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29004B - 压缩机和换热*** - Google Patents

压缩机和换热***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29004B
CN112129004B CN201910548641.3A CN201910548641A CN112129004B CN 112129004 B CN112129004 B CN 112129004B CN 201910548641 A CN201910548641 A CN 201910548641A CN 112129004 B CN112129004 B CN 1121290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compressor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
sealed conta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4864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29004A (zh
Inventor
高斌
李华明
王保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4864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29004B/zh
Publication of CN1121290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290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290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290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5/00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ing means to their working members, or by combination with, or adaptation to, specific driving engines or moto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4B35/04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ing means to their working members, or by combination with, or adaptation to, specific driving engines or moto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he means being electric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 F04B39/10Adaptations or arrangements of distribution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1/00Compressor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压缩机和换热***,所述压缩机包括:密封容器和储液罐,所述储液罐的出口端与所述密封容器的入口端相连,且所述密封容器的出口端、所述储液罐的入口端用于与外部换热回路相连;电机部和压缩机构部,所述电机部和所述压缩机构部均安装于所述密封容器内;第一阀和第二阀,所述第一阀安装于所述密封容器的出口端且从所述密封容器到所述外部换热回路单向导通,所述第二阀安装于所述储液罐的入口端且从所述外部换热回路到所述储液罐单向导通。本申请的压缩机,在压缩机停止工作后,第一阀和第二阀均处于封闭状态,换热介质在压缩机内部实现压力平衡,所需压力平衡的时间较短,能够满足快速重新启动的要求。

Description

压缩机和换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压缩机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压缩机和具有该压缩机的换热***。
背景技术
在目前普遍使用的制冷装置中,压缩机从上一回路运行后停机到可以再次启动时,压缩机的吸气侧与排气侧的压力差必须达到某个要求的范围内才可以重新启动,特别是对于制冷计量较大的***搭载旋转式压缩机来说,这压力差必须达到一个较小的数值例如1kgf/cm2以内,否则将无法启动压缩机,从而无法实现停机后快速重启功能。
在相关技术中,当压缩机停机后,高压侧换热器内的制冷剂会通过压缩机零部件的间隙快速的回到低压侧中,从而升高低压侧换热器内的温度和压力,这种情况下,会浪费高压侧换热器中的热量并损失低压侧换热器中的制冷量,不利于制冷装置的运行效率,存在改进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压缩机,可快速地实现压缩机的高压侧和低压侧的压力平衡,且不会造成热量、冷量的过多浪费。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压缩机,包括:密封容器和储液罐,所述储液罐的出口端与所述密封容器的入口端相连,且所述密封容器的出口端、所述储液罐的入口端用于与外部换热回路相连;电机部和压缩机构部,所述电机部和所述压缩机构部均安装于所述密封容器内;第一阀和第二阀,所述第一阀安装于所述密封容器的出口端且从所述密封容器到所述外部换热回路单向导通,所述第二阀安装于所述储液罐的入口端且从所述外部换热回路到所述储液罐单向导通。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压缩机,压缩机的入口端和出口端分别设有第一阀和第二阀,在压缩机停止工作后,第一阀和第二阀均处于封闭状态,换热介质在压缩机内部实现压力平衡,所需压力平衡的时间较短,能够满足快速重新启动的要求,且外部换热回路中的换热介质不会回流,仍可进行剩余热量的有效利用。
