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14986B - 电路基板和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电路基板和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14986B
CN112014986B CN202010454136.5A CN202010454136A CN112014986B CN 112014986 B CN112014986 B CN 112014986B CN 202010454136 A CN202010454136 A CN 202010454136A CN 112014986 B CN112014986 B CN 1120149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circuit portion
central
center
outer sha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5413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14986A (zh
Inventor
堀内智
业天诚二郎
浅井芳启
川守田圣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0149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149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149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149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06Circuit arrangements or driving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single liquid crystal cel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8Packaging or power distribution
    • G06F1/189Power distribu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2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a single-body enclosure integrating a flat display, e.g.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 [PDA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quid crystals
    • G09G3/3611Control of matrices with row and column drivers
    • G09G3/3674Details of drivers for scan electrodes
    • G09G3/3677Details of drivers for scan electrodes suitable for active matrices on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路基板和显示面板,优化多个电路部的位置关系并且解决随之产生的问题。多个电路部(19)包含:中央侧电路部(19C),其连接到多个配线引出部(20)中的至少中央侧配线引出部(20C);以及端侧电路部(19E),其连接到多个配线引出部(20)中的至少端侧配线引出部(20E),并且相对于中央侧电路部(19C)在作为呈直线状的中央侧外形部(12C)的延伸方向的第1方向上位于端侧,构成为在作为多个电路部(19)与中央侧区域(AAC)的排列方向的第2方向上的尺寸比中央侧电路部(19C)在第2方向上的尺寸小。

Description

电路基板和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路基板和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显示装置的一例,已知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显示装置。专利文献1记载的显示装置具有扫描线驱动电路、多个扫描线、以及设置有扫描线驱动电路和扫描线的基板。扫描线驱动电路设置于基板的沿着显示区域的X轴方向上的正侧的侧部配置的区域。扫描线驱动电路包含与多个扫描线中的每个扫描线分别连接的多个传送电路。多个传送电路中的某传送电路的形状与相对于该传送电路配置在Y轴方向上的负侧的传送电路的形状不同。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6-1487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上述的专利文献1记载的显示装置,能缩小相对于显示区域配置在扫描线延伸的方向上的一侧的区域的面积。然而,专利文献1记载的显示装置是平面形状具有与矩形形状不同的形状的所谓的异形显示器,因此,配置有传送电路的边框区域呈非直线状。当像这样在呈非直线状的边框区域配置传送电路的情况下,配置在边框区域的多个传送电路的位置关系不固定,因而传送电路的动作易于变得不稳定,另外有可能产生需要根据配置来单独设计传送电路的电路构成这种麻烦的问题。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优化多个电路部的位置关系并且解决随之产生的问题。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是一种电路基板,具备:基板,其外形包含呈直线状的中央侧外形部和在作为上述中央侧外形部的延伸方向的第1方向上相对于上述中央侧外形部位于端侧且呈非直线状的端侧外形部;面状的配线区域,其配置在上述基板的板面内,包含:中央侧区域,其包含沿着上述中央侧外形部的外形;以及端侧区域,其在上述第1方向上相对于上述中央侧区域位于端侧,包含沿着上述端侧外形部的外形;多个配线,其配置在上述配线区域,包含配置在上述中央侧区域的中央侧配线和配置在上述端侧区域的端侧配线;边框区域,其在上述基板的板面内以包围上述配线区域的方式配置;多个配线引出部,其配置在上述边框区域,连接到上述多个配线,包含连接到上述中央侧配线的中央侧配线引出部和连接到上述端侧配线的端侧配线引出部;以及多个电路部,其在上述边框区域中沿着上述第1方向排列,相对于上述中央侧区域空开间隔地排列配置,连接到上述多个配线引出部,上述多个电路部包含:中央侧电路部,其连接到上述多个配线引出部中的至少上述中央侧配线引出部;以及端侧电路部,其连接到上述多个配线引出部中的至少上述端侧配线引出部,并且相对于上述中央侧电路部在上述第1方向上位于端侧,构成为在作为上述多个电路部与上述中央侧区域的排列方向的第2方向上的尺寸比上述中央侧电路部在上述第2方向上的尺寸小。
(2)另外,本发明的某实施方式是一种电路基板,在上述(1)的构成的基础上,上述端侧电路部构成为在上述第1方向上的尺寸比上述中央侧电路部在上述第1方向上的尺寸大。
(3)另外,本发明的某实施方式是一种电路基板,在上述(2)的构成的基础上,上述中央侧电路部和上述端侧电路部构成为在上述基板的板面内所占的占有面积相等。
(4)另外,本发明的某实施方式是一种电路基板,在上述(1)至上述(3)中的任意一个构成的基础上,上述多个电路部包含中间电路部,上述中间电路部配置为在上述第1方向上夹在上述中央侧电路部与上述端侧电路部之间,并且构成为在上述第2方向上的尺寸比上述中央侧电路部在上述第2方向上的尺寸小并且比上述端侧电路部在上述第2方向上的尺寸大。
(5)另外,本发明的某实施方式是一种电路基板,在上述(4)的构成的基础上,上述中间电路部具备多个,包含连接到上述中央侧配线引出部的中间电路部和连接到上述端侧配线引出部的中间电路部。
(6)另外,本发明的某实施方式是一种电路基板,在上述(4)或上述(5)的构成的基础上,上述中间电路部构成为在上述第1方向上的尺寸比上述中央侧电路部在上述第1方向上的尺寸大并且比上述端侧电路部在上述第1方向上的尺寸小。
(7)另外,本发明的某实施方式是一种电路基板,在上述(1)至上述(6)中的任意一个构成的基础上,上述多个配线沿着上述第2方向延伸,具备配置为在上述配线区域中沿着上述第1方向延伸并且与上述多个配线交叉的多个第2配线,上述端侧配线配置为与上述端侧配线交叉的上述第2配线的数量比与上述中央侧配线交叉的上述第2配线的数量少。
(8)另外,本发明的某实施方式是一种电路基板,在上述(7)的构成的基础上,上述端侧电路部构成为在上述基板的板面内所占的占有面积比上述中央侧电路部在上述基板的板面内所占的占有面积小。
(9)另外,本发明的某实施方式是一种电路基板,在上述(1)至上述(8)中的任意一个构成的基础上,连接到上述多个电路部中的至少在上述第1方向上位于最端处的上述端侧电路部的上述端侧配线引出部构成为从上述端侧电路部的上述第1方向上的端侧的边部引出。
(10)另外,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是一种电路基板,具备:基板,其外形包含呈直线状的中央侧外形部和在作为上述中央侧外形部的延伸方向的第1方向上相对于上述中央侧外形部位于端侧且呈非直线状的端侧外形部;面状的配线区域,其配置在上述基板的板面内,包含:中央侧区域,其包含沿着上述中央侧外形部的外形;以及端侧区域,其在上述第1方向上相对于上述中央侧区域位于端侧,包含沿着上述端侧外形部的外形;多个配线,其配置在上述配线区域,包含配置在上述中央侧区域的中央侧配线和配置在上述端侧区域的端侧配线;边框区域,其在上述基板的板面内以包围上述配线区域的方式配置;多个配线引出部,其配置在上述边框区域,连接到上述多个配线,包含连接到上述中央侧配线的中央侧配线引出部和连接到上述端侧配线的端侧配线引出部;以及多个电路部,其在上述边框区域中沿着上述第1方向排列,相对于上述中央侧区域空开间隔地排列配置,连接到上述多个配线引出部,上述多个电路部包含:中央侧电路部,其连接到上述多个配线引出部中的至少上述中央侧配线引出部;以及端侧电路部,其连接到上述多个配线引出部中的至少上述端侧配线引出部,并且相对于上述中央侧电路部在上述第1方向上位于端侧,连接到上述多个电路部中的至少在上述第1方向上位于最端处的上述端侧电路部的上述端侧配线引出部构成为从上述端侧电路部的上述第1方向上的端侧的边部引出。
