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93507B - 物流中转站及物流中转车辆的卸货方法 - Google Patents

物流中转站及物流中转车辆的卸货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93507B
CN112093507B CN201910526790.XA CN201910526790A CN112093507B CN 112093507 B CN112093507 B CN 112093507B CN 201910526790 A CN201910526790 A CN 201910526790A CN 112093507 B CN112093507 B CN 1120935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dth
vehicle
unloaded
unloading
met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2679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93507A (zh
Inventor
曾宪杰
肖玉茗
吴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F Taisen Hold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F Taisen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F Taisen Hold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F Taisen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2679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93507B/zh
Publication of CN1120935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935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935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935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67/00Loading or unloading vehicles
    • B65G67/02Loading or unloading land vehicles
    • B65G67/24Unloading land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69/00Auxiliary measures taken, or devices used, in connection with loading or unloa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69/00Auxiliary measures taken, or devices used, in connection with loading or unloading
    • B65G69/22Horizontal loading or unloading platfor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Loading Or Unloading Of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物流中转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物流中转站和物流中转车辆的卸货方法,该物流中转站设有至少一个卸货区,卸货区包括停车区域以及并排设于停车区域的一侧的登车桥和伸缩机,伸缩机的侧面抵靠于登车桥的侧面,能够在一个停车区域分别使用登车桥和伸缩机卸不同的货物,且允许装载不同货物的待卸车辆共用同一停车区域进行卸货,减少了卸货区的划分,提高了场地利用率和设备利用率;基于该物流中转站的物流中转车辆的卸货方法,能够减少待卸车辆的调整距离和时间,提高停靠效率和卸货效率,且有利于集中物流中转站内的人员使用效率。

Description

物流中转站及物流中转车辆的卸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物流中转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物流中转站及物流中转车辆的卸货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笼车或同类型集装工具在物流快递业中转过程中的引入,整笼卸车卡位的设计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而现今中转场中,不同型号车辆装卸不同快件类型的卸车方案设计中,对卸笼车及卸重货的需求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首先,现今中转场卸车区的设计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快件会划分不同的卸车区域,如常规卸车区、重货/笼车卸车区、航空整板卸货区,重货/笼车的数量相对其他快件货物的数量较少,重货/笼车卸车区的单独划分区域占用了更多的场地空间。如图1所示,一些卸车位对应设置伸缩机002,用于卸常规快件,另一些卸车位对应设置登车桥003,用于卸重货和笼车,场地利用率低。
