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42674A - 一种织针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织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42674A
CN112342674A CN202011314294.7A CN202011314294A CN112342674A CN 112342674 A CN112342674 A CN 112342674A CN 202011314294 A CN202011314294 A CN 202011314294A CN 112342674 A CN112342674 A CN 1123426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groove
knitting
hook
bul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1429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42674B (zh
Inventor
冯加林
冯天元
巫友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eng Jialin
Feng Tianyuan
Wu Youqun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JP20225409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JP7423018B2/ja
Priority to KR1020227027729A priority patent/KR102659773B1/ko
Priority to EP20913491.5A priority patent/EP4083286A4/en
Priority to US17/792,730 priority patent/US20230046300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0/141550 priority patent/WO2021143532A1/zh
Publication of CN1123426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426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426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426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7/0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7/04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with two sets of needl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3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knitting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4B35/02Knitting tools or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D04B15/00 or D04B27/00
    • D04B35/04Latch need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Materials For Medic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织针,该织针包括:针钩、针舌、设有第一移圈部的针柄、设有第二移圈部且前部向外弯折成一凸起、后部与凹槽槽底面连接形成连接端的簧片;形变面和凸起不露出凹槽,或露出凹槽的部分被针槽弹性地压制在凹槽内,或露出凹槽的部分在处于针槽对应侧设置的凹陷槽中;通过形变面产生弹性形变带动凸起向外张开,使挂在第一移圈部和第二移圈部上的线圈得到扩张,并通过形变面和凸起在自然状态下或在受到针槽压制时沉于凹槽中,使织针整体宽度小,从而使针板沿横向方向可以安置更多的织针,以适应横编织机的高密度编织,也可以使形变面和凸起露出凹槽的部分置于针槽对应侧设置的凹陷槽中,以适应不同的编织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织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编织的织针,尤其涉及用于横编织机的织针。
背景技术:
横编织机对称设置有前针床和后针床,前、后针床上分别设有一一对应的针槽,针槽内分别置有织针。如图43、44,织针一般具有针钩A1、针舌A2和针柄A3,针舌A2设于针钩A1的后侧,通过转动可闭合针钩A1,针柄A3由依次设置在针钩后部的针杆A31和针身A32组成,针身A32自针杆后侧沿宽度方向向上伸出而宽于针杆的宽度,针身前侧与针杆后侧交接处形成凹形的第一移圈部A4。
在做一般编织时,织针沿针槽上下运动,使织针上的线圈相对织针运动,在运动到对应于针舌位置就会带动针舌转动,使针舌闭合或打开针舌。
在做移圈编织时,需要前、后针床上对应针槽内的两织针相互配合动作实现移圈,例如,将原先处于前针床一针槽内织针上的线圈转移到后针床对应织针上,因此需要使后织针床上对应织针***上述前针床上织针的线圈内,为使***可靠,在织针的针柄一侧设置设有凸起A51的簧片A5,使线圈相对运动到簧片的凸起处被凸起撑大,以便对应织针能从被撑大的线圈中***。