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所述密封容器的出口端设有用于与所述外部换热回路相连的排气管,所述第一阀安装于所述排气管,所述储液罐的入口端设有用于与所述外部换热回路相连的进气管,所述第二阀安装于所述进气管。
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所述密封容器具有第一内腔,所述储液罐具有第二内腔,所述第一阀安装于所述第一内腔内且位于所述第一内腔的出口处,所述第二阀安装于所述第二内腔内且位于所述第二内腔的入口处。
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所述密封容器具有第一内腔,所述储液罐具有第二内腔,所述第一阀安装于所述第一内腔内且位于所述第一内腔的出口处,所述第二阀安装于所述第二内腔内且与所述第二内腔的入口及出口间隔开。
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所述密封容器具有第一内腔,所述第一阀安装于所述第一内腔内,所述储液罐的入口端设有用于与所述外部换热回路相连的进气管,所述第二阀安装于所述进气管。
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所述密封容器的出口端设有用于与所述外部换热回路相连的排气管,所述第一阀安装于所述排气管,所述储液罐具有第二内腔,所述第二阀安装于所述第二内腔内且位于所述第二内腔的入口处。
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所述第一阀和/或所述第二阀为单向阀。
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所述第一阀和/或所述第二阀为方向控制阀。
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所述第一阀和/或所述第二阀为开关阀。
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换热***。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换热***,包括:第一换热器、节流阀、第二换热器、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压缩机,所述第一阀安装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入口端与所述密封容器的出口端之间且从所述密封容器到所述第一换热器单向导通,所述节流阀连接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入口端之间,所述第二阀安装于所述储液罐的入口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口端之间且从所述第二换热器到所述储液罐单向导通。
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换热***,还包括:换向阀,所述换向阀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一阀连通,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三阀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口端连通,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第二阀连通,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二阀口、所述第三阀口中的一个连通,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第二阀口、所述第三阀口中的另一个连通。
所述换热***和上述的压缩机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换热***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的换热***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再一个实施例的换热***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再一个实施例的换热***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压缩机与现有技术的压缩机的内部压力随着时间的变化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再一个实施例的换热***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换热***1000,
压缩机100,
密封容器1,进气管11,排气管12,
第一阀21,第二阀31,储液罐4,
第一换热器101,第二换热器102,节流阀103,换向阀10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7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压缩机100,该压缩机100的入口端和出口端均设有单向导通的阀,可在压缩机100工作时保证压缩机100与外部换热回路连通,实现换热介质循环流动,且在压缩机100停止工作时压缩机100与外部换热回路断开,压缩机100内的换热介质仅在压缩机100内部扩散,由此,在压缩机100停止工作时,压缩机100的高压侧和低压侧可快速地实现压力平衡,便于压缩机100在停机后快速重启。
