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09220B - 位置变更装置 - Google Patents

位置变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09220B
CN112309220B CN202010511774.6A CN202010511774A CN112309220B CN 112309220 B CN112309220 B CN 112309220B CN 202010511774 A CN202010511774 A CN 202010511774A CN 112309220 B CN112309220 B CN 1123092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ging device
moving member
pulley
roller
position chan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1177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09220A (zh
Inventor
阿久津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3092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092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092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092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BEDUCATIONAL OR DEMONSTRATION APPLIANCES; APPLIANCES FOR TEACHING, OR COMMUNICATING WITH, THE BLIND, DEAF OR MUTE; MODELS; PLANETARIA; GLOBES; MAPS; DIAGRAMS
    • G09B25/00Models for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09B23/00, e.g. full-sized devices for demonstration purpos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01M17/0072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the wheels of the vehicle co-operating with rotatable rolls
    • G01M17/0074Details, e.g. roller construction, vehicle restraining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7/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7/0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 belts; with V-belts
    • F16H7/023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 belts; with V-belts with belts having a toothed contact surface or regularly spaced bosses or hollows for slipless or nearly slipless meshing with complementary profiled contact surface of a pulle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5/00Elements with teeth or friction surfa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Worms, pulleys or sheave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5/32Friction members
    • F16H55/36Pulleys
    • F16H2055/363Pulleys with special means or properties for lateral tracking of the flexible members running on the pulley, e.g. with crowning to keep a belt on trac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 Vehicle Cleaning, Maintenance, Repair, Refitting, And Outriggers (AREA)
  • Road Pav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使装置整体在平面上小型化的位置变更装置。位置变更装置(30)包括四个皮带轮机构(40)。皮带轮机构(40)中,同步带(45)被绕挂于驱动皮带轮(41)及从动皮带轮(43),通过惰辊(42)而夹持在与驱动皮带轮(41)之间,通过惰辊(44)而夹持在与从动皮带轮(43)之间,并且,通过驱动机构(46)来对驱动皮带轮(41)进行驱动,由此来变更可动底座板(31)的位置。

Description

位置变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工作机械的平面位置进行变更的位置变更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位置变更装置,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者。所述位置变更装置适用于运转模拟(simulation)装置,包括地板、底座板及平台(platform)等。平台经由联结(link)机构而连结于底座板,在其上表面安装有作为作业机械的模拟车辆。
