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04740A - 电动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动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04740A
CN112004740A CN201980026797.3A CN201980026797A CN112004740A CN 112004740 A CN112004740 A CN 112004740A CN 201980026797 A CN201980026797 A CN 201980026797A CN 112004740 A CN112004740 A CN 1120047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swing
pivot axis
pair
electric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2679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04740B (zh
Inventor
入江隆文
吉田直树
沼崎芳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0047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047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047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047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2Tricycles
    • B62K5/027Motorcycles with three whe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车辆。电动车辆(1)具备:前轮;后轮(3);前车身(10、310),其支承前轮;摇摆单元(50),其具有驱动后轮(3)的马达,支承后轮(3),并且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前车身(10)绕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枢轴轴线(P)转动;以及蓄电池(105),其是马达的电源,在从上下方向观察下与枢轴轴线(P)重叠的位置处支承于摇摆单元(50)。

Description

电动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车辆。
本申请基于在2018年4月25日向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8-084561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在电动车辆中,存在构成为具有对后轮进行驱动的马达并支承后轮的摇摆单元相对于支承前轮的前车身能够上下摆动的电动车辆。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摆动车身与后部车身经由通过车身的大致中央并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摇摆轴连结成绕其轴线相对旋转自如的摆动型车辆,该摆动车身支承座位,该后部车身经由后轮支承构件支承左右一对后轮。在该摆动型车辆中,固定托架上下滑动自如地支承于在摆动车身设置的枢轴,可动托架经由摇摆轴左右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固定托架。在可动托架支承有对后轮进行支承的动力单元,并固定有搭载蓄电池的蓄电池支承框。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1899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的电动车辆中,由于通过摇摆单元支承作为重量物的蓄电池,因此在摇摆单元的上下摆动时,在支承摇摆单元的部位作用有大的惯性力。因此,在现有技术的电动车辆中,存在降低对将摇摆单元支承为能够转动的部位施加的负载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具有相对于前车身能够上下摆动地设置的摇摆单元的电动车辆中,降低对将摇摆单元支承为能够转动的部位施加的负载。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第一方案记载的发明的电动车辆具备:前轮(2);后轮(3);前车身(10、310),其支承所述前轮(2);摇摆单元(50、250、358、450),其具有驱动所述后轮(3)的马达(61、261A、261B、461),支承所述后轮(3),并且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前车身(10、310)绕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枢轴轴线(P)转动;蓄电池(105),其是所述马达(61、261A、261B、461)的电源,在从上下方向观察下与所述枢轴轴线(P)重叠的位置处被支承于所述摇摆单元(50、250、358、450)。
第二方案记载的发明的电动车辆以第一方案记载的发明的电动车辆为基础,其中,所述蓄电池(105)配置成,从上下方向观察下所述蓄电池(105)的重心(G)位于所述枢轴轴线(P)上或者比所述枢轴轴线(P)靠后方的位置。
第三方案记载的发明的电动车辆以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记载的发明的电动车辆为基础,其中,所述蓄电池(105)配置在从车宽方向观察下与所述枢轴轴线(P)重叠的位置。
第四方案记载的发明的电动车辆以第一方案至第三方案的任一方案记载的发明的电动车辆为基础,其中,对所述马达(61、261A、261B、461)进行控制的动力控制单元(101)、将从所述蓄电池(105)延伸的配线汇集的接线盒(103)、以及对从所述蓄电池(105)供给的电流的电压进行降压的调节器(104)中的至少一个配置在从上下方向观察下与所述枢轴轴线(P)重叠的位置。
第五方案记载的发明的电动车辆以第一方案至第四方案的任一方案记载的发明的电动车辆为基础,其中,形成为能够将所述蓄电池(105)从座椅(12)的下方取出。
第六方案记载的发明的电动车辆以第一方案至第五方案的任一方案记载的发明的电动车辆为基础,其中,所述蓄电池(105)以长度方向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式配置在座椅(12)的下方。
第七方案记载的发明的电动车辆以第一方案至第六方案的任一方案记载的发明的电动车辆为基础,其中,所述后轮(3)设置有一对,所述摇摆单元(50、250)具备:动力单元(51、251),其包括所述马达(61、261A、261B)并支承所述一对后轮(3);摆动机构部(53、253),其将所述前车身(10)与所述动力单元(51、251)连结成能够绕沿着与车宽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侧摆轴线(R)摆动,所述摆动机构部(53、253)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车宽方向观察下与所述后轮(3)重叠,所述蓄电池(105)在所述摆动机构部(53、253)的前方被支承于所述摇摆单元(50、250)。
第八方案记载的发明的电动车辆以第七方案记载的发明的电动车辆为基础,其中,所述电动车辆还具备将所述前车身(10)与所述摆动机构部(53、253)连结的减振器(4),所述摆动机构部(53、253)与所述减振器(4)的连接部(98、298)从所述车宽方向观察下与所述后轮(3)重叠。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方案记载的发明,与蓄电池配置在从上下方向观察下与枢轴轴线不重叠的位置的结构相比,能够使蓄电池的重心在水平方向上接近枢轴轴线。由此,以枢轴轴线为中心而作用于蓄电池的重力的力矩减小,因此能够降低对将摇摆单元支承为能够转动的部位施加的负载。
根据第二方案记载的发明,通过作用于蓄电池的重力,能够抑制后轮朝向上方的方向的力作用于摇摆单元的情况。因此,能够提高支承于摇摆单元的后轮的路面追随性。
根据第三方案记载的发明,与蓄电池配置在从车宽方向观察下与枢轴轴线不重叠的位置的结构相比,能够使蓄电池的重心更接近枢轴轴线。由此,绕枢轴轴线与摇摆单元成为一体地上下摆动的构件整体的惯性力矩减小。因此,能够提高支承于摇摆单元的后轮的路面追随性。
根据第四方案记载的发明,能够使动力控制单元、接线盒以及调节器中的至少一个的重心与蓄电池的重心一起在水平方向上接近枢轴轴线。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对将摇摆单元支承为能够上下摆动的部位施加的负载。
