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66221A -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66221A
CN112366221A CN202011249803.2A CN202011249803A CN112366221A CN 112366221 A CN112366221 A CN 112366221A CN 202011249803 A CN202011249803 A CN 202011249803A CN 112366221 A CN112366221 A CN 1123662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yer
emitting
display panel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4980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66221B (zh
Inventor
刘文渠
张锋
姚琪
崔钊
宋晓欣
吕志军
侯东飞
孟德天
董立文
王利波
岳阳
黄海涛
徐传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24980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66221B/zh
Publication of CN1123662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66221A/zh
Priority to US17/358,016 priority patent/US11864415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662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662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9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ractive means, e.g. lens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8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ractive means, e.g. lens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4Insulating layers formed between TFT elements and OLED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colour filters or colour changing media [CC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60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light-sensitive elements, e.g.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 inorganic photodiodes
    • H10K59/65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image sens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由多个子显示区域以及位于相邻子显示区域之间的第一透光区域组成的第一显示区域;所述多个子显示区域中的每个第一子显示区域包括:第一发光元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一出光方向上的第一滤光单元;所述多个子显示区域中的每个第二子显示区域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二出光方向上的第一准直取光元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准直取光元件的出光方向上的第二滤光单元;所述多个子显示区域中的每个第三子显示区域包括:设置在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三出光方向上的第二准直取光元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准直取光元件的出光方向上的第三滤光单元。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实施例涉及但不限于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OLED)显示面板具备主动发光、色域高、温度特性好、功耗小、响应快、可弯曲、超轻薄和成本低等优点。因此已经成为新一代显示装置的重要发展发现之一,并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些年,全面屏显示装置得到了广泛关注,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一些技术中的全面屏显示面板是通过在显示区域中设置屏下感光元件,如摄像头、光线传感器、指纹传感器等来实现的。但是,一些技术中的全面屏显示装置中感光元件对应的显示区域存在透过率较低、显示效果较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以下是对本文详细描述的主题的概述。本概述并非是为了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本公开实施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由多个子显示区域以及位于相邻子显示区域之间的第一透光区域组成的第一显示区域;
所述多个子显示区域中的每个第一子显示区域包括:第一发光元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一出光方向上的第一滤光单元;
所述多个子显示区域中的每个第二子显示区域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二出光方向上的第一准直取光元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准直取光元件的出光方向上的第二滤光单元;
所述多个子显示区域中的每个第三子显示区域包括:设置在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三出光方向上的第二准直取光元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准直取光元件的出光方向上的第三滤光单元。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以及感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域内。
第三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包括:
在衬底基板上形成驱动结构层;
在所述驱动结构层上形成发光结构层,所述发光结构层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元件;
形成覆盖所述发光结构层的薄膜封装层;
在所述薄膜封装层上形成取光结构层,所述取光结构层包括:多个第一准直取光元件和多个第二准直取光元件;其中,每个第一准直取光元件位于与该第一准直取光元件对应的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二出光方向上;每个第二准直取光元件位于与该第二准直取光元件对应的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三出光方向上;
形成覆盖所述取光结构层的低折反射层;
在所述低折反射层上形成彩色滤光层,所述彩色滤光层包括:多个第一滤光单元、多个第二滤光单元和多个第三滤光单元;其中,每个第一滤光单元位于与该第一滤光单元对应的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一出光方向上;每个第二滤光单元位于与该第二滤光单元对应的第一准直取光元件的出光方向上;每个第三滤光单元位于与该第三滤光单元对应的第二准直取光元件的出光方向上。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通过在第一显示区域中的部分子显示区域中设置有能够准直发光和侧入式发光的第一发光元件,而在第一显示区域中的另一部分子显示区域内设置准直取光元件,但不设置第一发光元件,并且在第一显示区域中的透光区域内既不设置准直取光元件,也不设置第一发光元件。如此,一方面,可以减少第一显示区域中发光元件的数量,从而,减小第一显示区域中的非透光区域的面积,增大第一显示区域中的透光区域的面积,使得外界光线可以通过第一显示区域中的透光区域到达位于显示面板下方的感光元件内。另一方面,第一发光元件、准直取光元件以及彩色的滤光单元的结合还能够提高显示分辨率,提高第一显示区域的显示效果。从而,不但能够提高第一显示区域的透过率,还能够确保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均保持较高的显示效果,有利于全面屏显示装置的实现,改善了全面屏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公开而了解。本公开的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描述的方案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技术方案的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公开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公开技术方案的限制。附图中各部件的形状和大小不反映真实比例,目的只是示意说明本发明内容。