其次,现有中转场卸货区的设计中,不同卸货区使用不同的卸货工具进行卸货,设备的利用率较低;如图1所示,登车桥003和伸缩机002分别对应一个卸货区设置;
再次,若待卸车辆001同时装载重货、笼车及常规快件,不同卸货区域的划分增加了车辆在中转场的移动距离和停靠车时间。同时装载常规快件与笼车/ 重货的车辆的移动轨迹参考图2和图3所示,在一个卸车位利用登车桥003卸笼车或重货后,移动至另一个卸车位利用伸缩机002卸常规快件;或者,在一个卸车位利用伸缩机002卸常规快件,之后移动至另一个卸车位利用登车桥003 卸笼车或重货。
最后,不同卸货区的划分,分散了中转场内人员的使用,增加了的人力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物流中转站,旨在解决现有的物流中转场中场地利用率和卸货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物流中转站,用于待卸车辆的卸货,其设有至少一个卸货区,所述卸货区包括停车区域以及并排设于所述停车区域的一侧的登车桥和伸缩机;所述伸缩机的侧面抵靠于所述登车桥的侧面。
本发明提供的物流中转站,在同一个停车区域内同时设置了登车桥和伸缩机两种卸货工具,因此,可允许使用不同的卸货工具分别卸不同类型的货物,同时允许装载不同类型货物的待卸车辆共用同一个卸货区,减少了卸货区的划分,提高了场地利用率和设备利用率,进而可提高中转效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物流中转车辆的卸货方法,在上述所说的物流中转站内进行,包括:
步骤S1,所述待卸车辆停靠在所述停车区域内,所述待卸车辆的车厢尾部与所述登车桥的端部对接,且保持至少第一宽度对齐;所述第一宽度为使用所述登车桥进行卸货所需要的最低宽度值;所述第一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登车桥的宽度;
步骤S2,第一货物从所述待卸车辆的车厢内卸出;以及
步骤S3,伸缩机伸长至所述车厢内,第二货物从所述车厢内卸出。
本发明提供的物流中转车辆的卸货方法,在待卸车辆停靠在停车区域后,能够分别使用登车桥和伸缩机卸不同类型的货物,待卸车辆无需在不同的停车区域之间转移,减少待卸车辆的调整距离和时间,提高了停靠效率和卸货效率,且减少了集中物流中转站内的工作人员的分散,有利于工作人员的集中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的卸车位的规划示意图;
图2和图3是现有的同时装载常规快件与笼车/重货的车辆的移动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物流中转车辆的卸货方法的步骤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的物流中转站的卸货区的规划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的物流中转车辆的卸货方法中步骤S2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的物流中转车辆的卸货方法中步骤S3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的物流中转车辆的卸货方法中步骤S2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的物流中转车辆的卸货方法中步骤S3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三种实施例的物流中转站的卸货区的规划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第三种实施例的物流中转车辆的卸货方法中步骤S3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第四种实施例的物流中转车辆的卸货方法中步骤S3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物流中转站的指示标识的设计示意图。
图中标记的含义为:
001-车辆,002-伸缩机,003-登车桥;
1-待卸车辆,2-伸缩机,3-登车桥,4-卸货区,41-停车区域,411-中心指示线,412-靠边指示线,5-指示标识,6-常规快件,7-笼车,8-重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为了说明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4以及图6至图9,本发明实施例首先提供一种物流中转车辆的卸货方法,尤其针对同时装载有不同类型货物的待卸车辆1,包括:
步骤S1,待卸车辆1停靠在停车区域41内,停车区域41的后侧并排设置有登车桥3和伸缩机2,待卸车辆1停靠后其车厢尾部与登车桥3的端部对接,并保持有第一宽度对齐;第一宽度为使用登车桥3进行卸货所需要的最低宽度值;
该“对齐”意指车厢与登车桥3在车厢宽度方向上具有一定长度的重叠区域。第一宽度小于或等于登车桥3的宽度,也即,登车桥3可完全与车厢对其,也可部分对齐;
