此,需要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二次电池及包括该二次电池的电池模块。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
KR10-2016-0063837A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在不浪费导热部件的成本或材料的情况下形成最佳的冷却性能的二次电池及包括该二次电池的电池模块。
(二)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袋型二次电池可以包括:单元主体部件,内部容纳有电极组件,并且与冷却板部件相邻设置;以及导热部件,设置在所述单元主体部件与所述冷却板部件之间,以形成将热量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传递到所述冷却板部件的热路径,并且以小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方向的截面积的接触面积与所述冷却板部件相接。
其中,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袋型二次电池的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板部件与所述导热部件的接触面积相对于二次电池的所述单元主体部件的平行于厚度方向的截面积的百分比,即有效接触面积比为30~70%。
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袋型二次电池的特征在于,有效接触面积比定义为所述冷却板部件与所述导热部件的接触面积相对于所述二次电池的所述单元主体部件的平行于电极组件12的厚度方向的截面积的百分比。根据实施例,所述有效接触面积比可以为35~50%。
具体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袋型二次电池的所述单元主体部件与冷却板部件21相邻的一部分可以包括:锥形部,具有越靠近与所述冷却板部件相邻的所述锥形部的一端部平行于厚度方向的截面积越小的形状;以及接触面部,设置在所述锥形部的一端部,并且形成平行于厚度方向的最小截面积。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袋型二次电池的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部件与所述接触面部相接,并且以与所述接触面部相同的面积形成。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袋型二次电池的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部件以与所述接触面部的截面积相同的截面积并且以恒定的厚度形成至所述冷却板部件。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袋型二次电池的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部件与相邻于所述冷却板部件的所述单元主体部件的一端部的中央部相接。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袋型二次电池的特征在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的厚度相对于高度的百分比为5~25%。
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袋型二次电池的特征在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的厚度相对于高度的百分比为7.5~10%。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可以包括:二次电池,包括:内部容纳电极组件的单元主体部件和设置在所述单元主体部件与冷却板部件之间的导热部件;以及壳体部件,包括以所述导热部件为介质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热交换的所述冷却板部件,并且在内部容纳多个所述二次电池,所述导热部件可以以小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方向的截面积的接触面积与所述冷却板部件相接。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所述单元主体部件可以包括:锥形部,具有越靠近与所述冷却板部件接触的所述锥形部的一端部平行于厚度方向截面积越小的形状;以及接触面部,设置在所述锥形部的一端部,并且形成平行于厚度方向的最小截面积。
其中,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部件至少在底部设置有所述冷却板部件。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二次电池及包括该二次电池的电池模块可以在不浪费导热部件的情况下形成最佳的冷却性能。
但是,本发明的多种有益的优点和效果并不限定于上述内容,可以在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过程中更容易地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将图2所示的单元主体部件的最大截面积和导热部件的接触面积重叠而比较的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二次电池中单元主体部件的另一个形态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5是用于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保持二次电池的适当温度的二次电池的适当热阻的图表。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用于实现二次电池的适当热阻的二次电池单元的有效面积比的图表。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用于实现二次电池的适当热阻的二次电池单元的厚度相对于高度的百分比的图表。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电池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二次电池 11:单元主体部件
12:电极组件 20:壳体部件
21:冷却板部件 22:侧壁部件
