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06458B - 元件供给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元件供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06458B
CN112106458B CN201880093424.3A CN201880093424A CN112106458B CN 112106458 B CN112106458 B CN 112106458B CN 201880093424 A CN201880093424 A CN 201880093424A CN 112106458 B CN112106458 B CN 1121064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el
component supply
supply
component
dis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342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06458A (zh
Inventor
大山和义
枡田亮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1064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064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064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064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H05K13/0419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tape feed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7/00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devices for performing specified auxiliary operations
    • B65H37/002Web delivery apparatus, the web serving as support for articles, material or another web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8Monitoring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 H05K13/086Supply management, e.g. supply of components or of substrat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该元件供给装置(10)具备:卷盘配置部(11),能够支承多个卷绕有元件供给带(33)的卷盘(34);及供料部(12),将元件供给带(33)朝向元件供给位置(32)送出。卷盘配置部(11)包括:第一卷盘配置部(111);及第二卷盘配置部(112),具有支承卷盘(34)的外周部的第一支承部(1122)。第二卷盘配置部(112)构成为,通过变更第一支承部(1122)相对于供料部(12)的位置,能够变更供料部(12)与第一支承部(1122)之间的间隔。

Description

元件供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元件供给装置,尤其涉及具备能够支承多个卷绕有元件供给带的卷盘的卷盘配置部的元件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元件供给装置,其具备能够支承多个卷绕有元件供给带的卷盘的卷盘配置部。这种元件供给装置例如在国际公开第2016/002085号公报中被公开。
在上述国际公开第2016/002085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带式供料器(元件供给装置),其具备:卷盘保持部(卷盘配置部),能够支承多个卷绕有元件供给带的卷盘;以及供料器主体,将保持于卷盘保持部的元件供给带朝向元件供给位置送出。在该带式供料器中,卷盘保持部构成为使卡合销与卷盘的旋转轴孔卡合而将卷盘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保持。另外,在该带式供料器中,在更换被保持于卷盘保持部的卷盘的情况下,在卡合销的插拔作业、卷盘的移动作业时,卷盘保持部构成为能够向远离供料器主体的方向移动,以使供料器主体和相邻的卷盘不发生干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00208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国际公开第2016/002085号公报的带式供料器(元件供给装置)中,在更换被保持于卷盘保持部的卷盘的情况下,在卡合销的插拔作业、卷盘的移动作业时,使卷盘保持部向远离供料器主体的方向移动,以使供料器主体和相邻的卷盘不发生干涉。因此,在将卡合销插相对于卷盘的旋转轴孔进行插拔时,为了不与相邻的卷盘发生干涉,需要使卷盘保持部相对于供料器主体大幅地移动。即,需要使待更换的卷盘的旋转轴大幅地移动至在从卷盘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与相邻的卷盘不重叠的位置而拉出。因此,存在如下问题:需要与使卷盘保持部大幅地移动的量相应地,将卷盘保持部的配置区域确保得较大。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元件供给装置,其能够抑制为了能够支承多个卷绕有元件供给带的卷盘的卷盘配置部而确保的区域变大的情况。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元件供给装置具备:卷盘配置部,能够支承多个卷绕有元件供给带的卷盘,在所述元件供给带保持有待安装于基板的元件;及供料部,将载置于卷盘配置部的卷盘的元件供给带朝向元件供给位置送出,卷盘配置部包括:第一卷盘配置部,配置先向供料部供给元件供给带的卷盘;及第二卷盘配置部,具有第一支承部,该第一支承部对接在配置于第一卷盘配置部的卷盘之后向供料部供给元件供给带的卷盘的外周部进行支承,第二卷盘配置部构成为,通过变更第一支承部相对于供料部的位置,能够变更供料部与第一支承部之间的间隔。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元件供给装置中,通过如上述那样构成,能够利用第二卷盘配置部的第一支承部来支承卷盘的外周部,因此不需要支承卷盘的旋转轴。因此,在使卷盘移动的情况下,不需要在旋转轴线方向上插拔旋转轴来使其移动。由此,不需要使待更换的卷盘的旋转轴大幅地移动至在从卷盘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与相邻的卷盘不重叠的位置而拉出。即,只要使卷盘配置部相对于供料部移动能够使卷盘在卷盘配置部与供料部之间移动的间隔量即可。其结果为,由于不需要确保用于使第二卷盘配置部大幅移动的区域,所以能够抑制为了能够支承多个卷绕有元件供给带的卷盘的卷盘配置部而确保的区域变大的情况。另外,通过变更第一支承部相对于供料部的位置,能够增大供料部与第一支承部之间的间隔,因此能够不与供料部发生干涉地使卷盘容易地从第二卷盘配置部移动。另外,在不更换卷盘的情况下,能够减小供料部与第一支承部之间的间隔来使第二卷盘配置部接近供料部,因此能够减小卷盘配置部的配置区域。
在上述一个方面的元件供给装置中,优选为,第二卷盘配置部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供料部移动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是第一支承部与供料部之间的间隔为卷盘的直径以上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是第一支承部与供料部之间的间隔小于卷盘的直径的位置。根据这样的结构,在使第二卷盘配置部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能够使第二卷盘配置部的卷盘穿过供料部与第一支承部之间而移动。另外,在使第二卷盘配置部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能够使第二卷盘配置部接近供料部,因此能够有效地减小卷盘配置部的配置区域。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配置于第二卷盘配置部的卷盘构成为,在正在向供料部供给元件供给带的状态且在第二卷盘配置部配置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能够穿过第一支承部与供料部之间而移动到第一卷盘配置部。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配置于第二卷盘配置部的卷盘维持向供料部供给元件供给带的状态,并且容易地移动到第一卷盘配置部。其结果为,能够更容易地更换配置于卷盘配置部的卷盘。
在上述一个方面的元件供给装置中,优选为,第二卷盘配置部构成为,能够沿着与卷盘的旋转轴线方向垂直的面相对于第一卷盘配置部移动。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使卷盘沿着与卷盘的旋转轴线方向垂直的面移动,能够进行卷盘的更换,因此不需要使卷盘配置部、旋转轴在卷盘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移动。由此,即使卷盘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相邻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使卷盘移动。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第二卷盘配置部构成为,通过相对于第一卷盘配置部向下方向转动移动,供料部与第一支承部之间的间隔变大。根据这样的结构,与使第二卷盘配置部向与供料部分离的水平方向移动的情况不同,能够减小水平方向的移动范围,因此能够抑制为了元件供给装置而确保的空间变大的情况。
