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97718A -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97718A
CN112297718A CN202010579006.4A CN202010579006A CN112297718A CN 112297718 A CN112297718 A CN 112297718A CN 202010579006 A CN202010579006 A CN 202010579006A CN 112297718 A CN112297718 A CN 1122977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mferential groove
protrusion
tire
groove
circumferent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7900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97718B (zh
Inventor
棚田健一郎
吉野将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2977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977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977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977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B60C11/0309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further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5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botto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46Circumferential grooves with zigzag sha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5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bottom
    • B60C2011/1361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bottom with protrusions extending from the groove botto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200/00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B60C2200/06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heavy duty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抑制湿路性能的降低的同时实现静音性的提高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2)。该轮胎2的胎面(4)具备沿周向延伸的至少3个陆地部(8),一个陆地部(8)与另一陆地部(8)之间为周向沟(12)。陆地部(8)具备沿周向排列的多个花纹块(14),一个花纹块(14)与另一花纹块(14)之间为横沟(18)。周向沟(12)具备从底面突出的多个突起(26),这些突起(26)包括第一突起(28)和第二突起(30),第二突起(30)的体积比该第一突起(28)的体积小。横沟(18)与周向沟(12)连结,第一突起(28)位于该连结位置。在轴向上,横沟(18)的口部整体上与第一突起(28)重叠。

Description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对于安装于卡车、公共汽车等车辆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的胎面,考虑在润湿的路面上的行驶,刻有沿周向延伸的周向沟。周向沟在胎面构成陆地部。
在行驶状态下,若周向沟内的空气引起气柱共鸣,则产生气柱共振音。周向沟也有可能成为基于气柱共振音的道路噪音的产生因素。为了实现轮胎的静音性的提高,针对抑制气柱共振音的产生的技术进行有各种研究(例如,下述的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105511号公报
例如,若减少周向沟的容积,则能够实现气柱共振音的减少。但是,以较小的容积构成的周向沟降低轮胎的湿路性能。
将陆地部划分为沿周向排列的花纹块的横沟有助于湿路性能的提高。但是,因空气从横沟向周向沟流入,从而会使气柱共振音增幅。
难以均衡地调整湿路性能与静音性。寻求能够在抑制湿路性能的降低的同时实现静音性的提高的技术的确立。
在路面上散落有石头。因此,存在石头夹入设置于轮胎的沟的情况。特别是在为了提高湿路性能而设置有与周向沟连结的横沟的轮胎中,石头容易夹入该横沟与周向沟所连结的位置。若减少周向沟的容积,则抑制石头的夹入。但是,在该情况下,湿路性能会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实际状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抑制湿路性能的降低的同时实现静音性的提高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在抑制湿路性能的降低的同时实现耐夹石性能的提高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本发明所涉及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具备与路面接触的胎面。该胎面具备沿周向延伸的至少3个陆地部,一个陆地部与位于同该一个陆地部相邻的位置的另一陆地部之间为周向沟。上述陆地部具备沿周向排列的多个花纹块,一个花纹块与位于通该一个花纹块相邻的位置的另一花纹块之间为横沟。上述周向沟具备从上述周向沟的底面突出的多个突起,这些突起包括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该第二突起的体积比上述第一突起的体积小。上述横沟与上述周向沟连结,上述第一突起位于上述横沟与上述周向沟相连结的连结位置。在轴向上,上述横沟的口部整体上与上述第一突起重叠。