如图1-图5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压缩机100包括:密封容器1、储液罐4、电机部、压缩机构部、第一阀21和第二阀31。
如图3-图5所示,储液罐4的出口端与密封容器1的入口端相连,其中,密封容器1具有第一内腔,储液罐4具有第二内腔,由于压缩机构内部配合间隙的存在,第一内腔与第二内腔之间在压差作用下会产生泄漏,即第一内腔与第二内腔之间可实现换热介质流通,这样,储液罐4中的换热介质可流至密封容器1内。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密封容器1的出口端、储液罐4的入口端用于外部换热回路相连,电机部和压缩机构部均安装于密封容器1内,压缩机构部可对进入密封容器1内的换热介质进行压缩后再排放至密封容器1的第一内腔中,其中,电机部和压缩机构部均与密封容器1的内壁固定连接,以使电机部和压缩机构部稳定地安装于密封容器1内,保证压缩机100稳定地运行。
这样,压缩机构部压缩后的高压换热介质排放到第一内腔中,第一内腔中的高压换热介质从密封容器1的出口端流向外部换热回路,且在外部换热回路与外部环境进行换热后回流至储液罐4的入口端并进入第二内腔中,回流后的换热介质的压力较低,即第二内腔中的换热介质的压力较小,换热介质再从第二内腔流向第一内腔以再次被压缩。由此,换热介质在压缩机100与外部换热回路之间循环流动,并实现其换热作用。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第一阀21安装于密封容器1的出口端,且第一阀21从密封容器1到外部换热回路单向导通,即密封容器1中的换热介质可从密封容器1的出口端单向地流向外部换热回路,外部换热回路中的换热介质不能从密封容器1的出口端流入密封容器1内。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第二阀31安装于储液罐4的入口端,且第二阀31从外部换热回路到储液罐4单向导通,即外部换热回路中的换热介质可从储液罐4的入口端单向地流向储液罐4中,且储液罐4中的换热介质不能流向外部换热回路。
由此,如图1和图2所示,压缩机100的出口端设有第一阀21,压缩机100的入口端设有第二阀31。其中,在压缩机100正常运行时,压缩机100产生的压力使第一阀21和第二阀31均为单向畅通状态,压缩机100内的高压换热介质从出口端流向外部换热回路,外部换热回路从压缩机100的入口端流向压缩机100内。
当压缩机100停止工作时,第一阀21和第二阀31均处于封闭状态,使得压缩机100不与外部换热回路发生介质交换,即压缩机100内的换热介质仅在其内部流动,且压缩机100内部的空间较小,密封容器1内的高压换热介质逐渐地向储液罐4中流动,以使密封容器1内的压力逐渐降低,同时储液罐4中的压力逐渐上升,从而实现压缩机100内部的压力平衡,且由于压缩机100内的空间较小,压缩机100内部的最终平衡压力较高,且达到平衡的时间较短,能够满足快速重新启动的要求。
同时,由于第一阀21和第二阀31均关闭,外部换热回路中的换热介质仍然能够利用剩余的热量,从而提升了换热***1000的总体效率。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压缩机100,压缩机100的入口端和出口端分别设有第一阀21和第二阀31,在压缩机100停止工作后,第一阀21和第二阀31均处于封闭状态,换热介质在压缩机100内部实现压力平衡,所需压力平衡的时间较短,能够满足快速重新启动的要求,且外部换热回路中的换热介质不会回流,仍可进行剩余热量的有效利用。
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换热***1000。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换热***1000,包括:第一换热器101、节流阀103、第二换热器102和上述实施例的压缩机100。
下面参考图1-图7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的压缩机100。
如图1所示,在实施例一中:
换热***1000包括:第一换热器101、节流阀103、第二换热器102和压缩机100。压缩机100、第一换热器101、节流阀103和第二换热器102依次相连,如图1所示,压缩机100的出口端与第一换热器101的入口端相连,第一换热器101的出口端与节流阀103的入口端相连,节流阀103的出口端与第二换热器102的入口端相连,即节流阀103连接在第一换热器101和第二换热器102之间,第二换热器102的出口端与压缩机100的入口端相连。
由此,如图1所示,换热***1000的各个部件依次相连成封闭的循环回路,且换热***1000中循环流动有换热介质,换热介质在压缩机100内经压缩成为高压换热介质,并依次经过第一换热器101、节流阀103和第二换热器102,且在第一换热器101、第二换热器102中与外部环境进行换热,以实现制热或制冷的作用。
其中,如图1所示,第一阀21安装于第一换热器101的入口端与压缩机100的出口端之间,且第一阀21从压缩机100到第一换热器101单向导通,这样,压缩机100内的换热介质可流向第一换热器101中,且第一换热器101中的换热介质不会从第一换热器101回流至压缩机100内。
如图1所示,第二阀31安装于压缩机100的入口端与第二换热器102的出口端之间,且第二阀31从第二换热器102到压缩机100单向导通,这样,第二换热器102中的换热介质可流向压缩机100中,压缩机100的换热介质不会从压缩机100回流至第二换热器102内。
且当压缩机100停止工作时,第一阀21和第二阀31均处于封闭状态,使得压缩机100不与第一换热器101、第二换热器102发生介质交换,即压缩机100内的换热介质仅在其内部流动,且压缩机100内部的空间较小,压缩机100内的换热介质从其高压侧(出口端)向低压侧(入口端)流动,以使压缩机100的压力差逐渐降低,从而实现压缩机100内部的压力平衡,满足压缩机100启动时的压差如小于1kgf/cm2的要求,且由于压缩机100内的空间较小,压缩机100内部的最终平衡压力较高,且达到平衡的时间较短,能够满足快速重新启动的要求。