(11)另外,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是一种显示面板,使用上述(1)至上述(10)中的任意一个电路基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优化多个电路部的位置关系并且解决随之产生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液晶面板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液晶面板的显示区域中的像素的排列的电路图。
图3是示出向第奇数个栅极配线供应扫描信号的栅极电路部的框图。
图4是示出构成栅极电路部的电路部的电路构成的电路图。
图5是电路部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6是示出阵列基板中的电路部、栅极配线以及配线引出部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阵列基板中的栅极电路部、栅极配线以及配线引出部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阵列基板中的栅极电路部、栅极配线以及配线引出部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构成栅极电路部的多个电路部之间的电气关系的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阵列基板中的栅极电路部、栅极配线以及配线引出部的俯视图。
图11是示出构成栅极电路部的多个电路部之间的电气关系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2、112、212、312…阵列基板(电路基板);12C、312C…中央侧外形部;12E、312E…端侧外形部;12GS、112GS、312GS…玻璃基板(基板);15、115、215、315…栅极配线(配线);15C、115C、315C…中央侧栅极配线(中央侧配线);15E、115E、315E…端侧栅极配线(端侧配线);16、116…源极配线(第2配线);19、119、219、319…电路部;19C、119C、319C…中央侧电路部;19E、119E、219E、319E…端侧电路部;19I、119I…中间电路部;20、120、220、320…配线引出部;20C、120C、320C…中央侧配线引出部;20E、120E、220E、320E…端侧配线引出部;219E1、319E1…边部;AA…显示区域(配线区域);AAC…中央侧区域;AAE…端侧区域;NAA…非显示区域(边框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根据图1至图6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0。此外,在各附图的一部分示出了X轴、Y轴以及Z轴,以各轴方向为各附图中示出的方向的方式进行了描绘。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10整体上平面形状为纵长的大致方形状,呈四角的各角部带有圆度的形状。图1是液晶面板10的俯视图。这种平面形状的液晶面板10优选用于智能手机等便携型信息终端,但并非一定局限于此。该液晶面板10的短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长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板厚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液晶面板10能利用从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照射的照明光来显示图像。液晶面板10的屏幕的中央侧部分为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配线区域)AA,而屏幕中的包围显示区域AA的边框状的外周侧部分为不显示图像的非显示区域(边框区域)NAA。其中的显示区域AA为配置有后述的栅极配线15等并以面状扩展的“配线区域”,而非显示区域NAA是包围“配线区域”的“边框区域”。此外,图1中由单点划线包围的范围是显示区域AA。
如图1所示,液晶面板10为在大致透明且具有优异的透光性的由玻璃制成的一对基板11、12之间夹持包含作为伴随着施加电场而光学特性发生变化的物质的液晶分子的液晶层的构成。一对基板11、12中的配置在表侧的基板为CF基板(相对基板)11,配置在里侧的基板为阵列基板(电路基板、有源矩阵基板、元件基板)12。CF基板11和阵列基板12均是在玻璃基板(基板)11GS、12GS的内面侧层叠形成各种膜而成的基板。其中的阵列基板12的长边尺寸大于CF基板11的长边尺寸,阵列基板12的长边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与CF基板11不相互重叠,在此安装有驱动器13和柔性基板。驱动器13包括在内部具有驱动电路的LSI芯片,以COG(Chip On Glass:玻璃上芯片)方式安装到阵列基板12的玻璃基板12GS,对由柔性基板传输的各种信号进行处理。在阵列基板12的玻璃基板12GS中的非显示区域NAA,以在X轴方向上从两侧夹着显示区域AA的形式设置有一对栅极电路部(电路部群)14。栅极电路部14沿着Y轴方向延伸。栅极电路部14用于向后述的栅极配线15供应扫描信号,单片地设置于阵列基板12的玻璃基板12GS。一对栅极电路部14中的图1所示的左侧的栅极电路部14向从图1所示的上侧数起第奇数个栅极配线15供应扫描信号,图1所示的右侧的栅极电路部14向从图1所示的上数起第偶数个栅极配线15供应扫描信号。关于栅极电路部14的具体的电路构成等,后面详细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在阵列基板12的玻璃基板12GS的显示区域AA的内面侧,配设有呈格子状的多个栅极配线(配线、扫描配线)15和多个源极配线(第2配线、信号配线、数据配线)16,在它们各自的交叉部位附近设置有作为开关元件的TFT17和像素电极18。图2是示出阵列基板12的显示区域AA中的像素的排列的电路图。栅极配线15以横穿显示区域AA的形式沿着X轴方向(第2方向)延伸并连接到各TFT17的栅极电极,而源极配线16以纵穿显示区域AA的形式沿着Y轴方向(第1方向)延伸并连接到各TFT17的源极电极。栅极配线15沿着Y轴方向空开间隔地排列配置有多个,而源极配线16沿着X轴方向空开间隔配置有多个。TFT17和像素电极18各以多个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规则地排列而平面配置为矩阵状(行列状),像素电极18连接到TFT17的漏极电极。TFT17基于供应给栅极配线15的扫描信号被驱动,伴随于此,基于供应给源极配线16的图像信号(信号、数据信号)的电位被充电到像素电极18。与此相对,在CF基板11的显示区域AA中的内面侧,设置有以与各像素电极18重叠的形式配置且呈现红色(R)、绿色(G)、蓝色(B)的3色的彩色滤光片、将相邻的彩色滤光片间分隔开的遮光部(黑矩阵)等。在该液晶面板10中,沿着X轴方向排列的R、G、B的彩色滤光片以及与各彩色滤光片相对的3个像素电极18构成了3色的像素。像素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分别按规定的排列间距排列。另外,在CF基板11和阵列基板12中的任意一个基板,设置有包括与像素电极18同样的透明电极材料且与像素电极18空开间隔重叠配置的共用电极。在液晶面板10中,基于在该共用电极与各像素电极18之间产生的电位差对液晶层施加规定的电场,从而能使各像素进行规定的灰度级显示。
在此,再次参照图1说明构成阵列基板12的玻璃基板12GS的外形。如图1所示,在阵列基板12的玻璃基板12GS的外形中包含:呈直线状的中央侧外形部12C;以及在中央侧外形部12C的延伸方向上相对于中央侧外形部12C位于端侧且呈非直线状的端侧外形部12E。详细地说,构成阵列基板12的外形的4个边部各自具有1个中央侧外形部12C和从中央侧外形部12C的延伸方向上的两端侧夹着中央侧外形部12C的2个端侧外形部12E。阵列基板12中的一对长边部所包含的一对中央侧外形部12C沿着Y轴方向延伸,而一对短边部所包含的一对中央侧外形部12C沿着X轴方向延伸。端侧外形部12E位于阵列基板12的四角的角部,以俯视时呈圆弧状的方式弯曲。液晶面板10中的显示区域AA仿照上述那样的阵列基板12的外形而呈四角的角部带有圆度的纵长的大致方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述这种平面形状的显示区域AA在作为栅极电路部14的延伸方向的Y轴方向上划分为3个区域。即,显示区域AA包含在Y轴方向上位于中央侧的中央侧区域AAC和相对于中央侧区域AAC在Y轴方向上位于两端侧的一对端侧区域AAE。中央侧区域AAC包含沿着长边侧的中央侧外形部12C呈直线状的外形。端侧区域AAE包含沿着相对于长边侧的中央侧外形部12C位于端侧的端侧外形部12E呈圆弧状(非直线状)的外形。伴随于此,可以说在阵列基板12中包围显示区域AA的非显示区域NAA包含:夹在中央侧外形部12C与中央侧区域AAC之间的直线状部分;以及夹在端侧外形部12E与端侧区域AAE之间的圆弧状部分(非直线状部分)。
接着,使用图3至图5来详细说明栅极电路部14。栅极电路部14是所谓的移位寄存电路,如图3所示,具有多个电路部(单位电路)19。图3是示出向第奇数个栅极配线15供应扫描信号的栅极电路部14的框图。构成栅极电路部14的多个电路部19在将扫描信号输出到作为连接对象的栅极配线15时将置位信号S输出到下一级的电路部19,并且将复位信号R输出到前级的电路部19。具体地说,第1级电路部19在从外部输入了栅极起始脉冲信号GSP时,将扫描信号G1供应到作为连接对象的第1个栅极配线15。此时,第1级电路部19将置位信号S输出到第3级电路部19。第3级电路部19基于从第1级电路部19输入的置位信号S将扫描信号G3供应到第3个栅极配线15。此时,第3级电路部19将置位信号S输出到第5级电路部19,并且将复位信号R输出到第1级电路部19。这样,构成栅极电路部14的多个电路部19能从上级侧依次将扫描信号供应到作为连接对象的栅极配线15。此外,向第偶数个栅极配线15供应扫描信号的栅极电路部14也是与上述构成同样的电路构成。