底座板是配置在地板上的俯视三角形者,相当于三角形顶点的部位分别经由三个气缸(cylinder)机构而连结于地板。所述位置变更装置中,通过三个气缸机构直线地伸缩,从而底座板受到驱动,伴随于此,底座板的平面位置即模拟车辆的平面位置受到变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9168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所述现有的位置变更装置,在通过三个气缸机构的伸缩动作来变更底座板及模拟车辆的平面位置的关系上,在平面上需要三个气缸机构可伸缩的空间,相应地,装置在平面上大型化。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所述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平面上使装置整体小型化的位置变更装置。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位置变更装置30,用于变更工作机械(激振机10)的平面位置,所述位置变更装置30包括:底座(底座板部8),具有平面状的上表面部;移动构件(可动底座板31),能够在上表面部的规定范围内移动地设在底座的上表面部上,且在上部配置有工作机械(激振机10);以及四个移动机构(皮带轮机构40),以围绕移动构件的方式,以俯视四边形的位置关系而配置在底座上,使移动构件在规定范围内移动,四个移动机构各自具有:长条构件(同步带45),具有挠性,且各自的两端部连结于移动构件;多个第一旋转构件(驱动皮带轮41、从动皮带轮43),较底座上的移动构件的规定范围而配置在外侧,绕挂有长条构件,并且能够绕着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而旋转;第二旋转构件(惰辊(idle roller)42、惰辊44),能够绕着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地设置,在与多个第一旋转构件各自之间夹持长条构件;以及驱动机构46,绕着轴线来对多个第一旋转构件的至少一个进行旋转驱动,由此,经由长条构件来使移动构件在规定范围内移动,并且通过停止旋转驱动,来使移动构件停止。
根据所述位置变更装置,使移动构件在规定范围内移动的四个移动机构以围绕移动构件的方式,以俯视四边形的位置关系而配置在底座上。四个移动机构各自具有长条构件、多个第一旋转构件、第二旋转构件及驱动机构,所述长条构件具有挠性,且各自的两端部连结于移动构件。进而,长条构件被绕挂于多个第一旋转构件,且被夹持在各第一旋转构件与第二旋转构件之间。并且,通过驱动机构,绕着轴线来对多个第一旋转构件的至少一个进行旋转驱动,由此,移动构件经由长条构件而在规定范围内移动,并且通过停止旋转驱动,从而移动构件停止。
如上所述,当使移动构件移动时,长条构件的连结于移动构件的两端部与多个第一旋转构件各自位于俯视多边形的顶点,通过所述多边形的两边的长度发生变化,移动构件将移动。因此,与专利文献1那样的三个气缸直线地伸展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位置变更所需的结构的平面空间,从而能够使装置整体在平面上小型化。
技术方案2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位置变更装置30,所述多个第一旋转构件包含三个第一旋转构件(驱动皮带轮41、从动皮带轮43、从动皮带轮43),所述三个第一旋转构件(驱动皮带轮41、从动皮带轮43、从动皮带轮43)以彼此隔开间隔,且与移动构件相向的方式而配置,三个第一旋转构件中的位于中央的第一旋转构件(驱动皮带轮41)在与分别配置在剩余的两个第一旋转构件侧的两个第二旋转构件(惰辊42、惰辊42)之间夹持有长条构件,通过驱动机构46而受到旋转驱动。
根据所述位置变更装置,三个第一旋转构件以彼此隔开间隔,且与移动构件相向的方式而配置,长条构件被夹持在三个第一旋转构件中的位于中央的第一旋转构件、与分别配置在剩余的两个第一旋转构件侧的两个第二旋转构件之间。由此,在通过驱动机构来对位于中央的第一旋转构件进行旋转驱动时,绕挂于所述第一旋转构件的长条构件的松弛及滑动的产生得到抑制。其结果,能够使移动构件切实地移动。
技术方案3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所述的位置变更装置30,多个第一旋转构件各自包含同步带轮(驱动皮带轮41、从动皮带轮43),长条构件包含与同步带轮咬合的同步带45,第二旋转构件包含在与同步带轮之间夹持同步带的辊(惰辊42、惰辊44)。
根据所述位置变更装置,同步带在咬合于同步带轮的状态下被夹持在同步带轮与辊之间,因此当通过驱动机构来对同步带轮进行旋转驱动时,能够切实抑制以咬合的状态绕挂于同步带轮的同步带的松弛及滑动的产生。由此,能够使移动构件更切实地移动。
技术方案4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3中任一项所述的位置变更装置,移动构件(可动底座板31)包含磁性体,所述位置变更装置还包括磁铁机构(磁性夹钳32),所述磁铁机构(磁性夹钳32)被设于底座(底座板部8),通过磁力,能够在规定范围内的所有位置将移动构件固定于底座,并且能够解除固定。
根据所述位置变更装置,移动构件包含磁性体,磁铁机构通过其磁力,能够在规定范围内的所有位置固定于底座,并且所述固定能够解除。因此,在将移动构件移动到规定范围内的任一位置后,在所述位置,能够将移动构件通过磁铁机构的磁力而容易地固定于底座。而且,通过解除所述固定,能够容易地变更移动构件的底座的固定位置。
技术方案5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4中任一项所述的位置变更装置,工作机械是对具有多个车轮W的车辆V的多个车轮W分别进行激振的激振机10,激振机10的位置被变更到与多个车轮W的间隔对应的位置。
根据所述位置变更装置,能够容易地将对多个车轮分别进行激振的激振机变更到与多个车轮的间隔对应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位置变更装置的车辆检查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四个激振机间的踏面(tread)对应间隔及轴距(wheelbase)对应间隔被设定为最大值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3是表示四个激振机间的踏面对应间隔及轴距对应间隔被设定为最小值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4是表示液压夹钳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前载置板部及激振机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激振机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激振机的第二辊位于激振位置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8是表示沿着图7的C-C线的剖面等的侧面图。
图9是表示激振机的第二辊位于推出位置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0是表示沿着图9的D-D线的剖面等的侧面图。
图11是表示激振机位于最大检查位置时的位置变更装置的平面图。
图12是表示激振机位于最小检查位置时的位置变更装置的平面图。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位置变更装置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14是表示驱动皮带轮及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惰轮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同步带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从动皮带轮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在车辆检查装置中可激振地载置有车辆的状态的图。
图19是表示在激振时作用于车轮的按压力及其分力成分的说明图。
图20是表示车辆即将从激振机抽出之前的状态的图。
[符号的说明]
1:车辆检查装置
2:载置台
3:斜面部