图1A为一种OLED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B为一些技术中显示区域采用低像素设计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中的第一显示区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如图2所示的第一显示区域中第一发光元件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第一显示区域中准直取光和全反射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中的第一显示区域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的蒸镀阴极定位层的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的蒸镀阴极的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形成阴极图案后的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衬底基板; 11-驱动结构层; 12-发光结构层;
13-薄膜封装层; 14-触控层; 15-圆偏光片;
16-彩色滤光层; 17-覆盖层; 18-光学胶层;
19-盖板; 121-阳极; 122-有机发光层;
123-阴极; 124-像素定义层; 21-第一子显示区域;
22-第二子显示区域; 23-第三子显示区域; 24-第一发光元件;
161-第一滤光单元; 162-第二滤光单元; 163-第三滤光单元;
164-黑矩阵; 251-第一准直取光元件; 252-第二准直取光元件;
26-平坦化层; 27-低折反射层; 28-阴极定位层;
29-第一显示区域; 30-摄像头。
具体实施方式
本文描述了多个实施例,但是该描述是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在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包含的范围内可以有更多的实施例和实现方案。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许多可能的特征组合,并在具体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讨论,但是所公开的特征的许多其它组合方式也是可能的。除非特意加以限制的情况以外,任何实施例的任何特征或元件可以与任何其它实施例中的任何其他特征或元件结合使用,或可以替代任何其它实施例中的任何其他特征或元件。
在描述具有代表性的实施例时,说明书可能已经将方法和/或过程呈现为特定的步骤序列。然而,在该方法或过程不依赖于本文所述步骤的特定顺序的程度上,该方法或过程不应限于所述的特定顺序的步骤。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其它的步骤顺序也是可能的。因此,说明书中阐述的步骤的特定顺序不应被解释为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此外,针对该方法和/或过程的权利要求不应限于按照所写顺序执行它们的步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容易地理解,这些顺序可以变化,并且仍然保持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内。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在本文中,晶体管是指至少包括栅电极、漏电极以及源电极这三个端子的元件。晶体管在漏电极(或称漏电极端子、漏区域或漏电极)与源电极(或称源电极端子、源区域或源电极)之间具有沟道区域,并且电流能够流过漏电极、沟道区域以及源电极。在本文中,沟道区域是指电流主要流过的区域。
在本文中,在使用极性相反的晶体管的情况或电路工作中的电流方向变化的情况下,“源电极”及“漏电极”的功能有时可以互相调换。因此,在本文中,“源电极”和“漏电极”可以互相调换。
在本文中,“电连接”包括构成要素通过具有某种电作用的元件连接在一起的情况。“具有某种电作用的元件”只要可以进行连接的构成要素间的电信号的授受,就对其没有特别的限制。“具有某种电作用的元件”例如可以是电极或布线,或者是晶体管等开关元件,或者是电阻器、电感器或电容器等其它功能元件等。
在本文中,“平行”是指两条直线形成的角度为-10°以上且10°以下的状态,因此,也包括该角度为-5°以上且5°以下的状态。另外,“垂直”是指两条直线形成的角度为80°以上且100°以下的状态,因此,也包括85°以上且95°以下的角度的状态。
本文中的“约”,是指不严格限定界限,允许工艺和测量误差范围内的数值。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方向指远离衬底基板的方向(Z方向),第二方向指在垂直于衬底基板的平面上与第一方向相交叉的方向(X方向),第三方向指在平行于衬底基板的平面上与第二方向相交叉的方向(Y方向)。厚度、高度是指为第一方向上的特征。
图1A为一种OLED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A所示,该OLED显示面板可以包括:衬底基板10以及依次叠设在衬底基板上的驱动结构层11、发光结构层12、薄膜封装层13、触控层14、圆偏光片15、彩色滤光层16、覆盖层17、光学胶层18和盖板19,其中,发光结构层12可以包括:依次叠设的阳极121、像素定义层124、有机发光层122和阴极123。彩色滤光层16可以包括:第一滤光单元161、第二滤光单元162、第三滤光单元163和黑矩阵164。驱动结构层11可以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T1。OLED显示面板因为复杂的像素电路,金属占据了显示区域的大部分区域,导致透光区域占得比例很小。
在一些技术中全面屏显示设备中,在普通显示区域采用有源矩阵(ActiveMatrix,AM)驱动方式,在屏下感光元件(如摄像头)所对应的显示区域采用无源矩阵(Passive Matrix,PM)驱动方式,通过降低金属线的条数来减少不透光区域的面积,提高透光区的面积。但是经本公开发明人研究发现,该方案仍然不能满足屏下摄像的需求,不利于全面屏显示装置的实现,一方面,如图1A所示,由于透光区域有吸光或反射材料的存在,导致透过率很低,比如作为阴极使用的半透明材料Mg/Ag、透过率不到50%的圆偏光片(C-Pol)等,这就会导致外界透过面板(Panel)进入摄像头的光线很少(通常<10%);另一方面,由于金属线的存在,导致进入屏下感光元件,如摄像头的光线发生了衍射等现象,从而导致摄像头接收到的光线与外界摄入的光线有较大的差异。
在另一些技术中全面屏显示设备中,如图1B所示,在屏下感光元件(如摄像头)所对应的显示区域采用低分辨率(Pixels Per Inch,PPI)设计,例如,如普通显示区域和感光元件(如摄像头)所对应的显示区域为538PPI/200PPI或者400PPI/150PPI,通过减少像素数量的办法,将非透光区的面积减小,提高透光区域的透过率,以解决因OLED透过率低导致屏下感光元件,如摄像头无法应用的问题。但是经本公开发明人研究发现,该方案中感光元件(如摄像头)所对应的显示区域的显示效果较差,导致普通显示区域和感光元件(如摄像头)所对应的显示区域图像显示效果存在差异明显,十分影响用户体验。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在实际应用中,该显示面板可以应用于全面屏显示装置中,如此,能够提高感光元件所对应的显示区域中透光区域的透过率,提高感光元件所对应的显示区域的显示效果,使全面屏显示效果更加出色。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平行于显示面板的平面,该显示面板可以包括: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其中,第一显示区域可以为对应感光元件的显示区域,第二显示区域可以为普通的显示区域,第一显示区域中单位区域内的发光元件的数量小于第二显示区域中单位区域(如每英寸)发光元件的数量,第一显示区域中透光区域的透过率高于第二显示区域中透光区域的透过率,第一显示区域的像素密度(也可称为,分辨率)与第二显示区域的像素密度(也可称为,分辨率)近似相等。从而,第一显示区域的显示效果与第二显示区域的显示效果一致。
在平行于显示面板的平面上,第一显示区域可以包括多个彼此隔开的子显示区域和位于相邻子显示区域之间的第一透光区域。其中,如图2所示,多个子显示区域中的每个第一子显示区域21可以包括:第一发光元件24以及设置在第一发光元件24的第一出光方向上的第一滤光单元161;多个子显示区域中的每个第二子显示区域22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发光元件24的第二出光方向上的第一准直取光元件251以及设置在第一准直取光元件251的出光方向上的第二滤光单元162;多个子显示区域中的每个第三子显示区域23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发光元件24的第三出光方向上的第二准直取光元件252以及设置在第二准直取光元件252的出光方向上的第三滤光单元163。
这里,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子显示区域可以包括:设置有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一滤光单元的第一子显示区域、设置有第一准直取光元件和第二滤光单元的第二子显示区域、以及设置有第二准直取光元件和第三滤光单元的第三子显示区域。其中,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一表面可以准直发光,入射到第一滤光单元,再经第一滤光单元而发出相应颜色的光线;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一侧表面可以侧入式发光,以一定角度入射到第一准直取光元件,再经第二滤光单元而发出相应颜色的光线;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二侧表面可以侧入式发光,以一定角度入射到第二准直取光元件,再经第三滤光单元而发出相应颜色的光线。