在上述第二卷盘配置部相对于第一卷盘配置部向下方向转动移动的结构中,优选为,第二卷盘配置部构成为,通过相对于第一卷盘配置部沿着水平方向向远离供料部的方向移动,并相对于第一卷盘配置部向下方向转动移动,供料部与第一支承部之间的间隔变大。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组合水平方向和向下方向的转动移动来使第二卷盘配置部移动,能够有效地增大供料部与第一支承部之间的间隔。另外,通过使第二卷盘配置部远离供料部,能够将元件供给带从卷盘拉出。由此,在使卷盘移动时,能够使元件供给带松弛,因此能够更容易地使卷盘移动。
在上述一个方面的元件供给装置中,优选为,配置于第一卷盘配置部的卷盘构成为,能够穿过第二卷盘配置部的第一支承部的下方而从第一卷盘配置部取出。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配置于第一卷盘配置部而先供给元件供给带的卷盘从第二卷盘配置部的下方取出,因此能够不与第二卷盘配置部的卷盘发生干涉地取出第一卷盘配置部的卷盘。
在上述一个方面的元件供给装置中,优选为,第一卷盘配置部构成为,在正从卷盘向供料部供给元件供给带的情况下,相对于供料部的位置不改变。根据这样的结构,不需要设置用于在供给元件供给带时使第一卷盘配置部移动的机构,因此能够抑制卷盘配置部的结构变得复杂的情况。
在上述一个方面的元件供给装置中,优选为,第一卷盘配置部配置于卷盘保持部,该卷盘保持部设置于配置供料部的供料器配置部并保持卷盘,配置于第一卷盘配置部的卷盘构成为,由设置于供料器配置部的卷盘保持部的第二支承部支承外周部。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利用设置于供料器配置部的卷盘保持部的第二支承部来支承第一卷盘配置部的卷盘的外周部,因此不需要在第一卷盘配置部另外设置支承卷盘的外周部的构件。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卷盘配置部构成为,第一卷盘配置部被供料器配置部的第二支承部支承,并且第二卷盘配置部由第一卷盘配置部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利用设置于供料器配置部的卷盘保持部的第二支承部来支承第一卷盘配置部及第二卷盘配置部,所以不需要另外设置用于支承第一卷盘配置部的构件。
在上述一个方面的元件供给装置中,优选为,第一卷盘配置部包括一对第一板状构件,一对所述第一板状构件配置成在卷盘的旋转轴线方向上对置,第二卷盘配置部包括一对第二板状构件,一对所述第二板状构件配置成在卷盘的旋转轴线方向上对置,一对第二板状构件将第一支承部以夹持的方式进行保持,并且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一对第一板状构件沿着第一板状构件延伸的方向移动。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一对第一板状构件及第二板状构件将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相邻的卷盘彼此分隔,并且通过第一卷盘配置部及第二卷盘配置部保持卷盘。另外,由于能够使第二板状构件沿着第一板状构件滑动移动,因此能够容易地使第二卷盘配置部向第一板状构件延伸的方向移动。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卷盘配置部通过一对第一板状构件和一对第二板状构件形成引导侧壁,该引导侧壁能够在第二卷盘配置部位于第一支承部与供料部之间的间隔为卷盘的直径以上的位置的状态下,连续地将卷盘从第二卷盘配置部引导到第一卷盘配置部。根据这样的结构,在从第二卷盘配置部向第一卷盘配置部移动卷盘的情况下,通过一对第二板状构件以及一对第一板状构件能够维持夹持卷盘的状态,因此能够更容易地使卷盘从第二卷盘配置部移动到第一卷盘配置部。
在上述第一卷盘配置部包括一对第一板状构件、第二卷盘配置部包括一对第二板状构件的结构中,优选为,在一对第一板状构件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引导部,该引导部引导一对第二板状构件相对于一对第一板状构件的移动,一对第二板状构件构成为能够沿着引导部移动。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容易地使第二板状构件沿着第一板状构件的引导部移动。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引导部包括设置于第一板状构件的长孔。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沿着长孔规定第二板状构件能移动的区域,因此能够抑制第二板状构件移动到规定的范围外的位置的情况。
在上述第一板状构件设置有引导部的结构中,优选为,第二卷盘配置部构成为,通过至少两个被引导构件相对于引导部被引导,能够相对于第一卷盘配置部进行水平移动及转动移动。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利用两个以上的被引导构件稳定地支承第二卷盘配置部。另外,在使第二卷盘配置部转动移动的情况下,通过以一个被引导构件为支点对另一个被引导构件进行引导,能够容易地使第二卷盘配置部转动移动。
在上述第一卷盘配置部包括一对第一板状构件、第二卷盘配置部包括一对第二板状构件的结构中,优选为,一对第二板状构件构成为,远离供料部一侧的端部之间的间隔比供料部侧的端部之间的间隔大。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容易地从远离供料部的一侧装入卷盘,所以能够容易地将卷盘配置于第二卷盘配置部。
在上述第一卷盘配置部包括一对第一板状构件、第二卷盘配置部包括一对第二板状构件的结构中,优选为,一对第二板状构件配置于一对第一板状构件的内侧。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将可动的第二板状构件配置于第一板状构件的内侧,因此能够抑制第二板状构件的移动与在卷盘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相邻的其他构件发生干涉的情况。
在上述第一卷盘配置部包括一对第一板状构件、第二卷盘配置部包括一对第二板状构件的结构中,优选为,第二板状构件形成为厚度比第一板状构件的厚度小。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卷盘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第二卷盘配置部的宽度变大的情况。另外,由于能够易于使第二板状构件发生挠曲变形,所以通过使第二板状构件挠曲来扩大一对第二板状构件的间隔,能够容易地将卷盘配置于第二卷盘配置部。
在上述一个方面的元件供给装置中,优选为,卷盘配置部构成为,相对于卷盘保持部能够拆装,所述卷盘保持部设置于配置供料部的供料器配置部并保持卷盘。根据这样的结构,在不使用卷盘配置部的情况下,能够拆下卷盘配置部来使用元件供给装置,因此能够使元件供给装置的配置区域减小所拆下的卷盘配置部的量。
在上述一个方面的元件供给装置中,优选为,第一卷盘配置部及第二卷盘配置部在俯视时配置于相对于供料部的元件供给位置偏移的位置。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空出元件供给位置的下方的区域,所以能够确保用于收容使用完毕的元件供给带的空间、元件安装装置的空间等用于其他目的的空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如上所述,能够抑制为了能够支承多个卷绕有元件供给带的卷盘的卷盘配置部而确保的区域变大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设置有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的元件安装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的卷盘配置部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的卷盘配置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的卷盘配置部的第一卷盘配置部与第二卷盘配置部之间的连接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的卷盘配置部的宽度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的卷盘向卷盘配置部的配置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的卷盘配置部的通常运转时的位置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的卷盘配置部的收纳位置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的卷盘配置部的拉出位置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的卷盘配置部的转动位置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的卷盘的取出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的卷盘的拉出的图。
图1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的卷盘的转动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的卷盘的移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元件安装装置的结构)