电路部19的具体的电路构成如图4所示。图4是示出构成栅极电路部14的电路部19的电路构成的电路图。电路部19具备8个薄膜晶体管T1~T8和1个电容器C1。此外,以下,将对薄膜晶体管T1、T2、T5、T6、T7和电容器C1之间进行连接的连接配线称为内部节点netA。同样地,将对薄膜晶体管T2、T3、T4、T7之间进行连接的连接配线称为内部节点netB。薄膜晶体管T1的栅极电极连接到内部节点netA,源极电极连接到被供应时钟信号CKA的端子,漏极电极连接到向栅极配线15的输出端子。薄膜晶体管T2的栅极电极连接到内部节点netB,源极电极连接到内部节点netA,漏极电极连接到电源电压端子VSS。薄膜晶体管T3的栅极电极和源极电极连接到被供应时钟信号CKB的端子,漏极电极连接到内部节点netB。薄膜晶体管T4的栅极电极连接到被供应时钟信号CKA的端子,源极电极连接到内部节点netB,漏极电极连接到电源电压端子VSS。薄膜晶体管T5的栅极电极连接到被供应置位信号S或栅极起始脉冲信号GSP的端子,源极电极连接到电源电压端子UD,漏极电极连接到内部节点netA。薄膜晶体管T6的栅极电极连接到被供应复位信号R的端子,源极电极连接到内部节点netA,漏极电极连接到电源电压端子UDB。薄膜晶体管T7的栅极电极连接到内部节点netA,源极电极连接到内部节点netB,漏极电极连接到电源电压端子VSS。薄膜晶体管T8的栅极电极连接到被供应时钟信号CKB的端子,源极电极连接到向栅极配线15的输出端子,漏极电极连接到电源电压端子VSS。电容器C1的一个电极连接到内部节点netA,另一个电极连接到向栅极配线15的输出端子。上述的“被供应置位信号S的端子”在将该电路部19设为第n级时,电连接到将作为前级的第(n-2)级电路部19作为连接对象的栅极配线15。上述的“被供应复位信号R的端子”在将该电路部19设为第n级时,电连接到将作为后级的第(n+2)级电路部19作为连接对象的栅极配线15。
其次,使用图5说明电路部19的动作。图5是电路部19的动作的时序图。在说明电路部19的动作之前,先说明图5所示的各信号和电位。图5中从上起按顺序示出了时钟信号CKA、CKB、电源电压端子UD、电源电压端子UDB、电源电压端子VSS、置位信号S(前级的扫描信号G(n-2))、扫描信号G(n)、复位信号R(后级的扫描信号G(n+2))、内部节点netA、netB的电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电源电压端子VSS和电源电压端子UDB总是确保为固定的低电平的电位,而电源电压端子UD总是确保为固定的高电平的电位。此外,关于电源电压端子UD和电源电压端子UDB,也能使电位的低电平、高电平颠倒过来。时钟信号CKA、CKB均是矩形波,低电平的电位与高电平的电位按固定的周期交替地反复。时钟信号CKA与时钟信号CKB处于低电平的电位与高电平的电位总是相反的关系。另外,时钟信号CKA、CKB的高电平的电位设为足以使各薄膜晶体管T1~T8变为导通(ON)状态的值,另外,时钟信号CKA设为足以使连接到栅极配线15的TFT17变为导通状态的值。
具体地说明电路部19的动作。如图5所示,在时点T10,置位信号S或栅极起始脉冲信号GSP被供应到薄膜晶体管T5的栅极电极。这样,薄膜晶体管T5变为导通状态,输入到其源极电极的电源电压端子UD的高电平的电位被供应到漏极电极。由此,电容器C1被充电,内部节点netA被确保为高电平的电位,并且薄膜晶体管T1变为导通状态。此时,时钟信号CKA为低电平的电位,而时钟信号CKB为高电平的电位,因此薄膜晶体管T8变为导通状态而其源极电极经由漏极电极变为电源电压端子VSS的低电平的电位。另外,虽然薄膜晶体管T3变为导通状态,但是内部节点netA变为高电平的电位,从而薄膜晶体管T7变为导通状态,因此内部节点netB变为电源电压端子VSS的低电平的电位。
其次,如图5所示,在时点T11,时钟信号CKA变为高电平的电位。于是,会从变为了导通状态的薄膜晶体管T1的源极电极向漏极电极供应时钟信号CKA的高电平的电位,因此向栅极配线15的输出端子的电位上升。此时,由于在内部节点netA与向栅极配线15的输出端子之间设置有电容器C1,因此伴随着向栅极配线15的输出端子的电位上升,内部节点netA的电位也上升。即,内部节点netA被自举。由此,薄膜晶体管T1的栅极电极变为更大的电位,因此向栅极配线15的输出端子的电位达到时钟信号CKA的高电平的电位。由此,高电平的扫描信号G(n)被供应到栅极配线15。另外,时钟信号CKA变为高电平的电位,从而薄膜晶体管T4变为导通状态,因此内部节点netB变为电源电压端子VSS的低电平的电位。此外,在时点T11,时钟信号CKB为低电平的电位,因此薄膜晶体管T8变为截止状态,向栅极配线15的输出端子的电位维持为高电平。另外,薄膜晶体管T5变为截止状态。
如图5所示,在时点T12,时钟信号CKA变为低电平的电位。伴随于此,向栅极配线15的输出端子的电位降低,并且经由电容器C1而内部节点netA的电位也降低。在时点T12,时钟信号CKB变为高电平的电位,因此薄膜晶体管T3、T8变为导通状态。由此,向栅极配线15的输出端子的电位变为电源电压端子VSS的低电平的电位,并且内部节点netB变为高电平的电位。而且,在时点T12,复位信号R变为高电平的电位,因此薄膜晶体管T6变为导通状态。由此,内部节点netA变为电源电压端子UDB的低电平的电位。根据以上,向栅极配线15的输出端子和内部节点netA变为低电平的电位。之后,在时点T13,时钟信号CKA变为高电平的电位,而时钟信号CKB变为低电平的电位时,薄膜晶体管T4变为导通状态,从而内部节点netB变为电源电压端子VSS的低电平的电位。
如图6所示,配置在显示区域AA的栅极配线15经由配线引出部20单独连接到成为上述这种电路构成的电路部19。图6是示出阵列基板12中的电路部19、栅极配线15以及配线引出部20的俯视图。另外,在图6中,以阴影状图示出显示区域AA中的端侧区域AAE。多个栅极配线15包含多个配置在中央侧区域AAC的中央侧栅极配线(中央侧配线)15C和多个配置在端侧区域AAE的端侧栅极配线(端侧配线)15E。配线引出部20与电路部19一起且与电路部19相同数量地配置在非显示区域NAA,配线引出部20的一个端部连接到栅极配线15,另一个端部连接到电路部19。多个配线引出部20包含多个连接到中央侧栅极配线15C的中央侧配线引出部20C和多个连接到端侧栅极配线15E的端侧配线引出部20E。另外,端侧区域AAE具有在Y轴方向上从上端数起第1级栅极配线15至第9级栅极配线15的形成范围。
如图6所示,构成栅极电路部14的多个电路部19在非显示区域NAA中相对于中央侧区域AAC在X轴方向上空开间隔地排列配置。多个电路部19全部为在X轴方向上夹在阵列基板12的中央侧外形部12C与中央侧区域AAC之间的配置,而不会夹在端侧外形部12E与端侧区域AAE之间。即,多个电路部19为在Y轴方向上相对于端侧外形部12E和端侧区域AAE向中央侧偏移的配置。设为这种配置的多个电路部19沿着Y轴方向直线地排列配置,其位置关系是大致固定的,因此与如以往那样多个传送电路的位置关系不固定的构成相比,多个电路部19的动作易于稳定并且电路部19的电路构成的设计变得容易。
如图6所示,多个电路部19包含多个连接到多个配线引出部20中的至少中央侧配线引出部20C的中央侧电路部19C和多个连接到多个配线引出部20中的至少端侧配线引出部20E的端侧电路部19E。端侧电路部19E相对于中央侧配线引出部20C在Y轴方向(第1方向)上位于端侧。在这种构成中,多个配线引出部20以从多个电路部19至多个栅极配线15按扇状扩展的方式布设。其中,在Y轴方向上位于端侧的端侧配线引出部20E与在Y轴方向上位于中央侧的中央侧配线引出部20C相比,沿面距离变长并且以陡峭的角度从电路部19引出。因此,端侧配线引出部20E与中央侧配线引出部20C相比有引绕变得困难的趋势,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需要整体上增大多个电路部19与中央侧区域AAC之间的间隔,这可能会妨碍窄边框化。
对此,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端侧电路部19E构成为在作为多个电路部19与中央侧区域AAC的排列方向的X轴方向(第2方向)上的尺寸W1比中央侧电路部19C在X轴方向(第2方向)上的尺寸W2小。因此,确保了端侧电路部19E与中央侧区域AAC之间的X轴方向上的间隔比中央侧电路部19C与中央侧区域AAC之间的X轴方向上的间隔大。由此,配置在多个电路部19与中央侧区域AAC之间的多个配线引出部20的配置密度降低,因此能将连接到端侧电路部19E的端侧配线引出部20E容易地引绕至端侧区域AAE的端侧栅极配线15E,不易产生相邻的配线引出部20间的短路,在实现成品率的提高方面是优选的。另外,能跟以前一样确保中央侧电路部19C与中央侧区域AAC之间的间隔小,因此在实现窄边框化方面是优选的。此外,多个电路部19以图6所示的左侧端部(中央侧外形部12C和端侧外形部12E侧的端部)呈直线状的方式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对齐。
详细地说,如图6所示,端侧电路部19E构成为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H1比中央侧电路部19C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H2大。即,虽然端侧电路部19E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W1比中央侧电路部19C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W2小,但是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H1比中央侧电路部19C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H2大。并且,端侧电路部19E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W1乘以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H1得到的占有面积与中央侧电路部19C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W2乘以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H2得到的占有面积相等。由此,在使端侧电路部19E的电路构成与中央侧电路部19C的电路构成成为同等的构成方面是优选的。