这样,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通过在第一显示区域中的部分子显示区域中设置有能够准直发光和侧入式发光的第一发光元件,而在第一显示区域中的另一部分子显示区域内设置准直取光元件,但不设置第一发光元件,并且在第一显示区域中的透光区域内既不设置准直取光元件,也不设置第一发光元件。如此,一方面,可以减少第一显示区域中发光元件的数量,从而,减小第一显示区域中的非透光区域的面积,增大第一显示区域中的透光区域的面积,使得外界光线可以通过第一显示区域中的透光区域到达位于显示面板下方的感光元件内。另一方面,第一发光元件、准直取光元件以及彩色的滤光单元的结合还能够提高显示分辨率,提高第一显示区域的显示效果,如此,不但能够提高第一显示区域的透过率,还能够确保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均保持较高的显示效果,有利于全面屏显示装置的实现,改善了全面屏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平面,第一显示区域中的透光区域可以包括:依次叠设的衬底基板10、像素定义层124、阴极定位层28、薄膜封装层13和低折反射层27。如此,在第一显示区域中的透光区域中并没有阴极材料,能够提高透光区域的透光度。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平面,第一子显示区域可以包括:依次叠设的衬底基板10、第一发光元件24、薄膜封装层13、低折反射层27和第一滤光单元161。其中,第一发光元件24可以包括:依次叠设的平坦化层26、阳极121、有机发光层122和阴极123。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平面,第二子显示区域可以包括:依次叠设的衬底基板10、像素定义层124、阴极定位层28、薄膜封装层13、第一准直取光元件251、低折反射层27和第二滤光单元162。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平面,第三子显示区域可以包括:依次叠设的衬底基板10、像素定义层124、阴极定位层28、薄膜封装层13、第二准直取光元件252、低折反射层27和第三滤光单元163。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平面,第一显示区域可以包括:衬底基板10、设置在衬底基板10上的驱动结构层11、设置在驱动结构层11远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发光结构层12、设置在发光结构层远离衬底基板一侧的薄膜封装层13、设置在薄膜封装层13远离衬底基板一侧的取光结构层、覆盖取光结构层的低折反射层27、以及设置在低折反射层27远离衬底基板一侧的彩色滤光层16。其中,第一显示区域中的发光结构层可以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元件24,每个第一发光元件24具有第一出光方向、第二出光方向和第三出光方向,其中,第一出光方向与显示面板之间具有第一夹角,第二出光方向与显示面板之间具有第二夹角,第三出光方向与显示面板之间具有第三夹角,第一夹角小于第二夹角,且第一夹角大于第三夹角。取光结构层可以包括:多个第一准直取光元件251和多个第二准直取光元件252。一个第一发光元件24分别与一个第一准直取光元件251和一个第二准直取光元件252对应,每个第一准直取光元件251设置在与该第一准直取光元件251对应的第一发光元件24的第二出光方向上,每个第二准直取光元件252设置在与该第二准直取光元件252对应的第一发光元件24的第三出光方向上。驱动结构层可以包括:多个驱动电路,驱动电路与第一发光元件一一对应,每个驱动电路配置为驱动对应的第一发光元件发光。每个驱动电路可以包括晶体管T1和至少一个存储电容,该晶体管T1用于与后续形成的第一发光元件耦接。例如,晶体管T1均包括栅电极G、源电极S和漏电极D。例如,该三个电极分别与三个电极连接部电连接,例如通过钨金属填充的过孔(即钨过孔,W-via)进行电连接;进而,该三个电极可以分别通过对应的电极连接部与其他电学结构(例如,晶体管、走线、发光元件等)进行电连接。例如,驱动电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3T1C、4T1C、5T1C、5T2C、6T1C、或7T1C结构。例如,驱动结构层还可以包括扫描信号线和数据信号线等各种走线,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出光方向可以垂直于显示面板(即第一出光方向与显示面板之间的夹角可以约为90°,第二出光方向与显示面板之间的夹角可以大于90°,第三出光方向与显示面板之间的夹角可以小于90°。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以第一出光方向垂直于显示面板为例,第二出光方向与第一出光方向之间的夹角和第三出光方向与第一出光方向之间的夹角可以相等。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元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Emitting Diodes,QLED)和无机发光二极管中的任意一种。例如,发光元件可以采用如Micro-LED、Mini-LED等微米级发光元件。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以第一发光元件为OLED为例,第一发光元件可以为发白色光的OLED、发红色光的OLED、发绿色光的OLED、发蓝色光的OLED中一种或多种。这里,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平面,如图2所示,第一发光元件24可以包括:设置在驱动结构层11远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平坦化层26、覆盖平坦化层26的阳极121、像素定义层(PDL)(图中未示出)、覆盖阳极121的有机发光层(EML,Emitting Layer)122、以及设置在有机发光层122远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阴极123,其中,像素定义层124上设置有像素开口,像素开口暴露出阳极121,有机发光层122设置在像素开口内,有机发光层122在阳极121和阴极123施加的电压的作用下射出相应颜色的光线.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平面,第一发光元件的截面形状可以为梯形,如等腰梯形等。例如,如图2所示的第一发光元件24中包括有机发光层122、阳极121、钝化层26的发光结构的截面形状为梯形。例如,如图2所示的第一发光元件24中的有机发光层122的截面形状为梯形。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以第一发光元件的截面形状(例如,包括有机发光层、阳极和钝化层的发光结构的截面图形)为等腰梯形为例,如图3所示,第一发光元件的截面图形的下底(即靠近衬底基板的较长的一边)W2可以约为8μm至10μm,第一发光元件的截面图形的上底(即远离衬底基板的较短的一边)W1可以约为4.8μm至7.2μm,第一发光元件的截面图形的腰L可以约为1.8μm至2.4μm。例如,第一发光元件的截面图形的下底W2可以约为9.2μm;第一发光元件24的截面图形的上底W1可以约为6μm;第一发光元件24的截面图形的腰L可以约为2.0μm;第一发光元件24的截面图形的高度h可以约为1.2μm,其中,L2=h2+w2,W2=W1+2w。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有机发光层还可以包括:空穴注入层(Hole InjectionLayer,HIL)、空穴传输层(Hole Transport Layer,HTL)、空穴阻挡层(Hole Block Layer,HBL)、电子阻挡层(Electron Block Layer,EBL)、电子注入层(Electron InjectionLayer,EIL)、电子传输层(Electron Transport Layer,ETL)中的一个或多个膜层。在阳极和阴极的电压驱动下,利用有机材料的发光特性根据需要的灰度发光。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平面,在第一发光元件中,平坦化层的截面形状可以为梯形、矩形等。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平坦化层的材料可以为聚酰亚胺等。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平坦化层的厚度可以约为1μm至1.44μm(微米)。例如,平坦化层的厚度可以约为1.2μm。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平面,在第一发光元件中,阳极的截面形状可以为梯形。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阳极可以采用金属和透明氧化物的复合结构,其中,金属材料可以为Ag(银)等,透明氧化物的材料可以为氧化铟锡(ITO)或氧化铟锌(IZO)。例如,阳极可以为ITO-Ag-ITO、ITO-Al-ITO、Ag-ITO、Ag-IZO等复合结构。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阳极中金属层的厚度可以约为
Figure BDA0002771243990000111
(埃)至
Figure BDA0002771243990000112
阳极中透明氧化物的厚度可以约为
Figure BDA0002771243990000113
Figure BDA0002771243990000114
例如,以阳极的材料为ITO-Ag-ITO复合结构为例,则阳极中ITO层的厚度可以约为