根据第五方案记载的发明,在乘员等站立于车辆的侧方的状态下,在低的位置能够容易地取出蓄电池。而且,在座椅的后方设置货架的情况下,不用将搭载于货架的物品从货架卸下就能够取出蓄电池。因此,能够提高电动车辆的便利性。
根据第六方案记载的发明,能够抑制配置蓄电池的区域的上下方向的尺寸的增大,在蓄电池与座椅之间设置空间。由此,能够在座椅下设置收容物品的收容空间等,能够提高电动车辆的便利性。
根据第七方案记载的发明,能够有效利用通过将摆动机构部配置成从车宽方向观察下与后轮重叠而在摆动机构部的前方产生的空间。
根据第八方案记载的发明,与连接部从车宽方向观察下与后轮不重叠的结构相比,能够在摆动机构部的接近后轮的接地点的位置处承受前车身的载荷。因此,能够实现前后轮的分担载荷的适当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左视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后部的左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后部的仰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动力单元的概要结构的图。
图5是图3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后部的左视图。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后部的仰视图。
图8是图6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左视图。
图10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左视图。
图11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摇摆单元的周边的俯视图。
图12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电动车辆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上下左右的朝向与车辆中的前后上下左右的朝向相同。即,上下方向与铅垂方向一致,左右方向与车宽方向一致。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使用的图中,箭头UP表示上方,箭头FR表示前方,箭头LH表示左方。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功能的结构标注同一符号。并且,有时省略这些结构的重复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图5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电动车辆的一例,列举具有一对后轮的跨骑型的电动三轮车为例进行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左视图。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1主要具备单一的前轮2、左右一对后轮3、将前轮2支承为能够转向的前车身10、覆盖前车身10的前车身罩30、支承一对后轮3并且相对于前车身10能够上下摆动地设置的摇摆单元50、向作为驱动源的马达61(参照图4)等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部100、以及夹装在前车身10与摇摆单元50之间的后减振器4(减振器)。电动车辆1在使一对后轮3接地的状态下,能够使乘员乘坐的前车身10沿着左右方向摆动(侧摆移动)。
前车身10具备前轮转向用的转向手柄11、乘员就座用的座椅12、低底盘地板13、作为前车身10的骨架的车身框架14、以及悬挂前轮2的前轮悬架装置15。转向手柄11与座椅12之间是配置乘员的腿部的跨骑空间16。低底盘地板13配置在跨骑空间16的下方。
车身框架14具有头管20、单一的前部框架21、左右一对下部框架22、左右一对后部框架23以及左右一对货架框架24。头管20设置在车身框架14的前端部。头管20相对于上下方向而后倾。前轮悬架装置15能够转向地支承于头管20。前轮悬架装置15具备贯通头管20的杆管25。在杆管25的上端部固定转向手柄11。前部框架21从头管20的后侧向斜后下方延伸之后,向后方弯曲。一对下部框架22从前部框架21的弯曲部两侧向左右分支而向后方延伸。一对下部框架22连结于下横管27。在下横管27的中间部结合有前部框架21的后端部。一对后部框架23从左右各个下部框架22的后端部向斜后上方弯曲延伸。一对后部框架23设置在座椅12的下方,沿着左右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左右一对货架框架24从左右各个后部框架23的后端部向后方弯曲延伸。
在左右各个下部框架22的后部设有枢轴板28。左右一对枢轴板28分别从下部框架22的后部朝向后方伸出。摇摆单元50能够上下摆动地连接于一对枢轴板28(详情后述)。
在转向手柄11中,与左右一对把手分别相邻地设置有制动杆45。在左侧的制动杆45连接有后制动拉线(未图示),该后制动拉线在末端部与左右一对后制动器5(参照图3)连接。通过操作左侧的制动杆45而牵引后制动拉线,使左右一对后制动器5工作。在右侧的制动杆45连接有前制动拉线(均未图示),该前制动拉线在末端部与前制动器连接。通过操作右侧的制动杆45而牵引前制动拉线,使前制动器工作。而且,在转向手柄11附近配置有驻车锁定杆46。在驻车锁定杆46连接有驻车锁定拉线(未图示)。驻车锁定拉线的末端部与后制动器5连接。通过操作驻车锁定杆46而牵引驻车锁定拉线,使后制动器5工作。
前车身罩30具有前罩31、内罩32、底板33、左右的地板侧罩34、左右的后部地板35、座椅下罩36、左右的后侧罩37以及蓄电池箱罩38。前罩31从前方覆盖头管20以及前部框架21的周边。内罩32从后方覆盖头管20以及前部框架21的周边。底板33与内罩32的下端部的后方相连。左右的地板侧罩34与底板33的左右侧缘部的下方相连。左右的后部地板35与底板33的左右后方相连。座椅下罩36在左右的后部地板35之间立起。左右的后侧罩37与左右的地板侧罩34的后端部的斜上后方相连。左右的后侧罩37从左右方向的外侧覆盖后部框架23以及货架框架24。蓄电池箱罩38从左右的后侧罩37中的覆盖后部框架23的部分向后方伸出。蓄电池箱罩38从左右方向的外侧覆盖后述的蓄电池箱102(参照图2)。
前罩31以及内罩32构成从前方覆盖乘员的腿部的护腿板。底板33与左右的下部框架22一起构成低底盘地板13。就座于座椅12的乘员的脚载置于底板33。在左右的后侧罩37之间设有搭载物品收纳箱6的货架39。货架前壁部40从货架39的前端部立起。在货架前壁部40的上方立起有左右一对支柱41。挡风玻璃42从前罩31的上端部立起。在挡风玻璃42的上端部与左右的支柱41的上端部之间架设有车顶43。
座椅下罩36形成为能够从配置在座椅12的下方的蓄电池箱102取出蓄电池105(均参照图2)。例如,座椅下罩36形成为能够如图中双点划线所示那样弹起。由此,前车身罩30通过将座椅下罩36弹起而能够将座椅12的下方的空间朝向前方开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后部的左视图。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后部的仰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示出将前车身罩30的一部分、左侧的后轮3等卸下后的状态。
如图2以及图3所示,摇摆单元50能够绕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枢轴轴线P转动地设置于前车身10,能够相对于前车身10上下摆动。摇摆单元50具备:设置在一对后轮3之间的动力单元51;支承于前车身10的左右一对枢轴板28的摆臂52;以及夹设在动力单元51与摆臂52之间的摆动机构部53。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动力单元的概要结构的图。
如图4所示,动力单元51支承一对后轮3。动力单元51具备单元壳体60、马达61、减速机构66、差动机构71以及左右一对车轴78。动力单元51经由减速机构66以及差动机构71将马达61的输出向一对车轴78传递。一对车轴78是后轮3的车轴。左侧的车轴78与左侧的后轮3结合。右侧的车轴78与右侧的后轮3结合。一对车轴78相互同轴地设置。一对车轴78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并使轴端相互对置地配置。