参照图1,对设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10的元件安装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元件安装装置100是利用一对输送机2在X方向上输送基板S,并在安装作业位置M处将元件31安装于基板S的元件安装装置。
元件安装装置100具备基台1、一对输送机2、元件供给部3、头单元4、支承部5、一对轨道部6、元件识别拍摄部7、控制部8。
一对输送机2设置在基台1上,并构成为在X方向上输送基板S。另外,在一对输送机2设有保持机构,该保持机构将输送中的基板S以在安装作业位置M处停止的状态进行保持。另外,一对输送机2构成为能够按照基板S的尺寸来调整Y方向的间隔。
元件供给部3配置于一对输送机2的外侧(Y1侧及Y2侧)。另外,在元件供给部3设有元件供给装置10。元件供给部3的元件供给装置10分别构成为,对后述的安装头42供给元件31。
如图2所示,元件供给装置10保持卷绕有元件供给带33的卷盘34,元件供给带33将多个元件31隔开规定的间隔进行保持。元件供给装置10包括卷盘配置部11、带式供料器12、台车13。卷盘配置部11能够支承多个卷绕有元件供给带30的卷盘34,在元件供给带33保持有待安装于基板S的元件31。带式供料器12构成为,将载置于卷盘配置部11的卷盘34的元件供给带33朝向元件供给位置32送出。元件供给装置10的带式供料器12构成为,从元件供给装置10的Y方向的前端供给元件31。这里,元件31包括IC、晶体管、电容器、电阻、连接器等电子元件。在台车13配置有多个卷盘配置部11和多个带式供料器12。另外,对于元件供给装置10的详细说明将在后面叙述。另外,带式供料器12是本发明的“供料部”的一例。另外,台车13是本发明的“供料器配置部”的一例。
如图1所示,头单元4配置于一对输送机2及元件供给部3的上方位置,包括在下端安装有吸嘴41的多个(5个)安装头42、以及基板识别照相机43。
安装头42构成为,将从元件供给装置10供给的元件31安装于基板S。具体而言,安装头42构成为,吸附由元件供给部3供给的元件31,并将所吸附的元件31安装于配置到安装作业位置M的基板S。另外,安装头42构成为能够升降(能够在Z方向上移动)。另外,安装头42构成为,通过利用负压产生机(未图示)在吸嘴41的前端部产生的负压,吸附并保持从元件供给装置10供给的元件31,并将元件31装配(安装)于基板S中的安装位置。
基板识别照相机43构成为,对基板S的基准标记F进行拍摄以识别基板S的位置及姿态。并且,通过拍摄并识别基准标记F的位置,能够准确地取得基板S中的元件31的安装位置。
支承部5包括电动机51。支承部5构成为,通过使电动机51驱动而使头单元4沿着支承部5在X方向上移动。支承部5的两端部由一对轨道部6支承。
一对轨道部6被固定在基台1上。X1侧的轨道部6包括电动机61。轨道部6构成为,通过使电动机61驱动而使支承部5沿着一对轨道部6在与X方向正交的Y方向上移动。头单元4能够沿着支承部5在X方向上移动,并且支承部5能够沿着轨道部6在Y方向上移动,由此头单元4能够在水平方向(XY方向)上移动。
元件识别拍摄部7被固定在基台1的上表面上。元件识别拍摄部7配置于一对输送机2的外侧(Y1侧及Y2侧)。元件识别拍摄部7构成为,从下侧(Z2侧)对吸附于安装头42的吸嘴41的元件31进行拍摄,以在元件31的安装之前识别元件31的吸附状态(吸附姿态)。由此,能够通过控制部8取得被吸附于安装头42的吸嘴41的元件31的吸附状态。
控制部8包括CPU、存储器,并构成为控制由一对输送机2进行的基板S的输送动作、由头单元4进行的安装动作、由元件识别拍摄部7及基板识别照相机43进行的拍摄动作等元件安装装置100的整体的动作。另外,控制部8构成为能够与带式供料器12的控制部(未图示)进行通信。控制部8构成为,与多个带式供料器12各自的控制部协作来控制安装动作。
(元件供给装置的结构)
参照图2~图15,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元件供给装置10具备卷盘配置部11、带式供料器12、台车13。卷盘配置部11包括第一卷盘配置部111和第二卷盘配置部112。构成为在卷盘配置部11配置多个卷盘34。具体而言,卷盘配置部11的第一卷盘配置部111构成为,配置先向带式供料器12供给元件供给带33的卷盘34。另外,卷盘配置部11的第二卷盘配置部112构成为,配置接在配置于第一卷盘配置部111的卷盘34之后向带式供料器12供给元件供给带33的卷盘34。配置于卷盘配置部11的卷盘34例如是直径相对较大的大径卷盘。卷盘34的直径为13英寸以上。卷盘34的直径例如为13英寸、15英寸或17英寸。卷绕于卷盘34的元件供给带33的宽度例如为4mm、8mm、12mm或16mm等。此外,元件供给带33的宽度也可以为更宽的72mm或104mm等。
带式供料器12是能够自动装载元件供给带33的供料器。即,带式供料器12构成为,在配置于第一卷盘配置部111的卷盘34的元件供给带33用尽的情况下,自动地切换为从配置于第二卷盘配置部112的卷盘34供给元件供给带33,由此继续进行元件31的供给。带式供料器12包括***侧链轮121、中间链轮122、供给链轮123。
即,卷绕到配置于第二卷盘配置部112的卷盘34的元件供给带33的前端部从带式供料器12的***口***,并以其进给孔嵌合于***侧链轮121的齿的状态待机。在该状态下,当检测出没有从第一卷盘配置部111的卷盘34放出的元件供给带33供给的元件31时,***侧链轮121开始旋转,后续的元件供给带33被向下游方向输送而开始自动装载。***侧链轮121可以为将所***的元件供给带33自动地输送至元件供给位置32的带装填装置。从带式供料器12的***口***的元件供给带33成为如下状态:以从下方载置并支承在支承构件上的状态从下方嵌合于***侧链轮121的齿。在下游方向上配置有中间链轮122和供给链轮123。元件供给带33嵌合于这些链轮(中间链轮122及供给链轮123),通过这些链轮的旋转,被从上游向下游方向输送。在成为元件供给带33被输送至下游的链轮(中间链轮122及供给链轮123)的状态后,***侧链轮121的驱动源可以停止旋转,但也可以与供给链轮123同步地旋转。在***侧链轮121的驱动源停止旋转的情况下,只要装备有仅允许***侧链轮121向带输送方向的旋转的单向离合器即可。元件供给位置32优选设置在供给链轮123的附近。另外,也可以不设置中间链轮122。另外,使收纳部的上方从元件供给带33的盖带露出的露出机构被配置于***侧链轮121与供给链轮123之间的任一位置。在最先的元件31通过元件供给带33的自动装载而到达元件供给位置32之后,供给链轮123间歇地输送元件供给带33来进行元件31的供给。另外,每当间歇地停止时,由安装头42在元件供给位置32处进行元件31的取出。供给链轮123可以是为了元件31的供给而输送元件供给带33的元件供给输送装置。
这样,能够进行如下的预设:在元件供给带33嵌合于供给链轮123而进行元件供给的状态下,在该时间点将第二卷盘配置部112的卷盘34移至第一卷盘配置部111,并将新的后续的元件供给带33的卷盘34配置于第二卷盘配置部112,从带式供料器12的***口***该后续的元件供给带33。所***的元件供给带33如上述那样以通过***侧链轮121的驱动而能够向下游移动的状态待机,但在该状态下***侧链轮121停止旋转。另外,在将后续的元件供给带33***到与***侧链轮121嵌合的位置之前,先前的元件供给带33处于被解除上述未图示的支承构件的支承且从***侧链轮121向下方离开的状态。先前的元件供给带33即使从***侧链轮121脱离,也通过供给链轮123的驱动而被间歇地输送,进行元件31的供给。
即,在配置于第一卷盘配置部111的卷盘34的元件供给带33用尽,自动地切换为从配置于第二卷盘配置部112的卷盘34供给元件供给带33的情况下,由作业者将空的卷盘34从第一卷盘配置部111取出。然后,第二卷盘配置部112中正在供给元件31的卷盘34从第二卷盘配置部112移动到第一卷盘配置部111。另外,在第二卷盘配置部112进一步设置后续的卷盘34。在每次元件31从第一卷盘配置部111的卷盘34的供给结束时,通过反复进行如上所述的卷盘更换作业,能够不切断元件31的供给地继续供给元件31。另外,如上所述的卷盘更换作业只要是在配置于第二卷盘配置部112的卷盘34的元件31用尽之前的期间,就能够在作业者方便的时机进行,因此能够抑制作业者的卷盘更换作业的劳力和时间增大的情况。
可以在台车13配置多个卷盘配置部11和多个带式供料器12。台车13包括:保持卷盘34的卷盘保持部131;设置于卷盘保持部131的支承部132;带箱133;以及配置部134。如图2所示,支承部132包括支承部132a、132b、132c。支承部132形成为在排列多个卷盘34的方向(X方向)上延伸。另外,支承部132构成为将卷盘3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支承部132包括能够旋转的辊。即,卷盘34构成为,由支承部132支承外周部。即,构成为能够旋转的辊(支承部132)与卷盘34的外周抵接。支承部132a配置在Y2方向的下方。支承部132b相对于支承部132a配置在Y1方向。支承部132c相对于支承部132b配置在Y1方向的上方。台车13设置有脚轮,并构成为能够在保持有多个带式供料器12的状态下相对于元件安装装置100移动。另外,支承部132是本发明的“第二支承部”的一例。
在配置部134以能够拆装的方式配置有带式供料器12。即,多个带式供料器12的每一个能够相对于台车13进行拆装。由此,能够将与待供给的元件31的卷盘34相应的带式供料器12配置于台车13。
卷盘配置部11构成为,第一卷盘配置部111被台车13的支承部132支承。另外,卷盘配置部11构成为,第二卷盘配置部112由第一卷盘配置部111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即,卷盘配置部11钩挂于台车13的支承部132而设置。另外,第一卷盘配置部111配置于卷盘保持部131,卷盘保持部131设置于配置带式供料器12的台车13并保持卷盘34。另外,配置于第一卷盘配置部111的卷盘34构成为,由设置于台车13的卷盘保持部131的支承部132支承外周部。
通过上述结构,卷盘配置部11相对于台车13拆装自如,即使在没有卷盘配置部11的状态下也能够使卷盘34被支承并载置于支承部132。另外,通过上述结构,带式供料器12能够相对于台车13拆装。因此,能够将如下的带式供料器12配置于台车13,所述带式供料器12使用如图2所示的两个卷盘34,使一方待机,并在先前的元件供给带33用尽元件时使待机的后续的元件供给带33自动地加载。另外,也能够将不使用待机的卷盘34而仅使用一个卷盘34来供给被收纳于元件供给带33的元件31的带式供料器配置于台车13。在该情况下,能够将卷盘配置部11拆下而使卷盘34载置于台车13。但是,也能够将即使在将卷盘配置部11安装于台车13的状态下也仅使用一个卷盘34的带式供料器12配置于台车13来使用。另外,在台车13,如图1所示,可以在X方向上排列多个带式供料器。因此,也能够在台车13混合配置使用图2所示的两个卷盘34的带式供料器12和仅使用一个卷盘34的带式供料器。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将卷盘配置部11置于图2所示的载置带式供料器12的位置来应对。
