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19509B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19509B
CN111919509B CN201880091928.1A CN201880091928A CN111919509B CN 111919509 B CN111919509 B CN 111919509B CN 201880091928 A CN201880091928 A CN 201880091928A CN 111919509 B CN111919509 B CN 1119195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device
layer
resin
emitting element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192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19509A (zh
Inventor
水崎真伸
柴崎正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9195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195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195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195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8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using temporary substrat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4Encapsul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02Details
    • H05B33/04Seal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humidity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7Arrangements for heating or cooling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9/873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4Arrangements for heating and cooling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and not covered by groups H10K10/80, H10K30/80, H10K50/80 or H10K59/80
    • H10K77/10Substrates, e.g. flexible substrates
    • H10K77/111Flexible substrat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10K85/141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comprising aliphatic or olefinic chains, e.g. poly N-vinylcarbazol, PVC or PTF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851Division of substrat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9Organic PV ce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即使应用于高温环境时也能够推迟发光元件的劣化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2)包括:TFT层、具有多个发光元件的发光元件层(5)、其将从外部到发光元件的热量隔热的隔热层(50),隔热层(50)由包含第一树脂的材料制成,在所述第一树脂中分散有铵盐作为配体的金属络合物。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隔热层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各种显示装置中使用的发光元件的耐热性低,并且在高温环境下发光亮度容易降低。
因此,在现有的显示装置中,例如如以下专利文献1所记载,提出了在显示装置的支撑基板的表面设置散热层的方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0-147179号公报(2010年7月1日公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如上所述的现有显示装置中,例如,当将其应用于车载用途等的高温环境下,存在散热层不能适当地起作用,导致难以防止发光元件本身会发热等引起发光元件劣化的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本发明,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即使应用于高温环境时也能够推迟发光元件的劣化的显示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的显示装置包括:发光元件层,其具有多个发光元件;以及TFT层,其设置在所述发光元件层的下层并具备驱动所述发光元件的TFT,还包括至少一层隔热层,其对从外部到所述发光元件的热量进行隔热,所述隔热层由包含第一树脂的材料制成,在所述第一树脂中分散有铵盐作为配体的金属络合物。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能够提供一种即使应用于高温环境时也能够推迟发光元件的劣化的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2是示出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的构成的截面图。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构成的截面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其他显示装置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图5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图6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图7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图8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图9的(a)示出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的构成例的截面图,(b)是(a)示出的显示装置的的构成的平面图。