现有织针上的簧片设置在针柄一侧的凹槽内,簧片按织针长度方向基本整体折弯成一个梯形状的凸起A51,参见图44,凸起A51的内腔形成一个针钩插接槽A511,凸起A51后侧是用于与凹槽槽底面连接而形成的连接端A512,凸起前侧贴合在针柄上。簧片跨于针杆A31和针身A32上,具有宽段和窄段,对应于针身A32部分宽于所对应于针杆A31部分,宽窄两段的结合处形成凹形的第二移圈部A52,第二移圈部A52与第一移圈部A4位置相对应。
在进行移圈编织时,织针上的线圈通过凸起的前侧斜面A51b滑动到凸起A51的顶端面A51a上并对应于第一移圈部和第二移圈部的位置,被扩圈,因此凸起必须要高于对应针柄的侧面,与此同时与该织针对应的织针从针钩插接槽下方***针钩插接槽A511内,并***挂在织针上的线圈中,在此期间上述后针床上的织针将产生相对前针床上的织针长度方向的运动,因此针钩插接槽需要足够长,以提供适配长度的运动空间;同时为了使待扩圈的线圈更容易地由前侧斜面A51b滑动到凸起的顶端面A51a上实现扩圈,其前侧斜面的斜度要尽量平缓,即斜度小;同样的为了使线圈更容易地由后侧斜面A51c滑动到顶端面A51a上,后侧斜面A51c的斜度也要尽量小,这样凸起部分就会过长,刚性差,在遇到线圈斜拉或横拉时容易变形,不利于织针***,从而降低***的可靠性;若后侧斜面斜度大,线圈不易从凸起的后侧斜面滑动到凸起的顶端面,会出现线圈被“刮线”的现象;为提高簧片的刚性,避免“刮线”现象,需要使凸起部分足够地高,并且在移圈编织时,线圈回到针杆根部会挂在凸起上,线圈被撑得比较大,不能适应较高密度的编织。
上述现有技术中具有簧片的织针还存在这样的问题:簧片上的凸起始终高于织针的对应侧面,织针占用空间大,需要在形成针槽槽壁的钢片上加工与凸起相适配的槽,让凸起嵌入槽中,这使得钢片加工及针板安装的工艺过程复杂,生产效率低,从而使成本增加;同时,设有槽的钢片不能制作细针距的针板,不能适应更细针距的编织。
此外,现有织针在移圈时不能保证接收移圈织针的针舌能被与之配合织针的针钩插接槽下端或针柄下端打开,通常是被移圈线圈打开,由移圈线圈打开对应织针针舌时,针舌前端时常会戳入由多股纱组成的编织线中,造成“单丝”的现象,从而产生织物瑕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出一种织针。其技术方案如下。
所述织针,设于横编织机前、后针床上的针槽内,并可与后针床或前针床上对应针槽内织针做相互配合动作,且包括:
针钩;
设于针钩后侧并通过转动可闭合针钩的针舌;
由依次设置在针钩后部的针杆和宽于针杆的针身组成的针柄;
由针杆和针身交接处形成凹形的第一移圈部;
设于针柄一侧的凹槽;
设有凹形的第二移圈部且前部沿针柄长度方向向外弯折成一凸起、后部与凹槽槽底面连接形成连接端的簧片;以及
由凸起内腔形成的针钩插接槽;
其中::
所述簧片还设有处于所述凸起的后侧与所述连接端的前侧之间的形变面;所述形变面和凸起不露出凹槽,或露出凹槽的部分被针槽弹性地压制在凹槽内,或露出凹槽的部分在处于针槽对应侧设置的凹陷槽中;且
在移圈编织中,对应针槽内织针的针钩通过针钩插接槽***簧片与针柄之间,使形变面产生弹性形变带动凸起向外张开,使挂在第一移圈部和第二移圈部上的线圈得到扩张。
本发明织针在簧片上设置形变面,移圈编织时通过***簧片与针柄之间的对应织针使形变面产生向外转动的弹性形变,带动凸起向外张开,从而使挂在第一移圈部和第二移圈部上的线圈得到扩张,由此达到扩圈的效果;并由此可以减小凸起的长度,增加凸起刚度,提高了凸起内腔所形成的针钩插接槽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形变面和凸起两者的结构设置,可以使两者在自然状态下或在受到针槽压制时均可沉于针柄一侧的凹槽中,也就是整个簧片在处于针槽内没有露出凹槽的部分,使织针整体宽度变小,从而使针板沿横向方向可以安置更多的织针,以适应横编织机的高密度编织,并且便于织针放置在针槽内;也可以使两者或两者之一有露出凹槽的部分,露出凹槽的部分处于针槽对应侧设置的凹陷槽中,以适应不同的编织需求。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在于:
所述形变面为向外弯折的弯折面,通过折弯形成至少一个高于凸起下端且处于所述连接端前侧的外侧端部,和处于在外侧端部的前侧与凸起的后侧之间的一斜置部,使形变面与凹槽的槽底面之间存有空间,更利于形变面弹性形变。
所述形变面为一平面,可以是一贴合于所述凹槽的槽底面的平面,也可以是与槽底面存有一定的夹角。
所述针钩插接槽的顶端面与底端面之间形成的槽深小于针钩厚度;针钩插接槽下端设有便于针钩***的针槽引导部,或/和针钩前端设有便于进入针钩插接槽的针钩引导部。减小槽深,也就是减小凸起的高度,由此可进一步增加凸起的刚性,在槽深小于针钩厚度的情况下通过针槽引导部或/和针钩引导部来保证针钩顺利引入针钩插接槽,并在进入针钩插接槽内,通过大于槽深的针钩厚度的***,使簧片的形变面弹性形变向外转动,带动凸起向外张开。
所述簧片下端对应于第二移圈部前侧位置向下突出,形成针舌打开部,用以打开进入针钩插接槽的织针的针舌。避免移圈编织中由于通过线圈相对织针的运动来打开针舌,可能会出现“单丝”的想象。
所述针槽引导部为设置在所述槽底面上并处于针钩插接槽下端且向后侧倾斜的斜面,使针钩插接槽下端口呈便于针钩***的喇叭口状,便于针钩顺利引导入针钩插接槽。
所述织针前端为由窄渐宽的圆弧形或梯形,前端最窄处小于槽深,便于针钩前端容易且顺利地***针钩插接槽。
所述形变面和凸起分别对应于针身前部和针杆后部的位置,形变面前侧自凸起后侧沿宽度方向向上伸出,使第二移圈部处于形变面和凸起的交接处。由此可尽可能地减少凸起长度,增加凸起的刚性,并通过形变面的弹性形变构成与槽底面之间的供给对应配合织针运动的空隙,以此拓展由于凸起长度减小而缩短的运动空间,由此在移圈编织时,线圈回到针杆的根部时,挂在对应于第一移圈部与第二移圈部位置上,而不会挂在凸起上,使移圈线圈不被撑得太大,特别适应密度高的编织,使编织密度均匀,保证了编织质量。
所述形变面的长度大于凸起的长度。利用形变面形变是向外转动的形变原理,通过增加形变面的长度来增大弹性形变量,以达到更大的扩圈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相关的横编织机上织针所对应的针床、针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的织针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织针俯视方向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实施例1中的织针在图2所示正视图中的A-A位置剖视图。