优选地,在该重载荷用充气轮胎中,上述周向沟是以锯齿形延伸的锯齿形周向沟。
优选地,在该重载荷用充气轮胎中,在上述锯齿形周向沟的弯折部的外侧,上述横沟与上述锯齿形周向沟连结。
优选地,在该重载荷用充气轮胎中,上述第一突起以与上述锯齿形周向沟的弯折部的朝向相同的朝向弯折。
优选地,在该重载荷用充气轮胎中,上述第一突起比上述第二突起高。
优选地,在该重载荷用充气轮胎中,上述第一突起比上述第二突起长。
优选地,在该重载荷用充气轮胎中,上述第一突起与上述第二突起交替地配置在上述周向沟中。
优选地,在该重载荷用充气轮胎中,从上述胎面的外表面到上述第一突起为止的深度比上述横沟的深度浅。
在本发明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中,在抑制湿路性能的降低的同时实现静音性的提高。另外,在本发明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中,在抑制湿路性能的降低的同时实现耐夹石性能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的胎面的一部分的展开图。
图2是表示刻于胎面的沟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设置于周向沟的突起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突起的截面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2...轮胎;4...胎面;6...胎面表面;8、8c、8m、8s...陆地部;10...沟;12、12c、12ca、12cb、12s、12sa、12sb...周向沟;18...横沟;22、22c、22m、22ma、22mb...第一横沟;24、24a、24b...第二横沟;26...突起;28...第一突起;30...第二突起;32、32a、32b...锯齿形顶点;34...突起26的角;40...突起26的侧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地参照附图,基于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
在本发明中,将轮胎组装于正规轮辋,轮胎的内压被调整为正规内压,且对该轮胎未施加载荷的状态称为正规状态。在本发明中,只要未特别提及,轮胎各部的尺寸以及角度是在正规状态下测定的值。
正规轮辋是指在轮胎所依据的规格下确定的轮辋。JATMA规格下的“标准轮辋”、TRA规格下的“Design Rim”、以及ETRTO规格下的“Measuring Rim”为正规轮辋。
正规内压是指在轮胎所依据的规格下确定的内压。JATMA规格下的“最高空气压”、TRA规格下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COLDINFLATION PRESSURES”所刊载的“最大值”、以及ETRTO规格下的“INFLATION PRESSURE”为正规内压。
正规载荷是指在轮胎所依据的规格下确定的载荷。JATMA规格下的“最大负荷能力”、TRA规格下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刊载的“最大值”、以及ETRTO规格下的“LOADCAPACITY”为正规载荷。
在图1中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2(以下,存在简称为“轮胎2”的情况)的一部分。该轮胎2安装于卡车、公共汽车等车辆。
在图1中,上下方向为轮胎2的周向,左右方向为轮胎2的轴向。与该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为轮胎2的径向。在该图1中,点划线CL表示该轮胎2的赤道面。
该轮胎2具备与路面接触的胎面4。胎面4在其外表面、即胎面表面6与路面接触。胎面4由交联橡胶构成。
虽未图示,但该轮胎2除了胎面4以外,还具备侧壁、胎圈、胎体、带束层之类的构成部件。虽未详述,但除了胎面花纹外,该轮胎2的构成部件的规格与在重载荷用充气轮胎中通常使用的构成部件的规格相同。
在图1中,附图标记PE为胎面表面6的边端。此外,在轮胎2中,当在外观上无法识别胎面表面6的边端PE的情况下,对正规状态的轮胎2加载正规载荷并使外倾角为0゜且使胎面4与平面接触而得的接地面的轴向外侧端被确定作为胎面表面6的边端PE。
在图1中,双箭头TW为胎面表面6的宽度。该胎面表面6的宽度TW(以下,胎面表面宽度TW)由沿着胎面表面6被测量的、从一侧的胎面表面6的边端PE到另一侧的胎面表面6的边端PE的距离来表示。
在该轮胎2中,胎面4具备沿周向延伸的至少3个陆地部8。这些陆地部8沿周向延伸。这些陆地部8沿轴向并列。图1所示的胎面4具备5个陆地部8。
5个陆地部8中的在轴向上位于内侧的陆地部8、即位于赤道面上的陆地部8为中央陆地部8c。在轴向上位于最外侧的陆地部8、即包含胎面表面6的边端PE的陆地部8为胎肩陆地部8s。并且,位于中央陆地部8c与胎肩陆地部8s之间的陆地部8为中间陆地部8m。该胎面4具备中央陆地部8c、一对中间陆地部8m、以及一对胎肩陆地部8s。此外,当构成于胎面4的陆地部8中的在轴向上位于内侧的陆地部不在赤道面上、而位于赤道面的附近的情况下,位于该赤道面的附近的陆地部成为中央陆地部。
在该轮胎2中,一个陆地部8与位于同该一个陆地部8相邻的位置的另一陆地部8之间为沟10。该沟10沿周向连续地延伸。该沟10被称为周向沟12。该胎面4具备沿周向延伸的至少3个陆地部8,一个陆地部8与位于同该一个陆地部8相邻的位置的陆地部8之间为周向沟12。在图1所示的胎面4,刻有4条周向沟12。这些周向沟12沿轴向并列。周向沟12对存在于胎面4与路面之间的水膜进行引导。该周向沟12有助于湿路性能。