步骤S2,升高登车桥3,并从待卸车辆1的车厢内卸第一货物;以及
步骤S3,待卸完第一货物后,使伸缩机2伸长至车厢内,使用该伸缩机2 从车厢内卸第二货物。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物流中转车辆的卸货方法,停车区域41的后侧并排设置有登车桥3和伸缩机2,待卸车辆1停靠在停车区域41后,其车厢与登车桥 3保持至少部分对齐以允许使用,可以先使用登车桥3卸第一货物,待卸完第一货物后,再使用伸缩机2卸第二货物,由此实现在同一个停车区域41内使用不同的卸货工具卸不同类型的货物,并且,在卸两种货物时不必在两个停车区域之间进行回车调整,减少了待卸车辆1的行驶距离和停靠时间,提高了卸货效率,还有利于工作人员的集中使用。
具体来说,在一个实施例中,目前的货物类型有常规快件6、笼车7和重货8等,所说的第一货物可以包括笼车7和重货8,其需要使用登车桥3从车厢内移出,如图6和图11所示;所说的第二货物可以包括常规快件6,如单独的快递箱等,其由伸缩机2从车厢内移出,如图7和图12所示。更具体地,笼车7通过人工推动的方式由车厢内部经登车桥3被移出,而重货8则进一步借助于手动叉车等工具结合人工推动方式由车厢内部经登车桥3被移出。
对于笼车7,其长约为1100mm,宽约为900mm,高为1600~2000mm,且高度可调,因此,为了保证笼车7能够由车厢内被顺利推动至登车桥3上,车厢需要与登车桥3保持至少1米对齐,第一宽度为1米;而对于重货8,为保证手动叉车能够在登车桥3上顺利移动,车厢需要与登车桥3保持至少1.5米对齐,第一宽度为1.5米。目前现有的登车桥3的宽度有1米、1.5米和2米等,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也即,登车桥3本身的宽度可以大于其需要与车厢对齐的宽度,登车桥3的侧面可以超出待卸车辆1的车身侧面。
当然,对于其他类型的货物,第一宽度可以有其他数值。例如,在一些情况下,还可能使用电动叉车经由登车桥3从车厢内部卸更大体积的货物,此时所需要的第一宽度可大于1.5米,相应地,需要使用更大宽度的登车桥3。
例如,在一些情况下,常规快件6的数量大于笼车7的数量,同时笼车7 的数量也大于重货8的数量,则可以在大部分的待卸车辆1内同时装载常规快件6和笼车7,如图6至图9所示。对应地,在少部分的待卸车辆1内同时装载常规快件6和重货8。因此,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中,待卸车辆1停靠后其车厢与登车桥3保持至少1米对齐,此时步骤S2中可用于卸笼车7;或者,步骤S1中,待卸车辆1停靠后其车厢与登车桥3保持至少1.5米对齐,此时步骤S2中可用于卸重货8。如图6和图7以及图11和图12所示,同时装载常规快件6和笼车7的待卸车辆1与同时装载常规快件6和重货8的待卸车辆1可于不同的停车区域41停靠,和/或于停车区域41的不同位置停靠。
不同型号的伸缩机2的机身宽度不同,并且伸缩机2通常是多节伸缩式,其伸长后的宽度随着远离机身而逐渐降低。在本实施例中,伸缩机2伸出部分也即其能够进入车厢内部的宽度要求至少为1.1米,因此,为使伸缩机2伸长后能够进入车厢内部,车厢应预留至少1.1米的宽度用于与伸缩机2对齐,以下所说的“伸缩机2的宽度”均指伸缩机2伸长后进入车厢内部所需要的宽度,也即伸缩机2工作时所需要的宽度。
接下来首先描述卸笼车7和常规快件6的情况。
在一些情况下,车厢的宽度足够大,则可以一次停靠后直接与登车桥3和伸缩机2对齐并保持各自所需要的宽度,卸笼车7时,要求车厢的宽度为卸货工具(包括登车桥3和伸缩机2)预留至少2.1米,定义该宽度为预留宽度,预留宽度即为伸缩机2的宽度与第一宽度之和。
在另一些情况下,车厢的宽度相对狭窄,待卸车辆1需要首先与登车桥3 保持对齐需要的宽度,然后在步骤S3之前还需要进行步骤S4:回车微调至与伸缩机2保持对齐所需要的宽度后,才能使用该伸缩机2,参考图4所示。
目前所使用的一些待卸车辆1的车厢内部宽度通常在2.1米~2.55米。然而,车厢的门打开后,一些特殊的待卸车辆1的车厢的门会在车厢的边缘处占据一部分宽度,而造成实际上能够用于与卸货工具对齐的有效宽度不足。因此,在一个实施例中,允许该预留宽度有一个干涉偏差X,即,当车厢的宽度大于或等于预留宽度与该干涉偏差X的和时,能够保证该待卸车辆1一次停靠即能够与登车桥3和伸缩机2均对齐。在具体应用中,X的范围根据具体所使用的待卸车辆1型号进行设定。例如,该干涉偏差X可以为0~0.2米,具体可以是0,或者是0.1米,或者是0.2米,还可以是其他数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待卸车辆1停靠时,由于驾驶人员的停靠技术存在差别,同样允许一个停靠偏差Y叠加于该预留宽度上,即,当车厢的宽度大于或等于预留宽度与该停靠偏差Y的和时,能够保证该待卸车辆1一次停靠后能够与登车桥3和伸缩机2均对齐。在具体应用中,Y的范围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定。例如,该停靠偏差Y可以为0~0.4米,具体可以是0.1米,或者是0.2米,或者是其他数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干涉偏差X和停靠偏差Y同时存在,即,当车厢的宽度大于或等于预留宽度、干涉偏差X以及停靠偏差Y的和时,能够保证该待卸车辆1一次停靠后能够与登车桥3和伸缩机2均对齐。
基于此,本实施例中,对停车区域41进行了规划,以便于待卸车辆1的停靠。如图5所示,停车区域41呈长方形,其短边一侧也即上述所说的后侧并排设有登车桥3和伸缩机2,且伸缩机2和登车桥3的侧面相互抵靠。