图10(a)~(d)是按照工序顺序说明散热层的的制造工序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和构成的概要说明]
以下,将参照图1~图2详细说明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另外,在下文中,“同层”指的是在同一工序(成膜工序)中由同一材料形成的,“下层”指的是在比比较对象层更前面的工序中形成的层,“上层”指的是在比比较对象层更后面的工序中形成的。
图1是示出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图2是示出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的构成的截面图。
当制造柔性的显示装置时,如图1和图2所示,首先,在透光性的支承基板(例如,母玻璃)上形成树脂层12(步骤S1)。接着,形成屏障层3(步骤S2)。接着,形成TFT层4(步骤S3)。接着,形成顶发射型的发光元件层5(步骤S4)。接着,形成密封层6(步骤S5)。接着,在密封层6粘贴上表面膜39(步骤S6)。
接着,通过激光的照射等将支承基板从树脂层12剥离(步骤S7)。接着,在密封层12的下表面粘贴下表面膜10(步骤S8)。接下来,将包括下表面膜10、树脂层12、屏障层3、TFT层4、发光元件层5、密封膜6的层叠体切割以获得多个单片(步骤S9)。接着,在获得的单片上粘贴功能膜(步骤S10)。接下来,将电子电路板(例如,IC芯片和FPC)安装在比形成有多个子像素的显示区域更靠外侧(非显示区域,边框)的一部分(端子部)上(步骤S11)。另外,步骤S1~S11由显示装置制造装置(包括执行步骤S1~S5的各工序的成膜装置)执行。
作为树脂层12的材料可以例举,例如PI(聚酰亚胺)等。可以用两层树脂膜(例如,聚酰亚胺膜)和夹在其间的无机绝缘膜来代替树脂层12的部分。
屏障层3是防止水、氧气等异物侵入TFT层4和发光元件层5的层,例如可以由通过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化学气相沉积)法形成的氧化硅膜、氮化硅膜、氧氮化硅膜、或这些层的层叠膜构成。
TFT层4包括半导体膜15、与半导体膜15相比更上层的无机绝缘膜16(栅极绝缘膜)、与无机绝缘膜16相比更上层的栅极GE和栅极配线GH、与栅极GE和栅极配线GH相比更上层的无机绝缘膜18、与无机绝缘膜18相比更上层的电容电极CE、与电容电极CE相比更上层的无机绝缘膜20、与无机绝缘膜20相比更上层的源极配线SH、以及与源极配线SH相比更上层的平坦化膜21(层间绝缘膜)。
半导体膜15由例如低温多晶硅(LTPS)或氧化物半导体(例如In-Ga-Zn-O系半导体)构成,晶体管(TFT)构成为包括半导体膜15和栅电极GE。在图2中,晶体管被表示为顶栅结构,但也可以是底栅结构。
栅极GE、栅极配线GH、电容电极CE和源极配线SH由例如包含铝、钨、钼、钽、铬、钛和铜中的至少一种的金属的单层膜或层叠膜构成。图2的TFT层4上包括一层半导体层和三层金属层。
栅极绝缘膜16、18、20可以由例如通过CVD法形成的,氧化硅(SiOx)膜、氮化硅(SiNx)膜或它们的层叠膜构成。平坦化膜21可以由例如聚酰亚胺、丙烯酸等可涂布的有机材料构成。
发光元件层5包括与平坦化膜21相比更上层的阳极22、覆盖阳极22的边缘的绝缘性的阳极覆盖膜23、与阳极覆盖膜23相比更上层的EL(电致发光)层24、以及与EL层24相比更上层的阴极25。阳极覆盖膜23是例如通过涂布聚酰亚胺、丙烯酸等有机材料后通过光刻进行图案化来形成。
在每个子像素上,在发光元件层5上形成包括岛状的阳极22、EL层24以及阴极25的发光元件ES(例如,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QLED:量子点二极管),并在TFT层4上形成用于控制TFT的子像素电路。
EL层24构成为例如从下层侧依次层叠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通过蒸镀法或喷墨法在阳极覆盖膜23的开口(对每个子像素)中以岛状形成发光层。其他层为岛状或整体(共用层)地形成。此外,也构成为不形成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中的一层以上。
当通过蒸镀形成OLED的发光层时,使用FMM(精细金属掩模)。FMM是具有大量开口的片材(例如,由殷瓦钢材料制成),由穿过一个开口的有机物质形成岛状发光层(对应一个子像素)。
例如使量子点扩散的溶剂通过喷墨涂布,可以使QLED的发光层形成为岛状的发光层(对应一个子像素)。
阳极22由例如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Ag(银)或含Ag的合金通过层叠构成,具有光反射性。阴极25可以由MgAg合金(极薄膜)、ITO、IZO(Indium zinc Oxide,铟锌氧化物)等透光性的导电材料构成。
当发光元件ES是OLED时,空穴和电子通过阳极22和阴极25之间的驱动电流在发光层内重组,由此产生的激子跌落到基态,从而发出光。由于阴极25具有透光性,阳极22具有光反射性,因此从EL层24发出的光朝上,成为顶发射。
当发光元件ES是QLED时,空穴和电子通过阳极22和阴极25之间的驱动电流在发光层内重组,由此产生的激子从量子点的导带能级(conduction band)迁移到价带能级(valence band),从而发出光(荧光)。
在发光元件层5中,可以形成上述OLED、QLED以外的发光元件(无机发光二极管等)。
密封层6具有透光性,且包含覆盖阴极25的无机密封膜26(无机层)、与无机密封膜26相比更上层的有机缓冲膜27和无机密封膜28(无机层)。覆盖发光元件层5的密封层6防止水、氧等异物向发光元件层5渗透。
无机密封膜26和无机密封膜28分别是无机绝缘膜,可以由例如通过CVD法形成的氧化硅膜、氮化硅膜或氮氧化硅膜,或这些层的层叠膜来构成。有机缓冲膜27是具有平坦化效果的透光性有机膜,可以由例如丙烯酸等可涂布的有机材料构成。尽管有机缓冲膜27可以通过例如喷墨涂布形成,但也可以在非显示区域中设置用于阻止液滴的堤。
下表面膜10例如是PET膜,下表面膜10是用于从支承基板剥离后,通过粘接剂层51(后述图3)粘接于树脂层12的下表面而实现柔软性优异的显示装置的膜。功能膜例如具有光学补偿功能、触摸传感器功能、保护功能的至少一种。
以上,对柔性显示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是,在制造非柔性显示装置的情况下,由于通常无需树脂层的形成、基材的更换等,因此例如在玻璃基板上进行S2~S5的层叠工序,其后进入步骤S9。
以下,在各实施方式中,对显示装置2的结构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在各实施方式中,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省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点。
[第一实施方式]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2中,在图2所示的显示装置2中,在屏障层3与树脂层12之间,设有将从外部向发光元件层5的热量隔热的隔热层50。隔热层50包括作为基质材料的树脂(基质树脂)、将在该树脂中分散有铵盐作为配体的金属络合物。