Figure BDA0002771243990000115
阳极中Ag层的厚度可以约为
Figure BDA0002771243990000116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有机发光层的材料可以为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在第一显示区域中的第一子显示区域中,有机发光层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阳极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阳极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平坦化层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发不同颜色光的第一发光元件的有机发光层是不相同的。例如,发红色光的第一发光元件包括红色的有机发光层,发绿色光的第一发光元件包括绿色的有机发光层,发蓝色光的第一发光元件包括蓝色的有机发光层,发白色光的第一发光元件包括白色的有机发光层。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有机发光层可以通过采用精细金属掩膜版(FMM,FineMetal Mask)或者开放式掩膜版(Open Mask)蒸镀制备形成,或者采用喷墨工艺制备形成。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域中阴极的材料可以为金属材料或者合金材料,其中,金属材料可以采用镁(Mg)、银(Ag)、铝(Al)等,合金材料可以采用Mg/Ag合金等,例如,Mg:Ag比例可以约为3:7至1:9。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阴极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有机发光层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如此,通过采用阴极图案化方法,只在第一显示区域中的子显示区域中设置阴极材料,而在第一显示区域中的透光区域中并没有阴极材料,能够提高透光区域的透光度。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域中每个第一子显示区域中的阴极可以通过采用开放式掩膜版(Open Mask)蒸镀制备而成。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域中阴极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有机发光层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发光元件中的有机发光层出射的光线可以划分为:射入第一准直取光元件的第一部分光线、射入第二准直取光元件的第二部分光线、准直射入第二滤光单元的第三部分光线、以及除了第一部分光线、第二部分光线和第三部分光线之外的其它光线。这里,射入非准直取光元件所在区域中的其它光线,由于低折反射层的作用会发生全反射,如此,能够避免漏光混色,进一步提高第一显示区域的显示效果。这里,根据古斯-亨森(Goos-Hanchen)位移:波导锁光需要一定的穿透深度,才能将衰减场降至零,即满足古斯-亨森公式即可满足全反射条件,而在准直取光元件区域发生耦合,实现准直取光。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低折反射层的厚度可以约为0.8μm至1.2μm。例如,低折反射层的厚度可以约为1μm。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低折反射层可以为包括有机硅氧烷的单层结构或复合结构。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低折反射层的材料可以为有机硅氧烷,或者,低折反射层的材料可以为包括有机硅氧烷和氮化硅(SiNx)的复合材料,或者,低折反射层的材料可以为包括有机硅氧烷和氧化硅(SiOx)的复合材料。当然,还可以为其它具有低折射率的材料。这里,本公开实施例不做限定。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准直取光元件用于将第一发光元件沿着第二出光方向射入的光线准直取出,并将取出的光线从第一准直取光元件的出光面沿着第一出光方向出射至第二滤光单元(与第一准直取光元件对应的滤光单元);第二准直取光元件用于将第一发光元件沿着第三出光方向射入的光线准直取出,并将将取出的光线从第二准直取光元件的出光面沿着第一出光方向出射至第三滤光单元(与第二准直取光元件对应的滤光单元)。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准直取光元件和第二准直取光元件可以为光栅元件,例如,纳米光栅。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以第一准直取光元件和第二准直取光元件为纳米光栅为例,纳米光栅的栅距可以约为301nm至400nm,纳米光栅的高度可以约为160nm至240nm。例如,纳米光栅的栅距可以约为377nm,纳米光栅的高度可以为200nm。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薄膜封装层的厚度可以约为4μm至15μm。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薄膜封装层可以由透明材料制备,以确保第一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能够传输到取光结构层中对应的准直取光元件以及能够传输到彩色滤光层中对应的滤光单元。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平面,如图2所示,第一显示区域中的彩色滤光层16可以包括:设置在低折反射层27远离衬底基板一侧的黑矩阵35以及设置在黑矩阵35远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彩膜层。其中,黑矩阵164可以包括多个开口;彩膜层可以包括:多个第一滤光单元161、多个第二滤光单元162和多个第三滤光单元163,多个第一滤光单元161、多个第二滤光单元162和多个第三滤光单元163一一对应地设置在黑矩阵164的多个开口中。其中,第一滤光单元161的设置位置与第一发光元件24的设置位置对应(即第一滤光单元161位于第一发光元件24的第一出光方向上,第一发光元件24的第一出光方向朝向第一滤光单元161),第一滤光单元161用于从第一发光元件24沿第一出光方向射入的光线中过滤出相应颜色的光线,并出射相应颜色的光线;第二滤光单元162的设置位置与第一准直取光元件251的设置位置对应(即,第一准直取光元件251的出光方向朝向第二滤光单元162,第一发光元件24的第二出光方向朝向第一准直取光元件251),第二滤光单元162用于从第一准直取光元件251沿着第一出光方向射入的光线中过滤出相应颜色的光线,并出射相应颜色的光线;第三滤光单元163的设置位置与第二准直取光元件252的设置位置对应(即第二准直取光元件252的出光方向朝向第三滤光单元163,第一发光元件24的第三出光方向朝向第二准直取光元件252),第三滤光单元163用于从第二准直取光元件252沿着第一出光方向射入的光线中过滤出相应颜色的光线,并出射相应颜色的光线。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彩色滤光层16上覆盖有透光的起绝缘、平坦化作用的覆盖(OC,Over Coat)层17。例如,OC层的材料可以为聚酯类有机物。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其它膜层,例如,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平面,第一显示区域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彩色滤光层16远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覆盖层17、设置在覆盖层17远离衬底基板一侧的光学胶(OCA)层18、设置在光学胶层18远离衬底基板一侧的盖板19、设置在薄膜封装层13与低折反射层27之间的平坦化层(图中未示出)、设置在低折反射层27与彩色滤光层16之间的触控层14等。例如,盖板可以为玻璃盖板,但不限于此。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平行于显示面板的平面,第一显示区域中的彩色滤光层可以包括:多个第一滤光单元、多个第二滤光单元和多个第三滤光单元、以及设置在相邻滤光单元之间的黑矩阵,其中,第二滤光单元的设置位置与第一准直取光元件的设置位置对应(即,第一准直取光元件的出光方向朝向第二滤光单元,发光元件的第二出光方向朝向第一准直取光元件),第一滤光单元的设置位置与发光元件的设置位置对应(即发光元件的第一出光方向朝向第一滤光单元),第三滤光单元的设置位置与第二准直取光元件的设置位置对应(即第二准直取光元件的出光方向朝向第三滤光单元,发光元件的第三出光方向朝向第二准直取光元件)。如此,一个第一准直取光元件和三原色的任意一种颜色的滤光单元组合可以作为相应颜色的子像素,一个发白色光的发光元件说和三原色的任意一种颜色的滤光单元组合可以作为相应颜色的子像素,一个第二准直取光元件和三原色的任意一种颜色的滤光单元组合可以作为相应颜色的子像素。进而,将三原色的子像素组合可以作为第一显示区域中的像素单元。