本实施例中,用于进行卸货操作的卸货区的排布可以是如下几种情况:第一种,至少有一卸货区设置上述同时对应设有登车桥3和伸缩机2的停车区域 41,停车区域41的任一侧可设置其他类型的卸货区,如仅设置登车桥3的卸货区,或者仅设置伸缩机2的卸货区,或者是航空整板卸货区等。该停车区域41 的也即卸货区的宽度优选设置为至少3.2米,例如,在具体应用中可为3.5米或者是其他更大值,根据需要选择设定。伸缩机2的宽度为H,且H为1.1米,如图5所示。
第二种,对应设有登车桥3和伸缩机2的多个停车区域41并排设置,且,相邻两个停车区域41之间的距离为至少3.2米,例如可为3.5米或者大于3.5 米,如图5所示,停车区域41内设有中心指示线411,相邻两个中心指示线411 之间的距离即为3.5米。这样可以保证多个待卸车辆1同时停靠也互不影响。该中心指示线411用于指示待卸车辆1按照车身的中心线与中心指示线411对齐的方式停靠。
进一步地,该停车区域41内还设有与中心指示线411平行且间隔的靠边指示线412,该靠边指示线412用于指示车厢按照其侧边与该靠边指示线412对齐的方式停靠。
具体地,如图5所示,登车桥3和伸缩机2相互抵靠的侧面至靠边指示线 412的距离为A,且A的范围在1米(即第一宽度)至车厢宽度(设为D)的范围之间,这样可以保证待卸车辆1按照靠边指示线412停靠时比较容易保证其车厢与登车桥3之间对齐至少1米。进一步地,A的范围为1米~(1+Y)米。A越小,为伸缩机2预留的宽度也就越大,待卸车辆1在步骤S4中需要调整的距离也就越小。在一具体实施例中,A的范围为1米~1.4米或者进一步是1米~1.2米。
中心指示线411穿过伸缩机2,且中心指示线411至登车桥3和伸缩机2 的相互抵靠的侧面的距离为B,则,B的范围为(H-D/2+X/2)米~(D/2-X/2)米,且B≥0,H为伸缩机2的宽度,这样可以保证待卸车辆1按照中心指示线411 停靠时能够与伸缩机2完全对齐(此时仅考虑车厢能够与伸缩机2对齐)。例如, B为0.05米~1.05米,或者降低至0.1~1米。B的范围越居中,则代表中心指示线411穿过伸缩机2的中部区域,则越容易保证车厢与伸缩机2的对齐;中心指示线411相对于伸缩机2的机身中心线越靠近登车桥3设置,越有利于减少待卸车辆1在步骤S4中需要调整的距离,进而有利于在一定面积的场地上设置更多的停车区域41。例如,B的范围可以为0.1米~0.55米或者进一步为0.2米~0.55米;对于车厢较宽时,B也可以逐渐降低并达到0。
当D≥2.1+X或者D≥2.1+Y或者D≥2.1+X+Y时,待卸车辆1按照其车身中心线与中心指示线411对齐的方式停靠,此时,绝大的概率下待卸车辆1的车厢能够预留出至少2.1米用于与伸缩机2和登车桥3对齐,从而可以依次采用登车桥3和伸缩机2进行卸货。由此,大型待卸车辆1一次停靠即可完成笼车7和常规快件6的卸货,待卸车辆1无需任何进行任何移动和调整,节省时间且提高卸货效率。并且,此时需考虑车厢与伸缩机2和登车桥3均对齐。最佳的情况是中心指示线411穿过登车桥3和伸缩机2的并排区域的中心位置处,也即,B=0.05米。进一步地,D越大,则中心指示线411可在一定范围内设置, B的范围为(0.05-X/2)米~(0.05+X/2)米,或者为(0.05-Y/2)米~(0.05+Y/2)米,或者为(0.05-X/2-Y/2)米~(0.05+X/2+Y/2)米,且B均大于或等于0。
当D<2.1+X米或者D<2.1+Y米或者D<2.1+X+Y米时,待卸车辆1先按照其车身侧面与靠边指示线412对齐的方式进行第一次停靠,保证与登车桥3 对齐至少1米并使用登车桥3完成笼车7的卸货。然后,调整待卸车辆1,按照其车身中心线再与中心指示线411对齐的方式进行第二次停靠,保证车厢与伸缩机2完全对齐并使用该伸缩机2完成常规快件6的卸货。由此,小型待卸车辆1通过两次停靠可完成卸货,且两次停靠的调整距离小,待卸车辆1的行驶距离小,节省了停靠时间,提高了停靠效率。通常地,笼车7的数量相对于常规快件6的数量也较少,可快速完成笼车7的卸货。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卸货方法中,可以将需要两次停靠和仅需要一次停靠的车辆分别于不同的停车区域41进行停靠,此时,停车区域41可以分别设计;也可以在同一种或者同一个停车区域41内进行停靠,停车区域 41尤其是B的范围按照小范围进行设计。
还可以理解的是,X和Y的取值可以设定的较大,以尽可能提高待卸车辆 1按照中心指示线411停靠时的对齐概率;并且,当待卸车辆1的型号和/或驾驶人员的技术使得实际上该干涉偏差和停靠偏差非常小时,待卸车辆1第一次按照靠边指示线412停靠后也可能会存在同时与登车桥3和伸缩机2保持所需要的对齐宽度的情况,这样,便无需再回车调整进行第二次停靠。由于Y的不确定性更大,此时应当认为车辆执行了步骤S4,只不过步骤S4中调整距离为 0。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干涉偏差X和停靠偏差Y均为0.1米,当车厢宽度大于或等于2.3米时,步骤S1中,待卸车辆1按照其车身中心线与中心指示线 411对齐停靠;当车厢宽度小于2.3米时,步骤S1中,车厢按照其车身侧面与靠边指示线412对齐进行第一次停靠,在步骤S3之前,调整待卸车辆1按照中心指示线411进行第二次停靠,然后进行步骤S3,如图4所示。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B的范围为0~0.15米,可以保证按照中心指示线411停靠时,车厢宽度为2.3米的车辆也能保证与伸缩机2和登车桥3均对齐。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选择其他车厢宽度的分界线。