隔热层50由树脂(第一树脂,以下称为“树脂A”)制成,在该树脂中分散有以铵盐为配体的金属络合物。在此,从提高隔热层50的隔热性的观点出发,上述金属配位化合物中的金属原子优选为难熔金属原子,更优选地,选自由Mo(钼)、W(钨)、Ta(钽)、Cr(铬)、Nb(铌)和V(钒)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金属原子。
作为上述金属络合物,可以例举例如以下通式(1)代表的金属络合物。
(NH4)m[XSn]...(1)
另外,上述通式(1)中,m表示1~3的整数,n表示1~4的整数,X表示上述金属原子(优选例如选自由Mo、W、Ta、Cr、Nb和V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金属原子)。
更具体地,作为由上述通式(1)来表示的金属络合物的例子可以例举,例如(NH4)2[MoS4]、(NH4)2[WS4]、(NH4)2[MoS4]、(NH4)2[NbS4]、(NH4)3[VS4]、(NH4)2[WS4]等。
隔热层50中使用的上述金属络合物与树脂A的混合比(以下,称为导入量)优选为1mol%以上且30mol%以下,更优选为1.5mol%以上且10mol%以下。
如果上述金属络合物的导入量过少,则难以得到隔热层50的隔热效果。另一方面,如果上述金属络合物的导入量过多,则通过旋转涂布甚至喷墨之类的溶液涂布法来成膜隔热层50时,隔热层50的膜厚不稳定,进而在隔热层50上形成屏障层3和TFT层4时,不能进行稳定的膜的形成。通过对树脂A在上述范围内混合上述金属络合物,能够得到充分的隔热效果,且能够使得到的隔热层50的膜厚稳定,能够稳定地形成层叠在该隔热层50上的层。
树脂A如果是具有透明性的树脂则不特别限定,可以例举,选自由例如聚酰亚胺、聚酰胺、聚酯和丙烯酸树脂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树脂。如上所述,树脂层12例如由聚酰亚胺(PI)或聚酰胺等树脂(第二树脂)形成。可以使用与树脂A和树脂层12所使用的树脂相同的树脂。在树脂A中使用与树脂层12相同的树脂(例如,聚酰亚胺或聚酰胺)的情况下,与设置在隔热层50下的树脂层12匹配性(浸润性)良好,粘着性良好,但也可以使用丙烯酸树脂作为上述树脂A。
作为上述聚酰亚胺,可以例举,例如具有以下通式(2)中所示的重复单位的化合物。
[化1]
另外,通式(2)中的R1是以下结构式表示的任意基团,
[化2]
R2是以下结构式表示的任意基团。
[化3]
作为上述聚酰胺,可以例举,例如具有以下通式(3)表示的重复单位的化合物。
[化4]
另外,通式(3)中的R3是以下结构式表示的任意基团,
[化5]
R4是以下结构式表示的任意基团。
[化6]
下面简要描述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2的制造方法的示例。首先,将(NH4)2[MoS4]添加到丁基纤维素溶液中,其中,丁基纤维素溶液以6wt%的比例包含以下结构式表示的聚酰亚胺,使(NH4)2[MoS4]为3mol%。
[化7]
(式中p表示重复单位数,p是5~500的整数)
接着,充分搅拌含有聚酰亚胺和(NH4)2[MoS4]的上述丁基纤维素溶液,使(NH4)2[MoS4]分散到聚酰亚胺中后,将得到的分散液在暗处在冰箱内保存24小时。接着,在设置有由PI构成的膜的玻璃基板(支承基板)上,通过旋涂法涂布了包含上述聚酰亚胺和(NH4)2[MoS4]的分散液,该膜由上述步骤S1制作且作为树脂层12。这样得到的基板首先在90℃预干燥5分钟。接着,通过在180℃的烤炉中将上述基板烧制40分钟,在上述基板上形成厚度为500nm的聚酰亚胺树脂膜,该聚酰亚胺树脂膜由分散有(NH4)2[MoS4]的聚酰亚胺树脂制成且作为隔热层50。另外,也可以使用喷墨法代替所述上述旋涂法。
在上述聚酰亚胺树脂膜上,在步骤S2~S6中,以规定的方法形成屏障层3、TFT层4、发光元件层5和密封膜6,然后,通过进行步骤S7~S11,制造显示装置2。
如上所述,通过使用分散上述金属络合物构成的树脂A以形成隔热层50,通过铵盐和树脂A中所含的酰胺基的不成对电子的极性相互作用,提高树脂A中所述金属络合物的分散性,其结果是所述金属络合物可以均匀分散在树脂A中。因此,与向树脂层12中添加了上述耐火金属单体的隔热层相比,提高了隔热层50的耐热性,隔热层50适当地起作用,其结果能够防止因发光元件ES自身发出的热等而引起的发光元件ES的劣化。
在上述的隔热层50的形成方法中,已经说明了作为所述金属络合物的(NH4)2[MoS4]使用聚酰亚胺作为树脂A,但是形成隔热层50时使用的上述金属络合物和树脂A的组合不受限制。例如,作为上述金属络合物的(NH4)2[WS4],也可以使用聚酰胺作为树脂A形成隔热层50。
此外,在使用聚酰胺或丙烯酸树脂作为树脂A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与上述相同的工序来形成隔热层50。
上述本烧结温度如果是溶剂蒸发的温度则不特别限定,但优选为140℃以上且220℃以下。上述本烧结温度小于140℃时,根据溶剂的种类不同,有时溶剂不能完全除去。如果溶剂残留,则该溶剂作为杂质产生作用,有引起发光元件ES的特性劣化的危险性。另一方面,当上述本烧结温度为高于220℃的高温时,一般来说烤炉的温度难以稳定,其结果是难以形成均匀的膜(隔热层50)。
隔热层50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为20nm以上且1000nm以下,以防止由于膜厚的减少而导致隔热效果过度降低,并且防止由于膜厚的增加而导致光强度降低,从确保隔热效果和抑制光强度降低的观点出发,更优选为100nm以上且300nm以下。
<实施例1>
通过上述方法制造的具有图3所示结构的显示装置2的发光元件ES的发光特性ES的下降是通过在70℃下的动作测试来追踪的。结果,亮度达到初始亮度的90%所需的时间为110小时。
<比较例1>
除了在实施例1中使用Mo代替(NH4)2[MoS4]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造具有图3所示的结构的显示装置2。通过在70℃下的动作测试来追踪显示装置2的发光元件ES的亮度特性的劣化。其结果,亮度达到初始亮度的90%所需的时间为85小时。
从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结果可以看出,实施例1的隔热层50减少了发光元件ES的劣化。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对从屏障层3的下层侧即基板侧进入显示装置2的外部热量进行隔热。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通过将发光元件ES与外部热量隔热(使得难以传递热量)来提供能够推迟发光元件ES的劣化的显示装置2。
[变形例]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其他显示装置2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如上所述,隔热层50的基质树脂可以是与树脂层12相同的树脂。因此,如图4所示,代替单独设置树脂层12和隔热层50,可以设置隔热层50来代替树脂层12。换句话说,树脂层12可以包含上述金属络合物,柔性基板本身也可以是隔热层50。由于柔性基板兼作基板和隔热层50,因此可以抑制由于形成隔热层50而导致的显示装置2的部件数量增加。
此外,当显示装置2不是柔性基板时,例如,可以在玻璃基板等的基板与TFT层4之间形成有隔热层50。