带箱133配置在卷盘配置部11的下方。此外,带箱133构成为能够向近前方向(远离元件安装装置100的方向)拉出。另外,构成为在带箱133收容供给完元件31的元件供给带33。即,带箱133能够不与卷盘配置部11发生干涉地向近前拉出,在拉出的状态下,能够取出其中的元件供给带33来进行处理。
另外,卷盘配置部11构成为,能够相对于设置于配置带式供料器12的台车13并保持卷盘34的卷盘保持部131拆装。即,能够根据卷盘34的大小、使用频度,将卷盘配置部11从台车13上拆下。另外,第一卷盘配置部111构成为,在正从卷盘34向带式供料器12供给元件供给带33的情况下,相对于带式供料器12的位置不发生改变。即,第一卷盘配置部111构成为,在正向元件安装装置100供给元件31的情况下不移动。
元件供给带33包括载带和盖带。在载带设置有收纳了元件31的收纳部和与带式供料器12的链轮卡合的卡合孔。收纳部具有比元件31的尺寸大的空间。收纳部的上方被盖带覆盖。在供给元件时,通过露出机构切开盖带,使收纳部的上方露出。由此,在元件供给位置32处,能够通过安装头42将元件31从收纳部取出。另外,露出机构不仅可以是切开盖带的方式,也可以是仅将盖带在收纳部中的一侧剥离而使收纳部露出的方式。
如图3及图4所示,卷盘配置部11的第一卷盘配置部111包括一对第一板状构件1111、引导部1112、连结部1113。引导部1112具有水平引导部1112a、定位部1112b、转动引导部1112c。卷盘配置部11的第二卷盘配置部112包括一对第二板状构件1121、支承部1122(1122a、1122b及1122c)、被引导构件1123、连结构件1124、连结部1125。另外,支承部1122是本发明的“第一支承部”的一例。
另外,支承部1122及连结部1125为将一对第二板状构件1121之间相连以使一对第二板状构件1121的间隔恒定的一体形状。另外,元件供给带33从载置在支承部1122上的卷盘34放出并***到带式供料器12。因此,即便要使卷盘34向图2等中的左侧移动,穿过支承部1122的下方而向第一卷盘配置部111移动,也由于元件供给带33残留在支承部1122上,所以不能移动。
第一卷盘配置部111的一对第一板状构件1111配置成在卷盘34的旋转轴线方向(X方向)上对置。第二卷盘配置部112的一对第二板状构件1121配置成在卷盘34的旋转轴线方向上对置。一对第二板状构件1121配置于一对第一板状构件1111的内侧。
一对第一板状构件1111通过多个连结部1113而隔开规定的间隔地连结。一对第二板状构件1121通过支承部1122a、1122b、1122c及连结部1125而隔开规定的间隔地连结。如图4及图5所示,第二板状构件1121中,在两个被引导构件1123***到第一板状构件1111的引导部1112的状态下,连结构件1124与第二板状构件1121连结。由此,第二板状构件1121以能够相对于第一板状构件1111移动的方式被支承。另外,支承部1122构成为将卷盘3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支承部1122包括能够旋转的辊。
一对第二板状构件1121将支承部1122以夹持的方式进行保持,并且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一对第一板状构件1111沿着第一板状构件1111延伸的方向移动。
第一板状构件1111的引导部1112引导一对第二板状构件1121相对于一对第一板状构件1111的移动。具体而言,引导部1112包括设置于第一板状构件1111的长孔。即,第二板状构件1121沿着长孔被引导,能够相对于第一板状构件1111移动。另外,第二卷盘配置部112构成为,通过至少两个被引导构件1123相对于引导部1112被引导,能够相对于第一卷盘配置部111进行水平移动及转动移动。
引导部1112的水平引导部1112a引导第二板状构件1121的水平方向(Y方向)的移动。在该情况下,两个被引导构件1123双方均位于水平引导部1112a内,由此维持第二板状构件1121的水平方向的姿态。
引导部1112的定位部1112b构成为将第二板状构件1121定位在通常运转时的位置。具体而言,定位部1112b设置在水平引导部1112a的中途,并形成为向下方凹陷。由此,通过Y2方向侧的被引导构件1123嵌入于定位部1112b,由此定位第二板状构件1121。在解除第二板状构件1121的定位的情况下,通过向上方向抬起第二板状构件1121来使被引导构件1123从定位部1112b离开。由此,能够使第二板状构件1121沿着水平引导部1112a移动。
引导部1112的转动引导部1112c引导第二板状构件1121的上下方向的转动。在该情况下,Y2方向侧的被引导构件1123位于转动引导部1112c内,Y1方向侧的被引导构件1123被配置在比定位部1112b靠Y1方向侧的水平引导部1112a内。
第二板状构件1121形成为厚度比第一板状构件1111的厚度小。具体而言,第一板状构件1111具有t1的厚度。例如,第一板状构件1111由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形成,具有约1.2mm的厚度。第二板状构件1121具有t2(其中,t2<t1)的厚度。例如,第二板状构件1121由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形成,具有约0.8mm的厚度。即,第二板状构件1121形成为比第一板状构件1111更容易挠曲。另外,第一板状构件1111形成为机械强度比第二板状构件1121的机械强度大。另外,第一板状构件1111及第二板状构件1121通过钣金加工而形成。
另外,如图6所示,一对第二板状构件1121构成为,远离带式供料器12的一侧的端部(Y2方向侧的端部)之间的间隔比带式供料器12侧的端部(Y1方向侧的端部)之间的间隔大。具体而言,配置于Y1方向侧的支承部1122a的X方向的宽度为d1,配置于Y2方向侧的支承部1122c的X方向的宽度为d2(其中,d2>d1)。由此,一对第二板状构件1121的Y2方向侧的间隔变大。
如图7所示,在将卷盘配置部11沿X方向排列配置的情况下,能够使由于卷盘34的更换等而想要进入的卷盘配置部11的两侧(X1方向侧以及X2方向侧)的第二板状构件1121以向外侧扩展的方式挠曲。即,能够利用第二板状构件1121的弹性来增大夹在其间的区域。由此,能够确保卷盘34的更换时的空间,因此能够将卷盘34在转动轴线方向(X方向)上紧密接触地配置。
卷盘配置部11通过一对第二板状构件1121和一对第一板状构件1111形成了引导侧壁,该引导侧壁能够在第二卷盘配置部112位于支承部1122(1122a)与带式供料器12之间的间隔为卷盘34的直径以上的位置的状态下,连续地将卷盘34从第二卷盘配置部112引导至第一卷盘配置部111。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卷盘配置部112构成为,通过变更支承部1122(1122a)相对于带式供料器12的位置,能够变更带式供料器12与支承部1122(1122a)之间的间隔。另外,支承部1122构成为支承卷盘34的外周部。
具体而言,第二卷盘配置部112构成为,能够移动到支承部1122(1122a)与带式供料器12之间的间隔(即,带式供料器12的构成部位以及台车13的构成部位中的与支承部1122a之间的距离成为最短的间隔)为卷盘34的直径d0以上的第一位置P1。如图14所示,在第二卷盘配置部112位于第一位置P1的情况下,支承部1122a与带式供料器12之间的间隔为d4(其中,d4≥d0)。另外,第二卷盘配置部112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带式供料器12移动到支承部1122(1122a)与带式供料器12之间的间隔小于卷盘34的直径d0的第二位置P2。如图12所示,在第二卷盘配置部112位于第二位置P2的情况下,支承部1122a与带式供料器12之间的间隔为d3(其中,d3<d0)。
另外,如图15所示,配置于第二卷盘配置部112的卷盘34构成为,在正向带式供料器12供给元件供给带33的状态下,且在第二卷盘配置部112配置于第一位置P1的状态下,穿过支承部1122(1122a)与带式供料器12之间,移动到第一卷盘配置部111。另外,在图15所示的状态下,元件供给带33从***侧链轮121向下方脱落,仅通过中间链轮122及供给链轮123而被间歇地输送,进行元件31的供给。
另外,如图8~图11所示,第二卷盘配置部112构成为,能够沿着与卷盘34的旋转轴线方向垂直的面(YZ平面),相对于第一卷盘配置部111移动。即,即使在卷盘34的旋转轴线方向(X方向)上排列配置有多个卷盘34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第二卷盘配置部112相对于第一卷盘配置部111移动而不会相互干涉。
另外,如图12所示,配置于第一卷盘配置部111的卷盘34构成为,能够穿过第二卷盘配置部112的支承部1122(1122a)的下方,从第一卷盘配置部111取出。即,即使在卷盘34的旋转轴线方向(X方向)上排列配置有多个卷盘34的情况下,也能够不与相邻的卷盘配置部11发生干涉地从第一卷盘配置部111取出卷盘34。换言之,对于一个卷盘配置部11,不需要卷盘34向宽度方向(X方向)的移动,通过使卷盘34在Y方向及Z方向上移动,就能够更换卷盘34。
另外,如图14所示,第二卷盘配置部112构成为,通过相对于第一卷盘配置部111向下方向(Z2方向)转动移动,从而带式供料器12与支承部1122(1122a)之间的间隔变大。具体而言,如图12~图14所示,第二卷盘配置部112构成为,通过相对于第一卷盘配置部111沿着水平方向向远离带式供料器12的方向移动,并相对于第一卷盘配置部111向下方向转动移动,从而带式供料器12与支承部1122(1122a)之间的间隔变大。
另外,第一卷盘配置部111及第二卷盘配置部112在俯视时(从Z方向观察时),配置于相对于带式供料器12的元件供给位置32偏移的位置。即,构成为在带式供料器12的Y1方向侧的下方没有配置卷盘34。由此,能够确保带箱133的上方的空间。