3a:平面部
3b:倾斜面
3c、5b、5e、6b、6e:长孔
3d:底面部
4:载置部
5:前载置板部
5a、6a:凸肋
5c:安装部
5d、6d、6h:支柱
5g、6g、7a:开口
5h:缘部
6:后载置板部
7:顶板部
8:底座板部(底座)
9、9A:液压夹钳装置
9a:连结板
9b、12a:液压缸
9c、12b:活塞杆
9d:凸缘
10:激振机(工作机械)
11:可动底座板
12:液压致动器
12c:支架
13:激振臂
14:激振轴
14a:球形接头
15:轴承部
15a:静压轴承
16:第二辊
16a、17a:轴承
17:第一辊
18:触地台
19:通路台
30:位置变更装置
31:可动底座板(移动构件)
31a:连结销
32:磁性夹钳(磁铁机构)
40:皮带轮机构(移动机构)
41:驱动皮带轮(第一旋转构件、同步带轮)41a、43a、45a:齿
42:惰辊(第二旋转构件、辊)
43:从动皮带轮(第一旋转构件、同步带轮)44:惰辊(辊)
45:同步带(长条构件)
46:驱动机构
Ax、Ay、Bx、By、Y1、Y2:箭头F:地板
Fo:按压力
Fx、Fy:分力成分
V:车辆
W: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位置变更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位置变更装置适用于用以对车辆V(参照图18)进行检查的车辆检查装置1。在所述车辆检查装置1中,设有四个激振机10及四个位置变更装置30(参照图),如后所述,各激振机10通过各位置变更装置30来变更平面位置。
而且,所述车辆检查装置1中,如后所述,通过四个激振机10,对作为检查对象的车辆V的四个车轮W(参照图8、图11)分别进行激振,由此,对车辆V中的异响产生的有无等进行检查。另外,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图1的箭头Ax-Ay的Ax侧称作“前”,将Ay侧称作“后”,将箭头Bx-By的Bx侧称作“左”,将By侧称作“右”,将上侧称作“上”,将下侧称作“下”。
车辆检查装置1具备用于在检查时载置车辆V的载置台2。所述载置台2被设置在未图示的地板面上,在检查时较车辆V的最低地面高度部位而位于下方。如图1~图3所示,所述载置台2是左半部分与右半部分呈面对称地构成,因此,以下举左半部分为例进行说明。
所述载置台2的左半部分包括:俯视矩形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载置部4;以及设在所述载置部4前后的前后斜面(slope)部3、3。前斜面部3成为其表面与载置部4的前端连续的平面部3a、及与所述平面部3a连续且朝前方而向斜下延伸的倾斜面3b。
在所述平面部3a,形成有长孔3c。所述长孔3c在前后方向具有规定宽度,在与顶板部7的后述的开口7a的缘部之间存在规定间隔的状态下,沿左右方向以规定长度延伸,并且其两端形成为俯视半圆形。
在前斜面部3的内部,设有多个支柱(未图示)。这些支柱的上端部被固定在平面部3a及倾斜面3b,其下端部被固定在斜面部3的底面部3d。由此,从上方作用于前斜面部3的力由这些支柱予以支撑。
而且,后斜面部3成为其表面与载置部4的后端连续的平面部3a、及与所述平面部3a连续且朝后方而向斜下延伸的倾斜面3b。在所述平面部3a,也形成有长孔3c,所述长孔3c是与前斜面部3的长孔3c同样地构成。而且,在后斜面部3的内部,也设有与前斜面部3同样的多个支柱(未图示)。
车辆V在开始检查时,从地板面经由后斜面部3而移动到载置部4上,并且在检查结束后,从载置部4经由前斜面部3而移动到地板面。
另一方面,载置部4从上方朝向下方而依次具备前载置板部5及后载置板部6、顶板部7及底座板部8等。底座板部8(底座)是俯视矩形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平板状者,其前后端部被一体地固定在前后的斜面部3、3。底座板部8被载置在地板面上,经由未图示的固定件(例如锚栓(anchor bolt))而牢固地固定在地板F(参照图8)。
顶板部7为俯视矩形且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与底座板部8平行地配置。在顶板部7,设有开口7a。所述开口7a配置在顶板部7的中央部,形成为俯视横长的矩形,并且沿上下方向贯穿顶板部7。
而且,前载置板部5为俯视横长的矩形且沿前后方向延伸,在其表面形成有四个凸肋(rib)5a。这四个凸肋5a沿前后方向延伸,内侧的两个凸肋5a、5a具备用于规定行驶路,对车辆V的车轮W进行引导的功能。由此,在检查时,当车辆V开上载置台2而移动到检查位置(参照图18)时,车轮W由前载置板部5予以引导。
前载置板部5的前端部被载置在前斜面部3的平面部3a,在所述左右两端的两个凸肋5a、5a之间,形成有一对长孔5b、5b。这些长孔5b、长孔5b彼此平行地沿前后方向延伸。前载置板部5的前端部在所述长孔5b、长孔5b的缘部,经由液压夹钳装置9而固定在前斜面部3。
如图4所示,液压夹钳装置9包括连结板9a及两个液压缸9b、9b,液压缸9b、液压缸9b被螺固在连结板9a的上表面。
在各液压缸9b中,设有活塞杆(piston rod)9c,在活塞杆9c的上端部,一体地设有凸缘9d。所述液压夹钳装置9中,通过未图示的控制装置,对从后述的液压回路(未图示)向液压缸9b的供给液压进行控制,由此,活塞杆9c从液压缸9b朝上下方向伸缩。
在所述液压夹钳装置9的情况下,在各活塞杆9c嵌合于前载置板部5的长孔5b与前斜面部3的前述长孔3c的状态下,在凸缘9d的下表面与液压缸9b的上端面之间,夹持有前载置板部5及前斜面部3的平面部3a。由此,前载置板部5被固定在前斜面部3。
而且,在此状态下,活塞杆9c从液压缸9b相对地朝上方延伸,由此,前载置板部5向前斜面部3的固定被解除。如上所述,在前载置板部5向前斜面部3的固定被解除的状态下,活塞杆9c能够一边受前斜面部3的长孔3c引导,一边沿左右方向移动,由此,前载置板部5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与长孔3c的长度相应的量。具体而言,前载置板部5构成为,能够在图2所示的最大宽度位置与图3所示的最小宽度位置之间沿左右方向移动。
进而,前载置板部5的后端部被载置在后载置板部6的前端部的上表面,在所述左右两端部,形成有一对长孔5e、5e。长孔5e、长孔5e各自与长孔5b、长孔5b各自在前后方向具有相同的长度,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线配置在与各长孔5b的中心线相同的直线上。
在各长孔5e中,嵌合有液压夹钳装置9A的活塞杆(未图示),所述活塞杆也嵌合于后述的后载置板部6的长孔6e。所述液压夹钳装置9A与前述的液压夹钳装置9相比,除了尺寸稍小以外,是同样地构成,因此省略其说明。
通过以上的结构,在借助液压夹钳装置9、液压夹钳装置9A的固定被解除的状态下,前载置板部5的长孔5b的缘部能够沿着液压夹钳装置9的活塞杆9c而移动,长孔5e的缘部能够沿着液压夹钳装置9A的活塞杆而移动。
由此,前载置板部5能够相对于前斜面部3而相对地沿前后方向移动与长孔5b、长孔5e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相应的量。具体而言,前载置板部5构成为,能够在图2所示的最大长度位置、与图3所示的最小长度位置之间沿前后方向移动。
另一方面,在前载置板部5的前端部的背面,设有一对支柱5d、5d(参照图5)。这些支柱5d、5d在彼此在左右方向存在间隔的状态下,从较长孔5b的后端为稍稍后侧的部位朝下方延伸。
各支柱5d在前载置板部5被固定在前斜面部3的状态下,其下端部抵接于底座板部8的上表面。由此,从上方作用于前载置板部5的力由支柱5d、支柱5d予以支撑。