根据本实施例,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对从基板侧进入显示装置2的外部热量进行隔热。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隔热层50的位置在与提取光的方向相反的一侧,因此可以增加膜厚,或提高金属络合物的含量,从而提高隔热效果。
[第二实施方式]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2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2中,在密封膜6上以覆盖发光元件层5的方式形成有隔热层50。
另外,由于隔热层50的材料和形成方法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此省略其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出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原因,也优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设定相对于隔热层50所使用的树脂A的上述金属络合物的导入量。此外,出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原因,隔热层50的厚度也优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设定。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2中,由于以包围发光元件层5的方式形成有隔热层50,因此发光元件层5中的温度稳定效果变大。因此,与图3和图4所示的显示装置2相比,即使隔热层50的膜厚薄或金属络合物的导入量低,也能够容易地获得隔热效果。
<实施例2>
在上述实施例1中,代替上述聚酰亚胺,将(NH4)2[WS4]添加到丁基纤维素溶液中丁基纤维素溶液以6wt%的比例包含以下结构式表示的聚酰胺,使(NH4)2[WS4]成为3mol%,除此以外,使用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获得的分散液,制造具有图5所示的结构的显示装置2,该显示装置2具有厚度为100nm的隔热层50。
[化8]
(式中,q表示重复单元数,q是5~500的整数)。
通过在70℃下的动作测试来追踪显示装置2的发光元件ES的亮度特性的劣化。其结果,亮度达到初始亮度的90%需要120小时。
<比较例2>
除了在实施例2使用W来代替(NH4)2[WS4]以外,通过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来制造具有图5所示的结构的显示装置2。通过在70℃下的动作测试来追踪该显示装置2的发光元件ES的度特性的劣化。其结果,亮度达到初始亮度的90%所需的时间为83小时。
从这些实施例2和比较例2的结果可以看出,实施例2的隔热层50减少了发光元件ES的劣化。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对从发光元件ES上方侧进入显示装置2的外部热量进行隔热。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也通过对发光元件ES的外部热量进行隔热(使得难以传递热量)来提供能够推迟发光元件ES的劣化的显示装置2。
[第三实施方式]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2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2,作为隔热层在树脂层12和屏障层3之间形成有隔热层50A,且在密封膜6和上表面膜39之间形成有隔热层50B。另外,隔热层50A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隔热层50相同,隔热层50B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隔热层50相同。因此,在此省略其描述。如上所述,显示装置2可以包括多层隔热层。当设置多个隔热层50时,隔热层50A和50B可以具有相同的厚度或不同的厚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2中,由于设置有隔热层50A和隔热层50B,发光元件层5被完全包围,因而隔热效果最大化。
[第四实施方式]
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2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2中,隔热层50是覆盖发光元件层5的密封膜6所包含的有机缓冲膜27。即,有机缓冲膜27具有作为隔热层50的功能。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密封膜6对进入发光元件ES的外部热量进行隔热。
另外,由于隔热层50的材料、形成方法以及厚度与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此省略其说明。另一方面,虽然上述金属络合物的导入量与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记载的范围(1~30mol%)相同,例如从由有机化合物构成的发光元件层5的粘着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第一至第三实施方案中的上述导入量更小。这是因为上述金属络合物对形成发光元件层5的材料具有较低的粘着性。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上述金属络合物的导入量优选为1~2mol%。
[第五实施方式]
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2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也可以是具备基板(树脂层12),在该基板中与TFT层4的形成面的相反侧形成有隔热层50,也可以是下表面膜10作为隔热层50的构成。即,下表面膜10也可以兼用作隔热层50。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下表面膜10可以对从基板侧进入显示装置2的外部热量进行隔热,并且可以抑制由于形成绝热层50而导致的显示装置2的部件数量的增加。
另外,由于隔热层50的材料、形成方法和厚度等与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此省略其说明。
另一方面,虽然金属络合物的导入量在上述范围(1至30mol%)内,但是优选导入更大量的金属络合物。由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隔热层50设置在与光取出方向的相反侧且仅与基板(树脂层12)的其中一个面接触的位置,因此金属配合物的导入量优选为25~30mol%。此外,关于隔热层50的厚度,由于设置隔热层50的位置位于与光提取方向相反侧,因此可能使隔热层50变厚。隔热层50的优选厚度为500nm以上且1000nm以下。如果超过1000nm,则可能失去作为薄型显示器的特性。
与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相比,设置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中的隔热层50虽然对发光元件层5的隔热效果的影响较小,但是设置在与上述光提取方向相反侧且基板(树脂层12)仅与其中一个面接触的位置,在膜形成的工序方面相对容易,因此膜厚变厚,且上述金属络合物的导入量在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高。