如图8所示,卷盘配置部11在元件安装装置100的通常运转时,在一个(Y2方向侧的)被引导构件1123与引导部1112的定位部1112b卡合的位置配置第二卷盘配置部112。在该状态下,支承部1122a与支承部132a之间的间隔为卷盘34的直径d0以上。在该通常运转时的卷盘配置部11的位置处,是先前的卷盘34配置于第一卷盘配置部111、且后续的预设的卷盘34配置于第二卷盘配置部112的基本的形式。在该位置处,能够确保在第一卷盘配置部111的元件31用尽的情况下,从第一卷盘配置部111向近前(Y2方向)取出空的卷盘34的空间。另外,在该位置处,能够将预设的卷盘34载置于第二卷盘配置部112。
如图9所示,卷盘配置部11在收纳第二卷盘配置部112的情况下,在另一个(Y1方向侧的)被引导构件1123与引导部1112的水平引导部1112a的Y1方向侧端部抵接的位置配置第二卷盘配置部112。在该状态下,支承部1122a与支承部132a之间的间隔小于卷盘34的直径d0。当然,如果使被引导构件1123向Y2方向移动,则能够使支承部1122a与支承部132a之间的间隔成为卷盘34的直径d0以上。该卷盘配置部11的收纳位置是在使工作台等通过设备线之间的通路的情况等需要暂时扩大近前(Y2方向侧)的空间的情况下,收纳第二卷盘配置部112的位置。即使在图9所示的被引导构件1123的位置,也能够无障碍地进行带式供料器12对配置于第二卷盘配置部112的卷盘34的元件供给带33的输送动作。另外,也可以形成为不妨碍作业者的通行。另外,在未使用时,也可以将第二卷盘配置部112收纳于收纳位置而使其紧凑化。但是,在该收纳位置,在将预设的卷盘34设置于第二卷盘配置部112的情况下,将元件供给带33向带式供料器12进行设置的作业空间变小。因此,将卷盘34预设于第二卷盘配置部112的情况优选在通常运转时的位置进行。
如图10所示,卷盘配置部11在拉出第二卷盘配置部112的情况下,在一个(Y2方向侧的)被引导构件1123与引导部1112的水平引导部1112a的Y2方向侧端部抵接的位置配置第二卷盘配置部112。
如图11所示,卷盘配置部11在使第二卷盘配置部112转动的情况下,使第二卷盘配置部112移动,以使一个(Y2方向侧的)被引导构件1123沿着引导部1112的转动引导部1112c被引导。在第二卷盘配置部112转动到下方的状态下,配置于Y2方向侧的支承部1122c被配置于比卷盘34的中心靠Y2方向侧。该第二卷盘配置部112转动到下方的位置是用于确保在从第一卷盘配置部111取出空的卷盘34后,使预设的卷盘34从第二卷盘配置部112向第一卷盘配置部111移动时的空间(特别是上方的空间)的位置。通过将第二卷盘配置部112拉出且使其转动,与仅拉出的情况相比,能够使作业者的站立位置接近带式供料器12。
接着,参照图12~图15,对卷盘配置部11的卷盘34的更换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当第一卷盘配置部111的卷盘34的元件31(元件供给带33)用尽时,从预设于第二卷盘配置部112的卷盘34供给元件31(元件供给带33)。在正从第二卷盘配置部112的卷盘34供给元件31的状态下,空的卷盘34从第一卷盘配置部111穿过支承部1122a的下方,由作业者向箭头的方向取出。
如图13所示,第二卷盘配置部112被向远离带式供料器12的方向(Y2方向)拉出。然后,如图14所示,第二卷盘配置部112向下方转动。另外,预设的元件供给带33下降到带式供料器12的先前的带位置(进行带落料)。在该状态下,由于第二卷盘配置部112的元件供给带33通过第二卷盘配置部112的移动而松弛一定程度,所以能够容易地使卷盘34移动。另外,在松弛小的情况下,也可以由作业者将元件供给带33从卷盘34拉出。
如图15所示,卷盘34从第二卷盘配置部112向第一卷盘配置部111移动。此时,是继续进行元件31(元件供给带33)向带式供料器12的供给的状态。另外,卷盘34穿过支承部1122a与带式供料器12之间而移动。然后,如图2所示,第二卷盘配置部112移动到通常运转时的位置。然后,在第二卷盘配置部112配置后续的预设的卷盘34。
(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得到如下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能够通过第二卷盘配置部112的支承部1122支承卷盘34的外周部,因此不需要支承卷盘34的旋转轴。因此,在使卷盘34移动的情况下,不需要在旋转轴线方向(X方向)上插拔旋转轴来使其移动。由此,不需要使待更换的卷盘34的旋转轴大幅地移动至在从卷盘34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与相邻的卷盘不重叠的位置而拉出。即,只要使卷盘配置部11(第二卷盘配置部112)相对于带式供料器12移动能够使卷盘34在卷盘配置部11(第二卷盘配置部112)与带式供料器12之间移动的间隔量即可。其结果为,由于不需要确保用于使第二卷盘配置部112大幅移动的区域,所以能够抑制为了能够支承多个卷绕有元件供给带33的卷盘34的卷盘配置部11而确保的区域变大的情况。另外,由于能够通过变更支承部1122相对于带式供料器12的位置来增大带式供料器12与支承部1122(1122a)之间的间隔,所以能够不与带式供料器12发生干涉地使卷盘34容易地从第二卷盘配置部112移动。另外,在不更换卷盘34的情况下,能够减小带式供料器12与支承部1122之间的间隔来使第二卷盘配置部112接近带式供料器12,因此能够减小卷盘配置部11的配置区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第二卷盘配置部112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带式供料器12移动到支承部1122(1122a)与带式供料器12之间的间隔为卷盘34的直径以上的第一位置P1、和支承部1122(1122a)与带式供料器12之间的间隔小于卷盘34的直径的第二位置P2。由此,在使第二卷盘配置部112处于第一位置P1的状态下,能够使第二卷盘配置部112的卷盘34穿过带式供料器12与支承部1122(1122a)之间而移动。另外,在使第二卷盘配置部112处于第二位置P2的状态下,能够使第二卷盘配置部112接近带式供料器12,因此能够有效地减小卷盘配置部11的配置区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配置于第二卷盘配置部112的卷盘34构成为,在正向带式供料器12供给元件供给带33的状态下,且在第二卷盘配置部112配置于第一位置P1的状态下,穿过支承部1122(1122a)与带式供料器12之间,移动到第一卷盘配置部111。由此,能够使配置于第二卷盘配置部112的卷盘34维持向带式供料器12供给元件供给带33的状态,并且容易地移动到第一卷盘配置部111。其结果为,能够更容易地更换配置于卷盘配置部11的卷盘3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第二卷盘配置部112构成为,能够沿着与卷盘34的旋转轴线方向垂直的面相对于第一卷盘配置部111移动。由此,通过使卷盘沿着与卷盘34的旋转轴线方向垂直的面移动,能够进行卷盘34的更换,因此不需要使卷盘配置部11、旋转轴在卷盘34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移动。由此,即使卷盘34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相邻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使卷盘34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第二卷盘配置部112构成为,通过相对于第一卷盘配置部111向下方向(Z2方向)转动移动,从而带式供料器12与支承部1122(1122a)之间的间隔变大。由此,与使第二卷盘配置12向与带式供料器12分离的水平方向移动的情况不同,能够减小水平方向的移动范围,因此能够抑制为了元件供给装置10而确保的空间变大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第二卷盘配置部112构成为,通过相对于第一卷盘配置部111沿着水平方向向远离带式供料器12的方向移动,并相对于第一卷盘配置部111向下方向转动移动,从而带式供料器12与支承部1122(1122a)之间的间隔变大。由此,通过组合水平方向和向下方向的转动移动来使第二卷盘配置部112移动,能够有效地增大带式供料器12与支承部1122(1122a)之间的间隔。此外,通过使第二卷盘配置部112远离带式供料器12,能够将元件供给带33从卷盘34拉出。由此,在使卷盘34移动时,能够使元件供给带33松弛,因此能够更容易地使卷盘34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配置于第一卷盘配置部111的卷盘34构成为,能够穿过第二卷盘配置部112的支承部1122(1122a)的下方,从第一卷盘配置部111取出。由此,能够将配置于第一卷盘配置部111而先供给元件供给带33的卷盘34从第二卷盘配置部112的下方取出,因此能够不与第二卷盘配置部112的卷盘34发生干涉地取出第一卷盘配置部111的卷盘3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第一卷盘配置部111构成为,在正从卷盘34向带式供料器12供给元件供给带33的情况下,相对于带式供料器12的位置不改变。由此,不需要设置用于在供给元件供给带33时使第一卷盘配置部111移动的机构,因此能够抑制卷盘配置部11的结构变得复杂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配置于第一卷盘配置部111的卷盘34构成为,由设置于台车13的卷盘保持部131的支承部132支承外周部。由此,能够利用设置于台车13的卷盘保持部131的支承部132来支承第一卷盘配置部111的卷盘34的外周部,因此不需要在第一卷盘配置部111另外设置支承卷盘34的外周部的构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卷盘配置部11构成为,第一卷盘配置部111被台车13的支承部132支承,并且第二卷盘配置部112由第一卷盘配置部111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由此,能够利用设置于台车13的卷盘保持部131的支承部132来支承第一卷盘配置部111及第二卷盘配置部112,因此不需要另外设置用于支承第一卷盘配置部111的构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第一卷盘配置部111包括配置成在卷盘34的旋转轴线方向(X方向)上对置的一对第一板状构件1111,第二卷盘配置部112包括配置成在卷盘34的旋转轴线方向上对置的一对第二板状构件1121。