这里,第一显示区域的发光原理可以为:第一发光元件出射的沿着第一出光方向的光线传播至第一滤光单元,经第一滤光单元的滤光,第一滤光单元出射相应颜色的光线;第一发光元件出射的沿着第二出光方向的光线,传播至第一准直取光元件后,经第一准直取光元件的反射或衍射,第一准直取光元件出射沿着第一出光方向的光线,第一准直取光元件出射的光线传播至第二滤光单元,经第二滤光单元的滤光,第二滤光单元出射相应颜色的光线;第一发光元件出射的沿着第三出光方向的光线,传播至第二准直取光元件后,经第二准直取光元件的反射或衍射,第二准直取光元件出射沿着第一出光方向的光线,第二准直取光元件出射的光线传播至第三滤光单元,经第三滤光单元的滤光,第三滤光单元出射相应颜色的光线。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滤光单元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准直取光元件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和第二准直取光元件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均不重叠;第二滤光单元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一准直取光元件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即第二滤光单元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准直取光元件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第三滤光单元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二准直取光元件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即第三滤光单元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大于或者等于第二准直取光元件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滤光单元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发光元件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叠区域(第二滤光单元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发光元件中的有机发光层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叠区域);第二滤光单元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发光元件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不重叠;第三滤光单元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发光元件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不重叠。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根据子像素的排布方式的不同,多个第一滤光单元可以包括:红色的滤光单元、绿色的滤光单元和蓝色的滤光单元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多个第二滤光单元可以包括:红色的滤光单元、绿色的滤光单元和蓝色的滤光单元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多个第三滤光单元可以包括:红色的滤光单元、绿色的滤光单元和蓝色的滤光单元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其中,红色的滤光单元、绿色的滤光单元和蓝色的滤光单元分别对应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
举例来说,以一个第一滤光单元、一个第二滤光单元、一个第三滤光单元为重复单位规则排布,此时,第一显示区域可以采用WOLED(发白色光的OLED)蒸镀方案,那么,如图2所示,第一滤光单元161可以为绿色的滤光单元,第二滤光单元162可以为红色的滤光单元,第三滤光单元163可以为蓝色的滤光单元。此时,第一发光元件24可以为发白色光的OLED,如此,使用发白色光的OLED作为光源,经第一准直取光元件251和第二准直取光元件252进行准直取光,再经由红色、绿色、蓝色这三原色的滤光单元而发出红色、绿色、蓝色的光线。那么,一个第一准直取光元件和一个红色的第二滤光单元组合可以形成一个红色子像素,一个发白色光的OLED和一个绿色的第一滤光单元组合可以形成一个绿色子像素,一个第二准直取光元件和一个蓝色的第三滤光单元组合可以作为蓝色子像素。进而,将三原色的子像素组合可以形成第一显示区域中的像素单元。
举例来说,以三个第一滤光单元为重复单位、三个第二滤光单元为重复单位、三个第三滤光单元为重复单位规则排布,则三个第一滤光单元中的第一个、三个第二滤光单元中的第一个、三个第三滤光单元中的第一个可以为红色的滤光单元,三个第一滤光单元中的第二个、三个第二滤光单元中的第二个、三个第三滤光单元中的第二个可以为绿色的滤光单元,三个第一滤光单元中的第三个、三个第二滤光单元中的第三个、三个第三滤光单元中的第三个可以为蓝色的滤光单元。例如,可以以三个第一发光元件为重复单位规则排布,三个第一发光元件与三个第一滤光单元一一对应;可以以三个第一准直取光元件为重复单位规则排布,三个第一准直取光元件与三个第二滤光单元对应;三个第二准直取光元件与三个第三滤光单元对应。此时,第一显示区域可以采用RGB OLED蒸镀方案,那么,三个第一发光元件中的第一个可以为发红色光的OLED(R OLED),三个第一发光元件中的第二个可以为发绿色光的OLED(G OLED),三个第一发光元件中的第三可以为发蓝色光的OLED(BOLED)。
例如,如图5所示,以第一发光元件24为发绿色光的OLED,第一滤光单元161、第二滤光单元162、第三滤光单元163为绿色的滤光单元为例,可以使用发绿色光的OLED作为光源,经第一准直取光元件251和第二准直取光元件252进行准直取光,再经由三个绿色的滤光单元而发出绿色的光线。那么,一个第一准直取光元件和一个绿色的第二滤光单元组合可以形成一个绿色子像素,一个发绿色光的OLED和一个绿色的第一滤光单元组合可以形成另一个绿色子像素,一个第二准直取光元件和一个绿色的第三滤光单元组合可以形成又一个绿色的子像素。此外,形成三个红色的子像素、形成三个蓝色的子像素的方式可参照形成三个绿色的子像素的描述而理解,这里不再做过多赘述。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域可以为显示面板的部分或全部显示区域。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以第一显示区域为显示面板的部分显示区域为例,第一显示区域的形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或由上述形状的部分段组合而成的形状。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以第一显示区域为显示面板的部分显示区域为例,第二显示区域可以设置在第一显示区域的一侧,或者,第二显示区域可以部分包围第一显示区域,或者,第二显示区域可以围绕第一显示区域设置,这里,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域可以为感光元件预留区域,第一显示区域的设置位置与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显示装置中的感光元件的设置位置相对应。其中,感光元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摄像头、光线传感器、用于人脸识别功能的光学传感器、用于指纹识别的光学指纹传感器、光学距离传感器等传感器中的一种或多种。如此,感光元件可以通过第一显示区域中的透光区域感光,从而可以正常工作。由于通过减少第一显示区域中发光元件的数量来减小第一显示区域中的非透光区域的面积,以提高第一显示区域的透过率,再通过发光元件、准直取光元件以及彩色的滤光单元的结合来提高显示分辨率,如此,不但能够提高第一显示区域的透过率,还能确保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均保持较高的显示效果,有利于全面屏显示装置的实现,改善了全面屏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根据感光元件的数量的不同,第一显示区域的数量也可以相应设置。除了可以实现显示功能之外,还可以实现摄像、面部识别、采集光线、指纹识别等功能。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A所示,在垂直于显示基板的平面上,第二显示区域包括:衬底基板10、设置在衬底基板10上的驱动结构层11、设置在驱动结构层11远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发光结构层12、设置在发光结构层12远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薄膜封装层13、以及设置在薄膜封装层13远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彩色滤光层16。其中,驱动结构层11包括多个驱动电路,驱动电路与第一发光元件一一对应,每个驱动电路配置为驱动对应的第一发光元件发光。每个驱动电路可以包括多个晶体管T1和至少一个存储电容,该晶体管T1用于与后续形成的第一发光元件耦接。例如,晶体管T1均包括栅电极G、源电极S和漏电极D。例如,该三个电极分别与三个电极连接部电连接,例如通过钨金属填充的过孔(即钨过孔,W-via)进行电连接;进而,该三个电极可以分别通过对应的电极连接部与其他电学结构(例如,晶体管、走线、发光元件等)进行电连接。例如,驱动电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3T1C、4T1C、5T1C、5T2C、6T1C、或7T1C结构。例如,驱动结构层还可以包括扫描信号线和数据信号线等各种走线,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第二显示区域中的发光结构层包括多个第二发光元件。多个驱动电路与多个第二发光元件一一对应,每个驱动电路配置为驱动对应的第二发光元件发光。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显示区域可以为普通的显示区域。