23:盖部件 24:压缩部件
30:导热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变更为其他各种方式,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并且,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为了向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进一步完整地说明本发明而提供的。为了进一步清楚地说明,可以放大表示图中组件的形状和尺寸等。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除非上下文中另有说明,单数的表述包括复数,并且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或通过相似的方式赋予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组件或对应的组件。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次电池10及包括该二次电池10的电池模块,可以在不浪费导热部件30的成本和材料的情况下形成最佳的冷却性能。
换言之,本发明的二次电池10及包括该二次电池10的电池模块提出了一种在保持冷却性能的同时缩减导热部件30的使用量的设计形态,以相比传统的二次电池及电池模块,能够保持冷却效果的同时节省生产成本。
参照附图进行具体说明,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二次电池10的剖视图,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二次电池10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将图2所示的单元主体部件11的最大截面积A1和导热部件30的接触面积A2重叠而比较的图。
并且,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二次电池10中单元主体部件11的另一个形态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参照以上附图,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袋型二次电池10可以包括:单元主体部件11,内部容纳有电极组件12;以及导热部件30,设置在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与所述冷却板部件21之间,以形成将热量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传递到所述冷却板部件21的热路径,并且以小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的至少一部分的电极组件的厚度方向X的截面积A1的接触面积A2与所述冷却板部件21相接。如图1所示的电极组件12可以具有在厚度方向X、高度方向Y和长度方向Z上延伸的大体上矩形的棱镜形状。
换言之,将所述导热部件30的接触面积A2形成为小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的平行于厚度方向X的最大截面积A1,以相比于将所述导热部件30的接触面积A2形成为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的平行于厚度方向X的最大截面积A1相同的情况减少导热性材料的量。
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内部设置有电极组件12以起到保护所述电极组件12的作用。即,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可以提供容纳由阳极、阴极、离膜以及电解液等构成的电极组件12的内部空间,并且在容纳所述电极组件12后进行密封的结构。
例如,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可以是袋型部件或罐型部件。其中,袋型部件具有在三个面上密封并容纳所述电极组件12的形态,其通常是在内部容纳所述电极组件12的状态下,折叠接合并密封除作为下表面部的一面部以外的上表面部和两侧面部的三个面。并且,所述罐型部件具有在一个面上密封并容纳所述电极组件12的形态,其通常是在内部容纳所述电极组件12的状态下,折叠接合并密封除下表面部和两侧面部的三个面以外的上表面部的一个面。
并且,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还可以在以结合有导热部件30的状态制造之后与所述冷却板部件21相接而设置,所述导热部件30形成为与所述冷却板部件21的接触面积A2小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的厚度方向X的最大截面积A1。因此,容易进行在包括所述冷却板部件21的后面描述的壳体部件20中安装多个包括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所述电极组件12的二次电池10的工艺,从而可以减少电池模块的制造成本和制造时间。
并且,为了将所述导热部件30与所述冷却板部件21的接触面积A2形成为小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的厚度方向X的最大截面积A1,同时将导热部件30结合在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之后与所述冷却板部件21相接,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可以包括锥形部11a、接触面部11b。
即,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袋型二次电池10的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可以包括:锥形部11a,具有越靠近与所述冷却板部件21接触的一端部平行于厚度方向X的截面积A1越小的形状;以及接触面部11b,设置在所述锥形部11a的一端部,并且形成平行于厚度方向X的最小截面积A1。
如上所述,所述锥形部11a是将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的截面积A1形成为逐渐小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的平行于厚度方向X的最大截面积A1的部分,在所述锥形部11a的端部形成有所述接触面部11b。即,所述锥形部11a的两侧面倾斜,形成所述接触面部11b的端部为平坦的形态。