图5是实施例1中的织针在图2所示的B-B位置的剖视图。
图6是实施例1中的织针在移圈编织时,织针2的针钩***织针1的针钩插接槽内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两织针编织状态的M向视图,在织针2的针钩***织针1的针钩插接槽时,织针1的形变面产生向外转动形变,带动凸起向外张开。
图8是实施例1中的织针2的针钩以针舌闭合其上的状态由针钩插接槽进入织针1上的线圈中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1中的织针2上的针舌被织针1上的线圈打开的示意图。
图10是图8所示两织针编织状态的M1向视图,织针2移至形变面与槽底面之间。
图11是实施例1中的织针2完全***线圈中的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1中的织针2的针钩2带着线圈移出簧片的示意图。
图13是实施例1中的织针1上的线圈完全移到织针2上的示意图。
图14是实施例2中的织针在图2所示正视图中的A-A位置剖视图。
图15是实施例2中的织针在图2所示的B-B位置的剖视图
图16是实施例3中的织针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所示织针的E-E位置的剖视图。
图18是实施例3中的织针2的针舌22被针舌打开部打开时的示意图。
图19是实施例3中的织针2完全***线圈中的示意图。
图20是实施例3中的织针2的针钩2带着线圈从凸起前侧的下端移出簧片的示意图。
图21是实施例3中的织针1上线圈完全移到织针2上的示意图。
图22是实施例4中的织针俯视方向的局部剖视图。
图23是实施例4中的织针在形变面产生弹性的向外形变时,带动凸起向外张开的示意图。
图24是实施例5中的织针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图24所示织针俯视方向的局部剖视图。
图26是实施例5中的织针2的针钩进入织针1的形变面与槽底面之间的示意图。
图27是图26所示状态的O向视图,在织针2的针钩进入织针1的形变面与槽底面之间时,使织针1的形变面产生向外更大转动幅度的弹性形变。
图28是实施例5中的织针2完全***线圈中的示意图。
图29是实施例5中的织针2的针钩21带着线圈从凸起前侧的下端移出簧片的示意图。
图30是实施例5中的织针1上线圈完全移到织针2上的示意图。
图31是实施例6中织针2的针钩***织针1的针钩插接槽时簧片不能弹性形变向外转动的示意图。
图32是实施例6中织针2的针钩***织针1的形变面与槽底面之间时簧片产生弹性形变向外转动的示意图。
图33是实施例7中的织针俯视方向的局部剖视图
图34是图33所示织针上的簧片露出凹槽的部分在受到针槽约束时被弹性地压制在凹槽内的示意图。
图35是实施例9中的织针在垂直于针床方向的局部剖视图(簧片上的形变面和凸起露出凹槽)。
图36是图35所示织针上的簧片露出凹槽的部分在受到针槽约束时被弹性地压制在凹槽内的示意图。
图37是实施例10中的织针在垂直于针床方向的局部剖视图(簧片露出凹槽)。
图38是图37所示织针上的簧片露出凹槽的部分在受到针槽约束时被弹性地压制在凹槽内的示意图。
图39是实施例11中的织针在垂直于针床方向的局部剖视图。
图40是图39所示织针上的簧片露出凹槽的部分在受到针槽约束时被弹性地压制在凹槽内的示意图。
图41是实施例12中的织针结构示意图。
图42是实施例12中的织针在垂直于针床方向的局部剖视图。
图43是现有织针的结构示意图图。
图44是图43所示织针俯视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实施例1-6对应于本申请第一次优先权(2020年1月21日)提交的技术方案,该方案与首次申请(2020年1月14日)提交的方案相同,簧片上的形变面与凸起沉于针柄一侧的凹槽中不露出(不凸出)凹槽(或针柄对应侧侧面)的情形;实施例7-11对应于第二次优先权(2020年8月10日)提交而相对首次申请增加的技术方案,簧片上的形变面与凸起可露出凹槽,但露出的部分可被针槽压制于凹槽中的情形;实施例12则对应于本次申请(第三次优先权)提交相对首次申请和第二次优先权提交方案所增加的技术方案,簧片上的形变面与凸起可露出凹槽,该露出部分可置于针槽对应侧设置的凹陷槽中的情形。
如图1,织针设于横编织机前针床91与后针床92所对应的针槽内,如若前针床91的任一针槽911内有织针1,则后针床92上与该针槽911相对应的针槽921有织针2,织针1、织针2是完全相同的结构,在做移圈编织时,织针1和织针2需要相互配合动作。下面的实施例均以织针1为例说明本发明织针的结构。
实施例1
如图2、图3,织针1具有现有织针均具有的针钩11、针舌12、和由针杆131与针身132组成的针柄13,针身132宽于针杆131,两者在交接处形成凹形的第一移圈部15。在该织针1的针柄一侧设有凹槽133,该凹槽133跨设在针杆131与针身132的对应侧面上,簧片14沉于凹槽133中。簧片14具有宽部与窄部,并在宽部与窄部交接处形成凹形的第二移圈部143,第二移圈部143的位置与第一移圈部15位置对应。本实施例还将形变面和凸起分别对应于针身前部和针杆后部的位置,形变面前侧自凸起后侧沿宽度方向向上伸出,使第二移圈部处于形变面和凸起的交接处。这样在移圈编织织针完全伸出针槽时(参见图8、图9),线圈X挂在对应于第一移圈部和第二移圈部的位置上,使移圈编织挂在针杆上的线圈与原有的线圈密度适配而不会过大,特别适应密度高的编织。
本实施例簧片下端为未有突出部的平缓状态且高于针柄下端边,并通过其后部连接于凹槽133的槽底面1331上,通常采用焊接方式连接,从而形成连接端145,其前部沿针柄长度方向向外弯折成一凸起141,凸起前侧下端贴合在凹槽的槽底面1331上,凸起141的内腔形成针钩插接槽1411。