如图1A所示,在平行于显示面板的平面上,第二显示区域可以包括多个彼此隔开的子显示区域和位于相邻子显示区域之间的第二透光区域。第二显示区域中的全部子显示区域中均可以设置第二发光元件,第二显示区域中的透光区域内不设置第二发光元件,但是在像素定义层上保存有阴极材料。这里,第二显示区域的子显示区域可以包括:多个第二发光元件和与多个第二发光元件一一对应的多个滤光单元。其中,第二发光元件的第一表面(远离衬底基板的表面)可以准直发光,入射到与该第二发光元件对应的滤光单元,再经该滤光单元而发出相应颜色的光线。如此,第二显示区域可以保持较高的显示效果。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A所示,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平面,第二显示区域中的第二透光区域可以包括:依次叠设的衬底基板10、平坦化层26、像素定义层124、阴极123和薄膜封装层13。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A所示,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平面,第二发光元件可以包括:设置在驱动结构层11远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平坦化层26、设置在平坦化层26上的阳极121和像素定义层124、设置在阳极121远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有机发光层122、以及设置在有机发光层122远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阴极123。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发光元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有机发光二极管、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和无机发光二极管中的任意一种。例如,第二发光元件可以采用如Micro-LED、Mini-LED等微米级发光元件。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显示区域中的第二发光元件可以采用RGB OLED蒸镀方案来形成。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发光元件中的有机发光层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发光元件中的阳极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叠区域;第二发光元件中的阳极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发光元件中的平坦化层在柔性衬底基本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叠区域。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发光元件中的有机发光层还可以包括: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发光元件中的阴极可以为公共电极,即多个第二发光元件可以共用一整面的阴极。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上述显示面板可以包括但不限于OLED显示单元、QLED显示单元、Micro-LED显示单元等,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可以为柔性OLED显示面板。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上述衬底基板可以为柔性衬底基板。例如,衬底基板可以采用聚酰亚胺(PI)、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或经表面处理的聚合物软膜等材料。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可以包括:
S11、在衬底基板上形成驱动结构层;
S12、在驱动结构层上形成发光结构层,发光结构层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元件;
S13、形成覆盖发光结构层的薄膜封装层;
S14、在薄膜封装层上形成取光结构层,取光结构层包括:多个第一准直取光元件和多个第二准直取光元件;其中,每个第一准直取光元件位于与该第一准直取光元件对应的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二出光方向上;每个第二准直取光元件位于与该第二准直取光元件对应的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三出光方向上;
S15、形成覆盖取光结构层的低折反射层;
S16、在低折反射层上形成彩色滤光层,彩色滤光层包括:多个第一滤光单元、多个第二滤光单元和多个第三滤光单元;其中,每个第一滤光单元位于与该第一滤光单元对应的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一出光方向上;每个第二滤光单元位于与该第二滤光单元对应的第一准直取光元件的出光方向上;每个第三滤光单元位于与该第三滤光单元对应的第二准直取光元件的出光方向上。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S12可以包括:在驱动结构层上依次形成平坦化层、阳极和有机发光层;在有机发光层上形成阴极定位层,阴极定位层具有暴露出阳极的开口;在开口内形成阴极。
例如,如图6所示,在蒸镀完有机发光层(EML)122的基板上,使用FMM mask蒸镀阴极定位材料。如此,就在有机发光层远离基板的一侧蒸镀了一层阴极定位层(CathodePattern Material)。接下来,如图7所示,在蒸镀完阴极定位层28的基板上使用Open Mask蒸镀阴极材料,这里,由于阴极定位材料与阴极材料的互斥作用,使阴极材料只蒸镀在没有阴极定位材料的位置。这样,如图8所示,就完成了阴极123只在第一显示区域中的子显示区域的蒸镀,而在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透光区域中没有蒸镀阴极。
例如,在蒸镀了阴极的基板上再完成薄膜封装(TFE)层的沉积,如此,就形成了覆盖发光结构层的薄膜封装层。
例如,可以通过光刻工艺制备触控层和彩色滤光层。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以及感光元件,感光元件设置在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域内。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感光元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摄像头、光线传感器、用于人脸识别功能的光学传感器、用于指纹识别的光学指纹传感器、光学距离传感器等传感器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该显示装置可以为:OLED显示器、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以及摄像头30,摄像头30设置在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域29内。
如此,摄像头可以通过第一显示区域中的透光区域感光,从而可以正常工作。由于通过减少第一显示区域中发光元件的数量来减小第一显示区域中的非透光区域的面积,以提高第一显示区域的透过率,再通过发光元件、准直取光元件以及彩色的滤光单元的结合来提高显示分辨率,如此,不但能够提高第一显示区域的透过率,还能确保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均保持较高的显示效果,有利于全面屏显示装置的实现,改善了全面屏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从而,解决了因OLED透过率低导致屏下摄像头无法应用的问题。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部”、“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本公开中的附图只涉及本公开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即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新的实施例。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公开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公开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当中。

Claims (17)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多个子显示区域以及位于相邻子显示区域之间的第一透光区域组成的第一显示区域;
所述多个子显示区域中的每个第一子显示区域包括:第一发光元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一出光方向上的第一滤光单元;
所述多个子显示区域中的每个第二子显示区域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二出光方向上的第一准直取光元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准直取光元件的出光方向上的第二滤光单元;