4条周向沟12中的在轴向上位于内侧的周向沟12、即靠近赤道面的周向沟12为中央周向沟12c。在轴向上位于最外侧的周向沟12、即靠近胎面表面6的边端PE的周向沟12为胎肩周向沟12s。在该胎面4刻有一对中央周向沟12c和一对胎肩周向沟12s。此外,在刻于胎面4的周向沟12包括位于赤道面上的周向沟的情况下,位于赤道面上的周向沟成为中央周向沟。并且,在中央周向沟12c与胎肩周向沟12s之间存在周向沟的情况下,该周向沟成为中间周向沟。
在该轮胎2中,从对排水性以及牵引性能的贡献的观点出发,周向沟12的宽度优选为胎面表面宽度TW的2~10%左右。周向沟12的深度优选为10~25mm。
在该轮胎2中,构成于胎面4的陆地部8中的至少1个陆地部8具备沿周向排列的多个花纹块14。
如图1所示,在该轮胎2中,构成胎面4的全部的陆地部8分别具备多个花纹块14。可以仅在中央陆地部8c构成有多个花纹块14,可以仅在中间陆地部8m构成有多个花纹块14,也可以仅在胎肩陆地部8s构成有多个花纹块14。可以仅在中央陆地部8c以及中间陆地部8m构成有多个花纹块14,可以仅在中央陆地部8c以及胎肩陆地部8s构成有多个花纹块14,也可以仅在中间陆地部8m以及胎肩陆地部8s构成有多个花纹块14。构成有花纹块14的陆地部8考虑轮胎2的规格等来适当地决定。
从胎面4的柔韧性确保的观点出发,该轮胎2能够在陆地部8设置刀槽16。如图1所示,在该轮胎2中,在构成于中央陆地部8c以及中间陆地部8m的花纹块14设置有刀槽16。
在该轮胎2中,一个花纹块14与位于同该一个花纹块14相邻的位置的另一花纹块14之间为沟10。该沟10大致沿轴向延伸。该沟10被称为横沟18。如图1所示,在该胎面4刻有多个横沟18。各个横沟18与周向沟12连结。该横沟18有助于引导存在于胎面4与路面之间的水膜。在该轮胎2中,实现湿路性能的提高。并且,该横沟18作为轴向的边缘成分发挥功能,有助于润湿的路面上的牵引性能的提高。
如图1所示,该轮胎2能够在横沟18设置刀槽20。该刀槽20有助于胎面4的柔韧性确保。
在横沟18与周向沟12相连结的连结位置,在周向沟12的壁设置有横沟18的口部。在该图1中,附图标记M1是横沟18的一侧的壁与周向沟12的壁的边界。附图标记M2是横沟18的另一侧的壁与周向沟12的壁的边界。该边界M1与边界M2之间的部分相当于在周向沟12的壁设置的横沟18的口部。
刻于胎面4的横沟18中的架设在一个周向沟12与位于同该一个周向沟12相邻的位置的另一周向沟12之间的横沟18为第一横沟22。刻于胎面4的横沟18包括第一横沟22。在该轮胎2中,刻于中央陆地部8c以及中间陆地部8m的横沟18为第一横沟22。特别是,刻于中央陆地部8c的第一横沟22被称为第一中央横沟22c,刻于中间陆地部8m的第一横沟22被称为第一中间横沟22m。第一中央横沟22c架设在一方的中央周向沟12ca与另一方的中央周向沟12cb之间。第一中间横沟22m架设在中央周向沟12c与胎肩周向沟12s之间。
刻于胎面4的横沟18中的架设在胎面表面6的边端PE的部分、即胎面4的端部与周向沟12之间的横沟18为第二横沟24。刻于胎面4的横沟18包括第二横沟24。在该轮胎2中,刻于胎肩陆地部8s的横沟18为第二横沟24。该第二横沟24架设在胎面4的端部与胎肩周向沟12s之间。
在该轮胎2中,从对排水性以及牵引性能的贡献的观点出发,横沟18的宽度优选为周向沟12的宽度的70~130%左右。横沟18的深度优选为10~25mm。
如图1所示,在该轮胎2中,周向沟12具备多个突起26。这些突起26沿着周向沟12隔着间隔地配置。如图2的(a)以及(b)所示,突起26从周向沟12的底面朝外侧突出。突起26位于沟10的宽度方向中心。
在该轮胎2中,在刻于胎面4的全部的周向沟12设置有突起26。可以仅在中央周向沟12c设置有突起26,也可以仅在胎肩周向沟12s设置有突起26。此外,在该轮胎2的横沟18未设置有突起26。
在该轮胎2中,设置于周向沟12的突起26包括第一突起28和第二突起30。具有较大体积的突起26为第一突起28,具有较小体积的突起26为第二突起30。第二突起30的体积比第一突起28的体积小。
如图1所示,第一突起28位于横沟18与周向沟12相连结的连结位置。在该图1中,附图标记B1为第一突起28的一侧的边端,附图标记B2为第一突起28的另一侧的边端。在周向上,在第一突起28的边端B1与其边端B2之间配置有横沟18的口部。换言之,在轴向上,横沟18的口部整体上与第一突起28重叠。
在该轮胎2中,设置于周向沟12的突起26减少该周向沟12的容积,并且作为穿过该周向沟12内的空气的障碍物而发挥功能。该突起26有助于减小气柱共振音。该突起26也作为欲进入周向沟12的石头的障碍物而发挥功能。因此,在该轮胎2中,石头难以夹入周向沟12。
如上述那样,设置在周向沟12内的突起26包括具有较大体积的第一突起28和具有较小体积的第二突起30。由于设置有体积、即尺寸不同的突起26,从而在周向沟12内穿过的空气产生紊流。紊流的产生有助于减小气柱共振音。由于设置有具有较大体积的第一突起28和具有较小体积的第二突起30,因此即便石头夹入了第一突起28的部分,石头也在之后的行驶时移动,从而该石头被从第二突起30的部分排出。在该轮胎2中,石头难以滞留在周向沟12内。
如上述那样,横沟18与周向沟12连结,第一突起28位于横沟18与周向沟12相连结的连结位置。而且,在轴向上,横沟18的口部整体上与第一突起28重叠。该第一突起28遮挡从横沟18朝向周向沟12的空气的流入,因此抑制由空气的流入引起的气柱共振音的增幅。配置于连结位置的第一突起28有助于减小气柱共振音。在该轮胎2中,具有较大体积的第一突起28位于横沟18与周向沟12相连结的连结位置,因此抑制石头夹入该连结位置。
在该轮胎2中,通过设置于周向沟12的突起26,能够减小气柱共振音。在该轮胎2中,实现静音性的提高。利用该突起26,抑制石头朝向周向沟12的夹入,因此在该轮胎2中实现耐夹石性能的提高。
在该轮胎2中,在周向沟12设置有多个突起26,但并不是所有突起26均由具有较大体积的第一突起28构成,而是在该突起26中包含体积比第一突起28的体积小的第二突起30。该第二突起30有助于周向沟12的容积确保。由于适当地维持周向沟12的容积,因此在该轮胎2中抑制湿路性能的降低。在该轮胎2中,在抑制湿路性能的降低的同时实现静音性的提高。另外,在该轮胎2中,在抑制湿路性能的降低的同时实现耐夹石性能的提高。
如图1所示,该轮胎2的周向沟12是以锯齿形延伸的锯齿形周向沟。在该轮胎2中,中央周向沟12c沿周向以锯齿状连续地延伸。胎肩周向沟12s沿周向以锯齿状连续地延伸。
周向沟12在轴向上具有向一侧凸出的锯齿形顶点32a、和向另一侧凸出的锯齿形顶点32b。在该周向沟12中,锯齿形顶点32a与锯齿形顶点32b在周向上交替地配置。该周向沟12以锯齿形屈曲并且沿周向连续地延伸。