本发明还在凸起后侧与连接端前侧之间设置形变面142,通过形变面的弹性形变带动凸起向外张开来达到扩圈的目的,为了使凸起向外张开达到所需的幅度,本实施例的形变面是这样设计的:形变面142通过一个三角折弯形成一个折弯点(如果有必要,也可通过多个三角折弯形成多个折弯点)的外侧端部1421和斜置部1422,外侧端部1421为高于凸起141下端且处于连接端145前侧的部分,斜置部1422为处于在外侧端部1421前侧与凸起后侧之间且由外向内倾斜的部分,使形变面142与凹槽的槽底面1331之间存有空间。凸起141顶端面14111和形变面142的最外侧端,即外侧端部1421均不凸出(不露出)于针柄一侧最外侧的侧面,也就是不高于针柄对应侧最为凸出的侧面。
如图4,上述针钩插接槽1411的顶端面14111内侧与底端面(亦即槽底面1331)之间形成的槽深h,该槽深h小于针钩的厚度。针钩插接槽1411下端设有便于针钩***的针槽引导部,该引导部为设置在针钩插接槽下端的斜面14113,斜面14113自槽底面1331向后侧倾斜,使针钩插接槽下端口呈喇叭口状。织针的针钩前端为由窄渐宽的圆弧形廓形面,如图5,显然前端最窄处小于槽深,形成针钩引导部,便于针钩前端***针钩插接槽。在移圈编织中,与当前持有线圈织针(例如织针1)配合的对应织针(例如织针2)将通过***织针1的针钩插接槽,使形变面会产生相对凹槽槽底面的弹性形变转动,带动凸起向外张开而达到扩大织针1上线圈的扩圈目的。
如图6、图7,移圈编织时,持有待移圈线圈的织针1沿针槽向上运动,其上的线圈X相对运动到第一移圈部15和第二移圈部位置,此时对应织针2从织针1上的凸起141下部由针槽引导部***针钩插接槽1411,织针2的针钩部分使形变面产生形变而向外转动,带动凸起向外张开,线圈X被撑开。此时织针2上的针舌22有可能在触碰到针钩插接槽1411下端而被打开,也有可能未触碰到而不被打开。如若针舌被打开,可参见下述的实施例3;如若针舌未被打开,织针2在其针钩通过针钩插接槽1411进入线圈X时,线圈X触碰到闭合在织针2上的针舌22,如图8。随着织针2沿针槽相对织针1的向上运动,线圈X打开针舌22,如图9,织针2移至形变面与槽底面之间,如图10。两织针继续相配合运动,线圈X完全进入织针2的针钩22内,如图11。针钩2带着线圈X从凸起141前侧的下端移出簧片,如图12,并由线圈X闭合织针1上的针舌12,线圈X完全移出织针1,完全转移到织针2上,如图13。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织针结构基本同于上述实施例1,可参见图2、图3,不同之处仅在于由簧片14上凸起141内腔形成的针钩插接槽1411的下端未设置针槽引导部,例如未在针钩插接槽1411的底端面(亦即槽底面1331)上设置自槽底面1331向后侧倾斜的斜面14113,如图14。而为了对应配合织针(例如织针2)的顺利***,本实施例的织针的针钩前端为由窄渐宽的梯形廓形面,最窄处小于槽深,前端呈锥形状,如图15,便于针钩***。
本实施例织针1的其它结构以及在移圈编织中与织针2相互配合过程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不再赘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织针1如图16,具有与实施例1相同的针钩11、针舌12和针柄13,同样簧片14沉于针柄一侧的凹槽133中,且凹槽133跨设在针杆131与针身132的对应侧面上。簧片14上设有凸起141和处于凸起后侧的形变面142,且形变面142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即具有外侧端部1421和斜置部1422,参见实施例1中的图3。同样,凸起141顶端面和形变面142的最凸出部分(外侧端部1421)均不凸出针柄对应侧的最外侧的侧面。凸起前侧下端贴合在凹槽的槽底面1331上,凸起141内腔形成的针钩插接槽,且槽深小于针钩的厚度(可参见图4)。但簧片14的下端不是平缓状态,而是在对应于第二移圈部前侧位置向下突出形成针舌打开部144,该针舌打开部144不低于针柄13下端,用以打开进入针钩插接槽的织针的针舌,解决将要***线圈的织针在***携带该线圈织针的针钩插接槽时不能可靠保证针舌被打开的问题,有效防止“单丝”问题的发生。并且凸起141内腔形成的针钩插接槽1411下端设有由自槽底面1331向后侧倾斜的斜面14113构成的针槽引导部,使针钩插接槽1411的下端口呈便于针钩***的喇叭口状,如图17,针钩前端也为圆弧廓形结构,参见图5,以便于***针钩插接槽,本实施例织针的其他结构,如第一移圈部和第二移圈部以及簧片与针柄的连接形式等均同于上述实施例1,因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施例织针进行移圈编织,在织针2由织针1的针钩插接槽1411下方***针槽引导部后,针舌22会触碰到向下突出的针舌打开部144而被打开,如图18。在织针2的针钩***针钩插接槽1411时,织针1上簧片的形变面产生形变而向外转动,带动凸起向外张开,线圈X被撑开,可参见图7。接着织针1与织针2按设定程式相互运动,织针2的针钩21以针舌22打开的状态进入挂在第一移圈部和第二移圈部上的线圈X中。然后织针2完全***线圈X中,如图19,之后织针2的针钩2带着线圈X从凸起141前侧的下端移出簧片,如图20,并在线圈相对针杆的移动中线圈X闭合织针1上的针舌12,线圈X移出织针1而完全落在织针2上,如图21。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织针结构与上述实施例3基本相同,因此可参见的图16、17,与实施例3不同之处仅在于簧片14的弯折结构。
本实施例织针上的簧片14通过梯形折弯形成一个高于凸起下端且处于所述连接端前侧的具有折弯平面的外侧端部1421,如图22。在移圈编织中,对应织针2***携带有线圈X的织针1的针钩插接槽1411,使织针1上的形变面142产生向外转动形变而带动凸起141向外张开,线圈X被撑开,如图23。本实施例织针在移圈编织时其针舌打开部144打开针舌、针钩21进入线圈X、并完全***线圈X中及织针2将线圈X移出全落在织针2的过程可参见图17-21。
实施例5
本实施例的织针如图24、25,具有与实施例1相同的针钩11、针舌12和针柄13,同样簧片14沉于针柄一侧的凹槽133中,簧片14设有凸起141和处于该凸起后侧的形变面142以及在对应于第二移圈部前侧位置向下突出的针舌打开部144,该针舌打开部144与针柄13下端齐平,用以打开进入针钩插接槽的织针的针舌。凸起141顶端面不凸出于针柄对应侧最外侧的侧面,凸起141内腔形成针钩插接槽1411,且槽深h小于针钩的厚度(可参见图4)。针钩插接槽1411下端设有由自槽底面1331向后侧倾斜的斜面14113,以构成的针槽引导部,使针钩插接槽1411的下端口呈便于针钩***的喇叭口状。