另外,如图6所示,多个电路部19包含配置为在Y轴方向上夹在中央侧电路部19C与端侧电路部19E之间的多个中间电路部19I。该中间电路部19I构成为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W3比中央侧电路部19C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W2小并且比端侧电路部19E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W1大。根据这种构成,能确保中间电路部19I与中央侧区域AAC之间的间隔比中央侧电路部19C与中央侧区域AAC之间的间隔大。由此,配置在多个电路部19与中央侧区域AAC之间的多个配线引出部20的配置密度进一步降低,因而由此能将连接到中间电路部19I的配线引出部20容易地引绕至栅极配线15,不易产生相邻的配线引出部20间的短路,在实现成品率的提高方面是优选的。另外,能跟以前一样确保中央侧电路部19C与中央侧区域AAC之间的间隔小,因此在实现窄边框化方面是优选的。另一方面,端侧电路部19E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W1比中间电路部19I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W3小,因此能将端侧电路部19E与中央侧区域AAC之间的间隔确保为比中间电路部19I与中央侧区域AAC之间的间隔大。由此,连接到端侧电路部19E的端侧配线引出部20E的引绕变得容易。
另外,如图6所示,中间电路部19I构成为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H3比中央侧电路部19C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H2大并且比端侧电路部19E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H1小。即,虽然中间电路部19I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W3比中央侧电路部19C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W2小并且比端侧电路部19E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W1大,但是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H3比中央侧电路部19C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H2大并且比端侧电路部19E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H1小。并且,中间电路部19I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W3乘以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H3得到的占有面积与中央侧电路部19C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W2乘以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H2得到的占有面积相等,并且与端侧电路部19E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W1乘以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H1得到的占有面积相等。由此,在使中间电路部19I的电路构成与中央侧电路部19C的电路构成、端侧电路部19E的电路构成成为同等的构成方面是优选的。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阵列基板(电路基板)12具备:玻璃基板(基板)12GS,其外形包含呈直线状的中央侧外形部12C和在作为中央侧外形部12C的延伸方向的第1方向上相对于中央侧外形部12C位于端侧且呈非直线状的端侧外形部12E;面状的显示区域(配线区域)AA,其配置在玻璃基板12GS的板面内,包含:中央侧区域AAC,其包含沿着中央侧外形部12C的外形;以及端侧区域AAE,其在第1方向上相对于中央侧区域AAC位于端侧,包含沿着端侧外形部12E的外形;多个栅极配线(配线)15,其配置在显示区域AA,包含配置在中央侧区域AAC的中央侧栅极配线(中央侧配线)15C和配置在端侧区域AAE的端侧栅极配线(端侧配线)15E;非显示区域(边框区域)NAA,其在玻璃基板12GS的板面内以包围显示区域AA的方式配置;多个配线引出部20,其配置在非显示区域NAA,连接到多个栅极配线15,包含连接到中央侧栅极配线15C的中央侧配线引出部20C和连接到端侧栅极配线15E的端侧配线引出部20E;以及多个电路部19,其在非显示区域NAA中沿着第1方向排列,相对于中央侧区域AAC空开间隔地排列配置,连接到多个配线引出部20,多个电路部19包含:中央侧电路部19C,其连接到多个配线引出部20中的至少中央侧配线引出部20C;以及端侧电路部19E,其连接到多个配线引出部20中的至少端侧配线引出部20E,并且相对于中央侧电路部19C在第1方向上位于端侧,构成为在作为多个电路部19与中央侧区域AAC的排列方向的第2方向上的尺寸比中央侧电路部19C在第2方向上的尺寸小。
根据这种构成,从配置在非显示区域NAA的多个电路部19供应的信号经由多个配线引出部20被分别供应到配置在显示区域AA的多个栅极配线15。不过,玻璃基板12GS的外形包含呈直线状的中央侧外形部12C和呈非直线状的端侧外形部12E,伴随于此,显示区域AA包含:中央侧区域AAC,其包含沿着中央侧外形部12C的外形;以及端侧区域AAE,其包含沿着端侧外形部12E的外形。在这种构成的玻璃基板12GS的非显示区域NAA中,多个电路部19配置为沿着作为中央侧外形部12C的延伸方向的第1方向排列并且相对于中央侧区域AAC空开间隔地排列。这样,与如以往那样多个传送电路的位置关系不固定的构成相比,多个电路部19的动作易于稳定并且电路部19的电路构成的设计变得容易。
另一方面,沿着第1方向排列的多个电路部19包含:中央侧电路部19C,其至少连接到将配置在中央侧区域AAC的中央侧栅极配线15C作为连接对象的中央侧配线引出部20C;以及端侧电路部19E,其至少连接到将配置在端侧区域AAE的端侧栅极配线15E作为连接对象的端侧配线引出部20E。因此,特别是,有连接到端侧电路部19E和端侧区域AAE的端侧栅极配线15E的端侧配线引出部20E的引绕变得困难的趋势,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需要整体上增大多个电路部19与中央侧区域AAC之间的间隔,这可能会妨碍窄边框化。关于这一点,端侧电路部19E构成为在作为多个电路部19与中央侧区域AAC的排列方向的第2方向上的尺寸比中央侧电路部19C在第2方向上的尺寸小,因此能将端侧电路部19E与中央侧区域AAC之间的间隔确保为比中央侧电路部19C与中央侧区域AAC之间的间隔大。由此,能将连接到端侧电路部19E的端侧配线引出部20E容易地引绕至端侧区域AAE的端侧栅极配线15E,不易产生配线引出部20间的短路,在实现成品率的提高方面是优选的。另外,能跟以前一样确保中央侧电路部19C与中央侧区域AAC之间的间隔小,因此在实现窄边框化方面是优选的。
另外,端侧电路部19E构成为在第1方向上的尺寸比中央侧电路部19C在第1方向上的尺寸大。虽然端侧电路部19E在第2方向上的尺寸比中央侧电路部19C在第2方向上的尺寸小,但是在第1方向上的尺寸比中央侧电路部19C在第1方向上的尺寸大。因此,能将端侧电路部19E在玻璃基板12GS的板面所占的占有面积确保为与中央侧电路部19C在玻璃基板12GS的板面所占的占有面积同等的面积,因此在使端侧电路部19E的电路构成与中央侧电路部19C的电路构成成为同等的构成方面是优选的。
另外,中央侧电路部19C和端侧电路部19E构成为在玻璃基板12GS的板面内所占的占有面积相等。这样,在使端侧电路部19E的电路构成与中央侧电路部19C的电路构成相同的情况下是更优选的。
另外,多个电路部19包含中间电路部19I,中间电路部19I配置为在第1方向上夹在中央侧电路部19C与端侧电路部19E之间,并且构成为在第2方向上的尺寸比中央侧电路部19C在第2方向上的尺寸小并且比端侧电路部19E在第2方向上的尺寸大。由于配置为在第1方向上夹在中央侧电路部19C与端侧电路部19E之间的中间电路部19I在第2方向上的尺寸比中央侧电路部19C在第2方向上的尺寸小,因此能将中间电路部19I与中央侧区域AAC之间的间隔确保为比中央侧电路部19C与中央侧区域AAC之间的间隔大。由此,能将连接到中间电路部19I的配线引出部20容易地引绕至栅极配线15,不易产生配线引出部20间的短路,在实现成品率的提高方面是优选的。另外,能跟以前一样确保中央侧电路部19C与中央侧区域AAC之间的间隔小,因此在实现窄边框化方面是优选的。另一方面,端侧电路部19E在第2方向上的尺寸比中间电路部19I在第2方向上的尺寸小,因此能将端侧电路部19E与中央侧区域AAC之间的间隔确保为比中间电路部19I与中央侧区域AAC之间的间隔大。由此,连接到端侧电路部19E的端侧配线引出部20E的引绕变得容易。
另外,中间电路部19I构成为在第1方向上的尺寸比中央侧电路部19C在第1方向上的尺寸大并且比端侧电路部19E在第1方向上的尺寸小。虽然中间电路部19I在第2方向上的尺寸比中央侧电路部19C在第2方向上的尺寸小并且比端侧电路部19E在第2方向上的尺寸大,但是其在第1方向上的尺寸比中央侧电路部19C在第1方向上的尺寸大并且比端侧电路部19E在第1方向上的尺寸小。因此,能将中间电路部19I在玻璃基板12GS的板面所占的占有面积确保为与中央侧电路部19C在玻璃基板12GS的板面所占的占有面积、端侧电路部19E在玻璃基板12GS的板面所占的占有面积同等的面积,因此,在使中间电路部19I的电路构成与中央侧电路部19C的电路构成、端侧电路部19E的电路构成成为同等的构成方面是优选的。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0使用了上述记载的阵列基板12。根据这种液晶面板10,能实现阵列基板12的成品率的提高并且能实现阵列基板12的窄边框化,因此能得到优异的生产率并且能得到优异的外观。
<实施方式2>