同时,由于,第一阀21和第二阀31均关闭,第一换热器101、第二换热器102中的换热介质仍然能够利用剩余的热量或冷量,实现对应的制热或制冷作用,从而提升了换热***1000的总体效率。其中,如图1所示,第一阀21和第二阀31均为单向阀。当然,也可以采用开关阀来实现上述开启和关闭的功能,即第一阀和/或第二阀为开关阀,即第一阀、第二阀可均设为开关阀,也可其中一个设为开关阀。且在压缩机启动运行时开关阀打开,压缩机停机时开关阀关闭,第一阀21和第二阀31的具体结构可灵活选择。
如图1所示,压缩机100的出口端设有排气管12,排气管12用于与外部换热回路相连,如图1所示,排气管12与第一换热器101相连,第一阀21安装于排气管12,这样,换热介质在排气管12中从压缩机100到第一换热器101单向流通。
如图1所示,储液罐4的入口端设有进气管11,进气管11用于与外部换热回路相连,如图1所示,进气管11与第二换热器102相连,第二阀31安装于进气管11,这样,换热介质在进气管11中从第二换热器102到压缩机100单向流通。
且如图1所示,其中,换热***1000还包括:换向阀104。
如图1所示,换向阀104具有第一阀21口、第二阀31口、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即换向阀104为四通阀,其中,第一阀21口与压缩机100的出口端相连,第二阀31口与第一换热器101的入口端相连,第三阀口与第二换热器102的出口端相连,第四阀口与压缩机100的入口端相连。
第一阀21口与第二阀31口、第三阀口中的一个连通,第四阀口与第二阀31口、第三阀口中的另一个连通,这样,在第一阀21口、第二阀31口、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处于不同的连通状态时,换热***1000的换热介质沿不同的路径循环流动。
如图1所示,在第一阀21口与第二阀31口连通且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连通时,换热介质在压缩机100中加压后流向换向阀104的第一阀21口,第一阀21口与第二阀31口连通,换热介质从第二阀31口中排出流向第一换热器101(高压侧换热器),在第一换热器101内与外部介质换热后流出,并流向第二换热器102,且第一换热器101和第二换热器102之间设有节流阀103,可通过控制节流阀103以调节第一换热器101与第二换热器102之间的换热介质的流通量,换热介质在第二换热器102(低压侧换热器)中与外部介质再次进行换热,换热介质从第二换热器102流出后流向换向阀104的第三阀口,第三阀口与第四阀口连通,换热介质从第四阀口流向压缩机100的吸气侧,进而流向压缩机100内,进行下一循环。
其中,在第一阀21口与第三阀口连通且第二阀31口和第四阀口连通时,换热介质先经过第二换热器102再经过第一换热器101,此时,第二换热器102为高压侧换热器,第一换热器101为低压侧换热器。由此,在压缩机100处于不同状态时,换热介质流回压缩机100的路径不同,实现制冷、制热的设备不同,便于用户在不同的环境中使用。
如图2所示,在实施例二中:
换热***1000包括:第一换热器101、节流阀103、第二换热器102和压缩机100。压缩机100、第一换热器101、节流阀103和第二换热器102依次相连,如图2所示,压缩机100的出口端与第一换热器101的入口端相连,第一换热器101的出口端与节流阀103的入口端相连,节流阀103的出口端与第二换热器102的入口端相连,即节流阀103连接在第一换热器101和第二换热器102之间,第二换热器102的出口端与压缩机100的入口端相连。
由此,如图2所示,换热***1000的各个部件依次相连成封闭的循环回路,且换热***1000中循环流动有换热介质,换热介质在压缩机100内经压缩成为高压换热介质,并依次经过第一换热器101、节流阀103和第二换热器102,且在第一换热器101、第二换热器102中与外部环境进行换热,以实现制热或制冷的作用。
其中,如图2所示,第一阀21安装于第一换热器101的入口端与压缩机100的出口端之间,且第一阀21从压缩机100到第一换热器101单向导通,这样,压缩机100内的换热介质可流向第一换热器101中,且第一换热器101中的换热介质不会从第一换热器101回流至压缩机100内。
如图2所示,第二阀31安装于压缩机100的入口端与第二换热器102的出口端之间,且第二阀31从第二换热器102到压缩机100单向导通,这样,第二换热器102中的换热介质可流向压缩机100中,压缩机100的换热介质不会从压缩机100回流至第二换热器102内。
且当压缩机100停止工作时,第一阀21和第二阀31均处于封闭状态,使得压缩机100不与第一换热器101、第二换热器102发生介质交换,即压缩机100内的换热介质仅在其内部流动,且压缩机100内部的空间较小,压缩机100内的换热介质从其高压侧(出口端)向低压侧(入口端)流动,以使压缩机100的压力差逐渐降低,从而实现压缩机100内部的压力平衡,满足压缩机100启动时的压差如小于1kgf/cm2的要求,且由于压缩机100内的空间较小,压缩机100内部的最终平衡压力较高,且达到平衡的时间较短,能够满足快速重新启动的要求。
同时,由于,第一阀21和第二阀31均关闭,第一换热器101、第二换热器102中的换热介质仍然能够利用剩余的热量或冷量,实现对应的制热或制冷作用,从而提升了换热***1000的总体效率。其中,如图2所示,第一阀21和第二阀31均为单向阀。
如图2所示,压缩机100的出口端设有排气管12,排气管12用于与外部换热回路相连,如图2所示,排气管12与第一换热器101相连,第一阀21安装于排气管12,这样,换热介质在排气管12中从压缩机100到第一换热器101单向流通。
如图2所示,储液罐4的入口端设有进气管11,进气管11用于与外部换热回路相连,如图2所示,进气管11与第二换热器102相连,第二阀31安装于进气管11,这样,换热介质在进气管11中从第二换热器102到压缩机100单向流通。
如图3所示,在实施例三中:
换热***1000包括:第一换热器101、节流阀103、第二换热器102和压缩机100。压缩机100、第一换热器101、节流阀103和第二换热器102依次相连,如图3所示,压缩机100包括密封容器1和储液罐4,密封容器1的入口端与储液罐4的出口端相连,密封容器1的出口端与第一换热器101的入口端相连,第一换热器101的出口端与节流阀103的入口端相连,节流阀103的出口端与第二换热器102的入口端相连,即节流阀103连接在第一换热器101和第二换热器102之间,第二换热器102的出口端与储液罐4的入口端相连。