本实施例中的簧片14与实施例3不同之处是,形变面不折弯,是自凸起后侧向后延伸的平面并贴合在凹槽133的槽底面1331上,形变面前侧自凸起后侧沿宽度方向向上伸出,使第二移圈部处于形变面和凸起的交接处,这样***凸起内侧的织针2在针钩插接槽及形变面与槽底面之间运动。使形变面因织针2***针钩插接槽产生形变转动的基础上,因织针2由针钩插接槽进入形变面与凹槽133的槽底面之间而增加变形量,这种结构可用于需较大扩圈量的编织。本实施例织针的其他结构,如第一移圈部以及簧片与针柄的连接形式等均同于上述实施例3,因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施例的织针进行移圈编织,并在织针2由织针1的针槽引导部***针钩插接槽1411时,针舌22会触碰到向下突出的针舌打开部144而被打开,参见图18。同时,因织针2的针钩21***织针1的针钩插接槽1411,使织针1上簧片的形变面产生形变而向外转动,带动凸起向外张开,线圈X被撑开。接着织针1与织针2按设定程式的相互运动,织针2的针钩以针舌打开的状态由针钩插接槽进入形变面与凹槽133的槽底面之间,并进入挂在第一移圈部和第二移圈部上的线圈X中,如图26。与此同时,形变面再次产生向外侧的形变转动,增加了形变转动的幅度,如图27,线圈X得到再一次的扩圈。然后织针2的针钩21完全***线圈X中,如图28,之后针钩2带着线圈X从凸起141前侧的下端移出簧片,如图29,并由线圈X闭合织针1上的针舌12,将带线圈X完全移出织针1,如图30。
实施例6
本实施例基于上述实施例3的基础上,仅是针钩插接槽1411的顶端面14111与底端面(亦即槽底面1331)之间形成的槽深h不小于针钩的厚度δ的状况,其它结构同于实施例5。在此种状况下,如上述实施例5中织针2的针钩21在***针钩插接槽1411时,可能不会使簧片14产生向外转动的弹性形变,如图31,但织针2自针钩插接槽运动到形变面与槽底面之间时,形变面142会产生因弹性形变而向外转动,带动凸起141向外张开,处于第一移圈部和第二移圈部上的线圈X被撑开,如图32。
实施例7
本实施例织针的正视图结构可参见图2,自然状态下的局部俯视结构如图33,本实施例的形变面142为向外三角形弯折而形成的弯折面,折弯端可近似为一个折弯点(折弯端凸出于针柄对应侧的侧面形成外侧端部1421),该形变面142和凸起141(其顶端面14111)在不受外力作用的自然状态下均有露出凹槽133的部分,或两者之一有露出凹槽133的部分(未画出)。上述形变面142的折弯端和凸起141的上端面若有露出凹槽133部分,该露出凹槽133的部分在受到针槽911(即对应槽壁9111)约束时,被弹性地压制在凹槽133内,如图34。该织针的移圈编织过程可参见图6、8、9、11、12、13。
实施例8
本实施例的织针具有与实施例7相同的基本结构(参见图34),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簧片14的下端不是平直的,而是在对应于第二移圈部前侧位置向下突出形成针舌打开部144(参见图16)。该针舌打开部144不低于针柄13下端,用以打开进入针钩插接槽的织针的针舌,解决将要***线圈的织针在***携带该线圈织针的针钩插接槽时不能可靠保证针舌被打开的问题,有效防止“单丝”问题的发生。
移圈编织时,织针2由织针1的针钩插接槽1411下方***引导槽,织针1上移(织针2相对织针1下移),针舌21触碰到向下突出的针舌打开部144而被打开,可参见图18,移圈编织过程可参见图18-21。
实施例9
本实施例织针基于上述实施例8,织针结构可参见图16、36,与实施例8不同之处也仅在于簧片14的弯折结构。
如图35,本实施例织针上簧片14其上的凸起141是一个弧形凸起,簧片与凹槽槽底面的连接端前侧与上述凸起141后侧之间的形变面为向外弧形折弯形成一个弯折面,因弧形的曲率半径较大折弯端近似为平面。该形变面142和凸起141或二者之一在不受外力作用的自然状态露出凹槽133,但露出的部分可被弹性地压制在凹槽内,如图36,其移圈编织过程可参见图18-21。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织针也基于上述实施例8,织针结构可参见图16、36,与实施例8不同之处仅在于簧片14上形变面的弯折结构。
本实施例中的形变面142是平面,该形变面142为自连接端145向前延伸至凸起141后侧并与凹槽133的槽底面1331贴合的平面。连接在该形变面142前侧的凸起14露出凹槽133,如图37,但露出的部分可被弹性地压制在凹槽内,如图38。其移圈编织过程可参见图18-21。
实施例11
本实施例织针与上述实施例10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平面的形变面142不与凹槽的槽底面贴合,相对槽底面略微向外倾斜。凸起露出凹槽133,如图39,但露出的部分与上述实施例一样可通过弹性形变被压制在凹槽133内,如图40。其移圈编织过程可参见图18-21。
实施例12
本实施例织针的正视图结构如图41所示,类似于图16所示实施例3的织针结构,簧片14在对应于第二移圈部143前侧下端位置设有向下突出的针舌打开部144。该簧片14上的形变面142为向外弯折形成外侧端部1421的弯折面,如图42,该弯折面和凸起141在自然状态均有露出针柄上的凹槽133外的部分,例如形变面142上的外侧端部1421和凸起的顶端面14111均露在凹槽外。而对应放置该织针的针槽911槽侧面上设有凹陷槽9113,在该织针置于针槽911中时,簧片上形变面142和凸起141露出凹槽133的部分置于针槽侧面的凹陷槽9113中,使织针适应对应针距的编织,该织针移圈编织过程可参见图18-21。
当然簧片上露出凹槽的部分不限于形变面和凸起上均有露出的部分,也可为形变面和凸起二者之一上有露出的部分,但凡有露出的部分均置于针槽侧面的凹陷槽9113中。
并且本实施例织针与上述各实施例一样,簧片14上的第二移圈部143的位置与织针上的第一移圈部15的位置相对应,形变面142和凸起141分别对应于针身前部和针杆后部的位置,形变面前侧自凸起后侧沿宽度方向向上伸出,使第二移圈部处于形变面和凸起的交接处。这样在移圈编织织针完全伸出针槽时(参见图8、图9),线圈X挂在对应于第一移圈部和第二移圈部的位置上,而不会挂在凸起上,使移圈编织挂在针杆上的线圈与原有的线圈密度适配而不过大,使编织密度均匀,保证编织质量。