因此,可以容易形成以小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的平行于厚度方向X的最大截面积A1的接触面积A2与所述冷却板部件21相接的所述导热部件30。
即,在通过导热材料的喷涂、刷涂等工艺在所述接触面部11b形成所述导热部件30的情况下,所述接触面部11b的面积小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的平行于厚度方向X的最大截面积A1,因此,将与所述接触面部11b的面积对应地形成的所述导热部件30也可以形成为小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的平行于厚度方向X的最大截面积A1,从而可以容易形成所述导热部件30。
并且,如图1所示,在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中,如上所述形成所述接触面部11b的端部可以是平坦的形态,但是,如图4所示,还可以是端部形成有凹陷部11c的形态。在这种情况下,将形成所述导热部件30的接触面部11b可以是在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中除凹陷部11c以外的部分。
其中,作为二次电池10的所述电极组件12的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相互转换是可逆的,从而所述电极组件是可以反复充电和放电的电池。只要通常用作二次电池10,则对这种电极组件12的结构不做限制。例如,所述电极组件12可以是交叉层叠的结构,以使阴极和阳极的涂覆各电极活性物质的面以分离膜为边界相对。
另一方面,所述电极组件12包含电解液并一同容纳在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中而使用。所述电解液可以在碳酸亚乙酯(ethylene carbonate,EC)、碳酸丙烯酯(propylenecarbonate,PC)、碳酸二乙酯(diethyl carbonate,DEC)、碳酸甲乙酯(ethyl methylcarbonate,EMC)、碳酸二甲酯(dimethyl carbonate,DMC)等有机溶剂中包含LiPF6、LiBF4等锂盐。此外,所述电解液可以是液体、固体或凝胶状。
并且,所述冷却板部件21起到将容纳在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内部的电极组件12产生的热量排出到外部的作用。为此,所述冷却板部件21与外部的散热器S相接,以使其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接收由所述导热部件30等传送的热量,并且将该热量传递到外部的散热器S等,从而冷却内部容纳有电极组件12的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
所述导热部件30起到将所述电极组件12在充电和放电时产生的热量传递到所述散热器S的作用。为此,所述导热部件30可以设置在容纳所述电极组件12的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与相接于所述散热器S的所述冷却板部件21之间。
并且,将所述导热部件30的与所述冷却板部件21的接触面积A2形成为小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的平行于厚度方向X的最大截面积A1,以相比于将接触面积A2形成为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的平行于厚度方向X的最大截面积相同的情况可将所述导热部件30配置为更小。
其中,可以调节所述导热部件30所形成的接触面积A2相对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的平行于厚度方向X的最大截面积A1的百分比,对此将在后面参照图5和图6进行详细描述。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袋型二次电池10的所述导热部件30的特征在于,与所述接触面部11b相接,并且以与所述接触面部11b相同的面积形成。
即,可以通过导热性材料的喷涂工艺、刷涂工艺等在所述接触面部11b形成所述导热部件30,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所述导热部件30形成为与所述接触面部11b的面积相同。其中,由于所述接触面部11b小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的平行于厚度方向X的最大截面积A1,因此将与所述接触面部11b的面积对应地形成的所述导热部件30也可以形成为小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的平行于厚度方向X的最大截面积A1。
所述导热部件30可以被制造为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结合的状态,因此,可以容易进行在所述壳体部件20中安装多个所述二次电池10的工艺,从而可以减少电池模块的制造成本和制造时间。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袋型二次电池10的所述导热部件30的特征在于,以与所述接触面部11b的截面积A1相同的截面积A1并且以恒定的厚度t2形成至所述冷却板部件21。
如上所述,当所述导热部件30形成恒定的厚度t2时,可以确保形成所述导热部件30的导热材料的使用最小化,并且使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与所述冷却板部件21之间的热交换路径最大化。
即,如果所述导热部件30具有截面积平行于厚度方向X而A1变化的锥形状,则平行于厚度方向X形成最大截面积A1和最小截面积A1。此时,热交换路径在厚度方向X的最小截面积A1中,因此表示厚度方向X的最大截面积A1与最小截面积A1的相差的部分将引起无用的导热性材料的消耗而发生浪费。因此,在本发明中,所述导热部件30形成为平行于厚度方向X恒定,以防止上述浪费。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袋型二次电池10的所述导热部件30的特征在于,与相邻于所述冷却板部件21的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的一端部的中央部相接。