[第六实施方式]
图9的(a)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2的显示区域的构成例的截面图,图9的(b)是图9的(a)示出的显示装置2的构成的平面图。
本实施方式中的显示装置2中,如图9的(a)所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2具有包括散热层55和隔热层56的构成,该散热层55将来自发光元件层5的热量散发到外部,在俯视时,该隔热层56围绕散热层55。在本实施方式中,TFT层4形成在散热层55和发光元件层5之间。
隔热层56同层地设置在与散热层55中。隔热层56可以与隔热层50相同的方式形成。隔热层56可以使用与隔热层50相同的材料。此外,可以以与在隔热层50中相同的方式设定相对于在隔热层56中使用的树脂A的金属络合物的引入量。另外,隔热层50和隔热层56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或不同的材料。
散热层55包括树脂、分散在树脂中的无机微粒子。上述树脂可以例举,例如丙烯酸树脂、聚酰亚胺、聚酯、聚酰胺树脂等。其中,从散热的观点出发,最理想的是丙烯酸树脂。此外,当使用丙烯酸树脂时,由于可以通过光聚合进行单体聚合而进行膜形成,因此在工艺方面也方便处理。
上述树脂中包含的无机微粒子的直径优选在5至100nm的范围内,更优选在10至30nm的范围内。当上述无机微粒子的直径小于5nm时,则有无法获得足够的散热效果的顾虑。另一方面,当上述无机微粒子的直径大于100nm时,上述无机微粒子难以分散在树脂中,且无机微粒子可能分离。此外,当以高浓度导入直径小于5nm的无机微粒子时,作为结果,可能引起无机微粒子的聚集,并从树脂分离。
作为上述无机微粒子可以例举,例如选自银、铜、铝、镁、锡、硅及它们的氧化物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由于上述无机微粒子与上述丙烯酸树脂的分子间力,上述无机微粒子容易分散在上述丙烯酸树脂中,其结果,上述无机微粒子均匀地分散在上述丙烯酸树脂中,得到起到高散热效果的散热层55。因此,散热层55具有的散热性提高,散热层55能够适当地发挥作用,其结果能够防止因发光元件ES自身发出的热等而引起的发光元件ES的劣化。
散热层55中的上述无机微粒子的含有量相对于上述丙烯酸树脂优选为5~40重量%。由于上述无机微粒子的尺寸在上述范围内,由于在上述丙烯酸树脂中包含的氧基(酯基、羰基或醚基)、氮基(胺)以及上述具有散热性的金属之间引起诱导偶极相互作用,因此可以获得充分的散热效果,且上述无机微粒子可以均匀地分散在上述丙烯酸树脂中。此外,上述具有散热性的金属可以在金属表面形成氧化膜,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丙烯酸树脂中所含的氧基与该金属之间的相溶性良好。
散热层55的厚度不受特别限制,由于其吸收发光元件层5内部产生的热量,且不抑制隔热效果,因此优选散热层55的厚度为20nm以上且1000nm以下,更优选为100nm以上且300nm以下。
在上述构造的基础上,本实施方式中的显示装置2还包括引出配线54(引出构件),该引出配线54将热量从散热层55引出外部。在俯视图中(参照图9的(b)),散热层55与发光元件ES重叠。在俯视图中,隔热层50包围散热层55的周围。引出配线54连接至散热层55,且形成为在俯视时与隔热层50重叠。通过散热层55形成为与隔热层50重叠,可以有效地从散热层55向外部环境散热。对于引出配线54,可以使用与栅极配线GH和源极配线SH等的配线相同的配线材料。
将参照图9的(a)和(b)以及图10的(a)~(d)说明形成散热层55的方法。图10的(a)~(d)是按照工序顺序说明放热层55的的制造工序的截面图。
首先,如图9的(a)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相同,在树脂层12上形成隔热层50,并在其上形成屏障层3。接下来,如图9的(a)和(b)所示,在屏障层3上形成引出配线54。另一方面,调节包含丙烯酸树脂用单体和上述具有散热性的金属(包括含有该金属的金属氧化物)的溶液。通常使用醇溶剂或己烷作为溶剂。在此,上述溶液中的金属(金属氧化物)的含有量相对于丙烯酸单体为5~40wt%,更优选为10~20wt%。
接下来,如图10的(a)所示,将上述溶液涂布到屏障层3上以在屏障层3上形成含金属的丙烯酸单体层60。然后,如图10的(b)所示,用紫外线经由掩模61的开口62照射含金属的丙烯酸单体层60。由此,如图10的(c)所示,使含金属的丙烯酸单体层60中的紫外线照射部分63的含金属的丙烯酸单体发生光聚合而成为含金属的丙烯酸树脂。然后,如图10的(d)所示,将未反应的含金属的丙烯酸单体(含金属的丙烯酸单体层60中的紫外线照射部分63以外的部分)用醇或己烷等溶剂洗掉。因此,得到留存在屏障层3上的、由紫外线照射部分63的含金属的丙烯酸树脂来制成的散热层55。
另外,形成散热层55的方法不限于上述方法,例如,可以使用粘贴膜的方法或涂覆成膜的方法。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能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中进行各种变更,将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适当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进一步地,能够通过组合各实施方式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来形成新的技术特征。
[总结]
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的显示装置包括:发光元件层,其具有多个发光元件;以及TFT层,其设置在所述发光元件层的下层并具备驱动所述发光元件的TFT,还包括至少一层隔热层,其对从外部到所述发光元件的热量进行隔热,所述隔热层由包含第一树脂的材料制成,在所述第一树脂中分散有铵盐作为配体的金属络合物。
即使单一金属分散在树脂中,也不能均匀分散,金属不均匀地分布在树脂中。然而,根据上述构造,所述金属络合物可以均匀地分散在所述第一树脂中。因此,根据上述构造,隔热层适当地起作用,使得即使在高温环境下应用时,也可以推迟发光元件的劣化。
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的显示装置优选所述金属络合物中所包含的金属原子为难熔金属原子。
根据上述构成,可以提高隔热层具有的隔热性。
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的显示装置优选所述金属配位化合物所包含的金属原子是选自由钼、钨、钽、铬、铌和钒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金属原子。
根据上述构成,可以提高隔热层具有的隔热性。
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的显示装置优选所述金属络合物是由以下通式(1)代表的金属络合物。
(NH4)m[XSn]...(1)
(式中,m表示1~3的整数,n表示1~4的整数,X表示所述金属原子)
根据上述构成,可以提高上述金属络合物在隔热层中的分散性。