而且,前载置板部5的后端部一边被液压夹钳装置9A按压至后载置板部6的前端部,一边被固定于后载置板部6。
在前载置板部5的中央部的后侧,设有开口5g。所述开口5g形成为俯视矩形,沿上下方向贯穿前载置板部5。在所述开口5g的下方,配置有激振机10,所述激振机10的详细将后述。
如后所述,所述开口5g是用于在车辆V的检查时,使车辆V的车轮W的下侧经由所述开口5g而由激振机10的第一辊17及第二辊16予以夹持。
因此,所述开口5g中,左右方向的宽度被设定为比车轮W的设置面的宽度相当大,前后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比车轮W的设置面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相当大。由此,构成为,在车轮W的下侧被第一辊17及第二辊16夹持的状态下受到激振时,车轮W不会干涉到开口5g的缘部。
接下来说明后载置板部6。后载置板部6为俯视横长的矩形且沿前后方向延伸,在其表面设有四个凸肋6a。这四个凸肋6a各自具备与前述的四个凸肋5a各自相同的功能,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线配置在与前述的四个凸肋5a各自的中心线相同的直线上。
这些凸肋6a与凸肋5a同样,具备用于规定行驶路,对车辆V的车轮W进行引导的功能。由此,在检查时,当车辆V开上载置台2而移动到检查位置时,车轮W由后载置板部6予以引导。而且,所述载置台2中,凸肋5a、凸肋6a的上端被设定为相同的高度,成为载置台2中的高度最高的部位。
后载置板部6的后端部的上表面配置在与前述的前载置板部5的前端部的上表面相同的高度,且与前载置板部5的前端部呈面对称地构成。即,后载置板部6的后端部被载置在后斜面部3的平面部3a,在所述左右两端的两个凸肋6a、6a之间,形成有一对长孔6b、6b。
在各长孔6b中,嵌合有液压夹钳装置9的活塞杆9c,所述活塞杆9c也嵌合于后斜面部3的长孔3c。
而且,在后载置板部6的前端部的上表面,载置有前载置板部5的后端部,在所述左右两端部,形成有一对长孔6e、6e。长孔6e、长孔6e各自与长孔6b、长孔6b各自在前后方向具有相同的长度,且在前后方向上与各长孔6b同心地配置。在各长孔6e中,如前所述,嵌合有液压夹钳装置9A的活塞杆。
通过以上的结构,在借助液压夹钳装置9、液压夹钳装置9A的固定被解除的状态下,后载置板部6的长孔6b的缘部能够沿着液压夹钳装置9的活塞杆9c而移动,长孔6e的缘部能够沿着液压夹钳装置9A的活塞杆而移动。
由此,后载置板部6能够相对于后斜面部3而相对地沿前后方向移动与长孔6b、长孔6e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相应的量。具体而言,后载置板部6构成为,能够在图2所示的最大长度位置与图3所示的最小长度位置之间沿前后方向移动。
进而,后载置板部6在借助液压夹钳装置9的固定被解除的状态下,活塞杆9c能够一边受后斜面部3的长孔3c引导,一边沿左右方向移动与长孔3c的长度相应的量。由此,后载置板部6构成为,在与前载置板部5一体的状态下,能够在图2所示的最大宽度位置与图3所示的最小宽度位置之间沿左右方向移动。
进而,在后载置板部6的后端部的背面,设有一对支柱6d、6d。这些支柱6d、6d在彼此在左右方向存在间隔的状态下,从较长孔6b的后端为稍稍后侧的部位朝下方延伸。
支柱6d、支柱6d在后载置板部6被固定于后斜面部3的状态下,其下端部抵接于底座板部8的上表面。由此,从上方作用于后载置板部6的力由支柱6d、支柱6d予以支撑。
而且,在后载置板部6的前端部的背面,设有三个支柱6h、6h、6h。三个支柱6h、6h、6h在彼此在左右方向存在间隔的状态下,从后载置板部6的两个长孔6e、6e间的部位朝下方延伸。
在后载置板部6的后端部通过液压夹钳装置9而固定于后斜面部3,且后载置板部6的前端部经由液压夹钳装置9A而固定于前载置板部5的状态下,支柱6h、支柱6h、支柱6h各自的下端部抵接于底座板部8的上表面。由此,从上方作用于后载置板部6的力由支柱6h、支柱6h、支柱6h予以支撑。
进而,在后载置板部6的中央部,设有开口6g。所述开口6g形成为俯视矩形,沿上下方向贯穿后载置板部6,并且构成为与前载置板部5的前述开口5g相同的尺寸。而且,在所述开口6g的下方,配置有激振机10。
接下来,一边参照图5~图10,一边对激振机10进行说明。另外,图5中,为了便于理解而表示了省略顶板部7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车辆检查装置1中,配置在前载置板部5的开口5g下方的激振机10、与配置在后载置板部6的开口6g下方的激振机10是同样地构成,因此,以下举配置在前载置板部5的开口5g下方的激振机10为例来进行说明。
激振机10被设在位置变更装置30的可动底座板31上,通过所述位置变更装置30来变更平面位置。关于所述位置变更装置30的结构将后述。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激振机10相当于工作机械,可动底座板31相当于移动构件。
如图6~图10所示,激振机10包括液压致动器12、激振臂13、两个激振轴14、14、两个轴承部15、15、第二辊16、第一辊17、触地台18及通路台19等。
另外,在图8、图10等中,为了便于理解,省略了第二辊16及第一辊17的剖面部分的影线(hatching)。
液压致动器12包括液压缸12a、活塞杆12b及支架(bracket)12c等。所述支架12c用于支撑液压缸12a,其下端部通过螺栓固定于可动底座板11。进而,支架12c在其上端部抵接于前载置板部5的下表面的状态下,通过螺栓固定于前载置板部5。所述液压缸12a连接于液压回路(未图示),被供给来自所述液压回路的液压。
在液压致动器12的活塞杆12b的前端部,连结有激振臂13。所述液压致动器12中,通过前述的控制装置,对从液压回路供给至液压缸12a的液压进行控制,由此来驱动活塞杆12b。伴随于此,活塞杆12b构成为,沿前后方向对激振臂13进行驱动或激振。
激振臂13的左右两端部经由球形接头(ball joint)14a、球形接头14a而分别连结于激振轴14、激振轴14的前端部。这些激振轴14、激振轴14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且彼此平行地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由轴承部15、轴承部15而沿前后方向滑动自如地予以支撑。
在各轴承部15内,两个静压轴承15a、15a以规定间隔沿前后方向排列配置,通过这些静压轴承15a、静压轴承15a来支撑激振轴14,以使得在激振轴14朝前后方向振动时,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例如左右前后方向)的振动受到抑制。
如图5所示,前载置板部5的开口5g的前侧缘部成为安装部5c。所述安装部5c沿前后方向以规定长度延伸,其左右端部经由未图示的螺丝而分别固定于轴承部15、轴承部15的上表面。进而,前载置板部5的位于安装部5c的左右方向的开口5g的缘部5h、缘部5h也经由未图示的螺丝而分别固定于轴承部15、轴承部15的上表面。
进而,位于前载置板部5的安装部5c、安装部5c的左右方向的部位5h、部位5h也经由未图示的螺丝而分别固定在轴承部15、轴承部15的上表面。如上所述,轴承部15、轴承部15的上表面被固定于前载置板部5,下表面被固定于可动底座板31。
而且,在激振轴14、激振轴14的后端部,分别设有轴承16a、轴承16a。第二辊16从可动底座板11的上表面以规定高度的位置沿左右方向延伸,其两端部由这些轴承16a、轴承16a分别予以支撑。在这些轴承16a、轴承16a中,内置有未图示的单向离合器(one wayclutch),由此,第二辊16构成为,只能沿图8的顺时针方向(箭头Y1方向)绕中心轴线旋转。