单元壳体60收容马达61、减速机构66以及差动机构71。单元壳体60以使车轴78向左右两侧突出的方式设置。单元壳体60将一对车轴78支承为能够旋转。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列举在单元壳体60内的左侧的空间配置马达61,在比马达61靠右侧的空间配置差动机构71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马达61驱动一对后轮3。马达61进行例如基于VVVF(Variable Voltage VariavleFrequency)控制的可变速驱动。马达61与车轴78同轴地设置。马达61具备:固定于单元壳体60的圆筒状的定子62;与定子62同轴且配置在定子62的内侧的圆筒状的转子63;以及与转子63结合的圆筒轴64。圆筒轴64与车轴78同轴地配置,能够相对旋转地外插于左侧的车轴78。
减速机构66对马达61的驱动旋转进行减速。减速机构66具备:在圆筒轴64的右端形成的齿轮67;支承于单元壳体60的大径齿轮68以及小径齿轮69。齿轮67与大径齿轮68相互啮合。小径齿轮69形成得直径比大径齿轮68小,与大径齿轮68一体旋转。在减速机构66中,马达61的圆筒轴64的旋转经由齿轮67以及大径齿轮68向小径齿轮69传递而被减速。
差动机构71将经由减速机构66输出的马达61的驱动力向左右的车轴78分配。差动机构71与车轴78同轴地设置。差动机构71具备差动齿轮架72、一对半轴齿轮73、转轴74以及一对行星齿轮75。差动齿轮架72以将一对车轴78的相互面对的轴端包围的方式配置。差动齿轮架72以能够相对于单元壳体60绕车轴78的轴线旋转的方式外插于车轴78。在差动齿轮架72形成有与减速机构66的小径齿轮69啮合的齿轮76。由此,差动齿轮架72接受减速机构66的输出而旋转。
一对半轴齿轮73是锥齿轮。一对半轴齿轮73收容于差动齿轮架72。一对半轴齿轮73固定于一对车轴78的相互面对的轴端。转轴74具有与车轴78的轴线正交的轴线。转轴74配置在一对半轴齿轮73之间,将两端支承于差动齿轮架72。一对行星齿轮75是分别与一对半轴齿轮73啮合的锥齿轮。一对行星齿轮75分别由一对半轴齿轮73夹持,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转轴74。
在差动机构71中,当接受减速机构66的输出而差动齿轮架72旋转时,转轴74绕车轴78的轴线旋转。此时,一对行星齿轮75绕车轴78的轴线公转。此处,在施加于左右的车轴78的阻力相等的情况下,与转轴74一起公转的一对行星齿轮75不会自转,一对半轴齿轮73以及一对车轴78以同一速度旋转。在施加于左右的车轴78的阻力产生差异的情况下,一对行星齿轮75适当自转,在一对半轴齿轮73与一对车轴78之间产生旋转速度差。这样,差动机构71将马达61的驱动力经由车轴78向一对后轮3分配。
如图3所示,在动力单元51与各后轮3之间配置有后制动器5。例如,后制动器5具有:一体形成于后轮3的车轮的制动鼓;以及支承于动力单元51的单元壳体60的制动蹄。制动蹄通过后制动拉线以及驻车锁定拉线(均未图示)中的至少任一方被牵引而与制动鼓滑动接触。
摆臂52配置在动力单元51的前方。摆臂52由左右一对枢轴板28支承为能够绕枢轴轴线P转动。摆臂52具备左右一对侧臂80、以及架设在一对侧臂80之间的蓄电池支承部81。一对侧臂80分别支承于枢轴板28。侧臂80从比枢轴轴线P靠前方的位置延伸至比枢轴轴线P靠后方的位置。例如,侧臂80从枢轴轴线P朝向前方水平地延伸,并且随着从枢轴轴线P朝向后方而稍微向下方倾斜地延伸(参照图2)。侧臂80中的至少枢轴轴线P的附近大致水平地延伸。例如,一对侧臂80在后端部以相互的间隔缩窄的方式弯折或弯曲。蓄电池支承部81具有水平地延伸的上表面,从下方支承电力供给部100。蓄电池支承部81从下方覆盖电力供给部100的至少一部分。
摆动机构部53在前部固定于摆臂52,在后部固定于动力单元51。由此,摆动机构部53设置成能够与动力单元51以及摆臂52一起相对于前车身10(参照图1)上下摆动。摆动机构部53经由摆臂52将前车身10与动力单元51连结成能够绕侧摆轴线R摆动。侧摆轴线R在左右方向上的车身中央,沿着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例如,侧摆轴线R与枢轴轴线P正交。摆动机构部53具备:固定于摆臂52的接合壳体90;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接合壳体90并固定于动力单元51的接合轴91;向接合壳体90与接合轴91的相对旋转赋予减振效果的奈德哈特部件(Neidhardt)92;以及能够限制接合壳体90与接合轴91的相对旋转的锁定机构93。
如图2所示,摆动机构部53的至少一部分在从左右方向观察下与后轮3重叠。具体而言,摆动机构部53中的从与侧摆轴线R正交的方向观察下接合壳体90与接合轴91重叠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在从左右方向观察下与后轮3重叠。
接合壳体90构成摆动机构部53的前部。接合壳体90的前端部配置在摆臂52的一对侧臂80的后端部之间,并紧固于各侧臂80(参照图3)。在接合壳体90的上部设有与后减振器4连接的减振器连接部98(连接部)。减振器连接部98在从左右方向观察下与后轮3重叠。
接合轴91形成为以侧摆轴线R为中心轴线的圆柱状。接合轴91的前部***于接合壳体90。接合轴91经由适当配置的轴承而能够绕侧摆轴线R旋转地支承于接合壳体90。接合轴91的后端部结合于动力单元51的单元壳体60。由此,接合轴91设置成不能相对于动力单元51绕侧摆轴线R旋转。例如,接合轴91的后端部结合于单元壳体60的下表面。
奈德哈特部件92夹设在接合壳体90与接合轴91的前端部之间。奈德哈特部件92在从左右方向观察下与后轮3重叠。
图5是图3的V-V线处的剖视图。
如图5所示,奈德哈特部件92具备固定于接合轴91的奈德哈特凸轮95、y以及夹设在奈德哈特凸轮95与接合壳体90的内表面之间的奈德哈特橡胶96。奈德哈特橡胶96设置有多个,分别与接合壳体90的内表面卡合。奈德哈特凸轮95具有从绕侧摆轴线R的周向的两侧与奈德哈特橡胶96对置的凸轮面95a。奈德哈特凸轮95当意欲相对于接合壳体90绕侧摆轴线R旋转时,按压与接合壳体90的内表面卡合的奈德哈特橡胶96,使奈德哈特橡胶96发生弹性变形。奈德哈特橡胶96通过弹性变形时的复原力,对奈德哈特凸轮95朝向初始位置施力。由此,奈德哈特部件92经由固定于接合壳体90的摆臂52对前车身10向相对于与接合轴91结合的动力单元51立起的立起方向施力(参照图2)。
如图2所示,锁定机构93根据驻车锁定杆46(参照图1)的操作,制止接合轴91相对于接合壳体90的旋转。锁定机构93设置在接合壳体90内。驻车锁定拉线(未图示)的中间部分与锁定机构93协作。由此,通过操作驻车锁定杆46而锁定机构93与后制动器5一起工作。锁定机构93通过制止接合壳体90与接合轴91的相对旋转,经由固定于接合壳体90的摆臂52,使前车身10的驻车姿势稳定。
电力供给部100设置在前车身10与摇摆单元50之间。电力供给部100支承于摆臂52。电力供给部100具备PCU(Power Control Unit)101、蓄电池箱102、接线盒103以及降压调节器104(调节器)。
PCU101是包括作为马达驱动器的PDU(Power Drive Unit)、对PDU进行控制的ECU(Electric Control Unit)等的控制单元。PCU101配置在摆动机构部53的前方。PCU101配置在从上下方向观察下与枢轴轴线P重叠的位置。PCU101由摆臂52从下方支承。PCU101载置于摆臂52的蓄电池支承部81(参照图3),固定于蓄电池支承部81。由此,PCU101由蓄电池支承部81从下方覆盖。
蓄电池箱102收容并保持作为马达61(参照图4)的电源的蓄电池105。而且,蓄电池箱102在内部具备对蓄电池105的充放电等进行管理的未图示的BMU(Battery ManagingUnit)。蓄电池箱102设置有一对,在座椅12的下方左右排列配置。一对蓄电池箱102配置在左右一对后部框架23之间。一对蓄电池箱102载置在PCU101上,配置在摆动机构部53的前方。一对蓄电池箱102经由PCU101而由摆臂52从下方支承。蓄电池箱102由座椅下罩36、后侧罩37以及蓄电池箱罩38从前方以及左右两侧覆盖(参照图1)。
蓄电池105形成为长方体状。在蓄电池105中的朝向蓄电池105的长度方向的一方的面上设有把手105a。蓄电池箱102呈与蓄电池105的外形对应的长方体状。蓄电池箱102具有能够供蓄电池105插拔的蓄电池插拔口102a。蓄电池插拔口102a朝向前方开口。蓄电池箱102以蓄电池105的长度方向沿着前后方向且蓄电池105的把手105a朝向前方的方式收容蓄电池105。由此,蓄电池箱102能够使蓄电池105朝向前方拉出。蓄电池105例如通过将座椅下罩36弹起而能够从座椅12的下方向前方取出。
接线盒103将从蓄电池箱102延伸的配线汇集。与PCU101、降压调节器104等连接的配线从接线盒103延伸。接线盒103安装在蓄电池箱102的后部。
降压调节器104对从蓄电池105供给的直流电流的电压进行降压。降压调节器104安装在接线盒103的后部。多个散热片以竖立的状态设置在降压调节器104的后部。
此处,说明收容于蓄电池箱102的状态的蓄电池105。蓄电池105配置在比枢轴轴线P靠上方的位置。蓄电池105配置于从上下方向观察下与枢轴轴线P重叠的位置。蓄电池105以从上下方向观察下而重心G位于枢轴轴线P上的方式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池105以重心G位于枢轴轴线P的铅垂上方的方式配置。