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的显示装置优选所述金属络合物相对于所述第一树脂的混合比例为1mol%以上且30mol%以下。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对第一树脂在上述范围内混合上述金属络合物,能够得到充分的隔热效果,且能够稳定地得到的隔热层的膜厚,能够稳定地形成层叠在该隔热层上的层。
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的显示装置优选所述第一树脂包含选自由例如聚酰亚胺、聚酰胺、聚酯和丙烯酸树脂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树脂。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铵盐和所述第一树脂中所包含的酰胺基或酰亚胺基的不成对电子的极性相互作用,提高所述第一树脂中所述金属络合物的分散性,其结果是所述金属络合物可以均匀分散在所述第一树脂中。
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的显示装置包括基板,并包含所述隔热层形成在所述基板与所述TFT层之间的构成。
根据上述构成,可以将从所述基板侧进入所述显示装置的外部热量隔热。
在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的显示装置中,所述基板是柔性基板,所述柔性基板包括由第二树脂构成的树脂层,所述第一树脂和所述第二树脂为相同的树脂。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在柔性基板与所述TFT层之间设置使用与第二树脂相同的树脂作为第一树脂的隔热层,可以形成对树脂层具有良好粘着性的隔热层,所述柔性基板具有由所述第二树脂制成的树脂层。
在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的显示装置中,所述隔热层可以是柔性基板。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柔性基板兼作基板和隔热层,因此可以控制由于形成隔热层而导致的显示装置的部件数量增加。
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的显示装置也可以是具备基板,在该基板中与所述TFT层的形成面的相反侧形成有所述隔热层。
根据上述构成,可以将从所述基板侧进入所述显示装置的外部热量隔热。
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的显示装置可以形成为,所述隔热层以覆盖所述发光元件的方式形成。
根据上述构成,可以将从所述发光元件的上方侧进入所述显示装置的外部热量隔热。
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的显示装置包括覆盖所述发光元件的密封膜,所述隔热层可以设置在所述密封膜上。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以包围发光元件层的方式形成隔热层,因此发光元件层内的温度稳定效果变大,即使膜厚度小或金属络合物的导入量少,也可以容易地获得隔热效果。
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的显示装置包含所述隔热层和无机层,还包括覆盖所述发光元件的密封膜。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通过所述密封膜将进入所述发光元件的外部热量隔热。
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的显示装置包括散热层,其对来自所述发光元件的热量进行散热,所述TFT层形成在所述散热层与所述发光元件层之间。
根据上述构成,可以将来自发光元件的热量散热。
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的显示装置也可以形成为:在所述散热层上连接有将所述热量外部的引出部件,在俯视时,所述散热层与所述发光元件重叠,在俯视时,所述散热层的周围被所述隔热层包围,所述引出部件以在俯视时与所述隔热层重叠的方式形成。
根据上述构成,来自所述发光元件的热量经由所述散热层和引出构件有效地向外部散热。
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的显示装置优选所述散热层由含有丙烯酸树脂的材料构成,所述丙烯酸树脂分散有无机微粒子。
根据上述构成,得到具有更高散热效果的散热层。
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的显示装置优选所述无机微粒子是选自由银、铜、铝、镁、锡、硅及它们氧化物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上述无机微粒子是高散热性的金属,因此通过使用上述金属,可以得到具有高散热性的散热层。
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的显示装置优选所述散热层的材料中包含的所述无机微粒子的含有量相对于所述丙烯酸树脂为5~40重量%。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获得充分的散热效果,且所述无机细颗粒可以均匀地分散在所述丙烯酸树脂中。
附图标记说明
4 TFT层
5 发光元件层
6 密封膜
12 树脂层(柔性基板)
27 有机缓冲膜
26、28 无机密封膜(无机层)
50、56 隔热层
54 引出配线
55 散热层
ES 发光元件

Claims (33)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光元件层,其具有多个发光元件;以及
TFT层,其设置在所述发光元件层的下层,并具备驱动所述发光元件的TFT,
还包括至少一层隔热层,其对从外部到所述发光元件的热量进行隔热,
所述隔热层由包含第一树脂的材料制成,在所述第一树脂中分散有铵盐作为配体的金属络合物,
所述第一树脂包含选自由聚酰亚胺、聚酰胺、聚酯和丙烯酸树脂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树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络合物中所包含的金属原子为难熔金属原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络合物所包含的金属原子是选自由钼、钨、钽、铬、铌和钒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金属原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络合物是由以下通式(1)代表的金属络合物,
(NH4)m[XSn]...(1)
所述通式(1)中,m表示1~3的整数,n表示1~4的整数,X表示所述金属原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络合物相对于所述第一树脂的混合比例为1mol%以上且30mol%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基板,
所述隔热层形成在所述基板与所述TFT层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是柔性基板,所述柔性基板包括由第二树脂构成的树脂层,所述第一树脂和所述第二树脂为相同的树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层为柔性基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基板,