综上,本发明通过在簧片上设置形变面并由形变面的弹性形变带动凸起向外张开实现扩圈,且使织针具有较好的密度适应性,形变面的弹性形变使织针簧片既能被压缩在针柄内侧,使织针整体宽度变窄以适应高密度编织;又能被释放出针柄外,以适应不同的编织需求。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任何根据本发明思路含有本发明所提供必要实质性技术特征的技术方案都属于本发明要保护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织针,设于横编织机前、后针床上的针槽内,并可与后针床或前针床上对应针槽内织针做相互配合动作,且包括:
针钩;
设于针钩后侧并通过转动可闭合针钩的针舌;
由依次设置在针钩后部的针杆和宽于针杆的针身组成的针柄;
由针杆和针身交接处形成凹形的第一移圈部;
设于针柄一侧的凹槽;
设有凹形的第二移圈部且前部沿针柄长度方向向外弯折成一凸起、后部与凹槽槽底面连接形成连接端的簧片;以及
由凸起内腔形成的针钩插接槽;
其特征在于:
所述簧片还设有处于所述凸起的后侧与所述连接端的前侧之间的形变面;所述形变面和凸起不露出凹槽,或露出凹槽的部分被针槽弹性地压制在凹槽内,或露出凹槽的部分处于针槽对应侧设置的凹陷槽中;且
在移圈编织中,对应针槽内织针的针钩通过针钩插接槽***簧片与针柄之间,使形变面产生弹性形变带动凸起向外张开,使挂在第一移圈部和第二移圈部上的线圈得到扩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形变面为向外弯折的弯折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形变面为一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2-3任一项所述的织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钩插接槽的顶端面与底端面之间形成的槽深小于针钩的厚度;针钩插接槽下端设有便于针钩***的针槽引导部,或/和针钩前端设有便于进入针钩插接槽的针钩引导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织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下端对应于第二移圈部前侧位置向下突出,形成针舌打开部,用以打开进入针钩插接槽的织针的针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织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槽引导部为设置在所述槽底面上并处于针钩插接槽下端且向后侧倾斜的斜面,使针钩插接槽下端口呈便于针钩***的喇叭口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织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织针前端的厚度方向的廓形为由窄渐宽的圆弧形或梯形,前端最窄处小于槽深。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织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形变面和凸起分别对应于针身前部和针杆后部的位置,形变面前侧自凸起后侧沿宽度方向向上伸出,使第二移圈部处于形变面和凸起的交接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织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形变面的长度大于凸起的长度。
CN202011314294.7A 2020-01-14 2020-11-20 一种织针 Active CN1123426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540967A JP7423018B2 (ja) 2020-01-14 2020-12-30 編針
KR1020227027729A KR102659773B1 (ko) 2020-01-14 2020-12-30 편직 바늘
EP20913491.5A EP4083286A4 (en) 2020-01-14 2020-12-30 KNITTING NEEDLE
US17/792,730 US20230046300A1 (en) 2020-01-14 2020-12-30 Knitting needle
PCT/CN2020/141550 WO2021143532A1 (zh) 2020-01-14 2020-12-30 一种织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35779 2020-01-14
CN2020100357796 2020-01-14
CN2020100689062 2020-01-21
CN202010068906.2A CN111286863A (zh) 2020-01-14 2020-01-21 一种织针
CN2020107947578 2020-08-10
CN202010794757.8A CN111793885A (zh) 2020-01-14 2020-08-10 一种织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42674A true CN112342674A (zh) 2021-02-09
CN112342674B CN112342674B (zh) 2021-07-06

Family

ID=71024284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68906.2A Pending CN111286863A (zh) 2020-01-14 2020-01-21 一种织针