由此,如图3所示,换热***1000的各个部件依次相连成封闭的循环回路,且换热***1000中循环流动有换热介质,换热介质在密封容器1内经压缩成为高压换热介质,并依次经过第一换热器101、节流阀103和第二换热器102,且在第一换热器101、第二换热器102中与外部环境进行换热,以实现制热或制冷的作用。
其中,如图3所示,第一阀21安装于第一换热器101的入口端与密封容器1的出口端之间,且第一阀21从密封容器1到第一换热器101单向导通,这样,密封容器1内的换热介质可流向第一换热器101中,且第一换热器101中的换热介质不会从第一换热器101回流至密封容器1内。
如图3所示,第二阀31安装于储液罐4的入口端与第二换热器102的出口端之间,且第二阀31从第二换热器102到储液罐4单向导通,这样,第二换热器102中的换热介质可流向储液罐4中,压缩机100的换热介质不会从储液罐4回流至第二换热器102内。
且当压缩机100停止工作时,第一阀21和第二阀31均处于封闭状态,使得密封容器1不与第一换热器101发生介质交换,储液罐4不与第二换热器102发生介质交换,压缩机100内的换热介质仅在其内部流动,其中,密封容器1内的换热介质的压力较大,储液罐4内的换热介质的压力较小,压缩机100内的换热介质从其高压侧(密封容器1)向低压侧(储液罐4)流动,以使压缩机100的压力差逐渐降低,即密封容器1和储液罐4内的压差逐渐降低,从而实现压缩机100内部的压力平衡,满足压缩机100启动时的压差如小于1kgf/cm2的要求,且由于压缩机100内的空间较小,压缩机100内部的最终平衡压力较高,且达到平衡的时间较短,能够满足快速重新启动的要求。
同时,由于,第一阀21和第二阀31均关闭,第一换热器101、第二换热器102中的换热介质仍然能够利用剩余的热量或冷量,实现对应的制热或制冷作用,从而提升了换热***1000的总体效率。其中,如图3所示,第一阀21和第二阀31均为单向阀。
如图3所示,密封容器1的出口端设有排气管12,排气管12用于与外部换热回路相连,如图3所示,排气管12与第一换热器101相连,第一阀21安装于排气管12,这样,换热介质在排气管12中从密封容器1到第一换热器101单向流通。
如图3所示,储液罐4的入口端设有进气管11,进气管11用于与外部换热回路相连,如图3所示,进气管11与第二换热器102相连,第二阀31安装于进气管11,这样,换热介质在进气管11中从第二换热器102到储液罐4单向流通。
且如图3所示,其中,换热***1000还包括:换向阀104。
如图3所示,换向阀104具有第一阀21口、第二阀31口、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即换向阀104为四通阀,其中,第一阀21口与密封容器1的出口端相连,第二阀31口与第一换热器101的入口端相连,第三阀口与第二换热器102的出口端相连,第四阀口与储液罐4的入口端相连。
第一阀21口与第二阀31口、第三阀口中的一个连通,第四阀口与第二阀31口、第三阀口中的另一个连通,这样,在第一阀21口、第二阀31口、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处于不同的连通状态时,换热***1000的换热介质沿不同的路径循环流动。
如图3所示,在第一阀21口与第二阀31口连通且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连通时,换热介质在密封容器1中加压后流向换向阀104的第一阀21口,第一阀21口与第二阀31口连通,换热介质从第二阀31口中排出流向第一换热器101(高压侧换热器),在第一换热器101内与外部介质换热后流出,并流向第二换热器102,且第一换热器101和第二换热器102之间设有节流阀103,可通过控制节流阀103以调节第一换热器101与第二换热器102之间的换热介质的流通量,换热介质在第二换热器102(低压侧换热器)中与外部介质再次进行换热,换热介质从第二换热器102流出后流向换向阀104的第三阀口,第三阀口与第四阀口连通,换热介质从第四阀口流向储液罐4的入口端,进而由储液罐4流向密封容器1内,进行下一循环。
其中,在第一阀21口与第三阀口连通且第二阀31口和第四阀口连通时,换热介质先经过第二换热器102再经过第一换热器101,此时,第二换热器102为高压侧换热器,第一换热器101为低压侧换热器。由此,在压缩机100处于不同状态时,换热介质流回压缩机100的路径不同,实现制冷、制热的设备不同,便于用户在不同的环境中使用。
如图4所示,在实施例四中:
换热***1000包括:第一换热器101、节流阀103、第二换热器102和压缩机100。压缩机100、第一换热器101、节流阀103和第二换热器102依次相连,如图4所示,压缩机100包括密封容器1和储液罐4,密封容器1的入口端与储液罐4的出口端相连,密封容器1的出口端与第一换热器101的入口端相连,第一换热器101的出口端与节流阀103的入口端相连,节流阀103的出口端与第二换热器102的入口端相连,即节流阀103连接在第一换热器101和第二换热器102之间,第二换热器102的出口端与储液罐4的入口端相连。
由此,如图4所示,换热***1000的各个部件依次相连成封闭的循环回路,且换热***1000中循环流动有换热介质,换热介质在密封容器1内经压缩成为高压换热介质,并依次经过第一换热器101、节流阀103和第二换热器102,且在第一换热器101、第二换热器102中与外部环境进行换热,以实现制热或制冷的作用。
其中,如图4所示,第一阀21安装于第一换热器101的入口端与密封容器1的出口端之间,且第一阀21从密封容器1到第一换热器101单向导通,这样,密封容器1内的换热介质可流向第一换热器101中,且第一换热器101中的换热介质不会从第一换热器101回流至密封容器1内。
如图4所示,第二阀31安装于储液罐4的入口端与第二换热器102的出口端之间,且第二阀31从第二换热器102到储液罐4单向导通,这样,第二换热器102中的换热介质可流向储液罐4中,压缩机100的换热介质不会从储液罐4回流至第二换热器102内。