一对第二板状构件1121将支承部1122以夹持的方式进行保持,并且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一对第一板状构件1111沿着第一板状构件1111延伸的方向移动。由此,能够通过一对第一板状构件1111及第二板状构件1121将在旋转轴线方向(X方向)上相邻的卷盘34彼此分隔,并且通过第一卷盘配置部111及第二卷盘配置部112保持卷盘34。另外,由于能够使第二板状构件1121沿着第一板状构件1111滑动移动,因此能够容易地使第二卷盘配置部112向第一板状构件1111延伸的方向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卷盘配置部11通过一对第二板状构件1121和一对第一板状构件1111形成了引导侧壁,该引导侧壁能够在第二卷盘配置部112位于支承部1122(1122a)与带式供料器12之间的间隔为卷盘34的直径以上的位置的状态下,连续地将卷盘34从第二卷盘配置部112引导至第一卷盘配置部111。由此,在从第二卷盘配置部112向第一卷盘配置部111移动卷盘34的情况下,通过一对第二板状构件1121及一对第一板状构件1111能够维持夹持卷盘34的状态,因此能够更容易地使卷盘34从第二卷盘配置部112移动到第一卷盘配置部11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一对第一板状构件1111的至少一方设置有引导一对第二板状构件1112相对于一对第一板状构件1111的移动的引导部1112。一对第二板状构件1121构成为能够沿着引导部1112移动。由此,能够容易地使第二板状构件1121沿着第一板状构件1111的引导部1112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引导部1112包括设置于第一板状构件1111的长孔。由此,能够沿着长孔规定第二板状构件1121能移动的区域,因此能够抑制第二板状构件1121移动到规定的范围外的位置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第二卷盘配置部112构成为,通过至少两个被引导构件1123相对于引导部1112被引导,能够相对于第一卷盘配置部111进行水平移动及转动移动。由此,能够通过两个以上的被引导构件1123稳定地支承第二卷盘配置部112。另外,在使第二卷盘配置部112转动移动的情况下,通过以一个被引导构件1123为支点对另一个被引导构件1123进行引导,能够容易地使第二卷盘配置部112转动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一对第二板状构件1121构成为,远离带式供料器12的一侧的端部之间的间隔比带式供料器12侧的端部之间的间隔大。由此,能够容易地从远离带式供料器12的一侧装入卷盘34,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卷盘34配置于第二卷盘配置部11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一对第二板状构件1121配置于一对第一板状构件1111的内侧。由此,由于能够将可动的第二板状构件1121配置于第一板状构件1111的内侧,因此能够抑制第二板状构件1121的移动与在卷盘34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相邻的其他构件发生干涉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第二板状构件1121形成为厚度比第一板状构件1111的厚度小。由此,能够抑制卷盘34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第二卷盘配置部112的宽度变大的情况。另外,由于能够易于使第二板状构件1121发生挠曲变形,所以通过使第二板状构件1121挠曲来扩大一对第二板状构件1121的间隔,能够容易地将卷盘34配置于第二卷盘配置部11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卷盘配置部11构成为,能够相对于设置于配置带式供料器12的台车13并保持卷盘34的卷盘保持部131拆装。由此,在不使用卷盘配置部11的情况下,能够拆下卷盘配置部11来使用元件供给装置10,因此能够使元件供给装置10的配置区域减小所拆下的卷盘配置部11的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第一卷盘配置部111及第二卷盘配置部112在俯视时(从Z方向观察时),配置于相对于带式供料器12的元件供给位置32偏移的位置。由此,由于能够空出元件供给位置32的下方的区域,所以能够确保用于收容使用完毕的元件供给带33的空间、元件安装装置100的空间等用于其他目的的空间。
(变形例)
另外,应当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并不是由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示出,而是由请求保护的范围示出,而且包括与请求保护的范围等同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改变(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卷盘配置部安装于台车(供料器配置部)的结构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将卷盘配置部直接安装于供料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卷盘配置部构成为能够拆装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卷盘配置部也可以被固定地设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一对第一板状构件双方设置有引导第二板状构件的引导部的结构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仅在一对第一板状构件中的一方设置引导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能够在卷盘配置部配置两个卷盘的结构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能够在卷盘配置部配置3个以上的卷盘。
另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形成为使第一支承部相对于第二卷盘配置部移动的结构。
此外,在本发明中,作为带式供料器的结构,不仅是使先前的带向下落下而使后续的带与***侧的链轮嵌合的机构,还可以采用如下的机构:在***侧链轮之上载置先前的带并使带的进给孔从上侧嵌合于链轮的齿而通过链轮的旋转向下游进行输送,在该先前的带之上以不与链轮的齿嵌合的状态重叠并载置后续的带并使其待机,在先前的带被下游的供给链轮持续输送,先前的带处于不与***侧的链轮嵌合的状态时,使后续的带与***侧的链轮嵌合而通过***侧的链轮的驱动进行自动装载。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与图3所示的结构相同的卷盘配置部来使卷盘移动,以在先前的带的自动装载后进行后续的带的预设。
标号说明
10 元件供给装置
11 卷盘配置部
12 带式供料器(供料部)
13 台车(供料器配置部)
31 元件
32 元件供给位置
33 元件供给带
34 卷盘
111 第一卷盘配置部
112 第二卷盘配置部
131 卷盘保持部
132 支承部(第二支承部)
1111 第一板状构件
1112 引导部
1121 第二板状构件
1122 支承部(第一支承部)
1123 被引导构件
P1 第一位置
P2 第二位置
S 基板

Claims (19)

1.一种元件供给装置,具备:
卷盘配置部,能够支承多个卷绕有元件供给带的卷盘,在所述元件供给带保持有待安装于基板的元件;及
供料部,将载置于所述卷盘配置部的所述卷盘的所述元件供给带朝向元件供给位置送出,
所述卷盘配置部包括:第一卷盘配置部,配置先向所述供料部供给所述元件供给带的所述卷盘;及第二卷盘配置部,具有第一支承部,该第一支承部对接在配置于所述第一卷盘配置部的所述卷盘之后向所述供料部供给所述元件供给带的所述卷盘的外周部进行支承,
所述第二卷盘配置部构成为,通过变更所述第一支承部相对于所述供料部的位置,能够变更所述供料部与所述第一支承部之间的间隔,
所述第二卷盘配置部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供料部移动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是所述第一支承部与所述供料部之间的间隔为所述卷盘的直径以上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是所述第一支承部与所述供料部之间的间隔小于所述卷盘的直径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配置于所述第二卷盘配置部的所述卷盘构成为,在正向所述供料部供给所述元件供给带的状态且在所述第二卷盘配置部配置于所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能够穿过所述第一支承部与所述供料部之间而移动到所述第一卷盘配置部。
3.一种元件供给装置,具备:
卷盘配置部,能够支承多个卷绕有元件供给带的卷盘,在所述元件供给带保持有待安装于基板的元件;及
供料部,将载置于所述卷盘配置部的所述卷盘的所述元件供给带朝向元件供给位置送出,
所述卷盘配置部包括:第一卷盘配置部,配置先向所述供料部供给所述元件供给带的所述卷盘;及第二卷盘配置部,具有第一支承部,该第一支承部对接在配置于所述第一卷盘配置部的所述卷盘之后向所述供料部供给所述元件供给带的所述卷盘的外周部进行支承,
所述第二卷盘配置部构成为,通过变更所述第一支承部相对于所述供料部的位置,能够变更所述供料部与所述第一支承部之间的间隔,