后减振器4将前车身10与摆动机构部53连结。后减振器4是一体地具备缓冲器以及减振器的结构,该缓冲器具有压缩螺旋弹簧。后减振器4的下端部连结于摆动机构部53中的接合壳体90的减振器连接部98。后减振器4的上端部连结于前车身10的货架框架24。
如以上详细叙述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1具备:支承前轮2的前车身10;摇摆单元50,具有对后轮3进行驱动的马达61,支承后轮3,并且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前车身10绕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枢轴轴线P转动;以及蓄电池105,在从上下方向观察下与枢轴轴线P重叠的位置处支承于摇摆单元50。
根据该结构,与蓄电池配置在从上下方向观察下与枢轴轴线不重叠的位置的结构相比,能够使蓄电池105的重心G在水平方向上接近枢轴轴线P。由此,以枢轴轴线P为中心而作用于蓄电池105的重力的力矩减小,因此能够降低对将摇摆单元50支承为能够转动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枢轴板28与摆臂52的连接部)施加的负载。
另外,能够避免从蓄电池105向马达61延伸的配线跨越相互相对转动的前车身10以及摇摆单元50的情况。由此,能够抑制对配线施加负载,能够确保电气上的安全性。而且,在摇摆单元50组装了收容蓄电池105的蓄电池箱102的基础上,能够将摇摆单元50安装于前车身10,因此能够提高车辆的组装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池105以从上下方向观察下蓄电池105的重心G位于枢轴轴线P上的方式配置。根据该结构,通过作用于蓄电池105的重力,能够抑制后轮3朝向上方的方向的力作用于摇摆单元50的情况。因此,能够提高支承于摇摆单元50的后轮3的路面追随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PCU101在从上下方向观察下与枢轴轴线P重叠的位置处支承于摇摆单元50。根据该结构,能够使PCU101的重心与蓄电池105的重心G一起在水平方向上接近枢轴轴线P。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对将摇摆单元50支承为能够上下摆动的部位施加的负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能够将蓄电池105从座椅12的下方取出。根据该结构,在乘员等站立于车辆的侧方的状态下,能够在低的位置容易地取出蓄电池105。而且,不用将搭载于货架39的物品收纳箱6从货架39卸下就能够取出蓄电池105。因此,能够提高电动车辆1的便利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池105以方向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式配置在座椅12的下方。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配置蓄电池105的区域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变大,在蓄电池105与座椅12之间设置空间。由此,能够将收容物品的收容空间等设置在座椅12的下方,能够提高电动车辆1的便利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摇摆单元50具备包括马达61并支承一对后轮3的动力单元51、以及将前车身10与动力单元51连结成能够绕沿着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侧摆轴线R摆动的摆动机构部53,摆动机构部53的至少一部分从左右方向观察下与后轮3重叠,蓄电池105在摆动机构部53的前方支承于摇摆单元50。根据该结构,能够有效利用通过将摆动机构部53配置成从左右方向观察下与后轮3重叠而在摆动机构部53的前方产生的空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摆动机构部53的减振器连接部98从左右方向观察下与后轮3重叠。根据该结构,与减振器连接部从左右方向观察下与后轮不重叠的结构相比,能够在摆动机构部53中的接近后轮3的接地点的位置承受前车身10的载荷。因此,能够实现前后轮的分担载荷的适当化。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蓄电池105的重心G位于枢轴轴线P的铅垂上方,但是并不限定于此。蓄电池105的重心G可以位于比枢轴轴线P靠后方的位置。在该情况下,通过作用于蓄电池105的重力也能够抑制后轮3朝向上方的方向的力作用于摇摆单元50的情况。因此,能够提高支承于摇摆单元50的后轮3的路面追随性。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6~图8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201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作为电动车辆的一例,列举跨骑型的电动三轮车为例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在收容于蓄电池箱102的蓄电池105配置于从左右方向观察下与枢轴轴线P重叠的位置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而且,第二实施方式在具备分别驱动一对后轮3的一对马达261A、261B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说明以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后部的左视图。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后部的仰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中,示出将前车身罩30的一部分、左侧的后轮3等卸下的状态。
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201中,摇摆单元250具备:设置在一对后轮3之间的动力单元251;支承于前车身10的左右一对枢轴板28的摆臂252;以及夹设在动力单元251与摆臂252之间的摆动机构部253。
如图7所示,动力单元251支承一对后轮3。动力单元251具备:支承左侧的后轮3并驱动左侧的后轮3的第一马达261A;以及支承右侧的后轮3并驱动右侧的后轮3的第二马达261B。
第一马达261A以及第二马达261B分别是设置在后轮3的车轮内的内轮式的马达。第一马达261A以及第二马达261B被进行例如基于VVVF控制的可变速驱动。第一马达261A以及第二马达261B分别具备:马达外壳263;配置在马达外壳263内的定子以及转子(均未图示);与转子结合的输出轴(未图示);与后轮3结合并且接受输出轴的旋转而旋转的后轮3的车轴267。例如,在输出轴与车轴267之间夹设有减速齿轮,从转子向输出轴输出的驱动旋转减速之后向车轴267传递。在第一马达261A与左侧的后轮3之间、以及第二马达261B与右侧的后轮3之间分别配置有后制动器5。
图8是图6的VIII-VIII线处的剖视图。
如图8所示,摆臂252具备:沿着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左右一对侧臂280;以及架设在一对侧臂280之间的蓄电池支承部281。一对侧臂280设置成能够在一对侧臂280之间配置一对蓄电池箱102、接线盒103、降压调节器104等(参照图7)。蓄电池支承部281具备:从下方支承电力供给部100的底部282;以及将底部282与侧臂280连接的侧部283。底部282形成为平板状。底部282形成得比载置于底部282的PCU101大。底部282设置在比侧臂280靠下方的位置。侧部283从底部282的侧缘(例如左右两侧缘)朝向上方延伸,与一对侧臂280结合。侧部283可以形成为覆盖PCU101的平板状,也可以为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撑条。
如图6以及图7所示,摆动机构部253在前部固定于摆臂252,在后部固定于动力单元251。由此,摆动机构部253设置成能够与动力单元251以及摆臂252一起相对于前车身10上下摆动。摆动机构部253经由摆臂252将前车身10与动力单元251连结成能够绕侧摆轴线R摆动。