周向沟12沿周向连续地延伸,因此在润湿的路面上,能够将存在于胎面4与路面之间的水膜沿周向顺利地引导。该周向沟12以锯齿形屈曲,因此作为轴向的边缘成分而发挥功能,能够有助于在润湿的路面上的牵引性能的提高。从该观点出发,在该轮胎2中,周向沟12优选为以锯齿形延伸的锯齿形周向沟。
如图1所示,第一中央横沟22c架设在一方的中央周向沟12ca的锯齿形顶点32b与另一方的中央周向沟12cb的锯齿形顶点32a之间。一方的第一中间横沟22ma架设在一方的中央周向沟12ca的锯齿形顶点32a与一方的胎肩周向沟12sa的锯齿形顶点32b之间。另一方的第一中间横沟22mb架设在另一方的中央周向沟12cb的锯齿形顶点32b与另一方的胎肩周向沟12sb的锯齿形顶点32a之间。
一方的第二横沟24a架设在一方的胎面4的端部与一方的胎肩周向沟12sa的锯齿形顶点32a之间。另一方的第二横沟24b架设在另一方的胎面4的端部与另一方的胎肩周向沟12sb的锯齿形顶点32b之间。
在该轮胎2中,横沟18在周向沟12的锯齿形顶点32与该周向沟12连结。周向沟12的锯齿形顶点32构成于周向沟12、即锯齿形周向沟的弯折部的外侧的边缘。横沟18在锯齿形周向沟的弯折部的外侧与该锯齿形周向沟连结。
在该轮胎2中,第一横沟22配置于左右的周向沟12间的距离较短的部分。该第一横沟22构成为其长度较短。第二横沟24配置于胎肩陆地部8s的宽度较窄的部分。该第二横沟24构成为其长度较短。在该轮胎2中,横沟18构成为其长度较短。较短的横沟18有助于接地面积的确保。在该轮胎2中,维持良好的抓地性能。从该观点出发,在该轮胎2中,在周向沟12为锯齿形周向沟的情况下,优选在锯齿形周向沟的弯折部的外侧,横沟18与锯齿形周向沟连结。
如上述那样,在该轮胎2中,第一突起28位于横沟18与周向沟12相连结的连结位置。如图1所示,该第一突起28以与周向沟12、即锯齿形周向沟的弯折部的朝向相同的朝向弯折。在该轮胎2中,第一突起28遮挡从横沟18朝向周向沟12的空气的流入,并且将所流入的空气的流动平滑地分成两股气流。该第一突起28缓和由所流入的空气产生的冲击,并且使穿过周向沟12内的空气有效地产生紊流。在该轮胎2中,有效地抑制气柱共振音的增幅。在该轮胎2中,第一突起28以与锯齿形周向沟的弯折部的朝向相同的朝向弯折,因此抑制形成在第一突起28与周向沟12的壁之间的空间的大小产生偏差。在该轮胎2中,有效地抑制石头夹入横沟18与周向沟12相连结的连结位置。从该观点出发,在周向沟12为锯齿形周向沟的情况下,优选第一突起28以与锯齿形周向沟的弯折部的朝向相同的朝向弯折。
图2的(a)表示周向沟12中的设置有第二突起30的部分的截面。图2的(b)表示周向沟12中的设置有第一突起28的部分的截面。图2的(c)表示横沟18的截面。图2所示的截面为沿着与沟10的延伸方向垂直的面的截面。
在图2的(a)以及(b)中,双箭头D1为周向沟12的深度。该深度D1通过从胎面表面6到周向沟12的底部的长度来表示。在图2的(a)中,双箭头Hs为第二突起30的高度。该高度Hs通过从周向沟12的底到第二突起30的顶面的长度来表示。在图2的(b)中,双箭头Hb为第一突起28的高度。该高度Hb通过从周向沟12的底部到第一突起28的顶面的长度来表示。双箭头D2是从胎面表面6到第一突起28的深度。该深度D2通过从胎面表面6到第一突起28的顶面的长度来表示。在图2的(c)中,双箭头D3是横沟18的深度。该深度D3通过从胎面表面6到横沟18的底部的长度来表示。在该轮胎中,深度D2与高度Hb之和等于深度D1。
如上所述,在该轮胎2中,第一突起28具有较大体积,第二突起30具有较小体积。特别是,在该轮胎2中,第一突起28比第二突起30高。设置于周向沟12的突起26包括具有较高的高度Hb的第一突起28、和具有较低的高度Hs的第二突起30,因此在穿过周向沟12内的空气有效地产生紊流。紊流的产生有助于减小气柱共振音。由于设置有具有较高的高度Hb的第一突起28、和具有较低的高度Hs的第二突起30,因此即便石头夹入第一突起28的部分,石头也在之后的行驶中移动,从而从第二突起30的部分将该石头排出。在该轮胎2中,石头不易滞留在周向沟12内。从该观点出发,优选第一突起28比第二突起30高。
在该轮胎2中,第一突起28的高度Hb相对于第二突起30的高度Hs之比优选为2以上。由此,第一突起28与第二突起30的阶梯差有效地有助于使穿过周向沟12内的空气产生紊流。在该轮胎2中,实现气柱共振音的减小。第一突起28与第二突起30的阶梯差有效地抑制在周向沟12内的石头的滞留。在该轮胎2中,实现耐夹石性能的提高。从该观点出发,更优选该比为3以上。
如图2的(b)所示,在该轮胎2中,第一突起28的顶面位于比胎面表面6靠内侧的位置。由此,抑制第一突起28对周向沟12的容积确保的影响。在该轮胎2中,抑制湿路性能的降低。从该观点出发,第一突起28的高度Hb相对于周向沟12的深度D1之比优选为0.40以下,更优选为0.35以下。从第一突起28能够有效地有助于气柱共振音的减少与夹石的抑制的观点出发,该比优选为0.25以上,更优选为0.30以上。
在该轮胎2中,第一突起28的深度D2优选为比横沟18的深度D3浅。由此,第一突起28有效地遮挡从横沟18朝向周向沟12的空气的流入,因此有效地抑制由空气的流入引起的气柱共振音的增幅。而且,该第一突起28有效地抑制石头的夹入。从该观点出发,横沟18的深度D3与第一突起28的深度D2之差更优选为1.5mm以上。特别是,在横沟18的深度D3与第一突起28的深度D2之差为1.5mm以上,第一突起28的深度D2相对于周向沟12的深度D1之比处于0.60以上0.80以下的范围的情况下,当优选为该比处于0.61以上0.76以下的范围时,该第一突起28有效地有助于抑制由空气的流入引起的气柱共振音的增幅并且有效地抑制石头的夹入。
在图1中,双箭头Lb为第一突起28的长度。该长度Lb通过从第一突起28的一侧的边端B1到另一侧的边端B2的周向距离来表示。双箭头Ls为第二突起30的长度。该长度Ls通过从第二突起30的一侧的边端S1到另一侧的边端S2的周向距离来表示。
如上所述,在该轮胎2中,第一突起28具有较大的体积,第二突起30具有较小的体积。特别是,在该轮胎2中,第一突起28比第二突起30长。设置于周向沟12的突起26包括具有较长的长度Lb的第一突起28、和具有较短的长度Ls的第二突起30,因此在穿过周向沟12内的空气有效地产生紊流。紊流的产生有助于减小气柱共振音。通过设置较长的第一突起28和较短的第二突起30,从而有效地抑制在周向沟12内的石头的滞留。在该轮胎2中,抑制石头向周向沟12的夹入。从该观点出发,第一突起28优选为比第二突起30长。