所述第二卷盘配置部构成为,能够沿着与所述卷盘的旋转轴线方向垂直的面相对于所述第一卷盘配置部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卷盘配置部构成为,通过相对于所述第一卷盘配置部向下方向转动移动,从而所述供料部与所述第一支承部之间的间隔变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卷盘配置部构成为,通过相对于所述第一卷盘配置部沿着水平方向向远离所述供料部的方向移动,并相对于所述第一卷盘配置部向下方向转动移动,从而所述供料部与所述第一支承部之间的间隔变大。
6.一种元件供给装置,具备:
卷盘配置部,能够支承多个卷绕有元件供给带的卷盘,在所述元件供给带保持有待安装于基板的元件;及
供料部,将载置于所述卷盘配置部的所述卷盘的所述元件供给带朝向元件供给位置送出,
所述卷盘配置部包括:第一卷盘配置部,配置先向所述供料部供给所述元件供给带的所述卷盘;及第二卷盘配置部,具有第一支承部,该第一支承部对接在配置于所述第一卷盘配置部的所述卷盘之后向所述供料部供给所述元件供给带的所述卷盘的外周部进行支承,
所述第二卷盘配置部构成为,通过变更所述第一支承部相对于所述供料部的位置,能够变更所述供料部与所述第一支承部之间的间隔,
配置于所述第一卷盘配置部的所述卷盘构成为,能够穿过所述第二卷盘配置部的所述第一支承部的下方而从所述第一卷盘配置部取出。
7.一种元件供给装置,具备:
卷盘配置部,能够支承多个卷绕有元件供给带的卷盘,在所述元件供给带保持有待安装于基板的元件;及
供料部,将载置于所述卷盘配置部的所述卷盘的所述元件供给带朝向元件供给位置送出,
所述卷盘配置部包括:第一卷盘配置部,配置先向所述供料部供给所述元件供给带的所述卷盘;及第二卷盘配置部,具有第一支承部,该第一支承部对接在配置于所述第一卷盘配置部的所述卷盘之后向所述供料部供给所述元件供给带的所述卷盘的外周部进行支承,
所述第二卷盘配置部构成为,通过变更所述第一支承部相对于所述供料部的位置,能够变更所述供料部与所述第一支承部之间的间隔,
所述第一卷盘配置部构成为,在正从所述卷盘向所述供料部供给所述元件供给带的情况下,相对于所述供料部的位置不改变。
8.一种元件供给装置,具备:
卷盘配置部,能够支承多个卷绕有元件供给带的卷盘,在所述元件供给带保持有待安装于基板的元件;及
供料部,将载置于所述卷盘配置部的所述卷盘的所述元件供给带朝向元件供给位置送出,
所述卷盘配置部包括:第一卷盘配置部,配置先向所述供料部供给所述元件供给带的所述卷盘;及第二卷盘配置部,具有第一支承部,该第一支承部对接在配置于所述第一卷盘配置部的所述卷盘之后向所述供料部供给所述元件供给带的所述卷盘的外周部进行支承,
所述第二卷盘配置部构成为,通过变更所述第一支承部相对于所述供料部的位置,能够变更所述供料部与所述第一支承部之间的间隔,
所述第一卷盘配置部配置于卷盘保持部,该卷盘保持部设置于配置所述供料部的供料器配置部并保持所述卷盘,
配置于所述第一卷盘配置部的所述卷盘构成为,由设置于所述供料器配置部的所述卷盘保持部的第二支承部支承外周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卷盘配置部构成为,所述第一卷盘配置部被所述供料器配置部的第二支承部支承,并且所述第二卷盘配置部由所述第一卷盘配置部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
10.一种元件供给装置,具备:
卷盘配置部,能够支承多个卷绕有元件供给带的卷盘,在所述元件供给带保持有待安装于基板的元件;及
供料部,将载置于所述卷盘配置部的所述卷盘的所述元件供给带朝向元件供给位置送出,
所述卷盘配置部包括:第一卷盘配置部,配置先向所述供料部供给所述元件供给带的所述卷盘;及第二卷盘配置部,具有第一支承部,该第一支承部对接在配置于所述第一卷盘配置部的所述卷盘之后向所述供料部供给所述元件供给带的所述卷盘的外周部进行支承,
所述第二卷盘配置部构成为,通过变更所述第一支承部相对于所述供料部的位置,能够变更所述供料部与所述第一支承部之间的间隔,
所述第一卷盘配置部包括一对第一板状构件,一对所述第一板状构件配置成在所述卷盘的旋转轴线方向上对置,
所述第二卷盘配置部包括一对第二板状构件,一对所述第二板状构件配置成在所述卷盘的旋转轴线方向上对置,
一对所述第二板状构件将所述第一支承部以夹持的方式进行保持,并且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一对所述第一板状构件沿着所述第一板状构件延伸的方向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卷盘配置部通过一对所述第一板状构件和一对所述第二板状构件形成引导侧壁,该引导侧壁能够在所述第二卷盘配置部位于所述第一支承部与所述供料部之间的间隔为所述卷盘的直径以上的位置的状态下,连续地将所述卷盘从所述第二卷盘配置部引导到所述第一卷盘配置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在一对所述第一板状构件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引导部,该引导部引导一对所述第二板状构件相对于一对所述第一板状构件的移动,
一对所述第二板状构件构成为能够沿着所述引导部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引导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板状构件的长孔。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卷盘配置部构成为,通过至少两个被引导构件相对于所述引导部被引导,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卷盘配置部进行水平移动及转动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一对所述第二板状构件构成为,远离所述供料部一侧的端部之间的间隔比所述供料部侧的端部之间的间隔大。
16.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一对所述第二板状构件配置于一对所述第一板状构件的内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板状构件形成为厚度比所述第一板状构件的厚度小。
18.一种元件供给装置,具备:
卷盘配置部,能够支承多个卷绕有元件供给带的卷盘,在所述元件供给带保持有待安装于基板的元件;及
供料部,将载置于所述卷盘配置部的所述卷盘的所述元件供给带朝向元件供给位置送出,
所述卷盘配置部包括:第一卷盘配置部,配置先向所述供料部供给所述元件供给带的所述卷盘;及第二卷盘配置部,具有第一支承部,该第一支承部对接在配置于所述第一卷盘配置部的所述卷盘之后向所述供料部供给所述元件供给带的所述卷盘的外周部进行支承,
所述第二卷盘配置部构成为,通过变更所述第一支承部相对于所述供料部的位置,能够变更所述供料部与所述第一支承部之间的间隔,
所述卷盘配置部构成为,相对于卷盘保持部能够拆装,所述卷盘保持部设置于配置所述供料部的供料器配置部并保持所述卷盘。
19.根据权利要求1、3、6~8、10、18中任一项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卷盘配置部及所述第二卷盘配置部在俯视时配置于相对于所述供料部的所述元件供给位置偏移的位置。
CN201880093424.3A 2018-06-27 2018-06-27 元件供给装置 Active CN1121064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24463 WO2020003424A1 (ja) 2018-06-27 2018-06-27 部品供給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06458A CN112106458A (zh) 2020-12-18
CN112106458B true CN112106458B (zh) 2021-11-12

Family

ID=689867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3424.3A Active CN112106458B (zh) 2018-06-27 2018-06-27 元件供给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974402B2 (zh)
JP (1) JP7093837B2 (zh)
CN (1) CN112106458B (zh)
DE (1) DE112018007765T5 (zh)
WO (1) WO2020003424A1 (zh)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93035A (zh) * 2005-12-28 2007-07-04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以及元件安装***
WO2013065460A1 (ja) * 2011-11-01 2013-05-10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テープフィーダ
CN103703876A (zh) * 2011-08-26 2014-04-02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元件供给装置
CN203537747U (zh) * 2012-10-15 2014-04-0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带式供料器
CN204104292U (zh) * 2013-09-05 2015-01-1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卷轴保持件及元件安装装置
CN205052065U (zh) * 2015-08-25 2016-02-24 北京中科同志科技有限公司 双料喂料器
CN105848825A (zh) * 2013-12-27 2016-08-10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元件供给***