摆动机构部253具备:固定于摆臂252的接合壳体290;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接合壳体290并固定于动力单元251的接合轴291;向接合壳体290与接合轴291的相对旋转赋予减振效果的奈德哈特部件92;以及能够制止接合壳体290与接合轴291的相对旋转的锁定机构93。摆动机构部253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第一马达261A与第二马达261B之间,在从左右方向观察下与后轮3重叠。具体而言,摆动机构部253中的从与侧摆轴线R正交的方向观察下接合壳体290与接合轴291重叠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第一马达261A与第二马达261B之间,在从左右方向观察下与后轮3重叠。
接合壳体290构成摆动机构部253的前部。接合壳体290的前端部配置在摆臂252的一对侧臂280的后端部之间,并紧固于摆臂252。在接合壳体290的上部设有连接后减振器4的减振器连接部298(连接部)。减振器连接部298从左右方向观察下在车轴267的铅垂上方处与后轮3重叠。
在接合壳体290的后部形成有供接合轴291的后述的第二轴291b插通的插通部290a。插通部290a形成为避开绕侧摆轴线R摆动的第二轴291b。
如图7所示,接合轴291具有:形成为以侧摆轴线R为中心轴线的圆柱状的第一轴291a;以及从第一轴291a的中间部向左右两侧延伸的第二轴291b。第一轴291a经由适当配置的轴承,能够绕侧摆轴线R旋转地支承于接合壳体290。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轴291a在隔着第一轴291a与第二轴291b的连接部的前后两侧,支承于接合壳体290。在第一轴291a的前端部与接合壳体290之间夹设有奈德哈特部件92。
第二轴291b穿过接合壳体290的插通部290a从接合壳体290向左右两侧突出。第二轴291b的左侧的端部固定于第一马达261A的马达外壳263。第二轴291b的右侧的端部固定于第二马达261B的马达外壳263。
如图6所示,PCU101载置于蓄电池支承部281的底部282(参照图8),固定于蓄电池支承部281。PCU101由蓄电池支承部281的底部282从下方覆盖。
一对蓄电池箱102载置在PCU101上。一对蓄电池箱102经由PCU101由摆臂252从下方支承。蓄电池箱102由座椅下罩36、后侧罩37以及蓄电池箱罩38(均参照图1)从前方以及左右方向的外侧覆盖。接线盒103安装在蓄电池箱102的后部。降压调节器104安装在接线盒103的后部。
此处,对收容于蓄电池箱102的状态的蓄电池105进行说明。蓄电池105配置成从左右方向观察下与枢轴轴线P重叠。蓄电池105配置成从上下方向观察下与枢轴轴线P重叠。蓄电池105配置成从上下方向观察下重心G位于枢轴轴线P上。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池105配置成重心G位于枢轴轴线P的铅垂上方。
如以上详细叙述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池105配置在从左右方向观察下与枢轴轴线P重叠的位置。根据该结构,与蓄电池配置在从左右方向观察下与枢轴轴线不重叠的位置的结构相比,能够使蓄电池105的重心G更接近枢轴轴线P。由此,绕枢轴轴线P与摇摆单元250成为一体地上下摆动的构件整体的惯性力矩减小。因此,能够提高支承于摇摆单元250的后轮3的路面追随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蓄电池105配置成重心G位于比枢轴轴线P靠上方的位置,但是并不限定于此。蓄电池105可以配置成重心G位于与枢轴轴线P相同的高度,也可以配置成重心G位于比枢轴轴线P靠下方的位置。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9对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301进行说明。第三实施方式在后减振器304夹设在相对于前车身310绕侧摆轴线R摆动的构件彼此之间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说明以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
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左视图。
如图9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301主要具备:将前轮2支承为能够转向的前车身310;覆盖前车身310的前车身罩330;支承一对后轮3的后车身350;将前车身310与后车身350连结的摆动机构部353;以及电力供给部100。前车身310具有从第一实施方式的前车身10(参照图1)中省略了货架框架24的结构。前车身罩330具有从第一实施方式的前车身罩30(参照图1)中省略了覆盖货架框架24的部分以及蓄电池箱罩38的结构。
后车身350具备:作为后车身350的骨架的后车身框架354;相对于后车身框架354能够上下摆动地连结的摇摆单元358;以及夹装在后车身框架354与摇摆单元358之间的后减振器304。
后车身框架354具备:在后车身350的前部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前部横梁355;从前部横梁355的左右两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框架356;以及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并与一对侧框架356的后端部结合的后部横梁357。侧框架356具备:从与前部横梁355结合的结合部向后方延伸的第一部分356a;从左右方向观察下设置于后轮3的前方,从第一部分356a的后端部向上方弯折延伸的第二部分356b;以及从左右方向观察下设置于后轮3的上方,从第二部分356b的上端部向后方弯折延伸的第三部分356c。在左右的侧框架356的第三部分356c的上部设有搭载物品的货架39。
摇摆单元358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于后车身框架354。摇摆单元358具备动力单元51以及摆臂352。
摆臂352配置在左右一对侧框架356的第一部分356a之间。摆臂352在前部连接于后车身框架354,在后部固定于动力单元51。摆臂352由左右一对侧框架356支承为能够绕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枢轴轴线P转动。摆臂352具备:左右一对侧臂380;以及架设在一对侧臂380之间的蓄电池支承部(未图示)。
一对侧臂380分别支承于后车身框架354的一对侧框架356。侧臂380从比枢轴轴线P靠前方的位置延伸至比枢轴轴线P靠后方的位置。侧臂380中的至少枢轴轴线P的附近的部分大致水平地延伸。一对侧臂380的后端部分别固定于动力单元51。例如,一对侧臂380的后端部分别结合于动力单元51的单元壳体60(参照图2)。蓄电池支承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蓄电池支承部81(参照图3)同样地构成。即,蓄电池支承部从下方支承电力供给部100。蓄电池支承部从下方覆盖电力供给部100的至少一部分。
后减振器304将后车身框架354与摇摆单元358连结。后减振器304的下端部连结于动力单元51的单元壳体60。需要说明的是,后减振器304的下端部可以连结于摆臂352。后减振器4的上端部连结于后车身框架354的后部横梁357。
摆动机构部353在前部固定于前车身310的下部,在后部连接于后车身350的前部。摆动机构部353具备接合壳体90、接合轴91、奈德哈特部件92以及锁定机构93。接合壳体90配置在接合轴91的后方,固定于后车身框架354的前部横梁355。接合轴91的前端部固定于前车身310的前部框架21的后端部。由此,摆动机构部353将前车身310与后车身350连结成能够绕侧摆轴线R摆动。
电力供给部100设置在前车身310与后车身350之间。
PCU101由摆臂352从下方支承。PCU101载置于摆臂352的蓄电池支承部,并固定于蓄电池支承部。由此,PCU101由蓄电池支承部从下方覆盖。
蓄电池箱102配置在座椅12的下方。蓄电池箱102载置在PCU101上。一对蓄电池箱102经由PCU101由摆臂352从下方支承。蓄电池插拔口102a朝向左右的任一方(在图示的例子中为左方)开口。蓄电池箱102以蓄电池105的长度方向沿着左右方向且蓄电池105的把手105a朝向蓄电池插拔口102a的开口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为左方)的方式收容蓄电池105。由此,蓄电池箱102能够使蓄电池105朝向左方拉出。
此处,对收容于蓄电池箱102的状态的蓄电池105进行说明。蓄电池105配置在比枢轴轴线P靠上方的位置。蓄电池105配置成从上下方向观察下与枢轴轴线P重叠。蓄电池105配置成从上下方向观察下重心G位于比枢轴轴线P靠后方的位置。