为进一步提高待卸车辆1的停靠效率,停车区域41的前方还设有指示标识 5,用于指示不同车厢宽度的待卸车辆1按照中心指示线411停靠还是按照靠边指示线412停靠并回车调整。参见图5所示。指示标识5设置为以2.3米为例,以直行箭头指示相对大型的待卸车辆1按照中心指示线411停靠,以弯折的“N”形箭头组指示较小型的待卸车辆1先按照靠边指示线412停靠然后按照中心指示线411停靠。由此,待卸车辆1可以快捷且准确地停靠,提高停靠效率和中转效率。
对于卸重货8和常规快件6的情况,如图10至图12所示,由于卸重货8 要求车厢能够有至少2.6米的预留宽度与卸货工具对齐,则要求车厢宽度大于或等于2.6+X+Y,这对于现在所使用的待卸车辆1而言大多不能实现一次停靠完全对齐伸缩机2和登车桥3。将以上实施例中对于卸笼车7时的登车桥3的第一宽度的要求1米均替换为1.5米即可,其他设置均相同。例如,上述所说的预留宽度即为2.6米。又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登车桥3和伸缩机2的抵靠侧面至靠边指示线412的距离A’的范围为1.5米至车厢宽度的范围之间,如图10所示。进一步地,A’的范围为1.5米~1.5+Y米。更具体地,A’的范围为 1.5米~1.9米或者进一步是1.5~1.7米。
具体地,卸重货8时,在步骤S1中,当车厢宽度小于2.6+X+Y时,待卸车辆1先按照靠边指示线412停靠,使车厢与登车桥3对齐1.5米,使用登车桥3进行卸重货8,如图11所示。在步骤S2之后和步骤S3之前,回车调整待卸车辆1按照中心指示线411停靠,使车厢与伸缩机2对齐后,再使用伸缩机 2进行卸常规快件6,如图12所示。在这种情况下,该停车区域41的前方可无需设置指示标识5,所有待卸车辆1统一按照靠边指示线412和中心指示线411 进行两次停靠。
此处,可以理解的是,若一些其他类型的车厢的宽度能达到2.6+X+Y米,则可以仅需一次停靠完成常规快件6和重货8的卸货,且可以设置指示标识5。
请结合参阅图5、图10和图13,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物流中转站,用于同时装载有第一货物和第二货物的待卸车辆1的卸货,其设有至少一个卸货区4,卸货区4包括停车区域41和并排设置于停车区域41的一侧的伸缩机2 和登车桥3。停车区域41以及伸缩机2和登车桥3的设置可以参照上述物流中转车辆的卸货方法的多个实施例的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物流中转站,其能够在一个停车区域41分别使用登车桥3和伸缩机2卸不同的货物,且允许装载不同货物的待卸车辆1共用同一停车区域41进行卸货,减少了卸货区的划分,提高了场地利用率和设备利用率,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分散程度,有利于工作人员的集中使用。
如图5所示,停车区域41内设有中心指示线411,相邻两个中心指示线411 之间的距离需大于或等于3.2米,例如可为3.5米或者是其他值,根据需要选择设定,这样可以保证多个待卸车辆1同时停靠也互不影响。该中心指示线411 用于指示待卸车辆1按照车身的中心线与中心指示线411对齐的方式停靠。
进一步地,该停车区域41内还设有与中心指示线411平行且间隔的靠边指示线412,该靠边指示线412用于指示车厢按照其侧边与该靠边指示线412对齐的方式停靠。
具体提供两种物流中转站:
第一种:参考图5所示,登车桥3和伸缩机2相互抵靠的侧面至靠边指示线412的距离为A,且A的范围在1米至D之间。进一步地,A的范围为1米~(1+Y)米。在一具体实施例中,A的范围为1米~1.4米或者是1米~1.2米。
中心指示线411设置为穿过伸缩机2,且中心指示线411至登车桥3和伸缩机2的相互抵靠的侧面的距离为B,则B的范围为(H-D/2+X/2)米~(D/2-X/2) 米,且B≥0。B的范围越居中,则代表中心指示线411穿过伸缩机2的中部区域,则越容易保证车厢与伸缩机2的对齐;中心指示线411相对于伸缩机2的机身中心线越靠近登车桥3设置,越有利于减少待卸车辆1在步骤S4中需要调整的距离,进而有利于在一定面积的场地上设置更多的停车区域41。例如,B 的范围可以为0.1米~0.55米或者0.2米~0.55米;对于车厢较宽时,B也可以逐渐降低并达到0。
进一步地,B的范围为0~0.15米,可以保证待卸车辆1按照中心指示线411 停靠时,车厢宽度为2.3米时也可与伸缩机2和登车桥3均对齐。更佳地是, B=0.05米,也即,中心指示线411穿过登车桥3和伸缩机2的并排区域的中心位置处。
第二种:参考图10所示,登车桥3和伸缩机2相互抵靠的侧面至靠边指示线412的距离为A’,且A’的范围在1.5米至D之间。进一步地,A’的范围为 1.5米~(1.5+Y)米。在一具体实施例中,A’的范围为1.5米~1.9米或者是1.5米~1.7米。中心指示线411的设置参照第一种结构。
上述两种物流中转站可实施前述的物流中转车辆的卸货方法,可以理解,根据上述实施方法,还可以设置其他结构的物流中转站,本实施例不进行穷举。
当然,在本实施例中,该物流中转站可以设置其他的卸货区,如仅设置登车桥3的卸货区,或者仅设置伸缩机2的卸货区,或者是航空整板卸货区等。这可以通过统计和预测该物流中转站内各种类型货物的比例来设置合适数量的上述卸货区4,以提高场地的利用率和卸货工具的利用率。并且,该停车区域 41的宽度或者说相邻两个卸货区4之间的距离为至少3.2米,例如可为3.5米或其他值,根据需要选择设定。