CN106376228A (zh) * 2016-09-27 2017-02-01 无锡纳旭测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元器件带状供料器及供料方式
CN106385792A (zh) * 2016-08-25 2017-02-08 深圳市宝瑞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智能自动插件机
CN106471876A (zh) * 2014-07-04 2017-03-01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带式供料器
CN106605459A (zh) * 2014-09-04 2017-04-26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元件安装装置
WO2017109891A1 (ja) * 2015-12-24 2017-06-29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リール保持装置
JP2017199832A (ja) * 2016-04-28 2017-11-0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部品供給方法および表面実装機
CN107432108A (zh) * 2015-03-09 2017-12-01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供料器
CN107615905A (zh) * 2015-06-02 2018-01-19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元件供给装置、表面安装机及元件的供给方法
CN107710902A (zh) * 2015-06-02 2018-02-1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元件供给装置、表面安装机及元件的供给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73691A (en) * 1995-05-11 1999-02-23 Fuji Machine Mfg. Co., Ltd. Electronic-component supplying system
EP2187723A1 (en) 2008-11-17 2010-05-19 ISMECA Semiconductor Holding SA Auto reel changer
JP2010212681A (ja) 2009-03-09 2010-09-24 Koshoku Kin 部品実装機用キャリアテープ自動供給装置
JP6630914B2 (ja) * 2015-07-29 2020-01-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部品供給方法
JP6561317B2 (ja) * 2016-06-01 2019-08-2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93035A (zh) * 2005-12-28 2007-07-04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托盘式元件供给装置以及元件安装***
CN103703876A (zh) * 2011-08-26 2014-04-02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元件供给装置
WO2013065460A1 (ja) * 2011-11-01 2013-05-10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テープフィーダ
CN104025732A (zh) * 2011-11-01 2014-09-03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带式供料器
CN203537747U (zh) * 2012-10-15 2014-04-0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带式供料器
CN204104292U (zh) * 2013-09-05 2015-01-1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卷轴保持件及元件安装装置
CN105848825A (zh) * 2013-12-27 2016-08-10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元件供给***
CN106471876A (zh) * 2014-07-04 2017-03-01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带式供料器
CN106605459A (zh) * 2014-09-04 2017-04-26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元件安装装置
CN107432108A (zh) * 2015-03-09 2017-12-01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供料器
CN107615905A (zh) * 2015-06-02 2018-01-19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元件供给装置、表面安装机及元件的供给方法
CN107710902A (zh) * 2015-06-02 2018-02-1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元件供给装置、表面安装机及元件的供给方法
CN205052065U (zh) * 2015-08-25 2016-02-24 北京中科同志科技有限公司 双料喂料器
WO2017109891A1 (ja) * 2015-12-24 2017-06-29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リール保持装置
JP2017199832A (ja) * 2016-04-28 2017-11-0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部品供給方法および表面実装機
CN106385792A (zh) * 2016-08-25 2017-02-08 深圳市宝瑞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智能自动插件机
CN106376228A (zh) * 2016-09-27 2017-02-01 无锡纳旭测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元器件带状供料器及供料方式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974402B2 (en) 2024-04-30
DE112018007765T5 (de) 2021-03-11
CN112106458A (zh) 2020-12-18
US20210337709A1 (en) 2021-10-28
WO2020003424A1 (ja) 2020-01-02
JP7093837B2 (ja) 2022-06-30
JPWO2020003424A1 (ja) 2021-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04296B2 (ja) 部品供給装置及び表面実装機
JP6004270B2 (ja) カバーテープ剥離方法、および、テープフィーダ
JP5781686B2 (ja) 作業ヘッド、および、トップテープ剥離装置
US10321619B2 (en) Feeder
JP5419574B2 (ja) 電子部品フィーダ
CN110583106B (zh) 元件供给台车及元件安装装置
JP5779067B2 (ja)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
US10375868B2 (en) Tape feeder
JP5370407B2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
JP2011071257A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と空テープガイドの配置構造、電子部品実装装置、台車
JP6600185B2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
JP4852386B2 (ja) 部品供給装置、及び表面実装機
JP2022168137A (ja) 部品実装装置
CN112106458B (zh) 元件供给装置
JP6346068B2 (ja) 部品供給装置、表面実装機、及び部品の供給方法
JP2013149777A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及び部品実装装置
JP7012842B2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
CN108605429B (zh) 元件供给装置、元件供给方法及表面安装机
JP2019134189A (ja) 部品供給装置
JP2013219129A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および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JP2018050071A (ja) 部品供給装置
JP7300576B2 (ja) 部品供給装置、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キャリア送給装置
JP5192453B2 (ja)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CN109417866B (zh) 供料器
WO2014030269A1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