换言之,当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平行于厚度方向X形成恒定的截面积A1,或者与所述冷却板部件21相邻的单元主体部件11的端部的截面积A1大于其他部分时,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形成为截面积A1小于与所述冷却板部件21相邻的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的端部,此时,所述导热部件30可以形成在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端部的中央部。
在这种情况下,相比于所述导热部件30偏向设置在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端部的一侧的情况可以提高导热速度。换言之,可以在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的端部的中央部沿径向均匀地执行热传递,因此,相比于偏向一侧的情况可以提高热传递速度。
图5是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保持二次电池10的适当温度的二次电池10的适当热阻的图表,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用于实现二次电池10的适当热阻的二次电池10单元的有效面积比的图表,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用于实现二次电池10的适当热阻的二次电池10单元的厚度t1相对于高度h的百分比的图表。
其中,所述图5至图7的图表是利用二次电池10单元的导热率为约5~30W/mK的二次电池10单元的情况。
参照以上附图,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袋型二次电池10的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板部件21和所述导热部件30的接触面积A2相对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方向X的截面积A1的百分比即有效接触面积比为30~70%。
即,将所述导热部件30与所述冷却板部件21的接触面积A2形成为小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的平行于厚度方向X的最大截面积A1,从而相比于将所述接触面积A2形成为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的平行于厚度方向X的最大截面积A1相同的情况,可以将所述导热部件30配置为具有减小的大小,此时,可以通过调节所述导热部件30所形成的接触面积A2相对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的平行于厚度方向X的最大截面积A1的百分比来保持冷却性能。
首先,参照图5,可以知晓用于保持冷却性能的热阻数据。即,用于保持通常作为二次电池10的过热极限的约60℃以下的温度的热阻为约2.0K/W,并且以此为基准限定所述有效面积比。
其中,热阻可以通过将二次电池10的温度上升量K除以二次电池10的产热量W来确定。换言之,热阻是表示基于二次电池10的产热量的温度上升量的值,其可以用作表示二次电池10的冷却性能的指标。
并且,为了选择基准热阻,固定可用作变量的其余条件,并且仅改变热阻,由此得出二次电池10的过热温度并作为结果值。
即,将二次电池10单元的导热率限定为5~30W/mK,并且将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的形状限定为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容纳所述电极组件12并在三个面上密封的形态的袋型部件或容纳所述电极组件12并在一个面上密封的罐型部件。
另外,作为示例,在投入电流I为100A,二次电池10单元的电阻R为1mΩ的情况下,用于计算热阻的产热量为RI2为10W。
并且,对于用于计算热阻的温度上升量,将与所述冷却板部件21热交换的二次电池10单元的单元主体部件11的底面作为最低温度测定点,将单元主体部件11的顶面作为最高温度测定点进行测定,然后将所述测定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差作为温度上升量。
在如上所述设定热阻为2.0K/W以下的有效接触面积比时,如图6所示,可以将单元有效接触面积比的下限值设定为30%。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当单元有效接触面积比超过70%时,热阻变化将没有意义,因此可以设定有效接触面积比的上限值。
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袋型二次电池10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板部件21和所述导热部件30的接触面积A2相对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方向X的截面积A1的百分比即有效接触面积比为35~50%。
对于如上所述进一步限定的有效接触面积比,将35%的有效面积比设定为下限值,所述35%的有效接触面积比对应于30%的下限值的约2.0K/W的热阻和70%的上限值的约1.3K/W的热阻的中间范围的约1.8K/W的热阻,并且将对应于约1.5K/W的热阻的50%的有效接触面积比设定为上限值。
所述进一步限定的有效面积比范围的下限值35%与作为临界值的2K/W的热阻隔开规定范围,从而可确保稳定的温度上升量范围,另外,有效面积比范围的上限值50%是在回避形成无意义的热阻变化的范围的同时进一步减小导热部件30的接触面积范围的范围。
另一方面,假设单元主体部件11的长度与所述导热部件30的长度相同,则所述有效接触面积比与所述冷却板部件21和所述导热部件30的平行于厚度方向X的厚度t2相对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的至少一部分的平行于厚度方向X的厚度t1的百分比相同。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袋型二次电池10的特征在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的厚度t1相对于高度h的百分比为5~25%。
这是为了保持上述的通常作为二次电池10的过热极限的约60℃以下的温度而限定单元主体部件11的形态。
换言之,为了保持用于保持通常作为二次电池10的过热极限的约60℃以下的温度的约2.0K/W的热阻,而限定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的厚度t1相对于高度h的百分比。