CN202010794757.8A Pending CN111793885A (zh) 2020-01-14 2020-08-10 一种织针
CN202011314294.7A Active CN112342674B (zh) 2020-01-14 2020-11-20 一种织针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68906.2A Pending CN111286863A (zh) 2020-01-14 2020-01-21 一种织针
CN202010794757.8A Pending CN111793885A (zh) 2020-01-14 2020-08-10 一种织针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46300A1 (zh)
EP (1) EP4083286A4 (zh)
JP (1) JP7423018B2 (zh)
KR (1) KR102659773B1 (zh)
CN (3) CN111286863A (zh)
WO (1) WO202114353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99678A (zh) * 2021-07-12 2021-11-26 汕头市连兴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前后针织物旋转编织的织针及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86863A (zh) * 2020-01-14 2020-06-16 冯加林 一种织针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78962A (ja) * 1991-09-17 1993-03-30 Shima Seiki Mfg Ltd 編機用コンパウンドニードル
EP1630275A1 (de) * 2004-08-17 2006-03-01 H. Stoll GmbH & Co. KG Umhängenadel für eine Strickmaschine
CN1782157A (zh) * 2004-11-26 2006-06-07 H.斯托尔两合公司 在针织机的移圈针上的部件的固定装置
CN1861866A (zh) * 2005-04-06 2006-11-15 格罗兹-贝克特公司 切割针
CN2841704Y (zh) * 2005-09-26 2006-11-29 陈国标 移圈针
CN103189558A (zh) * 2011-01-05 2013-07-03 圣东尼股份公司 织针在针盘上的类型的用于男袜的圆形针织机
CN103320962A (zh) * 2005-08-26 2013-09-25 H.斯托尔两合公司 移圈织针和线圈的移圈方法
CN109750413A (zh) * 2019-02-28 2019-05-14 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横机的复合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11476A (en) * 1936-03-12 1938-03-15 Nolde & Horst Company Stitch transfer mechanism for knitting machines
GB478969A (en) * 1936-07-27 1938-01-27 M B C Vendors Ltd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the manufacture of knitted fabric and articles and loop transferring instruments employed therein
DE2043566A1 (de) * 1969-09-03 1971-04-08 Kohorn, Alfred Oswald, New York, NY (VStA) Nadel fur mit hoher Geschwindigkeit arbeitende Rundstrickmaschinen
DE3927054C2 (de) * 1989-08-16 1997-02-20 Stoll & Co H Nadel für Strickmaschinen
DE19905668C2 (de) 1999-02-11 2001-01-25 Groz Beckert Kg Umhängenadel zur Maschenübertragung
DE10227533C1 (de) * 2002-06-20 2003-12-11 Groz Beckert Kg Nadel mit Umhängefeder
EP1627943B1 (de) * 2004-08-17 2008-01-23 H. Stoll GmbH & Co. KG Umhängenadel mit einem an dieser gehaltenen und längsverschieblichen Teil
JP5364379B2 (ja) 2005-11-18 2013-12-11 サントニ エッセ.ピ.ア. 靴下編機等のためのその針自身から隣接する針へステッチを移す針
DE502006006452D1 (de) 2006-08-11 2010-04-29 Groz Beckert Kg Zungennadel für maschenbildende Textilmaschine
JP5032822B2 (ja) 2006-10-06 2012-09-26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べら針
ITMI20080121A1 (it) * 2008-01-28 2009-07-29 Santoni & C Spa Ago per operare il trasferimento di punti di maglia dallo stesso ago ad aghi adiacenti per macchine per maglieria, calzetteria o simili.