通过以上的结构,第二辊16通过液压致动器12而至少在激振位置(例如图7、图8所示的位置)与推出位置(例如图9、图10所示的位置)之间受到驱动。进而,液压致动器12所产生的前后方向的振动经由激振臂13及激振轴14、激振轴14而输入至第二辊16。
另一方面,在第二辊16的后方,第一辊17与第二辊16相向,并且彼此平行地设置。第一辊17的左右两端由一对轴承17a、17a予以支撑,这些轴承17a、轴承17a被固定在可动底座板11上。在这些轴承17a、轴承17a中,内置有未图示的单向离合器,由此,第一辊17构成为,只能沿图8的逆时针方向(箭头Y2方向)绕中心轴线旋转。所述第一辊17被配置成,其上端处于比第二辊16的上端稍高的位置。另外,也可将第一辊17配置成,其上端处于与第二辊16的上端相同的位置。
在车辆V的检查时,在车辆V的车轮W的下侧被以上的第一辊17及第二辊16夹持的关系上,这些第一辊17及第二辊16的左右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比车轮W的宽度足够大的值。
进而,前述的触地台18被固定在可动底座板31上的第一辊17与第二辊16之间。所述触地台18是在左右方向上长的长方体状者,相对于第一辊17及第二辊16而平行地配置,其两端延伸至与一对轴承17a、17a的端面相同的位置为止。
在所述触地台18的情况下,其上表面与前载置板部5的凸肋5a的上端面的间隔被设定为比车辆V的地面最低高度小的值。这是为了在激振等时,即使因某些原因导致第一辊17与第二辊16的间隔变宽,而车轮W移动到下方的情况下,也能避免车辆V的车身底面的最低地面高度的部位抵接于载置板部5的凸肋5a的上端面。
进而,前述的通路台19配置在可动底座板31上的轴承部15、轴承部15之间。通路台19是在前后方向上长的长方体状者,内置有液压致动器(未图示)。通路台19通过所述液压致动器,而至少在避让位置(例如图7、图8所示的位置)、与跟位于推出位置的状态的第二辊16抵接的抵接位置(例如图9、图10所示的位置)之间沿前后方向受到驱动。
当通路台19移动到抵接位置,与位于推出位置的第二辊16抵接时,第二辊16由通路台19无法旋转地予以保持。这是因为,在激振动作结束后,当车辆V的车轮W一边越过第二辊16一边朝前方移动时,通过将第二辊16保持为旋转停止状态,从而车轮W的驱动力被传递至第二辊16,车轮W容易向前方移动。
而且,通路台19的上表面在车轮W像这样向前方移动时,作为车轮W的通路发挥功能,因此,通路台19的上表面的高度被设定为与第二辊16的上表面相同的高度。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位置变更装置30进行说明。所述位置变更装置30是在图11所示的最大检查位置与图12所示的最小检查位置之间的规定范围内,在平面上变更前述的前载置板部5的激振机10的位置。即,激振机10通过位置变更装置30而使前后方向的位置变更最大检查位置与最小检查位置之间的距离,并且使左右方向的位置变更最大检查位置与最小检查位置之间的距离。
所述最大检查位置是在对踏面及轴距为最大的车辆V进行检查时的激振机10的位置,相当于前载置板部5位于前述的最大长度位置及最大宽度位置时的激振机10的位置。
而且,最小检查位置是在对踏面及轴距为最小的车辆V进行检查时的激振机10的位置,相当于前载置板部5位于前述的最小长度位置及最小宽度位置时的激振机10的位置。
位置变更装置30包括底座板部8、可动底座板31、三个磁性夹钳32及四个皮带轮机构40等。在底座板部8的上表面,设有多个自由支座(未图示)。而且,可动底座板31形成为俯视矩形,且包含磁性体的金属板。
而且,三个磁性夹钳32(磁铁机构)是将螺线管(solenoid)与永磁铁组合而成,被配置在底座板部8上的三处规定位置。这些磁性夹钳32在固定动作时,通过使电流流经螺线管,从而产生磁通,通过所述磁通,将可动底座板31吸引至底座板部8侧,并固定于底座板部8。
另一方面,磁性夹钳32在固定解除时,通过使电流流经螺线管,来消除所述磁通,由此,解除可动底座板31向底座板部8的固定。
如图11及图12所示,三个磁性夹钳32被配置成,无论可动底座板31位于最大检查位置及最小检查位置的哪个位置,均在平面上与可动底座板31交叠(overlap)。由此,可动底座板31通过磁性夹钳32而在最大检查位置及最小检查位置被固定于底座板部8,并且在最大检查位置与最小检查位置之间的位置,也被固定于底座板部8。
四个皮带轮机构40(移动机构)是以将可动底座板31作为中心而围绕此可动底座板31的方式,以俯视四边形的位置关系而配置在底座板部8上。各皮带轮机构40如图13所示,包括驱动皮带轮41、两个惰辊42、42、两个从动皮带轮43、43、两个惰辊44、44及同步带45等。
另外,在所述图13的情况下,表示了将位于图12的左前侧的皮带轮机构40放大,并将其一部分破断的结构,为了便于理解而省略了剖面部分的影线。
如图14所示,驱动皮带轮41为同步带轮型,在其外周面,沿着周方向而等间隔地设有齿41a。而且,同步带45具有挠性,在其内周面沿着周方向而等间隔地设有齿45a(参照图16)。同步带45在所述齿45a咬合于驱动皮带轮41的齿41a的状态下,绕挂于驱动皮带轮41外周的左半部分。
而且,在驱动皮带轮41,连结有驱动机构46。所述驱动机构46是将电动机与齿轮机构组合而成,通过所述驱动机构46,驱动皮带轮41受到驱动,以绕着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而正反旋转。
进而,前述的惰辊42、惰辊42是在驱动皮带轮41的前后方向上靠近地配置,各惰辊42(参照图15)是绕着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正反旋转自如地设置。惰辊42一边将同步带45按压至驱动皮带轮41侧,一边被夹持在与驱动皮带轮41之间。
通过以上的结构,在驱动皮带轮41的旋转过程中,同步带45在与驱动皮带轮41之间不会产生松弛的状态下由驱动皮带轮41予以驱动,并且在驱动皮带轮41与惰辊42之间以防脱状态受到保持。另外,本实施方式中,驱动皮带轮41相当于第一旋转构件及同步带轮,惰辊42相当于第二旋转构件及辊,同步带45相当于长条构件。
另一方面,前述的两个从动皮带轮43、43被配置在驱动皮带轮41的前后方向的规定位置。如图17所示,各从动皮带轮43是与驱动皮带轮41同样的同步带轮型,同步带45在所述齿45a咬合于从动皮带轮43的齿43a的状态下,被绕挂于从动皮带轮43的外周。
进而,在两个惰辊44、44中,前侧的惰辊44靠近前侧的从动皮带轮43的前方而配置,后侧的惰辊44靠近后侧的从动皮带轮43的后方而配置。各惰辊44是绕着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而正反旋转自如地设置,一边将同步带45按压至从动皮带轮43侧,一边被夹持在与从动皮带轮43之间。
通过以上的结构,从动皮带轮43在驱动皮带轮41的旋转过程中,在与同步带45之间不会产生松弛的状态下,对同步带45进行引导。此时,同步带45在从动皮带轮43与惰辊44之间以防脱状态受到保持。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从动皮带轮43相当于第一旋转构件及同步带轮,惰辊44相当于第二旋转构件及辊。
而且,在可动底座板31的上表面,以俯视矩形的位置关系而配置有四个连结销31a。同步带45的两端部的连结件45a、连结件45a相对于一个连结销31a,以能够绕着所述轴线旋转且防脱的状态而连结。