在该轮胎2中,第一突起28的长度Lb相对于第二突起30的长度Ls之比优选为3以上。由此,第一突起28与第二突起30的长度之差有效地有助于使穿过周向沟12内的空气产生紊流。在该轮胎2中,实现气柱共振音的减小。通过设置长度不同的突起26,从而抑制石头向周向沟12的夹入。从该观点出发,该比优选为4以上。从能够确保周向沟12的容积,且抑制湿路性能的降低的观点出发,该比优选在6以下。
在图1中,双箭头SP为突起26的间隔。在该图1中,该间隔SP通过从第一突起28的另一侧的边端B2到第二突起30的一侧的边端S1为止的周向距离来表示。双箭头W1是突起26的宽度。双箭头W2是周向沟12的宽度。双箭头W3是横沟18的宽度。
在该轮胎2中,从能够有效地使穿过周向沟12的空气产生紊流并且抑制石头朝向周向沟12夹入的观点出发,突起26的间隔SP相对于第二突起30的长度Ls之比优选为2.0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下。从能够确保周向沟12的容积且抑制湿路性能的降低的观点出发,该比优选为0.5以上。
在该轮胎2中,从能够有效地使穿过周向沟12的空气产生紊流并且抑制石头朝向周向沟12夹入的观点出发,突起26的宽度W1相对于周向沟12的宽度W2之比优选为0.2以上,更优选为0.25以上。从能够确保周向沟12的容积且抑制湿路性能的降低的观点出发,该比优选为0.4以下,更优选为0.33以下。
如上述那样,在该轮胎2中,利用第一突起28遮挡从横沟18向周向沟12的空气的流入。另外,也利用该第一突起28来抑制石头夹入横沟18与周向沟12相连结的连结位置。从有效地发挥相对于空气的流入的遮蔽效果且有效地抑制连结位置处的石头的夹入的观点出发,第一突起28的长度Lb优选为比横沟18的宽度W3大。具体而言,第一突起28的长度Lb与横沟18的宽度W3之差优选为2mm以上,且优选为8mm以下。
如图1所示,在周向沟12中,第一突起28与第二突起30交替地配置。在第一突起28与第二突起30交替地配置的周向沟12中,在穿过周向沟12的空气有效地产生紊流。在该轮胎2中,有效地抑制石头朝向周向沟12夹入。从该观点出发,在该轮胎2中,优选在周向沟12中,第一突起28与第二突起30交替地配置。
在图3中示出设置于周向沟12的突起26的顶面。突起26具备4个角34。各个角34从周向沟12的底面朝外侧延伸。在该轮胎2中,如图3所示,能够对突起26的角34进行修圆。在该情况下,角34是圆角,因此石头难以夹在第一突起28与第二突起30之间。在该轮胎2中,有效地抑制石头朝向周向沟12夹入。从该观点出发,优选对突起的角34进行修圆。
在图3中,箭头R是表示被修圆了的角34的轮廓的圆弧的半径。在该轮胎2中,从有效地抑制石头朝向周向沟12夹入的观点出发,该圆弧的半径R优选为1mm以上,并且优选为5mm以下。此外,基于突起26的顶面的形状来确定该角34的轮廓。该角34的轮廓也能够由形成该轮胎2的外表面的模具的型腔面(未图示)来确定。
在图4中示出突起26的截面。该截面是沿着相对于周向沟12的延伸方向垂直的面的截面。在图4的(a)中示出第二突起30的截面,在图4的(b)中示出第一突起28的截面。在该图4中,实线BL是穿过突起26的缘36且沿该突起26的高度方向延伸的直线。该高度方向由规定该突起26的高度的线段的朝向来确定。
在该轮胎2中,突起26具有与周向沟12的壁38对置的侧面40。如图4所示,在该轮胎2中,也可以以使突起26的侧面40相对于突起26的高度方向倾斜的方式构成该突起26。在该情况下,侧面40倾斜,因此即便石头夹在该侧面40与周向沟12的壁38之间,也促进该石头的排出。从该观点出发,在该轮胎2中,优选突起26的侧面40相对于突起26的高度方向倾斜。
在图4中,附图标记θ表示突起26的侧面40相对于突起26的高度方向所成的角度、即侧面40的倾斜角度。在该轮胎2中,从有效地抑制石头朝向周向沟12夹入的观点出发,该侧面40的倾斜角度θ优选为3°以上,并且优选为15°以下。
由以上的说明可知,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抑制湿路性能的降低并且实现静音性的提高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2。另外,在另一观点下,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一种抑制湿路性能的降低并且实现耐夹石性能的提高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2。
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全部方面均为例示,并非限制性的内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该技术范围中包含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结构同等范围内的全部的变更。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等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地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仅限制于相关的实施例。
[实验1]
[实施例1]
获得具备图1所示的结构的胎面且具备下述的表1所示的规格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轮胎尺寸=275/80R22.5)。
在该实施例1中,设置于周向沟的突起包括较大的第一突起和较小的第二突起,在横沟与周向沟相连结的连结位置配置有第一突起。这在下述的表1的“第一突起的位置”栏中由“Y”表示。
在该实施例1中,如图1所示,在轴向上,横沟的口部整体上与第一突起重叠。第一突起的长度Lb与浅沟的宽度W3之差(Lb-W3)被设定为6.0mm。浅沟的宽度W3为10.0mm。
在该实施例1中,在周向沟中,第一突起与第二突起交替地配置。这在下述的表1的“突起的排列”栏中由“Y”表示。
在该实施例1中,第一突起的高度Hb相对于第二突起的高度Hs之比(Hb/Hs)为3.00。第一突起的高度Hb相对于周向沟的深度D1之比(Hb/D1)为0.36。周向沟的深度D1为16.5mm,第二突起的高度Hs为2.0mm。
在该实施例1中,第一突起的长度Lb相对于第二突起的长度Ls之比(Lb/Ls)为4.00。突起的间隔SP相对于第二突起的长度Ls之比(SP/Ls)为1.00。
在该实施例1中,突起的宽度W1相对于周向沟的宽度W2之比(W1/W2)为0.25。周向沟的宽度W2为8.0mm。横沟的深度D3、与从胎面的外表面即胎面表面到第一突起为止的深度D2之差(D3-D2)为2.5mm。横沟的深度D3为13.0mm。