ITMI20080123A1 (it) * 2008-01-28 2009-07-29 Santoni & C Spa Ago per operare il trasferimento di punti di maglia dallo stesso ago ad aghi adiacenti per macchine per maglieria, calzetteria o simili.
CN207295091U (zh) * 2017-08-09 2018-05-01 南通市光阳针业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移圈织针
CN107354575A (zh) 2017-08-09 2017-11-17 南通市光阳针业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移圈织针
CN208414780U (zh) * 2018-04-17 2019-01-22 陈一鸣 针织机防压瘪移圈簧片舌针
CN111286863A (zh) * 2020-01-14 2020-06-16 冯加林 一种织针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78962A (ja) * 1991-09-17 1993-03-30 Shima Seiki Mfg Ltd 編機用コンパウンドニードル
EP1630275A1 (de) * 2004-08-17 2006-03-01 H. Stoll GmbH & Co. KG Umhängenadel für eine Strickmaschine
CN1782157A (zh) * 2004-11-26 2006-06-07 H.斯托尔两合公司 在针织机的移圈针上的部件的固定装置
CN1861866A (zh) * 2005-04-06 2006-11-15 格罗兹-贝克特公司 切割针
CN103320962A (zh) * 2005-08-26 2013-09-25 H.斯托尔两合公司 移圈织针和线圈的移圈方法
CN2841704Y (zh) * 2005-09-26 2006-11-29 陈国标 移圈针
CN103189558A (zh) * 2011-01-05 2013-07-03 圣东尼股份公司 织针在针盘上的类型的用于男袜的圆形针织机
CN109750413A (zh) * 2019-02-28 2019-05-14 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横机的复合针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99678A (zh) * 2021-07-12 2021-11-26 汕头市连兴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前后针织物旋转编织的织针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86863A (zh) 2020-06-16
EP4083286A1 (en) 2022-11-02
WO2021143532A1 (zh) 2021-07-22
KR102659773B1 (ko) 2024-04-22
US20230046300A1 (en) 2023-02-16
JP7423018B2 (ja) 2024-01-29
EP4083286A4 (en) 2023-06-07
KR20220121887A (ko) 2022-09-01
CN111793885A (zh) 2020-10-20
CN112342674B (zh) 2021-07-06
JP2023509073A (ja) 2023-03-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42674B (zh) 一种织针
WO2011152361A1 (ja) 編針案内構造、編針、編成方法、編み地、および手袋
TW202223188A (zh) 圓編機中之提花針織物編織機構、使用該編織機構的編織方法及在該編織機構使用的沈降片
JP4192151B2 (ja) 複合針
EP3702505B1 (en) Compound needle for flat knitting machine
CN111304821A (zh) 导袜针组
JP5573629B2 (ja) エアジェットルームの変形筬
US6840065B1 (en) Sinker of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for pile fabrics
JP2008036316A (ja) かぎ針
EP4317560A1 (en) Movable sinker for weft knitting machines
CN208414780U (zh) 针织机防压瘪移圈簧片舌针
CN207672220U (zh) 电脑针织横机导纱机构
CN219342486U (zh) 纬编针织机的喂纱机构
EP1559819B1 (en) Sinker of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for pile fabrics
CN117947571A (zh) 一种纺织织针
CN216998773U (zh) 一种组合式弹性选针片
KR100777609B1 (ko) 직물파일용 원형편물기의 추
CN217678012U (zh) 经编针织机的织针
KR100897185B1 (ko) 루프 형성 방직기를 위한 래치 니들
CN219010619U (zh) 一种子母织针
JP2023184122A (ja) ベラ針
CN118292184A (zh) 一种异形翻针弹片及织针
CN118292183A (zh) 一种织针
JP2003049346A (ja) 空気噴射織機用筬及び筬羽
CN118407189A (zh) 一种改进型横机织针及使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824

Address after: Room 1702, building 2, No. 18, Dengfu lane, Xuanwu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Feng Jialin

Patentee after: Feng Tianyuan

Patentee after: Wu Youqun

Address before: Room 1702, building 2, No. 18, Dengfu lane, Xuanwu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Feng Jialin

Patentee before: Feng Tianyuan

Patentee before: Wu Youqun

Patentee before: Zhou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