所述隔热层形成在所述基板中的与所述TFT层的形成面相反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层以覆盖所述发光元件的方式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覆盖所述发光元件的密封膜,所述隔热层设置在所述密封膜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包含所述隔热层和无机层,还包括覆盖所述发光元件层的密封膜。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对来自所述发光元件的热量进行散热的散热层,
所述TFT层形成在所述散热层与所述发光元件层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散热层上连接有将所述热量引出到外部的引出部件,
在俯视时,所述散热层与所述发光元件重叠,
在俯视时,所述散热层的周围被所述隔热层包围,
所述引出部件以在俯视时与所述隔热层重叠的方式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层由含有丙烯酸树脂的材料构成,所述丙烯酸树脂分散有无机微粒子。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机微粒子是选自由银、铜、铝、镁、锡、硅及它们氧化物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层的材料所包含的所述无机微粒子的含有量相对于所述丙烯酸树脂为5~40重量%。
18.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光元件层,其具有多个发光元件;以及
TFT层,其设置在所述发光元件层的下层,并具备驱动所述发光元件的TFT,
还包括至少一层隔热层,其对从外部到所述发光元件的热量进行隔热,
所述隔热层由包含第一树脂的材料制成,在所述第一树脂中分散有铵盐作为配体的金属络合物,
所述隔热层为柔性基板。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络合物中所包含的金属原子为难熔金属原子。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络合物所包含的金属原子是选自由钼、钨、钽、铬、铌和钒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金属原子。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络合物是由以下通式(1)代表的金属络合物,
(NH4)m[XSn]...(1)
所述通式(1)中,m表示1~3的整数,n表示1~4的整数,X表示所述金属原子。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络合物相对于所述第一树脂的混合比例为1mol%以上且30mol%以下。
23.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树脂包含选自由聚酰亚胺、聚酰胺、聚酯和丙烯酸树脂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树脂。
24.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基板,
所述隔热层形成在所述基板与所述TFT层之间。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是柔性基板,所述柔性基板包括由第二树脂构成的树脂层,所述第一树脂和所述第二树脂为相同的树脂。
26.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层以覆盖所述发光元件的方式形成。
27.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覆盖所述发光元件的密封膜,所述隔热层设置在所述密封膜上。
28.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包含所述隔热层和无机层,还包括覆盖所述发光元件层的密封膜。
29.根据权利要求18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对来自所述发光元件的热量进行散热的散热层,
所述TFT层形成在所述散热层与所述发光元件层之间。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散热层上连接有将所述热量引出到外部的引出部件,
在俯视时,所述散热层与所述发光元件重叠,
在俯视时,所述散热层的周围被所述隔热层包围,
所述引出部件以在俯视时与所述隔热层重叠的方式形成。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层由含有丙烯酸树脂的材料构成,所述丙烯酸树脂分散有无机微粒子。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机微粒子是选自由银、铜、铝、镁、锡、硅及它们氧化物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33.根据权利要求31或3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层的材料所包含的所述无机微粒子的含有量相对于所述丙烯酸树脂为5~40重量%。
CN201880091928.1A 2018-03-30 2018-03-30 显示装置 Active CN1119195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13944 WO2019187141A1 (ja) 2018-03-30 2018-03-30 表示デバイス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19509A CN111919509A (zh) 2020-11-10
CN111919509B true CN111919509B (zh) 2023-08-29

Family

ID=680580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1928.1A Active CN111919509B (zh) 2018-03-30 2018-03-30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3) US20210028399A1 (zh)
CN (1) CN111919509B (zh)
WO (1) WO201918714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25423A (zh) * 2020-06-10 2020-09-2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oled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5240535B (zh) * 2022-06-20 2024-05-31 宁波普瑞均胜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设备表面用显示层及其显示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41825A (en) * 1994-09-07 1998-04-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Thermal insulating foamed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manfacturing the same