[比较例1]
除了在周向沟未设置有突起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获得比较例1的轮胎。该比较例1是以往的轮胎。
[比较例2以及比较例3]
除改变了周向沟的深度D1以及横沟的深度D3之外,与比较例1相同地获得比较例2以及比较例3的轮胎。在比较例2中,周向沟的深度D1以及横沟的深度D3分别被设定为10.0mm。在比较例3中,周向沟的深度D1以及横沟的深度D3分别被设定为20.0mm。
[实施例2以及实施例3]
除改变了第一突起的高度Hb以及深度D2而使得比(Hb/Hs)、比(Hb/D1)以及差(D3-D2)如下述的表1以及表2所示那样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获得实施例2以及实施例3的轮胎。
[比较例4]
除改变第一突起的长度Lb以及突起的间隔SP而使得比(Lb/Ls)、比(SP/Ls)以及差(Lb-W3)如下述的表1所示那样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获得比较例4的轮胎。在该比较例4中,第一突起的长度Lb比横沟的宽度W3小,因此在轴向上,无法由第一突起覆盖横沟的口部全体。
[比较例5]
除在横沟与周向沟相连结的连结位置配置有第二突起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获得比较例5的轮胎。在连结位置配置了第二突起这一情况在下述的表2的“第一突起的位置”栏中由“N”表示。在该比较例5中,第二突起的长度Ls比横沟的宽度W3小,因此在轴向上,无法由第二突起覆盖横沟的口部全体。
[实施例4]
除改变第一突起的高度Hb、长度Lb、宽度W1、深度D2、以及突起的间隔SP而使得比(Hb/Hs)、比(Lb/Ls)、比(Hb/D1)、比(SP/Ls)、比(W1/W2)、差(Lb-W3)以及差(D3-D2)如下述的表2所示那样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获得实施例4的轮胎。
[实施例5]
除改变第一突起的高度Hb、长度Lb、宽度W1、深度D2、横沟的深度D3、以及突起的间隔SP而使得比(Hb/Hs)、比(Lb/Ls)、比(Hb/D1)、比(SP/Ls)、比(W1/W2)、差(Lb-W3)以及差(D3-D2)如下述的表2所示那样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获得实施例5的轮胎。横沟的深度D3为14.5mm。
[实施例6]
在周向沟中,除在两个第一突起之间配置两个第二突起,并且改变第一突起的长度Lb与间隔SP而使得比(Lb/Ls)、比(SP/Ls)以及差(Lb-W3)如下述的表2所示那样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获得实施例6的轮胎。在两个第一突起之间配置了两个第二突起这一情况在该表2的“突起的排列”栏中由“N”表示。
[车外噪声水平]
将试制轮胎组装于轮辋(尺寸=22.5×7.50),向轮胎的内部填充空气。轮胎的内压被调整为900kPa。将该轮胎安装于卡车的前轮。以对轮胎施加33.8kN的载荷的方式,在卡车的装货台面装载货物。使该卡车在直线状的沥青路面上以通过速度为50km/h在发动机切断的状态下惯性行驶50m,并且利用在车道的中间点设置于从行驶中心线偏向侧方7.5m、并且距路面1.2m的位置的固定式麦克风来测定通过噪声的最大水平dB(A),求出与比较例1的测定结果之差。其结果示于下述的表1以及表2的车外噪声水平栏。数值越小,车外噪声水平越低,静音性越优良。此外,以比较例1为基准这一情况在表1中由“BM”表示。
[湿路性能]
将试制轮胎组装于轮辋(尺寸=22.5×7.50),向轮胎的内部填充空气。轮胎的内压被调整为900kPa。将该轮胎安装在上述的车外噪声水平的评价中使用的卡车的前轮。使卡车为无装载状态,使速度阶段性地增加的同时进入设置有水深为5mm并且长度为20m的水坑的半径100m的沥青路面,测量前轮的横向加速度(横G),得到速度50km/h~80km/h的平均横G。其结果以指数的形式示于下述的表1以及2的WET性能栏。数值越大,湿路性能越优良。90以上为合格基准。
【表1】
Figure BDA0002552439410000151
【表2】
Figure BDA0002552439410000161
如表1以及表2所示,在实施例中,可确认抑制湿路性能的降低,并且实现静音性的提高。在实施例中,与比较例相比,评价较高。从该评价结果可以明确本发明的优越性。
[实验2]
[实施例7]
获得具备图1所示的结构的胎面且具备下述的表3所示的规格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轮胎尺寸=295/80R22.5)。
在该实施例7中,设置于周向沟的突起包括较大的第一突起和较小的第二突起,在横沟与周向沟相连结的连结位置配置有第一突起。这在下述的表3的“第一突起的位置”栏中由“Y”表示。
在该实施例7中,如图1所示,在轴向上,横沟的口部整体上与第一突起重叠。第一突起的长度Lb与浅沟的宽度W3之差(Lb-W3)被设定为8.0mm。浅沟的宽度W3为10.0mm。
在该实施例7中,在周向沟中,第一突起与第二突起交替地配置。这在下述的表3的“突起的排列”栏中由“Y”表示。
在该实施例7中,第一突起的高度Hb相对于第二突起的高度Hs之比(Hb/Hs)为3.00。第一突起的高度Hb相对于周向沟的深度D1之比(Hb/D1)为0.35。周向沟的深度D1为17.2mm,第二突起的高度Hs为2.0mm。
在该实施例7中,第一突起的长度Lb相对于第二突起的长度Ls之比(Lb/Ls)为3.00。突起的间隔SP相对于第二突起的长度Ls之比(SP/Ls)为0.67。
在该实施例7中,突起的宽度W1相对于周向沟的宽度W2之比(W1/W2)为0.29。周向沟的宽度W2为7.0mm。横沟的深度D3与从胎面的外表面即胎面表面到第一突起为止的深度D2之差(D3-D2)为2.3mm。横沟的深度D3为13.5mm。
在该实施例7中,如图3所示,突起的角被修圆。表示进行了修圆的角的轮廓的圆弧的半径R为1.0mm。
在该实施例7中,如图4所示,以使突起的侧面相对于突起的高度方向倾斜的方式构成该突起。该侧面的倾斜角度θ为3.0°。
[实施例8]
除改变了第一突起的高度Hb以及深度D2而使得比(Hb/Hs)、比(Hb/D1)以及差(D3-D2)如下述的表3所示那样之外,与实施例7相同地获得实施例8的轮胎。