所述多个子显示区域中的每个第三子显示区域包括:设置在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三出光方向上的第二准直取光元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准直取光元件的出光方向上的第三滤光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平面,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截面形状为梯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形为等腰梯形,所述等腰梯形的上底为8μm至10μm,所述等腰梯形的下底为4.8μm至7.2μm,所述等腰梯形的腰为1.8μm至2.4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光方向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的夹角为90°,所述第二出光方向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的夹角大于90°,所述第三出光方向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的夹角小于9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光方向与第一出光方向之间的夹角和第三出光方向与第一出光方向之间的夹角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准直取光元件和第二准直取光元件为光栅元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栅元件为纳米光栅,所述纳米光栅的栅距为301nm至400nm,纳米光栅的高度为160nm至240n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平面,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包括:衬底基板、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驱动结构层、设置在所述驱动结构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发光结构层、设置在所述发光结构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薄膜封装层、设置在所述薄膜封装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取光结构层、覆盖所述取光结构层的低折反射层、以及设置在所述低折反射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彩色滤光层;
所述发光结构层包括: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元件能够沿着第一出光方向、第二出光方向和第三出光方向分别出射光线;
所述取光结构层包括:多个所述第一准直取光元件和多个所述第二准直取光元件,其中,每个第一准直取光元件位于与该第一准直取光元件对应的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二出光方向上;每个第二准直取光元件位于与该第二准直取光元件对应的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三出光方向上;
所述彩色滤光层包括:多个所述第一滤光单元、多个所述第二滤光单元和多个所述第三滤光单元;其中,每个第一滤光单元位于与该第一滤光单元对应的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一出光方向上;每个第二滤光单元位于与该第二滤光单元对应的第一准直取光元件的出光方向上;每个第三滤光单元位于与该第三滤光单元对应的第二准直取光元件的出光方向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折反射层为包括有机硅氧烷的单层结构或复合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折反射层的厚度可以为0.8μm至1.2μm。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光单元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准直取光元件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二准直取光元件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均不重叠;
所述第二滤光单元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准直取光元件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
所述第三滤光单元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二准直取光元件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光单元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叠区域;
所述第二滤光单元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不重叠;
所述第三滤光单元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不重叠。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平面,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包括:设置在所述驱动结构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平坦化层、覆盖所述平坦化层的阳极、覆盖所述阳极的有机发光层和设置在所述有机发光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阴极,其中,包括所述平坦化层、所述阳极和所述有机发光层的发光结构的截面形状为梯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阴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有机发光层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
15.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以及感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域内。
16.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衬底基板上形成驱动结构层;
在所述驱动结构层上形成发光结构层,所述发光结构层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元件;
形成覆盖所述发光结构层的薄膜封装层;
在所述薄膜封装层上形成取光结构层,所述取光结构层包括:多个第一准直取光元件和多个第二准直取光元件;其中,每个第一准直取光元件位于与该第一准直取光元件对应的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二出光方向上;每个第二准直取光元件位于与该第二准直取光元件对应的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三出光方向上;
形成覆盖所述取光结构层的低折反射层;
在所述低折反射层上形成彩色滤光层,所述彩色滤光层包括:多个第一滤光单元、多个第二滤光单元和多个第三滤光单元;其中,每个第一滤光单元位于与该第一滤光单元对应的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一出光方向上;每个第二滤光单元位于与该第二滤光单元对应的第一准直取光元件的出光方向上;每个第三滤光单元位于与该第三滤光单元对应的第二准直取光元件的出光方向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驱动结构层上形成多个第一发光元件,包括:
在所述驱动结构层上依次形成平坦化层、阳极和有机发光层;
在所述有机发光层上形成阴极定位层,所述阴极定位层具有暴露出所述阳极的开口;
在所述开口内形成阴极。
CN202011249803.2A 2020-11-10 2020-11-10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Active CN1123662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49803.2A CN112366221B (zh) 2020-11-10 2020-11-10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17/358,016 US11864415B2 (en) 2020-11-10 2021-06-25 Display panel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49803.2A CN112366221B (zh) 2020-11-10 2020-11-10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66221A true CN112366221A (zh) 2021-02-12
CN112366221B CN112366221B (zh) 2024-05-24

Family

ID=745097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49803.2A Active CN112366221B (zh) 2020-11-10 2020-11-10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864415B2 (zh)