如图13所示,停车区域41的前方还设有指示标识5,用于指示不同车厢宽度的待卸车辆1按照中心指示线411停靠还是按照靠边指示线412停靠并回车调整,参见图5所示。指示标识5设置为以2.3米为例,以直行箭头指示相对大型的待卸车辆1按照中心指示线411停靠,以弯折的“N”形箭头组指示较小型的待卸车辆1先按照靠边指示线412停靠然后按照中心指示线411停靠。由此,待卸车辆1可以快捷且准确地停靠,提高停靠效率和中转效率。根据卸货区4的具体使用情况,该指示标识5可以使用其他的车厢宽度分界线。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物流中转车辆的卸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S1,待卸车辆停靠在物流中转站的卸货区的停车区域内,所述待卸车辆的车厢尾部与设于所述停车区域的一侧的登车桥的端部对接,且保持至少第一宽度对齐;所述第一宽度为使用所述登车桥进行卸货所需要的最低宽度值;所述第一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登车桥的宽度;
步骤S2,第一货物从所述待卸车辆的车厢内卸出;以及
步骤S3,与所述登车桥并排且侧面相抵的伸缩机伸长至所述车厢内,第二货物从所述车厢内卸出;
所述停车区域内设有相互平行且间隔的中心指示线和靠边指示线;所述靠边指示线至所述伸缩机和所述登车桥相互抵靠的侧面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宽度且小于或等于所述待卸车辆的车厢的宽度D;所述中心指示线穿过所述伸缩机,所述中心指示线至所述伸缩机和所述登车桥相互抵靠的侧面的距离为(H-D/2+X/2)米~(D/2-X/2)米,其中,所述X为所述车厢的车门对车厢宽度的干涉偏差,所述X为0~0.2米,所述H为所述伸缩机伸长进入所述车厢内部所需要的宽度;
当所述车厢的宽度D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宽度、所述H、X以及Y的和时,在所述步骤S1中,所述待卸车辆按照其车身中心线与所述中心指示线对齐进行停靠;其中,所述Y为停靠偏差,所述Y为0~0.4米;
当所述车厢的宽度D小于所述第一宽度、所述H、X以及Y的和时,在所述步骤S1中,所述待卸车辆按照其车身侧面与所述靠边指示线对齐进行第一次停靠;在所述步骤S2之后以及所述步骤S3之前,所述待卸车辆按照其车身中心线与所述中心指示线对齐进行第二次停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流中转车辆的卸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H为1.1米,所述第一宽度为1米;所述中心指示线至所述伸缩机和所述登车桥相互抵靠的侧面的距离为0~0.15米;
当所述车厢的宽度D大于或等于2.3米时,在所述步骤S1中,所述待卸车辆按照其车身中心线与所述中心指示线对齐进行停靠;
当所述车厢的宽度D小于2.3米时,在所述步骤S1中,所述待卸车辆按照其车身侧面与所述靠边指示线对齐进行第一次停靠;在所述步骤S2之后以及所述步骤S3之前,所述待卸车辆按照其车身中心线与所述中心指示线对齐进行第二次停靠。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流中转车辆的卸货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H为1.1米,所述第一宽度为1.5米;
当所述车厢的宽度D大于或等于2.6+X+Y米时,在所述步骤S1中,所述待卸车辆按照其车身中心线与所述中心指示线对齐进行停靠;当所述车厢的宽度D小于2.6+X+Y米时,在所述步骤S1中,所述待卸车辆按照其车身侧面与所述靠边指示线对齐进行第一次停靠;在所述步骤S2之后以及所述步骤S3之前,所述待卸车辆按照其车身中心线与所述中心指示线对齐进行第二次停靠。
4.一种用于实施前述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卸货方法的物流中转站,其特征在于:设有至少一个卸货区,所述卸货区包括停车区域以及并排设于所述停车区域的一侧的登车桥和伸缩机;所述伸缩机的侧面抵靠于所述登车桥的侧面;
所述停车区域内设有相互平行且间隔的中心指示线和靠边指示线;所述靠边指示线至所述伸缩机和所述登车桥相互抵靠的侧面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宽度且小于或等于所述待卸车辆的车厢的宽度D,所述第一宽度为使用所述登车桥进行卸货所需要的最低宽度值;所述中心指示线穿过所述伸缩机,所述中心指示线与至所述伸缩机和所述登车桥相互抵靠的侧面的距离为(H-D/2+X/2)米~(D/2-X/2)米,且B≥0,其中,所述X为所述车厢的车门对车厢宽度的干涉偏差,所述X为0~0.2米,所述H为所述伸缩机伸长进入所述车厢内部所需要的宽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物流中转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宽度为1米或1.5米;所述H为1.1米;所述卸货区的宽度为大于或等于3.2米。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物流中转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停车区域的前方设有指示标识,用于指示具有不同宽度车厢的所述待卸车辆按照其车身中心线与中心指示线对齐进行停靠,或者是先按照其车身侧面与所述靠边指示线对齐进行第一次停靠,然后按照其车身中心线与所述中心指示线对齐进行第二次停靠。