通过以上的结构,所述位置变更装置30中,可动底座板31在借助前述的磁性夹钳32的向底座板部8的固定被解除的情况下,伴随四个皮带轮机构40中的驱动皮带轮41的旋转,在图11所示的最大检查位置与图12所示的最小检查位置之间,一边使多个自由支座转动,一边在底座板部8上移动。
此时,右前侧的皮带轮机构40中,当可动底座板31位于图11的最大检查位置时,同步带45成为后侧的从动皮带轮43与连结销31a之间的部分已松弛的状态。另一方面,当可动底座板31位于图12的最小检查位置时,同步带45成为前侧的从动皮带轮43与连结销31a之间的部分已松弛的状态。
而且,右后侧的皮带轮机构40中,当可动底座板31位于图11的最大检查位置时,同步带45成为前侧的从动皮带轮43与连结销31a之间的部分已松弛的状态。另一方面,当可动底座板31位于图12的最小检查位置时,同步带45成为后侧的从动皮带轮43与连结销31a之间的部分已松弛的状态。如上所述,同步带45会成为局部松弛的状态,是因为同步带45具有能够充分确保可动底座板31的移动距离的长度。
载置台2的左半部分如以上那样构成,载置台2的右半部分也是同样地构成。
接下来,对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车辆检查装置1中检查车辆V时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松开液压夹钳装置9、液压夹钳装置9A,将两片前载置板部5及两片后载置板部6设定为可沿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移动的状态。除此以外,还解除磁性夹钳32对四个可动底座板31向底座板部8的固定,将四个可动底座板31设定为可相对于底座板部8而移动的状态。
在此状态下,通过四个位置变更装置30来使四个可动底座板31分别移动到与作为检查对象的车辆V的轴距及踏面对应的位置后,通过磁性夹钳32而固定于底座板部8。伴随可动底座板31的移动,两片前载置板部5及两片后载置板部6与可动底座板31同时移动到与轴距及踏面对应的位置。并且,在此位置,将这些前载置板部5及后载置板部6经由液压夹钳装置9A而彼此固定,与此同时,经由液压夹钳装置9、液压夹钳装置9而固定于前后的斜面部3、3。
接下来,驱动各激振机10中的液压致动器12,将第一辊17及第二辊16的间隔设定为与作为检查对象的车辆V的车轮W的尺寸相符的值。通过以上步骤,用于检查的准备动作结束。
接下来,使车辆V移动,以使其从后斜面部3开上载置台2,如图18所示,四个车轮W嵌入至前载置板部5的开口5g及后载置板部6的开口6g而移动到下方,成为由第一辊17及第二辊16从前后方向予以夹持的状态。
在此状态下,通过液压致动器12,朝前后方向对第二辊16进行激振,由此来对车轮W进行激振。在此激振中,当第二辊16的按压力Fo作用于车轮W时,如图19所示,按压力Fo的两个分力成分Fx、Fy作用于车轮W。即,通过朝前后方向对第二辊16进行激振,从而车轮W在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同时受到激振。
像以上那样将激振动作执行规定时间,当车辆V的检查结束时,通过液压致动器12,使第二辊16从图18所示的检查位置移动到图20所示的推出位置。与此同时,通过液压致动器,使通路台19从图7、图8所示的避让位置移动到图9、图10所示的抵接位置。由此,通路台19的后端部与位于推出位置的第二辊16抵接,由此,第二辊16被保持为旋转停止状态。
在此状态下,车辆V朝前方开始移动,由此,车轮W能够一边越过旋转停止状态的第二辊16,一边从两个辊16、17间容易地抽出。由此,车辆V能够朝前方移动,并经由前斜面部3而从载置台2下来。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位置变更装置30,四个皮带轮机构40是以围绕可动底座板31的方式而设。各皮带轮机构40中,同步带45的所述两端部45a、两端部45a连结于可动底座板31,且与可动底座板31的连结部位(连结销31a)是以俯视四边形的位置关系而配置。并且,通过四个驱动机构46,绕着轴线来对四个驱动皮带轮41进行旋转驱动,由此,经由四个同步带45来驱动可动底座板31,以使其在图11所示的最大检查位置与图12所示的最小检查位置之间的规定范围内移动。
此时,各皮带轮机构40中,连结销31a、驱动皮带轮41及两个从动皮带轮43位于俯视四边形的顶点,通过变更连结销31a与两个从动皮带轮43之间的距离,从而驱动可动底座板31。因此,与专利文献1那样的三个气缸直线伸展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位置变更所需的结构的平面空间,从而能够使装置整体在平面上小型化。
而且,同步带45被绕挂于作为同步带轮的驱动皮带轮41,且被夹持在驱动皮带轮41与两个惰辊42之间,并且被绕挂于作为同步带轮的两个从动皮带轮43,且被夹持在各从动皮带轮43与惰辊44之间。由此,当通过驱动机构46来对驱动皮带轮41进行旋转驱动时,绕挂于驱动皮带轮41及从动皮带轮43的同步带45的松弛及滑动的产生得以抑制。其结果,能够使可动底座板31切实地移动。
进而,磁性体制的可动底座板31构成为,通过磁性夹钳32,能够在最大检查位置与最小检查位置之间的规定范围内拆装于底座板部8,因此在将可动底座板31移动到所期望的位置后,通过磁性夹钳32,能够容易地将可动底座板31固定至底座。而且,能够容易地解除可动底座板31向底座的固定。如上所述,通过可动底座板31的位置能够变更,从而能够容易地将激振机10变更到与检查对象车辆V的车轮W的间隔对应的位置。
另外,实施方式是使用了可动底座板31来作为移动构件的示例,但本发明的移动构件并不限于此,只要是在上表面部的规定范围内能够移动地设在底座的上表面部上,且在上侧配置有工作机械者即可。例如,作为移动构件,也可使用圆板构件或俯视多边形状的板状构件。
而且,实施方式是使用激振机10来作为工作机械的示例,但本发明的工作机械并不限于此,只要是配置在移动构件的上侧者即可。例如,作为工作机械,也可使用旋转工作式的工作机械等。
进而,实施方式是使用皮带轮机构40来作为移动机构的示例,但本发明的移动机构并不限于此,只要是具有长条构件、多个第一旋转构件、第二旋转构件及驱动机构者即可。例如,作为移动机构,也可使用将链条(chain)、链轮(sprocket)及电动机组合而成的机构。
而且,实施方式是使用同步带45来作为长条构件的示例,但本发明的长条构件并不限于此,只要是具有挠性,且各自的两端部连结于移动构件者即可。例如,作为长条构件,也可使用金属线(wire)或链条等。
另一方面,实施方式是将作为长条构件的同步带45的两端部连结于可动底座板31的一个连结销31a的示例,但也可构成为,将同步带45的两端部连结于可动底座板31的彼此分离的两个连结部位。此时,只要将四组的两个连结部位以俯视四边形的位置关系予以配置即可。
进而,实施方式是使用了驱动皮带轮41及两个从动皮带轮43、43来作为多个第一旋转构件的示例,但本发明的多个第一旋转构件并不限于此,只要是如下所述的构件即可,即,较底座上的移动构件的规定范围而配置在外侧,且绕挂有长条构件,并且能够绕着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而旋转。
例如,作为多个第一旋转构件,也可使用多个链轮或多个齿轮,在使用多个链轮的情况下,只要使用链条来作为长条构件即可。而且,多个第一旋转构件的数量并不限于三个,也可为两个或四个以上。例如,也可构成为,使用两个同步带轮来作为多个第一旋转构件,并且通过驱动机构46来驱动两个同步带轮的至少一者。
进而,实施方式是使用了惰辊来作为第二旋转构件的示例,但本发明的第二旋转构件并不限于此,只要是如下所述的构件即可,即,能够绕着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而旋转地设置,且在与多个第一旋转构件各自之间夹持长条构件。例如,作为第二旋转构件,也可使用链轮或同步带轮。