如以上详细叙述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动车辆301具备支承于摇摆单元358的蓄电池105,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能够降低对将摇摆单元358支承为能够转动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后车身框架354的侧框架356与摆臂352的连接部)施加的负载。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蓄电池105配置成重心G位于比枢轴轴线P靠后方的位置,但是并不限定于此。蓄电池105也可以配置成重心G从上下方向观察下位于枢轴轴线P上。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0以及图11对第四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401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电动车辆的一例,列举跨骑型的机动二轮车为例进行说明。
图10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左视图。
如图10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401是小型摩托车型的车辆。电动车辆401主要具备:单一的前轮2;由马达461驱动的单一的后轮3;将前轮2支承为能够转向的车身410;覆盖车身410的车身罩430;支承后轮3并且相对于车身410能够上下摆动地连结的摇摆单元450;向马达461等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部100;以及夹装在车身410与摇摆单元450之间的后减振器404。
车身410具备:前轮转向用的转向手柄11;乘员就座用的座椅12;低底盘地板413;作为车身410的骨架的车身框架414;以及悬挂前轮2的前轮悬架装置415。
车身框架414具备头管420、向下框架421、左右一对下框架422以及左右一对座椅框架423。头管420设置在车身框架414的前端部。向下框架421从头管420向斜后下方延伸。一对下框架422从向下框架421的下端朝向后方延伸。在左右各个下框架422的后部设有枢轴板428。左右一对枢轴板428分别从下框架422的后部朝向后方伸出。摇摆单元450能够上下摆动地连接于一对枢轴板428(详情后述)。一对座椅框架423从左右的下框架422的后端向斜后上方延伸。
车身罩430具有前罩431、内罩432、底板433、左右的地板侧罩434、座椅下罩436以及左右的后侧罩437。前罩431从前方覆盖头管420以及向下框架421的周边。内罩432从后方覆盖头管20以及向下框架421的周边。底板433与内罩432的下端部的后方相连。左右的地板侧罩434与底板433的左右侧缘部的下方相连。座椅下罩436与底板433的后方相连。左右的后侧罩437与左右的地板侧罩434的后端部的斜上后方相连。左右的后侧罩437从左右方向的外侧覆盖座椅框架423。
前罩431以及内罩432构成从前方覆盖乘员的腿部的护腿板。底板433与左右的下框架422一起构成低底盘地板413。就座于座椅12的乘员的脚载置于底板433。座椅下罩436形成为能够从配置在座椅12的下方的蓄电池箱102取出蓄电池105。例如,座椅下罩436形成为能够弹起。由此,车身罩430通过将座椅下罩436弹起而能够将座椅12的下方的空间朝向前方开放。
摇摆单元450设置成能够相对于车身410绕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枢轴轴线P转动,能够相对于车身410上下摆动。摇摆单元450具备设置在后轮3的左侧的动力单元451、以及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于车身框架414的摆臂452。
图11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摇摆单元的周边的俯视图。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摆臂452在前部连接于车身框架414,在后部固定于动力单元451。摆臂452由左右一对枢轴板428支承为能够绕枢轴轴线P转动。摆臂452的前部在后轮3的前方以跨越车身的左右中心线的方式形成为宽幅。摆臂452的后部与摆臂452的前部相比形成为窄幅,配置在后轮3的左方。摆臂452的后部固定于动力单元451。摆臂452从下方覆盖电力供给部100的至少一部分。
如图10所示,动力单元451支承后轮3。动力单元451具备单元壳体460、收容于单元壳体460的马达461、收容于单元壳体460并对马达461的驱动旋转进行减速的减速机构(未图示)、以及后轮3的车轴即接受从减速机构输出的马达461的驱动力而旋转的车轴(未图示)。在单元壳体460结合有摆臂452的后端部。
电力供给部100设置在车身410与摇摆单元450之间。
PCU101由摆臂452从下方支承。PCU101载置于摆臂452的后部,固定于摆臂452。PCU101由摆臂452从下方覆盖。
蓄电池箱102设置有一对,在座椅12的下方左右并列配置。一对蓄电池箱102由摆臂452从下方支承。一对蓄电池箱102载置于摆臂452的前部。一对蓄电池箱102由摆臂452从下方覆盖。一对蓄电池箱102由座椅下罩436从前方覆盖。一对蓄电池箱102的至少一部分由后侧罩437从左右两侧覆盖。
蓄电池插拔口102a朝向前方开口。蓄电池箱102以蓄电池105的长度方向沿着前后方向且蓄电池105的把手105a朝向前方的方式收容蓄电池105。由此,蓄电池箱102能够使蓄电池105朝向前方拉出。蓄电池105例如通过将座椅12的下方的座椅下罩436弹起而能够从座椅12的下方向前方取出。
接线盒103安装在蓄电池箱102的后部。
降压调节器104由摆臂452从下方支承。降压调节器104载置在摆臂452的后部,与PCU101沿着左右方向并列配置。降压调节器104固定于摆臂452。降压调节器104由摆臂452从下方覆盖。
此处,对收容于蓄电池箱102的状态的蓄电池105进行说明。蓄电池105配置在比枢轴轴线P靠上方的位置。蓄电池105配置成从上下方向观察下与枢轴轴线P重叠。蓄电池105配置成从上下方向观察下重心G位于枢轴轴线P上。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池105配置成重心G位于枢轴轴线P的铅垂上方。
如以上详细叙述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动车辆401具备支承于摇摆单元450的蓄电池105,因此能够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四实施方式中,蓄电池105在收容于蓄电池箱102的状态下配置在比枢轴轴线P靠上方的位置,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如图12所示,蓄电池105可以配置成在收容于蓄电池箱102的状态下从左右方向观察下与枢轴轴线P重叠。而且,蓄电池箱102可以配置成以蓄电池插拔口102a朝向座椅下罩436的后表面的方式相对于水平方向适当倾斜。在图示的例子中,蓄电池箱102配置成蓄电池插拔口102a朝向斜前上方。由此,蓄电池箱102能够使蓄电池105朝向斜前上方拉出。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为参照附图说明的上述的实施方式,在其技术范围内可考虑各种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电动车辆的例子,列举具有单一的前轮2以及一对后轮3的带车篷的跨骑型的电动三轮车、以及机动二轮车为例进行了说明,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无车篷的电动三轮车、或具有一对前轮以及单一的后轮的电动三轮车。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中,电力供给部100中的蓄电池105以及PCU101配置在从上下方向观察下与枢轴轴线P重叠的位置,但是接线盒103以及降压调节器104可以配置在从上下方向观察下与枢轴轴线P重叠的位置。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发挥与PCU101配置在从上下方向观察下与枢轴轴线P重叠的位置的情况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驻车锁定拉线的末端连接于后制动器5,但是并不限定于此。驻车锁定拉线的末端例如可以连接于在动力单元内将齿轮锁定而制止后轮3的旋转的机构。
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地将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公知的构成要素,而且,可以将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适当组合。
工业实用性
根据上述的电动车辆,与蓄电池配置在从上下方向观察下与枢轴轴线不重叠的位置的结构相比,能够使蓄电池的重心在水平方向上接近枢轴轴线。由此,以枢轴轴线为中心而作用于蓄电池的重力的力矩减小,因此能够降低对将摇摆单元支承为能够转动的部位施加的负载。