7.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物流中转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指示线至所述伸缩机和所述登车桥相互抵靠的侧面的距离为0~0.15米;所述第一宽度为1米,所述靠边指示线至所述伸缩机和所述登车桥相互抵靠的侧面的距离为大于或等于1米且小于或等于1.4米。
8.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物流中转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指示线至所述伸缩机和所述登车桥相互抵靠的侧面的距离为0~0.15米;所述第一宽度为1.5米,所述靠边指示线至所述伸缩机和所述登车桥相互抵靠的侧面的距离为大于或等于1.5米且小于或等于1.9米。
CN201910526790.XA 2019-06-18 2019-06-18 物流中转站及物流中转车辆的卸货方法 Active CN1120935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26790.XA CN112093507B (zh) 2019-06-18 2019-06-18 物流中转站及物流中转车辆的卸货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26790.XA CN112093507B (zh) 2019-06-18 2019-06-18 物流中转站及物流中转车辆的卸货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93507A CN112093507A (zh) 2020-12-18
CN112093507B true CN112093507B (zh) 2022-04-22

Family

ID=737487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26790.XA Active CN112093507B (zh) 2019-06-18 2019-06-18 物流中转站及物流中转车辆的卸货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935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56275B (zh) * 2020-12-30 2023-04-11 运易通科技有限公司 航空物流运输地勤分类器和使用方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35925A (zh) * 2013-01-17 2014-07-23 武汉中粮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集装箱卸货装置
WO2015074858A1 (de) * 2013-11-25 2015-05-28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Entladevorrichtung für in einem transportbehälter angeordnete güter und verfahren zum be- und entladen solcher güter
CN104760839A (zh) * 2015-03-26 2015-07-08 仲炳华 工程起重改良登车桥
CN104909181A (zh) * 2015-05-08 2015-09-1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伸缩皮带式自动装车机
CN106395430A (zh) * 2016-11-24 2017-02-15 南京景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3d立体视觉辅助装卸车***
CN107352206A (zh) * 2017-08-10 2017-11-17 徐州德坤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物流取码***分拣装置及其分拣方法
CN107499858A (zh) * 2017-08-30 2017-12-22 顺丰速运有限公司 一种可移动的伸缩机
CN107585595A (zh) * 2016-07-06 2018-01-16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子母电动传送平台***
JP6511681B1 (ja) * 2018-10-15 2019-05-15 株式会社Mujin 形状情報生成装置、制御装置、積み降ろし装置、物流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及び、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35925A (zh) * 2013-01-17 2014-07-23 武汉中粮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集装箱卸货装置