根据图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该实施方式2中,示出将端侧区域AAE的形成范围等变更后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端侧区域AAE在显示区域AA中的Y轴方向上的形成范围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比扩大了。图7是示出阵列基板112中的电路部119、栅极配线115以及配线引出部120的俯视图。另外,在图7中,以阴影状图示出显示区域AA中的端侧区域AAE。详细地说,端侧区域AAE具有在Y轴方向上从上端数起第1级栅极配线115至第13级栅极配线115的形成范围。伴随于此,对于配置在端侧区域AAE的端侧栅极配线115E而言,根据Y轴方向上的配置,与其交叉的源极配线116的数量会变化,有越是在Y轴方向上配置在端侧的端侧栅极配线115E,与其交叉的源极配线116的数量越少的趋势。因此,可以说端侧栅极配线115E配置为与端侧栅极配线115E交叉的源极配线116的数量比与中央侧栅极配线115C交叉的源极配线116的数量少。这样,在端侧栅极配线115E与同其交叉的多个源极配线116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比在中央侧栅极配线115C与同其交叉的多个源极配线116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小。由此,从端侧电路部119E输出而经由端侧配线引出部120E供应到端侧栅极配线115E的扫描信号不易产生起因于寄生电容的劣化,因而即使端侧电路部119E的信号输出性能比中央侧电路部119C的信号输出性能低,也不易产生问题。因此,在将端侧电路部119E小型化方面是优选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端侧电路部119E构成为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H4与中央侧电路部119C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H2大致相同。因此,端侧电路部119E构成为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W1乘以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H4得到的占有面积比中央侧电路部119C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W2乘以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H2得到的占有面积小。这样,端侧电路部119E比中央侧电路部119C小型化,因此端侧配线引出部120E的引绕变得更容易。
另外,伴随着如上所述端侧区域AAE的形成范围扩大,如图7所示,多个中间电路部119I包含连接到中央侧配线引出部120C的中间电路部119I和连接到端侧配线引出部120E的中间电路部119I。具体地说,在Y轴方向上位于靠端处的位置的3个中间电路部119I连接着将端侧栅极配线115E作为连接对象的端侧配线引出部120E,而在Y轴方向上靠中央的2个中间电路部119I连接着将中央侧栅极配线115C作为连接对象的中央侧配线引出部120C。由此,连接到多个中间电路部119I中的每个中间电路部119I的中央侧配线引出部120C和端侧配线引出部120E的引绕均变得容易。中间电路部119I构成为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H5与中央侧电路部119C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H2大致相同。因此,中间电路部119I构成为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W3乘以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H5得到的占有面积比端侧电路部119E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W1乘以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H4得到的占有面积大,但是比中央侧电路部119C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W2乘以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H2得到的占有面积小。这样,中间电路部119I比中央侧电路部119C小型化,因此中央侧配线引出部120C和端侧配线引出部120E的引绕变得更容易。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栅极配线115沿着第2方向延伸,具备配置为在显示区域AA中沿着第1方向延伸并且与多个栅极配线115交叉的多个源极配线(第2配线)116,端侧栅极配线115E配置为与端侧栅极配线115E交叉的源极配线116的数量比与中央侧栅极配线115C交叉的源极配线116的数量少。这样,在端侧栅极配线115E与同其交叉的多个源极配线116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比在中央侧栅极配线115C与同其交叉的多个源极配线116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小。由此,从端侧电路部119E输出而经由端侧配线引出部120E供应到端侧栅极配线115E的信号不易产生起因于寄生电容的劣化,因而即使端侧电路部119E的信号输出性能比中央侧电路部119C的信号输出性能低,也不易产生问题。因此,在将端侧电路部119E小型化方面是优选的。
另外,端侧电路部119E构成为在玻璃基板112GS的板面内所占的占有面积比中央侧电路部119C在玻璃基板112GS的板面内所占的占有面积小。这样,端侧电路部119E比中央侧电路部119C小型化,因此端侧配线引出部120E的引绕变得更容易。
另外,中间电路部119I具备多个,包含连接到中央侧配线引出部120C的中间电路部119I和连接到端侧配线引出部120E的中间电路部119I。这样,多个中间电路部119I分别连接到中央侧配线引出部120C和端侧配线引出部120E,因此在第1方向上与中间电路部119I相比位于中央侧的中央侧电路部119C连接到中央侧栅极配线115C,而在第1方向上与中间电路部119I相比位于端侧的端侧电路部119E连接到端侧栅极配线115E。连接到多个中间电路部119I中的每个中间电路部119I的中央侧配线引出部120C和端侧配线引出部120E的引绕均变得容易。
<实施方式3>
根据图8或图9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在该实施方式3中,示出从上述的实施方式1将端侧配线引出部220E的构成变更后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多个端侧配线引出部220E包含从端侧电路部219E的Y轴方向上的端侧的边部219E1引出的端侧配线引出部220E。图8是示出阵列基板212中的电路部219、栅极配线215以及配线引出部220的俯视图。另外,在图8中,以阴影状图示出显示区域AA中的端侧区域AAE。具体地说,沿着Y轴方向排列的多个端侧电路部219E中的位于最端处的端侧电路部219E和位于其旁边的(从端处起第2个)端侧电路部219E分别为从Y轴方向上的端侧的边部219E1引出端侧配线引出部220E的构成。
接着,使用图9来说明端侧配线引出部220E的具体的引出路径。图9是示出向第奇数个栅极配线215供应扫描信号的栅极电路部14的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构成栅极电路部214的多个电路部219均具有从Y轴方向上的端侧的边部219E1朝向前级的电路部219侧引出且输出复位信号R的复位信号输出配线21。该复位信号R与输出到配线引出部220的扫描信号G(n)是相同的。并且,对于在Y轴方向上位于最端处的端侧电路部219E和位于其旁边的端侧电路部219E这2个端侧电路部219E,从Y轴方向上的端侧的边部219E1引出的复位信号输出配线21构成了端侧配线引出部220E。从在Y轴方向上位于从端处起第2个的端侧电路部219E引出的复位信号输出配线21横穿在Y轴方向上位于最端处的端侧电路部219E,并且从在Y轴方向上位于最端处的端侧电路部219E的Y轴方向上的端侧的边部219E1引出。因此,在Y轴方向上位于最端处的端侧电路部219E和位于其旁边的端侧电路部219E不会从朝向显示区域AA侧的边部219E2引出端侧配线引出部220E。由此,如图8所示,能降低端侧电路部219E与中央侧区域AAC之间的区域的配线引出部220的配置密度。因此,能将连接到端侧电路部219E的端侧配线引出部220E容易地引绕至端侧区域AAE的端侧栅极配线215E,不易产生配线引出部220间的短路,在实现成品率的进一步提高方面是优选的,并且在实现进一步窄边框化方面也是优选的。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在Y轴方向上从端处起第3个以后的端侧电路部219E均是从显示区域AA侧的边部219E2引出与复位信号输出配线21分开设置的端侧配线引出部220E。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连接到多个电路部219中的至少在第1方向上位于最端处的端侧电路部219E的端侧配线引出部220E构成为从端侧电路部219E的第1方向上的端侧的边部219E1引出。这样,避免了连接到多个电路部219中的至少在第1方向上位于最端处的端侧电路部219E的端侧配线引出部220E从端侧电路部219E的朝向中央侧区域AAC侧的边部219E2引出。由此,能降低在端侧电路部219E与中央侧区域AAC之间的区域中的配线引出部220的配置密度。因此,能将连接到端侧电路部219E的端侧配线引出部220E更容易地引绕至端侧区域AAE的端侧栅极配线215E,不易产生配线引出部220间的短路,在实现成品率的进一步提高方面是优选的,并且在实现进一步的窄边框化方面也是优选的。
<实施方式4>
根据图10或图11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在该实施方式4中,示出从上述的实施方式1将电路部319的构成等变更后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构成栅极电路部314的多个电路部319在非显示区域NAA中相对于中央侧区域AAC在X轴方向上空开间隔地排列配置。图10是示出阵列基板312中的电路部319、栅极配线315以及配线引出部320的俯视图。另外,在图10中,以阴影状图示出显示区域AA中的端侧区域AAE。多个电路部319全部为在X轴方向上夹在阵列基板312的中央侧外形部312C与中央侧区域AAC之间的配置,而不会夹在端侧外形部312E与端侧区域AAE之间。即,多个电路部319为在Y轴方向上相对于端侧外形部312E和端侧区域AAE向中央侧偏移的配置。设为这种配置的多个电路部319沿着Y轴方向直线地排列配置,其位置关系是大致固定的,因此与如以往那样多个传送电路的位置关系不固定的构成相比,多个电路部319的动作易于稳定并且电路部319的电路构成的设计变得容易。