CN (1) CN112366221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13454A (zh) * 2021-03-26 2021-07-13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394259A (zh) * 2021-06-11 2021-09-14 南京昀光科技有限公司 硅基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硅基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4108498A1 (en) * 2022-11-24 2024-05-30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apparatu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33838A1 (en) * 2022-08-12 2024-02-1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Display system
CN115390305B (zh) * 2022-08-19 2024-02-23 苏州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96184A (zh) * 2006-07-28 2009-07-29 Tir科技公司 包括边发射元件的光源
US20110018465A1 (en) * 2008-01-17 2011-01-27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ight intensity control
WO2015118650A1 (ja) * 2014-02-07 2015-08-1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有機発光素子、光源装置、塗液および有機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CN110398864A (zh) * 2019-07-31 2019-11-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11653683A (zh) * 2020-06-16 2020-09-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14352B2 (en) * 2010-12-10 2013-08-2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Phosphor-based display
CN108646338B (zh) * 2018-07-02 2019-12-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9799655B (zh) * 2018-09-14 2020-12-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830755B (zh) * 2019-04-16 2023-08-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0187548B (zh) * 2019-05-30 2022-03-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CN111697162B (zh) * 2020-06-29 2024-01-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WO2022246690A1 (zh) * 2021-05-26 2022-12-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5497983A (zh) * 2021-06-18 2022-12-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US20240215311A1 (en) * 2021-10-21 2024-06-27 Yunnan Invensight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6156955A (zh) * 2021-11-22 2023-05-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96184A (zh) * 2006-07-28 2009-07-29 Tir科技公司 包括边发射元件的光源
US20110018465A1 (en) * 2008-01-17 2011-01-27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ight intensity control
WO2015118650A1 (ja) * 2014-02-07 2015-08-1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有機発光素子、光源装置、塗液および有機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CN110398864A (zh) * 2019-07-31 2019-11-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11653683A (zh) * 2020-06-16 2020-09-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13454A (zh) * 2021-03-26 2021-07-13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113454B (zh) * 2021-03-26 2024-06-14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2029098B2 (en) 2021-03-26 2024-07-02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394259A (zh) * 2021-06-11 2021-09-14 南京昀光科技有限公司 硅基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硅基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4108498A1 (en) * 2022-11-24 2024-05-30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864415B2 (en) 2024-01-02
CN112366221B (zh) 2024-05-24
US20220149334A1 (en) 2022-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415808B1 (ko) 표시장치 및 전자기기
CN111326560B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2366221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9305489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US10854850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KR20200099251A (ko) 표시 장치
US11871601B2 (en) Display apparatus
CN111755477A (zh) 显示面板
JP2017181831A (ja) 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11722757B (zh)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KR20170107116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12117301A (zh) 显示面板
CN112447815A (zh) 显示设备
CN113439349A (zh) 显示面板
JP2024503952A (ja) 表示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CN114005861A (zh)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3903769A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4078926A (zh) 显示面板及包括其的显示设备
CN110459586B (zh) 一种阵列基板和显示面板
CN114464653A (zh) 显示面板和包括该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KR102660306B1 (ko) 폴더블 전계 발광 표시장치
KR20220007788A (ko)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CN218483164U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设备
CN220210914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240047168A (ko) 화소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시야각 제어 디스플레이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