且当压缩机100停止工作时,第一阀21和第二阀31均处于封闭状态,使得密封容器1不与第一换热器101发生介质交换,储液罐4不与第二换热器102发生介质交换,压缩机100内的换热介质仅在其内部流动,其中,密封容器1内的换热介质的压力较大,储液罐4内的换热介质的压力较小,压缩机100内的换热介质从其高压侧(密封容器1)向低压侧(储液罐4)流动,以使压缩机100的压力差逐渐降低,即密封容器1和储液罐4内的压差逐渐降低,从而实现压缩机100内部的压力平衡,满足压缩机100启动时的压差如小于1kgf/cm2的要求,且由于压缩机100内的空间较小,压缩机100内部的最终平衡压力较高,且达到平衡的时间较短,能够满足快速重新启动的要求。
同时,由于,第一阀21和第二阀31均关闭,第一换热器101、第二换热器102中的换热介质仍然能够利用剩余的热量或冷量,实现对应的制热或制冷作用,从而提升了换热***1000的总体效率。其中,如图4所示,第一阀21和第二阀31均为方向控制阀。
如图4所示,第一阀21安装于第一内腔内,且第一阀21位于第一内腔的出口处,换热介质在第一阀21中从第一内腔到第一换热器101单向流通。
如图4所示,第二阀31安装于第二内腔内,第二阀31位于第二内腔的入口处,换热介质在第二阀31中从第二换热器102到储液罐4单向流通。
这样,第一阀21安装于密封容器1内,第二阀31安装于储液罐4内,使得第一阀21和第二阀31不占用外部空间,可减少换热***1000的整体结构所占用的安装空间,便于换热***1000的其他部件的布局。
如图5所示,在实施例五中:
换热***1000包括:第一换热器101、节流阀103、第二换热器102和压缩机100。压缩机100、第一换热器101、节流阀103和第二换热器102依次相连,如图5所示,压缩机100包括密封容器1和储液罐4,密封容器1的入口端与储液罐4的出口端相连,密封容器1的出口端与第一换热器101的入口端相连,第一换热器101的出口端与节流阀103的入口端相连,节流阀103的出口端与第二换热器102的入口端相连,即节流阀103连接在第一换热器101和第二换热器102之间,第二换热器102的出口端与储液罐4的入口端相连。
由此,如图5所示,换热***1000的各个部件依次相连成封闭的循环回路,且换热***1000中循环流动有换热介质,换热介质在密封容器1内经压缩成为高压换热介质,并依次经过第一换热器101、节流阀103和第二换热器102,且在第一换热器101、第二换热器102中与外部环境进行换热,以实现制热或制冷的作用。
其中,如图5所示,第一阀21安装于第一换热器101的入口端与密封容器1的出口端之间,且第一阀21从密封容器1到第一换热器101单向导通,这样,密封容器1内的换热介质可流向第一换热器101中,且第一换热器101中的换热介质不会从第一换热器101回流至密封容器1内。
如图5所示,第二阀31安装于储液罐4的入口端与第二换热器102的出口端之间,且第二阀31从第二换热器102到储液罐4单向导通,这样,第二换热器102中的换热介质可流向储液罐4中,压缩机100的换热介质不会从储液罐4回流至第二换热器102内。
且当压缩机100停止工作时,第一阀21和第二阀31均处于封闭状态,使得密封容器1不与第一换热器101发生介质交换,储液罐4不与第二换热器102发生介质交换,压缩机100内的换热介质仅在其内部流动,其中,密封容器1内的换热介质的压力较大,储液罐4内的换热介质的压力较小,压缩机100内的换热介质从其高压侧(密封容器1)向低压侧(储液罐4)流动,以使压缩机100的压力差逐渐降低,即密封容器1和储液罐4内的压差逐渐降低,从而实现压缩机100内部的压力平衡,满足压缩机100启动时的压差如小于1kgf/cm2的要求,且由于压缩机100内的空间较小,压缩机100内部的最终平衡压力较高,且达到平衡的时间较短,能够满足快速重新启动的要求。
同时,由于,第一阀21和第二阀31均关闭,第一换热器101、第二换热器102中的换热介质仍然能够利用剩余的热量或冷量,实现对应的制热或制冷作用,从而提升了换热***1000的总体效率。其中,如图5所示,第一阀21和第二阀31均为方向控制阀。
如图5所示,储液罐4的出口端与密封容器1的入口端相连,其中,密封容器1具有第一内腔,第一阀21安装于第一内腔内,且第一阀21位于第一内腔的出口处,换热介质在第一阀21中从第一内腔到第一换热器101单向流通。
这样,第一阀21安装于密封容器1内,使得第一阀21不占用外部空间,可减少换热***1000的整体结构所占用的安装空间,便于换热***1000的其他部件的布局。
储液罐4的入口端设有进气管11,进气管11用于与外部换热回路相连,如图5所示,进气管11与第二换热器102相连,第二阀31安装于进气管11,这样,换热介质在进气管11中从第二换热器102到储液罐4单向流通。
如图7所示,在实施例六中:
换热***1000包括:第一换热器101、节流阀103、第二换热器102和压缩机100。压缩机100、第一换热器101、节流阀103和第二换热器102依次相连,如图7所示,压缩机100包括密封容器1和储液罐4,密封容器1的入口端与储液罐4的出口端相连,密封容器1的出口端与第一换热器101的入口端相连,第一换热器101的出口端与节流阀103的入口端相连,节流阀103的出口端与第二换热器102的入口端相连,即节流阀103连接在第一换热器101和第二换热器102之间,第二换热器102的出口端与储液罐4的入口端相连。
由此,如图7所示,换热***1000的各个部件依次相连成封闭的循环回路,且换热***1000中循环流动有换热介质,换热介质在密封容器1内经压缩成为高压换热介质,并依次经过第一换热器101、节流阀103和第二换热器102,且在第一换热器101、第二换热器102中与外部环境进行换热,以实现制热或制冷的作用。
其中,如图7所示,第一阀21安装于第一换热器101的入口端与密封容器1的出口端之间,且第一阀21从密封容器1到第一换热器101单向导通,这样,密封容器1内的换热介质可流向第一换热器101中,且第一换热器101中的换热介质不会从第一换热器101回流至密封容器1内。
如图7所示,第二阀31安装于储液罐4内,且第二阀31从储液罐4的入口端到储液罐4的出口端单向导通,这样,储液罐4的入口端的换热介质可流向储液罐4的出口端,储液罐4的出口端的换热介质不会回流至储液罐4的入口端。