如图10所示,多个电路部319包含多个连接到多个配线引出部320中的至少中央侧配线引出部320C的中央侧电路部319C和多个连接到多个配线引出部320中的至少端侧配线引出部320E的端侧电路部319E。端侧电路部319E相对于中央侧配线引出部320C在Y轴方向(第1方向)上位于端侧。在这种构成中,多个配线引出部320以从多个电路部319至多个栅极配线315按扇状扩展的方式布设。其中,在Y轴方向上位于端侧的端侧配线引出部320E与在Y轴方向上位于中央侧的中央侧配线引出部320C相比,沿面距离变长并且以陡峭的角度从电路部319引出。因此,端侧配线引出部320E与中央侧配线引出部320C相比有引绕变得困难的趋势,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需要整体上增大多个电路部319与中央侧区域AAC之间的间隔,这可能会妨碍窄边框化。
特别是,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多个中央侧电路部319C和多个端侧电路部319E在X轴方向(第2方向)上的尺寸W6和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H6分别相等,这一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构成不同。在这种构成中,在X轴方向上多个电路部319与中央侧区域AAC之间空开的间隔是大致固定的,因此连接到多个电路部319的多个配线引出部320的引绕变得更不易,实现窄边框化变得更不易。
对此,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多个端侧配线引出部320E包含从端侧电路部319E的Y轴方向上的端侧的边部319E1引出的端侧配线引出部320E。具体地说,沿着Y轴方向排列的多个端侧电路部319E中的位于最端处的端侧电路部319E和位于其旁边的(从端处起第2个)端侧电路部319E分别为从Y轴方向上的端侧的边部319E1引出端侧配线引出部320E的构成。
接着,使用图11来说明端侧配线引出部320E的具体的引出路径。图11是示出向第奇数个栅极配线315供应扫描信号的栅极电路部314的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构成栅极电路部314的多个电路部319均具有从Y轴方向上的端侧的边部319E1朝向前级的电路部319侧引出且输出复位信号R的复位信号输出配线321。该复位信号R与输出到配线引出部320的扫描信号G(n)是相同的。并且,对于在Y轴方向上位于最端处的端侧电路部319E和位于其旁边的端侧电路部319E这2个端侧电路部319E,从Y轴方向上的端侧的边部319E1引出的复位信号输出配线321构成了端侧配线引出部320E。从在Y轴方向上位于从端处起第2个的端侧电路部319E引出的复位信号输出配线321横穿在Y轴方向上位于最端处的端侧电路部319E,并且从在Y轴方向上位于最端处的端侧电路部319E的Y轴方向上的端侧的边部319E1引出。因此,在Y轴方向上位于最端处的端侧电路部319E和位于其旁边的端侧电路部319E不会从朝向显示区域AA侧的边部319E2引出端侧配线引出部320E。由此,如图10所示,能降低端侧电路部319E与中央侧区域AAC之间的区域的配线引出部320的配置密度。因此,能将连接到端侧电路部319E的端侧配线引出部320E容易地引绕至端侧区域AAE的端侧栅极配线315E,不易产生配线引出部320间的短路,在实现成品率的提高方面是优选的,并且在实现窄边框化方面也是优选的。另一方面,如图11所示,在Y轴方向上从端处起第3个以后的端侧电路部319E均是从显示区域AA侧的边部319E2引出与复位信号输出配线321分开设置的端侧配线引出部320E。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阵列基板(电路基板)312具备:玻璃基板(基板)312GS,其外形包含呈直线状的中央侧外形部312C和在作为中央侧外形部312C的延伸方向的第1方向上相对于中央侧外形部312C位于端侧且呈非直线状的端侧外形部312E;面状的显示区域(配线区域)AA,其配置在玻璃基板312GS的板面内,包含:中央侧区域AAC,其包含沿着中央侧外形部312C的外形;以及端侧区域AAE,其在第1方向上相对于中央侧区域AAC位于端侧,包含沿着端侧外形部312E的外形;多个栅极配线(配线)315,其配置在显示区域AA,包含配置在中央侧区域AAC的中央侧栅极配线(中央侧配线)315C和配置在端侧区域AAE的端侧栅极配线(端侧配线)315E;非显示区域(边框区域)NAA,其在玻璃基板312GS的板面内以包围显示区域AA的方式配置;多个配线引出部320,其配置在非显示区域NAA,连接到多个栅极配线315,包含连接到中央侧栅极配线315C的中央侧配线引出部320C和连接到端侧栅极配线315E的端侧配线引出部320E;以及多个电路部319,其在非显示区域NAA中沿着第1方向排列,相对于中央侧区域AAC空开间隔地排列配置,连接到多个配线引出部320,多个电路部319包含:中央侧电路部319C,其连接到多个配线引出部320中的至少中央侧配线引出部320C;以及端侧电路部319E,其连接到多个配线引出部320中的至少端侧配线引出部320E,并且相对于中央侧电路部319C在第1方向上位于端侧,连接到多个电路部319中的至少在第1方向上位于最端处的端侧电路部319E的端侧配线引出部320E构成为从端侧电路部319E的第1方向上的端侧的边部319E1引出。
根据这种构成,从配置在非显示区域NAA的多个电路部319供应的信号经由多个配线引出部320被分别供应到配置在显示区域AA的多个栅极配线315。不过,玻璃基板312GS的外形包含呈直线状的中央侧外形部312C和呈非直线状的端侧外形部312E,伴随于此,显示区域AA包含:中央侧区域AAC,其包含沿着中央侧外形部312C的外形;以及端侧区域AAE,其包含沿着端侧外形部312E的外形。在这种构成的玻璃基板312GS的非显示区域NAA中,多个电路部319配置为沿着作为中央侧外形部312C的延伸方向的第1方向排列并且相对于中央侧区域AAC空开间隔地排列。这样,与如以往那样多个传送电路的位置关系不固定的构成相比,多个电路部319的动作易于稳定并且电路部319的电路构成的设计变得容易。
另一方面,沿着第1方向排列的多个电路部319包含:中央侧电路部319C,其至少连接到将配置在中央侧区域AAC的中央侧栅极配线315C作为连接对象的中央侧配线引出部320C;以及端侧电路部319E,其至少连接到将配置在端侧区域AAE的端侧栅极配线315E作为连接对象的端侧配线引出部320E。因此,特别是,有连接到端侧电路部319E和端侧区域AAE的端侧栅极配线315E的端侧配线引出部320E的引绕变得困难的趋势,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需要整体上增大多个电路部319与中央侧区域AAC之间的间隔,这可能会妨碍窄边框化。关于这一点,连接到多个电路部319中的至少在第1方向上位于最端处的端侧电路部319E的端侧配线引出部320E构成为从端侧电路部319E的第1方向上的端侧的边部319E1引出,避免了从端侧电路部319E的朝向中央侧区域AAC侧的边部319E2引出。由此,能降低在端侧电路部319E与中央侧区域AAC之间的区域中的配线引出部320的配置密度。因此,能将连接到端侧电路部319E的端侧配线引出部320E容易地引绕至端侧区域AAE的端侧栅极配线315E,不易产生配线引出部320间的短路,在实现成品率的提高方面是优选的。另外,能跟以前一样确保多个电路部319与中央侧区域AAC之间的间隔小,因此在实现窄边框化方面是优选的。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根据上述记载和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如下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中。
(1)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全部的中央侧配线引出部与端侧电路部不连接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一部分中央侧配线引出部连接到一部分端侧电路部。
(2)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全部的端侧配线引出部与中央侧电路部不连接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一部分端侧配线引出部连接到一部分中央侧电路部。
(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3中,示出了端侧配线引出部与全部的中间电路部不连接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与实施方式2同样,一部分端侧配线引出部连接到一部分中间电路部。
(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2中,示出了一部分端侧配线引出部连接到一部分中间电路部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与实施方式1、3同样,是端侧配线引出部与全部的中间电路部不连接的构成。
(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3中,示出了多个中间电路部包含连接中央侧配线引出部的中间电路部的情况,但是也可以是多个中间电路部不包含连接中央侧配线引出部的中间电路部,而全部的中间电路部分别连接端侧配线引出部的构成。
(6)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3中,示出了多个中间电路部的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的各尺寸相同的情况,但是多个中间电路部也可以包含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的各尺寸不同的中间电路部。在该情况下,优选在将在Y轴方向上位于端侧的中间电路部设为第1中间电路部,将在Y轴方向上位于中央侧的中间电路部设为第2中间电路部时,第1中间电路部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比第2中间电路部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小并且其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比第2中间电路部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大,但是并非一定局限于此。