符号说明:
1、201、301、401:电动车辆;2:前轮;3:后轮;4:后减振器(减振器);10、310:前车身;50、250、358、450:摇摆单元;51、251:动力单元;53、253、353:摆动机构部;61、261A、261B、461:马达;98、298:减振器连接部(连接部);101:PCU(动力控制单元);103:接线盒;104:降压调节器(调节器);105:蓄电池;P:枢轴轴线;R:侧摆轴线。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删除)
2.(删除)
3.(删除)
4.(删除)
5.(删除)
6.(删除)
7.(删除)
8.(删除)
9.(追加)一种电动车辆,其具备:
前轮(2);
后轮(3);
前车身(10、310),其支承所述前轮(2);
摇摆单元(50、250、358、450),其具有驱动所述后轮(3)的马达(61、261A、261B、461),支承所述后轮(3),并且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前车身(10、310)绕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枢轴轴线(P)转动;以及
蓄电池(105),其是所述马达(61、261A、261B、461)的电源,在从上下方向观察下与所述枢轴轴线(P)重叠的位置处被支承于所述摇摆单元(50、250、358、450),并配置在从车宽方向观察下与所述枢轴轴线(P)重叠的位置。
10.(追加)一种电动车辆,其具备:
前轮(2);
后轮(3);
前车身(10、310),其支承所述前轮(2);
摇摆单元(50、250、358、450),其具有驱动所述后轮(3)的马达(61、261A、261B、461),支承所述后轮(3),并且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前车身(10、310)绕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枢轴轴线(P)转动;以及
蓄电池(105),其是所述马达(61、261A、261B、461)的电源,在从上下方向观察下与所述枢轴轴线(P)重叠的位置处被支承于所述摇摆单元(50、250、358、450),
对所述马达(61、261A、261B、461)进行控制的动力控制单元(101)、将从所述蓄电池(105)延伸的配线汇集的接线盒(103)、以及对从所述蓄电池(105)供给的电流的电压进行降压的调节器(104)中的至少一个配置在从上下方向观察下与所述枢轴轴线(P)重叠的位置。
11.(追加)一种电动车辆,其具备:
前轮(2);
一对后轮(3);
前车身(10、310),其支承所述前轮(2);
摇摆单元(50、250、358、450),其具有驱动所述一对后轮(3)的马达(61、261A、261B、461),支承所述一对后轮(3),并且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前车身(10、310)绕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枢轴轴线(P)转动;以及
蓄电池(105),其是所述马达(61、261A、261B、461)的电源,在从上下方向观察下与所述枢轴轴线(P)重叠的位置处被支承于所述摇摆单元(50、250、358、450),
所述摇摆单元(50、250)具备:
动力单元(51、251),其包括所述马达(61、261A、261B)并支承所述一对后轮(3);以及
摆动机构部(53、253),其将所述前车身(10)与所述动力单元(51、251)连结成能够绕沿着与车宽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侧摆轴线(R)摆动,
所述摆动机构部(53、253)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车宽方向观察下与所述一对后轮(3)重叠,
所述蓄电池(105)在所述摆动机构部(53、253)的前方被支承于所述摇摆单元(50、250)。
12.(追加)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电动车辆,其中,
所述蓄电池(105)配置在从车宽方向观察下与所述枢轴轴线(P)重叠的位置。
13.(追加)根据权利要求9或11所述的电动车辆,其中,
对所述马达(61、261A、261B、461)进行控制的动力控制单元(101)、将从所述蓄电池(105)延伸的配线汇集的接线盒(103)、以及对从所述蓄电池(105)供给的电流的电压进行降压的调节器(104)中的至少一个配置在从上下方向观察下与所述枢轴轴线(P)重叠的位置。
14.(追加)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电动车辆,其中,
所述后轮(3)设置有一对,
所述摇摆单元(50、250)具备:
动力单元(51、251),其包括所述马达(61、261A、261B)并支承所述一对后轮(3);以及
摆动机构部(53、253),其将所述前车身(10)与所述动力单元(51、251)连结成能够绕沿着与车宽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侧摆轴线(R)摆动,
所述摆动机构部(53、253)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车宽方向观察下与所述后轮(3)重叠,
所述蓄电池(105)在所述摆动机构部(53、253)的前方被支承于所述摇摆单元(50、250)。
15.(追加)根据权利要求11或14所述的电动车辆,其中,
所述电动车辆还具备将所述前车身(10)与所述摆动机构部(53、253)连结的减振器(4),
所述摆动机构部(53、253)与所述减振器(4)的连接部(98、298)从所述车宽方向观察下与所述后轮(3)重叠。
16.(追加)根据权利要求9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车辆,其中,
所述蓄电池(105)配置成,从上下方向观察下所述蓄电池(105)的重心(G)位于所述枢轴轴线(P)上或者比所述枢轴轴线(P)靠后方的位置。
17.(追加)根据权利要求9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车辆,其中,
形成为能够将所述蓄电池(105)从座椅(12)的下方取出。
18.(追加)根据权利要求9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车辆,其中,
所述蓄电池(105)以长度方向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式配置在座椅(12)的下方。

Claims (8)

1.一种电动车辆,其具备:
前轮(2);
后轮(3);
前车身(10、310),其支承所述前轮(2);
摇摆单元(50、250、358、450),其具有驱动所述后轮(3)的马达(61、261A、261B、461),支承所述后轮(3),并且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前车身(10、310)绕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枢轴轴线(P)转动;以及
蓄电池(105),其是所述马达(61、261A、261B、461)的电源,在从上下方向观察下与所述枢轴轴线(P)重叠的位置处被支承于所述摇摆单元(50、250、358、4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其中,
所述蓄电池(105)配置成,从上下方向观察下所述蓄电池(105)的重心(G)位于所述枢轴轴线(P)上或者比所述枢轴轴线(P)靠后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车辆,其中,
所述蓄电池(105)配置在从车宽方向观察下与所述枢轴轴线(P)重叠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车辆,其中,
对所述马达(61、261A、261B、461)进行控制的动力控制单元(101)、将从所述蓄电池(105)延伸的配线汇集的接线盒(103)、以及对从所述蓄电池(105)供给的电流的电压进行降压的调节器(104)中的至少一个配置在从上下方向观察下与所述枢轴轴线(P)重叠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车辆,其中,
形成为能够将所述蓄电池(105)从座椅(12)的下方取出。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车辆,其中,
所述蓄电池(105)以长度方向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式配置在座椅(12)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车辆,其中,
所述后轮(3)设置有一对,