[比较例6]
除在周向沟未设置有突起之外,与实施例7相同地获得比较例6的轮胎。该比较例6是以往的轮胎。
[实施例9]
除不对突起的角进行修圆并使侧面的倾斜角度θ为下述的表3那样之外,与实施例7相同地获得实施例9的轮胎。
[耐夹石性能]
将试制轮胎设置于轮辋(尺寸=22.5×8.25),向轮胎的内部填充空气。轮胎的内压被调整为900kPa。将该轮胎安装于卡车的所有车轮。以使作用于轮胎的载荷成为35.79kN的方式调整装载量。在碎石路上使该轮胎行驶5km后,对残留于沟的石头的数量进行计数。其结果以指数的形式示于下述的表3的夹石水平栏。数值越小,夹石越少,耐夹石性能优良。
[湿路性能]
除使轮辋尺寸为22.5×8.25之外,与实验1相同地对湿路性能进行了评价。其结果以指数的形式示于下述的表3的WET性能栏。数值越大,湿路性能越优良。90以上为合格基准。
【表3】
Figure BDA0002552439410000181
如表3所示,在实施例中,可以确认抑制湿路性能的降低并且实现耐夹石性能的提高。在实施例中,与比较例相比,评价较高。从该评价结果可以明确本发明的优越性。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以上说明的用于在抑制湿路性能的降低的同时实现静音性的提高的技术、进而用于在抑制湿路性能的降低的同时实现耐夹石性能的提高的技术可以应用于各种轮胎。

Claims (8)

1.一种重载荷用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具备与路面接触的胎面,
所述胎面具备沿周向延伸的至少3个陆地部,一个陆地部与位于同该一个陆地部相邻的位置的另一陆地部之间为周向沟,
所述陆地部具备沿周向排列的多个花纹块,一个花纹块与位于同该一个花纹块相邻的位置的另一花纹块之间为横沟,
所述周向沟具备从所述周向沟的底面突出的多个突起,
这些突起包括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所述第二突起的体积比所述第一突起的体积小,
所述横沟与所述周向沟连结,所述第一突起位于所述横沟与所述周向沟相连结的连结位置,
在轴向上,所述横沟的口部整体上与所述第一突起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向沟是以锯齿形延伸的锯齿形周向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锯齿形周向沟的弯折部的外侧,所述横沟与所述锯齿形周向沟连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突起以与所述锯齿形周向沟的弯折部的朝向相同的朝向弯折。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突起比所述第二突起高。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突起比所述第二突起长。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突起与所述第二突起交替地配置在所述周向沟中。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胎面的外表面到所述第一突起为止的深度比所述横沟的深度浅。
CN202010579006.4A 2019-07-30 2020-06-23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Active CN1122977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39402 2019-07-30
JP2019139402A JP7326967B2 (ja) 2019-07-30 2019-07-30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97718A true CN112297718A (zh) 2021-02-02
CN112297718B CN112297718B (zh) 2023-12-29

Family

ID=718425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79006.4A Active CN112297718B (zh) 2019-07-30 2020-06-23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771574B1 (zh)
JP (1) JP7326967B2 (zh)
CN (1) CN11229771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70719A (zh) * 2021-06-29 2021-09-10 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轮胎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80112A (ja) * 1997-12-17 1999-07-06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3054220A (ja) * 2001-08-20 2003-02-26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100212793A1 (en) * 2007-06-04 2010-08-26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CN103204033A (zh) * 2012-01-16 2013-07-1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CN104691246A (zh) * 2013-12-04 2015-06-1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7074845A (ja) * 2015-10-14 2017-04-2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9107916A (ja) * 2017-12-15 2019-07-04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9116197A (ja) * 2017-12-27 2019-07-1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67706A (ja) * 1989-08-08 1991-03-22 Bridgestone Corp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US5160385A (en) * 1989-08-08 1992-11-03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Heavy duty pneumatic tires