(7)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3中,示出了多个电路部包含中间电路部的情况,但是也可以省略中间电路部。
(8)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3中,示出了端侧电路部、中央侧电路部以及中间电路部在阵列基板的板面所占的占有面积相等的情况,但是也可以端侧电路部、中央侧电路部以及中间电路部在阵列基板的板面所占的占有面积不同。
(9)在上述的实施方式2中,示出了端侧电路部、中央侧电路部以及中间电路部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相同的情况,但是也可以端侧电路部、中央侧电路部以及中间电路部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略有不同。
(10)也可以将上述的实施方式2、3记载的技术事项组合。
(1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3、4中,示出了连接到在Y轴方向上从端处数起的2个端侧电路部的端侧配线引出部从端侧电路部的Y轴方向上的端侧的边部引出的情况,但是也可以是连接到在Y轴方向上从端处数起的3个以上的端侧电路部的端侧配线引出部从端侧电路部的Y轴方向上的端侧的边部引出的构成。另外,也可以为仅仅是连接到在Y轴方向上位于最端处的1个端侧电路部的端侧配线引出部从端侧电路部的Y轴方向上的端侧的边部引出的构成。
(12)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栅极电路部以在X轴方向上从两侧夹着显示区域的形式设置有一对的情况,但是也可以是栅极电路部以相对于显示区域在X轴方向上在一端侧相邻的方式仅设置有1个的构成。在该情况下,构成栅极电路部的多个电路部按其排列顺序经由多个配线引出部连接到多个栅极配线。
(13)除了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以外,阵列基板和显示区域的具体的平面形状(特别是,端侧外形部和端侧区域的具体的平面形状)也能适当变更。
(14)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利用来自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透射型的液晶面板,但是也可以是利用外部光进行显示的反射型的液晶面板,在该情况下能省略背光源装置。另外,也可以是半透射型的液晶面板。
(15)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使用TFT作为液晶面板的开关元件,但是也可以应用于使用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FD))的液晶面板,另外除了可以应用于进行彩色显示的液晶面板以外,也可以应用于进行黑白显示的液晶面板。
(16)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液晶面板作为显示面板,但是也可以是其它种类的显示面板(PDP(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有机EL面板、EPD(微胶囊型电泳方式的显示面板)、MEMS(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微电子机械***)显示面板等)。

Claims (13)

1.一种电路基板,其特征在于,具备:
基板,其外形包含呈直线状的中央侧外形部和在作为上述中央侧外形部的延伸方向的第1方向上相对于上述中央侧外形部位于端侧且呈非直线状的端侧外形部;
面状的配线区域,其配置在上述基板的板面内,包含:中央侧区域,其包含沿着上述中央侧外形部的外形;以及端侧区域,其在上述第1方向上相对于上述中央侧区域位于端侧,包含沿着上述端侧外形部的外形;
多个配线,其配置在上述配线区域,包含配置在上述中央侧区域的中央侧配线和配置在上述端侧区域的端侧配线;
边框区域,其在上述基板的板面内以包围上述配线区域的方式配置;
多个配线引出部,其配置在上述边框区域,连接到上述多个配线,包含连接到上述中央侧配线的中央侧配线引出部和连接到上述端侧配线的端侧配线引出部;以及
多个电路部,其在上述边框区域中沿着上述第1方向排列,相对于上述中央侧区域空开间隔地排列配置,连接到上述多个配线引出部,
上述多个电路部包含:中央侧电路部,其连接到上述多个配线引出部中的至少上述中央侧配线引出部;以及端侧电路部,其连接到上述多个配线引出部中的至少上述端侧配线引出部,并且相对于上述中央侧电路部在上述第1方向上位于端侧,构成为在作为上述多个电路部与上述中央侧区域的排列方向的第2方向上的尺寸比上述中央侧电路部在上述第2方向上的尺寸小,
上述端侧电路部构成为在上述第1方向上的尺寸比上述中央侧电路部在上述第1方向上的尺寸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基板,
上述中央侧电路部和上述端侧电路部构成为在上述基板的板面内所占的占有面积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路基板,
上述多个电路部包含中间电路部,上述中间电路部配置为在上述第1方向上夹在上述中央侧电路部与上述端侧电路部之间,并且构成为在上述第2方向上的尺寸比上述中央侧电路部在上述第2方向上的尺寸小并且比上述端侧电路部在上述第2方向上的尺寸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路基板,
上述中间电路部具备多个,包含连接到上述中央侧配线引出部的中间电路部和连接到上述端侧配线引出部的中间电路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路基板,
上述中间电路部构成为在上述第1方向上的尺寸比上述中央侧电路部在上述第1方向上的尺寸大并且比上述端侧电路部在上述第1方向上的尺寸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基板,
上述多个配线沿着上述第2方向延伸,
具备配置为在上述配线区域中沿着上述第1方向延伸并且与上述多个配线交叉的多个第2配线,
上述端侧配线配置为与上述端侧配线交叉的上述第2配线的数量比与上述中央侧配线交叉的上述第2配线的数量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路基板,
上述端侧电路部构成为在上述基板的板面内所占的占有面积比上述中央侧电路部在上述基板的板面内所占的占有面积小。
8.根据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2、权利要求4、权利要求5、权利要求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路基板,
连接到上述多个电路部中的至少在上述第1方向上位于最端处的上述端侧电路部的上述端侧配线引出部构成为从上述端侧电路部的上述第1方向上的端侧的边部引出。
9.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使用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权利要求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路基板。
10.一种电路基板,其特征在于,具备:
基板,其外形包含呈直线状的中央侧外形部和在作为上述中央侧外形部的延伸方向的第1方向上相对于上述中央侧外形部位于端侧且呈非直线状的端侧外形部;
面状的配线区域,其配置在上述基板的板面内,包含:中央侧区域,其包含沿着上述中央侧外形部的外形;以及端侧区域,其在上述第1方向上相对于上述中央侧区域位于端侧,包含沿着上述端侧外形部的外形;
多个配线,其配置在上述配线区域,包含配置在上述中央侧区域的中央侧配线和配置在上述端侧区域的端侧配线;
边框区域,其在上述基板的板面内以包围上述配线区域的方式配置;
多个配线引出部,其配置在上述边框区域,连接到上述多个配线,包含连接到上述中央侧配线的中央侧配线引出部和连接到上述端侧配线的端侧配线引出部;以及
多个电路部,其在上述边框区域中沿着上述第1方向排列,相对于上述中央侧区域空开间隔地排列配置,连接到上述多个配线引出部,
上述多个电路部包含:中央侧电路部,其连接到上述多个配线引出部中的至少上述中央侧配线引出部;以及端侧电路部,其连接到上述多个配线引出部中的至少上述端侧配线引出部,并且相对于上述中央侧电路部在上述第1方向上位于端侧,
连接到上述多个电路部中的至少在上述第1方向上位于最端处的上述端侧电路部的上述端侧配线引出部构成为从上述端侧电路部的上述第1方向上的端侧的边部引出。
1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使用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路基板。
12.一种电路基板,其特征在于,具备:
基板,其外形包含呈直线状的中央侧外形部和在作为上述中央侧外形部的延伸方向的第1方向上相对于上述中央侧外形部位于端侧且呈非直线状的端侧外形部;
面状的配线区域,其配置在上述基板的板面内,包含:中央侧区域,其包含沿着上述中央侧外形部的外形;以及端侧区域,其在上述第1方向上相对于上述中央侧区域位于端侧,包含沿着上述端侧外形部的外形;
多个配线,其配置在上述配线区域,包含配置在上述中央侧区域的中央侧配线和配置在上述端侧区域的端侧配线;
边框区域,其在上述基板的板面内以包围上述配线区域的方式配置;
多个配线引出部,其配置在上述边框区域,连接到上述多个配线,包含连接到上述中央侧配线的中央侧配线引出部和连接到上述端侧配线的端侧配线引出部;以及
多个电路部,其在上述边框区域中沿着上述第1方向排列,相对于上述中央侧区域空开间隔地排列配置,连接到上述多个配线引出部,
上述多个电路部包含:中央侧电路部,其连接到上述多个配线引出部中的至少上述中央侧配线引出部;以及端侧电路部,其连接到上述多个配线引出部中的至少上述端侧配线引出部,并且相对于上述中央侧电路部在上述第1方向上位于端侧,构成为在作为上述多个电路部与上述中央侧区域的排列方向的第2方向上的尺寸比上述中央侧电路部在上述第2方向上的尺寸小,
上述多个电路部包含中间电路部,上述中间电路部配置为在上述第1方向上夹在上述中央侧电路部与上述端侧电路部之间,并且构成为在上述第2方向上的尺寸比上述中央侧电路部在上述第2方向上的尺寸小并且比上述端侧电路部在上述第2方向上的尺寸大,
上述中间电路部具备多个,包含连接到上述中央侧配线引出部的中间电路部和连接到上述端侧配线引出部的中间电路部,