在如上所述设定热阻为2.0K/W以下的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的厚度t1相对于高度h的百分比时,如图7所示,对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的厚度t1相对于高度h的百分比,可以设定5%以上的下限值。如图7所示,当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的厚度t1相对于高度h的百分比超过25%时,热阻的变化将没有意义,因此,可以设定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的厚度t1相对于高度h的百分比的上限值。
进一步限定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袋型二次电池10,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的厚度t1相对于高度h的百分比为7.5~10%。
对于如上所述进一步限定的厚度t相对于高度h的百分比,将7.5%的厚度t1相对于高度h的百分比设定为下限值,所述7.5%的百分比对应于5%的下限值的约2.0K/W的热阻和25%的上限值的约0.5K/W的热阻的中间范围的约1.5K/W的热阻,并且将对应于约1.0K/W的热阻的10%的厚度t1相对于高度h的百分比设定为上限值。
所述进一步限定的厚度t1相对于高度h的百分比范围的下限值7.5%与作为临界值的2K/W的热阻隔开规定范围,从而可确保稳定的温度上升量范围,另外,上限值10%是在回避形成无意义的热阻变化的范围的同时形成更薄的单元主体部件11以进一步提高多个二次电池10的安装效率的范围。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电池模块的分解立体图,参照图8,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包括:所述二次电池10,包括在内部容纳电极组件12的单元主体部件11和设置在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与冷却板部件21之间的导热部件30;以及壳体部件20,包括以所述导热部件30为介质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热交换的所述冷却板部件21,并且在内部容纳多个所述二次电池10,所述导热部件30可以以小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方向X的截面积A1的接触面积A2与所述冷却板部件21相接。
其中,包括在所述电池模块中的二次电池10可以包括上述的二次电池10的特征。
例如,所述二次电池10包括以所述导热部件30为介质通过所述冷却板部件21冷却的单元主体部件11,此时,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相接的导热部件30以小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的平行于厚度方向X的至少一部分的截面积A1的面积与所述冷却板部件21形成接触面积A2,从而可以保持冷却性能的同时减少导热材料的消耗。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可以包括:锥形部11a,具有越靠近与所述冷却板部件21接触的一端部平行于厚度方向X的截面积A1越小的形状;以及接触面部11b,设置在所述锥形部11a的一端部,并且形成平行于厚度方向的最小截面积A1。
如上所述,所述锥形部11a是将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的截面积A1形成为相比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的平行于厚度方向X的最大截面积A1逐渐减小的部分,在所述锥形部11a端部形成所述接触面部11b。即,所述锥形部11a的两侧面倾斜,形成所述接触面部11b的端部为平坦的形态。
因此,可以容易形成以小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11的平行于厚度方向X的最大截面积A1的接触面积A2与所述冷却板部件21相接的所述导热部件30,这与上述的二次电池10的说明相同。
其中,在所述壳体部件20中安装多个所述二次电池10时,还需要设置多个连接到二次电池10的导热部件30,在实施例中,彼此相邻的导热部件30被间隔开从而形成间隙以提供附加空冷效果,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性能。
所述壳体部件20中设置有多个二次电池10,并且所述壳体部件20起到保护所述二次电池10的同时,将所述二次电池10产生的电能传递到外部,或者从外部将电能传递到所述二次电池10的作用。
其中,所述壳体部件20具有所述冷却板部件21,以将所述二次电池10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外部的散热器S并进行冷却。
并且,形成所述壳体部件20的下部的底部还可以由所述冷却板部件21构成。
即,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部件20至少在底部设置所述冷却板部件21。
另外,形成所述壳体部件20的侧部的侧壁部件22可以设置在底部的所述冷却板部件21的棱部分,并且所述冷却板部件21还可以延伸形成至所述侧壁部件22。
并且,在所述侧壁部件22的内侧面设置有压缩部件24,以进一步牢固地保护所述二次电池10。
另外,所述壳体部件20包括设置在所述侧壁部件22上端的盖部件23,以保护所述二次电池10的上端部。
此外,在所述壳体部件20中还可以设置将所述二次电池10与外部电连接的汇流条等附加组件。
根据前述示例实施例,二次电池和包括该二次电池的电池模块的优点在于,可以在不浪费导热部件的成本和材料的情况下形成最佳的冷却性能。
本公开的各种优点和有益效果不限于上述优点和有益效果。可以鉴于本公开来理解其它优点和有益效果。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并不限定于此,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修改和变更,这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Claims (15)

1.一种二次电池,包括:
单元主体部件,内部容纳有电极组件;以及
导热部件,设置在所述单元主体部件与冷却板部件之间,以形成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传递热量的热路径,