另一方面,实施方式是使用了将电动机与齿轮机构组合而成的驱动机构46来作为驱动机构的示例,但本发明的驱动机构并不限于此,只要是如下所述的机构即可,即,通过绕着轴线来对多个第一旋转构件的至少一个进行旋转驱动,从而经由各长条构件来使移动构件在规定范围内移动,并且通过停止旋转驱动,从而使移动构件停止。例如,作为驱动机构,也可直接使用电动机,还可使用将直动致动器与齿轮机构组合而成的机构。
而且,实施方式是使用了磁性夹钳32来作为磁铁机构的示例,但本发明的磁铁机构并不限于此,只要是如下所述的机构即可,即,能够在规定范围内的所有位置将磁性体的移动构件固定至底座,并且能够解除固定。例如,作为磁铁机构,也可使用螺线管机构。

Claims (5)

1.一种位置变更装置,用于变更工作机械的平面位置,所述位置变更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具有平面状的上表面部;
移动构件,能够在所述上表面部的规定范围内移动地设在所述底座的所述上表面部上,且在上部配置有所述工作机械;以及
四个移动机构,以围绕所述移动构件的方式,以俯视四边形的位置关系而配置在所述底座上,使所述移动构件在所述规定范围内移动,
所述四个移动机构各自具有:
长条构件,具有挠性,且各自的两端部连结于所述移动构件;
多个第一旋转构件,较所述底座上的所述移动构件的所述规定范围而配置在外侧,绕挂有所述长条构件,并且能够绕着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而旋转;
第二旋转构件,能够绕着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地设置,在与所述多个第一旋转构件各自之间夹持所述长条构件;以及
驱动机构,绕着所述轴线来对所述多个第一旋转构件的至少一个进行旋转驱动,由此,经由所述长条构件来使所述移动构件在所述规定范围内移动,并且通过停止所述旋转驱动,来使所述移动构件停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位置变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旋转构件包含三个第一旋转构件,所述三个第一旋转构件以彼此隔开间隔,且与所述移动构件相向的方式而配置,
所述三个第一旋转构件中的位于中央的所述第一旋转构件在与分别配置在剩余的两个所述第一旋转构件侧的两个所述第二旋转构件之间夹持有所述长条构件,通过所述驱动机构而受到旋转驱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位置变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旋转构件各自包含同步带轮,
所述长条构件包含与所述同步带轮咬合的同步带,
所述第二旋转构件包含在与所述同步带轮之间夹持所述同步带的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位置变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构件包含磁性体,
所述位置变更装置还包括磁铁机构,所述磁铁机构被设于所述底座,通过磁力,能够在所述规定范围内的所有位置将所述移动构件固定于所述底座,并且能够解除所述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位置变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作机械是对具有多个车轮的车辆的所述多个车轮分别进行激振的激振机,
所述激振机被变更到与所述多个车轮的间隔对应的位置。
CN202010511774.6A 2019-07-31 2020-06-08 位置变更装置 Active CN1123092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40635 2019-07-31
JP2019140635A JP6866430B2 (ja) 2019-07-31 2019-07-31 位置変更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09220A CN112309220A (zh) 2021-02-02
CN112309220B true CN112309220B (zh) 2022-05-03

Family

ID=742587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11774.6A Active CN112309220B (zh) 2019-07-31 2020-06-08 位置变更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841291B2 (zh)
JP (1) JP6866430B2 (zh)
CN (1) CN11230922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18056B2 (ja) * 2019-07-31 2021-08-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加振装置
JP7330218B2 (ja) * 2021-02-26 2023-08-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加振装置
JP7179108B2 (ja) * 2021-02-26 2022-11-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加振装置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33909A (ja) * 2004-02-23 2005-09-0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自動車用試験装置
JP2006329879A (ja) * 2005-05-27 2006-12-07 Toyota Motor Corp 加振装置、車両異音検査装置、車両異音検査システムおよび車両異音検査方法
JP2007212152A (ja) * 2006-02-07 2007-08-23 Ono Sokki Co Ltd シャシーダイナモメータの車両固定装置
CN201212854Y (zh) * 2008-01-11 2009-03-25 北京欧润特科技有限公司 转毂底盘测功机
CN204346738U (zh) * 2015-01-13 2015-05-20 许天明 轿车多功能测试机
CN104813154A (zh) * 2012-12-04 2015-07-29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试验装置
CN105814425A (zh) * 2013-12-11 2016-07-27 株式会社明电舍 车辆约束设备
CN207328405U (zh) * 2017-07-25 2018-05-08 闫峰 移动式车辆养护维修站
CN108152055A (zh) * 2017-12-13 2018-06-12 重庆厚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车轮检测装置