所述摇摆单元(50、250)具备:
动力单元(51、251),其包括所述马达(61、261A、261B)并支承所述一对后轮(3);以及
摆动机构部(53、253),其将所述前车身(10)与所述动力单元(51、251)连结成能够绕沿着与车宽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侧摆轴线(R)摆动,
所述摆动机构部(53、253)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车宽方向观察下与所述后轮(3)重叠,
所述蓄电池(105)在所述摆动机构部(53、253)的前方被支承于所述摇摆单元(50、25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车辆,其中,
所述电动车辆还具备将所述前车身(10)与所述摆动机构部(53、253)连结的减振器(4),
所述摆动机构部(53、253)与所述减振器(4)的连接部(98、298)从所述车宽方向观察下与所述后轮(3)重叠。
CN201980026797.3A 2018-04-25 2019-01-30 电动车辆 Active CN1120047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84561 2018-04-25
JP2018084561 2018-04-25
PCT/JP2019/003124 WO2019207879A1 (ja) 2018-04-25 2019-01-30 電動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04740A true CN112004740A (zh) 2020-11-27
CN112004740B CN112004740B (zh) 2022-07-15

Family

ID=682939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6797.3A Active CN112004740B (zh) 2018-04-25 2019-01-30 电动车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972323B2 (zh)
CN (1) CN112004740B (zh)
WO (1) WO201920787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202100018839A1 (it) * 2021-07-16 2023-01-16 Piaggio & C Spa Un gruppo propulsore elettrico per veicoli a sella a due ruote motrici e veicolo comprendente il gruppo propulsore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79350A (zh) * 2009-11-30 2011-06-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二轮车
CN102463884A (zh) * 2010-11-11 2012-05-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102802983A (zh) * 2010-03-31 2012-11-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103079944A (zh) * 2010-08-31 2013-05-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二轮车的控制装置
CN103209886A (zh) * 2010-11-18 2013-07-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的驱动装置
JP2013193623A (ja) * 2012-03-22 2013-09-30 Sanyo Electric Co Ltd 車両用フレーム構造体及び電動車両
CN103359224A (zh) * 2012-03-30 2013-10-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三轮车辆
CN103359229A (zh) * 2012-03-29 2013-10-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式跨骑型车辆
CN104066644A (zh) * 2011-11-25 2014-09-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小型电动两轮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13253A (ja) * 1992-02-07 1993-08-24 Suzuki Motor Corp 後二輪用電動車両
JP5525998B2 (ja) * 2010-11-11 2014-06-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電動車両
JP2012144178A (ja) * 2011-01-13 2012-08-02 Honda Motor Co Ltd 電動車両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79350A (zh) * 2009-11-30 2011-06-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二轮车
CN102802983A (zh) * 2010-03-31 2012-11-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103079944A (zh) * 2010-08-31 2013-05-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二轮车的控制装置
CN102463884A (zh) * 2010-11-11 2012-05-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103209886A (zh) * 2010-11-18 2013-07-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的驱动装置
CN104066644A (zh) * 2011-11-25 2014-09-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小型电动两轮车
JP2013193623A (ja) * 2012-03-22 2013-09-30 Sanyo Electric Co Ltd 車両用フレーム構造体及び電動車両
CN103359229A (zh) * 2012-03-29 2013-10-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式跨骑型车辆
CN103359224A (zh) * 2012-03-30 2013-10-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三轮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207879A1 (ja) 2019-10-31
CN112004740B (zh) 2022-07-15
JPWO2019207879A1 (ja) 2021-02-12
JP6972323B2 (ja) 2021-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31258B2 (ja) 電動三輪車
TWI511892B (zh) 電動三輪車
JP5919061B2 (ja) 電動三輪車両
CN111902337B (zh) 电动车辆
CN111886176B (zh) 电动车辆
CN111902336B (zh) 电动车辆
JP6795541B2 (ja) 電動三輪車両
TWI751486B (zh) 跨坐型電動車輛
CN112004740B (zh) 电动车辆
JP6791903B2 (ja) 電動車両
JP6423153B2 (ja) 電動式転舵装置搭載車両
JP6970148B2 (ja) スクータ型電動二輪車
CN111114676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112399945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的车架结构
CN217348053U (zh) 车辆
JP4129905B2 (ja) 鞍乗型車両における車両構成部品の収納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