其中,所述导热部件与所述冷却板部件相接,
其中,所述冷却板部件与所述导热部件的接触面积小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的平行于所述电极组件的厚度方向的截面积,
有效接触面积比为30~7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有效接触面积比为35~5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单元主体部件包括:
锥形部,其平行于厚度方向的截面积越靠近与所述冷却板部件相邻的所述锥形部的一端部越小;以及
接触面部,在所述锥形部的一端部,并且形成所述单元主体部件的平行于厚度方向的最小截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热部件与所述接触面部相接,并且具有与所述接触面部相同的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热部件具有与所述接触面部的截面积相同的截面积并且具有恒定的厚度直至到达所述冷却板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热部件与相邻于所述冷却板部件的所述单元主体部件的一端部的中央部相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元主体部件的厚度相对于高度的百分比为5~2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元主体部件的厚度相对于高度的百分比为7.5~10%。
9.一种电池模块,包括:
多个二次电池;以及
壳体部件,包括以导热部件为介质与单元主体部件进行热交换的冷却板部件,并且内部容纳有多个所述二次电池,
其中,多个二次电池中的每一个包括内部容纳有电极组件的所述单元主体部件和设置在所述单元主体部件与所述冷却板部件之间的所述导热部件,
其中,所述导热部件和所述冷却板部件之间的接触面积小于所述单元主体部件的平行于所述电极组件的厚度方向的截面积,
有效接触面积比为30~7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
所述单元主体部件包括:
锥形部,具有越靠近与所述冷却板部件相邻的一端部平行于厚度方向的截面积越小的形状;以及
接触面部,在所述锥形部的一端部,并且形成平行于厚度方向的最小截面积。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板部件至少设置在所述壳体部件的底部。
12.一种二次电池,包括:
单元主体部件,容纳有电极组件,并且包括与冷却板部件相邻设置的侧部,所述侧部具有结束于接触面部的锥形部;以及
导热部件,设置在所述接触面部与所述冷却板部件之间并且与所述接触面部和所述冷却板部件接触,以将由所述电极组件生成的热量传送到所述冷却板部件,
其中,所述锥形部具有越靠近所述接触面部平行于厚度方向的截面积越小的形状,
有效接触面积比为30~70%。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有效接触面积比为35~50%。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锥形部具有越靠近与所述冷却板部件相邻的所述锥形部的一端部平行于厚度方向的截面积越小的形状;并且
所述接触面部设置在所述锥形部的所述一端部,并且形成平行于厚度方向的最小截面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热部件具有恒定的厚度直至到达所述冷却板部件,并且具有与所述接触面部的截面积相同的截面积。
CN202010718809.3A 2019-07-23 2020-07-23 二次电池及包括该二次电池的电池模块 Active CN1123663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9-0088779 2019-07-23
KR1020190088779A KR20210011639A (ko) 2019-07-23 2019-07-23 이차전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모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66383A CN112366383A (zh) 2021-02-12
CN112366383B true CN112366383B (zh) 2024-03-22

Family

ID=740984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18809.3A Active CN112366383B (zh) 2019-07-23 2020-07-23 二次电池及包括该二次电池的电池模块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830997B2 (zh)
KR (1) KR20210011639A (zh)
CN (1) CN112366383B (zh)
DE (1) DE102020119411A1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75831A (zh) * 2016-08-18 2018-08-31 株式会社Lg化学 电池模块
CN109643768A (zh) * 2016-12-06 2019-04-16 Sk新技术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模块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92305A1 (de) * 2010-01-28 2011-08-04 Magna E-Car Systems Gmbh & Co Og Akkumulator mit vorrichtung zur temperierung der akkumulatorzellen
JP5804323B2 (ja) * 2011-01-07 2015-11-04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及び蓄電装置
DE102014201220A1 (de) * 2014-01-23 2015-07-23 Robert Bosch Gmbh Batteriemodul
KR102357772B1 (ko) 2014-11-27 2022-01-28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US11329338B2 (en) * 2016-07-29 2022-05-10 Samsung Sdi Co., Ltd. Rechargeable battery