且当压缩机100停止工作时,第一阀21和第二阀31均处于封闭状态,使得密封容器1不与第一换热器101发生介质交换,储液罐4不与第二换热器102发生介质交换,压缩机100内的换热介质仅在其内部流动,其中,密封容器1内的换热介质的压力较大,储液罐4内的换热介质的压力较小,压缩机100内的换热介质从其高压侧(密封容器1)向低压侧(储液罐4)流动,以使压缩机100的压力差逐渐降低,即密封容器1和储液罐4内的压差逐渐降低,从而实现压缩机100内部的压力平衡,满足压缩机100启动时的压差如小于1kgf/cm2的要求,且由于压缩机100内的空间较小,压缩机100内部的最终平衡压力较高,且达到平衡的时间较短,能够满足快速重新启动的要求。
同时,由于,第一阀21和第二阀31均关闭,第一换热器101、第二换热器102中的换热介质仍然能够利用剩余的热量或冷量,实现对应的制热或制冷作用,从而提升了换热***1000的总体效率。其中,如图7所示,第一阀21和第二阀31均为方向控制阀。
如图7所示,第一阀21安装于第一内腔内,且第一阀21位于第一内腔的出口处,换热介质在第一阀21中从第一内腔到第一换热器101单向流通。
如图7所示,第二阀31安装于第二内腔内,第二阀31与第二内腔的入口及出口间隔开,换热介质在第二阀31中从第二内腔的入口到第二内腔的出口单向流通。
这样,第一阀21安装于密封容器1内,第二阀31安装于储液罐4内,使得第一阀21和第二阀31不占用外部空间,可减少换热***1000的整体结构所占用的安装空间,便于换热***1000的其他部件的布局。
如图6所示,经过测试,本申请在压缩机的出口端和入口端分别设置第一阀和第二阀,压力平衡时间较短,密封容器内的压力快速下降同时储液罐4内的压力快速上升,且最终平衡压力相对较高,易于满足压缩机快速重新启动的要求。
相比而言,现有技术中未设第一阀和第二阀的压缩机,压力平衡时间较长,密封容器内的压力下降慢同时储液罐4内的压力上升慢,且最终平衡压力相对较低,不利于压缩机快速重新启动。
其中,如图6所示,压缩机在T1时刻停止工作,密封容器内的压力为P1,储液罐4内的压力为P2。本申请的压缩机在T2时刻即完成压力平衡,而现有技术中的压缩机需要在T3时刻才能完成压力平衡,且T3与T1的差值远大于T2与T1的差值,同时如图6所示,本申请的压缩机在T2的压力大于现有技术中的压缩机在T3时刻的压力,可知本申请的压缩机利于快速实现压力平衡。其中虚线A表示本申请的压缩机的内部压力变化,实线B表示现有技术的压缩机的内部压力变化。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8)

1.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密封容器和储液罐,所述储液罐的出口端与所述密封容器的入口端相连,且所述密封容器的出口端、所述储液罐的入口端用于与外部换热回路相连,所述密封容器具有第一内腔,所述储液罐具有第二内腔,所述第一内腔与所述第二内腔的换热介质可流通;
电机部和压缩机构部,所述电机部和所述压缩机构部均安装于所述密封容器内;
第一阀和第二阀,所述第一阀和所述第二阀为单向阀,所述第一阀安装于所述密封容器的出口端且从所述密封容器到所述外部换热回路单向导通,所述第二阀安装于所述储液罐的入口端且从所述外部换热回路到所述储液罐单向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容器的出口端设有用于与所述外部换热回路相连的排气管,所述第一阀安装于所述排气管,所述储液罐的入口端设有用于与所述外部换热回路相连的进气管,所述第二阀安装于所述进气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安装于所述第一内腔内且位于所述第一内腔的出口处,所述第二阀安装于所述第二内腔内且位于所述第二内腔的入口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容器具有第一内腔,所述储液罐具有第二内腔,所述第一阀安装于所述第一内腔内且位于所述第一内腔的出口处,所述第二阀安装于所述第二内腔内且与所述第二内腔的入口及出口间隔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容器具有第一内腔,所述第一阀安装于所述第一内腔内,所述储液罐的入口端设有用于与所述外部换热回路相连的进气管,所述第二阀安装于所述进气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容器的出口端设有用于与所述外部换热回路相连的排气管,所述第一阀安装于所述排气管,所述储液罐具有第二内腔,所述第二阀安装于所述第二内腔内且位于所述第二内腔的入口处。
7.一种换热***,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换热器、节流阀、第二换热器、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所述第一阀安装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入口端与所述密封容器的出口端之间且从所述密封容器到所述第一换热器单向导通,所述节流阀连接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入口端之间,所述第二阀安装于所述储液罐的入口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口端之间且从所述第二换热器到所述储液罐单向导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换向阀,所述换向阀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一阀连通,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三阀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口端连通,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第二阀连通,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二阀口、所述第三阀口中的一个连通,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第二阀口、所述第三阀口中的另一个连通。