JP2007055177A (ja) * 2005-08-26 2007-03-08 Hiraoka & Co Ltd 遮熱効果持続性に優れた採光膜材
CN106971847A (zh) * 2017-04-27 2017-07-21 莆田学院 一种薄膜电容器
CN107845740A (zh) * 2017-10-23 2018-03-2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基板的制备方法及柔性基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80391A4 (en) * 2006-02-02 2010-09-08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HEAT PROTECTION SHEET
US8093789B2 (en) * 2007-06-08 2012-01-10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Light output device
KR101940761B1 (ko) * 2012-10-16 2019-04-1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소자표시장치
KR101968119B1 (ko) * 2012-12-07 2019-04-1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KR102084393B1 (ko) * 2013-07-12 2020-03-0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 다이오드 디스플레이장치
KR102177215B1 (ko) * 2014-10-07 2020-11-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04659038A (zh) * 2015-03-13 2015-05-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背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7221556A (zh) * 2017-06-26 2017-09-29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有机发光器件的散热结构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41825A (en) * 1994-09-07 1998-04-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Thermal insulating foamed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manfacturing the same
JP2007055177A (ja) * 2005-08-26 2007-03-08 Hiraoka & Co Ltd 遮熱効果持続性に優れた採光膜材
CN106971847A (zh) * 2017-04-27 2017-07-21 莆田学院 一种薄膜电容器
CN107845740A (zh) * 2017-10-23 2018-03-2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基板的制备方法及柔性基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336776A1 (en) 2022-10-20
US20210028399A1 (en) 2021-01-28
US11805672B2 (en) 2023-10-31
WO2019187141A1 (ja) 2019-10-03
US20240015996A1 (en) 2024-01-11
CN111919509A (zh) 2020-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79362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5870146B (zh) 透明显示基板、透明显示设备和制造透明显示设备的方法
KR102416742B1 (ko) 투명 표시 장치
TWI652162B (zh) 用於封裝的積層體、有機發光裝置及其製造方法、包括該有機發光裝置的顯示裝置以及照明裝置
US20240015996A1 (en) Display device
EP2983223B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US9331304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1886931B (zh) 显示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EP3104415B1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7312573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evices
US11342521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device
JP6341999B2 (ja) 有機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90074465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10573205B2 (en)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KR102169862B1 (ko) 유기발광다이오드 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12640577B (zh) 显示装置
US20230066492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device
US11974468B2 (en) Display device
US20230071128A1 (en) Display device
CN115298721B (zh) 发光元件以及显示装置
US20220209174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16143446A (ja) 発光装置
JP2020184426A (ja) 有機el表示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