KR102119183B1 (ko) 2016-08-18 2020-06-0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배터리 모듈
WO2018117654A1 (ko) * 2016-12-20 2018-06-28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파우치형 이차 전지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2169373B1 (ko) 2017-01-19 2020-10-23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클래드 구조의 금속층을 포함하는 전지케이스 및 이를 포함하고 있는 전지셀
DE102017215538A1 (de) 2017-09-05 2019-03-07 Robert Bosch Gmbh Batteriezelle, Batteriemodul und Verwendung eines solchen Batteriemoduls
US10756398B2 (en) * 2018-06-22 2020-08-25 Wisk Aero Llc Capacitance reducing battery submodule with thermal runaway propagation prevention and containment features
KR20210019760A (ko) * 2019-08-13 2021-02-23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모듈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75831A (zh) * 2016-08-18 2018-08-31 株式会社Lg化学 电池模块
CN109643768A (zh) * 2016-12-06 2019-04-16 Sk新技术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66383A (zh) 2021-02-12
DE102020119411A1 (de) 2021-01-28
US20210028519A1 (en) 2021-01-28
KR20210011639A (ko) 2021-02-02
US11830997B2 (en) 2023-1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20549B2 (en) Battery module with novel structure
KR102067710B1 (ko) 배터리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자동차
CN108140916B (zh) 电池模块以及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和车辆
EP2595238B1 (en) Battery pack having compact structure
US8455122B2 (en) Voltage sensing assembly for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module employed with the same
CN108352588B (zh) 电池模块、具有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和车辆
US20150064535A1 (en) Battery module having indirect air-cooling structure
KR20230051461A (ko) 이차 전지 및 이를 포함한 배터리 모듈
KR102210218B1 (ko) 전지시스템 및 전지시스템과 전기자동차를 위한 베이스플레이트
KR102332343B1 (ko) 전지 모듈
CN112397835B (zh) 二次电池及包括该二次电池的电池模块
KR20190001410A (ko) 배터리 모듈
CN114503338A (zh) 电池模块及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
CN112350011A (zh) 电池模块
KR20210042710A (ko) 배터리 모듈
KR20140040327A (ko) 가압 탄성부재를 포함하는 전지모듈
JP2023537015A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これを含む電池パック
CN112366383B (zh) 二次电池及包括该二次电池的电池模块
KR20210063245A (ko) 배터리 모듈
KR100648732B1 (ko) 이차 전지 모듈
US20240194964A1 (en)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including the same
JP7460773B2 (ja) 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それを含むバッテリーパック及び自動車
US20230395895A1 (en)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comprising battery module, and vehicle comprising battery pack
EP4270603A1 (en)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including same
US20240136612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a battery cell with high thermal conductance filler material for excellent thermal performan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706

Address after: Seoul, South Kerean

Applicant after: Sk new energy Co.,Ltd.

Address before: Seoul, South Kerean

Applicant before: SK INNOVATION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