CN201910548641.3A 2019-06-24 2019-06-24 压缩机和换热*** Active CN11212900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48641.3A CN112129004B (zh) 2019-06-24 2019-06-24 压缩机和换热***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48641.3A CN112129004B (zh) 2019-06-24 2019-06-24 压缩机和换热***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29004A CN112129004A (zh) 2020-12-25
CN112129004B true CN112129004B (zh) 2022-12-09

Family

ID=73849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48641.3A Active CN112129004B (zh) 2019-06-24 2019-06-24 压缩机和换热***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29004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10899A1 (en) * 2004-07-14 2006-01-19 Alexander Lifson Flash tank for heat pump in heating and cooling modes of operation
US20060179867A1 (en) * 2005-02-15 2006-08-17 Lg Electronics Inc Multi-air conditioner capable of performing simultaneous cooling and heating
CN208365880U (zh) * 2018-06-25 2019-01-11 上海海立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内置单向阀储液器及包括其的压缩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41346B2 (ja) * 2011-09-21 2015-07-01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動圧縮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10899A1 (en) * 2004-07-14 2006-01-19 Alexander Lifson Flash tank for heat pump in heating and cooling modes of operation
US20060179867A1 (en) * 2005-02-15 2006-08-17 Lg Electronics Inc Multi-air conditioner capable of performing simultaneous cooling and heating
CN208365880U (zh) * 2018-06-25 2019-01-11 上海海立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内置单向阀储液器及包括其的压缩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29004A (zh) 2020-1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43609A (zh) 带低压蒸汽喷射的经济制冷***
EP2846111A1 (en) Air-conditioning/hot-water supply system
CN108507207A (zh) 一种热泵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110296565A (zh) 一种双蒸发温度制冷***及其控制方法
CN103776114A (zh) 直接膨胀式热泵型综合用能***及其控制方法
CN112752933B (zh) 空调***
KR101695689B1 (ko) 냉장고
CN215765841U (zh) 一种空调防回液装置
US20210348814A1 (en) Compressor and heat exchange system
CN112129004B (zh) 压缩机和换热***
TW201716730A (zh) 熱泵空調系統及其控制方法
US6446456B2 (en) Heat pump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operation thereof
CN217817534U (zh) 空调机组
CN218120238U (zh) 空调***
CN211823244U (zh) 空调及其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
CN112129016B (zh) 储液器、压缩机和换热***
CN109724286B (zh) 空调***和空调器
CN111043760A (zh) 相变蓄能式热水***及其控制方法
CN220507301U (zh) 换热***和空调冰箱一体机
CN107869854B (zh) 制冷***及其控制方法
CN111852871A (zh) 压缩机和制冷***
CN210035928U (zh) 压缩机***、换热***及空调设备
CN113757792B (zh) 空调器
CN213119316U (zh) 采用节流阀的空调机组
KR101283252B1 (ko) 열매체 균등분할 공기조화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