连接到上述多个电路部中的至少在上述第1方向上位于最端处的上述端侧电路部的上述端侧配线引出部构成为从上述端侧电路部的上述第1方向上的端侧的边部引出。
13.一种电路基板,其特征在于,具备:
基板,其外形包含呈直线状的中央侧外形部和在作为上述中央侧外形部的延伸方向的第1方向上相对于上述中央侧外形部位于端侧且呈非直线状的端侧外形部;
面状的配线区域,其配置在上述基板的板面内,包含:中央侧区域,其包含沿着上述中央侧外形部的外形;以及端侧区域,其在上述第1方向上相对于上述中央侧区域位于端侧,包含沿着上述端侧外形部的外形;
多个配线,其配置在上述配线区域,包含配置在上述中央侧区域的中央侧配线和配置在上述端侧区域的端侧配线;
边框区域,其在上述基板的板面内以包围上述配线区域的方式配置;
多个配线引出部,其配置在上述边框区域,连接到上述多个配线,包含连接到上述中央侧配线的中央侧配线引出部和连接到上述端侧配线的端侧配线引出部;以及
多个电路部,其在上述边框区域中沿着上述第1方向排列,相对于上述中央侧区域空开间隔地排列配置,连接到上述多个配线引出部,
上述多个电路部包含:中央侧电路部,其连接到上述多个配线引出部中的至少上述中央侧配线引出部;以及端侧电路部,其连接到上述多个配线引出部中的至少上述端侧配线引出部,并且相对于上述中央侧电路部在上述第1方向上位于端侧,构成为在作为上述多个电路部与上述中央侧区域的排列方向的第2方向上的尺寸比上述中央侧电路部在上述第2方向上的尺寸小,
连接到上述多个电路部中的至少在上述第1方向上位于最端处的上述端侧电路部的上述端侧配线引出部构成为从上述端侧电路部的上述第1方向上的端侧的边部引出。
CN202010454136.5A 2019-05-30 2020-05-26 电路基板和显示面板 Active CN1120149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962854469P 2019-05-30 2019-05-30
US62/854,469 2019-05-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14986A CN112014986A (zh) 2020-12-01
CN112014986B true CN112014986B (zh) 2023-06-27

Family

ID=735068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54136.5A Active CN112014986B (zh) 2019-05-30 2020-05-26 电路基板和显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150706B2 (zh)
CN (1) CN11201498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415250A1 (en) * 2019-09-03 2022-12-29 Google Llc Reducing screen corner bezel size
TWI750049B (zh) * 2021-02-26 2021-12-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畫素驅動電路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22636A (ja) * 2007-10-23 2009-06-04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電気光学装置
CN105469764A (zh) * 2015-12-31 2016-04-06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液晶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107203080A (zh) * 2017-07-27 2017-09-2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CN107644614A (zh) * 2017-10-26 2018-01-30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192172A (zh) * 2018-10-29 2019-01-1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507839A (zh) * 2018-12-27 2019-03-22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09739058A (zh) * 2018-06-29 2019-05-1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其驱动方法、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00904B2 (ja) * 2011-07-15 2014-01-29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一体型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6533065B2 (ja) * 2015-02-12 2019-06-19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22636A (ja) * 2007-10-23 2009-06-04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電気光学装置
CN105469764A (zh) * 2015-12-31 2016-04-06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液晶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107203080A (zh) * 2017-07-27 2017-09-2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CN107644614A (zh) * 2017-10-26 2018-01-30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739058A (zh) * 2018-06-29 2019-05-1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其驱动方法、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192172A (zh) * 2018-10-29 2019-01-1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507839A (zh) * 2018-12-27 2019-03-22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379523A1 (en) 2020-12-03
US11150706B2 (en) 2021-10-19
CN112014986A (zh) 2020-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61403B2 (en) Display device
KR100892535B1 (ko) 액정 장치 및 전자기기
WO2018062023A1 (ja) 表示パネル
KR100316491B1 (ko) 액티브매트릭스형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것에 사용하는 기판
JP5024110B2 (ja)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7750662B2 (en)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7077035B (zh) 有源矩阵基板及显示面板
US7750876B2 (en)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with image signal conversion
JP2016148751A (ja) 表示装置
CN110658658B (zh) 图像显示装置
US10319316B2 (en) Electro-optical device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scanning lines
CN112014986B (zh) 电路基板和显示面板
US8432349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11552109B2 (en) Circuit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0687731A (zh) 一种显示面板、驱动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JP5172212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5106109A (ja)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20230114530A1 (en)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KR20080002336A (ko) 액정표시장치
US11605359B2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display panel
CN111103717A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
JP2019144597A (ja) 表示装置
CN113539203B (zh) 一种显示面板的驱动装置、显示装置
CN220731152U (zh) 电子纸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JP2008180951A (ja) 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