CN108557693A (zh) * 2018-05-10 2018-09-21 合肥航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四柱式汽车举升机台面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98736A (en) * 1990-11-15 1993-03-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rthogonal two-axis moving apparatus
DE19681515T1 (de) * 1995-07-27 1998-12-03 Ken Yanagisawa Antriebssystem
JP2001018830A (ja) * 1999-07-06 2001-01-23 Bridgestone Corp ホイールアライメント調整装置
JP2001030945A (ja) * 1999-07-16 2001-02-06 Bridgestone Corp ホイールアライメント調整装置
AU2003231558A1 (en) * 2002-06-19 2004-01-06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ice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position of wheel inclination angle adjustment member, shaft-like work adjuster, and shaft-like work setting method
US20060254548A1 (en) * 2005-05-13 2006-11-16 Andrzej Dec Belt drive kit and module
US11331789B2 (en) * 2014-05-30 2022-05-17 James Douglass Penn Positioning system
KR102286734B1 (ko) * 2017-01-06 2021-08-05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차량 검사용 트랜스퍼 시스템, 및 방법
WO2020218251A1 (ja) * 2019-04-22 2020-10-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加振装置
JP6918056B2 (ja) * 2019-07-31 2021-08-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加振装置
JP6982637B2 (ja) * 2020-01-15 2021-12-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加振装置
JP7179108B2 (ja) * 2021-02-26 2022-11-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加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33909A (ja) * 2004-02-23 2005-09-0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自動車用試験装置
JP2006329879A (ja) * 2005-05-27 2006-12-07 Toyota Motor Corp 加振装置、車両異音検査装置、車両異音検査システムおよび車両異音検査方法
JP2007212152A (ja) * 2006-02-07 2007-08-23 Ono Sokki Co Ltd シャシーダイナモメータの車両固定装置
CN201212854Y (zh) * 2008-01-11 2009-03-25 北京欧润特科技有限公司 转毂底盘测功机
CN104813154A (zh) * 2012-12-04 2015-07-29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试验装置
CN105814425A (zh) * 2013-12-11 2016-07-27 株式会社明电舍 车辆约束设备
CN204346738U (zh) * 2015-01-13 2015-05-20 许天明 轿车多功能测试机
CN207328405U (zh) * 2017-07-25 2018-05-08 闫峰 移动式车辆养护维修站
CN108152055A (zh) * 2017-12-13 2018-06-12 重庆厚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车轮检测装置
CN108557693A (zh) * 2018-05-10 2018-09-21 合肥航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四柱式汽车举升机台面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841291B2 (en) 2023-12-12
JP6866430B2 (ja) 2021-04-28
US20210033493A1 (en) 2021-02-04
CN112309220A (zh) 2021-02-02
JP2021025773A (ja) 2021-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09220B (zh) 位置变更装置
CN112304644B (zh) 激振装置
CN112304631B (zh) 激振装置
KR102261126B1 (ko) 발전기 점검용 로봇의 무한 궤도 주행 장치 및 발전기 점검용 로봇의 이동체
KR20110034794A (ko) 이동식 교량 시험용 하중인가장치
JP3104936B2 (ja) コンベアの駆動装置
JP2008101642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7179108B2 (ja) 車両加振装置
JP4872912B2 (ja) 搬送装置のステップ機構
JP2006327791A (ja) 乗客コンベアの組立方法及び組立治具
JP7427758B1 (ja) 乗客コンベアに用いる治具とその治具を用いた弛み量測定装置の取り付け方法
JP6617899B1 (ja) 乗客コンベア及びその組み立て方法
JP3121725U (ja) リニアステージ装置
KR20040036057A (ko) 항공기의 외부이물 제거장치
JP4436780B2 (ja) 走行テスト装置
JP2024014803A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機構
JPH10202479A (ja) ワーク位置決め方法および同位置決め装置
JP2001302153A (ja) エレベーター巻上機の据付装置
JP2908414B1 (ja) 梱包用スキッドの製造装置
JP2577124B2 (ja) ワーク位置決め装置
JP2000343370A (ja) 削孔機支持装置
JP2013219240A (ja) 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方法
JP2000246380A (ja) ワーク突当て位置決め装置
JPH11335091A (ja) 垂直型昇降機におけるチェーン振れ防止装置
JP2006346658A (ja) 破砕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