WO2015074858A1 (de) * 2013-11-25 2015-05-28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Entladevorrichtung für in einem transportbehälter angeordnete güter und verfahren zum be- und entladen solcher güter
CN104760839A (zh) * 2015-03-26 2015-07-08 仲炳华 工程起重改良登车桥
CN104909181A (zh) * 2015-05-08 2015-09-1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伸缩皮带式自动装车机
CN107585595A (zh) * 2016-07-06 2018-01-16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子母电动传送平台***
CN106395430A (zh) * 2016-11-24 2017-02-15 南京景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3d立体视觉辅助装卸车***
CN107352206A (zh) * 2017-08-10 2017-11-17 徐州德坤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物流取码***分拣装置及其分拣方法
CN107499858A (zh) * 2017-08-30 2017-12-22 顺丰速运有限公司 一种可移动的伸缩机
JP6511681B1 (ja) * 2018-10-15 2019-05-15 株式会社Mujin 形状情報生成装置、制御装置、積み降ろし装置、物流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及び、制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93507A (zh) 2020-1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130089A1 (en) Robotic cargo handling system and method
KR100639474B1 (ko) 개별 탁송 화물용, 특히 iso 컨테이너용 로딩/언로딩장치
RU2374107C2 (ru) Способ перегрузки грузов и соответствующая транспортная система
AU2010257541B2 (en) System for replacing a battery of a ground transportation vehicle, particularly of an unmanned heavy-duty transportation vehicle for ISO containers
CN107585603B (zh) 一种高铁物流装卸***及方法
CN106794847B (zh) 车厢附属装置以及货运车厢、货物转运设备和货物转运方法
EP2602216B1 (de) Logistiksystem, Übergabestation für selbiges, sowie Logistikverfahren
HUT76963A (hu) Eljárás és berendezés rakományok átrakodására
CN105314413A (zh) 可进行公铁联运的站台及公铁联运装卸货方法
CN113534804A (zh) 一种自动装车方法
CN112093507B (zh) 物流中转站及物流中转车辆的卸货方法
US2010002125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ferring Freight
CN110550412A (zh) 智能驾驶运输工具、运输工具组合及控制方法
EP2602215A1 (de) Logistiksystem für kombinierten Warenverkehr, sowie Schienenfahrzeug und Übergabestation für selbiges
CN113753606A (zh) 一种自动装卸超长货车货物的***
CN105555685A (zh) 用于使机场车辆转向的方法
CN108502484A (zh) 钢卷运输设备的控制方法
CN215158533U (zh) 智能驾驶运输工具、运输工具组合
EP3847072B1 (en) Loading system and transporting wheeled vehicles on railway network
WO2012065841A1 (de) Vorrichtung zum behandeln von transmodalen transporteinheiten
CN105644570A (zh) 一种驮背式运输用新型铁路货车
CN109775616B (zh) 一种基于空轨城市值机的垂直装卸***与方法
CN112793608A (zh) 运输车
RU2489299C2 (ru) Производственная линия для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автомобилей
CN219771658U (zh) 一种升降平台搭接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