JP3815758B2 (ja) 1997-10-06 2006-08-3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2211210A (ja) * 2001-01-12 2002-07-31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DE102015225417A1 (de) * 2015-12-16 2017-06-22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luftreifen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80112A (ja) * 1997-12-17 1999-07-06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3054220A (ja) * 2001-08-20 2003-02-26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100212793A1 (en) * 2007-06-04 2010-08-26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CN103204033A (zh) * 2012-01-16 2013-07-1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CN104691246A (zh) * 2013-12-04 2015-06-1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7074845A (ja) * 2015-10-14 2017-04-2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9107916A (ja) * 2017-12-15 2019-07-04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9116197A (ja) * 2017-12-27 2019-07-1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70719A (zh) * 2021-06-29 2021-09-10 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71574B1 (en) 2023-12-27
EP3771574A1 (en) 2021-02-03
JP2021020607A (ja) 2021-02-18
JP7326967B2 (ja) 2023-08-16
CN112297718B (zh) 2023-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02553B2 (en) Pneumatic tire
US8210219B2 (en) Pneumatic tire with tread having crown rib and middle ribs
JP486209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08831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9738120B2 (en) Pneumatic tire
KR102055818B1 (ko) 공기 타이어
US10160267B2 (en) Pneumatic tire
US20050121123A1 (en) Pneumatic tire
US20150298508A1 (en) Pneumatic Tire
US9744810B2 (en) Pneumatic tire
US20160272010A1 (en) Heavy-duty tire
JP645026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0155418B2 (en) Heavy duty pneumatic tire
US8162015B2 (en) Pneumatic tire having asymmetrical tread pattern
US20130292017A1 (en) Pnuematic tire
KR20180034262A (ko) 타이어
JP660770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2297718B (zh)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JP547473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7861755B2 (en) Pneumatic tire with tread having middle rib, middle lateral grooves, assistant grooves and lateral narrow grooves
JP4286586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1584166B2 (en) Tyre
JP6591206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02995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